•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

        第1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研究;對策

        1遼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

        1.1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需求日益增長

        農業是遼寧的主要產業之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使得人們利用周末時間進行休閑旅游已成為一種趨勢。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需求進行市場的定位:針對年輕人,可定位于農業學習的基地;針對中年人,這部分群體對子女的消費行為具有主要的影響作用,對于他們的子女可定位休閑農業與教育相結合,體驗鄉村生活,起到校外實踐課堂研學的作用,培養實際動手的能力;針對退休群體,可定位于田園生態型集農業種植、養生、農家樂的休閑農業旅游。

        1.2農業和民俗文化遺產

        遼寧擁有三個中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盤錦的稻蟹共生系統,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統,寬甸柱參傳統栽培體系,都已成為全國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亮點。還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遺產,例如遼東的滿族村落,充分發揮農民的創新能力向游客展示奔放的舞蹈、鮮明特色的婚禮習俗、獨特的風味飲食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擴大了就業,又增加農民的收入。這些都已經成為開發鄉村旅游的重要內涵。

        1.3農業基礎的多樣化

        擁有蘋果之鄉的大連瓦房店東馬屯、梗冠牌的盤錦優質大米、鮮美的丹東草莓、火紅的北票西紅柿都是遼寧省農產品品牌。依托現有的農業品牌,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科技創新,與教育、文化領域融合在一起發展具有地域優勢的新產品。

        2遼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2.1產品形式枯燥單一,與高端市場需求脫節

        目前,遼寧的休閑農業經營服務性項目局限于單純依靠農業自然資源基礎上,多數以采摘、垂釣為主,節慶活動沒有特色,與休閑農業沒有過多的聯系;農業景觀只有一個季節,傳統手工藝體驗活動和農耕文化、民俗資源等內涵挖掘不深,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特色不鮮明,檔次不高。影響游客的體驗,旅游者重游率極低。另外農家樂這種淺層次的產品,僅僅是農家飯,不能區分高、中、低端消費者,留不住游客,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

        2.2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產品同質化嚴重

        不少休閑農業經營者目光短淺,市場定位不準確,各自為營,往往都是單打獨斗,沒有品牌的基本意識,盲目復制,缺乏創意,休閑農業經營實體同質性較強,特色不鮮明。有時形成爭奪客源的惡性競爭,導致休閑農業形象敗壞,消費需求與供給脫節,失去了鄉村旅游自身的優勢特色,沒有考慮到鄉村旅游規劃,不利于遼寧休閑農業的發展。

        2.3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規劃方面存在一些城市化傾向

        鄉村旅游建設破壞了傳統的鄉村風貌。部分地區一味的去生搬硬造,丟失泥土的氣息,缺乏整體的鄉村規劃。設計缺少創意,空間布局不合理,特色不足。許多地區盲目追求城鎮化。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景區景觀的設計、建筑的風格、鄉村道路等方面,大多是借鑒城市的規劃方案,傳統的建筑風貌在淡化,失去了旅游者的農家味、農家情體驗,缺乏對游客的吸引力。

        2.4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盲目開發問題嚴重

        大多數休閑農業實體企業缺乏職業道德,開發沒有針對性,往往會對鄉村自然資源造成一定破壞和開發,踐踏農田,破壞原生態環境,存在不符合標準的建筑。有的企業甚至為了迎合游客的高標準要求,急功近利,一味的追求經濟效益,興建山寨版高檔娛樂設施。

        2.5農民參與度低

        一部分經濟落后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較多,農村留不住人才;有文化,能力強,懂技術的離開家鄉,外出打工,提高收入,甚至在城市買房定居。留守的群體年齡偏大,缺少相應的專業技能,導致在自己的家鄉建設中不積極主動參與,從業人員一般都是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直接上崗,素質較低,不利于鄉村旅游的發展。

        3遼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

        3.1加強品牌推廣與產業升級

        農戶可以按照現代農業市場需求,種植高收益經濟作物,從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概念出發,發展配套認養、采摘、收獲的特色農產品項目,與會員制等形式相結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形成休閑農業的特色產品。特色農產品專業村與城鎮消費者對接,產生規模經濟效應,面向中高端市場,提高利潤水平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藝術品農業可以滿足城市消費者的需求,園區規劃者應在初始規劃時選擇適宜種植品種和方式,植物雕塑,現代立體水培系統,觀賞盆栽等吸引更多的游客。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的產品要保留原材料的鄉土性、本土化的特色,不要融入太多的商業化背景,從而掩蓋產品的特色。

        3.2農業旅游相關行業資源的整合

        農業旅游的發展要注重對傳統的文化,民俗遺產的橫向、縱向多維發展的重視。結合品牌創意策劃,為擴大影響力,可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電商直播間等新媒體推動項目的推廣。使農業與教育、文化、科技、創意相結合,形成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通過產業合作的方式,打破原先互不干涉的現象,共享配套的鄉村旅游資源,這樣可以把幾個鄉村旅游經營戶合力成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成為鄉村旅游經營合作社。避免了單打獨斗的惡性競爭,豐富游客的體驗,拓展遼寧的休閑農業市場。

        3.3打造特色建筑景觀風貌

        為滿足農業休閑旅游發展的景觀要求,構建多層次旅游大道,交通路線形成網絡,主干道與景觀銜接,在各大景點之間建設藝術化廊道與指示路牌和景點標牌;在游客觀賞途中適當配置休息場所和公共設施,景區內合理設置藝術小品、園林植物景觀,要考慮藝術化設計和統一裝飾風格,形成景區整體景觀和特色地域文化。對于原有的建筑物,不要一刀切拆除,在尊重當地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為傳統的建筑賦予新的實用功能,將古建筑與自然結合,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打造獨具特色的建筑風貌。

        3.4保護特色自然遺產,防止破壞性開發建設

        政府機關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引導、調控、指導、協調的職能,結合實際情況,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民俗、名屋、古鎮、古建筑、古樹名木等資源進行統記、保護,為做好鄉村規劃奠定一定的基礎。然后才能有針對性的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產業發展規劃。

        3.5提升農民參與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農民參與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關鍵。對于當地的農民應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只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其中,才能推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發展。休閑農業的發展及鄉村旅游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管理經驗、有技術、懂經營的人員。強化農村人才的培育,要抓實落細,對服務意識和技能進行培訓。在尊重農民意愿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根據不同層次群體的需要,定期培訓不同的內容,開辦相應的知識講座比如農村電商、種植技術創新等。實施精準培訓,采取線上視頻直播授課,線下請推廣站的專業技術人員專業培訓。政府相關部門采取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各類科技人員和農業院校的畢業生回鄉創業,并能夠留住這部分人才,扎根遼寧大地,發展經濟。

        第2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關鍵詞:井岡山;休閑觀光農業;現狀;建議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共和國的奠基石、“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首批“國家5A級風景旅游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2011年被農業部、國家旅游局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市。2012年,井岡山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人數達132萬人次,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拓展旅游發展的空間,而且進一步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成為井岡山市農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了農村致富的多元化,對于加快井岡山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繁榮農村經濟具有強大的推動力。

        1 井岡山市休閑觀光農業現狀

        1.1 政府高度重視 井岡山市出臺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優惠政策,成立了以市主要領導為首的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領導小組,制定了發展休閑觀光農業5年規劃,確定了年接待游客總數達200萬人次以上,年增長25%以上,重點建設了旅游農業5個觀光采摘園,6個主題休閑農莊,8個特色景觀性農業觀光園,60個鄉村農家樂,實現了休閑農業產業年總收入3億元以上的發展目標 。

        1.2 有扎實的基礎 從2001年開始,井岡山市的旅游開始向農村外延擴張,逐步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旅游以及鄉村旅游,到2006年,已初具規模,現在有休閑觀光旅游農業企業15家,260多家“農家樂”餐飲,種養基地85家,旅游產品加工基地23家。投入巨資,開展了“三清六改”,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行了“吃農家飯、住農戶屋、做農家活、看農家景”活動,將泰井高速公路及連接線打造成集采摘、觀光、寓教、品嘗一體的特色旅游線路。如井岡山市金葡萄園休閑農業園,以采摘葡萄為主;新盛種養觀光農業園,以畜禽養殖為主。

        1.3 游客資源豐富 井岡山具有輝煌的歷史,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還有綺麗的自然風光,革命人文景觀與優美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是一個集綠色風光旅游、傳統教育于一身的理想旅游避暑勝地,依托豐富的“紅、綠”特色旅游資源,每年來井岡山的旅客達450多萬人次,開發休閑觀光旅游農業潛力無限。

        2 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建議

        2.1 加強組織領導 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是農業新興產業和朝陽產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生態休閑觀光農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納入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使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要切實加強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把政策、規劃、措施和扶持政策落到實處。

        2.2 科學規劃,協調發展 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規劃要與農業發展規劃、旅游業發展規劃、城鎮發展規劃以及新農村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緊緊把握市場需求,結合井岡山市農業發展實際和區域特點,依托井岡山旅游資源優勢、文化特色和發展基礎,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合理布局產業結構,走出一條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永續利用有機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持續、協調發展之路。

        2.3 以農為本,強農興旅 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既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傳統的旅游開發,它是生態農業建設的新模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亮點,是旅游業拓展的新領域。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必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特色”,把發展特色農業主導產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放在首位,堅持“以農為本、強農興旅”的發展思路,重視耕地的保護,鼓勵通過科學合理開發低洼地、沉降地和廢棄魚塘,通過美化沿河沿路環境和挖掘農耕文化、民俗民風等來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

        2.4 制定完善扶持政策 把發展生態休閑觀光農業作為支農工作的重點,一是資金扶持。制定井岡山“農家樂”、“觀光園”示范點扶持標準,達到驗收標準,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為了鼓勵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快速健康發展,還要從財政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扶持休閑農業企業及鄉村旅游的發展。二是技術扶持。邀請旅游專家老師,為“農家樂”、“觀光園”授課,加強服務禮儀禮節、餐飲客房服務、井岡風情等知識培訓,提高旅游的實際操作技能。三是宣傳扶持。將井岡山優秀的“農家樂”、“觀光園”向社會推介,力爭把井岡山市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的示范。另外,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宣傳井岡山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促使更多的社會力量來關心、關注和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創優發展環境,提高我井岡山市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的知名度。

        2.5 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支持 積極鼓勵客商投資井岡山休閑農業的發展。聘請規劃設計機構對重點發展的休閑農業項目進行規劃、設計、包裝,以爭取上級對項目的支持。引進大項目,把現有小規模農業旅游企業實施兼并,增大規模,完備實施,提升檔次,提高接侍能力。

        第3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為此,本刊近期將開辟專門版塊,誠邀部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區”相關負責人,暢談本地區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之道,以饗讀者。

        在國內外諸多媒體的眼中,遼寧省大連市金州新區已經成為國內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縮影。去年,金州新區不僅連續四年位列大連市旅游工作綜合考評榜首,并且獲得了首批“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區”、“全省鄉村旅游工作先進縣區”等獎項,由他們承辦的“國際大櫻桃節”等鄉村旅游節慶活動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更是與日俱增。

        近日,本刊記者圍繞鄉村旅游發展問題與大連市金州新區旅游局局長楊軍進行了交流。

        兩個概念,三分天下

        記者:面對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于鄉村旅游的需求逐步上升。在城市居民小長假出游中,選擇鄉村旅游的占70%以上,有很多人甚至把鄉村旅游作為緩解自身工作和生活壓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楊軍:你說的沒錯。當然,鄉村旅游需求的增長,主要還是與整個中國旅游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有關。談到這個問題,我想首先有必要說說兩個與旅游息息相關的概念:一個是國民休閑;另一個是國家休閑。休閑與旅游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說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前提。當下的中國,國民休閑時代已經到來;而國家休閑時代卻尚未形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統計出這樣一組數據: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時候,國民休閑指數會大幅上升;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的時候,會進入國民休閑的高峰期。國家統計局2010年底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1400美元。如果考慮到人口等方面的因素,國民休閑指數上升是很正常的。而其他三個方面的原因也為鄉村游、自駕游等各種旅游形式的相繼出現,創造出必要條件:一是消費能力提高。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城市居民已經進入富裕狀態,大家有足夠的經濟支出來滿足旅游消費;二是時間更充裕。我國現行的法定假日是112天,加上帶薪休假,一年基本有三分之一時間處于休息狀態,消費者有充足的時間用來旅游;三是出行有保障。隨著航空、高鐵的發展和私家車不斷增多,交通有了很大改善。而鄉鎮道路的暢通,更為發展鄉村旅游創造出必要條件。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盡管國民休閑時代已經到來,但國家休閑時代卻尚未形成。所以中央才將旅游,尤其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作為“拉內需,調結構”的重點扶植產業。按照市場化的規律來看,市場需求會導致資本向現代休閑旅游產業迅速轉移。從金州新區的實際情況來看,現在一些有實力的大型財團已經開始向這方面靠攏。

        記者:目前,縣區一級的政府和相關部門已經成為統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承擔者,在您看來,如何才能建立起更為有效的工作機制,盡快形成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

        楊軍:主要還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強政策扶持,完善相關利益群體參與分配機制。從而逐步形成農民自主、政府引導、部門聯動、中介參與、市場調節的發展態勢。新區合并后,在旅游產業大項目方面的總投入超過1200億元,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 “十二五”期間,我們將致力構建起新區“一心三帶”的旅游產業格局,最終實現“旅游總投資累計超千億,年均接待游客人次超千萬,年均旅游收入超百億”的目標,使金州新區能夠在大連旅游份額中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脫穎而出靠特色

        記者:發展鄉村旅游的直接和間接效益都是十分顯著的。然而,隨著各地區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新問題也逐漸顯現。比如,相關產業發展不配套,總體規模大、單體規模小,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盲目建設嚴重,產品結構單一、形式趨同,有些則完全背離了鄉土特色。如何才能解決好這些問題?

        楊軍:正如你所說,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確面臨一些問題,或者說是制約因素。我認為,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首先必須整合好相關資源,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并逐步向規范化、精品化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形成品牌效應。

        記者:說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品牌效應,我馬上就聯想到大連國際櫻桃節。這是否就是你們在創新發展的一種成功嘗試?

        楊軍:近年來,在大連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們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大連國際櫻桃節,今年的第六屆櫻桃節還被列入2012年大連市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十大系列工程。金州種植櫻桃的歷史悠久,有著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特色優勢。我們就是要發揮好這種特色優勢,來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今年,我們還將在櫻桃節開幕式上推出“金州世界櫻桃博物館”這個新項目,詳實反映世界櫻桃種植歷史與沿革、櫻桃品種繁育與分布狀況、農事活動場景與實物展示、櫻桃文化傳承與產品深加工等等,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充分領略到金州大櫻桃的魅力。除此之外,我們還要通過政策引導,強化規劃布局;通過打造精品,提升服務水平;通過規范管理,健全管理機制,扶植一批特色休閑農莊。

        “四引擎”驅動產業升級

        記者: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旅游消費水平的提高,各地的鄉村旅游現在都普遍面臨升級換代的問題。金州新區已經率先完成了從第一代鄉村游到第二代鄉村游,再升級到第三代鄉村游。您能不能和我們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楊軍:這主要是從旅游項目的內容上來劃分的。所謂第一代鄉村游,就是以在“農家樂”吃住為主要內容;第二代鄉村游,是以農事體驗、文化觀光為主;而第三代鄉村游則是以休閑度假為代表,以康體養生、參與體驗來作為旅游項目的主要內容。從金州新區的旅游產業結構來看,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塊,一塊是濱海旅游度假型;一塊是山岳歷史文化型;還有一塊就是都市休閑農業型。而這三大塊是并行發展。

        這幾年,區委區政府結合新區實際,重點推進了都市農業休閑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全區大規劃保留的農業區域內,通過片區式規劃,重點打造鄉村濕地、大地景觀、農耕文化、漁港新村等核心項目。通過特色核心項目的牽動,打造不同文化風格的四大片區,實現與大型自駕車營地、特色休閑農業莊園、鄉村旅游購物大集、鄉村度假酒店等產業要素的高度聚集,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形成對旅游市場極具吸引力的都市農業休閑產業集群。通過“十里鄉徑”的建設,形成橫貫東西,連接兩海的鄉村旅游大通道,實現四大產業片區的連接,構筑新區休閑農業旅游空間大格局。

        記者:您剛才談到,都市農業休閑旅游是新區旅游的特色品牌,而要放大品牌效應,除了硬件投入之外,軟實力也很重要。

        楊軍:的確是這樣。在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軟實力與旅游資源同等重要。面對旅游業良好的發展前景,要注重個人素質和專業素質的培養,更新思想觀念,學習先進理念,同時要加強團隊作風建設,增強服務意識和安全意識,全面提升旅游行業的“軟實力”。同時要讓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產業在服務上有機對接,實現金融、保險、商業、物流、電信等服務一體化,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從而才能使金州旅游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得以持續提升。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旅游的宣傳促銷工作,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宣傳平臺。比如網絡,還有攝影。去年,我們與大連市人居攝影學會聯合舉辦了“魅力金州新區”攝影大賽,效果非常明顯。

        大手筆繪出多彩金州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新區今年和“十二五”期間,在發展鄉村旅游方面都有哪些具體規劃?

        第4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一、指導思想

        圍繞我市打造“一城、兩帶、三片區”的城市建設框架和“一心兩翼”大旅游格局,以新農村建設為平臺,按照“政府主導、統一規劃、明確標準、突出特色、市場運作、規范管理”的方針,堅持特色定片、主題定線、以線定點,把鄉村民俗旅游融入濱海生態文化旅游主線,走出一條“以旅促農、依農興旅、旅農結合、共同繁榮”的鄉村民俗旅游發展新路子。

        二、基本原則

        (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將鄉村民俗旅游發展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旅游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和小城鎮建設規劃結合起來,科學編制鄉村民俗旅游發展規劃,逐步建成以休閑度假景區為龍頭、綜合經營戶為骨干、單一經營戶為補充的鄉村民俗旅游產業鏈。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發揮我市豐富的濱海生態旅游資源和底蘊豐厚的漁家文化,依托重點景區帶動,大力發展集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科普教育于一體的觀光農業,增強鄉村民俗旅游項目的民俗性、親和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多樣性。

        (三)優化環境,持續發展。堅持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并重,在利用和開發農村民俗旅游資源的同時,加強對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文化的保護,堅決避免因盲目發展、統籌不夠和低層次開發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

        三、工作目標

        大力實施鄉村民俗旅游“十百千”工程,即:十個鄉村民俗旅游示范點(村)、百個鄉村民俗旅游特色村、千個鄉村民俗旅游專業戶。通過三年努力,打造鎮村、林場度假村、鎮村觀光采摘、鎮天鵝攝影、街道漁家民俗、街道特色采摘園區、街道大魚島漁家風情、街道民俗村、虎山鎮好當家露華農園藝觀光園、斥山街道波通達生態園10個鄉村民俗旅游示范點,到年培植起100個鄉村民俗旅游特色村,新培植1000個鄉村民俗旅游專業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錯位發展、互為補充的民俗旅游發展新格局。

        四、規劃重點

        綜合我市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資源等因素,重點培埴漁家體驗游、采風寫生游、休閑度假游、農業觀光游4大類鄉村民俗旅游。

        (一)漁家體驗游

        充分發揮漁村臨海和漁民長期生產勞作所形成的漁耕文化以及純真古樸的漁家民俗文化優勢,大力發展以“吃漁家飯、干漁家活、住漁家炕、體驗漁家生活”為主題的漁家體驗游。通過政策引導,完善設施,規范管理,提升服務,重點培植鎮河口膠東漁村、街道民俗村、街道漁家民俗村等示范點,新增成等20個漁家民俗旅游村,新培植200個漁家體驗旅游專業戶,打造集垂釣、趕海、觀光、體驗等特色于一體的漁家民俗旅游目的地。

        (二)采風寫生游

        借助我市“中國大天鵝之鄉”、“中國黃嘴白鷺之鄉”以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草房三大生態品牌優勢,對現有天鵝湖、海驢島、市文博中心“漁家傲”展館、陽光文苑展館進行精心包裝,加強對鎮村、街道村、港西鎮村等特色村莊的保護,組織舉辦各類攝影書畫創作比賽活動,吸引眾多愛好者前來旅游觀光、創作寫生,新增鎮村,鎮大莊村、村,街道村、村,街道村等10個采風寫生特色村,新培植100個采風寫生旅游專業戶,打造集觀鳥、攝影、書畫創作于一體的采風寫生旅游目的地。

        (三)休閑度假游

        緊緊圍繞全國最大的自然漁村大魚島村,大力發展以漁島觀光、漁村體驗、影視題材創作為主的民俗風情文化游;林場度假村要結合資源特點,大力發展森林公園、民俗體驗、海濱娛樂、生態科普等旅游項目,新增街道趙家村、鎮大山口村、滕家鎮鮑村、虎山鎮罕山村等20個休閑度假特色村,新培植300個休閑度假旅游專業戶,打造集民俗體驗、休閑養生、度假療養于一體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農業觀光游

        以農業為依托,以農村為空間,以農民為主體,以城市居民為客源,直接對接城市需求和現代消費,發展以采摘、觀光為主的農業觀光游。以等新農村為典范,改造建設用于鄉村民俗旅游的農民別墅、農民公園,新增10個共同富裕的新農村建設樣板示范村;以街道村為重點,輻射周邊的等10個村發展草莓種植采摘;以街道寧家村為重點,輻射周邊神道、東莊等10個村發展櫻桃種植采摘;以鎮村為重點,發展休閑采摘觀光體驗園;以虎山鎮好當家露華農園藝公司葡萄園采摘、名貴花木栽植為重點,發展高科技農業生態觀光園;以斥山街道波通達生態園為重點,發展自然生態型農業觀光園,培植夏莊、、蔭子、埠柳等鎮的20個農業觀光特色村,新培植400個農業觀光旅游專業戶,打造集農業示范、生態教育、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觀光采摘旅游目的地。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鄉村民俗旅游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名單附后),負責統一組織指導和調度實施全市鄉村民俗旅游工作,同時,將鄉村民俗旅游工作列為市級重大督查事項和日常督導范圍,納入對各鎮區、街道及相關部門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各相關部門要把發展鄉村民俗旅游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強化服務意識,規范服務行為,不斷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要整合資源,將鄉村民俗旅游業設施的改善作為農村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優先將具有發展鄉村民俗旅游條件的村莊作為村莊整治建設對象,優先安排村莊基礎設施、公共設施、休閑場所、旅游項目和配套服務設施,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各鎮(區)、街道也要成立專門的工作班子,具體抓好轄區鄉村民俗旅游工作。

        第5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一、大慶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現狀

        《大慶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規劃(2015-2020)》中也明確:“建設大慶美麗鄉村,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帶動大慶市農村向“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麗鄉村發展,使農村地區成為農民和諧宜居的幸福家園、致富增收的就業田園和市民向往的休閑樂園。

        根據大慶市農委的統計,大慶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大慶市休閑觀光農業的年接待人數為200萬人次,年收入達到了5億元。根據大慶市旅游局提供的《大慶市鄉村旅游發展情況及規劃》可以看出,近年來大慶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硬件設施”相當不錯。大慶市擁有63萬公頃耕地、70萬公頃草原、27萬公頃天然水面、64萬公頃濕地,是東北地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畜產品基地和水產品基地。

        目前,大慶市依托特色景觀、設施農業、民俗風情、沿江文化等優勢資源,加快發展鄉村旅游。以八井子、大同鎮等為代表的果蔬采摘游,紅旗林場國家級森林公園為代表的森林旅游,蓮花湖、衍福寺景區等為代表的沿江旅游,當奈濕地、鶴鳴湖為代表的濕地旅游,阿木塔蒙古風情城、吉禾民族賽馬為代表的民俗風情旅游,連環湖、北國溫泉為代表的溫泉度假旅游,紅驥鄉情園、銀浪生態園為代表的農牧旅游等鄉村旅游景區,都對游客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帶動周邊餐飲、住宿、商貿等配套設施建設和發展,帶動了當地農民發家致富。

        二、大慶市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優勢

        (一)大慶市觀光農業資源豐富

        大慶市農業觀光游可分為:溫泉旅游度假區、濕地旅游觀光區、少數民族風情園、觀光農業園。

        鶴鳴湖濕地溫泉風景區是國家級AAAA級旅游景區,它擁有濕地草原、水域湖泊和蘆葦草甸共3萬畝。大慶市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將“濕地”、“溫泉”兩張牌打得不錯。

        九道溝滿族風情園,是國家AAA級景區,主打少數民族風情游。

        色氏濕地人家旅游度假村,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地處林甸縣三合鄉勝利村,水面面積4萬平方米,陸岸上面積3萬平方米。設有射箭場、游泳池、采摘園、水上迷宮、文化展覽室、康體健身房、美食居等場所。

        五星溫泉旅游度假村。主要由“室內溫泉區”、“水上動感娛樂區”、“五行養生區”、“心靈養護區”、“豪華休息大廳”、“家庭式酒店公寓”、“特色演藝廳”和“綠色美食養生餐廳”板塊組成,共有14個溫泉池。

        當奈濕地人居生態村,重點建設千畝經濟園區,建設完成大棚215棟、溫室50棟,進一步發展特色種植,開發休閑采摘旅游項目。同時,當地發揮地域和資源優勢,發展以旅游業和畜牧業為重點的主導產業,形成牧、游、農、漁、葦多元結構的農業觀光體系。

        八井子觀光農業園,打造“品味鄉村”之旅這一品牌,推動觀光農業向縱深方向發展。共有旅游景點十二處,分別是采摘園、民俗園、八井子農業科技主題公園、李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井鄉坑烤部落村寨、遠航廣場、原味蔬菜小區等,達到了“一園一景”,“一點一品”,“一線一特”,既滿足了游客對農業、農村的好奇心,又增強了吸引力。

        龍鳳鐵東村特色餐飲。鐵東村借助瀕臨龍鳳濕地、大慶東站及客運樞紐站的地緣優勢,快速發展鄉村特色餐飲旅游業。目前,鐵東村發展鄉村旅游餐館30余家,年收入290萬元。

        (二)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休閑農業的基本概念是利用農村的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業自然環境、農業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質,并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游客不僅可以觀光、采摘、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間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樂。

        《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前瞻》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游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

        根據農業部對全國13.5萬家典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農民占其從業人員的92.4%,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000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

        按照農業部對全國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收入與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比例,可以大致推算出大慶市經營休閑農業人口的人均收入:大慶市上一年的農民人均收入為13766元,經營休閑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應該是13766×2.75=37856.5元。

        農業專家認為,大慶市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不僅可以改變農村的面貌,還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縮減城鄉差距。有利于農村產業的融合和發展,這也是大慶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當中重點提到的內容之一。

        三、大慶市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對策

        (一)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無論是現代示范區規劃還是旅游部門的規劃,共同提到了“美麗鄉村旅游”,這也說明了“美麗鄉村旅游”迎來了發展良機。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兩個子課題,大慶市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是:把鄉村旅游納入解決農村問題、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范疇。

        同時,堅持以市場經濟思路發展“美麗鄉村旅游”項目,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和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家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和建設,改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鄉村旅游規模。

        在美麗鄉村發展方向上注重發掘項目的個性化和文化內涵。充分調研、科學規劃、創新觀念,充分挖掘鄉村文化內涵,引導“農家樂”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藝”的方向發展,注重突出農村生活特點,強化鄉土氛圍。

        (二)完善景區基礎設施

        旅游可以促使大慶經濟轉型。政府需要做好大慶市旅游統籌和規劃的工作,聘請各方面的專家團隊,對大慶市的旅游資源和發展目標進行整體梳理,做好大慶市旅游發展規劃,有序推進旅游發展,哪些區塊可以開發觀光游,哪些區塊可以開發體驗游,徹底改變目前各自為戰,零散經營,無序競爭的現狀。

        其次,政府應該做好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如道路、標識、給排水工程的建設。并且做好九道溝滿族風情園、色氏濕地人家旅游度假村、八井子觀光農業園、林甸北方溫泉歡樂谷、紅旗林場瑞鶴莊園和阿木塔蒙古風情島等景區的投資建設,促進景區提檔升級。

        大慶市還對各縣區尤其是涉及鄉村旅游景區主要交通道路、通往主要景區的路口、市內主要交通站點、城市出入口等處,按照標準選址建設旅游道路交通標識和城市旅游導覽圖。

        (三)謀劃三條旅游產業帶

        林薩讓溫泉產業帶。將依托林甸至薩爾圖區的地熱溫泉旅游資源,以林甸鎮綜合服務區、黃牛場物流產業區、花園鎮休閑商務區、鶴鳴湖休閑旅游區、四季青鎮溫泉果菜產業區、讓胡路區星火溫泉度假村、薩爾圖區黑魚湖旅游區等溫泉產業聚集區為節點,建設獨具特色的林(甸)―薩(爾圖)―讓(胡路)溫泉產業經濟帶。

        環連環湖旅游產業帶。積極推進環連環湖及周邊地區旅游開發,建設以連環湖為核心,周邊村鎮融為一體的特色湖泊郊野公園,打造環連環湖旅游度假區。

        大慶市肇源縣沿江旅游經濟產業觀光帶。選址在肇源縣松花江――嫩江沿岸,依托松花江國堤建設,以堤頂路為主軸,串聯沿岸白金寶遺址、望海屯古城遺址、出河店古戰場遺址、衍福寺、八家河、蓮花湖、西海濕地等景點,以水鄉田園景觀營造、歷史遺址公園開發、文化歷史符號活化為重點,創新文化、美麗鄉村旅游產品,開展自駕游等多種休閑娛樂方式,打造沿江歷史文化度假帶。

        第6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關鍵詞]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策略;發展前景

        休閑農業旅游是指將農村田園風景、自然生態資源等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和開發利用,并結合農林牧漁生產、當地特色文化和鄉間生生活,提供給人們一個體驗休閑生活狀態的農業發展形式。由于我國的休閑農業旅游起步晚,相關的旅游業經營模式不夠成熟完善,這很大程度限制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和進步。但休閑農業旅游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趨勢,規劃設計生態化的旅游產業不僅可以提高當地人們的經濟水平,還能帶動了農業的新一輪改革,有利于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發展休閑農業旅游面臨的問題

        1.1休閑農業旅游經營模式比較分散

        我國許多大城市周邊的鄉村旅游業發展迅速,但是主要的經營模式為小農經濟。目前鄉村的休閑農業旅游以自發、分散的小農、個體、私營等經營為主,這種原生態的經營模式對客戶有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分散的個體經營模式,缺乏科學管理和整體營銷的理念,很難形成品牌性的產業。這很大程度限制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前景。

        1.2休閑農業旅游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

        在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是一個很嚴重的現象。由于國內農業旅游產品個性化不明顯,經營模式單一,缺乏整體規劃和全局發展觀念。這導致農業旅游產業現有的環境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不但不能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的穩健發展,還會使當地的經濟水平倒退。應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對休閑農業旅游產業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加大對農業旅游的管理力度,引導農業旅游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1.3休閑農業旅游行業經營管理水平低

        在休閑農業旅游的經營過程中,傳統的經營理念顯得十分的陳舊和落后,無法給城市旅游者帶來更好的鄉村生活體驗;且從事休閑農業旅游的管理工作的基本都是當地的百姓,不會通過研究把握旅游者的消費心理進行產業規劃。許多農戶對當地旅游行業的宣傳力度也十分有限,沒有形成系統規模化的營銷手段,限制了休閑農業旅游更好更快的發展。

        2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發展策略

        2.1發展特色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

        將休閑農業旅游產業進行特色化,提升本地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首先需要一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能根據當地特色的文化對休閑農業旅游進行規劃設計,開展一系列的創意性旅游活動,提高當地農業旅游的文化內涵;其次,當地特有的文化遺產是開展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的重要前提,要把握當地的文化積累對旅游產業進行創新,將文化底蘊和旅游產業業進行完美的融合;為了確保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應加大對當地產業人力、物力相關的投入力度,對鄉村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的調整翻新,改善旅游區的生活環境。

        2.2推動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生態化

        休閑農業旅游是以鄉村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型產業,生態環境是農業旅游的生存之本,如何保護鄉村生態系統是個引人思考的問題。應將休閑農業旅游領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保護好當地豐富的原生態資源為前提下去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同時要規范休閑旅游行業的服務質量,提高城市旅游者的消費體驗,將農業旅游進行品牌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旅游系統,推動當地農業更迅速的發展。

        2.3改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體驗感

        對于休閑農業旅游產業來說,當地旅游業不僅僅是提品的地方,它更多是提供了一個給旅游者行進消費的平臺。城市旅游者可以根據自己對特色文化的喜好去進行消費購物,這需要我們將旅游產業特色和旅游者的心理特性進行結合設計,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休閑農業旅游體驗。休閑農業旅游產品的設計應該實現人與自然、文化科學的完美融合,實行生態化旅游產業,具體的設計方向應使旅游者在城市和農村兩種文化差異中獲取美好的鄉村風情體驗。讓旅游者全面享受鄉間生活帶來的愜意體驗,獲得難以忘懷的經歷和回憶內容。同時當地老百姓也能從可持續發展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中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推動農業的良性發展。

        3總結

        在當代,人們渴求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休閑農業旅游迎合了人類親近綠色環保生活的高品質心理特征。綠色旅游是一種時尚的消費模式,這是現代人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水平的產物,它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潮流模式。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業,可以在擴展旅游者休閑度假空間選擇的同時,將鄉村特有的農業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收益。發展農業旅游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使農業的總體經濟效益達到最大,走向多元化發展模式;同時現代的農業科技知識也得到了廣泛科普,實現了互贏互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青,單福彬.鄉村旅游目的的地方品牌價值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4(23).

        [2]楊伊儂.休閑農業旅游消費行為的實證研究:以廣東為例[J].中國商貿,2014(07).

        第7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關鍵詞:鄉村旅游;景觀;規劃;生態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2-0106-01

        1 鄉村旅游的發展與定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關注程度的提高,世界范圍的“綠色運動”推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使其成為發達國家現代旅游者可持續旅游行為的重要選擇。對鄉村旅游涵義的解釋,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的看法各異,但本文根據其發展歷程,采用石強、鐘林生的鄉村旅游定義,即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習俗為旅游對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觀賞、休閑、體驗、健身、科考、習作、繪畫、攝影、購物、度假的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

        2 鄉村生態旅游的基本類型

        2.1 觀光型鄉村生態旅游

        觀光型鄉村生態旅游是指在鄉村景觀中,農業生產與觀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見識農業生產的機會和欣賞田園風光的開放性鄉村生態旅游。①觀光農業園區。是指具有農業產業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觀光的農業園區,如以大田為主的觀光農業,以果樹生產為主的觀光果園,以蔬菜生產為主的觀光菜園,以花卉生產為主的觀光花園,以水產養殖為主的觀光養殖場等等。②景觀農業。是指具有形態特殊、布局優美、氣勢宏偉的農業景觀(如滿山錯落有序的層層梯田,圖案種植的大地藝術農田)或專供參觀學習的農業示范區(鄉)、示范帶。

        2.2 民俗型鄉村生態旅游

        民俗型鄉村生態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區域的差別,而具有不同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和產業內容。①民族村寨。我國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數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數民族地區,不僅自然環境和農民住宅有特色,農業和手工業的產品有特色,操作工藝有特色,而且節日慶典、服飾、飲食等也有特色。②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獨特的民居建筑( 如江南園林式宅院、華南騎樓、云南村寨、竹樓)、獨特的自然環境(如湖南的張家界)、獨特的風味佳肴( 如云南的過橋米線),它們都有特殊的韻味,并給人以美的享受。

        2.3 休閑型鄉村生態旅游

        休閑型鄉村生態旅游是指在鄉村景觀中,生產與休閑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農事操作、休閑度假,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娛樂的廣場式鄉村生態旅游。休閑型鄉村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特色農業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的載體,根據設施、規模、功能和承載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莊園休閑型和庭院休閑型。莊園休閑型是指可供少則幾戶多則幾十戶人家的短期或中長期修養、創作、度假、舉家歡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園林化生活小區。庭院休閑型一般是為富裕階層租購而建的固定財產,專供休閑度假或養老歇息。

        3 鄉村生態旅游規劃設計的內容

        3.1 鄉村田園景觀

        自然田園風光是鄉村景觀中最主要的構成部分,例如大規模或連片的農田帶可以開發為農田觀光、農耕體驗等;多種類的經濟果林與蔬菜園區則可開發果樹認養、紀念果林,中小學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積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則可開發為水上游樂項目、垂釣等。

        3.2 鄉村建筑景觀

        鄉村建筑包括鄉村民居、鄉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鄉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風格迥異,給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內蒙古草原的氈包.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北林區的板屋,客家的五風樓及土樓等,千姿百態,具有濃郁的鄉土風清鄉村宗教祭祀建筑,如氣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筆塔,裝飾華美的寺廟等,是鄉村發展的歷史見證,反映出鄉村居民生活的某一側面。

        3.3 鄉村農耕文化景觀

        我國農業生產源遠流長,鄉村勞作形式種類繁多,有刀耕火種、水車灌溉、圍湖造田、漁鷹捕魚、采藥摘茶等,這些都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體現出不同的農耕文化,對于城市居民、外國游客極具吸引力。

        3.4 鄉村民俗文化景觀

        鄉風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鄉村居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是鄉村民俗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鄉村風俗習慣,如我國各地的舞龍燈、舞獅子,陜北的大秧歇,東北的二人轉,西南的蘆笙盛會等都膾炙人口。還有各地民間工藝品,如濰坊年畫、貴州蠟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種刺繡、草編、泥人、面人等,無不因其濃郁的鄉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睞。

        4 鄉村生態旅游規劃的理念和原則

        4.1 原生性保護理念――自然性原則

        自然性原則是指鄉村旅游規劃設計要因地制宜,盡量保留自然特色,若無絕對必要就不改變原貌或增加建筑物。許多經營者以為鄉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觀光旅游,因而不顧原先遺存的自然資源和鄉村特色,大興士木,甚至變更士地用途,建園造景。這種做法既破壞了鄉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浪費了寶貴的農業資源,又扭曲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本質和目的。

        4.2 特色保護理念――鄉土性原則

        鄉土行原則是指在設計構思上有別于城市公園綠化,體現野趣天成、反撲歸真;在植物配置上注重適地適樹,強調多樣性和穩定性;所展示的也應該是當地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4.3 美學保護理念――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態平衡另一方面是生態美學,即從審美角度體現出生命、和諧和健康的特征。生命力主要體現在規劃設計的旅游區應具有良好的生態循環再生能力。

        5 鄉村生態旅游規劃中應注意的問題

        鄉村生態旅游規劃是在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生態潛力與生態限制條件,進行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空間布局,為鄉村生態旅游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鄉村生態旅游規劃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與其環境間相互關系的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將旅游者的旅游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游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旅游活動在鄉村空間環境上的合理布局。而鄉村景觀規劃與設計是解決如何合理地安排鄉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質和空間,來為人們創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適、優美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目的是為社會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整體鄉村生態系統。以鄉村為例,整合鄉村聚居環境自然生態、農業與工業生產和建筑生活三大系統,協調各系統之間的關系是景觀規劃和設計研究鄉村生態環境的重要任務。鄉村景觀規劃的目標體現了要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去創造一種充分融人和自然于一體、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誘發人的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較高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創造一個舒適優美、衛生、便利的聚居環境,以維持景觀生態平衡和人們生理及精神上的健康,確保生活和生產的方便。因此,鄉村生態旅游規劃應與鄉村景觀規劃和設計相互融合,以實現鄉村生態旅游和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6 結束語

        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文化性、趣味性、參與性很強的產業,單純以自然田園風光為主的觀光方式,無法滿足市民追求高層次、有文化品位的專門化活動的需求。鄉村生態旅游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充分體現出與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內涵,并將之融合于優美和諧、平衡發展的生態環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旅游者的需求動機,從而達到發展生產力,保持生態平衡,促進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黎明.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歷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農村生態環境,2001,(1).

        [2]羅肖.關于我國鄉村旅游開發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9).

        [3]師守降.試論中國鄉村旅游景觀開發設計[J].甘肅農業,2006.(8).

        第8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休閑旅游模式多樣化

        目前,我國的游客,尤其是來自城市的廣大游客,已不滿足于傳統的觀光旅游,個性化、人性化、親情化的休閑、體驗和度假活動漸成新寵。農村地區集聚了我國約70%的旅游資源,農村有著優美的田園風光、恬淡的生活環境,是延展旅游業、發展休閑產業的主要地區。

        記者從農業部社會事業發展中心了解到,伴隨游客的需求變化,鄉村旅游近幾年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從“吃、玩、釣”等傳統方式向科普、教育、養生等內容拓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邊,鄉村旅游已發展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休閑農莊、觀光采摘園、農家樂等多層次、多方位,結合森林、溫泉、滑雪等資源的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的旅游新業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多樣,比如觀光采摘型的深圳光明華僑畜牧場、科普示范型的上海鮮花港、生態參與型的陽朔鄉村游、低碳體驗型的北京留民營村、民族節慶型的廣州從化李花節、農家休閑型的重慶農家樂等,都已經創出了鄉村旅游的品牌。

        提升了農民的幸福指數

        鄉村旅游讓農民看到,腳下的土地不僅能生產農產品,還能把田園風光、農事文化、農家情趣等轉化為旅游產品,實現“種莊稼”與“種風景”的完美結合。鄉村旅游已成為農民四季不斷的重要產業和收入來源。

        據農業部統計,鄉村旅游每直接安排1個勞動力就業,就可帶動交通、商貿、旅游、餐飲等相關行業增加5個就業機會。比如湖南省鄉村旅游直接吸納農民就業24.2萬人,以此推算,可間接帶動120萬農民就地就業,鄉村旅游使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四川省郫縣農科村年接待中外游客已突破100萬人次,村里農民年人均收入已經超過5萬元,成為全國鄉村旅游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面旗幟。

        在提高收入的同時,鄉村旅游還使農民的家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大提升了居住在鄉村的人們的幸福指數。比如江西省婺源縣發展鄉村旅游,讓常見的農作物油菜花成為吸引游客的最大美景,該縣也由農業縣成功轉型為旅游縣,并獲得了“中國最美的鄉村”稱號。浙江省安吉縣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回鄉經營農家樂,避免了家庭成員因長期分離而造成的情感問題,提升了農民的家庭幸福感和穩定感。

        投資經營趨向多元化

        鄉村旅游貫穿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態、生活等多種功能,是目前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新型業態。農業部社會事業發展中心主任王秀忠介紹說,鄉村旅游的經營規模正在從零星分布、分散經營向集群分布、集約經營轉變,從農民自發建設向各級政府規劃引導轉變。經營主體已從農戶經營為主向農民合作組織和社會資本共同投資經營發展轉變,形成了多元投資結構。例如在福建全省鄉村旅游企業中,民營和外資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了90%。

        業內專家指出,鄉村旅游的發展目前由于受到現有土地流轉制度的限制與農戶自身資金的限制,起點低、規模小、分布廣,因此必須走集約化道路。黃山“徽州農舍”是一種全新理念的鄉村農家樂經營模式,目前已入駐徽州區坤沙村、長潭村等地,由旅行社投資經營,與市場直接對接,并由村委會組建的鄉村旅游協會實施日常管理,實行“企業+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實行統一營銷管理、統一接團分客、統一服務標準、統一收費結算,充分調動了農戶、企業、村集體共同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性。這種鄉村旅游經營模式,有利于農家樂塑造品牌、抱團開拓市場,對喜愛自駕車、自助游等出行方式的游客很有吸引力。(來源:人民網)

        相關鏈接:

        《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工程

        一、示范基地創建工程

        為了進一步調動地方發展休閑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社會公眾的參與熱情,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將持續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創建活動。通過創新機制、完善標準、優化環境、規范引導,逐步使休閑農業由單一休閑服務向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現代服務業一體化延伸,形成主題鮮明、特色突出、內涵豐富、產業完備、功能齊全的休閑農業示范基地,帶動全國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到2015年全國建成一批休閑農業示范基地。

        二、知名品牌創建工程

        圍繞生產、生活、生態、人文等內部要素,接待能力、就業人數、休閑收入、游客感受等外部因素,統籌設計評價指標,分類開展以全國最有魅力的休閑鄉村推介、全國休閑農業星級評定為核心的休閑農業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響的休閑農業知名品牌和節慶活動,提升產業影響力、社會認知度和產品知名度,引領休閑消費熱點的形成,提高全國休閑農業發展水平和經濟社會效益。到2015年,全國培育一批休閑農業鄉村和星級休閑農業點。

        三、支撐體系建設工程

        圍繞休閑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加快建設休閑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形成集全國休閑農業信息服務、管理咨詢、營銷推介、物流交易、虛擬展示為一體的現代信息支撐體系,為休閑農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借鑒相關行業管理經驗,遵循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規律,制定休閑農業行業標準,規范休閑農業設施建設和服務。加強休閑農業設計研究體系建設,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一批休閑農業設計研究中心。

        四、從業人員培訓工程

        將休閑農業從業人員培訓作為一項公益性工程納入國家財政支持范疇,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培訓規模。組織專家精心編撰培訓教材,確保培訓質量。依托各類培訓機構,大力開展休閑農業管理和服務人員培訓。充分運用現代傳媒技術在培訓人員方面的優勢,加大遠程培訓,顯著提升信息化對休閑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到2015年,使全國從事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大部分參加過專門培訓。

        五、鄉土文化挖掘工程

        鄉土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休閑農業持續發展的靈魂。針對目前休閑農業區域同構和產品同質問題,“十二五”期間,要加大鄉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挖掘力度,開展全國休閑農業鄉土文化藝術園創建活動。按照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園文化,尋幽探微發揚山水文化,追根溯源傳承建筑文化,去偽存真濃縮民俗文化,促進鄉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形成鄉土民俗文化區,加快鄉土民俗文化的推廣、保護和延續。

        第9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一、前言

        國家農業公園是繼農家樂、漁家樂、花家樂、林家樂及生態觀光農業園等鄉村旅游業態之后,興起的一種新型鄉村休閑方式。國家農業公園在旅游產業上是一個新的概念和新的實踐。作為一種高端的農業旅游形態,真正意義的農業公園在國外起步較早,在國內近幾年也有初步的探索與實踐,尚處在初步探索階段。目前國內外對國家農業公園的研究還相對較少。侯滿平、石英(2015)從國家農業公園的概念、特征、模式、功能與效益和未來前景等多個方面對國家農業公園進行了首次系統的解讀;段領軍(2013)以中牟國家農業公園的建設為例,分析了都市現代農業土地利用的規劃和管理;王貴(2012)融入現展的理念,系統闡述了創建國家農業公園的主旨,結合紅興隆實際提出了創建國家農業公園重點要從現代農業、宜居城鎮、紅色文化和生態環境四個方面進行打造。

        二、國家農業公園理論體系

        (一)國家農業公園概念

        農業公園是以經營公園的思路,利用農村生態自然的環境,以綠色田野和秀美鄉村為基礎,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將現代農業園林景觀和鄉村文化與休閑、度假、游憩、學習等旅游業態相融合的規模化鄉村旅游綜合體。它不同于一般的農家樂、農村民俗游覽等傳統農業休閑旅游。它是在農業觀光和中國鄉村休閑融合的基礎上進行的升級產品,屬于農業旅游的高端形態,是一個更能體現社會和諧、時尚簡約的生活理念、重返淳樸的現代農業公園化景觀,融合多種業態,可以有效推動農業觀光、生態休閑、鄉村度假、康體療養的休閑活動的規模化和專門化,加快農業和旅游業的產業融合,促進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和鄉村文化的建設。

        (二)國家農業公園的產生

        國家農業公園是文旅結合、農旅結合的理想模式,可帶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是國家大力支持的休閑農業發展新模式。中國農業部早在2008年時就制定了農業公園的相關標準,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亞太環境保護協會等5家單位根據該標準聯合制定了《中國農業公園創建指標體系》。該體系涵蓋了國家農業公園評定以鄉村風景美麗、農耕文化濃郁、民俗風情獨特、歷史遺產傳承、產業結構發展、生態環境優化、村域經濟主體、村民生活展現、服務設施配置、品牌形象塑造、規劃設計協調為主要內容的十一大評價指數,共計100分。為建設美麗、低碳、環保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根據農業現代化和農業服務業、旅游業深化發展的有關要求,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擬計劃用5―8年的時間打造出100個“中國農業公園”。

        三、典型案例分析

        (一)蘭陵國家農業公園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位于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項目規劃總面積62萬畝,其中核心區2萬畝;示范區10萬畝;輻射區50萬畝;項目計劃總投資30億元。整個試點項目包括十個功能區。景區內外環境采用遠程監控、智能室溫、無土栽培、立體種植等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種植的近千種高檔蔬菜、瓜果。一年四季,郁郁蔥蔥、爭奇斗艷,使游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此外,它還是中國農業休閑的最高端形態和全國首家國家農業公園, 2013年9月,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景區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園區”,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目前園區內已完成智能化溫室5萬平方米,農展館、農耕文化廣場、農科蔬苑、游客服務中心等項目完成改造提升;濕地公園、熱帶雨林、沂蒙山農耕博物館、新天地游樂城等多個重要節點項目,中國知青園、光伏發電等新項目正在開建。

        (二)中牟國家農業公園

        中牟國家農業公園主要涉及雁鳴湖鎮的東漳東村、韓寨、朱固3個村,北至運糧河,東南至丁村溝,西接中東路,三面環水一面為路,計劃總投資35億。中牟?國家農業公園是一座集休閑觀光、采摘體驗、旅游度假、健康養生于一體的都市型現代農業休閑樂園。公園內共設置農業種植示范園、優質水產養殖示范區、農業文化創意園、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園、精品果蔬示范園、綜合管理服務區六個功能分區。

        (三)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

        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又名龍壽洋萬畝田野公園,是瓊海市的“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項目開發中本著“不占田、不砍樹、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原則,將之打造為集生態、環保、現代農業產業化為一體的新型城鎮化先行示范區,形成“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田園風光。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規劃有龍舟廣場、儒家文化廣場、大棚瓜菜基地、蘭花基地、草莓基地、垂釣區、蓮藕基地、檳榔谷、蔬菜基地、農家樂等17個建設項目,蔬菜基地重點打造城市游客的私家菜地。農業基地、農家樂等項目由政府投資建設,由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形成現代農業形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四、國家農業公園發展模式

        (一)國家農業公園發展模式

        國家農業公園的發展要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進行,在農業內涵中融入城市公園的元素,將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從而使農業具有旅游觀光、科技示范、休閑購物、怡情益智等多種功能。

        (二)國家農業公園打造六要素

        1、打造吸引力較強的田園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區美景等資源稟賦與基本質素。

        2、融合獨特的民俗風情,如:特色的飲食文化、特色的生產習俗、特色的生活習慣、特色的節令節慶、特色的民間工藝、特色的村規民約、特色的建筑人居等。

        3、建設標志性的展示傳統和現代農耕文化的場所。

        4、建立組織形式先進、產業結構合理、管理模式健全的建設與運營主體。

        5、配套健全的道橋游線設施、下榻接待設施、餐飲服務設施、娛樂休閑設施、購物消費設施、管理與導游設施、出行運載設施、通訊視訊設施和康療救護設施。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 综合久久亚洲经典 | 在线看免费Av免费 |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 尤物麻豆AV在线 |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欧美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