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法律專業的認識范文

        對法律專業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法律專業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法律專業的認識

        第1篇:對法律專業的認識范文

        現在正值“六五”普法階段,各類大專院校相繼開設了專門的法制教育類課程,普遍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現時期的大學生有了更多的學法途徑。應該說,這一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動是有一定成效的,如今的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程度明顯提高,對法律認知層面的“是”與“非”有了基本的判斷。但知法必定不違法嗎?答案是否定的。一些在校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例,多數情況下恰恰不是因為不懂法,而是知法犯法。盜竊是違法的,但凡正常之人對此都能做一判斷,但高校失竊案件多數是在校大學生所為。筆者曾做過幾次針對高職非法學專業在校學生的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但這種意識屬于懵懂狀態的粗淺水平,很多學生對自身專業所涉及的法律法規了解很少。在回答法律學習的興趣度及學習法律的意義這一問題上,相當比例的學生表現出興趣不高,認為法律對自身學習生活影響不大,有距離感。對是否相信法律會帶來公平和正義的問題,部分學生對此持有懷疑態度。由此看來,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教學效果并不樂觀,表現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過程中,沒有認真研究高職學生的特點,法律知識的講授過分顧及面面俱到,陷入了專業化教學的套路,在內容的選取上忽略了要突出彰顯法治精神和培養學生法律素養,有意無意間走入了將法律知識及法律條文的簡單掌握認定為法制教育取得效果的誤區。法制教育缺乏實效性成了現時期法制教育的硬傷,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進程。圍繞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問題引發思考很多,本文僅就高職院校非法學專業的法制教育本位觀做一探討。

        二、法制教育的本位在于法律素養的培養,其核心在于“法”的內化

        法律不僅僅是制度體系,而且是一種社會現象以及背后折射出的人們的心理態度。法律所追求的諸如秩序、正義、權利和義務等觀念,既是規則體系所彰顯的價值追求,也是社會成員的內心感受,這就是所謂的法律信仰。它既包含著對法的理性認知,又包含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體現出人們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一個人在有警察并有車的時候做到等綠燈,是守法;一個人在既沒警察也沒車的情況下也等綠燈,這就是對法律的信仰。從表面上看,兩者都沒有闖紅燈,但背后折射出的是人們對法律的態度本質的不同。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之所在,人們不光“信”法律法條,更重要的是對法律背后透射的正義、公平、平等等價值理念的信仰進而逐漸形成的人的內在的法律精神。法律信仰作為法治精神的內核,其形成和發展是一個自然演變的過程,同時又是人們有意識地選擇和培育的結果,它依賴于法律素養的培養。法律素養是一個人認識及運用法律的能力和素質。任何一個置身法治社會的人,不僅要有專業所長,而且也應具備最基本的法律素養。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影響著國家未來發展的前途及命運。而法律素養的生成具有過程性和長期性。法律知識的簡單灌輸并不必然地導致受教育者依法而為、緣法而治。法律知識的獲知與法律素養及法律信仰的建立之間存在著一種偶然性而非必然性的關聯。“法律被遵守往往不是法律被知曉的直接結果。盡管法律被遵守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知曉法律,但它僅僅只是一個外在條件而非原因,或者說它是公民遵守法律的一個輔的因素”。“作為法律知識的普及,‘受眾’可能獲得的東西更多的是法律的規定、法律規范的內容,一種國家的意愿、態度、要求,一種法律的‘應然’。……這些都無從保障或肯定當事人行為的自覺,它只是呈現了法律規范可能的指引、評價、預測、教育或強制功能”。事實上,學生被動地“接受”法律規則與主動地“認同”法律、進而形成“崇法理念”,在法制教育的實效上是大不相同的。法制教育的本位在于法律素養的培養,其核心在于法的內化,即法律素養的形成并最終升華而成的法律信仰。西方法學大師伯爾曼曾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大學生只有從內心層面真正認可了法律的至高無上性,才能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自覺地做到守法、用法和護法。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作為大學生法律素養培養的主渠道,在培養合格人才和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在探討高職院校法制教育的話題上,我們關注的焦點更多地集中在課堂教學的完善上,盡管我們也深知法制教育最終目的在于學生法律素養及信仰的樹立,但在實踐層面卻往往忽略甚至于背離了在這一目標。我們只有緊緊把握住要使在校大學生對法律產生高度的認同感和依存感這一要義,我們的法制教育才算找到了歸宿。

        三、法律素養培養的路徑

        素養培養和生成本身是多維度、多層面因素的漸進的過程。筆者在此僅就法律素養培養的路徑談幾點認識。

        1.將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融入法制教育過程中

        人本主義從根本上講就是要體現以人為本,把學生當作一個活生生的且具個性的主體來看待,以其內在需要、情感、興趣和主觀愿望為出發點來激發主體的學習和發展的潛力。然而,我們現有的法制教育很少考慮在校大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內在需求和價值選擇,學生的興趣度和求知欲沒有得到有效地激發。法制教育忽視了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缺乏相應的感知教育,沒有以“他想學什么”,而是站在“我要教什么”的角度去考慮教育活動,這樣,學生不由自主地會產生與“法”的距離感。法制教育要從培養高職學生法律情感入手,著力尋找“法“與其現實的生活及個人情感的切入點,激發他們的共鳴和對法律的高度認同的熱情,并以法律作為他們所信仰的對象,從其內心源頭產生對法的信賴。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感性為先,理性跟進”的方法思路,盡量去捕捉大學生視野所及的鮮活的人和事,使得學生能形象地感知和理解法就在我們的身邊并且潛在地影響和維護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秩序,而絕不是束之高閣的只能觀瞻的紙面上的規則。

        2.以全程化、全面性的理念謀劃法制教育和法律素養培養

        高職院校非法學專業的法制教育及素養培養以“兩課”教學為主線,輔以法律知識講座或相關活動,由于脫離了學生具體所學的專業領域,所以顯現出來的作用和效果并不理想。高職院校是培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的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但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要么追求面面俱到、浮光掠影般的講解,要么沿襲法學專業的教學模式,遵循從法理基礎到法條解讀的縱向深入,這些缺乏針對高職生源的基礎現狀和未來職業定位的教學理念必然造成“教”與“學”的脫節,實效性大打折扣。筆者認為,應該依托高職學生所學專業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教學活動,讓學生產生出與其所學專業知識、職業素養的相互融合感,并對其將來的專業工作有實用性,這應是我們高職法制教育在具體實施環節的切入點所在。我們知道,法律素養的培養是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單靠兩課教學中法律基礎學習的單打獨斗難以實現高職學生的素養培養和提升,我們需要實現從傳統的高職院校法律知識的普及教學向法律素養的養成教育轉變,其核心在于以全程化、全面性的理念來謀劃學生法制教育和法律素養的培養。全程化意味著在時間跨度上要將法律素養的培養貫穿于高職教育整個階段,而絕不能再以兩課教學及考核的結束而終結。全面性意味著要將法制教育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要求我們根據高職學生不同階段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與各階段相適應的法制教學計劃,與專業學習相配合,與校園文化活動相貼近,與日常教育管理過程相融合,從而形成一個綜合性的、多方位的全程法制教育模式。

        3.加強正面教育引導

        第2篇:對法律專業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法制;法制教育

        引言

        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大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而目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大學生自身法律觀念淡漠、法律知識匱乏,缺乏對法律課程的重視和對法律的敬畏;在實際教學中師資力量良莠不齊,使用單一且落后的教學方法,教材重視理論但是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受到負面社會新聞的影響,在家庭中受到個別家庭成員偏激和片面的引導。

        1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大學生自身方面

        (1)大學生法制觀念淡薄隨著我國依法治國進程的推進,當代大學生的法制觀念較過去相比是有所增長的。大學生群體畢竟是高知和進步的群體,可是部分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卻是很淡薄,當然,這與我國的歷史發展背景存在一定的關系。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有些封建思想、封建倫理已經在我國流傳了千年,至今在很多國民的意識中仍有殘余。而要用法制、進步的觀念去代替這些封建觀念是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2)大學生法制情感淡漠法律情感是指社會成員對法律的心理情緒體驗,是人們依據現行的法律制度能否符合自身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而產生好惡的心理態度。而大學生只有培養出對法律深厚的正面的積極的情感,進而才會遵守、尊重、敬畏法律。當代很多大學生受到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例如司法腐敗,執法不嚴等問題,法律情感淡漠。一旦法律情感淡漠,就會產生對法律的不信任感,即使我國的法律體系完備,也會認為法律缺乏威懾力,對法律沒有敬畏之心。我國從千年的“人治”社會走來,曾經君權高于一切法律,在君權面前法律只是附庸之物。人們的腦海中始終殘留著“權力至上”觀念,對法律沒有尊重和敬畏的正面情感。(3)大學生法律信仰缺失在當代中國,各種思想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極端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等腐朽思想使大學生的思想受到強烈的沖擊,大學生們身處各種高尚與腐朽思想的刺激之中,一部分大學生不能明辨是非,甚至對享樂、對金錢產生了信仰與崇拜,使他們對法制教育產生了懷疑和逆反心理,進一步對法律的權威也產生了懷疑,喪失法律信仰。也有一些大學生認為法律是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的東西,只要自己不違法法律就管不到他,處于被動的守法狀態。

        1.2學校教育原因

        (1)法制教育師資隊伍水平參差不齊在實際的法制教育教學當中,各個大學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水平良莠不齊,差別很大。在一些綜合性大學中,師資力量普遍比較有保障。在此類大學里,有的具有專門的法學院,配備了專業教授法律的教師,教師們不僅負責法律專業的學生授課工作,也負責全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他們出身法律專業并且受過正規的法律教育,對法學生進行普法工作游刃有余。在有些大學里雖然沒有專門的法律系,但是也配備了專門的法制教育團隊。團隊中有的教師還兼職律師工作,有著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在給學生授課的時候能夠做到聯系生活實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極大的提高了學生聽課的興趣,并且具有借鑒性,能讓學生從中領會法律精神,吸取經驗和教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學都能夠有條件配備專業的法制教育團隊,有些大學的法治教育師資力量就相對匱乏。由于此類學校中缺少專業的法律教師,就由輔導員負責法制教育工作。這些輔導員本身的專業五花八門,基本上都是“自學成才”、“現學現賣”,法律知識水平極其有限。還有一些大學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老師進行法制教育教學,按照《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進行的授課,由于這類老師擅長的部分是“思想道德修養”,所以把“思想道德修養”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主要部門,后半部的“法律基礎”則是一帶而過,影響了學生對“法律基礎”部分的學習。(2)法制教育教學方法單一落后法制教育是一項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綜合性教育,但我國現行的法制教育由于受到課本和學時的限制,多數仍采用最傳統的理論講述式的教學方法,只注重某些法律知識的講授,忽視了對其法治精神的培養和完善。有些教師受自身經歷和學歷的限制,缺乏法律實踐,不能使用案例教學法進行理論聯系實際,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情況不盡人意。對法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其法制觀念,使大學生能夠真正了解法律知識,認同依法治國,自覺遵守法律,而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甚至在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的教育之下,很多學生都覺得法律是個很無聊的東西,學習也僅僅是為了應付期末的考試,無形之中影響了法律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1.3家庭與社會原因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元,是每個人社會化的起點。大學生在走進校園之前就開始接受家庭的教育,并且持續伴隨大學生的一生,法制觀念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家庭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啟蒙之地,父母等長輩則是大學生的第一位法制教育老師,長輩們的言傳身教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長輩中有人蔑視法律、鉆法律空子、違反法律,都會對孩子的法律意識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在家庭中長輩能否為孩子樹立好榜樣非常重要。當代大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太陽”,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只偏重學習成績,而學習之外的一切則視為浪費時間。一些孩子長大后往往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獨立生存的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這都是長輩過分溺愛的結果。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之后往往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甚至采取錯誤的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家長一味的溺愛孩子或者只注重學習成績,忽視孩子思想品德、道德規范、遵紀守法等方面的養成教育,就無法為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雖然我國目前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但是在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負面事件存在,例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知法犯法,,權錢交易等等,尤其在某些社會新聞中,見義勇為的英雄得不到褒獎,熱心助人的市民反被誣陷,低俗下流搏出位的“網紅”可以一夜成名,這些社會事件使大學生對法律產生了質疑和負面情緒,即使學校大力進行法制教育也很難和這些負面情緒相抵消。

        2大學生法制教育創新性改革的途徑

        2.1高校法制教育觀念要與時俱進

        高校法制教育要符合當下大學生的特點,使大學生能夠真正的敬畏法律和崇尚法律,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只有大學生信仰法律才會積極自覺地尊法、守法、維護法律。權利和義務是法律的核心內容,因此高校在對法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時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其中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大學生的權利觀念,使大學生理解和捍衛法律賦予自身的權利。另外還要培養大學生對法律的情感,進而自覺自愿的遵守法律。

        2.2加強法制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法制教育的師資力量對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有重要影響。有些高校中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是非法律專業人士,未經過專業的法律培訓,教學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加強高校法制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非常必要的,有條件的高校應該配備法律專業的教師來擔任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任務。如果學校條件有限,法律基礎課的教師是非法律專業畢業,則應該加強對此類教師的專業培訓,例如,聘請法律專業的教師對非法律專業的教師進行講座,鼓勵和支持非法律專業的教師自學考取法律專業的學位,以增強其法律素養,提高其法律教學能力。

        2.3創新法制教育教學方法

        目前很多高校依舊采取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大學生對法制課堂的要求。現在的大學生不僅想在法律課堂上學到法律知識,更要求課堂具有內容趣味性、教學方法多樣性等特點。所以在課堂上應該積極使用案例式教學,在案例的配合之下理論就不會顯得枯燥乏味。教師在案例選擇上應該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多發掘和收集與大學生生活貼近的案例。教師要養成每天瀏覽社會新聞的習慣,用時下最新的社會新聞作為課堂案例,讓學生感受到法律課的內容并不陳舊,而是與時俱進的。同時法律教師也應該與本學校保衛處或者學生處建立聯系,收集本校發生的法律事件,這種發生在“校友”身上的真實事件更加具有教育意義。另外還可以采用課堂討論法,和學生們共同討論時下最新法律事件,討論完畢后由教師總結和引導,以此來端正學生的法制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同時還可以利用課堂上的多媒體設備播放優秀的法制節目,例如《今日說法》、《法治在線》等,對學生進行立體、生動的法制教育。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帶領學生去法院庭審現場旁聽,或者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訴訟程序。在這些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之下會改變學生對以往法律課枯燥乏味的認識,吸引學生走進課堂、愛上課堂。

        3結語

        第3篇:對法律專業的認識范文

        通過以上對當前我國法律教育主要面臨問題的分析可知,法律教育缺乏專業化、職業化以及規范化,針對這種現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合理設置法律教育內容

        應利用法律職業化要求,深化改革法律教育,合理設置法律教育內容。首先,應保證法律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容具備系統性和統一性。從法律職業化角度來講,對法律職業素質的教育主要包括職業知識、技術、道德、語言、思維、信仰等方面,相關教育部門應結合這些方向合理布置法律職業素質教育內容,對教育模式進行改進和創新,同時要創造良好的教育體系,注重法律倫理學、法律語言學、法律推理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其次,可根據培養對象及目標的自主選擇方式開展教學內容。法律教育應本著不強求原則,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學習模式,展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法律人才教育,保證法律教育的高效性。再次,法律教育內容及相應的教育方法,應由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對其進行統一規定,確保法律教學的規范性。針對法律教育學生畢業實習到崗位就業,可通過到律師事務所實習增加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并接受司法機關考核,如果考核通過并符合崗位要求,就對其頒發法律職業證書等。整體的法律教學體系可分兩年實施,第一年對學生進行系統化訓練和學習,訓練的主要內容為法律推理、法律思維、法律證據、法律邏輯等相關知識;第二年讓學生參加實習,將其分到檢察院、法院、企業以及政府機關等相關部門進行實習,在專業指導下,能更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識。

        (二)制定明確的法律教育目標

        教育以培養人才為重任,法律教育也應以培養法律人才為目的,結合當今時展,以及法律知識的改進和完善程度,制定明確的法律教育目標。法律教育的總體目標應定格在培養法律人才上,其中,也包含很多小的教育目標,如培養更多優秀的法律教師、訓練更專業的司法和立法人才、提高學生的守法意識、規范法律治理工作等。從這一點來看,現階段法律教育的目標應分為核心目標和一般目標兩種。一般目標主要是對立法者、企業經營者、法警、司法機關人員、行政執法者等相關方面的人才培養,而核心目標則主要面向檢察官、法官、法學教授、律師等人才的培養。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標,能更好地開展法律教育工作,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法律人才。另外,從法律職業化特征分析來看,社會快速發展對法律人才的需要更加類型化、深層次化,只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入法律職業化特征,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法律。

        (三)合理分類法律教育知識

        法律教學的知識極為復雜,在法律教育中應結合法律職業化對教學知識進行分類,主要分為法律基礎、法律職業素質教育、法律職業能力等三方面。法律基礎知識教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做到知法、用法、學法、守法等。在當今很多行業以及崗位都需要掌握法律知識,例如,行政管理人員、經濟管理者、立法人員、執法人員等,雖不是法律專家,但必須了解法律知識。法律職業素質教育主要是對法學家以及法律職業人才的培養,如法學教授、檢察官、法官、律師等,法律是保證法制社會正常運營和發展的靈魂,一般情況下,法律職業素質教育注重本科以上的法律教育。同時,法律職業素質教育對師資水平的要求也極為嚴格,與法律基礎教育不同,法律職業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法律的職業性特征,并且懂得如何運用法律,同時,對課程設置、教師設備以及圖書資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法律職業能力教育對教育要求更為嚴格,主要是培養能夠勝任檢察官、法官、律師等崗位工作的人才。

        二、總結

        第4篇:對法律專業的認識范文

        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發現存在以下問題:(一)醫學生知識結構單一,重專業輕人文高校本科教育的主導思想是應試,分數成為衡量醫學生專業基礎學科學習的優劣標準,導致醫學生只注重考試科目的學習,對學科外的其他知識不夠重視。[2]同時,醫學行業的準入門檻不斷升高,就業壓力大,醫學本科學歷已經不能滿足大中型城市普通醫院的要求,甚至醫學碩士學歷也不一定能夠進入三級醫院,考研、考博成為醫學生的主要目標。在完成本專業學習的同時,還要復習研究生考試內容,難有余力對其他學科進行關注。(二)國內醫學院校對學生的法學知識教育重視不夠許多學校或系部不開設法律課程;有的僅作為選修課程由學生自行選擇;有的作為一般考查課,僅講授一些法學基礎知識及普通法律知識,而針對醫療實踐工作實用性的法律知識講授很少。筆者所在院雖然開設了《大學生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但授課教師均為非法學本專業的教師,在著重講授了大學生道德修養方面的內容后,涉及法律基礎方面的內容僅占教學計劃的四分之一。(三)醫學生社會經驗不足,不能敏感發現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法律關系據統計,筆者所在院全日制在校學生大部分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占的比重很高,這批學生的成長軌跡幾乎相同,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在父母的呵護下生活,很少接觸社會,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和社會閱歷。從調查結果可知,68%的同學認為法律對自己日常工作、學習、生活關系密切;有32%的同學認為法律對自己日常工作、學習、生活關系不大。由于對法律知識不夠了解,導致醫學生不能敏感發現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法律關系,從而也就無從談起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了。

        解決的方法和建議

        第5篇:對法律專業的認識范文

        法律職業法律人才培養法律信仰

        0前言

        對法律人才的培養主要的目標就是使其能夠成為一名專業的法律職業人,并且通過學習到的法律知識,去幫助更多的人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因此,在法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如今法律職業的發展情況,采取有效的法律人才培養措施,這樣才能夠提高法律人才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促進法律行業的良好發展。

        1法律職業對法律人才培養的要求

        法律職業作為一種專業性非常強的職業,需要對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充分的了解,并且需要對法律的思想、法律的演變過程進行重點的把握,法律職業人要具有完善的法律知識結構體系,并且具有較高的法律信仰等等。因此,在進行法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也需要根據法律職業的相關要求進行法律人才的培養,具體要滿足如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1要有堅定的法律信仰

        法律職業要求相關的從業人員要有堅定的法律信仰。因此,在進行法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也需要培養法律人才的法律信仰,在法律面前,應該做到堅定不移的支持,并且堅決執行法律的相關要求,對于違反法律的行為,堅決與其抗爭到底,并且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法律人才只有具有堅定的法律信仰,在成為法律職業人的時候才能夠一切從法律的角度出發,做好法律的維護者和倡導者,實現法律職業信仰。因此,在進行法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具有堅定的法律信仰是前提條件。

        1.2要有較強的法律思辨能力和法律技能

        在進行法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人才具有較強的法律思辨能力和法律技能。這也是法律職業對法律人才培養的要求。所謂的思辨能力,主要就是指,在進行法律推理的過程中,需要運用自身的思維邏輯,將一些法律疑點能夠推理出來,并且要能夠對推理出來的事情進行合理的法律解釋,讓人們所信服。而法律技能主要就是在實際的工作中,能夠具有較強的法律實務操作能力,具有較高的法律實務處理能力等等。

        1.3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

        法律職業要求在法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培養人才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包括的內容較多,其最為主要的素質就是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法律人才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對于法律專業知識掌握的非常全面,法律知識結構較為完善,對于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能夠做到全面的掌握,并且對于一些國際法律法規也能夠做到有所了解。另外,法律人才要能夠擁有根據國內法律法規解決經濟糾紛的能力,并且在國際大背景下處理國際經濟糾紛的能力。法律人才還要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將法律作為最高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夠堅持法律的立場,對于金錢的誘惑以及其他的誘惑能夠堅決抵制,確保法律的純潔性。法律人才只有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才能夠堅決的維護法律的權威,與觸犯法律的行為進行斗爭。

        2以法律職業為導向進行法律人才培養的策略

        2.1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在法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法律是具有堅決的權威性的,并且任何人都不能與法律開玩笑,觸犯法律就需要受到法律的懲罰。因此,需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能夠全面的了解到法律所代表的意義,并且使學生了解到怎樣才能夠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性,成為法律的捍衛者。在實際的法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法律信仰的培養,使學生樹立起相應的法律理念,對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進行培養,這樣才能夠實現良好的法律人才培養的目標,使學生在畢業之后都能夠成為一名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法律職業人。

        2.2構建培養學生法律應用能力的教學體系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學科,沒有實踐的訓練是難以真正掌握法律精髓的。因此,能夠培養和激勵學生分析和論證能力的教學體系是實現法律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在實際的法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構建培養學生法律應用能力的教學體系。教師應該將法律理論性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使學生在充分的實踐當中提高自身的法律應用能力,對法律的相關理論性知識能夠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實現法律人才培養的目標。

        2.3培養綜合性的法律人才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被聯系成為一體,而在法律人才的需求方面,也逐漸的向復合型的人才發展。因此,在進行法律人才的培養上,應該培養綜合型的法律人才。應該增設一些與法律專業相關的一些課程,像,經濟、財政、市場、會計、等,并且應該加強西方法律制度、國際貿易、商法、比較法和外語等課程的教學,這樣才能夠實現綜合法律人才培養的目的,使法律人才逐漸走向國際化,促進法律人才的良好發展。

        3結束語

        本文主要針對于法律職業與法律人才培養進行了相關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了解到,法律職業與法律人才的培養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只有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法律人才,才能夠提高法律職業的整體水平,而法律人才的培養也是需要依據法律職業的發展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應該在培養法律人才的過程中,對法律職業進行充分的認識,最終實現培養高素質法律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霍憲丹.法學教育的一個基本前提――試析法律職業的特殊性[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11(01).

        [2]蘇力.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法學,2012(02).

        [3]徐崇利.中美法學教育模式之比較:“法官型”人才v.“律師型”人才[J].廈門大學法律評論, 2006(01).

        第6篇:對法律專業的認識范文

        法理學是我國教育部確定的全國高等教育學校法學本科專業14門核心課程之一,在本科教學體系中屬于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在整個法學體系中,法理學是最為主要的理論法學,同時也是其他部門法學的基石,法理學構成了整個法學的基礎理論、一般理論及方法論。在法學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當中,法理學是專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統領著法學的教學,既是法學的入門課程,又高于部門法學,是整個法學體系中理論集大成者。[1]無論是教育部的規定,還是各個學校法學專業課程的設置,都賦予了法理學學科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遺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在教學實踐中并未能達到其預期的教學目的,而是長期存在著兩難境地——老師難教,學生難學。作為教授法理學課程的教師而言,法理學艱深枯燥、不具有形象性和生動性,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對于接受一方的學生而言,法理學既抽象難懂,又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筆者認為,法理學教學的最大困難在于如何緩解抽象、一般的理論與具體、現實法律問題的緊張關系,換言之,如何實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適度平衡是法理學教學的關鍵。而要實現二者的平衡,首先要深刻認識法理學教學的理念,只有對法理學教學的理念有了深刻而又準確的認識,才能真正平衡法理學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

        一、 法理學教學的理念

        較之于民法、刑法等具體的部門法教學而言,法理學涉及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則、概念和制度,是用哲學的方法來研究和說明法學的根本問題。法理學研究的不是法律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比如案件如何審理,程序如何進行,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如何分配,等等,它所關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問題。而對這些原理性問題的分析,就充分體現了法理學的理論性和思維性。同時,法理學不是對某個具體法律制度、法律規范的具體介紹,其關涉的是法律制度和法律行為背后的價值觀念和哲學基礎,因此法理學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正如美國當代著名法理學家德沃金所說:“法律的一般理論肯定是抽象的,因為它們旨在闡釋法律實踐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結構,而不是法律實踐的某一具體方面或具體部分”。[2]正因為法理學具有理論性、概括性、抽象性等特點,因此,法理學教學與其他刑法學、民法學等應用法學學科的教學是有顯著區別的,后者注重法律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是法律適用方面的問題,而法理學則側重于一種價值觀念的引導,一種法律精神的培養,其教學目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為初學者敷陳法律原理;訓練法律職業者的法律思維方式和法律實踐能力;培養法律職業者的見識、修養與境界,促進法律職業者的人文關懷與哲學態度。[3]由此可見,法理學教學的目的不單單是告訴學生一些基本的法律現象、法律原理或者法律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法律精神的培養和法律人格的鍛造,這才是法理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也就是法理學教學的理念。法理學教學的理念作為法理學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和根本目的,對法理學教學的成敗與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每個法理學的教學人員只有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了法理學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和價值觀念,并踐行于自己的教學實踐當中,才有可能實現法學教育的目的,并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為什么要強調法理學教學的理念

        之所以要重提法理學教學的理念是因為近幾年來我國的法律職業化趨勢導致法學教育中重實踐輕理論以及對法律職業倫理、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輕視。法律職業是指與法律有關的工作,從狹義上來講主要是指法官、檢察官和律師所從事的職業,廣義上也包括警察、公證員、法律顧問、法學教師等法律工作者。法官、律師、檢察官、法律顧問等法律工作者共同構成了法律職業共同體,他們具有共同的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我國自2002年起開始實行國家統一司法考試,法律工作職業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法學作為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應用學科,要求法律職業者不能僅僅紙上談兵,而是要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大學階段的法學教育可以說是對法律職業者的初步訓練,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系統的法律知識,并應用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在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職業市場對人才需求和評價,成為社會對法學畢業生的評價,進而成為對法學院的評價。而評價的標準是看其是否適應市場的導向。對于培養未來司法專業人員的大學法學院來說,不能不考慮這種職業市場的導向。[4]在我國,職業市場導向促使有些院校將法學本科教育定位為司法考試服務,并將國家司法考試的通過率作為來衡量法學教育質量的優劣,也就是以職業市場的需求作為制定培養方案的決定性因素。這樣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強化了民法、刑法、訴訟法等應用法學學科的地位,因為其在司法考試中所占分值比重大,也成為教學的重中之重。而作為基礎理論法學的法理學因為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加上司法考試所占分值比重小,其學科地位進一步被弱化。同時,對于法律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法律職業倫理和法律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本該在法理學教學中詳細講解和細細體味的,也因為法理學的弱勢地位,而只是被草草帶過,根本無法凸顯其意義和價值。正如德國當代法理學家魏德士教授所

        轉貼于

        言,“今天的法學教育被司法考試牽著鼻子走,它所培養出來的與其說是獨立思考并具有判斷能力的法學家,毋寧說是熟練適用法律的法律技術匠。”[5]這種職業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雖然一方面是滿足了市場經濟對法律技術人才的源源不斷的需求,但從法律職業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的宗旨而言,卻無法塑造一個職業共同體的職業倫理和職業道德。法治國家的建設要求法律職業人必須具有不同于大眾的素質。一是技術理性,即法律職業人特有的只是體系與思維方式;二是維系著法律職業共同體的社會價值、信譽及尊嚴,而為其內部所傳承的職業道德。二者共同構成法律職業人德才兼備的整體素質,缺一不可。[6]

        第7篇:對法律專業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法律碩士(法學);職業化教育;實踐教學

        法律碩士(法學)(后簡稱法法碩)是2009年教育部新增的一個研究生專業學位,以培養專門型、實務型的高級法律人才為目標,強調職業化培育方向。然而,像大多數新生事物一樣,它在許多方面都引起了大家的困惑和爭議。尤其在如何實現其特有的職業化教育特點方面,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我們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期望對推進法法碩專業人才培養有所幫助。

        一、法法碩專業學位應以培養專門型的職業化法律人才為目標

        我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教育始于1996年,它是在借鑒美國、歐洲等國家培養高層次、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和教育實際建立起來的一種專業學位。其設立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需要的高層次的復合型、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①很顯然,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是一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調職業化教育的學位。它與傳統的法學碩士學術型學位在培養目標上可謂截然不同,從而決定了這兩種類型的研究生教育應該具有不同的培養重點和不同的教育模式。

        然而,2009年法法碩這個新增專業學位的出現似乎模糊了法律碩士與法學碩士原有的邊界。因為法法碩既具有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特質,又有法學本科背景的要求。它就像是一個混血兒一樣,游走于法律碩士和法學碩士之間,給人們帶來不少的疑惑。根據《全日制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法法碩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法律職業部門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德才兼備、高層次的專門型、實務型法律人才。②可見,法法碩與傳統的法律碩士的不同之處在于生源專業背景的不同,前者只招收法學本科學生,而后者招收非法學專業本科學生。而法法碩與法學碩士雖然都只面向法學本科學生招生,但區別在于兩者培養目標不同,前者是培養實務型、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學位,后者是培養研究型、學術型人才的科學學位。

        設立法法碩專業是對法科研究生培養的一次意義重大的結構性調整,一方面法科研究生培養出現了從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培養職業型人才為主的轉變,教育部已明確表示,要壓縮法學碩士學術型學位的教育,逐步加大職業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則是從培養復合型法律碩士向培養復合型法律碩士與培養專門型法律碩士并舉的方向轉變,原有的非法學專業本科生報考全日制法律碩士,使學生在非法學專業與法學專業之間產生復合的知識與能力,被稱為“復合型法律碩士”。新增的法法碩招收的是法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有利于培養專門化的具有更精深法律業務技能和職業能力的法律人才。

        二、法法碩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困境

        (一)高校師生對法法碩的性質認識不足

        法法碩專業是在2009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結束之后才開始設立的一個新專業,從專業設立到招生之間的時間比較短,之前沒有在高校廣泛征求意見和宣傳,因此大多數師生對此專業性質不大了解,也存在疑惑,所以沒能給在校的學生以充分的引導,這使得報考法法碩的生源較少,考生大多是從法學碩士報考者中調劑過來的。以中山大學法學院為例,今年該學院的法法碩專業計劃招收100人,但是第一志愿報考該專業并達到分數線能進入復試的考生不足10人,其余只能調劑過來。這容易使人產生一個印象:攻讀法法碩專業是法學碩士考生落選后的的一個“無奈選擇”。而調劑過來的學生在入學前往往缺乏充足的職業選擇準備,在入學后也往往陷入職業發展困惑,不能順利自覺地按照法律碩士職業化教育需要的方向發展。

        (二)法法碩培養模式缺乏職業教育特色

        法法碩專業是一個致力于培養實務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專業學位,它強調實踐教學和職業化的教育,其培養模式本應有別于以培養研究型、學術型人才為目標的法學碩士。然而,法法碩的教育實踐表明大部分院校對法法碩的培養大多是因循法學碩士的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側重理論研究,教學方法單一,課程體系沒有針對法律碩士特點來設置,無法體現專業學位實踐教學和職業化訓練的特色。

        目前,各院校對于法律碩士主要存在著三種教學方式:一是以課本為主的法學本科教學方式;二是采用適用于法學碩士對象的專題教學法;三是采取為迎合司法考試需要的培訓式教學法。③顯然,這三種教學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法法碩的教育中照搬這些教學方法,難以實現培養專門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目標。無奈的是,普通高校的法學教師大多以學術研究為主,兼備淵博法學知識和豐富法律實務經驗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因此,純粹依靠傳統的學術型導師,很難實現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教學要求。但是由于既有的學術型的師資力量無法迅速實現轉型,在法法碩的教育中只能沿用這些傳統的教學方法。

        (三)法法碩的實踐教學有待改進

        首先,現行的全國法法碩的指導性培養方案與實際教學情況存在一定的矛盾。根據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法法碩專業學制一般為兩年,但所要求的總學分不少于57學分,其中實踐教學占15學分,時間要求不少于一年,也就是說,剩下的42學分包括學位論文必須在余下的一年中完成。教學任務繁重而學制未能相應延長,在某種程度上違背了研究生的教學規律。同時,新增專業課程按法學一級學科為主設置,必修課27學分,除了外語和政治兩門課程外,其他10門均為本科階段的法學核心課程,上課內容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的重復,課程設置專業特色不明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際的教學情況,該指導性培養方案無法被執行,各大院校紛紛作出變通性的處理,如華東政法大學把該專業的總學分減少至48學分④,深圳大學將其減至3分⑤。

        其次,實踐教學的推進缺少有效的保障機制。實踐教學是法法碩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全日制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明確規定實踐教學時間不少于一年,學生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機構、公證處等司法實際單位或政府法制部門、企事業單位法律工作部門實習不少于6個月。⑥然而,不少高校卻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資源去保證與實習單位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也沒建立有效的實習指導、管理及評價制度,學生實習的時間和學習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盡管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要求培養單位加強教學與科研、法律實務部門的聯系和交流,聘請法律實務部門的專家參與研究生的教學及培養工作,但是從教學實踐來看,各高校從實務部門聘請法官、檢察官、律師授課多半停留在設想階段,受制于固有的管理制度和有限的教學資源,要將這些設想落到實處,尚有一系列的問題亟待解決。

        (四)法法碩的就業市場尚不成熟

        作為一個新增的專業,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出現體現了專業學位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的分化,這是現代社會職業劃分細化、社會分工細化的結果。但法法碩專業的內涵與特點尚未被大眾熟知,甚至存在一定的誤解。因此,法法碩要能被就業市場認識和接納還需要一個較長過程。由于法學碩士和傳統法律碩士(非法學)畢業生已有其相對固定的就業市場,其特點為相關的用人單位所了解和熟悉。那么法法碩的學生如何在他們已占領的就業市場中搶到一塊屬于自己的領地并鞏固下來,這恐怕并非容易的事情。

        三、改進法法碩職業化教育的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法法碩職業化教育方向的認識

        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通過各種媒體和主題會議大力宣傳這個專業,讓社會各界,尤其是法學理論和實務界充分了解和認同這個專業的設立目的和培養模式,強化職業教育的理念。

        其次,各個招生的法學院校應該加大在師生中的宣傳力度,讓廣大師生充分認識法學碩士、傳統的法律碩士(非法學)與新推出的法法碩專業之間的區別,了解法法碩專業設置的目的和學生培養方式,改變過去只注重學術學位,不重視專業學位,只注重學術訓練,不重視職業教育的觀念。同時,可采取增加推薦免試研究生及向學生提供獎助金等激勵政策,吸引更多的考生報讀該專業。

        再次,要向用人單位做好宣傳解釋工作。近幾年法律教育的變革比較多,各個類型的學位培養模式容易讓用人單位搞不清楚。所以,大學應該主動與用人單位,尤其是與法律界的單位加強溝通,向他們解釋兩類法律碩士的特點,消除用人單位對法律碩士的偏見和誤解。

        (二)形成特色鮮明的培養體系,強化職業教育

        首先,針對法法碩專業的特色,應該形成特色鮮明的專業學位培養體系,使其區別于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非法學)的培養。由于法法碩專業的學生本科已經經歷了四年系統的法律基礎知識的教育,因此在研究生階段應進一步更新法律知識,深化專業培養,加強職業技能訓練。為此,針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頒布的指導性培養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各大院校應根據實際情況繼續完善培養方案,建立科學而有特色的培養體系。中山大學法學院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譬如,在必修課程方面,主要通過學科專題、前沿講座的形式進一步夯實學生的法學基礎,更新法律知識,開拓學生視野;在選修課程方面,學院提供了9個專業模塊供學生自主進行選修,體現了分類培養,深化專業領域教育的特色。

        其次,在法法碩的培養中應進一步強化職業教育模式。要充分調研,聽取法律實務界的意見,針對以往應屆畢業生比較缺乏的能力和知識來設計課程模塊,加強實務訓練。在法法碩的職業化教育中應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一是加強案例教學和模擬實踐教學,適度推廣法律診所的教學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技巧;二是適當選擇社會調查、旁聽審判、專業見習、法律義務咨詢等教學方式,豐富實踐教學課程;三是改進考核方式,加大考查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理論和知識,發現、分析、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能力和方法,增加學生實踐實習課程的學分,完善學生實習考核和管理辦法。此外,還應建立一批穩定的學生實習基地,為學生實踐教學提供持續和穩定的保障。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雙師型”結構

        首先,要實現培養模式的轉變,必須促進現有的學術型導師進行一定程度的轉型,以適應專業學位培養的要求。一般而言,傳統的法學教育偏重理論講授,師資隊伍也以研究型人才為主,因此,為了滿足專業學位的培養需要,法律院校應該加大對實務型教師的培養力度,可以定期組織實踐教學培訓和教學經驗交流,每年選派一部分老師到國內外專業學位建設得比較好的學校進修,或者為他們提供機會到法律實務部門調研考察,吸收先進的實踐教學經驗,以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同時,在教師聘任和考核方面應該對上法律實務課程的老師有所支持和側重,鼓勵有關培養法法碩的院校出一批法律實務精品課。

        其次,高校應積極聘請法律實務界的專家擔任兼職導師,全面實行專業學位的雙導師制,即除了在校教師擔任導師外,再創造條件為每位學生增加一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來自實務界的兼職導師,如資深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或企業法律專員等。兼職導師按照其所熟悉的領域及專長,為法法碩開設法律實務課程,把實務界的最新動態第一時間帶給在校學生,指導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專業學習。此外,兼職導師還可以參與學位論文和專業實習的指導工作,定期與在校的教師進行學術研討和交流,從而彌補傳統的學術型導師在實踐教學中的不足,強化法法碩專業學生的職業化教育。

        (四)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指導,開拓相應的就業市場

        法學碩士與法律碩士的培育目標和職業定位應該是不同的,而傳統的法律碩士(非法學)和法法碩的生源類別和培養目標也有所區別。這些不同類型的學位的設立是推進法科研究生分類培養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為滿足社會法律事務和職業不斷細化的需要。所以,首先我們必須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學位的特點,幫助他們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職業發展需要來選擇攻讀哪個學位,并根據各自職業規劃來做好學業規劃。同時,我們還要研究我們新創立的這個法法碩專業學位的人才特點,分析他們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適合從事怎樣的法律職業。在此基礎上,要把法學院培養的幾個類別的學生所適合的就業市場做細分,并組織專門的活動來向就業市場推介這個新專業的學生,幫助就業市場熟悉他們,接受他們。

        注釋:

        ①胡加祥.法學碩士研究化 法律碩士專門化[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2):53-57.

        ②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轉發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學位辦[2009]23號.

        ③陳學權.我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之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09(4):35-40.

        ④華東政法大學全日制法律碩士(法學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BD/OL].,2009-7-6.

        參考文獻

        [1]全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處.中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實踐與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1.

        [2]湯唯.法學教育模式改革與方法創新[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

        [3]閻亞林.法學教育研究[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4]胡加祥.法學碩士研究化 法律碩士專門化[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2).

        [5]陳學權.我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之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09(4).

        [6]董士忠.法律碩士教育現存問題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5).

        [7]郝曉明.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法學家,2007(6).

        [8]劉恒.中國法律碩士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山大學學報,200(4).

        作者簡介:

        第8篇:對法律專業的認識范文

        論文摘要:近年來,法學專業畢業生呈現“供過于求”的趨勢,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原圖在于一些法律院校沒有按照社會需求來培養學生的能力,以致“供需不符”。因此,探討新時代背景下法科學生能力的社會需求,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基礎,形成面向社會需求的學生能力培養機制,是法律院校應解決的重要問題。

        近年來,法學界和法律教育界是比較熱鬧的,其中關于法律人才的培養比較引人注目,各種觀點和方案層出不窮,如關于法律教育是通才教育還是精英教育;是職業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爭論,關于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下降導致的社會評價降低等,甚至,還出現了建議取消法學本專科教育的呼聲。基于此,筆者以為,應該從社會的需求中尋找培養學生的依據,從市場的需要里發現教育的真諦。正如有的學者所言:“高等學校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主動結合社會經濟發展、主動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需求,是完成使命的落腳點和歸屬;。本文即著眼于探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法學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從宏觀背景、社會需求、培養目標和培養措施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從我們的實踐總結如何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法律人才。

        一、法律人才需求的宏觀社會背景

        在對法學專業的學生能力的社會需求進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先行考察與法律人才需求有關的宏觀社會背景,這些背景對法律人才的需求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進而影響到法律院校對于人才的培養。這些宏觀背景主要包括市場經濟體制、依法治國方略、統一司法考試和加入世貿組織等。首先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在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而法律對市場經濟的作用離不開高素質的法律人才。其次是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與實行。這一治國方略的提出顯然會“刺激”社會對法學專業學生的需求。再次是統一司法考試制度的確立與啟動。由此,社會對于法律人才的需求也不再僅僅是關注是否是“科班出身”,還會再關注他們是否通過“國家司法考試”。這項改革通過社會需求對本科法學教育會產生多大的影響,成為法學教育界爭議至今的問題。最后,加人世界貿易組織的影響。在此背景下,能否培養出符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法學人才,直接關系到我國的法律服務業在全球法律服務貿易競爭中的地位。

        二、當前社會對法學專業學生具體能力的要求分析

        我們通過多年來的積極探索,在參考前人的成果的基礎上,認為以下一些能力應當是各單位各部門的普遍需要,茲分述如下。

        (一)社會對法學專業學生專業基礎的要求

        本科法學教育既為碩士教育打基礎,又為學生適應法律實務部門的工作打基礎。所以,法學本科生應當獲得本國和其他國家制定、執行、管理和解釋法律規范等在內的整個法律制度的框架知識和本國法律文化中的核心法律學說的基本框架及術語。例如作為基礎理論課的法理學、法史學、比較法學、法律社會學和法學方法學等;也包括在法律人才知識結構中專業性、實用性極強的知識,如民事法學、刑事法學、商事法學、經濟法學、國際法學、行政法學等領域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知識,以滿足社會不同部門不同機構的需求。

        (二)社會對法學專業學生知識拓展能力的需求

        知識拓展能力是要突破專業知識的局限,知識呈發散狀向其他未知領域擴展,表現為知識的廣博度和知識結構狀況。有調查顯示,高達50寫的用人單位最看重大學生的知識廣博度川。對于法學專業而言,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更受社會的重視,因為法學雖然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卻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學科,而法學專業的學生也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所以,我國著名法律教育家孫曉樓認為:“我們研究法律的學生,至少于法律學以外的各種學科,都有些相當的涉獵。”

        (三)社會對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需求

        近年來,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往往要求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有調查顯示,占63.2的用人單位表示看重大學生的實踐經驗,只有5. 5的用人單位表示不看重_s}。由于法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社會對法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的要求更高。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能力是各用人單位所關注的:第一,培養學生尋求甄別法律證據,嚴謹表述法律事實,準確適用法律的實際應用能力;第二,培養學生邏輯嚴密、功底扎實的文字表達能力;第三,培養學生雄辯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可以簡要概括為邏輯思維能力、交流能力、談判能力、訴訟能力、調研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等川。

        (四)社會對法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需求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人和競爭的不斷加劇,社會越來越認識到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調查發現,大多數用人單位要求大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對于法學專業學生而言,雖然社會不會對他們提出科技成果轉化之類的創新要求,但是也要求他們在理論和實踐中敢于沖破傳統思想和陳腐觀念的束縛,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論、新概念,發現和解決新問題、開拓新局面,例如提出學術新觀點,解決實踐中的疑難案件。

        三、回應社會需求而設定的學生能力培養目標

        在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問題上,法律教育界有較大的爭論。在我們的培養實踐中,對應用法學專業學生設定的培養目標是復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具體來說,我們要培養的是以法治國家所要求的法律職業人才規格為基準,培養掌握法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法律實踐技能,獲得進行法學應用研究的初步訓練,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較強的中外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能勝任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工作,能在律師事務所、公證機構、企事業單位從事法律服務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

        四、社會需求導引下的能力培養理念與措施

        在分析了社會需求并確立了學生能力培養的目標指向后,在實踐中需要明確培養理念和采取具體措施,以下以我院應用法學專業的培養實踐為例展開說明。

        (一)樹立以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育理念

        基于上述分析,在人才培養上,高校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實現由人才供給導向向社會需求導向的轉化,使高校人才培養和供給與社會的需求之間形成“對接”。在教育目標上從強調知識傳授到重視能力培養的轉變。圍繞著法律應用能力的培養,學院在應用法學的教學規劃中強調如下理念:(1)在本科教學改革和課程教學實踐中,加強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2)調整課程結構,努力凸顯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的法律技能訓練。(3)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建設,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

        (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建立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這些培養機制包括結構合理的培養體系、培養的內容以及能力考評制度等環節,各環節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支持,形成完整的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1建立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這一體系包括校內和校外兩個部分,在校內,應用法學專業校內實踐活動主要包括模擬法庭審判、法律援助活動、法醫物證鑒定和法庭辯論等。在校外,與各專業相關的單位與部門接洽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以形成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長效機制。校外教學實踐基地目前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社區、學校建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15個,為專業實習開展莫定了必要的基礎。

        2.確立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內容。一方面增開一些應用性、技術性強、旨在增強大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加大在這方面的師資、設備、場所等的投人,目前設置了法醫學、民事案例、刑事案例、商事案例、行政案例和偵查學等6門實訓課程并已列人教學計劃中。另一方面還組織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擴充實踐內容,增強實效性。如審判觀摩、參觀監獄、社會調查以及專業見習和實習等。

        3.建立學生實踐能力考評制度。學院嘗試把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指標進一步細化,加大實踐能力評價在衡量大學生綜合能力評價中的權重。學院還在探索建立學校主導、用人單位支持、大學生參與的實踐能力考核機制。

        (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構建科學的課程和教學體系

        在我院應用法學的教學實踐中,學院以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

        1.適應社會需求,不斷修訂應用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2005年以后學院每學年以應用法學新生為對象所進行的專業培養計劃的修訂工作中,體現了如下特點:C1)大幅降低了理論課學時,加大了實踐(實訓)課學時在總學時中的比例;(2)設置了創新學分;(3)調整了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專業方向模塊課)、專業任意選修課(專業拓展課)之間學時學分比例為4: 2 :1; (4)突出了人才培養計劃的應用性,適應司法、行政、執法不同部門工作的需要;(5)明確了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

        2.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推進重點課程、精品課程建設。目前,《經濟法概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和《國際經濟法》是學校的精品課程,《法理學》是學校精品課程和自治區重點課程。這些課程為應用型法律人才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以應用法學教學改革立項為切人點,推進教學內容和體系改革。近年來,圍繞培養應用法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學院獲得并啟動了一系列自治區級的教改項目。如周世中教授主持的《高師法學專業人才素質提高和能力培養模式研究》,該項目研究成果獲學校一等獎、自治區二等獎和中國法學教育三等獎。此外,還有在研的由周世中教授主持的《應用法學專業“需求導向型”實踐性教學與改革探索》、黃竹勝教授主持的《廣西教育宏觀政策與依法治教問題研究》、楊麗艷教授主持的《研究生實踐教育研究》和薛林博士主持的《廣西新型金融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同時還獲多項學校應用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立項重點資助項目,如黃竹勝教授主持的《應用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楊建生教授主持的《高校法科學生模擬法庭司法技能課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李艷梅副教授主持的《訴訟法學學科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改革研究》和蔣人文副教授主持《法學專業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研究》等。

        第9篇:對法律專業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司法考試 法學 素質教育 教學路徑

        自2002年舉行首次國家司法考試始,司法考試將原有的法官資格考試、檢察官資格考試和律師資格考試合三為一,為法律職業確立了一個統一的甄選標準,這一制度的確立對我國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構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在教育實踐中,司法考試的導向作用面臨兩難:一方面,應試教育成為眾矢之的,以單純的考試通過率作為目標過于狹隘;另一方面,沒有真正嚴格的考試,學生難以提高學習效率,國家也無法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因此,法學素質教育應以司法考試為導向,理論與實踐并重,切實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法學素質。

        一、法學素質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質作為重要內容和目的的教育。”根據法律職業的特點及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可以把法學素質教育的內涵概括為以下方面:

        (一)樹立崇尚法律的基本理念

        崇尚法律,法律至上是法律職業共同體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所在。在依法治國的國家里,法律應該是公意的體現、正義的化身和權威的來源,是評判人類行為的尺度和準繩。這種理念要求法學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獨立的人格和法律理性,從進入法學院的第一天起,就確立自己作為一名法律職業工作者所應有的行為操守和法律信仰,并從心底生出對以正義為內核的法律精神和法律職業的崇尚。

        (二)培養法律思維的基本能力

        法律知識增長的一個重要手段,是運用法律思維進行職業交往。法律思維是法律人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根據法律人的品性,逐步形成的解決法律問題的思維定勢。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必須具備運用法律分析和解決法律糾紛、法律問題的能力。

        (三)人文知識和科學知識交融的文化素質

        以人為主體的原生態的教育稱作人文教育,以知識(包括技能)控制人的異化教育稱為知識教育。素質教育的本意就是要培養人的內在素質即文化素質。在科技與經濟高度發達、人們的社會交往與信息交流日益頻繁的社會里,法學專業人才如想在法律社會實踐中游刃有余,必須具有博大謙和的文化素質。

        (四)系統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

        當今社會發展進程加快,各種信息瞬息萬變,因此法律專業人才對法律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也需更加細化和深入。培養法律專業人才,不僅要求學生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更要求學生具有轉化知識的能力,把習得的法律專業知識與法律專業實踐能力有機結合。

        二、司法考試制度在法學素質中的作用

        (一)司法考試制度在法學教育目標中的作用

        著名法學教育家孫曉樓先生在所著《法律教育》一書談到:“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在培訓為社會服務為國家謀利益的法律人才,這種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學問,才可以認識并且改善法律,一定要有法律常識,才可以臺于時宜的運用法律,一定要有法律道德,才有資格來執行法律。”中國政法大學江平教授提出:“我強烈希望我們的國家出現一大批真正嚴格依法治國的法律人才,法律院校(系)應該肩負起這個責任。”以上表述不盡相同,但本質一致,即法學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需要進行法律道德培養。國家司法考試正是將知識、能力與終局實踐一脈相承,要求法律院校(系)的法學教育培養出綜合、全面的應用型人才,既能勝任法官、檢察官的工作,也能勝任律師工作。

        (二)司法考試制度對法學教育方法的作用

        法律職業的特點是通過法律服務社會,法學作為一門實用學科,教學方法也必須是“實踐性”的,要能提高學生自身理解和分析法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在民主現代社會里作為管理工具的作用。司法考試的指揮棒是要求學生有真才實學,而且能夠“真槍實彈”地使用,解決真實的社會法律問題。因此,隨著司法考試制度的影響深入,模擬法庭、案例教學、法律事務所、討論式、辯論式、啟發式、引導式教學方法也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三)司法考試制度對法學教育起點的作用

        美國的法學專業教育是從研究生開始的,學生的起點是本科,法學院只培養已經取得其他專業學士學位的學生。其他發達國家對律師也都有較高學歷和素養要求。為了加快充實司法隊伍,我國前期法學教育的準入門檻較低。將來隨著司法考試制度的建立,中國法學教育的起點也會提高。因此,夯實現有本科教育,使之真正擔負起培養優質法律人才的重任,才能在現階段既適應中國國情,又適應司法考試制度的內在需要。

        (四)司法考試制度對法學教師的作用

        國家司法考試是對法學知識的全面測試,涵蓋了不同專業教師的知識領域,因此無須以法律職業資格的獲取作為衡量教師水平高低的杠桿。但在司法考試制度下,應當根據考試對各門課程的要求,對教師所任課程的掌握程度與水平有嚴格要求,不僅要求能將書本上的知識準確講授給學生,而且要有正確運用法學理論和正確適用法律的能力,盡可能充分了解司法實踐,參與司法實踐,充分占有國內外司法信息。

        在此基礎上,深入思考提升法學素質教育的教學路徑,把司法考試的目標與法學學生的素質培養有效結合,使學生學以致用,用以為民,更好服務于社會大局。

        三、我國司法考試背景下提升法學素質教育的教學路徑

        目前我國法學教育中存在種種問題,觀念落后、目標模糊、方法單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法學生素質的培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從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和方法上“應變”,即通過使受教育者得到盡可能多方面的發展,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具體到法學素質教育質量的提升,就需要立足我國國情循序漸進,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推陳出新,把握大局,立足根本,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

        (一)更新法學教育觀念

        現代社會強調社會本位的教育價值觀念,從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教育的目的,注重個人的培養服從于社會。法學素質教育是一種開放型的教育模式,能及時采納、吸收先進教育成果,構建學生的合理知識背景;注重交叉與兼容,善于吸收先進的教學方法,實現本專業教育活動的合理化,從而克服專業培養模式下的封閉性和狹隘性,豐富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含量,提高綜合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樹立科學的素質教育觀是實現法學素質教育改革中最關鍵的問題。

        (二)優化課程體系

        在教學內容上,既要重視理論研究和理論教育并重,又要注重提高對學生的司法實踐經驗和技能訓練。正如著名法學家博登海默所說:“為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公仆,法律工作者就必須首先是一個具有文化修養和廣博知識的人。”要加快課程設置的改革,法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應由幾個模塊構成,包括專業平臺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選修課程和實踐課程。其中選修課程可根據各校的特色、優勢和法學人才素質教育要求允許學生任意選修,如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歷史學類課程;而實踐課程則包括法庭旁聽、模擬法庭演練、教學實習以及其他法學實踐課程。在具體的實踐中拓寬平臺課程,強化核心課程.凝練方向課程,精設選修課程,重視實踐課程,以此來支持高層次法學人才培養的需要。

        (三)提高教師的法律實務能力

        教師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因素。作為法學本科專業的教師,不但要具有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和較強的法律思辨能力,還要有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和敏銳的法律洞察力。只有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過硬,才有可能培養出能力強、素質高的學生。如果教師本身就不具有實際工作經驗,對課程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法律實務問題就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高校應鼓勵法學教師盡可能兼職法律實務工作,如兼職律師、仲裁員、法官助理等;同時鼓勵法學教師所在的院(系)與司法實踐部門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廣大教師提供實踐場所,以提高教師自身應用法律的能力。

        (四)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從滿足法律職業的需求角度來看,法學教育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具體說來就是要求學生具有真才實學,而且能夠很好地運用法學理論知識解決真實的社會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因此必須推動灌輸式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方法向啟發式的課堂討論式教學方法轉變,具體包括:一是在課程的安排上逐步增加課堂討論的時間,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與創造性。把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法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運用所學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知識綜合訓練學生接待當事人、參與咨詢調查、訴訟與非訴訟案件的能力。二是在教師的課堂講授上應當強調啟發性,不應簡單地把結論性的知識告訴學生,而結合社會現實從具體的案例出發,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結論;三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課外閱讀材料,督促學生完成閱讀,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啟而有發,通過對個案的討論而有系統地把握理論知識。

        (五)注重司法職業能力和法律職業道德的培養

        法學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大學法科學生畢業后從事法律職業,不僅要掌握大量的法律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掌握法律規則的運用,同時在司法實踐中增長和完善法律及與法律相關的知識。現實的司法考試并不是僅就理論而理論,其更注重考察學生對現行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運用水平,是否具備法律職業所要求的法律職業能力。在司法職業能力的培養方面,美國做得很成功,日本則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他們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值得借鑒。

        在目前法學教育受司法考試沖擊的大背景下,法學本科教育可以考慮從純粹的法學理論知識的傳輸,走向既注重法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又注重法律專業知識的把握以及司法職業能力和法律職業道德的培養的新路徑。加強在校學生的實踐活動,是改善其法律職業能力的一大舉措,這一舉措的重點是要加強在校法科學生的實踐能力。用司法實踐活動來檢驗所學,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會促使其在以后的學習中有針對性地加強自身建設,提升自身法學素質。

        司法考試有如一把雙刃劍,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它與法學教育的關系,不能因為司法考試對法學教育存在積極的作用就無限擴大其影響。因為,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法學院畢業的學生可能進人社會政治、經濟、化、內政、外交各個領域,哪里有法律調整,哪里有法律程序,哪里應該依法辦事,哪里就有法學畢業生。所以,司法考試并不是評判法學教育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但是,面對司法考試對法學教育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也不能漠視甚至敵視這一考試。因為每一個報考法學專業的學生都有一個夢想,將來做一個法律職業人,而要想做一個法律職業人必須通過司法考試,他們會為實現夢想而刻苦學習,在此過程中提升自身法學素質。因此,我們的法學教育應力求適應司法考試制度,為學生創造條件,提升法學學者的法學素質,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法治社會。

        基金項目:湖北工程學院2010年度教學研究項目(司法考試背景下開展法學素質教育的教學研究)(2010BO1);湖北省教育廳2012年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地方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法學研究[M].2007,(2):114.

        [2]張文勇.論法學專業大學生法學素質的培養[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3]孫曉樓.法律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4]高曉燕等.法治建設與法學教育(座談記錄)[OL].法律史學術網,2005-01-30,

        http:///article_show.asp?id=1278.

        相關文章閱讀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专干国产老熟女视频中文字幕 | 日本在线视频一区的 | 久久99久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字幕欧美精品一区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色多多99在线热播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