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次貸危機的成因范文

        次貸危機的成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次貸危機的成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次貸危機的成因

        第1篇:次貸危機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次貸危機;國際金融市場;金融創新;房地產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9)01-0070-04

        2007年夏季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爆發,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不僅導致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而且引發了美國房地產及其關聯行業的衰退,拖累了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增長。盡管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聯合干預措施,部分緩解了危機的進一步惡化,但危機的影響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貸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已經演變為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次貸危機的發生,使金融創新和金融國際化的過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認識房地產金融的創新對經濟的影響。

        一、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

        何謂次級抵押貸款?一般地,根據信用等級的不同,美國抵押貸款市場分為“優惠級”(Prime)和“次級”(Subprime)兩個市場,次級抵押貸款的對象主要是針對信用級別較低和收入不高、不穩定的借款人。次級貸款主要分以下幾種:第一,無本金貸款(Interest-only Payments),允許借款人在開始的5~10年無須償還本金,只需支付利息;第二,支付可選擇貸款(Pay Option),可以選擇多種償還方式,通常是可調整利率貸款,借款人可以選擇多種月供方式,包括全額支付本金,只支付利息、無須償還本金等方式;第三,混合貸款(Hybrid)即貸款合同執行初期采取固定利率,某一時期后再采取可調整利率的一種貸款方式。次級貸款抵押債券(Subprime MBS),主要是指以次級房貸為基礎資產的證券,房地產金融機構通過證券化的方式,可以將風險轉移給資本市場。

        次貸危機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美國房地產業繁榮的經濟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經濟增長強勁、長期利率處于低位、外來移民涌入、勞動力數量不斷增加;金融背景是始于20世紀8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美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法律法規,為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次級貸款為信用低的人群購買住房提供了可能,因此受到普遍歡迎。互聯網泡沫崩潰后,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而實施了長期的寬松的貨幣政策,促使房價不斷增長,其中,房地產金融產品的創新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金融機構將次級抵押貸款打包成次級貸款抵押證券,經過信用增強,由信用評級機構評級,最后出售給市場投資者。在房價不斷上漲的條件下,投資次貸抵押貸款證券能夠獲得豐厚的利潤,因此受到機構投資者的追捧,市場規模迅速膨脹。據統計,美國次級貸款抵押證券的規模由1995年的650億美元增長至2006年的1.3萬億美元,占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0.7%增加至2006年的20%。

        近年來美國經濟、金融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導致房價上漲的勢頭受阻。自2004年中期開始,美國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由1%調整至5.25%。因為美國大約75%的次貸合同都是采取可調整利率的,每2~3年就要調整一次。利率的重置使房貸利率不斷攀升,導致貸款者還貸壓力加大,越來越多的購房者不堪重負。受利率不斷提高的影響,美國房市經過多年上漲后,從2006年中期開始沖高回落(如圖1所示),房價的不斷下跌使越來越多的人采取違約、停止抵押贖回權等手段逃避債務,引發了房地產金融市場的不斷萎縮,最終導致國際金融市場的危機。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房價的沖高回落,導致以房貸為基礎的證券資產的大幅縮水,根本原因是次貸市場過度發展的自我矯正,是由信用風險累計釀成的信用危機。以次貸市場的泡沫崩潰為契機,引發了西方國家資本市場資產價格的普遍下跌,造成資產價格危機。由于這場危機由房價下跌引發,因此美國房價的下跌程度,將決定次貸危機的進一步發展。

        二、次貸危機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

        次貸危機不僅直接沖擊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而且把美國經濟引入了溫和衰退的進程,進而影響全球經濟的增長步伐。

        金融市場上受到次貸危機直接影響的有商業銀行、抵押貸款金融機構以及投資銀行、房地產投資信托(REIT)和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由于借款人違約,導致這些金融機構減記賬面資產、提高資產準備金而遭受巨大損失。截至2008年5月,全球金融機構已經確認的與次貸有關的資產減記和實際發生的利潤損失已經達到3 790億美元。以美國為例,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8 533家成員銀行,2007年第四季度總利潤已由上一年同期的352億美元降至6.46億美元,下降了89%,是1990年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個季度;2007年各家銀行盈利約1 000億美元,比2006年的1 450億美元下降了31%;進入2008年第一季度,各家銀行盈利總額由上年同期的356億美元下降到193億美元,下降了46%。次貸危機不僅沉重打擊了美國金融業,而且迅速波及到全球的金融市場。IKB德意志工業銀行率先宣布遭受次貸危機影響而發生重大損失,最后由德意志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聯合救助,資金達350億歐元,2008年2月德國政府再次提供150億歐元的救助方案;英國第五大信貸銀行――北巖銀行因為次貸危機影響而發生擠兌現象,一共被提取了10億英鎊,英格蘭銀行向該銀行注入資金,成為50年來最大救市,2008年2月最終還是被英國財政部收購,變成了國有銀行;瑞士聯合銀行2007會計年10月報告稱,受次貸危機影響,銀行虧損超過30億美元。2008年4月各大投資銀行紛紛公布了虧損報告,其中日本瑞穗金融集團預估瑞穗證券2007年度與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交易損失達39億美元;美林公司宣布2008年第1季度凈虧損達19.6億美元,虧損大于預期,且為連續第三季度虧損,該公司第1季度資產減記總額超過了65億美元,并將再裁員3 000人;花旗集團宣布,在沖減逾130億美元損失后,2008年第1季度凈虧損51.1億美元,合每股損失1.02美元;東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預計,截至3月31日的1財年內,該集團在次級貸上的相關損失折合為9.21億美元;瑞信2008年第1季度資產減值53億瑞郎,財務狀況因此轉盈為虧,凈虧損達到21.5億瑞郎;摩根斯坦利2008年第1季度總的凈收入下降至83.3億美元,相比2007年同期下降17%,凈利潤為15.5億美元,相比2007年同期的凈利潤26.7億美元下降了42%;德意志銀行也宣布近五年來首次出現凈虧損。2008年4月份IMF出臺的報告宣稱,全球次貸危機造成的損失預計超過1萬億美元。其后這一預測結果不斷被調高,紐約大學經濟學家Nouriel Roubini估計,次貸危機造成的損失將達到2萬億美元。受次貸危機影響,截至2008年8月,全球超過100家大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的資產減記和信貸緊縮造成的損失已經超過5 000億美元。受次貸危機影響的主要金融機構如表1所示。

        次貸危機造成貸款抵押公司大規模破產倒閉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巨額損失,相應地,股票市場也不能免遭厄運。2007年7月19日,道瓊斯工業指數達到歷史新高,收盤14 000點,但是次貸危機爆發后,當年8月15日該指數已經跌至13 000點。其他國家股市,包括巴西和韓國等地的股市也深受影響,2007年8月17日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當日跌幅達8.8%,香港恒生指數也在當日一度急瀉940點,跌至5個月以來的低位,次日日經平均指數亦大跌874點,是7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經過近半年的沖擊后,2008年1月22日亞太區股市再次大幅下挫,其中香港恒生指數當天下跌2061點,以點數計為歷來最大跌幅。

        三、次貸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

        近年來中資銀行加快了海外擴張的步伐,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在內的多家中資銀行紛紛以參股、并購或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進軍海外市場。隨著次貸危機逐步深入,中資銀行的海外投資損失逐漸凸現出來。次貸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包括直接和間接兩種,前者是直接投資次級貸款抵押證券而遭受的風險,后者是參股外資銀行而蒙受的潛在損失。中國銀行2008年第一季度季報顯示,截至2008年3月31日,中國銀行持有美國次級債的賬面價值為44.28億美元,計提的減值準備14.98億美元;工商銀行公布的2008年中報顯示,截至2008年6月30日,工商銀行持有的與房利美和房地美有關的抵押貸款證券27.16億美元,計提的減值準備7.02億美元;建設銀行2008年中報披露,建設銀行持有與房利美和房地美有關的債券賬面價值32.5億美元,持有美國次級貸款抵押債券面值2.73億美元,共計提的減值準備共計6.71億美元。民生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因為入股外資金融機構也蒙受了損失。2007年10月民生銀行海外收購美國聯合銀行,目前美國聯合銀行股價跌至8美元左右,較民生銀行17.79美元/股的收購價少了一半以上;國家開發銀行因為收購英國巴克萊銀行股權也遭受次貸危機的影響,國家開發銀行持有巴克萊銀行3.1%的股份,收購價為7.2英鎊/股,而當前巴克萊銀行股價僅在3.3英鎊左右,國家開發銀行蒙受了較大的賬面損失。

        四、對金融創新的再認識

        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金融創新,資產證券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資產證券化產品主要可以分為資產支持證券(ABS)和房屋抵押貸款證券(MBS)兩大類,其中ABS又可以分為狹義ABS和抵押債務證券(CDO)兩類。次級貸款抵押證券,顧名思義是指以次級貸款為基礎資產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房利美和房地美,全稱分別為“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annie Mae)”和“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Freddie Mac)”,都是屬于美國政府主辦的企業,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家住房抵押貸款公司,其業務占美國次貸市場七成的份額。它們將次級貸款打包成證券,在二級市場上出售,增加了資產的流動性,而且分散了信用風險,因此這一金融創新自1970年美國的政府國民抵押協會首次發行以抵押貸款組合為基礎資產的抵押支持證券、完成首筆資產證券化交易以來,資產證券化逐漸成為一種被廣泛采用的金融創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發展。

        次貸危機使各國反思以證券化為標志的金融創新和金融國際化的進程。第一,資產證券化使貸款機構將信用風險轉移給資本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金融全球化又將信用風險傳遞給各國的機構投資者。資產證券化和金融全球化雖然降低了風險的集中度,在全球范圍分散了信用風險,但是刺激了全球的信用膨脹。信用鏈條一旦斷裂,容易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證券化使信用危機由銀行系統擴展到了金融市場,對金融和經濟的沖擊有放大的效應,最終釀成國際性金融危機;第二,抵押貸款證券等金融衍生產品,割裂了產品本身與基礎資產之間的聯系,使得投資者難以對產品的風險進行客觀評價,只能根據產品的歷史業績和獨立評級機構提供的信用評級進行判斷;第三,在證券化的收益分配鏈條上,由于獨立評級機構、審計機構、法律咨詢機構等第三方金融服務部門都是向證券發起人收取費用,這種利益結構必然會損害第三方機構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低估抵押貸款證券的潛在風險,損害投資者的利益;第四,金融機構通過各種創新手段來逃避監管和信息披露義務,這些資產不必納入合并會計報表,容易造成監管漏洞,使金融機構傾向于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證券資產,加大了損失的可能性。

        五、次貸危機對中國房地產金融的啟示

        中國房地產金融化始于1991年,當時上海市參考新加坡的經驗建立了住房公積金制度,到了1994年,全國大中城市基本建立了完備的住房公積金制度。1998年中國開始了以貨幣化為標志的住房制度改革,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陸續出臺了《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等配套政策,此后住房貨幣化改革進程加快,個人住房貸款規模迅速增加。2007年國內A股上市的14家銀行年報顯示,14家上市銀行2007年度個人按揭貸款增加4 582億元,占當年總貸款比率5.5%。截至2008年第二季度末,全國各銀行住房抵押貸款余額約3.2萬億元,占銀行全部人民幣貸款余額的比重為11%,占銀行全部人民幣資產余額的比重為6%,按揭貸款已經成為中國銀行信貸市場和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住房信貸資產證券化方面,2005年12月中國建設銀行首推建元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產品,金額為30億元;國家開發銀行發行一期開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ABS)41億元,2006年4月國開行發行二期開元資產支持證券57億元。隨著國家開發銀行2007年6月總規模80億元證券化產品的發行,商業銀行第二批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拉開帷幕。浦發銀行在2007年9月發行了總額為43.83億元的證券化產品,中國工商銀行在2007年10月推出了總額41.21億元的證券化產品。總體來講,中國資產證券化業務仍處于試點階段,市場規模很小,房地產貸款的二級市場還不成熟。

        如上所述,中國房地產金融市場仍然以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主,貸款主體是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具有收益穩定、質量優良的特點,成為各大銀行優先發展的業務。而當前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成交低迷,景氣下滑,令市場對銀行的資產質量日益憂慮,房價波動成為房地產相關貸款的最大風險。深圳的房價大幅下跌使部分購房者“理性違約”,從而導致按揭貸款斷供。據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分行統計,2008年第一季度按揭不良余額較年初上升0.81億元至13.36億元,不良率升至0.58%;中國人民銀行北京營管部公布的2008年第2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6.9%的銀行表示個人貸款的逾期客戶數量增加,為1年來的最高占比。個人住房按揭貸款質量取決于房價跌幅,在房價高位發放的按揭貸款面臨更大的風險。由房價大幅調整而造成的次貸危機,對中國銀行業和房地產金融創新具有深層次的警示意義,一方面,規范房地產市場發展,抑制投機需求,整治違規房地產開發貸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遏制房地產價格泡沫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銀行業在發放房地產相關貸款時應嚴格標準,如提高按揭貸款的首付比例、提高房地產開發貸款的自有資金比率等,以便在房價下跌的環境中,保持較高的安全邊界。同時學習跨國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提高風險管理技術水平,推動商業銀行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進程,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分散風險、價格發現的功能,增強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使中國商業銀行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李若谷,馮春平.美國次貸危機走向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國際經濟評論,2008,(2):7-11.

        [2]毛軍華,等.價值顯現,尚待時機:銀行業08下半年策略[R].中金公司7月23日研究報告,2008.

        [3]張明.次貸危機的傳導機制[J].國際經濟評論,2008,(4):32-37.

        [4]Greenspan, Alan and James E. Kennedy. Sources and Uses of Equity Extracted from Homes[R]. FEDS, 2007, Working Paper No. 2007-20.

        [5]Ronsengren, 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Housing Downturn[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2008,(Jan)8.

        The Causes and Impacts of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and Suggestions on Chinese Finance

        Qiu Yunbo

        (School of Financing, Central Financ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第2篇:次貸危機的成因范文

        >>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住房保障政策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住房政策的鏡鑒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按揭市場的啟示 淺析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及對中國的啟示 論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資產證券化的一些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資產證券化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零售信貸業務的啟示 談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業規制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對中國投行業務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企業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創新的啟示 淺析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影響及對中國啟示 美國的次貸危機對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啟示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17] 美國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EB/OL].[2012-12-18].http://.cn/focus/FreddieMacFannieMae/.

        [18] 謝國忠.美國“兩房”或破產重組 中國外儲臨風險[N].上海證券報,2010-09-10.

        Revelation of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China’s Policy on Housing Ensurance

        LONG Ha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第3篇:次貸危機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次貸危機 成因 影響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

        始于2007年初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走軟,逐漸演變成美國次級債危機,致使數家國際知名的貸款機構、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因為資金鏈條受到巨大損傷,面臨危機甚至倒閉。下面就來介紹這一影響全球的經濟危機的起因。

        在美國,有一種次級按揭,就是向信用分數較低、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人提供住房貸款。之所以有這種貸款,是因為當時貸款公司比較看好美國的經濟,他們認為美國的房價還會不斷上漲。因此這種貸款的借款人無需提供任何可以還款的證明。由于這部分貸款的風險極高,貸款公司貸出這些貸款后,為了降低風險就與投資銀行合作開發了抵押貸款資產證券,并把這些證券出售給投資銀行。而投資銀行通過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將那些次級貸款包裝成債務抵押債券CDO,并把這些CDO分成高級CDO和普通CDO出售給對沖基金,結果高級CDO熱賣。對沖基金嘗到了高級CDO的好處后就向利率最低的銀行貸款購買普通的CDO。銀行把CDO賣給了對沖基金后發現這是一個獲利巨大的投資品種,為了再在這個項目上取得更大的收益,銀行也買入了對沖基金。而對沖基金又繼續把普通的CDO抵押給銀行獲取貸款,繼續購買普通CDO。這時候投資銀行又通過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創造出了CDS,即信用違約交換,也就是給CDO向保險公司投保,讓保險公司也來承擔風險。而CDS又一次大賣。之后投資銀行又發行了一種基金,專門購買CDS,并把之前賺得的錢作為保證金投入。由于美國的房價一直居高不下,這種基金也吸引了各種養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來購買。至此,貸款公司、投資銀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以及該類的金融投資機構都卷入了這場次貸危機。

        在整個次級貸款的利益鏈條中,只要美國房地產市場保持繁榮,房價持續上升,鏈條中的各個主體就都可以享受到由于房價上升帶來的好處。但隨著美聯儲不斷地加息和房地產市場不斷走向蕭條,次級貸款者還款的壓力逐漸加大,貸款人違約的比例不斷增加,從而次級貸款利益鏈條從源頭開始斷裂。貸款的風險也隨著這個鏈條蔓延開來,由房地產金融機構逐漸轉移給了資本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2007年7月,美國貝爾斯登旗下的兩家對沖基金瀕臨瓦解;2007年8月,澳大利亞麥格理銀行宣布旗下兩只高收益基金面臨25%的損失;法國最大銀行巴黎銀行也宣布暫時停止旗下三只對沖基金的贖回,全球的大部分股指暴跌,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在其他國家蔓延。  二、次貸危機的影響

        1.次貸危機對美國的影響

        次貸危機的爆發致使次級貸款利益鏈條上的各利益主體都受到了不小的沖擊。首先,次級貸款者由于負擔不了日益提高的還款額而不得不被銀行收回住房,無家可歸。其次,次級貸款公司由于收不回貸款而不得不宣告破產。而購買了大量經過包裝的次級貸款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保險公司也因為抵押債券市場的縮水,出資人要求贖回和貸款人要求提前還款而遭受了巨大的沖擊。美國和歐洲各國的股票因為這一原因連續下挫,亞洲股市甚至出現了17年來的最差記錄。

        2.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美國的次貸危機同樣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次貸危機主要是從一下幾個方面對我國產生影響的。

        第一,進出口貿易。世界經濟的放緩將導致外部需求的減少,而美國次貸危機使美國經濟放緩,再加上美元不斷的貶值,將對我國的出口貿易帶來巨大的挑戰。研究表明:如果美國進口下降10%,中國出口將下降3.5%;如果同時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10%的話,中國出口將下降7%;而若匯率升值的幅度為20%的話,中國出口將下降10.5%。 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我國經濟對美國的依賴度大幅減小,也減輕了美國經濟進入衰退對我國經濟增長負面影響的程度。

        第二,金融市場。對銀行也來說,在這次次貸危機中直接損失較小,而且都是一次性的。工行,中行和建行等銀行在次級抵押債券上的投資只占其總資產的1%不到,所受的沖擊不大。雖然如此但投資者對于金融業的投資信心也受到了打擊。而對于不斷上揚的股市而言,次貸危機帶來的國外股市波動對我國股票市場產生的聯動效應和心理影響進一步加大。由于次貸危機導致市場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信心下滑,加上中國資本市場前期上漲幅度較大,自身內部也存在技術調整的要求。當次貸危機引發全球股市動蕩時,中國不但未能幸免,甚至成為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場。次貸危機引發信貸市場信心危機,導致發達國家流動性出現局部緊縮 。但是由于中國國內通貨膨脹壓力的增強,市場有進一步加息的預期。而美聯儲持續降息,美元在加速貶值,中美利差倒掛的進一步擴大,會吸引更多投機資本的流入。因此次貸危機可能導致流入中國的資金不減反增。世界范圍內仍然存大量資金在世界各地尋找投資機會,像中國、印度這樣高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成為資金尋求新的增長機會的目標市場。未來中國面臨短期資金大進大出的風險 ,大量短期資本的流入,一方面將加劇國內已經過剩的流動性,促使國內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另一方面,如果一旦美國次貸危機提前好轉,短期資本很可能迅速流出,這將在中國金融市場形成致命的打擊。

        參考文獻:

        [1]劉鑫:淺析美國次級債危機的成因及影響.理論界,2008(6)

        第4篇:次貸危機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次貸危機世界經濟 中國經濟 影響 應對措施

        一、美國次貸危機簡介

        次級債務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銀行倒閉或清算,不用于彌補銀行日常經營損失,且該項債務的索償權排在存款和其他負債之后的商業銀行長期債務。次級債計入資本的條件是:不得由銀行或第三方提供擔保,并且不得超過商業銀行核心資本的50%。

        美國次貸危機源于美國銀行向600萬不合格貸款者提供了2000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在房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這些貸款者就可以以房產增值部分繼續向銀行抵押而貸到新的貸款,再用這些新貸款去歸還貸款。一旦房價不能繼續上漲,他們就無力繼續還貸。銀行向貸款者發放了貸款,會把手中的貸款進行分類打包,做成資產抵押債券,在債券市場出售給基金公司;基金公司會再把自己手中的債券分類打包做成資產抵押憑證出售;購買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資產抵押憑證做成信譽違約掉期保險合同,基金公司之間互相投保,使次級貸款涉及的資金規模成幾何級數擴張。而金融衍生工具還在衍生,信譽違約掉期保險合同還會被打包成合成資產抵押憑證。上述過程使得2000億美元的壞賬拖累了40—50萬億美元的債券市場,次貸危機因此全面爆發。

        二、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

        1.次級貸款制度產品設計上固有的缺陷。次級貸款產品是建立在房價不斷上漲及低利率假設的基礎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戶們的負擔將逐步加重,當這種負擔到了極限時,大量違約客戶出現,不再支付貸款,造成壞賬,此時,危機就會產生。

        2.為應對流動性過剩,美國政府一直采取緊縮性貨幣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聯儲連續加息17次,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至5.25%,翻了兩番半;2004年-2006年發放的次級貸款從2007年開始,59%的貸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貸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來,美國房地產價格出現了負增長,抵押品價值下降,還款壓力大幅度上升,次級貸款的購房投資者,傾向放棄房產,止損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價的下降沖跨了次級按揭貸款市場。

        3.以次級抵押貸款為標的而創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沒有傳導隔離機制的情況下進入投資市場。資產證券化把房地產信貸包裝成有價證券(MBS債券)拿到資本市場上去流通,后來又配合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要求設計出了各種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實上,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創造產品并沒有經過風險的檢驗,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發生金融危機,金融風波就會順著金融鏈條快速傳播、蔓延。

        三、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

        1.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第一,直接打擊了美國房地產行業,同時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產泡沫趨于破滅,發達國家的消費熱潮宣告終結。體現美國樓市動向的二手房價從2006年夏天開始下降,而從去年11月份開始,戰后房價跌幅的記錄被不斷刷新,全美十個主要城市的房價在去年12月份的實際跌幅高達14.0%。南非、愛爾蘭、英國和西班牙的房價也從去年年底開始下滑。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宣告了發達國家消費熱潮的終結。從次貸危機日益嚴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國人消費心理出現消極傾向,消費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業、娛樂業等非制造業的景氣指數急劇惡化。歐洲的個人消費也不旺盛,英國去年10月到12月的個人消費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歐盟零售業銷售額同比減少了2.0%,是1996年開始此項調查以來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使得國際金融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出現動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貸危機造成的總損失不確定,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產品在全球機構投資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國際金融市場上出現了持續的流動性短缺和信貸緊縮,發達國家央行的聯手注資和美聯儲的連續下調聯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動性短缺,但是沒有顯著改善信貸緊縮的狀況。同時,國際金融市場上各類風險資產定價的評估以及短期國際資本從發展中國家資本市場向美國資本市場回流以緩解流動性不足的壓力進一步加劇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

        第三,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很難置身事外。目前美國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國居民一年消費9萬億美元,中國居民一年消費1萬億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僅消費6千億美元,因此金磚四國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美國居民消費下降將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美元貶值將會削弱發展中國家某些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也會損害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美國經濟衰退將會導致短期資本的波動性加大,從而放大或者刺破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價格泡沫。

        2.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一,使中國的出口需求減少,進而阻礙中國經濟的增長。2007年中國貿易順差較之前一年增長了2622億美元,增幅達47.7%,連續3年刷新歷史最高記錄,而這當中超過6成都是由對美貿易創造的,顯示出中國經濟對美國的巨大依賴性。GS的報告也指出,由于中國出口產品的19%都是被美國所購買,美國經濟減速勢必將影響中國經濟。多數有識之士預測,在美國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中國的出口和投資必將受到抑制,國內消費的拉動作用在短期內還難以顯現,因此2008年的中國經濟也將有所放緩。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已出現放緩跡象:工廠及基礎設施投資支出增速開始減弱,貸款申請獲批變難,房價在去年大幅上漲后開始企穩,上證綜合指數較去年10月高點下跌了46%。同時,美元貶值給人民幣帶來升值壓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國民經濟的增長。

        第二,中國的資產價格泡沫有破滅的危險。美國經濟衰退將使更多的熱錢流入中國資本市場,盡管中國政府一直強調要嚴進寬出,這些熱錢仍可通過貿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進來,進而使中國的資產價格泡沫膨脹。我們可以預想,一旦次貸危機結束,熱錢流出,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就會引起金融危機和支付危機,而在中國資本市場管理體系尚不健全、對金融危機的消化處理能力不強的背景下,這無疑是一場致命性的打擊。

        第三,使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空間縮小。中國政府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和抑制流動性過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這與美國次貸危機以后美聯儲緊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資本涌入中國資本市場,央行為了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可能用人民幣去收購外匯,此舉會向市場投放更多的人民幣,從而使流動性過剩問題更加嚴峻,政府因此面臨著兩難的局面。

        第四,次貸危機對銀行體系的直接影響較小。由于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所持有的次級抵押債券的衍生品的量較少,同時中國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從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實行比較嚴格的準入政策,中國商業銀行受此次次級債券危機形成的損失相對要小一些。

        對美出口的減少將導致流入中國的外匯隨之減少,這無疑將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樓市和股市投資過熱的現狀也將得到抑制。事實上,中國政府正在陸續出臺政策以抑制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這些政策主要針對那些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的企業,他們的經營環境將進一步惡化。中國從去年開始調低了出口退稅的比率,之后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并于8月份開始正式實施。在次貸危機對美出口減少的背景下,這些政策的實施將加快生產低附加值的加工貿易企業被淘汰的過程,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 轉貼于

        此外,次貸危機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美國金融機構由于資本匱乏急于融資,給中國主權財富基金提供了更為有利的價格談判空間,改變了對發展中國家主權財富基金的抵制態度,這使得我國海外投資環境變得更加寬松,有利于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進行海外投資和進軍國外市場,擴大影響力。

        四、中國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措施

        由于次貸危機給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是雙向的,我們應做到趨利弊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資環境,又要吸取教訓,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須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當今世界是一個整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政治聯系將會更加緊密,任何一國發生經濟政治危機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我們必須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因此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加強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強對國內資產泡沫風險的監測。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與資產價格泡沫是緊密聯系的。當前在流動性相對充裕的情況下,我國房地產價格持續快速上漲,2007年以來,商業性購房貸款中的個人住房貸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趨勢, 2007年6月末個人住房貸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別提高4. 8個和4. 6個百分點。房價的快速上漲往往會掩蓋大量的風險。因此政府應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同時加大經濟適用房和廉價租房的供給,合理引導房地產價格回調。

        3.積極穩妥地推進對外投資和跨國并購。次貸危機使我國海外投資環境更為有利,我們應抓住這一有利機會,擴大對外投資的力度,鼓勵主權財富基金、國內企業、銀行等對外投資,同時又要加強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業銀行要樹立強烈的危機管理意識。商業銀行在設計和推銷任何金融產品特別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價值的同時,應更多關注風險的防范。要保持適度的信用規模,同時積極推動貸款證券化,以分散風險。

        參考文獻:

        [1]金露露.美國次級債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及其經驗教訓[J].財經界(下旬刊),2008,01.

        [2]王球娥,楊三科.美國次級抵押貸款風波對我國金融市場的警示[J]華南金融電腦,2008,(01):84-86.

        [3]陸岷峰.美國次級債危機與商業銀行危機管理[J].宏觀經濟研究,2008,(02):52-56.

        [4]崔輝.美國次級債危機的成因、影響及對中國的警示[J].大眾科學(科學研究與試驗),Public Science,2008,(05).

        [5]張明.論次貸危機對國際金融體系、國際格局和中國經濟的影響[J].國際經濟評論,2008,(02):5-6.

        [6]水野和夫.論次貸危機將刺破全球經濟泡沫[J].經濟學人[日本],2008-3-18.

        [7]李若谷,馮春平.美國次貸危機的走向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國際經濟評論,2008, (02):7-11.

        第5篇:次貸危機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金融衍生產品;虛擬經濟;法律問題 

        從2007年初開始,由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逐漸演變出的一場次貸危機,不僅瞬間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而且不同程度地擴大和影響到包括我國在內的多數國家。普遍的觀點認為,“次貸危機已成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災難,從各國政府首腦到金融監管部門、從金融機構到學術界,都在匆忙而審慎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求有效應對、渡過難關。就法律界來講,同樣面臨著反思與應對的迫切任務,應當采取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準確把握成因,進而做出科學判斷和合理建議。 

         

        一、金融危機爆發的內園分析——以美國為案例 

         

        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主要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就受影響程度而言,作為全球最大經濟實體的美國,顯然首當其沖。客觀地講,金融危機在眾多國家的蔓延,都多多少少受本國或區域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程度的影響,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成熟的今天,此次危機的成因及根源,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共性,甚至是同一性,而其最集中、最全面的代表就是美國。就金融危機在美國的成因來講,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鉤,缺乏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有效法律監管 

        美國經濟最大的特點是虛擬經濟,即高度依賴虛擬資本的循環來創造利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最早對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作出系統論述。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債券和不動產抵押等,它通過滲入物質資料的生產及相關的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推動實體經濟運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因此虛擬經濟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其存在必須依附于實體生產性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就會變成無根之草,最終催生泡沫經濟。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是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這其中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與房地產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也開始不斷泛濫,金融衍生產品的極度膨脹導致美國金融服務業產值占到其GDP的近40%。脫離了實體經濟的支撐,又沒有相應的管制措l施,虛擬經濟就會逐漸演變成投機經濟,這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的最終破滅。 

         

        (二)按揭法律結構上存在缺陷 

        美國在住房按揭貸款的設置上雖有擔保的存在,但其法律結構上卻存在重大缺陷,使得這種擔保不具有實際意義,從而也就使得金融風險從源頭上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美國次貸危機中首付款都很低,按揭擔保變得非常脆弱,金融的風險也就變得更容易發生。有數據顯示,2006年美國發放的次貸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例。2002~2006年間,美國家庭貸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遠遠超過了整體經濟的增速。金融機構的貸款年增速為10%。如今,由于房價暴跌,很多貸款人無力還款。而購房人對于所購房產只有很少甚至沒有自己付款,全部以銀行的貸款購買房產,然后再以該房產做還款的擔保,從這樣的擔保結構中可以看出,擔保人的擔保物雖然具有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權,但就實質而言并不具有真正的交換價值意義上的“所有權”。實際上,英美財產法中本身就沒有明確的“所有權”概念,有的只是對于財產進行利用的相關概念,這通常被理解為靈活并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按揭這樣一種交易一擔保模式在高房價時代確實為普通人購房提供了一種可能。適應了經濟迅速發展下的社會需求。但是,法律作為對社會經濟進行最本質、最深刻描述的工具,在所有權歸屬這樣重大的問題上是不能含糊其詞的,否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在大陸法系國家,對于“無權處分”之類問題的研究汗牛充棟,并一直爭論不休,其主要考量就在于沒有所有權而處分財產是法律上一個極為重大的事件,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處理機制。像現在遇到次貸危機的時候就能發現,正視所有權本質的問題其實就能發現它的價值。 

         

        (三)金融債務信用基礎的法律保障機制存在缺陷 

        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的導火索應該是金融債務信用基礎遭到了摧毀性的破壞,客觀地評價,美國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著極其牢固、自身修復性很強的金融債務信用體系,同時,還有嚴密的法律機制對其進行全方位保護。但是,在此次危機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其金融債務信用基礎以及相關的法律制度仍然沒有抵擋住自由金融市場負面作用的巨大沖擊。其整個邏輯過程其實非常簡單,就公司金融債務而言,公司企業從商業銀行大量借款,再將借來的錢從事證券業或房地產業的投資。這時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高漲。但是,當過熱的股市或房地產市場高漲到一定程度,必然發生崩潰,此時公司的資金都壓在股票或房地產上,無法套現償還銀行的貸款。這就會導致銀行的信用基礎出現問題,銀行的資金不具有流動性,就會引發銀行對存款客戶的支付的危機。此外,借款公司,如果不是從事股票業或房地產業這些高風險的投資,而是從事出口貿易或制造業投資時,也可以從銀行大量貸款。但是,因為市場情況的突然變化,由于對市場估計的錯誤等各種原因,產品壓庫滯銷,也可能導致公司到期不能償還貸款。這也會影響銀行對存款客戶的支付能力。銀行對存款客戶的支付信用出現問題時,公眾存款人便對銀行進行大規模的擠兌。擠兌必然導致銀行倒閉。一家銀行倒閉還會引起數家銀行接連發生擠兌,金融危機就爆發了。 

         

        二、爆發金融危機的外因分析——國際金融法方面存在的缺陷 

         

        第6篇:次貸危機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次貸危機;資產證券化;金融風險

        Abstract:This paper generalized the relevant articles and opinions on the U.S. subprime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uses and effects. Firstly,it outlined the causes of the U.S. subprime crisis from outside economic circle and internal asset securitization process,and then analyzed its global effects including the effects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capital flow and economic entities. In conclusion,this paper gave some suggestions to Chinese economy on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financial supervision strengthening,macro-policy balance and mod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subprime crisis,asset securitization,financial risk

        中圖分類號:F832.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8-0017-05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并不斷向全球實體經濟蔓延。此次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究竟是如何形成、爆發,會對全球經濟產生怎樣的長期后果,學者們提出了諸多不同的觀點,本文將對這些觀點進行梳理、歸納,在此基礎上提出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幾點啟示。

        一、美國次貸危機傳導過程及成因

        此次次貸危機起源于信貸危機,先是在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相互傳遞,然后傳導至實體經濟并逐漸向全球蔓延。張明(2008)分析了整個過程:基準利率上升和房地產價格下跌引爆了次貸危機,次貸的證券化、金融機構出售風險資產的去杠桿化操作使危機從信貸市場傳導至資本市場;商業銀行為特別目的載體提供的信貸支持及資產價格下跌導致的商業銀行“惜貸”行為使危機再度從資本市場傳導至信貸市場;次貸危機所導致的美國住房投資萎縮通過財富效應、托賓Q效應和金融加速器機制抑制了居民消費和投資,危機從金融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危機通過貿易和投資渠道,從美國傳導至全球。

        從上述傳導過程來看,經濟周期及與之相對應的貨幣政策引致了利率的上升和房價的下跌,使信貸市場出現了借款人違約現象,信貸危機出現,當其轉化成資本市場次債危機后,便通過資本市場價格的變動與銀行體系產生了多維度關聯效應,沖擊整個金融體系,進而通過房產市場的衰退和金融市場的梗阻影響市場主體的消費、投資支出及信心,逐漸擴展到實體經濟,可見經濟周期是誘發次貸危機的外部因素。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則加重了其影響力,這一過程中各方的非理、金融衍生品定價方式的局限及監管的疏漏是導致危機的內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美國的經濟周期及相應貨幣政策

        曹紅輝等(2008)指出次級貸款以浮動利率貸款為主,且購房者的信用等級較低,其“貸款價值比”和“債務收入比”較高,對利率和房屋價格較為敏感。這兩大因素又與美國經濟周期及相應貨幣政策相聯系,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對相關各種信用衍生品投資熱情高漲、次級貸款規模迅速擴大同時出現,形成了美國近10年的房市繁榮,但也孕育了次貸危機。在此基礎上,王漪(2008)基于“明斯基模型”對經濟周期引發次貸危機的過程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分析,指出繁榮和危機都始于外部沖擊,正向的外部沖擊給經濟參與者帶來獲利機會,使經濟走向繁榮,金融創新與證券化、美聯儲擴張性貨幣政策都形成了正向沖擊,與此同時也積累了金融脆弱性,表現為信貸門檻降低、評級體系漏洞和風險控制方法缺乏,當投資偏離理性時泡沫開始產生,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時內部人意識到風險而撤出,市價下跌,此時一個負面的外部沖擊就會致使危機全面爆發。美聯儲逆轉性的貨幣政策給予了市場內部人離場的信號,房價泡沫被擠出、次級債產品市值縮水、金融機構虧損甚至破產,以及資產支持證券評級下調均形成了“負向沖擊”,引爆了次貸危機。

        (二)內部因素:資產證券化運作過程中的漏洞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運作流程是: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向低信用購房者提供貸款,并將貸款轉給特別目的機構(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SPV通過承銷者將貸款打包并證券化,經過評級公司評級后在市場上出售給各類投資者,次級貸從而轉變為次級債,在這一過程中環環緊扣,任一方出了問題都會加大整個證券化鏈條的風險,正是資產證券化過程中各參與主體的非理、證券化產品定價方式的局限及對各環節金融監管的漏洞共同釀成了次貸危機。

        1. 市場主體的非理。

        (1)借款者的低儲蓄和過度消費。高消費低儲蓄是美國社會的經濟特征。李石凱(2008)認為美國次貸市場違約的根源在于借款人還款能力的下降,還款能力取決于借款人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儲蓄,前者一直在習慣性增長,后者就構成了消費者違約的關鍵因素。除了儲蓄因素外,盧宇峰等(2008)指出美國低收入階層憑借各種信貸手段形成的過度消費導致了短期投資膨脹和社會總需求擴大,造成利率上揚,隨著還貸期的到來,房地產等大宗商品消費難以維持,最后形成銀行呆壞賬和房地產業的衰退,構成了次貸危機的實體基礎。曹紅輝等(2008)進一步對這種低儲蓄和高消費所形成的過度負債進行了定量描述,并認為過度負債成為次貸危機發生的社會基礎。

        (2)特別目的載體“借短投長”的經營特征。張明(2008)分析了SPV在加深市場流動性危機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商業銀行通過設立一個或若干個SPV來間接進行高風險高收益投資,SPV通過發行短期證券即資產支持商業票據來融資,然后投資于更長期限的資產支持證券,靠兩者的息差收入來賺取利潤,如果SPV購買的長期證券價值低于其銷售的短期證券價值,便會面臨資不抵債的風險,如果市場出現流動性短缺,則SPV不能繼續發行短期證券融資,只能在低迷市場拋售資產,造成嚴重損失。

        (3)評級機構的評級誤差。在次貸產業鏈中,評級機構的職能是將債務抵押債券(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分層,據標準普爾的研究報告,2005―2007年創立的抵押貸款CDO類別中的85%被給予了AAA級,且三大評級公司對證券化資產評級具有相同結果,說明評級誤差已升級成一種系統風險。史健忠(2008)進一步分析了造成這種誤差的原因:首先是評級的非透明性;二是預警能力的滯后性;三是評級技術的局限使得評級機構不能精確地對證券發行人信息進行評估,造成了次債產品信用評級的虛增。

        (4)其他市場主體的推波助瀾。曹紅輝等(2008)認為貸款發放機構和投資者的非理也對危機的孕育蔓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次級貸款發放機構大部分缺乏銷售網點,大多以經紀人、客戶為銷售渠道,而且這些機構大多依賴于貸款的二級市場和信貸資產證券化來獲得流動性。相關的機構缺乏有效的貸款審查和風險管理制度,在利益驅動下,忽視了借款人風險。主要投資者如對沖基金、銀行等機構在CDO交易中運用高杠桿比率進行融資,由此使其收益和損失都隨杠桿比率的提高而放大,一旦發生波動,就必將產生連鎖反應,從而造成市場整體波動。

        2. 證券化產品結構設計和定價方式的局限。次債產品經過了由次級貸到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再到資產支持證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的多重衍生過程(CDO即是ABS的一種),采用了分檔技術,根據投資者對期限、風險和收益的不同偏好,將債券設計成不同檔級。史健忠(2008)分析了這種多重衍生的結構設計弊端:一是整體次級貸款規模因為CDO的存在而增加。二是CDO的存在使得間接參與次貸危機的金融主體增加。三是CDO拉長了次貸借款人和投資者的距離,使投資者難以正確估計風險。另外,CDO產品流動性較差,缺乏透明的市場定價機制,主要依靠模型計算違約概率及投資損失率,進而確定其價格。黃小軍等(2008)揭示了這種盯模定價方式的局限性:這些模型具有較多假設條件,如市場流動性不存在及對CDO背后抵押證券組合中各種貸款相關性的假設,當次貸危機使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縮時,這些貸款間的相關性也發生改變,使得依賴于模型的多層CDO定價體系崩潰,投資者資產價值大幅縮水。

        3. 金融監管的缺失。次貸危機產生的制度因素在于金融監管不力,師子奇(2008)分析了監管機構的失職:對抵押貸款標準的降低使相當一部分信用不佳的購房者通過貸款購買房屋;對評級機構監管的放松也增強了產品評級的主觀性,評級機構的信用增級促進了CDO產品的熱銷,而市場環境改變后大范圍調低評級又極大地打擊了投資者信心,加劇了市場恐慌;對銀行和證券公司監管的放寬也使其將很多虧損的投資科目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以達到迷惑投資者的目的,監管者并未制定更詳細的規則打擊這種有害行為。辛喬利、孫兆東(2008)指出,CDO產品通過私募出售,價格沒有透明度,監管者并未有任何風險預警,監管處于真空狀態。可見,金融監管缺失助長了市場主體的非理,也成為危機不斷蔓延的根源之一。

        二、次貸危機對全球及中國經濟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首先打破了國內金融市場的均衡,利差的產生激發了金融資本的跨國流動,進而波及商品市場,利率、匯率及通貨膨脹率等價格變量的連鎖反應最終影響到實體經濟。

        (一)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次貸危機對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影響較為顯著,使金融機構資產大幅縮水引起賬面虧損,市場對全球金融業在次貸危機中損失金額的估計也不斷增加。然而,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機構的影響較為有限。周小川(2008)指出,中國金融機構次債投資占比較小,并且這些金融機構規模較大,經營狀況較好,少量的損失可以承受。此外,國內銀行業投資海外次貸產品都沒有使用杠桿,且危機對持有次貸資產的中資商業銀行的影響是一次性的,屬于沉沒成本,不會對其未來的經營活動產生太多的影響。吳曉靈(2008)進一步指出,次貸危機不會對中國金融機構造成系統性風險,因為中國金融業經歷30年的改革開放,銀行、保險、證券、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不斷健全:以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為代表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成功,證監會等部門對高風險券商的綜合治理化解了股市風險,通過對國有保險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化解了保險公司的利差損問題,對信托投資公司的數輪治理整頓也為其打下了穩健運行的基礎。

        (二)對資本流動的影響

        次貸危機會導致發達國家流動性出現局部緊縮。危機使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損失慘重,加之市場信心缺失使金融機構謹慎放貸,國際金融體系從原來的流動性過剩轉變成流動性偏緊,許多歐美金融機構出現資金短缺,從亞洲市場抽回資金進行彌補。此外,次貸危機也影響了中國市場的流動性。易綱(2008)指出,次貸危機造成全球流動性從泛濫到緊張,從理論上說應當減少我國的流動性過剩壓力,然而在某些市場發生危機時仍有一些游資需尋求相對安全的市場,中國恰是這樣的市場,因此抽資與進入的資金有可能大致抵消。也有觀點認為次貸危機可能會加劇中國流動性過剩的局面,主要原因一是美聯儲的持續降息形成中美利差倒掛,會吸引國際資本流入;二是中國金融體系相對獨立,與美國資本市場的關聯度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三是中國經濟增長一枝獨秀;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提高。

        (三)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1. 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次貸危機使發達國家貿易環境惡化:歐元大幅升值削弱了歐元區產品的競爭力,歐盟統計局2008年7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2008年5月份外貿逆差約46億歐元,大大超過此前預測的10億歐元逆差。由于進口大幅增加、出口增幅微弱,日本也于2008年8月份出現了26年來首次月度貿易逆差,逆差額達到3240億日元。次貸危機引起的歐美市場需求收縮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同樣影響著中國對外貿易。一種觀點認為影響顯著:如果美國進口下降10%,中國出口將下降3.5%,如果同時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10%,中國出口將下降7%;另一種觀點認為影響有限:中國出口市場多元化程度的提高使出口增長與全球需求增長的同步性明顯高于與美國需求增長的同步性,并且從貿易結構來看中國對美出口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 其收入彈性相對較小,同時美國經濟放緩后, 美國公司增加業務外包的可能性上升,有利于我國增加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

        2. 對制造業的影響。次貸危機使歐美制造業倍受打擊。歐洲制造業已出現自2001年以來的首次衰退,企業主和消費者經濟信心指數持續下跌,歐盟零售銷售月率也自2007年10月開始逐月下降,消費日漸萎縮。

        次貸危機所引起的油價高企及美元走軟使中國制造業面臨嚴峻市場環境。油價高企凸顯了接近需求地區制造業的運輸成本優勢,對中國傳統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形成挑戰,加上美元的走軟使美國制造業訂單開始出現回流,這對于有1/4出口份額供應美國市場的中國制造業打擊沉重:從2008年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后的情況來看,2008年7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 PMI)自2005年1月以來首次回落到50%以下,為48.4%。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4個月回落,7月已下滑到50%以下。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房產、鋼鐵、紡織行業,據第一紡織網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7月我國紡織業累計完成投資1534.10億元,同比僅增長13.14%,增速較2007年同期回落了13.15%。全國鋼鐵產品價格平均下跌20%。截至2008年10月5日,滬深兩市28家業績預告的房地產公司中,有11家因業績下滑而報憂。

        3. 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次貸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負面沖擊使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緩:2008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基本停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增速仍較快。

        現有研究從兩個角度分析了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增長率的影響:一是發達國家經濟減速會通過影響出口而影響我國經濟增長。華而誠(2008)相對樂觀的估計是假定發達國家經濟僅輕微減速,美國、日本和歐元區的整體經濟增長率2008年下降到2.0%,則中國的外貿順差增長率將下降到33.54%,經濟增長率將下降到10.6%。相對悲觀的估計是假設美國經濟顯著衰退,美國、日本和歐元區的整體經濟增長率2008年下降到1.5%,則中國外貿順差增長率下降到25.2%,經濟增長率下降到8.0%。二是美國GDP 增速會通過影響進出口、投資和消費影響中國GDP增速,吳海英(2008)構建模型的估計結果顯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美國GDP增速下降1%,中國GDP增速將下降1.34%。

        三、主要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啟示在于:從次貸危機的成因看,應充分認識金融創新中的各種風險并加強監管。從次貸危機的全球影響來看,應把握好資本市場開放、匯率穩定及貨幣政策獨立性的綜合平衡,構筑堅實的“防火墻”;同時也應針對次貸危機沖擊下我國出口、投資需求都有所萎縮的形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消費需求對實體經濟的拉動作用,增強對外界負面沖擊的抵抗力。

        (一)充分認識房地產金融創新中的各種風險

        美國的次級債是在次貸基礎上經多重衍生而成的金融創新產品,這一金融衍生品在提高住房二級市場流動性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首先是產品定價風險,次債產品的盯模定價方式使其價值過于理論化,理論價值與市場價格極易脫節。二是信用鏈過長而引起信息不對稱風險。信息的不對稱使投資者過分信任評級結果和中介推銷,造成了CDO市場非理性繁榮。三是經濟周期所帶來的系統風險。當經濟處于上升周期時,借款人違約率較低,CDO產品理論價值大幅上揚,刺激了證券化各參與主體的非理,而一旦經濟周期發生逆轉,違約率也隨之上升時就會影響CDO定價模型的假設條件,造成定價體系的崩潰,加之市場主體恐慌性拋售,理論價值和市場價格紛紛踏空,金融危機由此爆發。與美國相比,我國房貸市場不存在如此復雜的證券化鏈條,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風險:首先是經濟周期所引起的系統風險,近幾年房地產業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但一旦形勢逆轉出現通貨膨脹,宏觀調控政策轉向可能導致房貸違約率逐漸加大。其次是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我國的住房按揭貸款以浮動利率為主,放貸銀行不承擔利率風險,容易將流動性較強的短期存款長期放貸,形成期限錯配,這種短存長貸的行為日益積累可能引發嚴重的流動性風險。可見,充分認識房地產市場的金融風險是防范危機的基本前提。

        (二)在金融創新的同時加強金融監管

        證券化在提高住房抵押貸款流動性的同時也帶來一定風險,因此加強金融監管十分必要,這種監管體制包括:第一,加強房貸過程中的信息披露。整個次貸的證券化過程是將風險層層傳遞、逐步化解的過程,監管者應對市場主體的信息披露加強監督,在風險轉化的同時保障信息傳遞的通暢。第二,加強關鍵環節的審查力度。放貸、資產真實出售及信用增級是資產證券化中較為關鍵的環節,也是監管部門監管的重點所在:對借款人的資信狀況應充分考量并及時公開;審核SPV的財務狀況及經營行為,實現最大程度的“破產隔離”。第三,實行風險預警制度。次貸產品的盯模定價使其理論價值與宏觀經濟形勢所決定的利率、房價及違約率有密切關系,因此在經濟周期發生逆轉、評級機構下調次債產品評級之前監管部門就應進行風險預警,使投資者提前作出防范。

        (三)把握資本市場開放、匯率制度及貨幣政策的綜合平衡

        我國應把握好資本市場開放、匯率穩定和貨幣政策獨立性的綜合平衡。首先,應審慎開放資本市場,密切監視國際游資進行人民幣套利行為,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入的控制,加大對各類金融機構跨境交易的監管。其次,保持人民幣在穩定的基礎上小幅升值,以適當緩解通脹壓力,減少市場主體預期的不確定性。最后,應合理掌握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下通過適度操作保持物價穩定、保持經濟增長是對我國宏觀調控提出的挑戰。

        (四)順應形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帶來了不利影響,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美元的貶值和外需的減少對出口形成打擊,大量的信貸投放又可能導致資產價格出現泡沫,因此盡管一定時期內還需依靠投資來抵御危機對經濟增長的沖擊,但長期內傳統的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必須改變,應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居民消費在我國GDP中所占的比重僅為35%左右,而其他國家都在70%以上,因此鼓勵消費、增強消費者信心仍是當務之急。總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是在外界負面沖擊下增強我國實體經濟防御能力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辛喬利,孫兆冬.次貸危機[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7.

        [2]張明.次貸危機的傳導機制[J].國際經濟評論,2008,(4).

        [3]黃小軍,陸曉明,吳曉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層思考[J].國際金融研究,2008,(5).

        [4]王漪.次貸危機產生與發展的根源―基于“明斯基模型”的分析[J].世界經濟情況,2008,(7).

        [5]李石凱.低儲蓄率是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J].中國金融,2007,(21).

        [6]史健忠.次貸危機中評級機構的角色及影響[J].上海金融,2008,(9).

        [7]史健忠.CDO 對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8,(3).

        [8]李若谷,馮春平.美國次貸危機的走向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國際經濟評論,2008,(2).

        [9]卜偉,段建宇.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08,(3).

        [10]段霞.次貸危機下美貨幣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08,(8).

        [11]華迎,陳文敬.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與中國宏觀經濟政策[J].國際貿易,2008,(9).

        [12]趙坤.當前歐洲經濟形勢及次貸危機對歐洲經濟的影響[J].中國經貿導刊,2008,(8).

        [13]張明.“美國次貸危機與中國”研討會綜述[J].國際經濟評論,2008,(3).

        [14]周紀恩.從次貸危機根源和實質看宏觀金融風險監管[J].新金融,2008,(6).

        [15]焦繼軍.次貸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及政策建議[J].經濟問題,2008,(8).

        [16]盧宇峰.收入差距: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與本質[J].統計與決策,2008,(16).

        [17]李明偉.金融創新工具缺陷與風險控制缺失―美國次貸危機成因再透視[J].北方經濟,2008,(8).

        [18]曹紅輝(執筆).美國次貸危機考察報告[R].中國經濟研究報告,2008,(69、70).

        [19]易綱.美國資貸危機:起源、傳導與啟示.人大經濟論壇,2008-1-11.

        [20]易綱.次貸危機并未明顯抽出國內流動性[N].第一財經日報,2007-10-29.

        [21]師子奇.解析美國金融風暴之原因篇:六因素推動危機爆發.中國經濟網,2008-10-7.

        [22]周小川.中國金融機構受次貸危機影響損失數量和比例不大.新華網,2008-3-6.

        [23]吳曉靈.次貸不會對中國金融機構造成系統性風險.新華網,2008-9-26.

        [24]唐建偉.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金融的影響及其對策.交通銀行研究報告,人大經濟論壇,2008-4-2.

        [25]國家統計局國際中心世界經濟分析小組.發達國家經濟下滑間接影響不可低估―2008年前三季度世界經濟形勢及全年展望(上,下)[N].上海證券報,2008-10-18.

        [26]苑德軍.不必過分悲觀中國宏觀經濟走勢―中國銀河證券公司[N].上海證券報,2008-10-17.

        [27]鄭楊.美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到底多大[N].國際金融報,2008-3-20.

        [28]王惠綿.解析美國金融風暴之影響篇:五波危機后誰能接班.中國經濟網,2008-10-7.

        第7篇:次貸危機的成因范文

        Abstract: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subprim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emerging markets in their performanc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n order to find their common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risis-proof measures for our financial development.

        關鍵詞: 次貸危機;新興市場;金融危機

        Key words: subprime crisis;emerging markets;financial crisis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3-0156-02

        0 引言

        2007年3月,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將全球經濟拖入衰退浪潮[1]。本文試圖對次貸危機與新興市場金融危機進行對比,以找出其共性所在,為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和危機防范提出一定的建議。

        1 危機表現及其后果的比較分析

        1.1 次貸危機 2007年3月13日,新世紀金融宣布破產。當日,道瓊斯30股價指數暴跌242.66點,全球股市隨之下挫。7月,標普降低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的評級,相應投資機構爆出巨額虧損。第四季度,花旗與美林的虧損額均達98億美元,而瑞銀虧損高達114億美元。2008年3月14日,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貝爾斯登由于流動性嚴重惡化,股價重挫45.88%,美聯儲決定提供應急資金,這是經濟大蕭條以來,美聯儲第一次向非商業銀行提供應急資金。同時,全球股市劇烈震蕩下行。雖然緊急降息和央行聯手注資給股市帶來了短期反彈,但股市整體已進入下降通道。2007年全年道瓊斯600指數比上年下跌0.17%,是繼2002年大跌32%后首度收陰。美元指數也進一步走低,由此造成了黃金、原油等各類商品期貨價格攀升,特別是能源、貴金屬和農產品的商品期貨上漲最為顯著,引發了全球通脹浪潮。

        實體經濟方面,07年12月美國失業率增至5.0%,為O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制造業活動指數下降至47.7,為03年4月以來的最低點。同時,歐元區也調低了2008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2007年的2.2%降為1.8%,這也是歐元區成立以來的最低經濟增速。

        1.2 新興市場金融危機

        1.2.1 東南亞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東南亞各國都加快了市場化進程,經濟發展迅猛,吸引了大量外資流入。1996年,美元的升值和美國利率的上調造成了東南亞的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首先從泰國開始,受美國方面的影響泰國貿易迅速萎縮,泰國國內的金融市場出現問題,并導致了全國的政治動蕩,大量的外資企業宣布退出泰國市場,最終造成泰國股市的崩盤。而就在這時候,國際對沖基金開始對泰銖進行攻擊,泰國政府無計可施,泰銖貶值嚴重,宣布金融危機爆發。這次金融危機很快就影響到了東南亞其他國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股市下跌,大量的金融機構倒閉,東南亞經濟衰退。這次金融危機的波及范圍很廣,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以及東亞其他國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壓力 [2]。

        1.2.2 俄羅斯金融危機 俄羅斯從1992年經濟全面轉型之后,經濟狀況一直不理想,深受經濟衰退的影響。就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后,俄羅斯連續爆發了兩次金融危機,分別在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金融危機首先影響到的是俄羅斯的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俄羅斯國債的集體大規模外逃,大約占到了俄羅斯國債總額的1/3,匯率和股市相繼受挫,整個俄羅斯的金融體系和經濟狀況幾乎呈癱瘓的狀態。1998年,8月份,政府對盧布不再控制,決定讓其自由浮動,并決定了單方面對內債和一部分外債進行延期償付,導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

        1.2.3 阿根廷金融危機 199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形勢動蕩的影響,阿根廷經濟形勢惡化,開始了長達四年的衰退。2001年第四季度,受長期衰退困擾及金融和財政形勢惡化的沖擊,經濟大幅下滑,陷入危機。危機引發了市場恐慌,導致大量資本外逃和銀行擠兌。政府被迫實行了限制居民提款和限制資金外流等管制措施,引爆了蓄勢已久的社會不滿情緒,出現嚴重的政治混亂,國家陷入了以經濟持續惡化、社會動蕩不安和政治混亂為特征的全面危機。金融系統癱瘓,銀行業陷入破產邊緣;生產大幅萎縮,經濟繼13個季度持續衰退后于2002年一季度跌到谷底;失業率上升到25%以上;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危機還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及民眾對政治家的信任危機。

        1.2.4 越南金融危機 2008年6月5日,胡志明股指從2007年的1170點巨挫至390.08點。CPI連續7個月高于兩位數,5月份更是創下13年新高,攀升到25.2%。其中,食品價格漲幅居首,達到42.4%。截至5月30日,越南盾兌美元貶值27%,而且幾乎每天都會貶值5~7個百分點,這加大了越南當局穩定匯率的難度。樓市方面,河內房價下跌了20%,而胡志明市的跌幅達到50%。即便如此,其住宅價格依然維持在每平20兆越南盾(人民幣8500元左右),商務樓則每平40兆越南盾(人民幣17000元以上)。

        2 危機成因的比較分析

        2.1 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深層次的根源,主要有如下方面[3]:

        ①從宏觀上講,國際和國內的流動性過剩為這次金融危機埋下了隱患。在過去的5年中,各國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世界性的流動性過剩,較低的資金成本壓低了美國國內住宅的抵押貸款利率,降低了貸款成本,經濟繁榮使居民收入大幅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對住宅的強勁需求,抬高了房價。

        ②次級抵押貸款產品設計上存在固有的缺陷。次級抵押貸款產品主要是基于房價的上漲和低利率上的,在房市很火的時候,銀行就能夠靠此得到非常高的利潤還不用害怕風險;但是,如果房市比較低迷,利率上升,這樣會無形中增大客戶的負擔,一旦這種負擔超過了其實際能夠承受的壓力,就會造成違約事件大幅度增加,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出現。

        ③管理機制的缺陷加大了危機爆發的可能性。政府把對次級貸債券的評估和監督責任完全拋給私人債券評級機構,結果這些機構采用的評級標準并不十分真實可靠。當次級抵押貸款被打包成債券銷售給投資者時,債券投資者無法確切了解次級貸款申請人的真實支付能力,危機風險加大。

        2.2 新興市場金融危機

        2.2.1 前三次新興市場危機的共同原因 東南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和阿根廷金融危機共同的原因如下[2]:①資本賬戶余額:三次危機爆發的共同標志都是國際游資的突然逆轉。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動,極易滋生泡沫經濟,削弱了宏觀經濟基礎。中國和印度能在東南亞危機中幸免于難的重要原因就是資本管制減少了投機性攻擊的可能。②外債/GDP:巨額的外債負擔是導致三次金融危機的最明顯原因。所有危機國在危機前都有一個快速或持續、且數額巨大的外債形成過程。從債務形成開始到后續階段,這些資本流入總是包含著高比例的短期債權。這些債務的波動性極強,一旦有風吹草動,債權人就會中止已到期債務或者對未到期債務不再展期,造成債務國的流動性不足,引發危機。③金融自由化程度:金融自由化使得每個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越來越多,但也為金融危機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從而使得金融危機影響的范圍和程度都被擴大。另外,作為金融自由化的產物,資本賬戶的自由化同樣也使得國際經濟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時候更加脆弱。④金融監管缺位:與外國非制造短期資本進入對應,東盟國家對本國金融也采取放手發展的方式,允許金融機構數目急劇擴張,取消企業的貸款限額,銀行體系監管不嚴,大量貸款被投入到房地產項目,加之部分國家政治上的腐敗,給危機的發生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各國的金融監管又十分脆弱。據統計,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銀行貸款逐年增加,而貸款損失準備卻在逐年減少。

        2.2.2 越南金融危機的成因 2000年以來,越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也積累了大量的風險。表面上看,此次危機的主要是輸入型通貨膨脹造成的,其根源則是內憂外患的雙重結果。2008年上半年,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就上漲了38.54%。作為石油輸入國的越南無法自主制定能源價格,國際油價的飆升使國內財政承受巨大壓力。盡管是世界第二的大米輸出國,世界糧價的高速上漲加速了其出口增長,但也帶動國內糧價上漲,成為國內CPI居高不下的元兇。同時,越南在2006年加入WTO后,就開始放開資本項目的外資直接投資。外資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放寬到49%。直接投資擴大了越南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流入房地產、股市的組合投資則通過推高資產價格反過來又推高了商品服務價格。從內部而言,越南國內的投資過高,2002-2006年投資占GDP比例依次為33.2%、35.4%、35.5%、35.6%和35.7%;高投資導致其進口增長過快,從2002年以來經常項目一直是逆差,且逆差額從2002年的5.98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67.22億美元,占GDP比重從1.7%上升到9.6%,而1997年泰國爆發危機時,其經常項目逆差占GDP比例才6.5%。

        另一方面,越南同泰國、俄羅斯和阿根廷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越南盾在資本賬戶下不能自由兌換;其次,越南外匯儲備超出了3個月的警戒線;再次,越南的外債/GDP的比率約為30%,遠低于100%的警戒線;最后,越南的貿易伙伴除菲律賓外均有貿易盈余。這使越南金融危機的傳染性相對較弱[4]。

        3 啟示

        美國這次金融危機帶有向全球轉嫁的性質,給各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金融危機的爆發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即使像歐美這樣發達的金融市場,同樣可能發生嚴重的市場失靈。雖然我國尚未發生金融危機,但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卻是不爭的事實。在金融開放已成為趨勢的當前,從其他國家發生的金融危機中汲取經驗,防范金融危機并且增強自身抵御能力就更為重要。在未來中國金融自由化、金融證券化和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有效監管和謹慎開放是此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最大啟示[4]:

        ①慎恰當地推進金融自由化進程,把握好金融開放的速度;

        ②在鼓勵金融創新和衍生工具發展的同時,要嚴格加強監管;

        ③適當調整貨幣和財政政策,既要在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衰退的大潮中尋求經濟增長,又要嚴密控制高速增長引發的通脹壓力;

        ④謹慎而積極地處置對外金融投資。

        參考文獻:

        [1]胡星.從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警示與反思.社科縱橫. 2009,1.

        [2]楊德權,劉■.新興市場金融危機傳染誘因的實證研究.價值工程,2006,(11).

        第8篇:次貸危機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次貸危機;中國金融監管變革;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

        中圖分類號:F11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20(c)-0082-01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及美國金融監管改革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成因。美國次貸危機是一場新型的金融危機,2007年3月以來,美國次級債危機上演了全球金融市場近十年最大一次“蝴蝶效應”,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為之震蕩。由此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通過各類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等渠道,迅速在全世界蔓延。在流動性過剩的大背最下,美國金融機構出于逐利目的,降低了住房貸款的借貸標準,嚴重忽視了貸款人的第一還款來源,使許多收人不高、有不良信用記錄、缺乏還款能力的人也能申請到購房貸款,即次級貸款。此類貸款不僅得以發放,且以金融創新的名義,成為證券化的基礎,由投行、評級中介等機構通過不斷包裝、分割,最終創造出適于投資的證券化的結構性衍生產品。不斷證券化的衍生產品需要發放次級貸款作為基礎,而次級貸款的發放反過來又刺激了證券化衍生產品的發展。由于金融市場上銷售的這類產品的金融杠桿率不斷被放大,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脫離經濟基本面,脫離客戶資信,導致人們靠預期的資產價格來支撐金融產品的創新。而一旦經濟周期發生逆轉,銀行信貸趨緊,利率上升,杠桿率降低,次級借款人開始發生違約,一家或幾家金融機構開始出現風險問題,在羊群效應的作用下,整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迅速反轉,金融體系和各參與者的穩健性被成倍地破壞,導致實體經濟出現重大問題。次貸危機就此發生。美國住房次貸危機的發生,是同金融創新產品在房地產領域無節制開發、缺乏有效金融監管而畸形擴張所密切聯系的。(二)美國金融監管的改革。一直以來,美國金融監管體制是多頭監管、監管重復和監管空白并存。首先,監管部門為了獲取更多的監管對象,存在放松監管要求的動機。就銀行業來說,當前有多個部門負責銀行業的監管。美聯儲負責對聯邦注冊銀行和跨州銀行的監管,受監管的銀行必須是會員銀行。各州銀行監管局監管在州一級注冊的銀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雖然不直接監管銀行,但也有義務和權力對銀行資產負債進行管理,對風險管理進行監控。其次,控制著龐大資金的對沖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卻處于監管的真空區。美國政府決定從金融監管系統上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美國財政部部長亨利•保爾森于2008年3月推出了近80年來最廣泛的金融監管改革計劃,提案名為“現代金融監管系統藍圖”,并計劃進行改革。正式實施該計劃尚需時日,但一旦實施必將對美國金融監管和銀行業運行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對中國金融監管的啟示

        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大力改革金融體系、再造全球金融穩定框架的呼聲漸高,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已經為此做了不少工作,提出了多種建議,并形成了一些共識。有效的金融監管是防范金融風險最有力的外部約束力量,而危機的快速蔓延暴露出了部分發達國家在金融監管理念、體制及國際合作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美、英、德等國家都進行了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提出了改革方案,以實現穩定的監管。

        (一)中國金融監管環境的變化。與其他各國一樣,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也面臨著各種問題和挑戰。金融市場的各種新發展,比如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和金融集團的出現等,對于金融監管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自從20世紀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陸續進行金融改革以來,世界范圍內混業經營的趨勢日益明顯,大勢所趨,實現合法高效的混業經營也成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和歷史的必然。我國現行分業的監管體制自身欠完善,導致監管的整體有效性下降。現行金融監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創新,盡管分業經營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利于監管當局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有利于金融機構的專業化發展,但它更多地體現了政策因素的人為干預,有違于金融自由化的原則,如何及時調整它們以往分業監管的發展戰略,采用功能型監管理念,建立統一的監管模式成為學術界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二)美國金融監管改革對中國金融監管的啟示。金融監管最重要的目標是保證金融因素在經濟發展中保持良好、穩定、持續的促進作用和最優化實現資源的跨地域和時間配置。面對混業經營,需要解決如何使之存在的合理性同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和金融體系現狀有序地結合起來,如何使因“眾口難調”而暴露出來的“監管真空”和多重重復監管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在監管太嚴會抑制金融創新而缺乏市場競爭力和監管不力導致整個金融系統甚至國家經濟運行中出現系統風險和危機蔓延之間如何尋找一個最佳平衡點。金融全球化也是金融風險的全球化,國際金融市場的持續波動會影響人們對國內金融市場的預期,增加國內金融市場的風險。中國金融機構及監管層應當謹慎防范國際金融風險,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穩步有序地推進金融開放。為了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必須加強金融監管的國際合作。金融監管國際協調與合作的機制主要包括信息交換、政策的相互融合、危機管理、確定合作的中介目標以及聯合行動。

        三、總結

        反思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的經驗和教訓,以及我們國家實際上金融創新不足的現實情況,盡管從目前來看,我國金融體系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多么有效,而恰恰是由于我國金融機構創新能力不足,無法更加深入地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從而僥幸躲過一劫。然而當前我國多家大型國有公司陸續披露:原本出于套期保值目的而進行的金融衍生產品投資出現重大失誤,從而導致巨額虧損的慘痛事實,則再一次說明了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后,金融創新不足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因此,在我國金融體系改革和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只有繼續深化改革,穩步推動分業經營向綜合經營的發展,不斷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從而為我國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更好地融人全球經濟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學院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第9篇:次貸危機的成因范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成因;啟示

        一、金融危機的背景

        近些年來,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一度將基準利率調將至1%,由此引發了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放貸機構不計風險地向低信用客戶發放貸款。次級抵押貸款被證券化后流向二級市場,在投資銀行的包裝下,誕生了一批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其購買者遍布全球。但隨著經濟過熱,美聯儲開始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由1%一直提高到5.25%,房地產市場在出現頂點后開始由繁榮走向衰退,房地產價格應聲下跌。2006年下半年起,次級抵押貸款的違約率逐步上升,多家放貸機構破產,而新世界金融的破產揭開了次貸風波的序幕。其后,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旗下兩只對沖基金崩盤,全球各大金融機構紛紛爆出巨額虧損。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2008年7月14日,美國聯邦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同時,全球10大銀行宣布設立700億美元基金自救。各國央行紛紛向金融市場注資。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說:“美國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這場危機將持續成為一股‘腐蝕性’力量,危機還將誘發全球一系列經濟動蕩。”

        二、金融危機的成因

        (一)利率是危機爆發的導火線

        2000年至2005年間,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繁榮,房價年平均實際漲幅達實際漲6.4%,而促成房價在2000至2005年間大幅上揚的最重要原因,是聯邦基金利率的大幅下調,從而帶動抵押貸款市場利率的走低。之所以美聯儲在2001年至2004年間高舉降息大旗,并將聯邦基金利率將到46年的最低點1%,是為了刺激互聯網泡沫破裂后的美國經濟。于是,大量流動性資產涌入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然而,隨著美國經濟的全面復蘇,通貨膨脹的壓力重新顯現,為了抑止通脹,美聯儲從2004年6月起開始加息步伐,兩年內連續17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美國房地產價格的上升勢頭在2005年夏天突然中止,利率上升導致大部分次級抵押貸款利率重新設定,借款者的還款壓力驟然上升,而另一方面,房價卻在持續下降,借款者面臨即便出售房屋也無法還清本息的困境,最終只能選擇違約,危機不可避免的爆發。

        (二)新的金融工具的濫用

        過去的十年,資產證券化以及無數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機構中的廣泛應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一些銀行利用金融市場迅速擴張貸款的規模,這些銀行把放出的貸款進行分類歸集并打包出售給一些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再將這些貸款在資本市場上抵押發行債券。通過這樣一系列行為,銀行不但擺脫了對儲蓄存款的絕對依賴,而且將貸款移除資產負債表表從而轉移了風險。這種起初為了擺脫巴塞爾協議對銀行資本限制的業務模式逐漸被銀行界廣泛采用,并逐漸擴散到歐洲的銀行業。這種業務模式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任何問題,除非資本市場流動性出現嚴重的問題。而這種小概率事件一旦發生影響就是巨額的虧損,甚至倒閉,這便是它的高危害性,正是美國金融工具的濫用和高風險的業務模式,為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三)信用危機的加劇

        信用風險傳染可能導致大面積信用風險違約,引發嚴重金融危機。美國投資銀行高杠桿商業模式隱藏了巨大的風險。在信貸的旺季,借貸成本往往較低,投資銀行可以低價借入大量資金,用于發放貸款或買入金融資產,獲取暴利。一旦市場低迷,風險就很高,高額負債讓投資銀行在損失面前幾乎沒有緩沖余地,加之信用傳染普遍性,加重了美國金融市場危機程度。另一方面,信用評級對客戶信用風險的評價也有可能與實際情況發生偏差。現有的信用評級機制都是通過對歷史數據的評估進而預測將來客戶的表現以做出信用評價,由于房價低于貸款數這種情況在歷史中從未發生,這就造成了信用評級機構在對違約風險評價時的缺陷。信用風險也就是違約風險被大幅度的低估,最終釀成了危機的爆發。

        三、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改革的啟示

        (一)正確運用金融產品創新

        在如今競爭愈發激烈的金融市場中,為了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投資需求,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就必須不斷推進金融創新。但是,如果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不加以研究,對產品的使用不加以控制,就會帶來風險。對于我國來說,金融創新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西方那些經過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金融創新產品的內在機制和運行規律可能并不完全適應于我國的國情,還需要我們自己加以探索并加以改進,因此,這意味著首先需要堅決打好創新基礎,以優質資產作為衍生產品的標的推出新產品,而不良資產只能作為補充,從源頭控制可能產生的風險。同時,也不能追求過于復雜的金融技術,而是應該首先學習和推出各種債權和股權類的基礎產品。當然,在此期間,監管層的責任也是巨大的,現有的監管手段,如反映資本充足性的資產負債比率、預測貸款組合潛在損失的措施、基于日常風險值計算的交易帳戶風險管理措施等已不再完全適用于衍生產品與日俱增的金融市場,監管層不僅要緊跟金融產品創新的步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還要保護創新者的積極性,鼓勵與支持創新,而不是一出問題就采取遏制、廢止的方式。

        (二)保持宏觀經濟基礎的穩定

        近年來,由于中國的國際收支結構一直保持雙順差,人民幣面臨較大的升值壓力。中國匯率制度在趨向浮動利率制度轉變時,人民幣也在逐步升值,要不失時機的減輕人民幣升值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如果當前中國政府側重于采用人民幣升值來解決人民幣升值壓力、解決貿易順差過大問題,一旦人民幣實現了大幅升值,并且得不到經濟基本面的支持,那么國際資本就會大量流出,人民幣匯率走勢就會出現逆轉,就可能會發生金融危機。因此需要

        從國家宏觀經濟基本面著手,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當前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總體運行良好,但經濟在局部地區過熱、行業的經濟泡沫問題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應該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條件。除此以外,中國有關政策的完備和有效性、經濟主體的行為合法性以及腐敗與官僚問題等,對于金融改革過程中銀行危機發生的可能性也有重要影響,要消除這些潛在的危險因素,把危機消滅在萌芽之中。

        (三)加強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管理

        1.完善個人信用體系

        市場經濟也是一種信用經濟,離開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住房按揭貸款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銀行能夠準確判斷客戶的信用風險,降低不良貸款率。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可提高違約成本,增強貸款者的信用意識,減少違約事件發生的概率,防止危機的出現。

        2.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管并重

        銀行內部控制是抵御風險的第一道防線。銀行需要在風險和收益的權衡中做出的理性選擇,提高識別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加強銀行內部控制,應建立高效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建立數據庫以利于相對準確的行情預測和分析,為內部控制提供信息支持;健全同業自律機制,加強同業公會在行業保護、行業協調與行業監管、行業合作與交流中的作用,維護同業競爭秩序,保護同業成員利益;加強銀行信貸審查和貸后管理,保證審慎經營原則。外部監管同樣十分重要,正是美國政府對貸款機構濫發抵押貸款等行為監管不力,才為次貸危機埋下了隱患。金融監管部門應當密切監控機構風險,及時向市場提示風險。

        (四)促使公民樹立危機意識

        金融改革的進行,還必須從思想上做好準備,樹立危機意識。從新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特征來看,公民的信心對危機的發生和影響程度具有較強的影響,因此,政府首先要充分維護公眾對金融機構的威信。一是維護經濟政策的一貫性,使人逐步確立預期的確定性,從而增強公信力;二是當國外發生金融危機時,國內輿論要及時正確地披露中國政府所采取的反危機措施,在公眾心理上建立一道防線,防止和減輕金融恐慌心理的傳導。其次,構建公民危機防范教育體系,有助于降低公民的信心失衡和增強公民對風險的防范意識,有效控制公民信心失衡。加強公民的防范意識,可以通過建立公民危機防范教育體系,廣泛開展國民風險教育,培育風險意識,培養理性投資行為,提高全體國民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四、結論

        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給我國經濟帶來了不利影響,但是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我們要吸取其他國家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用于更好地發展我國的金融市場,更好的進行金融改革,從美國金融危機中我們清楚地看到金融危機的發生不是一國孤立的事情,而是許多國內外的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現在,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市場正在開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中國經濟出現問題等于世界經濟出現問題。所以,我們應站在對全人類負責的高度上研究和實施防范金融危機的問題,通過加強國際間金融合作與協調來加強對外部金融沖擊的抵御能力。

        參考文獻:

        [1]黃磊,美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2]蘇銳,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思考,現代經濟,2008年第7期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免费视频第一页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小说偷拍 | 中文自拍另类中文亚洲无线码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一产区 | 亚洲一级中文理论 | 亚洲精品揄拍自拍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