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園藝的概念范文

        園藝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園藝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園藝的概念

        第1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中醫學,脈,經絡,源流,漢英雙語語料庫

        中圖分類號:H059;R229;N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1)01-0054-05

        The Origin and Translation of “Mai” and “Jing Luo”

        in Chinese Medical Concepts

        LAN Fengli LIANG Guoqing ZHANG Weihang

        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of “mai” and “jing luo”, discusses their available trans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from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of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comments on differen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g mai”. Meridian, the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approved by WHO, indicates a twodimensional grid and therefore is contradictory to jingmais function of moving qi and blood; channel, a popular translation of “jing mai” in the West, is a polysemy word and is not clear and definite. The authors think that “vessel” can refer to a threedimensional tube of the human being and therefore is a strict and proper translation for “jing mai”, and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mai, jingluo, orig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Corpus

        中醫藥學西傳曾幾經興衰,但是幾乎每次都是以針灸西傳為先導。中國的針灸學,由來也遠:針術起于砭刺,艾灸起于火灼。17世紀中葉,針灸經由日本介紹到了歐洲。針,即針刺,顧名思義,“用針刺”。根據這一含義,荷蘭醫生賴恩(William Ten Rhyne)創造了acupuncture (acu+puncture)表達“針刺”;布紹夫(Hermann Busschof)等人創造了moxibustion表達“艾灸”――該詞由日語mugusa(moe kusa的縮約形式,意為“燃燒的草藥”)和bustion(combustion的縮約形式,來自拉丁語combustio)的縮約形式組合而成。acupuncture、moxibustion自17世紀產生以來,一直沿用至今,是中醫英文術語中難得的一對真正統一、標準化了的譯語,亦是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的醫學文獻分析與檢索系統(MEDLARS, 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中的醫學主題詞[1]。

        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辦公室成立專家工作組首次對針灸經穴名稱進行標準化。經過10年艱苦不懈的努力,于1991年先后頒布了兩套標準化方案,即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WHO, Geneva) 和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Revised ed. WHO, Manila),即《針灸經穴名稱國際標準化方案》。實踐證明,盡管該方案為針灸的國際學術交流與教學做出了寶貴貢獻,但是其推行情況并不樂觀,見表1。

        經絡學說主要來源于醫療實踐,其形成和發展,與中國獨特的醫療保健方法如針灸、按摩、氣功等的應用是分不開的。

        一 “脈”與“經絡”概念的源流

        經絡主運行血氣。關于“血氣”,春秋戰國時期不少著作中均有提到。《論語•季氏》講到人的一生分三個階段:少年時“血氣未定”;壯年時“血氣方剛”;老年時“血氣既衰”。說明這時已把“血氣”變化看成生命的主要特征。《管子•水地》篇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這里把大地上的水流比擬為人體中的“血氣”,說大地上的水流就好像人體“筋脈”中的“血氣”。從認識的先后來看,這種顛倒過來的比擬很可能是先從大地上的水流現象類比推論到人體內的“血氣”運行。

        《呂氏春秋•達郁》有這樣的記載:“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六府,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這段文字提到了人體的一些基本名詞:“肌膚”意指肉、皮,“血”與“脈”相聯系,“筋”與“骨”相聯系,這也就是醫書中所說的皮、肉、脈、筋、骨,即“五體”。正如《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所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2]

        “脈”是簡化字,小篆寫為,其本義為血管,如《說文解字》所釋:“血理分(音邪,斜)行體者。”血理,意指血管文理,橫斜分布于軀體,有似水流的分支別派。脈,原寫作“”,又作“”。右邊的“”,既表聲,又表義;“血”或“肉”(“月”)旁,表明這是流通血液的,是肉體的一部分。在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中,多寫作“”。“”是“ 氵”字的變異,“目”是“肉”字的變異,“皿”是“血”字的變異。字形的構造已說明,古人是將水流現象比擬血流,“”就是“派”的意思。可見,早期“脈”就是指血管,故又稱“血脈”。如《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脈者,血之府也”,就是這個意思。

        “經”“絡”概念的出現較“脈”為晚,它們是對“脈”的進一步分化:即“經脈”“絡脈”。從現有的文獻記載看,把“脈”分為“經脈”“絡脈”始于《黃帝內經》。如《黃帝內經靈樞•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可見,這里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作“經脈”“絡脈”及“孫脈”(或曰“孫絡”)。《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較“脈者,血之府也”的論述,增添了內容:由單純的“行血”擴展為“行血氣”。

        “經”“絡”,繁體字寫作“”“”,均從“糸”,“ 糸”旁的字原用于紡織物,現移用于“脈”亦是出于類比。“”字的另一半邊是“”,既表聲又表義,《說文解字》釋為:“水脈也,從巛(川)在一下;一,地也。壬省聲。”意指地下水脈。經,《說文解字》釋為:“經,織縱絲也”[3],即“經”字本義為紡織物上縱行的線。顯而易見,用“經”來稱說“脈”的主干,字源上反映著“縱行的主干”“地下水脈”和經脈的循行特點、運行血氣之間的關聯類比關系。“絡”字的半邊“各”,也是既表聲又表義,《說文解字》:“各,異辭也。”意思是分歧各異,故用“絡”來稱說“脈”的小支。《黃帝內經靈樞》中的“所行為經”與“絡脈異所別”對于理解其字義也是很有啟發的[4]。

        《漢書•藝文志》中“經絡”二字一起出現,“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這里似乎還將“血脈”“經絡”作了區分。

        由“脈”而“經絡”(經脈和絡脈)、由“血”及“血氣”,與針灸、按摩、氣功等的運用有很大關系。這些養生保健、治療方法探究了人體中“血氣”運行現象,從而對“脈”的認識大為豐富。關于“脈”字的本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為“血理分(音邪,斜)行體者”;到了五代徐鍇的《說文解字系傳》則補充作“五藏六府之氣血分流四肢也”。這指出了“脈”中容納的物質由“血”擴充為“氣血”,同時指出“脈”內屬于“藏府”、外絡于“四肢”(肢節)的聯系。這顯然是吸收醫學理論的結果。

        其實,“經絡”的概念,和很多中醫基本概念一樣,也是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在一定解剖知識(對“脈”的認識)和醫療實踐(針灸、按摩、氣功等的運用)的基礎上,通過取象比類的方法,以隱喻、類比的方式命名、形成。如《黃帝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所說:“夫圣人之起度數,必應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二 “脈”與“經絡”的英譯

        目前,將“脈”譯為vessel,已在國內外學界普遍達成共識。中醫學中“經脈”“絡脈”和“經絡”主要有以下幾種翻譯,見表2。

        其中,meridian和collateral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化的“經脈”“絡脈”的對應譯語,channel和network vessel是中醫英文著作中頻繁使用的“經脈”“絡脈”的對應譯語,這兩對譯語均比較流行。文樹德(Paul U. Unshucld)教授獨樹一幟,將“經(脈)”“絡(脈)”分別譯為conduit (vessel)、 network (vessel),將“經絡”譯為the vessels,“經絡學說”譯為the vessel theory。

        目前,筆者按照尊重自然語言和自然翻譯、尊重語言事實和翻譯事實的原則,自建了“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文文本庫20余萬字,英文文本庫400余萬詞。下面,看看中醫典籍漢英雙語語料庫中“經(脈)”“絡(脈)”的翻譯情況,見表3。

        說明:MAIN COLLOCATES (L1) & CORPUS FREQENCY指該詞左側第一位的主要搭配詞及其在語料庫中的出現頻率。

        從語料庫中可以看到,“經(脈)”還可譯為inner meridians (jing)、 jing channel、 conduit-channel,“絡(脈)”還可譯為superficial meridians (luo)、 luo channel等。下面,就分析一下這幾個核心詞匯的含義。

        Meridian[地圖上的]子午線,經線[10]

        channel通道;水溝,水渠,水槽[10]

        vessel[術語] 血管;脈管;[植物的]導管[10]

        conduit管道;導管; 水道;水管;導線管;電纜溝[10]

        collateral(血管或神經的)側支[11]

        network網狀系統[10]

        結合前述中醫學中“脈”與“經絡”概念的源流,我們知道,經絡主運行血氣,顯然,經絡應是“三維”的、可以容納氣血的管道,而非“二維”的線。這也是為什么channel的使用頻率遠高于meridian的重要原因。正如卡普特查克(Ted J. Kaptchuk) 所說,事實上,用channel翻譯“經脈”比meridian要好,因為channel表示三維的、可以容納某種物質的管道,在含義上更接近原文;而meridian僅表示二維的線。[12]不過盡管如此,為了避免使用新的術語而引起混淆,卡普特查克博士還是使用meridian一詞表達“經脈”。

        那么,用meridian表達“經”錯了嗎?顯然沒有,因為“經”的本義為“織縱絲也”,即紡織物上縱行的線。且meridian對于地圖上地球定位的重要性確實可以與“經”對人體的重要性相提并論,體現著“取象比類”,而取象比類又是中醫學重要的方法論。這些層面是channel無法傳達的。此外,channel在字典上有6個詞義,對于不熟悉中醫術語的人而言,用一個多義詞表達中醫學中一個明確的概念,不符合科技翻譯的選詞標準。

        文樹德教授可能因此才另辟蹊徑,選擇單義詞conduit表達“經”,用vessel表達“脈”。鑒于“經絡”概念起源于“脈”以及“經絡”的特點,他大膽地將“經絡”譯為the vessels,“經絡學說”譯為the vessel theory。這是非常恰當的。從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對vessel的解釋,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凡是動物或植物體內三維的管道,均可稱為vessel;只有blood vessel才明確地指血管。而“經絡”就是中醫學對人體內具有運行氣血、協調陰陽,抗御病邪、反映癥候,傳導感應、調整虛實功能的一種獨特結構的稱謂或命名。

        collateral和network vessel是“絡(脈)”的兩個比較流行的譯語,使用頻率亦不相上下。前者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化的譯語,后者則較直觀、形象地反映了“絡(脈)”的分布特點,且具有很好的回譯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meridian、channel和vessel均可用于表達“經脈”。meridian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標準化譯語,channel是目前流行較廣的譯語,但二者又均有不足之處:前者是二維的線,與經脈運行氣血的功能相矛盾;后者一詞多義,具有詞義不明確性。vessel,指人體內三維的管道,是很嚴謹、恰當的“經脈”的對應譯語,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蘭鳳利. 中醫英譯的歷史回顧[J]. 中華醫史雜志, 2008, 38(1): 8-12.

        [2]李鼎. 全國醫藥院校試用教材•經絡學 [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4: 1-2.

        [3][漢]許慎 撰, [清]段玉裁 注. 說文解字注[Z].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44.

        [4]李鼎. 針灸學釋難 (增訂本) [M]. 上海: 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1998:2-3.

        [5]歐明.漢英中醫詞典[Z]. 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 & 香港: 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1986: 324.

        [6]Wiseman Nigel, Feng Ye. 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 [Z].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2: 56. (Copyright 1998 Paradigm Publications)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ndard Acupuncture Nomenclature. Manila, 1991.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2007: 28, 34.

        [9]Unschuld Paul U.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 [M].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167-171.

        [10]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8: 948, 230,1711,306,1011.

        第2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效度 構想效度 效度概念一元化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Development Review of Unitary Concept of Validity

        SUN Yaqin[1], LIU Ling[1], WANG Jian[2]

        ([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2]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Valid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in measure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ree developmental period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validity: the period of single concept of validity (before 1950'), the period of categorized concept of validity (from 1950'to 1980') and the period of unitary concept of validity (from1980' to nowadays). Nowadays people integrate different types of validity, forming a unified concept. Validity has become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that integrates different types of evidence of validity. It's significant tha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validity guides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testing.

        Key wordsvalidity; construct validity; unitary concept of validity

        一個好的測驗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可靠;二是有效。有效性是心理測驗最重要的特點之一,那么如何衡量一個測驗的有效性?效度是衡量一個測驗的有效性的尺度,是教育科學研究設計中應該遵守的標準之一,也是評價教育與心理研究及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水平和質量的標準,如果沒有效度,包括信度在內的一切標準將毫無意義。效度是保證科研價值的關鍵,缺乏效度的研究往往缺失實際意義。本文從效度概念的發展階段入手,主要對效度概念的新進展,即效度一元化進行討論,以拓寬效度研究的范圍,指導心理與教育測驗的研究。

        1 效度概念的發展階段

        效度作為評價測驗工具有效性的重要指標,經歷了一個歷史演進的過程。效度概念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單一效度觀時期(20世紀50年代之前),主要代表人物有Hull、Bingham、Guilford等人。這時的效度僅僅被看成一個相關系數,如Bingham認為,測驗的成績與采用其它客觀方法進行度量所得結果之間的相關就是效度;① Guilford甚至認為,只要一個測驗與某事物相關,那么對于該事物來說它就是有效的,也就是說相關即有效。②這種簡單的定義雖然符合測驗發展之初的需要且簡單易于理解,但是存在一種標準無法確定的問題。隨著效度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盲目使用相關,研究有時可能會得出毫無意義的結果。

        第二階段,分類效度觀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與第一階段比較簡單的定義相比,第二階段研究者們針對不同性質測驗的不同方面,提出多種類型的效度。據Angoff統計,在30年代至80年代的心理測量學文獻中至少有16種效度,如內容效度、構想效度、共時效度、聚斂效度、區分效度、效標關聯效度、生態效度、因子效度等等,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效度概念,一方面說明效度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們對效度的認識雖有深化但并未達成共識。③1954年,在美國心理學會編制的“教育和心理測驗標準”第二版中把效度分為4種,即內容效度、預測效度、共時效度和構想效度。由于預測效度和共時效度考察的都是測驗結果與另一客觀效標之間的相關程度,于是1966年出版的《教育和心理測驗標準》第三版中,將效度類型進一步簡化為效標關聯效度、構想效度和內容效度三種。這種“三分說”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占統治地位,至今仍有很大影響。這一階段,人們普遍認為,不同的測驗有不同的效度要求,出現了上述各種與特定測驗目的相聯系的效度類型。

        第三階段,效度一元化時期(80年代中期至今),一些學者認識到,人們在選擇效度證據時存在嚴重的隨意性,效度三分法是零散、不全面的。④在近十幾年的探索中,構想效度逐漸成為效度的核心,效度概念逐漸一元化,即效度一元化時期到來了。

        2 效度概念一元化的發展的過程

        2.1 構想效度的核心地位逐步顯現

        效度概念一元化的過程,正是作為一元化理論基礎的構想效度的重要地位逐漸顯現的過程。

        Messick認為,即便是為了應用,僅僅依賴效標效度和內容效度,范圍也是不夠的。測驗的使用者總是希望從測驗分數中得出對被試的各種表現的推論,而這種被試的表現最好能用一個表示某種特定心理結構的詞加以歸類。“實質上所有對測驗的應用都無可避免地需要把測驗分數解釋為能力的指標,而一旦我們提出‘這個測驗測量的是什么’的問題,我們就是在要求建立構想效度。所以構想效度被看成是一個一元化的概念;而構想效度的建立被看作是一個結合所有效度的基本證據的過程”。⑤

        同樣,Cronbach的觀點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思,“由分數得到的內容和效標證據都可歸于分數解釋”,那么“有關測驗的幾乎所有證據都可以歸于構想效度。而如果這些信息與理論的適應程度越高,它們就越有理由歸為構想效度。”因此,“構想效度包括了幾乎所有效度證據。”構想效度在測驗分數解釋中具有框架和核心作用。⑥

        Anastasi總結說,“構想效度著眼于對特質或能力的更寬泛、更持久、也更抽象的描寫,綜合了人們關于內容及效標等方面的考慮,是一種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包容性的概念。”⑦

        2.2 效度概念逐漸一元化

        多年來,效度研究的焦點逐漸演變。最初,其焦點放在具體參照標準的預測上。關于這一點,Gui1ford的描述最為典型,“概括地說,一個測量總是需要相對于它所關聯的那個東西有效”。⑧之后,效度研究的焦點漸漸轉移到有限幾種效度類型上,即內容效度、效標關聯效度和構想效度。再以后,焦點進一步轉移到測驗分數的解釋上。由此,效度概念逐漸一元化,Gronbach把這一趨勢簡潔地概括為“所有效度都是一個”。⑨

        1966年美國心理學會(APA) 最早嘗試性地指出了一元化觀念:三種類型僅在概念上相互獨立,其重要性僅因需要而異,若想全面考查一個測驗,則需要考慮所有效度信息。1985年效度概念在日益廣泛的職業化應用中越來越系統;也正是在這一版本中,效度一元化被自然地提出;內容效度、效標關聯效度和構想效度也不再被稱作效度種類,而被作為了效度證明的三種范疇。

        Anastasi在1968、1976和1982年出版的《心理測量》中,構想效度的比重逐漸增大。而1982年版中更稱內容、效標關聯和構想三種為是證明效度的證據而非效度。1984年版Cronbach《心理測量基礎》強調效度驗證的三方面統一結合起來對測驗進行解釋。

        伴隨效度一元化概念的發展,出現了效度證明這個概念。效度證明是指效度證據的收集與評價過程,研究者對效度證明的關注與使用遠遠超過了效度本身,效度證明更能強調測驗的意義是一個建構、累積、辯證的動態過程。效度證明概念的出現也就標志著進入效度概念一元化階段,并隨著一元化效度的發展,效度證明概念被人們接受且逐漸成熟。效度證明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有兩方面的原因:(1)效度是一個“程度問題”,是一個相對概念,為了追求“高”效度,必須搜集盡可能多的證據。(2)世界上沒有一個測試永遠都是有效的,盡管某次測試的效度已經得到檢驗證明,但隨著影響測試行為因素的變化,效度研究也要繼續開展下去。效度的證明沒有一個最后的終點,而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連續性過程。

        3 結語

        研究者們將效度概念一元化階段的發展特點概括為:效度是一元且多維的。人們將不同的效度類型統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概念,且這個概念是豐富的,它涵蓋效度對整個測驗多層次、多方面的要求。效度只有一個,但證明效度的證據卻可以來自許多方面,可以從內容、效標以及構想等多種渠道尋求支持。這個階段,效度已經成為一個統合各方面效度證據的綜合的、多維的概念。效度一元化把不同的效度類型統合起來,使效度理論既接近科學,又可照顧經驗層面及社會效應,是效度理論發展臻于完備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教育與心理研究效度問題的焦點,我們期待效度概念進一步完善和成熟,并將用其指導于心理與教育研究過程的實踐中。

        注釋

        ①BINGHAM,W. V. Aptitude and Aptitude Testing[M].New York: Harper &Brother,1937,3

        ②GUILFORD,J. P.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M].New York: McGraw-Hill,1967,8-9

        ③孫曉敏,張厚粲.效度概念演進及其新發展[J].心理科學,2004.27(1):2-4.

        ④張寶均.傳統效度理論與統一構想效度的比較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2(4):69-72.

        ⑤MESSICK,S.Validity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Validation of inferences from person’s responses and performance as scientific inquiry into scoring mean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5.9:741-49.

        ⑥⑨CRONBACH,L.J.Essentials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4th ed.)[M].New York: Harper&Row,1984.

        第3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病原體;老年肺炎

        [中圖分類號] R5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12(a)-007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Calcitonin original and C reactive protei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of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in the elderly. Methods 49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the pathogen of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vided into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 of 27 cases, virus infection group of 12 cases and fungal infection group of 10 cases according to their etiology, PCT and CRP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PCT and CRP in the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se in the fungal infection group and virus infec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alcitonin original; C- reactive protein; Pathogen; Senile pneumonia

        老年人抵抗力差,并且常合并有高血壓、腦血管疾患、糖尿病等慢性病,容易并發肺部感染,老年人炎癥反應不典型,癥狀表現和體征、實驗室指標往往不典型,而且病程進展快、危害嚴重、病死率也較高[1],因為缺乏早期診斷重度細菌感染的臨床指標,以至于容易喪失最佳的治療時機[2]。近年來,降鈣素原作為用于全身細菌感染和鑒別診斷的血清標志物而被人們發現并應用于臨床[3]。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因子,在各種病原體感染中均呈現一定程度的升高。該研究整群選取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間收治的49例老年重癥肺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CRP和PCT檢測對老年肺部感染診斷價值及鑒別肺部感染患者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整群選取該院收治的49例老年重癥肺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齡63~88歲,平均年齡(76.32±8.63)歲。按其病原學分為細菌感染組27例,病毒感染組12例,真菌感染組10例。細菌感染組包括17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63~87歲,平均年齡(75.57±8.23)歲;病毒感染組包括7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64~85歲,平均年齡(77.31±8.77)歲;真菌感染組包括7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64~87歲,平均年齡(78.56±8.91)歲。3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按照美國胸科學會(ATS)2001年對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主要標準①需要機械通氣;②入院48h?內肺部病變擴大≥50%;③少尿(每日177 μmol/L(2 mg/dL)。次要標準:①呼吸頻率>30次/min;②PaO2/FiO2

        1.2 方法

        3組患者均抽取空腹靜脈采血5 mL。2 h內分離血清上機檢測。PCT 應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全自動免疫發光法進行測定,操作步驟嚴格遵照說明書;CRP 應用免疫比濁法,采用湖南永和陽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hCRP試劑盒,操作步驟嚴格遵照說明書。質控結果均在控制范圍內。比較3組 PCT、CRP 檢測陽性率及 PCT、CRP水平高低。

        1.3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與單因素方差分析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 P

        2 結果

        2.1 3組中PCT、CRP的陽性率結果

        細菌感染組PCT 陽性率為89%,CRP陽性率85%,兩者陽性率明顯的高于真菌感染組和病毒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詳細見表1。

        2.2 3組中PCT、CRP含量對比

        對3組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含量對比分析 ,細菌感染組降鈣素原含量明顯高于真菌感染組和病毒感染組 , 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

        3 討論

        目前在我國,老年重癥肺感染仍是威脅老年身體健康的一大疾病。其發病率以及死亡率居高不下。早期診斷以及及早的治療是減少老年肺感染死亡率的主要手段。由于老年重肺感染有其特殊性,所以給臨床上診斷帶來困難。其一,老年性肺感染癥狀以及體征不典型,部分病例甚至無咳嗽咳痰等明星的呼吸道表現,容易和其他疾病相混淆,給早期診斷帶來了困難;其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不典型,近半數的WBC檢測無法提供診斷證據[4-6]。

        降鈣素原是臨床中一種無刺激性的降鈣素前肽物質,一般情況下降鈣素原是由甲狀腺C細胞所分泌,經細胞內蛋白水解酶水解形成。正常情況下,外周血液中降鈣素原含量不足0.1 ng/mL。研究顯示,機體在受到感染時,細菌內的毒素和各種細胞因子誘導甲狀腺以及組織分泌降鈣素原,且超過了蛋白酶水解能力后,很容易導致其血液中的降鈣素原含量增加,一般在感染2~3 h之后便可以檢出[7-8]。因此,臨床中可以將其作為感染判斷指標之一。該研究發現,降鈣素原在肺感染中顯著增高,與病毒性以及真菌性肺感染比較,細菌性肺感染中降鈣素原含量更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鈣素原水平可作為診斷鑒別老年重癥肺感染病原體類別的一個有效指標。

        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 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反應因子,在各種病原體感染中均呈現一定程度的升高。由于CRP是組織損傷中一種非特異性反應所產生的蛋白因子,無論是在真菌感染還是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中均導致其水平升高,故鑒別肺部感染中致病病原體應用有限。

        綜上,在老年性肺感染中,CRP以及降鈣素原均增高,CRP在鑒別病原體中意義不大,而降鈣素原在區別是否為細菌性肺炎中作用較大。

        [參考文獻]

        [1] 劉蓮鳳, 陳周敏,馬建波.降鈣素原對重癥肺部感染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4(8):100.

        [2] 楊濱,康梅.降鈣素原在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3):596-598.

        [3] 雷清,代龍文.72例外科感染性疾病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檢測的早期診斷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11):842-844.

        [4] 范林,葉⒎,鐘自彪,等.血清降鈣素原檢測對于腎移植術后肺部感染的診斷價值[J].中華移植雜志:電子版,2013,13(4):195-199.

        [5] 葉青. 血必凈聯合抗生素治療 ICU 重癥肺感染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醫療前沿, 2013, 8(14): 29-29.

        [6] 桂蘭蘭, 何群鵬, 許書添, 等.激素治療并發重癥肺部感染患者的臨床分析[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3,21(6): 501-506.

        [7] 胡立紅, 林麗, 李勇誠. 重癥肺部感染后繼發曲霉菌感染的臨床研究[J]. 中華全科醫學, 2014,12(8):1227-1229.

        第4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法益;權利侵害;費爾巴哈

        從法益的發展史看,存在較多的法益理論,與此對應,法益的概念也千差萬別。法益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從法哲學上演繹出的法益概念(實在的法益觀念)和從實定法中歸納出的法益概念(方法論的法益觀念),它們的內涵是互有差別的。實在的法益概念將法益歸結于權利、利益或文化等。但是,權利、利益、文化都是大概而模糊的概念,無法為其劃出明確的界限,法哲學的概念出現了對定義之定義的無窮追溯,永遠地處在一種“道可道非常道”的尷尬境地,唯一的道路只有回歸懲惡揚善的理念,這也是實質犯罪概念的最終結局。方法論的法益觀念認為法益就是財、狀態、和物質屬性等。這種法益觀念沒能回答法益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宣揚了一種罪刑法定的觀念,代表了嚴格依照法律來詮注刑法的法條主義傾向。兩種法益觀的爭論主要在于法益主體是“人之益”還是“法之益”?若為“法之益”,則法益之“法”是刑法還是一般法?

        一、法益概念的緣起

        費爾巴哈是深受啟蒙思想天賦人權觀念影響的典型人物。其提倡的權力侵害說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成為了通說。費爾巴哈確立了刑事審判中的法治國思想,主張對國家的刑罰權進行限制。還具體提出了限制的手段有三種:第一,“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原則,通過法律來對刑罰權進行限制;第二,以行為為標準而不能以行為人為標準,據此保障法的安定性,保障個人的自由;第三,對法律與倫理進行區分,犯罪不是違反倫理而是觸犯法律,立法者應當尊重良心的自由,法律不是倫理的審判者。作為刑法學家,費爾巴哈最大的貢獻無疑在于把罪刑法定主義思想和應當區分法律與倫理的思想納入到刑法理論體系中。為了貫徹上述思想,費爾巴哈提出了權力侵害說。權力侵害說的大致內容即:犯罪的本質在于對他人權利的侵害,國家也具有人格、享有權利。刑罰的任務便是保護權利。費爾巴哈指出:“犯罪是有刑罰法規規定的、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費爾巴哈繼而進一步將犯罪分為對國家的犯罪與對個人的犯罪。其中對個人的犯罪與所有人都有關系,而且是常見的犯罪,因而最具有重要性,立法時應將對個人的犯罪置于對國家的犯罪之前。費爾巴哈將犯罪理解為對權力的侵害,意味著從實質上限定中世紀以來所擴張的、含混的犯罪概念。提倡權力侵害說與強調罪刑法定主意相并列,對于針對國家權力的恣意與刑罰的不安定性,保護個人的自由有著巨大的意義。費爾巴哈的權力侵害說,是啟蒙后期自然法思想與政治自由主義結合的良好表現。

        費爾巴哈的權力侵害說有著社會契約論的烙印。從其認為個人在自然狀態下的自由是不安定的,人們便相互約定尊重他人的自由,從而組成市民社會,據此便形成了維護個人和平地共同生活的狀態即市民社會秩序的機關即國家可以看出來。費爾巴哈提出權力侵害說,也是為了限定國家的目的和任務。在費爾巴哈之前的啟蒙思想家們追求宗教犯罪、風俗犯罪的世俗化與刑罰的人性道,并且希望從法律上限定警察活動的領域,但并沒有獲得成功。

        二、對權力侵害說的批判

        費爾巴哈的理論在德國刑法學界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直到19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了對費爾巴哈的權力侵害說展開了批判。薩維尼提出,權力侵害說的思想基礎是啟蒙后期自然法思想的理性法哲學,然而其認為在尊重民族文化和民族歷史的旗號下,當反對自然法的理論。薩維尼否定自然法的存在,認為自然法是一個根據不足的超經驗先天假設,他根本就不能成為發的淵源。他反對理性主義的立法觀點,認為通過人類的普遍理性制定出人類普遍適用的法典是無稽而無為的。之后,穩健實證主義學派對權力侵害說也展開了批判。就諸如性犯罪之類的風俗犯罪而言,穩健實證主義學派雖然也反對將純粹的倫理義務違反作為刑法規制的對象,但同時也認為,國家的任務是為了實現人類自己的理想而保護國家的組成個體。特別要保護形成這種機制的法律基礎,而這種基礎的基礎又是倫理性,只有倫理性是預防犯罪發生的真正保證。

        費爾巴哈的權力侵害說,是啟蒙思想的社會契約理論對法學產生影響的結果。在18世紀與19世紀初期支配著德國的刑事政策,對當時的法律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由于其權力侵害說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即使當時費爾巴哈把權力侵害說貫穿于其所制定的巴伐利亞刑法典,但最后權力侵害說也未能在整個德國的刑事立法中得到普及。

        正如實證主義代表人物賓丁所說:“法益產生于立法者的價值判斷,立法者對一種狀態或對象進行實定的價值評價,而這種進行了實定的價值評價的東西就是法益,法益卻也是全體的法益。” 法益理論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批判與被批判。

        參考文獻:

        [1]日 甲裴克則《法益保護與社會的保護》(一)載《九大法學》1983年第45號,第219頁。

        [2]日 內藤謙 《刑法中的法益概念的歷史展開》(一)載自《東京都立大學法學會雜志》1966年第6卷第2號,第234頁。

        [3]日 內藤謙 《刑法中的法益概念的歷史展開》(一)載自《東京都立大學法學會雜志》1966年第6卷第2號,第226頁。

        [4]張宏生主編《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68頁。

        作者簡介:

        第5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建筑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結構選型的原則

        一、建筑結構抗震概念設計

        概念設計(ConceptualDesign)屬初步設計階段。國內外歷次大地震及風災的經驗教訓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筑物概念設計階段中結構概念設計的重要性,尤其是結構抗震概念設計對結構的抗震性能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1.1 結構的規則性

        簡單的平、立面圖形是方形或圓形的,而復雜的圖形是有凹角的,容易造成有應力集中或變形集中的薄弱環節。抗震設計能做到平、立面簡單當然是較理想的,但實際工作中,建筑的平、立面出現凹角是經常的,比較現實的做法是要求建筑體型規則一些,規則的意思是有一定的對抗震有利的要求,也允許帶有一定限度區的復雜性質。區分規則與不規則的界限很難劃定。我國的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規程給出了一些劃分原則:

        1)豎向規則指沿建筑物豎向的建筑造型和結構布置比較均勻,剛度、承載力和傳力途徑沒有太大變化,從而可以限制結構在某一層或極少數幾層出現敏感的薄弱部位。這些部位一旦出現,將產生過大的應力集中或過大的變形,從而容易導致結構過早的坍塌。

        2)平面規則指建筑平面比較規則,平面內結構布置比較均勻,使建筑物的分布質量和地震慣性力能以比較短和直接的途徑進行傳遞,并使質量分布和結構剛度協調,以限制質量和剛度間的偏心。平面規則,布置均勻有利于防止薄弱的子結構過早破壞、倒塌,能使地震作用在各個子結構間重分布,增加結構的贅余度數量,發揮整個結構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3)設計時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處理:盡可能滿足建筑豎向均勻性。均勻性問題存在于建筑的豎向布置中,無論是幾何圖形還是樓層剛度變化,其規則勻稱應該是立面設計中優先考慮的。布置不均勻的結果產生了剛度、強度的突變,引起豎向的應力集中或變形集中,以致在中小型地震中損壞,在大震時倒塌。但是,要使結構做到完全均勻性,在實際設計中也有一定的困難。均勻性問題表現如下:其一,豎向收進問題。豎向收進是常見的建筑處理方式,結構上產生的問題是在凹角處應力集中。由于房屋的不同部分其振動特征不同,所以在收進處的橫隔(樓蓋或屋面板)產生應力突變,為此,在抗震設計時,可考慮幾種處理方法:限制收進尺寸;當設置防震縫有利時,可設縫把復雜的體型劃分成若干簡單、規則的獨立單元,分割后的建筑體型應是均衡的,不致過分細高;不設縫時應進行較細致的空間動力分析;對剛度突變的構件采取加強措施。其二,柔性層框架。建筑上往往因底層需要開敞或任意層需要大的空間,使結構處于上下不連續狀況,產生豎向剛度突變,特別是柔性底層建筑,在歷次大地震中,震害都很普遍,甚至完全倒塌。分析研究表明,這類構件的應力和變形集中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在抗震設計時應力求避免,底層應盡可能配置具有相當強韌性的構件以承受大的側移。其三,同一層間的柱子剛度不同。建筑上由于空間需要或由于藝術構思,使得同一層間柱子的剛度差異較大,通常在剛性較大的柱子上產生較大的內力。為此設計時宜從抗震的角度重新安排結構系統,以使剛度盡量均衡。

        1.2 結構的剛度和延性

        在地震作用下,一味地追求結構的強度并不可取,結構的延性是非常重要的,結構主要靠延性來抵抗較大地震作用下的非彈性變形。結構水平方向的剛度應能使結構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并有助于減少結構的變形。結構還應具有足夠的抗扭剛度和抵抗扭轉振動的能力。由于現有的抗震設計計算不考慮地震地面運動的扭轉分量,所以在概念設計中還應注意提高結構的抗扭剛度和抵抗扭轉振動的能力。結構的延性是指結構吸收地震能量后的變形能力。延性好的結構能吸收較多的地震能量,能經受住較大的變形。增加結構的延性,能削弱地震反應,提高結構抵抗地震的能力。結構對延性的需求與地震力降低系數是相適應的。地震力降低系數的大小決定了設計地震力取值的大小,從而決定了對延性要求的大小。用于承載力設計的地震作用可以取到小震水平,當更大的地震來臨時,則靠結構的延性去抵抗。所以,我們并不采用設防烈度地震作用力來進行結構承載力設計,而需要把設防烈度地震力降低一個系數,稱為地震力降低系數。

        地震力降低系數對設防烈度地震作用的整體降低實際上決定了結構的屈服水準和對結構延性需求的大小。地震力降低系數取得越大,設計地震作用就取得越小;地震力降低系數取得越小,設計地震作用就取得越大。在同一個設防烈度下,地震力降低系數取為中等,地震作用也為中等,因而對延性提出的要求也為中等。這樣,地震力降低系數的大小實際上就決定了設計地震力取值的大小,從而決定了對延性要求的大小。

        二、 建筑結構選型的原則

        2.1影響建筑結構選型的因素

        作為單體的建筑物具有統計性差、影響因素多的特點,并且其各因素間的相互作用較大,具體表現在結構方案上不僅僅取決于力學分析,而是應該從環境、經濟以及安全使用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因此該種綜合決策十分復雜,在選型過程中應分清因素的主次,同時應考慮到這些因素具有層次性和耦連性以及各因素對選型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等,一般在建筑選型過程中除了對建筑美學考慮外其他方面主要應考慮:環境條件指場地條件、風壓、設防烈度等;方案特征、指建筑高度、高寬比、長寬比以及建筑的平面和立面體型等。

        2.2結構選型的原則

        安全性。各類建筑結構選型及平面、豎向布置應符合規范要求,不可出現嚴重不規則的結構單元,對于體型復雜結構不規則的建筑應通過調整建筑方案或設防震縫等形式以滿足規范要求;各種結構建筑高低能反映出其承載能力及抗風抗震能力,因此各種結構選型應在最大適用高度范圍內選擇;通用建筑材料木材的腐爛和蟲蛀、鋼結構的銹蝕、砌體材料的風化等都可能對結構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對各類建筑應根據其材質來充分考慮其有足夠的耐久性以滿足結構安全。

        先進性。建筑物的先進性主要是指在結構體系中應盡量推廣成熟的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以利于加快建設速度,推動建筑行業工業化、現代化并確保工程質量,因各種結構均有其適用范圍,因此在進行結構選型時應根據其功能來決定結構類型。

        2.3結構體系選擇

        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該種結構形式可以合理利用鋼筋及混凝土兩種材料的受力性能特點,并方便就地取材、工程造價較低、耐火性及耐久性較好、結構造型靈活、整體性能好等優點,但其也具有自重大,構件截面大、抗裂性能差以及修復及不強等。施工難度大等。

        鋼結構體系。其具有構件截面小、自重輕、抗震性能好和建設周期短等優點,但其材料較昂貴、且易于腐蝕、防火性較差以及施工技術復雜等,鋼結構的結構體系主要有框架、框架-支撐、筒體以及懸掛體系等多種形式。

        鋼-混凝土組合結構體系。其主要包括型鋼混凝土結構和鋼管混凝土結構。型鋼混凝土結構是指混凝土內含型鋼的勁性配筋混凝土結構體系,其具有承載力高,抗裂性及抗震性較好等優點;鋼管混凝土是指在鋼管內填充混凝土而形成的構件,其利用鋼和混凝土兩種材料相互作用,該種結構在三向受壓狀態下使混凝土性質得到極大改善,并使其承載力較鋼筋混凝土有較大幅度提高,同時其截面尺寸小塑性和韌性好,能提高其抗震性能等系列優點。

        第6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磁懸浮列車;地域文化;概念設計;太陽神鳥;符號;成都

        磁懸浮列車是一種采用無接觸的電磁懸浮、導向和驅動系統的列車。由于列車在牽引運行時與軌道之間無機械接觸,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列車輪軌粘著限制、機械噪聲和磨損以及輪軌傳動機構維護成本高等問題。所以,它正在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的陸上交通工具[1]。但由于受到技術、成本、安全等方面的問題,磁懸浮列車并未像高鐵一樣普及,只是作為試驗列車使用,所以磁懸浮列車的車身造型未能有大的突破。我國在磁懸浮列車設計方面應該與時俱進,借鑒磁懸浮技術相對成熟的國家的設計經驗,設計出具有我國城市本土文化特色的磁浮列車。

        1 磁懸浮列車概述

        1. 1 磁懸浮列車概念

        磁懸浮列車按懸浮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EMS,即常導型磁懸浮列車系統,以德國高速常導磁懸浮列車Trans Rapid為代表!它利用常規的電磁鐵與鐵磁軌道相吸引的原理,由安裝在列車車體底部的常規電磁體與位于電磁體上方的導磁軌道間的吸引力實現懸浮!常導磁吸型技術較簡單,產生的電磁吸引力較小,懸浮的氣隙較小,一般為8mm-10mm。常導型高速磁懸浮列車的速度可達 400km/h-500km/h,適合于城市間的長距離快速運輸;另一類是EDS,即超導型磁懸浮列車系統,一般為100mm左右,技術相當復雜,并需屏蔽發散的電磁場,超導型磁懸浮列車速度可達500km/h以上[2]。

        1.2 國內外磁懸浮列車外觀設計現狀

        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工業化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加強,為提高交通運輸能力以適應期經濟發展的需求,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繼開始籌劃進行磁懸浮運輸系統的開發。超導以日本的MAGLEV列車為代表,常導以德國的TANSRAPID列車和日本的HSST(中低速)為代表[3]。

        中國中低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也是采用與日本HSST類似的技術進行研制。在經歷幾十年的磁浮技術開發之后,中國開始有了很多試驗列車,并且有著全世界唯一一條商業化運營的磁浮列車,即上海磁懸浮列車。

        2.地域文化在列車造型設計中的分析

        2.1地域文化與磁懸浮列車造型設計的關系

        地域文化只有以某種可以被感知的形式,才能夠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形象中得以應用和體現。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可以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方向切入,通過對地域文化的物質或非物質載體進行研究分析,提煉出形象化的、符號化的并能夠被人們所認識感知的語言符號[4]。(4.徐伯初地域文化)在磁懸浮列車外觀造型設計中,可以從視覺的角度出發,通過對地域文化外形以及顏色等,進行頭腦風暴的方法提取出設計符號,進而演變成交通工具類的產品特色,移植到磁懸浮列車的設計中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2.2地域文化元素提取

        太陽神鳥是一件圓環形金箔, 外徑12. 5 厘米, 內徑 5. 29 厘米, 厚度僅 0. 02 厘米, 重量卻有 20 克。它的外觀看起來像一張工 藝精美的 剪紙藝 術品, 它 的外廓 呈圓形, 圖案分內 外兩 層, 采用鏤空的 表現形式, 內 層 為 12 條弧形齒狀芒飾, 按順 時針方 向旋 轉, 好似 一個 順時 針旋 轉的 漩渦; 外層由 4只等距分布相同的首尾相接的逆向飛行的飛鳥構成, 鳥均作引 頸伸腿、 展翅飛 翔的狀 態, 飛 行方向與內層圖 案的旋轉方向相反。金飾中心圖案很像一個噴射出 12 道光芒的太陽。太陽神鳥金箔飾中的外層這 4 只逆向飛行的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輪 回, 而它的內層圓圈周圍的這12道等距離分布的象牙狀的弧形旋轉芒紋則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的周而復始[5]。

        在對“太陽神鳥”進行元素提取時,可以從視覺出發,根據其外形輪廓勾勒出線條,再通過對這些線條的提煉和變形,進一步轉化,達到一種意象的升華。而顏色是對物體最直觀的感知,在車身涂裝和內飾的設計中,可以借鑒太陽神鳥本身顏色,轉化成文化意象中的顏色符號,達到一種呼應關系,突出文化元素的內涵。

        2.3地域文化選題意義

        崇鳥和崇拜太陽,不僅是古代蜀人精神世界中的主題觀念, 而且是古蜀各部族的共同信仰。 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箔飾和青銅三鳥紋有領璧形器都通過絕妙的圖像紋飾, 生動地展現了古蜀時代崇鳥和太陽崇拜的精神觀念[6]。古蜀人用他們當時的技術和工藝展示了他們內心的精神世界,闡釋了他們對于世界的認知和對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這是一種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在實踐中探索真理的體現。

        3.設計方案

        從分析國內外磁懸浮列車外觀設計的特征出發,針對國內現代磁懸浮列車在地域文化表現上不突出的問題,結合城市本土文化進行設計。并以享譽國內外的歷史文物“太陽神鳥”為對象,提取文化符號,探索與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都市的成都相融合的磁懸浮列車的設計方法,并提出創新設計方案。

        3.1設計元素的提煉

        在漢代的帛畫、石刻等文物中這種寓鳥于日的圖像屢見不鮮, 而許多日中金烏與廟底溝類型彩陶上的正面鳥紋都畫成三足, 如果這不是偶合的話, 那末彩陶上的這種鳥和太陽結合的花紋可能是崇拜太陽的鳥為圖騰的氏族的圖騰紋樣在彩陶上的反映[7]。

        3.2設計元素的運用

        3.2.1頭型設計

        在磁懸浮列車的頭型設計中,通過對傳說中的“鳥”進行元素的提取,以頭部的俯視圖和側視圖的角度去分析,以線條的形式進行意象轉化,提煉出如飛揚的鳳眼、流線型車頭,然后移植到列車的設計中。把速度、傳說、審美融為一體,強調了頭型的整體感和統一性。

        3.2.2涂裝設計

        涂裝設計主要包括車體選色、確定色塊分割形式以及其他裝飾圖形的布局等。車體的涂裝設計雖為“表面”的設計,但在車輛設計中也是重要環節,不僅對車體起到基本的保護作用,同時也具有美化車身造型、凸顯時代氣息以及反映地域文化的功能[8]。在磁懸浮列車的外觀設計的涂裝設計中,以“太陽神鳥”中極具動感的太陽形狀為元素,大膽采用紅色的色條,在突出地域文化的同時,又強烈的表現了速度感。

        4.結語

        對磁浮列車現狀、問題進行了分析,以現有實驗性和商業性磁浮列車的群體為對象,根據該群體特點,從技術到外觀,再到地域文化性做了針對性分析,設計了一款具有“太陽神鳥”元素的概念磁浮列車,并給出了設計效果圖,為相關磁浮列車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唐銳.中低速磁浮列車在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中 的應用前景[J].廣州:都市快軌交通;2006.

        [2] 史筱紅.磁懸浮列車的發展及現狀[J].成都:科技論壇;2011.

        [3] 徐伯初.軌道交通車輛造型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 徐伯初.考慮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形象研究[J].美術觀察.2014

        第7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新醫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對策

        一、醫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

        1.醫院價值取向偏離

        一個人價值觀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他的價值取向問題。在我國,醫院的宗旨應該是以病人利益為中心,讓病人能夠花更少的錢得到更好的治療,要時刻維護病人的最根本利益,維護病人的身心健康。如今,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經濟水平提高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的不道德的社會現象,一些社會不良風氣嚴重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個別醫院的醫生職業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價值觀念需進一步加以完善。

        2.醫務人員思想水平較低

        如今,有很多的醫生盲目推薦很多價格昂貴的治方式,患者很難接受。沒有依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和病情推薦,從而使得患者的病情很難得到緩解,治療時間加長、效果不佳,使得病人長期處于病痛之中。醫生不擅長使用新型的醫療技術,只是一味通過服用藥物和打點滴的方法來治療,這樣很難從根本上減輕病人的痛苦。

        3.太過于注重醫療設備的使用

        隨著醫療設備的先進化,醫生也越來越依靠醫療設備,一方面能夠很大程度上減輕醫生的工作量,同時醫療設備也能夠迅速檢測出患者的病情所在,準確判斷出患病的具置。這樣一來醫生會依賴和看重先進設備的作用而忽視了自身的職業素養,不能夠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現代的醫術相結合。因此太過于注重醫療設備的使用將會使醫生變得消極被動。

        4.機制、體制有待完善

        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越來越依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市場來配置資源。但是我國很多醫院仍在實行以往的運行機制,通過過去的機制來滿足人們的需要,這樣就不符合絕大部分人民的利益,將會引起人們的廣泛不滿。很多醫務人員對現有的體制改革了解還不夠深入,思想觀念還有待提高,不積極參加新醫改的各項活動,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重視不起來。

        二、加強醫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1.引導醫務人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面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醫務人員應該時刻具備不被社會風氣污染的決心。醫生要時刻將病人看成是自己的親人,維護病人的最根本利益,滿足病人的基本需求,對病人一定要溫柔相待,要融入他們的生活中去體會他們的需求,在醫院制度有損病人利益時要努力改善醫院的制度,讓患者能夠真正從中得到溫暖。醫生要加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在工作中時刻謹記自身的職責,把自己看成是一名服務人員。

        2.健全醫療衛生體制

        在新一代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醫生要建立健全醫療衛生體制,要逐步摒棄以往的不良風氣。安徽省蕪湖市作為改革的試點城市,一定要加強市場的競爭,要合理分配醫療衛生崗位和工作,將具體工作分配給具體的人,各個醫院要及時交流經驗,相互借鑒學習,讓醫院能夠深入了解在新醫改背景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們要增多會議召開的次數,讓各個醫院的青年工作者積極獻言獻策,并且以實際行動改變現狀,讓蕪湖市能夠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實踐體系。

        3.改變醫務人員的落后觀念

        醫務人員一定要正確認識金錢和自身的工作職責,要善于處理醫患之間的關系,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患者要有一定的補救措施。要改變那種自私自利的觀念和落后的思想,積極鼓勵病人或者開展捐款等一系列的活動,避免病人因支付不起醫藥費帶來的尷尬局面。

        綜上所述,我國的醫院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著很多的隱患,如醫務人員思想落后、過分依賴醫療設備、醫院的體制機制不健全等。為了將安徽省的醫療事業發揚光大,提高我國醫療人員的整體素質,我們一定要積極改善社會上這種不良現象,要開拓創新,引領醫護人員朝著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邁進,改變醫療人員素質低下的行為,中國的醫療事業也必將朝著光明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第8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 概念圖; 移動學習; 片段式資源; 有效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李浩君(1977—),男,浙江上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移動學習、普適計算等研究。E-mail:。

        一、引 言

        隨著移動計算技術、無線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移動終端設備應用的不斷普及,移動學習已成為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熱點。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一種在移動計算設備幫助下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學習,移動學習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能夠有效地呈現學習內容并且提供導學者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1]。研究者認為移動學習可以實現數字化學習情境與真實情境的交流互動,從而使學習者隨時隨地獲取資源,實現學習伙伴之間資源共享、在線交流。因此,移動學習能創設符合學習者需求、學習興趣偏好等個性化的學習環境,為學習者提供不同難易程度、不同類型的學習內容。

        學習者在移動情境下進行學習時極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進而影響學習者的注意力。因此,學習者的“移動性”和注意力的“分散性”是緊密相關的,直接決定學習者能否進行連貫、系統的學習活動。移動學習資源設計需結合移動學習的規律和特點,滿足移動學習者需求,在“移動”狀態下和碎片化學習時間里實現隨時隨地學習。因此,如何將系統性的知識轉化為片段式的移動學習資源,在零碎的時間段里開展學習將成為移動學習研究者關注的重點。

        二、研究背景

        針對移動學習資源設計,國外學者Sharples提出了面向兒童學習的移動終端資源設計與實現思想,通過獲取兒童日常生活中文字、圖片等資源,與傳統的Web學習資源形成映射關系,生成師生間共享的移動教學資源[2];Gwo-Jen Hwang等人提出一種基于概念圖的移動協作學習模式,移動學習者可以將物理情境資源和數字化學習資源有效結合,并分享各自的知識和經驗[3];Daniel Churchill關注移動學習資源概念模型的設計研究[4];Satoru Kojima等人研發一種適應于移動設備上顯示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以幫助學生獲取系統知識[5]。

        國內研究者主要從資源設計與評價研究、資源共建共享兩個方面開展研究。鄭燕林等人開展了基于SECT模型的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揭示了知識轉化與知識創造的內涵和本質,為學習者提供移動學習服務[6];陳明明認為移動學習資源的優劣與否會直接影響移動學習能否順利開展以及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從而進行了移動學習資源的創設與評價研究[7];劉應芬等人從微內容概念、特點分析了微內容的聚合工具及應用形態,并探討了微內容對移動學習資源建設的意義[8];王珍珍等人介紹了移動學習資源開發新工具Flash Lite的使用及移動學習資源的一般開發流程,為面向更多學科的移動學習資源開發提供了參考[9]。顧小清等人根據微型移動學習資源的實用性特點,從用戶參與共建的角度進行了資源共建系統的研究[10];劉俊等人則結合各類移動學習平臺特點,研發出基于主題圖式的移動學習資源共建模型,以方便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開展基于語義的知識探索[11]。

        此外,對于片段式資源設計開發方面也有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其中李曉等人開展了基于任務模型的片段式資源協作構建自適應移動學習系統設計工作,以提高移動學習系統應用效率和學習效率,促進移動學習研究有序發展[12]。張弛等人開展了基于課程知識點的移動學習片段式學習資源設計研究,引入數據挖掘技術進行數據的聚類分析,從學習者特征屬性和類間的變化規律來研究片段式學習資源設計的可行性和具體設計策略[13]。

        綜上所述,當前國內外學者對移動學習資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對于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從利用概念圖的思維可視化特征出發,將概念圖理論應用于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工作,最終將傳統移動學習資源有效分割成適合移動情境特征的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

        國內外對于概念圖的理論及應用已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領域,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學習者的學習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提高了學習者的知識構建能力。概念圖作為資源導航工具,能夠提供一種邏輯清晰的資源組織結構,以方便學習者從知識整體結構的角度尋找自己所需的學習資源。在移動學習領域,Gwo-Jen Hwang鑒于移動學習實施的多種限制因素,提出了將概念圖用于輔助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習效果的研究[14];Borner Drik使用概念圖作為一種結構化的方法來識別和組織移動學習領域內專家想法和意見[15]; Chen等人則將概念圖作為一種腳手架教學策略,輔助泛在學習環境中學習者的學習[16]。

        三、基于概念圖的片段式移動

        學習資源設計理論

        研究中使用概念圖理論,將系統性的知識內容按照知識點分解成若干個片段資源,即將工作或學習內容分割成小塊的有用信息,以便學習者在零碎的時間單元里隨時隨地學習,進而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一個片段式主題學習。此外,片段式資源之間知識關系實現模塊化,完整地封裝在一個知識單元內,但仍隸屬于同一個學習主題,使學習者能夠在一個獨立的時間段里完成一個獨立知識點的學習。最后,各知識點與其前驅后繼知識點的邏輯關系不能過于緊密,要松散化,使得學習者在注意力較為分散的情況下,能單獨地對某個知識點進行學習。

        移動學習者在移動情境下學習時,通常缺少教師的有效指導,但與其他學習者的交流互動能很好地減少學習者的學習孤獨感。基于概念圖的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中,學習者對各種片段式資源的評價反饋將實現移動學習者之間的知識和經驗共享,增加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參與度。基于概念圖的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模型如圖1所示。

        通過概念圖將目標知識點分成若干子知識點,每個子知識點對應一個片段式主題,以進行零碎時間的知識單元學習。片段式資源之間呈現松散的知識邏輯關系,具有模塊化特征,是一個較完整的片段式學習主題,各子知識點之間邏輯關系不能過于緊密,但仍體現一定的知識關聯度。移動學習是在具體情境下開展的主題學習活動,本文以學習主題為基準,使用概念圖相關理論,收集、整理和評價不同情境下各學習主題的相關資料,作為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機制的資源數據庫,以便學習者可以便捷、快速、有效地檢索所需學習資源,為實現優質移動學習資源交互和共享提供資源保障,其具體實現原理及過程如圖2所示。

        概念圖理論將目標知識點劃分為若干子知識點,分別對應一個片段式學習主題,根據不同的情境特征,初始化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移動學習者在進行學習時,選擇最合適的資源。在學習過程中,還可與其他學習者在線互動和交流,并對該片段式資源進行評價和反饋,最終整合成最優的片段式資源,添加至移動學習資源庫。因此,在基于概念圖的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中,移動學習資源內容并非固定不變,而是根據學習者的反饋和評價,不斷進行優化和改善。

        四、實驗設計與數據分析

        本文選取了浙江省某中等職業學校作為有效性研究實驗單位,同時選擇40名處于同等知識水平的服裝專業學生作為本實驗的被試,并使用型號統一的智能手機作為移動學習終端設備,利用移動終端設備上安裝的片段式資源自適應移動學習系統開展學習。其中男生18人,女生22人,分散于8家服裝銷售實習崗位點,并進行為期4周的服裝銷售學習實踐活動。根據學生隨機選擇原則,將參加本次實習的40名學生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其中9名男生和11名女生作為實驗組,在實習活動中根據自身情況安排學習時間,用移動學習終端設備學習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另外控制組的20名學生則使用移動設備學習傳統的學習資源,對篇幅較長的學習資源逐一翻閱學習。

        為了盡量降低實驗組和控制組成員間差異對實驗結果造成的影響,本研究在實習活動開始之前,由指導教師對實習崗位的基礎知識和注意事項進行統一培訓,確保所有參與本實驗的學習者對于服裝銷售這一知識點處于同一認知水平。最后通過分析統計軟件SPSS對兩種類型學習資源的學習效率進行分析比較。實驗流程如圖3所示。

        (一)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滿意度調查結果分析

        為了了解移動學習者對基于概念圖的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滿意與否,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習者的滿意度,以此評價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的可行性。實驗組20名學生都參加本次試驗,并在4周實習活動結束后,被邀請對此次移動學習活動填寫問卷,收到有效調查問卷20份,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分析可知,由于學習時間的不固定和外界因素的干擾,90%的被調查者更愿意在移動情境下學習所需時間短的學習內容。75%的學習者愿意與他人分享知識和經驗。在移動情境下,由于學習者不能完全專心于學習內容,受多種情境因素的干擾,因此,有80%的學習者認為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更能有效激發學習動機和興趣,促使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并且90%的學習者愿意將這種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推薦給其他學習者。其中,雖然只有30%的學習者對于概念圖理論有所了解,但這并不影響對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產生濃厚的興趣,也不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95%的移動學習者認為,利用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具有更好的學習效率,對資源和學習過程非常滿意。基于上述問卷調查分析,可以認為基于概念圖的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研究價值。

        (二) 學習效果分析

        在實驗組的學習活動中,因為實習工作的需要,沒有較長且連續的時間來學習服裝銷售的相關知識。因此,本研究將服裝銷售的學習內容設計成一系列小模塊的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使得學習者在較短時間單元內完成某個子知識點的學習,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研究中利用概念圖將服裝銷售這一目標知識點進行劃分,分為若干子知識點,各子知識點對應一個較獨立的片段式主題,而對于控制組,學習者在進行服裝銷售這一目標主題的學習時,通過移動設備,所訪問的是關于“服裝銷售”的所有相關知識內容,學習者可對該資源進行翻閱、學習。

        最后,完成4周服裝銷售實習活動的實驗組學習者和控制組學習者都需要參加服裝銷售理論知識測試,衡量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進而了解40名學習者對“服裝銷售”知識的掌握程度。

        研究中對實驗組和控制組測試成績進行了配對樣本T檢驗,對傳統學習資源和片段式學習資源學習后的測試成績均值是否存在顯著差異進行推斷。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實驗組和控制組通過實習活動在服裝銷售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學習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的實驗組相關系數為0.191,大于控制組相關系數0.065,說明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學習前后成績變化之間相關性更強。

        對實驗組和控制組后測成績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顯著性p值為0.021,小于顯著性值0.05,可知采用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確實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成績,如表3所示。從統計學角度分析,雖然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習成績都提高了,但存在顯著性差異。最終分析結果表明,采用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的學習成績提升幅度更高、變化更顯著,學習效率更高。

        基于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學習所需時間短,與其他片段式資源間邏輯關系模糊,無需學習者在學習前對其他知識點進行回顧和復習,符合移動情境下學習者注意力高度分散的特征。學習者在碎片化時間內,更愿意利用片段式資源開展學習,且學習效率更高,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更深。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相較于傳統學習資源具有更高的學習價值。

        五、討 論

        研究中針對移動學習的過程移動性和時間碎片化特征,對傳統學習資源進行優化設計,利用概念圖理論,開展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工作,使之滿足移動學習者內在需求,提供符合移動學習情境特征的移動學習資源。通過問卷調查了解移動學習者對基于概念圖的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并開展了以“服裝銷售”為學習目標的實證研究,以理論知識測試成績為衡量標準來分析傳統學習資源和片段式學習資源對學習效率的影響。

        1.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習者對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的學習興趣更大,相比傳統學習資源而言,學習者對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具有更主動的學習內在驅動力和動機,從而愿意進行主動性學習。學習者對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滿意度較高的原因可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片段式學習資源形式新穎,對學習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從而能激發學習者較高的學習興趣;二是片段式學習資源是一個小的知識模塊,完成一個片段資源的學習時間較短,符合移動情境下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三是片段式學習資源包含的是一個較完整的系統性子知識點,與其他片段式資源之間邏輯關系模糊,無需學習其他相關知識作為必要條件,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移動學習者的學習壓力。因此,在碎片化的移動學習時間內,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更符合學習者特征,滿足學習需求,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2. 從“服裝銷售”實踐活動的結果分析中可知,片段式學習資源更加符合實踐活動移動性特征,適合在短時間內進行子知識點學習。各子知識點間邏輯關系模糊化則使得學習者在碎片化時間里進行系統學習成為可能。通過SPSS對理論知識測試成績數據分析,再次驗證了片段式學習資源具有更好的學習效果。移動學習者在服裝銷售實習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導致學習者沒有固定、安靜的學習時間,因此,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短小精悍的特征受到學習者歡迎。學習者在進行學習時,只需在很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進行小模塊的子知識點學習,并對該資源進行評價反饋。而在學習篇幅較長的傳統學習資源時,學習者易受外界干擾而忘記自己的學習進度。此外,傳統學習資源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性知識,邏輯性強,要求學習者高度集中注意力完成整個資源的學習,否則極易發生遺忘。而在移動情境下提供一個較長的并且不受打擾的學習時間可能性很小。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則克服了傳統學習資源的種種弊端,將完整的系統性知識點劃分為邏輯性弱的片段式資源,且每個片段式資源的學習時間不超過5分鐘,以供學習者在碎片化時間內隨時隨地開展學習。

        因此,片段式學習資源更適合移動情境下的自主學習,學習者在移動情境下開展基于片段式資源學習學習效率會更高。

        未來片段式移動學習資源設計工作應在有效性研究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資源的構建方式。對于學習者來說,協作構建模式將極大提高學習者構建資源的參與度,從而更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這將是今后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葉成林,徐福蔭,許駿.移動學習研究綜述 [J].電化教育研究, 2004,(3):12~19.

        [2] Sharples M,Corlett D,Westmancott O.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obile Learning Resource[J].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02,6(3):220~234.

        [3] Hwang G-J,Shi Y-R,Chu H-C.A Concept Map Approach to Developing Collaborative Mindtools for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0, 42(5):778~789.

        [4] Churchill D.Conceptual Model Learning Objec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 for Small Screen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1,14(1):203~216.

        [5] Kojima S, Mitani M, Ishikawa A.Development of An E~learning Resource on Mobile Devices for Kinesiology:A Pilot Study [J]. J Phys Ther Sci,2011,23(4):667~672.

        [6] 鄭燕林,李盧一,王以寧.SECI模型視角下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研究 [J].遠程教育雜志,2010,(3):20~24.

        [7] 陳明明.移動學習資源的創設與評價探究 [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10): 88~89.

        [8] 劉應芬,廣,郭艷華.微內容對移動學習資源建設的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3): 15~18.

        [9] 王珍珍,楊雪,傅健.基于Flash Lite的移動學習資源開發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9,(4): 102~104.

        [10] 顧小清,李舒愫.共建微型移動學習資源:系統設計及實現機制[J].中國電化教育,2010,(2):74~79.

        [11] 劉俊,趙呈領.基于主題圖的移動學習資源共建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2):87~91.

        [12] 李曉,李浩君.基于片段式資源協作構建的自適應移動學習系統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5): 38~41.

        [13] 張馳,陳剛,王敏娟,et al.移動學習中片段式學習資源的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9,(3): 67~72.

        [14] Hwang G-J, Wu P-H, Ke H-R.An Interactive Concept Map Approach to Supporting Mobil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J].Computers & Education,2011,(57),2272~2280.

        第9篇:園藝的概念范文

        論文摘要:對衛生事業管理專業《醫院管理學》進行改革,根據培養學生高階能力理論,開展有意義的學習理論以及形成性評價和范例展示評價理論,革新評價模式,注重培養創新人才的高階能力,組織開展有意義的學習,可以在教學改革實踐活動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背景

        我國醫學院校本科課堂教學大多以書本為標準,采用“滿堂灌”的方法。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沒有思考和提問的時間,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培養,綜合能力的提高也受到限制,不利于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提高。究其原因,與教師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接受新的教學理念、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模式有直接的關系。

        由于互聯網的普及,我們已身處信息時代,這個時代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充滿生機和未知變數。從哲學的角度看,現代社會青年的特點在于解構權威,具有反傳統和反主流意識。因此,學生的學習特點也發生了變化:學生學了課本和課堂,還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說,只要想學習,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知識;教師不再是知識權威的代表,知識也不再專屬教師,教師只是一個引路人,并非決定路徑的人,選取何種途徑獲取知識也不完全取決于教師,學生擁有很大的選擇權。這一切都促使教師要運用現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轉變評價模式。

        新世紀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注重學生的高階能力培養,因此,當務之急是把高階能力的培養整合到學習的各環節中,從而培養創新人才應具備的基礎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基礎性思維是指接受知識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維是指重組知識的能力,最終由創造性思維產生新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克服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避免“滿堂灌”;要以教材為本,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融入醫學新信息,拓寬學生的視野;要大力推進教學手段現代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

        二、理論依據

        1.高階能力培養理論

        根據鐘志賢、祝智庭、丁剛等學者的觀點,高階能力包括七個方面:運用多種思維的能力、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的能力、深度學習的能力、社會化能力、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促進學生高階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在不忽視基本素養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包括創新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決策的能力、批判性思維、信息素養、團隊合作的精神、兼容和獲取隱性知識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改變“重知輕行、客觀主義理論基礎盛行、注重低階能力培養”的現狀。

        2.開展有意義的學習理論

        開展有意義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高階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意義的學習指學生能對學習負責,自我控制,選定學習目標并進行自我評價;對學習充滿熱情,愿意持續學習;知道如何轉化知識,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善于協作學習或工作。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方式。有意義的學習包括主動性、建構性、意圖性、真實性和合作性等五種特性。

        要很好地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教師就必須學會放棄自己在課堂上的權威,用有實踐意義的主題去發展師生之間的對話,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擁有在課堂上的話語權;允許不同觀點的表達,讓學生愿意積極參與自學,使每個學生的創造性都受到重視。因此,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轉換角色。教師要向導師、幫促者、信息咨詢者、團隊協作者、課程開發者、學術顧問、研究者及學習者轉化,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使學生的能力在自學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學生要向積極主動的建構學習者轉化,開展協作交流性學習,主動建構情景圖式,解決有意義的、復雜的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并能夠闡釋自己掌握的知識,根據情況制定和實施調控策略。

        3.形成性評價和范例展示評價理論

        在開展有意義的學習的同時還要開展形成性評價,即在教學過程中,為引導和完善教學而進行的教學效果評價;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以便調整和改善教學工作。形成性評價一般是絕對評價,著重于判斷前期工作達到目標的情況。而我們目前采取的總結性評價一般都是事后評價,是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后對教學結果進行的評價,不利于學生注重平時的過程學習。

        范例展示是向學生展示優秀成果,引導預期學習成果產生,是學生可以仿效的樣例。范例展示評價是一種新型的執行評價方法,就是在布置學習任務之前展示符合學習要求的學習成果范例,以便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預期。其特點在于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維化、評價形式多樣化、評價角色自主化、評價與教學過程一體化。作為一種基于過程和真實性的評價方法,它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把學習與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把學習看成一個整體,避免把學習與評價、內容、過程割裂開來。

        三、實證研究

        1.實驗對象

        兩個平行班,一個是衛生事業管理班,84名學生;一個是信息管理班,108名學生。《醫院管理學》是這兩個班的必修課,均采用平時成績占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的考核方法。

        2.實驗方法

        在相同教學進度的《醫院管理學》教學中,衛生事業管理班采用創新人才培養方法,運用形成性評價和范例展示評價;信息管理班則主要采用常規教學方法。

        3.實驗過程

        (1)形成性評價體系貫穿教學始終。討論、論文、PPT匯報、自我評價作為平時成績,共40分;期末考試成績占60分,主要是對書本知識進行理論考試。

        (2)撰寫論文兩次。主要是把科研引入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對所看文獻進行分析、概括、綜述的能力。

        (3)進行開放式討論。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對開放式討論題討論5次,放在每章講完之后進行,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所學內容進行活學活用的能力。由于所討論的開放式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此可以淡化教師的權威性,從而對傳統教學理念和傳統師生角色提出挑戰,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4)自主學習部分章節。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要求各小組分別自主學習部分章節,并用PPT的形式對本組自學內容進行自主匯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為創新能力的培養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由于創新思維的產生離不開學生交流時靈感的碰撞和激發,因此這種方法還能使組與組之間和小組組員之間相互欣賞、激勵和認可。

        (5)學生參與期末考試試題設計。每組學生都參與期末考試試題設計,然后從各組完成的試卷中選取部分試題,再與教師出的試題綜合而成A、B兩套試卷。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對自己所獲取的知識進行評價的能力。

        (6)建立全方位的評價模式。只有建立他評與自評相結合的學期成績評定機制,才能有效避免學生不注重平時學習、僅在考前搞突擊的現象。進行討論和PPT匯報時,由其他小組對匯報小組打分評價;學期結束時,由小組對每個學生一學期的表現進行評價打分,并組織學生結合個人自我評價打分;教師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和試題的創新性解答情況作出評價。也就是說,到學期末,每個學生的平時成績都是由5次小組討論、3次小組作業、1次PPT匯報、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構成的,每項占10分。

        4.實驗結果

        衛生事業管理班不進行期末考前輔導,信息管理班進行常規期末考前輔導。衛生事業管理班在學習的熱情度、積極主動性、紀律性和自主學習的創新性等方面明顯好于信息管理班。兩個班的學期成績如下。

        (1)平時成績對比。平時成績占總分的40%,在0~10分和11~20分的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學生都分布著百分之十幾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卻沒有學生;在21~30分的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61.11%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則只有20.24%的學生;在31~40分的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6.67%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有79.76%的學生。這個結果充分表明,信息管理班學生不注重平時的過程學習,而衛生事業管理班由于采用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辦法,學生平時有較強的學習意識,平時成績都集中在高分區。

        (2)試卷成績對比。期末考試卷面成績滿分為100分。在60分以下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5%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只有3%的學生;在60~69分的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2.96%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有14.29%的學生;在70~79分的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9.63%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有36.90%的學生;在80~89分的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3.15%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有36.90%的學生;在90分以上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9.26%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有2.38%的學生,明顯低于信息管理班,可能與信息管理班有考前輔導,而衛生事業管理班沒有考前輔導有關系。

        (3)綜合成績對比。把平時成績40分和期末試卷成績按60%折算之后相加,得出兩個班的學期綜合成績。在60分以下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9.44%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沒有學生;在60~69分的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7.78%的學生,衛生事業管理班只有14.29%的學生;在70~79分的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33.33%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有28.57%的學生;在80~89分的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8.52%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有52.38%的學生;在90分以上分數段上,信息管理班有0.90%的學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有4.76%的學生。從這個結果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不注重平時學習,信息管理班學生的成績大多集中在中低分數區域,而衛生事業管理班學生的成績則主要集中在中高分數區域,這基本上真實地反映了兩個班學生平時在學習上的差異。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學理論指導下,通過轉變教學思想、改變教學方法、采用新的評價模式、優化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理工類的信息管理班學生和人文類的衛生事業管理班的學生在學習動機、興趣和能力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需要進一步在相似樣本中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S·拉塞克,G·維迪努著,馬勝利等譯.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設計視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4]何玲,張衛華,賈成文,劉娟,趙錦梅,趙嫻.“研究式”教學模式的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09,(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级国产交换配乱婬视频 | 亚洲女同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sss无整片在线播放 | 欧美韩国日本国产v | 先锋资源站欧美精品 | 日韩高清乱码中文字幕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