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范文

        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

        第1篇: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范文

        關鍵詞:海外項目;設立;投資模式;組織形式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55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作為市場主體的外向型企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走出去”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將邁上新臺階。企業除在核心競爭力上下足功夫外,“走出去”后的稅收籌劃,將成為贏得更高市場占有率、獲取更多利潤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在海外項目設立過程中做足稅收籌劃功課,降低稅務成本,規避可能的涉稅風險,提升企業全球運營效率,成為企業管理層海外投資決策時首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1項目投資架構和投資路徑

        新項目投資決策時,應充分了解中國、項目所在國和其他相關國家的稅收法規,提前考慮投資架構和投資路徑的稅收結果和效益影響,分析新項目設立、經營過程中和未來撤出時的稅務成本,科學確定新項目的投資架構和投資路徑,降低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稅收負擔,提高項目整體回報。

        1.1直接投資模式

        應全面分析項目所在國與中國的稅收法規,以及兩國政府簽訂的雙邊稅收協定,提前設計投資架構和投資路徑,爭取享受稅法和稅收協定的優惠條款,降低項目和跨國公司整體的稅收負擔。從中國向項目所在國進行直接投資,可以受到雙邊稅收協定的保護和優惠條款。企業在進行新項目投資時,應首先考慮采取直投模式。

        1.2間接投資模式

        通過間接投資模式,即通過在第三國設立的中間持股公司向項目所在國進行間接投資,投資風險不會直接波及國內公司,起到防火墻的作用。在不違反中國、項目所在國和第三國反避稅規定的情況下,可以享受第三國稅收優惠;在不向國內分紅派息的情況下,盈余可累積于第三國公司,實現稅收遞延的作用;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資金可以留在中間持股公司,用于未來的海外業務再投資,方便海外資金特別是外匯資金的調度;由于投資層級多,可以將中間持股公司轉讓,增加未來從項目所在國撤出投資的靈活性。

        采用間接投資模式,應研究中國、第三國、項目所在國的稅收法規,以及中國和第三國、第三國和項目所在國之間雙邊稅收協定的規定,綜合分析間接投資鏈條的稅收問題、稅務風險和稅收負擔,計算中國和第三國、第三國和項目所在國之間的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預提稅稅率,并與直接投資模式的稅務風險、稅收負擔進行比較,確定選擇直接投資或間接投資模式。

        選擇間接投資模式,應對比分析不同第三國的稅收負擔和稅務風險,著重分析中國、項目所在國、第三國的稅收協定,合理選擇第三國。從納稅籌劃角度,第三國應與中國和項目所在國簽訂有稅收協定;沒有被中國和項目所在國列為避稅島,對境外所得免稅或低稅率,對利潤匯出也免稅或低稅率,具有完善的法制體系和金融體系。

        通過第三國投資,應綜合考慮和計算各層級公司的稅收及經營成本,使得海外項目投資具有實質經營和合理商業目的,具備經營活動、辦公室、員工等實質條件,才能享受稅收協定的優惠,并提高項目運營效率,降低整體稅負,優化投資架構。海外間接投資架構,應盡量控制投資層級,簡化投資架構,降低日常維護支出。

        2項目機構

        采取不同的機構組織形式,海外項目所在地的實際稅負低于中國時,選擇不同的海外項目公司組織形式,會帶來不同的稅務影響。市場開發過程中,在有目標市場和項目后,下來需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根該國的經濟法、稅法等法律法規,該國與有關國家簽訂的稅收協定以及公司對在該國開展經濟業務的戰略及市場地位等相關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選擇合適的法律運作主體形式,是注冊子公司稅收成本低、還是注冊分公司稅收成本低,擬或是不在當地注冊公司直接以境外公司直接運作繳納的稅收更低,這是需要提前考慮的。一定要綜合權衡各種企業組織形式在當地國家的利弊,各種法律主體形式在當地不同待遇之處,包括稅務、財務等各方面,然后再選擇合理的企業組織形式(分公司、子公司或辦事處等常設性機構、臨時經營許可、第三方)并注意注冊當地法律主體的具體程序、所需材料及所需時間。

        2.1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

        由于非居民企業在項目所在國只承擔有限納稅義務,中資企業去國外尋求發展和機遇,就要避免成為項目所在國的居民納稅人。非居民企業的稅收籌劃質量將直接影響跨國公司的整體稅收負擔。針對非居民企業的特點、面臨的納稅環境和影響非居民企業稅收的主要因素,結合現行稅收籌劃方法,主要從非居民企業的納稅人身份和常設機構、組織形式、所得稅、稅收優惠和其他稅種五個方面進行籌劃。

        2.2分公司和子公司選擇

        就分公司和子公司的選擇而言,子公司由于在國外是以獨立的法人身份出現,因而可享受所在國規定的有關稅收優惠待遇,而分公司由于是作為跨國企業母公司的組成部分,有時就可能不能享受相關的稅收

        優惠。另外,子公司的虧損不能直接計入母國企業,而分公司與母公司由于是同一法人企業,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虧損便可匯入總公司賬上。因此,在進行國際業務投資時,就可以根據所在國的市場和生產情況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一般來說,在進行投標、運作的法律主體形式選擇時,應把握以下原則:

        (1)短期項目在法律和甲方許可下應避免成為當地的納稅主體。

        (2)長期項目應選擇整體稅務成本最小的公司注冊形式,建立子公司或常設分支機構。

        (3)對于已經運作項目的海外機構,如果其他法律主體形式比目前實際的情況更優越,則考慮更改注冊當地法律主體形式。

        在分公司和子公司的選擇上,應該綜合考慮設立條件、經營預期、稅收優惠等多種條件,而不能單憑投資地區稅率的高低進行決策。

        2.3常設機構和非常設機構選擇

        按照國際慣例,在項目所在國沒有機構和場所,但在1個公歷年度居住的總天數超過180天;或者在連續的兩個年度內居住的總天數超過12個月,也構成項目所在國的常設機構。

        對于利潤較低的項目,可以設立成為常設機構,按照收入減除成本后的所得繳納所得稅。對于成本小、利潤高的項目,應盡量構成非居民企業。

        2.4子公司股本結構

        子公司可以選擇全資、控股、參股模式或合伙模式。如果新設企業可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設立企業時應統籌安排相關起始時點,以最大限度獲取稅收利益。

        3設立地點和開業日期

        各國為了吸引投資,在稅法中都規定有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中國“走出去”企業一定要知曉并充分利用這些稅收優惠政策,以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由于我國避免跨國雙重征稅實行的是抵免法,所以“走出去”企業要能夠充分享受項目所在國的稅收優惠,還必須能夠獲得中國的稅收饒讓。

        3.1設立地點

        為了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各國在企業所得稅方面,頒布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正則。例如,一些國家為鼓勵自由貿易區發展,在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進口關稅、房產稅等稅收方面推出免稅優惠。企業設立選址時,應結合自身特點,考慮東道國區域稅收優惠政策,選擇合適的注冊和經營地點,以達到節稅目的。

        3.2開業日期

        企業在一個納稅年度中間開業,造成當年實際經營期不足12個月的,在納稅申報時仍以實際經營期作為一個納稅年度。中國對企業的收入確認采用權責發生制,但世界一些國家稅務局對企業的收入采用收付實現制確認,企業應合理安排開業時間,掌握好收入和成本的結算進度,規避額外的稅收風險。

        第2篇: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范文

        一、轉軌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可能性與現實性分析

        中國、俄羅斯以及東歐等轉軌國家已經經歷了20年左右的改革、轉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取得了較大成果。由于所有制形式的轉變,使轉軌國家的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為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與世界經濟、世界市場的溝通更進了一步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無論是俄羅斯和東歐國家采用的激進式轉軌方式,還是中國采取的漸進式轉軌方式,都是這些國家與世界經濟加強聯系的過程。通過轉軌,這些國家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實行開放性的政策,逐漸融入全球化進程。在開放的同時,轉軌國家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狀況,包括各產業部門的發展趨勢、世界市場的需求、跨國企業的組織機構、資源配置、融資方式、企業文化等方面的特點以及跨國公司與東道國政府、社會、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的方法等等。這些經驗對于轉軌國家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是十分必要的。

        (二)具備了對外投資的資金與技術能力

        轉軌國家經過20余年的轉軌,呈現出經濟增長的勢頭,使轉軌國家具備一定的外匯儲備以及技術研發能力。在政府的鼓勵扶持下,有條件有能力的企業通過進行科學的規劃、穩妥地實施,應該能夠通過對外投資獲得收益。雖然從技術的總體水平來看,轉軌國家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有些領域,轉軌國家的技術水平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適合向發展中國家投資。

        (三)加強了與世界多邊貿易體制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融合

        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俄羅斯正在積極爭取早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東歐國家于2004年成為歐盟的成員,這些努力使轉軌國家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轉軌國家不僅可以對外進行間接資本輸出,而且可以進行直接投資;不僅可以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而且可以通過國際資本市場并購外國企業。

        二、 新時期轉軌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

        (一)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小

        受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113億美元,東歐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僅為23億美元。1994~1998年,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約為49億美元。與發達國家相比,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小,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的起步階段。

        (二)非資本過剩型的對外直接投資

        西方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是由于資本要素豐裕,從而產生的將相對過剩資本向外轉移而進行的“資本過剩型跨國投資”。往往受資金不足困擾的轉軌國家不存在過剩資本,其對外直接投資也是有別于發達國家資本過剩型跨國投資的“一手抓積極吸引外資,一手抓大膽走出去”的非資本過剩型對外直接投資。

        (三)整體產業素質偏低

        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是在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基礎上進行的。然而,轉軌國家改造產業結構的任務正在進行,整體產業素質偏低,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在于:對外投資不是由于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發展,而是要通過國際生產體系的建立,來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因此,轉軌國家對外投資既要促進企業自身經濟收益的增長,又要帶動本國產業結構的重組和優化。

        (四)行業分布以多種經營和傳統制造業為主

        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行業分布,相對集中于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業。而轉軌國家的跨國公司,更多地集中于多種經營和傳統制造業。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國公司相對集中的電子、電器設備、化工、制藥與汽車行業,轉軌國家的比例較低,而多樣化經營所占比例較大,達22%。

        (五)勞動密集型的海外投資項目所占比重大

        全球100家最大跨國公司海外雇員的人均資產占有量為30.4萬美元,發展中國家50家最大跨國公司海外雇員的人均資產占有量為6.4萬美元。表明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項目,具有資本含量較少而勞動相對密集的顯著特點。

        三、轉軌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效應分析

        (一)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1.有利于開辟國外廣闊的市場。對于少數技術實力較強的科技開發公司來說,通過直接投資可以轉移其技術優勢,克服國內市場成長緩慢、技術產品更新快的困難,并可以繞過貿易壁壘為國內區域飽和的產品尋求出路。海爾集團早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積極向歐美各國直接投資,開辟生產基地,實現了投資帶動出口的目標。東南亞金融危機之中,海爾集團對外出口不降反升。1998年,海爾出口創匯達到7675萬美元,比1997年增長了36%。

        2.有利于利用國外資源。資源短缺束縛著轉軌國家經濟的發展。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可以直接從國外市場獲得各種短缺資源,從而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促進轉軌國家經濟的發展。1985年以來,中國先后在美國、加拿大、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和西非等國的林業、漁業和礦產資源業進行直接投資,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了數量可觀的自然資源,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3.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鄧寧、維農、小島清等經濟學家認為: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將技術已經成熟或已標準化的生產過剩能力的產業和已失去競爭力的“邊際產業”轉移到國外,可以為新興產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來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中國經濟開始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2000年官方數據表明:供大于求的商品占80%,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18%,供小于求的商品僅占2%。 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將部分生產基地轉移到經濟發展水平相近或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可以有效地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從而為發展新興產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4.有利于帶動技術進步。在知識經濟時代,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生產要素是技術、知識和信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轉軌國家可以直接吸收國外先進的科技成果,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把先進科技和低廉勞動力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更大的競爭優勢,從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一方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便于搜集國外經濟信息,為技術創新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在發達國家并購高新技術企業,或者與當地擁有先進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合資設立新技術開發公司,雇用當地工程師、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熟練工人,利用當地的技術設備,可以直接吸收許多在國內難以獲得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二)對國際收支均衡的影響尚未凸現

        大體看來,目前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給轉軌國家的國際收支造成太大影響,原因有二:其一,轉軌國家的對外投資規模較小。從中國的現狀看,截至1999年底,根據外經貿部提供的統計資料,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僅為31.74 億美元,平均每年僅為1.51億美元。由于對外直接投資額較小,而且其中有相當大部分是通過實物資本和無形資產形式流出的,所以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國際收支的影響的確不大。其二,與對外直接投資相比,轉軌國家引進外國直接投資規模巨大。雖然對外直接投資導致一定程度的資本流出,但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將導致更大規模的資本流入。根據中國外經貿部提供的統計資料,截至1999年底,中國的國際直接投資流入存量為流出存量的96.8倍,如此大的流出、流入差距使得對外直接投資不足以影響國際收支的平衡。

        雖然從現狀來看,轉軌國家的國際收支不會因對外直接投資而導致惡化,但是,對外投資額將在經常項目的收支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轉軌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將對經常項目平衡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嚴重不對稱會加劇經常項目赤字,使國際收支惡化,成為引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在轉軌國家制定發展戰略的時候,應該借鑒東南亞國家的教訓,避免出現連續的經常項目赤字。這些國家出現經常項目持續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收入項目和服務項目出現了連續逆差。馬來西亞、泰國、韓國的收入項目赤字主要是由于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流入流出嚴重不對稱引起的。投資不對稱導致投資利潤支出大于投資利潤收入,引起收入項目連續逆差。此外,有些轉軌國家過分強調外來的直接投資,注重外商在本國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大量游資引入增加了金融風險。而本國對外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則發展緩慢,投資收入逆差不斷擴大,由此產生了許多潛在的風險和國際收支逆差的壓力。

        四、結束語

        盡管轉軌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給本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的效應,但是由于諸多問題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造成了轉軌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很大局限。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資本項目的開放以及鼓勵投資自由化的政策會導致本國經濟發展所需資本不足

        俄羅斯已經出現了此類問題,轉軌10余年來,由于國家監管不力,導致外流資金多達3000多億美元,嚴重影響了本國經濟的發展。

        (二)缺乏全局性對外投資的總體規劃

        目前為止,轉軌國家還沒有制定大力支持對外投資的政策與規劃,既沒有重點扶持的對外投資的行業,也沒有重點扶持的企業。對于國內企業之間、地區之間的海外發展合作也缺乏明確的政策措施。沒有對外投資的指導原則和具體實施措施,使國內企業的跨境發展面臨政策上的障礙和投資誤區。

        (三)缺乏相應的配套服務機構

        跨國并購是“財力與智力的高級綜合”,需要企業與金融機構、律師機構等服務機構的配合。投資銀行可以為企業尋找目標企業,進行財務分析,提供收購的參考性意見,并為企業的跨國并購提供融資幫助與建議。律師事務所可以向投資企業提供東道國政治和經濟上的法律法規文件,參與企業投資談判并幫助制定投資合同。但是,轉軌國家的服務業發展落后,能提供此類服務的機構屈指可數。因此,制約了轉軌國家的對外投資。

        (四)缺乏管理跨國公司的人才

        從資本市場上購并國外企業僅僅是企業海外發展戰略的第一步,對購并的企業如何進行有效管理則是關系購并后企業經濟效益的首要問題。國內應該派出不僅具有很高專業水平,而且精通外語、掌握當地的法律規范、風土人情的“復合型”人才,這對于海外子公司的運轉是極為重要的。而轉軌國家的人才培養并沒有未雨綢繆,所以在對外投資的同時,人才匱乏是跨國并購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

        (五)產業結構的比較優勢不具備

        第3篇: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范文

        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

        按照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析,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三種類型:(注:[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第423頁,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資源導向型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某種自然資源既是為了滿足母國本國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因此,資源導向型的投資不僅擴大了母國自然資源的生產規模,而且也促進了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甚至還擴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2)市場導向型投資。如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和占領市場型投資。因此,在這種類型中,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后的初始階段,因各種需求的存在,貿易是創造性的;當投資和生產形成一定規模時,“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結果勢必會減少貿易的往來,因而具有貿易替代效應。但如果是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也許這種投資對貿易的間接促進會使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貿易時,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導向型投資也可能會帶來服務貿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這主要是指在東道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因國家之間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國際分工,在初始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無疑是加大了貿易的發展,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而進行的加工貿易。但因比較優勢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種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進行具體分析。

        在理論上闡述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貿易的替代關系的還有佛農(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中,通過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創新、模仿和擴散的動態分析,闡述了母國的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在新產品的第一階段,產品在技術創新國國內的生產、銷售主要以滿足國內需要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比較接近的其他國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化,同時又面對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降低產品成本成為技術創新企業維持其海外市場占有率的必然要求,這時便出現了技術創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佛農認為,一般地這種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產生對母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但是,如果這種投資發生得過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國的出口。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情況下,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替代影響將越來越明顯。(注:Vem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ProductionintheProductCycle",

        pp255-267,Vol.41,No.4,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66).)

        總之,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即存在互補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這要根據母國(或跨國公司)投資的動機、類型和發展階段而定。

        二、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實證檢驗

        當我們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再來看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時,會發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存在一些異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們將對這兩類國家分別進行研究。

        (一)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

        國外一些學者將對外直接投資與某些產業的實際出口聯系起來進行了實證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認為,在美國不同的對外直接投資產業中,那些對外直接投資程度較低的產業,其出口水平也較低;隨著對外直接投資水平的提高,出口規模也相應上升;但是當對外直接投資超過一定規模后,追加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的促進效應就逐漸消失了。因此,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之間既是互補關系也是競爭關系。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其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競爭(替代)也將不斷加劇,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產將逐漸替代美國的出口。(注:Bergsten.C.F.,ThomasHorst&Theodore.H.M.:"AmericanMultinationalsandAmerican

        Interests",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e(1978).)同時,學者們也有相反的發現,利普賽(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美國的出口與美國海外子公司銷售額都是高度正相關的,而且美國海外子公司的生產銷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國出口競爭伙伴中的發達國家企業的出口(注:Lipsey.R.E.&Weiss.M.Y.:"ForeignProductionandExportsinManufacturingIndustries",

        pp488-494,Vol.63.No.141,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81).)。

        (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除去個別的現象,較大規模的起步應從20世紀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內瑞拉,亞洲的印度、韓國、新加坡、菲律賓和中國臺灣地區都是從那時起陸續向國外或境外進行直接投資的。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東石油輸出國組織一些成員的投資方式也從貸款轉向間接投資,再由間接投資轉向直接投資。(注:宋亞非:《中國企業跨國直接投資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而且由原來主要投資于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逐步轉向向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

        伴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發展中國家企業進入世界級大企業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1997年,發展中國家企業進入“全球500強”的僅有22家,平均營業收益率為3.6%;而2000年入圍企業增加到33家,平均營業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強”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張金杰:《國際直接投資形勢與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編《2001-2002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健康發展對貿易的促進也有其特點。首先,小規模和特殊商品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優勢。由于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大多數屬勞動密集型的小規模生產,資本勞動比率比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低許多,發展中國家東道國更愿意接受勞動密集型高的項目投資。即使是進行規模較大的生產性投資項目,與發達國家相比,作為母國的發展中國家也占據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同時,這種生產性投資也將給母國帶來原料、設備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強的投資與貿易互補性。其次,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一般側重于擴大出口的市場銷售戰略。無論是為保護原有的出口市場,或是開辟新的市場,還是避開貿易壁壘,發展中國家多采取各種方式保障出口,在達到一定實力和經驗積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經營戰略發展。

        考察韓國的經濟,其迅速發展得益于通過出口把國內產業與國際市場緊密連接的結果,從而使國際市場容量的不斷增大,并對國內經濟的增長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1991年韓國全國經濟學家聯合會的一份《韓國制造業的國外投資經營成果調查表》(注:參見杜玲博士論文:《發展中國家/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經驗與趨勢》,2002年5月。)中,我們看到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總的來講與貿易聯系較多,所占比重也較大。如開拓市場與回避進口限制兩項都與貿易緊密相連,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韓國整個對外直接投資動機中達到35.7%。當然,從表中還可以看出,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因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北美洲和歐洲地區,開拓市場的動機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動機的比重平均高出10個百分點,這是為適應當地區域化經濟和確保新產品市場的結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區,最高比重的動機為回避進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動機高出10.4個百分點,這說明韓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此兩個地區對貿易壁壘的突破動機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體到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還有更進一步的動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譯)(Lee,Honggue)對韓國電器行業的研究。(注:參見Lee,Honggue:"Globalization,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CompetitiveStrategiesof

        KoreanElectronicsCompanies",inNomuraResearchInstitute&InstituteofSoutheast

        AsianStudies(ed.),TheNewWave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Asia,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

        Studies(1995).)電器是韓國最重要的制造業部門,在20世紀90年代初韓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五大電器生產國。李宏格指出,韓國電器行業在1989年的對外直接投資額比1979年增長了85%,顯示出韓國在該行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于20世紀80年代末達到了頂峰——盡管與韓國電器產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資的規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間電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為5億美元,而1992年電器產品的出口額卻高達161億美元。李宏格分析,韓國電器行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主要表現為維持和擴大出口的需要,即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那么,這種對外直接投資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韓國本身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所造成的壓力,迫使電器行業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尋求廉價勞動力以降低生產成本(主要是在亞洲地區);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歐美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在韓國擴大對歐美出口的同時,其電器產品也已成為反傾銷的對象——這一點對我國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審視海外投資與貿易的關系時,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盡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有所不同,但總的趨勢是積極的,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一國的對外貿易乃至國際貿易;由于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互補關系和替代關系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不一,所以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的影響具有動態效應;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已不僅僅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它對發展中國家來講同樣是必不可少的經濟運作方式。

        三、中國海外投資發展與貿易的關系

        為了論述的方便與國土概念上的準確,我們把以下涉及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稱為“海外投資”。

        (一)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與現狀

        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比較準確的提法應該從1949年算起。但因那個時期的海外分支機構都是一些貿易企業,規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內。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海外投資的步伐越來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經外經貿部批準的企業就達6610家,中方海外投資總額已達83.5731億美元,遍布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注:此海外投資的區域數字以《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2001年)為準。)。

        1.中國海外投資的區域分布。中國海外投資在全球的區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但目前從投資的額度來看,集中化的表現還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國海外投資企業數量在全球主要63個國家和地區的分布見表1。從基本格局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發達國家(歐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國港澳地區33.46%的分布,大致呈現出各占1/3的態勢,可以說是一個多元化的分布。具體的投資額度和比重見表1。

        表1中國海外投資區域分布表(截至2001年底)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外經貿部《對外經濟貿易簡要統計》(2001)整理。

        通過以國家和地區分布的形式進一步對投資額排序,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海外投資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緣優勢和人緣優勢使相鄰國家(地區)和海外華僑聚集的國家(地區)成為中國海外投資的集中區域。至于在拉美地區和非洲投資額分布得較高,一般為投資行業的原因所致,這將在下面進一步闡述。

        2.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分布。中國海外投資是從貿易型企業起步的。這些貿易型企業開始在海外做的商業性工作是為對外貿易企業提供信息、進行市場調查和客戶聯系服務的。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中國政府有關政策的引導下,生產加工型企業有所增加。但總的來看,服務貿易型的投資行業特點仍十分突出。根據對外經貿部的統計,截至1999年,中國海外投資中服務貿易型企業,無論從企業數量上還是在投資額度上仍占絕大多數;生產加工型企業雖然在企業數量上增加較快,但在投資額度上還處于較小規模;而資源開發型企業在投資額度上比生產加工型企業還要大些。詳見表2。

        表2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與投資額分布(截至1999年底)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提供的數據整理。參見:外經貿部發展司:《中國的境外投資狀況》,《國際貿易論壇》2000年第5期。

        一般地,中國海外投資在發達國家的多為服務貿易型和研究開發型,即非生產性項目。服務貿易型企業的運作主要是為了服務于國內企業的出口,以促進中國產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資于研究開發型企業則是為了更有利地接近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先進技術,以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則大多為資源開發型和生產加工型,即非貿易性項目。資源開發型的投資,主要是為了獲取國外開采條件較好或儲量、品位較高的石油、礦產、林業、漁業等資源,以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生產加工型投資,主要為轉移國內長線產品的生產能力或發揮中國在技術、管理上的比較優勢以占領當地的市場,同時帶動相關材料、設備、零配件的出口。因此,這也是生產加工型的投資大多集中在亞洲、拉美和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原因。

        (二)中國海外投資與貿易的互動

        1.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動因。從外部條件上看,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進入生產、銷售、采購的全球體系成為必然。中國既然已經實行了“引進來”的改革開放,也必然要實施“走出去”的對外開放,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實現資本、技術和人力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提升國內的產業結構,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從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資不僅是政府的政策號召,更主要的是國內企業自身發展的利益驅動和內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有許多動因,具體而言,中國海外投資的動因主要有如下五點:(1)尋求資源開發。中國雖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占有率很低。在進入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資源短缺對中國經濟將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其中,開發的重點放在對我國經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對外能源投資,即對石油、天然氣的開采;此外,還有一般性資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樹林資源等)的開發。在海外投資開發資源,主要是為了保障我國資源長期、有效和穩定的供應。(2)擴大出口貿易。無論是從中國政府政策的角度,還是從企業投資的角度,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帶動材料、機器設備、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帶動服務業的出口,都是目前進行對外投資最多的動機。在政府制定的有關海外投資政策中,著眼點基本上都是擴大出口,是與對外直接投資有關的貿易措施;綜合對中國海外投資企業的動機調查,擴大出口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注:參見段云程:《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與戰略》,中國發展出版社1995年版;謝康:《跨國公司與當代中國》,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年版;魯桐:《中國企業海外經營:對英國中資企業的實證研究》,載世界經濟學會編《世界經濟與中國: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開拓國外市場。在中國國內需求不足以及同類企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積極開拓新的國外市場是企業利益驅動的內在動力所致,也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機之一。這與理論上闡述的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之一——尋求市場型是相同的。(4)規避貿易壁壘。從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上講,規避貿易壁壘或突破貿易壁壘都是尋求市場型的一種動機。由于我國現已加入WTO,關稅逐步下調后,規避各種貿易壁壘已成為擴大出口和占領國外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特別是近年來,出口配額限制、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等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可謂是突破貿易壁壘的一個有效方式,也是對特殊貿易限制的一個反應。(5)獲取高新技術。在海外投資是中國企業獲取高新技術的一條重要途徑。中國的一些航天、航空、電子、生物化學和機械業的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渠道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少數中國企業還在國外投資建立了研究和開發機構,用最近的距離、最快的時間學習、研發最新、最前沿的技術。當然,這種類型的投資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但它將是最具潛力的海外投資。

        2.中國海外投資對貿易的影響。如前所述,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證分析上,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即存在互補關系也不乏替代關系,即存在貿易創造效應也有貿易替代效應。具體到中國的實際,由于投資行業的特點和投資區域的不同,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要視具體的投資行業和投資區域而定。首先,服務貿易型企業的投資,動機與目標非常明確,肯定是為擴大出口服務的,因此這類企業的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無疑是積極的;其次,資源開發型企業的海外投資,進口的資源都是我國相對成本低或戰略的需要,同時還能帶動設備、制成品(如鋼材)、技術和勞務的出口,雖然會帶來一定的進口貿易增長,但從整體上看對我國出口貿易還是起到了促進作用;最后,生產加工型企業的海外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情況較為復雜。我們將對生產加工型企業的海外投資做一個具體分析。(1)機械行業。機械行業中如汽車、摩托車零配件組裝,家用電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裝配:將產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給買方組裝成整機;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裝配:將產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給買方組裝成整機。)等,由于絕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國內的零部件,在初期設備投資之后,后續的零部件就成為組裝生產的必備條件。因此,從總體上看,機械行業在海外投資對我國出口的帶動作用是持續且長期的。特別是大型家用電器,這是典型的加工組裝型產品,根據外經貿部的有關統計,家電行業投資帶動出口的系數比其他產品高達20-30倍。金城集團的案例也顯示,摩托車產品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后,大幅度地帶動了該集團的出口:1997年海外銷售收入250萬美元,帶動出口近150萬美元;1998年海外銷售收入近600萬美元,帶動出口達400萬美元(注:李鋼主編:《“走出去”開放戰略與案例研究》,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0年版。)。實證分析表明,機械行業由于技術與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結合,海外投資就可帶來明顯的貿易創造效應。(2)輕工行業。嚴格地講,輕工行業中也有屬于機械行業的產品,區分出來的主要是體積較小的機械產品如自行車以及其他輕工產品。這類產品的特點是,體積較小,出口運費沒有體積較大的機械產品高,與海外加工的生產成本比,在國內的生產成本更低,因此這類產品的海外投資與出口很可能出現替代關系。也就是說,在國內生產此類產品后出口更經濟,就很少會有企業再到海外投資生產;即使在海外投資并形成規模生產,對國家的出口帶動作用也不大。(3)紡織服裝行業。紡織服裝業的投資主要是規避貿易壁壘,由于根據多種纖維協議,在投資國的出口配額已經用盡時,如果東道國尚有未使用的配額,投資國便可以使用。中國在紡織品領域受歐美出口配額的限制非常嚴重,因此不少的紡織服裝企業到海外投資主要動機都是為了突破配額的壁壘,在海外尋求更廣闊的市場。這種類型的企業在海外的投資也要視情況而定:一次性投資建廠可以帶動國內紡織機械的出口,但對出口貿易沒有持續的帶動作用;使用國內材料多的,可以促進國內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產地規定比例的國家對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國家(地區)可以享有免配額、免關稅的優惠,則可以大大提高我國產品出口或向第三國出口。因此,紡織服裝行業在海外的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是擴大還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實證數據。

        四、結論

        1.綜合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關系的理論,回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關系中的發展,以及中國海外投資與貿易的現狀與特點,論述了中國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我們進一步證實了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既存在互補又存在替代關系、中國的海外投資既有貿易創造效應又有貿易替代效應的理論。有意義的是這些互補和替代關系,或稱貿易創造和貿易替代效應,在不同的投資領域、投資行業、不同的投資區域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是有所差異的。

        第4篇: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范文

        【關鍵詞】國際投資實驗實踐教學網絡平臺實驗教學學科競賽

        一、文獻綜述

        目前關于高校經濟管理學科實驗教學模式的探討較多,如衛慧平(2010)認為高校經濟管理學科實驗教學模式按實驗內容劃分,可分為自主型、合作和研討型實驗教學模式三類別,按實驗技術層次劃分,可分為傳統的實驗室教學模式,網絡實驗教學模式,社會實踐教學模式[1]。吳凡和潘峰(2012)提出了國際商務實務模擬課程的4Cs教學模式,即Casestudy案例教學法,Computersupport電腦輔助教學,Counselinginstructing校外實務導師咨詢性指導,Cooperation&Competition合作與競爭互動[2]。NSCardell,RBartlett(1996)探討了大學本科經濟學的實驗教學模式[3],Gyorgy,K.研究了企業金融課的實驗教學方法[4]。國際投資實驗或實踐教學模式的相關研究仍然較少,南雪峰(2013)提出除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可以嘗試讓學生投入最低限度的實際資金進行階段性國際投資實戰,或組織專題講座(由跨國公司、金融機構的專職人員講解現實中國際的流程和注意事項),或進行分組小論文寫作等形式的實驗教學模式的創新[5]。李輝,侯志銘,高嘉琳(2014)等提出了利用最新國際投資案例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或由學生分組自選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案例制作PPT進行課堂演示和講解等方法[6]。程金亮(2014)提出國際直接投資部分的實驗教學可以嘗試體驗式教學,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來了解國際投資的真實過程,打破傳統的以老師和黑板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探索師生互為主體的新型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7]。ChenXiaoying,Yur-AustinJasmine(2013)探討了國際投資學課程中模擬投資組合項目的教學意義[8]。總之,國際投資實驗和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還不夠深入和全面,也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因此需要結合國際投資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上升和投資形式不斷創新的背景,積極創新相關實驗實踐教學模式。

        二、傳統的國際投資課程實驗實踐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國際投資學課程地位低導致國際投資實驗實踐教學不受重視

        國際投資學作為證券投資學、國際經濟學、國際金融學和國際貿易學等多學科相關的交叉學科,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國際金融專業的一門重要選修課。但根據筆者抽樣調查,發現一些高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國際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30%的方案并沒有把國際投資學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常用投資學、證券投資學、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等課程代替。即使是在納入教學計劃的方案中,只有40%左右的高校單獨開始國際投資實踐課或實驗課,且國內現有經典的《國際投資學》教材體系偏重理論性和學術性,體現了國際投資學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特征。

        (二)教學項目定位不明或內容不全面

        其一,根據對相關教學大綱的抽樣調查,已經開設的國際投資實驗或實踐教學課程中,大部分仍然存在教學項目定位不明確或內容不全面的問題,如有的教學大綱強調一般性的國內市場證券投資和金融投資項目,沒有國際證券市場或國際投資的內容,國際化環境模擬的特色沒有體現出來;而有的教學大綱的實驗實踐項目和內容雖然體現了國際性特色,卻片面的退化為外匯投資實驗課程、國際金融與外匯投資實驗課、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實驗(跨國公司實物資產的取得方式-跨國并購、國際投資環境評價和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等)或國際直接投資案例教學課(招商引資策劃方案和投資環境分析)等項目,忽視了如美股投資,國際指數期貨,黃金交易等國際間接投資項目和內容。其二,根據對國際投資實驗實踐教學軟件或教學系統的抽樣調查,筆者發現有的國際投資實驗實踐課程使用網絡版金融實驗室,提供的實驗項目只有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投融資等相關內容,實驗項目只有公司風險和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融資及財務管理,金融投資行業專業課程等。某國際投資實驗實踐教學課程只使用一套外匯交易模擬系統從事國際金融外匯模擬實驗,或利用某金融軟件高校金融實驗室進行國際金融與投資模擬實驗,實驗項目只有股票、商品期貨、外匯模擬交易、黃金等間接投資內容,而且股票和商品期貨產品類別只限于國內證券市場等產品,沒有國際化特色。其三,根據實驗內容的語言環境而言,多為中文,缺乏雙語甚至全英文的實驗環境。因此,現有國際投資實驗實踐教學課程存在國際化特色不明確和內容不全面的問題,且缺乏教學內容全面的國際投資實驗教學軟件。

        (三)實驗項目創新性不足

        一方面,從實驗項目的特征來看,現有國際投資實驗實踐項目中多為驗證性和設計性項目,如證券,外匯等間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等直接投資等,實驗指導書和實驗報告格式較固定,而探究性項目和創新性項目較少。另一方面,從實驗中學生是否合作的角度來看,自主型實驗較多,合作型和研究型實驗較少。如證券投資主要是使學生了解注冊開戶、證券發行、證券交易委托方式、證券投資基本面分析、證券投資技術分析、模擬交易、證券分析軟件系統的使用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跨國公司海外并購或海外上市主要學習國外投資環境和政策、海外并購或海外上市的政策和流程、投資風險分析等內容。而如國際商務談判這類多角色合作或競爭實驗的項目較少,跨國公司經營戰略或投資風險分析等研討性項目較少。

        (四)實驗實踐教學條件有限

        目前多數的國際投資實驗實踐教學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學校實驗室集中教學模式。但是由于高校擴招后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或多校區并行教學等原因,常產生實驗教學資源緊張等問題。而由于部分高校互聯網和無線網絡建設落后等問題,一時也很難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難以讓學生利用互聯網參加遠程實驗教學,也難利用互聯網上外匯模擬交易平臺或證券模擬交易平臺等企業型實時模擬國際投資實驗,降低了實驗的真實性和時效性。另外由于還缺乏完善的企業接受實習生的政策機制和社會環境,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基地有限,所以也很難組織大規模學生到企業或銀行金融機構進行現場實踐教學,這也影響了社會實踐教學的開展。

        (五)實驗教學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由于學生管理工作條例的限制性和大學學制和學時安排的計劃性,目前大多國際投資實驗項目都是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規定教學時間和實驗地點進行指定項目的基本業務技能的操作,導致學生只能集中在實驗室以班級為單位按規定時間段學習,難免出現實驗時間不足或不連續,實驗設備不足,不能利用課后時間繼續實驗或不能在實驗室以外地點遠程參與實驗等問題,實驗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如網絡平臺版的外匯模擬或國際股指期貨的交易需要按照美國等多國交易時間看盤,就很難按照中國的上課時間完成實驗。另外由于學分管理制度的限制,目前還少有能用參加學科競賽來替代的國際投資實驗課程學分的制度安排,所以實驗實踐教學還不能很好的與國際投資相關的學科競賽相關聯,也限制了實驗實踐教學的創新性和實用性,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新時期國際投資課程實驗實踐教學模式創新及教學內容改進

        (一)突出教學項目的國際性特色和教學內容的創新性

        應多做面向國際市場的實驗項目、營造國際化的投資實驗環境優化驗證性項目,打造國際投資實驗的國際性和雙語性(或全英文)特色;應鼓勵創新性項目,如外匯投資實驗方面,要更重視外匯投資技術分析實驗而不是外匯投資流程模擬實驗,多做問題式教學;考慮到模擬實驗與真實投資的心理差距會導致模擬實驗投資的效果,可以探索允許部分有條件的同學進行最低資金限度的國際投資實戰項目;另外在國際直接投資的案例教學方面可以由教師指導學生搜集實時的教學案例,對實驗教學案例的形式要實現文字、圖片和視頻多種形式的結合;要充分利用日益完善的互聯網技術,降低傳統實驗教學的比重,加大網絡平臺實驗教學和實習基地教學的比重。

        (二)注重實驗項目的全面性和內容的動態性

        實驗指導書中要對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進行多元化、多視角和多層次的安排,實驗內容應該全面覆蓋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間接投資重點部分,同時也應緊跟時代變化,對實驗項目動態調整,如結合國際直接投資中非股權投資形式的發展拓展服務外包、特許經營、訂單農業、管理合同等內容的實驗,結合互聯網平臺拓展國際金融衍生品投資項目;鼓勵教師選擇、重組和優化教學內容,如對高年級實驗教學則可設計動態跟蹤學科發展前沿的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課程,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部分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潛力,如對今年來中國企業OFDI案例的跟進和關注,并分組制作PPT在班級進行宣講。

        (三)完善實驗教學軟硬件條件

        維護和更新軟硬件條件,加大實驗室無線WIFI的建設力度,為使用互聯網實驗教學平臺創造條件;不斷拓展實踐教學基地,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和構成,注重企業指導老師的聘任;積極與國外大學相關專業合作,引進國外的的實驗教學模式和實驗教學方法,如全球模擬投資系統(如美國的StockTrak系統);不斷完善實驗教學大綱和指導手冊,聯合企業開發和完善實驗教學軟件和實驗教學系統。

        (四)改進實驗教學管理的靈活性

        應靈活管理實驗具體時間和地點,適當擴大實驗的時間段和學習地點(網絡實驗可以由學生在實驗室、圖書館、宿舍和自習室等地點完成),為外匯模擬實驗的同學提供操盤時間安排上的便利;鼓勵學生跨班級,跨學校形成實驗小組,進行比賽和交流,探索學科競爭獲獎成績用來折算實驗課程成績的制度;在教學任務書中設計一定比例的學生自選實驗項目,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統一協調好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影響不斷加大,國際投資課程教學越來越具有重要性,所以應該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方案中重視國際投資學的課程地位,教學計劃中應該安排有實驗實踐課時;同時要注意與經濟管理類其它實驗課程體系相互協調互補、層次遞進,如果證券投資學、國際金融學實驗等課程安排在前,國際投資實驗實訓安排在后,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方面要相互協調并各有側重;另外,實驗實踐內容也要與理論課程內容相協調。

        參考文獻

        [1]衛慧平.高校經濟管理學科實驗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1):107-9.

        [2]吳凡,潘峰.國際商務實務模擬課程的內容構建———基于4Cs模式的創新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2,04):68-70.

        [5]南雪峰.普通高校《國際投資學》課程科學創新教學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3):288-9.

        [6]李輝,侯志銘,高嘉琳.應用型本科院校_國際投資學_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4,

        第5篇: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范文

        中國保險業投資范圍是進入21世紀后才逐步放開,特別是最近兩年,保險資金運用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為保險資金分享國民經濟增長的成果提供了特別的渠道。

        可以說,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逐步拓寬的歷史,也是保險資金使用效益提高的歷史。

        依《保險法》,保險公司的資金不得用于設立證券經營機構,不得用于設立保險業以外的企業。2003年6月,保監會公布了新的《保險公司投資企業債券管理暫行辦法》,保險業投資企業債券的范圍,由只允許投資三峽、鐵路、電力、移動通信等中央企業債券,擴大到自主選擇購買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發行、并經監管部門認可的信用評級在AA級以上的企業債券,投資企業債券比例由總資產的10%提高到20%。

        2004年10月,《保險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出臺,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可通過資產管理公司或者直接投資股票,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可以直接或委托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從事股票投資了,但投資股票的比例,按照成本價格計算,最高不超過該公司上年末總資產規模的5%,則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達到該上市公司人民幣普通股票的30%。2005年2月,保險資金可以獨立席位直接進入股市,保險公司自此拿到了進入“資本市場”的門票。

        自2005年9月起,允許保險外匯資金在境外運用,并可適量投資紅籌股,保險公司從此橫跨海內和海外兩個市場,遍布金融和資本兩個領域。去年4月,依據央行六項調整外匯管理政策,保險機構可以用人民幣購匯投資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和投資貨幣市場工具。2006年底中國保監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保險資金可以投資全球成熟資本市場。

        從去年3月起,保險公司可間接投資交通、通訊、能源、市政、環境保護等國家級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按照規定,目前理論上將可以有700至800億元左右保險資金投資基礎設施項目,保險公司自此變身為“基礎產業投資基金”。到了6月,“國十條”頒布,提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保險資金直接或間接投資資本市場,逐步提高投資比例,穩步擴大保險資金投資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規模和品種,開展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和創業投資企業試點;支持保險資金參股商業銀行;支持保險資金境外投資,從此開始保險公司的投資領域已經橫跨海內外的產業、金融和資本市場。

        近幾年,國壽投資布局從金融類企業向實業企業轉變,投資布局從單一型向組合型轉變,在金融資本及產業上的平衡投資,揭示了保險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去年底,國壽旗下的國壽集團斥資350億元入股南方電網,持有約南方電網32%的股份,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一筆股權投資。國壽投資基礎設施與壽險資金要求投資回報率高、投資方式穩健的特點十分契合。國壽集團公司還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和廣東省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書,戰略性介入兩省區的金融、能源、交通和不動產等行業,并參與當地國有重點企業改制上市和國有股減持、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可見,國壽已一改單一的財務投資者身份,在向財務投資者和戰略投資者雙重身份轉變。

        國壽成功入股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信證券,分享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改制的“盛宴”后,鎖定的新一輪商業銀行投資目標是未上市的城市商業銀行股權。國壽認購廣東發展銀行20%的股權,收購了安徽商業銀行10%的股份,瞄準了珠海商業銀行股權投資。隨著中國入世過渡期的結束,中國金融業混業經營已無政策障礙。WTO過渡期結束后,區域性城市商業銀行為了應對外資銀行的競爭,必然會擴充資本金,尋找新的戰略投資者。國壽通過參股規模較小的城市商業銀行,在重點城市取得區域的優勢,依托這些城市商業銀行,來整合地方金融的資源,以此作為混業經營的基礎平臺。

        第6篇: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范文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理論解析

        影響國際貿易增長的因素有許多,從理論上講,僅就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而言,直接投資究竟是構成對貿易的替代,還是產生了對貿易的創造,這主要取決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類型。

        按照小島清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從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分析,國際直接投資可分為三種類型:(注:[日]小島清:《對外貿易論》第423頁,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資源導向型投資。在東道國尋求某種自然資源既是為了滿足母國本國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口。因此,資源導向型的投資不僅擴大了母國自然資源的生產規模,而且也促進了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甚至還擴大了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發展。(2)市場導向型投資。如細分起來還可以分為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和占領市場型投資。因此,在這種類型中,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如:跨國公司在東道國投資后的初始階段,因各種需求的存在,貿易是創造性的;當投資和生產形成一定規模時,“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的結果勢必會減少貿易的往來,因而具有貿易替代效應。但如果是突破貿易壁壘型投資,也許這種投資對貿易的間接促進會使貿易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貿易時,在東道國進行市場導向型投資也可能會帶來服務貿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產要素導向型投資。這主要是指在東道國尋求低成本勞動力的投資。這種類型的投資,因國家之間比較優勢而形成的國際分工,在初始乃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中無疑是加大了貿易的發展,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而進行的加工貿易。但因比較優勢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種投資與貿易的關系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進行具體分析。

        在理論上闡述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貿易的替代關系的還有佛農(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中,通過對新產品、新技術的創新、模仿和擴散的動態分析,闡述了母國的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在新產品的第一階段,產品在技術創新國國內的生產、銷售主要以滿足國內需要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比較接近的其他國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化,同時又面對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降低產品成本成為技術創新企業維持其海外市場占有率的必然要求,這時便出現了技術創新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佛農認為,一般地這種對外直接投資不會產生對母國出口的替代效應。但是,如果這種投資發生得過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國的出口。在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的情況下,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新產品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貿易的替代影響將越來越明顯。(注:Vem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ProductionintheProductCycle",

        pp255-267,Vol.41,No.4,OxfordBulletin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66).)

        總之,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即存在互補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這要根據母國(或跨國公司)投資的動機、類型和發展階段而定。

        二、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的實證檢驗

        當我們從實證分析的角度再來看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時,會發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存在一些異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們將對這兩類國家分別進行研究。

        (一)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

        國外一些學者將對外直接投資與某些產業的實際出口聯系起來進行了實證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認為,在美國不同的對外直接投資產業中,那些對外直接投資程度較低的產業,其出口水平也較低;隨著對外直接投資水平的提高,出口規模也相應上升;但是當對外直接投資超過一定規模后,追加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的促進效應就逐漸消失了。因此,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之間既是互補關系也是競爭關系。隨著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其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競爭(替代)也將不斷加劇,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產將逐漸替代美國的出口。(注:Bergsten.C.F.,ThomasHorst&Theodore.H.M.:"AmericanMultinationalsandAmerican

        Interests",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e(1978).)同時,學者們也有相反的發現,利普賽(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美國的出口與美國海外子公司銷售額都是高度正相關的,而且美國海外子公司的生產銷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國出口競爭伙伴中的發達國家企業的出口(注:Lipsey.R.E.&Weiss.M.Y.:"ForeignProductionandExportsinManufacturingIndustries",

        pp488-494,Vol.63.No.141,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November,1981).)。

        (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關系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除去個別的現象,較大規模的起步應從20世紀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內瑞拉,亞洲的印度、韓國、新加坡、菲律賓和中國臺灣地區都是從那時起陸續向國外或境外進行直接投資的。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東石油輸出國組織一些成員的投資方式也從貸款轉向間接投資,再由間接投資轉向直接投資。(注:宋亞非:《中國企業跨國直接投資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而且由原來主要投資于鄰近的國家和地區,逐步轉向向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

        伴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發展中國家企業進入世界級大企業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1997年,發展中國家企業進入“全球500強”的僅有22家,平均營業收益率為3.6%;而2000年入圍企業增加到33家,平均營業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強”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張金杰:《國際直接投資形勢與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編《2001-2002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健康發展對貿易的促進也有其特點。首先,小規模和特殊商品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優勢。由于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大多數屬勞動密集型的小規模生產,資本勞動比率比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低許多,發展中國家東道國更愿意接受勞動密集型高的項目投資。即使是進行規模較大的生產性投資項目,與發達國家相比,作為母國的發展中國家也占據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同時,這種生產性投資也將給母國帶來原料、設備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強的投資與貿易互補性。其次,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一般側重于擴大出口的市場銷售戰略。無論是為保護原有的出口市場,或是開辟新的市場,還是避開貿易壁壘,發展中國家多采取各種方式保障出口,在達到一定實力和經驗積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經營戰略發展。

        考察韓國的經濟,其迅速發展得益于通過出口把國內產業與國際市場緊密連接的結果,從而使國際市場容量的不斷增大,并對國內經濟的增長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1991年韓國全國經濟學家聯合會的一份《韓國制造業的國外投資經營成果調查表》(注:參見杜玲博士論文:《發展中國家/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經驗與趨勢》,2002年5月。)中,我們看到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總的來講與貿易聯系較多,所占比重也較大。如開拓市場與回避進口限制兩項都與貿易緊密相連,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韓國整個對外直接投資動機中達到35.7%。當然,從表中還可以看出,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因區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北美洲和歐洲地區,開拓市場的動機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動機的比重平均高出10個百分點,這是為適應當地區域化經濟和確保新產品市場的結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區,最高比重的動機為回避進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動機高出10.4個百分點,這說明韓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此兩個地區對貿易壁壘的突破動機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體到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還有更進一步的動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譯)(Lee,Honggue)對韓國電器行業的研究。(注:參見Lee,Honggue:"Globalization,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CompetitiveStrategiesof

        KoreanElectronicsCompanies",inNomuraResearchInstitute&InstituteofSoutheast

        AsianStudies(ed.),TheNewWave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Asia,InstituteofSoutheastAsian

        Studies(1995).)電器是韓國最重要的制造業部門,在20世紀90年代初韓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五大電器生產國。李宏格指出,韓國電器行業在1989年的對外直接投資額比1979年增長了85%,顯示出韓國在該行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于20世紀80年代末達到了頂峰——盡管與韓國電器產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資的規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間電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為5億美元,而1992年電器產品的出口額卻高達161億美元。李宏格分析,韓國電器行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主要表現為維持和擴大出口的需要,即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那么,這種對外直接投資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韓國本身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所造成的壓力,迫使電器行業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尋求廉價勞動力以降低生產成本(主要是在亞洲地區);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歐美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在韓國擴大對歐美出口的同時,其電器產品也已成為反傾銷的對象——這一點對我國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審視海外投資與貿易的關系時,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綜上所述,盡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有所不同,但總的趨勢是積極的,對外直接投資有利于一國的對外貿易乃至國際貿易;由于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的互補關系和替代關系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不一,所以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出口的影響具有動態效應;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已不僅僅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它對發展中國家來講同樣是必不可少的經濟運作方式。

        三、中國海外投資發展與貿易的關系

        為了論述的方便與國土概念上的準確,我們把以下涉及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稱為“海外投資”。

        (一)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與現狀

        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比較準確的提法應該從1949年算起。但因那個時期的海外分支機構都是一些貿易企業,規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內。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海外投資的步伐越來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經外經貿部批準的企業就達6610家,中方海外投資總額已達83.5731億美元,遍布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注:此海外投資的區域數字以《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2001年)為準。)。

        1.中國海外投資的區域分布。中國海外投資在全球的區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但目前從投資的額度來看,集中化的表現還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國海外投資企業數量在全球主要63個國家和地區的分布見表1。從基本格局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發達國家(歐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國港澳地區33.46%的分布,大致呈現出各占1/3的態勢,可以說是一個多元化的分布。具體的投資額度和比重見表1。

        表1中國海外投資區域分布表(截至2001年底)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外經貿部《對外經濟貿易簡要統計》(2001)整理。

        通過以國家和地區分布的形式進一步對投資額排序,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海外投資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緣優勢和人緣優勢使相鄰國家(地區)和海外華僑聚集的國家(地區)成為中國海外投資的集中區域。至于在拉美地區和非洲投資額分布得較高,一般為投資行業的原因所致,這將在下面進一步闡述。

        2.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分布。中國海外投資是從貿易型企業起步的。這些貿易型企業開始在海外做的商業性工作是為對外貿易企業提供信息、進行市場調查和客戶聯系服務的。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中國政府有關政策的引導下,生產加工型企業有所增加。但總的來看,服務貿易型的投資行業特點仍十分突出。根據對外經貿部的統計,截至1999年,中國海外投資中服務貿易型企業,無論從企業數量上還是在投資額度上仍占絕大多數;生產加工型企業雖然在企業數量上增加較快,但在投資額度上還處于較小規模;而資源開發型企業在投資額度上比生產加工型企業還要大些。詳見表2。

        表2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與投資額分布(截至1999年底)

        附圖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提供的數據整理。參見:外經貿部發展司:《中國的境外投資狀況》,《國際貿易論壇》2000年第5期。

        一般地,中國海外投資在發達國家的多為服務貿易型和研究開發型,即非生產性項目。服務貿易型企業的運作主要是為了服務于國內企業的出口,以促進中國產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資于研究開發型企業則是為了更有利地接近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先進技術,以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則大多為資源開發型和生產加工型,即非貿易性項目。資源開發型的投資,主要是為了獲取國外開采條件較好或儲量、品位較高的石油、礦產、林業、漁業等資源,以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生產加工型投資,主要為轉移國內長線產品的生產能力或發揮中國在技術、管理上的比較優勢以占領當地的市場,同時帶動相關材料、設備、零配件的出口。因此,這也是生產加工型的投資大多集中在亞洲、拉美和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原因。

        (二)中國海外投資與貿易的互動

        1.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動因。從外部條件上看,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進入生產、銷售、采購的全球體系成為必然。中國既然已經實行了“引進來”的改革開放,也必然要實施“走出去”的對外開放,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實現資本、技術和人力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提升國內的產業結構,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從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資不僅是政府的政策號召,更主要的是國內企業自身發展的利益驅動和內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有許多動因,具體而言,中國海外投資的動因主要有如下五點:(1)尋求資源開發。中國雖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占有率很低。在進入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資源短缺對中國經濟將是一個嚴重的制約。其中,開發的重點放在對我國經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對外能源投資,即對石油、天然氣的開采;此外,還有一般性資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樹林資源等)的開發。在海外投資開發資源,主要是為了保障我國資源長期、有效和穩定的供應。(2)擴大出口貿易。無論是從中國政府政策的角度,還是從企業投資的角度,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帶動材料、機器設備、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帶動服務業的出口,都是目前進行對外投資最多的動機。在政府制定的有關海外投資政策中,著眼點基本上都是擴大出口,是與對外直接投資有關的貿易措施;綜合對中國海外投資企業的動機調查,擴大出口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注:參見段云程:《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與戰略》,中國發展出版社1995年版;謝康:《跨國公司與當代中國》,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年版;魯桐:《中國企業海外經營:對英國中資企業的實證研究》,載世界經濟學會編《世界經濟與中國: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開拓國外市場。在中國國內需求不足以及同類企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積極開拓新的國外市場是企業利益驅動的內在動力所致,也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機之一。這與理論上闡述的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之一——尋求市場型是相同的。(4)規避貿易壁壘。從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上講,規避貿易壁壘或突破貿易壁壘都是尋求市場型的一種動機。由于我國現已加入WTO,關稅逐步下調后,規避各種貿易壁壘已成為擴大出口和占領國外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特別是近年來,出口配額限制、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等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可謂是突破貿易壁壘的一個有效方式,也是對特殊貿易限制的一個反應。(5)獲取高新技術。在海外投資是中國企業獲取高新技術的一條重要途徑。中國的一些航天、航空、電子、生物化學和機械業的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渠道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少數中國企業還在國外投資建立了研究和開發機構,用最近的距離、最快的時間學習、研發最新、最前沿的技術。當然,這種類型的投資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但它將是最具潛力的海外投資。

        2.中國海外投資對貿易的影響。如前所述,無論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實證分析上,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即存在互補關系也不乏替代關系,即存在貿易創造效應也有貿易替代效應。具體到中國的實際,由于投資行業的特點和投資區域的不同,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要視具體的投資行業和投資區域而定。首先,服務貿易型企業的投資,動機與目標非常明確,肯定是為擴大出口服務的,因此這類企業的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無疑是積極的;其次,資源開發型企業的海外投資,進口的資源都是我國相對成本低或戰略的需要,同時還能帶動設備、制成品(如鋼材)、技術和勞務的出口,雖然會帶來一定的進口貿易增長,但從整體上看對我國出口貿易還是起到了促進作用;最后,生產加工型企業的海外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情況較為復雜。我們將對生產加工型企業的海外投資做一個具體分析。(1)機械行業。機械行業中如汽車、摩托車零配件組裝,家用電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裝配:將產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給買方組裝成整機;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裝配:將產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給買方組裝成整機。)等,由于絕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國內的零部件,在初期設備投資之后,后續的零部件就成為組裝生產的必備條件。因此,從總體上看,機械行業在海外投資對我國出口的帶動作用是持續且長期的。特別是大型家用電器,這是典型的加工組裝型產品,根據外經貿部的有關統計,家電行業投資帶動出口的系數比其他產品高達20-30倍。金城集團的案例也顯示,摩托車產品在海外投資建廠生產后,大幅度地帶動了該集團的出口:1997年海外銷售收入250萬美元,帶動出口近150萬美元;1998年海外銷售收入近600萬美元,帶動出口達400萬美元(注:李鋼主編:《“走出去”開放戰略與案例研究》,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0年版。)。實證分析表明,機械行業由于技術與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結合,海外投資就可帶來明顯的貿易創造效應。(2)輕工行業。嚴格地講,輕工行業中也有屬于機械行業的產品,區分出來的主要是體積較小的機械產品如自行車以及其他輕工產品。這類產品的特點是,體積較小,出口運費沒有體積較大的機械產品高,與海外加工的生產成本比,在國內的生產成本更低,因此這類產品的海外投資與出口很可能出現替代關系。也就是說,在國內生產此類產品后出口更經濟,就很少會有企業再到海外投資生產;即使在海外投資并形成規模生產,對國家的出口帶動作用也不大。(3)紡織服裝行業。紡織服裝業的投資主要是規避貿易壁壘,由于根據多種纖維協議,在投資國的出口配額已經用盡時,如果東道國尚有未使用的配額,投資國便可以使用。中國在紡織品領域受歐美出口配額的限制非常嚴重,因此不少的紡織服裝企業到海外投資主要動機都是為了突破配額的壁壘,在海外尋求更廣闊的市場。這種類型的企業在海外的投資也要視情況而定:一次性投資建廠可以帶動國內紡織機械的出口,但對出口貿易沒有持續的帶動作用;使用國內材料多的,可以促進國內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產地規定比例的國家對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國家(地區)可以享有免配額、免關稅的優惠,則可以大大提高我國產品出口或向第三國出口。因此,紡織服裝行業在海外的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是擴大還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實證數據。

        四、結論

        1.綜合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關系的理論,回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對外直接投資與貿易關系中的發展,以及中國海外投資與貿易的現狀與特點,論述了中國海外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我們進一步證實了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貿易既存在互補又存在替代關系、中國的海外投資既有貿易創造效應又有貿易替代效應的理論。有意義的是這些互補和替代關系,或稱貿易創造和貿易替代效應,在不同的投資領域、投資行業、不同的投資區域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是有所差異的。

        第7篇: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范文

        關鍵詞:保險資金;不動產;保險業;投資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1-0204-01

        1 我國保險資金適度介入不動產領域是必要而又可取的選擇

        允許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是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保險資金投資房地產有利于實現資產配置多元化。根據海外的監管與實踐,不動產投資是保險資金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海外保險公司資產構成而言,各國或地區保險公司資產組合中大都包括了不動產投資,直接投資不動產比例在1%-5%,間接投資比例在1%-20%不等,以此來平衡風險,提高組合收益率。與國外相比,我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還比較單一。以2008年為例,保險資金配置情況為銀行存款26.8%、債券57.1%、基金5.4%、股票8.4%,其余只有2%左右是直接投資品種,包括債權投資計劃和直接股權投資等。這造成了保險資金投資的收益率過多地依賴資本市場的漲跌,波動幅度較大。另一方面,保險資金投資房地產有利于提高資產與負債的匹配度。對應保險市場,尤其是壽險市場上的長期負債,保險公司需要有利潤穩定的長期資產來對應,最終實現總量匹配、期限匹配和資產性質匹配。

        2 當前我國保險姿金投資不動產存在的問題

        保險負債的特性要求資金運用在期限、成本、規模上與其較好地匹配,以滿足償付要求。目前,保險資金中約有80%以上為壽險資金,壽險資金中約48%是20年以上的長期資金,25%為5-20年的中期資金,27%為5年以下的短期資金。保險資金的期限分布特性,為其使用提供了寬裕度,也為投資的長期穩定復利增長提供了前提。因此,不動產投資規模大、期限長,比較符合保險資金追求長期價值、穩健投資的特點。盡管不動產投資符合保險公司的長期投資戰略,但是目前我國保險資金進行不動產投資仍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 不動產投資專業人才匱乏

        作為與“承保業務”同樣重要的投資行為。要求保險公司能夠對經濟運行趨勢、產業發展方向等經濟情況的變化有明確認知。不動產投資是一個專業化非常強的領域,需要專門的組織體系和人員配備,如果僅作為保險公司或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一個部門運作,不利于它的長遠發展。但是受“重保險輕投資,重來源輕運用”的固有思想影響,我國的保險公司往往忽視發展投資專業隊伍,缺乏具有較高專業性、技術性的投資管理人才儲備,特別缺乏熟悉不動產投資領域的專業人員。

        2.2 不動產投資可投資產較少

        按照保險資產配置的要求,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所要求的年化收益率通常在6%-10%的區間。從風險與回報匹配的角度看,往往能取得高租金和低空置率的一線城市核心地區的商用物業能夠在中長期獲得較高的回報水平,符合保險資金的安全性和追求長期回報的要求。而且,隨著一、二線城市住宅與商用物業間價格差距的逐步拉大,商業地產的投資價值已經開始逐漸顯現出來。因此,一、二線城市將成為保險資金主要關注的區域,一線城市核心區域的高端商業物業將成為保險資金重點考慮的投資目標。

        2.3 不動產投資監管有待完善

        隨著近年保險業的急劇發展,償付能力不足一直保險公司面臨的突出問題。目前,我國險投資的政策環境不夠完善,配套的《保險公司不動產投資試點管理辦法》尚出臺,對保險資金不動產投資的有效監機制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法律法規系不完善,監管信息化程度低,無法適動態監管的要求;監管隊伍力量薄弱,制約了保險資金運用水平和能力的高。同時,保險資金在不同市場的運用保險金融集團跨行業運營,都會對現行分業監管格局帶來沖擊,這些都對保險監管提出了挑戰。

        3 對我國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的幾點建議

        3.1 堅持長期持有、穩定回報的投資策略

        保險資金采取“長期持有、穩定回報”的投資策略,可以有效地抵御不動產自身周期性所帶來的投資風險。保險企業不應該為謀取短期利益而參與不動產投機炒作,因為這不僅會使企業承擔巨大的投資風險,而且不利于不動產市場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可以說,這既是企業投資策略的問題,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問題。

        第8篇: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范文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外資;經濟增長;投資

        正確引導外資流向,提高外資利用效益,已成為我國提升利用外資質量的當務之急。所謂外資流向,包括產業流向和區域布局。目前,制造業占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64%左右,出口導向型外商直接投資仍占很大比例,約90%的外商直接投資仍集中在沿海地區。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實現外資產業規模和結構統一,集聚和要素集約利用相統一,引資速度、質量和效益相統一,引進資金和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與高科技人才相統一,引資領域拓展和核心競爭力提高相統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調整外資利用結構

        外資流向和結構科學、合理化,關系到欠發達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外資政策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按照國家總體和地區情況相協調的宏觀發展目標,將利用外資與新型工業化、要素資源集約發展、產業結構優化有機結合起來,立足于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特點及其引資的長期目標與整體效益,協調引資的產業結構,堅持量質并重方針引導外資的流向,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我國在吸引外資中,應優先考慮那些產業關聯度高,能通過對外投資發展帶動國內產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的有較長產業鏈的產業,抓緊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細化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明確鼓勵、限制和禁止的范圍。欠發達地區目前的引導外資流向應予調整的方向包括:

        (1)吸引外資投向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交通、電力、通訊、能源、教育等基礎設施是制約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主要障礙。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需要的資金最多。引進外資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彌補國家投資將不足的有效途徑。通過引進外資,可以緩解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及技術上的壓力。同時,基礎設施建設屬于極具長遠效益的投資,通過利益誘導,完全可以成為引進外資的新的增長點。BOT是Build(建設)-Operate(經營)-Transfer(轉讓)的簡稱,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項目融資方式。其主要含義是:政府同私營部門的項目公司簽訂合同,由項目公司籌資、設計和建設基礎設施項目。項目公司在合同期限內擁有、運營和維護這項設施,并通過收取使用費或服務費用,回收投資并取得合理利潤。協議期滿后,這項設施的所有權無償移交給政府。

        (2)優先引進高科技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關鍵,選擇性地利用外資,就是要鼓勵外商投資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材料,提高企業技術經濟效益。目前欠發達地區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皆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外商投資過多地流向制造業;輕工業項目外商投資過多,目前已經有許多行業供過于求,如家電、自行車、合成洗滌劑等。欠發達地區引資應立足欠發達地區開發高起點的要求,積極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軟件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增加技術滲出,更好地帶動欠發達地區工業的發展。

        2改變外資利用方式

        利用外資中的直接投資、補償貿易、海外基金、國際商業銀行貸款,政府貸款、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外商提供的出口信用、證券發行、租賃信貸等不同方式,各有特點,各有利弊。欠發達地區應從自身的條件和需要出發,順應當今國際資本流動的趨向,采取靈活的態度去拓寬引資渠道,并使各種方式相互補充,為我所用。外國直接投資往往涉及資金、技術和管理的一攬子轉移,不僅使東道國增加貨幣資本,而且帶來了包含先進技術和管理的真實資本以及國際市場信息,而國際借款、國際證券投資等間接投資方式只是涉及資金的單向流入。此外,外國直接投資不存在還本付息的問題,東道國的出口創匯壓力較小;投資期限一般都較長,不會輕易撤資;外國直接投資者獲得利潤后可能在東道國進行利潤再投資,資金流動比較穩定,不會增加我國金融風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際利用外資的結構也經歷了對外借款為主到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為主的轉變。當前欠發達地區應繼續堅持以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為主的外資政策。欠發達地區應積極爭取和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投放于農業水利、環境保護、交通運輸、文化教育和部分工業項目建設上,這些建設項目的建成,對于欠發達地區省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實行差別化的引資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商直接投資實行了地區政策傾斜,該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同時,在相當程度上擴大了我國的地區間差距。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單純的地區差別政策顯示出嚴重不足,如地區之間過度競爭,產業布局不合理、資源浪費、經濟效益降低等,實行地區傾斜與產業傾斜相結合的外資政策成為必要。產業傾斜與區域傾斜相結合的引資政策就是在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在吸收外資中,對各區域內能發揮本地比較優勢的產業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從而使外資能推動我國各地區經濟均衡高效的發展。我國在吸收外資中應注意統籌規劃,發揮各地方的比較優勢,使各地區的協調發展。產業傾斜是建立在各地比較優勢之上的,發展區域內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可以促進地區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中欠發達地區可以同東部地區一樣,通過吸收外資來促進本地經濟的優化發展,從而減少全國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從我國的國情現狀看,我國中欠發達地區幅員遼闊,農牧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大,勞動力及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相對較低,這些都是吸引外資的有利因素,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基礎好,科研能力雄厚,勞動力素質高,但能源、原材料缺乏,具有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上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魏淑清. 外商直接投資區位選擇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 商場現代化,2011,(11):194-196.

        第9篇:海外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范文

        關鍵詞:國家風險;國際貿易;外商直接投資;FDI

        現代經濟發展已經趨于全球化發展,由于商品、服務以及資金的便利流動,國際貿易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各國間國際貿易的形式呈現多樣化,最常見的形式主要包括非直接出口、授權經營、外商直接投資、證券投資以及信用貸款等方式。近些年來,全球投資和貿易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諸如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以及歐洲債務危機已經屢見不鮮。因此,對外貿易的過程中必須面臨國內和國外的金融風險雙重壓力。為了更好盈利就必須將投資或貿易過程中所面臨到的風險加以分析和評估。“國家風險”概念可以從不同的方面概況對外貿易時所面臨的風險。本文擬從國家風險的各個角度分析對外貿易不同形式下投資者所能面臨的風險,以便于新的投資者在投資時選擇適當的形式開展國際業務。

        一、國家風險

        在20世紀50年代所研究的國際銀行的跨境業務中可以找到國家風險的研究雛形,最初將某一國家金融機構為另一個國家或本國企業的境外投資提供貸款時,可能出現的海外信貸違約風險成為國家風險[1]。國家風險在學術界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研究的視角不同對國家風險的定義也會有所區別。在國際貿易事務研究中當中最經常提及到的概念分別是“國家風險”、“政治風險”和“風險”。在研究國際貿易中所面臨的國家風險問題之前,就必須先區分這三個概念。早在上世紀60年代起“政治風險”開始出現于西方學者研究的著作當中。政治風險定義為會對跨國貿易公司利益的產生負面影響的政府行為。其主要分為宏觀和微觀因素[2]。“風險”是指在國際借貸過程中借貸國家不愿意甚至是無法償還其他借貸人的外債可能性問題[3]。隨著上個世紀70年代在銀行界興起的國際借貸開始“國家風險”這一新的概念也在國際間普遍興起。“國家風險”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所涉及的層面要比前兩種類別的風險會更寬廣一些。總的來說,“國家風險”可以概括成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所可能遇到的與國別相關聯的風險。其主要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法律、地理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因此,從定義上來看“國家風險”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政治風險”和“風險”都只是屬于“國家風險”的一個部分。

        二、國際貿易的形式

        現代社會中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特別是2015年12月人民幣加入SDR方便了國際結算之后,國際上業務交易量將會持續增長。因此,國際業務中所面臨到的問題也將會越來越多。為了保證經濟以及商家或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必須對國際貿易過程中所能面臨的問題提前做好風險管理準備。而對于企業或者主體本身而言,了解清楚國際貿易的不同方式也是有利預防風險的一種方法,換句話說,不同進入外國市場的方式將會面臨不同種類的國家風險,由此看來,只要摸清了企業或者主體是以何種形式進入外國市場,那么相對來說所面臨到的國家風險也能概括出來。在Braun的研究中將國際貿易按照是否產生資金投入以及是否有在當地產生價值的程度大小將其分為圖1中的五種主要類型[4]。間接投資是參與國際貿易程度最低的一種貿易形式,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間接投資是最為安全和適合的投資方式。間接投資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出口產品或是對目標國進行投資。特許經營或者是合資公司這種形式也可以將業務延伸到國外,例如麥當勞、肯德基等著名的美國快餐業就是利用這種形式將自己的業務散步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見圖1)與第一種方式不同的是,特許經營只需要向目標國提供知識產權(如專利、商標和版權等),這樣特許經營者可以不用通過任何財力物力方面的投資擴大自己的業務。直接投資(FDI)最為直接的一種接觸國際貿易事務的貿易種類,通過直接在目標國家進行投資進行擴展業務。這種方式的貿易形式所面臨的危險最多,但公司或者人享有最多的權利利弊各有。所以,應該結合自身特點選擇不同國際業務擴張形式。證券投資和信用貸款這兩種方式的貿易形式有別于前面三種形式,主要是以注入資本的形式開展業務,因此需要注意在國際事務中的法律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操作風險等形式的風險。不同的形式所涉及的問題不同,因此區分了它們之間的差別就可以合理管理風險。

        三、國家風險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了解完國際貿易的種類之后,對于研究貿易過程中所面臨的國家風險便可以迎刃而解。國家風險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主要是針對國際業務中能影響企業或者國家在內的一切相關方面。總的來說主要是從政治、財務以及經濟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不同的貿易形式所面臨的國家風險也會不同。國家風險也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對于量化風險的工作來說也會有一定難度,一般多以定性分析的方式給投資者提供建議。Meyer在其關于國家風險的研究中將國家風險按照政治、社會和經濟三個方面進行細致分析,基于他的研究理念也可將國際貿易中不同形式所面臨的風險種類不同進行詳盡研究。由于進行國際交流形式的不同,因此在過程中所遇到的風險也會不同,總的來說國際關聯度越高的貿易形式,其所面臨的風險也會更多。不同國際行為所面臨的風險種類具體分類方式如表1所示。根據Meyer的研究將國家風險分為四大種類的風險,其中關于政治風險主要是在國際交往中由于當地國家或者地區的政治制度、政治環境等方面的影響所可能面臨到的風險。這其中主要包括如轉移支付的風險、沒收風險、運營風險和貪污風險。國際貿易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最后資本流動,但由于不同的國家體制不同很有可能會影響資金的支付轉移,所以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國際貿易都會面臨轉移支付問題。沒收風險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國家限制出口或者進口,所以對于有貨物或者服務等實物貿易類型就會遇到此類風險。而對于金融往來性質的貿易形式可以適當避免沒收風險。運營風險主要是指在貿易過程中由于外部環境影響到公司或者企業內部運營情況,對于有實物經營的貿易形式就必須注意到此類風險。貪污風險是在擴張業務的過程中,貿易公司為了或許自身利益來賄賂國家政府機構,所以對于直接投資這種形式的國際貿易多見該類風險。在國際貿易中不得不面臨兌換貨幣,因此對于金融交易過程就會遇到匯率風險。信用貸款方式的國際擴張也會存在違約風險即債務風險。直接投資方式的國際貿易中所占的主導權最大,因此面臨的風險種類也會越多。所以,在運營過程中也會由于不同國家或地區在地理特殊性質中所遭遇的不可避免的自然風險。

        四、結束語

        國家風險的研究在全球化經濟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是必不可少的議題,應該從各個方面入手來研究國家風險問題。只有更深入研究才可以將國際貿易中所面臨的風險管理工作做到未雨綢繆。這樣一來也幫助投資者更好的選擇恰當擴張的方式去開展國際業務,也避免了全球性經濟或金融危機的爆發。

        作者:向茜 單位:吉首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巍,張金杰.國家風險[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2]BouchetMH,ClarkE,GroslambertB.Countryriskassessment:Aguidetoglobalinvestmentstrategy[M].JohnWiley&Sons,2003.P.10

        [3]徐瑩亮,路昊陽.關于國別風險與風險的若干思考[J].新金融,2012(3):14-1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高清aⅴ日本 | 亚洲性图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在线视频国内亚洲 | 亚洲精品福利aV在线播放 | 最新国产精品片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