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范文

        農業經濟專業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經濟專業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經濟專業知識

        第1篇: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范文

        1、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由農民自愿參加,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某一產業或產品為紐帶,以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實行資金、技術、生產、購銷、加工等互助合作經濟組織;

        2、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

        3、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多種多樣,按照農民合作的緊密程度,歸納為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專業協會三種主要類型。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范文

        內容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完善,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本文研究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路徑選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雙高外向聯合驅動模式。并指出通過政府職能作用的合理定位;完善市場、強化市場的引導作用;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發揮開放經濟對農民合作組織的誘致性拉動作用,共同推動農民合作組織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雙高外向聯合驅動模式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有學者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應實行從國際經濟大循環向國內經濟大循環轉變(賈根良),改變以往過于倚重外貿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應該將經濟發展的重心轉變為擴大國內內需,而擴大內需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實行農業現代化。農業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要充分體現合作經濟組織的規模經濟效益,改變農民在農產品市場的弱勢地位,提高農業的成本效率和交易效率。通過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農民的議價能力,吸收更多的農民加入組織,改變以往的小農戶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減少交易的頻率,降低農民交易成本,將農產品市場從以往的完全競爭市場向區域的賣方壟斷競爭市場轉變,增加農民分享市場經濟收益的份額。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是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實現工業化(楊永華,2007),而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推動力,是促進農業增收增效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趨勢良好,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給予其發展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立法保障和經濟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國農民的綜合素質不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治理機制不健全、外部發展環境仍不完善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文獻綜述

        (一)國外相關研究

        合作經濟思想起源于早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其三大代表人物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分別對合作經濟思想做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并推動了合作化運動的實踐。圣西門提出在合作中應該按照個人能力和貢獻分配的思想;傅立葉構建了“法郎吉”和諧社會,充分肯定合作對生產力促進的作用,認為協作制度能使產量增加三倍。在歐文“新和諧公社”的理想社會中,他強調重視專業合作組織。在吸收空想社會主義合作思想合理內核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合作是一種生產關系。在農業生產上的合作,馬克思主要是把合作制作為改造農民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是實現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過渡的一種手段(王慶,2008)。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這些農業合作社中,收入分配要以按勞分配作為基本原則,必須“把各個農戶聯合為合作社,以便在這種合作社內愈來愈多地消除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并把這些合作社逐漸變成與全國大生產合作社擁有同等權利和義務的組成部分”。

        西方學者對于合作經濟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創新,融入了新制度經濟學、產權經濟學、交易費用理論、公共物品理論、博弈論等新內容,從不同側面論證了合作社存在的合理性和現實性。俄羅斯“社會農學”創始人恰亞諾夫主張家庭農場制,通過分析農民家庭結構對農民農場組織的影響,提出家庭結構決定了家庭經濟活動規模的上限和下限,在數量和質量上影響農場的組織狀況(恰亞諾夫,1996)。科斯、威廉姆森等的交易費用理論提出通過交易主體(農戶)以合作組織形式降低交易成本,將交易成本內部化,提高交易效率。謝勒在貝恩(1959)的產業組織理論基本框架基礎上提出“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分析范式(SCP)。而以斯蒂格勒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認為應該是市場績效和市場行為共同決定市場結構,三者之間是一種復雜的、相互作用的關系,而不是簡單的、單向的關系。以布坎南和奧爾林為代表提出公共選擇理論認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制度的供給和需求如同公共物品的供給和需求,是基于集體行動的邏輯選擇。納什、夏普里等學者的“討價還價”模型、Shapley值以及“核”概念拓展了合作博弈論,其指出成員決定是否加入合作社主要取決于合作社能為其帶來多大的收益,并且這種合作組織只有提供與其他替代性的群體組織至少相當的收益時,才能保持穩定。泰勒爾將博弈論引入合作組織理論,認為組織行為不僅取決于市場結構,還取決于組織對自己行為可能引致的其他組織反應行為的預期,應與當事人的心理預期緊密聯系,通過組織內部結構調整來解決市場問題,實現瓦爾拉斯均衡(劉麗霞,2008)。Sexton(1986)利用存在核心解的N人博弈模型,提出如何在成員之間以及其他參與主體之間分配成本和收益對合作社的形成、穩定和效率至關重要。

        (二)國內相關研究

        目前,關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形成模式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有無依托主體的角度,分為依托型和無依托型(苑鵬,2001;郭紅東,2002);二是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營范圍的角度,分為生產主體型、流通服務主體型和綜合型的合作經濟(劉勁松,2004)。現階段我國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創新的模式選擇主要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模式、社區農民協會模式和股份制合作模式等(向東梅、陳德,2006)。

        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創新的途徑,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創新分為市場自發式模式與政府主導式模式。認為市場自發式實際上就是在市場作用下自發形成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而政府推動型與社會改造型都是由政府主導建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即自下而上的農民自發組織形成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型(刑曉燕)。

        制度創新理論提出了制度創新的模式大致可分為誘致性制度創新和強制性制度創新。強制性制度創新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及實行,制度變遷的主體是國家或者政府,如國企改革。而誘致性制度創新指的是現行制度創新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創新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個)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的,其主體是個體或者特定的組織,如。從對制度創新的需求與供給的分析來看,只有當制度創新需求者新的要求與上層決策者的收益預期趨于一致時,制度創新的新均衡才會形成。一種制度創新是從一個可供挑選的制度創新集合中選出來的,從生產和交易費用兩方面考慮,它將比這個制度創新集合中的其他制度創新更有效。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由農民自發組建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最符合農民群體自身的利益要求。但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構建,需要大量的資源條件,在小規模農戶占主導地位的農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一個相當困難的過程。與一般的營利性企業相比,合作組織的制度安排具有較強的反市場性,在一個完全遵從自由競爭機制的市場環境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制度安排處于市場機制失靈的邊緣,對政府的扶持具有某種天然的傾向性 (苑鵬,2001年)。

        我國各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各有不同,東部地區主要是龍頭企業帶動型、中部地區主要是能人牽頭型、西部地區主要是政府主導型模式(王新利、李世武,2007)。吳素芳(2008)對寧夏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路徑選擇中,提出政府推動的外生型發展模式、“專業大戶+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股份合作的組織發展模式等。王大慶(2007)基于傳統的“公司+農戶”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產業+科技”CIS模式進行研究探索,通過對黑龍江省順利村“三位一體循環經濟模式”(CIS模式)的實踐探討分析,提出通過市場把科技、產業和農村合作組織有機結合起來,使其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從我國各地實踐探索經驗看,提高我國農民組織化程度的路徑主要有:“農戶+龍頭企業+市場”模式;“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市場”模式;“農戶+專業市場(基地)+市場”模式和“農戶+中介組織+市場”模式。

        雙高外向驅動型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能夠有效解決我國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問題,而目前我國更多的是農戶與其他經濟主體聯合進入市場的合作行為模式,常見的是“公司+農戶”模式,但該模式存在如下缺陷:多數契約為附和契約、買方壟斷、企業違約現象時有發生等。從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又可以分為能人牽頭型、龍頭企業帶動型、政府部門帶動型等。按運行機制,可將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分為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大類型(黃祖輝、徐旭初,2004)。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需要內外機制的共同推動,尤其是社會政策的支持是第一位的(楊團等,2007)。

        雙高外向驅動型模式綜合考慮市場、政府以及對外開放經濟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模式的驅動作用,重點突出開放經濟對農民合作組織的誘致性拉動作用,通過市場驅動、政府推動和開放經濟拉動聯合促進農民合作組織的快速有效發展,是在二維度整合模型基礎上拓展的三維度模型。李燕萍,涂乙冬(2009)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構建了市場調節、政府宏觀調控的二維度整合模型,將其發展模式分為:雙低驅動型、市場驅動型、政府驅動型和雙高驅動型。認為雙低驅動型模式與經濟發展呈高度負相關關系,而市場驅動型模式與經濟發展水平呈高度正相關關系。他們主張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必須依靠市場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二者的共同作用。

        雙高驅動模式是建立在市場制度比較完善以及政府職能高效的基礎上的理想模式。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正在從雙低驅動模式向市場驅動型或者是政府推動型模式轉變,最終達到雙高驅動型模式,但是雙高驅動型模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很少。該模式結合了“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要求政府在各種稅收、金融、土地流轉、制度、法規上給予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足夠的扶持力度和發展環境,加強對合作經營管理的監督。同時要求市場機制比較完善,通過價格杠桿誘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走上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發展模式并遵循內部治理機制,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使社員總福利達到最優。

        雙高外向聯合驅動型模式(見圖1)是在雙高驅動模式的基礎上,加大市場的開放程度,實行走出去的策略,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國內市場提高其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并逐步走出國內市場,增加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高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同時,還要實行引進來的策略,即通過不斷開放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可以吸收國外知名企業加入組織,形成一個跨國跨區域的大型合作組織。通過引入外資企業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制度,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以及依靠其較高的國外市場占有率,拉動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完善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提高合作經濟組織的外部市場的占有率,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外向發展。各地可以考慮本地的客觀實際,在明確各自權利和義務的條件下,把產供銷統一起來,結成利益共同體,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社組織,利用其信息、組織和網絡的優勢,在競爭中尋求國際合作,在合作中壯大自己,同時堅持立足國內市場與放眼世界市場相結合。

        結論和建議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的選擇應該與該區域的資源稟賦相匹配。資源稟賦不僅會影響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模式的組織的規范程度、結構的聯結度,還會影響到組織的行為邊界等方面。如果經濟資源充裕、人力資源優良、市場規模較大,則傾向采用規范度高、結構緊密、統一實施管理與協調的實體性組織模式來運作經營;如果地區的經濟資源約束較強、人力素質偏低、市場發育遲緩,則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的模式應采取靈活、規范度低、結構松散的、規模較小的組織類型;后者通過持續的發展和積累,在其經濟能力和組織達到一定水平和規模時,存在向前者轉化的組織行為動機。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模式選擇不僅要充分考慮資源稟賦、資產專用性等因素,更應走有中國特色的混合模式。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合作社的成功經驗,既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也要增加市場的作用力,同時也有必要投身于國際市場,不斷發展壯大。政府應該加強對合作組織的立法建設、扶持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由于我國地區差別較大,統一的發展模式反而不利于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應該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域的比較優勢,選擇理性的發展模式,完善其治理結構、管理制度。在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區域,應該選擇政府驅動型模式,并逐步過度到“雙高驅動模式”,從而進一步發展為“雙高外向驅動模式”。而在外部環境較好,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區域,尤其是外向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應該選擇市場驅動型模式,達到“雙高外向驅動模式”,充分利用外資優勢,引入外資企業加盟,拓展國外市場。積極鼓勵相鄰地區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打破區域的界限,促進規模經營的實現,拓寬組織的活動空間和服務功能。

        (一)明確政府職能定位,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外部環境

        政府不應過多的干預合作組織的內部經營管理,使其過度依賴于政府。農民組織與政府之間存在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矛盾的關系,而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單純行政關系。政府應該從微觀經濟活動中脫離出來,其功能應該定位于:維護公平、公正原則,提供符合市場經濟運轉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為農民組織的建設提供制度和政策服務(韓曉翠,2006)。政府的職責是構建一個市場體系,規定社會經濟政策,通過法律和政策對于市場進行整合管理,加強宣傳教育、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改善公共交易設施、提供信息服務、加大財政信貸、提高金融支持、落實稅收優惠等。尤其是當前農村金融缺位,政府應該建立層次分明、既公平競爭又分工協作,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建立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相適應的信貸規模,可以采用集團信貸模式、混合信貸模式、單戶信貸模式。

        在當前金融危機下,要通過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外部環境,促進合作組織發展,提高農民收入,除了法律、金融支持、規范管理、稅收優惠等措施外,政府應該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明確土地產權,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目前我國農村土地經營權分散于各個獨立的農戶家庭,而土地的所有權歸集體所有,土地產權不清晰,流轉不規范,管理制度體系不完善,成為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瓶頸。所以應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制度。應賦予農民對所承包經營的土地更多的權益,優化土地資源配置。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農業規模經營的收益,從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

        政府在加強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要加大對農業人力資本的投資。加強教育和培訓可以縮短農民對新事物的認知時滯,提高整體素質。農民文化水平高低會影響到農民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認知程度,而農民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正確了解和理解是組織產生和發展的前提。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會降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創新成本,合作組織制度變遷中預期的實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就會降低,同時合作組織運行中的管理和監督成本也越低。

        (二)以市場為導向,引導合作組織的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必須依據市場需求生產農產品,不能脫離市場。亞當•斯密(1996)論述了分工協作在促進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性,指出在任何商品的整個生產過程中,都需要商人、運輸者及其他許多勞動者的聯合勞動。他分析研究了市場規模對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的影響,認為市場的發育度是與某一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類型的選擇是高度相關的,一個地區的市場規模越大,市場越完善,經濟個體生產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并相應地投入專用度更高的生產資本,而這直接導致治理的規范度提高。反過來說,市場發育滯后的農村地區,由于市場規模極為有限,專業化程度較低,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的公有資產的專用度較低,因而其組織形式缺乏規范化的內在動機。所以要不斷完善市場結構,使其符合完全競爭市場條件。根據完全競爭市場的規模經濟理論,合作經濟組織應達到適度的規模。雖然從交易成本理論的觀點出發,交易的次數越多交易成本越大,即組織的規模應該越大越好。但是規模越大,其內部管理成本增加,反而使其效率低下。

        (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競爭能力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進一步發展,提高國際市場的占有率,要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要引進來、走出去。通過國際交流和合作,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外的聯合和合作,幫助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拓展市場和發展空間,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通過各方的決策者、專家和實踐者共同參與,在經營管理上加強改革創新,積極引進實踐經驗豐富、有管理知識的專業人才來改善經營,提升管理質量和服務專業化水平,從而提高競爭力,并最終演變為規模巨大、專業化水平很高,具有重要地位和廣泛影響的經濟組織。其合作組織模式也需要適度的創新改革,可以考慮引入外資企業加入合作組織,既能獲得外資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服務支持,同時又能通過外企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增加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以便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實現農產品的品牌經營戰略。同時要加強國際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國內和國際項目在設計和資金使用上應加強協調,提高成效。

        參考文獻:

        1.楊永華.發展經濟學流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2.韓俊.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查.上海遠東出版社,2007

        3.孫亞范.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李燕萍,涂乙冬.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研究――一個二維度整合模型.理論月刊,2009

        5.王新利,李世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7

        6.韓俊.調查中國農村.中國發展出版社,2009

        第3篇: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范文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機制;信貸支持

        中圖分類號:F830.5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7-4392(2010)01-0030-03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及金融支持情況

        (一)市場機制:催生農民專業合作社

        臨汾市地處汾河谷地,總人口417.2萬,其中農業人口265.5萬,占63.6%。由于受自然條件、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傳統農業投入產出比例失調,效益低下,農民增收的空間越來越小。近年來,農民開始積極嘗試發展養殖和種植及農副產品加工運輸業,但由于個體單干規模小、成本高及資金、技術、信息、服務、市場等問題困擾發展緩慢。在這種條件下,農民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它通過自身在局部地域、部分產業的運作和發展,客觀上帶動和引導了農民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種植、養殖業及農副產品加工、運輸、銷售,推動了農民由個體、分散經營向聯合、協作,規模化發展,實現了信息、技術、服務、市場、資源共享和由小到大、由單一向多元的產業化發展,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純收入。

        2009年10月末,臨汾市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合作社共682個,入社農戶6000余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8.2%,帶動周邊農戶32880戶。合作社的主要特點是:一是主體多元化。表現在有70%左右的合作社由農村種養大戶、技術能手、營銷大戶、經紀人等牽頭興辦的,龍頭企業、供銷社等也是合作社的重要力量。二是合作社形式多樣化。有生產技術合作的,有品牌和商品銷售合作的,也有資本合作的。三是合作社領域擴大化。從簡單的種植、養殖發展到運銷、加工、儲藏、服務等多個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種植和養殖業的生產經營上,占到總數的82.5%。四是推動了農業市場化、外向化進程。如曲沃縣以合作社為載體,建立了4000多畝蘋果業基地,3萬畝優質大蒜生產基地,上千座大棚蔬菜生產園區等,商品率高達90%以上,其產品遠銷到廣東、湖南、河南等地。五是具有一定的帶動輻射能力。如浮山縣梁村張峰養雞合作社帶動全村農戶養雞5萬只,輻射帶動了孫家莊、圪馬河、西關村等300多養雞戶。

        (二)信貸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

        2007年以來,臨汾市農村信用社開通支持合作社發展綠色通道,有效破解了單個農民融資難的問題,既為合作社發展“輸血”,又有效防范了信貸風險。據統計,全市農村信用社已支持8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覆蓋面達到13%,累積發放貸款1.82億元。

        1.制定“三為主三優先”信貸政策。在支持合作社發展過程中,臨汾市農村信用社把支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為信貸工作的重點,制定了“三為主兩優先”政策,即以農戶為主,以合作社員為主,以合作社龍頭種、養殖產業為主,優先安排滿足合作社鏈接市場流動資金貸款,優先保證合作社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資金需求。

        2.評定信用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社員實行分別授信。截至2009年4月末,全市農村信用社共評定“信用戶”480554戶,核發“信用戶證”313886戶,占已評級農戶的77%;評定“信用村”2291個,占全市行政村數的78%;評定“信用鄉(鎮)”63個,占全市鄉(鎮)數的42%。全轄信用社發放貸款農戶數達55.81萬戶。

        3.采取因縣制宜、因社制宜、因人制宜的多種貸款方式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社員貸款擔保難的問題。如對信用戶的農民合作社社員實行小額信用貸款,對超過小額貸款需求的是信用戶的合作社社員實行多戶聯保貸款或其他擔保貸款,對非信用戶的社員及合作社實行擔保貸款,切實解決合作社及社員貸款難的問題。

        4.創新信貸產品,服務農戶。臨汾市農村信用社依托電子化平臺,開發了相應軟件,將“借記卡存款科目”與“小額農戶貸款科目”相勾連,推出了“農戶通”小額農戶貸款授信業務新產品,變手工放貸為機器放貸。2009年,“農戶通”在曲沃縣試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5.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實行利率優惠政策。在對合作社及社員貸款定價時,臨汾市農村信用社一些聯社將貸款利率按同期執行利率下浮30%-10%。這樣,既體現了農村信用社信貸扶持的政策,又可以通過讓利,鼓勵更多的農民參加合作社。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我發展能力較弱

        主要表現在規模偏小,抗風險能力低。據調查統計,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在10人以下的488個,占88.7%,100人以上的只有9個,占比1.6%;從注冊資本上來看,10萬元以下的447個,占81.2%;從總資產來看,100萬元以下的491個,占89.2%;從生產產值上來看,50萬元以下的占81.6%;從銷售收入來看,50萬元以下的占83.8%;從利潤上來看,5萬元以下的占71.6%。以上數字表明,臨汾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由弱勢群體組成,經濟基礎十分薄弱,自我發展能力明顯不足。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運作資金短缺

        根據調查情況,大多數合作社沒有收入來源,縣、鄉財政雖然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發展基金,但投入很有限。據統計, 2009年,政府對合作社支持資金472萬元,其中項目支持342萬元,占72.4%(僅有隰縣一家),而財政補貼只有73.5萬元,社均僅有0.11萬元,微乎其微。由于許多合作社創辦時白手起家,沒有啟動資金,運行中大量費用沒有保障,加之缺少必要的積累機制,一些合作社在建立基地,解決辦公場所,開展培訓,引進新技術、新品牌,以及購置設備,組織產品購銷,擴大規模等方面均存在資金短缺的實際困難。一些合作社在獲取信貸支持上還不符合條件,難以得到貸款支持,很多合作社運作資金主要依靠農民自籌,來源比較單一。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當前農民合作社因風險承受能力偏低,或原來有不良信用記錄,金融機構有效服務必然受到限制。

        另外,農民專業合作社多為單一的專業協會,產品品種單一、風險大,如投資失敗一損俱損,特別是信用社資金,雖然會員間相互擔保,也存在潛在的風險。

        三、金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明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思路,在支持發展上搞好五個結合

        從目前臨汾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實際情況看,筆者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思路可以定為:穩定發展為基礎,著力抓好質量建設,做大做強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水平和檔次。農村信用社在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應搞好五個結合:一是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二是與信用社確定的“三千三百惠農工程”相結合。三是與全市重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相結合。四是與農業結構調產和農業產業化相結合。五是與信用社資金實力和支持能力相結合。

        (二)因地制宜制定信貸扶持標準

        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信用社首先要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的條件和標準,把握好直接向農民專業合作社放貸的“十個條件”:即“一章三會”機制健全、產業有支撐、市場有前景、有一定的固定資產、無不良信用記錄、有一品三證并實行訂單生產經營、開立基本賬戶、資金回社率100%、按月提供財務報表、信用等級達到AA級。凡是達到上述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無論規模大小,信用社優先給予扶持,同時給予手續簡便、貸款利率優惠等政策,實行辦貸“綠色通道”。與此同時,信用社要加強信用工程建設,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等級評比辦法》,從經濟實力、思想品質、從業經驗、經營能力、經濟環境、政策支持、信用環境、行業排名、產品市場、產品技術、盈利能力、實收資本、擔保能力等13個方面,綜合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授信評級。信用社要加強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適時把農村信用社的一部分職能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來實現。即農村信用社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幫生、幫長、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幫助信用社“助放、助收、助管理”。真正實現“兩社合作,共同發展”的目的。

        (三)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一是合理授信合作組織的誠信度、資產總量,以及生產、加工、銷售能力進行評估定做,實行一次性授權,分批次發放貸款,做到方便、快捷的服務。二是推行聯保――由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社員農產品銷售收入信息,在確保資金安全的情況下,由大股東或產品大戶為困難小戶提供擔保。三是重點扶持。對具有示范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帶動性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尤其是在起步階段,實行優惠利率、優先貸款、簡化貸款手續的“兩優一簡”政策。四是創新擔保。探索實行農民專業合作社集體擔保社員立據貸款,在農產品收購時,由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幫助信用社收貸,達到既不影響社員生產,又全力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時防范信用社信貸風險的目的。

        第4篇: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范文

        關鍵詞:能人 創新精神 組織績效

        一、研究假設

        能人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具有較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不少學者通過研究能人對合作組織發展的影響表明:能人能夠有效地帶動周邊村民致富、帶動村民創業,能人在村里從事經營活動,通過提供就業機會、納稅履行了社會責任(符鋼戰、韋振煜,2007),但從創新精神的角度來研究能人與合作組織的績效關系的成果較少。本文試根據創新理論,結合成都合作組織的發展實踐,探尋能人的創新精神與組織績效之間的關系,力圖為成都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通過文獻梳理,假設能人的創新精神對合作經濟組織的績效有正向的影響。其理論模型如圖一所示。

        其中M1、M2、M3、M4、M5依次表示能人:有創新想法、尋求創新機會、支持創新活動、帶動創新活動、敢于承擔創新風險;N1、N2、N3、N4依次代表:客戶滿意創新產品、創新產品提高了企業效益、客戶滿意創新服務、創新服務提高了企業效益。

        二、研究設計

        按隨機抽樣的原則,在成都市一、二、三圈層抽取了共64個專業合作組織,各合作組織隨機抽取6戶農戶,共抽取了384戶農戶,收回有效問卷335份,有效率約為87%。借助SPSS17.0計算了各計量指標的描述性統計量,并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得出專業合作組織中能人創新精神5個測量指標的均值都較小,說明成都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能人不是很具備創新精神,成都農民合作組織的績效不是很高。從相關系數矩陣的數據可得出9個指標兩兩相關。對數據進行可靠性分析,得到因子1為0.84.因子2為 0.93。Cronbach a 值大于0.7,說明數據有一定的可靠性。因子l(0.84)和因子2(0.93) Cronbach a的值均大于0.7,說明數據的可靠性較高。做因子分析適合性檢驗時,得KMO的值為0.89,且巴特萊特球體檢驗結果(P=0.000)小于0.001,說明因子分析是適合的。表一是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共得到了2個特征值 大于1的因子。經正交旋轉后,這2個因子共解釋了87.397%的方差,這2個因子分別表示能人創新精神和合作組織的績效。(表一)

        采用測量能人創新精神的5個指標的平均值作為自變量,采用測量合作組織績效的4個指標的平均值作為應變量,進行回歸分析。顯著度在0.01水平上,可知能人創新精神對合作組織績效有顯著正相關,分析結果證明本文提出的假設是正確的。

        三、結論建議

        通過對成都市合作組織調查數據的分析,證實了能人的創新精神對合作組織的績效有顯著的正相關,能人越具有創新精神就越能為合作組織創造更多的利潤和價值,說明能人應該具備這種創新素養。實證表明成都市專業合作組織中能人創新精神相對不足,造成成都專業合作組織的績效較低,建議成都專業合作組織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備創新精神的能人,另一方面要廣泛引入具備創新精神的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符鋼戰,韋振煜,黃榮貴.農村能人與農村發展[J]. 中國農村經濟,2007(3)

        [2] 衛,郝喜玲.創業團隊企業家精神與公司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 管理科學,2008(2)

        第5篇: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范文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管理人才,不僅要具有專業性的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知識還需要對經濟管理學的相關內容有所涉獵,并且還要對社會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研究,這就使得我國對農業經濟的管理人才從業要求較高,但是由于我國高等院校普遍缺乏對此類人才的專業培養,而大部分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都是當地政府部門下調人員,這些人不僅沒有專業的管理知識,還不具備相應的管理經驗,因而造成我國農業經濟的管理水平始終無法提高。因此,要想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培養專業化的管理人才是當前發展的首要目標。在培養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時應該首先從我國的高等院校入手,加強我國高校與農業經濟管理相關學科的建設,完善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內容。同時,對于在崗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相關企業應該加強對該類人員的職業培訓,確保其能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熟練的處理各項管理工作任務,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順利進行。

        二、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方向

        1.進一步發展合作社管理

        所謂農村合作社,是一個由各類農村個體經營散戶組成的合作組織,與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相比,該組織的內部管理更為民主化,更加符合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科學化發展的特點。雖然這一管理模式只是同類農業產品經營者之間的簡單聯合,但是卻十分貼合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形勢,能夠很快的適應當前我國市場發展的現狀。目前,我國的農村合作社組織主要在東南地區,該地區農業產品的市場較為廣闊,并且,由于合作社一般都是臨近市場發展,受空間限制較高,遠距離開拓市場,會帶來較大的行業發展風險,這同時也是農村合作社組織的一大弊端。因此,為了有效的推進合作社的發展,我國也出臺了很多相應的鼓勵政策,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空間距離對管理的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微弱,農村合作社組織,將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的一項重要管理內容。

        2.徹底擺脫傳統管理模式

        我國傳統的農業經濟主要靠人力資源進行管理,但是,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快速發展時代,知識是當前與行業發展的主要競爭因素,這就使得傳統管理模式必將被社會所淘汰,退出農業經濟管理的歷史舞臺。但是,由于我國屬于傳統型的農業大國,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在我國的農業管理中運用十分廣泛,所以該模式也不可能一下子便退出歷史舞臺。因此,在施行農業經濟管理的科學化發展時,對于傳統管理模式的先進之處也要給予保留,逐步的促使這一模式退出歷史舞臺。

        三、結論

        第6篇: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范文

        關鍵字:農業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循環經濟

        一、農業與農業經濟

        傳統農業是指通過培養生產植物和養殖動物而獲得食物和工業原料的產業,其對象是植物或者動物,人們通過發現和利用動植物生長的規律,經過人工培養獲取人們所需的物質。

        農業經濟是關系國民生計的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將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發展中是大勢所趨,現代化農業和農業經濟跟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但是農業和農業經濟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如何發展現代農業,使農業的發展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全世界關心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嚴重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更何況,農民數量仍占我國總人口數量的大多數,就更顯示了農業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怎樣解決目前我國農業經濟遇到的瓶頸發展農業經濟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目前我國農業經濟遇到的問題

        (一)農業資金投入少,基礎設施嚴重落后

        我國農業地區較分散,很多農業產區分布在偏遠的山區,基礎設施嚴重落后,有很多農業基礎設施是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根本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針對農業投入的體系。農業投入一般有三個主要方式:農民自己投資、市場投資以及國家投資。農民投資能力嚴重有限;市場投資的企業少、規模小,不能為農業發展帶來很大的幫助;國家財政投資因各地財政狀況不同,可以投資的農業基層項目少且質量低。

        (二)農民專業知識欠缺,市場信息閉塞

        我國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真正懂農業科學生產的農民少之又少。加上現在氣候變化多端,對農業種植要求提高,僅靠過去的種植方法無法應對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其次,市場對農產品質量和數量要求也大大提高,農民不懂科學的種植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和數量上很難做到平衡。現代農業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自給自足,要想提高農業發展就必須發展農業經濟,市場決定生產,農產品生產也要靠市場決定,農民種什么,不能僅靠自我意愿或者是政府鼓勵,要多關心市場動向。但是我國目前的農業信息化工程建設嚴重缺乏,加上現在市場瞬息萬變,農村市場信息又嚴重閉塞,農業發展不能很快適應市場。此外,一些地方在進行結構調整時,沒有透徹研究市場規律,導致很多地方的農業生產能力大起大落,給農民帶來很大的損失。

        (三)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勢不可擋。長久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小規模的生產經營方式導致農業生產習慣難以改變,生產技術難以提高。我國城市工業產業化近年來發展飛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速度已經嚴重落后于工業產業化的發展速度,主要表現為: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低,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少,進行農產品初級加工企業多、深加工企業少、農產品增值率低,龍頭企業少、標準化生產依舊停留在初級階段。此外,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民進行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直接面對市場,抗風險能力低,一旦市場發生變化,農民損失慘重。

        (四)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

        我國農民數量多,但是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鄉二元制使得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差距大,農產品和工業品的價格差距過大導致農民經濟收入少但生活負擔重,很多農民為了養家不得不進城打工,有關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城市中的農村流動人口年輕化程度高,大多為80、90后,這些流動人口大多處于結婚生子的年齡階段,生活壓力大。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居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此外,農民工外出務工大多帶有盲目性和自發性,對勞動保護和合約簽訂懂的少,因此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如:工資拖欠、工傷處理、工作時間不合理等等問題不知道怎樣解決。

        (五)農業科技推廣難

        農業科技推廣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由于我國農業地區分散,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資金欠缺等原因,使得農業科技在農村推廣困難。當然,農業科技的推廣過程是需要循序漸進的,由于我國目前缺乏相應的體制管理,導致農業科技的推廣進程緩慢。很多農民不懂得合理使用農藥、種子和施肥,缺乏正確指導,結果花費很大力氣卻成效甚微,從而增加了生產成本。

        三、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改善農業基礎設施

        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視,通過引導增加政府資金投入、市場資金投入、引入工商業部門的管理和市場機制,建立社會化農業服務體系,把農業發展逐漸引入到“工業化農業、科學化農業、集約化農業、市場化農業、社會化農業”的道路上。鞏固農業經濟的基礎地位。在農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種子工程、動植物防疫體系、農業信息網絡等工程的建設,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此外,加大對農業相關政策補貼,提高農業服務水平,推進農業示范點、示范區建設,摸索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二)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伴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發展也要緊跟時代,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設置農業經濟發展機構,聘用專業知識過硬有服務農業經濟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發展運行新機制;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并鼓勵企業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發力度,創新農業產品品種和生產;建立農作物以及畜禽優良品種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廣體系,幫助農民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建立科學技術進入農戶工程,利用專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幫助農民,提高農民的專業素質,推進高科技農業持續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減少勞動力,降低勞動量,釋放多余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增加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三)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循環經濟發展一直被人們關注,農業的生態循環發展也正在被重視和推廣。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態資源發展現代農業經濟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把農業經濟和自然資源結合起來,推動農業經濟向科學轉型,以生態循環理念為基礎,堅持資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約開發和及時保護,做到環境污染及時治理、資源循環利用、減少成本投入、清潔生產,全面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圍繞“三農”,做到農民素質提高、農村村容清潔、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做好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項目建設,加強交流學習,不斷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機制,為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好服務。

        (四)加強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產業化發展離不開產業二字,要做成產業,就需要鼓勵扶持農業經濟龍頭產業,通過龍頭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設,隨時保證農產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動優勢企業和優勢產業朝優勢地區集中,減少運輸成本,節約時間,提高生產效率。其次,政府引導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加強農產品市場營銷和推廣,完善農業產業化發展,擴大農業生產輻射面,增強農業產業化對農業經濟的帶動,將小規模的農業生產推向有組織、有規模的市場經濟中。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要以龍頭產業為中心,推進龍頭產業的集中化,形成規模,讓這些龍頭產業發展成為設施配套、上下承接的產業群,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以此發揮其規模效應。同時,要強化這些企業的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和質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大國,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伴隨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的發展也應該緊跟步伐,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雖然現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遇到瓶頸,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這些問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抓住科技快速發展的機遇,結合實際,解決問題,鞏固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促進我國社會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小翠.中國農業發展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7).

        [2]張萬愛.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經濟,2013(10).

        第7篇: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范文

        【關鍵詞】問題 原因 解決措施

        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縱觀近年來國家農業經濟發展尤其是農業經濟增長狀況,總體上表現為以下四個特征:第一,農業經濟增長總體環境良好,這為國家整個經濟發展呈現了良好的前景。第二,農業生產穩產增收,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將一如既往地發揮它在經濟增長中基礎性、穩固性的作用。第三,投資仍將穩定增長。第四,消費邁向新臺階。由這四個特征,可以明顯看出農業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也能簡單明了地判斷出農業發展在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中作出的貢獻與其發展潛力。

        二、農業經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不當指令

        首先,從基本經濟政策方面,用計劃經濟已經過時的方法抓市場經濟。比如:在年初偏強制性地下達種植某種特定農作物的指令,或者要求一年度達到一定數量的農作物產量,但農民或戶主往往更傾向于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自身利益決定生產方向,這樣政府所下達的政策指令最后變成了無效口令。這樣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農戶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政府相關部門本應該在農戶中所應有的威信,一旦涉及更加需要政府宏觀調控的事件,政府指令卻失去了效力。

        2.缺乏效力的中間環節

        這一問題根據客觀現實來看,往往出現在政府與民眾之間指令與政策的下達環節。處于這一環節的工作人員因為各方面原因往往過多地注重對上級部門負責,一方面又忽視了對農戶個體的責任,導致原本偏離科學性的指令更加遠離效率與針對性,同時因為中間傳達環節不同程度上缺乏合理規劃與有效組織,最終使得到達農戶手中的指令缺失該有的效力。

        3.跟風跑的不良風氣

        在現實案例中卻出現了政府部門忽視必要自然條件,單純追求生產效益而盲目跟風開展農業生產。這在根本上是不科學,違背正常農業發展規律,并最終損害農民利益以及影響農業經濟的最終發展的。

        4.缺乏頭緒的工作方法

        縱觀目前國內農業經濟發展脈絡,不難發現現階段農業生產以及農村經濟發展逐漸步入一個面向市場,注重實際經濟效益,尋求領域內結構最大優化與實際運作效率化的階段。從政府部門的角度看來,如何更科學、更符合實際地引導農民由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逐漸有步驟性地轉變到發展現代化市場農業,科學化現代農業,效益化生態農業的軌道上來。這顯然是我國各個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經濟發展區域都面臨的最優道路與挑戰。而現實情況卻是,面臨有著強大發展機遇同時包含強大內部結構的現代化產業,如何下手,如何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下去,以及如何牢牢抓住其正確的發展方向,都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難題。從開始轉變到最終順利達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經濟發展一直欠缺一個科學性、前瞻性與利益長久化并重的發展計劃。

        三、農村經濟工作存在問題的原因

        1.政府政策的轉變

        首先,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力度的加大,政府各方面職能持續轉變,政府機關各部門也進行著各個方面的改革與改良。不同程度上政府部門對農業生產原有的干涉性與指導性削弱,各項行政指令以及審批步驟業已減少或者取消。原來個體農戶對政府部門的依賴性大大減小。而農戶因為普遍上的個體化存在導致對市場信息不能及時地獲取,加之農民專業知識的缺乏,或多或少地影響著科學專業的農業生產與上市等信息的流通,使得各種有效的生產方法不能被有效地吸收采納。

        2.現有制度的必然結果

        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家庭聯產責任承包的基本農業生產經營制度。它代表著我國近年來全面改革開放在農村經濟中的有力成果。一方面它大大增強了個體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與自主性,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導致個體農戶單單注重個人家庭經濟,而忽視集體經濟利益,這樣使得由一定數量的個體戶組成的農村經濟區域體難以整合已有的資源,難以規模化的實現整個區域宏觀上經濟的發展進步。

        四、農村經濟工作改善措施

        1.科學性的政府政策

        首先我們從政府政策方面著眼,政府政策作為國家對經濟宏觀調控的指令性手法,通常起著至關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作出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符合客觀規律的政策決策,往往能從一開始就為農業經濟的增長提供前提與穩固的保障。要成功地做好政策規劃與調整,首先應當充分做好對市場前景的分析,有針對性地結合市場動態。其次應當有機地結合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以專業科學理論知識使政策科學化。同時也應當注重農業與各個其他產業的結合,形成農業經濟內部結構優化與產業鏈的形成,以及農業經濟與其他經濟領域互相促進吸收的格局。

        2.有效的溝通

        同時,我們應當考慮以往政策指令下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努力變單向指令為客觀建議,讓政府工作人員融入農民群眾之間,切實體會弄明利益,與農民群眾共同商討,共尋良方。把區域宏觀經濟目標變為個體農戶所能理解接受,并能積極采納的實際行動。

        3.專業知識的培養

        從知識技術方面看來,我們并不缺較為先端的專業農業研究成果。我們所要做的事一方面大力發展各項農業研究,培養更為尖端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使得科技成果及時,有針對性地傳達到農民群眾手中。

        第8篇: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范文

        首先,農合社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建設新農村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推動力量。農合社是農民們在自愿的前提下,用股份合作的方式來進行生產銷售的農村互助型經濟組織,所以,農合社與所在地域的農業就保持了天然的聯系,它們熟悉自身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明晰自身產品的優勢和品質,在市場的引導下,可以實行現代農業經濟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將自身優質農產品做大做強、做成品牌,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生產基地,增強了市場的活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漸漸地成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和建設新農村的主要力量。其次,農合社是現代農業自身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現代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是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同步。現代農業的產業化,一改過去的零散、分割,通過農合社把農民的生產、加工和銷售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再在土地和資金、人才和技術等方面加以扶持,就會形成一種市場化、規范化、現代化的農業經濟產業化運行的新體系。農合社是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的重要關聯性組織,它的一方連接著市場,市場所要求的專業化和規模化是零散的農戶所不具備的;它的另一方連接著農戶,零散農戶的產能與質量,進入市場的能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都很薄弱,所以,農合社集約化、規模化的組織優勢也是現代農業的產業化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三,農合社是現代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促進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其在現代農業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如何將最新最好的農業科學技術和成果推廣使用,始終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農合社是農科推廣的重要組織保障,它帶動農民合作經營,加強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既強化了農科推廣的組織化功能,又起到了加強農科普及集約化的作用。農合社在農技推廣中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它既是農技推廣的主體,同時也是農技推廣的客體。說它是主體,是因為它為所有社成員提供農技推廣服務;說它是客體,是因為它是農技推廣應用示范的載體和平臺。所以,農合社的這種主客一體性就為農技推廣的針對性和高效性鋪平了道路。農合社對農技推廣工作的另一優勢是可以對農技推廣的過程進行掌控,傳統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運作成本是巨大的,推廣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只重視推廣前后的效果核查,并不注意推廣過程中的控制,成本高昂并且難以推廣到位,而通過合作社進行農技推廣,就可以使農技推廣的過程得以控制,使農技推廣工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農合社與市場的密切聯系增強了農技推廣對的農民社員的吸引,農合社的銷售以市場為導向,農技推廣可以幫助社員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加社員收入,農技推廣的效果可以直觀的通過收入的增加得以體現,強化了農合社成員對農科技術和成果的信任,主動自愿的接受使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最后,農合社是農村社會服務體系化的重要推動力量。農村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產業化、社會化的必然要求,農合社的發展壯大有力地促進了這一體系的發展。農合社的組織優勢使它與農民天然的接近,更易于聯結現代農業經濟中的社會服務網絡。農合社可以將分散農戶無力應對的社會化生產問題(如生產、加工、資金、技術、銷售)等的問題組織化解決。農合社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相關利益關系,盡可能的保護農民利益。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現代農業經濟中的不足

        首先,農合社發展時間不長,缺乏綜合素質高的人才,農合社成員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專業知識有限,對政策和市場敏銳度的把握不強,管理經驗匱乏,還沒有完全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其次,由于缺乏系統的學習和專業的培訓,農合社的合作機制不健全,合作水平較低。一些農合社的經營規模小,合作不緊密、不規范,產品深加工水平差,產品沒有知名度,更缺乏商標品牌意識和市場營銷理念,合作社作用的潛力還有待挖掘。最后,農合社的相關法律、制度、規章還不夠完善,缺乏長遠發展的資金支持和戰略規劃,欠缺長期健康發展的動力。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現代農業經濟中的對策

        第9篇: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范文

        (一)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在質量和數量上的增加

        農業科技人員是農業技術進步、農業經濟結構優化、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我國漫長的農業經濟發展歷程中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得到了驗證,幾乎每一次農業科技創新都極大的推動了農業技術的進步,改善了農業經濟結構,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在質量和數量上的增長是先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和創新的基礎,只有農業科技人員的質量和數量都達到一定程度才能保證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才能保證農業經濟的增長。

        (二)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規模效應

        從農業科技的進步角度來看,農業科技人力資源數量和規模水平的提升,對農業科技的創新具有基礎性作用,農業科學家和農業工程師對農業科技的研究和開發活動是一種包含內容眾多的綜合性內容,需要有一線技術人員的經驗技術支持,需要有高端農業科技的理論支持,所以一個種類齊全、規模龐大、數量眾多的農業科技人力資源整體對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至關重要。

        (三)農業集約化經營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集約化生產是現代社會經濟主體運營的重要形式,其在現代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能夠最大限度的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而集約化生產在農業領域應用的重要基礎就是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極大豐富,現代農業的集約化發展不僅僅是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應用,還集成了大量的社會經濟領域的專業知識,只有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大幅度提升,數量極大豐富才能保證農業集約化發展的有效貫徹落實。當前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集約化生產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未來形式,因此農業科技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更是進一步提升。

        二、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業科技人力資本價值評價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從農業經濟發展的整體來看,影響農業經濟總產值的因素包含有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但是結合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來看,我國人力資源極度豐富存在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尤其是技術水平較低的農業勞動力,其對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經濟總產值的并不具有普遍影響。因此在本次模型構建活動中排除了普通勞動力對農業經濟總產值的影響,只考慮物質資本和科技人力資本對農業經濟總產值的影響。在不考慮自然環境因素的前提下,對農業經濟增長構建模型如下:ATP=AAK1βAHRβAKβLAβλЧ其中ATP為農業總產值;AAK為農業固定資本量;AHR為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存量;AK為農業流動資本量;LA為土地施用量兩邊取對數得lnATP=lnA+β1lnAAK+β2inAHR+β3lnAK+β4LA+Ч根據上式可以對農業經濟總產值的影響因素,農業固定資本量、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存量、農業流動資本量的影響權重(β1,β2……)進行分析。

        (二)數據采集

        在分析模型構建完成后,數據采集是充實分析模型的重要步驟,數據采集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將會對分析模型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產生直接影響。

        1、農業總產值ATP農業總產值主要依靠查閱中國統計年鑒獲得,同時考慮到不同時期的物價因素的影響,對選取的2010年到2014年五年的農業總產值進行不變價計算,統一到2014的物價水平。

        2、農業固定資本存量AAK農業固定資本存量數據主要依靠查閱《中國統計年鑒》獲得,具體表現為2010年到2014年的農業基本建設投資與更新改造投資數額之和。

        3、農業科技人力資源存量AHR從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業科技人員是指中專以上學歷具有農業專業技術的人員,由于資料的限制分析主體無法獲得農業科技人才的學歷資源,因此以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受教育年限為選取標準,確定受教育年限在15年以上(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三年)的農業從業人員為農業科技人才。

        三、結論與分析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中文字幕一二区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在视频 | 日本午夜片源在线看免费 |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2017 | 一本在线观看资源网站 | 思思久久96热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