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

        第1篇: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關鍵詞]承德外八廟;石質文物;文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2-0306-01

        一、承德外八廟石質文物概述

        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及寺廟群,世界文化遺產,承德外八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承德外八廟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現已不存)、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廣安寺(現已不存)、殊像寺、羅漢堂(現已不存)、須彌福壽之廟、廣緣寺,石質文物達近百件,多為碑刻、石獅、石象、石雕藝術構件等,這些石雕構件造型優美、雕工細膩,充分展示了清王朝統治昌盛時期的文化、藝術水平,歷史文化價值極高。

        但如今,承德外八廟的多處石質文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出現剝落、斷裂、殘缺,普陀宗乘之廟石象從腰部出現通縫,隨時會斷裂;須彌福壽之廟門前石獅半個臉剝落,右前肢順紋理開裂,成了名副其實的“殘疾者”,東山門石匾字跡難以辨認;溥仁寺慈云普蔭殿丹陛石風化嚴重,高浮雕幾乎成了平雕,而且越來越嚴重;這種自然損壞嚴重影響了文物的價值和傳承。

        二、石質文物病害原因

        要制定石質文物的保護政策,首先要了解文物病害產生的原因,筆者將其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石質文物自身材料特性

        承德外八廟絕大部分的石質文物在創作之初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絕大部分都是承德本地盛產的鸚鵡巖(凝灰巖),只有少量石碑采用北京房山產的漢白玉。通過對鸚鵡巖的分析測試和物理、力學性能試驗,確定鸚鵡巖為酸性的火山碎屑巖,SiO2、Al2O3、K2O高,CaO、MgO、Na2O低,礦物相主要為石英和鋁硅酸鹽礦物(高嶺石及沸石),占95%以上。比重、硬度小,顆粒細小,易于雕刻;但是巖相變化大,固結程度低,孔隙度高(46.6%)、吸水性強(吸水率達5―7%),強度低,火山玻璃及巖屑含量高,抗風化能力弱。由于鸚鵡巖的機理優美、材質細膩、易于造型雕刻等特性,多用于室內外建筑的須彌座、欄板望柱、石碑及雕刻藝術品。

        (二)氣候原因

        承德市處于暖溫帶和寒溫帶過渡地帶,屬大陸性燕山山地氣候,降水充足,平均降水量為542mm,最多可達1500.2mm;晝夜溫差較大,極端最高氣溫41.5℃,極端最低氣溫-29.5℃。。因此在炎熱的夏季,承德地區由于降水多而相對涼爽,被清朝歷代皇帝作為避暑勝地。但這種“避暑優勢”對石質文物的保存卻有著嚴重的危害。絕大多數的石質文物都是露天保存,石材表面受到較多的降水影響,加之鸚鵡巖自身特性,同時較大的晝夜溫差也加大了石料的風化速度、讓大量可溶鹽類淤積在石料表層。當這些鹽類堆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對石料表面產生化學作用,造成石料堿化、酥粉脫落,嚴重時會直接發生層片狀脫落,讓碑文類文物的字跡彌漫不清、石獅石像等雕塑發生致命性破壞。

        (三)人為原因

        承德作為旅游勝地,人流量較多,而這種人為原因也對石質文物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景區周圍游客眾多,車輛排放的尾氣和人為的環境污染已經嚴重破壞了區域的原有自然小環境。近年來整體環境惡化帶來的較多酸雨天氣,也加劇了文物的溶解和脫落。

        此外,在早期的文物保護之中,采取了錯誤的措施,也是造成石質文物損害的重要原因。在早年的石質文物損害處理之中,主要采用的是澆灌方式。在面對風化、剝落、鼓起的石制品修復時,主要采用水泥進行澆注,從而加強石料本身的堅固性和抗腐蝕性。但這種方法也呈現出嚴重的弊端。水泥澆注部分與原來的石料材質有較大差異,難以實現融合,且這種相異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發明顯,部分采取水泥澆注的碑體出現明顯新舊石料的斷裂,程度嚴重于石制品的自然風化。部分地區的旗桿基座、鼎爐基座采取水泥澆注,如今卻斷裂明顯、鼓起嚴重,甚至已經危害到了建筑物的安全。這種錯誤的修復手段,也是如今承德石質文物病害的原因之一1。

        三、承德外八廟石質文物保護對策

        在了解了承德外八廟石質文物基本情況及病害產生的原因之后,結合承德外八廟實際情況及相關資料內容,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保護。

        (一)健全檔案資料

        為了完善外八廟石質文物保護措施,有必要健全全面完整的資料檔案,對每件石質文物的建造年代、所選材質、目前現狀、病害成因、發展趨勢、修復計劃、保護措施、數據監測、三維掃描圖像等項目建立檔案卡,為石質文物長期保護打好基礎。

        (二)及時進行保護,降低自然損害速度

        承德外八廟石質文物是已經存在的文物,因此材料選擇上不可更改,因此只能根據材料的特殊性進行補救措施,從而減緩文物自然損害的速度。如盡量避免石制品的露天擺放,針對無法移動的制品或必須露天擺放從而保持整體景觀美感的制品,可制作玻璃防護罩或臨時防雨防雪棚進行保護。玻璃防護罩或臨時防雨防雪棚雖然會影響景觀的觀賞,也破壞了景點的古典美感,但是從文物保護的長遠角度而言,卻是最能夠亡羊補牢的措施。

        (三)制定旅游限制措施,降低人為損害

        在承德外八廟景區之中,重要的碑文區已經通過設定游客隔離線的方式避免游客進行撫摩,從而減少人為損害。但在許多露天擺放的塔基鼎座、石獅石象等,卻缺乏相關的保護。因此筆者認為,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強游客防護工作,通過加設防護欄、玻璃罩等方式,減少游客的觸摸、刻畫、題字等損害。

        其次,也可根據區域的環境情況,對游客進行限制。如設定進入游客上限,從而避免環境超載;在酸雨、沙塵嚴重的天氣之中,可對部分重要文物景區進行關閉,加蓋防雨防風布進行保護,在災害天氣過后再對游客進行開放,從而減少對石質文物的損害。

        (四)加強科技研發、提升保護水平

        石質文物的保護最為依賴的就是科技水平,前文提到的措施只能減緩文物損害的速度,尤其是鸚鵡巖質文物的保護有其特殊性,必須采取針對性方案。由于凝灰巖的主要病害為開裂和泛鹽,應采取粘接和脫鹽的方式加固,例如清洗、裂縫灌漿、細小裂縫勾縫處理、局部修補及表面防風化處理等措施。若要實現文物修復、長久傳承,應當積極進行技術研發,發明創造出更多的材料保護方法。如新發明的細菌科技就可以有效用于石質文物的保護。如孫延忠等發現2,自行篩選的枯草桿菌-Ⅱ能夠有效誘導碳酸鈣結晶,而當這種細菌獲得更多的養分后,能夠加大碳酸鈣的凝結亮。這種方法能否有效修補石質材料的石料空隙,加大材料的密度,從而提升抗風化、抗腐蝕能力。同時,細菌還能夠進行有效進行有效除污,如異化硫酸還原菌和異化硫還原菌就能夠有效清除石制品表面的黑色污垢,還能增加石料的穩定性3。這種細菌在石制品的保護和修復之中,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實踐驗證尚在觀察和研究之中。

        四、結論

        石質文物是承德的特色之一,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針對近年來石質文物損害嚴重的情況,作為文物工作者的我們應當積極加強技術研發和人為保護,從而在減緩文物損害速度的基礎上實行更好、更長遠的修復,才能充分發揮出文物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于秀敏、于秀玲。細菌保護石質文物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9)。

        [2] 吳海濤。承德避暑山莊石質文物的風化腐蝕模擬實驗[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6)。

        [3] 孫延忠。微生物技術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研究述略[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3)。

        注釋

        1吳海濤。承德避暑山莊石質文物的風化腐蝕模擬實驗[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6):41。

        第2篇: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關鍵詞】納米材料;文物科技保護;應用

        0 前言

        我國歷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都在經受著不同程度的損害,文物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文物保護是應用自然科學的手段對文物進行調查研究和保護修復,其中材料科學對其起著重要的作用[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材料被應用于文物科技保護領域,納米材料就是其中之一。

        納米材料[2]由納米微粒構成,納米微粒的尺寸范圍是1~l00 nm,它是由數目較少的原子或分子組成的原子群或分子群,其表面是既無長程序又無短程序的非晶層;而在粒子內部是具有長程序的晶狀結構,由于這種特殊的結構,導致了納米微粒的表面效應、體積效應和量子尺寸效應[3],并由此產生許多與常規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學特性,許多高性能產品將有機會在納米科技領域中實現。

        1 納米復合材料用于文物保護的優勢

        利用納米材料特殊的性能,通過把某些納米材料與傳統有機高分子聚合物復合,用于文物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大優勢:

        1.1 疏水疏油性

        納米微粒尺寸小,比表面積大,表面能高,這種表面效應,使其具有很高的物理化學活性和很強的吸附性,可強力吸附氣體分子,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層穩定的氣體薄膜,就使得水和油無法在其表面展開[4]。

        如今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環境污染對文物古跡造成的危害日益嚴峻,納米復合材料的疏水疏油性將為發展新型文物保護層材料提供新的方法,該類材料在阻止水蒸氣,有機物,酸雨等有害物質對文物的侵蝕方面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2 減小光輻射

        光輻射是影響文物壽命的重要環境因素,特別是紫外線照射能加速文物的老化[5]。納米微粒的直徑小,材料以離子鍵和共價鍵為主要結合力,對光的吸收能力較強,能夠有效屏蔽光線,將其應用于文物表面保護,有利于文物抗紫外線和抗老化。例如納米TiO2[6],被廣泛用做抗紫外線吸收劑,具有優良的吸收紫外線的功能。

        1.3 透明度好

        文物保護用封護材料要求要透明無眩光,能夠清晰顯示文物本體的面貌。基于納米材料的體積效應,人類可以通過控制納米材料的大小與形狀,達到對同一種化學組成材料的基本特性如顏色、光、電、磁等性質的控制的目的。比如,TiO2抗紫外線,無毒且透明,可探索用于文物展陳的箱體,燈光等設施,國內已有相關的研究[7]。

        1.4 殺菌及防治微生物

        細菌等微生物危害會引起文物特別是有機質文物的糟朽霉爛。封護材料要求具有一定的防腐性能。由于納米材料有強大的吸附性,可用做抗菌材料,納米二氧化鈦,二氧化硅等抗菌性較好[8],可設計制備含有抗菌性納米材料的復合材料用于文物保護。

        2 納米復合材料在文物保護中的具體應用

        納米復合材料作為一種很具發展前途的新型材料,在多種類別的文物中都已經顯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2.1 在金屬類文物中的應用

        納米復合材料在金屬類文物保護中具有廣發的應用前景。對于青銅文物來說,青銅病是青銅器保存的大敵,而發生青銅病腐蝕的根本原因是在外界環境的作用下,青銅器本體發生了電化學腐蝕[9]。納米復合材料的疏水性將有效阻止外界環境中的水分對文物本體的侵蝕,減緩電化學反應的發生。眾所周知被稱為銅鏡中精品的“黑漆古”銅鏡,表面層耐腐蝕性能優異,其耐腐蝕機理和形成機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相關實驗和科學儀器分析表明[10],黑漆古銅鏡表層就是由單一物相納米SnO2組成的。

        2.2 在石質文物中的應用

        石質文物的病害主要來自自然界的風化作用和環境污染的侵蝕,該類文物的保護需要對其表層進行防護。同傳統的表面防護劑相比,納米復合材料優勢明顯。邵高峰[11]等人研制了一種環保型石質文物防風化材料,他們把納米TiO2和SiO2改性以后將其分散于水性氟碳樹脂中,通過多組實驗得到了最佳復合體系,分析數據表明該防風化劑具有很好的防紫外線和防水耐蝕性能,且無毒環保,是一種綜合性能良好的防風化材料。

        2.3 在紙質文物中的應用

        紙質文物由于材質本身和環境的影響易發生嚴重損害,特別是紙張的酸化加劇了其老化,人們也一直在探索研究各種脫酸技術[12]。意大利的 Rodorico Giorgi 等就成功的將納米技術應用于紙質文物脫酸[13]。他們通過均相合成等方法制備了氫氧化鈣在異丙醇溶劑中的納米分散體系,將此體系應用于紙質樣品中,不僅有效的降低了紙的酸度,同時多余的氫氧化鈣通過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會在紙纖維中形成一個碳酸鈣儲備層,能夠長時期控制紙張的酸度,有利于紙質文物的長期保存。

        2.4 在紡織品類文物保護中的應用

        紡織品一般屬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由于天然的降解和氧化作用以及外界環境的影響,變得極其脆弱。該類文物的保存與保存環境息息相關,特別是紫外線和霉菌對其損傷巨大。挑選兼具抗紫外線和抗菌性能的納米材料,可設計合成納米液相分散體系。據文獻報道,納米Ti02在古代紡織品保護中的應用研究工作已經展開[14],實驗結果表明,經納米材料處理后的紡織文物有更好的屏蔽紫外線和抗菌能力。

        3 納米材料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展望

        二十一世紀將是“納米的世紀”,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也給文物保護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國內外均已展開。作為一種新型學科,其基礎理論研究還在逐步發展之中,對于文物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納米材料的真正應用還需要在理論和技術經過反復驗證并且相當成熟的時候實施。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納米材料在文物科技保護中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

        【參考文獻】

        [1]周雙林.文物保護用有機高分子材料及要求[J].四川文物,2003,3:94-96.

        [2]白春禮.納米科學與技術[M].云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3]張中太,林元華,唐子龍,張俊英.納米材料及其技術的應用前景[J].材料工程,2000,3:42-48.

        [4]王蘇新,張玉珍.納米材料的特性及作用[J].江蘇陶瓷,2001,34(2):5-6.

        [5]王慶喜.文物環境與文物保護綜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30(6):65-68.

        [6]汪斌華,黃婉霞,李彥峰,鄭洪平,涂銘旌.納米TiO2和ZnO的抗老化性應用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03,35(4):103-105.

        [7]王君龍,孫紅梅,祝寶林.文物防紫外線保護新材料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19(2):28-29.

        [8]邱松山,姜翠翠,海金萍.納米二氧化鈦表面改性及其抑菌性能研究[J].食品與發酵科技,2010,46(6):5-7.

        [9]傅麗英,陳中興,蔡蘭坤,祝鴻范,周浩.溶液pH值與氯離(下轉第91頁)(上接第62頁)子對青銅腐蝕的影響[J].腐蝕與防護,2000,21(7):294-296.

        [10]劉世偉,王世忠,王昌燧,周貴恩.“黑漆古”銅鏡表層的結構分析[J].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2000,30(6):740-743.

        [11]邵高峰,許淳淳.環保型石質文物防風化劑的研制[J].腐蝕與防護,2007,28(11):562-565.

        [12]奚三彩.紙質文物脫酸與加固方法的綜述[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20(z1),85-94.

        第3篇: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1.1更新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

        文物保護課程注重實踐,但并不僅僅依靠實踐,其理論知識的掌握亦是課程的重點,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學生應加強理論知識的掌握。如青銅器在長時間的埋藏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病害———“銅銹”,如果不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則不知“銅銹”是有害銹還是無害銹,各種銹蝕的種類有哪些,哪些銹該去除,哪些銹該保留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更新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在以往的教學中,課程內容多以文物的種類進行區分,以《無機質文物保護》課程為例,章節分為陶瓷器文物的保護、石質文物的保護、青銅器的保護、鐵質文物的保護等。課程內容的講授均先是文物產生病害的原因,其次如何去保護修復及保存。如把青銅器保護和鐵器保護串聯起來,即先講授青銅器、鐵器病害產生的原因,再講授青銅器和鐵器保護修復方法,更能使學生較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陶瓷器和石質文物保護的講授亦可以串聯起來。文物保護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學科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因此不能只教授書本已有的知識,必須跟蹤本專業領域內最新發展動態和最新科技成果,將它們充實到課程內容中去。這樣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讓學生及時了解本專業知識發展的方向和前進的步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也有益處。

        1.2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學的主要形式,但教師往往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開拓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提倡教師運用互動式、交流式、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并且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教學任務,應提倡提問式、對比式、啟發式、研討式和多媒體組合教學。文物保護課程教學內容偏重于實踐操作,因此,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如不采用多媒體投影等教學手段,學生對于文物的保護修復操作僅僅存在于獨自的思考當中,并不能完全理解,而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形象化,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提高講課效率。多媒體教學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對于課程的教學手段來說則是必須的。

        2文物保護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高校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為此,高校要“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教程教材等基本建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2.1改革實驗教學模式,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鑒于實驗教學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高等學校要重視本科教學的實驗環節,開發出一批新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可以采用“自主設計與合作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只對實驗目標和實驗所用方法提出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條件和實驗路線的摸索設計,最終達到實驗目標。相信學生通過實驗的實施過程,能夠提高他們從基礎性實驗中所學的技術進行綜合應用。通過實驗過程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討論和實驗結束后各小組之間的交流與討論,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團隊協作精神,相互促進,使學生更能理解相關知識與技術,掌握實驗技術的關鍵點。

        2.2開放實驗室

        隨著實踐教學制度改革的深入,對具有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傳統的實驗教學只注重學生共性而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實驗室開放是一種新的運行模式,它打破了傳統實驗教學的實驗時間、空間、內容、條件固定等因素的種種制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進入實驗室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實驗室開放可以使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師課堂輔導與學生自主進行實驗相結合,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有充分開展的條件,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2.3實驗教材的編寫

        文物保護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目前并沒有與之相關的實驗教材出版,大多均是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編寫的內部實驗講義。為此,我院根據當前實驗室儀器設備及教學的實際情況,正在組織教師編寫具有鮮明特色的實驗教材,以反映文物保護研究進展情況,并根據文物保護學的發展,在教材中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杜絕將重復及過時實驗納入教材當中。

        2.4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

        建設校外實習基地是保證學生順利進行實習的重要保障。校外實習是強化專業知識、增加學生感性認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綜合性教學環節,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場所,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紐帶。建立高質量、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迅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操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發現工作中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建議。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是實踐教學的基礎條件,其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培養質量。我校充分利用甘肅省作為文物大省的資源優勢,已初步與甘肅省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甘肅武威市博物館、廣河縣博物館等多家文博單位共建教學實習基地,為學生今后的校外實習提供有效的保障。

        3結語

        第4篇: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3.氯離子選擇性電極測定鐵器堿性脫鹽溶液中氯離子的含量成小林,陳淑英,韓英,潘路,梅建軍,CHENGXiao-lin,CHENShu-ying,HANYing,PANLu,MEIJian-jun

        4.北方地區寺廟、殿堂壁畫可溶鹽活動規律的實驗室模擬研究王永進,于群力,閻敏,馬林燕,陳港泉,WANGYong-jin,YUQun-li,YANMin,MALin-yan,CHENGang-quan

        5.漢代鑄錢過程的計算機模擬試驗廉海萍,楊弋濤,LIANHai-ping,YANGYi-tao

        6.利用同墓葬出土泥芯、陶器示蹤青銅器鑄造地初探——以湖北襄樊部分東周墓為例黃凰,秦潁,孫升,王先福,陳千萬,韓楚文,陳明輝,HUANGHuang,QINYin,SUNSheng,WANGXian-fu,CHENQian-wan,HANChu-wen,CHENMing-hui

        7.汶川地震可移動文物震害研究周乾,閆維明,ZHOUQian,YANWei-ming

        8.古代絲織品的絲素蛋白加固保護周旸,鄭海玲,胡智文,趙豐,ZHOUYang,ZHENGHai-Ling,HUZhi-Wen,ZHAOFeng

        9.實驗室微型發掘方法在北周武帝孝陵發掘中的應用楊忙忙,張勇劍,YANGMang-mang,ZHANGYong-jian

        10.謝家橋一號漢墓出土"錦緣絹地乘云繡荒帷"的修復樓淑琦,LOUShu-qi

        11.道教人物畫像顏料的原位無損分析何秋菊,李濤,施繼龍,趙瑞廷,李玉玲,邵芳,HEQiu-ju,LITao,SHIJi-long,ZHAORui-ring,LIYu-ling,SHAOFang

        12.四川邛崍一批出土銀元的分析與除銹保護楊穎東,王寧,YANGYing-dong,WANGNing

        13.六朝初期銅鎏金鋪首銜環保護與研究呂良波,LVLiang-bo

        14.穆斯堡爾譜技術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梁明亮,鄭國東,梁收運,王旭東,LIANGMing-liang,ZHENGGuo-dong,LIANGShou-yun,WANGXu-dong

        15.對青銅器保護修復理念、原則的探討陳仲陶,CHENZhong-tao

        16.國外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與研究現狀路智勇,LUZhi-yong

        1.文物藏展常用木材揮發性酸快速檢測評價方法研究徐方圓,解玉林,劉霞,施超歐,吳來明,XUFang-yuan,XIEYu-lin,LIUXia,SHIChao-ou,WULai-ming

        2.三萜樹脂漆的老化和黃化-老化條件和樹脂成分的影響謝燕

        3.生物病害對唐皇城含光門土遺址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黃四平,李玉虎,肖婭萍,金普軍,王肅,HUANGSi-ping,LIYu-hu,XIAOYa-ping,JINPu-jun,WANGSu

        4.利用鍶和穩定同位素分析格洛斯特地區羅馬殖民時期的飲食與遷徙狀況吳婧瑋

        5.巖畫病害的紅外熱成像檢測技術初探吳育華,劉善軍,WUYu-hua,LIUShan-jun

        7.焦山古炮臺夯土成分分析及建造工藝研究袁潤,宋向榮,李建康,丁超,YUANRun,SONGXiang-rong,LIJian-kang,DINGChao

        8.江陰黃山小石灣炮臺遺址修復用灰土最佳配方篩選研究張慧,萬俐,ZHANGHui,WANLi

        9.氟碳涂料在鐵質文物封護中的應用研究馬立治,沈大媧,王永生,潘路,馬清林,MALi-zhi,SHENDa-wa,WANGYong-sheng,PANLu,MAQing-lin

        10.丙烯酸酯改性明膠古墨錠修復膠的試驗研究邱建輝,徐雷雷,徐方圓,吳來明,陳國清,QIUJian-hui,XULei-lei,XUFang-yuan,WULai-ming,CHENGuo-qing

        11.安岳石窟經目塔5.12汶川大地震后搶救性修繕——兼論三維激光掃描、計算機模擬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運用張榮,李貞娥,徐世超,ZHANGRong,LEEJoungAh,XUShi-chao

        12.寧波地區露天梅園石質文物病害機理研究金濤,JINTao

        13.館藏唐代壁畫畫面霉斑清洗劑的篩選實驗研究嚴淑梅,周鐵,黃建華,付倩麗,王偉峰,張群喜,YANShu-mei,ZHOUTie,HUANGJian-hua,FUQian-li,WANGWei-feng,ZHANGQun-xi

        14.昆明呈貢天子廟和呈貢石碑村出土銅鐵器的科學分析李曉岑,贠雅麗,韓汝玢,田建,王涵,LIXiao-cen,YUNYa-li,HANRu-bin,TIANJian,WANGHan

        15.α-淀粉酶改性淀粉的制備及在書畫裝裱中的應用研究季慧,徐文娟,戴紅旗,JIHui,XUWen-jua,DAIHong-qi

        16.滄州鐵獅子結構健康監測數據管理及集成系統的研究與應用范峰,陳明,金曉飛,王化杰,王偉,永昕群,王林安,FANFeng,CHENMing,JINXiao-fei,WANGHua-ji,WANGWei,YONGXin-qun,WANGLin-an

        17.對出土飽水糟朽漆器脫水定型的實驗研究——兼論飽水殘破漆器的修復馮宗游,馮瑩,FENGZong-you,FENGYing

        18.磚石結構古建筑修繕中的規范應用問題張金風,ZHANGJin-feng

        19.試論紡織品文物保護中的水質問題路智勇,惠任,LUZhi-yong,HUIRen

        20.紙質文物變色原因及脫色方法研究進展徐文娟,諸品芳,XUWen-juan,ZHUPin-fang

        1.一種基于形狀和顏色特征的建筑彩畫檢索方法畢學剛,黃華,王官振,馬濤,齊揚,BIXue-gang,HUANGHuan,WANGGuan-zhen,MATao,QIYang

        2.理論走向實踐:評《古陶瓷熱釋光測定年代研究》吳婧瑋

        3.考古發掘現場智能預探測系統的設計與應用王玨瑤,朱曉蕊,鐵付德,趙濤,蘇伯民,胥諝,楊軍昌,趙西晨,WANGJue-yao,ZHUXiao-rui,TIEFu-de,ZHAOTao,SUBo-min,XUXu,YANGJun-chang,ZHAOXi-chen

        4.滄州鐵獅子健康監測數據采集系統的研究與應用范峰,王化杰,金曉飛,陳明,王偉,馬清林,永昕群,王林安,FANFeng,WANGHua-jie,JINXiao-fei,CHENMing,WANGWei,MAQing-lin,YONGXin-qun,WangLin-an

        5.漢代陶俑彩繪顏料表征分析張虎勤,廖光熙,周鐵,夏寅,趙西晨,陳雪梅,ZHANGHu-qin,LIAOGuang-xi,ZHOUTie,XIAYin,ZHAOXi-chen,CHENXue-mei

        6.西安鼓樓油飾彩畫主要病害分析王麗琴,何秋菊,周文暉,楊璐,馬濤,WANGLi-qin,HEQiu-ju,ZHOUWen-hui,YANGLu,MATao

        7.改性MDI型聚氨酯文物保護材料耐光性能研究楊璐,王麗琴,黃建華,唐麗瓊,YANGLu,WANGLi-qin,HUANGJian-hua,TANGLi-qiong

        8.ARTIC-1:一種適用于文物展柜的新型調濕劑黃河

        9.汶川地震導致的古建筑震害周乾,閆維明,楊小森,紀金豹,ZHOUQian,YANWei-ming,YANGXiao-sen,JIJin-bao

        10.湖北省鄂州五里墩出土孫吳時期"紅色粉狀物"的測試分析李小莉,秦潁,徐勁松,LIxiao-li,QINYing,XUJing-song

        11.常用清洗材料對瓷器的影響研究胡東波,張紅燕,HUDong-bo,ZHANGHong-yan

        12.抗菌劑殼寡糖、兒茶素和納米氧化鋅對凍干前處理古木微生物作用的研究李東風,盧衡,周旸,LIDong-feng,LUHeng,ZHOUYang

        13.成都市新都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土坑墓提取與保護李鋼,王波,LIGang,WANGBo

        14.北宋富弼墓壁畫的揭取及修復保護楊蕊,YANGRui

        15.甘肅武威磨咀子出土漢代木牛車搶救性復原修復陳庚齡,田小龍,CHENGeng-ling,TIANXiao-long

        16.銅同位素分析法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探討汪常明,金正耀,WANGChang-ming,JINZheng-yao

        1.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檢測用無動力擴散采樣器初步設計解玉林,徐方圓,吳來明

        2.聚合物膜修飾電極QCM方法對博物館環境中典型氣態分子污染物甲醛的檢測研究周浩,吳來明,閆瑩,趙利紅,彭熙瑜,蔡蘭坤

        3.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調濕材料研究進展羅曦蕓,吳來明,張文清,夏瑋,曹嘉洌

        4.文物保存微環境用調濕材料調濕性能研究徐方圓,解玉林,吳來明

        5.博物館文物環境用甲醛凈化材料評價方法研究羅曦蕓,吳來明,徐方圓,張磊,袁盛偉,杜一平

        6.木材中揮發性有機酸的SPME-GC/MS分析研究周新光,吳來明,宋國新

        7.銀納米薄膜試片在博物館藏展材料評估篩選中的應用陳暉,張敏,孔令東,陳建民,周姣妮,王升,吳來明,周新光

        8.博物館藏展材料評估篩選的薄膜試片測試法陳暉,孔令東,陳建民,王升,吳來明,周新光

        9.薄膜試片測試法試片圖像采集分析系統龐寧,黃華,吳來明,陳建民,齊春

        10.圖像處理方法在研究納米薄膜試片腐蝕特性中的應用龐寧,黃華,吳來明,陳建民,齊春

        11.低溫竹炭凈化文物保存環境空氣中氮氧化物的探索詹天珍,修光利,徐方圓,吳來明,解玉林,劉兆輔,張大年,王大為

        12.文物保存微環境空氣氮氧化物集成凈化技術研究王大為,修光利,張大年,徐方圓,劉兆輔,吳來明,解玉林,魏華,吳燕

        13.文物保存環境中溫濕度研究徐方圓,解玉林,吳來明

        14.無酸紙的發展及其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徐文娟,吳來明,解玉林,戴紅旗

        1.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區地下水滲流機制分析方芳,方云,燕學鋒,尚存良,黃蕾,FANGFang,FANGYun,YANXue-feng,SHANGCun-liang,HUANGLei

        2.氟-硅-丙石質文物封護涂料的合成及性能分析陳國清,邱建輝,朱正柱,徐雷雷,CHENGuo-qing,QIUJian-hui,ZHUZheng-zhu,XULei-lei

        3.通風、過濾和被動吸附措施對博物館庫房空氣質量的影響黃河

        4.上林湖越窯瓷器前劑量測定年代中的熱激活特性(TAC)研究夏君定,吳婧瑋,熊櫻菲,龔玉武,XIAJun-ding,WUJing-wei,XIONGYing-fei,GONGYu-wu

        6.垣曲商城出土爐渣爐壁內金屬顆粒及礦物組成的初步研究梁宏剛,孫淑云,李延祥,佟偉華,LIANGHong-gang,SUNShu-yun,LIYan-xiang,TONGWei-hua

        7.寧波東錢湖石刻群微生物病害研究傅亦民,金濤,周雙林,王進,FUYi-min,JINTao,ZHOUShuang-lin,WANGJin

        8.滄州鐵獅子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研究及測試試驗范峰,金曉飛,王偉,馬清林,永昕群,王林安,FANFeng,JINXiao-fei,WANGWei,MAQing-lin,YONGXin-qun,WANGLin-an

        第5篇: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關鍵詞:乾陵;石刻;保護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6-0084-01

        一、乾陵概述

        乾陵,地處于陜西咸陽市,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陵墓,建于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基本修建完成。乾陵置四城門,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陵墓葬于梁山上,共有三峰,北峰最高,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乾陵的大型陵墓石刻群主要集中在司馬道上,依次排列為:華表一對、翼馬一對、鴕鳥一對、石馬和馬夫五對、石人十對、無字碑、述圣記碑、六十一賓王像以及石獅一對。乾陵石刻是現存唐代陵墓中規模最大的石刻群,這些大型石刻均采用形體渾厚、雄壯的形式,運用多種技法來雕鑿完成,視覺上給人以威嚴、博大之象,精神上帶給人深邃、大氣之感。這些石刻藝術形象正是大唐盛世社會風貌的實物佐證,也是盛唐時期友好對外往來的真實寫照。

        二、乾陵石刻的保護情況

        (一)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

        乾陵自20世紀五十年代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起,對乾陵文化遺產進行了初步的保護和利用,其中也包括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以及乾陵博物館。乾陵石刻在此次保護中受到了一定的重視(加固了10件大型石刻),對于損害嚴重且瀕臨損毀的重要石刻遺跡進行了科學的保護和維修。例如對石刻表面寄生的苔蘚和地衣類寄生物的清除防治、對石刻裂縫進行灌漿加固以及表面防護等,這些措施都有效延長其壽命。另外,乾陵區安裝了環境監測設備,通過對陵區環境的相關因素如風速、溫度、空氣濕度的測量提取了可靠的數據,以進行環境分析,從而對石刻實施針對性的保護措施。但是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陵區附近的水泥場和若干小型石灰窯排出的煙塵和有害氣體,仍對乾陵石刻存在一些潛在威脅,加強環境治理問題仍需進一步實施。

        (二)20世紀70年代

        這一時期的乾陵的文物保護研究工作由于受“”和資金的不足等影響,只是簡單的修建了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墓道保護房以及部分壁畫的修復,對于乾陵石刻的保護工作基本上處于完全停止狀態。

        (三)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隨著乾陵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乾陵的文物保護工作也迎來了它的新時期。1987年完成了乾陵登陵御道工程,與司馬道兩旁的石刻重組再現了唐乾陵古御道的壯觀風貌。1992年5月,由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承擔的國家文物局科研項目《乾陵石質文物保護研究》(編號為922601)正式啟動,這是歷年來乾陵所有文物保護工作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在這些保護措施中,乾陵司馬道石雕扶直加固工程共加固32尊石刻。1997年,由陜西考古所和乾陵博物館組織發掘清理了乾陵陵園內城朱雀門外東西兩側的闕樓遺址、東西乳峰闕樓遺址、無字碑和述圣紀碑碑亭基址及六十一蕃臣石像基址,探清了遺址的基本情況,這些工作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和數據,對遺址進行科學保護提供了有效依據。

        三、對乾陵石刻保護的幾點設想

        第一,建議組織專業人員全面考察、系統研究乾陵陵墓石刻的遺存,力爭完整、準確、客觀地堆它進行深入的學術理論上的梳理與研究。

        第二,加強乾陵文物保護的技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組成一支高素質和專業性較強的團隊,認真研究對古代陵墓石刻的保護手段及方法。例如研究對已經殘破的雕塑如何進行修復的問題,包括對修復中使用新材料與原塑像所用材料的研究與結合問題。既要做到維修加固保護,又要知道如何保持原貌、修舊如舊的效果。

        第三,組織雕塑專業人員對乾陵陵墓石刻現存的完整、精彩的石刻進行等比縮小復制工作。第一,可以完整研究記錄,長期保持。第二,可以用于展覽宣傳,可以呼吁社會各界關注這些陵墓石刻,獲得社會各界捐款資助用于文物保護工作,以補充文物保護經費的不足。第三,臨摹品還可以用于藝術院校雕塑課的教學,能讓我們優秀的傳統雕塑藝術血脈不斷在下一代得以傳承繼續、發揚光大。

        第四,除了對石刻本身保護外,也要注意石刻所在的環境問題。不僅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綠化措施來減少空氣污染,而且需要在保護石刻的同時不要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

        四、總結

        乾陵的石刻藝術的造型和文化內涵,對研究唐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藝術和社會風俗,了解唐人的審美意識,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縱觀乾陵近五十年來對石刻的保護工作,現在的大部分石刻已受到加固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就石刻本身而言,表面還有些寄生的苔蘚,減弱風化問題仍需進一步保護,乾陵的保護工作需要國家、社會和人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志毅著.藝術的真諦[M].陜西: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

        第6篇: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關鍵詞】文物 鑒定 技術 內容

        文物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遺存物。就文物保護工作而言,文物藏品的鑒定非常重要,也是相關業務得以開展的基礎。在文物藏品內涵不斷擴展、文博事業迅猛發展的今天,在面對五花八門的文物時,如何才能夠掌握文物鑒定的基本方法,就成為現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也只有掌握了文物鑒定的方法,才可以不斷地提升人們對于古代藝術品的鑒賞能力,確保具有東方古老韻味的藝術品能夠綻放出永久的光芒,并且在現階段的世界藝術之林占據極高的地位。

        一、文物鑒定的概念、特征

        (一)概念

        文物鑒定是一項通過傳統的方法或者是現代科學技術對文物的年代、質地、真偽等進行鑒定的一項工作。文物鑒定本身屬于博物館學和文物學的范疇。一般來說,對于考古地層中出土的文物,基本上不需要辨別真偽,一般利用類型學、地層學等就可以進行文化遺存的判別[1]。

        (二)特征

        第一,文物鑒定本身屬于主觀認識的一種活動。就目前的文物市場來說,文物的鑒定主要取決于道德素質以及鑒定人的認識能力。文物鑒定專家在進行文物鑒定的時候,主要是依靠自己的道德良知以及自身的鑒定經驗,這主要是因為文物市場過于混亂造成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定客觀條件的限制。

        第二,文物鑒定需要利用科學的方法。在理論界以及實務界,都存在是基于“肉眼”來進行鑒定還是基于科學鑒定的爭論。

        第三,文物鑒定的結果就是形成一種結論。這一結論主要包含鑒定文物的名稱、質地、真偽、價值等諸多內容,一般形式為專家出具的鑒定書。雖然書面結論對于文物的保護、收藏、定級有關鍵性作用,但是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只能夠成為一種參考,是否承認完全取Q于當事人以及相關的組織[2]。

        第四,文物鑒定與文物考古的關系。很多人對于文物鑒定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文物鑒定屬于文物考古范疇。甚至很多專家都是利用考古學的方法與特征來對文物進行鑒定,以假當真、把真作假,最終產生嚴重的后果。文物鑒定和與文物考古其實是有較大區別的,其主要表現在對象和責任兩個方面。考古的主要對象是原始的古跡或出土的文物,其本身都是真實的文物,不需要進行真偽的判斷,只需要在評級和斷代的基礎上,確保其保管的完整性。然后再進行研究,將其歷史背景、藝術價值、民俗風情以及科技工藝水平等挖掘出來。文物鑒定的對象呈現出真真假假、魚龍混雜、難以辨別的現象。針對這一部分文物,首先需要進行的是真偽的辨別,然后再進行價值的判斷、評級以及斷代等。如果文物本身無法進行辨別,考古專家不需要做出相應的結論,就算是存在爭議,甚至是出現了錯誤,都不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或者是經濟責任。但是文物的鑒定卻有所不同,雖然目前的責任機制還不夠完善,但是就鑒定專家而言,完善責任機制,尤其是經濟責任與法律責任的完善,還需要解決制度這一個問題。相比文物考古來說,文物鑒定需要從事鑒定工作的專家擁有更高的判斷力和水平。

        二、文物鑒定的工作性質、對象和內容

        文物鑒定主要是對文物的時代、產地、真偽等進行辨識,從而揭示文物的價值以及內涵,并且對人類社會發展史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這樣不僅可以做好文物的保護,同時還能夠提高人們對古代藝術品的研究能力和鑒賞能力。文物鑒定是開展文物保護的基礎,只有通過鑒定,才能夠將文物真正的價值揭示出來。在進行文物鑒定的時候,鑒定對象又包含了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如文物藏品、文物遺址、流散文物和遺跡等。文物鑒定主要內容包含了辨偽、評定價值以及斷代等。

        (一)辨偽

        在文物收藏中,尤其是傳世品,存在很多偽品。在陳列、研究與保管之前,需要將偽品辨別出來。對于真偽的辨別,主要是針對流散文物和館藏文物。針對文物史跡,只需要辨別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物上的附屬品被毀壞之后,會按照原本的形狀重新進行雕刻,同建筑物本身并非同一個時代,如果不能有效地辨別,很容易造成混亂[3]。

        (二)斷代

        文物的斷代是鑒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在具體鑒定中,需要有效地辨別那些因為作偽而導致文物年代混亂的現象。同時,針對沒有紀元的文物,則需要鑒定其年代。

        (三)評定價值

        文物本身擁有歷史價值,同時也可以成為有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存。在還沒有將其確定為文物之前,需要對其價值進行合理地評定。這需要在具體的鑒定環節中,能夠基于特定的歷史環境做好具體的分析,鑒定文物本身的歷史地位、內容以及制作工藝等。

        (四)評定等級

        評定等級也是文物鑒定的重要內容,按照文物相關法律法規,就可以對文物自身的價值加以鑒定。評定等級是主要的鑒定任務。按照國內文物法規的具體規定,按照文物價值的高低,可以將流散文物以及館藏文物劃分成為一、二、三這三個級別;對于文物史跡區則需要劃分成為不同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并且由人民政府進行審核。

        三、文物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文物鑒定本身的專業性很強,部分專業的研究者才能對文物的真偽以及價值進行辨別。目前社會上存在個別機構和專家職業操守有問題,他們所出具的文物鑒定結論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很多收藏者將贗品當作“寶物”,因為他們相信了專家的判斷與鑒定,這都是因為利益的驅使。一般來說,市場中文物鑒定的費用是文物本身價值的10%,所以,文物價值越高,鑒定費用越高,專家所獲取的收益也就越多。另外,個別不法分子與文物拍賣公司相互勾結,聯合欺騙消費者[4]。

        出現文物市場問題原因主要是:第一,投機分子惡意炒作。文物市場的運作與股票有點類似,首先是收購一定時期的文物,然后將價格炒作起來,然后進行“放水”。如乾隆時期的青花瓷,就曾出現過被壟斷的現象。由于文物市場本身聯動性強、交易時間長,所以,很難識破惡意的炒作。第二,因為文化冬季或者是政治,國外的政府有時候也會參與到中國文物市場。例如,1996年,韓國政府投入資金收購高麗青瓷,原本價格只有數千元的高麗瓷最后被炒到數十萬元。第三,拍賣行與媒體的炒作。對于文物收藏而言,拍賣行和媒體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上海市拍賣行就將10片甲骨文抄到482萬的天價,在業內人士嚴重,這是完全不符合規律的。

        四、文物鑒定的方法

        在進行文物鑒定的時候,不同類別的文物所選擇的鑒定方法會有所差異。同類的文物也需要做好相對應的比較和辨別,這樣才能夠進一步做好文物的鑒定工作。

        (一)基于不同類別的鑒定方法

        在實際鑒定工作中,不同的文物類別,選擇的方式也會存在差異。所以,在鑒定文物之前,首先就需要完善文物本身的分類工作。具體而言,就是能夠按照地質,做好文物產品本身的合理劃分,之后再對其價值、真偽以及時代做好相對應的研究。在具體的鑒定環節中,雖然鑒定方式多種多樣,但是在具體的分析中,可以將其劃分成為傳統鑒定法和現代鑒定法兩種。

        第一,傳統鑒定法。一般來說,文物鑒定都會選擇這一種方式,選擇觀察的方式來鑒定文物。在文物鑒定過程中,完全是依靠鑒定者的經驗和積累,才可以將相應的觀察完成。通過文物本身的觀察,就可以及時地做好文物的鑒定。在使用傳統鑒定法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有差錯,這主要是因為關于文物方面的著作很多都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這給現代社會開展文物鑒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支撐,對于文物鑒定工作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現代化的科學技術鑒定。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在文物鑒定時使用的方法也越來越先進。現階段,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緣故社會創造生產情況、復原人類歷史生活背景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在進行文物鑒定時,主要偏向于成分的分析、年代的評定等多個方面。由于很多文物的鑒定使用傳統的方式難以取得成效。在文物鑒定過程中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所能夠選擇的方式很多,包括:X射線熒光分析法、中子活化法、電子探針法、熱釋光測定法、放射性碳素測定法等諸多方式[5]。

        例如,在對陶瓷器等文物進行年代評定的時候,如果沒有參照物,就只有使用現代化的熱釋光測定法進行處理。又如,在對銅器的產地、礦產來源以及制造工藝進行鑒定的時候,很難依靠傳統的方法完成。所以,在具體的鑒定中,就需要利用金相分析法來進行鑒定。

        現代技術的合理運用,可以將文物鑒定的準確率和可靠性全面提升。但是與傳統的鑒定方法相比,使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不但其本身需要的成本費用偏高,在鑒定環節還可能出現文物損壞的問題。尤其是針對石質的文物或者是在明清時代之后出現的陶瓷器等,如果在鑒定的環節通過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來進行,其本身會受到局限。在鑒定年代相對久遠文物時,很容易出現誤差。

        (二)比較與辨別同類文物

        文物鑒定中可以采取比較的方式,或者利用同類文物辨別的方式,其具體的操作如下:

        第一,比較。在對文物進行鑒定的過程中利用比較方法進行,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非常常用的一種方式。在具體的文物鑒定過程中,需要選擇年代相同或者已經知道真偽的文物作為其判斷的標準,然后做好相對應的分析和對比處理,這樣才能夠鑒別文物在花紋、質地以及工藝等方面出現的異同,分析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做出科學的判斷。

        第二,辨識。對文物的本身進行合理的調查與考證,利用科學檢驗的方式來進行合理的辨識,利用概括、理論思S以及抽象的作用,形成這一類文物最普遍的概念。然后再通過邏輯的推理,合理地概括以及具體的抽象,就能夠滿足對文物的識別處理,這樣所獲取的鑒定結果本身也擁有一定的科學性。

        五、結論

        總而言之,文物作為歷史文明的有效載體,也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過程的集中體驗。圍繞文物,逐漸出現了文物保護以及文物市場兩個社會主題,這是基于文化傳承的需求。文物的保護逐漸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這樣對于文物鑒定的重視度也在逐漸提高,相對應的,對文物鑒定的要求也會逐漸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文物鑒定中,還需要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合理地分析與理解,這樣才能夠滿足現代化文物鑒定工作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岳峰.文物鑒定與文物鑒定學略論[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11):148-156.

        [2]苗建強.對文物鑒定與鑒賞的探討[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10):240.

        [3]邵維秀.文物鑒定的科學檢測方法[J].科技視界,2015(17):308.

        第7篇: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摘要】2013年夏,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度市博物館對平度市南村鎮柏家寨附近的大沽河中段進行了考古調查,發現石制品數十件,根據當地區域地層的堆積年代分析,推測其年代為晚更新世晚期之末或全新世早期,該地點的發現,對研究環渤海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人類生活的環境背景、舊石器文化內涵以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2013年夏,南村鎮村民焦海磊在該村東北的大沽河西岸河道中撿到數件疑似人工打制的“石器”,交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經辨識其中兩件具有人工性質。我們隨即與平度市博物館組成調查隊,在采集點附近10公里范圍內展開調查。經20余日野外工作,確認舊石器地點2處,其中在柏家寨地點采集石制品數十件,頗具特色,可能代表著本地域特有的舊石器文化內涵,現將調查情況介紹如下。

        一、地理環境及地貌概況

        平度市位于膠東半島西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6°28′―37°02′,東經119°31′―120°19′。東以小沽河、大沽河為界,與萊西、即墨市相鄰;西及西南以膠萊河為界,與昌邑、高密市相望;南與膠州市毗鄰;北與萊州市接壤。下轄南村鎮位于市東南34公里的大沽河西岸,鎮東部為臨河高地,西北部為小弧丘地域,西南部較為平洼。地勢整體上較為平坦,系河流沖積平原(圖一)。

        在地貌分區上,平度市屬魯東山區亞區,第四紀沉積物堆積繼承前期構造發展,以差異性升降運動為主,氣候以冷為主,間或短暫轉暖。沉積物成因類型十分復雜,其發育與現代地貌形態有密切關系。丘陵區多為陸相沉積,低洼處和盆地發育有淺水湖泊和沼澤相沉積,沿海地帶的海積層常組成海拔5~10米的二級海積階地,平原區以沖積相、淺湖相沉積為主,夾有海陸交互相[1]。

        南村鎮段大沽河兩岸發育有一級階地,高出河漫灘5~6米,兩側村莊即坐落于階地之上。階地上部系全新世河流沖積層,主要由粘土、粉砂質粘土、粉砂組成,下部為粗砂、礫石等組成的晚更新世砂礫石層。具有河漫灘、河床相沉積二元結構,以距此地點數十公里的小辛疃附近剖面最為典型。因治理大沽河人為逐年拓寬河道,加之河流對右側(西岸)沖蝕,左側(東岸)河漫灘甚為寬闊。此次調查區段內的河道甚寬,柏家寨橫斷面處東西兩岸相距約260米,但絕大部分河床出露,河水被分割成幾縷支流向南奔淌。石制品便于河漫灘上采集所得,地理坐標為北緯36°33′37.961″,東經120°08′49.721″,海拔24.70米(圖二)。

        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當地政府便在河兩岸堆筑土壩,并陸續拓寬、墊高,后壩頂成為南北交通便道。2012年大沽河治理工程破土動工,調查時土壩已加寬至15米左右,將被修筑成公路,東西土壩間的一級階地現長滿青草,前后緣階地面寬20~30米不等。

        二、 石制品

        因石制品采集于河漫灘之上,未免受其他自然營力作用影響,本文僅對人工性質確定的13件標本進行介紹,其中有石片6件,廢片2件(1件橫斷片、1件縱裂片),石器5件(3件刮削器、1件凹缺刮器和1件尖狀器)。

        2013BJZ2,Ⅵ式長型石片,黑色凝灰巖質。有疤臺面,正面觀呈銳角三角形。打擊點明顯,打擊泡強凸,有錐疤發育。石片左側緣有褶皺,右側上部外凸,中下部折曲內收,遠端外凸呈鈍角。背面近臺面端有一寬型小片疤,另有經多次打擊而成崩疤。中度磨蝕,不確定是否有使用痕跡。石片角108°。長56.7毫米,寬37.3毫米,厚7.6毫米,重14.54克(圖三,5)。

        2013BJZ3,Ⅴ式長型石片,白色泥質板巖。素臺面,甚平。腹面有一棱狀凸起,自打擊點貫穿片體與石片遠端交于左側,左側緣呈一縱長小平面。背面近、遠端可見2個片疤,方向相異。中度磨蝕。石片角75°。長35.1毫米,寬26.8毫米,厚12毫米,重10.25克(圖三,1)。

        2013BJZ5,Ⅴ式長型石片,白色泥質板巖。點狀臺面。打擊點清楚,半錐體平凸,略顯,打擊泡微凸。背面接近近端處有2個片疤,與該石片打擊方向相同,約占背面面積的1/5,其余皆為節理面。中度磨蝕。長34.3毫米,寬33毫米,厚8.1毫米,重7.62克(圖三,2)。

        2013BJZ7,Ⅵ式寬型石片,黑色凝灰巖質。刃狀臺面。臺面緣與遠端大致平行,石片正面觀近梯形。近端有多個細小片疤,有錐疤及放射線發育,遠端平齊,呈橫窄長平面。背面有一縱脊,近端處有多個片疤。中度磨蝕。長36.5毫米,寬51毫米,厚13.4毫米,重16.57克(圖三,4)。

        2013BJZ8,Ⅲ式長型石片,灰色安山巖。臺面為節理面,近似三角形。打擊點不明顯,有錐疤,放射線發育。腹面中部略凹,兩側及遠端微翹。背面有一縱脊貫穿石片兩端,石片近端有2個小片疤。中度磨蝕。石片角92°。長27.7毫米,寬18.3毫米,厚7.5毫米,重3.48克(圖三,6)。

        2013BJZ10,Ⅵ式長型石片,白色石英質。素臺面,甚小。腹面略凹,有放射線發育。背面有小斷坎,遠端可見崩疤痕跡。中度磨蝕。石片角103°。長26.5毫米,寬21.1毫米,厚5.7毫米,重2.62克(圖三,3)。

        2013BJZ6,左縱裂片,黑色脈石英質。自然臺面,腹面可見打擊點及平凸打擊泡。背面有一大片疤。長37.3毫米,寬37.9毫米,厚10.8毫米,重15.98克(圖四,1)。

        2013BJZ9,近端橫斷片,灰色石英砂巖質。素臺面,近菱形。腹面略凸,打擊點清楚,半錐體明顯,有錐疤,放射線發育。背面可見2個片疤。長20.3毫米,寬35.5毫米,厚11.8毫米,重8.72克(圖四,2)。

        2013BJZ1,單凸刃刮削器,白色燧石質,帶有黃色條紋。近似半月形狀。毛坯為厚石片,臺面為自然礫石面,左側緣經反向修理,自遠端修至中上部,未貫通。修疤大而粗放,遠端有一經正向打擊而成的尖角,近端也有一個正向打擊而成的片疤。刃緣長41毫米,刃口較鋒利。中度磨蝕。長67.7毫米,寬34.9毫米,厚19毫米,重41.77克(圖五,1)。

        2013BJZ4,單凸刃刮削器,白色石英質。毛坯為板狀石片,正向加工。刃緣長41毫米,較曲折,修疤大小略有差異,刃角50°左右,刃口鋒利。中度磨蝕。長42.2毫米,寬26.1毫米,厚16.7毫米,重12.22克(圖五,5)。

        2013BJZ11,似拇指蓋狀刮削器,棕黃色燧石質。毛坯為廢片,正向加工修理,修疤小而淺,刃緣平齊,刃角30°―65°,刃口較為鋒利,似有使用痕跡。中度磨蝕。長20.6毫米,寬16.1毫米,厚9.3毫米,重2.46克(圖五,3)。

        2013BJZ12,凹缺刮器,黑色燧石質。毛坯為殘片,正向加工修理。一擊而成,弦長7毫米。中度磨蝕。長22.6毫米,寬15.1毫米,厚6.3毫米,重1.46克(圖五,4)。

        2013BJZ13,尖狀器,茶色水晶質。毛坯為長型石片,正向加工,左側加工較為細致,片疤連續;右側加工不甚連續,僅可見3個小片疤。背面有一縱脊與兩側緣相聚而成三棱狀,且有崩疤,疑似使用痕跡,故暫歸為尖狀器。中度磨蝕。長28.6毫米,寬16.1毫米,厚10.3毫米,重3.43克(圖五,2)。

        三、 結語

        1.石制品特征

        受周邊環境影響,石制品均受一定程度的物理化學風化磨蝕。經觀察、分析,具有以下幾點特征:

        (1)石制品計13件,其中石片6件,廢片2件,石器5件。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和凹缺刮器。

        (2)原料包括石英、燧石、凝灰巖、泥質板巖、石英砂巖、水晶和安山巖。其中燧石和石英各3件,占46.15%;其次是凝灰巖和泥質板巖各2件,占30.77%;石英砂巖、水晶和安山巖各1件,占23.08%。

        (3)長型石片5件,寬型石片1件。素臺面3件,自然臺面2件,點狀、刃狀、有疤臺面各1件[2]。石片背面多為非自然面,應為次級剝片的產品。

        (4)僅有2件標本長度在50毫米以上,其余均在20~50毫米之間,石制品以小型為主,未見大型者[3]。

        (5)石器類型簡單,主要為刮削器。加工多選擇片狀毛坯,剝片僅見錘擊法,修整一般也用石錘直接進行加工,但不排除存在壓制技術的可能(2013BJZ11)。修整方向僅一件為反向修理(2013BJZ1),其余皆為正向打片。石器石料也均選擇質地較堅硬的燧石、石英和水晶。

        2.遺存年代

        雖然未發現原生地層,但結合當地地質情況及調查分析,推測石制品應出自大沽河一級階地之中。根據山東地區區域地層的堆積年代分析,可判定其應屬上更新統[4]。同時地表未見任何磨制石器和陶片,推測其年代為晚更新世晚期之末,也可能到全新世早期。

        3.對比討論及考古學意義

        2012年,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山東大學考古系等在萊西大沽河流域采集到200多件標本,專家組對其中的100余件予以肯定,并初步斷代為舊石器時代。筆者曾觀看了陳列于萊西博物館的部分調查標本,其所用石料及石制品表現出來的技術風格等方面均與柏家寨這批材料存在很大差異,雖同屬大沽河流域,但二者暫看不出有什么聯系。

        膠東丘陵已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地點的有煙臺的蓬萊、長島、海陽[5],臨沂的莒南[6]和日照沿海地區[7]。煙臺所發現的石制品多選用石英巖及頁巖,也包括少量用凝灰巖打制的標本,因報告未附照片及相關描述,無從比照,但據文中線圖所示,其石制品特征與柏家寨存在一定差距。莒南的石制品原料以脈石英為主,石英巖次之,另伴隨有少量隧石、瑪瑙。石器類型可分為邊刮器、端刮器、砍斫器、雕刻器和尖狀器等,同時細石器的加工存在壓制技術的可能,類型較為復雜的邊刮器和細石核的存在,說明其與柏家寨地點之間的個性多于共性。日照沿海包括7個地點共458件石制品,諸地點不論石制品數量還是類型均較柏家寨地點豐富。所用原料除石英巖和脈石英外,還有燧石、火山巖或脈巖等。石器類型除刮削器和尖狀器外,還有砍砸器、雕刻器、石鉆、石球和矛頭等。加工方法以錘擊為主,且基本上是由腹面向背面打擊,與柏家寨地點相類似。除個別工具經細致修理外,石器的加工簡單,總貌顯得古樸,柏家寨地點也存在此種情況,推測這批材料除具體功能存在差別外,也可能來自不同地點。由此可見,柏家寨地點的石制品更接近日照沿海發現之舊石器諸地點的特征,二者在文化時代上也應相近。日照沿海舊石器地點研究者根據披毛犀―猛犸象動物群的南侵過程,認為其地質時代為大理冰期的最盛階段(±15,000B.P.),即晚更新世晚期,這與我們上述的推測和結論比較一致。

        柏家寨石制品類型不算豐富,應是受河流沖擊所造成原文化內涵的缺失以及暴露幾率的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如石器類中包括凹缺刮器及尖狀器,石料選擇泥質板巖和安山巖類等方面。石器大多小型化,尤其2013BJZ11修疤淺而長,似不是錘擊法直接打擊而成的,具有拇指蓋刮削器的某些特點,與2013BJZ1比較,后者修制的則相對粗獷,應是二者在功能使用上有所區別的結果。石制品所選石料均非附近所見,在河流上游有低山丘陵分布,應為石料的原產地,但與此地相隔在百里之外,究其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遺址原生地點應該在上游石料豐富地區,在此地采集的是經河流搬運過來的一部分石制品而已;二是原始人類將采集到的石料隨身攜帶,順游而下,在二地點之間的某個區域停留,進行過石制品打片、加工,之后又是經過河流的搬運,埋至此地。此外,這次調查在柏家寨地點南約800米的河漫灘數千平米范圍內,發現上千件棕黃色燧石打制的石制品。因與此處采集品不論在石料選擇,還是技術應用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很難劃歸同一地點,將另文介紹。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該區域古人類活動的密度和頻率。

        就目前來看,山東地區舊石器遺存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汶泗河流域[8]、沂沭河流域[9]、魯中南中低山丘區[10]、日照沿海、煙臺地區等,近年來在魯西北的德州也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遺存[11]。青島即墨北阡遺址證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晚期就有先民在此形成最初的原始聚落[12],但尚無發現過舊石器遺存的報道。平度柏家寨地點的發現及萊西舊石器調查的成果表明,大沽河流域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便有人類活動,并呈現出文化多樣性的特點,為該地區的舊石器研究揭開了新的篇章,也使膠東丘陵的古人類研究資源不再貧瘠,對研究環渤海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人類生活的環境背景、舊石器文化內涵以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

        [1][4] 山東省地質礦產局:《山東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1年,第224―248頁。

        [2] 2件廢片加入臺面性質統計之中。

        [3] 衛奇:《石制品觀察格式探討》,載鄧濤、王原主編:《第八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第209-218頁。

        [5]a. 山東省煙臺地區文物管理組:《山東蓬萊縣發現打制石器》,《考古》1983年1期;b. 李步青,林仙庭:《膠東半島發現的打制石器》,《考古》1987年3期。

        [6] 員曉楓等:《山東莒南發現的石制品》,《人類學學報》1989年1期。

        [7] 尤玉柱等:《山東日照沿海發現的舊石器及其意義》,《人類學學報》1989年2期。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山東汶、泗流域發現的一批細石器》,《考古》1993年8期。

        [9] 地點較多,僅列部分:a.臨沂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山東臨沂縣鳳凰嶺發現細石器》,《考古》1983年5期;b.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地區文管會,郯城縣圖書館:《山東郯城馬陵山細石器遺存調查報告》,《史前研究》1987年1期;c.臨沂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沂水縣文管站:《山東沂水縣晚期舊石器、細石器調查》,《考古》1986年11期。

        [10] a.黃蘊平:《沂源上崖洞石制品的研究》,《人類學學報》1994年1期;b.徐淑彬:《山東省蒙陰縣發現的舊石器》,載徐淑彬著:《沂沭河流域的舊石器時代文化》,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年,第79―84頁。

        第8篇: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關鍵詞]博物館;預案;制定

        近年來,各地博物館為確保文物和古遺址的安全,制定了基本的防火、防盜等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治安和社會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非典疫情的爆發,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實行,觀眾數量的急劇上升,表明我們現有的“應急預案”無論從類別還是從內容和方法上、措施上,都不能完全適應變化了的形勢,不少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不強,亟需進行修改和完善。為此,僅就博物館制定應急預案,特別是如何應對和處理“意外事件”的相關問題談談筆者的觀點。

        一、博物館應急預案的主要內容

        普遍而言,博物館內發生具有社會危害和災害的事件,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重大刑事犯罪和破壞活動,如搶劫、斗毆、兇殺等;二是破壞性事件,如發生火災、盜竊文物、爆炸等;三是群體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治安事件,及舉辦大型活動因各種措施不力,造成人滿為患形成混亂,造成秩序失控而導致擁擠、造成人員傷亡;四是發生不可預見或不可確定的天災,如雷擊、地震、颶風、洪災、瘟疫等造成緊急災害。針對上述情況,各博物館均應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完備應急預案。

        博物館的意外事件就是意外發生的變故或災禍。博物館意外事件,是指發生在博物館內部造成人身傷亡或物質損失的意外變故或災禍(如:文物被破壞、被盜、被搶、火災、古建坍塌、觀眾斗毆、雷擊等)。這里所說的“意外事件”具有一般人預先沒有料到的意外性和突發性,就其引起的主觀心理狀態而言,也包括過失和故意。所謂一般預先沒有料到,也是相對而言,否則制訂預案也就不可能了。意外事件的性質不同,預案所反映的內容也有所區別,但就意外事件的共同屬性而言,意外事件應急預案應包括下列主要內容:

        1、成立組織指揮機構

        博物館意外事件指揮機構一般分為三級:其一,館級指揮機構。要規定指揮機構成員及其職責范圍,要明確無論什么時候發生意外事件,指揮機構都能在自己的管轄范圍內迅速做出處置決策。其二,部室級指揮機構。應配合全館的安全保衛力量和各部門干部職工按預案程序采取行動。其三,安全(保衛科)保衛指揮機構。除積極支持配合一、二級指揮機構工作外,主要負責對具體意外事故的處理工作。此外還應有以當日(夜間)值班干部為首的臨時指揮機構,在上述三種指揮機構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時發揮指揮作用。

        2、建立報警和信息傳遞程序

        博物館發生意外安全事件,一般是由具體崗位職工發現情況。但如何報警,向哪個部門報警,這里有一個程序問題。一般報警通常有二條線,一條是向單位安全部門報警。另一條是向公安部門報警。預案中制定的報警程序,一般規定應先向單位安全部門報警,單位安全部門在初步了解事件性質的情況下,即向有關領導和公安部門匯報。同時接受指揮部門的指令,采取處置措施。在緊急情況下,當事責任人可直接向公安部門報警(凡發生火災必須首先向119報警)。通信系統必須保持全天候暢通,指令傳遞、信息反饋要做到迅速及時,上下聯系渠道暢通清晰。這些必須在預案中充分反映出來。

        3、預案執行的部署和具體任務

        預案中對處置力量要做具體部署,崗位責任到人,要明確各自的具體任務。一般力量部署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防護主體的警戒線處置力量,二是搶救排險力量,三是捕捉和堵截罪犯力量,四是調查力量,五是聯絡配合力量,六是機動支援力量,七是保護重要部位力量,八是宣傳疏導力量。此8種力量的職責任務一定要明確細化。

        二、制定博物館預案的準則和方法

        1、制定實施預案的準則

        一是必須貫徹確保文物和古建筑安全第一的原則;二是必須貫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依照本單位實際情況而制定方案的原則;三是必須貫徹預案切實可行,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原則。

        2、制定預案的方法

        第9篇:石質文物的保護方法范文

        [關鍵詞]銅佛像;鎦金工藝;病害處理

        [中圖分類號]G26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4-0094-02

        一、佛像保存現狀

        (一)佛像概況

        1.旃檀佛銅像,清代,高88厘米,佛像發髻高聳,雙耳下垂,面相端莊,眉宇清秀,身著圓領通肩式袈裟,左手施與愿印,右手結無畏印,面容特征是漢地清代佛像。旃檀銅佛的造型傳說為古印度優填王所創,是為佛像之始。

        2.銅上師像,清代,高61厘米,身著通肩袈裟,袒上身,臂肘飄出帛帶,身佩瓔珞、臂釧、耳環,腰束長裙,衣褶轉折自如,流暢飄逸。雙手當結胸結說法印,全跏趺坐,下承仰覆蓮座,上下邊緣飾連珠紋。

        3.銅佛像,清代,高105厘米,面相端莊,身著通肩袈裟,薄衣貼體,身佩瓔珞、臂釧、耳環,雙手交疊腹前,雙手結法界定印,上托寶珠,全跏趺坐,下承仰覆蓮座,上沿飾連珠紋,蓮瓣狹長而豐盈。

        4.銅上師像,清代,高66厘米,面目慈祥,身著喇嘛僧袍,衣紋細致自然,手結說法印,全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之上,上沿飾連珠紋,整體造型給人以平和安詳之感。

        5.銅佛像,明代,高15.1厘米,身著通肩袈裟,身佩瓔珞、臂釧、耳環,全跏趺坐,下承仰覆蓮座,上下邊緣飾連珠紋。

        6.六臂菩薩銅像,清代,高50.5厘米,三面六臂,面容微怒,束葫蘆形發髻,袒上身,配飾項鏈、瓔珞、臂釧、耳環,肩披帛帶,腰束裙,胸前雙手呈蓮花掌,身后手持物已失,全跏趺坐,下承仰覆蓮座。

        (二)材質及工藝

        1.材質

        六尊佛像材質均為黃銅。黃銅是以鋅為主要合金元素的銅鋅合金,它有較高的硬度和較強的耐磨性,黃銅在古代又稱為B石。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12中記載:“伽藍東有B石釋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別鑄,總合成立。”說明唐代西亞一些國家的黃銅冶煉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五代到北宋時期,古代人們將紅銅與爐甘石(菱鋅礦)加入木炭混合以后進行熔煉,菱鋅礦加熱后分解成氧化鋅以后被還原成為金屬,再與銅熔合成為黃銅。過去,人們偽稱他們已將紅銅點化為黃金,用煉得的B石冒充黃金騙人。明代嘉靖年后鋅冶煉技術被掌握后,且用以和銅合煉成黃銅,銅鋅合金的配制遂進入成熟的階段,廣泛用于錢幣、佛像和其他銅器日用品,黃銅也發展為規模式的生產。

        2.工藝

        該六件銅佛像制作工藝都為鎦金。鎦金是中國一項傳統工藝,始于春秋末年到戰國初期,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齊(又稱金泥),將金泥涂在銅器的表面,加熱使水銀蒸發后只剩下金子留在了銅器的表面而不脫落。鎦金工藝的流程為制作金汞齊及器物表面處理、涂敷、壓亮。

        第一,制作金汞齊。有關金汞齊的制作最早見于東漢時的煉丹家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金的延展性較好,不溶于酸和堿。首先,將黃金捶打成極薄的金葉,再用稀硝酸涂抹,把金面上污黑的舊樣咬除干凈,用清水沖洗;把潔凈的金葉用剪刀剪刀碎,放入石墨坩鍋中加熱,在金未融化前加入水銀,金與水銀的比例為1:7或1:8(俗稱七煞八煞),將坩鍋加熱至600℃~800℃,用干凈的木棒不停地攪動,此時,汞會升華,冒出濃烈的白煙,待白煙下沉,坩堝中水銀冒泡,黃金即全部被汞溶解,用清水浸漫過金泥封護嚴密即可。金汞齊的合成優于其他金屬,由于金的耐腐蝕性強,表面不易氧化,所以汞對金的潤濕能力強于許多賤金屬,使汞能夠選擇性地潤濕并向其內部擴散。

        第二,器物表面處理。鎦金器物在施鍍前,要先去除表面的氧化皮,可用稀硫酸浸泡或用砂紙打磨、杏干煮沸等方法,表面的游子要用銅刷子蘸皂角水去除,這樣金汞齊才能和基體附得牢固。

        第三,涂敷。涂抹金汞銀要用專門制作的金棍,蘸上硝酸(古代用鹽、礬等混合物液體),再蘸金汞銀涂抹在被鎦器物上,均勻地涂抹,涂抹時要平實周密。抹完后器物發出白色光澤,用棕刷在銅器抹好金汞銀的地方輕輕地擦磨、刷掃,把金汞銀均勻附在器物的表面。然后用熱開水沖洗器物,目的是為了將硝酸沖洗掉,自然烘干。

        第四,壓亮。在涂泥過程中,局部水銀飛濺會造成鎦金層表面出現微小的孔隙,因此,鎦金后的器物均要通過壓亮,將孔隙磨壓平整。壓亮時需要使用硬度較高的瑪瑙壓子(一種在硬器物上壓光的壓子),玉質的也可以用。蘸皂角水蹭壓,橫豎走向要有順序,用力要均勻,通過壓亮可使鎦金層更加致密、光亮。

        (三)佛像保存狀況

        除發髻外,通體鎦金,但身體大部分鎦金層磨損脫落嚴重,鎦金脫落部位銅胎體暴露,且鎦金層較薄,這主要是因為操作中鎦金工藝達不到要求,而造成的缺陷。由于這種缺陷,導致下部青銅基體易受外界有害物質的腐蝕,從而引起鎦金層的脫落,如清洗時不注意,很容易洗掉。佛像表面大部分覆蓋有薄而均勻的土垢,局部較厚,有黑色的氧化層(又稱包漿),為避免清洗過程中損傷鎦金層和銅基體,應選擇安全穩定的清洗劑。

        二、病害分析

        (一)表面硬結物

        佛像表面有少量的硬結物,這些物質通常是由于器物銹蝕和埋葬地質層的礦物相結合,經長期的化學、物理作用凝聚、鈣化而成的復雜復合物,一般附著在器物的表面,材質較硬,且難以剔除。

        (二)殘缺

        有些佛像受到物理或人為的破壞而導致基體殘缺,如這次修復的六尊銅佛像有四尊佛像的發髻都是殘缺。

        (三)孔洞

        佛像蓮花座底部有少許孔洞,這些氣孔是最為常見的鑄造缺陷,在燒鑄過程中急劇加熱,來不及逸出型腔的氣體或者急速冷卻難以及時排出的氣體,會在金屬溶液中形成氣孔。

        (四)變形

        佛像受到外力作用導致其形狀發生的改變,如六臂菩薩銅像臉部有些凹陷。

        三、修復材料及技術與方法

        (一)修復材料

        1.清洗材料

        由于佛像鎦金層較薄,為避免清洗過程中,損傷鎦金層和銅基體,應選擇安全穩定的清洗劑,通過實驗,我們選擇性能穩定且沒有腐蝕性的A(蒸餾水H2O)和2A(蒸餾水H2O乙醇)作為主要清洗劑,乙醇溶液能軟化佛像表面的一些污物,還不至于傷害器物本身,便于清洗。

        2.封護材料

        我們選用濃度3%Paraloid B-72乙酸乙酯溶作為封護材料。Paraloid B-72是丙烯酸酯類化合物,本身無色透明,使用方便, 常溫固化迅速, 強度高, 耐光、耐老化、耐腐蝕性強,并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是目前國內外在金屬、石質文物(包括土質和磚類)表面保護中研究和應用最為廣泛的封護粘接材料。

        (二)修復技術與方法

        1.表面清理

        佛像表面有一些煙土、污垢和銹蝕,這些對文物自身的美觀和保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采用機械方法對其進行清理,具體操作過程是:先用軟毛刷將銅佛像表面的塵土輕輕清除;表面的土垢可用竹簽剔除,對于局部較硬的土垢和銹殼,先用2A溶液噴灑在上面將其疏松,然后用竹簽或手術刀輕輕剔除;在除銹時,手法一定要輕,用力要均勻,不然很容易在鎏金層表面造成劃痕。

        2.表面清洗

        用機械法將佛像表面主要的銹蝕、土垢祛除后,主要對文物進行全面的清洗,將污垢殘渣徹底清理干凈。首先用裝有濃度為60%的2A溶液噴壺,將其溶液噴灑到佛像身上,一邊噴灑,一邊用軟毛刷輕輕刷去污垢,為防止有彩繪的地方如發髻、眼睛和嘴唇等部位掉色,應避免將2A溶液噴灑在上面;然后用脫脂棉簽沾取2A溶液對佛像表面進行擦拭,可反復多次操作,直至將污垢完全清洗干凈為止。再用A溶液對佛像進行反復多次的沖洗,因為佛像體積比較大,所以用吹風機將其烘干,減少水分對銅器的危害。

        3.封護

        為了防止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對器物本身再造成影響,最后選用濃度3%的PB72丙酮溶液,用軟毛刷均勻涂刷在銅佛像表面,進行封護處理。

        四、結論

        通過檢測佛像表面沒有有害銹,且主要以塵土為多,所以我們遵循文物修復的“最小干預原則”,主要選用機械法和乙醇溶液進行清洗處理,佛像表面的污垢基本清理干凈。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被處理文物的種類、銹蝕狀況,結合其他輔助手段同時使用,這樣就會取得良好的處理效果,通過運用,修復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華文圖景收藏項目組. 佛像收藏實用解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0.

        [2]華覺明.中國古代金屬技術――銅和鐵造就的文明[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第一页 | 亚洲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 | 亚洲中文字幕2020无线码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动漫第二区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 亚洲有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