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孔子啟發式教學范文

        孔子啟發式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孔子啟發式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孔子啟發式教學

        第1篇:孔子啟發式教學范文

        一、孔子學生觀主要內容

        (一)有教無類的平等觀

        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本沒有多大的差別,所產生的差別都是后天教育與環境造成的①。“性相近,習相遠”便足以說明這一切。他認為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不論年齡、國籍、貧賤、貴富。在孔子的弟子中既有比他小六歲的顏淵,又有比他小47歲的公孫龍,有出生富貴的自貢,又有穿衣都成問題的曾參,還有坐過牢的公冶長。在《荀子?發行篇》中有描寫孔子弟子的言論“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因為孔子認為,只要有心學習,“自行束侑以上,無未嘗無悔焉”(《論語?雍也》)。這里便有人認為要孔子收自己為弟子,必須有東西奉上才可。其實不然,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述而》)也成了孔子最引以為傲的弟子。南京工程學院汪秀麗博士認為這里的“束侑”應該指的是拜師的禮節,并不是一定要收取學費。正是因為這種“有教無類”的思想,才能出現“孔門弟子‘蓋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這樣的盛況,為后世作出巨大的貢獻。

        (二)亦師亦友的民主教育觀

        孔子在生活中對待弟子就像朋友一般。“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述而》)體現了孔子對學生的敞開心扉,毫無隱瞞。孔子不僅在生活上如此,在學業上也鼓勵弟子提出看法,那一句“當仁不讓于師”就很好地體現了孔子的學生觀。孔子認為,在真理面前,學生就應該勇于堅持,敢于超越權威。就像亞里士多德曾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哪怕對方是自己的老師柏拉圖,也沒有必要謙虛忍讓。孔子還曾經批評過顏回。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認為顏回從不抵抗老師,沒有提出過與老師不同的見解,對他沒有幫助。

        (三)因材施教觀

        孔子認為要教育好一個人,必須對他有充分的認識。“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他從各個角度了解學生的道德風貌、個性、才能、興趣等,提出了“視其所以,觀其所內,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通過對每個學生的細致觀察,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了每個弟子的特點。“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論語?雍也》),“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汀保ā堵塾鎩は冉?》),等等。除此之外,他還認為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是不一樣的。“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因此,他主張教師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智力差異,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加以教化。“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

        二、教師職業道德要求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的職業道德對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都會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如教師職業道德是由一系列規范構成的。教師職業道德“從師德調整的關系上看有師生之間的道德規范,有教師同行之間的道德規范,有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道德規范,有教師與社會之間的道德規范”②。我國教師職業道德主要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道德規范。如果一個教師的職業道德出了問題,那么其他方面例如教學思想、教學行為等都會出現問題以致誤人子弟,長此以往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要想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必須有以下良好的職業道德作為基礎。

        (一)深切關懷學生

        孔子“有教無類”體現的是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和深切的關懷,不因外界條件鄙視學生。努力為學生營造自由學習的和諧環境。在《論語》中孔子對弟子的評價一共有23處,但表揚的評價都達17處之多。表揚是為了鼓勵學生,批評也是為了激勵學生,采取鼓勵的手段肯定學生的優點,這種“師愛”便是師德的靈魂。

        簡單來講,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應尊重所有學生并對他們一視同仁,不能簡單地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隨意給孩子貼上好孩子或壞孩子的標簽。我們不難發現,很多老師有不同的偏愛好成績學生的方式。例如,按座位分,好成績坐前排,后進生自然坐后排或者教室兩邊;按回答問題的頻率分,老師留給好成績更多回答問題的機會,認為給成績差的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無疑是浪費時間;按參加活動類型分,老師會安排成績好的學生參加一些比較有學習或競賽意義的活動,而讓成績不好的學生參加打掃衛生之類無須動腦的活動;更有甚者,老師因為學生家庭背景或送禮的貴重關注學生的發展。在《論語?季氏》有一句話“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說明圣人孔子都沒有因為孔鯉是自己兒子,所以多教給他學問,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一視同仁。因此,我們應該杜絕這種不良社會風氣的產生,堅持關愛學生這樣的原則從事教學。

        (二)尊重學生個體意識

        自古以來,人們就受到“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影響,使教師的地位處于絕對權威性的位置。教師與學生是教與被教、管與被管、命令與服從的上下級關系,學生懼怕教師已成為常態。雖然現在興起了民主的教育方式,宣揚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自由發言,考試方式由許多主觀題代替了八股文一樣的考試方式。但在現實學習生活中,取得的學習效果我們有目共睹。究其原因,是許多教師憑借淵博的學識與閱歷,形成了一套認知與評判標準。但孔子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認為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學生的發現與見解未必不如老師。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性發展,欣賞學生的才能,鼓勵學生多方面發展,不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惡標準要求學生,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書育人

        所謂教書育人是指教師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還要促進學生正常健康發展③。我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教,上所施,下行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職業道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怎樣才能做好教書育人呢?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論語?子路篇》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強調的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言傳身教”的基礎是“以身作則”,學生每天面對最多的就是教師,教師的思想、道德、行為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說的就是教師能夠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產生無形的教導作用。教師的以身作則是一種很抽象的人生態度,但我們可以通過他外在的行為表現推測他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例如,在儀表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否穿著整潔,在天津南開中學有對教師儀容儀表的要求,“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④。若一個教師對儀表形象都不在意,則我們是否應該懷疑他對教育的敬重之意呢?在語言方面,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教學用語是否規范有邏輯,發音是否清晰準確,音量音色音調是否具有感染力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在行為舉止方面,我們可以看他在緊急情下是否臨危不亂,坐站姿是否端莊精神,教學手勢是否運用得當,表情是否豐富自然等。總之,學生是教師的一面鏡子,教師應時刻觀察學生并反省檢討自己所作所為是否都達到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一項要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只有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差異性和主體性,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⑤。有人把“因材施教”等同于“因財施教”,體現了某些老師的功利眼光,這是必須嚴令禁止的。“過度的平等只會導致更大程度上的不平等”。“一刀切”顯然不適合用在教育層面,需看到個體差異,實施因材施教,才是每個老師最應該的追求。正如孔子因材施教才教育出了各行各業的弟子。另外,教師應對反應慢和成績差的學生付出比其他學生更多的精力,不因學生曾經犯過的錯或者缺陷而看不起他們,堅持學生是動態發展的,采用個體內差異評價觀,從橫向與縱向方面看到學生取得的進步,根據具體情況,制訂不同的個性發展方案,開發個體的發展潛能,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

        第2篇:孔子啟發式教學范文

        啟發式教學是以我國孔子為首的歷代教育家集體智慧的結晶,貫穿中華民族悠久教育史的全過程,是我國優秀傳統教育理論的精華。但是,當前的教育并沒有真正發揮啟發式教學的應有作用,沒有真正體現啟發式教學的教育智慧。具體表現如下:一是認識不到位,往往認為啟發式教學是一種教學原則,而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難以操作;二是“啟”與“發”脫節,教師只重視“啟”,只注意“啟”的方式方法,忽視了學生的“發”,不注意學生“發”的時機與狀態;三是忽視“發”的個體性,因為啟發式教學中的“發”,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是有差異的“發”,是生動活潑的“發”,而不是全體學生步調統一的“發”。

        啟發式教學在強調學生獨立自主學習達到憤悱的基礎上,教師適時適度啟發誘導,從而達成教學目標的獨具特色的教育范式,集教學思想、方法、原則與策略于一體,體現以學論教,實現教學相長,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教學智慧體系。

        一是自求智慧。啟發式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建構一種自主學習、自求自得的場域。通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主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從而解決問題。在顏淵問“仁”時,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強調為仁是依靠自己主觀努力追求的一種自主自覺的道德行為。自求智慧特別重視思的作用,重視獨立思考。如孔子說“君子有九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中未見孔子的長篇大論,記載的都是孔子對弟子思考結果的簡短的證實、點撥和生成之語。孔子以自己的德行學問,成為學生人格的仰慕者、思想的追隨者,親其師而信其道,從而讓學生自思自悟。

        二是憤悱智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曾云:“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難成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意思是說,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觀察、調查、研究學生,當學生心求通而不通、口欲言而說不出時,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維最敏銳,老師只要略加點撥指導,即可意開詞達。憤悱智慧特別重視問題的價值,《論語》有豐富案例,如“問君、問孝、問政、問仁、問禮、問為邦、問行、問成人”等都是由學生發問、孔子應答的。憤悱狀態是學生主體(內因)與教師主導(外因)最佳結合狀態,是啟發教學的最佳時間點。要精心設計問題,給足思考問題的時間,把握憤悱的時機,讓學生在學問思辨的憤悱之境域中得到啟悟。

        三是誘導智慧。《學記》:“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意思是說,教學的最好方式是誘導。辦法是引導而不硬牽著走,嚴格要求而不強制壓抑,指出學習的門徑而不包辦代替。“和”指氛圍和諧融洽,“易”指沒有畏難心理而輕松學習,“思”指會思考學習。師生情感氛圍融洽(樂學),學習沒有畏難心理輕松生動(學會),使學生更好地開動腦筋思考學習(會學),這樣才算善于誘導。誘導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老師善于有步驟地誘導學生,用各種文獻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儀來約束學生的行為,使學生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第3篇:孔子啟發式教學范文

        啟發式教學思想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它是古代個別教學下的必然產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

        如何正確運用啟發式教學呢?結合自己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啟發式教學應重"導"而非"牽"

        "啟發"一詞,來源于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學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

        隅反,則不復也。'"朱熹對此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

        意;發,謂達其辭。"后來,人們概括孔子的教學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釋,就使稱為"啟發"或"啟發式"。

        從孔子的話和朱熹的解釋來看,"啟發"主為指教學的表現形式藝術,強調教學的適度性和巧妙性。對于這

        一點,《學記》給予了更深刻的具體說明:"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意思是,引導而不是牽著

        學生鼻子走,鼓勵而不是壓抑學生,點撥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給學生。如今,啟發式的教學思想已不再局

        限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具體情景狀態,現代素質教育對啟發式教學的要求是在如何教會學生學習和

        思考上下功夫,"導"已成為現代啟發式教學思想的特點、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導而牽的誤區,具體

        表現為:第一,教師扶著學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滿足課堂上就某一具體問題的師生對答方式,把學生的

        思想限制在教師思維框架內,客觀上限制了學生的求異思想和創造性。第二,不教點金之術,即不教學生

        學習方法,學生只能順其意,而未能繼其志。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在數學教學時應采取思路教學,采取"

        大處導,小處啟"的策略,運用提綱契領——分析——綜合的方法訓練學生,把教材思路轉化為教師自己的

        思路,再引導學生形成有個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學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時,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乘數

        是一位數、兩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重點讓學生理解"用乘數百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末位與百位對齊"的

        結論。

        二、啟發式教學應注重"啟"和"試"相結合

        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通

        過自己的活動達到生動活潑的發展。這是因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學生的發展

        歸根結底必須依賴其自身的主觀努力。因此,素質教育對啟發式教學賦予了更新的內涵:堅持教師的主導

        和學生的主體相結合,注重教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嘗試"相結合。首先,嘗試可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面對全體學生而言,"不求個個升學,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學者的意愿和現實的。不論是優生還是差

        生,都可以從嘗試中獲得成功,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為他們獲取新的成功準備良好的心理條件。其

        次,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的嘗試,既培養了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學生在親自

        嘗試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學"變為主動有趣的"樂學"。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可能增大學生

        學習的自由度,盡量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去嘗試新知識,發現新問題。

        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師讓同桌二人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商店里有15支鉛筆,賣出9支

        ,還剩幾支?教師啟發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自己發現計算方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計算方法。有的用

        小棒一根一根地數,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

        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為9+6=15,所以15-9=6

        。這樣,人人動腦筋嘗試發現,方法多種多樣,人人都獲得了成功。接著教師出示同類的問題,啟發學生

        把這種算法應用到同類問題中。這樣教學,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了學思結合。

        三、正確處理好啟發式教學與講授式教學的關系

        有人認為:啟發式教學符合素質教育的需要,應大力提倡,講授式教學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應全盤否定,

        這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現象:人們一方面全力肯定啟發式教學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極力否定

        講授式教學而又在時刻不由自主地動用。其實,啟發式教學是適應個別教學的組織形式而產生,在培養人

        才低效的同時卻在因材施教上占有優勢。但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理性知識少等原因,講授

        式教學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啟發式教學和講授式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符合現代教育的需要。下面

        試以"三角形的面積"為例來說明。

        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之前,必須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的圖形、分類,三角形的底及對應的高。由于學生

        初次接觸這些知識,所以通過講授式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為學習三角形面積打下基礎。在教學三角形面

        積計算時,就要引導以學生自己探索為主,貫徹啟發式教學。

        1、回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積計算問題轉化已學過圖形的面積計算問題

        2、動手操作,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飩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已經學過的圖

        形。

        3、探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底與三角形的高、底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三角形的面積有什

        么關系?然后得出:任意三角形面積是相應長方形面積的一半,進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從中

        可以發現,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索,加上教師的有機講解、輔墊,學生輕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積的計

        算方法。

        當然,要運用好啟發式教學,還要注意學習者的理性水平與教學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來說,較緊密的模

        式結構最適合處于理性水平較低的學習者,而松散的模式結構則最適合處于理性水平較高的學習者。當然

        ,每個模式都可以修正,提高或降低結構的松緊,以使模式適應學生進行最佳學習的那個理性水平。以上

        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教學實例,就屬于探究類教學模式,經過教師的修正,結構緊密程度屬于中,匹配的理

        性水平是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當學生的理性水平較高時,可以合并上面教學實例中的1、2、3,讓

        學生自己探索,割拼轉化,推導公式。

        第4篇:孔子啟發式教學范文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 教學原則 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

        中圖分類號: G632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1672-1578(2009)5-0143-01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踐中,我國的許多化學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堅持啟發式教學,他們一方面在自己的化學教學實踐中學習和繼承我國古代啟發式教學的精髓;另一方面,結合《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傳統啟發式教學進行改造、開拓和發展,逐步構建適應新課程環境要求的啟發式教學模式。但是,在目前化學教學中仍有人把啟發式教學,當作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來對待,把啟發式教學(法)與講授法、提問式教學法、實驗操作法、分層教學法等平行列入教學法中,這是原則性的錯誤,也是與素質教育要求背道而馳的。作為新課程環境下的化學教師,能否正確地理解并實施啟發式教學,對于課程目標的落實就顯得非常重要。

        1 啟發式教學的概念

        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問題。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返,則不復也”。這里,“憤”是指學生迫切地想弄通卻又弄不通,但決意要弄通的心理狀態;“悱”是指學生迫切地想說卻又說不清,但決意要說清的心理狀態。所以,啟發式教學就是要求教師采用適當的方法、手段,使學生處于適度的“憤”“悱”狀態之中,誘發和維持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求知欲望,并通過“舉一隅”進行開導、點撥、解惑,達到“三隅返”,實現自主發展,懂得更多的知識和道理的教學過程。教育即善喻和啟發,而不是強行灌注。在孔子以后,《學記》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進一步闡發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的“問答法”也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以探求真理的典范。啟發式教學被推崇為人類教育的思想模式,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無不在努力實現這一教育教學的最高境界。

        現代教學論中的啟發式教學思想,是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指導下,批判地繼承了過去教學論遺產,在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發展的基礎上,結合現階段人才培養需要進一步完善起來的。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意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突出實驗教學、形象化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發揚教學民主,建立良的師生關系,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

        2 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

        啟發式教學從學生的需要及人類認識自然的需要出發,正確處理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反映了教與學的客觀規律。因而,長期以來,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并在許多《教育學》和《教學法》(或教學論)中確立為教學的原則,以促使教育教學工作者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結合前人的經驗,進一步對啟發式教學進行有益的探索,使學生積極主動、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由上海育才中學總結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的八字教學法,就是啟發式教學(法)。教學活動中是以學生的“學”為重點,引導學生思維上路,保證學生最大參與,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再輔導解決,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法綜合運用講解、討論、練習、實驗、自學和閱讀等多種教學方法,把啟發式教學作為各種教法的指導思想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之中。結果是,誘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啟發式不是某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指導思想,對教學法整體系統起著定向、調節和控制的作用,同一種教學方法會由于運用者的指導思想不同,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教學中科學能動地利用啟發式方法進行創造性組織教學和教材處理。這些依賴于教師良好的知識素養、駕馭教材和駕馭語言的能力以及精心的教學設計。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學思想的更新和提高,化學教師不僅要有事業心和敬業精神,還要與時懼進,緊跟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3 啟發式教學與探究式教學的聯系

        目前,一些國家的教學法改革中的許多創造和見解,都是與啟發式教學的要求相關聯的。就國內外非常重視的探究式教學來說,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所涉及的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都需要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如提出問題,課程標準建議教師“創設學習情景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在創設學習情景時,應力求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性”。因此,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需要滲透啟發式教學思想。我們知道,科學探究的重要特征是自主學習,問題提出后,在以后探究的各步驟中,還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還要向教師咨詢,同樣離不開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正如北京師范大學劉知新老師指出的:“探究教學(或探究學習)是啟發式的一種范型,是隨時代的演進而不斷充實和發展的,但其主旨是不會發生更本改變的。”很顯然,探究式教學含有啟發式教學思想。

        綜上所述,啟發式教學,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不能把它當作一種施教方法供教學選擇。我們應把啟發式教學當作是與注入式相對立的一種科學的、先進的教學思想,是化學教學中應該遵循的原則,在化學教師采用的各種教學方法中都應當得到體現。

        參考文獻:

        [1]相紅英.化學教學中“有效教學”理念的探索與實踐[J].化學教育,2005,26(3):26-28.

        [2]陜西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高等師范院校化學教學改革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38.

        [3]韓廣慶.新課程理念下化學教學誤區[J].中學化學,2005,(9):2.

        [4]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教育》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281.

        [5]傅道春.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4.

        第5篇:孔子啟發式教學范文

        關鍵詞: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啟示

        新課程非常重視儒學傳統文化的傳承,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先秦諸子散文選讀》中第一單元整個是《論語》模塊。今天我們回顧審視孔子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一、孔子關于教育的理念及意義

        《論語》選讀教學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很明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啟發式”教學方法等不僅在中外教育史上有重要影響,而且在今天仍有重要意義。

        1.教育觀的核心是有教無類

        首先就教育的對象而言,“有教無類”,即不計身份高低,不分華夏與狄夷,都可接受教育。在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末期,孔子能對教育有如此認識,并能在實踐中始終以此為辦學方針,這是難能可貴的,對當今的平等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對學生因材施教、個性對待

        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立了人性差異的觀念,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進而推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孔子沒有明確提出“因材施教”這四個字,但是孔子的教育實踐實實在在地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

        孔子十分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發展,這恰恰是當今提倡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發展學生個性,培養特長,就得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目前,社會競爭需要每一位社會成員都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與能力。

        3.啟發式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育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認識到,要使學生獲得廣大博深的學問,就必須依靠學生自覺地思考,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于是,他總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著名論斷。這句話中關于“啟”“發”的議論,就是今天“啟發”一詞的最早起源。

        二、孔子終身學習、守道樂學的學習理念

        《論語》中的很多記錄都體現了這一思想。《里仁》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和《述而》篇中的“學而不厭”等都是具體體現。即使他常處清貧甚至饑餓之中,也毫不悲觀,仍把學習當作一件樂事而堅持不懈。從“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等記述中,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超然脫俗、求知若渴的圣賢就站在我們面前。對于好學的弟子顏回,他更是大加贊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三、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教學的兩點重要啟示

        1.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給我的啟示

        孔子主張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個性差異、天賦意向、興趣愛好,進行不同的教育。目前,社會競爭需要每一位社會成員都具備一定的創新思維與能力。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的培養,個性化的發展又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深入實施,因材施教原則被創造性地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既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個性得到發展,才會不囿于傳統,不安于現狀,才能勇于進取,樂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表現出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

        2.啟發式方法對我教育教學的啟示

        我認為啟發式教育的精髓是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只起主導作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有目的地引導和及時啟發。具體運用于教育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兩方面:(1)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學習思考時,對已有的知識能夠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啟發式已成為當今廣大教師“授人以漁”,教會學生“會學”的重要教學方法。但是,啟發式教學必須注意創設“憤”“悱”學習意境,必須啟發學生感悟自得,經過自己的思考獲得知識,經過自己反復訓練,形成能力。教師過去的“滿堂灌”實在是違反了啟發式教學原則,是違背教學規律的行為。(2)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啟發式教學的重大特點就是鼓勵和啟發學生求異探新、感悟自得,而這種探求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屬于創新的范疇。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會因人而異,有人見解獨到,從一定意義上說也屬創新。當今創新人才的培養是關鍵,我們應多鼓勵學生動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我感受頗多。人才的培養、國民素質的提高,關鍵在教育。作為一線教師,我深感育人責任重大,將不斷從“至圣先師”那汲取豐富的養分,更好地落實新課程教育教學。

        第6篇:孔子啟發式教學范文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音樂教學;應用

        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多種方式,在體驗學習的基礎上,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回歸音樂本體,提高音樂素養為目標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從多年的實踐看,以這種教育教學理念開展音樂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升學科素養、培養綜合性人才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啟發式教學在音樂教學創新中的作用

        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對啟發式教學曾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按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可見,孔子關于“啟”與“發”的表述,是一種相輔相成的因果關系。如果沒有教師的“啟”,自然也就沒有學生的“發”。所以,啟發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啟發式教育,可以調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為音樂教學創新提供了好的思想基礎。其次,啟發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為音樂教學提供了好的教學方法。可見,啟發式教學,順應時代要求,把學生放到了主置,這樣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結論不唯一,過程很重要”的觀念為音樂教學創新提供了厚實的土壤。

        二、啟發式教學在音樂創新教學中的應用

        啟發式教學的過程,就是教育教學創新的過程。作為教師該如何巧妙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收到實效?筆者有幾點心得:

        (一)認真備課將啟發式教學穿插到音樂教學設計中

        這個環節是搞好音樂教學創新的根本。教材是施教之材,是運用啟發式教學的依據。所以,要想很好的將啟發式教學貫穿于教學設計當中,教師必須緊扣主題,鉆研教材,細致了解學生。只有教師對教材的內容、形式、題材、體裁有深刻的理解、把握純熟,對學生的思維狀況、學習習慣、能力水平了然于胸,才能在課前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設計、組織好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才能在課堂上根據情況變化,因勢利導,啟發得當。

        (二)形式多樣把啟發式教學融入到音樂課堂教學中

        啟發式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進而培養探究精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提的問題要難易適度,教師所選的案例要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師所用的方法要易于學生接受。那么,在創設情境引發興趣之后,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1.問題教學法: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教師應采用啟發+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大膽地假設、提出問題。因為,只有發現問題才有機會去認識它、解決它。讓學生通過“欣賞一提問一對比一討論一結論”的過程,對問題反復地、持續地探究、實踐,這樣不僅可以較好地完成教學目的,還可以逐步養成善思、勤問、積極合作的良好習慣。2.討論教學法:在教學中,學生常會出現對欣賞作品的理解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各抒己見的教學方法。具體形式可以是生生分組,也可以是師生分組。如:在對比欣賞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時,學生對作品表現的情境展開激烈的討論,最后,老師給出一個標題音樂,一個非標題音樂,學生一下就理解了兩者的區別。我們看,這樣的討論不僅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對標題音樂以及兩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3.探究實驗法:在老師引、學生學的過程之后,答案似乎若隱若現,但它是否唯一,需要對其進行探究。在這里老師應以領路者的身份,開啟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其多思、多做。比如:在講授古典與流行音樂的關系時,教師引導學生嘗試改變一些音樂要素或特點來進行分析,在此之后,學生積極創新,有的改變節奏、有的改變風格,最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得出,兩種音樂并無明顯界限,可以相互轉化的答案。通過這樣的啟發,引導實踐,不僅使學生對于兩種音樂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對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有了新的理解。4.對比總結法:學生處于學習階段,對于所學知識沒有系統的概念,這個時候,教師不妨運用對比總結法教學,將所學知識進行區分歸類。如:學完中國歌劇《白毛女》之后,讓學生學習外國歌劇《卡門》,并將兩部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在經過小組討論、對比總結之后,學生能總結出歌劇是以歌唱和音樂來表現劇情的舞臺藝術,而中外歌劇因為文化與創作背景的不同,各自又在作品題材、演唱、演奏樂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這樣的對比討論,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對今后學生的自主歸納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結語

        第7篇:孔子啟發式教學范文

        本文在簡要闡釋啟發式教學內涵與特征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高師院校的教育教學方式現狀,提出了踐行啟發式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方法、提高現有師資水平、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等策略,以期回歸啟發式教學的本真,實現新時期啟發式教學的優化與創新。

        [關鍵詞]

        高師院校 啟發式教學 創新

        所周知,啟發式教學的歷史源遠流長,若從孔子、蘇格拉底提出啟發式教學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人們不斷賦予啟發式教學以新的內涵。變革舊的教學方式對人才培養和高校教學有重要意義。

        1啟發式教學的內涵

        “啟發”一詞源于教育家孔子所講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即學生不是特別想知道的東西,老師就不要啟發他。西方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提出“產婆術”式的啟發式教學,認為啟發學生教學就像接生新生兒一般,主要分為譏諷、助產、歸納、定義四個步驟,專注于為思想接生,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和新思維。宋代的理學家朱熹認為“憤者,心求通而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大意為當學生想理解知識卻理解不透徹、想表達卻又不能完整表達時,教師需及時對學生進行點撥,旨在使學生頓悟,當學生有強烈的愿望探究知識本源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誘導,帶領學生一起走向學習的天堂,這種學習方法通常被認為是啟發式教學。

        2啟發式教學的特征

        2.1發展性

        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和技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啟發式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快、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多方面發展。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原則和指導思想,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特殊作用,“使學生能主動并按科學的方法去學習、思考,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1]

        2.2引導性

        啟發式教學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首先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在學生學習遇到難題時,教師不會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誘導他們一步步接近真理。現代的啟發式教學有別于傳統的啟發式教學,是對傳統啟發式教學的豐富與發展,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個體差異,啟發誘導、因材施教,體現了‘導’與‘學’、‘學’與‘思’的辯證統一。”[2]

        2.3創新性

        啟發式教學的實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協作,教師要創新知識儲備與知識傳授的方式,不僅在授課觀念上有所創新,也要在授課內容與方式上力求創新。另外,時代的發展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啟發式教學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正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實踐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教學實踐中。”[2]

        3啟發式教學的策略

        3.1踐行啟發式教學觀念

        啟發式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重要體現形式。這不僅是對教師專業知識和授課技能的考量,也是對教師綜合專業素養的評價。一直以來人們都強調和號召“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但目前大部分教師仍未真正踐行啟發式教學,因此從觀念上引起教師注重教學理念成為教學重中之重。第一,教師需及時關注學生的想法與課堂上的表現,并相應作出點撥與指引。教師授課時要注意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第二,貫穿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啟發式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深厚而新鮮的知識,具備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做好終身教育的準備。啟發式教學的實施在高師院校具有良好的土壤條件,高師院校是培養未來教師的園地。

        3.2轉變教學方式方法

        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式,教會學生學習。教師要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通過一系列鋪墊、啟發、誘導將學生引導到豁然開朗的境界”[3]。首先,擺正教師位置———設置疑問。教師是啟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的有效幫手,要思考如何將知識更有效地講述出來,如何在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其次,發揮教師價值———引導研究。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后還面臨著一項重要的任務,即為如何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并在實踐中應用知識。教師的真正價值在于用一種引導式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思考,教會學生正確思考問題,用科學的方式探究知識的本源。通過向學生設問,引導學生挖掘問題的本真,讓學生充分感知獲取知識的過程。最后,運用情感教學———砥礪人格。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航標燈,“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教師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比采用專制型或放任型的教育,更能激發養成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能動性。”[4]因此,教師要善于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進行情感教學,關注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培育。

        3.3提高師資水平

        “教育的目的在于啟發學生潛能,培育人才,增進社會之福祉。”[5]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教學,教學質量的高低是教育實現程度的重要指標。首先,嚴格規范教師上崗制度。對教師的理論知識、授課技能、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等進行全面的衡量,優先錄用采用多樣教學方式上課的教師,從源頭上保證教師的高質量,保證日后啟發式教學和其他教學方式的順利實施。其次,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教師可參加與教育教學相關的會議、進修、培訓,在會議上與同行交流教學經驗,相互促進與提升。最后,加強對教師教學的評價與監督。加強對教師的評價與監督是發揮教師教學積極性有利于教師更新傳統的教學方式。

        3.4持有創新思維

        第一,教師需具備創新意識。教師是學生思維創新的引路人,是有效實施啟發式教學的重要主體。教師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會影響學生考慮問題的方式。為更好地實現啟發式教學,教師要做好對學生創新觀念的引領工作。第二,學生需對學習充滿興趣。學生只有真正地讀書,才會對知識充滿興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才會有創新思維的基礎。第三,教師尊重學生的創造熱情。教師與學生有不同的學習背景與生活閱歷,因而教師與學生的思維并不總是處于一個層面上,這就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實現師生互動協作式的學習。

        4結語

        本文在追本溯源的基礎上探討啟發式教學,挖掘啟發式教學的內涵,探討啟發式教學的發展性、引導性、創新性的特征,從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主體、創新思維的視角構建啟發式教學策略。實施啟發式教學是現代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把啟發式教學的思想與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聯系起來,使之科學化、系統化。

        作者:李春超 王小芳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鐘祖榮.啟發式教學的特征及實施要領[J].中國教育學刊,1996(4):42-43.

        [2]李慧勤,李紅君.現代啟發式教學的內涵與實施[J].中國高等教育,2008(10):21-23.

        [3]文敏.現代啟發教育思想及其在創新教育中的運用[J].遼寧教育研究,2000(12):72-74.

        第8篇:孔子啟發式教學范文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語言;最近發展區理論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1-23

        1.啟發式教學的起源及內涵

        教學語言是教師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優秀的教學語言要富有啟發性,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開發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啟發”一詞,最早是由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提出,他在《論語》中說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以三隅凡,則不復也。”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啟發式教學的經典性闡釋,比西方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早了將近一個世紀。

        隨著科學的發展,新課程改革強調“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是啟發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此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二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激發起那些目前尚處于最近發展區域內的潛力。

        20世紀70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的J.M.Sinclair和R.M.Coulthard提出了對話分析的基本結構:教師發問(Initiation)―學生回應(Response)―教師反饋或后續話語(Feedback or Followup簡稱IRF,)。在此基礎上,我們依據啟發式教學機理提出了啟發式教學語言構成的三大結構,即設疑Q(Question-making),啟發I(Inspire),應用A(Application),簡稱QIA。

        2.啟發式教學語言結構分析

        依據QIA分析方法 ,啟發式教學語言的結構可分為三要素結構和非三要素結構(見表)。三要素結構包括兩種:一是單一的三要素結構,即只有一個設疑、啟發和應用。二是多層的三要素結構,即包括多個設疑和啟發,只有一個應用,其中的T是教師的過渡語(Transitional language,簡稱T),好的過渡語(T)會使整個啟發式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非三要素結構包括三種:一是有設疑和應用,無啟發;二是有設疑和啟發,無應用;最后一種是只有設疑,既無啟發也無應用。

        3.啟發式教學語言的優化策略

        (1)優化邏輯策略。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并理解該段知識體系的基本結構。從每個教學過程來看,設疑和啟發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設疑的目的是創設出學生的“憤”“悱”之態,啟發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設疑中的問題進行回答,啟發引導應該具有邏輯性,應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這樣更加符合學生的知識體系的構建。

        (2)最佳匹配策略。教師不僅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基礎、成績,而且要熟知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性格、班集體的學習風氣等特點。學生的全面情況是啟發式教學之“的”,只有找準了“的”,才能有的放矢射中目標,啟發式教學語言才會獲得成功。

        (3)適時啟發策略。啟發式的教學語言并不適用課堂教學的所有環節。教師在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時,要充分把握啟發引導的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通過設疑,讓學生產生了“憤”和“悱”的心理狀態,抓緊學生的這種心理之后再進行適時啟發,這樣會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自我知識的構建。

        參考文獻:

        第9篇:孔子啟發式教學范文

        關鍵詞:孔子;教育思想;學思結合;啟發誘導;因材施教;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3-038-01

        在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為繼承、發展和傳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教育主張、直到今天仍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輝。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學思結合,知行統一

        在教學中,孔子把“學而知之”作為根本的指導思想,他的“學而知之”就是說學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學而得的。學,不僅是學習文字上的間接經驗,而且還要通過見聞獲得直接經驗,兩種知識都需要。他提出“博學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識這些前人積累的間接經驗。

        孔子重視學,也重視思,主張學思并重,思學結合。他在論述學與思的關系時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反對思而不學,也反對學而不思。”

        孔子還強調學習知識要“學以致用”,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之中。把學到的知 識要 “篤行之”,他要求學生們說話謹慎一些,做事則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訥其言而敏于行”,應當更重視行動。

        由學而思而行,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總結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教育過程,這一思想對后來的教學理論、教學實踐產生深遠影響。

        2、啟發式誘導、循序漸進

        “啟發”這個名稱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創造的。孔子所創造的啟發式教學其內涵豐富、極為深刻。

        下面看孔子的啟發式教學。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它卻生動地表現出孔子進行啟發式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出現的兩種心理狀態的正確處理方法。孔子在當時就注意到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于主動地位,教師只是從旁邊加以點撥,起指導和促進作用。

        3、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為一個教育原則,貫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施行因材施教是承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并了解學生的特點。孔子了解學生最常用的方法有兩種。第一,通過談話。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學生談話,如有一次有意識地向子路提出一個假定性的問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并未說話,僅以高興默認,孔子便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第二,個別觀察。他通過多方面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學生的精神世界: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單憑公開場合的表現作判斷還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憑一時的行為作判斷還不夠,還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現代語文素質教育的啟示

        1、學思結合,學以致用

        在孔子的教學論中,他非常重視“學”和“思”的重要作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是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辯證統一的過程。其中“疑問”在教學中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只要認真的獨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則生問,問則求解,通過不同的形式解問答疑,學生不僅增長知識,還養成了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2、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啟發式的教學法讓學生自主學習

        孔子教育學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問答式,討論式,通常是學生提問孔子才回答,這樣就使得學生要自己去學習去思考,沒有自己的實踐與思考就不可能提出問題,也沒法進行指導。而且必須給予及時的反饋,讓學生知道老師是對自己的觀點de 看法。在現代的語文素質教育中也是同樣道理,學生是主體,要用啟發的方法讓學生去思考問題,這樣才是有效的教育。

        3、因材施教,注重個性教育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對于現在實施素質教育也是大有啟發的。現代的社會是個性化的社會,鼓勵個性也是鼓勵創新,這種個性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做一個特別的自己。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別是在語文教育上,就比如作文,想法不同,個性不同,寫出的文章內容和風格等方面就有所不同,老師也要結合學生個體的特點來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主張。

        今天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就應該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實現共同進步的目的。

        孔子作為一位終生奮斗不息的教育家,不僅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創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如何更好地研究他,吸收它,并將它發揚光大,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大任務,也是孔子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必須繼承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繼承孔子教育思想的積極方面,讓其在新世紀再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 張玉霞.從論語探析孔子素質教育思想的現論價值[J].管子學刊,2007,(1).

        [3] 秦玉潔.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新課程理念[J].教育革新,2009,(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韩国偷拍视频对白不卡高清精品 | 在线免费AV观看大全 |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五码 | 性欧美黑人性视频在线 |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