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競技體育發展分析范文

        競技體育發展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競技體育發展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競技體育發展分析

        第1篇:競技體育發展分析范文

        我國目前可堪稱世界體育強國,但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與體育事業的蒸蒸日上極不相稱。筆者對其加以具體分析后,認為影響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論文。

        1.市場定位不準。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束縛,視野不開闊,認識不到體育與經濟的關系,造成二者嚴重脫節。多年來只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國家隊出國參加大型比賽拉贊助,從來都回避創收的動機,并沒有把體育定位在一種商業活動的格局上;對體育的消費也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層次消費上,而沒有將其引向貨幣化、市場化的高層次消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進一步解放思想,人們雖逐步認識到體育與經濟的互動關系,但在摸索發展體育產業的同時,常常不能完全脫離十幾年的慣性思維,以開闊的眼界邁開步子大膽干。另一方面,亦或是經驗不足、缺乏理論的指導,在中國的產業結構需要大調整的時候,大部分企業家還有點跟不上形勢。

        2.傳統體制制肘。我國體育賽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國家體委包辦,形成一種法定的計劃運轉。在改革過程中,才嘗試性地使體育從政府行為向企業行為轉變。這一舉動雖然帶有相當濃重的市場經濟成分,但在某種程度上仍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企業在與體育部門聯合辦體育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自。另外,在贏利后,企業得到的往往占少數,許多賽事的投入越來越多,而效益好的卻寥寥無幾。長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資體育的企業的積極性。

        3.市場競爭乏力。我國全球知名企業少,眾多企業與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企業相比,資本明顯處于弱勢。因此,在很多國際性的重大賽事,如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的冠名權、指定性產品等的商業競爭中往往難以占有一席之地。

        4.政策扶植乏力。在美、英等體育經濟發達國家、政府為扶植本國體育經濟的發展,都相應地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對體育部門舉辦的體育比賽、體育組織接受的捐贈和體育場館的經營收入,不同程度地減免稅收;企業出資贊助體育比賽,可以記入企業生產成本或作廣告支出;修建體育場館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優惠政策和低息貸款。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扶植力度遠遠不夠,同教育、文化等事業相比、體育產業在政策優惠方面受到“冷遇”。

        5.相關服務不完善。體育產業和所有其他產業一樣需要一系列完善的產前、產后服務措施,服務措施跟不上必將會阻礙體育產業的發展。我國絕大部分體育用品生產企業一味地強調體育產品的生產、銷售,卻不注重體育產品的消費咨詢、培訓和指導,沒有及時地為消費者提供體育指導員,體育中介公司亦嚴重匱乏。這些因素都延滯了體育經濟的發展。就拿曾經火爆一時的健身器材市場來說,對于如今出現的令人費解的市場萎縮現象眾說紛紜。但究其主要原因,則是由于針對健身器材的選擇與使用的指導從沒熱過,有些產品根本沒有使用方法說明,或者有,也只是極其簡單的寥寥數語,根本起不到作用。消費者沒有科學的“健身計劃”,沒有合理的運動指導。

        6.缺乏宏觀調控和科學管理。國內企業存在著嚴重的盲從傾向,哪種體育運動獲利較高時,眾商家便都往一條道上擠,造成了重復建設、規劃不科學、盲目攀比建設規模的不良現象;同時,由于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人員大都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和待業下崗人員,他們一般只熟悉體育工作,而缺乏對市場運作及其規律的了解,體育產業經營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

        二、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出路

        1.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體育改革力度。我國體育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完全依賴國家預算,吃“皇糧”。這種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將逐步消失,體育也處于改革的大潮中。體育部門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企業聯手辦體育,同時刪減分流行政人員: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逐步實現政體(即體育企業)分開,真正按市場規律發展體育經濟。如上海市為舉辦八運會興建的具有國際標準的場館耗資56億元,沒要國家一分錢,完全用市場方法運作,堪稱氣勢恢弘的大手筆。我們企業家的思維也應從工業經濟的圈子延伸到體育經濟領域,考察國外極富商業價值的體育產業,結合我國國情、開拓中國市場。

        2.大力推進體育產業化經營。

        (1)發展體育品牌經營。①體育用品品牌經營。就是將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的服飾、飲料等實行品牌經營。中國體育用品有李寧、青島雙星等名品。但擋不住耐克、彪馬等國外品牌的強大攻勢。國內市場難以守住,在進攻國際市場時實力又遠遠不及。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舉國上下正在興起的“全民健身運動”,為體育界提供了無限商機,但又不乏挑戰。面對硝煙彌漫的體育用品市場,各商家應認清市場形勢,主動進行企業的產品、產業結構調整,通過主動調整,去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在體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斷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著力發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闖出去占領國際市場。②體育賽事品牌經營。在中國體育日漸步入社會化、產業化發展軌道的大背景下,把一個體育賽事經營成名牌賽和把一個體育產品經營成品牌產品一樣,同樣可以獲得品牌效應。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有影響的國際田徑賽事,并被列入世界十大A級馬拉松賽的行列。

        第2篇:競技體育發展分析范文

        分析廣州與珠江三角洲區域的經濟聯系問題,并進一步研究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問題,探討應對策略旨在促進其發展。

        關鍵詞:

        廣州;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

        1廣州與珠江三角洲區域的經濟聯系問題

        首先,廣州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在與其他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競爭互補的關系,但需要明確的是,珠江三角洲一體化經濟發展的阻力仍然存在。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以地方利益為出發點的行政壁壘對于珠江三角洲空間經濟的聯系和運行有著一定影響,從而導致了廣州與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發展的漸近化和趨同化[1]。因此珠江三角洲應當建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協調機制,實現廣州與珠江三角洲腹地區域之間的錯位經濟發展。其次,應當積極重視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內部分異趨勢。廣州與佛山以及肇慶等城市之間的經濟互補相對理想,但廣州與深圳、東莞、江門等城市之間的競爭較為激烈,這不利于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因此,要想實現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應當制定合理的步驟和進程,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例如可以對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行分解,建立“廣佛肇”、“珠中江”、“深莞惠”的經濟圈,以此來帶動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最后,廣州作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其與腹地區域之間的交通通達性還有待提升,例如廣州與中山的相對距離要大于空間距離更加遠的深圳。因此應當積極加強珠江三角洲區域的網絡建設,從而加強廣州與珠江三角洲區域其他城市的聯系。

        2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問題

        珠江三角洲在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要想實現珠江三角洲區域的二次發展,應當對這些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采取有效對策來解決這些問題,促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的發展。

        2.1發展問題分析

        2.1.1內部問題突出近年來,珠江三角洲區域內各個城市的定位重疊問題較為嚴重,這就導致了其內部重復建設較多、產業結構同構問題嚴重、經濟合作深入不足等問題。珠江三角洲地區內部的城市彼此之間的整合不足,廣州在珠江三角洲區域的中心地位雖然凸顯,但廣州也僅僅局限于點的發展,并沒有形成拓展和輻射作用,從而限制了廣州作為中心城市的延伸,降低了中心功能,城市認同感和凝聚力縮小。此外廣州的經濟貢獻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的經濟區域中心城市來說,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2.1.2經濟增長方式落后傳統的低水平、勞動密集型的外源型經濟是當前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形態,其雖在珠江三角洲第一輪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就目前來看,資源環境的約束力增大,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惡化嚴重,這種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滯后于當今珠江三角洲的發展環境和狀態[2]。此外,珠江三角洲以“成本指向性”外資結構為主,其十分依賴于廉價的土地、環境成本以及勞動力,但經過多面的發展,珠江三角洲的土地資源已經頻臨匱乏,區域建設用地十分緊張,同時其長期以來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不高,這就制約了當前區域內穩定、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此外,環境因素也是制約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霧霾、酸雨等污染狀況普遍,與自然的不和諧不利于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續發展。

        2.1.3東岸與西岸經濟發展不平衡以珠江口為分界,可以將珠江三角洲地區分為東西兩岸,東岸有廣州、深圳、惠州、東莞四個城市,西岸有珠海、佛山、江門、肇慶以及中山等五個城市。就目前來看,東西兩岸的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西岸的競爭力要明顯弱于東岸,從而形成了東強西弱的局面。但當前東岸城市的土地資源已經十分匱乏,傳統的依靠土地和勞動力實現經濟發展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在這種背景下,積極發展珠江三角洲西岸城市將成為珠江三角洲“二次創業”嶄新階段的重要趨勢。

        2.2應對策略探討

        2.2.1加強城市間的合作珠江三角洲的區域經濟發展強調現代城市的整體性和聯系性,傳統的“單打獨斗”已經不適應當今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因此應當加強珠江三角洲內部城市之間的互補、聯系、合作、整合,杜絕區域內的惡性競爭關系,通過板塊式的經濟形勢將珠江三角洲做大、做強,實現區域內城市之間的共贏和發展。具體來說,珠江三角洲內部應當積極打造“雙核多心”的城鎮中心體系,促進區域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實現珠江三角洲內部資源的整合。對于廣州市來說,廣州要定位于珠江三角洲區域的龍頭城市、中心城市,不斷加快自身的發展,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聯系,強化自身在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上的中心地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自身的發展帶動珠江三角洲區域內其他城市的發展,將廣州建設成為帶動全省、輻射華南、影響東南亞的珠江三角洲現代化中心都市。

        2.2.2改革經濟發展方式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的珠江三角洲發展趨勢,珠江三角洲區域應當以技術———產業創新為中心,積極進行自主創新,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應當堅持創新,堅持消化創新與集成創新齊頭并進的方式,充分利用開放優勢,吸引先進技術、消化創新、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最終實現技術出口,以此來培育本地企業成長,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3]。

        2.2.3東西岸共同發展首先,要積極興建運輸網絡,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強調西岸城市的重要地位;其次,政府要合理整合優化東西兩岸的資源,提升西岸邊資源集聚的能力;最后,以廣東為首的東岸城市要積極加強與西岸城市產業的分工與合作,優勢互補,以此來促進東西兩岸的共發展。

        3結語

        本文簡要分析了廣州在珠江三角洲區域的中心地位,以及內部的經濟聯系問題,并針對廣州市提出了具體建議。之后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整體區域的經濟發展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幾點建議和策略,旨在為促進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的快速、穩定、協調、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雨欣.珠江三角洲地區貿易投資一體化的實證分析與思考[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1.

        [2]李翠蘭.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綜述[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8):66-70;139.

        第3篇:競技體育發展分析范文

        關鍵詞:人力資源;競技體育;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G80―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12)03―0027―04

        Abstract:Th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sports in a country or region largely depends 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talents) in sport.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surveys, interviews from experts and official documents, this article provides profound and detailed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competitive sports fields in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both have decisive roles in athletic talent resource, as well as offers specific strategi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ports talent resource;competitive sports;Shandong

        世界體育強國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體育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體育人力資源(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而目前,隨著現代體育運動的飛速發展,知識體育取代了以往的形式,智力資本在現代體育運動競爭中產生令人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并且現代體育運動的競爭優勢不僅在于隊伍所需的物質,更重要的是隊伍是否能夠獲得適應現代體育運動發展戰略需要的人力資源上。山東省競技體育要在競技體育的競爭中產生質的突破,實現山東競技體育運動整體水平的飛躍,必須造就一批具有科學文化素質、體育專業知識、豐富實踐經驗的知識型和技能型的后備人力資源。因此,探討山東省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現狀和可持續發展,對推動山東省體育運動的發

        收稿日期:2011―08―20

        作者簡介:顧偉杰(1964―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作者單位:山東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2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Jinan 250102,China

        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以山東省市、縣級競技體育教練員和運動員作為分析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 查閱國內外有關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等相關論文、刊物和書籍,掌握前人的研究水平,作為本研究的理論依據。

        1.2.2 訪談法 走訪山東省有關體育行政管理部門、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青少年業余體校、等,全面了解山東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配置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山東省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的相關內容,設計問卷,對山東省17個市所轄的145個區、縣,發放問卷269份,調查教練員、業余教練員、競技運動員等相關問題,回收問卷261份,有效問卷257份,回收率為97.02%,有效率為95.54%。

        1.2.4 數理統計法 對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

        2 對山東省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現狀的分析

        2.1 山東省教練員現狀分析

        教練員是決定體育運動訓練水平和訓練質量的重要因素。體育教練員是運動員的選拔者和訓練者,在訓練過程中是戰術方案的設計者和控制者,是訓練計劃的制定者和實施者,也是運動員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可以說,教練員的人數、水平、能力和責任心等是促使體育團隊獲得最佳成績的保障。

        調查顯示,山東省體育局機關及直屬訓練單位教練員和全省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及體校的體育專業教師有2 816人,比2001年總數(1 919人)有了明顯增長。其中男性有1 957人,占69.5%,女性有859人,占30.5%,男女差距比較大。從職稱上來看,山東省的教練員以初、中級為主,局機關及省直中的中級、初級教練員共743名,二者共占69.9%,在高校及體校中二者則占88%。省直中高級教練員有320人,占總人數的30.1%,高校及體校中高級教練員210人,占12%。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山東省教練員隊伍的數量與質量,高級教練員太少,還須加強教練員的培訓工作,保證競技體育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第28卷第3期

        2012年6月 顧偉杰 山東省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現狀分析和可持續發展研究

        No.3 2012在我國科技、文化和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學歷是用來衡量一個人知識水平的重要標準。學歷既反映了一個人接受正規教育的程度,同時也反映了一個人的知識涵養。通過調查發現,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教練員有2 521人,占89.5%,比2001年山東省教練員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進步,這是由于近幾年山東省重視選拔和培養的結果,但和發達國家的教練員數量相比還相差甚遠,山東省的教練員文化程度和科學訓練能力等還亟待提高。

        2.2 山東省業余訓練單位教練員現狀分析

        從年齡結構上來看,35歲以下的教練員占64%,36~45歲之間的教練員占32%,56歲以上教練員占4%,從年齡結構上看,教練員的年齡基本上是年輕化的,這與體育運動的工作要求分不開的,基本上適應了現代競技體育繁重的訓練和比賽任務。

        目前,山東省市、縣業余訓練教練員2 413人,以中、初級職稱為主,有1 804人,共占74.8%。市級業余訓練單位教練總數為860人,其中中級教練員所占比例最大,為45.8%,其次為高級教練員占28.5%,國家級教練僅占0.7%;縣級業余訓練單位教練總數1 553人,其中初級教練占45.5%,中級教練占33.6%,高級教練僅占11.2%,無國家級教練。業余訓練單位的教練員還應該加強基本素質的提高,以適應訓練的需要。

        2.3 山東省運動員現狀分析

        到2010年山東省優秀運動隊(省直屬一線、二線運動隊)共有優秀運動員1 115人,與往年相比有明顯增長,其中男性681人,女性434人,分別占61.1%和38.9%,男女比例存在一定差距。在運動員等級結構上,山東省優秀運動員隊伍等級結構整體水平較高。山東省已擁有健將級優秀運動員318人,位居全國第二,健將級優秀運動員密度為34.7%,高出全國平均比例7個百分點,可見山東省在高級人才競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和潛力。但國際級健將僅有42人,占4.6%,作為頂尖人才,比例仍偏少,這表明山東省國際體育競技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一級優秀運動員483人,占52.8%,二級及以下優秀運動員所占比例為12.5%,表明山東省具有很強的國內體育競技能力,是國內競技體育大省,應適當擴大省優秀運動隊二線隊伍規模,補充年輕的新生力量,以免出現斷層,確保我省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學歷是影響運動員成才和再就業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學歷較高、發展較全面的運動員,領悟能力相對較高,較易出成績,其職業轉型難度較小,對體育組織的負擔輕,能為體育組織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應,且培養成優秀教練員的幾率大。山東省優秀運動員中,大專以上學歷的有292人,占31.9%,高中最多,有513人,占56.1%,初中以下110人,占12%。根據運動員再就業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高學歷需求趨勢,運動員平均學歷水平需達到大專以上方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可見山東省優秀運動員還遠遠達不到這一要求。

        從年齡結構上看,山東省優秀運動員年齡結構比較集中,有77.6%的人分布在16歲至25歲這個年齡段。25歲以上的運動員176人,占19.2%,為了提高優秀運動員效用和培養效率,應盡可能地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壽命,充分發揮優秀運動員的運動潛能。

        2.4 山東省業余訓練單位在訓人員現狀分析

        目前,山東省市級業余訓練單位在訓總人數為7 678人,其中田徑最多,為1 054人;其次為游泳705人;各重競技項目如籃球、足球等項目在訓人數均在300~500人左右;乒乓球、排球、皮劃艇、賽艇、射擊等項目分別有250人左右;體操、自行車、羽毛球等項目在訓人數在100~200人;其他項目在訓人數均不足100人。各運動項目在訓人數與省運會項目金牌設置數量呈非常顯著正相關,這也充分說明了省運會項目設置對業余訓練起到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

        圖1 山東省市級訓練單位各運動項目在訓人數 縣級訓練單位在訓總人數為10 289人,其中田徑為2 237人;其次為武術套路和跆拳道,1 000人左右,其余各重競技項目在訓人數均有500人左右;籃球、足球在訓人數分別為803人和445人;游泳、乒乓球等項目在訓人數300多人;排球、射擊、羽毛球、體操等項目在200人左右;其余項目均不足100人。

        圖2 山東省縣級訓練單位各運動項目在訓人數

        3 制約山東省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發展的因素

        3.1 體制方面,山東省還主要是“縣體校―地區體校―省、市體工隊――國家隊”的培養模式,競技體育人力資源還主要是由各級市政府體育部門所屬機構培養。政府部門掌握著各自的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的主渠道,但各自為政,相互封閉,從而使競技體育人力資源局限于本地區內,妨礙了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流通。另外,戶籍管理等一些行政方面的壁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流動。競技體育人才供求信息的匯集與存在封閉性,統一的競技體育人才市場沒有形成,競技體育人才流動的區域性壁壘嚴重影響著人才的開發和共享。用人單位和競技體育人才之間的信息閉塞和不暢,未能及時反映預測競技體育人才的供需數量和發展趨勢。

        3.2 教練員在訓練工作中起著主導作用,是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關鍵。但山東省教練員隊伍建設相對滯后,特別是基層教練員遠遠不適應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建設的要求,必須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教練員的能力和文化素質,以適應工作的需要。

        3.3 競技體育人力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就業后的培訓質量不高,沒有合適的社會組織為他們進行社會指導的工作,各地的教練員不能很好地學習交流。

        4 山東省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可行性發展對策

        4.1 健全競技體育人力資源調控體系及制度

        建立競技體育人力資源調控的一系列合理的制度體系。政府主管部門要不斷提高宏觀調控的水平,健全法制,明確政府權限,確立有限政府的原則,將其權力干預限定在適當的范圍之內。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其服務、協調、監督、指導的能力,逐步改善直接的行政調控為間接的綜合調控。要在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培育、開發、利用和調配等方面進行重點投入。體育部門還要會同教育、勞動、人事等部門,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確保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4.2 營造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發展的適宜條件

        要建立競技體育人才數據庫,統籌兼顧,科學安排,并逐步解決競技體育人才的進修、培訓、晉職、留學、住房、就業等問題,為競技體育人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激發他們的事業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要合理使用人才,要使競技體育人才在選材培養的基礎上,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研究競技體育人才的最佳年齡段、最佳運動期及最佳競技狀態出現期,研究其活動過程中的心理因素。還要大膽使用人才,要改變過去的傳統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發現人才就大膽使用,克服“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思想。

        4.3 全面提高教練員隊伍素質

        各級體育部門要認真貫徹國家體育總局制定的《教練員管理辦法》,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要加大培訓力度,分期分批組織各級教練員參加崗位培訓。要經常選派基層教練員觀摩全國大賽和省優秀運動隊訓練,及時掌握所從事項目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和科技信息,盡快提高基層教練員的業務水平。制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鼓勵優秀運動隊富余教練員、離退休教練員以及退役優秀運動員到基層體校任教或開展短期培訓。

        4.4 加大經費投入,保障教學訓練

        各級政府要堅持統籌規劃,多渠道籌資,加大對體校的投入力度。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體校設施建設要列入基本建設計劃,教練員與運動員的訓練、伙食補貼等要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落實。體校是培養特殊人才的學校,可以開展有償訓練,合理收費,物價部門要對各級各類體校有償訓練收費進行審批。同時,體育部門每年應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劃出適當比例資金,作為政府投入的重要補充,專款用于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建設。

        4.5 切實加強領導,搞好協調服務

        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地市、縣區政府要將體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研究制定本地區競技體育人力資源建設規劃,統籌安排,認真組織,充分發揮指導、協調、監督、服務的作用,切實解決體校建設與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體育、教育、財政、人事、物價等有關部門要明確職責,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切實為山東省體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4.6 充分調動競技體育人力資源的內在動力

        調動競技體育人力資源內在動力的關鍵在于采用適當的方法,通過對人力資源的有效激勵,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各種人力資源對競技體育發展的重大貢獻。我們要加強運動隊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強對體育干部、教練員、體育教師和優秀運動員的人文素質,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同時,還要對嚴重違背體育精神、破壞體育秩序、敗壞社會風氣、違反體育組織行業規范、違紀政紀的,都要由有關部門嚴肅處理。

        參考文獻:

        [1]嚴德一.山東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資源現狀與開發[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4,(4).

        [2]楊偉堂.基于柔性管理理論的優秀運動隊人力資源管理思考[J].山東體育科技,2010,(1).

        [3]李彪龍,孫晉海,徐進吉.“十一運”后山東省體育發展現狀與規劃透視[J].山東體育科技,2010,(3).

        [4]林朋,劉圣文,劉真.山東省體育信息網絡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1,(4).

        第4篇:競技體育發展分析范文

        [關鍵詞]農村;體育事業;經濟條件

        [中圖分類號]G81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3)04-0072-0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12522055)。

        農村體育是農村社會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之一,農村體育的發展受到整個社會發展的制約,特別是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一個國家經濟條件的好壞以及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其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投資,從而從整體上影響和決定了農村體育的發展。

        一、農村體育發展的經濟條件分析

        (一)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村體育提供了動力

        改革開放已使中國農村逐步改變封閉的小農經濟狀態,現代文明之風已吹到了農村的各個角落,體育在我國首先富裕起來的農村找到了落地生根的土壤。在向現代化的變遷過程中,上海市松江縣小昆山鎮提出了“三集中”模式,具體內容是:農田向農場集中;居民向集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江南部分農村則出現了“中心村”模式,具體內容是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為中心村,使其成為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的中心,同時輻射若干周圍村。“三集中”和“中心村”在形式上雖不同,但思路是一致的。這是我國富裕起來的農村開展社會結構改革的典型,正是這種改革,為農村的體育發展提供了動力。發展農村體育要解決的最重要問題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是缺經費、缺人才、缺設施,而農村社會結構改革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中心村”和“三集中”模式的出現,有利于匯集本地和外來的體育人才,有利于吸引本地和外地資本為體育投資;有利于建立農村體育實體,為進一步發展農村體育提供條件。農村體育植根于分散的小農經濟其發展規模肯定是有限的,而隨著農村社會結構改革的深化,為農村體育提供了發展動力,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二)經濟轉軌為農村體育開辟了道路

        隨著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軌,對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農村體育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必然產生巨大的變化,農村體育走社會化和事業化的道路已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

        產業化是農村體育的發展方向。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比例將會縮小,第三產業的比例將會擴大,作為第三產業組成部分的體育產業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農村在生態環境、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風民俗等方面具有城市不具備的優勢,是開發具有特色體育產業的良好條件。

        農村體育的服務應當包括營利性和公益性兩方面內容;農村體育的投資應當包括地方政府撥款、民間資本及發行彩票債券等多種形式;因此農村體育實體的性質也應當包括事業型與企業型兩大類型。按實際情況來分析,往往又是混合型的。農村體育的產業化將會進一步推動體育事業發展。

        (三)以農村經濟為依托的體育特征

        1投資渠道的特征

        向市場經濟轉軌對農村體育的投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過去是靠鄉鎮政府行政撥款和鄉鎮企業老板的贊助,但不規范、不符合市場規律。由于農村沒有體育實體,因此投資均是短期行為,無法實現由體育實體獨立經營核算的長期行為。轉軌后的體育事業發展要按市場規律辦事,要建立吸納投資的體育實體。農村體育實體有兩大類:作為事業實體,主要包括了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和社區體育中心,其投資來源主要是鄉鎮政府地方稅利的留成部分,實體化單項體育協會一般以鄉鎮企業牽頭組成,因此投資主要來源是鄉鎮企業的贊助;作為企業型體育實體,可以由地方或個人主辦,實行“誰出資,誰得利”的自主經營方式。但是,農村體育的企業型實體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效益開展公益。因此,體育的企業型實體的盈利部分就成為了農村體育增資的第三種渠道。

        經濟轉軌后,鄉鎮實現政企分開,鄉鎮企業不是鄉鎮政府辦的企業,而是位于鄉鎮行政區范圍內的集體或私營企業。這種重大變化對體育投資渠道的暢通與理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首先,鄉鎮政府不再獨立承擔體育事業的投資也不干涉企業生產經營,鄉鎮政府對所在地區的企業只承擔服務和咨詢的功能,同時負責征稅。這種改變使鄉鎮企業排除了政府的干擾,真正做到了走向市場;這種改變使鄉鎮干部擺脫了生產事務,集中主要精力抓好鄉鎮的公共服務管理建設和兩個文明建設,特別是文化、教育與體育事業工作。作為鄉鎮政府收取的地方稅利可用來投向社區基礎建設,投向科技、教育和文化領域。鄉鎮企業真正走向市場后,可把創辦實體化單項體育協會當作提高企業效益的措施;看作企業經濟行為的延伸,并力求通過經營管理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體育走向市場,實現實體經營,則為農村體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體育效益的特征

        無論是營利性的體育實體,還是公益性的體育實體,或者是兩者相兼,都要講究效益。

        以經濟核算為根據,農村體育的效益可分為決算效益和推算效益兩類。決算效益是通過貨幣流通并以貨幣為核算單位的效益計算方式。作為農村企業型體育實體,只有采取了這種核算,才能掌控盈利情況。推算效益不通過貨幣流通,但以貨幣作為估算單位,或以其他指標估算經濟效益。例如,農民積極鍛煉身體,使發病率減少,壽命延長,減少的醫療費支出和增加的勞動天數均可作為推算效益的指標。此外,還包括了運動場地利用率和人均占有率、運動器材的折舊率及農村體育服務的內容和數量等。這些指標雖然不以貨幣為計量單位,但管理不善,同樣要用貨幣來補償。

        二、實現經濟與農村體育共同發展的建議

        (一)合理引導農村體育產業發展,拉動相關產業發展

        我國農村地域廣大,自然條件復雜,加之經濟發展所需的改革開放程度不一,邊遠地區與郊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可能一樣,即使在同一省市、縣、鄉內,經濟發展水平也不會完全一樣,因此發展農村體育產業在形式上必須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物質生活水平。在充分發展有特色的體育產業,培育農村體育市場的同時也要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積極引導體育消費多元化

        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如不從根本上改變農民陳舊落后的觀念,其他一切改革都只能是流于形式。近年來,由于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工的增多,農民的收入、經濟狀況和以前相比也有了較大的改善。同時,得益于農業科技進步戰略的實施,農業生產效率普遍提高,農民的閑暇時間也較以前增多了很多,這使得農民在財力和時間上具備了追求物質消費和文化消費的前提條件,農村居民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念正逐漸發生著改變,農民的體育意識和對體育的價值認識,都在與城市居民接近,這些都為推動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加大投資力度,促進農村體育事業平衡協調發展

        在經濟發達地區加快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然后帶動周邊的欠發達地區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同時,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加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投入,逐步縮小各地區間的體育水平差距。

        [參考文獻]

        [1]陳夢周, 呂明元, 李實農村體育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10(4):66-70

        [2]陳敏國外體育經濟政策的發展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海報,2005(2):90-94

        [3]陳源加快城鎮化進程 繁榮農村經濟[J]行政與法,2004(8):20-23

        [4]江亮,雷濤對國外大眾體育與我國社會體育經費籌資渠道的比較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6(4):10-12

        [5]姜健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相關問題研究現狀的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2,19(4):25-30

        [6]呂樹庭, 胡活倫, 楚繼軍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基層群眾體育管理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2,22(3):1-4

        [7]呂樹庭, 裴立新, 王壘, 王錚, 張宏, 陳小英, 周蘭君, 王菁以小城鎮為重點的中國農村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學刊,2005(5):1-4

        [8]牛亞莉淺析體育與經濟的關系[J]甘肅理論學刊,1996(6):67-68

        第5篇:競技體育發展分析范文

        一、變量選擇說明與數據處理

        文中主要選擇三個變量:一是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貴州省經濟發展水平;二是國內旅游總收入(TR),衡量貴州省旅游發展水平;三是旅游外匯收入(FR),衡量貴州的入境旅游情況。為了使數據的結果更顯著,同時消除一定的異方差,對三個變量的時間序列都取了對數,取對數后的時間序列都記為LNGDP,LNTR,LNFR。因文章篇幅有限,1996-2011年三個變量的數據就不列入文中。

        二、實證分析

        1.單位根檢驗本文選取的變量都是宏觀經濟變量,在通常情況下都處于非平穩狀態,為了防止“偽回歸”,要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

        2.協整檢驗由單位根檢驗知,非平穩序列LNGDP、LNTR和LNFR是二階單整的,符合協整分析的條件,采用EG兩步法檢驗LNGDP、LNTR和LNFR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對數據進行OLS回歸,得到回歸方程:LNGDP=0.5343LNTR+0.1475LNFR+5.1193(19.56)(6.64)(9.46)R-2=0.99D.W.=1.68上述方程表明:貴州省的旅游收入、旅游外匯收入和國民生產總值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一個百分點,旅游總收入和旅游外匯收入分別增加0.53、0.15個百分點。采用EG兩步法對方程做協整檢驗,即對模型的殘差序列進行ADF檢驗,以X代替殘差序列,結果表明X在二階1%顯著性水平條件下平穩。檢驗表明,LNGDP、LNTR和LNFR之間存在協整關系。3.Granger因果檢驗本文選用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來檢驗貴州省國民生產總值與旅游總收入、外匯旅游收入間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滯后階數為2,在10%的置信度下,LNGDP與LNTR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而LNGDP與LNFR也存在雙向因果關系。

        第6篇:競技體育發展分析范文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 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 資源開發

        一、引言

        城市環境是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而創造出來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環境,它由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構成。隨著社會經濟越來越快的發展,城市居民的數量也隨之越來越多,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環境的壓力也隨之增大。特別是當今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急劇加快,人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特別是城市越來越受到關注,人們越來越多的體會到城市生活條件的便利與優越,進而越來越多的人口聚集到城市中來。有相關專家預測,至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58%-60%,到時中國的城市人口將達到8-9億。城市的過度膨脹和不合理發展都會導致城市環境的不和諧,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甚至惡化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我們國內目前城市發展越來越快,也越來越迅速,城市環境幾乎無法承受人類如此超負荷的索取。我們可以利用環境、利用資源來建設我們的城市,促進我們的經濟發展,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但前提是我們要知道環境是我們生存的必要前提,是我們發展和進步的平臺,只有把利用與保護良好的結合在一起,才可以達到持久發展的目的。城市環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到城市內的高樓大廈、建筑設施,小到城市中的一草一木、每一縷空氣和每一道陽光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擁有它們我們可以生活的多姿多彩、安逸舒心,而失去它們中的任何一個元素我們的生活體系都將有可能坍塌崩潰。由此可見在現代社會中保護環境已經顯得日益重要和迫切,我們必須加大城市環境保護力度,建造和諧健康的城市環境,促進城市平衡穩定的發展。

        遼寧省盤錦市位于遼寧省西南部,遼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帶,是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的地級市,隸屬遼寧省。盤錦市土地、礦產、蘆葦、水產等各種資源十分豐富,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近年來盤錦市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并且,據統計2010年年末,全市總戶數479397戶,戶籍總人口1392493人,比上年末增加0.85萬人,自然增長率3.34‰。暫住人口5萬余人,暫住人口高峰期。由此看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內人口將越來越多,盤錦市的城市規模也將不斷擴大,人們為了發展經濟,必將不斷開采資源從而進行發展,那么由此帶來的城市壓力也將快速增加,我們必須面對這一嚴重的問題,及時有效的解決它,才能保證整個城市的穩定持續發展。

        關于城市環境保護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許多的專家學者都已經對此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方法。本文以盤錦市城市環境問題為例,分析盤錦市現存的城市環境問題,在相關學者關于城市環境保護研究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探討與思考,并且提出一些個人的建議與想法。

        二、文獻綜述

        城市環境保護問題已經被列入到國家法律條例當中,國務院在1992年6月28號曾頒布國務院令第101號《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在第一章總則中的第一條就寫到:“為了加強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創造清潔、優美的城市工作、生活環境,促進城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制定本條例。”這足以說明城市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要性,已經不容我們忽視。

        城市化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已影響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并持續引發一系列社會安定問題。只有綜合運用法律、經濟等手段,政府采取強有力的干預措施,才能使城市環境污染得以治理,才能使城市建設高速協調發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1】。(裴軍 2009)而城市環境的保護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干預與治理,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展,人們的都市意識薄弱也是造成城市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商品經濟以人們無法估量的速度沖擊著我們的生活,城市社會更是緊隨其后地不斷翻新發展,當人們的城市生活意識跟不上迅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這種落后的意識就會滯后城市的發展。所以,當前提高城市人民的都市意識對于搞好城市環境保護乃至城市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是十分必要的【2】。(張從 1994)學者方晨曾指出,資源型城市的環境保護問題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要做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解決這一類城市的環境問題,對保持生態平衡和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以上文獻來看,我們該意識到城市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要性及迫切性。而盤錦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盤錦地處河海交匯處,而且氣候相對較為溫暖,其自然資源及其豐富。盤錦濱海濕地面積達3149平方公里,占整個城市總面積的80%,是繼尼羅河退化后我們這個星球系統中保存最為完好的濕地,被稱為“中國濕地之都”。盤錦還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2000年底,遼河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儲量21億噸,天然氣1784億立方米。中國陸地大油田之一的遼河油田坐落于此,已開發建設32個油氣田。此外這里還有大量的蘆葦、水產及草原資源。這些豐富的資源成就了盤錦市的發展,使其在經濟發展中占了先機,可是現今市內的資源被大量無節制的開發與使用,使得城市的環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影響著盤錦市未來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與發展。本文以盤錦市這個資源型城市的環境保護問題為例,將從資源城市如何轉型和加強節能減排兩方面分析。

        三、盤錦環境質量問題

        1、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首先區域地下水位下降,盤錦地區是在沒有進行系統的水文地質勘查的情況下進行的第三系地下水資源開采。由于在資源背景不明確的情況下沒有做出有效地開發規劃,形成了大面積的開采漏斗的形成和出現局部地帶淡水咸化等地址問題。

        其次咸水入侵地下水,由于多量開采,咸水不斷地向淡水方向運移,從而對水源地的水井和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最后是地區砂土液化災害問題,盤錦地區砂土液化災害非常嚴重。根據歷史上多次發生的噴水冒砂的強度、地面塌陷、地裂和滑移的發育程度來看,可以分為:液化嚴重區、液化較嚴重區和液化輕微區。

        2、 石油勘探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

        (1)對土地造成的毀壞

        氣田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底層水,含有硫、鋰、鉀、溴等元素,主要危害是使土壤鹽漬化。大大增加了地面下沉,山體滑坡、地震的可能性。

        采油過程中占地使用面積是設備的幾十倍,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

        (2)對地下水的破壞

        油氣加工利用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煉油廢水、廢氣(含二氧化硫、硫化氫、氮氧化物、烴類、一氧化碳和顆粒物)、廢渣(催化劑、吸附劑反應后產物)。

        油田勘探開采過程中往往出現井噴事件,產生大量的采油廢水、鉆井廢水、洗井廢水以及處理人工注水產生的污水。

        這樣的做法會造成地下水位降低,水質變差,污染。

        四、造成盤錦環境惡化的原因

        (1) 資源的掠奪式開發

        盤錦作為資源型城市無可避免的會遇到資源產業對環境的污染,但是對環境污染造成惡化的直接原因卻是過度的開發。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盤錦從自身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采用了過度開采的手段,這樣掠奪式的開發極大的從根本上破壞了環境。例如石油、土地等資源的過度開采,使城市環境的負荷壓力越來越重。這樣的做法雖然在短時間內促進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卻給城市帶來了水源破壞、大氣污染等長期的生態環境問題,一些企業雖然獲得了短期的利益與發展,但是這卻嚴重阻礙了城市未來的經濟體系發展。

        (2) 資源型產業的粗放式經營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資源型城市與其他城市在區域分工上形成一種不合理的局面。資源型城市成為向其他城市提供的能源、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的基地,而其他城市向資源型城市返銷高價的制成品,擴大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礦業城市的“雙重利益”損失。據周德群、湯建影對全國51個資源型城市的統計分析,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增長明顯落后于全國其他城市,1990年~2001年,全國城市的人均GDP增長了4.42倍,人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了3.15倍,而資源型城市分別增長了3.41倍和2.48倍。資源型城市的兩項指標的平均水平與全國城市的平均水平的差距被進一步拉大。

        (3)生態保護方面人才短

        環境整治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技術問題。目前,我國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開采遺跡沒有及時治理的問題,不僅是因為存在資金缺口,還由于對災害程度認識的不足和治理技術的欠缺。人們在意識上還不能夠清楚的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也并不能清晰的了解到目前城市環境破壞的嚴重性以及這種破壞的結果對我們的不良影響。而資源型城市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特別是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儲備和人才支持目前仍嚴重不足。

        五、盤錦資源型城市戰略轉型中的環保策略

        (1)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

        根據盤錦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合理布局規劃工業園區,最大限度降低工業生產對生活、農區的污染。對于新建企業的選址、施工要把好環境影響關,減少新增污染源的產生。

        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推進支柱產業多元化。充分發揮盤錦較為豐富的生物資源、大力發展原生態農業、第三產業等。逐步減輕石油化工發展中對環境的沉重壓力。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恢復生態環境

        將資源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把生態環境建設納入盤錦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加快完善并調整盤錦市功能區劃,從而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積極推廣開發太陽能、沼氣等新型能源,減少煤炭燃燒對大氣污染的問題。放慢資源開采的速度,減輕環境的壓力,致力于尋找替代性資源。農村則通過政策引導扶持減少農業生產中的農藥、化肥使用量,最大限度的降低對土地、水體造成的污染。

        (3) 促進節能減排,加強技術研發

        優化各產業生產環節,交叉利用再生資源、能源。通過資源綜合利用達到節能、減排、降耗等目的。減少肥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進工業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與環境相容,降低整個工業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開發環境無害產品,替代或削減對有害于環境的產品生產和消費。總之,通過生態工程建設,實現資源的多級利用,減少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的排放,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有效保護環境和大力推動經濟發展的目的。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產率、又能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的技術以及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等來達到保護環境目的的手段。運用技術手段,可以實現環境管理的科學化。

        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立研究機構,同比其他發達國家相對較晚。雖然目前已有200多個研究單位、近兩萬人從事這項工作,但仍無法滿足環保工作的需要。環保方面的研究除政府要加大投入以外,還應當加強企業與相關研究機構的合作。環境問題不僅是我們盤錦市的問題,也是全世界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環境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也應由全人類共享、造福于人民。我們應加強國際合作,利用其與他國家這方面的先進成果,大力培養人才,為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六、結論

        資源型城市在環境問題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與城市產業結構、產業布局有關。資源型城市以礦產、自然資源為主的經濟支撐。長期以來經受過度開發和粗放式經濟發展以及較特殊的地形、氣候等因素共同影響,對盤錦未來的經濟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阻礙。加快推進盤錦資源型城市轉型,這是盤錦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要把現階段的污染治理與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相結合,大力推進可持續化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堅持節約和保護并重的方針,合理開發、持續利用、有效保護自然資源。資源型城市在發展中是占優勢的,它們擁有豐富的各類資源,但只有運用好這種本身的優勢,才可以使資源型城市在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持續而穩定的發展。資源并不是無限的,資源開采業需要節制,利用與保護必須結合與并存,我們需要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并在實踐中加強這種認識,樹立這種意識。現代社會需要不斷的進步與發展,而發展必須要在穩定的平臺與基礎之上,我們必須促進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使資源型城市有限的自然資源發揮出無限的作用。參考文獻

        [1]裴軍。城市環境污染的現狀、原因及對策建議[J]。中國科技論壇,2009(2)

        [2]張從。都市意識與城市環境保護[J]。環境論壇

        [3]張晶,韓麗紅.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資源型城市環境保護問題初探[J].北京:資源與產業,2007,9(3):2-4.

        [4]田霍卿.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Gunn J M.Restoration and Recovery of an Industrial Region.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95.153

        第7篇:競技體育發展分析范文

        【關鍵詞】 身高;體重;生長和發育;預測;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8-0712-03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狀況有逐年提高的趨勢。進入21世紀以后,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和體質健康狀況更是備受關注。2005年全國進行了第7次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筆者對北京市學生的體檢數據進行了分析,并對1955-2005年50 a來的北京市學生生長發育趨勢進行分析,為制定北京市學生健康促進方案提供依據。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05年學生生長發育數據來自現場調查,其他年份數據來自教育部、衛生部等中央5部委領導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資料。2005年生長發育調查的對象為北京市6~22歲大中小在校學生。將北京市分為城鄉2層,以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為依據又將每層分為好、中、差3片,每片抽取1個區縣,北京市共抽取海淀、東城、宣武、順義、通縣、懷柔6個區縣。每區縣每年齡組男、女生各50人。2005年共調查9 735人,剔除身高或體重缺失等不合格數據后,還剩9 651人,其中男生4 808名,女生4 843名。

        1.2 方法 身高、體重檢測項目均按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工作的要求和規定進行。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用Excel 2003和Origin 7.0軟件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2005年學生身高和體重發育狀況 2005年北京市7歲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分別為126.9 cm和125.4 cm,平均體重分別為26.5 kg和24.7 kg;19歲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分別為173.1 cm和162.4 cm,平均體重分別為64.3 kg和54.3 kg。從7歲到19歲,男生在14歲以前,女生在11歲以前,身高年增長值均在5 cm以上,此后生長速度逐漸減慢,在17歲左右趨于穩定。從7歲到15歲,男生的體重年增長值都保持在3 kg以上,15歲以后體重增長開始減緩。女生從7歲到12歲,體重年增長速度逐漸增加,12歲的平均體重比11歲高5.4 kg,達到增長高峰,此后體重增長變緩。見表1。

        北京市學生身高和體重水平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19歲男生和女生身高分別比全國高2.1~5.4 cm和1.5~4.0 cm。男生的身高均值在12歲年齡組與全國均值相差最大,達5.4 cm;女生在10歲年齡組身高均值與全國相差最大,為4.0 cm。在青春發育中后期與全國水平相比仍保持一定幅度優勢,在19歲組身高均值比全國均值高2 cm以上。

        男生和女生體重分別比全國高2.0~8.3 kg和1.7~5.4 kg。男生和女生均以12歲年齡組體重均值高于全國均值幅度最大,分別比全國高出8.3 kg和5.4 kg。在19歲以后體重均值也高出全國均值2 kg以上。

        2.2 1955-2005年北京市學生身高、體重發展趨勢

        2.2.1 1955-2005年北京市學生身高發展趨勢 每隔10 a北京市7~17歲學生的身高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從1955到1995年尤其是1975年到1985年的10 a間,身高增長幅度較大;從1995年到2005年身高稍有增長,但是增長幅度較小。總體來看,2005年各年齡組學生的身高處于歷史最高水平。與1955年相比,2005年達到1955年相同身高的年齡提前,2005年男生8歲和11歲年齡組達到的身高比1955年提前了大約2歲,在不到15歲平均身高就達到170 cm;而1955年相同年齡的身高均值不超過160 cm。女生的趨勢與男生相似,2005年女生8歲和11歲年齡組達到的身高比1955年分別提前了大約1.8 歲和2歲,在14歲多就達到160 cm的平均身高,而1955年相同年齡的身高均值在155 cm以下。見圖1,2。

        2.2.2 1955-2005年北京市學生體重發展趨勢 北京市7~17歲學生的體重每隔10 a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增長。但是與身高增長不同的是,從1955年到1975年,體重增長幅度較小;從1975年以后,每10 a體重增長大幅增加,且男生的體重增長幅度大于女生。見圖3,4。

        2.3 北京市2015年學生身高趨勢預測 應用模型對2015年北京市學生身高進行預測可知,18歲男生為175.5 cm,18歲女生為162.8 cm,見表2。

        3 討論

        北京市學生體質調研數據顯示,2005年北京市學生身高、體重等形態指標的發育水平高于全國水平。與1955年以來的歷次調查數據相比,北京市學生身高、體重表現出了正向的生長發育長期趨勢。這與王伯安等[1]在1988年報道的半個世紀來北京市學生生長發育的動向以及林琬生[2]總結的北京市等全國大城市的漢族學生的生長長期變化的結果一致。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代學生的身高、體重增長幅度不同。從1975年以后,身高、體重的增長幅度開始加大,這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3]。上世紀70年代末期正是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北京市的經濟更是高速發展,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5元上升到2004年的15 637元,農村也由224元上升到7 172元。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帶動了食物消費,2004年城市居民用于食物的消費為3 925元,農村為4 886元[4],保證了學生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為學生生長發育的長期變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2002年北京市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表明,北京市兒童青少年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蛋白質均能夠很好地滿足兒童生長發育的需求[5]。

        結果還顯示,北京市學生身高的長期趨勢雖然依然存在,但從1995年以后,身高增長幅度已經減緩,而體重增長幅度仍較大,這將帶來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等新問題。為保證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應加強學生健康教育和學生營養工作,促進學生的健康行為,改善學生營養狀況,從而提高學生體質與健康水平。

        4 參考文獻

        [1] 教育研究資料.北京市中小學生體質調研專集.北京: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1987:1-40.

        [2] 林琬生,肖建文,葉恭紹.中國漢族兒童生長的長期趨勢.人類學學報,1990,8(4):355-366.

        [3] 葉廣俊,主編.現代兒少衛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67-245.

        [4] 北京市統計局.北京統計年鑒200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139-152.

        第8篇:競技體育發展分析范文

        關鍵詞:海洋經濟;重要意義;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4) 12-0000-01

        一、開發我國海洋經濟的重要意義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及地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在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使商品、資本、知識、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等經濟發展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組合和優化配置,以至于國別和地區經濟越來越多的被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形成了相互依賴和影響的經濟關系。

        (一)海洋的開發與利用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這種要求必然打破地區和國別封鎖,真正實現生產要素和資源的全球流動及合理配置。而海洋的開發利用正是實現這一溝通的橋梁,是對外開放的主要載體。

        (二)率先發展起來的國家,依海洋而發達,依海洋而富有。世界上多數沿海國家和地區由于瀕臨海洋而形成優越的地理環境,適合經濟社會發展,使他們率先成為發達地區。我國發展較快和率先富裕起來的城市和地區集中體現在東南部沿海地區和14個沿海開放城市。

        海洋經濟已成為沿海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已經成為沿海國家的共識。很多沿海國家把發展海洋經濟列入國家發展戰略之中,出臺了各具特色的海洋開發計劃,不斷加大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力度,力爭使海洋經濟成為國家經濟中發展較快的一個領域。

        (三)開發海洋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發展中國家。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一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需要實施海洋開發。二是開發海洋,也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途徑。三是我國海洋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成逐年提高的趨勢。

        (四)實施海洋開發有助于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海洋開發,不僅僅只是一種開發能力,它也是提升、保護國家海洋權益的海上綜合能力體現。我國是一個陸海兼備的國家,沒有強大的海洋力量,就無法保證安全的出海通道和海洋國土安全。實施海洋開發,建設海洋強國,是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祖國統一的重要基礎和保證條件。

        二、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沿海區域海洋產業同構和重復建設問題突出。雖然隨著近年來我國海洋相關規劃和區劃的出臺,海洋利用和海洋產業在空間上盲目擴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但是區域分工體系仍不完善,協調配合仍不夠,無序競爭仍存在,產業部局混亂產業同構和重復建設問題依然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沿海各省海洋主導產業雷同,主要集中在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運輸業三大傳統領域作為漁業重要方向的海水養殖結構單一,同類養殖品種遍布沿海各地,不僅生產風險加大,而且容易引發惡性的市場競爭;大規模圍海造地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臨港重化工業“遍地開花”,未發揮應有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港口建設競爭不斷升級等。

        (二)海洋開局不合理。海洋開發活動主要集中在近岸海域。而遠離海岸的大陸架和國際海底區域開發活動甚少,導致近岸海域開發過度與遠海開發不足矛盾突出。

        (三)海洋科技成果轉換率低,海洋產業科技儲備不足。缺乏科研成果迅速轉換成現實生產力的有效機制,許多科研成果搞定評獎后即存檔,能得到推廣的不多;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海洋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與企業、市場結合的機制尚未成熟,科研技術儲備不足,制約了新興海洋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當前促進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建議

        (一)推動海洋經濟區域空間布局優化。抓住“十二五”時期沿海地區以城市群崛起為主要特征的區域空間結構重組和各省市沿海開發戰略規劃加快實施的機遇,從海陸統籌和一體化發展視角,加強港口資源的空間整合,以港城互動型濱海區域經濟中心建設為龍頭,以海陸復合型臨海產業園區發展和布局優化為重點,加快海洋產業和臨海產業空間整合和區域布局的優化,促進形成特色突出、優勢互補、分工合理的陸海型區域經濟空間格局。

        (二)盡快建立國家海洋經濟管理協調機制。根據同志關于“做好海洋規劃,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各項基礎工作,從政策和資金上扶持海洋經濟發展”的要求,建議成立國家海洋經濟運行協調機制與機構,監督海洋經濟規劃實施,指導海洋經濟健康發展。

        (三)重視海洋高新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科學技術水平是產業結構變化的決定因素。海洋三次產業比重和地位的變化,從本質上說,是海洋經濟內在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反映了在社會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海洋經濟總產值的不斷增長,海洋產業質量也逐步提高的客觀規律。制約這種變化規律發揮作用的因素,則是全國或地區的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以及海洋經濟成熟程度。海洋高新技術的發展,能快速的推動我國海洋產業的發展,其成效是顯著的。因此,增加對海洋高新技術的研究投入,重視對海洋高新技術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要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開發和保護似乎是一直存在著矛盾的沖突,但是海域資源和土地一樣,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如果在開放過程中沒有科學的規劃和管理,不加以有效保護,勢必造成資源環境的巨大浪費和破壞。因此,我們必須貫徹“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方針,把握好開發與保護的最佳結合點、平衡點,進一步規范海洋開發秩序,轉變用海方式,實現集中、集約、節約、科學用海。

        (五)依靠科技調整海洋經濟結構,振興海洋新興產業。海洋競爭最重要的領域是經濟實力的競爭,也同其他的產業一樣,推動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是科技進步。只有加大海洋科技研究的投入,加快海洋產業和布局結構的優化調整,推動海洋高科技產業和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海洋科技與海洋產業的聯動,尤其要加大海洋生物、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海水利用、海洋監測、深海探測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力度。遵循經濟規律,統籌海洋開發與保護、統籌海域與陸域的發展、統籌人與海洋的和諧發展,統籌國內開發與國際合作等,積極開辟海洋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海洋傳統產業,堅持多樣化的發展思路,提高我國整體海洋經濟的貢獻率。

        參考文獻:

        [1]中國海洋報(國際海洋版)[N].

        第9篇:競技體育發展分析范文

        關鍵詞:大學校園;體育文化;新境況;發展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和體育文化的橋梁,屬于校園文化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很多人的關注。隨著當前高考擴大招生范圍的普及,大學生畢業之后就業壓力加大、生源質量下降等情況逐漸突顯出來。這些問題對大學校園體育文化造成一些影響,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工作必須加強,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所以,研究大學校園體育問題建設面臨的新境況,能夠讓人們清楚的認識到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方向。

        1 大學校園體育文化面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受高等教育人群逐漸增多,教育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校園體育文化也得到了很大進步。但是當前校園體育文化進步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對校園體育文化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1.1校園體育文化自身問題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都存在體育場地設施不健全的普遍現象,這種現象必將影響校園體育文化的開展,導致在發展過程中沒有物質基礎;隨著逐漸的擴招,體育設施短缺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在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出現了很多問題。大學從事體育教師的人員較少,很少有專業場地開展教學活動,很多體育課程都是讓學生自由活動,一些體育知識技巧缺少實踐;大學生對體育活動之間疏遠,校園體育文化發展成為空談。雖然大學每年都要舉辦運動會,但是學生參與程度不高,甚至一些項目都是被迫湊數報名。雖然一些學校的體育項目水平較高,但是受到經費限制,只能培養水平較高的項目當中,呈現出畸形發展的局面。

        1.2其他校園文化形式的沖擊和挑戰

        校園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構成部分,在自身發展不足的情況下,還受到了很多其他校園文化的沖擊。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已經不能僅局限于學習專業知識,還需要豐富的文化生活,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為校園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各種團體組織逐漸形成多種校園文化形式,發展勢頭良好,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力。并且,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開展兼職活動等都占用了大量的業余時間,使得很少能夠從事w育活動。

        1.3相關主體對校園文化的誤解

        近年來,在校園在軍訓過程中出現過個別猝死現象,加之一些管理制度方面的不足,大學身體質下降等因素導致校園體育文化出現一種因噎廢食的現象。在體育課上,一些學生身體稍微感到不適就提出休息,導致很多基本教學內容不能夠順利完成,鍛煉學生意志的目的很難達到。對于學校管理者來說,為了避免事故的發生,對此類事情并沒有加以約束和管理,每年的運動會成為形式主義,根本體現不出實際效果,只要學生不生病就屬于健康狀態,在對體育教師的首先要求是課堂的安全性,確保學生不發生意外,對教學內容的要求卻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很多學生都不能夠正確認識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將體育課程當作放松的自由時間,不進行專業訓練,上課期間跟同學在一起玩耍就可以了。學生家長則認為學生上大學主要就是為了學習專業知識,為今后的就業打下基礎,體育課程的安排可有可無。種種誤解導致本來發展困難的校園體育文化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局面。

        2 解決大學校園體育文化發展問題的有效措施

        2.1加強校園體育文化自身建設

        想要發展校園體育文化就必須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入手,為學生提供開展體育運動的物質保障,引導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學校要對內部場地進行科學規劃,規劃出專門的體育場地,在建設校園過程中確保場地的占地面積,避免其他用地侵占體育場地。在建設體育場地過程中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充分利用場地面積,建立高標準的體育用地,多放置體育運動相關設施,增加體育活動項目,改善學生體育課程的環境。通過招錄活動確保體育教師崗位充足,加強對體育課程的管理,提高課程的知識含量,通過體育教學讓學生體會到體育的魅力,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在每年舉辦運動會的過程中,加大對參賽選手的獎勵力度,提高獎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

        2.2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體育活動環境

        在投資體育建設工程中,可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在確保固定資金來源的前提下,向企業及社會公益團體爭取贊助,加快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通過為學生創造優良的體育運動環境,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在運動中感受體育文化的魅力,在開展體育活動中提高身體素質、團隊意識等各方面綜合能力,讓其感受到體育活動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

        2.3加強體育文化宣傳力度

        針對一些人群對體育文化產生的誤解要積極通過宣傳措施,使其正確、理性認識體育文化的積極作用,要加強對體育文化的輿論引導。首先校園領導要正確認識體育文化的發展,讓其看到優秀的體育文化對校園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其次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對體育文化建立準確的思想認識,改變錯誤的觀點,看到參與體育活動對自身發展的優勢。同時政府教育部門要在社會形成良好的宣傳氛圍,可以通過各種大學生體育比賽,積極引導社會群體正確認識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3 結束語

        校園體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有著其獨特的特性,在幫助學生發展過程中是其他文化不能夠替代的,因此高校必須加強體育文化的發展建設。

        參考文獻:

        [1]彭杰.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途徑[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4,27(3):66-68.

        [2]魏四成.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J]湖北體育科技,2014,21(4):404-405.

        [3]李新紅.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樹立終身體育觀念[J].濟南大學學報,2014,12(5).

        [4]姜志明,劉甄悅.中外大學校園體育文化比較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9):105-10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本韩国欧美特黄 | 亚洲人成一区在线网站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 欧美黑人猛男在线 | 天天精品福利一区视频 |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