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滕王閣序全文范文

        滕王閣序全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滕王閣序全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滕王閣序全文范文

        關鍵詞:《滕王閣序》;勝景;賞析

        公元675年,27歲的年輕詩人王勃因罪離京,南下交趾探親,途經滕王閣,會閻公歡宴,遂屬文,成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序文第一部分敘南昌郡人文地理、記滕王閣歡宴盛況。“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統領全段,“故”“新”二字為對,氤氳南昌古城深沉厚重的人文積淀,點染唐代建制以來不同流俗的清新氣象。以“故”字引領,鋪南昌城獨特險要的地理位置,陳重賢任才的文化傳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南昌郡映射天宮翼軫二星宿之野,毗連衡廬二岳,通達長江、勾連五湖,為荊楚之要沖。作者以如椽巨筆勾勒磅礴開闊之勢,一掃六朝纖靡,著此一句,氣象全出,可窺唐人風貌。后兩句接連用典,“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出自《晉書?張華傳》:“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豫章雷煥曰:‘寶劍之氣,上徹于天。’華問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即補煥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間氣不復見焉。”此句通常被解釋為南昌郡物產珍異,實則不然,在中國文化中,多以寶劍喻指人才,寶劍的流落埋沒象征懷才不遇,以寶劍重見天日喻指人才因有識之士賞識而重見光明,“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雖復沉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皆用此意,此句與下聯“徐孺下陳蕃之榻”語義相關,構成標準扇對:南昌郡自古人杰地靈,重賢任才,星光俊熠,與全文主旨暗相關合。“新”字領啟,敘滕王閣賓主歡宴之盛況。“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比興起句,承上啟下,得風人之旨。洪都城繁華險要,此番雅集,賢主嘉賓:懿行雅望、人品清華,文韜武略、格調高雅。“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十六字作流水對,述際會緣起,嘆人生有幸,通俗曉暢,清音朗潤。

        第二部分繪滕王閣勝景。首句點明時令,農歷九月、暮秋時節,自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悲秋便成為遷客騷人的普遍情懷,“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勃筆下卻有獨特的秋之體驗:“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積水散盡,碧潭寒澈,愈見秋之疏朗蕭闊;水霧凝聚,絢彩迷蒙,隨著時光流轉,暮色中的山巒籠罩上夢幻迷離的色彩。此般景致,于迷離寒渺中見疏俊朗闊,如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在這樣的景致情韻中,“儼驂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以對仗工整的六字句鋪排敘事,一氣呵成,曉暢自然。登高攬勝,“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極摹高閣情狀,滕王閣所處的群山因植被繁覆一發蒼翠,山巒起伏、直沖九霄;凌空飛架的滕王閣上,朱紅色的油彩鮮艷欲滴,云端俯瞰,一片茫然飄渺,極寫滕王閣之高、閣樓之美。“飛”字用得最好,化靜為動,不僅賦予畫面流動的美感,更描摹出滕王閣峭拔凌空、超塵俊逸的仙姿。環視四宇,“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盡狀滕王閣周邊風景之美,用蘭桂之木修葺的殿宇依山而建、蜿蜒錯落,珍禽游憩的島嶼屈曲回環,星羅棋布。憑欄遠眺,洪都風光盡收眼底。“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軸”,平原漫布,山川煥綺,優渥豐饒的自然條件涵養濡潤,南昌郡自古繁華。鐘靈毓秀,世多禮樂簪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地處要津,游人商賈如織,絡繹不絕,艦彌津渡。待云雨初霽,碧空如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寫景之句,以此冠絕,視角由俯而仰,感官由視即聽。“落霞”聯仿襲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卻翻陳出新意,遼闊天宇,夕嵐晚照,余霞散綺,孤鶩離群,振羽凌波;目之所及,澄江如練,水天一色相接。畫面開闊宏大,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四個經典意象組合疊加,構成遼闊高遠、沉靜唯美的秋之意境。漁舟唱晚,歌聲清越悠揚,搖曳于水天之間,雁群驚寒,鳴聲陣陣,畫面益發蒼涼廖闊,構造起秋之立體圖,千載之下讀之猶神思悵惘,此二句一洗六朝鉛華,狀盡秋色,獨步千古。

        序文第三部分述人生失意之悲,言不墜青云之志。“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登高望遠,游目騁懷,天高地迥,面對宇宙空間廣闊無垠,時間綿亙不絕,頓感人生有涯,時光迫促,功業無成,不覺悲從中來。以吳桂望長安遙不可見,暗喻之渺不可期,北望長安,不禁慨嘆“南溟深”“北辰遠”,樂極而悲,感情生發自然、一氣流轉,沉郁而濃烈。“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自然之景觸發幽思,觸景生情,不覺悲從中來,關山險阻,英雄失路,前路渺茫,書劍飄零。“萍水相逢”句,又重新將目光聚焦于此刻歡宴,以宴飲之歡反襯內心之悲,以高朋滿座反襯知音難覓。在這里,“萍水相逢”不單純指朋友或知己,更指能賞識、舉薦自己的人。失望和孤獨使痛苦進一步加深,感情的弦已經越繃越緊。“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以問句直抒胸臆,郁積的感情終于噴薄而出。然而,作者并沒有將強烈激蕩的情感繼續加深,而是宕開一筆,“嗟呼”一嘆,用舒緩的語氣平復激昂的節奏,連用馮唐、李廣、賈誼、梁鴻四典,懷才不遇、命運多舛自古即然,自己并非古今第一傷心人,是自我寬慰語。面對人生的困境,是向孟嘗一樣空有報國之情而無所作為?還是像阮籍那樣頹然自牧、放浪形骸?不,詩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身處逆境,哀傷卻不消沉,愈發珍重自己高潔純正的品性;逝去的光陰不可逆轉,但珍惜未來的歲月,堅信自己一定能像大鵬一樣扶搖而上,直沖云霄。

        序文最后,詩人重申欲乘風破浪、鴻鵠萬里的人生理想,再述懷才難遇、“撫凌云而自惜”的繾綣情懷。“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對禮遇而未舉薦自己的賢主嘉賓表達殷勤酬謝之意,措語天然,結意深婉,進退得宜,無寒乞相。

        “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1]王勃《滕王閣序》可謂“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1]之典范。藝術手法上,通篇駢體,四六成句,工于對仗,嫻于用典,音韻鏗鏘,文辭綺麗,乘南朝“清綺”。用典恰切,渾融無跡,如自己出;對偶精工,騰挪跌宕,富于變化。繪高閣勝景,言青云之志,意隨筆到,天機駿發,筆力勁健,“生氣遠出,不著死灰”[2],秉河朔“風骨”。在唐代文學史上具有開天辟地之功,一代詩圣杜甫盛贊:“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曬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誠為不刊之論。

        注釋:

        [1]魏征.隋書?文學傳序[M].北京:中華書局,1973:1730.

        第2篇:滕王閣序全文范文

        初識楊老是在滕王閣旁舉行的一場筆會上。一位年過耄耋、滿頭銀發老人精神矍鑠地揮毫潑墨,引得在場眾人嘖嘖稱奇。仔細欣賞楊老的作品,蒼勁有力,風格獨到。不由讓人更想接近他的書法世界,品味這位人書俱老的楊農生。

        出身于書法世家的楊農生,從小就因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而寫得一手好字,這份愛好也被一直保持到如今。年輕的時候,楊農生是班里的活躍分子,不僅成績優秀在班里擔任班長,還帶頭組織起同學們的文藝娛樂活動。喜歡話劇,下象棋,演魔術的他在班里可是一位明星。歲月荏苒,如今浸法數十載的楊農生,已經是中國書協會員,書法藝術伴隨楊老穿越長久的時空羈絆。

        楊老家書學淵源非常厚實,祖孫四代都是顏楷名家。祖父楊海門飽讀碑帖,是晚清顏體高手,聞名鄉里;父親楊家珥,是南昌某銀行書記員,雖是一名職業謄寫師,但寫的字都剛勁飄逸,毫無匠氣,生龍活虎。至今,楊農生還珍藏著他父親的墨寶。女兒楊玉來,從小隨他寫字,現在已是江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是他一手培養的書法家。四代書法家的家庭氛圍,讓八十高齡的楊農生頗感自豪。

        楊農生的楷書已經別具一格,自成一體,行家不看落款,就能一眼分辨出來。媒體贊譽“觀楊農生的書法,有一種心潮澎湃的激動,那意境讓你浮想聯翩,排山倒海的橫、氣壯山河的豎、石破天驚的點、行云流水的撇……特別是那一捺,如猛虎出山的前爪,鋒利如劍,鋒芒盡露”。

        細看楊老的字,沒有少年人的輕狂不羈、行云流水,而是一筆一回頭,墨跡沿著筆尖在宣紙上緩緩伸展,落筆沉穩有力似老樹盤根,每個字都是精品。而當楊老洋洋百余字的書法作品展現于眼前,旁人方然醒悟,之前的字不過是楊老功力的冰山一角。全文一氣呵成且無一敗筆,且各個字之間相得益彰,才是四世書法家“虎爪楊”的真功夫。

        為了“楊鉤體”書法理論與實踐,楊農生向著書法藝術的“絕頂”潛心琢磨,摸索攀登。“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楊農生特別喜歡書寫的名句。詩人杜甫在這里表現了一種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言志,楊老潛心鉆研“楊鉤體”,就是為了登上書法藝術的巔峰。

        楊鉤體,源于顏體,匯入黃庭堅、米芾、何紹基、錢南園等諸家之長,終成于楊農生的鋼筋肉掌鋒如劍、枯筆豐墨意相連的個性風格。其大楷雄奇道勁、蒼嚴古樸,小楷瑰麗俊秀、動靜自如,凝重中顯得磅礴大氣,流暢中兼具沉凝穩健,力透紙背。其首創“留有余地法”以口訣授出,使書法藝術更為通俗易懂,順理速成。

        1990年楊農生在深圳成功舉辦個人書法展,書法作品《王勃滕王閣序》被人民大會堂正式收藏。1983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楊農生書滕王閣序》,深受好評并再版三次。2003年5月出版《楊農生的書法藝術》。

        第3篇:滕王閣序全文范文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興趣盎然。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從側面反映了興趣的重要性。那么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來巧妙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愉快和諧的情景中,學生的智力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自然而然地就會迸發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課堂活力,提高教學效率。如在教學《滕王閣序》一文時,古文本身就單調乏味,學生預習全文后,由于生疏的文字,不能讓他們感受文章所描寫的美。針對這種情況,筆者便在課前下載有關滕王閣的視頻,收集關于滕王閣的圖片,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看滕王閣的壯麗景色,學生的興趣被大大地激發起來,優美壯觀的畫面,使得學生的所有細胞都被調動起來,在播放視頻的過程中,筆者還穿插了配樂朗誦,讓學生觀其景,聞其聲,深深地沉浸于視聽盛宴中,引起了他們的審美情趣,并獲得審美的愉悅。在這樣的情形下,他們會產生很大的興趣去背誦體會,并能主動結合試聽去加深理解課文。創設視聽情境,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代替了教師枯燥乏味的口授,營造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使師生仿佛身臨其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可以通過局域網及小組合作交流來提高合作學習能力。如在教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和校園網絡建構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網頁”。搜集有關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照片,有關、中英勇就義的英雄們的文字材料,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思想和建筑特點,有關文章字詞句研究的內容,并配以多媒體的圖文聲像,對課文內容進行補充。這些內容共同組成了一個大課堂,增加了課堂的容量,為學生的認識能力、個好創設了發展的空間。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共同閱讀、思考參考資料,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討論交流。通過這樣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索,他們的思維智慧得到交流與共享,大家都可在眾多不同的看法認識中,獲得相關的歷史和人文環境知識。這樣使得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三、增加容量,擴大學生視野

        多媒體教學的特點是能把課程資源顯現在學生面前,它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在知識傳遞中表現出特有的優勢,它不僅資源豐富,課堂信息容量大、而且生動形象、直觀、接收面廣、參與性強,擴大了學生的視野,給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譬如高三的語文復習與多媒體相結合,大大擴充了課堂容量,提高了學生的復習效果。比如講授《高考備考之病句專題》時,筆者在一節課內將近五年來的本省高考病句題展示給學生,同時還利用網絡鏈接了其它省份近年來的高考病句題,并認真作了分析,明析高效,學生收獲較多,他們直接從屏幕上獲取比較全面、直觀的知識,這樣既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了教學效率,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4篇:滕王閣序全文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精彩

        著名教育學家贊科夫曾經說過:“教育學生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效的作用。”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也一直在探索追求的路上前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讓我的課堂有了不小的變化,也能更快捷地獲得教學效果。現結合我的課堂體會談談個人的粗淺看法:

        一、語文課堂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課堂的專注度,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缺乏多媒體教學的語文課堂,學生面對的是老師、黑板、教材,資源單一、學習活動單調。聽課、回答、做筆記周而復始,重復的學習方式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學生出現聽課走神的現象。老師講課也推動不下去,一堂課下來,大家都覺得索然無味。恰當地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來輔助課堂教學,憑借形象生動的畫面和靈活多樣的形式,為學生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就能大大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其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學生才愿意融入文本,進行情感體驗,學生的學習欲望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課堂學習氣氛才會濃厚、輕松,學生自然而然地借助多媒體的展示就能理清學習思路,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領會課文的主旨。

        我在講授《鴻門宴》一課時,由于是文言文,學生普遍存在畏難心理,根本不愿意主動去看它。課堂上的翻譯也只是拿著翻譯書應付,雖大致能讀懂課文的意思,但對于人物性格分析,概括得不夠理想,在對項羽這一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后,我讓學生聽屠洪剛的《霸王別姬》,并播放了幾分鐘的電影片段,出乎意料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不小的調動,發表自己看法的同學也多了起來,這樣對西楚霸王項羽作為一個“失敗英雄”的感悟也就更深了一層。

        在學白的《將進酒》時,我特意給學生播放了張耀宇演唱的《將進酒》一曲。過后很多學生都學著唱這首歌,甚至模仿李白喝醉了的樣子唱和,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因此課堂借助圖片、音視頻就能很容易地激發起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并在一種輕松的氣氛中由字面的理解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探討。學生學得愉快,老師也教得輕松。

        二、語文課堂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強化教學重難點,展現知識形成的過程

        傳統教學中黑板板書雖也能展示教學重難點,但它受時間、黑板大小的限制不太盡如人意。而多媒體進入則化解了這一問題,老師事先可以將知識的重難點設計成相應問題凸顯出來,并通過一些圖片、視頻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教學內容就由靜態變為動態,由抽象化為具體,學生在綜合運用多種感官的過程中,調動了思維,加深了印象。教學重難點得以有效強化,教師講解起來也就變得容易,學生理解起來也就不再困難,而且在思考解決的過程中,學生主體意識得以強化,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我在教學《滕王閣序》時,學生預習全文后,告訴我完全看不懂。沒有多媒體之前,面對此種情況我也只能鼓勵學生多讀多背,帶領學生逐字落實,學生學得很艱難。有了多媒體之后,借助別人先進經驗,我從網上搜到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在滕王閣錄制的現場配樂朗誦,然后課堂上適時播放,再通過多媒體邊體會重點語段邊展示圖片讓學生看到滕王閣的壯麗景色,學生在視覺、聽覺上獲得了審美感受,于是文字變得不再艱澀,學生對于重難點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語文課堂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將練習落到實處,動態呈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一定的練習才能實現。傳統教學中,練習在課堂上體現得并不多,因為有時間和資料的局限性,老師主要靠課外作業來檢查學生對課內知識的掌握情況,而這具有滯后性。而有了多媒體之后,教師能在課余時間利用電腦多媒體技術適當的設計練習的難度,編寫出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的練習展示在課件上,這樣當堂檢測,既能快速、直觀地對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有所掌握,又能提供給學生表現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機會,也能方便師生的交流,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學和總復習教學中,多媒體展示練習學習效率非常高。

        四、語文課堂運用多媒體教學,可彌補教師個人能力的不足

        我們教材所選都是一些名篇佳作,這些作品大都具有音樂美、繪畫美的特點,需要在誦讀中感悟,在畫面中領會,而我們教師并非個個朗讀才能出眾,繪畫才能超群,而借助網上豐富的配樂朗誦、圖片資料,在課堂上適時利用,則可彌補教師在這些方面的不足。

        第5篇:滕王閣序全文范文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友人朱元思(一說是宋元思)的一封信的節錄,描寫自富春江至桐廬一百里的山光水色。我們讀著那一節節、一層層富有詩情畫意的文字,恍如置身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富春江上,和作者一起縱目騁懷,無限愉悅。

        文章開篇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個字勾勒出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使人覺得天光水色宛然在目,視野極其開闊。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被譽為“初唐四杰”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千古奇句,著實有吳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的語境孕情,大氣包舉之痕跡。

        吳均接下來寫自己的“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不僅寫出江流的宛轉,隨山形而變,江上小舟,順流而下,隨流飄蕩的情形,更表現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閑適隨意的心情,這種無定點的審美觀照,也正說明了山光水色的紛至沓來,令人目不暇接。難怪李白在《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中唱出“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渴望,浪漫主義的詩仙李白也對吳均的閑適灑脫、逍遙自在的生活充滿了羨慕之情!

        文章可謂是字字珠璣,僅僅用“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二十四個字就將富春江水之異,出神入化地呈現在閱者眼前。“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了水的靜態美,漫江碧透,水清如空。這種繪景之法影響著后世,文學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的“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就有明顯的模仿之處。

        第6篇:滕王閣序全文范文

        【關鍵詞】誦讀;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文是我國文化歷史的瑰寶,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是高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年代久遠,個別字詞、句子較難理解,且表達方式與現代文差異較大,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普遍覺得難度較高,學習積極性不強。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最大的重點和難點就是語言,語言是文言文入門的正確途徑。學習文言文,要先通過誦讀,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對學生整體掌握全文知識是很重要的。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誦讀的必要性

        (一)誦讀有助于培養學生語感

        文言文不同于現代文,其中存在很多一字多義、字詞倒置的現象,誦讀能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因為誦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素質的重要途徑,而一個人的語文本領,主要就是體現在語感上,所以學生要加強對誦讀的訓練,通過反復誦讀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受到直接的感染。如屈原的《離騷》節選,學生通過反復多遍的誦讀,才能體會到屈原的那種深沉的愛國情操。

        (二)誦讀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文言文的誦讀,比單純逐字逐句的講解,由淺入深的分析更能使學生感受深刻。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樂此不疲地通過誦讀讓學生在文言文中感受到課文的語言形式,通過反復的誦讀,使學生深刻理解到古人的語氣、句讀和課文含義。如荀子的《勸學》,要體會到荀子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知識。

        (三)誦讀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確實,學生對文言文字面上的理解及文言文深入層次的理解可以依靠教師的講述,但是這樣的教學方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習文言文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教師可以采用講述與誦讀相結合的方法講解文言文,這樣教師也講述了學生需要了解的知識,學生通過誦讀也會對課文有一種熟悉感,減輕了學生的畏難情緒。

        二、如何利用誦讀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

        隨著高中語文的課程改革,許多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領域進行了很多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與現代文相比較而言,文言文教學的進步的節奏仍然很緩慢。原因何在?就是對誦讀的忽視。教材中選取的文言文都是經過歷史沉淀留下來的傳世名作,具有比現代文更強的使用和欣賞價值,因此學習文言文是不用先去逐字逐句的翻譯,可以讓學生多讀幾遍,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的任何講解,都不能替代學生自己對課文的體驗和感受。

        (一)提前明確誦讀方法

        首先,要粗讀。比如教學《歸去來兮辭?并序》時,教師要提前要求學生能夠把課文讀通順,這時的要求可以放低,要求不要有錯音、停頓不出錯為標準。看似簡單的任務,要做很多的細致工作,不讀錯音,學生們就要積極的預習課文,遇到不會的生字要主動去查字典,把讀音寫在課本上;不讀錯停頓,學生們就要清楚這句話講的是什么,翻譯書和課下注譯都要充分利用起來,通過這一遍誦讀,把字音和句子大意都基本熟識,學生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認識。

        其次,要精讀。在《歸去來兮辭?并序》的課堂閱讀環節,教師可以分段落讓學生誦讀,并在誦讀時形成感官印象,在腦海中描繪出陶淵明辭官回到家中,子孫在門口相迎的場景,使學生帶著畫面去誦讀,這次的誦讀比第一次的誦讀讓學生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課文的情調韻味不用教師多說學生自己就可以領會。

        最后,是爛讀。文言文想要讀通、讀順、讀透,只靠課堂上誦讀的兩三遍是不夠的,還需要在課下花費時間反復誦讀。前人也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把文章認真的多讀幾遍,文章的大意就可以品味出來。

        (二)及時解決誦讀難點

        為了幫助學生掃除誦讀障礙,教師要準確地選擇講解重點和難點。文言文和現代文不同,有些詞句只依靠注譯和工具書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教師要對必要的詞匯和語法進行講解。例如《蜀道難》中“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互文,《鴻門宴》中“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的省略句等。除此之外,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信息也要向學生補充說明,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和語境。

        (三)科學指導誦讀技巧

        第一,學生誦讀時要注意句子的停頓。正確的停頓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大難點,教師要采取正確有效的方法教導學生學會停頓,培養學生的語感。如,可以進行文章加標點練習。

        第二,誦讀時學生要結合語境推斷文章的含義。讓學生自己根據語境推斷文章的內容,從語境中揣測文章的含義,這個推測的過程就是引領學生培養學生語感的過程。

        第三,誦讀時學生要注重對語境的把握。成功的誦讀可以使學生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能更深層次理解文章的意境。例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整篇文章駢文運用極其精妙,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過反復地誦讀,學生很容易地就能感受到滕王閣壯美的景色,以及作者在行文時懷才不遇的悲情。

        (四)有效拓展誦讀范圍

        除課本上的幾篇文言文外,教師還可以重點選擇一些經典的文言文讓學生閱讀。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古文的賞析水平,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三、結語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誦讀作為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應當受到我們的重視。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堅持誦讀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人文美,從而提高語文文言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河.淺談“誦讀”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 2013(3).

        [2]陳德利.新課標理念下提高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效果方法初探[J].語文學刊,2011(14).

        第7篇:滕王閣序全文范文

        關鍵詞: 辛棄疾 《賀新郎》 章法 用典 化用

        據宋代的傳詞情況看,《賀新郎》一調蓋發端于蘇軾,以《東坡樂府》所收《賀新郎》(乳燕飛華屋)為最早,蘇軾僅此一首[1]。宋人楊《古今詞話》以蘇軾該詞為最早[2]。蘇軾之后,該調的創作一直處于漸進階段,直到辛棄疾作《賀新郎》,才完全走向成熟。據唐圭璋編《全宋詞》,宋代填《賀新郎》的有130多人,詞作430首左右[3]。辛棄疾《賀新郎》一調下轄詞23首,題材有詠物懷古,如《賦滕王閣》、《賦琵琶》;寫景懷人的《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懷趙丞相經始》;評詩議政的《用前韻送杜叔高》;送別唱和的《別茂嘉十二弟》、《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題詠亭閣的《題趙兼善龍圖東山園小魯亭》、《題傅巖叟悠然閣》等。創作時間集中于帶湖、飄泉退閑時期,分別有詞8首、11首。從數量看,辛詞該調作品不是最多,但從質量看,則達到了無與倫比的藝術高度。

        一、比較規范的詞律

        龍榆生《唐宋詞格律》云:“傳作以《東坡樂府》所收為最早,惟句豆平仄,與諸家頗多不合。因以《稼軒長短句》為準。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韻。”[4]以辛棄疾的《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為定格:

        +――(韻)――(豆)+―+(句)――(韻)++――+(句)+――+(韻)+(豆)――+(韻)++――+(句)+―+――(韻)+(句)―(韻)

        +―+――(韻)――(豆)+―+(句)――(韻)++――+(句)+――+(韻)+(豆)――+(韻)++――+(句)+―+――(韻)+(句)―(韻)

        《賀新郎》是雙疊常用詞調,116字(按“柳暗凌波路”一首為117字),上下片各10句,兩片第二句以下平仄、用韻皆同;上下片各押六仄韻,即第一、三、五、六、八、十句押韻。從韻律上看,上下片除五六兩句皆押韻之外,其余均兩句一韻。用韻較密,適于抒發激越悲壯之情。而且用入聲韻者為多,共九首,主要集中于“月”部的月、發等字,“薛”部中雪、說、絕、別、裂等,“屑”部韻中鐵、咽、切等,韻的、約、攫、腳等,韻的閣、樂、鱷、鶴、壑等。此外,還用了“末”、沒、、櫛、覺、合等韻部中的一些字。用入聲韻,發聲簡促凌厲,情感激烈、雄放豪邁。其余十四首為上去聲韻,各詞字韻分別在第三、四、六、八、十、十一、十二部的仄聲,通常都是在同一部韻,上去聲交錯使用。

        辛詞《賀新郎》句法上,三字句至八字句不等。三個八字句,八個七字句,二個六字句,一個五字句,四字句二個,四個三字句。

        從句式上看,歇拍和結拍皆為兩個三字句,其句式有二:“一二”式如“波似箭”、“催鳴櫓”、“誰共飲”、“有詩侶”等;“二一”句式如“空有恨”、“奈何許”、“煙艇小”、“五湖去”等。

        四字句通常為“二二”句式,如“為誰情苦”、“競傳佳句”、“淚珠盈睫”等,“一三”句式如“翁能來否”和“十常八九”,“三一”句式僅“浣溪沙渡”一句。

        五字句以“二三”句式最常見,如“老大那堪說”、“著厭霓裳素”、“翠浪吞平野”等,較特殊的為“四一”句式,有“細把君詩說”一句。

        六字句常見的句式為“二四”和“四二”兩種。前者如“不見朝云暮雨”、“引得東風相誤”、“蹙踏松梢殘雪”等,后者如“人解扁舟欲去”、“湯沐煙江萬頃”、“一抹《梁州》哀徹”等。此外,還有“三三”折腰句式“兩兩燕穿簾幕”。

        七字句最多,以“二五”、“四三”、“三四”句式最常見,“二五”句式如“靈均千古懷沙恨”、“期望衣冠神州路”、“誰解胸中吞云夢”等;“四三”句式,如“黃陵祠下山無數”、“物換星移知幾度”、“剩水殘山無態度”等;“三四”句式,如“到如今落霞孤鶩”、“正目斷關河路絕”、“到君家悠然細說”等。此外,還有一字領“一六”式,如“正江闊潮平穩渡”、“聽湘娥泠泠曲罷”等。

        八字句,有“一七”和“三五”合成句式,以前者居多,“一七”式如“問玄都千樹花存否”、“但金杯的礫銀臺潤”、“想沉香亭北繁華歇”等,“三五”式如“唾花寒唱我新翻句”、“甚多情為我香成陣”、“粲珠璣怨鄭驚風雨”等。

        二、獨特的章法結構

        (一)《賀新郎》詞的起調

        1.以景起,如兩首送別之詞的起句“柳暗凌波路”和“綠樹聽鵜”,前者交代了送別的環境在一個暴雨剛歇的深春時節,友人欲乘船遠去,詞人借春景寫難舍難分的離情,進而設想友人自長沙至臨安的情景,以委婉之筆,道出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愁苦情懷。后者詞人以所聞所見即鳥的悲鳴聲和香花的凋謝營造了強烈的悲感氣氛,再由眼前自然之景過渡到社會歷史,將兄弟離情過渡到國仇家恨,感情不斷加深,筆力千鈞沉郁蒼涼。

        2.以情起,開門見山,直陳胸臆。如“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開篇即嘆衰老,平生交游零落,表達對友人的思念,更主要的是隱藏詞人年歲見老而壯志難酬的憤慨,從而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籠罩全篇。

        3.以事起,即先敘事,引弓待發,筆鋒一轉,一瀉而下,如“細把君詩說:恍余音鈞天浩蕩,洞庭膠葛”,上片細品友人之詩,作出很高評價,后以友人懷才不遇作為過渡,由評詩轉入議政,最后詞人以堅定執著的信念勉勵友人,同時也是自勉,在逆境中振作,實現復國的政治理想,全詞以一條主線貫穿,脈絡分明。

        (二)辛棄疾《賀新郎》詞的過片

        一般來說,過片在詞的章法上必須做到若斷若續地有機聯系,彼此才能密切配合[5]。張炎在《詞源》中提出:“過片不要斷了曲意,須要承上接下。”[6]辛詞《賀新郎》的過片,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上下勾連者,如“柳暗凌波路”一詞,上片寫友人乘船遠行,表達了依依惜別的離情。下片首先想象友人自長沙至臨安途中的情景,對其深表關切,后面數句借友人歸臨安之事,化用劉禹錫的詩“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樹”兩句,委婉表達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愁苦情懷。過片“黃陵祠下山無數”以自敘的方式想象友人船途經之地,所見之景,表達對友人的思念和關切,在內容上與歇拍“波似箭,催鳴櫓”前后相承,意脈上與上片抒寫的離情緊密不斷。

        2.上下融為一體,上下片一氣貫注,如“別茂嘉十二弟”一詞,上片開頭數句主要以春末夏初出現的三種鳥的悲鳴聲起興,營造了悲感氛圍。“算未抵人間離別”一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接下來連用五個典故,將上下兩片合為一體寫有關人間離別,上升到歷史寄予著家國之恨,感情步步加深。結拍“誰供我,醉明月”點出送別本意,將兄弟情誼與家國之恨融為一體。

        3.上下片好像說兩件事,實則氣脈貫通。如“著厭霓裳素”一首,是詠海棠之詞。上片主要寫人,別有深意。下片詠花,詞人不吝筆墨夸贊海棠。上下兩片看似無關聯,但細細品味,上片雖主要寫人,但借海棠的顏色、姿態夸贊西施的美貌,而后融入西施功成身退,隨范蠡泛舟湖中的傳奇經歷,贊揚了西施不貪慕名利、獨立不遷的人格。上片人與花、人品與花品應是互相映襯的。過片“當時倩得春留住”使得下片轉入贊花。就全詞寓意來看,在意脈上是前后相通的。

        三、使事用典的境界

        辛詞善于使事用典,已為人共識,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稱:“如淮陰將兵,不以數限,可謂神勇。”[7]以此贊揚詞人用典之精妙。陳學祖在《主體品性的定格和物化――論稼軒詞美與用典》一文中指出:“稼軒詞典故是一種包蘊密致的意象符號”,“它涵蓋了歷史和現實兩重內涵”[8]。詞人用典方法靈活多樣、內涵豐富深刻,這些均使得辛詞顯現出曲直剛柔豐富多樣的特點。

        《賀新郎》一調中用典比較典型的一首“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全詞用了昭君出塞、阿嬌辭闕、戴媯于歸、河梁長絕、易水壯別五個典故。這五個歷史典故中的人物或為遠嫁異國他鄉,生不得還,或遭帝王無情拋棄而受幽禁之苦,或與愛人陰陽相隔,或因兵敗被俘,聲名敗裂,有家難回。或為報國仇家恨,慷慨激昂,一去不還。此皆為人間極為慘烈的人間離別,寄予詞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恨,感情強烈深摯、沉痛悲壯。詞中緊扣“離別”主題,將五個典故一以貫之,充分體現了詞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可謂絲絲入扣。

        此外,“把酒長亭說”詞中“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分別用《資治通鑒》二六五卷中羅紹威“鑄錯”之語和《太平廣記》卷二四李謨條引《逸史》獨孤生“入破笛裂”事表現詞人來不及追趕友人的遺憾和別后對友人的不可抑制的相思,情意真摯;“老大那堪說”詞中“汗血”、“鹽車”分別用《漢書?武帝紀》和《戰國策?楚策四》中的典故,千里馬服鹽車喻才士遭受壓抑,用非其所。這里指有志報國的人才無人顧惜。“補天裂”見《史記?補三皇本紀》女媧煉五色石補天裂之事,用來比喻完成中原統一大業。其他不勝枚舉。

        四、熔鑄百家的化用

        詞人愛化用前人之詩文,熔鑄經史子集,其詞達到“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9],其創作可謂完全擺脫了羈絆,隨心所欲,信手拈來,進入了自由境界。如“甚矣吾衰矣”一詞: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亭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這首詞中的化用真是經史子集無所不包。經部如“甚矣句”出自《論語?述而》,集部如“白發句”出自李白《秋浦歌》,“一尊二句”出自陶淵明《亭云詩》,“江左二句”出自蘇軾《和陶淵明飲酒詩》、杜甫《晦日尋崔戢李詩》,“云飛風起句”出自漢高帝《大風歌》,子部如“能令公喜”出自《世說新語?寵禮篇》,史部如“我見句”出自《新唐書?魏征傳》、“不恨句”出自《南史?張融傳》。全詞多處靈活化用,取經史子集各部,以此展現詞人的寂寞孤獨,對歲月蹉跎,報國無門的無奈與憤慨。

        此外,如“賦海棠”詞中的“霓裳素”出自《楚辭?九歌》,“驚風雨”引自杜甫《寄李白二十韻》;“老大那堪說”中“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分別出自韓愈《與孟尚書書》和《薦士》詩;“滕王閣”中“高閣臨江渚”、“物換星移知幾度,夢想珠歌翠舞”均出自王勃《滕王閣》詩,“天宇修眉浮新綠”出自韓愈《南山》詩,等等。正如吳衡照《蓮子居詞話》所云:“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語、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10]是為的評。

        五、激昂雄豪的詞風

        辛詞《賀新郎》一調中激昂雄豪的詞風,能通過其使用問句、運用情感字詞等手法體現出來。《賀新郎》調中,詞人特別喜歡用問句,在23首詞作中有19首使用過問句,常用的疑問詞有“誰”“問”“何”“幾”等,如“誰共飲?有詩侶”、“問誰使君來愁絕?”“硬語盤空誰來聽?”“問誰使君來愁絕?”“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問何方可以平哀樂?”等問句,集中反映了詞人心懷報國的滿腔悲憤和壯志難酬的抑郁情懷。

        其問句的位置一般不在起調、過處,而在片中,能起到承接轉換或為后文情感造勢。如“肘后俄生柳”中“問新來蕭蕭木落,頗堪秋否”承接上句對青山秀立的描述,同時又為下句寫“千巖萬岫依舊”起到橋梁作用。作者此處借巖岫言己,表現其錚錚鐵骨、磊磊英氣,言外之意顯而易見。

        問句置于結拍,一則挽合全文,二則發人深省,引人回味。如“逸氣軒眉宇”詞中結拍“誰載酒,帶湖去”這兩句表明詞人欲歸隱山林,借酒消愁之意。縱觀全詞,詞人空有才而不得志,壯志難酬的苦悶與無奈讓其不得不心生退隱之念,令人嘆息,為其感傷。結拍以問句形式,在內容上照應全詞,同時留有余味,發人深省,有力托起全篇。

        用字上,《賀新郎》一調特別善用表達感情特別強烈的詞,如笑、悲、愁、嘆、恨、悵、訴、苦、慨、哀、慘等,這跟詞人的人生遭際是分不開的,可以說這些字囊括了其人生全部的情感體驗。下面以“笑”“愁”為例加以說明。

        辛詞《賀新郎》中的“笑”,雖也有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笑,但更多的是一種對無情現實的嘲笑、對黑暗現實的憤慨無奈進而自嘲式的苦笑。如“一笑人間萬事”,詞人看透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而對現實的一種批判式的嘲笑。“笑富貴千鈞如發”,詞人志在恢復,視富貴如無物,嘲笑世人卻將其看得太重。“笑淵明瓶中儲粟,有無能幾”,詞人以淵明自況,以淵明衣實無著的境況暗示自身悲涼的處境實在是一種無奈式的苦笑。

        “愁”既有相思離別之愁情,“馬上離愁三萬里”、“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又有對現實中理想破滅,灰心失望的哀愁,“老我山中誰來伴?須信窮愁有腳”。“愁酒,又獨醒”、“愁為情,幺弦訴”。

        詞人一生“三仕三已”,四十年宦海的沉浮,長期無望的期待中包含壯志難酬的憤恨,曾經的意氣昂揚一變而為悲涼淚。面對這樣的人生,詞人只能悲嘆,其詞背后隱藏心靈痛楚,是恢復無望、報國無門的憤懣與悲慨。因此,詞人不僅以英雄的豪情壯志入詞,還將英雄失路的悲嘆盡情發泄于詞中。

        總之,辛棄疾以英雄本色,借《賀新郎》絕妙的章法結構,抒發激昂、豪邁、奔放的感情。詞氣縱橫,筆力超拔,表現力極強,足以代表兩宋《賀新郎》的最高成就,是豪放詞的杰出代表。

        參考文獻:

        [1]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目錄第11頁.

        [2]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十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217.

        [3]鄧元煊.中國歷代詞分調評注《賀新郎》[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8,前言第4頁.

        [4]龍榆生.唐宋詞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83-184.

        [5]宛敏灝.詞學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9,102

        [6]張炎.詞源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3.

        [7]唐圭璋.詞話叢編[Z].北京:中華書局,1986,3950.

        [8]陳學祖.主體品性的定格和物化[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101-106.

        第8篇:滕王閣序全文范文

        黃藹北:寫人的記敘文要有想象力,主次分明又頗具感染力,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是什么?

        黃山松:我認為是細節描寫。老師您常說,細節是記敘文開得最美的花。我總在想,怎樣才能選擇好的細節,使“花朵”有肥沃的土壤,從而開得最美呢?

        黃藹北:細節確實是記敘文開得最美的花。當然,要讓花綻開,肯定要選好“土壤”。這土壤就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細節描寫應該符合生活的真實。真實是我們行文的生命線,是良田沃土最豐實的“底肥”。我們在構思或者打腹稿時,就應琢磨自己文章的細節描寫是否符合特定的人物身份和獨特個性,是否符合特定的環境氛圍。如我們描寫身邊的同學,就不能男的都“高大英俊,風流瀟灑;讀書勤奮,博學多才”。這顯然是違背生活真實的。我們要觀察和思考生活,在表達時不能照搬“寫作錦囊”中的“名句”,要將生活實事求是地表現出來。

        李麗:我接觸過一位同學,他來自鄉村,形象一般,衣著普通,說話也不是很利落,但一到考試場合,就顯得斗志很高,激情澎湃,答題洋洋灑灑,一揮而就。其成績在年級經常名列前茅。

        黃藹北:你描述得很好,里面就有獨特的細節。因此,我要說的第二方面就是細節要典型。剛才劉子明同學說到文章“缺乏想象力”,其根源就是沒有頗具典型意義的細節。因為典型的細節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展現人物鮮明的個性。在敘事性作品里,我們就該通過描寫典型細節來表現人物特有的精神面貌和鮮明的個性,以此來感染讀者。

        鄭平:是的,比如描寫老師,我們可以這樣行文:“上課鈴響了,劉老師兩手空空,微笑著走進教室。我們很是疑惑,劉老師可是教語文的,沒有課本怎么行?正在我們疑惑之時,劉老師微笑著說:‘今天我們學習王勃的《滕王閣序》。我先給大家背一遍全文――豫章故郡……’十分鐘下來,那抑揚頓挫的語調把我們驚得目瞪口呆。要知道,劉老師已年近五十,能將‘課文’記在腦海中,其毅力令人佩服!”這寥寥百字的描寫,來自于生活,又極其典型,沒有虛構,沒有夸張,卻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將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展現得淋漓盡致。

        蘇瑞金:典型細節就是來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活的縮影”!可是,怎樣才能在肥沃的“土壤上”讓“花朵”開得更鮮艷奪目呢?

        黃藹北:精細描寫、重點描寫和白描手法,能使細節描寫顯得生動感人。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將人物安排在具體的場景中,然后根據文章中心表達的需要,展開對人物語言、動作、表情、心理、肖像等諸多方面的描寫,使人物描寫帶動情節的展開,使人物描寫凸顯主旨。這里,我們可以以《荷花淀》為例說明,作者在開篇描寫水生嫂月夜坐在院子里編席子等待丈夫回家的場景描寫,就是典范。

        叢敬:那么,“重點描寫”又如何體現出來呢?

        黃藹北:魯迅最喜歡描寫人物時“抓住其眼睛”來做文章。這就是重點描寫的表現。延伸開來,我們可以通過重點描寫人物的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等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白描,即用不加任何修飾的、簡潔的語言來描寫人物,體現人物的個性。其特點是:抓住被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幾筆,形神畢肖。

        元媛:運用白描手法進行環境描寫,能把環境描寫融入到情節發展和人物性格變化之中,做到人與環境的相互融合。如《藥》結尾的景物描寫,作者描述了夏四奶奶、華大媽祭墳的情景,就準確地描摹出了環境的陰冷、凄涼,作者還巧妙地用紅白相間的花環來暗示革命先驅不屈不撓的斗志,展現出暗淡情景中的一絲光亮。還有描寫烏鴉飛上高空這一句,作者用白描手法,以烏鴉的形象來象征桀驁不馴、大膽抗爭的革命者形象。

        洪敬之:運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能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寫法類似意在傳神的“寫意畫”,不刻意追求表面的藝術效果,而是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寫法,可以收到“畫眼睛,勾靈魂”的表達效果。

        第9篇:滕王閣序全文范文

        一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困境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所在,表現為時間緊、任務重、內容多、理解難;而文言文誦讀,則常常為師生所拋棄,即犧牲誦讀,以增加字詞句的翻譯時間。產生這種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客觀因素相關,又與主觀因素相連。

        1.文言文誦讀的時間緊張

        中學每堂課的時長普遍為45分鐘,在這樣的時限之內完成傳統教學任務(如字、詞、句的翻譯,句式的應用等)已經比較緊張,誦讀作為次要教學目標一般作為作業,要求學生課后完成。中學生學科項目多,學習壓力大,對于誦讀這種軟作業的態度通常是置之不理,可以說除部分對語文極有興趣的學生外,誦讀作業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出現學完課文,卻不會讀,也讀不懂的尷尬。而以往15分鐘的早讀課,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沒時間誦讀的窘境,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到全國中學的推行,以彌補誦讀的缺失。但隨著新課標的下達,國家主張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早讀課被取消,對原本已經非常緊缺的文言文教學時間,或可謂雪上加霜。如何在限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又保證誦讀質量,成為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2.應試下文言文誦讀教學的意識淡薄

        中學文言文教學服務于“高考”總指揮,翻查全國、各省歷年高考語文試卷,文言文閱讀的比例卻不大。考察的知識重點多集中于字詞句的翻譯與名句的默寫,總體上客觀性濃厚,而主觀性淡薄。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功利性幾近于無,而是作為一種極富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教學方法和感知方式存在,在中國現行的高考制度下,其生存空間日益縮小,最終在一段時間內被完全遺棄于高考這一魚躍龍門的機遇之外。這也直接導致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翻譯與默寫的不可或缺,誦讀的可有可無。師生通力合作,不厭其煩地在課堂上提問回答、課后練習、考試鞏固、試后加強。從教師的角度說,如何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文言知識以應對考試,成了教學的當務之急;從學生的角度說,如何在考試中正確完成試題的回答,成了學習的首要任務,縱使是枯燥的訓練也樂此不疲。師生共同漠視了最傳統的文言文學習方法——誦讀,以灌輸掩蓋探索,以“填鴨”替代體驗,學習文言文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誦讀自然就不能走進千千萬萬的課堂和師生的目所能及之處。

        二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建議

        誦讀教學對于文言文的傳授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在現實環境中困難重重。以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篇目有《歸去來兮辭》《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經教學實踐,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與特點,試歸納以下實踐建議。

        1.課堂誦讀實踐

        高中每節課的時長為45分鐘(含課前3分鐘),本單元均能保證每篇課文3課時的教學安排。雖然時間緊張,文言文的歸納任務又極重,但只要善于利用課堂時間,那么誦讀教學的實踐是可以完成的。如學習《歸去來兮辭》時,正文屬于辭賦,但語言淺近、辭意暢達,學生誦讀的壓力不大,可以采用串講法將翻譯與誦讀相結合。具體形式為:首先全班齊讀指定段落,正音正字,檢查預習;其次講解課文,翻譯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最后師生互動,串講每一段落結束后,再讀課文,繼續感知。由于本文的行文風格灑脫飄逸,在誦讀時朗朗上口,既使學生對全文的脈絡有了全局的把握,又能引導學生思想境界深入,感悟陶潛真摯樸素的情感,最終達成誦讀、探索齊頭并進的課堂效果。而課堂誦讀的形式也絕非單一化,如《陳情表》一文是眾所周知的抒情文典范,但如果不加講解就讓學生自主誦讀,效果一定大打折扣。本文雖然篇幅不長,但文言現象豐富,重難字詞較多,可采用先講解再引導誦讀的方式進行。具體形式為:首先摘出重難字詞進行詳解,給予學生引導;再講解段落大意,翻譯分析;最后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展開誦讀,而誦讀方式也不局限于個人朗讀,還可以指名朗讀、分組朗讀、師生互動讀等等。教學實踐中,學生在明確字音、意義的基礎上,對誦讀就更胸有成竹,而除去詳細的講解環節,每個段落約有5分鐘的時間可供課堂誦讀實踐。

        2.課外誦讀拓展

        課堂誦讀實踐打開了學生的視野,但如只將誦讀局限于課堂,實質上是放棄了誦讀的審美價值。這就要求廣大師生共同創造多樣的誦讀機會,跳出課堂的束縛,在課外尋找誦讀拓展的空間。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深入,高中新課標的漸進實施,大部分學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特別對于課業壓力較小的高一、高二學生而言,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開設相關課程,吸引更多的學生投入其中,對古典詩詞與文言文的誦讀進行自主和互助的探索。如《滕王閣序》一文,由于篇幅長,引用典故眾多,排偶綿密,蘊含的情感層次細膩,3個教學課時很難進行誦讀實踐。在研究性學習中,可以典故為切入點,指點學生了解王勃用典的深意,并將之投射于誦讀中。如“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若對其中賈誼與梁鴻的生平沒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就很難在誦讀中體味王勃“不得志卻不失志”之情感。學生自主性的增強也利于課外誦讀的拓展,如社團活動、校園藝術節等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用誦讀作為文藝展示的節目,人數從一人到一班不等,能起到引發共鳴的效果。而許多學校的校本課程也是圍繞誦讀開展的,如能將誦讀從校本升華為區域的校際交流,開展詩會、誦讀會等活動,必將感染更多的學生走進文言文誦讀的世界。在誦讀中敞開心靈,品味感悟,讓學生得到深層的觸動,也將幫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變被動為主動。學生主動、教師輔助、學校攜手,也將創造出更貼近生活也更能打動人心的課外誦讀拓展模式。

        3.加強誦讀考核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 欧美日韩成人一区精品高免费专区 | 嫩草研究所久久久精品 | 亚洲日韩欧洲日本国产综合 |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 中文字字幕欧美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