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

        第1篇: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多媒體技術的采用為語文教學提供了重要的輔助工具,全面地將其應用在教學過程之中是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分析了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探索了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全面應用策略。

        1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的意義

        多媒體技術對于教學模式的改變是有目共睹的,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節省了教學時間,使得學生能夠更快地融入課堂情境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興趣。但是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多數教師受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影響,加之對多媒體技術應用缺乏探索,仍然在教學過程中單純地將多媒體技術用于“導語”部分,使得多媒體技術應用不夠廣泛,發揮不出積極的輔助教學作用?;谶@方面的考慮,多媒體技術必須要進行全面化語文教學應用的研究,借助多媒體的信號影像優勢,積極地將其融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之中,補充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手段,提升訓練空間,確保語文教學的實效作用。

        2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全面應用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全面應用要從誘感體驗、剖析重點難點、培養寫作興趣三方面進行設計,使得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2.1 誘感體驗

        1)借助音樂誘感體驗。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重視對學生情感體驗的誘發,而多媒體技術所提供的音樂能夠使得學生更為真實地融入課文所展現的情感之中。例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劉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時,先播放《延安腰鼓》民樂錄音,制造氣勢,渲染氣氛,表達感情。隨著腰鼓聲,教師說明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這篇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這一特征。學生聽了《延安腰鼓》,受到人鼓力量的感染,然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音樂形象,結合課文內容談一談自己“悟”到了什么?

        總之,音樂與語文教學是相關的。雖然語言文字給人的無窮魅力是音樂無法完全具體表現的,但應掌握在語文課中加點兒音樂,充分利用音樂的變化來表達一定的語言內涵,把音樂和語言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學生的情感通過音樂和語言而產生共鳴,從而使人們在欣賞時產生更多美妙享受,對語文藝術更加熱愛。

        2)顯示畫面誘感體驗。多媒體技術能夠為學生展現出文本語言所不能展現的真實畫面,而這樣真實的畫面能夠營造溫馨和諧、清新活躍的語言環境,語文課將會由機械傳授、盲目灌輸變為積極的、正確的、有效的引導,學生將會由被動地接受改為主動地探索、積極地配合、熱情地參與,使得初中語文課堂成為真正生動有效的課堂。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現出各種中國石拱橋的圖片,讓學生對橋的概念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同時在課程教學完后,教師可以展現現代立交橋的圖片等,讓學生對現代橋梁建筑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形成從古至今的民族自豪感。

        其實,這種簡單的圖片式展現也可以改成利用多媒體進行錄像展現。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黃傳惕的《故宮博物院》時,教師可以播放紀錄片《故宮》的片段,以此讓學生對故宮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形成情感體驗[1]。

        2.2 剖析理解課文

        1)利用多媒體點明文章題旨。剖析理解課文的第一步就是要點明文章的題旨,對文章題旨的分析與把握要傾盡全力,對材料的占有與運用要傾盡全力,對文章結構的設計與安排要傾盡全力,對寫作語言的斟酌與駕馭要傾盡全力。而如此復雜的分析與研究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很難完成,即使完成也會使得課堂變得緊張,充滿了負擔。而多媒體則能夠借助畫面和聲音圖像更好地為點明題旨做出輔助,例如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課文《阿長與》,這篇課文的教學由于學生與魯迅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同,因此很難理解“阿長”和《山海經》這一主要題目內容。而借助多媒體技術,學生可以在魯迅作品改編的電影片段之中了解“舊社會傭人”的概念,并通過文本圖畫來了解《山海經》這本書的特點。

        2)利用多媒體理解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理解課文內容可以通過精心設計教案,從內容安排和媒體形式上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學生就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與思考,就會體驗到創造的樂觀,這樣就誘發了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這節課的重難點就是學生很難理解,如此平淡的筆調怎么能夠看出作者對父親的愛?以及如何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愛呢?這種表達方式到底合不合適?為了解開學生的疑問,為教學鋪平道理,教師應該在進行課文教學的過程中借助播放《父親》這首歌曲,將學生引入深沉的父愛感受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形成回憶父愛、感受父愛的情感體驗。然后讓學生帶著新鮮激動的感覺進行思考,明確平淡語言對于表現深沉的感情更有說服力,然后形成內在能力,將這種表達手法運用到以后的作文創造之中[2]。

        2.3 培養寫作興趣

        1)運用多媒體培養觀察力。寫作興趣的形成是在觀察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通過觀察事物、景物、生活點滴才有了寫作的欲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投入觀察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學寫作·口語交際《戲曲大舞臺》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戲曲特點、風采,通過錄像聽各種戲曲種類的唱腔,并重點了解家鄉戲曲,然后讓學生自主地在觀察后的情況下完成寫作。這樣的教學就更具備自主化的作用,學生就在自主觀察后形成寫作興趣,選擇寫作題目。相較于傳統教學的寫作訓練,方式更為自然,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3]。

        2)運用多媒體增強想象力。現代教育理論早已拋棄了機械的行為主義的學習觀,大多數教育心理學家都把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反思性作為影響學習過程的重要因素來對待。但是,即便如此,人們還是常常忽視想象力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總是有意無意地把學習過程看作單一的理性的認知過程,可其實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需要想象力,特別是作文教學必須要通過想象力來豐富情感,展現作者的所思所想。其實,想象力的閘門一打開,創造力就有了無盡的源泉。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多媒體,了解豐富、神奇的世界,同時在多媒體的引領下,激發寫作意識。例如,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活動內容“尋覓春天的蹤跡”,如果按照傳統教學可能就是回憶春天、感受春天,然后書寫春天,這樣教學內容過于單調。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將春天的多種因素都提供出來,諸如春日美景、春日花草、春日游戲、春日服裝,加上描寫春天的詩詞歌賦等。將這些內容統一地整理出來,然后讓學生在想象力的促進下自己確定寫作題目,這樣的教學是更為成功的。

        3 結語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全面鋪開,在理解課文、情感導入和作文教學過程中都嘗試采用,確保語文教學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引導學生形成內在的文本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鄧荷蓉.多媒體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問題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7):123.

        [2]劉麗霞.多媒體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2008(6).

        第2篇: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民族音樂 興趣 定式思維 體驗 歷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185-01

        當問起學生音樂課堂希望學到什么,大部分的學生都會給予肯定的回答——流行歌曲。筆者任教于一所農村學校,學生的音樂學習基礎較差,小學的音樂課基本上都由繁重的語文數學課代替。學校專業的老師較為缺乏,學生對音樂課的印象都是較為傳統的的模式。所以談起音樂課不要說民族音樂即便是課本上的學生都提不起興趣。

        作為一名音樂老師,筆者認為很多學生不了解民族音樂所以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不高,筆者針對此現象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思,作為老師應該如何改變這一現象,提高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將民族音樂帶進課堂。

        1 從學生熟悉的入手

        新的課本上如果讓學生選擇最想學的內容,學生大部分都會選擇一些較為熟悉的。筆者認為民族音樂之所以會在本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足跡,必定有著它的過人之處,筆者覺得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課堂環節也是頗為重要。開學初筆者讓學生在課本內容中選擇最想學的三首歌曲或某個單元,“泥土的歌”是完全沒有學生會選擇的,所以在準備上這些內容時,筆者都忐忑許久。但事實告訴筆者只要有正確引導,學生是能夠從新的角度去認識這些民族瑰寶的。例,在教授“泥土的歌”時筆者將貼近本地學生生活的客家山歌帶進課堂,起初許多老師都覺得不好,怕學生不接受,還給筆者建議換個流行版本的。想不到學生非常感興趣,因為在平常的生活中學生根本沒機會接觸到這些,家人雖然講客家話但除了老一輩會偶爾唱唱,平時確實很難聽到。當時學生看到客家山歌《落水天》的譜子立馬反應過來這歌得用客家話,感覺有一定的成就感產生,便興奮不已,紛紛在用客家話念著歌詞。整節課下來課堂的氣氛很活躍,聽一些班主任反應學生甚至在課間還把歌拿出來唱唱。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對熟悉的問題特別有自信,在課堂中首先引入地方特色的音樂,可以使其注意力集中對深入了解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深入了解后對自己作為客家人感到自豪。從而慢慢改變學生對地方音樂文化的態度。

        2 走出定式,讓流行與民族相融合

        學生喜歡流行音樂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同樣的節奏并與生活貼近,但對于民族音樂的印象,學生大多都是停留在表面的感覺當中,對于唱法和曲調風格都只是片面的了解,要想把民族音樂帶進課堂就得讓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興趣。民族音樂給學生的印象大多樸實、貼近過去的生活,學生早已先入為主。要改變這樣的狀態筆者認為在教授民族音樂相關的課堂時不妨將一些相關的流行音樂也帶入。改變學生看問題的角度,才能走出定式思維帶來的弊端。湘教版八年級教材中《又唱瀏陽河》欣賞課,對于湖南人民來說《瀏陽河》確實熟悉不過,但對于一群地道的90后甚至00后的廣東中學生,這跟天文數字沒兩樣,更談不上“又”。筆者在備課時找到了流行歌手周筆暢的《瀏陽河2008》做為課堂的導入,進而引導學生注意引用《瀏陽河》的幾句,便將課堂引回“瀏陽河”的變遷中。當在《又唱瀏陽河》中聽到經典的幾句時學生便很快反應過來,再結合歷史的原因學生便明白為何這首歌是千家萬戶都唱過的名曲。

        3 參與音樂課堂體驗

        民族音樂尤其是地方特色的民族音樂,大多的節奏感較強或者充滿了再創作的空間,筆者認為不妨讓學生參與其中。一般情況下學生不會聽一兩遍就走神的,可以讓學生簡單唱唱部分特別重要的句子然后再聽全曲。這樣最起碼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熟悉這首歌曲的旋律。至于部分特點明顯的,讓學生參與創設節奏或者創編歌詞比比賽也是很好的方法,這樣的課堂既不會呆板,也能讓學生有參與的機會。

        七年級下冊“泥土的歌”的《放馬山歌》是一首云南的民歌,為了讓學生對這首歌曲的學習產生興趣,筆者在課前首先將歌曲中部分吆喝的小節選出來給學生做了個情境創設游戲,課堂氣氛活躍。演唱全曲后筆者讓學生根據歌曲內容創編一些節奏來豐富歌曲,讓學生分小組比賽。不少學生利用上手中的筆還有水杯創編一些馬蹄聲、風聲等等。

        4 了解歌曲中的歷史背景

        把民族音樂帶進課堂,培養學生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審美觀,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感受本民族所特有的氣質和神韻。湘教版八年級上冊開篇便是“舉杯祝?!?,《歌唱祖國》被譽為第二國歌,學生大多也非常熟悉,但這都是局限于旋律,學生還是沒辦法體會到真正的含義,筆者在課堂中增加了部分歷史資料(文字、視頻、圖片)讓學生清楚認識到中國人從被侵略、殘害的過去走出來是多么不容易,當學生再次聽到這首歌曲時感受便是完全不同,在演唱過程中學生筆者不需過多強調力度、情緒,學生的真情實感是能從歌聲中感受到的。民族音樂代表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新課標中提要到大力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在音樂課中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教師在課堂中結合歷史文化讓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內涵,達到潛移默化教育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大力弘揚民族音樂不僅僅是傳授音樂知識,更是要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中國民族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民族音樂有著7000多年的歷史,是挺立在世界民族音樂叢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長青的參天大樹。作為華夏子孫,我們為此驕傲。民族音樂早就進入教材但卻很難成為學生的興趣所在,豐富課堂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看待民族音樂的思維方式,從新的角度認識中國的民族音樂文化,讓中國民族音樂進入課堂,成為學生喜愛的課堂內容,才能真正做到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第3篇: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那么如何在中學歷史與社會課程中更好更有效地開展民俗文化教學呢?上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倡體驗、探究、合作的參與過程”。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歷史教學也可以結合民俗文化的特點,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空間時間去體驗、感悟、探究,感受民俗文化的美好,體現民俗文化的教育價值。

        中學歷史與社會課程開展民俗文化教學的具體策略有如下幾種。

        一、讓學生進入歷史情境感受民俗

        歷史學研究的對象是已往人類活動的客觀發展過程。人類的活動一刻也離不開時間和地域,時間的不重復性決定了歷史不能重復再現?!斑@就要求學生最大限度地進入歷史情境,走進歷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歷史的靈魂并與歷史人物的心靈溝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參與和體驗歷史真實,從而實現人類理想和精神的傳承,實現人本身的健康發展”。 在民俗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某一章節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特點,創設或再現歷史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中感受民俗文化。

        1.用歷史照片創設歷史情境

        時間具有不可逆性,歷史已成為過去,后人無法直接感知,所以歷史研究必須借助史料間接去了解已往人類活動的過程。照片是一種很好的有助于歷史學習研究的載體。照片將歷史發展的某一瞬間真實地記錄了下來。照片所提供的信息,比很多文獻記載都清晰、準確、生動、細膩。照片是凝固的歷史、形象的歷史、傳神的歷史,人們可以從中獲得直接的感受。在新課程的中學歷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民俗文化方面的插圖,其中絕大多數是歷史照片?!稓v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課中的《走進家庭》呈現了多幅照片和插圖。在課堂上,教師應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進入歷史照片所提供的這段“凝固的歷史”當中,以主人翁的角色去體驗那段歷史,去感受歷史的靈魂,感受民俗。例如:在講述“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時,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第112頁的插圖《清代與民國女裝》和《清代官服與民國中山裝》,學生的視線隨著這些歷史照片慢慢進入保守的清代、開放的民國時期,感受到那些時代服裝背后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感受到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民俗氣息。

        2.用影視資料和歌曲創設歷史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巧妙插入相關音樂或影視資料,創設歷史情境,使課堂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學生如身臨其境,“體驗民俗,感悟民俗”,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現以浙江省衢州市菁才中學陳小華老師的《情趣無限的世俗生活》的教學設計為例。

        (導入新課時播放《好漢歌》,創設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一千多年前的北宋)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歌嗎?

        生:《水滸傳》。

        師:對?!端疂G傳》講述的是宋朝時期梁山好漢的英雄故事。不過今天,老師可不是要你們“路見不平一聲吼”,而是要去“風風火火闖九州”。好不好?

        生:好!

        師:那就讓我們到北宋的都城汴京去闖一闖。

        (結合教學內容播放相關視頻,引導學生體驗民俗)

        師: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哪座城市呀?對,就是河南開封。當時的汴京是怎么樣的呢?(播放視頻)大家說說看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生:(討論后回答)店鋪、小攤、雜耍、染布、馬車等。

        (教師引導學生將其與現代城市進行對比)

        師:這些是汴京街頭繁華熱鬧的景象。茶館、酒店、街頭的小攤、趕車的馬夫、行路的商人,人們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這是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世俗生活。(播放視頻《蹴鞠》片斷)好,再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人是在忙什么?

        ……

        師:在宋代,大型的綜合娛樂場所就叫“瓦子”,在瓦子里,一塊塊比較固定的演出場地就叫做“勾欄”?,F在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當時瓦子里會有哪些娛樂活動?

        生:雜劇、雜技、舞蹈、“說話”等。

        師:大家想不想欣賞一段呀?

        (播放皮影戲《梁?!罚私馄び皯蛟趺囱荩?/p>

        師:在瓦子里,除了好玩好看的東西,還應該有些什么?

        生:還有許多小吃攤點、飯館、茶樓等。

        ……

        師:由此可見,瓦子是當時人們娛樂的重要場所。在這里,不管是演出的人們,還是看演出的人們,臺上臺下都樂在其中。而當時瓦子分布如此之多,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社會經濟發達,商業繁榮。

        ……

        用影視資料和歌曲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體驗了兩宋時期“情趣無限的世俗生活”,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造者。

        3.用角色扮演形式創設歷史情境

        歷史課堂上的角色扮演就是“引導學生根據有關的教學內容,通過在課下收集、閱讀材料,編寫歷史劇本,分配角色演練,然后在課堂上擔綱歷史角色來展示有關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活動過程,以此體驗和感受歷史” 。歷史學科教學內容豐富、范圍廣泛,它的特殊性使許多過去的歷史情境已無法一一再現,學生很難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用角色扮演形式虛擬一個個歷史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深入領會課文的內容,成功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感受民俗文化。

        例如:在教學《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四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的“生活中的變化”時,可以結合課文和教師提供的材料,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慈禧太后、保守大臣、開明人士、在北京讀書的學生、黃包車夫等),并用動作、表情或語言反映對火車或有軌電車的態度,虛擬歷史情境,體驗20世紀前后“生活中的悄然變化”,體會“中國人民從誤解到逐漸習慣并接受這種文明的輻射和過程”這句話的內涵。在講述“頭腦中的變化”時,可以安排四位學生,兩人為一組,一組扮演清朝時期的一位地主鄉紳和普通百姓,虛擬他們在街上相遇時的情景;另一組扮演民國時期的一位政府職員和普通百姓,虛擬他們在街上相遇時的情景。若時間允許,可以多叫幾批學生扮演。通過角色扮演虛擬歷史情境,讓學生體驗清朝時期稱“老爺”“大人”和民國時期稱“先生”“女士”時的不同感受。

        二、開展體驗民俗文化的其他實踐活動

        1.進行社會考察、參觀和調查訪問方面的體驗

        社會考察、參觀的內容一般涉及文化古跡、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等。在地點選擇上應是就近或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例如:在講述《歷史與社會》九年級的“中國的世界遺產”時,山西可以組織學生考察金融中樞平遙,安徽可以組織學生考察中國民居博物館――西遞、宏村古民居,廣東可以組織學生考察華僑文化的典范之作――開平雕樓,杭州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西湖文化的考察??梢圆扇W生自愿組成興趣小組,由教師指導的方式?;顒訒r間一般安排在節假日?;顒硬襟E一般是:集體制訂考察方案─分配任務─查閱資料─準備用具─現場考察─撰寫報告─匯報交流。

        調查、訪問活動就是通過走訪當時人、當事人,了解他們目睹的歷史,間接體驗真實的歷史和歷史給他們的真實感受。例如:舊中國女子纏足的陋俗,早在50年前就已基本上消失了。到目前為止,中國估計還有100萬小腳女人,她們大多是80歲左右的老年婦女。在講述上述內容“頭腦中的變化”時,可以走訪這些老年婦女,記錄她們纏足的悲慘經歷,以及小腳給她們的生活所帶來的種種不便,從而體驗放足對中國婦女地位的提高及生活改變的意義。開展這種教學活動時,首先要選擇和確定好訪談對象,同時還須事先擬定訪談提綱。在訪談時,要如實做好文字記錄,有條件的可以錄音或錄像。在學生做好訪談記錄后,教師要及時地組織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民俗文化的理解。

        2.開展操作性強的實踐體驗活動

        蘇聯教育家馬卡邊琦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動手操作,親身參與實踐可以成為學生體驗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的綜合探究四《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寫春聯、貼春聯,從而體會過年貼春聯的傳統習俗文化。

        民俗資料是活生生的歷史,是反映歷史現象的重要材料。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收集、保護、整理民俗資料,直接體驗歷史發展的變化過程,探索歷史發展的變化規律。如:在教學《歷史與社會》九年級第三課專題探究《感動不平凡的變化》中“有感于生活用品的變化”時,可引導學生收集糧票、油票、布票、肉票等票證,從中體驗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生活水平低和生活資料的短缺與緊張,感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通過開展綜合探究學習活動來體驗民俗文化

        “探究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指在體驗過程中,敏銳地捕捉問題,緊緊地追問、探尋問題的結果,是對歷史的叩問。”探究式學習是中學歷史新課改極力倡導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歷史學習的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主動探索、發現、體驗,學會對各種歷史資料的收集、利用,從而作出自己的解釋” 。

        “探究民俗,反思民俗”的教學過程一般有這么幾個環節:激疑啟思(創設問題情境)─確定問題─引導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啟迪反思。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的教材中,在每個單元后面都有一個綜合探究活動,其中有關民俗教育的是綜合探究四《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和綜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工業文明》。《歷史與社會》九年級教材中,每一課都配有1~2個專題探究,其中有關民俗教育的是第三課的專題探究《感動不平凡的變化》中有感于生活用品的變化和有感于休閑方式的變化。

        體驗民俗文化的綜合探究活動形式多樣,有資料搜集探究、社會調查探究、活動設計探究等,要求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來積極參與。而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因此,在專門的綜合探究課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探究民俗,反思民俗”。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往往將教學內容分解為幾個探究的問題,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探究興趣自由組合成幾個學習小組,接著分頭查找資料,集思廣義,提出各自的觀點,然后各組在課上派代表對問題和觀點進行闡釋,與全班同學交流。

        例如:在《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綜合探究四《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學生分成春節組、元宵節組、中秋節組,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初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相關民俗活動,分析傳統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體驗中國傳統節日所倡導的團圓之情;以小組討論、互問互答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會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演變過程,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倡導健康的節日文化。

        總之,中學歷史與社會課程作為開展民俗文化教育的有力載體,需要歷史教師轉變觀念,運用智慧和藝術,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方式與方法,才能使民俗文化教育更有價值,才能使學生學得更興趣盎然,更有收獲。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付堂. 對目前歷史教育的追問與感悟[J].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5).

        第4篇: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關 鍵 詞】 活用教材;挖掘教材;質疑教材;跳出文本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師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運用教學機智反思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情境的適應性。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教師在充分研讀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智慧性的重構,并在用好用活教材的基礎上不斷超越教材,使全體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近年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對“活用教材、超越教材”進行了大膽的實踐與探索,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活用教材,激發興趣

        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然后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結合教材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真務實。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要盡量鮮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樂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绷硗?,符合學生心理的活動也是激發興趣的關鍵因素。

        如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13課《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課文講述了貝多芬在耳聾狀態下完成了音樂巨著《命運交響曲》的故事,表現了貝多芬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聾啞人缺乏了解,學生很難與文中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針對學生這一生活實際,在導入環節,我讓學生做了一個小游戲,用雙手的一個手指把耳孔緊緊堵住,體驗耳聾給生活帶來的不便,讓學生真切地感受貝多芬在無聲世界里與生命的抗爭,同情之心油然而生,“關心殘疾人,關愛弱者”已內化為學生的需要。另外,學生對精美的課件,鮮活的視屏更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常常結合教材內容制作成相應的課件,把文本內容變成真實的聲音、場景,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真正融入文本之中。再如,上校內公開課八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吆喝》一文時,我根據課文內容制作課件,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播放郭頌的歌曲《新賣貨郎》,接著引導學生讀、品、唱、賞、悟,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感知課文內容。特別是唱的環節,教師唱著吆喝、學生唱著吆喝,把課堂氣氛推向。在欣賞視屏老北京的吆喝環節中,學生不僅領悟了老北京人特殊的技藝,而且感悟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了解學生,深入挖掘教材內涵

        在備課時,我們常常會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缺乏了解。如課堂中學生的反饋常會與我們備課時的預設不一致,這時,我們就要以學生的學習實際為本,及時、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記得教學《羅布泊,消失的仙湖》一課,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羅布泊消失的原因”時,我按照精心準備的教學設計開展教學,這時有學生提出:“羅布泊消失的原因除教材提到的塔里木河的河水改道和人類的‘四盲’以外,還應該與羅布泊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重大關系,我對學生善于思考的行為予以充分肯定,這堂課學生不僅感知了課文內容,還學到了分析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其實,“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是新課程帶給我們的重要啟迪。

        三、質疑教材,求真務實

        《語文課程標準》分階段目標(7-9年級)閱讀一項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p>

        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有利于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大膽質疑,教師必須學會準確判斷,因勢利導,對每個學生提出的問題都予以肯定,然后有針對性的加以分析,力爭做到求真務實。在教學《吆喝》一文時,有學生質疑:課文第4自然段原文:“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刮風下雨,胡同里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笨墒墙滩牡冢?—9)自然段先寫從早到晚老北京胡同里叫賣聲,從第10自然段才開始寫一年四季的叫賣聲。這樣寫是否段序錯誤呢?我對學生這種大膽地向作者、向權威質疑的做法表示贊許。新課程突出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工具性,為教師靈活處理教學資源,開辟了新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大膽質疑,多角度思考問題,對課文發表自己的感悟和見解。

        四、跳出文本,走進生活

        語文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寫真。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么廣闊。不僅要在課堂上和教科書中學語文,還要在課堂外和生活中學語文。因此,語文教師應把語文教學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正如有位教育家所說:“語文的外延幾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彼?,教師應跳出文本,引導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學資源,從而走進生活。

        總之,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探討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快樂、學得主動、學得富有成就感。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真正融會貫通地理解教材內容,用好用活教材,不斷超越教材,努力構建高效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第5篇: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發展,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效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組織者、促進者和引導者,必須積極主動地調整與完善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新課程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所謂教學效果是指:教師要以得體的方式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注重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既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也要關心結果,著力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問題,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寓于教,教學相長,提高教學反思力

        反思是指對教育問題作出合理的決策并評價這些決策結果的過程。卡貝爾·約翰將反思形容為“一個人內心的對話”,認為人們正是因此“獲得經驗、形成信念、得到感悟”。

        福斯納特說過,優秀的教師往往是反思型的決策者,他們能夠從學習中以及對教與學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找到樂趣。他們認為學習是一種建構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輔助、促進的作用。不過,提高教學反思力必須從多方面入手。

        1.鍛煉觀察力,善于觀察,在觀察中發現問題

        人們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很大一部分來自觀察,觀察力是學習者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教學過程更加注重觀察,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動向、在學習中的情緒、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方式、知識的掌握情況、最終的學習效果等。

        有一次,在思想品德課上,在談到網絡有利有弊這個問題的時候,發現許多學生躍躍欲試,甚至平時比較內向、不善于發言的學生也開始動起來了,于是我靈機一動,準備換一種方式,采用辯論的形式來解決這一問題。辯題,正方:網絡給現代生活帶來了好處;反方:網絡給現代生活帶來了弊端。分成兩個辯論小組進行激烈辯論,正反方由我指定。正當學生辯論激烈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有位性格內向的孩子在對方發言的時候比較開心。我恍然大悟,我把他分在反方了,他實際上是支持正方的。于是我宣布如果自己觀點與我分配觀點不一樣的同學可以自行調整,于是就有些同學進行了互換。接下來的辯論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大大調動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獲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2.勤思考,重預測,在思考中解決問題

        愛迪生說過,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教學因思維而精彩,因智慧出火花,因集合團隊的聰明才智而不可估其重大意義。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巧設提問,啟迪思維。

        如提到2011年日本地震引起的核輻射,學生雖然有所知曉,但是對于這個概念還不是很理解,所以單純地跟他們講其危害性,將是十分蒼白無力的。于是,我便從他們日常生活說起,問孩子們:“你們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有輻射嗎?你們知道輻射量比較大的有哪些嗎?看電視時間長了,你會有什么樣的身體反應?你知道哪些防止輻射侵害的好方法?”學生根據生活體驗,很容易回答這些問題,接著教師談及日本核輻射的實例,并且科學地談談其危害,要求學生幫助日本孩子想想怎樣防止核輻射的傷害。學生有了先前的心理準備,就不會單純地作為純娛樂的實例了,他們會想出很多有意思的做法,雖然有些不靠譜,但是,對于培養他們開放的胸懷、全球意識、社會責任感是有一定意義的。同時,對于自己如何防止輻射也就有深刻的印象了。

        3.會總結,在總結中提高效率

        總結是對一個階段自身實踐活動的具體分析,能從這個過程中得到許多經驗和教訓,以便更好地運用到今后的實踐中。

        如針對本人所教的思想品德科目,七年級學生是活躍的,但想法卻有些幼稚,不能切中要害,玩心比較重。在年度總結時,我把他們的特點都非常科學地進行了分析,制訂了較為可行的教學方法。對他們,教師要采用感性認識和理性指導相結合的方針,規范他們的言行。八年級同學開始思考一些現實問題,想法也逐步走向理性,有些學生思考問題比較全面,能初步體現辯證思維的能力,但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尚有欠缺。對于他們在進一步指導全面認識問題的同時,也需要教師提供更為豐富的材料和時事,采用實踐活動來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經驗。九年級學生相對來講課業負擔比較重,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因此,對于他們我們要適當放松要求,幫助他們緩解過度的壓力,又能夠以興趣吸引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避免厭倦學習;另外要多給予他們生活上的關心,實現心與心的交流,這樣學生才會有好的表現。

        二、潛心研究,努力創造,打造優質課堂

        對于優質課堂的培育,可以將生活帶進課堂,把實踐作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努力達成優秀課堂的方式之一。

        1.把生活帶進課堂,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美國教育家杜威有句至理名言:“教育本身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準備。課堂教學好比生活在家庭里,生活在鄰里間,好比運動在運動場?!毙抡n程提倡把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融入有限的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與探究學習能力,在貼近現實的教學活動中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如在講到“留守兒童最缺乏家庭保護”時,可利用“爸媽進城去打工,獨留我們在家中,我們的成長靠誰管,外公”的三句半來引入,以此觸動學生,并對部分留守兒童進行采訪。在談到低俗的生活情趣的時候,我們可用家長的夢話來刺激學生,如家長在睡夢中大喊“碰!”驚醒熟睡中的孩子,讓學生談談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發生。

        2.把實踐作為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莎士比亞說:“習慣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壞的主人?!迸囵B良好的習慣既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又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思想品德第八課《消費者的權益》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一次社會調查,列舉市場近期主要的菜價,并且為家里買一次菜。然后在課堂上交流討論,學生述說買菜中的細節,總結買菜時的注意點。這堂課后,我發現孩子對買菜有些興趣了。于是我鼓勵他們養成星期天同父母一起購物的習慣,既能增長他們的實踐能力,又參與了家庭生活,能更好地融入家庭,增進與家長的溝通,培養家庭親情。

        3.把三課努力做優,打造生動有趣的課堂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將學生帶進豐富知識的殿堂,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學生會感覺學得充實,酣暢淋漓。

        課前精心備課,細究課標,關注時政,不斷整合更新知識,加以創新,增強課堂教學的目的性和課堂內容的新穎性,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

        課中調動氣氛,如利用幽默情境和課堂生成的有效資源對所學內容進行有效解讀,使學生產生共鳴。

        課后接收學生的反饋,可從教學內容、事例、環節等方面接受學生好的建議,并對學生感興趣或有疑問的方面進行深入思考。

        三、與時俱進,利用技術,打造技術課堂

        制作幻燈片是現代教學中較為簡單的軟件,它能將知識點、圖片音樂、視頻等資料經過教師的整理組合,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是提高課堂效率的較好形式。

        課堂連接網絡,將最新的資訊和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特別是與教學目標、內容有關聯、具有現實意義的資源,通過引發學生思考問題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設置課后網絡對話平臺、微博、論壇等,讓學生及時反饋自己在學習中的疑惑,并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別人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解答。學生普遍認為復雜的問題,有必要在課堂上進行討論的問題,在教師的主持下,都可進行有深度的探討。

        第6篇: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演示實驗:發聲喇叭上的乒乓球隨著音樂翩翩起舞。

        師:同學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妙的現象呢?(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欲望)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的耳朵里的。

        二、開展科學探究,實施新課教學

        1.實驗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提出問題:你能讓桌上的這些器材發出聲音嗎?請同學們猜想聲音產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同時思考:聲音究竟是怎樣產生的?

        [探究活動一]請小組同學利用桌上現有的器材或身邊的物體,盡可能想出各種辦法,讓物體發出聲音,并做好記錄。每組同學思考討論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然后選一名同學發言,匯報各組實驗結果。

        實驗器材:小石塊、鋼尺、橡皮筋、鼓、三角鐵、鑼、小提琴、二胡等。

        組織形式:每四位同學一組。

        生1:兩塊小石塊碰撞可以發出聲音。結論是物體的碰撞可以產生聲音。

        生2:小提琴的弓和弦間的摩擦可以發聲。結論是物體的摩擦可以產生聲音。

        生3:敲打鼓、三角鐵、鑼等樂器可以發聲。結論是物體的敲打會產生聲音。

        生4:彈撥橡皮筋可以發聲。結論是彈撥物體會產生聲音。

        學生實驗后猜想:聲音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碰撞、摩擦、彈撥、敲打等。

        提出問題:其他同學贊同這種觀點嗎?

        學生思考:①碰撞/摩擦/彈撥/敲打好以后,怎么還有聲音呢?②物體發出聲音時有什么共同特征?物體發聲時與沒有發聲時有什么區別?

        學生設計實驗并探究。

        [探究活動二]再次碰撞/摩擦/彈撥/敲打物體,學生用手觸摸發聲物體并感知。

        學生交流總結: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物體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復運動),發聲物體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聲音的產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

        總結:碰撞、摩擦、彈撥等方式,都能引起物體的振動,從而發聲。從本質上來說,聲音的產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提出問題:我們說話時發出的聲音,又是什么物體在振動呢?(聲帶)我們怎樣感知聲帶的振動?

        學生活動:(朗讀)正在發生的物體叫做聲源。用手感受聲帶振動。

        師:老師出示發聲的音叉(音叉是一種發生儀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我們怎樣感知音叉的振動?

        學生設計實驗并探究:用手觸摸正在發聲的音叉,手有點麻的感覺。

        師:我們能不能再設計一個實驗讓全班同學都能感知到音叉的振動?(同桌之間討論并進一步設計實驗)

        生5:把振動的音叉放入水中,會濺起水花。(學生上臺演示)

        生6:把振動的音叉靠近懸掛著的乒乓球,看會不會彈起來。

        師:這個設計有沒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補充?

        生7:還需要設計對照實驗,先讓靜止的音叉碰靜止懸掛著的乒乓球,小球不會彈起來;再把振動的音叉靠近靜止懸掛著的乒乓球,看會不會彈起來。

        [探究活動三]學生實驗:一位同學靜止拿著懸掛的乒乓球,另一位同學拿不振動的音叉和振動的音叉輕碰靜止懸掛的乒乓球。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發聲時物體的振動非常不明顯,以至于我們觀察不到。但是,這些物體同樣也是由于振動而發出聲音的。

        2.聲音的傳播

        多媒體展示:星球大戰的短片。

        提問:假如宇宙中真的發生了星球大戰,激烈的槍戰聲,我們真的能聽見嗎?

        演示實驗:真空鈴(用“220V,20W”交流電鈴代替直流低功率電鈴);發光二極管用于電鈴工作指示燈;電鈴下面墊海綿以減弱固體傳聲;用塑料鐘罩代替玻璃鐘罩;在塑料鐘罩外涂抹密封泥;實驗前在鐘罩內點蚊香使抽氣過程更為形象。

        結論: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

        由情景圖片進行聲音的傳播教學。

        圖片一(雷雨情景):雷聲通過什么傳入耳中?

        結論:氣體可以傳聲。

        圖片二(小兒垂釣圖):能驗證液體可以傳聲嗎?

        [探究活動四]將發聲器放入水中,在懸浮過程中,能聽到發聲器通過水傳出來的聲音。

        結論:液體可以傳聲。

        圖片三(圖中小孩通過木棒聽聲):木棒真的可以讓他聽到機器聲嗎?

        [探究活動五]制作土電話,并進行土電話游戲。

        結論:固體可以傳聲。

        總結:不論是氣體、固體還是液體,都可以把聲音傳播出去,這些能夠傳播聲音的媒介常簡稱為介質。

        上述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人”。整個教學過程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生動活潑地發展。群體性主體參與率高,開放性思維活躍,使學生真正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樂趣。整個教學過程的突出特點是:合作學習、實驗探究、主動發展。

        【教學分析】

        1.采用分組合作式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是學生的自主行為。我們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學習需求。因為興趣是孩子認知活動的活力,最好的學習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內在興趣。從上面的教學過程可以看到,教師采用了4至5人一小組的探究形式,讓學生從已經熟知的聲音出發,引出了所要學習的新內容,學生急于想知道聲音的產生,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分小組動手實驗探究聲音是如何發生的,探究微小的振動如何感知,探究液體、固體是否能傳播聲音?;顒邮箤W生興奮不已;學生們個個探勁十足,全身心的投入,主體參與性極高。這樣激活了學生的內驅力,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由被動地學轉為主動地學。真正體現了“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播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2.巧妙設計興趣點,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教學過程設計了四個興趣點:第一,教師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自然地引出課題;第二,在探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各類發聲的物體,學生動手實驗;第三,探究如何感知音叉等微小的振動時,學生分組設計實驗并動手。特別是當學生看到發聲的音叉碰到乒乓球時,彈跳起來,學生既有興趣學習,又得到了結論;第四,在探究聲音是否由氣體、液體和固體來傳播時,既有情景圖片進行聲音傳播教學,又有土電話游戲。課上師生合作,學生間積極討論,在思維中發展個性,在交流中提高能力。教師的啟發性提問不僅加大了師生間的親和度,而且對學習重點有效引導,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

        3.人人動手實驗,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可促進孩子學習,保持住這種內在力量,能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在教學中要創設使學生成功的條件和情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課前準備了很多器材(如小提琴、二胡、發生器等),并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發出不同的聲音,學生邊實驗邊記錄,讓每個學生均能成功。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相互配合交流,獲取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4.科學設計問題,猜想中培養創新個性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使命。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如果我們的科學教學多一點培育創造力的意識和辦法,學生走向社會就會多一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上述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設計實驗。例如,怎樣感知發聲的音叉在振動,教師讓學生設計實驗,學生辦法多多,思維活躍,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發聲時物體的振動非常不明顯,以至于我們觀察不到。但是,這些物體同樣也是由于振動而發出聲音的。讓學生暢談自己的設計構想。這樣,甚至是猜想,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同時,對學生創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問題反思】

        1.教學中學生實驗探究較多,再加上為了探究某個問題,必須要有一定的器材,為此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自行準備,這樣課堂氣氛會更好。但是本節課我是借班上課,器材是自己精心準備的,就給人以“學生跟著老師意志走”的感覺。

        2.分組合作式教學是探究教學的較好模式,但每組人員的確定,可能還是以不超過4人為好,而現在的大班額必定會造成組數太多,教師照顧不周的問題。例如,探究任務的劃分,可在小組長的分配下完成,但這必定要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經常加以培養。組長的確定也可采取或固定或輪流擔任的辦法。

        3.教學中的討論越來越多,學生的發言熱情很高,有時一個問題的提出,會有很多學生搶著回答,有時沒完沒了,一旦緊急剎車,又怕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不終止又擔心時間不夠。因此,經常會出現為了研究某個課題,而完不成預定的教學任務的情況,這樣的課算不算好課?

        在實行了新課程教學的今天,怎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怎樣調節好課堂的氣氛,什么內容才適合探究,探究的形式怎樣最好,等等,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實踐、去思考、去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第7篇: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Lingling’s uncle told us not to worry是新課標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Unit 2,本課的課型是閱讀和寫作課,課文內容通過Sally瀏覽武陵源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的經歷展開,體現了真實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陶冶情操,同時喚起學生的保護環境的意識,在語言上體會間接引語的用法。結合新課程標準和大綱提出的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具體要求我將本課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語言知識目標:

        1、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

        ① Tell sb to do sth/tell sb not to do sth.

        ② To find out what it was.

        2、能正確使用下列單詞:rock, soldier, area, wake, wake up,tent, view, top, path, plant, pull.

        3、理解下列單詞和詞組:cable car, waterfall

        語言技能目標:

        ① 能聽懂描述旅游景點的文段;能抓住聽力材料的中心和細節信息。

        ② 能根據題目預測文章內容,能讀懂介紹旅游景點和旅游經歷的文章;培

        養學生預測上下文和獲取細節信息的能力。

        ③ 能根據所給事實性或描述性信息介紹武陵源國家風景區。

        ④ 能敘述自己的旅游經歷。

        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激發建設祖國的熱情。在鼓勵性評價中樹立信心在小組活動中積極參與合作,從而意識到交流對于學習英語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師的多媒體教學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實現自由參與和創新,能主動與他人交流,學習經驗,及時反思。

        文化意識目標:

        加深對我國自然風景區的了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結合教學目標的要求,我把本課的重難點設置為

        1、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具體運用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es: reported questions and instructions.

        2、 英文書信的如何開頭和結尾How to start and finish a letter.

        3、 如何來描述自己的旅游經歷Try to write a favourite place.

        我先采取圖片導入的方式,通過引入新知識—閱讀文章—模仿寫作這三個主要步驟設計的聽、說、讀、寫、練等一系列活動來突破教材重難點。在教學開始讓學生以舊帶新引入新知,通過對教材的了解感知新任務,并在教師用圖片、錄音等多種媒介的感官刺激下實現對知識的體驗和實踐最后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運用、實現能力的發展。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例的教學對象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經過三個學期的初中英語學習后,掌握了約詞匯量1100個,短語和固定搭配180個。學生能夠聽懂簡單故事的情節發展,理解其中主要人物和事件;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或根據圖片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經歷;能從簡單的文章中找出相關信息,理解大意,并能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思;能夠模仿范例寫文章。

        三、教學策略

        1、歸納和整理英語與漢語在書信書寫格式上的差異。

        2、給一段文章能判斷是事實性還是描述性,體會這兩種描述的優勢。

        四、說教學流程:

        Step 1. Warming--up

        1.Play a piece of music about Jinhua. Get the students to guess where I’m from and what my hobby is. After they get the right answers. Ask some easy questions, eg: (1) Have you ever been to Bailongqiao? (2) Is it a beautiful town? (3) Where else have you ever been? Then tell them my pen friend Sally likes travelling very much. She has traveled Beijing. Now she is in Wulingyuan.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熟悉的音樂為引入和學習新課鋪墊。

        2. Brainstorming

        We have known lots of beautiful sceneries in China. Such as Beihai Park, the west lake ,xianhua mountain etc. 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these sceneries try to describe them in English. Ask the Ss to use the learned words as much as possible, then write them down. See which group has the most words is the winner!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片、談論圖片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小組活動又增加了合作性和競爭性,在寫詞的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回憶所學的知識,適當增加一些新的詞匯,如:rock\tent\top\path\plant為學生今后的寫作積累詞匯,因此本活動的教學很有意義。

        Step2. Reading

        1. Pre-reading

        Show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on PPT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they can. After that choose the right main idea for each paragraph.

        設計意圖:通過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初步了解。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2. Listening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two parts. Listen to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answer four easy questions. (1) Where is it? (2) How large is it? (3) What is there to see? (4) What’s it famous for?

        Next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check five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1)Sally heard a loud noise when she was Sleeping.(T);(2)When the bear saw us, it went back into the forest.(F);(3)Sally took a cable car up Mount Tianzi.(T);(4).Dongting Lake is the largest fresh water lake. (F);(5).Form the top, they had a wonderful view of the lakes and forests. (F)

        設計意圖:由于課文內容長,將課文分為兩部分來聽,讓全班同學聽第一段的錄音后回答問題,然后聽后面兩段,再完成精心設計的True or False問題.這樣緩解學生聽的難度外,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大意。

        3.While-reading

        分組仔細閱讀。完成書本活動2、4、5的問題。

        將全班同學分成6小組,專家組每組抽取一段課文的閱讀材料,進行仔細閱讀。而挑戰組則讓學生自己編寫問題和答案,問題的設計要源于課文,同時也要高于課文,每組以能準確答和問為基準得分。(如果學生基礎好的話,可以增加課外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教師可先設計好若干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補充。)

        Para2,Questions:

        1. how can we say “ as if ”in English?

        2. What things worried her on that night?

        3. Where can you stay?

        4. 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Para3,Questions:

        1. what’s the meaning of “A cable car”

        2. why did Lingling’s uncle tell Sally not to touch a plant?

        3. Was she happy with her trip up Mount Tianzi? Why?

        4. What other dangers were there during her visit?

        5. What did she see and do on Mount Tianzi?

        設計意圖:本活動所設計的問題有些不是在原文中的現成答案,而是需要讀者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通過思考得出來的,因此可以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分析、歸納的能力。在活動中,既要重視語言輸入也要重視語言輸出。在完成活動時要給學生充足的閱讀和思考時間。

        3. Retelling

        Using the given information about 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in part6.

        設計意圖:本活動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并用課文所提供的information將課文內容進行復述。

        Step 4 Discussion

        Ask the students “Is it right to pull a leaf off a plant?” Then discuss what we should do and what we shouldn’t do when we are visiting a place of interest.

        After they finish discussing, show them some guide’s tips and tell them we should get on well with the nature.

        設計意圖:本活動設計的目的是將課文內容進行深化,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懂得保護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Step 5 Writing

        As we know, Jinhua is a beautiful city. There are a lot of places of interest. Now let’s introduce it to my pen friend Sally, because she wants to visit jinhua this summer holiday.

        Eg: Hello! Everybody ! Today we’ll introduce _________to you . It is in _____.

        As travellers, you can ______,but you can’t __________________.

        I think you’ll have a good time here ! Welcome to 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寫作讓學生更加了解家鄉和熱愛家鄉。

        Step 6 homework

        A / An ________ trip

        (exciting / interesting / wonderful / unhappy / sad unforgetable )

        (How did you go there ? Whom did you go with? What did you do there? How did you feel there ?)

        五、教學反思和啟示

        1、在閱讀問題設計時分三大類(由最簡單的直接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的True or False Questions到較容易回答的wh-Questions延伸到挑戰性的問題),能夠兼顧到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層面,讓每位學生都有積極發言的機會;

        2、Discussion步驟的設計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敢于也愿意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活躍,效果較好,達到了在使用中學習英語的目地;

        3、寫作步驟的設計注重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通過課文的復述和在旅游中注意事項的討論,自然的過渡到對家鄉金華的介紹,能讓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看到家鄉的美;

        4、在導入設計時顯的較為倉促,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開始時課堂稍顯沉悶;

        第8篇: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江蘇省海門市三星初級中學 朱春蕾

        【摘 要】有效的思想品德課應是打動學生心靈,觸動學生思維,有助于學生健康發展和成長的。文章從引進生活、關注社會、實踐體驗三個方面,例談打造具有生活味、開放味、探究味的“三味”課堂。

        關鍵詞 引進生活;關注社會;實踐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27-0025-02

        思想品德學科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引導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其核心是關注學生的發展與成長。一堂有助于學生發展與成長的思品課應具有生活味、開放味和探究味。筆者就此話題選取三個教學片段,就思品課的“三味”課堂進行了探討。

        一、引進生活,讓課堂充滿生活味

        【片段描述】執教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學會休閑”一課時,教師設計了“感知休閑、我的休閑、辨別休閑、學會休閑”四個教學環節。其中,第二、第三個環節設計如下:

        第二環節“我的休閑”:教師把學生帶來的生活照制作成PPT一一展示出來,讓學生分別回答照片反映的是何種休閑方式,學生輕而易舉地回答出來了。然后,教師通過PPT呈現出平時看書、養花、旅游、徒步、戶外露營、學做糕點、參觀等休閑方式,讓學生了解教師的休閑方式。

        第三環節是“辨別休閑”:教師把生活中人們的各種休閑方式如打籃球、搓麻將、睡大覺、逛街購物、打網游、看電影、胡吃海喝、網購等以圖片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判斷是否贊成這種休閑方式,并說明理由。

        【片段點評】“學會休閑”這課的教學目標是“了解休閑的功效,認識休閑的重要性和生活中多種有益的休閑活動,初步樹立積極、健康、科學的休閑意識,學會科學、合理、有度地休閑,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痹谶@兩個環節中,教師把學生生活中的休閑活動引入課堂,又把自己的休閑生活展示給學生,還把生活中人們形形的休閑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辨析,教學資源源于生活,教學內容層層深入,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欲罷不能,在辨析中得出本節課的結論——科學、合理、有度地選擇休閑方式,教學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思想品德學科的課程性質要求淡化知識傳授和記誦,突出其德育性,要實現有效的品德教育,我們必須以生活為本源,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教學內容相融合,避免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空洞說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認為: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應該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因此,我們應把學生的生活和課堂教學內容巧妙結合起來,使所學內容滲透到學生生活中,讓課堂更具生活味,進而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健康地生活。

        二、關注社會,讓課堂更具開放味

        【片段描述】在執教蘇教版九年級“學會行使監督權”一課前,教師先布置學生分組觀察生活的社區,把發現的社區建設中的問題做好記錄。上課時,設置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

        師:同學們,我們都是國家的主人,有責任關心社會發展,大家在課前觀察并記錄了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請大家把你們所在小組發現的問題通過12345政府熱線向有關部門反映,督促其及時解決,行使好你們的建議權和監督權吧。

        各小組代表分別走上講臺,通過電話向政府反映問題,有的詢問校門口電子攝像頭壞了,何時能修好?有的反映校門東側橋頭,亂設攤位的現象有所抬頭,影響了居民出行,還容易造成堵車。還有的提出校門口的水泥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讓人叫苦不迭,何時派人來整修……

        當學生們聽到電話另一頭接線員熱情地詢問,并明確告知對所反映的問題已做好登記記錄,并很快會與相關部門聯系,會盡快處理時,教室里流淌著滿滿的興奮、激動與驚喜之情。

        【片段點評】這堂課的內容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無非就是看書、劃書、提問、找答案、做題鞏固,給學生留下的是枯燥、乏味、無趣的印象。“增強參與民主監督的意識,懂得正確行使公民監督權利的基本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備課時下了很大功夫,課前先布置學生了解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課堂上,讓學生親身實踐,學生體會到當主人的感覺。課后,一個學生在他的日記中寫到:“有些知識,光憑老師說沒有親眼見過,令人難以相信,今天的思品課上,我們親身實踐了,印象深刻,難以忘記,原來,政治生活離我們并不遙遠?!?/p>

        社會是一個開放的課堂,是一所具有強大教育力量的學校,蘊藏著無盡的教育資源,我們應把教材、學生、社會三者融為一體,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感知、反思、探究發現的社會現象,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嘗試從不同的社會現象中品嘗各種滋味。因此,我們應合理地開放教學時空,讓40分鐘的課堂向課前、課后延伸,讓教室向家庭、社會拓展,讓課堂開放起來,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科的引領下思想才會慢慢理性,人生態度才會積極,社會責任感才會不斷增強。

        三、實踐體驗,讓課堂散發探究味

        【片段描述】執教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磨礪堅強的意志”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體驗磨礪意志需從小事做起,采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師:一個人一旦確立了一個目標,就要堅持到底,具有這樣的品質,你就能在這個世界上做成任何事情。接下來,我們來一次意志大比拼活動,測一測誰能堅持到最后。

        教師示范游戲動作:立正,兩手前平舉,兩腳腳跟抬起,腳尖著地。在播放背景音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同時,師生一起做游戲,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有學生堅持不下去,最后只剩下一個學生了。

        游戲結束后,請學生回答游戲過程中的感受,學生紛紛回答:手酸,腳累。教師又請最后一個坐下的學生:“是什么支持著你堅持到了最后?”學生回答:“一定要贏到最后,不斷告誡自己,要堅持下去。”

        教師小結:當我們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去克服困難時,內心會產生強大的推動力,這就是意志。任何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都不是天生的,堅強意志更需要我們在生活小事中磨煉。

        【片段點評】本課的落腳點是要讓學生把磨礪意志的方法落實到日常行動中,教師通過“意志大比拼”的游戲,讓學生在課堂上游戲,體驗磨礪堅強意志的方法,真切地感受到磨礪意志要從小事做起,使教學既不停留在表面的知識傳播上,又防止了高深理論的無效灌輸,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不僅學得愉快,還實現了對知識的認同,達到了情感的升華。

        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說:“一兩重的參與重于一噸重的說教”,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離開了學生的實踐體驗和積極探究,思想品德教育就會變成紙上談兵、畫餅充饑,就會塑造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因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感悟,將教育的要求轉化為探究的需要,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使他們在體驗和探究中,自己觀察,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選擇,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這與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是一致的,這一思想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的過程變為“學”的過程,并且投入于實踐——即“做”,使學生從單調、枯燥的理論學習轉變為積極投入于體驗探究中,從而獲得最生動持久的發展。

        第9篇: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合作;創設;小組活動;反思;評價

        隨著所學內容的增多和加深,同步的課堂教學節奏無法照顧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學生“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有部分學生甚至對學英語完全失去了信心,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小組合作互助”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為了共同的目標共同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它在強調完成學習內容的同時,培養小組成員個人的合作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在各方面的英語素質,它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這種教學方式對英語教學有著積極的意義。筆者現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談談在這方面的做法。

        一、建立合作小組

        剛接手初一(1)、初一(2)兩個班的時候,考慮到班級教室的空間位置和學生的情況,我把兩個班的學生分成6人一組,三人一排,每個小組優等生1人,中層生3人,后進生2人,由性別、成績、能力有差異的學生組成,這樣組成的學習小組有層次感和互補性。每一組內培養一個善于協調并有責任心的小組長,負責分配本組成員承擔不同的任務和責任,協調小組成員間的關系,使得小組成員間能很好地交流,檢查和評價本組成員合作學習情況,以保證小組活動卓有成效,同時要及時向教師反饋本組學習任務完成的情況。在小組互助學習中,學生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積極的相互合作關系,每個人的價值都是在小組合作中得以體現,學生在小組學習合作的具體實踐活動中,用心去體驗集體的偉大力量;用心去感悟小組合作的無窮魅力,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體驗實現自我價值的幸福和自信。隨著學生成功機會的加大,自尊心和自信心也隨之增強,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

        二、確定小組評價機制

        當小組成員通過共同的努力,取得了進步或達到了共同的目標時,優勝組內的每位成員便可得到同樣的獎勵。獎勵可以是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如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出一期介紹該小組合作學習心得體會的黑板報,或獎勵課外英語書籍等。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測試后,我給每個小組計算得分,優勝組給予一定的獎勵。具體的做法是:先根據考試情況設定獎勵分數:成績滿分者個人為小組加5分,第一名者為小組加4分,考上95分以上者為小組加3分,90分以上者為小組加2分,85分以上者為小組加1分,成績退步者視情況適當扣分;另外根據每個學生平時英語水平給他定一個目標分,如一位成績中等的學生,他的目標分數可以定為80分,如果他測驗的分數是85分,那么他就能為本小組加5分,然后將組內小組成員的獎勵分、達標分數和進退步分相加減,最后得出的成績公布。制定課堂表現分,根據小組成員回答問題的次數和準確率獎勵適當的分數。這樣做,既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又可以促進組內學生的合作意識,促使成績好的學生幫助成績落后的學生,從而增強小組的競爭實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中段考試之后,建議要進行小組重新組合,保持“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學習程度。

        三、創設小組合作,把語言形式與實際意義結合起來

        1.豐富小組合作活動內容,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課堂小組活動方式是學生最喜歡的課堂活動方式之一。新編教科書中安排了很多交際性的活動,如:信息交流、猜謎、扮演角色、做游戲等活動。運用小組演示法,設計情景,讓組員按角色扮演其中的人物。在小組共同討論作出完整的演示方案后,教師可以挑選幾個小組讓他們在課堂上表演。如教學七年級上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第三課時,我讓每一個小組合作設計幾套顏色搭配不同的衣物,并把它們裁剪下來,放在桌面上(帶真實衣物不方便,且容易構成學生攀比心理,合作設計更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增強學生小組內部的凝聚力),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易,在這過程中要求運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A skirt, please.

        What about this yellow one?Yes, it’s nice.(No, I’d like the white one.)How much is it?It’s fifty yuan. Ok, I’ll take it.(Oh, can it be cheaper?)等句型,活動結束后,我及時表揚交易最成功的小組,給予獎勵適當的分數。又如學習七年級上冊Unit 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Section B 3 a后,每個小組變成了一個個有個性的樂隊,學生通過合作設計a music party的海報,他們要在講臺上展示自己小組樂隊的風采,樂隊中的每個成員都要用英語介紹自己,說出自己的才能,還要用熱情的語言邀請其他組的同學參加。其中有一組結合自己的真實情況,把吉他、小提琴等樂器搬回教室,邊彈邊唱,讓所有的學生猶如參加音樂派對一樣開心。各小組在設計構思,編造對話中,人人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他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樣利用英語作為交流來完成任務,解除了學習知識的焦慮心理,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學生人人參與的熱情。

        八年級下冊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學習賓語從句,在學習完第三課時后,我設計了一個“Telephone Calls”的小組活動,每個小組中的第一個組員必須將老師給他的賓語從句記住,并傳給第二個組員,第二個組員接著往下傳,最后一個組員將他聽到的句子寫到黑板上,這一活動不但要求句子準確而且要求速度快,這就需要各個組員的默契配合與專注,獲得前五名的小組在課堂紀律表現分上加適當的分數,學生都積極參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了避免有的小組成員作弊,每一個組員在說完后,必須坐回原位置,如有發現作弊者,倒扣該組適當的分數)。

        2.開展小組探索與創造,變被動學習為創造性的主動學習

        采取合作學習的方法可以增加學生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合作中發現每個人的長處,互相啟發、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在課堂上,我經常會給三四分鐘的時間讓學生act out,或是上節課所學的對話、文章,或是自編的一個故事,或是眾所周知的經典故事,我把自交給學生。具體做法是:課前我以抽簽的方式確定在下次要表演的小組,學生很重視這種機會,課余他們積極主動地找材料、編對話,一些膽小或基礎較落后的組員也在其他組員的幫助下積極參與,主動進行多次的練習,把屬于自己的角色認真準備好。慢慢地我發現學生交流的句型由短到長、由簡到繁,內容也一次比一次豐富、精彩。更有趣的是他們會在act out時或戴上頭飾或配上動作,惟妙惟肖。小組成員把經典國外故事“灰姑娘”“丑小鴨”“小紅帽”等和國內的歷史故事“武松打虎”“荊軻刺秦王”“曹操快走華容道”等進行改編和演繹,讓人感覺耳目一新,獲得了其他組的陣陣掌聲??梢哉fact out是學生舊知識得以鞏固,新知識得以呈現的最佳舞臺,更是學生個性得到張揚的大好機會,它能充分調動每一個組員的學習創造性和主動性。

        四、小組合作互助學習的反思

        1.小組自評

        近兩年的教學嘗試,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建立“小組合作互助”進行教學的魅力,我定期讓小組成員對小組活動進行評價,并反省在小組活動中,哪些組員活動是積極的,哪些是被動消極的,哪些活動可繼續或需要改進,以確保小組活動的有效性。在下課后我會給小組足夠的時間讓其進行討論,并由小組長負責填寫評價表,內容包括:我們組做得好的三個方面和我們組需要提高的三個方面。

        2.組員互評

        由于小組活動成果是以小組匯報或小組總分的成績進行展示的,很難看出其成員個人的貢獻。因此,在活動評價時,教師也只會注重對小組結果進行評價,而忽略對個人作出的評價。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我設計了組員互相評價表以滿足小組成員內在“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內容包括:(1)我能否積極完成角色任務;(2)我是否用英語來進行表達;(3)我有無專注聽取他人的發言;(4)我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經過“小組合作互助”教學實踐,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在英語方面不但學習興趣濃厚,學生集體主義感強烈,而且在每次大考中跟其他12個班在各個率的比較都有突出的表現,現拿初一第一學期的中段考試的成績和初二最近一次月考的成績進行比較:

        經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運用“小組合作互助”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的甜頭,學生在明確的任務目標驅動下,主動參與課堂實踐,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參與合作的精神和競爭的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克服班級人數多且學生差異大給教學帶來的困難,有助于改變傳統英語課堂中單一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真正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從而推動每個學生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少妇熟女精品专区 | 日本在线观看中文字二区 | 久久久免费视频精品视频 | 三级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 日本韩国欧美国产一级 | 一区二区無碼在線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