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三峽一日游范文

        三峽一日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三峽一日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三峽一日游

        第1篇:三峽一日游范文

        我們這一天計劃是參觀南巖宮和紫霄宮兩個景點,由于火車晚點,現在只能參觀南巖宮一個景點了。我們先在南巖的一個賓館領了房卡,把行李放下,在停車場集合,集體去了南巖宮,南巖宮是嵌在山體中的宮殿,那兒有著名的“龍頭香”。在前往的路上,我們還看見了飛升崖,飛升崖是“真武”得到飛升的山崖。參觀完南巖宮,我們回到賓館休息。第二天,我們參觀了紫霄宮和金頂。

        神農架一日游

        參觀完金頂,我們乘車前往神秘的神農架,四個小時后,我們到了神農架,這是天色已晚,我們也就沒再參觀,住進了賓館。第二天,我們起了個大早,吃晚飯,我們就去了神農架景區。我們先參觀了板壁巖(海拔2590米),這里有奇特的石林和“野人棲息地”。接著又去了神農頂(海拔3105。4米),不過是個“替身”,神農頂現在還沒有對游人開放。然后我們參觀了風景埡,也叫神農谷(最高處海拔2950米)(游人觀景平臺海拔約2000米)。來到這,我才知道什么叫壯麗。參觀完風景埡,我們又參觀了金猴嶺(海拔3019米),這兒有清澈的小溪,美麗的金猴飛瀑,穿行于其間的小道,是那么的涼爽,我們不得不穿上了外套。后來有參觀了野生動物救助站,參觀后回到賓館休息吃午飯。下午我們去了天生橋景區,這里天潭地潭清澈見底,潭中奇石千姿百態,結伴成群的魚兒自由穿梭,令人心曠神怡。

        朝天吼漂流

        在神農架玩了一天后,第二天我們要去宜昌,在路上,我們要參加朝天吼漂流,據說,這是湖北最刺激的漂流,我和叔叔在同一條艇上,漂流區內自然風光旖旎,漂完后,我們渾身濕漉漉的,像只落湯雞,有一半的人在途中遭遇了翻船,我們至少沒翻船。

        三峽一日游

        我們到宜昌的時候,已經很晚了,吃晚飯,我們就休息了,第二天,我們來三峽參觀。先是來到壇子嶺景區俯瞰三峽,最后到截流紀念園從正面看宏偉的三峽。

        第2篇:三峽一日游范文

        為了進一步推動旅游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及今后一個時期,重慶市旅游業要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實將旅游業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強調和堅持“四大發展戰略”:一是旅游業必須緊緊服務于三峽移民、庫區建設和新興產業的培育;二是旅游業必須成為直轄市提升品位、完善功能、樹立形象的重要承載者。三是旅游業必須成為加速城鎮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促進力量。四是旅游業必須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轉型升級的重要產業。

        在上述戰略性指導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一)把旅游業作為振興三峽庫區的核心產業

        旅游業是三峽庫區具有資源條件、發展基礎、比較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是解決三峽產業空心化、庫區移民問題和脫貧致富的重要出路,應該明確將其培育成為三峽庫區的核心產業。

        1、明確把旅游業作為三峽庫區的核心產業

        圍繞旅游業的開發建設和配套,應享受國家對三峽庫區的特殊扶持政策和重慶市的優惠政策。

        2、堅持三峽旅游品牌的統一性與完整性

        加強與湖北省共建大三峽無障礙旅游區;加強對重慶市內各區縣市開發三峽旅游產品的統籌協調;加強對外宣傳促銷的統一性,避免宣傳戰和促銷戰。

        3、堅持旅游發展規劃先行

        要加強對庫區豐都、奉節等縣部分搬遷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復建工程;加強沿江城市各自特色的建設(如云陽奇石園、奉節白帝城、大昌新鎮等),尤其是對沿江一側和碼頭的設計和建造;新開發的旅游區點,要以國家六部委的《長江三峽區域旅游發展規劃》為指導,具體旅游開發項目也要規劃先行。

        4、加強對三峽游船和碼頭的改造提升

        要加快對三峽游輪的升級換代,積極發展豪華游輪、普通游船、快速游船、會務游船、小型觀光游船等的內河游船產品系列;合理布局適應不同類型游船停泊的3000噸位和500噸位級旅游客運碼頭,重點抓好萬州江南、奉節白帝城、云陽張飛廟、巫山小三峽等旅游客運碼頭建設,完善碼頭上下客船及船岸銜接等配套設施。

        5、加強對旅游環境的優化和改善

        推動長江三峽沿線特色城鎮建設,力爭做到“一縣一風格”、“一鎮一特色”;加強退耕還林和生態綠化,加強對庫區環境的治理,加強對庫區旅游資源的保護。

        6、加強對庫區旅游發展的政策支持

        旅游業要享受與庫區其他主導產業平等的鼓勵和扶持政策;庫區天然林保護、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以工代賑等專項資金的使用,要與旅游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相統一;重點旅游基礎設施和景區的建設用地指標應優先保證,旅游企業與生產企業水、電、氣應做到同價;推動各地的三峽對口支援中將旅游作為專項支援內容。

        (二)把旅游業作為強化直轄市功能和形象的重要推動力

        旅游業是城市都市化、國際化、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具有創造城市品牌、推動結構優化、提升城市素質、樹立城市形象的重要功能,重慶市要把旅游業作為強化直轄市功能和形象的重要推動力。

        1、把建設旅游強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重慶市要進一步樹立和強化“直轄意識”,把建設旅游強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把建設大重慶與發展大旅游緊密結合起來,使重慶盡快成為西部旅游發展的強力增長極。

        2、把旅游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先選擇

        在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中,要把旅游業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優先選擇,作為服務業發展的重點予以鼓勵和扶持。要延長產業鏈,擴大產業面,形成產業群;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旅游社會功能,就業功能、拉動功能。

        3、加強城市功能提升與旅游發展的結合

        要進一步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橋涵隧洞、立交橋、城市廣場、夜間照明燈飾、城市綠化、生活垃圾處理等;進一步完善城市現代旅游功能,例如,中英文對照的道路指示牌、公共信息圖形符號、旅游地圖廣告牌、旅游信息服務電話、旅游咨詢服務中心等,要爭取創造與國際接軌的旅游環境;進一步改善城市綜合環境,例如,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場秩序等,對交通占道、馬路市場、違章建筑、破損廣告等的治理;加強社會環境的綜合整治,例如,治安、經營、欺詐、文明禮貌。

        4、加強城市旅游產業體系的培育

        一是要大力推進城市中心商業游憩區的建設。二是積極開發環城市旅游休閑帶。要重慶周邊“一圈”旅游產品的開發,挖掘主城區、近遠郊區的旅游資源潛力,建設包括觀光、度假、休閑、特種旅游在內的旅游產品體系。三是加強三峽庫區縣城復合旅游產品群的建設。爭取把重慶主城區和三峽縣城培育成為旅游企業總部集聚區、分支機構分布區、結算中心、企業第二總部等。

        (三)把旅游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促進力

        旅游業是關聯帶動性強、拉動內需明顯的新興產業,發展旅游有利于促進千百萬農民向非農領域轉化,促進傳統的農村種植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旅游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發展旅游可改變農業生產的傳統地位,增添農業經濟的附加值,提高農村綜合經濟效益;旅游業是農民脫貧致富的便捷途徑,可以為農民創造長效增收機制,通過旅游脫貧的農民幾乎不再返貧;發展旅游可以促進農村文明進步,所有發展旅游的農村鄉鎮普遍環境衛生、村容整潔,參與旅游的農民開闊眼界、更新觀念,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

        1、要加強對農村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

        農村旅游資源與“三農”緊密相融、互為表里,要引導農民充分認識“三農”旅游資源的價值,及時開發確已具備條件的旅游資源;要樹立“嚴格保護,科學利用”的開發理念,保護古鎮古村、特色民居和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協調“三農”旅游資源與其它方式的開發利用關系,避免因統籌不夠而造成旅游資源破壞;要堅持節約辦旅游的指導思想,指導農民用好發展旅游的每分錢,好鋼用在刀刃上,避免因走彎路而勞民傷財。

        2、要加強對農村旅游的分類指導

        農村旅游產品并不等同于“農家樂”,而是種類齊全、豐富多彩的產品體系,重慶市應該立足三峽庫區和廣大農村的資源特色,建立和完善農村旅游產業體系。對于各種方式的“農家樂”,要倡導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營造高尚文明的休閑氛圍,突出經營的特色化、服務的規范化;對于高科、生態、觀光、采摘等農業旅游,要按照“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標準,搞好旅游服務的綜合配套,突出地域特色和產品特色,防止產品同質化和雷同化;對于現代新農村、古老村鎮、生態村莊、民族村寨等,要以開發復合型觀光、度假、休閑、體驗類的旅游產品為目標,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重點提升旅游產品檔次和旅游附加值;對于近年來新興的“鄉村旅游”,要瞄準國際同類產品的要求,本著保護生態、延續民俗、傳承文化的原則,爭取開發與國際水準接軌的高檔優質旅游產品。與此同時,要立足當地的農業、林業、漁業、工副業等優勢,積極開發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三峽石、烏江石、竹編、木雕、漆器等農副土特產品,做大做強農村旅游產業。

        3、要加強對農村旅游的政府主導和政策扶持

        要發揮旅游業關聯帶動作用突出的功能,把發展旅游作為解決當前“三農”問題的突破口,作為解決庫區和廣大農村現實問題的一個重要抓手,在政策上和資金投入上,要充分發揮和體現政府的主導作用。要爭取扶持“三農”建設的各類資金用于農村旅游,爭取享受扶持庫區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旅游的導向性投入,重點項目納入市政府重點建設項目計劃,保證信貸規模,給予適當的財政貼息;要依靠和發揮市場渠道的融資作用,爭取商業銀行支持農村旅游小額貸款;要把農村旅游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推動建立金融投資與鄉村旅游溝通與協作的平臺。

        4、要加強基礎建設和市場促銷

        要根據農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結合國家骨干路網和鄉村公路建設,重點解決“斷頭路”和景區直線公路建設;加快農村旅游區和特色旅游小城鎮的電水氣配套,加強與旅游相關的生態環保工程建設;要加強農村旅游市場的培育,支持以旅行社、鄉村旅游景點等旅游企業加強市場促銷,引導和鼓勵更多的城鎮居民、大中學生、海外旅游者到農村旅游,爭取使鄉村旅游在大中城市成為比較熱銷的旅游產品;認真研究旅游消費市場的需求,探討農村旅游與都市旅游、綠色旅游、紅色旅游、藍色旅游等的結合,及時開發適銷對路的旅游產品。

        (四)把打造區域旅游精品作為工作重點

        重慶市“*”期間,旅游產業發展的重點是打造旅游精品,加快開發旅游名品和新品,形成以觀光旅游為主體、休閑度假、商務會展、都市旅游和復合型旅游為新增長點的旅游產品體系。

        1、提升“三峽旅游”

        要堅持不懈地完善、提升和創新三峽旅游品牌。三峽旅游是我國最早向海外旅游市場推出的黃金旅游線之一,在國內外旅游市場已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是重慶市的主打旅游產品。三峽大壩建設以后,對三峽景觀和三峽旅游帶來了明顯影響,但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在世界大江大河的游覽中,長江三峽游仍是最為壯觀的,對潛在旅游者充滿了魅力;三峽大壩蓄水以后,高峽出平湖和眾多新生景觀,對“回頭客”也增添了許多新奇。因此,三峽是重慶旅游產品的重中之重。

        要充分把握和適應三峽旅游的最新特點。隨著三峽水位的不斷提升,以及三峽沿岸交通體系的改善,三峽旅游的傳統線路、游覽方式、旅游業態都在改變,出現了多點游、多種游、多集散中心,加劇了三峽產品的關聯度、組合度和市場競爭。為了確保三峽旅游的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三峽旅游宣傳的統一化和持續化,堅持在完善主題形象宣傳促銷的基礎上,開發豐富多彩的三峽旅游產品,堅決避免以鄰為壑、以零代整、分段開發雷同小產品等做法。

        要不斷豐富和完善三峽旅游產品。在深化傳統三峽觀光游同時,大力發展游船休閑游和庫區陸路游;加強小三峽、白帝城、張飛廟、石寶寨、白鶴梁、豐都名山等傳統旅游資源景區的提檔升級;加快三峽歷史文化長廊建設,提升三峽文化旅游形象;結合庫區移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充分挖掘三峽沿線及腹地旅游資源,打造觀光、休閑和復合型專項特色旅游新品。

        2、充實“都市旅游”

        明確形象,發揮特色。要進一步明確“山城都市”的城市形象,這是與國內三大直轄市和國際大都市相比較的一個突出特色,突出重慶的山城、江城、古城、不夜城等特色;挖掘多種文化匯聚的特色,利用好政府“陪都”的地利優勢,開發以現代史、民國史、抗戰史為內容的旅游產品;加強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設,進一步豐富和提高城市一日游產品;可借鑒上海市的經驗,將城市整體形象的宣傳職能,交給旅游局一并承擔,爭取城市形象與旅游形象宣傳效益的最大化。

        文化先行,突出商務。要做足做夠文化的文章,以文化統領都市旅游,以地方特色提升都市旅游,充分挖掘重慶市各種文化資源,積極發展以“紅巖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旅游,以“抗戰風云”為主線的“陪都文化”旅游,以巴渝和三峽地區為特色的歷史文化旅游,以“美景、美食、美女”為吸引物的現代都市文化旅游。與此同時,要充分發揮重慶作為西南地區商務中心的優勢,把商務旅游和會展旅游列為城市旅游發展的重點,要根據旅游市場發展需求和發展趨勢,建設與直轄市水平相一致的大型會展場館、商務賓館、高爾夫球場、旅游休閑娛樂設施。

        都市輻射,品牌主導。要充分發揮重慶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對近郊以溫泉湖泊為代表的休閑度假帶的開發,加強對主城周邊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和全面提升,盡快形成在國內外旅游市場有影響的“一環四區”旅游品牌(西部大足石刻群、北部合川釣魚城、東部武隆地質公園、南部渝南山林),爭取進一步擴大品牌產品的輻射帶動作用。對于現已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隆武縣天坑三硚,要加強各項后續工作;對于合川縣的釣魚城,應積極做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準備工作。

        加強航空,培育市場。目前,重慶市的國內外航線航班嚴重不足,既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也不適應旅游業大發展的需要。要有緊迫感地切實加強航空口岸建設,千方百計打開連接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周邊國家和歐美國家的航線,增加至港澳地區的航班。盡快增開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昆明等客源市場的航班,加強與周邊省會和張家界、九寨溝等著名景區的連線,培育西南的航空中心樞紐,使重慶市成為我國西南旅游集散中心。

        3、培育“烏江畫廊”

        以“烏江畫廊、武陵仙山、世外桃源、民族風情”為主題形象,以烏江水道為主軸,武陵山為載體,民族風情為內涵,渝懷鐵路和渝長高速公路為紐帶,著重開發和推出烏江畫廊旅游線路。

        重點打造沿線的天生三橋、芙蓉洞和芙蓉江、小南海國家地震遺址公園,烏江畫廊等旅游景觀;開發土、苗民族民俗風情。

        加強烏江畫廊旅游延伸線路的開發,將梵凈山、遵義赤水、鳳凰古城、張家界等周邊著名景點連成一條精品旅游線。

        抓好旅游公路及渝懷鐵路的銜接等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環境整治及配套設施建設;抓緊黔江支線機場和其他配套設施建設。

        三大旅游板塊的旅游資源具有一定的同質性,要注意突出重點、整合資源。各區縣市要根據各自特點,避免同質發展,低水平重復。按照“資源分類、產品分級、市場分層、服務分等”的思路,突出資源的核心優勢與市場的針對性,指導市內各地對旅游資源進行科學規劃,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

        (五)把重慶建設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建立省際旅游無障礙大通道。加強旅游重慶市與周邊各省市和市內各區縣間的旅游區域合作,打破地區封鎖、市場分割局面。清理各種形式的關卡壁壘,按照旅游市場需求,積極推進跨區域旅游資源共享、旅游交通貫通、旅游客源互流、旅游產業同興;全面實施渝鄂、豫川黔旅游經濟合作協議,加強跨省旅游經濟協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推進跨區域旅游資源和精品線路的聯袂開發,強化旅游品牌的聯合宣傳促銷和旅游市場的整頓規范,共建跨區域無障礙旅游區。

        第3篇:三峽一日游范文

        游輪旅游作為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國際游輪業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起步較早,目前英國、美國、挪威等國家已經成為游輪旅游較為發達的國家。而在國內,游輪旅游除長江三峽游船旅游發展較為成熟之外,其他地區或城市的游輪旅游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尚且不能滿足旅游市場上游客的巨大需求。

        本文所指的游輪旅游是在中國內河水域航行,具有24小時以上營運能力,以接待旅游者為主,并能提供食宿和娛樂服務的客船。

        一、武漢兩江四岸開發游輪旅游的環境與條件分析

        武漢兩江四岸的兩江指長江和漢江;四岸指長江南岸(武昌)、北岸(漢口/漢陽) 、漢江東岸(漢口) 、漢江西岸(漢陽)。

        (一)武漢開發游輪旅游的環境分析

        1、休閑旅游的不斷升溫

        如今,游輪已不再是簡單的旅游交通運輸工具,而是一種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旅游產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休閑度假旅游市場開始升溫,純粹的觀光旅游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旅游多樣化的需求,這在一定上促進了游輪旅游的發展。

        游輪旅游作為一種慢節奏旅游方式,游客不僅可以欣賞游輪兩岸的自然美景,參加游輪內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還可以靠岸參觀沿途旅游景點。隨著游輪內配套設施的完善,游輪旅游將成為觀光與休閑度假旅游的的完美組合。這一新型的旅游方式滿足了人們對個性化的需求,日益受到旅游者的喜愛與追捧。

        2、游輪旅游的日益大眾化

        我國的旅游業早已進入了大眾旅游時代,游輪旅游的日益大眾化滿足了大眾旅游者對旅游的渴望。過去,人們認為游輪旅游是一種高檔奢侈消費,被看做是富人的專利。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游輪旅游顛覆了以往令人高不可攀的傳統形象,成為人們消費得起的大眾化旅游產品,并且游輪旅游的消費主體開始向年輕人,家庭團體旅游等轉變。另外,游輪旅游產品種類多樣化、旅游時間自主選擇性大等優點將使未來游輪旅游市場存在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3、長江三峽游船旅游的火熱發展

        長江流域是我國開展游船旅游最早的地區之一.以三峽游船旅游最具代表性。目前,長江三峽游船旅游已成為我國游船旅游中獨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吸引著國內外眾多游客。武漢位于長江中下游,長江、漢江兩大河流在此交匯,水運條件發達,發展游輪旅游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中國內河最大、最專業的豪華游輪公司長江輪船海外旅游總公司其總部也在中國武漢。2014年武漢市旅游工作會議提出利用三年的時間把“兩江四岸”建成全國首個以長江游覽為主題的開放式5A級景區――江漢朝宗旅游景區。這為武漢“兩江四岸”游輪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長江三峽游輪旅游的發展,也將帶動武漢游輪旅游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之下,武漢應充分利用自身的條件優勢大力發展游輪旅游,實現游輪旅游與傳統旅游產品的互補。

        4、政策的扶持

        2011年,湖北省政府確立“利用10年左右的時間,全面建成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目標,隨著國家對長江黃金水道整治力度的加大以及武漢新港的建設,武漢市也將重點建設“兩江四岸濱江文化帶”,使之成為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文化展示于一體的武漢城市名片。此外,武漢市政府在《武漢市水上公共交通系統發展規劃》中提到,到2020年,輪渡將成為便捷舒適的交通工具。這些政策的支持與實施使武漢游輪旅游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二)武漢開發游輪旅游的條件分析

        1、區位優勢

        武漢之所以能成為“大武漢”,是由它“居中得水、四通八達”的地理區位和交通優勢所決定的。依水而立,依水而興,世界第三大河長江與其最大支流漢水在此交融,獨特的地理環境賦予了武漢發展游輪旅游的先天優勢。

        目前武漢已經形成輻射武漢城市圈的1小時經濟圈,輻射長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2小時經濟圈,輻射北京、廣州、上海、重慶等中國重要要城市的4小時經濟圈。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以武漢為半徑,4~6小時區域范圍內的城市,都將成為武漢的客源市場,可以說武漢游輪旅游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2、水運發達

        武漢號稱“九省通衢”,早在以水運為主的前工業時期就已形成了便捷發達的水運交通體系。20世紀20年代以來,陸路交通的發展雖使得內河航運在綜合交通體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武漢作為水運中心的優勢依然保持著。

        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積占全市市區面積的1/4。武漢被成為“百湖之市”,除長江、漢江之外,還有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湯遜湖、生態保護完好的梁子湖、東湖、沙湖等眾多湖泊。武漢發達的水運系統為發展游輪旅游奠定了基礎。

        3、旅游資源豐富

        兩江交匯、三鎮鼎立、龜蛇鎖江,這是武漢“兩江四岸”的基本面貌。“兩江四岸”區域擁有黃鶴樓等旅游景點37處,長江大橋等10余座橋梁,戶部巷等旅游街區10余條,八七會址等歷史遺址近百處。集中了老租界、古琴臺、琴臺大劇院、歸元寺、南岸嘴等多種類型的旅游資源,資源單體共計110個,輻射區域占全市旅游資源單體數量的1/3。

        以長江、漢江游輪旅游為主線,串起黃鶴樓、江灘、晴川閣、龍王廟、武漢關、博物館等旅游產品,把長江兩岸打造成武漢的“維多利亞港”,南岸嘴打造成中國的“悉尼歌劇院”,使游客乘船欣賞武漢的夜景,感受武漢濃郁的荊楚文化。

        二、武漢兩江四岸游輪旅游開發的對策

        2013年中國游輪旅客數量超過140萬人次。交通運輸部預計,到2020年我國游輪旅客數量將達到450萬人。搭乘游輪去旅行成為當前最享受的生活方式之一,隨著天津、上海、廈門、香港等游輪母港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中國“游輪旅游圈”已具雛形,并將迅速推動游輪市場發展。武漢市應該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游輪旅游。

        (一)整合區域旅游資源

        近年來,武漢市旅游發展雖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依然存在著旅游景點相對分散、資源整合度不高、發展模式粗放、產品類型單一、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武漢市旅游區位優勢明顯,但長期以來都充當著旅游集散地的形象,沒有發揮旅游目的地的真正功能,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武漢市旅游發展的進程。

        武漢“兩江四岸”旅游資源豐富,為實現武漢游輪旅游的的提檔升級,武漢市旅游局擬開展《江城兩江四岸旅游總體策劃》編制工作,整合武漢市的旅游資源。以長江漢江為依托,以游輪為載體,通過游輪旅游項目把長江漢江兩邊的旅游景點串聯起來,力圖打造武漢“水陸一體化”的游輪線路。游輪旅游通過旅游資源整合,不僅可以解決旅游景點相對分散的問題,為武漢市旅游發展提供一種全新模式,還對發揮武漢資源優勢、發展旅游業具有重要意義。

        (二)樹立旅游形象

        武漢市輪渡公司早在2005年就擁有了“朝天門”號豪華游輪,“坐朝天門,游兩江四岸”一度成為武漢市的旅游品牌。可是,由于“朝天門”號是從重慶購買來的,名字缺乏本地特色,最終沒有實現武漢兩江四岸游輪旅游的品牌化,沒有實現武漢游輪旅游做大做強的愿望。

        武漢地理位置獨特,兩江四岸的景色更是其他城市所無法比擬的。武漢市不僅水資源富有,而且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豐富,楚文化、首義文化、知音文化、三國文化、黃鶴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輝映。因此,兩江四岸游輪旅游的開發要“講”出大武漢厚重的人文歷史、“講”出武漢人自己的故事、“講”出大武漢獨有的精彩。充分利用兩江及三鎮資源優勢,結合武漢的大型節事活動,比如國際橫渡長江節,國際旅游節等活動進行旅游品牌的營銷與宣傳。打造多條精品航運線路,從游輪名稱,服務標準,形象標識和價格定位等方面進行包裝,讓游人感受到水、灘、岸聯動,自然與人文交融,游、購、食、樂齊美的旅游景致,樹立武漢市游輪旅游形象,擴大武漢游輪旅游在國內的知名度,打造武漢市旅游的新名片。

        (三)創新旅游產品

        游輪已不再僅僅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近年來,南京、煙臺等地也開始紛紛開發游輪旅游產品,武漢要想在競爭中獨樹一幟就需要不斷地創新游輪旅游產品。只有把游輪本身打造成一種旅游吸引物,才能在旅游市場上占據地位。

        武漢在很早以前就推出了“夜游長江”的游輪旅游產品,可是由于缺乏創新,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逐漸淡出了市場。因此武漢在游輪旅游產品開發中,應突出本地水文化,水休閑的特點,應注重游輪旅游產品的個性化、主題化、多樣化。

        同時,針對旅游者的的個性化需求,開發具有針對性的長中短線旅游產品,打造游輪主題化線路,長線如“千名老人下江南”等中等價位的旅游產品,中線如“江西九江廬山四日游”,“品味徽州文化游”和“品三國文化游”等旅游線路;短線如“夜游長江”,“武漢三鎮文化一日游”等線路。針對不同的年齡,設計開發具有明顯年齡優勢的旅游產品,如夕陽紅系列,夏令營系列,婚慶系列等。游輪產品在開發上能夠充分展現武漢楚天風情,以滿足游客求新、求異的心里需求,從而塑造武漢的“水城之夜”。

        (四)完善配套基礎設施

        目前,武漢市輪渡公司是武漢唯一經營長江、漢江水上旅游的專業性游輪公司。武漢上游有“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下游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加之武漢港口現有基礎設施較差,各種配套設施不完善,使武漢港失去了與其他港口競爭的優勢。游輪旅游以“船”為載體,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休閑與娛樂的結合。因此武漢發展游輪旅游首先要完善港口設施、游輪設施、交通等基礎配套設施。因此,可以通過開辟專門的豪華大巴實現與游輪碼頭的對接,使游客下船即可上車,下車到碼頭即可登船,實現一種全新的水陸對接旅游模式,增強游客對游輪旅游的向往與期待。

        其次,根據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在游輪內增加一些娛樂設施,開發一些豐富多彩的供游客休閑娛樂的項目,如甲板垂釣、甲板露天音樂會、地方戲曲表演、各種文化知識講座、游船美食鑒賞以及與武漢或游船有關的老電影欣賞活動等等,充分體現武漢的文化與特色。

        (五)加強區域合作

        武漢發展游輪旅游具有獨特的優勢,但是相對上海、天津、廈門等地起步較晚,發展經驗不足。因此在發展游輪旅游的過程中應充分借鑒其他城市的經驗,同時結合武漢自身的特色,實行差異化的產品定位,同時加大對武漢游輪旅游的宣傳力度,實現武漢游輪旅游的快速發展。

        三、小結

        第4篇:三峽一日游范文

        [關鍵詞] 區位; 重慶市; 鄉村旅游; 開發模式; 創新; 景區帶動型

        1 重慶鄉村旅游發展現狀概述

        相對于國內發展較早的其他省市相比,重慶市的鄉村旅游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具有區別意識的鄉村旅游自2000年才開始自主發展[1],即農業旅游,而且基本上是以農業產業為主的鄉村旅游。重慶市的鄉村旅游是隨著近幾年的發展才逐漸形成了規模。2006年,重慶市共有旅游農業景點5315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總人數達1676萬人次,占全市國內旅游接待人次數的24.69%,實現直接旅游總收入9.3億元,從業人員3.5萬人[2]。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鄉村旅游景區(點)數2470個,直接吸納農民就業人數5.3萬人,間接提供勞動就業崗位12萬人。[1] 重慶市的鄉村旅游隨著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產品類型也越來越豐富,并逐漸出現了一些固有的產品類型,例如:農家樂型產品、高科技農業園型產品、農園觀光型產品、農村民俗文化型、漁業生態養殖型。與此同時,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集中在產品文化內涵低、市場形象不突出、產品經濟效益不顯著、鄉村旅游各模式發展不平衡等。

        由此可見,選擇適宜于自身區位條件的旅游開發模式發展旅游,鄉村旅游才能夠實現和諧健康發展。重慶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動大農村”,農村人口比重大,農村地域廣,不同區域由于區位不同導致經濟、市場認知、客源市場都有所不同,過去那種把一個或幾個開發模式固定地運用在重慶這個大區域就“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做法是欠妥的。因此可以根據區位不同,把重慶市劃分為主城、近郊地區和遠郊地區三大區位,提出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創新。

        2 基于區位角度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

        2.1 適合主城的模式――城市依托型模式為主,其它模式并存

        在不同歷史階段,城區范圍隨著交通的便利也在發生變化。過去,重慶的主城區是核心六區,即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沙坪壩、九龍坡、大渡口區。隨著交通的暢通、市民的意識形態和各個區域基礎建設的完善,主城區范圍大大擴展了。目前,主城區共有九區,即除了以上六區以外,加上北碚區、渝北區和巴南區。

        2.1.1 適合主城的城市依托型模式

        主城區經濟條件發達,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捷,市民長期生活在繁忙的工作環境和嘈雜的生活環境中,渴望暫時逃避較大的壓力,又不想車馬顛簸,因此,市民需要就近選擇一個地方休閑放松,回歸田園,回歸自然,這個地方就是“飛地”。 飛地是一種人文地理概念,原意是指在某個國家境內有一塊屬于他國的領土[3],本文中的“飛地”是指重慶主城境內存在的一塊鄉村地域。重慶主城區的鄉村旅游很多都是在“飛地”上發展起來的,比如南岸區南山片區、渝北區鐵山坪片區、北碚區靜觀鎮。這種在城市中或者周邊的鄉村地區,憑借區位優勢和豐富的鄉村性景觀而開發的鄉村旅游模式就是城市依托型模式。

        城市依托型模式的主要目標市場是城市居民,尤其是各地區的主城區居民。其主要表現形式,就全國而言,是“農家樂”和“漁家樂”,比如東北三省和廣東省等;就重慶而言,典型代表是“農家樂”。農家樂具有區別于都市喧囂的相對寧靜、歸回田園的放松等特點,其客源市場相對固定,容易形成忠實顧客,而且沒有明顯的季節性。重慶主城區的許多農家樂由于地處主城區,交通便捷,收費合理從而吸引了大量主城游客。比如南岸區“飛地”――南山片區的農家樂,數目已達265家,最大餐飲接待量為60000人/天,最大住宿接待量為19000人/天,可同時接待19000人的會議(數據來源于《南岸區鄉村旅游概況》,內部資料)。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擴大規模,嘗試著開發鄉村休閑度假旅游,提供中檔和中高檔的餐飲、住宿、康樂、商務等服務,并提供一些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休閑旅游產品。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規模大小和產品種類,都必須保持鄉村旅游的“農”味,讓游客真正體驗到“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干農家活、享農家樂”。

        2.1.2 適合主城的其它模式

        當然,城市依托型模式開發出來的鄉村旅游產品并不是主城區居民唯一的選擇。游客除了回歸田園、放松身心的需求外,還會有其它的需求。當某一些鄉村旅游產品無法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求時,就可以通過其他開發模式在鄉村旅游中的運用來滿足。比如,游客想要通過短暫的旅游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接觸新鮮事物,尤其是對自己平時接觸不到的農業知識非常感興趣,那么,可以運用高科技農業園模式;游客想要放松休閑同時順便游覽名勝景區,那么,可以運用景區帶動型模式;游客想要讓自己的孩子進行勤勞體驗,那么,可以運用農村體驗型模式,等等。

        2.2 近郊地區――高科技農業園模式和景區帶動型模式

        本文所指的近郊主要是重慶中心市區周邊適合一日游范圍的區域。隨著重慶交通的便捷和自駕游的火爆,幾乎所有的地區都可以成為一日游的區域,但考慮到自駕游畢竟是少數人的出游方式,因此還是以重慶市傳統近郊區、郊縣為主,它們分別是:萬盛、雙橋、涪陵、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銅梁、大足、榮昌、璧山。

        2.2.1 適合近郊地區的高科技農業園模式

        近郊地區近鄰主城區,經濟環境較好,旅游的基礎設施相對完善,農業發展基礎好,交通比較便捷,其中不少地區都處于成渝要道上。客源市場主要是主城區居民和近鄰的部分四川地區。近郊地區不像主城的“飛地”那樣交通便捷,距四川地區也尚有一定距離,單單依靠觀光、休閑、放松等特色是吸引不了游客的。考慮到近郊地區的農業發展較好,已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基礎,可以利用現有的高科技的知識和有別于其它產業的農業設施設備來吸引那些文化水平較高、旅游需求較廣、求知欲望較強的游客,因此可以在近郊地區運用高科技農業園模式。

        2.2.2 適合近郊地區的景區帶動型模式

        景區帶動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核心,把景區的部分服務功能剝離出來,吸納周邊鄉村的農民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從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形成旅游景區和社區經濟的互動發展。[4]重慶自古人杰地靈,風景名勝區眾多,其中AAAA級旅游景區21個,AAA級旅游景區9個,AA級旅游景區19個、A級旅游景區4個。它們帶動著重慶市鄉村旅游的開發,如南山植物園帶動下形成的南岸南山片區、長壽湖帶動下形成的長壽湖片區、南川金佛山帶動下形成的金佛山片區、武隆仙女山帶動下形成的仙女山片區等。其中不少景區都分布在近郊地區,這些景區在重慶、近鄰四川地區乃至全國都用一定的市場認知度,因此可以運用景區帶動型的模式來開發近郊地區的鄉村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近郊地區距離主城區不遠,在鄉村旅游特色方面可能和主城區有所重合,比如兩個區位都各自擁有不少高科技農業園和風景名勝區,這使得彼此會成為競爭對手,游客在選擇出游時也會多方比較。只要把握自己的鄉村特色,做好鄉村旅游服務,才能促使彼此不斷發展,良性競爭。千萬不要采取一些低級的促銷手段,如互相詆毀、不斷降價,否則只能是惡性循環。

        2.3 遠郊地區――景區帶動型模式和民俗文化風情為依托的模式

        本文所指的遠郊是除開主城、近郊的其他郊區、郊縣,它們分別是: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豐都、墊江、忠縣、開縣、梁平、萬州、云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

        2.3.1 適合遠郊地區的景區帶動型模式

        遠郊地區距離重慶主城區較遠,總體來說經濟欠發達,交通相對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也不利于農業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但是該區位中已有部分核心城市逐漸形成,比如萬州、涪陵,這些核心城市中的城鎮人口多,經濟相對發達,因此可以把核心城市的居民作為遠郊地區鄉村旅游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客源市場。另外,云陽、奉節、巫山、巫溪等均屬于長江三峽風景帶,因此可以把三峽游客作為另一個重要的客源市場。遠郊地區的風景名勝區也不少,如武隆仙女山、芙蓉洞、黔江小南海、巫山小三峽等都有一定的市場認知度,因此可以利用這些景區來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2.3.2 適合遠郊地區的民俗文化風情為依托的模式

        上文已經提到,目前重慶市鄉村旅游現存問題之一就是產品檔次不高,文化內涵不豐富,缺乏文化體驗。文化是旅游產業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旅游創造經濟價值的核心[5]。遠郊地區的少數民俗較多,民俗風情豐富多彩,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可以依托獨特的民俗文化風情來開發鄉村旅游。在該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必須要做好促銷,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進行:

        (1)在促銷中展示文化景觀。在促銷中除了展示天然的鄉村風光外,還應注意對旅游地的人文景觀,特別是民風民性等的有意塑造。如,當地少數民族的平時生活作息本身就是一副生動的畫面,也是久居城市生活的市民與自然融合的一個重要平臺。同時還可將本地的民風畫面以舞蹈、音樂、話劇、川劇的地方化方式,有形地呈現給旅游者足夠的文化信息,并組織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表演隊,赴其主要客源的所在地展演、巡游,并舉辦旅游推介活動。

        (2)開發文化體驗型旅游產品。可以效仿云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鄉村旅游開發,利用遠郊地區少數民族的節日和嫁娶等特殊日子作為吸引元素,引導客源市場的游客前來觀看,甚至參與其中,成為吸引元素的一部分。

        3 鄉村旅游開發和創新的保障體系

        本文只是從區位角度分析了重慶市鄉村旅游開發模式上的創新,這些創新都必須依靠一定的保障體系才能得以實施下去,這些保障包括以下幾方面:

        3.1 制定支持政策,并使之有效

        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針對重慶市的鄉村旅游,首先要把國家和政府制定相關土地政策用好用活,把全市鄉村旅游用地納入全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然后,各級政府應加大對鄉村旅游基礎建設的資金投入,尤其是重點和知名的鄉村旅游資源;其次,要擴寬鄉村旅游的融資渠道,放寬融資條件,除了常規的融資途徑以外,還可鼓勵農民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等方式進行融資;最后,要制定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推進鄉村旅游的有序發展。

        3.2 建立合理的管理體制

        全市各級政府應統一思想,響應建設和諧重慶的號召,積極組織鄉村旅游的管理體制。具體而言,應建立鄉村旅游的管理組織,并切實加強與相關旅游協會的合作,使全市的鄉村旅游能協調發展。

        3.3 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鄉村旅游必須依托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必須在保護中開發,并保證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綜合考慮重慶市不同區域鄉村旅游發展的不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環境管理;其次,要吸取其他地區的經驗和教訓,做好排水和垃圾處理的基礎建設,以防后患。

        3.4 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

        水、電、氣、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是開發鄉村旅游的關鍵環節,也是保障鄉村旅游發展的平臺。在開發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應加強公路、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另外還應注重供水、供電、供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并盡快完善各個地區尤其是遠郊部分偏遠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3.5 加強人才建設

        加強鄉村旅游的人才建設,應從提高鄉村旅游也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加快相關高級人才的建設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應借助高校的力量,有計劃地培養鄉村旅游高級人才,或在現有的旅游人才中發掘和栽培;另一方面,還可以將人才建設納入全市發展鄉村旅游的重點工作中,邀請知名專家當顧問,為重慶市的鄉村旅游發展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吳紅霞.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商場現代化,2008(10).

        [2]趙瑞,姜遼等.大空間思維觀下重慶鄉村旅游發展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5):17-18.

        [3]百度百科.飛地.http:///view/81723.htm?fr=ala0_1_1.

        第5篇:三峽一日游范文

        關鍵詞:休閑農業;發展;對策;蕪湖縣

        中圖分類號:F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255(2011)03-0030-04

        休閑農業是指以農事活動為基礎,以農業生產經營為特色,融合農業和旅游業,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自然環境,結合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農村文化生活等內容,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購物、習作、體驗、休閑、度假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近年來,安徽省蕪湖縣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生態旅游農業,不斷豐富了城鄉居民業余文化生活,也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加快了蕪湖縣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一、蕪湖縣發展休閑農業的優勢

        (一)交通區位優勢

        從交通區位來看,蕪湖縣交通區位優勢優越。境內青弋江直通黃金水道長江,皖贛鐵路穿越縣城,104省道與205國道在縣境西面交會,蕪宣高速(蕪湖―宣城)、蕪馬高速(蕪湖―馬鞍山)已建成通車,銅南宣高速(銅陵―南陵―宣城)、蕪雁高速(蕪湖―高淳)已開工建設,四條高速在縣域東西南北都設有出入口,這一獨特的優勢,構成了蕪湖縣到江浙地區的3小時高速公路網絡。

        從經濟區位來看,蕪湖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縣境東南鄰宣城市,西南接南陵縣、繁昌縣,東北與當涂縣交界,西北毗鄰蕪湖市,處于安徽省“沿邊”(沿浙江、江蘇)、“沿江”(沿長江)發展戰略的結合點。長三角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最快和最有潛力的地區之一,也是旅游和休閑最發達的地區。隨著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的崛起,上海及南京、無錫、蘇州等蘇南城市休閑和旅游需求非常旺盛,蕪湖縣已成為休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良好的區位優勢和日益發達的綜合運輸網絡進一步拓寬了蕪湖縣休閑農業的市場空間。

        (二)自然、旅游資源的特色優勢

        從氣候條件看,蕪湖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冷夏熱,春暖秋爽,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宜人。蕪湖縣農林景觀與礦產資源豐富,境內除2000多種動植物資源外,還有大量石灰石、白陶土、泥碳、黃沙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在農業方面,以優質糧油、特色畜禽、名優水產、果蔬苗木等為主導的區域特色經濟已經形成,是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

        蕪湖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四、五千年前,這里就居住著皋夷人、山越人。春秋時,作為聚落邑地見于史冊,名為“鳩茲”。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劉徹改鄣郡為丹陽郡,領縣十七,其中有蕪湖縣。唐代的杜牧、宋代的蘇轍、沈括,元代的歐陽玄,明代的湯顯祖、清代的吳敬梓等涉足蕪湖縣,并留下許多珍貴的詩詞、題詠和書畫。蕪湖縣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有“江南周莊”之稱的“陶辛水韻風景區”,有詩仙李白游歷時醒酒的“清涼渡”,有李白成藏兵的“闖王溝”,還有“唐王渡”、“和尚橋”、“牌坊廟”、“果老壩”、“珍珠泉”、“強盜墩”、“胡氏祠堂”等一些景點和許多古老而又神奇的傳說。占地6000余畝的“和平生態公園”,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茂盛,素有天然氧吧之稱。每年數十萬候鳥在此棲息,有萬鷺齊飛、雪壓青松之奇觀。集官窯文化、道教文化、古楚越文化、農耕文化以及地方戲文化于一身的花橋東門渡宣州官窯遺址、楚王城、九十殿道教寺廟、九女墩等,更是游客向往的地方。此外,還有大量的古代墓群、古祠堂、古樹、古橋等。優越的環境、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成為蕪湖縣開發休閑農業的良好資源,為蕪湖縣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三)客源市場廣闊,政府大力扶持

        蕪湖縣毗連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處于這些城市居民的經濟實力、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比較高,觀光休閑旅游已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三角客源地位于蕪湖300公里之內,該區域具有較大規模的人口腹地,按汽車時速80公里計算,一日游和兩日游是蕪湖縣旅游市場的主體。近年來,蕪湖縣高度重視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制定了扶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投入大量資金,建成了一批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使城市品位大大提升,旅游產業長足發展,榮獲了“安徽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稱號;通過招商引資,旅游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得以改善,使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成為蕪湖縣經濟增長新的亮點。

        二、蕪湖縣休閑農業發展的現狀

        (一)蕪湖縣發展休閑農業的具體做法

        1.因地制宜,建設農家樂

        蕪湖縣是魚米之鄉,陶辛、六郎二鎮水資源豐富,發展水鄉旅游,形成了自己的旅游景區,如陶辛水韻景區(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萬畝水系,千畝荷花。景區內打造的三峽美食村,以三峽移民帶來的原汁原味的重慶美食為特色,其中渝味苑,三峽居已被評為省3星級農家樂。六郎魚蝦在全國小有名氣,鄰水而居的3個農莊,紅紅火火農莊、大港農莊、二哥土菜館提供新鮮的鄉野美食,釣魚、采摘等農活供游客體驗。紅楊鎮生態環境優美,人文積淀深厚,著重發展生態旅游,打造成和平生態園(國家2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怡龍生態園,百畝經果林與徽派建筑相結合,是安徽省森林旅游人家。灣鎮是全縣旅游集散地,交通方便。東湖公園、陽光半島景區都已初步建成,受到游客好評。老梁山莊(國家2A級旅游景區,4星級農家樂)、天地人生態園,有萬果園、桃園,種植桃、梨、棗、葡萄,將林果生產和生態觀光有機結合。

        2.開展民俗活動,宣傳推廣鄉村旅游

        蕪湖縣各個景區結合自身特點,每年都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既吸引游客觀光,也起到宣傳推廣的效果。比如陶辛水韻景區的荷花節,老梁山莊的桃花節,六郎的龍舟賽等,每年都吸引了很多的游客,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特別是2010年陽光半島景區舉辦的兩次重大活動,一是首屆蕪湖市端午文化節,為期三天,有龍舟、鐵人三項等體育競賽,有舞龍舞獅、包粽子等民俗展示,有歌舞等文藝表演,有食品、商品展;二是中央電視臺2010年中秋晚會也在景區順利舉行,并向全世界直播。可以說這樣大型的活動既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增長,同時也將蕪湖縣休閑旅游與鄉村旅游向全國進行了宣傳推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召開旅游推介會,開拓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市場

        在市場營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時,突出蕪湖縣生態旅游、水鄉旅游的特色,創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絕”的特色旅游產品,如水鄉風情游(陶辛水韻)、生態農業觀光游(天地人生態園)、鄉村體驗游(六郎、陶辛、紅楊)觀光休閑游(陽光半島、西河古鎮)等。建立了平面媒體與網絡媒體、招商推介與旅游展銷結合的立體方式,編制旅游宣傳畫冊、旅游招商圖冊和旅游

        風光片,2010年還成功召開了蕪湖縣旅游推介會,開拓了鄉村旅游市場。

        4.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

        在旅游商品開發上,蕪湖縣著力發展代表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如源生牌鍋巴、蜂聯蜂蜜、老芮木榨麻油和野樹林蘑菇等特色農產品,經過申報都已經獲批成為特色旅游商品。

        (二)蕪湖縣休閑農業取得的成績

        1.休閑農業初具規模

        近年來,隨著蕪湖縣旅游業的快速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也得到蓬勃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成為蕪湖縣旅游業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也成為帶動農業升級,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的新亮點。蕪湖縣被評為“安徽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蕪湖縣灣’扯鎮、六郎鎮、陶辛鎮被授予“安徽省最佳旅游鄉鎮”。全縣擁有陽光半島、東湖公園、陶辛水韻、老梁山莊、和平生態園景區5處,其中陶辛水韻景區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老梁山莊、和平生態園是國家2A級旅游景區;全縣星級農家樂10家,其中紅紅火火農莊是省5星級農家樂,大港農莊、二哥土菜館、老梁山莊是省4星級農家樂;有省、市旅游商品定點生產企業10家,其中富有農村特色的商品有新豐剪紙藝術、陶辛水晶工藝、老芮木榨麻油、野樹林蘑菇、源生鍋巴、蜂聯蜂蜜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貢獻日益明顯。2010年全縣入境旅游人數達55.69萬人次,其中境外人數達到2689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55億元。直接和間接參與旅游產業的人數達到4.5萬人,帶動農民就業3萬人,受益農戶達到9600戶。全縣農民人均年收入為7065元,其中有1556元來自旅游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

        2.形成五大特色類型

        蕪湖縣休閑農業從過去一般性的釣魚、吃飯向賞花、摘果、采蓮等農耕文化及拓展訓練等方面發展,有的還具備省、市中小型會議的接待能力,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類型:以六郎生態農業旅游區、和平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區為代表的娛樂休閑型;以陶辛水韻為代表的農莊采摘型;以紅紅火火農莊、大港農莊、紅楊怡龍山莊為代表的民俗民樂型;以蕪湖天地人生態園為代表的主營經濟型;以陽光半島為代表的旅游觀光型。

        (三)存在的問題

        盡管蕪湖縣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處于摸索規范階段,因此,在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1)科學規劃重視不夠。目前休閑農業的發展基本上以自行開發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園區建設內容簡單、雷同,缺少特色性、系統性和豐富性,深層次的文化和科教內涵不夠,只靠微薄的門票收入,而不是靠結合旅游品牌加工業和旅游服務業等二三產的發展,實現效益大增。(2)功能配套不完善。景區建設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縣內沒有4A級景點,旅游總收入不高,占GDP比重偏低,一些景區內部交通條件還有待改善,與發達縣區的水平相比差距更是明顯。(3)旅游產業整體素質有待提升。旅游企業“小、散、弱、差”,缺少規模大、實力強、影響力廣的大型旅游企業,旅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低,旅游景區管理水平不高。(4)旅游產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旅游產品結構比較單一,新興旅游產品如高端休閑度假、康體健身旅游、體驗旅游等缺乏。地方特色文化影響力不強,旅游項目的文化含量不高,文化旅游產品不夠豐富,不能充分滿足游客和市民城市觀光休閑的多樣化需求。

        三、發展蕪湖縣休閑農業的思路與對策

        (一)發展思路

        1.統籌規劃

        政府部門要針對蕪湖縣當前休閑農業盲目重復建設問題,在經過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蕪湖縣休閑農業資源的種類、性質、現狀、特色及開發價值、市場前景等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和評價,緊密結合生態保護、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做出系統科學的休閑農業發展戰略規劃。規劃要避免重復,突出區域特色,合理確定休閑農業的發展方向、發展規模、功能布局,將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理念貫穿于規劃始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通過規劃指導,使休閑農業從自發發展向有序推進轉變。

        2.功能定位

        以山水為構架,以文化為底蘊,以生態、文化為主題,以休閑、體驗為主體,以陶辛、六郎為龍頭、以青弋江為發展軸,以鄉村腹地為依托,在“十二五”期間將蕪湖縣逐步建成能適應多層次游客需求的皖南旅游新的增長極與華東地區重要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地。

        3.產業布局

        以縣城灣址為中心依托地,陶辛鎮、花橋鎮為東西兩翼,六郎鎮、紅楊鎮為南北兩極,形成“四星拱月”的布局。以陶辛水韻、六郎水鄉為重點和突破口,東西呼應、南北拓展,次第推進、有序展開,形成以青弋江為彩帶,幾個中心鎮為珍珠的“彩帶串珠”式旅游發展的空間格局”。總體空間布局結構為:“11319”,即“一心、一帶、三區、19個主要旅游節點”。一心:縣城旅游集散中心一旅游綜合功能區;一帶:青弋江風情旅游帶一旅游發展軸;三區:東部文化民俗旅游功能區、西部水鄉休閑旅游功能區、南部鄉村生態度假旅游功能區;19節點:東湖公園、南湖濕地公園、蕪湖縣機械工業園區、市民廣場、五鳳灘、八仙島、貓耳灘、相思島、大港、陶辛水韻、和平生態園、西河古鎮、弋江漂流、怡龍生態園、老梁山莊、天地人生態園、楚王城、東門渡和新豐林場。

        (二)對策建議

        1.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不斷擴大休閑農業的產業規模

        蕪湖縣縣委、縣政府要高度重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建設活動,把它列入經濟發展重點,應成立領導組和工作組,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建設工作思路、目標和工作措施,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推進,根據區域環境資源條件,大力推進和保障休閑農業健康持續發展。政府應盡陜制定關于加快休閑農業發展的土地、人才、財政支持等優惠政策,為休閑農業建設提供堅實的政策基礎。

        2.以推動重點旅游項目建設為重點,提高檔次和規模

        在蕪湖縣已形成的諸多休閑農業觀光景點中,大量的旅游點呈分布散、規模小狀態,缺乏統一包裝、策劃和宣傳,沒有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建議加大旅游招商力度,推動縣內重點旅游項目建設,提高休閑農業檔次和規模:一是要加快蕪湖縣影視城建設。影視城的建設,要以徽商文化為依托、影視產業為支撐、旅游及三產為增長點,集影視攝制、旅游觀光、會議商務、健身娛樂、農家美食、休閑度假為一體,將其建成我國一流的大型影視旅游文化產業園。二是努力打造南湖休閑旅游品牌。推動南湖風景區的規劃建設,拓寬旅游農家樂、觀光參與業、休閑度假業、購物商貿業的建設渠道,規劃建設起點要高,使之成為亮麗的休閑旅游品牌。三是加大陶辛水韻旅游景區(點)開發力度。根據陶辛水韻旅游區的資源特征,將景區建成以“荷花、水網、民俗、美食”為特色,以生態、休閑、觀光、度假、體驗、寫生等為主要旅游功能的旅游區。力爭通過3年的開發建設,使陶辛水韻旅游景區達到國家4A級標準。四是努力開發其他旅游景區。要對和平生態旅游區、六郎八仙島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快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外資,在未來的5年,將這兩個區域建設成重點旅游景點。

        3.加大宣傳促銷力度,積極擴大休閑農業市場

        為了更好地發展蕪湖縣休閑農業,應重視營銷策劃。要利用農村節慶假日,舉辦各具特色的節慶活動,如“陶辛水韻荷花節”、“老梁山莊桃花節”、“六郎葡萄節、螃蟹節”、“大港龍舟競賽”等,營造氛圍,聚集人氣,提升產業產品的知名度,做到以節促游、以節促銷,將鄉村旅游產品推向市場。加強與旅行社對接,強化品牌意識,搞好主要景點的包裝宣傳、展示展銷和線路組織,并通過電視、廣播、互聯網、報刊、路牌等各種媒體和機會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推介,樹立休閑農業旅游產品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

        第6篇:三峽一日游范文

        一、研究背景

        進入21世紀,國際國內旅游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旅游消費需求正由“傳統游覽型”向“生態體驗型”轉變,消費者在旅游中更加追求特色化的異域風情和異調文化體驗,民俗風情旅游憑借其獨有的特色和魅力成為旅游業新的增長點。因此較偏遠并獨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區,正好契合了人們對邊緣異族異質文化的渴求。

        清遠是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其“三連一陽”地區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其中連南排瑤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但此區域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如整體開發不力,文化內涵不足,旅游設施薄弱,產品開發落后,產業集聚不夠,區域差異明顯等,這些都嚴重影響和制約了“三連一陽民俗風情區”的發展。

        如何把本地區豐富的生態景觀與少數民族風情旅游資源相結合,不僅符合當前民族風情旅游發展需要,也是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發展經濟、文化,加強各民族團結,實現民族經濟共同繁榮的客觀需要,也是清遠樹立國際旅游形象的重要符號。

        二、“三連一陽”地區的旅游開發狀況調查

        為更加詳細了解“三連一陽”地區旅游市場構成及特征,我們通過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777份,有效率為77.7%的方式,從旅游宣傳、旅游資源、接待服務、旅游商品、標志系統等5個指標對本地區旅游發展現狀進行分析。

        (一)旅游宣傳

        問卷采取“宣傳口號易記易懂”和“宣傳渠道多元”兩個評價指標,游客從旅游宣傳重要性和實際表現兩方面打分。結果有71.1%的游客認為兩個評價指標在旅游宣傳方面很重要,只有19.4%的游客認為其表現良好。說明本地區在宣傳口號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各區、縣有的宣傳口號不切實際、較混亂,有的直接沒有宣傳口號。需聘請著名營銷專家來創作或向市民征集,口號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二)旅游資源

        問卷采取“資源豐富且有特色”、“旅游資源得到保護”、“民族風情淳樸濃郁”和“傳統工藝得到傳承”四個指標。游客從重要性和實際表現兩方面打分,結果有91.3%的游客認為四個指標很重要,但只有25.2%的游客認為其表現良好。說明本地區有很多極具研究意義和體驗價值的少數民族特色資源,但由于沒有好好保護和開發利用,傳統文化元素正在慢慢消失,應加大保護力度,積極申報國家或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接待服務

        問卷采取“交通設施便捷發達”、“住宿接待舒適干凈”、“飲食接待衛生規范”和“接待人員服務專業”四個指標。游客從重要性和實際表現兩方面打分,結果有87.9%的游客意識到四個指標很重要,只有22.5%的游客認為其表現良好。說明本地區在交通設施和人員服務方面存在較多不足。部分景區/點距離市區較遠、交通便捷程度不夠,影響游客旅游心情。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交通;并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其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

        (四)旅游商品

        問卷采取“商品品質高口碑好”和“商品包裝精致”兩個指標,游客從重要性和實際表現兩方面打分,結果有78.6%的游客認為這兩個指標很重要,只有25.1%的游客認為其表現良好。說明本地區旅游商品品質存在較多問題:如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價格虛高,給本地區旅游游商品的名譽帶來惡劣影響。應加大對假冒偽劣商品的打擊和處罰力度,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五)標識系統

        問卷采取“交通標志系統清晰”和“旅游景區識別清晰”兩個指標,游客從重要性和實際表現兩方面打分。結果有89.3%的游客認為兩個指標很重要,只有21.8%的游客認為其表現良好。說明本地區在交通標識方面存在不足:一些景區的標識牌模糊和老化、標識牌管理混亂、景區信息沒有及時更新。應加強景區標識牌的管理,及時更新景區信息、做好線路規劃。

        三、“三連一陽”地區在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客源市場開發力度不足,游客消費水平低

        根據調研,來清遠旅游的游客多為26~45歲的省內游客,可以看出清遠的旅游市場對中青年游客有較大的吸引力,但對老年市場和省外市場的開發力度不夠。而且游客的消費水平偏低,且遠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沒有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龍頭示范性作用,而開發民俗生態旅游正是填補老年市場空白的有力對策。

        (二)游客停留時間短,缺乏高端的旅游支撐產品

        清遠被譽為“廣州后花園”,山水資源豐富、區位優勢顯著,主要的客源市場是珠三角地區。隨著廣清一體化的發展、自駕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游客熱衷于一日游,加上清遠缺乏高端的旅游支撐產品、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使得來到本地區的游客逗留時間短。

        (三)景區標識系統不清晰,宣傳力度不足

        清遠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但本地區的千年瑤寨、連山風情瀑布小鎮等景區的知名度還不高,景區的標識牌清晰度不高、模糊老化和管理混亂,這導致游客的旅游欲望不強。宣傳方面則表現為沒有直接的宣傳口號或宣傳口號混亂,直接影響旅游知名度。

        (四)民俗風情區特色不足,缺乏文化體驗內涵

        三連一陽地區是清遠市主要的民族風情聚居地,在開發利用中缺乏鮮明的民族特色。由于區內地形復雜、可利用土地面積小,區內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旅游起步較晚,導致旅游配套設施不足、知名度低、客源少,加上漢化嚴重使得原有的少數民族文化漸漸消失。此外民俗風情區缺乏文化體驗內涵,游客在參觀游覽時沒能夠融入到當地的特色文化中來。

        (五)景區旅游設施薄弱,產品開發落后

        三連一陽地區普遍存在旅游設施較為薄弱的狀況,前期建設的賓館酒店標準較低,部分景區周邊的道路未完善,不能滿足大型旅游大巴通行,公共服務設施衛生條件較差等。在旅游產業高速發展、游客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勢下,旅游設施的好壞直接影響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

        (六)產業集聚不夠,區域差異明顯

        清遠的旅游總效率偏低,規模效應呈現遞減的趨勢,技術效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屬于旅游產業的“草根型”城市。三連一陽地區旅游資源豐富,但受區位因素限制,在空間上離主城區較遠,在旅游開發水平、游客接待量方面與城區差異較大。整個區域的旅游資源整合開發程度低、分布不集中,區域內旅游資源聯動少。現已發展較好的旅游項目主要以自然資源為主,僅有少數如瑤寨、鷹揚關等人文資源被打造成旅游產品,尚有很多如學發公祠、韓愈、劉禹錫等歷史價值高、文化積淀深厚的人文旅游資源未被開發,造成“重自然,輕人文”的局面。

        (七)旅游人才缺乏

        由于本地區旅游產業發展起步晚,行政和行業組織機構不完善,行業管理壓力大,市域經濟環境較落后,難以吸引高素質旅游人才。現有的旅游從業服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服務能力不足,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區域旅游形象和游客的滿意度。

        四、“三連一陽”地區的旅游開發策略

        (一)集聚重點打造“三連一陽”民族風情旅游區

        三連一陽是廣東省瑤、壯等少數民族的最大聚居地,民族風情濃郁,特別是連南排瑤文化在我國獨樹一幟。針對清遠旅游資源整合開發不力、文化內涵不足、旅游特色不鮮明的現狀,我們應依托本地區的核心文化資源,整合當地其他資源,完善旅游產業鏈,重點建設三連一陽民族風情旅游特色區。

        1、以連州、湟川三峽為中心

        湟川是連州的母親河,承載著連州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打造獨特的地域文化能夠展示清遠的人文景觀和歷史積淀。應深度挖掘湟川文化,利用兩岸現有村落修建湟川三峽文化展覽館,展示相關音樂、戲曲等,修復部分纖夫古道、古山寨與古廟以展現湟川三峽以及連州的歷史文化內涵。

        2、打造“風情連南”

        連南可依托秀美的自然景觀以及千年瑤寨、油嶺老排、連南瑤文化博物館等人文景觀,輔以長鼓舞、耍歌堂、婚俗、篝火晚會等民俗風情節慶,打造風情連南。可以依托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南崗瑤寨和油嶺老排,打造全國知名的“活著的古村落”,并導入現代旅游休閑業務,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的古村落群。

        3、打造“連山壯瑤風情區”

        以連山縣城旅游服務為中心,二廣高速旅游公路為交通軸,發展北部壯瑤風情區,依托連山活生態壯瑤民俗村、古瑤瀑布小鎮、大旭山瀑布群等資源優勢,打造主題式瀑布景區,將民族風情融入山水,建設民族風情特色小鎮。通過建立民族風情的體驗區,保護少數民族原有的風俗風情以及文化內涵的同時,使少數民族文化得以宣傳并弘揚。

        4、打造陽山“六個一”

        以韓愈文化為核心,中邦為旅游服務中心,依托廣東第一峰、陽山國家地質公園、北山古寺、石螺溫泉、四驅越野等旅游資源,打造“一峰、一寺、一山、一水、一林、一賽”六個一產品,建設集地質探險、高山度假、河谷風光、戶外活動等于一體的旅游產業園區。并與連州、連南、連山“三連地區”形成輻射效應。

        (二)當地政府的支持與關注

        政府各部門應加強對三連一陽地區的關注度,對重點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加以保護。

        1、保護壯瑤文化,建立民俗文化村

        繼承與發揚瑤族醫藥,弘揚瑤醫文化;發掘和保護瑤族特有的建筑、服飾、語言、習俗等,維護復修瑤族古村落;發掘和保護壯族文化,建立壯族風情村,保護當地的梯田景觀以及壯鄉文化景觀。對三連一陽地區的古民俗村寨進行原地保護性開發,舉辦壯瑤民族文化展演活動,或以影視等方式記錄當地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壯瑤文化,并參與到對壯瑤文化的保護中來。

        2、成立相關保護機構,加強人才培養

        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各類渠道招商引資,吸引外來客商到當地進行旅游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優秀民族風俗的保護。做好文化傳承工作,對尚在的壯瑤族老藝人給予適當的補貼。

        3、保護性開發

        任何旅游在開發過程中都會對旅游資源造成或深或淺的破壞和影響。在對三連一陽地區開發時,要進行合理、科學的開發,最大程度地保護原生性旅游資源,同時要注意生態與文化的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

        (三)挖掘文化體驗類產品內涵,提高游客參與度

        如何讓游客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是休閑度假類產品開發的關鍵,本地區文化底蘊深厚、資源類型豐富,但對產品文化內涵的挖掘不深、營銷手段滯后,鮮有“明星產品”。應圍繞瑤族風情、福地朝圣、歷史名人重點打造文化體驗產品,輔以與公益教育相融合的公益科普旅游產品。將文化引入到旅游開發中,或在旅游景點以及各種博覽會、交易會上將一些民俗文化向廣大游客進行展示,或在旅游商品開發中融入當地文化特色和藝術內涵,以增強旅游商品的文化性、紀念性、實用性,既豐富了生態旅游的內涵,又實現了文化保護與利用的雙贏,這將大大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并延長游客的逗留時間。

        (四)借鑒優秀旅游城市經驗,提升發展水平

        “三連”地區可借鑒麗江的旅游開發經驗,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創新表現形式,如打造“印象三連”的舞臺劇表演形式,開發多種文化產品,提高三連地區的旅游吸引力;“一陽”可借鑒桂林的發展模式,因為兩個城市都有喀斯特地貌景觀,且陽山有“廣東小桂林”之稱。通過借鑒桂林市的旅游發展經驗,提升陽山的生態旅游品牌。“三連一陽”地區應把握發展機會,學習優秀旅游城市的成功經驗,完善基礎“硬”設施,提升服務“軟”實力,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圈。

        (五)利用交通優勢,抓住發展機遇

        近年來,武廣高鐵、貴廣高鐵及二廣高速、廣樂高速的開通,高鐵、高速沿線將會串起巨大的旅游市場,清遠的旅游發展必將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三連一陽”地區應抓住這個契機,提高特色景區的知名度,穩定清遠市和廣州市這兩個基礎市場,以珠三角及港澳臺地區為核心市場并拓展泛珠三角及高鐵、高速沿線、東亞等市場,匯集客源。

        第7篇:三峽一日游范文

        一、萬州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現狀

        1、物流產業規模初現。萬州現在高效便捷、貨暢其流、布局合理的現代物流網絡已經初具規模。在物流總量上,2015年,萬州完成全社會貨運量為6493萬噸,同比增長21.6%;完成貨運周轉量約316.3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8.1%,物流產業已經成為全區支柱產業之一。在物流企業上,萬州現有物流企業1078家,占全區企業總數的8.1%;物流企業從業人員27300人,占全區企業從業人員總量的6.3%。在物流裝備上,全區現有貨運車輛總數達到1.5萬輛,共有各類船舶254艘,貨運船舶大型化、標準化趨勢明顯。

        2、交通脈絡不斷延伸。近年來,萬州傾力打造水陸空鐵立體交通體系,并以“八高八鐵一空一港”為重點著力打造成渝經濟區及“西三角”地區重要綜合交通樞紐。目前,已經初步布局形成了“三高二鐵一空一港”的綜合運輸網絡。“三高”指萬州境內渝萬、萬開、萬云高速公路已建成投入使用;“二鐵”指現轄區內有達萬鐵路和宜萬鐵路,縱貫南北;“一空”指萬州空港,將萬州機場按4D級標準進行升級改造;“一港”指重慶港萬州樞紐港區,萬州區現有長江干線一級航道80.4公里,萬州港成為長江十大港口之一。

        3、物流通道便捷暢通。萬州目前形成了幾條重要的物流通道:長江航道是萬州物流的傳統優勢,萬州與長江流域水運網覆蓋的地區形成了直達運輸,構建了連接西部內陸與湘西北、鄂西及長江下游地區的物流通道。渝萬通道是萬州連接庫區的主要物流渠道,憑借已建成的渝萬、萬云、萬開3條高速公路,將萬州與主城及墊江、梁平、開縣、云陽、奉節、巫山等連接起來,形成了貫通主城和渝東地區最重要的區域物流通道,也是萬州承接主城產業轉移,快速融入大都市區的主要運輸通道。萬蓉通道是萬州開展鐵水聯運的主要渠道,萬州港與達萬鐵路實現水陸聯運和萬蓉班列開通,形成了上海港-萬州港-成都地區的往返鐵水聯運通道。

        二、萬州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具體分析

        (一)優勢

        1、地理位置優越。萬州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北部,處三峽庫區腹心,屬長江上游區域中心城市,在“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結點上,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萬州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促進萬州生產與消費、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增強城市功能,續寫“萬商云集”新篇章等有著重要意義。

        2、口岸優勢突出。一是萬州保稅物流中心(A型)封關運行。目前開展進口保稅倉儲、出口貨物倉儲、出口復進口“一日游”、保稅貨物簡單增殖加工等業務。二是航空口岸臨時開放。開通萬州至香港、澳門客運包機航線,每周往返香港、澳門各一班,旅客上座率良好,去年出境4577人。同時,萬州機場加快推進4D級升級改造前期工作。三是進口糧食指定口岸申報工作全面啟動,今年2月14日獲得市政府和重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批復同意。川東北、湘鄂西、陜南、渝東南、黔東北等周邊地區經萬州中轉的物流量快速增加,物流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

        3、多式聯運便捷。以絲綢之路起點西安為例,西安的物資經安康、達州至萬州705公里,再經過2173公里水路到上海,每噸綜合運價167.66元,比西安經隴海線至連云港1050公里的運價低10.84元。比西安經隴海線、津浦線至上海1522公里的運價低91.08元,比西安經隴海線、津浦線、濟青線至青島1572公里的運價低99.58元,比西安經隴海線、津浦線至天津1526公里的運價低91.76元。同理,長三角地區的部分物資,經萬州轉港至西安、蘭州,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二)萬州發展現代物流業存在的問題

        1、物流布局不夠完善。目前,萬州仍然缺乏與主要經濟腹地間快速、大容量、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運輸通道,制約了未來腹地空間的拓展,支撐二大城市的對外大通道格局還未形成。高速公路僅聯系了重慶主城和云陽、開縣一帶,省際間高速公路建設滯后,規模過小,導致運輸通道仍存在瓶頸。水運整體發展在全市處于領先,但對周邊腹地的吸引有限,輻射距離較近,長江黃金水道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鐵路發展相對滯后,規模小、技術標準低、行車速度慢、開行班次少,運能及效益受到制約。物流通道聯通度不高,港口與其腹地城市間缺少快速的聯系通道,實現鐵水聯運的通道只有一條。現有機場等級相對偏低、規模較小。

        2、物流企業相對落后。萬州區物流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物流業以傳統的運輸為主,現有公路、水路物流企業只要從事貨運業務,附帶從事一些與運輸相關的裝卸服務,第三方物流處于起步階段。航空方面,受航班和航線的影響,主要以客運為主,未能承擔物流方面的職能。物流信息化水平低。萬州目前尚無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各企業獲得貨源主要依靠建立客戶關系和以貨代公司為中介,由于信息化水平低,也在較大程度上導致了企業組織返程貨源的等候成本較高。

        3、物流行業無序競爭加劇。近幾年來,全國經濟增速放緩,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依然嚴重,物流業行業利潤空間下降。隨著重慶市“三基地三港區”建設的加快推進,重慶主城區作為國家級物流樞紐平臺,“三基地三港區”在物流設施、通道建設、信息平臺、城市配送、專業市場群建設等方面均處于領先水平,這對萬州區對接國家級物流樞紐平臺,帶動區域物流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萬州物流競爭優勢有所減弱,區域競爭日益加劇。

        三、萬州現代物流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意義

        首先,萬州發展現代物流業可以降低萬州企業運行成本,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萬州充分發揮水、陸、鐵、空立體交通多式聯運優勢,大力培育發展港口裝卸中轉、倉儲配送、加工貿易等現代物流業,這都將加快企業資金周轉,降低成本,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其次,加快發展現萬州現代物流業,有利于優化配置社會資源,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推動我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提供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手段。萬州發展現代物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一方面有助于農民工“返鄉就業”留下來,另一方面在扶貧攻堅任務中,能夠確保貧困戶真正長期脫貧,不會返貧。最后,萬州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有助于改善投資環境,擴大萬州對外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發展。

        四、推動萬州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1、加快推進物流通道建設。加快實施“十三五”交通規劃,重點推進萬州至重慶(貨運)、至達州(復線)、至利川(復線)、至宜昌(長江北線)、至安康、至黔江的鐵路建設,構建萬州承東啟西、南北通暢的鐵路運輸格局;加快推進萬州經城口至安康、經利川至黔江的高速公路建設,構建萬州東進西出、南來北往的快速通道;加快推進萬州機場技術改造工程,加快推進萬州港口建設。

        第8篇:三峽一日游范文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

        (一)生態旅游的定義:

        “生態旅游”一詞的最早出現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的環境倫理觀開始向旅游領域滲透,隨著旅游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其滲透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大,人們對傳統的大眾旅游形式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也日益關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將環保與旅游作為研究對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對于“生態旅游”這一新詞語,世上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世界旅游組織將之定義為:以生態為基礎理論的旅游,是專項自然旅游的一種形式;生態旅游學會則解釋為: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域會議認為:生態旅游應為倡導愛護環境,或者提供相應的設施及環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損害生態系統或地域文化的情況下訪問、了解、鑒賞、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綜上所述,生態旅游的概念可以這樣歸納:生態旅游是一種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自然區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區域為對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觀、野生生物及相關文化特征為旅游目的,以不改變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及保護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與環境為宗旨,并使當地居民和旅游在經濟上受益為基本原則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為。它包括三重含義:

        1、經歷的質量----提供旅游者高質量的旅游經歷

        即享受自然、認識自然、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體驗。生態旅游以回歸大自然為基調,于是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旅游對象物,必須有特定的旅游觀賞,如優美的自然景觀,獨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滿足人們享受自然、認識自然的需求。生態旅游不僅能使旅游者返璞歸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開闊、潔凈的環境中修養身心,而且能夠了解、研究特定區域內的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以及相關的文化歷史特征,使旅游者從中獲得高質量的旅游經歷。

        2、資源的質量----保護當地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

        生態旅游,就是讓游人在良好生態環境中或旅游游覽,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療養;同時認識自然,了解生態,豐富知識,進而增強環境意識和生態道德觀念,更自覺地關愛自然,保護環境。可見,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環境保護負有責任的旅游方式,它同傳統旅游形式的本質區別在于生態旅游必須具有促進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特點。因此,生態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區的旅游環境質量,使人們在享受、認識自然的同時,又能達到保護自然的目的,從而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其根本宗旨就是貼近自然、保護自然、維護生態的平衡。生態旅游必須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強調在維護良好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開展旅游,生態旅游不能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必須要保持旅游區域內的環境質量和保持生態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有序發展,保持好優異的自然環境。

        3、生活的質量---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即通過旅游開發,為旅游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有效發展經濟,能夠使當地居民在生態環境質量不降低的基礎上,在經濟上、財政上獲得益處。

        (二)生態旅游的特點

        1、自然性:指旅游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區域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風光,人口相對稀少,由于受化影響程度較低,保存著生態環境的相對原始狀態;

        第二,是指在這個區域內具有獨特的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純自然原始狀態的系統,對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為使旅游者選擇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觀察、體驗有別于他們本土文化模式的異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兩個內容的基礎上設計的特種旅游項目和線路,要體現特定的旅游生態環境特征相對集中、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條件和諧相存的要求,項目和線路能夠使旅游者體驗到過去未曾體驗到的心理感受。

        2、保護性:和傳統的旅游活動相比,現代生態旅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保護性。現代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體現在旅游業中的方方面面,對于旅游開發規劃者來說,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上;對于旅游開發商來說,保護性體現在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規劃開發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于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游利用,杜絕短期經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三大效益協調發展;對于游客,保護性則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的素質,珍視自然賦予人類的物質及精神價值,保護旅游資源及環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3、參與性:生態旅游的參與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生態旅游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參與自然與文化生態系統之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這也有利于自然與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同時,通過參與來保證旅游者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和充分的旅游體驗;另一方面,生態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社團組織及研究人員廣泛參與的一種旅游活動。所以,生態旅游還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組織及研究者廣泛參與旅游決策與管理,從而提高旅游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4、高品位與普及性:在生態旅游開展的早期,生態旅游的參與者多為特定族群,一般來說是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養的人。但近些年生態旅游發展的現實卻表現出生態旅游正朝著普及化的方向發展,參加生態旅游的游客已不僅僅只限于有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上層人士,越來越多的普通工人、職員、學生等都加入到生態旅游的隊伍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修身養性的生態旅游將成為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態旅游者的隊伍還將不斷地擴大。

        (三)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

        按照生態旅游資源的屬性,可以把生態旅游資源分為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兩大類型。

        1、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四類:

        一是地文生態旅游資源,包括:(1)地質景觀生態旅游資源,如巖石、礦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遺跡等;(2)地貌景觀生態旅游資源,如山岳景觀、巖溶景觀、海岸地貌等。二是水體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河流、湖泊、溫泉、瀑布、海濱等。三是氣候天象生態旅游資源,包括宜人的氣候、天象奇觀等。四是生物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草原生態旅游資源、古樹名木與奇花異卉、珍稀動物及其棲息地等。

        2、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系統:主要包括兩類: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態旅游資源,包括園林生態旅游資源、農業生態旅游資源、森林公園、植物園、動物園(含野生動物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野營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遺產、民族風情、特種紀念館和紀念地等。二、生態的現狀

        (一)國外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據有關資料顯示“生態旅游及其產品”的提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當時推動這一新生事物發展的先驅主要有美國學者赫克特,世界聯盟生態旅游特別顧問墨西哥人塞勃羅斯等。他們意識到傳統的大眾旅游形式對環境的負面沖擊,從環境保護思路出發,提出了“生態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圍內真正把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活動和產品大規模推出的還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態旅游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范圍不斷擴大,規模也越來越大,其體驗類型也越來越復雜。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統計,1998年發展家旅游收入55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游為120億美元。全世界生態旅游年產值為2000億美元,生態旅游作為最新潮的旅游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圍內生態旅游方興未艾,其中,特別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發達國家。同時,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在推行生態旅游計劃,如馬來西亞提出將本國建成東南亞生態旅游的大本營。

        (二)我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生態旅游雖比世界某些旅游業發達國家起步晚,但發展勢頭卻非常迅猛。1995年1月8日至19日,中國旅游協會生態專業委員會在西雙版納召開中國第一次生態旅游學術研討會;96年由武漢市外事局和旅游局共同主持召開了解生態旅游規劃與發展研討會,1999年為生態環境年,全國各省市已向國家申報了一批生態旅游重點景區和景點,如:四川九寨溝、云南迪慶、湖北神農架、甘肅新絲綢之路、長江三峽、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

        目前,我國開放的生態旅游區主要為森林公園、自然旅游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天然濕地保護區等。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森林生態旅游每年接待游客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100多萬人次和80年代末期的1000多萬人次,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萬人次。1995年實行雙休日后,森林公園的客流量比1994年猛增30%,現在年接待游人達5000多萬人次,2000年,我國森林旅游者將近1億人次。我國已有各類森林公園870處,其中國家森林公園292處,全國已建立起各類自然保護區達1000多個。

        (三)我市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蓬萊旅游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取得了顯著成果,旅游業已經成為蓬萊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旅游綜合收入年均超過10億元,占全市GDP的10%以上,對地方財稅貢獻率達到3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經濟增長點。2000年,蓬萊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特別是在經過連續七年的“黃金周”后,觀光旅游已經達到了成熟期。但在生態旅游的發展方面卻不盡如人意,雖然有較為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但由于起步較晚、規劃設計起點不高和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在規劃建設和市場促銷等方面明顯滯后于觀光旅游。目前,僅有蓬萊閣西苑、興瑞莊園、田橫山文化公園等部分生態旅游資源,經過初步開發形成了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生態旅游景區(點)。但無論是在開發建設規模上,還是在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和效益等方面,與生態旅游開展得較好的國家和地區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以蓬萊閣西苑景區為例,據統計,2004年西苑景區全年接待游客僅為21000人次,與蓬萊市全年接待游客約200萬人次極不相稱。田橫山文化公園作為我市唯一的開發較為完善的旅游公園,其功能主要是滿足我市當地居民的休閑、觀光等方面的需要,盡管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但在經濟效益方面與投入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三、目前我市生態旅游業存在的

        (一)我市現有的重點生態旅游資源:

        1、艾山國家森林公園:艾山位于蓬萊市境內南端,距蓬萊市區42.6公里,海拔814米,是蓬萊境內最高峰。山峰挺拔峻峭,遠望如筆架,山脈東西走向,山脊奇峰羅列,晴日登頂遠眺,可望蓬萊、龍口、棲霞三市概貌和渤黃二海風光。山坡上林木茂盛,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1949年4月成立艾山林場,面積4591畝,樹種包括刺槐、赤松、黑松、落葉松、板栗、蘋果、核桃等,森林覆蓋率84.6%。1991年,被列為省級森林自然保護區。2004年底被確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艾山北麓有尼姑庵和八路軍兵器廠遺址,此外還有扁擔石、蜂窩石、靴子石、通天神水等景點。場內生態環境良好,山林風光秀麗,山間溪水長流,空氣清閑,花香鳥語,氣息宜人,每年都吸引不少游人前往觀光游覽。該區域具有綺麗秀美的自然景色和溫泉,是開展登山觀光、攀巖探險、休閑度假、康體保健等活動的絕佳區域,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2、興瑞莊園:興瑞高特高綠色產業園位于蓬萊市經濟開發區,沿渤、黃海交匯處黃金海岸而建,東鄰蓬萊新港,西望蓬萊仙閣,地理位置優越,自然風光綺麗。該產業園建于1998年,是集農產品種植、海產品養殖、加工銷售和生態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產業園,以高效、特色、高三大特點著稱,重點向游客推出山林野趣休閑游、水上游樂健身游和農業觀光游等項目。興瑞莊園是蓬萊興瑞高特高綠色產業園下屬的四個經營實體之一,占地面積300多畝,莊園內主要景點有潘華樓、小天使、石鋪路、鴛鴦浴池、連心河、日式沙療浴池、愛心橋、泉(錢)涌、八卦池、海仙橋、垂釣水寨、怡情村等,與其它旅游景區相比獨具特色。

        3、蓬萊閣西苑景區:位于蓬萊閣西1公里的龍首山區。龍首山以山巔酷似龍首、山脊起伏盤蜒、形同巨龍騰動而得名。龍首山海拔115米,山區北麓面積360畝,北依渤海、與長山列島隔海相望。林木青蔥、花草繁盛,海淮幽靜,空氣清新,野生鳥群盤旋鳴唱,是一方理想的度假旅游之地。1995年以來,市政府加大投入,依山勢先后建起了狩獵谷、水簾洞、動物園、漁人村、動物表演場、鳥語林等景點,初步形景觀與自然風光的和諧統一。

        4、田橫山文化公園:位于丹崖山西側,距蓬萊城2.5公里,因其位處渤海海峽登州一側,亦稱“登州岬”;又因其位于山東半島最北端,故又名老北山。山上建有燈塔,與旅順老鐵山燈塔的連線即為黃、渤二海分界線,因此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獨特地理地位。田橫山海拔72米,東南與丹崖山相聯,東、北、西三面懸崖陡峭,拔海千仞,形勢險峻。山陰因受浪濤沖刷,巖破石穿,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態各異。田橫山為秦末齊王田橫屯兵處,因以名之。明、清兩代設有炮臺,皆存有遺跡。1987年,田橫山辟為旅游公園,陸續興建海上觀光客運索道、全周影院、田橫山棧道等景點。

        5、十八公里葡萄長廊:葡萄及葡萄酒業是蓬萊市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同時蓬萊又是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勝地,每年來蓬萊旅游度假的中外游客達200萬人次左右。蓬萊市將旅游業和葡萄酒業進行了巧妙結合,在煙蓬旅游觀光大道兩側規劃了18公里葡萄觀光長廊,建設無公害葡萄種植基地3萬畝,配以綠化、美化小品等景點,形成集葡萄莊園、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設及葡萄生態旅游為一體的葡萄長廊。

        6、溫石湯溫泉:溫石湯溫泉位于蓬萊市南34公里村里集鎮溫石湯村,距艾崮山風景區10公里。溫泉水溫常年保持在攝氏50—52度,晝夜流量1000立方米。溫泉水質晶瑩清澈,光潔,泉水中含有豐富的氟、氯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冬浴暖,夏浴爽,去污解乏,療傷止癢,對關節炎、皮膚病有明顯療效,常浴溫泉水對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潤膚、美容大有裨益。

        7、生態谷:為實現蓬萊海濱度假旅游優勢與艾山森林公園度假旅游優勢的有效連接,市政府斥資在二者之間的山谷中規劃打造了一條生態旅游專用通道,即“生態谷”,實現了南北兩大度假旅游區域的直線貫通。生態谷長約50公里,兩側進行高品位、高質量的綠化美化,并建有休憩賓舍小品等,在綠化帶外有許多可供游人親自采摘的果品種植林,別有一番風情。

        8、蓬萊村:蓬萊村景區占地230畝,是以我國古典園林為載體、以仙文化為內涵的主題公園。景區“一池三山”匯集中國北方皇家園林之雄、南方私家園林之秀為一體,表現出道家的思想精華,反映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書畫、詩詞歌賦、古典建筑等文化系統工程,同時也俱備餐飲、娛樂、休閑、會務、度假等功能。

        (二)目前我市生態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資源開發力度不夠,沒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態旅游景區(點)。

        我市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既有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如艾山森林公園、溫石湯溫泉、海濱沙灘等,又有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如十八公里葡萄長廊、蓬萊村、蓬萊閣西苑、田橫山文化公園、興瑞莊園等。由于規劃設計和開發資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除了西苑、田橫山公園、興瑞莊園和在建的蓬萊村外,其它的生態旅游資源或處于規劃設計階段,或處于項目招商階段,接待功能完善的生態旅游景區(點)太少。

        2、生態旅游形式單一,參與互動性活動饋乏。

        由于目前我市的生態旅游景區(點)較少,當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蓬萊開展生態旅游大多數選擇的是西苑景區和田橫山文化公園,而這兩處景區都 是以休閑、觀賞為主,參與互動性的活動基本沒有,久而久之,會逐漸失去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生態旅游業向高層次和規模化進一步發展。

        3、宣傳促銷力度不強,參與者數量較少,難以形成旅游熱點。

        我市旅游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成果顯著,已經成為了我市四大主導產業之一。不但擁有每年大約200萬人次的游客市場,以蓬萊閣、蓬萊水城、海洋極地世界、八仙過海口等新老景區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也與日俱增,這與我們近幾年不斷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是密不可分的。生態旅游業作為旅游業中的一個新興的旅游形式,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范圍內都尚處于成長期,除了加大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外,更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引導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宣傳促銷工作尤為重要。目前我市對外的旅游宣傳促銷景點,更多的是集中在蓬萊閣、蓬萊水城、海洋極地世界和八仙過海口等部分重點景區(點)上,而對于蓬萊閣西苑、田橫山公園、興瑞莊園等已初具規模的生態旅游景點宣傳促銷工作明顯滯后,導致這些景點知名度不高,難以形成旅游熱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無法達到有機的統一。

        4、不便,無旅游專線,成為制約生態旅游業發展的“瓶頸”。

        我市的生態旅游資源豐富,且地理位置分散,距離蓬萊市城區普遍較遠,最近的田橫山文化公園和蓬萊閣西苑距離市中心也有五公里左右,而最遠的艾山國家森林公園距離市區有50公里之遙。生態旅游的參與者主要是收入較為穩定、可以享受法定節假日和雙休日的城鎮居民。作為蓬萊境內的第一山,艾山之名、艾山之美,相信很多蓬萊人都有所耳聞,但又有多少人能身臨其境、親身體驗一下艾山的旖旎風光呢?有許多人想去,但由于沒有旅游專線車,乘公交車則耗時耗力,而目前我市擁有私家車的家庭畢竟是少數,導致無法開展“一日游”,本地居民參與人數較少,無法形成人氣。同艾山相比,距離城區較近的蓬萊閣西苑和田橫山公園則要好一些。隨著摩托車在家庭中的普及,城區居民駕摩托車到這兩個景點休閑游覽更經濟實惠。可見,交通問題在生態旅游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四、我市生態業需要解決的幾個

        (一)高點規劃,精心設計,加大開發力度,打造生態旅游精品景區。

        成立由旅游、規劃、林業、環保等部門組成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協調小組,加強對生態旅游的,同時聘請生態旅游方面有關的專家、學者和規劃設計人員,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全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通過政府投入、經營權轉讓、招商引資等多種方式、多個渠道籌集開發建設資金,吸收各種成分參與,解決開發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整合生態旅游資源,精心打造四大生態旅游板塊:東部以十八公里葡萄長廊為中心,結合臥虎山森林公園組成田園觀光生態游板塊;南部以艾山國家森公園為中心,結合大劉家水庫水上游樂、溫石湯溫泉康療組成體驗生態游板塊;西部以蓬萊閣西苑景區為中心,結合田橫山文化公園和主題樂園組成休閑互動生態游板塊;北部以蓬萊村為中心,結合興瑞莊園、海上觀光、海市蜃樓組成夢幻仙境生態游板塊,形成東西部以煙蓬觀光大道和海濱觀光大道為連接、南北部以“生態谷”旅游專用通道為連接的生態旅游總體格局。具體為:

        1、東部:田園觀光生態游板塊

        利用現有的煙蓬大道兩側的18公里葡萄觀光長廊,建設無公害葡萄種植基地,配以綠化、美化小品等景點,規劃建設集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設及生態觀光旅游于一體的葡萄產業帶。將葡萄酒廠建設與生態旅游開發進行有機的結合,一方面可以使旅游觀光者充分領略到優美的田園風光,呼吸到田間自然清新的空氣,另一方面可以為旅游觀光者現場講解葡萄酒加工釀造工藝,宣傳葡萄酒豐厚的背景知識,同時品嘗到原汁原味的、可以同世界名酒相媲美的國產佳釀。既可增加旅游收入,又可為發展創造商機,逐步形成以“旅游觀光,生態建設,葡萄加工,娛樂飲食”于一體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保護性開發建設位于經濟開發區內的臥虎山森林公園。公園建設遵循“保護、開發、利用”的原則,突出生態功能,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以森林生態旅游為主題,充分發揮森林公園的多功能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和山野情趣,形成一個集自然生態、旅游娛樂、科普于一體的綜合性近郊森林公園。在不破壞整體風格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公園可規劃為森林游覽區、游樂野營區、生活服務區等功能分區,豐富和完善公園的生態旅游接待功能。

        2、南部:自然體驗生態游板塊

        艾山區域內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擁有艾山國家森林公園、大劉家水庫、溫石湯溫泉等自然資源,開展生態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規劃為三大功能區:

        (1)艾山國家森林公園:

        按照“整體規劃、分片開發、區內游覽、區外居住”的原則進行開發建設。森林公園內進行整體規劃,并按功能進行分區。可分為登山游覽區、運動區、科普教育區、紅色旅游區、野營體驗區、休憩服務區等,時機成熟時進行分片開發,形成一個集觀光游覽、科普教育、體育運動、探險、休憩、攝影、作畫、養生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森林公園生態旅游區。

        (2)溫泉康療區:

        在溫泉所在地溫石湯村或其附近,規劃建設一處休閑度假村。其功能分區為:

        A、溫泉療養區:建設水療樓一座,可開設多個浴種,如中藥浴、桑拿浴、沖浪浴等。在用溫泉理療的同時,還可與光療、磁療、電療及針灸、按摩等多種理療配合,為游客去疾消疲。

        B、康樂度假區:建設溫泉休閑別墅、溫泉公寓酒店、全循環天然溫泉泳池。整修原有的荷塘池,并建設一些與環境相協調的游憩建筑、平臺和眺望建筑小品,使游客在享受理療減壓的同時,又可休閑觀光。

        C、配套服務區:根據康樂度假的需要,建設保齡球館、網球場、商場購物、餐飲、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滿足游客休閑娛樂的需要。

        (3)水上運動區:

        利用大劉家水庫開發水上運動娛樂項目,進行垂釣、劃船、摩托艇、皮劃艇、漁家樂等水上娛樂活動。同時,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高品位的綠化美化,打造一個青山綠水的旅游勝地。

        3:西部:休閑互動生態游板塊

        該板塊內的蓬萊閣西苑景區和田橫山文化公園處于旅游度假區內,距離城區較近,是本地居民閑暇時休閑觀光的主要選擇景點,地理位置相對具有優勢。經過多年的規劃建設,這兩個景點都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接待能力,并各有特點。蓬萊閣西苑花草繁盛,空氣清新,鳥語花香,另有一個小型動物園,深受青少年旅游者的喜愛。田橫山文化公園位于田橫山上,東、北、西三面懸崖陡峭,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態各異,拔海千仞,形勢險峻。南面則綠樹環抱,綠草茵茵,品位高雅,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得到了完美結合,是中老年朋友休閑健身的首選。但這兩個景點共同的缺陷都是以休閑觀光為主,功能比較相似,如果沒有適當的連結點,兩者之間容易形成競爭關系。這個連結點應該是功能與這兩個景點功能不同,位置介于二者之間而更靠近于蓬萊閣西苑。因此,在蓬萊閣西苑東部建設一處以游客參與互動為題材的、以游樂項目為主的游樂園是必要的,以增強該板塊的動感,從而使該板塊形成一個規模宏大、動靜結合的主題樂園,游人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各個區域去游玩。

        4、北部:夢幻仙境生態游板塊

        目前正在建設中的蓬萊村是以我國古典園林為載體、以仙文化為內涵的主題公園,填補了我市旅游業在這一方面的空白。而興瑞莊園景點經過數年的發展,雖具備了一定的生態旅游接待能力,但在旅游經營方面差強人意。究其原因,除了距離城區較遠的因素之外,自身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熱點項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蓬萊村項目的出現,將有效地縮短興瑞莊園與城區的距離。如果興瑞莊園能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完善旅游功能,兩個風格迥異的生態旅游項目可以在該區域內達到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另外,如果再結合該區域沿海海面的海上觀光、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海市蜃樓”奇觀,該板塊必將成為我市生態旅游的熱點區域。

        (二)開展多種生態旅游形式,豐富生態旅游活動內容。

        充分利用各種生態旅游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旅游活動。以前人們對生態旅游的認識更多的是停留在游覽觀光方面,而對參與互動沒有太多的要求。其實生態旅游更應該體現在參與體驗方面,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參與活動,如探險、休憩、攝影、作畫、野炊、野營、體育等。根據我市目前的實際情況,可以開展“一日游”或“二日游”,讓旅游者充分體驗野外活動的樂趣。

        (三)加大宣傳力度,打造著名生態旅游品牌,形成旅游熱點。

        二十一世紀,人類邁入了“信息爆炸”。在這個時代,信息通過多種形態媒體構成的信息系統傳遞。如果不注意對自身的宣傳,將會很快被淹沒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之中。生態旅游作為一個新興的旅游形式,在全球范圍內發展勢頭都非常迅猛,得到了各地旅游部門的普遍重視,近幾年國內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生態旅游景區。我們應該借助“人間仙境”和“優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品牌,同時結合蓬萊閣、蓬萊水城、海洋極地世界等著名景區(點)的觀光游和休閑度假游,通過多個渠道、多種媒體,包裝宣傳我市的生態旅游業,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打造著名的生態旅游品牌,并加強與各地旅游機構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態旅游熱點。

        (四)開辟生態旅游專線,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條件。

        可與客運部門合作,在重點旅游區與市區之間開辟周末或節假日生態旅游專線,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時,在景區內部也應提供一定的交通設施,讓游客真正能進得來,出得去,游得開。

        五、生態旅游發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原則

        旅游資源開發作為一項經濟活動,只有按照旅游經濟活動的進行,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要有嚴肅的性,不合理的開發,就是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旅游業的一時發展。為此,生態旅游的開發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從國內外生態旅游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來看,制定生態旅游規劃,實施生態旅游開發時,主要應遵循以下原則:

        1、永續利用原則

        “永續利用”是時代的產物,它是一種使人類在開發旅游資源時不但顧及到當代人的經濟需要,而且還顧及到不對后代人進一步需要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發展策略。盡管它不意味著為后代和將來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卻通過對經濟效益、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協調,使當代人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旅游資源利用,造福子孫后代。

        2、保護性開發原則

        要使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就必須加強對旅游資源的保護。針對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而言,開發和保護的關系應體現的總的原則是:開發應服從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資源得到妥善保護,開發才能得到收益;開發取得收益,反過來可促進保護工作。但是,一旦開發與保護出現矛盾,保護對開發擁有絕對否決權。

        3、特色性原則

        旅游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眾不同的獨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特色是旅游資源的靈魂。

        4、協調性原則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必須與整個生態區的環境相協調,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資源的特色,又可以構成集聚旅游資源的整體美,使游客觀后感到舒適、自然。

        5、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市場經濟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態旅游作為旅游的一種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這個效益不僅是指經濟效益,還包括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必須高度地協調統一。而當三者出現矛盾時,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高于一切為指導原則,即經濟效益必須從屬于上述兩種效益。實際上,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最優化時,其經濟效益肯定也是相當可觀的。

        (二)生態旅游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

        1、保護生態資源,改善生態環境

        不可否認,我市是生態環境保護較好的地區之一。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環保工作必須長抓不懈,不能掉以輕心。如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不僅生態環境質量會嚴重下降,使生態旅游無法開展,而且將會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保護好現有的生態資源,堅決制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加大植樹、種花、種草力度,盡快提高森林和綠地的覆蓋率,力爭城市的整體綠化水平有較大的提高。

        2、編制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規劃

        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規劃。應對全市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建立從可行性論證-開發規劃-監督管理的科學可行的開發程序,堅決反對“一哄而上”的無規劃的開發。應建立市政府直接領導下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協調小組,編制具有指導意義的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全市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指導和協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工作,制止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中的不良行為。

        3、制定法規,加強科學管理

        生態旅游會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是弊大還是利大,這并不取決于是否開發旅游,而是取決于是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科學的管理。要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加強科學管理,而科學管理的基礎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開發生態旅游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并加強對生態旅游區的科學管理,做到“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杜絕一切破壞環境資源的現象。

        4、突出生態旅游產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

        生態旅游成敗的關鍵在于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我市的生態旅游還處于研究探索和起步階段,生態旅游產品存在著類型單一、檔次低等諸多問題。因此,應吸收國內外發展生態旅游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市的實際情況,立足本地資源和歷史文化優勢,大力開發獨具特色的半島型生態旅游產品,重點開發登山探險游、動植物觀賞游、海濱度假觀光游、農業觀光游和溫泉康療等專項旅游產品。在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一是要突出特色,二是豐富生態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以此建立新型的生態旅游市場體系,推動我市生態旅游的發展。

        5、提高參與性,改變單一的觀光結構

        在21世紀中,休閑度假將取代觀光旅游成為旅游的主體。而讓游客能親自參與和親身體驗是休閑度假產品風靡世界的最直接原因。在考慮旅游與生態的關系時,僅僅關注如何將生態資源利用于旅游事業是不夠的,還應該掌握生態旅游者的消費心理和興趣傾向,在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的同時,建立起使生態旅游者能夠參與的新型觀光結構,延長其逗留時間。

        6、完善逗留設施,提高服務水平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產品,旅游接待設施和服務都是不可忽視的開發內容。必須創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環境,這既包括硬件設施,也包括軟件方面的服務和管理,兩者缺一不可。必須全方位地開發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項目,進行綜合性的開發。旅游接待設施的建設可按照“區內游,區外住”的原則,以減少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频道88 | 色五月日韩中文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在线插放免费 | 日本女子下部视频午夜 | 亚洲日本天堂在线 | 先锋影音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