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骨科護理綜述范文

        骨科護理綜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科護理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骨科護理綜述

        第1篇:骨科護理綜述范文

        摘 要:目的: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術后尿潴留的預防效果,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方法:選取手術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尿潴留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促進骨科手術患者膀胱功能恢復,預防術后尿潴留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綜合護理干預;骨科;術后;尿潴留;預防

            尿潴留是臨床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之一,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影響術后的康復進程。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人民醫院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預防骨科患者術后尿潴留,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骨科2009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的手術患者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齡18~75歲,平均(57.65±10.27)歲。手術原因包括上肢骨折32例,下肢骨折44例,腰椎間盤突出14例,股骨頭壞死10例。全部患者均采用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或連續硬膜外麻醉,術前均可自行排尿,術后均留置導尿管,時間均在24 h以上。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全部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從性別、年齡、手術原因、麻醉方式、置管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措施: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導、訓練臥位排便、術后誘導排尿等措施。術前訪視時告知患者術后發生尿潴留的可能性、危害性、預防措施和解決辦法,囑患者術前排盡尿液。耐心做好心理疏導,避免患者過度緊張。訓練患者進行臥位排便,強調臥位排便對預防尿潴留的重要性,爭取患者主動配合。排便時注意掩蓋,保護患者隱私,避免尷尬,同時注意保護手術部位,避免引起疼痛。在病情許可的條件下,盡量協助患者采取習慣姿勢進行排尿。疼痛較甚患者可酌情給予鎮痛泵,鎮痛劑的選擇應以不引起排尿抑制的藥物為佳。術后定期夾閉尿管,規律,以刺激膀胱功能恢復。術后酌情進行腹部熱敷、按摩、聽流水聲、溫水沖洗會、叩擊關元穴、針灸三陰交穴等誘導措施.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6):1524.

        第2篇:骨科護理綜述范文

        [關鍵詞] 四化管理模式 骨科 優質護理示范病房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295-01

        國家衛生部就臨床護理工作曾多次強調,要做到“患者”、“臨床”、“社會”貼近[1]。基礎護理是臨床各項醫護工作的前提,新醫改的亮點部分即是落實基礎護理重要性。為加強醫院臨床護理工作,給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安全、滿意的護理服務,2010年國家衛生部將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2]。針對骨科老年患者多、復雜病例多、急診手術多的特點,我院自2010年2月在骨科優質護理示范病房將四化管理模式應用于臨床,四化管理為護理崗位固定化、全程護理人性化、護理內容個體化、護患關系親情化的模式。通過增強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主動服務意識,改進醫療服務流程,使患者滿意度和護理服務質量明顯提高。現綜述如下。

        1 護理崗位固定化模式

        1.1 崗位設置 本次研究選擇的我院骨科優質護理示范病房共有護士16名,均為女性,其中助理護士2人。年齡19-43歲,平均26.5歲。護齡>10年6名。5-10年6名,

        1.2 護士長工作職責 在病區護士長為管理者,負責指導和檢查病區各項工作的進展和落實情況,同時對各組患者的醫護過程每天要輪換參與[3]。主班護士負責管理患者的賬務,醫囑的輸入,病區物品的供應。治療護士負責消毒隔離、藥品的管理、較長時間輸液的配制工作。

        1.3 組長工作職責 組長的職責是開展健康教育,對醫囑執行情況進行把關,在本組治療醫護工作中參與和指導,對患者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組織下級護士的培訓并進行病房管理,對本組大手術及危重患者的護理工作或技術性強的專科操作要負責或直接參與,對危重患者進行并發癥的預防評估并制定護理計劃,每天及時掌握患者病情,指導和監督各項制度的落實情況,與護士長配合做好護理質控和病房管理工作,及時解決患者的問題和醫生溝通,對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主持或組織護理業務學習和查房工作,負責本組護理人員的護理記錄書寫規范檢查和考核,負責本組患者治療和體檢的落實,通常有工作能力強,資歷在10年左右的護士競爭上崗。

        1.4 組員、助理護士工作職責 組員的病房工作在組長的指導下進行,對所管床位的醫護過程負責,包括患者手術前后治療的護理,晨晚間護理,入院和出院的護理、檢查相關知識的指導,健康宣教的開展,對組長所指導的各項護理計劃和措施要積極落實,并參與病房管理和基礎護理工作[4]。高年資責任護士要在帶教和實習護士的臨床教學中對低年資護士負責,協助組長對護理疑難問題進行討論和參與護理查房,助理護士主要對患者的生活護理協助責任護士完成。

        1.5 彈性化排班 針對科室手術時間安排不固定,急診手術數量多的特點,制定彈性排班制度,為解決護理人員不足的局面,增設機動人員,以緩解緊張的工作局面。增設責護副班,中晚夜班副班,治療副班,使工作崗位分工明確,細化到每個環節,以完善護理工作。

        2 護理內容個體化模式

        2.1 護理級別進行個體化設置 依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病情變化特點來進行分級護理,在骨科患者中自理能力訓練及康復訓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在完全不能自理時需對其行幫助護理,可自理的患者護理人員可給予協助,并鼓勵和指導其完成自我生活護理。

        2.2 疾病護理個體化設置 依據患者的病史、既往手術史及效果、并發疾病做好觀察了解并與醫生溝通,對疑難病例的討論和查房要主動參與,并制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護理方案。

        2.3 健康教育個體化設置 依據骨科病種自身各段的特性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包括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法、康復鍛煉、護理內容、示范病例和家庭護理等,為便于患者更易掌握和接受,可用圖文的形式展現。責任護士依據患者病情的不同在入院時分發,并依據每天治療的進程給予個體化的指導,及時收集患者意見并對護理計劃進行修改。

        2.4 醫護小組個體化設置 為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認識,建立醫護小組可使護理人員對患者的手術方案及治療情況進行了解,有計劃的行心理護理和宣教,改變患者認為護士只會發藥、打針的片面理解,使護理工作更貼近于患者和臨床。醫護小組的建立,便于護理人員將患者的情況及時有效反饋給醫生,醫生病例分析和理論講解時也增加了護士的合作經驗和理論知識,做出正確的護理判斷,有利于醫護關系的融洽合作。

        3 全程護理人性化設置

        3.1 人性化語言建立 對入住院、出院的全程實施溫馨、熱情的服務用語,用親切的笑容、以誠相待來取得患者的信任。如接診時先問“您好”,操作出現失誤時需先道歉,操作結束后說“感謝”等,對患者的合理要求盡量做到滿足。

        3.2 人性化環境建立 為患者建立整潔、安靜、安全、舒適的住院環境,依據性別、年齡大小來進行病房病區設置,床間設置隔簾,床邊放床旁凳和床頭柜,合理增設壁柜,方便規范化放置,對病房進行定期的清潔和消毒。

        3.3 人性化便民措施建立 病區內可設置公用電話,便民箱,微波爐,設立送餐、訂餐服務,對陪護進行規范,提供出院回訪電話、患者聯系卡、網站等。

        3.4 人性化護理操作 臨床護理工作的對象是身心均承受較大痛苦的患者,首先強調的是對患者生命健康,人性化尊重、關懷的服務。標準化護理操作是關愛、尊重患者,建立以人為本護理服務行為的有力保證。需要護士有扎實的專科知識、嫻熟的操作外,還應從神態、語言方面體現尊重和關愛。

        4 護患溝通親情化設置 在患者住院期間,加強醫患有效溝通,重視患者心理干預,以消除思想顧慮[5]。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制作入院須知和骨科簡介,對骨科各種疾病的治療、護理、轉歸、康復及注意事項向患者做出指導,設溝通展板,張貼患者的意見和建議,包括表揚、批評、道歉、感謝等,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溝通。

        5 小結 四化管理模式的開展,為骨科創建優質護理示范病房提供了有利條件,提高了護理質量,護理人員在責任心加強的同時,服務于患者的觀念也在逐步完善[6],基礎護理、健康教育、重危護理、護理文書方面均取得較大改善,表明四化管理模式可提高護理質量,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的有益嘗試,護理通過展開優質護理活動,認識到責任的重要性,樹立為患者服務的意識,力爭以嫻熟的操作技術和優良的服務態度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實施護理崗位固定化,對患者的病情及治療過程進行有效掌握,順利完成各項護理工作,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全新護理理念。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并使用規范化護理語言,建立舒適的住院環境,加強護患溝通,以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及生存質量,以循證醫學的方法和思維開展護理全程,對護理學科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段麗麗.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價的權重建立科學的護理質量評價方法[J].中國護理管理,2007,7(2):52-53.

        [2] 邱瑞娟,張廣清,劉玉珍.開展優質服務提升護理品牌[J].護理管理雜志,2005,5(1):58-59.

        [3] 方芳.護理查房現狀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2):148-150.

        [4] 韓紅梅,鄧小英,方艷雅.層級管理聯合連續排班在神經外科的實踐[J].護理學雜志,2010,25(5):61-62.

        第3篇:骨科護理綜述范文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098-02

        骨科患者由于疼痛,腫脹,功能障礙帶來的活動受限,導致胃腸道動力減慢,這是常見的骨科護理問題便秘的相關因素。便秘在骨科臥床患者中,發生率為50%-70%[1]。治療便秘應以理氣通腑,促進胃腸道動力為主[2],臨床上常見的護理措施有鼓勵患者多飲水,更換,順時針按摩腹部,遵醫囑口服潤腸劑,緩瀉劑,開塞露納肛等,在這些措施中,對以臟腑經絡學說為依據的穴位按摩的關注較少,現就穴位按摩對骨科患者胃腸道動力的影響與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以臟腑經絡學說為依據應用穴位按摩的概念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息息相通,緊密相連,相互為用,臟腑以“通”為順,腑氣通則五臟安[3]。胃腸道動力減弱在中醫上是指氣機郁滯、大腸氣機不暢,導致腸道通降傳導功能失常[4]。根據中醫經絡理論人體穴位與病理,生理等反應存在關聯[5]。穴位按摩通過神經、經絡的傳導反射作用,良性刺激腸道,可調理氣機、溫中去濕、扶助正氣,暢通經絡,脾氣得運,從而增強胃腸道動力[6],軟化通暢大便[7]。所謂穴位按摩是指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指導下,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上,運用各種手法進行按摩,以調節機體病理、生理狀態,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8]。表現在胃腸道方面,穴位按摩[9],取上巨虛、天樞、足三里、大腸俞等穴位,根據“穴之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論,對以上穴位進行按摩,按摩雖然在體表,但其作用可達于臟腑,四肢百骸,它疏通經絡、導滯消積、健脾和胃,扶正祛邪、促進胃腸道腸動力[10]。

        2 穴位按摩的實施

        王永炎主編的《中醫內科學》[11]對便秘的辨證分型,大致分為實秘和虛秘兩大類,實秘包括熱秘、氣秘和寒秘等,虛秘包括血虛秘(陰虛秘)、氣虛秘(陽虛秘)和氣血兩虛秘。原則上熱秘者:面赤身熱、口干舌躁、小便量少黃、大便干結,掐揉內庭,按揉大腸俞、太沖、足三里。氣秘者:噯氣頻頻、胸腹滿悶、大便干結,按揉膻中、章門。寒秘者:腰膝酸軟冷痛、四肢不溫、排便艱澀,加按手掌按在肚臍,順時針和逆時針按摩腰骶部,按揉腎俞。虛秘者:神疲、氣短、汗出、臨便努掙、排便不暢,按揉腎俞、長強、志室和膻中。具體操作時: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穴位按摩的意義,功效,穴位位置及按摩方法,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取穴準確,護士大拇指交替按摩穴位,略震動手指,逐步用力,由輕到重,以患者感到酸麻沉脹為限[12],每穴3-5min,每天早上晚上各1次,情況允許以選擇晨起的時間為佳,因晨起結腸活動活躍,早餐后易引起胃―結腸反射[13]。通過收集相關文獻資料表明天樞、上巨虛、足三里、大腸俞這四穴在治療便秘中的使用率均超過1/3[14],其中60.7%取穴天樞,50.0%取穴上巨虛,46.4%取穴足三里,39.3%取穴大腸俞,現具體來分析這四穴:

        2.1 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位于臍旁開兩寸,是身體之中點,猶如天地交合之升降清濁樞紐,人的氣機升降沉浮,上下溝通,均通過此穴。按壓天樞,猶如調順腸胃氣機,促進胃腸道動力[15]。李艷慧等[16]報道,治療便秘深刺天樞穴,總有效率達100%。

        2.2 上巨虛屬足陽明胃經在膝關節以下的腧穴,為大腸經的下合穴[17],能調順本經絡循行所涉及的臟腑,調順胃腸氣機。

        2.3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與下合穴,犢鼻穴下旁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具有調和氣血、強健腸胃、扶正固本之功效[18]。動物實驗表明,刺激足三里能調整胃泌素、胃動素的分泌量,促進胃腸道動力[19]。按摩足三里可疏通經絡、和胃消滯、調理氣機、健運脾胃、促進胃腸道動力,改善術后腹脹[20]。

        2.4 大腸俞 屬太陽膀胱經,主治腸炎、便秘等。

        3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方法

        3.1 患者方面知識的缺乏 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急于見效心理,臨床上常用的治療便秘的方法多為藥物治療和灌腸治療,穴位按摩不如藥物治療和灌腸治療見效快,而且雖能取得一時之效,但一旦停用往往復發,日久會導致傳輸功能障礙,結腸神經黏膜損傷而加重便秘。因為長期使用大黃、番瀉葉、和爽、開塞露、甘油灌腸劑等藥,干擾胃腸激素調節,損害胃腸神經叢,最終依賴瀉藥,形成“瀉劑結腸”,而中醫認為中氣不足而臟腑乏力,不應輕易用瀉藥而強行攻下以免傷正。因此知識宣教,心理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告知穴位按摩對胃腸道動力有標本兼治的作用,穴位按摩使患者調暢氣機,調和陰陽,促進胃腸蠕動力,達到瀉下通便的目的。二缺乏重視心理,未發生腸蠕動減慢前患者意識不到便秘帶來的危害和痛苦,一些患者認為護士每日詢問排便情況純屬多余,排便是無關緊要的,預防便秘宣教和飲食宣教不能配合,發生便秘甚至危及生命。臨床上治療便秘一般予口服潤腸通便的藥物、開塞露納肛灌腸等措施,此時患者便秘已形成,同時常伴有納呆、腹痛、腹脹癥狀。所以我們在患者未發生便秘之前就開始進行穴位按摩治療,符合中醫學“治未病”的防治原則。針對知識缺乏的改進方法:加強護患溝通,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說明便秘和瀉藥的危害。告訴患者有便意時盡快排便,避免糞便滯留腸內時間過久加重大便干結。同時在患者排便時,提供隱蔽的環境,保護其隱私,消除緊張情緒。

        3.2 護士方面對中醫理論知識掌握不全面 西醫院校畢業的護士對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全面,但是經過培訓后,普通護理人員均能掌握穴位按摩的方法,值得在骨科工作中推廣使用。針對知識缺乏的改進方法:加強繼續教育學習,護理人員主動學習中醫護理相關知識,提高中醫護理操作技能。

        4 小 結

        通過穴位按摩可和腸理胃、寬胸理氣,有效促進胃腸道動力。它避免了用藥及灌腸之苦,減少了瀉劑型腸病的發生,從而使患者氣機得以恢復,陰陽調和,標本兼治,也符合中醫學“治未病”的防治原則,操作簡便,值得在骨科工作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陽世偉,羅靜,殷磊,等.骨科臥床病人便秘原因調查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3,18(5):331-332.

        [2] 李信群.穴位按摩對剖宮產術后腸蠕動恢復的影響[J].北京中醫,2007,26(2):103.

        [3] 劉延英,張玉華,李華君,等.指針護理促進腹部手術后排氣的臨床研究[J].護理進修雜志,2007,22(1):12-13.

        [4] 韋玉芳,鄧學軍.穴位按摩治療下肢骨折患者便秘的療效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4,19(18):51-52.

        [5] 王世華.選穴針刺及腹部按摩對臥床患者排便的影響[J].四川中醫,2007,25(8):78.

        [6] 羅才貴,劉明軍.實用中醫推拿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5.

        [7] 姜,寧文帥,李剛.腦卒中患者便秘的中醫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雜志,2010,27(6A):839-840.

        [8] 劉革新中醫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62.

        [9] 張遠玲,朱詩文,劉素芳.中醫護理干預中風患者便秘的效果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8,20(3):310-311.

        [10] 嚴雋陶.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42.

        [11] 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00-205.

        [12] 于愛華,周蟾娟.穴位按摩預防術后尿潴留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3,18(9):689.

        [13] 彭月娥,梁海英.按壓法促使便秘患者排便的臨床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9):49.

        [14] 黃剛,陳平,陳海云.腹針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術后便秘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1,43(3):107-108.

        [15] 張雅麗,陳方蕾,蔡俊萍,等.耳穴貼壓與常規通便治療腎臟疾病便秘效果及成本比較[J].護理學雜志,2010,25(1):45.

        [16] 李艷慧,尹麗麗,王澍欣,等.穴位貼敷治療便秘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3):189.

        [17] 羅才貴,劉明軍.實用中醫推拿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5.

        [18] 程麗.艾灸足三里輔助治療癌癥相關性腹瀉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9,24(11):43-44.

        第4篇:骨科護理綜述范文

        1睡眠良好的標準

        Monroe[3](1967)提出睡眠良好的標準為:入睡順利,入睡時間在10~15min內;整個睡眠過程中不覺醒;覺醒后清爽、舒服的感覺。

        2骨科患者睡眠障礙的類型

        入睡困難:從想要入睡到實際入睡所用時間超過1h,占51.2%,是骨科患者的最常見類型;不能入睡:有輕微的聲響刺激便會醒來,一夜睡眠中醒來達2次以上,占41.9%;早醒:早晨覺醒比以往正常時提前2h以上,醒后即不能再入睡,占39.5%;睡眠時間縮短:雖然有充裕的時間,但一夜合計睡眠少于5h,占37.1%[4]。

        3骨科患者睡眠障礙的發生率

        骨科住院患者中51.2%的患者有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4]。趙東芳等[5]調查結果顯示骨科住院患者有53.3%的患者失眠,26.7%的患者可疑失眠。

        4睡眠障礙的相關因素

        4.1疼痛

        大部分的骨科患者認為造成睡眠障礙的首要因素是疼痛。李同愛[6]對220例骨科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疼痛是影響睡眠的第一位因素,56.4%的患者選擇了這一條。

        4.2舒適的改變

        趙建玲[7]對140例骨科患者進行調查分析顯示不適引起患者睡眠睡眠障礙占48.6%。骨科患者對要求較嚴格,部分患者必須進行肢體固定,如皮牽引、骨牽引、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但長時間的牽引和石膏固定,使患者難以變換,患者長時間的保持一種固定,往往易疲勞和難以適應引起患者的不適感,從而影響睡眠質量。

        4.3環境因素

        23.3%的患者認為非醫源性噪聲是影響睡眠的主要因素[5],比如說夜間意外傷害收住院,術后患者的,另外醫護人員在病房里對患者進行搶救與治療等是影響患者睡眠質量的重要因素[8]。環境陌生也是致患者睡眠障礙的因素。醫院對于患者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周圍都是住院患者,沒有親人在身邊,患者角色突然發生改變,患者一時不能適應[9]。

        4.4心理因素

        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抑郁、情緒不穩定,心理障礙導致失眠占15.9%[6]。懼怕手術、擔心預后及機體功能是否完全康復占12%[10]。而住院經費問題、緊張焦慮是影響睡眠的又一重要因素[11]。

        5護理干預

        對住院患者實施睡眠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起著關鍵作用[12]。田擁軍等[13]的調查結果顯示:護理措施的系統實施對骨科失眠患者是有益的。采用心理治療、行為矯正、睡眠衛生指導多種干預措施與藥物輔助治療相結合,可收到獨特的效果。

        5.1疼痛護理

        使睡眠障礙得以改善的首要措施是“疼痛的緩解”[6]。

        5.1.1有效止痛

        對于骨科患者疼痛,護士要主動采取各種可行措施,以減輕患者疼痛,對應用鎮痛泵的患者請麻醉師及時調節藥量,對其他疼痛患者遵醫囑合理用藥,采用WHO推薦的三階梯藥物止痛法:第一階梯應用消炎痛;第二階梯應用曲馬多、可待因、美舒寧;第三階梯應用美施康定,疼痛癥狀的患者肝腎功能應無嚴重障礙[14]。但對于其他原因明確的術后疼痛,可以采取預防性給藥或定時給藥,有學者主張至少在睡前30min給予鎮痛藥,不要等到疼痛難以忍受而影響睡眠和休息時才用藥,可有效防止失眠。指導患者預防或減輕疼痛:在對睡眠障礙患者的護理措施與效果評價中,患者指出,首要的護理措施是醫護人員教授的預防或減輕疼痛的方法。鼓勵患者主動活動,如充分握拳、松拳,股四頭肌等長、等張收縮活動,踝、趾關節屈伸活動等,必要時給予適當按摩加冷敷、熱敷。進行各種放松訓練,如深呼吸、慢節律并輔以輕音樂,看電視、幽默、分散注意力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多與患者溝通和交流。護士與患者進行必要談話,可提高患者的鎮痛效果。從患者傷后第1天或手術當天,就應加強對疼痛的觀察與控制,從而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睡眠條件[15]。

        5.1.2舒適護理

        舒適護理不但可以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同時可減少鎮痛藥的使用,減少患者因鎮痛藥引起的不良反應,促進患者術后的順利康復[16]。合理使用肢墊、各種牽引器械,盡量為患者取得舒適的,增加身體的舒適度,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經常變換,用軟枕抬高患肢,保持關節良好的功能位置,使肢體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促進靜脈血回流,預防肢體腫脹及攣縮,減輕疼痛,教會患者如何正確的制動與功能鍛煉,預防關節強直,石膏過緊引起肢體腫脹、麻木,要及時松解石膏,改善血液循環。有條件的患者可于臨睡前按摩,重點是按壓內關、神門、印堂、安眠、足三里、腎俞、命門、心俞、太陽、風池、肝俞、脾俞、涌泉等穴位,按壓足底頭腦左半球、腦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腎臟等反射區,放松肌肉繼而轉移患者對睡眠障礙的緊張度,達到全身放松,有利于入睡[17]。

        5.2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

        有學者認為,改善住院環境,保持病區舒適、安靜,對床墊、枕頭等寢具引起的不適及時予以解決,以患者的方便和舒適為目的的護理,對患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18]。患者入院后因周圍環境陌生,生活習慣改變以及病房中噪聲、強光、氣味、溫度和濕度等的變化,均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護士要綜合考慮一切可能造成患者失眠的環境因素,并消除不利影響,幫助患者盡快熟悉環境。合理安排病室,分配病房時按病情輕重、年齡分配,以免因病情、年齡、睡眠習慣而互相影響。夜間收住院的患者盡量安排在小房間,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護士站旁邊留出一間小房間,專門用于夜間新收住院患者和術后患者,這樣既有助于護士的觀察和治療,也不會影響到其他患者。另外,護理人員還應為患者提供潔凈、松軟、舒適的睡衣,保證床單位的清潔,經常通風換氣,消除病房異味,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醫務人員注意控制夜間談話及音量,護士應該在注意自身的同時,管理病區的環境,做好患者家屬的管理,晚10:00熄燈前清空患者家屬,并做好解釋工作,盡量不影響其他患者。病房設置光線柔和的床頭燈,避免光線直接對著患者的眼睛。護士夜間查房和治療時要做到“四輕”,即說話輕、走路輕、關門輕、操作輕,并盡可能改進夜間工作流程,根據病情要集中治療和護理,實行個體化護理,在不影響療效的前提下,不在患者睡眠時做治療,減少對患者的干擾。盡量通過多方協調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19]。

        5.3注重心理和社會支持

        5.3.1心理護理

        護士要善于運用交流溝通技巧和傾聽技術,理解患者苦惱和需求,找出心理問題癥結所在,為實施個性化心理護理提供依據。耐心細致的做好宣教和解釋,使其盡快消除陌生感,盡快適應環境。講解疾病有關知識,介紹同類疾病的成功病例,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減輕恐懼與焦慮,消除不良情緒影響,恢復心理平衡,促進睡眠。

        5.3.2心理學治療

        在傳統的疼痛治療基礎上結合心理學治療起到更好的作用[20],可減低患者的藥物用量。認知行為療法結合心理護理可改變患者對人、對事、對己的看法,糾正心理偏差,減輕心理負擔[17]。有關文獻已經證實,認知行為療法對多種類型的急、慢性疼痛都有顯著療效,包括術后痛、腰背痛、風濕性關節炎痛、肌纖維痛等[21];支持心理療法:勸導、啟發、鼓勵、支持、同情、保證等方式,來幫助和指導患者分析認識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使其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和優勢,以渡過心理危機,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催眠療法:包括誘導、治療性暗示和終止催眠體驗的暗示。

        5.3.3增加住院費用透明度,減輕患者的經濟顧慮

        護士應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和經濟情況,耐心解釋各種檢查的必要性,盡量為患者節省住院費用,實行每日清單制,可隨時到護士站查詢,讓患者少一份擔心,多一份放心,使其心理上得到支持和鼓勵。盡量減輕經費問題帶來的壓力,可使睡眠得到改善。

        5.3.4做好睡眠知識宣教

        第5篇:骨科護理綜述范文

        【關鍵詞】 疼痛管理; 疼痛干預; 人工膝關節置換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 on pain contro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for nursing staff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reoperative period.Method:25 nurses who participate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nursing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Pain management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during preoperative period,the pai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Result: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the totally 64% of the orthopedic nurses had learned about knowledge of pain but not systematically,64% and 32% of nurse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ought it necessary and very necessary to study.Only 8% of the nurses obtained knowledge of pain from academic journals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score of knowledg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s after the pain management was (16.08±4.12)score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9.68±3.87)scores of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in management; Pain intervent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23

        人工膝關節置換(TKA)作為一種治療終末期膝關節疾患的手段,取得了良好臨床效果。然而,作為一種創傷性治療手段,手術本身也帶來了嚴重的圍手術期疼痛問題。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會出現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引起身體一系列生理反應,疼痛時間會持續數天甚至數周,劇烈的疼痛可以產生應激反應,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對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礎疾病的患者帶來嚴重的威脅,甚至會導致患者休克[1-2]。如何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已成為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為了有效地控制疼痛,1936年,美國麻醉學教授EA Rovenstine在紐約創辦“Pain Clinic”;1973年,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成立;自2004年開始,每年10月11日為國際鎮痛日。隨著對疼痛研究的進展,自控鎮痛、局部神經阻滯、膝關節腔內注藥、超前鎮痛以及多模式鎮痛等多種鎮痛方式不斷問世[3],但國外文獻[4]報道仍有50%~70%的患者術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緩解。有調查結果表明,受慢性疼痛困擾人口的比例在發達國家中占總人口的30%,在美國有1/2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痛的患者,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鎮痛措施[5-6]。趙繼軍[7]對5000多例門診患者進行疼痛現狀調查,結果發現40%的患者有疼痛癥狀,其中50%以上以疼痛為主要癥狀,雖然相當數量的患者采取了一些鎮痛措施,但仍有50%以上的患者承受著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困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對268例住院患者的調查中還發現,80%的患者疼痛知識缺乏,88%的患者遭受著疼痛的折磨。Rawal等[8]認為,要解決這種鎮痛效果不良的問題,關鍵在于建立一個有效的疼痛管理體系,而不僅僅是發展鎮痛技術本身,要從以醫生和麻醉師為主體的疼痛控制,轉變為以護理為基礎,以醫生和麻醉師為督導的疼痛管理。有調查表明,由于部分護理人員對疼痛控制認識不足,致使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通過實施疼痛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護理人員對疼痛控制的認知和治療態度。

        為此,本科自2014年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TKA)圍手術期對護理人員實施了疼痛控制的組織管理,收到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12日-2014年8月30日就職于本院骨科的護理人員25名,參與疼痛控制管理實施,護理人員資料統計于2014年3月。護理人員年齡18~41歲,平均(24.00±7.23)歲;年齡:≤20歲4名,21~30歲13名,31~40歲6名,≥41歲2名;學歷:中專10名,大專6名,本科以上學歷9名;職稱:護士13名,護師7名,主管護師以上5名;護齡:≤5年11名,6~10年8名,11~15年3名,≥16年3名。

        1.2 組織管理及實施

        1.2.1 組織形式 成立以骨科醫生、麻醉醫師、護士、康復治療師及患者共同參與的疼痛控制小組,制訂針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疼痛管理計劃。

        1.2.2 培訓內容 針對不同層次護理人員能力及需求的不同,確定培訓內容,制定培訓方案,主要內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常見原因、影響因素、病理生理、術后疼痛對患者的影響、圍手術期鎮痛新觀念;疼痛的評估方法;手術前疼痛宣教內容;規范的疼痛記錄;常用鎮痛藥阿片類藥物及非甾體類藥物的適應證、禁忌證、拮抗反應、用藥劑量及用藥途徑等。還選派護士長或高年資護士到國外或上級醫院參加疼痛管理的培訓學習;責任護士按時參加護理部疼痛護理學組定期組織的疼痛控制的交流學習。

        在病房大廳張貼疼痛知識相關宣傳資料,發放疼痛教育手冊和疼痛教育溫馨提示卡。在入院8 h內完成首次疼痛教育,責任護士了解患者及對疼痛、止痛藥的認識、疼痛體驗經歷及需求,并進行相應的疼痛宣教。主要的宣教內容包括:疼痛的危害及鎮痛的必要性;超前鎮痛、規律鎮痛、保護性鎮痛等新的疼痛治療理念;疼痛藥物的使用等,以期使患者及家屬能夠更好地配合甚至主動參與疼痛管理。

        1.2.3 實施流程 患者入院后,首先由醫生及護理人員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相應的圍手術期鎮痛方案,其次,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基本評估,測評患者及家屬對于疼痛的認知程度,由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疼痛教育,使其了解鎮痛方案、各種疼痛知識,并基本掌握疼痛評估的方法,能夠主動地配合疼痛管理過程;然后,按照職責分工要求,在患者圍手術期進行相應的疼痛干預,骨科醫師及麻醉醫師共同完成圍手術期按時鎮痛。護士在患者康復治療前半小時口服常規鎮痛藥,降低患者康復訓練時的疼痛,提高其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圍手術期疼痛情況由護士指導患者自行評估,確定疼痛程度。疼痛評估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評估-處置-再評估;不僅評估患者靜息時的疼痛,還要評估活動時、功能鍛煉后的疼痛。護士參照VAS評分量表酌情處理患者疼痛情況,當疼痛評分≥5分時,報告醫生并遵醫囑使用有效的鎮痛藥物,在評分≤4分時,則可根據患者的需要運用一些非藥物的方法緩解患者的疼痛,如冷敷、改變、按摩、活動肢體、分散注意力、音樂療法、理療等。

        在疼痛干預后,及時觀察患者的依從性,評價鎮痛干預措施實施后的疼痛控制情況,根據患者的疼痛控制情況調整或者增加疼痛控制措施,并進行詳細的記錄。

        1.3 評價指標 本院自2014年3月13日起實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疼痛管理,以本科25名護理人員作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25份,回收25分,回收率為100%。護理人員于3月12日首次填寫Abdalrahim等[9]設計的“護士疼痛知識和態度調查問卷”,作為疼痛管理實施前護士疼痛知識和態度的基線調查;2014年8月30日再次填寫調查問卷,作為疼痛管理實施后對護士疼痛知識和態度調查。該項問卷內含21項問題,主要對疼痛認定、疼痛控制、鎮痛藥相關信息進行調查。通過對問卷答題正確率的統計,量化護理人員對疼痛知識與疼痛控制態度的把握。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護理人員疼痛知識需求情況 本組64%骨科護理人員學習過疼痛知識,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護理人員認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學習,只有8%經常從學術期刊上獲取疼痛相關知識,見表1。

        2.2 護理人員實施疼痛管理前后疼痛認知情況比較 實施疼痛管理后,護士對于疼痛認知程度測評得分為(16.08±4.12)分,明顯高于實施疼痛管理前的(9.68±3.8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的護士主要通過臨床工作實踐獲取疼痛知識,其次為學校學習、參加繼續教育學習班或自學等途徑。一方面,通過臨床工作或自學疼痛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護士在學校教育中獲取的疼痛知識非常有限,工作后參加系統的疼痛知識繼續教育機會又不多,因此護理人員疼痛知識比較匱乏。本研究顯示:64%骨科護理人員學習過疼痛知識,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護理人員認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學習,只有8%經常從學術期刊上獲取疼痛相關知識。進行系統的疼痛管理,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對于疼痛的認知情況,提高其對超前鎮痛與定時給藥問題的理解以及對患者鎮痛藥物依賴性的認識,使其良好地把握鎮痛藥物劑量,并能進行適當的疼痛評估與選擇合適的疼痛控制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作為國外骨科的常規制度已施行多年,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van Valen等[10]的研究指出,通過進行疼痛的相關教育能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疼痛管理的知識、改善護理人員對待疼痛的態度,從而有效地幫助患者進行疼痛控制。Hanley[11]則指出護理人員具有的疼痛相關知識和疼痛管理態度直接影響著其進行疼痛管理的質量。我國疼痛管理制度起步晚,發展較慢。目前國內大多數護理人員尚未完全掌握足夠的理念和知識,使疼痛管理制度不能有效發揮其作用,李漓等[12]采用Margo McCaffery設計的《疼痛知識與態度調查表》對374名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進行調查研究證實,國內護理人員的疼痛知識相當缺乏,平均答對率僅38.9%,明顯低于McCaffery等[13-14]報道的72%的標準。喻惠丹等[15]采用Rod Sloman設計的《老年人疼痛知識調查量表》對621名護理人員的研究也證實,疼痛知識問卷平均分僅為41.17分,遠遠低于80%的合格率。

        以科主任、護士長為團隊的主導,加強了整個組織管理的權威性,一方面保證了各個方案的實施,另一方面,增加患者對于疼痛干預的信心;由骨科醫師、護士、患者及其家屬組成的團隊共同參與,使疼痛管理的模式向醫生-護士-病患模式轉變,在該模式中護理人員成為疼痛控制的主體,這與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充當醫生與患者橋梁的作用相適應:(1)護理人員有更多的時間與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進行教育并實施疼痛干預,確保了對患者教育的落實及鎮痛干預措施的及時執行;(2)護理人員能更及時地對疼痛干預后的效果進行評估、記錄及觀察[16];(3)護理人員能夠更及時地將疼痛干預的情況向醫生反饋,以便更好地調整和更改干預措施;在管理方面,護理人員內部分層次管理,各司其職,形成一個一體化、系統化和標準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這不僅保證了疼痛干預的順利進行,還有助于進行持續的質量控制;動態評估及評估-干預-再評估的模式,使得疼痛評估成為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這一方面保證了評估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有利于護理人員掌握整個疼痛變化,另一方面也保證了疼痛干預措施的及時調整,提高了疼痛管理的效果,縮短了疼痛管理過程。經本研究證實,通過在人工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疼痛管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質量及患者對于疼痛控制的滿意度。

        總之,通過在人工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實施合理而有效的鎮痛管理,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對于疼痛知識的掌握及正確的態度認識。該疼痛管理模式可以作為建立“疼痛管理護理工作模式”的基礎,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丘,劉英,許方榮.不同麻醉和鎮痛方法對老年患者非心臟手術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5):10-12.

        [2]王麗娜,段嫦麗,尹保民.腰硬聯合麻醉分娩鎮痛對產后抑郁癥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2):54-56.

        [3]劉振宇.骨科術后疼痛處理綜述[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2):141-143.

        [4] Howington J U,Hanel R A,Harrigan M R,et al.The Neuroform stent,the first microcatheter-delivered stent for use in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J].Neurosurgery,2004,54(1):2-5.

        [5]王春雪,王擁軍.建立慢性疼痛的組織化醫療模式[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7):601-602.

        [6] Merboth M 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2000,35(2):375-383.

        [7]趙繼軍.疼痛臨床管理[J].醫學研究雜志,2007,36(9):61.

        [8] Rawal N,Berggren anization of acute pain services:a low-cost model[J].Pain,1994,57(2):117-123.

        [9] Abdalrahim M S,Majali S A,Stomberg M W,et al.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program on improving nurs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pain[J].Nurse Educ Pract,2011,11(4):250-255.

        [10] van Valen R,van Vuuren H,van Domburg R T,et al.Pain management after cardiac surgery:experience with a nurse-driven pain protocol[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2,11(1):62-69.

        [11] Hanley J.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eristomal pyoderma gangrenosum[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1,20(7):S12,S14-S17.

        [12]李漓,劉雪琴.護士疼痛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J].護理研究,2003,17(11):633-635.

        [13] McCaffery M,Robinson E S.Your patient is in pain―here’s how you 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5,quiz 45-37.

        [14] McCaffery M,Ferrell B R.Nurses’ knowledge of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how much progress have we mad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1997,14(3):175-188.

        [15]喻惠丹,Petrini M,劉義蘭.護士對老年病人疼痛知識掌握的現狀調查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695-698.

        第6篇:骨科護理綜述范文

        中國實用醫藥(期刊級別:國家級期刊 ) issn:1673-7555 cn:11-5547/r 郵發代號:80-600 周期:旬刊 出版地:北京市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主辦單位:中國康復醫學會 中國實用醫藥期刊簡介         《中國實用醫藥》雜志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中國康復醫學會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專業性學術期刊。由中國實用醫藥雜志社出版發行。

        主要欄目

        設有:論著、短篇論著、專家論壇、專題報道、綜述、臨床醫學、藥物與臨床、實驗與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臨床案例、中醫中藥、藥物研究與鑒定、藥物質量控制、藥品檢驗、藥物經濟學、衛生論壇、檢驗論壇、診治分析、誤診分析、醫學影像技術、醫院建設與管理、醫藥教學、康復論壇;內科疾病、外科疾病、婦產科疾病、兒科疾病、五官科疾病、腫瘤科疾病、血液內分泌疾病;醫技檢查與臨床診斷、神經系統疾病、結核病、呼吸系及胸部疾病、老年疾病、骨科疾病、 循環系統疾病、皮膚性病;藥學進展、藥物制劑、藥事管理、呼吸系統用藥專欄、神經科藥物專欄、循環系統用藥專欄、感染科用藥專欄、 兒科用藥專欄、中藥及天然藥物專欄、婦產科用藥專欄、消化系統用藥專欄、泌尿系統用藥專欄、精神科用藥專欄、五官科用藥專欄、皮膚性病科用藥專欄、代謝疾病及內分泌系統疾病用藥專欄、男科及泌尿系統用藥專欄、抗病毒藥物專欄、傳染病藥物專欄、抗結核病藥物專欄、老年病藥物專欄、心血管系統藥物專欄、中西醫結合用藥專欄、抗艾滋病及感染性疾病藥物專欄、生物制品專欄、抗微生物藥物專欄、激素及影響內分泌的藥物專欄、用藥指南、藥事組織、制劑技術、調查研究與分析、臨床醫學信息學、醫院數字化、臨床與護理工程、醫療設備維修與管理、醫學圖書與情報、護理園地、醫院建設與管理、經驗薈萃等欄目。

        第7篇:骨科護理綜述范文

        【摘要】外固定支架治療骨折起自三、四十年代,近幾十年發展迅速。在國內,因其操作簡便,力學穩定,功能較全,配套完善等,在治療四肢骨折方面已被廣泛認可并迅速發展。本文通過闡訴外固定支架治療骨折護理的現狀,歸納了影響患者術后康復的因素及其相應護理措施,以期為骨科外固定支架治療骨折的臨床護理提供信息。

        【關鍵詞】外固定支架;骨折;護理

        外固定支架是根據骨折治療要求,通過穿插在骨上的鋼針和體外裝置的連接達到骨折固定、加壓、牽伸等作用,為骨折的愈合制造生物力學環境,達到治療目的[1,2]。由于外固定支架具有設計合理,選材考究,術后允許再調整等特點。固定角度的可調性,是骨外固定的優點[3]。而且術后不需要其他外固定保護,在早期即可進行傷肢的功能鍛煉,克服了1,2期骨折愈合方式的缺點,支持了“第3種愈合方式”的觀點[4]。近年來體外固定支架已廣泛用于治療四肢骨折[5]。但若術前術后護理不當也會引起并發癥,如:針孔感染,支架松動,骨折不愈合等[6]。現將外固定支架治療骨折的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一 護理

        (一)心理護理:患者突然骨折,使其產生恐懼和焦慮,對骨折后肢體功能恢復顧慮較多,缺乏信心,情緒抑郁,不能很好的配合康復訓練[7],因此我們首先要做好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交流,向患者做自我介紹和病區環境介紹,疾病的知識,治療的方法,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二)術前準備:備齊各項常規檢查報告,如血、尿常規,出凝血時間測定,肝、腎功能,心電圖,X線片等。手術前晚根據麻醉方式通知患者禁食禁飲的時間,如臂叢麻醉術前需禁食6小時,禁飲4小時,連硬外麻術前12小時開始禁食,術前6小時禁水[8]。術前半小時行手術野皮膚準備,范圍應超過骨折部位上下2個關節以上6cm。

        (三)術后一般護理:按臂叢或硬膜外麻醉術后常規護理。上肢骨折術后,用薄枕墊高患肢30°。下肢骨折術后將薄枕墊于窩及小腿處,使膝關節屈曲20°-30°,以促進淋巴和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肢體腫脹。合并血管損傷或骨間膜高壓征患肢不宜墊高,以免加重肌肉缺血、腫脹、壞死[9]。外固定支架治療骨折可因穿針不當,損傷肢體的主要血管及神經[10]。因此在術后24小時內要密切觀察患肢末梢皮膚的顏色、溫度以及動脈搏動、活動情況。

        (四)預防針道感染:外固定支架在治療過程中的并發癥,除釘道感染報道較多外,其它并發癥報道較少[11,12]。嚴重的感染將被迫拔針而終止應用此方法治療。這也是外固定支架治療骨折早期沒有被推廣的原因[13]。術后第二天及時更換敷料,保持外固定支架針道敷料干燥,一般2-3天換藥一次。如針孔處無滲出可酌情暴露,每日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針孔處2-3次。一旦針道處的鋼針上形成了硬的灰白色纖維素環,切勿以棉球用力擦拭針孔處或將纖維素環當作普通皮痂擦掉,因其對針孔感染有屏障作用,可以減少感染。密切觀察針孔有無出血、分泌物及發熱等現象,如發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匯報醫生,查明原因,遇到針孔嚴重感染的患者要立即報告主治醫生,加強局部護理,保持引流通暢,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及抗菌治療,局部可用雷夫奴爾黃沙條換藥[14]。并停止功能鍛煉。經上述處理感染未好轉者需果斷拔除外固定支架。感染控制后重新固定[15]。

        (五)外固定支架松動的預防:外固定支架松動可導致骨折再移位,影響骨折愈合,應定時檢查螺絲有無松動,及時扭緊螺母,以保證外固定支架對骨折端的牢固固定。

        (六)功能鍛煉:有研究表明:下肢制動6周后,電鏡下可觀察到腓腸肌肌纖維變性,脂肪和纖維組織增加,殘存肌纖維的橫斷面積減少26%,主要表現為Ⅰ型肌纖維萎縮,2個月后其肌容積減少一半[16,17] 。另有文獻報道:制動3周后的大鼠進行3周的自然訓練未能使雄激素受體的結合容量完全恢復正常,肌纖維依然存在萎縮。但3周低強度的運動訓練能明顯提高局部肌組織雄激素受體結合容量并改善肌纖維形態 [18]。骨折外固定支架的優點是固定一般較為牢固,患者可早期負重,加強功能鍛煉。但由于患者心理懼怕和對疼痛的敏感,往往不愿早期負重及功能鍛煉,結果致骨折延遲愈合,肢體關節僵直或強直[19]。因此應正確指導患者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功能鍛煉,可以促進患肢腫脹的消退,預防關節功能障礙,防止骨質疏松及肌肉萎縮,促進骨折牢固愈合,要使患者認識到功能鍛煉是其他治療無法取代[20],讓患者主動配合功能鍛煉。

        1 肌肉鍛煉:進行患肢肌力充分等長收縮和舒張,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靜脈和淋巴回流,減輕腫脹,防止肌肉萎縮;同時,通過肌肉收縮和舒張,給骨折處以生理壓力,有助于骨折端接觸,促進骨折愈合[21]。每日2-3次,每次15-30min。

        2 關節鍛煉:術后第2-3天腫脹開始消退時開始鍛煉,術后第2天鼓勵患者可開始關節鍛煉:上肢骨折以肩關節和肘關節為重點。肩關節以外展、上舉、旋轉為主,肘關節以屈、伸、外旋為主。下肢骨折主要鍛煉關節屈伸。3-5 天后行主動運動。以病人不感到疲勞、骨折部不發生疼痛為宜。在大腿,術后可立即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而在小腿,術后常易形成醫源性垂足,因此,早期的足背伸訓練尤為重要[22]。如果為下肢骨折,術后第2周后協助患者在床邊扶雙拐患肢不負重站立,并逐漸過渡到行走練習,注意安全,防止摔倒[23]。 但是對橈骨遠端骨折是否早期活動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論。

        二 出院指導

        (一)繼續功能鍛煉,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直。教會患者及家屬鍛煉的方法,了解功能鍛煉的意義和重要性,使患者積極主動地進行訓練,家屬也盡可能協助其完成被動訓練。

        (二)外固定支架暴露于肢體外側,需要固定的時間一般為3-6月,為防止針孔感染,每日用 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針孔2-3次,保持針孔處的清潔與干燥。如針孔周圍有紅腫疼痛應及時就診。

        (三)外固定支架注意防止外力碰撞。特別要向下肢骨折的患者強調避免外傷。告知患者及家屬不能隨便拆卸或松動固定支架的螺絲釘,以免引起支架松脫,導致骨折的移位畸形。

        (四)給予含鈣豐富,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骨折的愈合。

        (五)定期門診復查。X光片示有連續骨痂生長,且塑形良好,則可去除外固定支架,拔釘后,將釘道用酒精紗布外敷,并加壓包扎3-4 d后即愈。

        三 小結

        外固定支架可改變固定角度,實施了早期的牢固穩定與后期的彈性固定,早期即可進行傷肢的功能鍛煉,是治療四肢骨折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有廣泛或嚴重軟組織損傷的開放骨折,骨外固定器幾乎是唯一有效的固定方法[24,25]。但外固定支架也有針孔感染、支架松動、骨折不愈合等并發癥,因此加強術前術后的護理工作,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著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為了促進骨折愈合,盡量避免發生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療骨折的相關并發癥,完善的術前術后、心理護理、以及周到的出院指導是尤為重要的。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日益增高。而對骨折患者來說,術后進行及時、正確、有效的功能鍛煉,對術后康復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64.

        [2] 王秋根,張秋林.現代外固定支架治療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41.

        [3] 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0.

        [4] 王淑芳,周鳳.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的護理.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5,16(2):26-27.

        [5] 賈長榮,石潔.三維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骨折的護理.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6,8(3):42-43.

        [6] 張余,尹慶水,權日,等.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骨折的并發癥及防治.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0,7(10):40-43.

        [7] 于仲嘉,劉光儀,張志占,等.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臨床應用.中華骨科雜志,1996,16(4):211-214.

        [8] 黃敏,賈靜,馬巧霞.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折的臨床護理.河北醫藥,2001,5:12.

        [9] 孫占勝,蔡錦方,孫寶國,等.Bastiani式單側外固定架治療股骨髁上骨折.中華創傷雜志,1997,13(1):45.

        [10] 秦建軍,邢文志,景鐵良.骨外固定架治療嚴重開放粉碎性脛腓骨骨折.骨與關節損傷雜志,1996,11(6):368-369.

        [11] 蔡一紅.外固定支架臨床臨床應用的術后護理.實用護理雜志,2001,11(16):9-11.

        [12] 賀京西,李吾成,陳伯倫,等.外固定器治療針道感染及其防治.中華骨科雜志,1996,16(10):630.

        [13] 范曉群,馬永威,耿麗華.酒精和碘伏用于外固定架針孔消毒效果對比觀察.中華醫院感染雜志,1997,7(3):165.

        [14] 林國兵,李平生,李重茂,等.超關節外固定器治療脛腓骨下段開放粉碎性骨折.中華骨科雜志,1997,12(9):580.

        [15] 張春燕. 外固定支架治療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的護理43例.現代護理,2007,24(13):31-33.

        [16] 倪國新.制動對骨骼肌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1997,3(4):9.

        [17] Hather BM,Adams GR,Tesch PA,et al.Skeletal muscle responses to lowˉer limb suspension inhumans.Appl Physiol,1992,72:1493-1498.

        [18] oFransen M,Mc Connel S,Bell M.Therapeutic exereise for peple with osˉteoarthritis of the hip or knee:A systematic review.Rheumatol,2002,291:737-1745

        [19] 謝秀霞,楊曉娟.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折的術后護理.中原醫刊,2002,4(2):15.

        [20] 楊彩霞.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骨折的臨床護理體會.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7,13(6):97-99.

        [21] 文化娟,白桂.下肢骨折術后內固定物斷裂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3):192.

        [22] 廖惠芳,周遠蘭,吳豐果.外固定架治療脛腓骨骨折 的護理62例.2005,26(03):336-337.

        [23] 孫愛臣,張英.多功能骨外固定架的臨床應用及護理.現代醫藥衛生.2005,21(02):220.

        [24] 潘志軍,黃宗堅,袁中興.重度開放性脛腓骨骨折的治療.中華骨科雜志,1997,17(6):373-375.

        第8篇:骨科護理綜述范文

        【關鍵詞】 骨關節炎,膝;老年病;關節部位注射;膝關節鏡手術;全膝關節置換術;護理;綜述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又稱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病或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是骨傷科常見的一種以膝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甚至關節畸形為主要臨床癥狀的疾病[1]。門診膝痛患者有1/2以上是因為骨關節炎而就醫,60歲人群中,50%在x線片上有骨關節炎表現,其中35%~50%有臨床癥狀;75歲以上人群中,80%有骨關節炎表現,年齡越大,骨關節炎出現臨床癥狀者比例越高[2]。我國老年人的koa主要由于關節退變,關節軟骨變性,繼之出現裂隙,軟化或剝脫,骨質裸露,軟骨周圍組織增生,骨贅形成,造成關節活動受限。當增生的骨贅壓迫刺激其周圍的軟組織及血管神經,引起無菌性炎癥時,則會出現關節疼痛或腫脹[3]。近年來老年koa西醫治療護理方法逐漸增多,本文就其護理現狀進行綜述如下。

        1 關節部位注射的相關護理

        用玻璃酸鈉治療koa,能夠給患者補充外源性玻璃酸鈉,提高關節液內玻璃酸鈉的含量,使軟骨表面形成自然屏障,減輕或消除關節的摩擦,改善滑膜的生物學功能,恢復和穩定關節內環境,重建koa關節內已被打亂的平衡系統。玻璃酸鈉治療中度骨關節炎的遠期療效較好,7年后的有效率占66.5%,可見使用玻璃酸鈉注射療法治療中度koa可以延緩病程的進展,具有較好的遠期療效[4]。

        陜海麗等[5]對28例老年koa患者在首次、第2次、第5次注射玻璃酸鈉治療過程中了解患者心理狀況及實施護理干預,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得出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并實施注射前及注射后的護理干預,以達到最滿意療效。結果通過護理干預,在第2次注射前,患者的緊張心理、擔心穿刺疼痛及對注射技術的信任度均有了明顯改善。李勤[6]

        對56例老年koa患者通過中西醫結合療法進行治療,配合系統化護理,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并且在護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心理護理與康復指導顯得尤為重要。趙勇等[7]采用玻璃酸鈉關節內注射結合康復訓練治療koa患者30例發現,對早中期koa療效較好,對重癥患者或反復治療無效者,建議其采用膝關節手術治療,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在術后進行康復訓練指導,使患者提高獨立生活能力,從而提高其生存質量。劉潤森等[8]采用骨肽注射液、玻璃酸鈉配合中藥熏洗治療koa患者110例,并與106例予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配合口服吲哚美辛及維生素b1治療組對照。結果治療組有效率占89.09%,對照組有效率占75.47%,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齊光華[9]用熏洗方聯合玻璃酸鈉腔內注射治療koa患者55例,并與55例單純腔內注射玻璃酸鈉患者對照。療程11個月,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疼痛程度變化、不良反應、復發率等的差異。結果兩組緩解骨關節炎患者靜息痛的作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05);兩組在改善koa的運動痛和koa關節活動度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 行膝關節鏡手術的相關護理

        關節鏡具有視野開闊、操作方便、診斷明確、創傷小、疼痛輕、皮膚瘢痕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同時輔以正確的康復護理是膝關節鏡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能有效改善和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預防肌腱和關節囊粘連和攣縮,軟化瘢痕,恢復關節和肢體功能。張錫梅[10]對34例老年koa患者實施膝關節鏡手術,并配合因人而異的個體匹配性圍手術期護理,結果達到了良好的療效。熊彥等[11]采用orem護理模式護理27例老年koa關節鏡治療術后患者,并與27例按常規護理患者對照,結果自護組術后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 < 0.01),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也明顯好于對照組(p < 0.05)。兩組患者在出院時、術后3個月、6個月hss評分依次明顯高于前一時間段(p < 0.01);在出院時兩組h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而在術后3個月、6個月hss評分自護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 < 0.01)。杜艷霞等[12]對544例(623膝)koa患者采用關節鏡治療,根據骨關節炎及老年患者的特點,術前詳細評估患者全身情況,做好心理護理、術前準備及飲食的指導;術后除觀察術側肢體情況外,加強全身情況觀察

        指導患者進行早期股四頭肌肌力和關節活動的功能鍛煉。結果本組544例(623膝)優良率86.9%,圍手術期的精心護理,保證了手術治療效果,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喬玉寧[13]對64例老年koa患者實施關節鏡手術,配合因人而異的個體匹配性圍手術期護理,達到了良好的療效。本組64例患者均獲得隨訪,生活均已自理,疼痛明顯緩解。覃瑜芳等[14]對234例老年koa患者行膝關節鏡下等離子刀手術,針對老年人的特點,進行術前評估、術后預防并發癥、積極有效的功能鍛煉等護理。結果234例患者均進行3個月至4年

        的隨訪,按膝關節功能評定其療效,優良率達86.3%,無明顯并發癥。對于老年患者應積極預防術后并發癥,合理的功能鍛煉亦是保證手術療效的重要措施。馬輝等[15]對57例(62膝)koa患者行關節鏡下手術及術后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術后常規功能鍛煉及中藥辨證口服治療。中醫康復治療于術后1周應用中藥湯劑,同時配合“補正續骨丸”可以起到補腎強體,續筋接骨的作用。結果隨訪3個月及1年后復查,隨訪3個月優良率占82%,隨訪1年以上的優良率占73%,術后大多數患者局部癥狀得以改善,關節活動情況好轉,未出現其他并發癥。

        3 全膝關節置換的相關護理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現代骨科發展中非生物材料與生物材料相結合的一種先進的治療方法,是患者膝關節破壞到最后階段的治療手段。手術技術日趨成熟,而手術效果則與患者術后康復訓練的好壞密不可分,早期、系統、有效的康復訓練是重建關節活動度、有效減少并發癥、保證手術效果的重要環節,因此,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護理就顯得尤其重要。沈勤等[16]對23例老年koa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手術前護理人員對患者講解膝關節康復訓練的一般程序,指導并幫助患者掌握增強肌力和恢復關節活動度的方法及要領,術后麻醉消除就開始按程序行康復訓練,1周后用hss膝關節評分系統評估訓練效果。結果本組23例術后6~12個 月膝關節可自由屈膝90°~100°,無疼痛,關節穩定,可以無限制地自由活動。張小林等[17]對58例(74膝)老年患者行tkr,通過掌握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原則,針對不同患者的個體特點,術后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指導,經過隨訪無1例發生并發癥,效果均滿意。因此,精心系統的康復訓練指導是tkr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賀建華等[18]對接受tkr的老年患者21例(36膝),入院后隨機分a、b兩組,a組實施系統功能訓練,b組采用骨科常規護理。a、b兩組在術前及術后3周末hss評分,結果兩組患者術后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賀建華等[19]探討自我效能理論在老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康復訓練中應用的臨床效果,將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老年患者26例(45膝),入院后隨機分為研究組13例(23膝)和對照組13例(22膝),兩組患者均采用骨科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運用自我效能理論指導護理實踐。結果研究組患者術后1個月及3個月自我效能評分及hs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自我效能理論應用于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康復訓練,能充分調動患者自身潛能,增加患者自信心,提高訓練效果,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早日康復。張國妹等[20]探討生物冰袋冷敷減少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出血和止疼的效果,將50例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23例術后采用常規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觀察組27例除術后采用常規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外加冰敷護理。分析患者疼痛分級,評價患者滿意度,記錄術后出血量和腫脹消退時間。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出血量分別為(266.3±100.00) ml和(470.0±148.65) ml,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疼痛分級明顯高于觀察組;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腫脹消退時間分別為(5.50±1.77) d和(7.19±2.01) d,兩組腫脹消退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果表明,生物冰袋冷敷能有效減少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出血,減輕術后患肢疼痛,縮短患肢腫脹時間。金小鹿等[21]探討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早期夾管和冰敷的護理方法,選擇行單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35例為研究對象,按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15例,在常規處理的基礎上采取早期夾閉引流管和冰敷等措施;而對照組患者20例行常規處理,即置管持續引流。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引流量、疼痛程度和腫

        脹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術后6,12,24,48 h切口引流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且患者術后24,48 h疼痛評分和腫脹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兩組患者術后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痊愈出院。結果表明,早期夾管和冰敷能有效減少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出血,減輕疼痛和腫脹,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4 展 望

        目前對于koa的治療,尚無特效療法,臨床以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緩解癥狀為主,但由于其胃腸道、肝腎及心血管等方面的毒副作用,使臨床應用受到較大限制。關節鏡手術是一種侵入性操作,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同時由于膝關節在下肢功能中的作用、手術本身的特點,術后的康復護理及功能鍛煉顯得尤為重要。以運動療法為主的非藥物治療備受重視,但適用于koa患者的確切的運動治療“公式”還沒有產生[22]。非手術療法并不能解決所有koa問題,不同嚴重程度koa對非手術療法療效反應不同。醫護人員有必要加強評價非手術治療、關節鏡和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及相關護理不同程度koa的療效研究,為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合理的治療及相關護理方案提供量化標準。koa產生癥狀及功能障礙的因素較多,臨床上綜合療法能針對多種因素治療,療效優于單一療法,這點在綜合治療與單一療法相互比較研究中也得到證實。近年來許多外治法治療koa,有療效好、副作用少、使用方便等特殊優勢,但有待挖掘整理提高推廣。

        5 參考文獻

        [1] 彭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社區醫生:醫學專業,2013,15(1):7-8.

        [2] 梁成義.醫用臭氧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及分析[j].黑龍江醫學,2009,33(7):527-529.

        [3] 王光輝.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6):121-122.

        [4] 苗貴強,譚文成,吳昊,等.玻璃酸鈉治療中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遠期療效[j].暨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2(2):218-220.

        [5] 陜海麗,程莉,楊彥文.老年骨性膝關節炎患者注射施沛特的心理狀況分析及護理干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248-249.

        [6] 李勤.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56例心理與康復護理[j].云南中醫藥雜志,2011,32(1):71-72.

        [7] 趙勇,陳海波,覃旭,等.玻璃酸鈉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膝骨關節炎30例療效分析[j].頸腰痛雜志,2009,30(4):378-379.

        [8] 劉潤森,李維忠.骨肽注射液、玻璃酸鈉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1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10,42(8):53-54.

        [9] 齊光華.熏洗方聯合玻璃酸鈉腔內注射治療膝骨性關節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1):248.

        [10] 張錫梅.關節鏡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4例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4):6015.

        [11] 熊彥,劉婷.orem護理模式在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右江醫學,2009,37(4):396-398.

        [12] 杜艷霞,曹虹.關節鏡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護理及康復鍛煉[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0(5):70-71.

        [13] 喬玉寧.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鏡治療圍手術期護理[j].淮海醫藥,2008,26(6):563-564.

        [14] 覃瑜芳,金先躍,唐四桂.老年性膝骨性關節炎等離子刀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廣西醫學,2008,30(5):

        757-758.

        [15] 馬輝,付博.老年膝骨性關節炎關節鏡下手術及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4):

        895-896.

        [16] 沈勤,鄭綠林,張晶.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康復護理[j].甘肅醫藥,2011,30(9):

        555-557.

        [17] 張小林,徐菊芳,侯瑞蓮.老年患者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圍術期的康復護理[j].當代護士,2011(7):

        139-141.

        [18] 賀建華,岳春生,朱文雯,等.系統功能訓練對老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效果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1):1093-1094.

        [19] 賀建華,岳春生,趙雅輝,等.自我效能理論在老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9,9(9):45-46.

        [20] 張國妹,姚劍英,周玉娟,等.生物冰袋冷敷在全膝關節置換術護理中的應用[j].

        廣東醫學,2011,32(19):2616-2617.

        第9篇:骨科護理綜述范文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 術前、術后護理【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232-02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replacement,THP):通過手術利用人工生物材料替代與重建病損的髖關節,是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等疾病的有效方法,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具有解除疼痛、,以緩解癥狀、糾正畸形,改善及恢復髖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手段。

        1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基本護理

        1.1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屬于骨科較大的手術,而且病人年齡偏高,已經給病人造成心理壓力,而且此類病人大多疼痛、活動受限,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再加上老年人住院后容易考慮的問題太多,諸如經濟問題、治療效果問題等從而產生焦慮、恐懼、悲觀等心理狀態。因此,心理護理極為重要。護士要在病人進入病房后,要熱情接待病人,讓病人熟悉環境,有信心,打消恐懼心理,向病人講述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講解此類手術多次成功的先例當其了解手術能恢復關節功能、解除疼痛后,并結合介紹手術成功者來“現身說法”,多數病人都愿意盡快手術。

        1.2 飲食及護理。由于患者一般都是老年人,加之臥床后胃腸蠕動會減慢,影響消化功能,病人會有便秘等癥狀,所以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是術前的重要內容,因此飲食方面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高維生素的易消化飲食,鼓勵患者進食、鼓勵多飲水,防止患者因擔心大小便不方便而自主的減少進食現象的發生。股骨頸骨折病人常規行患肢皮牽引術。皮牽引術可以改善髖關節周圍組織攣縮,松弛肌肉,有利于手術中操作和髖關節的穩定。牽引后應注意觀察患肢血液循環和肢體活動情況,維持牽引的正常狀態。牽引的重量應根據病情需要調整,不可隨意增減。牽引病人應做好交接班,加強骶尾部及牽引肢體的皮膚護理。

        1.3 積極完善術前準備。了解患者身體的基本狀況,協助患者做好髖關節正側位片的檢查,血樣的采取、心電圖、尿樣等方面的檢查。常規做好術前準備。包括術前3天皮膚的無菌準備,根據X線片選用兩套大小相差1號的全髖材料,吸煙患者要暫停吸煙。訓練患者在特殊下飲食及大小便。因患者在術后一段時間內不能下床,為防止患者在絕對臥床的情況下出現大小便困難,應從入院后即開始訓練床上飲食及大小便,同時應耐心做好思想工作,說明其目的及意義,以取得密切配合。

        2 術后護理

        2.1 一般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的觀察,護理,飲食及護理,疼痛護理等,患者進入病房后要嚴格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每1h測BP、P、R各一次,接好導尿管,肢體抬高,經常擠壓引流管保持通暢,記錄每小時尿量并采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而且要應注意心、肺、泌尿系統并發癥。所以應嚴格控制輸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擴胸運動及深呼吸,鼓勵病人將痰咳出。正確的是減少人工髖脫位的重要措施。一般情況下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患足穿“丁”字鞋,膝下墊一較小的軟枕,應該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擺放的重要性,以引起患者及家屬的重視,防止脫位發生。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對病體的創傷較大,在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即感到切口疼痛,并可持續72h甚至更長。有效解除病人疼痛,可保證睡眠和良好的心里狀態。常使用鎮靜劑或止痛劑。由于此手術創傷大,出血較多,術后應注意觀察切口敷料的滲血及切口引流管的引流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另外,結合體溫情況并結合切口換藥的情況,觀察傷口有無感染征象。

        2.2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此類病人多為老年患者,由于其身體素質較差,環境適應能力和機體抵抗力差、合并癥多等特點,術后并發癥也較多,包括褥瘡、便秘、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感染及血栓、脫位等。要鼓勵患者深呼吸,并經常咳嗽、咳痰,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鼓勵患者主動或被動活動患肢,逆肢體方向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還可在手術的肢體穿上特殊的彈力長筒襪,以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為防止發生壓瘡,要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無碎屑,每2小時翻身按摩身體受壓處皮膚,同時應增加營養,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同時預防感染是加強手術前后各個環節護理的關鍵,術后常規輸入有效廣譜抗生素,待體溫降至正常后停藥,一般為7~10d,而且要注意切口換藥時觀察局部有無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表現。為防止術后發生脫位,不宜盤腿,不宜側臥,不宜坐矮凳子或下蹲活動,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條腿上,以防止髖關節過度內收前屈。

        3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護理及功能鍛煉

        早期訓練:手術6~10h后,帶生命體征平穩后,可進行局部肌肉按摩、踝關節和膝關節的被動活動。術后4~5d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和臀部收縮運動,術后7天可用CMP(持續被動運動儀)協助被動運動。中期訓練(術后7~14天):①繼續上述方法訓練。②仰臥位屈髖屈膝運動,禁止髖關節內收內旋。③側臥位外展運動,將患肢與身體同時轉為側臥,并在兩腿間墊軟枕,禁內收內旋。④俯臥位后伸髖屈膝運動。后期訓練(3周以后)術后3周左右可扶拐下地進行行走訓練。①離床訓練:先訓練由臥位到坐位,再訓練病人由坐位到站位。②行走訓練:站立適應后可進行行走訓練。患肢不負重,負雙拐行走,術后3個月后可逐漸負重,由雙拐單拐棄拐。但是要注意功能鍛煉計劃要個體化,即根據病人的不同身體情況來制定適合不同個體的鍛煉計劃,如有骨質疏松的病人,下床時間需適當推遲。其次,功能鍛煉過程中注意傾聽患者的主訴,觀察傷口有無滲液等情況。再次,鍛煉過程中需注意避免發生脫位。

        4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術后6周內勿交叉雙腿,應側臥,雙膝間應放一軟枕;勿坐沙發或矮凳而且不能前傾及下蹲拾物。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應在家中座椅、座便器上安裝可靠地扶手,并適當提升其高度,日常生活如洗澡、上廁所等應避免髖關節過渡屈曲。術后3個月、6個月復查,患肢有不適時隨時到醫院檢查,定期復診。

        參考文獻

        [1]胥少汀.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1965-1871

        [2]丁慧麗,余艷麗,張燕.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3):123-124

        [3]杜杏利,方漢萍,陳海霞.31例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的護理[J].護理雜志,2000,15,19,532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偷窥国产女洗浴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动漫精品一区 | 日本一道久久道看 | 五月天婷婷欧美日韩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