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范文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第1篇: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范文

        一、課標分析

        1.現行課標分析

        2001年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有關沉浮方面的要求如下:

        物體與物質之二:材料的性質與用途

        由此可見,現行課程標準在認識材料的沉浮問題上要求上比較淺(沒有到“密度”概念的層次);在“知道浮力”的要求上可淺可深,淺者為知道浮力是一種水對物體向上的托力,深者為知道影響物體沉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課標修訂情況分析

        2010年,韋鈺院士主持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其有關沉浮方面的要求如下(三欄依次為分解概念、舉例、學習內容目標):

        韋院士在其博客中有如下意見:

        物體在水里沉與浮,涉及密度的概念。密度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又是很難建立的。看過《居里夫人的科學課》這本書的朋友可以發現,居里夫人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概念。

        很多課是讓學生用橡皮泥來做沉與浮的實驗:先讓學生把一團橡皮泥丟到水里,看橡皮泥沉入水底了,教師讓學生把橡皮泥捏成扁平形狀,橡皮泥就可以浮在水上了。這實際上在加強學生一個錯誤的前概念——物體的形狀決定沉浮。

        韋院士的意見可以概括為:物體的沉浮涉及密度,但密度概念太難;橡皮泥改變形狀影響沉浮,對物體沉浮涉及密度的科學概念的形成不利。

        二、各教材關于沉浮的處理

        1.對照課標作淺要求

        對應課標“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力,如……浮力……”,作淺要求(未探究沉浮原因)的教材,有:湘版三年級《浮與沉》,青島版三年級《有趣的浮沉現象》《改變浮和沉》,蘇教版三年級《神奇的水》中的一個活動——“會‘托舉’的水”,大象版三年級《沉與浮》,冀人版三年級《浮與沉》,鄂教版四年級《玩“潛水艇”》《沉浮的秘密》”,粵教科技版三年級《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認識船》。

        這些教材都只是讓學生知道物體有沉有浮,浮力是一種水對物體向上的托力,沉浮可以改變。

        2.對照課標作深要求

        對應課標“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力,如……浮力……”,作深要求(探究沉浮原因)的教科版教材,在五年級設立了《沉和浮》單元,該單元有8課:

        第1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

        講材料的沉浮性,同樣的材料不因分割、堆積、連接等原因而改變沉浮性,即:材料的沉浮與材料的輕重、體積沒有關系,

        第2課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講物體的沉浮性,指出要研究物體的沉浮,應該走控制變量的思路,即:相同重量下比體積、相同體積下比重量。

        第3課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以橡皮泥為例,講物體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這需要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

        第4課造一艘小船

        上節課的應用。

        第5課浮力

        用上浮的物體(如泡沫塊),感受浮力是水對它的向上托的力,知道浮在水上的物體之所以能浮,是因為受到了浮力。將泡沫塊拉入水中的過程,排水量增加,浮力增大;不同大小的泡沫塊都拉入水中,排水量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第6課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知道下沉的物體(如石塊)也受到了浮力。石塊沉入水中的過程,排水量增加,浮力增大;不同大小的石塊都沉入水中,排水量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第7課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講改變液體(密度),會影響物體的沉浮。

        第8課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測量液體改變(密度)后,排開的相同量的不同液體的重量不同,引起了浮力不同。進一步說明材料的沉浮性,實質上是密度的比較。

        三、我們的思考

        學生很喜歡水,也喜歡把不同的材料放在水里,觀察它們是沉還是浮。同時,他們必然產生大量的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物體為什么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到底是什么決定了物體的沉浮?”所以,對這個問題的探究還是有必要的。

        物體沉浮問題,從表面上看,變量比較復雜,影響的因素很多,如自重、體積、材料、水(或鹽水等)的密度、實心還是空心,等等。

        材料沉浮問題是由密度來決定的。可是,教學中經常出現用各種材料作比較,如相同重量比體積、相同體積比重量,就是做不到某種材料與水之間的比較,因為小學生對這一點幾乎無法理解。

        物體的沉浮真的涉及密度么?

        物體的沉浮只取決于物體受到的重力與所受到浮力大小的比較。物體自重不變,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只有一條:排水量。

        我們認為,可以從浮力方面人手,以“排水量”簡潔、直接地解決這個問題,盡量避免紛繁復雜的多變量多因素(非本質的)繞來繞去,尤其應該避免在“材料的沉浮”與“物體的沉浮”之間繞來繞去。

        物體的沉浮與材料的沉浮是兩個概念,應該清晰地區別開來。

        基于此,我們設想了物體的沉浮問題在小學階段探究的三大步驟:

        1.認識浮力,初步探究一種特殊狀態下的浮力大小

        (1)認識浮力,知道浮力是水對浮在水上的物體的一種向上托的力。可以用向下壓水中的氣球、泡沫塊等方法感受并歸納。

        (2)用實驗認識在水中下沉物體也受到了浮力。知道浮力是水對物體的一種向上托的力。

        (3)通過實驗知道,下沉在水中不同深度的同一物體(其排水量不變),所受到的浮力一樣的。

        2.探究浮力與物體浸入水中體積(排開水的體積)大小的關系

        (1)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如磚塊),在浸入水中體積不同時,浮力的變化情況。例如,物體未浸入水中時,浮力為零;浸人體積分別為1/4、1/3、1/2、2/3時,浮力如何變化;全面浸入后,不論沉入水中深淺,排開水的體積不變,浮力不變。

        (2)探究浮在水上的物體(如泡沫塊、氣球),在浸入水中體積不同時,浮力的變化情況。例如,物體未浸入水中時,浮力為零;浸入體積分別為1/4、1/3、1/2、2/3時,浮力如何變化;全面浸入后,不論沉入水中深淺,排開水的體積不變,浮力不變。

        或許有些老師認為以上步驟有點困難,這里再給出一個替代方案:

        ①講解“曹沖稱象”故事,重點分析石頭或大象運上船后,船吃水到一個新刻度,新產生的浮力大小與石頭或大象的重量相等。

        ②用一個大試管,配重后使其豎直浮在水中。

        ③往試管中加砂粒到一定刻度;試一試2倍刻度的地方,要加多少砂粒;再試一試3倍刻度、4倍刻度,分別要加多少砂粒。

        ④學生由“曹沖稱象”可以遷移理解,試管從初始刻度到新刻度,所產生的新的浮力,就是所加的砂粒的重量。

        ⑤試管刻度的增加,代表的是排水量的增加。用天平可以準確稱出每次所加砂粒的多少。

        ⑥借鑒現有教材的實驗方法,知道泡沫塊全面浸入后,不論浸入水中的深淺,排開水的體積不變,浮力不變。

        (3)總結浮力與物體排開水的體積的關系。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是其排開水的體積所對應的浮力,已經足夠支撐其重量;下沉的物體,是其所有能夠排開水的體積所對應的浮力,還不足以支撐其重量,所以沉下去。

        (4)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進一步拓展認識浮力與排水量的關系。

        3.沉浮知識的應用

        例如,解釋鐵船為何能浮,了解如何打撈沉船(并解釋為何沉船出水時是最關鍵和最危險的時刻),解釋生餃子下沉而煮熟的餃子上浮,做沉浮子等。

        考慮到以上的研究需要一定的力的知識,內容應該安排在四、五年級,并且先學習重力、彈力、測力計的使用。

        四、幾點補充

        曾經與專家交流,有諸多感概,在此不敢自珍,與大家共享。

        作為科學教育,單就認知來說,就是“有什么(個體、群體的存在)、什么樣(形態、構造、特征)、為什么(原因、變化條件)”三方面。這是科學知識的三個基本層次,是科學教育的三個層次不同的核心內容,也是科學課教學內容的基本層次和基本邏輯。

        因為探究以上三方面問題的需要,便發展了探究這三類自然秘密的基本能力,這也決定了課堂教學目標要做到知識與能力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相互協調,同時也決定了一課教學的基本認知過程,即認識對象可能有所不同,但認識同一層次內容的教學目標、基本教學過程大體相同,這就是科學教育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方面的規律。符合這個規律,無論課文編寫還是課堂教學大體可以八九不離十;忽視或背離這個規律,編寫的課文、設計的教學活動就會不像樣。

        當前科學教育的發展.在重視科學認知的同時又重視技術教育,這就決定了在“有什么、什么樣、為什么”三方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怎么做”的內容。要教會學生“怎么做”,既有認知方面的規律,又有操作、技能培養方面的規律。從教學來說,既要有從淺入深的“怎么做”的內容,又要有符合認知規律、操作規律、技能培養規律的教學方法,這是當前教材、教學必須認真研究和體現的。

        具體到小學階段沉浮問題的教材處理:

        材料的沉浮(密度的影響),只做到“有什么”層次即可,即知道一些材料會浮、一些材料會沉。

        物體的沉浮(排水量的影響),研究完排水量與浮力的關系后,還只是做到了“什么樣”的層次,即:浮力的大小是什么樣的——排水量越大,浮力越大。至于為什么排水量與浮力有這種關系,則留給中學物理去解決。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410008)

        第2篇: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范文

        熟讀背誦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沉和浮》重要知識點

        學生姓名

        檢查背誦的情況【

        一、?填空

        1、同樣大小的物體,我們可以改變它的(重量)來改變它在水里的沉與浮,如用塞子塞好的空瓶,會(浮)在水面上,往瓶里加些沙,增加瓶的(重量),它就會(沉)到水底了。

        2、同樣重量的物體,我們可以改變它的(?體積?)來改變它在水里的沉和浮。如一塊鐵放在水里會(下沉),把它壓成鐵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它會(上浮)。

        3、?同樣重量和大小的物體,放在清水里要下沉,放在鹽水里要上浮,這說明用不同的(液體)也能改變物體的沉和浮。

        4、物體在液體中是沉還是浮,與物體的(重量)?和物體的(體積)有關,還和液體的(性質)有關。

        5、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排開的水量?)。

        6、馬鈴薯在清水中(下沉),在鹽水中可能(上浮?)。鹽水比清水(重)。

        7、當物體的重量一定時:比較大的物體容易(上浮),比較小的物體容易(下沉)。當物體的大小一定時:比較重的物體容易(下沉),比較輕的物體容易(上浮)。

        8、改變物體在液體中沉浮的主要方法有:(改變重量)、(改變體積)、(改變液體的性質)和借助外力。

        9、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將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重量變(重),體積變(大),放水中是(沉的),沉浮狀況(沒有)改變。

        10、我們把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排開的水量?)。

        11、原來沉的物體,想辦法增大它在水中(體積?),這個物體就可能變成浮的。

        12、一個量杯原有200毫升的水,把一個物體放入后,水面刻度為230毫升,那么這個物體排開的水量(?30?)毫升。

        13、用手把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她為水的(浮力)。

        14、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相反)。

        15、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物體(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6、物體在不同的液體中受到的浮力是(不一樣的)。

        17、比同體積的液體重,這個物體在這種液體中是(下沉)的;比同體積的液體輕,這個物體在這種液體中是(上浮)的。

        二、?判斷題

        1、(X)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輕重、體積有關。

        2、(X)在水中沉的物體可以在油中浮。

        3、(X)潛水艇是靠改變自己的體積來改變沉浮的。

        4、(X)某種液體烘干后有白色顆粒殘留物,這種液體一定是鹽水。

        5、(√)變橡皮泥的形狀可以改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6、(X)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樣的。

        7(X)如果一立方厘米的物體重一克,在水中是沉的。

        8(X)馬鈴薯比同體積的清水重,所以在清水中是浮的。

        9、(X)把大小不同的石塊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相同。

        10、(X)把體積相同的鐵和銀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不相同的。

        11、(X).輕的一定浮,重的一定沉。

        12、(√)人在游泳時會感到有一種向上托起的力,這個力叫浮力。

        13、(X)只有鹽水和糖水才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14、(X)物體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相同。

        15、(√)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

        16、(X)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質就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17、(√)歷史上“曹沖稱象”的故事是利用的浮力原理。

        18、(√)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9、(X)把橡皮擦切成八分之一放入水中,橡皮擦就會浮起來。

        20、(X)物體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1、(X)液體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質,就能讓馬鈴薯起來。

        22、(X)酒精燈燒干液滴后留下許多白色的物質,同學們猜測是食鹽。為了進一步確認,我們可以嘗一嘗來判斷是否食鹽。

        23、(√)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銅塊,它們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三、選擇

        1、下列實心物體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的是(

        )【①鋁球????②干木球????③鐵球】

        2、用鋼鐵制成的輪船能浮在水面上,這是改變了(

        )【①它的重量???②液體濃度???③它的體積】

        3、下面哪種物體放入水中會浮起來。(

        【①小石頭

        ②蘿卜

        ③橡皮】

        4、馬鈴薯放入(

        )中會浮起來。

        【①淡鹽水???②清水???③濃糖水】

        5、同體積的塑料塊、清水、食用油比較,(②)最重。

        【①塑料塊???②清水???③食用油】

        6、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①)重力時就下沉。

        【①小于

        ②大于

        ③等于】

        7、同樣50克的方木塊,(②)容易浮。

        【①體積小的

        ②體積大的

        ③一樣】

        8、下列物體在水中上浮的是(①②⑤⑥⑧⑩),下沉的是(③④⑦⑨)。

        【①香油?②塑料瓶蓋??③硬幣?④蜂蜜?⑤乒乓球?⑥樹葉?⑦鐵釘?⑧木塊?⑨石塊?⑩泡沫板】

        9、我們會想出一些辦法讓潛水艇在航行中沉浮自如與(A)有關。

        【A改變輕重

        B改變高低

        C改變大小】

        10、塑料在(C)中會沉。

        【A清水

        B鹽水

        C食用油】

        11、同體積下列物體,最重的是(C)。

        【A馬鈴薯

        B清水

        C濃鹽水】

        12、測得一物體在空氣中重19牛,在水中彈簧秤的讀數是13牛,這物體在水中是(A)。

        【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13、輪船浮在水面上,輪船受到的浮力(C)重力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14、浮著的物體被拉到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B)

        【A重力

        B重力加拉力

        C重力減拉力】

        15、用同樣多的橡皮泥做船,甲做的橡皮泥能承受22個墊圈,乙做的能多承受2個,排水量大小比較(B)

        【A甲大????B乙大????C一樣大】

        16、潛水艇在水下時,在下沉過程中,受到浮力變化情況(B)

        【A慢慢變大

        B不變??C逐漸變小】

        四、連線題:請用線將事物和對應的改變物體在液體中沉浮的方法連接起來

        淹不死人的湖

        改變物體的大小

        鋼鐵造的輪船

        改變物體的重量

        潛水艇

        改變液體的密度

        五、原理分析

        鋼鐵在水中是沉的,為什么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為鋼鐵制造的船改變了原來鋼鐵的體積,船艙內部是空的,使排開的水量增大,即增大了水的浮力。浮力遠遠大于船自身的重量,所以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

        六、簡答題

        1.??一塊橡皮泥放入水中是下沉的,你有什么辦法讓橡皮泥浮起來嗎?(看誰的辦法多)

        答:①是把橡皮泥做成空心的形狀,如船、碗、盤子等。②是把橡皮泥捆綁在一個能在水中上浮的大泡沫塊上。

        2.請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為什么“潛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答:(潛水艇)是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改變重量來實現沉浮的。因為潛水艇有一個壓載艙,打開進水管道,海水進入,重量增加,潛艇下沉;打開進氣管道,利用壓縮空氣把壓載艙里的海水擠出艙外,重量減輕,潛艇開始上浮。所以“潛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妥善保管

        熟讀背誦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熱》重要知識點

        學生姓名

        檢查背誦的情況【

        一、填空題

        1、讓自己的身體熱起來的方法有(多穿衣服)、(跑步)、(吃熱的東西)、(曬太陽)等。

        2、一般物體在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物體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3、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做(熱傳遞)。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向(較冷)的一端傳遞。

        4、雙手握住一個裝有熱水的杯子,手會慢慢地(熱)起來;要是握住一塊冰,手就變得越來越(冷)。

        5、我們平時所說的熱,實際上是一種(能量)。

        6、(熱)量可以從一個物體直接(傳給)另一個物體。

        7、衣服是(不會)產生熱的。

        8、水受熱以后(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9、同體積的熱水重量比冷水重量(輕)。

        10、我們可以用(加熱)的方法將一杯冷水變成熱水。

        1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12、酒廠沒有把酒瓶裝滿,是怕酒因受熱后(體積膨脹)而發生爆炸危險。

        13、(溫度)變化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

        14、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里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

        15、鋼鐵造的橋在溫度變化時會(熱脹冷縮),因此,鐵橋通常架在(滾軸)上。

        16、物體的(材料不同),(導熱性能)也不同。

        17、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18、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例如(銻)和(鉍)這兩種金屬就是(熱縮冷脹)的。

        19、同溫度的水裝在同體積的鋼杯和塑料杯中,冷卻最快的是(鋼杯),冷卻最慢的是(塑料杯)。

        20、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熱傳導)。

        二、判斷題

        1、(×)水在任何時候都是熱脹冷縮的。

        2、(×)液體和氣體都會熱脹冷縮,但是固體不會熱脹冷縮。

        3、(×)冬天多穿衣服后身體感覺暖和了,是因為衣服里有很多熱。

        4、(×)冷水變熱后,體積會變大,重量也增加了。

        5、(×)熱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是熱水溫度高。

        6、(√)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里不斷地運動著。

        7、(×)所有的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8、(×)鋼鐵造的橋通常都架在滾軸上,滾軸的作用是讓車開起來更穩一些。

        9、(×)空氣的熱脹冷縮的本領比鐵小。

        10、(×)相同體積的熱水和冷水相比較,它們的重量也相同。

        11、(×)衣服能給我們帶來熱量,讓我們感覺很溫暖。

        12、(×)體積相同的熱水和冷水,重量也相同。

        13、(×)液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4、(×)廠家為了多賺一些錢,他們總是不愿把瓶中的飲料裝滿。

        15、(×)空氣是不會熱脹冷縮的。

        16、(×)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而鐵沒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7、(×)所有固體都是熱脹冷縮的。

        18、(×)石頭和鐵沒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9、(×)金屬條一端浸在熱水中,露出水面的一端不會熱起來。

        20、(√)人們用鐵做鍋,是因為鐵是熱的良導體。

        三、選擇題

        1、水在變熱的過程中,(②)發生變化。

        【①顏色

        ②體積

        ③重量】

        2、在金屬的大家庭里,有兩種金屬是熱縮冷脹的,它們是(③)。

        【①銀和水銀

        ②鐵和鋁

        ③銻和鉍】

        3、下列哪種現象是液體的冷脹原理造成的(①)。

        【①水管凍裂

        ②沸水外溢

        ③河水結冰】

        4、夏季(③)的溫度最高。

        【①教室里

        ②室外樹陰下

        ③陽光下】

        5、選出下列最容易傳熱的物體(②)。

        【①玻璃

        ②鋁合金

        ③陶瓷】

        6、下列哪種現象是利用了氣體的熱脹冷縮原理(②)。

        【①熱氣球升空

        ②癟了的乒乓球燙鼓起來

        ③氣溫計液柱上升】

        7冬天穿羽絨服比較暖和是因為(②)【①羽絨服能產生熱量

        ②羽絨服能保溫

        ③羽絨服能傳遞更多的熱量】

        8、把一小塑料袋冷水放入裝有熱水的杯子里,這一小袋冷水會(②)。

        【①浮在水面上

        ②沉在水底

        ③停在水中的任何地方】

        9、往杯里倒入熱開水,等水冷卻后,液面(②)。

        【①會上升一點

        ②會下降一點

        ③不變】

        10、下列物質中,(③)的熱脹冷縮本領最弱。

        【①空氣

        ②水

        銅球】

        11、保溫材料能起到保溫作用是因為(②)。

        【①這些材料能生熱

        ②這些材料料是熱的不良導體

        ③這些材料是熱的良導體】

        12、冬天,我國北方地區房子里的暖氣片應安裝在房間的(①)。

        【①上方

        ②中間

        下方】

        13坐在爐子或取暖器旁邊,臉上立刻感到熱,說明熱主要是以(③)的方式傳播的。

        【①熱傳導

        ②對流

        ③輻射】

        14、給空燒瓶安一個帶彎玻璃管的橡膠塞,在玻璃管中滴幾滴紅墨水,當用手捂住燒瓶時,管中的紅墨水滴(①)。

        【①向外移動

        ②向內移動

        ③不會移動】

        15、相同體積的70攝氏度的熱水和30攝氏度的熱水相比較,(②)。

        【①兩者一樣重

        ②70攝氏度的熱水輕

        ③30攝氏度的熱水輕】

        16、實驗證明,(B)的熱脹冷縮現象最明顯。

        【①液體

        ②氣體

        ③固體】

        17、下列物體不會熱脹冷縮的是(②)。

        【①牛奶

        ②銻

        ③空氣】

        18、我們經過實驗知道銅、鐵、鋁三種金屬中傳熱速度最快的是(②)。

        【①鋁

        ②銅

        ③鐵】

        19、把水倒在大小相同的(②)里涼得快。

        【①玻璃杯

        ②鐵杯

        ③塑料杯】

        20、將一瓶常溫下的水放入一盆裝滿水的盆子里,我們發現瓶子里面的水液面明顯下降。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這盆水應該是(②)

        【①熱水

        ②冰水

        ③常溫下的水】

        四、探究題

        1、想辦法讓套在燒瓶口上扁著的氣球鼓起來,看誰的辦法多。

        答:(1)、(雙手捂住燒瓶)(2)、(把燒瓶全部放入熱水中)(3)、(用酒精燈給燒瓶加熱)

        2、夏天,給自行車輪胎打氣,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答(這是為了防止車胎內空氣受熱膨脹而引起輪胎爆破)

        3、觀察野外的電線,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如果在夏天架設電線應注意什么?

        答:①觀察到——冬天:(電線拉的緊些,這是受冷收縮變短的現象);夏天:(電線拉的松些,這是受熱膨脹變長的現象)。②應注意——(如果在夏天架設電線應注意兩根電線桿之間的電線不能拉太緊,否則到了冬天電線遇冷收縮變短就會崩斷電線)。

        4、小明的乒乓球被小剛不小心踩癟了,但沒有漏氣。小剛要賠一個新的給小明,小明說不用賠的,他有辦法使乒乓球完好如初的。你有辦法嗎?請你想一個辦法使乒乓球鼓起來,把你的想法和理由寫下來。

        答:方法——把踩癟(沒有裂口)的乒乓球,用鑷子夾住浸人開水里燙一下,乒乓球就重新鼓起來了。理由——這是運用了氣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原來是乒乓球內的空氣受熱體積膨脹將癟了的外殼重新鼓出來了。

        第3篇: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范文

        【關鍵詞】兒童立場 目松杓 問題串設計 活動設計 記錄單設計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缺乏學生立場”,如教師關注認知目標多,關注學生多方面發展少;教師占有課堂教學時間多,學生主動學習時間少;師生一問一答式活動多,生生積極有效互動少;教師關注預設教案執行多,關注課堂動態生成少。這些問題在小學科學課堂上也是“遍地開花”。學生立場缺失或者偽學生立場的科學探究課只能是走馬觀花、流于形式的科學知識灌輸課。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只是被動的參與者,談不上“培育生命自覺”,更談不上發展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素養的提高。下面筆者以“沉與浮”知識塊的衍生課《會“跳舞”的蛋》為例,談談如何站在兒童立場的基礎上進行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一、基于兒童立場的目標設計:關注“迷思”概念

        在進入學習之前,學生對某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偏差、混淆或錯誤,業界一般把這種頭腦中存在的與科學概念不一致的認識叫作“迷思”概念。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堅守兒童立場,首先要尊重兒童,對這些“迷思”概念引起關注,并以此為起點和出發點進行教學。

        蘇教版教材中涉及物體在水中沉浮的部分有:三年級上冊《神奇的水》中的一個活動――會托舉的水、三年級下冊《把固體放入水中》的“研究固體在水中沉與浮”以及《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這些內容對“沉浮”的處理只是要求讓學生知道物體有沉有浮,浮力是一種水對物體向上的托力,物體的沉浮狀態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從表面上看,變量比較復雜,影響因素很多,如自重、材料、水或鹽水的密度、空心或實心、排開水的體積等。其實,歸根結底,物體的沉浮只取決于物體受到的重力與所受到浮力大小的關系。在物體自重不變的情況下,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就是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這是一個有邏輯關系的過程。

        迷思概念具有隱蔽性。如何讓孩子的迷思概念暴露出來呢?筆者對四年級135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情況如下。

        問題1:你認為蘋果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結果約65%的學生認為蘋果在水中會上浮,其中大部分學生認為蘋果上浮的原因是蘋果比較輕,有2個學生認為蘋果里面有空氣,只有1個學生認為蘋果比水輕,1個學生寫道:“蘋果密度比水小。”約35%的學生認為蘋果在水中會下沉,蘋果會下沉的原因是“蘋果比較重”。

        問題2:你認為影響物體在水中沉與浮的因素是什么?

        測試的學生中有約55%的學生認為是重量,約35%的學生認為是形狀,8%的學生認為是空心或實心的關系,而只有2%的學生寫了密度。

        四年級的學生在三年級下冊中就已經研究過 “固體在水中沉與浮”以及學習過《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的內容。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雖然有用鋁箔紙或橡皮泥或潛水艇等材料做沉與浮的實驗,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或改變潛水艇的重量來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但是學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從表面上看,學生知道了使物體浮起來的方法。實際上,這更加強化了學生錯誤的前概念――認為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的輕重、大小、形狀、是否空心等有關。學生根本不理解物體在水中浮或者沉的真正奧秘。

        基于以上的調查與分析,根據教材背景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確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水里加鹽或減少鹽,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初步理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取決于物體受到的重力與所受到浮力大小的關系。

        關于“密度”概念有初步認識和建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嘗試,探究出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或者使浮在水里的物體沉下去的方法。

        能將學到的沉浮知識運用于解釋日常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在教學設計時,將教學設計的起點放在努力實現學生的迷思概念轉化上,并以學生的迷思概念入手,設計教學目標,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二、基于兒童立場的過程設計:關注能力發展

        不同的教學設計對學生的科學知識的獲得和科學素養的提升有不同的作用。尊重兒童立場的課堂設計要能充分估計學生的發展潛能,促進科學概念的建構,并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

        (一)精準的問題串設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藝術。精準的問題串設計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會“跳舞”的蛋》以三個有趣、有序的問題串起整個探究過程:“如果要讓蛋浮起來,你有什么辦法?”“如果要讓漂浮著的蛋沉下去,你又打算怎么做?”“你能讓蛋在水里面上上下下地跳舞, 由沉底往上浮到懸浮、飄浮再下沉到懸浮,最后沉底嗎?”這三個問題具有邏輯性,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通過不斷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起“讓蛋在水里跳舞”的初步想法。特別是第三個問題,以視頻動畫(如圖1)方式展示蛋在水里跳舞的有趣過程,以問促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由“要我探究”狀態變成自發、自主的“我要探究”狀態。

        圖1

        (二)有結構的活動設計,促進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小學科學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是指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一種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們應舍得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圍繞探究的問題,自己決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進行探究,從而在探究過程中,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科學素養。而且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教師有一顆“等得起”的心。《會“跳舞”的蛋》這節課主要設計的活動只有一個大環節“讓蛋會跳舞”。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實際上,是把常見的物體沉浮問題精細化成一個有序、有趣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生在“讓蛋會跳舞”的自主探究過程中,要思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同樣還要觀察、比較、討論、決策、分工、合作,以及對實驗過程中得到的信息進行比較、分析等。有結構的活動不僅在于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活動空間,更在于讓學生碰到一系列問題,及經歷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這體現了發展多維度科學素養的目的。

        (三)有效的記錄單設計,促進科學概念的建構

        目前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記錄單的使用越來越多。但大多只是為了方便匯報交流而已,流于形式。怎么使記錄單更有效?怎么讓記錄單推進學生的科學探究,最大化地幫助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記錄單的合理開發和設計值得我們深思。

        在小學科學教材里面,對于密度的概念,并不要求涉及。對于本課來說,如何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表達關于“密度”的想法、初步建構“密度”的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很多學生在生活中聽過“密度”的說法,或者在書中讀到過“密度”這個詞,但是如果要讓他們真正用自己的話來說,卻是非常吃力的。而且,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用文字表述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也是有難度的。因此,筆者針對本課設計了實驗記錄單(如圖2),讓學生用畫小圓點的方式來表示鹽分在水中的多少,幫助學生梳理想法,促進概念的建構。當學生看到同體積的水里面,小圓點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的時候,就能輕松地對“密度”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因此,當教師提問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密度”的時候,學生就能給出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就像一張網,密度小的時候,網的縫隙比較大,密度大的時候,縫隙比較小,網比較密。”“就像很多雙手,手越多,力氣越大,浮力越大。”

        “會跳舞的蛋”實驗記錄表

        [實際操作 畫出鵪鶉蛋在水中的位置,并且用小圓點來表示水中鹽的多少 加 勺鹽,蛋還是沉的 ][第 小組 ]

        圖2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自發主動地愛上科學,他們才能真的學好科學。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應學會堅守兒童立場,在此基礎上思考、設計、教學,這是保證教學高效的根本,也是教學的歸宿。

        參考文獻:

        [1]張向眾,葉瀾.“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第4篇: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范文

        關鍵詞:教學內容;優化;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089-02

        在新課標里,北京師范大學郁波教授是這樣給科學素養定義的,科學素養有三個層面的解釋:一是培養學生必備的基礎科學知識,二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三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生活方式[1]。兒童科學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并運用相應的教學手段來實現。因此,我們需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科學課,優化教學內容。

        一、教學內容與教學實踐存在的矛盾

        在近幾年的小學科學教育中,筆者發現:部分單元的教學內容邏輯性、連貫性不強。先學什么、后學什么,需要遵循一定的順序,否則學生的錯誤認知會導致思維過程混亂,教學難以正常進行,兒童的科學素養得不到提升。比如教育科學出版社的教材五年級的《科學》下冊中,第一單元是《沉和浮》的研究性學習。縱觀整個單元,沉浮的影響因素較多,按照教材的編排,第一課學生觀察了不同材料的物體沉浮后,雖然有了初步感知但是卻不研究“不同材料”的物體,反而很突兀地去研究“同一種材料”的物體,緊接著第二課又返回去研究“不同材料”的物體,思維跳躍大且邏輯混亂,很難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另外,教材研究“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時,僅僅是概括出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系,卻沒有指明輕重和體積同時按比例變化,其實是密度不變,所以沉浮不變;“不同材料”的物體輕重和體積不成比例變化時,物體的密度變化,沉浮狀態也會改變。大部分學生學習完《沉與浮》后都會迷糊,物體的沉浮如何去研究?與輕重、體積到底是有關系還是沒關系?根據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教學內容與教學實踐存在一定的矛盾。教材所呈現的內容缺乏一定的順序性、邏輯性,致使課堂教學效益和學生學習效果較低,兒童科學素養內化較慢。這提醒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一下科學課中教學內容的優化,從探究認知的科學邏輯性出發,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設計和重組,實現對教學資源的“精細加工”。

        二、教學內容的優化

        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重新改造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廣大教師轉變教材觀,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2]。小學科學教師重構教材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對既定的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增加、刪減、置換及加工,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從而使之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最終形成教學內容的過程。同樣以《沉和浮》單元教學為例,教材的部分內容可以進行以下調整:

        單元導入:物體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沉浮究竟與什么因素有關?我們可以從物體及物體所處的環境—液體兩個大的方面來研究。整個單元劃分為五課時完成,前面四課時研究物體本身與物體沉浮的關系,第五課時研究物體所處的環境—液體與物體沉浮的關系。

        第一課時:觀察各種不同材料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引發浮力影響因素的探討——輕重、體積大小、材料等。首先研究不同材料,輕重和體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將不同材料,沉浮與物體輕重的關系進行實驗設計,控制其他因素,把一組大小相同的蘿卜、橡皮、泡沫、木塊等切成立方體按1~4由輕到重的順序排列在桌上,推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不同材料,沉浮與物體體積的關系實驗設計,控制其他因素,把一組輕重相同的蘿卜、橡皮、泡沫、木塊切成立方體,按1~4體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在桌上,推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觀察。

        過渡:研究了不同材料,再研究同種材料,輕重和體積同時變化、輕重固定但改變體積、體積固定但改變輕重這三種情境的研究。

        第二課時:同一材料,輕重和體積同時變化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實驗設計,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呢?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浮的嗎?如果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會怎樣?

        過渡:同種材料及重量,鐵塊在水中會沉,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

        第三課時:同一材料,輕重固定,改變體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實驗設計,把橡皮泥做成各種不同的實心形狀,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想辦法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讓它浮起來,觀察它浮起來的特點。觀察完后,引入排開的水量的實驗。

        過渡:潛水艇形狀不變化,排水量也不變化,如何控制在水里的沉浮?

        第四課時:同一材料,體積固定,改變輕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實驗設計,找一個空瓶子,蓋上蓋子,讓它浮在水面上。往空瓶子里一次次地加水,研究加多少水,小瓶子就能沉入水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

        過渡:一則有關死海的報道。

        第五課時:物體的沉浮與液體的關系。實驗設計,把雞蛋(或馬鈴薯)分別放入清水和鹽水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

        三、教學內容的優化對兒童科學素養的促進

        教學內容優化是通過優化重組等方法,使教學內容進一步邏輯化、結構化、實效化,可以使廣大師生耗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收到優質的教學效果[3]。教學內容優化是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規律與原則的基礎上,形成合理有效的本課程學科知識結構。優化后的教學內容更具有線索性和邏輯性,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的是科學的思維方式,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兒童科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第5篇: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范文

        石頭放入水中,沉下去了;木塊放入水中,浮起來了。物體的沉浮現象與什么有關呢?鐵塊放在水中是沉的,可為什么用鋼鐵建造的大客輪卻能浮在水面上,還能裝載許多貨物?從井中提水時,同樣是盛滿水的桶,離開水面后要比在水中的感覺重很多,這有什么原因呢?

        今天上科學課,王老師讓我們在塑料盆里打滿水,說是要給我們搞一個小實驗“沉和浮”。“嘿嘿,聽起來覺得還很有意思!”

        “開始了,開始了!”這時候周玲瓏樂得差點兒沒蹦起來。忽然,聽見“轟”的一聲,同學們象馬蜂一樣擠到了講臺旁,眼睛一動不動地注視著王老師的手。王老師拿起一塊小橡皮問:“我把這橡皮放入水中,它會沉下去嗎?”“會!”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哇,小橡皮沉了!”“老師,您試試我的小剪刀吧!”“不,先試我的透明膠。”“老師,試我的水筆。”“還是我的鉛筆先來吧!”大家七嘴八舌地,誰也不知先試哪個。老師干脆讓邊上的幾個同學自己上手,“哇,我的剪刀沉了!”“哎,水筆也沉了!”“瞧,鉛筆浮起來了,浮起來了!”大家紛紛拿自己的各種文具做試驗:尺子、筆、鉛筆盒子……

        經過這個實驗,我還發現了一個小秘密:如果把尺子輕輕地放在盆子的水面上,“它能浮”,如果從稍微高一點的地方丟到水中,“它就沉!”。我還發現,水的表面好象有一層很薄的膜,比如,我們可以把一枚硬幣輕輕的把在水面上不沉下去,但如果是用力過大,它就會把水表面的這層膜弄破而沉下去。

        第6篇: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范文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孩兒時的興趣與愛好,會影響人一生的發展。記得有一句古話說的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認為這句話就驗證了這一說法。而我的學生大多數都是農村的孩子,接觸社會和科學方面的知識又少,而實驗是引導孩子熱愛科學的有效途徑之一。憑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得知,他們對實驗最感興趣,這種興趣往往成為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力,也會成為他們的愛好和志趣,以至于成為他們勤奮學習的動力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因此,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更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有興趣才會愿意學,才會愛科學。如:教學《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時我創設烏鴉喝水的情景,并用“烏鴉喝水”的故事來導入新課。然后老師出示橡皮泥,提出問題:把橡皮泥放入水中,它是沉還是浮?學生猜測,師演示:把橡皮泥放入水中,下沉。再提問:如果改變了橡皮泥的形狀,它是沉還是浮呢?這樣通過故事和實物創設情境,由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進入新課。又如:在教學“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和浮”這一環節時,我首先讓學生猜測:如果改變了橡皮泥的形狀,它是沉還是浮?這樣能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使他們主動參與。

        2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科學知識

        在這十三年的教學生涯中,我有十年科學教學的經驗,知道了科學課中的實驗有較強的典型性、重復性和濃厚的趣味性。典型性能給學生創造一個排除干擾的環境,使他們集中注意力進行觀察;重復性能使學生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多次的反復實驗,供他們反復觀察;趣味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他們心情愉悅地主動學習。另外在實驗的過程中還能使學生定性研究觀察現象的全過程,以及測量有關數據,能計算各量間的數值關系。綜上所訴,就能使學生迅速掌握前人已經認識到的真理,以最快和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學基礎知識。例如:在教學《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這課的活動二“探究橡皮泥沉浮與排開的水量的關系”時,學生通過測量五種不同形狀橡皮泥的排開的水量,并從測量的數據中發現沉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即浸入水中的體積小;浮的排開的水量大,即浸入水中的體積大。從而得出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大。可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小組得出的數據是沉的排開的水量比浮的排開的水量大,這是什么原因呢?在我備課時我還擔心橡皮泥的質量,因此在課前我先做了實驗,橡皮泥要融于水,結果我們每一塊橡皮泥只用一次,就避免了把橡皮泥一放進水里就會有一部分化了,當他們再用這塊橡皮泥做實驗時,橡皮泥的重量就發生變化了。這種情況是基本避免了。于是我讓測得這樣數據的小組重新測量。結果我發現:第一,有些小組每次實驗后把橡皮泥取出時,有一部分水被帶了出來,但又沒有及時補充水,這就影響了下次實驗數據的準確性。第二,用來測量的刻度杯上的刻度不是很精確。想借量杯的,結果那量杯又高杯口又太細,橡皮泥形狀大點可能放不進去,所以只好借燒杯,結果燒杯上又沒有小刻度,我只好在200――300毫升之間畫小刻度,由于該班在地震之后很少做實驗,加上我在課堂上說過讓學生仔細看刻度,但他們忙于實驗,因為好奇心,所以根本沒在意老師說的話,就導致很多學生沒認清楚燒杯上的刻度,其實實驗是成功的,但刻度認錯了,這樣他們讀出的數據存在很大的誤差。第三、由于前面用時稍多點,我看時間不是很充分了,就很慌,給學生的活動時間也就不是很充分了,綜上所訴很多組就沒有得出科學的數據。

        記得經常有人這樣說:“我聽了――忘記了;我看了――記住了;我做了――懂得了;我想了――理解了。”我認為這句話就恰恰概括了實驗和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教學科學課時教師要想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讓學生進入實驗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親自實踐,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獲取新知識。

        3教會學生正確的科學學習方法

        實驗能促進學生認真仔細地去觀察周圍的事物,發現事物的共性,并且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會用實驗的手段去驗證周圍事物的特性,從而發現事物的變化規律,同時提供具體的材料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從中學到概念、原因、目的、推論等知識,并獲得間接經驗,作為剛接觸科學課不久的他們,從小就得把獲取知識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的我們,就更應該明白這一點,教會他們正確的科學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這課的“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和浮”這一環節時,我首先讓學生猜測,然后通過小組合作實驗來驗證他們的猜測。在實驗開始之前,對學生提出實驗要求,要求每個小組做出四種不同形狀的橡皮泥,觀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同時教師強調要用科學的方法做實驗,接著讓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最后請幾位學生上臺來做演示實驗。其余學生仔細觀察燒杯里水面的變化。最后由教師解釋什么叫物體排開的水量。

        第7篇: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范文

        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當中精彩而又簡短的實際演示,就可以將和諧、熱烈及濃郁的教學氛圍進行營造,并對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并對學生相應的求知欲予以激發。比如教師將摩擦力的知識向學生進行講解時,可通過演示實驗的方法來設置問題和疑點,以此達到對學生興趣激發的目的,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學生對其進行認真觀察;首先將一個小車在桌面上進行水平放置,在剛開始時小車處于靜止狀態,用手輕輕將車進行推動,此時小車開始運動,但是當運動一段時間后,小車的速度開始變緩以至到最后的停止。當教師將這個演示實驗完成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在剛開始還運動比較快的小車為什么最后停了下來?然后教師以此引出本節課所要講的內容,即剛才所指出的那個阻力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講的內容——摩擦力。并將問題的疑問予以引出,以此達到學生對摩擦力進行學習的興趣進行激發的效果。

        二、利用演示實驗對教學中的難點給與突破

        對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難點及疑點來講,有時候如若僅僅用語言進行描述,往往難以達到向學生講清楚的效果,然而如果通過運用演示實驗的方法,就可對相關疑難點給與一目了然及一針見血的解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比如對“物體的浮與沉”課程內容進行講授時,其中對物體浮與沉的條件進行判斷是本知識的一個難點。針對此問題,我們可以在教學當中運用合格完好的乒乓球,然后將其浸沒在水中,分別就松手前后讓學生對此過程進行觀察;然后再拿一個其中注入一定水的乒乓球,將其浸沒在水中并讓學生對其進行觀察,此時乒乓球正好懸浮在水中;然后再將一個注入更多水的乒乓球放置水平,促使其處于沉浸在水中的狀況,當教師松手后,整個乒乓球均沉入到水底。針對這三個乒乓球的實際情況,教師對學生進行詢問:“實驗當中三個乒乓球在浸沒時,其所受到的浮力方面呈現一個什么樣的關系?為什么這三個乒乓球一個沉底、一個懸浮及一個漂浮呢?”然后讓學生對還在水中的乒乓球進行相應的受力分析操作,因此,可將一個物體在水中能夠漂浮及上浮的條件予以得出,其就是……,形成懸浮的條件是……,乒乓球下沉到水底的條件是……。通過這種直觀、并且形象的實驗操作,學生通過采用受力分析法對物體的浮與沉進行判斷就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再如針對重力的方向的知識理解方面,此知識點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所在。對此可通過兩種演示實驗予以解決:實驗1:用細線將小球系好,然后將其掛在鐵架上,首先用手將重物托住,然后將細線進行松弛操作;然后將手放開,小球呈現下落狀態,在相應重力的影響下,此時的細線處于緊繃狀態;然后將另一個鐵架進行傾斜放置操作,對這個鐵架上的兩個小球所存在的指向方向進行觀察。從中便可將重力的方向得出,即豎直向下。實驗2:首先將小球有細線系好,然后將其放到盛滿水的容器當中,然后傾斜容器,對細線的方向及水平面之間所存在的關系進行觀察;以此便可得出豎直向下的原理,即與水平面垂直,采用上述方法便能將這一難點予以解決。

        三、通過演示實驗對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

        第8篇: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范文

        關鍵詞:課堂教學 科學探究 有效性

        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了“科學課程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課程理念。在全面貫徹新課標精神的今天,“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許多一線教師在課堂上既注重了信息技術的運用,也非常注重探究活動。但是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許多科學課堂,表面上氣氛活躍、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非常浮躁,學習效率低下,學生在活動中所獲得的知識、培養的能力沒有達到課標要求。因此,科學探究活動低效性問題,已成為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科學探究的有效性呢?

        一、實驗前準備好合理的材料

        材料是探究活動得以開展的基礎。教學中如果不注意材料的提供,很容易引起課堂的“忙亂”,最終導致探究的低效。因此,在材料的選擇時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選材要慎重。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材料要有利于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材料的準備要有代表性。如《有趣的磁鐵》一課,研究“磁鐵能吸鐵”的性質時,準備的材料中如果有鐵釘、塑料、銅絲、鋁片、木質鉛筆,學生會通過實驗、小組討論,很容易在比較中認識到磁鐵只能吸鐵的性質。

        其次,材料的發放要有序。什么材料什么時候發,是一開始就呈現所有的材料,還是一樣一樣發,發的時間最恰當在什么時候,遲發材料同早發材料的關系和什么時候回收,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早早預設,來不得半點馬虎。例如,教學《熱傳導》時,我提供了兩個實驗所用的材料,課前把兩個實驗所用的材料都發到各小組去了,但第二個實驗所用的小木棒、小竹棒、銅絲、鋁絲等實驗物品用紙包包起來,否則部分學生的注意力會分散,肯定會把所有的實驗物品拿出來亂用,課堂就容易亂。

        第三,材料的數量要控制。材料是人手一份、兩人一份還是小組一份,不同的材料不同對待,一般情況下,簡單的、需要每個學生都動手的材料人手一份,如果需要協助才能完成實驗的可以6人小組一份。

        二、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

        時間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保證,沒有充足的時間,學生的科學探究就會流于形式,走馬觀花,更不要說深度與有效了。教師在安排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這一環節上,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不僅能力強的學生要有時間探究,相對探究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活動。不僅如此,我們說動手必須與動腦相結合,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必須進行思考,那才是有效的探究。《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中,學生先觀察眾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再按物體大小排列看它們的沉浮情況和按物體輕重排列看它們的沉浮情況,最后再對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進行科學探究,又對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進行研究,最終得出“相同重量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相同大小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這是一個復雜的探究過程,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需要大量的時間。而從實驗中得出結論,是一個需要積極動腦的過程,僅通過動手探究是很難發現的。因此,教師必須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動腦的地方所花的時間考慮進去,才能提高科學探究的有效性。

        三、確保合作學習是和諧、有效的

        目前,合作學習不盡人意的表現如下:

        其一,合作學習成為課堂教學的“擺設”,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簡單化。

        其二,分工不明確,學優生處于主宰地位,學困生處于從屬或被忽略的地位。因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科學分組,合理分工。教學分組時每組最好不要超出6人,班額較大的組內人數多,分工時可以讓學生循環操作,這一次你來,下一次我來,保證人人有事做,不要有閑人。

        第二,精心設計,有效討論。設計好要討論的問題是保證實驗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例如,教學《饅頭發霉了》這一課,設計的主要問題是:A.每人描述一種食物發霉的現象,分析它所在的環境,猜測它發霉的原因是什么?B.如果你認為饅頭發霉的原因與溫度有關系,怎樣設計實驗來證明?怎樣保證實驗的公平性?C.怎樣記錄你觀察到的現象?你認為需要觀察幾天?以精心設計的問題為主線,組織學生有目的地展開討論。

        四、精講點撥,保障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教師在學生探究活動中的指導影響著探究的有效性。讓學生自行探究獲取知識,并不是放任不管,相反地要加強教師對學生自主活動的引導,只有在老師的巧妙的引導下科學探究才會有序才會有深度。那么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指導?具體體現在:

        第一,引導學生提出學習的問題。教師通過各種方法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通過研討,提出對問題的看法作出假設,讓學生在頭腦中明析探究的方向和研究的思路,如教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神奇的水》一課學生通過開動腦筋想出:水的浮力特性中“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的方向是向哪”?“水的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同一塊橡皮泥為什么做成小船形狀就能浮在水面上”?“雞蛋在水中是下沉的,為什么腌咸雞蛋時雞蛋能浮在水面上”,等等。教師通過談話,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那些在課堂上能研究的問題。

        第二,要引導學生思考研討,自己得出結論。學生在探求過程中,獲取了較多的事實和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于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想象等思維方法對獲取的事實進行思考、研討,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適時巧妙地引起爭論,讓學生在研討中自己得出結論。

        五、及時反饋,激勵評價

        第9篇: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范文

        關鍵詞:理解片面;知識疊加;驗證性實驗;新媒體新技術的輔助應用

        驗證性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利用現代新媒體新技術進行課堂教學輔助手段,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完整的思想方法、邏輯思維和知識結構面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驗證性的實驗,可以有效地解決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片面而出現的錯誤。例如在講到阿基米德原理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對原理的理解就會出現這樣的一個誤區:認為物體只要在液體中,都會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浮力,不管物體在液體中處于何種狀態是漂浮、懸浮或沉到液體的底部,還是部分浸入,部分露出液面,物體是何種形狀,就粗略地下結論,忽略了物體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實質是物體上下表面受到液體的一個壓力差才是浮力產生的一個根本原因:F浮=F上-F下。如果一個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物塊沉到一個底面非常光滑平整的容器底中,底面與容器底充分接觸,沒有液體浸入到物體的底部,此時長方體或正方體的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為0,只有上表面才受到液體向下的壓力,物體上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差的方向不再是向上,而是向下,但是此類情況學生很難理解,所以此時在課堂上教師就應該準備好幾組實驗,實驗器材中可以用一個正方體鐵塊或銅塊,和一個等腰梯形的鐵塊,一把彈簧測力計和細線,讓學生動手測出它們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再通過比較分析,此時教師可以制作一個三維圖形課件利用多媒體動畫投影,在電子白板上把此過程物體上下左右的受力大小情況演示出來,通過演示結果和學生動手實驗得出的結果作分析比較,學生對浮力產生的原因就有一個較為直觀明了的理解。

        二、驗證性實驗還可以幫助學生因知識層面的疊加而導致思維混沌進行有條理地梳理。例如在九年級物理第十四章第六節《浮力應用》這一節的學習時,會碰到這樣的問題: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但有時物體會上浮,有時會下沉,物體的浮沉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經前面兩節內容的學習,大體上知道物體的浮沉是由物體受到浮力與重力大小關系決定的,重力大于浮力會下沉,重力小于浮力會上浮,重力等于浮力懸浮或漂浮,但無法準確地測出重力與浮力的大小關系時,怎樣才能確定物體在某種液體中的浮沉情況,這時學生的判斷思維就會停滯不前,感到無從落手,這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決:一通過驗證性實驗和多媒體技術投影的模擬效果加以解決:1、找一根細線栓住一個小物體(物體的密度略大于水的密度),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它的重力G,再把物塊完全浸入水中測出此時物塊受到的拉力F拉求出浮力:F浮=G-F拉,然后把物塊拉出來,在盛水的燒杯中放入足量的食鹽并使食鹽溶化在水中,再把物塊重新浸入鹽水中,并讓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情況,并求出此時物塊受到的浮力F浮,比較前后兩次浮力的大小關系,并讓學生討論加入食鹽之后,燒杯中水的密度有什么變化,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變大了),靜止時物體浸入鹽水中的體積與沒有放入食鹽時的體積有什么變化,上浮了一些還是下沉了一些(實際上浮了一些),物塊的重力始終沒有改變,只是燒杯中水變成了鹽水,密度變大了,導致物體上浮了一些,學生從直觀上第一次知道物體的浮沉還跟液體密度大小有關,可以從物塊的密度與產生浮力的液體的密度的大小來判斷。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還可以讓學生完成下面的實驗:把一個雞蛋投入盛有足夠量的清水中,觀察靜止狀態下雞蛋的浮沉情況,再把雞蛋取出來,放入剛剛加入食鹽的燒杯水中,觀察雞蛋的浮沉情況,最后比較兩種情況下的實驗結果,再通過查找密度表比較雞蛋與食鹽水密度的大小,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確定物體的浮沉還可以通過比較兩物質之間密度的大小關系就能知道,對課后閱讀資料“死海中人為什么不會沉下去,冬天的冰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此類問題的解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這兩個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應用多媒體的生動活潑以及其逼真的動態效果特點輔助學生完成實驗的操作,事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雞蛋在清水中下沉在濃鹽水中上浮動畫課件進行演示,輪船在河水和海水的吃水線不同進行比較,學生在動手實驗與模擬實驗之間發揮想象,這樣教學的內容和進度都得以鋪開,對于教師來說可以大大的減少在學生中穿梭的時間,解決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也有更多時間進行實驗和思考,學生的思維更清晰更明朗,對以后學習中出現判斷物體的浮沉的問題,便輕松上手解決,所以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盡可能避免對概念和規律的機械導出,要考慮到讓學生個體有親身的感受和體驗,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提倡由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過程,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教師硬邦邦的分析講授向由新媒體新技術相結合的現代教育手段轉變,學生更容易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體驗成功的樂趣,所以說驗證性的實驗和新媒體新技術電子白板一體化的有機結合,就是把抽象物理概念從大量的物理現象和過程中加以具體化,更加直觀明朗化,以一種具體的形式讓學生體驗到一種物理概念生成的過程,增加學習物理的興趣性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益性。

        三、驗證性實驗中利用電子白板等這些新技術可以幫助教師在進行新課講授過程中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知道一些演示實驗過程中應該做些什么及應注意些什么,而且能搞清楚實驗要領及注意事項中,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開發智力,提高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品質和創新能力。比如驗證二力平衡條件時,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拉力必須能克服小車與桌面間的摩擦力;驗證彈簧的伸長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時,彈簧的伸長必須在彈簧的彈性之內;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中待測電阻R的阻值大于電流表的阻值時,應采用內接法,待測電阻R的阻值小于電流表的阻值時,應采用外接法;歐姆定律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I、U、R是針對同一導體,同一時刻而言的;驗證影響液體蒸發快慢時,必須是對同一種物質而言,這些實驗都是教師在授新課時必須要完成的演示實驗,學生在課堂上看到具體層面演示,教師這時候能利用多媒體電子白板進行三維動畫圖輔助演示的話,就能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刺激學生的感官處于興奮狀態,學生對實驗的觀察能提升到一個有聲有色實驗過程,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教師能利用這些生動逼真的動畫效果和學生進行更寬更廣的課堂互動,學生有興趣教師也輕松,互動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明顯提高。

        新媒體新技術這些現代化教學設備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利用,它的優勢日益彰顯,作為一種教學載體對教學信息的搜集、傳輸、處理和共享來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新型模式,也有它的缺陷之處,所以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兩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有码 | 欧美亚洲日韩一区字幕 | 亚洲欧美成α人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日本最新免费的一区二区 |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