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范文

        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

        第1篇: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范文

         

         

        1 統計學介紹

         

        統計學是認識現象規律的一種方法,它的特點是揭示現象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具有普適性。對于高校學科體系來說,統計學已經從經濟學和數學中獨立出來作為一級學科,足以表明統計學在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中的巨大作用。隨著數據時代到來,統計學作為一門工具學科,越來越廣地應用到生物、醫藥、物理、水利、工程技術、人文社科等其他學科的研究中,統計學專業課程設置向多樣性發展,以期培養出能為社會所用的人才。

         

        高校統計一般分為數理統計和經濟統計兩個方向,部分高校在理學院和經管學院分別設置統計學專業,比如: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的統計學專業學生獲得的是經濟學學位,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應用統計專業學生獲得的是理學學位。雖然分為不同學院,設置的專業基礎課程卻有很大部分重疊。本文著重討論經濟統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2 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統計學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數學基礎和統計學、經濟素養,掌握統計學基本理論和方法,能熟練運用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能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統計調查、統計信息管理、數量分析等開發、應用與管理工作,或在金融、貿易等領域從事統計分析工作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3 課程設置

         

        高校統計學課程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課程。理論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中國近代歷史、大學英語等通識課程,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西方經濟學等學科基礎必修課程,財務管理、國際金融等基礎選修課程,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抽樣調查、時間序列分析等專業必修課程,博弈論、非參數統計、數據挖掘、市場調研等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包括實習、學術活動和課程設計等。其中理論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80%左右,實踐教學課程占總學分的20%左右。理論課程中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一般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學期;大二到大三主修專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專業課程大部分是理論課和實驗課相結合,理論課主要講授模型方法論,通過設計實驗課,學習統計分析軟件,并實現模型案例實證分析;大四理論課程基本結束,主修教學實習和課程設計。

         

        高等學校核心課程體系尚屬完善,大多數課程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人才培養計劃中未設置實踐教學環節或者實踐教學課時偏少。實踐教學是以實踐性知識為課程內容,以生成實踐性知識為目標的課程。以實踐過程和實踐性知識的掌握為課程結構展開的起點,讓學生在一定程度實踐的基礎上建構所需的理論知識,以教學實踐任務為中心來組織課程內容,所需要的理論知識也圍繞實踐過程來選擇、組織和學習,以實踐過程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并通過實踐報告、實踐表現等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實踐課縮短了從理論向實踐轉化的時空上的滯后,比如市場調查分析,通過學生親手設計調查問卷、選取合適的抽樣方法展開問卷調查、后期問卷數據匯總分析,最終生成調查分析報告,在實踐課程中加深統計專業知識的掌握和綜合運用。因此,應適當提高實踐教學課時比例。課程設置上,專業選修課程安排相對獨立,忽視了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學習,可適當增加交叉學科基礎知識的課程設置。

         

        4 理論教學分析

         

        教學方式上,大部分教師采取傳統的課堂面對面教學,仍停留在傳統統計專業教學模式。互聯網時代,隨著互聯網+教育的興起,由于網絡課程的低成本和便利性,其在大學教育中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微課、慕課等互聯網教學模式,通過科學的設計將課程重點知識碎片化、網絡化,便于更多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而現今大部分高校形式上鮮有統計學的慕課、微課等網絡課程教學。教學手段上都是以理論講解為主,專業知識枯燥無味,不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缺乏探討式、研究式、報告式等多樣化教學研討形式。

         

        課程設計是教師形成具體教學方案的過程,特別是對于統計學這門應用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熟悉和掌握統計學基本理論知識及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更要求能夠結合實際問題,應用最合適的統計方法,借助統計軟件,完成對問題的研究分析,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統計學課程的教學設計尤為重要。課程設計需要綜合考慮教師自身教學技能、知識結構和教學經驗,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和學習能力,課程本身所承載的信息技能。課程設計聯系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學以致用、觸類旁通,作為理論知識到實際應用的橋梁工程,合理規范的課程設計起到將抽象理論具化到應用的紐帶作用。

         

        教學內容上,統計軟件應用教學大部分限于Excel、SPSS、Eviews等傳統老舊的軟件,以致大部分學生的畢業論文或者課程設計都是對照陳舊的教材生搬硬套,用SPSS或Eviews做一個簡單的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或者多元回歸模型,而SAS、R語言、Python等功能強大兼具實用性的潮流軟件學習課程欠缺。使用的教材著重對統計基礎知識的講解,對于變量選取、文本分析、隨機森林等實用性強的模型講解欠缺。

         

        考核形式上,課程大部分以閉卷、開卷形式考核,造成學生只會死讀書、讀死書的弊病,靈活跳躍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表述能力都是卷面考試考查不到而對于統計分析人員至關重要的能力。課程考核模式方面可以考慮加入分組開展調研、總結報告等開放式考核形式,變革考核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考核過程中塑造學生的統計思想。

         

        5 實踐教學分析

         

        大學生實踐學習分為實習和參加學術科研活動兩方面。大學生實習課程一方面從傳統意義上提高實踐技能,另一方面轉變為尋找就業的試水,本科生實習已經從過去的專業實踐直接指向就業,學生可以在實習過程中對所學專業有客觀實際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書本上教條案例,有助于學生拓展眼界,找到自身發展的興趣點。對于應用性較強的統計專業,實習課程的開展、實習基地的選擇、實習任務與時間的安排等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實習基地的建設使學生在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中了解部門統計、不同行業工作的內容和特點,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

         

        高校學生實習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院系組織,建立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定期輸送學生到實習崗位實踐學習。大學中實習基地掛牌很多,但是限于學生和企業之間關于交通、住宿、實習時間等問題難以協調,或者受其他因素影響,實習基地能夠提供給學生的實習機會較少。有待加強學校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友好長期的合作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實習機會。另一種是學生自主尋找興趣相關的實習機會,這一類實習需要付出較多的時間成本,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問題也難以得到保障。校方應做好留底審核實習協議資料等工作,實時掌握校外實習的學生動向,確保實習的合法合規。

         

        高校大學生參加實踐競賽等科研活動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本科生參加實踐競賽有利于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精神,了解學科前沿動態,了解國家產業政策及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提高創新實踐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也彌補了教師科研人員不足的問題。構建基于實踐競賽等科研活動的教學體系,對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升自主學習熱情、培養科研興趣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科研競賽方面,學校會給參加科研競賽的學生學分獎勵,提升學生在學術競賽和科研活動上的積極性。目前各種國家級、省級科研競賽有大創項目、挑戰杯、數學建模競賽、統計建模競賽、數據挖掘競賽、SAS數據分析大賽、市場調查大賽等。學生初期報名熱情高漲,但常常由于指導教師欠缺、教學軟件資源不足等原因,培訓指導不能滿足學生參加競賽的知識需求,學生大部分是靠自學獲取相關知識,競賽結果不盡如人意。實踐競賽項目報名、培訓、參賽等組織過程起著重要輔助作用,實踐類競賽項目的組織迫在眉睫。

         

        6 總結

         

        統計學的產生發展來源于實踐,依賴于應用,并在應用過程中發展壯大,統計學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不斷滿足社會應用的需要。我國設有統計學及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也在明顯增多。近些年來,隨著信息產業發展,大數據環境對統計學專業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產生變革性影響,統計基礎的數據分析人才將是社會最需要的人才。針對當前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統計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這一事實,培養統計人才需要對高校統計學教學進行改革。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量越來越大,統計工具越來越多地滲入其他學科的研究,信息處理技術愈加復雜。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和大數據處理技術的發展,深深影響著統計學的發展。如何改革統計學專業課程設置?能否利用傳統的統計理論和統計方法對海量數據做出快速、精準的處理?如何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統計分析師或數據分析師?如何實現統計學基礎方法論和數據挖掘的深度結合?如何將大數據處理技術融入相關統計學課程教學,探索統計工具和不同學科的融合,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以促進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的發展?這些都是在當前大數據背景下,統計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高校應從課程設計的開展及考核方式、實踐性質類課程選擇、實習課程調研、實踐競賽組織等方面改革完善統計學專業培養模式,做到與時俱進,合理設置專業課結構,平衡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時間,拓寬實習面,完善競賽組織工作,培養出創新型統計人才。

        第2篇: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范文

        常規的工科實踐教學環節由實驗、實習和設計三大部分組成。其中實驗由易到難,有演示性、驗證性、操作性實驗、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實習形式由簡單到復雜,有認識實習、操作實習、見習型實習;設計方式由專項到綜合,有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按本科與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需要來設置,專業工程實踐教學分為校內和校外實踐教學環節。校內有與各專業工程課程相對應的實驗、實操(工程制圖、測量、各學習階段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學位論文。以畢業設計為例,其常見類型就有工程項目設計、工程施工(加工)技術和管理、專題研究、工程應用軟件開發等4種。由于畢業設計屬于本科生學習期間較高級的實踐教學,所以這4種類型的畢業設計可以根據培養目標、方式與教學條件的許可,不論在校內、校外進行都可以作為學習者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實踐學習方式。校外實踐教學環節就實踐而言,可以依托校外協同創新單位的土木工程技術開發研究中心或具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背景的工程項目進行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實習教學環節主要是結合專業工程的場地(所)性、先進性、特殊性和豐富多樣性要求,進行校外各類工程的參觀認識實習、專業課程實習,施工(加工)技術與管理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

        二、土木工程實踐教學資源協同開發的原則與方法

        現在的信息技術手段、網絡服務及移動終端設備已經完全具備對龐大的數據進行整合和處理應用的能力,故借助于云計算技術來收集、整合、處理、挖掘超量、繁復的工程實踐教學資源,不但能有效解決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的眾多困擾,而且能為工程人才個性化培養及創建終身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1.開發原則

        各種專業工程實踐教學資源的內容豐富、博大,所以在協同開發和挖掘相關資源時,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應分專業類別廣泛收集各種實踐教學資源,并在收集和整合資源過程中,要注意以資源的全體和完整為主,不要片段、抽樣;要注重資源獲取的效率,不要以工程項目內容的絕對精確作取舍;要考量工程項目資源內容相關性,不必在因果邏輯上做深究[3]。要按照培養目標,從學習者實踐知識建構需要來識別資源的意義,在豐富、靈活、多樣、寬泛的基礎上,進行資源采集、處理和加工,讓運用者按需配置其專業工程實踐教學資源,能方便、高效地實現其教學價值。依據專業工程學科創新知識與能力培養所設定的目標,以協同創新的核心單位為主體,科學創設基于學生專業工程實踐學習需要的活動情境。即將有關資源分層次構造出各學習階段專業工程實踐的問題情境,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式地經歷實踐的過程,使學生能自覺調動多種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以及語言表達等,尋找多種操作、動手、研討途徑,積累起豐富的土木工程實踐感性認識和動手操作經驗,激發學生對工程項目的類型、設計與施工條件、理論與技術方法、施工技術與組織管理、工程量、產品形態、建(制)造和場地環境、時空邊界條件等現象與相互關系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主要途徑

        由于培養人才的責任主體是大學,校方的圖書與電子資源豐富,多建有信息網絡技術中心,軟硬件設施和技術人才相對充足,且信息技術在所涉土木工程專業教學需求與科研應用量巨大。建立學校與協同核心單位間工程實踐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是協同創新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因此,校方應成為實踐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投資主體與推行者。協同開發與共享專業工程實踐教學資源的主要途徑,可從以下四方面進行:(1)建立一套運行機制。專業工程實踐教學資源建設是一項有序的、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以促進建設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正規有序,實現統合,搞好頂層設計。(2)規范一套建設標準。用科學的標準來促進專業工程實踐教學資源系統的建構[4,5]。應建立面向協同中心所涉各類工程專業的不同實踐教學主題、覆蓋其各個層次、不斷動態更新的工程實踐教學資源建設標準,為實現各級各類資源系統的網絡互連、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奠定基礎。(3)搭建一個基于云服務的共享平臺。各類工程實踐教學資源只有不斷被其工程專業教學所應用、學習者所掌握,使其流動、開放和充分共享,才可持續。在各專用工程實踐教學資源庫和實踐教學課件建設的基礎上,通過云服務端資源集成,實現各門專業的各級各類實踐教學活動資源交換和資源共享。(4)培養和建立一支“雙師”實踐教學專業隊伍。專業工程實踐教學資源庫及課件開發、建設的每個環節都需要依靠高素質專業人員完成,因此,必須根據協同機制,整合學校與協同核心單位的人才資源,培養和造就一支懂教學、懂工程技術、懂教育教學管理的資源庫建設專業隊伍。

        3.技術方法

        構建一個基于云計算的數字化實踐教學資源處理平臺。實踐教學資源經數據處理,區分成關系化、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其中關系化數據是指二維關系約束的數據表,結構化數據包括了數字、符號等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包括了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數據,從而進行有效存儲、組織來自校內外協同創新單位的教學資源。利用處理平臺能夠對幾百甚至是幾千個分布式數據庫,或者分布式存儲集群中的內容進行分析。該處理平臺還能根據具體教學環節、層次需求建立相應服務,解決傳統的學習平臺資源無序、缺乏統一管理調配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云服務平臺在技術項目上實現跨學校、跨地域合作,分享工程實踐與研究成果,為教學、學術研究提供便利;學生可以突破時空限制,使用現代化通訊工具隨時隨地全方位獲取優質的實踐教學資源。數據化工程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流程與實現方式,可以概括為四步:分別是采集、導入和預處理、統計和分析,最后是資源實踐教學價值的發現與挖掘[6]。(1)以協同機制作保障,通過數據遷移、數據轉換、共享等有效手段[4]對數字化實踐教學資源進行收集、采集,把協同創新主體單位既有實踐教學資源重新整合起來,并加載到數據倉庫或數據集市中——存儲在遠程云服務端,成為聯機分析處理、數據挖掘的基礎。這樣才可以徹底消除學?;蛲两ㄐ袠I信息化建設中各相關單位存在的信息孤島以及信息碎片化現象,提高實踐教學資源的可使用率。還可通過MapReduce編程模型對實踐教學資源進行管理,以提高對海量教學資源分析的速度和效率[7]。(2)在完成資源收集之后,如果要對這些海量數據進行有效分析,還需將這些來自前端的數據導入到一個集中的大型分布式數據庫,或者分布式存儲集群,通過并行計算框架[7],優化并行分析算法,如Mahout、R語言等,對這些分散乃至碎片數據進行過濾,在導入基礎上作一些簡單的清洗和預處理工作,以排除混雜、錯亂的工程信息,重復的資源數據,提高資源的質量。(3)從分布式數據庫,或者分布式計算集群的海量實踐教學資源中,提煉出連續的、低信息粒度的實踐教學素材,并擇優質實踐教學素材交于上層實踐教學統計、分析系統,進行普通的專業工程實踐需求分析和分類匯總等。(4)對實踐教學資源分析之后的資源內容進行實踐教學模擬和價值挖掘,是指利用數據挖掘算法,包括分類算法、回歸算法、聚合算法和降維算法等,對存儲在云服務端(分布式數據庫或者分布式計算集群)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數字化工程教學資源挖掘,以挖掘出隱藏在資源背后有價值的信息,為教師作出實踐教學組織安排奠定基礎。應用數據分析、挖掘等技術對存儲在云服務端的各種分散的關系化、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實踐教學資源進行分析和挖掘,掌握學習者查詢其專業工程實踐資源的行為、知識點內容、知識應用能力等,以預測學習者對實踐知識與資源服務的需求,使教師能根據預測進行決策,更好地引導學習者學習;同時,也可應用數據分析技術對開設的課程進行效果評估,盡早地捕捉學生的學習不適應癥狀,進行學習預警和干預[8],以便及時調整培養方案,為學習者推薦學習軌跡,開展自適應學習,自我導向學習[9,10]。例如:自適應學習既不是簡單的符號或文字,也不是言語或文字陳述的概念或原理,而是教師列展的一些具體的實例或問題。學習者的任務是通過考察實例、分析和解決問題來發現有關的知識,并積累解決問題的技能[11]。教師是用最適合的學習方法,讓學習者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接受各種各樣的挑戰。整個學習過程因為有學習效果的追蹤,記錄了學習者在每個任務上花費的時間,實時反饋給教師,如果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教師會立即知道,并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應用數據分析技術也可對協同科研創新合作過程及交互型工程技術服務過程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而應對過程中的資金、政策、機制、技術、成果、共享等環節潛在的矛盾與風險。

        三、專業工程實踐教學資源共享應用

        專業工程實踐教學資源和信息化技術是共享方案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兩大方面。構筑較快見效的共享建設方案可以“三層法”:基礎設施層、平臺服務層和共享應用服務層[12]。實踐教學資源共享應用是將云計算作為其技術支持,通過對實踐教學資源挖掘與實踐學習分析則會帶來工程實踐教學理念、方式和技術方面的巨大變革和創新。

        1.教學資源的流動需求與信息技術相結合

        工程實踐教學資源應用的關鍵也是其必要條件,就在于“信息技術”與“專業工程實踐教學”的融合。豐富多樣的專業工程實踐教學資源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到大學教育中,對學習者未來事業會有更加直接的幫助;快捷的反饋信息是衡量實踐教學資源開發、應用過程對實踐教學各個方面和層次產生影響、效果的依據。將開發的數字課程應用到教學上。比如:創建自適應各專業的工程實踐學習課程,利用人工智能為每個學生創建自適應的學習體驗。還可創建各專業工程實踐定制化學習或終身學習課程,將工程實踐教學從同一模式的“批量化生產”變為“科學管理下的定制化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培養更好的學習技能”,“讓學生了解如何利用時間、應對挑戰、成為終身學習的人”[9]。

        2.當代網絡交流條件引發實踐教學組織方式變革

        隨著具有語義網特征的數據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發展起來,實踐教學組織的變革就越來越顯得不可避免。豐富多樣的工程實踐教學將召喚網絡結構產生無組織的教學組織力量。最先反映這種教學結構特點的,是各種各樣去中心化的WEB2.0應用,如RSS、維基、微信、博客、云儲存與計算等。各種專業的工程實踐教學資源中只有少量是結構化數據,如項目可研報告、立項審批、設計文件、計算書仍至工程圖紙、項目報建(批)、質量與安全監督、施工(生產)許可、施工組織設計(生產計劃)、竣工(產品)驗收等,其余大量的由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組成,如施工(生產)過程中具體的施工(生產)作業方式、方法,技術會議等以郵件、視頻、微博等的形式表現。海量的專業工程實踐教學資源之所以成為實踐教學的變革力量,在于它通過追隨實踐意義而獲得工程智慧。

        3.以云計算為基礎的數據應用技術集成,可實現協同創新主體單位間專業工程教育資源共享

        第3篇: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范文

        (一)信息搜索能力

        在日常學習及畢業設計過程中,如果學生具備非常好的搜索技能,那么學生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找到解決問題的資料、工具、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對于信息搜索能力,首先,學習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Sogou),了解每個搜索引擎的優勢及特點,例如,Google搜索引擎提供的子功能GoogleScholar可以提供學術資源的查找與搜索,尤其是英文學術資源的查找;其次,了解學校電子圖書館提供的電子資源概況,以及如何獲取和使用這些資源,包括學習使用一些常見的文獻管理軟件如NoteExpress,EndNote等;最后由專業課教師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或者在新生專業介紹會上列出與物流管理專業相關的常用社區、論壇或微博網址,如了解與管理、經濟等物流管理專業相關的大型學術網站———人大經濟論壇。

        (二)信息存儲技術

        21世紀已經進入大數據的時代,如何采集數據,利用數據挖掘出數據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潛力的一種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購物籃分析所帶來的好處,而沒有大量歷史數據的使用與存儲,購物籃分析又談何容易。而大量的數據從各種鏈接、免費數據庫、商業數據庫采集時,需要考慮采用何種方式存儲這些數據,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這些數據,因此,我們應該學習有關信息存儲技術。學習數據庫技術可以實現對一些分散的數據進行集中統一管理。

        (三)信息處理能力

        在收集好數據之后,對數據信息進行合理的處理是獲取信息價值的必要途徑,給學生介紹相關數據信息處理軟件:Excel,MATLAB,SPSS,R,EViews等。這些軟件都比程序設計語言處理數據要更加易于學習和使用,而且對于數據的可視化都較其他程序設計語言工具方便得多。此外,對于海量數據的處理還可以借助諸如Or-acle、SQLServer這樣的大型數據庫。

        (四)問題建模及求解能力

        對物流管理專業類學生而言,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的概念已經通過很多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的學習而深深映入腦海,那么思考的一個問題便是如何挖掘第三利潤源,也就是采取何種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物流冰山下的成本得以不斷減少,從而達到追逐并獲得第三利潤源的目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優化問題,即如何建立優化模型,例如建立模型優化生產調度策略,優化車輛配送路徑,優化物流配送車輛裝載率,優化供應鏈的庫存,對供應鏈訂單進行排序等,這些優化模型構建的相關基礎知識在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管理運籌學里都有詳細的介紹,但是對于求解的方法基本都是介紹的經典理論且是對非常小規模的問題進行處理,然后用手工計算的方式進行求解。為此,我們提出介紹一些建模優化軟件如LINGO、CPLEX、MATLAB等來對問題進行求解,從而實現所解決的問題更接近實際情況。

        (五)結果展示能力

        當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建模并求解之后,需要對結果進行展示,其中包括數據可視化的展示,即圖形化表示,為此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繪圖能力,這個任務可以通過學習MicrosoftVisio及Excel的繪圖功能來完成。此外,我們需要對相關結果形成正式的報告或文檔(畢業設計論文,課程設計報告),這個任務可由微軟辦公軟件WORD來完成,即學習WORD中的一些高級排版技巧(自動生成目錄,自動公式編號等)。最后,學生可能需要在一些公開場合(例如參加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的答辯會)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成果,這時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多媒體功能。

        二、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實用軟件技能的培養模式

        (一)單獨開設相關課程

        對于某些應用范圍大、處理能力強的通用軟件或開發軟件應單獨開設系列課程,例如對于在諸多場合(優化、數據處理等)都非常實用的軟件MATLAB可以考慮單獨開設課程來講授,以使學生在后續課程當中可以不斷地使用該軟件解決課程作業及進一步解決更加實際的問題。這些軟件技能的培養對于其他課程能起到承上啟下、循序漸進的紐帶作用。

        (二)依托相關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設置教學內容模塊

        對于某些學習難度不是太大的實用軟件技能,采用隨堂教學的方式依托相關課程設置一定學時的教學內容模塊來實現軟件的普及入門。例如EXCEL、WORD、VISIO的學習可以放在校必選基礎課———“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里,而對于LINGO可以放置在“管理運籌學”課程里,而且從2012年開始,蘭州交通大學物流管理專業選用由李引珍教授編著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教材《管理運籌學》已經將LINGO列入了每一章的講授內容。此外,基于Logware軟件的供應鏈仿真建模分析也在相關課程設計中得以運用,即對于依托相關課程實施實用軟件技能培養已邁入了實質性的教學階段。

        (三)設置引導型教學模塊

        考慮到總學時的限制,教師在講授某些主干課程的同時,指出要求學生自學的實踐內容,即開展引導型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達到延伸、擴展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這部分內容可以由教師指出學生自學的提綱,內容,自學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學的資源(推薦書籍,推薦學習的工具、學習網址),由學生課后業余時間主動學習。而且對于引導型教學模塊的內容,還可以設置自學應該達到的目標,考核的方式(例如做一次匯報)及手段。

        三、總結

        第4篇: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范文

        在筆者多年指導物流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們具有較好的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具有較好的對物流優化問題的建模能力,但是在對問題的求解能力以及詳細深入的數據采集、處理能力方面稍顯不足。例如,針對物流當中普遍存在的優化問題———物流配送車輛調度、庫存控制、生產計劃等。學生在經過管理運籌學及物流系統工程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后,基本能夠獨立完成問題的分析及建模,但是在問題優化求解時還停留在手工計算(這對于稍大規模的優化問題顯然不切實際)或者基于C/C++程序設計語言進行結構化程序設計來求解。但是在教育部要求減少學分、壓縮學時的大背景下,學生對于計算機文化基礎,C/C++程序設計語言,大型數據庫開發等計算機相關課程學習明顯欠深入。這些課程的學時基本都在48學時,甚至32學時,因而學習內容篇幅可能存在不完整或者實踐環節偏少的情形。此外,對于C語言而言,諸多數據結構的程序細節都需要學生獨立完成,而C++雖然有設計好的模板類可以調用,但這些基本屬于C++高級部分,在少學時的課程中一般沒有介紹。這就造成非計算機類的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在學過之后,難以理論指導實踐———將這些知識付諸實踐,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

        此外,導致學生動手解決問題能力弱的原因是有些偏向開發的課程往往是需要很多交叉知識的,例如大型數據庫開發往往需要學習很多面向對象軟件程序設計知識及可視化軟件開發工具本身,那么這些承上啟下的課程知識如果交由學生自學尚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筆者認為作為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應該去掉傳統的結構化程序設計課程C/C++程序設計,改為具有友好的可視化界面的軟件工具,例如VisualC#、基于JCreator或JBuilder或Eclipse的JAVA,這些相對新穎的工具基本具有現成的成熟的數據結構,例如java.util包中包含了諸如數組排序等諸多函數的功能模塊,從而減輕非計算機類專業學生開發這類程序功能的負擔。與此同時,學生在學型數據庫開發及物流信息系統課程時就具備了可視化軟件開發的基本理念和一定的軟件開發自學能力,學生完成簡單的物流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開發及實現的能力或自學能力將會有一定的提高。這就是筆者所倡導的循序漸進、承上啟下的課程設置理念。這樣對于專業核心課物流信息系統,我們可以形成如下的循序漸進教學課程體系:JAVA→基于SQLServer的大型數據庫開發→物流信息系統(嵌入JAVA中學習過的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的概念及新的UML建模教學內容)→物流信息系統課程設計(利用物流信息系統中所需知識進一步實踐以強化學生面向對象分析、設計及程序設計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具有物流優化建模的能力,以管理運籌學、物流系統工程作為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程,以使學生在學習物流中心設計與運營、倉儲管理、企業采購與供應管理、多式集裝聯運、供應鏈管理等專業課程當中具備相應地基礎建模及優化知識。同時為了提高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管理運籌學等專業基礎課程開設之前開設“MATLAB基礎及應用”這樣的課程以及在相關專業基礎課程中開設諸如LINGO、CPLEX等教學模塊,并進一步在專業課程中布置設計實用軟件使用的課外作業以強化學生的實用軟件使用技能。此外,為了培養學生管理科學的知識,設置了這樣一條學習主線:管理學原理→經濟學原理→物流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含Eviews軟件教學模塊)→電子商務(重點包含商務信息檢索,存儲,商務信息處理及分析)。

        最后,對于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筆者更傾向于開設模塊化能力非常好的成熟的通用軟件,例如MATLAB,SPSS,R,Eviews,LINGO,CPLEX,Flexsim,Extend,Witness,Arena,Netlogo等成熟的科研軟件,既讓學生學會了基本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讓學生種下了科研分析的意識種子,從而很好地引導他們更多地主動學習新領域的新知識,同時也為將來有一部分學生走上研究生學習之路做了更好地鋪墊。例如,數學規劃軟件LINGO(嵌入了分支定界算法)對于一個整數規劃問題,可以利用簡短的幾行語句完成求解及靈敏度分析,這樣學生就不用從頭開始寫經典的分支定界算法的程序,從而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成功求解的樂趣,進而增強學生學習及進一步自學的興趣。綜合以上分析,針對物流管理類專業學生在畢業設計及在課程設計中所表現出的動手解決問題———給出定量結果及分析能力不足的現象,提出物流管理類專業實用軟件技能培養目標及新的組合式實用軟件技能培養模式。

        二、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實用軟件技能的培養目標

        (一)信息搜索能力

        在日常學習及畢業設計過程中,如果學生具備非常好的搜索技能,那么學生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找到解決問題的資料、工具、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對于信息搜索能力,首先,學習常用的搜索引擎(Google,Baidu,Sogou),了解每個搜索引擎的優勢及特點,例如,Google搜索引擎提供的子功能GoogleScholar可以提供學術資源的查找與搜索,尤其是英文學術資源的查找;其次,了解學校電子圖書館提供的電子資源概況,以及如何獲取和使用這些資源,包括學習使用一些常見的文獻管理軟件如NoteExpress,EndNote等;最后由專業課教師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或者在新生專業介紹會上列出與物流管理專業相關的常用社區、論壇或微博網址,如了解與管理、經濟等物流管理專業相關的大型學術網站———人大經濟論壇。

        (二)信息存儲技術

        21世紀已經進入大數據的時代,如何采集數據,利用數據挖掘出數據背后的有用信息是非常有潛力的一種管理模式。例如著名的尿布—啤酒故事就是典型的購物籃分析所帶來的好處,而沒有大量歷史數據的使用與存儲,購物籃分析又談何容易。而大量的數據從各種鏈接、免費數據庫、商業數據庫采集時,需要考慮采用何種方式存儲這些數據,以及如何管理并利用這些數據,因此,我們應該學習有關信息存儲技術。學習數據庫技術可以實現對一些分散的數據進行集中統一管理。

        (三)信息處理能力

        在收集好數據之后,對數據信息進行合理的處理是獲取信息價值的必要途徑,給學生介紹相關數據信息處理軟件:Excel,MATLAB,SPSS,R,EViews等。這些軟件都比程序設計語言處理數據要更加易于學習和使用,而且對于數據的可視化都較其他程序設計語言工具方便得多。此外,對于海量數據的處理還可以借助諸如Or-acle、SQLServer這樣的大型數據庫。

        (四)問題建模及求解能力

        對物流管理專業類學生而言,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的概念已經通過很多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的學習而深深映入腦海,那么思考的一個問題便是如何挖掘第三利潤源,也就是采取何種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使得物流冰山下的成本得以不斷減少,從而達到追逐并獲得第三利潤源的目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優化問題,即如何建立優化模型,例如建立模型優化生產調度策略,優化車輛配送路徑,優化物流配送車輛裝載率,優化供應鏈的庫存,對供應鏈訂單進行排序等,這些優化模型構建的相關基礎知識在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管理運籌學里都有詳細的介紹,但是對于求解的方法基本都是介紹的經典理論且是對非常小規模的問題進行處理,然后用手工計算的方式進行求解。為此,我們提出介紹一些建模優化軟件如LINGO、CPLEX、MATLAB等來對問題進行求解,從而實現所解決的問題更接近實際情況。

        (五)結果展示能力

        當對一個問題進行分析,建模并求解之后,需要對結果進行展示,其中包括數據可視化的展示,即圖形化表示,為此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繪圖能力,這個任務可以通過學習MicrosoftVisio及Excel的繪圖功能來完成。此外,我們需要對相關結果形成正式的報告或文檔(畢業設計論文,課程設計報告),這個任務可由微軟辦公軟件WORD來完成,即學習WORD中的一些高級排版技巧(自動生成目錄,自動公式編號等)。最后,學生可能需要在一些公開場合(例如參加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的答辯會)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成果,這時需要使用到PowerPoint多媒體功能。

        三、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實用軟件技能的培養模式

        (一)單獨開設相關課程

        對于某些應用范圍大、處理能力強的通用軟件或開發軟件應單獨開設系列課程,例如對于在諸多場合(優化、數據處理等)都非常實用的軟件MATLAB可以考慮單獨開設課程來講授,以使學生在后續課程當中可以不斷地使用該軟件解決課程作業及進一步解決更加實際的問題。這些軟件技能的培養對于其他課程能起到承上啟下、循序漸進的紐帶作用。

        (二)依托相關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設置教學內容模塊

        對于某些學習難度不是太大的實用軟件技能,采用隨堂教學的方式依托相關課程設置一定學時的教學內容模塊來實現軟件的普及入門。例如EXCEL、WORD、VISIO的學習可以放在校必選基礎課———“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里,而對于LINGO可以放置在“管理運籌學”課程里,而且從2012年開始,蘭州交通大學物流管理專業選用由李引珍教授編著的國家級精品課程教材《管理運籌學》已經將LINGO列入了每一章的講授內容。此外,基于Logware軟件的供應鏈仿真建模分析也在相關課程設計中得以運用,即對于依托相關課程實施實用軟件技能培養已邁入了實質性的教學階段。

        (三)設置引導型教學模塊

        考慮到總學時的限制,教師在講授某些主干課程的同時,指出要求學生自學的實踐內容,即開展引導型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達到延伸、擴展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這部分內容可以由教師指出學生自學的提綱,內容,自學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學的資源(推薦書籍,推薦學習的工具、學習網址),由學生課后業余時間主動學習。而且對于引導型教學模塊的內容,還可以設置自學應該達到的目標,考核的方式(例如做一次匯報)及手段。

        四、總結

        第5篇: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教學模式;構建

        社會語言學是本科中文專業選修課,通常在本科三年級上學期或下學期開設,教學18周,每周兩課時。與其他專業選修課不同的是,其課程性質強調學科性的同時,對社會更為關注,因此在教學設計時,筆者大膽嘗試將“關注學術史、掌握基本概念、體悟語言生活和分析典型語言案例”作為教學目標加以強調,并構建了以此為核心教學模式的課程計劃。以下就各目標進行例析。

        一、學術流派與代表人物

        作為一門課程,中國社會語言學也好,中國語言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也罷,都不能回避學術史溯源。只有對學術史有宏觀的認識,才能對一門課程或者一個學科有整體認識。中國現代語言學開端無疑要從1898年馬建忠所著的《馬氏文通》算起,雖然《馬氏文通》不能看做中國社會語言學的濫觴,但其后序中提到:“因西文已有之規矩,于經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證繁引以確知華文義例之所在?!蔽覀內哉J為其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發軔有顯著的鏡鑒意義,這主要是因為它為中國語言學研究打開了西學的天窗,更為中國語言學提供了比較研究的視角。正是由于《馬氏文通》對中國社會語言學的開端有破冰之意義,在課程設計時,我們將馬建忠列在中國語言學代表人物的第一位介紹展示。

        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對社會語言學的西方源流有一個明確的交代。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是社會語言學不能繞開的靈魂。粗略介紹這位偉大的人物至少要用一個課時,因為他的治學經歷有太多可資借鑒的典型,甚或說是經典教學案例。首先是他對社會語言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研究方法的創造性運用。如,他在調查中首次運用快速隱秘法以準確獲取調查材料。在其經典論文《紐約市百貨公司(r)的社會分層》中,拉波夫(1985)注意到,在紐約黑人社團里,一般人都不發詞尾后的“-r”音(如“four、car”等),只有在正式場合,他們才帶上“-r”音。問題是如何在觀察者的控制之下得到這種不同場合下的變異材料。拉波夫舉重若輕、出奇制勝的本領在這里得到充分的表現。這就是他著名的“紐約百貨商場-R”的調查案例。他首先選定一個百貨商場并得知在四樓賣鞋,然后他到一樓問一個黑人售貨員,“請問,鞋在幾樓?”售貨員回答:“four。”(不帶“-r”音)拉波夫繼續問:“對不起,在幾樓?”售貨員回答:“four!”(帶“-r”音)這篇文章專門有一節談到“有關方法的一些意見”,他認為,快速隱秘的調查是獲取有關社會語言結構資料的可貴來源。

        除此之外,他作為社會語言學研究者具有的社會擔當也值得學習。拉波夫曾以語言學家的身份,三次出庭為被告辯護。尤以第三次最為精彩,他為一個被人誣告在電話里恐嚇航空公司在飛機上放置炸彈的人出庭,以自己的專業知識證明官方掌握的電話記錄不是被告人所說的方言。

        當然,在社會科學遠不如自然科學受到重視的當下學術語境中,他的偉大還會讓學生懂得社會語言學者有機會和自然科學家媲美,2012年,在其供職的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的主頁上赫然公布,拉波夫作為賓大教授獲得計算機與認知科學領域的本杰明·富蘭克林獎章,這個獎通常發給在物理學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都獲得過。但作為語言學家獲得該獎實為難得。獲獎理由是他通過縝密的分析為語言演變確立了認知基礎,并且他的非標準方言研究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文化影響。

        作為中外社會語言學的奠基者,馬建忠和拉波夫自然功不可沒,但其后繼者,如黎錦熙、王力、呂叔湘、羅常培、陳原、祝畹瑾、戴慶廈、李宇明、徐大明、郭熙等,伯恩斯坦、甘柏茲、萊考夫、費什曼、海姆斯、米爾羅伊、特魯吉爾等也都是必須要交代的,這樣“串糖葫蘆”似的學術史線索梳理就清晰了。

        二、回歸語言生活

        如果說一門課只會閉門造車或者紙上談兵的話,那一定是故紙堆中的學問,社會語言學有別于其他課程的顯著特點即是偏社會科學。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設計時對此特點著重加以考慮。而當下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的實際情況也確實印證了這一點,

        自國家語委主持編寫《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以來,迄今為止,作為《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其中之一的年度報告,國家語委偕同商務印書館組織相關專家已出版8本年度報告,極大帶動了國內對社會語言學的關注。同時商務印書館等機構舉辦的“漢語盤點”活動每年公布年度熱字、詞等在學術界和社會均引起極大反響,“語言生活”等術語應運而生。可以說,21世紀的中國社會語言學已明確轉向到“語言生活”中來,農民工用語、網絡語言、商場語言使用調查等一系列問題引起廣泛關注。

        在這一系列的社會語言學學術實踐中,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原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司長,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的學術主張尤為引人關注。無論是作為國家語言工作的管理者還是作為學者,他都對語言生活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發表《當代中國語言生活中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9期)、《和諧語言生活,減緩語言沖突》(《語言文字應用》,2013年1期)、《中國語言生活的時代特征》(《中國語文》,2012年4期)、《論語言生活的層級》(《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年5期)等一系列重要文章,闡明自己的學術觀點,引起學術界重視。

        中國社會語言學回歸語言生活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是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中心和云南師范大學漢藏語研究院教授戴慶廈領銜進行的跨境語言調查。戴慶廈先生依托985平臺作為總主編在商務印書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著了一系列民族語言描寫和解釋性著作。多年來,戴先生不顧年事已高,堅持田野調查,獲取第一手的語言材料,并提出跨境語言應為社會語言學要特別關注的課題。它的意義不只在于為語言變異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更為國家制定少數民族語言政策提供鮮活數據和學理支撐。

        三、核心概念:社會網絡理論

        社會語言學對研究方法有特定的技術取向,在教學設計中,如果只是循規蹈矩地抽象地講解定性與定量的方法恐怕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更是因為缺少練習而無直觀印象。張廷國(2008)認為傳統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是與實證主義的研究模型相關聯的,對既定的問題尋求答案的技巧、錄音分析,對現象的描寫以及進行試驗等等??紤]教學時長,在單學期教學中,我們選取當下學術語境與社會生活結合最緊密的核心概念同時也作為一種方法進行分析。

        這里必須要交代當下我們所處的網絡化背景。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美國總統奧巴馬隨后公開肯定了IBM“智慧地球”思路,近幾年IBM“智慧地球”戰略已經得到了各國的普遍認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被公認為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而與“智慧地球”密切相關的物聯網、云計算等,更成為科技發達國家制定本國發展戰略的重點。李宇明(2012)認為,“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物聯網和云計算已經從概念發展為現實,移動網絡的發展勢頭更是強勁,這些都預示著互聯網正在發生劃時代的革命性變化。在此形勢下,虛擬語言生活對現實語言生活的影響必將更加深刻。網絡時代造就了大數據庫應用,沃爾瑪的研究人員通過數據挖掘,發現4成左右的年輕爸爸在購買嬰兒尿布時會順手買點啤酒犒勞自己,便對這兩種商品進行了捆綁銷售,結果銷售量雙雙增加。更夸張的事例是,一個高中女孩某天突然收到了超市寄來的嬰兒服廣告,父親大為惱火,但就在超市公開道歉幾天后,這位父親發現自己的女兒真的懷孕了。原來,超市已經可以通過顧客的食品消費數據做出趨勢判斷。

        為此,我們在課程設計時,將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理論作為方法性概念進行講解。這個理論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米爾羅伊夫婦提出的,被認為是對拉波夫語言變異理論的修正。拉波夫認為,語言變異僅僅與階級、年齡、性別和聲望等社會變量存在關聯,而社會網絡理論則認為,言語社區中個體間關聯、群體及其交織的網絡社會關系是引起語言變異的重要因素。這種理論具有很強的解釋性,如百度等檢索工具提供的相關性檢索、即時聊天工具qq提供的圈子中可能認識的人、微信中的朋友圈、開心網中的好友關聯等等都可以在該理論的框架下得到解釋。

        四、共同分析典型案例

        以往課程設計均偏重于課堂教學,鑒于一手材料對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性,我們安排了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田野調查的環節,在18課時中設計四課時的田野調查。在此之前,確定選題的工作尤為重要,選題必須進行論證,否則選題調查的可行性就不可知,實際操作中就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近年來,語言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值得調查的語言問題,如“撐粵語事件”、“字母詞事件”等均可以做語言態度的調查。而近來我們對“商品名稱洋化”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調查,獲得了大量的一手數據,一方面鍛煉了研究者的實地調查能力,一方面得到的一手數據也為研究者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通過初步分析,驗證了先前選題論證時的假設,即“商品名稱洋化”是為了迎合特定年齡階段、特定性別、特定教育背景甚至特定區域的受眾,也就是“洋化”體現了性別差異、年齡差異、教育差異,甚至是城鄉差異。當然,研究者分析的樣本還很有限,問卷調查的可靠性都有待檢驗。

        五、結語

        在學術語境發生變化時,教學模式必須要有所變化,否則知識更新便不能與時俱進。書齋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必須有所改觀,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只能培養同質化人才,甚至是“睡才”(上課睡覺的天才),“知識在課內,實踐在課外”的教學理念應有條件有選擇地在教學模式中體現。社會語言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研究者應在田野中實踐式的獲得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 戴慶廈. 社會語言學概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 李宇明. 中國語言生活的時代特征[J]. 中國語文,2012(4).

        [3] 李宇明. 論語言生活的層級[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5).

        [4] 李宇明. 當代中國語言生活中的問題[J]. 中國社會科學,2012(9).

        [5] 李宇明.和諧語言生活 減緩語言沖突[J]. 語言文字應用,2013(1).

        [6] 張廷國 郝樹壯《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7] 威廉·拉波夫. 紐約市百貨公司(r)的社會分層[J]. 社會語言學譯文集[C]. 祝畹瑾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第6篇: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本科 生物信息課程 建設 教學

        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是80年代末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啟動而興起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最初常被稱為基因組信息學[1]。廣義地說,生物信息學是用數理和信息科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去研究生命現象、組織和分析呈現指數增長的生物數據的一門學科。生物信息課程目前還屬于一個新興學科,發展時間比較短,再加上生物信息學研究的范圍廣、相關數據與分析工具資源繁多、涉及多學科知識、尚缺乏系統成熟的理論方法、正處在迅速發展中等一系列特點,因此該課程的發展一直面臨較多的困難。但隨著生物技術在社會發展中包括農業、醫療、生物技術等相關應用的越來越廣泛,生物信息學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因此,加強大學本科生生物信息學課程的建設和教學,對于促進生物信息學本身的發展和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有重要意義。本文就目前大學本科生物信息課程的建設和教學策略進行探討,為促進生物信息學發展打下基礎。

        1.結合課程本質,加強教材的編寫

        生物信息課程涉及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計算機網絡、信息獲取、數據挖掘、人類基因組等學科課程的內容,是一門非常典型的交叉學科,因此對于生物信息課程的建設要站在更高的平臺上。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教材[2]。目前生物信息課程的開設還處于起步階段,系統的教材不多。而且各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也有很大差異,因此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學校自身的授課方向,選擇恰當的教材。有條件的學校應該編寫校本教材,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這樣最大的好處在于可以形成獨立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大綱,并將傳統的驗證性實驗改為設計性實驗,不僅開設了課程設計,還開設了一周的本科生科研訓練課程,以最大限度的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要積極推進兄弟院校間的交流。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課程,不同學校間所總結的經驗各不相同。為了盡快提高教學效率,推進課程的發展,必要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通過交流,可以有效的節省各自摸索的時間,使教材的編寫和其他相關的教學研究更有目的性。

        2.加強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生物信息學是一門以生物技術、統計等相關知識為基礎的課程,因此試驗和實踐在此門課程中非常重要。一方面是教師自身要積極地參與科研,用更多前沿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這樣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用更加具有說服力的知識吸引學生。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參與科研實踐。比如華中科技大學的生物信息課程,就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推行了“學研”結合的注重素質與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3]。經過實踐,不少本科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對很多生物信息學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并自主地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研究,不但有效提高了實際動手能力和學習知識的主動性,而且有的本科生在課程結束不久便完成甚至正式發表了優秀的研究論文。

        3.轉變課堂模式,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生物信息學課程之中有很多都是非常抽象的知識,如果教師單純的用板書去描述,用語言去講解,可能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包括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用更為直觀形象、便捷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4]。比如在講解蛋白質二級結構預測時,教師就可以用Flash形象將這種螺旋、折疊和無規則卷曲的特征做出來,然后慢慢的一幀一幀的去播放,讓學生可以立體地看到不同結構的區別,這樣學生自然就會慢慢的產生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讓學們分小組對一些現象進行研究,通過文獻查閱、分析交流,將結果做成PPT,展示給全班同學,以此來調動學生們的主體性,使他們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

        4.結語

        生物信息學是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興學科,是當今全球最具發展前途的學科之一。但是,生物信息課程作為一門新興課程,其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必然有很多問題存在。因此,結合教學實踐不斷的加強對該門課程的研究,這對于進一步發展生物信息課程,以及目前正在廣泛開始的生物信息專業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為此,我們就需要一方面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還要加強該門課程所需要的實踐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更快、更好的促進生物信息課程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彥蕊,蔡宇杰. 計算機專業生物信息學課程教學的實踐探討[J]. 安徽農業科學 ,2012(29).

        [2]孫嘯,陸祖宏,謝建明.生物信息學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3.

        第7篇: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范文

        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特色專業建設點項目申報中,復旦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系統軟件方向、企業信息化方向和數字媒體方向被批準為特色專業建設點項目;2008年,學院國際化創新型軟件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被批準為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近年來,學院培養的學生受到社會和業界的充分肯定。

        回顧這幾年的教學探索,在計算學科人才培養中,我們認為除了要注重社會需求外,更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培養。通過開展完善的國際化聯合培養和交流,我們建立了良好的國際化教育環境;通過進一步提高軟件創新行動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的支助力度,我們為學生提供了面向產業實踐和個性化發展的條件,為培養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研發人才與產業工程師奠定了基礎。

        1國際化創新型軟件人才培養定位與方案

        我國提出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最近又推出了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其中就包括了電子信息產業。而我國的軟件人才培養在創新性和工程化方面存在許多不足,難以滿足電子信息產業走向世界的需求。無論是傳統計算領域的研究還是系統開發,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都離不開實際應用背景。人才應該集業務、技術、管理三位一體,既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熟悉產業前沿,能運用國際主流的系統工程技術解決產業中的問題,在國際化團隊中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系統調控能力,具備適應市場需求和技術變化的能力。因此,我們在人才培養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強化學生的國際視野及對產業前沿問題的敏感性,注重與企業有機結合并平滑過渡,將實踐教學環節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課程教學中,融基礎理論、實驗教學、工程實踐為一體。

        根據復旦大學“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參照國際知名高校的教學培養方案,同時結合國內企業的實際需求和行業技術發展趨勢,我們精心設計了教學培養方案。除綜合教育課程、技術類基礎課程外,軟件工程專業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選修課。學生首先修完專業基礎課程,保證對計算機科學和軟件開發的各方面內容有全面了解,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其次修讀專業方向課程,保證在特定專業方向上獲得嚴格訓練;最后至少選修其他專業方向課程組中的兩門課程,并學習專業選修課程,保證必要的知識廣度,還要提高職業道德意識、團隊精神、交流能力、外語能力。

        在課程設計方面,我們一方面設置培養學生工程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主的課程;另一方面把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建立一套“全過程、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有針對性的、高強度的項目實踐,在低年級強化基本技能和動手能力,在高年級通過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設計等環節,培養學生分析、設計、實現的綜合能力。

        我們同時建立健全了創新鼓勵機制,鼓勵學生參與創新性實踐活動,養成創新意識,體驗創新過程。我們邀請企業資深研究人員、國外高校著名學者來校兼職、授課,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提供專業指導。將工程能力引入人才素質評價體系,通過收集企業和學生的反饋指導教學和課程設置,形成良好的自我約束、自我發展機制。

        國際化創新型軟件人才培養定位與方案的基本架構如圖1所示。

        2創新型軟件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與國外的工科學生相比,我國學生明顯缺少項目或團隊合作的實際經驗訓練。因此,我們要加強國際化創新型工程人才的培養,更要注意不能停留在教學生用現在的技術解決問題,而要讓學生學會用未來的技術解決未來的問題。

        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我們全面吸收發達國家經典的計算機教學內容,強調學生除了掌握各門課程的基本原理,還要對行業的最新發展及領域內面臨的問題有所了解。堅持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為主的教學原則,把握行業發展最新趨勢,教學內容既要與企業當前的需求緊密結合,又不能單純跟著企業走。高校教育不僅要緊扣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更應引領社會需求。

        為了使學生學會用未來的技術解決未來的問題,我們要求教師不僅要了解目前行業內的最新發展及領域內面臨的問題,更要具有前瞻意識,及時把本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未來可能成為行業發展熱點的內容安排在課程中。如從2004年開始,我們就把多核技術和虛擬化技術放到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里,在計算機體系結構課程中擴展了多核體系結構的內容和多核緩存(Cache)研究的最新進展。而操作系統課程則介紹了多核領域虛擬化的研究原理和現狀。編譯原理課程則擴展了多核程序設計語言和優化等方面的內容。這些最新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到2007年畢業時,這些技術在一些外資企業成為熱門,因此我們的學生成為社會迫切需要的人才,非常受歡迎。

        好的教學內容必須有與之配套的教學方法。以課堂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雖然可以使學生掌握各門課程的基本知識,但是缺乏和學生的互動,存在較大不足。復旦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整和改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在講授基本原理時,教師側重闡述課程的要點和難點,而對于各種具體的細節,則讓學生通過相應的教學實驗環節(包括實驗和實踐項目)體會,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一方面,我們通過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自學來強化學生對概念的準確理解和對理論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我們通過課后的實習項目來全面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開發設計能力。

        其次,教師注重啟發式教學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很多專業課程,如計算機系統基礎、計算機體系結構和編譯原理等,都增加了研討性內容,教師定期布置超出課堂知識范圍的開放式問題。這些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學生要在自己查閱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因此鍛煉了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也開闊了眼界。研討式學習、案例分析、群組學習啟發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在團隊中開展創新性工作的能力。

        第三,將實踐教學環節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整個教學過程,尤其注重對學生項目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能力的培養。企業項目及企業聯合實驗室為學生的項目實踐學習提供平臺,通過解決項目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工程技術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們同時建立了跨度一年的學院科研實驗室和知名企業實習制度,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空間。課程成績評定改變了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的考評機制,改為實驗、實踐項目、隨堂測驗、論文、面試、筆試、課堂討論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評價機制,期終成績僅占總成績的30%~50%。通過不斷學習,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均衡發展,適應現代軟件產業的需求。

        第四,注重國際化辦學,推廣雙語課程。早在軟件工程專業建設之初的2002年9月,學院就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開展計算機軟件學士學位聯合培養項目;與新加坡管理大學簽訂了交換生計劃,每年兩校互派學生到對方學校學習半年;與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建立了推薦學生攻讀研究生的國家資助項目。通過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合作辦學以及與其他知名大學的交流,我們吸收、借鑒了國外人才培養的先進理念,提高了教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雙語課程打造了一批有代表性和學院特色的課程,使學生能直接接觸國外最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提高了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3高水平的研究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

        高水平的師資是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保障,軟件學院應該鼓勵具有應用背景的研發。這種研發不是低水平的開發,而是應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理論或技術上有所創新的研發項目。研究既要保證實用性,也要保證具有產業化時代的核心競爭力;既要能出高質量的論文,也要能得到實際應用。

        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不僅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也能吸引一流教師加入學院師資隊伍中,更好地培養人才。我院現有寬帶網絡與互動多媒體實驗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交互式圖形學實驗室、密碼與信息安全研究室等四個研究機構,復旦大學并行處理研究所的研究主體也在軟件學院。

        在流媒體寬帶應用領域的前沿技術研究和高科技產品的研發中,學院成功研發了高性能、高質量、與國際標準完全兼容的流媒體服務器(Clear Server),我們自主研發的IPTV系統成為上海市互動電視閘北區示范項目,其技術產品已經推廣到國外,并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而作為這些項目研發的負責人,我院教師及時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學,簡化項目開發要求,編制出適于學生課程實習的項目,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際研究能力,為學生提供及時接觸最新成果的機會。

        基于全光視頻的圖形繪制技術、基于GPU的Dome顯示設備的實時繪制系統以及基于投影儀的大尺寸、高清晰顯示墻系統的研制培養和鍛煉了教師和學生。我院毛燕東在本科三年級就參加了學院實驗室的科研工作,他和賈奇在導師的指導下參加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舉奪得全國一等獎。2006年,毛燕東直升本院碩士研究生后,成為國家863計劃“可伸縮高分辨率投影顯示技術”項目的主要研究者,并參加了微軟亞洲研究院系統研究組的多核操作系統的研究工作,在操作系統領域最好的會議之一OSDI上與他人合作。在即將畢業時,他先后收到了麻省理工學院(MIT)、斯坦福大學(Stanford)、卡耐基-梅隆大學(CMU)等三所全球計算機領域頂級高校的攻讀博士錄取通知書。

        學院在虛擬化技術、并行與優化編譯技術、動態優化編譯技術、跨平臺優化編譯技術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優異成績,培養了一批優秀學生。陳海波從本科開始就參加實驗室項目的研究,碩博連讀階段,他又在導師指導下取得了長足進步。他在國際并行處理大會上發表的論文獲得大會唯一最佳論文獎,這是該會議舉辦36年來中國大陸作者第一次獲此榮譽;而他在國際軟件工程大會(ICSE2007)上發表的論文則是中國大陸地區近30年來在該會議上發表的第

        4篇論文。

        以研發基于智能Web服務和流程整合的應變電子商務集成平臺、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性能指標體系、基于RFID的倉庫立體自動控制系統為契機,我們選拔了一批優秀的本科生,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際項目開發能力。本科生參與開發的軟件構件組裝工具、配置管理工具和面向特征的軟件體系結構建模工具成為相應科研項目的主要成果,通過專家組驗收,進入企業試用階段。以本科生為核心技術骨干的多模型驅動的面向服務協同開發平臺,基于數據挖掘和語義本體的商品編碼知識庫等項目,在教育部組織的鑒定中被認為在技術上達到了國內外領先水平。學院在密碼學和網絡安全協議、可信計算研究中也取得新突破,2004年和2007年,我們在歐洲密碼學會議上發表了2篇有關零知識領域的研究論文,是大中華地區第1個在密碼學頂級會議的科研單位。

        高水平的研究有效帶動了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優秀學生培養及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培養了一支具有創新意識和實際研發能力的學生隊伍。

        4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評價

        由于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定位準確,在教學中又突出了能力培養,達到了專業培養目標,學院培養的

        學生無論在國內各高校攻讀研究生,申請到世界頂級高校留學,或進入IT、咨詢、金融、通信等行業的國內外知名企業從事軟硬件研發、咨詢、管理等工作,都得到一致好評。我校人才的主要特點有:

        (1) 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走上工作崗位后能馬上熟悉自己的工作。由于具備了創新素養,畢業生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很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即成為企業項目骨干,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實習期滿前就獲得了企業的聘用合同。成為企業正式員工后,他們很快就升為資深員工、項目組長甚至項目經理。在國際團隊中表現突出,既體現了較高的工程素質和動手能力,又展現了管理能力及應用創新能力,部分學生甚至在外企實習期間就創新地解決軟件工程中的高端問題,并取得了國外專利,充分展現了國際化人才的素質。

        (2) 科學研究和開發實踐能力強。學院支持并鼓勵本科生加入科學研究和開發實踐,在各個實驗室的科研活動中,高年級本科生參加多項應用工具開發,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3) 學生在校期間成績斐然。迄今為止,我院已在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在“花旗杯”科技應用大賽中獲全國二等獎2項,在上海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獲上海市和復旦大學優秀項目各1項,在“科技創業杯”軟件構件制作大賽中也獲得多個獎項。在2005年度“上海市高校學生嵌入式系統創新設計競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在全國計算機仿真大獎賽中獲得三等獎1項。

        第8篇: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范文

         

        與傳統教學的面對面授課相比,MOOC具有學習方式靈活、學習自主、資源豐富開放、交流廣泛、學科交叉靈活方便等優點,但也有學習成功率不高、誠信考核難以控制等局限性。因此,將MOOC學習與傳統的課堂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更好地實現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

         

        為了提高研究生科學研究的創新能力,筆者在研究生教學改革中進行了混合式教學的實踐和探討,即將MOOC學習、翻轉課堂和面對面授課三部分有機融合,以求實現教學效果的改善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實踐過程

         

        MOOC的出現給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新渠道和平臺支持。筆者在研究生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課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實踐和探討。

         

        1.精心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

         

        與傳統教學一樣,要想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好每堂課的內容和教學方式,以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科學規劃課堂教學、翻轉課堂和MOOC學習內容,既要達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又要保證課程知識體系的完備性和系統性。

         

        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將若干模塊知識體系分解成多個知識點,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重要程度將知識點進行分類,不同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同時又在課堂中通過研討等方式將三種知識學習連貫起來,從而保證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課堂講授主要的內容包括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的體系結構、模型庫管理等。由于有前置課程的支撐,可以將決策支持概述、決策支持系統體系結構和數據庫管理等內容通過翻轉課堂方式進行學習。借助Coursera平臺學習的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基本原理、人工神經網原理、遺傳算法原理、數據挖掘原理等智能計算內容。同時,在這三種學習的過程中,一直貫穿著面對面的專題研討。這樣進行的課程設計,不僅保證了整個教學內容與原智能決策支持系統課程標準的一致性及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同時也實現了知識體系的相互支撐。

         

        2.翻轉課堂教學的應用

         

        翻轉課堂的基本思路是把傳統的學習過程翻轉過來,讓學習者在課外時間完成針對知識點和概念的自主學習,課堂則變成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場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匯報討論,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能更主動地教學、研討,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于研究生教學,翻轉課堂既可以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也能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應用好翻轉課堂,筆者對整個教學內容的知識點進行了分析篩選,選取適合翻轉課堂的內容,如決策及決策支持概述、數據庫管理等,讓學生自學完成。翻轉課堂中學習的視頻是從網上公開課平臺節選的,并且每次課前教師都要先提出課堂要掌握的內容,設定思考或要回答的問題,讓學生學習指定教材或視頻內容,最后小組學習匯報并研討。翻轉課堂學生學習匯報的結果和研討表現將計入課程總成績。

         

        3.MOOC學習與面授及研討的結合

         

        根據“智能決策支持系統”課程實施計劃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選擇的講授內容將在學期開始的前幾周完成,講授過程中,將人工智能等相關內容同步到MOOC平臺。

         

        每次進行MOOC學習前,筆者除了要求學生完成教師課堂上的作業及交流內容外,也布置了相關問題和研討內容,并要求學生在學習MOOC內容后,安排時間進行課堂研討。研討內容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對決策進行支持,即如何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并通過軍事應用案例來研討智能軍事決策支持的技術和方法;同時,查驗學生通過MOOC學習后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4.多種方式的交流研討

         

        在整個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師生可以采用線下、線上和課堂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研討。線上學生主要是利用MOOC平臺進行交流討論,線下主要是在課堂中或課外進行面對面的研討。目前,多數MOOC平臺都提供了各種討論交流環境,如討論小組、討論區或論壇、線上交流、線下交流、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等。

         

        5.綜合的學習評價方式

         

        根據混合式教學內容的分配,評價應針對課堂學習、翻轉課堂學習和MOOC學習三部分。評價內容有:課堂學習中的平時作業、課堂研討、小論文等;翻轉課堂學習中的學習的效果、回答問題的情況;MOOC學習主要依靠MOOC平臺的評價,同時也可以參考MOOC平臺的記錄信息,包括登錄次數、在線時間、視頻觀看情況、在線測試成績、在線交流提問和回答問題等信息。

         

        對混合式教學的思考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是一種探討式的教學改革。雖然目前在混合式教學實踐中學生的人數和課程數量不夠多,但從對學生階段性考核和最終考試的成績以及學生的自評中可以看出,這種混合式教學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更有利于豐富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

         

        結合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的實踐,筆者認為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只有重點關注以下幾點,才能將三者進行優勢互補,真正達到混合式教學的目的。

         

        (1)混合式教學必須將知識點進行科學有效的劃分。教師不僅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研討教學內容的設計,設計面授課、MOOC的教學內容,設計交流研討、翻轉課堂學習的內容,還要保證課程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備性。MOOC平臺、平臺內容的選擇及翻轉課堂內容的制作都是做好混合式教學的基礎。

         

        (2)雖然MOOC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學習,但教師還是要掌握學生線上或翻轉學習的效果和質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例如,將MOOC中的學習時間、提問數量、回答的問題、作業提交、線上測試等平臺記錄的情況都納入最終成績的考核。

         

        (3)在積累歷史數據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或挖掘數據,科學分析學習過程中記錄的信息,并用以指導以后的混合式教學改革。

         

        (4)為了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課程研討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混合式教學的各個階段要引入研討式教學,設計的研討問題要有利于啟發學生,培養其創新思維。

         

        (5)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將會是未來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如何保證MOOC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如何評價混合式教學的質量,如何監督混合式教學的自主學習等問題都需要教師通過改革實踐來確定。

         

        總結

         

        傳統教學提供了面授進行思想交流的環境,MOOC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翻轉課堂從某種意義上克服了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思考和學習,所以三者的結合將會使各自的優勢得到發揮,也將給高等教育改革帶來新的拓展、探索和方向。

        第9篇:數據挖掘課程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加拿大;高等教育;教育體制

        2007年8月~12月,作為交流教師,筆者有幸參與浙江大學和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SFU)的雙學位計劃(DDP Program),在西門菲沙大學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教學和合作研究,對該大學及加拿大的教學和科研體制都有了一些了解,感觸頗深。

        西門菲沙大學位于加拿大溫哥華市,1965年建校。在40多年的歷史中,該校發展迅速,目前已成為擁有3個校區,在校生達25 000人的綜合性大學,在2006年加拿大大學排名中名列綜合類大學第4名。該校專業設置齊全,包括藝術、應用科學、自然科學、商業、教育等。每年的教育預算高達5.2億加元,其中教師人均科研經費達4.3萬加元,在加拿大各大學中排名第一。學校實行三學期制,即春、夏、秋三個學期。筆者通過2007年秋季學期在SFU4個月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經歷,對比該校和我國高校在教學、科研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差別,作以下總結。

        1教學特色

        加拿大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社會文化充分體現了多民族、多文化特色。西門菲沙大學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民族、語言背景導致學生間的差異性很大,個性特征非常明顯。因此,學校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重視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因材施教。一般采用小班教學模式,每班人數在十幾人到三十人不等,其他加拿大大學也是類似情況[1]。

        1.1師生交流充分,學習個性化強

        筆者在SFU的計算機系開設了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信息系統管理)課程,這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交叉性課程,面向計算機專業和管理專業學生,主要探討現代企業的信息技術策略及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在教學中,我注意到國外大學課堂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學生參與非常積極主動,師生交互效果好,而非教師單方面授課。學生上課時經常舉手提問,發表個人見解;有些學生喜歡結合本國國情進行探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對信息技術在現代企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問題大大超過教材范圍,且具有個性化特征,學生在企業信息技術策略規劃和實施方面獲得寬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洞察力。對比國內類似的課程教學,一般都采用大班教學模式,每班學生多達數十人甚至上百人,難以有效地組織課堂問答和交流。學生和老師都不習慣在課堂上進行太多的提問與討論,久而久之,學生就容易對新事物產生畏縮心理,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2]。

        2.2注重實際能力,培養團隊精神

        在課程設計上,SFU更看重對學生溝通、交流、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的團隊意識。因此,基本上每門課程都要求有作業(assignments)、項目(projects)、演講(presentation)等環節,使學生有更多的動手操作與團隊參與機會,提高綜合能力。在期末評分時,期末考試成績一般不超過總評成績的40%。比如我的課程評分比例是兩次寫作作業20%、期中考試20%、團隊項目25%(項目報告20%+演講5%)、期末考試35%。學生的每次作業和考試成績都顯示在學校的教學管理系統中,只有學生本人可見。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該課程中的位置和進步的空間,同時不會泄露隱私。對教學和評估的合理安排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主動參與機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促使他們制定實際而全面的學習計劃,循序漸進地吸納知識。與之相比,國內教學更看重的是考試成績,有些課程只通過一次期末考試進行綜合評分。這種課程設計和評價方式使學生只會對付考試,學不到多少有用的東西,更無法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專業水平。

        2科研特色

        搞好高校科研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讓教師和學生專心于研究工作。SFU通過教師職責劃分、研究經費資助及博士生培養等環節的制度保障,使科研工作能夠有效開展。

        2.1教師職責劃分明確

        加拿大大學對教師的職責劃分是比較明確的。在SFU,學校把教師明確劃分為兩類:研究教師(research faculty)和教學教師(lecturer)。研究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相對較少(但是每年還是必須開2~3門課程),從而能更加專注于科研,而教學教師每年要開5~6門課。兩類教師有不同的考評標準和升職路線。研究教師分為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3級,而教學教師則分為講師和資深講師兩級。西方高校對教師職責的劃分比較明確,使每個教師都能專心履行自己的職責[3],做到了教學和科研的平衡發展。這對我國不少高校只有教學沒有科研,或者只重科研不重教學的失衡情況,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2.2多方研究經費資助

        與我國國情不同,加拿大聯邦政府對各高校的教育和科研參與較少。各高校的教育經費主要由各省負責,科研經費也主要來自各省政府。一般獲得省政府或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學校還會給予相應的配套經費;有了來自于政府和學校的研究經費支持,學校的基本研究工作都能得到較好保障。此外,不少教師還能夠爭取到來自工業界的支持。SFU在數據挖掘領域的研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因此各大IT巨頭,包括微軟、Google等,都大力資助該校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教師,筆者所在的SFU合作研究實驗室就有不少來自微軟的資助項目。另外,在博士生導師資格認定上,SFU同很多國外高校一樣,對職稱沒有限制,擁有博士學位的助理教授或講師都可以成為博導,指導博士研究生并獲得經費資助。這就使很多年輕力強、在學術領域活躍的年輕教師能充分參與博士生的培養,保證發展迅速的學科具有較高的科研水平和博士生培養質量。

        2.3博士研究生培養嚴格

        國外對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都非常嚴格,SFU也不例外。每個博士研究生畢業前,都必須在導師指定的相關領域頂級會議或雜志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在所從事的研究領域做出深厚積累并獲得認可,才能夠申請畢業答辯。相應的,每個導師對博士生的培養和指導都親歷親為。筆者所在實驗室的教師曾對博士生的培養過程作過詳細介紹。導師一般會為學生確定研究基礎和必讀書目,分派相應的閱讀和研究任務,幫助學生在學術上更好地進階。開始時,導師會給學生指定一個研究課題,并指導學生去作實驗,實現自己的想法,然后和學生一起撰寫論文。當學生有了相應的研究積累并熟悉了研究套路后,導師會進一步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會議或雜志的新近文章,與學生深入探討相關研究工作。學生有了新想法后,也會先和導師討論,取得導師的指導和協助,慢慢積累知識,提高個人的研究能力。在培養過程中,導師在不同階段都深入參與,確保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3校園文化特色

        加拿大的高校往往由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學生組成。因此,加拿大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培養和教育等多個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以讓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學生獲得良好的教育。

        3.1以人為本,融合多元文化

        在SFU的幾個月間,我經常能感受到學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融合了多種文化的教育特色,學校經常組織的各種活動增進了學生的集體歸屬感,促進多種文化的融合。新學期開始時,學校會準備一系列的指導課程(Orientation)活動,在高年級學生的幫助下,新生通過參加各種類型的參觀、講座和游戲等,盡快熟悉校園文化和環境特色,為將來的社交活動打下基礎。而宿舍文化更是充滿了多文化特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學生都居住在同一個宿舍樓中,每個人都是宿舍小集體中的一部分,由學生(志愿者需向學校遞交申請)維護和組織大部分的日常管理和文娛活動,有效促進了各種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學生間也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同時,學校更是為留學生提供了學長組項目,使國際學生能夠更多地接觸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專業興趣的同學和學長,增強了學生間的聯系,值得國內高校借鑒和學習。

        3.2創造實習機會,提高實踐能力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工作環境,SFU通過與企業合作,給學生安排了大量的企業實習機會。北美的教育文化強調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并重,重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通常通過安排實習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而學校的主要工作是聯系實習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指導。在SFU,學校提供了名為Co-op的項目,為需要的學生提供系統的實習指導(sfu. ca/coop/)。Co-op項目包括舉辦一系列的Workshop,指導學生寫作個人簡歷和參加面試等;安排專業的指導教師與學生單獨約見,面對面地指導學生選擇實習單位,進行某一次實習。另一方面,學校與很多知名企業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合作網絡平臺,企業可以在平臺招聘實習生廣告,學生也可以在線提交簡歷,申請安排面試。大部分本科生從大二開始就投入實習實踐中,利用一年三個學期中的一個學期來實習,既貼補了學費,又豐富了實踐經驗,有效提高了實踐應用能力。

        4結語

        通過上述比較,筆者認為國外一些高水平高校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在符合我國國情的前提下,我們應引進國外高校的先進理念,更好地加強高校學生的素質培養,提高科研質量,避免學術腐敗。中國的也勢必能夠更快地邁入世界一流大學之列。

        參考文獻:

        [1] 姚子昂. 對加拿大Brandon大學教育考察及其啟示[J]. 大連大學學報,2005,26(6):106-108.

        [2] 崔家善. 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J]. 學術交流,2007,162(9):177-179.

        [3] 徐巖. 中美高等教育體制比較:訪明尼蘇達大學有感[J]. 會計之友,2008(3):94-95.

        Teaching Experience in a Canada’s University

        WANG C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 午夜亚洲精品专区高潮日w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网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 午夜福利亚洲国产不卡顿 | 视频人妖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