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英國教育論文范文

        英國教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英國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英國教育論文

        第1篇:英國教育論文范文

        縱觀西方的法律教育,英國的法律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2世紀英國受整個西歐的影響就掀起了法律教育的熱潮,伴隨著大學和法律教育的發展,英國的法律教育逐漸向法律職業教育發展。到14、15世紀,英國出現很多律師公會,這是當時最主要的法律教授方式。到了l6世紀羅馬法復興,律師公會的學徒制法律教育成了英國法律教育的主要形式。l7、18世紀隨著英帝國全球化的擴張,律師公會逐漸喪失了其法律教育的職能,學徒制教育逐漸被后來的大學教育取代。在18世紀,托馬斯•伍德等人大力發展大學法律教育,威廉.布萊克斯通在法律教育的實踐中,系統地闡述了現代法律教育理論,提出了一套科學的法律教育思想。被認為是英國現代法律教育的先驅。英國現在的法律教育有其獨特的法律教育模式,一方面能保持其傳統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歐洲大陸國家法律教育的合理因素。1864年由英國議會成立的法律教育特別委員會對英國的法律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做了關于法律教育改革的報告。1852年牛津大學和1855年劍橋大學建立了法學學科和學位授予制度。1908年設有法學院的大學聯合成立了“公共法律教育者協會”,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現代法律教育制度和職業資格考試制度。1996年,英國大法官法律教育和行為顧問委員會關于法律教育和培訓的報告對當代英國大學法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報告指出法律教育應使受教育者不僅具有綜合全面的學術能力和獨立的思考能力,還要掌握法律基本知識和核心知識;不僅養成法律價值觀念還要培養法律職業技能。

        1.1英國法律教育的培養目標

        英國法律教育善于隨著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及時地作出靈活調整,這樣就使法律教育成為英國法制持久的巨大的推動力。英國的法律教育主要是一種職業訓練,其培養目標與美國的法律教育有細微的區別,英國法律碩士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律師和法官,而不是法學研究者或者法學家。任何想成為律師或是法官的人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的學習,即法學理論學習階段、法律職業培訓階段和法律職業實習階段。通過學術基礎教育階段、職業培訓階段以及職業實習階段的學習,有利于培養真正合格的從事法律實務的工作者。

        1.2英國法律教育的培養模式截止到現在,英國法律教育有兩種途徑:法律學術型和法律實務型;前者是培養學術型人才,后者是培養職業律師。英國培養學術型法律人才的模式與我過當前的培養模式相似,本科畢業后可以繼續攻讀三年制的碩士學位,英國的法律碩士學位屬于法律實務型學位,一般不用寫論文。英國的法律碩士教育主要以課程學習為主體,在專業碩士學習的一年中,三分之四的時間在進行課程學習,有2—4門的法律職業核心課程,1—5門可供學生選擇的法律專業領域之內的或者跨學科的課程。英國的法學碩士是兩年制的,屬于純學術型學位,論文答辯通過才能取得法學碩士學位。英國的實務型法律人才的教育分為三個階段,即是理論階段、職業階段和實習階段。英國是判例法國家。在法律教育中很注重法律案例的討論,這樣就使英國的法律教育呈現出思維的開放性、法律的外向性以及辦學的國際性等教育特色。

        1.3英國法律教育的教學方法由于英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比較發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就開始了重點發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再注重研究和論文的撰寫。英國法學院主要是注重最基本的法律知識、基礎法學理論和法律技巧、法律職業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分析、判斷、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兩種: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因為法官裁決案件主要以先前的司法判例為基礎,即所謂的遵循先例原則,這樣使得案例教學法成為英國法律教育的一項基本教學法,也是英國高等法律教育較為成功的教學方法。其次,在英國還有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即是導師帶頭教學方法,導師每周給他的學生上專業指導課,導師與學生討論特定的課題,為學生開出下一周要看的書,并檢查上周布置的專題作業。導師對學生關于專題的討論,提出建議或者是尖銳的批評,這種討論使學生學到讀書和做學問的基本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2英國的法律教育對我國法律碩士教育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英國法律教育的分析。我們認為值得借鑒的內容很多,最為重要和迫切的在于:法律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樹立開放”靈活”兼收并蓄的多樣化教育理念,課堂理論教學必須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避免與現實脫離的假”大”空式照本宣科。

        第一,法律教育與職業教育并重的雙向培養目標借鑒。英國法學教育的功能不僅在于為社會培養職業化法律人才,而且在于傳播法律知識和法律思想,進行學術訓練。學生通過修讀課程而獲得學位的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在制定培養目標中,以法律職業為導向,培養經濟發展需要的、能夠為滿足法律部門對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152才的需求,使培養的法律人才能為英國企業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取得競爭優勢、復興和發展英國工業與經濟貢獻自已的智慧和能力。英國的法律教育的雙重培養目標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在于提高法科學生的法律思維能力。法律教育的過程不僅是法律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為法科學生今后走向法律職業生涯打基礎的過程。我國的法律教育不是法律職業教育,培養出的法科學生不一定從事法律工作。由于我國是現代化法治國家,無論是法律工作者還是國家行政管理人員,具備法律思維對于其勝任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是有利的。

        第2篇:英國教育論文范文

        中國的傳統宗教有所謂儒釋道三教。這三種宗教在中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們三個之間時而相互攻擊時而相互利用,但在中國的歷史上卻沒有能形成一種統一的宗教而將這三種宗教揉為一體。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歷史相對要短,而且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由于諸多的原因也相對的微弱,甚至一直被當作一種外來的宗教而受到民間乃至官方有意無意的排斥,以至很少人注意到基督教如何對中國的傳統宗教進行超越,本人對于中國的傳統宗教知之甚少,下面僅對這個問題進行簡單的討論。

        1.基督教對于儒教的超越

        任何一種宗教或者信仰體系,一般地,其思想與理論至少應包括世界觀或者宇宙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儒教是否是一種宗教,歷來眾說紛紜;但是,考慮到本文的題目,所以在此也就暫且認為儒教是一種宗教。儒教之所以被認為不是一種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缺乏宗教的一些要素,但它確實有著一整套相當完善的思想學說。而它的思想學說中,最富有價值的是它的道德倫理學說,

        1.1儒家的道德倫理學說與基督教的價值觀念的一致性

        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督教也有相似的觀點,下面就這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1.1.1修身。儒家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自我修身養性。孔子說“我日三省我身”,基督教更是主張時時懺悔;孔子主張“禮樂”、“仁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耶穌說“愛人如己”;孔子提倡“忠恕”,耶穌說“要原諒人七十個七次”;孔子主張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庸”之道,《圣經》也主張各人要按自己的本分行事為人。

        1.1.2齊家。儒家極其注重家庭的倫理關系并認為“百善孝為先”;基督教同樣認為婚姻是神圣的,比孔子還早五百年的摩西在他所傳上帝的十誡中就明確宣告“當孝敬父母”。儒家認為“夫為婦之綱”;《圣經》也認為“丈夫是妻子的頭”,猶如基督是教會的頭一般。

        1.1.3治國。儒家有非常強烈的國家觀念因而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達兩千多年。《圣經》同樣要求信徒要尊重“在上有權柄者”,“順服掌權者”,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于神的”在政治上儒家提倡“德治”、“仁政”和“王道”,《圣經》也提倡主人要愛仆人,大的要服侍小的。

        1.1.4平天下。“平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即建立所謂“大同社會”。儒家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基督教盡管要建立的是天上的國度,但也愿天國能降臨人間,或者起碼要將福音傳到地極。

        1.2基督教對于儒教的超越

        儒教與基督教在人性問題上有著非常不同的看法,儒教主張“性善說”,基督教則認為自從人類的始祖因違背神的命令,每個人生而帶有原罪,正是由于對人性的看法不同,使得儒家社會相對地缺乏法律意識而不能建立法治社會。

        在家庭倫理方面,儒家社會不能建立“一夫一妻”制度;另一方面,基督教對于長輩是“孝敬”而非儒教的“孝順”,使得基督教得以避免儒教盲目的“尊上”,同樣的道理,在對待世俗的政權,基督教也是在順服神的前提下順服掌權者。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倫理道德方面有著一些不足,其原因在于它缺乏相應的世界觀或宇宙觀與人生觀,使得它整套的道德倫理缺乏堅實的哲學基礎,而變成一套空洞的道德說教。的確人們有足夠的理由發問“為什么我要進行道德修養,而不追求更加現實的東西,畢竟人生短暫。”

        2.基督教對于佛教的超越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它們之間當然有不少的相似性。盡管佛教被稱為一種智慧型的宗教,但本人以為基督教也同樣能夠超越佛教。

        2.1佛教與基督教在人生觀方面的相似性

        佛教與基督教都同樣認為每個人有獨立于身體的靈魂。人類的肉體死亡后,生命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佛教認為根據善惡行為,輪回報應,基督教則認為世界有“最后的審判”,公義的神將審判每個人。。

        佛教認為現實人生是“無常”、“無我”、“苦”,而“苦”是由每人自身的“惑”、“業”所致。基督教也認為人的一生是“勞苦愁煩”、信徒在“世上有苦難”。但基督教認為人類的“苦”是人類為自己的罪所應付出的代價。

        怎樣擺脫“苦”佛教主張依據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以斷除煩勞、超脫生死輪回而達到“解脫”;基督教則認為人類唯有靠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而讓上帝進到個人的生命之中,從而獲得一個永恒的新生命。佛教與基督教到底誰的“辦法”更有效,每一個認真在追求真理的人可以從歷史和現實去尋找答案。

        2.2基督教對佛教的超越

        盡管現在的佛教自認為是入世的宗教,但本人以為佛教是出世的宗教,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與儒家的“修齊治平”相去甚遠。難怪唐代大儒韓愈要滅佛。而基督教卻能與儒教在價值觀方面有相同點。

        盡管佛理精深,但佛教卻沒能解釋宇宙、生命與人類的起源,恐怕一個“緣”字很難滿足人類對于絕對真理的追求;另外,到底人類的“惑”與“業”從何而來?還有,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處于輪回之中,那么,誰在掌管這個“輪回”大權?因此,本人認為,佛教正是在世界觀或者宇宙觀方面的欠缺,而使它缺乏理性方面的根據而遜色于基督教。

        3.基督教對于道教的超越

        道教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本土宗教,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現在,也有不少中國知識分子基督徒認為老子的《道德經》與基督教的《圣經》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認為老子有得到神的啟示。而中國的道教就是尊老子的學說為其重要的哲學根據之一。

        3.1基督教與道教在世界觀方面的相似處

        道家的道是超五官經驗的,神秘而難以用人類的語言進行描述。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基督教也認為人類因為罪而與神已經隔絕,除非人類得到神的特別啟示,否則人類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神。

        道家認為道是宇宙之元始。如說:“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圣經〉〉約翰福音開頭就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道家認為道為宇宙維護者,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還有所謂:“道生之,德畜之”基督教同樣認為神用他的權能托住萬有。因此,道教認為宇宙、陰陽、萬物皆由道化生,在這一點上,的確與基督教有很大的相似性。

        3.2基督教對于道教的超越

        盡管道教認為通過一定的修煉方法,包括服飾、導引、胎息、內丹、外丹等,人可以達到成仙而長生不老。基督教則強調“因信稱義”,即任何人只要愿意悔改而接受耶穌基督為他個人的救主,就可以得享永生。

        道教盡管有一定的宗教儀式,,但對于普通的信徒來說,除了向神明祈求平安、升官發財外,很少觸及到人類的靈魂,以至陷進迷信之中。而基督教則始終關注人類靈魂的處境。

        基督教之所以能超越道教,本人以為他的關鍵就在于基督正是“道成肉身”。正如《圣經》的約翰福音第一章第十八節所說:“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里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而道教的“道”更多地將人推向“玄”學,所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從道教創立到現在,真正“得道成仙”者有幾人?

        第3篇:英國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國文化 失語 文化導入 跨文化交流

        時代的發展,世界各國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和吸收,當今已成為多元文化的時代,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多元文化中。多元文化是與單一文化相對而言的,指在某一區域或階層中同時有多種文化存在,這些文化相互獨立同時又有著聯系。在我國英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的教學,對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還能有效地促進母語文化與英語之間的雙向交流。然而,目前我國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缺失問題嚴重,迫切需要改變這種局面。

        一、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迷失及具體表現

        (一)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迷失

        目前,人們已經意識到學習文化與學習語言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所以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對英美文化進行學習。人們也不再爭論在學習英語時是否需要學習英語文化,而是討論如何學習英語文化、教師應該怎樣教。然而,近年來,西方文化在我國非常盛行,尤其是在校園中。學生們已經開始適應吃快餐的生活,過西方的節日,喜歡說唱音樂。學生作為年輕人,對西洋事物感興趣并沒錯,這也是因為他們學習英語時接觸到了西方文化。然而,如果讓學生使用英語來對本民族的文化進行介紹時,他們卻啞口無言。我國之所以要對廣大的學生進行英語教學,其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國與國際之間進行更好的交流,一方面能夠學習世界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另一方面還可以使用英語這門世界語言將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民族風俗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所以,英語教學是為了雙向交流。然而,當前許多學生在與外國人交流英語文化時,能夠說出一口流利的英文,能用英文侃侃而談,但是當外國人對我國文化感興趣時,他們卻無法表達本國文化,這不僅讓外國朋友感到非常吃驚,同時也讓國人感到擔憂。英語教學本要進行跨國交流、雙向文化交流,但是當前的情況卻是單向交流,這也表明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存在問題――在英語教學中,對目的語文化的關注較多,而忽視了母語文化。

        (二)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具體表現

        1.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孤立

        在學習英語時,語言知識往往會發生遷移,發生正遷移時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而如果發生負遷移,則會阻礙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提升。在學習英語前,我國的學生基本上都能夠使用母語進行交流。所以,英語交際能力的獲得必然受到母語交際能力的影響。而人類交際的手段都是相同的,所以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能夠促進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是英語知識發生正遷移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往往沒有關注這種正遷移的作用,而把重點放在了英語與漢語交際模式的差異上,在此進行研究必定會產生負遷移,導致母語正遷移的影響效果逐漸喪失。即便是英語與漢語文化相異,但是其中也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從一些俗語中就能看出來這些共性,如:“花錢如流水”英語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血濃于水”英語為“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英語與漢語之間還是有較多相似地方的,可以此為突破點,打破英語與漢語之間缺乏往來的現象,把中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避免中國文化受到孤立。

        2.跨文化交流的片面理解

        在英語教學中,由于教材中的內容有限、教學方法需要改變等問題,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講解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學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產生崇洋思想,日益嚴重。與英語文化受到的特殊待遇不同,在英語課堂中,漢語文化卻受到冷落,沒有獲得與英語文化平等的地位。所以,學生在生活中往往談論著國外的文化,而對我國自身的文化卻了解不多。如果說我們之前在國際交流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交流障礙是由于對西方文化的不了解,但是如今當我們在英語教育中大量融入西方文化后,中國文化的含量幾乎空白。在國際交流中,這種負面的影響作用更為嚴重。前國家副主席曾經對我國英語教學中的漢語文化缺失感到痛心,他說我們的學生無法用英語表達一個“早飯吃了什么的”簡單問題,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不知道用英語如何表達“包子”“油條”“稀飯”等。而當外國人想要詢問儒教文化時,我們的學生卻是空有滿腹經綸,但就是不能正確表達,有時候甚至都不知道孔子的英文譯名。如此簡單的問題都無法回答,那么,弘揚中國文化、推廣中國文化的任務就更無從談起。所以,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缺失的現象必須引起每一位英語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改變外語教育的錯誤觀念,要堅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目前,比較可喜的是廣大英語教師以及英語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中國文化缺失的問題,并且都積極尋找對策,開始著手解決該問題。

        二、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意義

        (一)英語語言學習的重要保障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文化的傳播需要借助語言的力量,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正是由于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加強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在教學中,對比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相似點和差異點能夠加深對二者共性的認識,這也利于英語學習。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主要是將英語的語言基本技能和語言交際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并非通過英語學習重新對漢語文化進行認識。學習英語的學生基本上已經對漢語的文化有所了解,所以在學習英語時,通過英語對各種文化進行的理解都是以漢語文化的理解為基礎。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可借助自身對漢語以及漢語文化的理解,促進對英語的理解;可增加英語學習中的正遷移,降低負遷移,提升英語交際能力。所以,在英語學習中融入母語文化,也是英語語言學的需要。

        (二)培養國際文化交流能力的需要

        在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一種錯誤觀點,認為只要能夠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技能,了解英語文化環境,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就具備了國際交流能力,就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后的這些年來,英語作為一種強勢文化,對我國文化的影響巨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無意識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青少年學生,追捧先進科技,熱衷西方文化,甚至產生了西方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卻對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文化沒有任何興趣。國際交流是雙向的交流,是文化的互相傳遞。交流的雙方都應該對彼此的文化和風俗有所了解,充分尊重對方的文化,在這樣的基礎上,跨文化交流才能夠正常進行。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英語教學中一直非常注重和培養的,然而在教學中,如果僅僅重視了英語文化的教育而忽視了母語文化,那么在跨文化交流當中只能進行單向交流,而這種交流也并非真正的雙向跨文化交流。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在強調英語文化學習的同時,也要融入漢語文化。另外,在英語學習中加入漢語文化的學習,學生們對母語文化的了解加深,也能夠與西方文化形成對比,發現其中的差異,無意間就提升了跨文化交流意識,促進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如果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只關注到了西方文化的輸入,忽視了中國文化的學習,會造成學生在使用英語時不能夠表達出中國文化,或者表達效果較差,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就會處于被動的地位。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加入對中國文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平等、互利的跨國文化交流的要求。

        (三)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的要求

        學英語不僅要學習如何使用英語,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同時也要學會用英語將我國的文化傳播到國外,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要求,不僅在于在跨國交流中能夠雙向交流,更在于能夠將我國的優秀文化向世界進行傳播。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把西方文化學習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時,還應該積極嘗試使用英語表達我國的燦爛文化,將我國文化傳播出去。然而長期以來,西方文化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英語學習者在表達西方文化時比較流暢,而表達中國文化時,一方面是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多,一方面就是了解中國文化但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所以向外推廣中國文化也就更加困難。正是由于這種情況,所以必須在英語教學中不斷滲透中國文化,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文化自我意識,避免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之后產生崇洋的思想。同時,廣大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要注重培養使用英語表達我國文化的能力,做到用熟練的英語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做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如果我們國人都不能夠用英語向世界展現我國的文化,又怎能讓世界來了解我國文化?

        三、英語教學中輸入中國文化的措施

        (一)在教材中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

        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一直以來都是英語教學的目的,英語教材對英語學習者具有引導作用,也是英語學習者的重要學習依據。但是,英語教材內容的設計長期以來只關注到了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教材中幾乎沒有對中國文化進行引薦的內容。當前的英語教材當中,所有的課文幾乎都是圍繞著英語國家文化而展開的,只有極少部分的文章會略微提及中國文化,造成教學中缺少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課程內容,而此方面的英文資料又比較欠缺。長此以往,英語學習者對如何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接觸得較少,這就造成了無法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現象。所以,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改變英語教學單一性以及片面性的局面,讓英語教材中能夠體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和平等性。英語教材中要增加更多的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要涉及多個方面,如文學、藝術、歷史等,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具備中國特色的文化融入教材中,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這些內容可以通過我國優秀文學作品的譯本獲得,也可以通過中國文化的相關英語文章獲得。這樣,通過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的加入,將傳授文化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學習統一在一起,讓學生掌握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就必須發揮教師的作用。英語教師一方面承擔著英語教學的任務,另一方面身上還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英語教師必須加強對自身母語文化的了解,使用英語來傳承中國文化。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不斷學習中國文化,培養跨文化交流意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兩點作用:一是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課堂教學中老師的引導作用很明顯。教師向學生介紹英語語言文化無可厚非,但與此同時,還必須要將中國文化推薦給學生,引導學生發現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既要領會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時還要學會如何使用英語正確地表達中國文化。教師要將漢語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展示出來,充分發揮漢語的正遷移作用。且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的引導,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自主學習如何使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教師在向學生推薦優秀英文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多閱讀中國優秀文學作品的英譯版,這樣學才能了解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區別,同時也能夠提升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培養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另外,雜志、報紙、電影等多種媒體都是學生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表達方式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中國文化表達方式的學習中。

        四、結語

        我國進行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英語能夠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時弘揚我國文化。但在當今的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問題非常嚴重,英語學習者往往能夠使用英語表達英語語言文化,但是卻無法表達出中國文化,這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所以,必須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教會學生學會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同時還促進了平等的跨文化交流,也實現了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 逄晶,付建軍.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 彭小紅,車艷.英語教學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J].懷化學院學報,2007(9).

        [5] 沈春蕾.影響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要素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4).

        [6] 王紅成.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試驗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為例[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12).

        [7] 王紅成.元認知策略指導下的寫作教學試驗研究[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4(3).

        [8] 楊倩.跨文化交際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及對策[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8(6).

        [9] 張軍.高校聯盟研究國內外現狀綜述及其對江蘇地區公辦本科高校聯盟的啟示[J].語文學刊,2013(15).

        第4篇:英國教育論文范文

        關鍵詞:教學銜接現狀問題和影響因素解決對策

        一、高一新生英語學習現狀

        為了深入具體地了解和掌握高一新生的英語學習情況,我校每年會對升入高中后不久的高一新生進行一次較正規的,由本校老師根據新課標對初中畢業生教學目標的要求所設置的統一測試。考試結果顯示:許多中考中表現出色的,成績優秀的學生摸底考試不及格,甚至有些中考取得滿分的學生的成績也僅限于及格。并且有相當一部分曾經成績優異的高一新生經歷一段高一學習生活后,成績急速下滑,從曾經的“優秀學生”轉為“后進生”,以致自暴自棄。針對上述現狀,筆者從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的角度出發,以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理念為基礎,對其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教學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

        2.1高中教學節奏快、容量大,學生無所適從。

        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制約及升學壓力的影響,高中英語課堂往往是教學任務繁重,教學內容繁多,時間緊迫。結果,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氣氛沉悶,使得習慣于初中活躍的課堂氣氛,直觀的教學模式,變化多樣的操練形式的高一新生難以適應高中學習生活,從而出現了高中英語生詞難記、語法難用、課文難懂、練習難做的困窘局面。

        2.2學生不會記筆記,不能及時有效地梳理整合知識點。

        升入高中后,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課堂筆記的記錄和整理。教學中發現,有些學生力圖將老師講的一字不落地都記下來,要不就等老師明確告訴才知道哪些需做記錄,自己難以判斷主次和重難點,造成了顧此失彼,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得不償失;另有部分學生則認為老師講的全在教材中,沒必要做筆記,結果復習時沒有參照;還有部分學生筆記做了課后不能及時有效地梳理整合。以上這些顯現出學生不懂得把握老師講課的精髓,不會抓學習規律、知識體系,只是一味盲目的學習。

        2.3延用機械的詞匯記憶法,對相當數額的新詞望而生畏。

        長期以來,詞匯一直是困擾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大難題。學生經常抱怨單詞記不住、記不準、記不牢,從而產生恐懼感、厭倦感,以至于看到單詞就頭痛,漸漸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更不用說高中課標所要求的3500~4000個詞匯。

        2.4語法知識不系統,難以在短時間內建構語法知識框架。

        除受詞匯困擾之外,高一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有語法知識的淡薄,具體表現在對英語語法術語知之甚少,詞性辨析困難,不懂得句子中的成分劃分,難以把握不同詞性與不同的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

        2.5閱讀量有限,閱讀技能和策略匱乏,缺乏閱讀能力。

        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由于學生掌握的詞匯量太少,過不了語言關;另一方面閱讀方法不科學,習慣于指讀、筆讀、回讀、出生朗讀等閱讀方法,或是過分重視每個生詞的詞義,忽略文章的篇章處理,即所謂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加之閱讀技能和策略欠佳,閱讀速度太慢,難以根據語境中的提示和構詞法猜詞意,無法準確把握文章中的主要事實和中心思想,不能根據上下文全面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文章段落的寓意,難以達到教學大綱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要求。

        2.6開放式的作業無從下手。

        高一新生中絕大部分仍停留在初中被動的學習環境中,總習慣性地將作業默認為是“寫單詞”、“記單詞”——只做有書面要求的任務,而忽略聽、說、讀、背等無形任務的訓練。而這些作為英語學科中“軟指標”的作業恰恰是學好英語的關鍵環節之一。

        2.7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

        只重視課堂45分鐘教師引導下的學習,不知道預習—聽課—鞏固是一個整體的學習過程,過分依賴老師,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不知道上課如何記筆記,如何自主高效完成本學科中的大量的“軟指標”的作業,沒有語言積累的習慣等。

        三、教學順利銜接的解決對策

        新課標和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在義務教學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地英語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要達到這個總目標,就必須首先解決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問題,現就上述銜接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一些相應的解決對策。

        3.1促進初高中教學學段的交流與溝通。

        新課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初、高中英語教材編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這為高一年級的教學銜接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作為高中教師,關鍵是要熟悉初中教材,了解初中教材中要求學生應該掌握的詞匯、句型和語法,這樣才能在高中起始年級的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導學生貫通知識經絡,矯正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而要做到上述幾點,高中教師就要有“向下”的意識,多聽初中教師的課,多與初中教師溝通交流,了解自己教育對象已有的知識儲備。

        3.2注重初高中生心理的轉變,做好英語教學形式的銜接。

        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從心理上來說有朦朧的成人感,有獨立與創新的愿望,對自己的能力信心日趨上升。因此,高中教師應有針對性的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端正,既不能讓學生有升入高中了就可以放松一下的想法,又不能讓學生有進入高中英語特難的畏懼心理,消除他們的消極情緒和思想顧慮,要讓學生們認識到高一年級是整個高中階段打基礎的關鍵階段,應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3.3學習加強學生的語音訓練,幫助學生高效記憶單詞。

        對于單詞,其實天底下沒有背不好單詞的人,只有不愿背單詞的人及不善于有效背單詞的人。因此,首先,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學生保證自己激昂的學習斗志和積極心態;其次,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先掌握基本的讀音規則,引導其把握單詞的字母組合,通過音標逐步拼寫單詞;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構詞法中的詞匯合成、轉化、派生及詞根等規則記憶單詞;最后,教師還可嘗試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來背誦單詞,使學生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3.4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懂得自主學習。

        要想使學生學習行之有效,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掌握有效學習方法的前提條件和必要保證。首先,培養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詞匯方面、篇章理解方面預習,并且記錄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點以便加以解決;其次,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中學教學大綱指出:在聽、說、讀、寫綜合時,側重培養閱讀能力。閱讀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而且是高考的重頭戲。因此,要指導學生學會跳讀、略讀等閱讀技能,鼓勵學生根據上下文猜詞意,使學生獲得獨立閱讀的能力。另外,應使學生養成做好筆記的習慣。還要指導學生對平時閱讀中遇到的重點詞匯、句型做好摘記。

        3.5把握全局,加強學法引導,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的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模式。而調查中發現,學生最喜歡的學習內容及方法依次是:文化背景介紹、小組討論和游戲表演;而教師最常用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依次是:語法講解、課文結構分析和作業講評,這很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為改變這種局面,教師可以加強和鼓勵學生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觀察、體驗、探究等積極主動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高一階段的英語教學需要耐心和恒心,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是重要環節,解決得好,學生便可以盡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順利完成高中學業。相信初高中教師在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后,一定能把英語的銜接做好,從而實現新課標對學生所要求的“知識和能力的統一,過程和方法的統一,情感與價值觀的統一,突出學生的主體。

        參考文獻:

        [1]李偉敏.中學閱讀教學本質及教學過程探討.東北師大出版社,2005

        [2]董翠翠.《高中英語教材》(修訂版)的理論分析與實踐研究.東北師大出版社,2006

        [3]史海霞.中學生英語詞匯學習常見誤區及解決對策.考試高考英語,2008,11~12

        [4]張靜.初高中英語銜接問題淺談

        第5篇:英國教育論文范文

        目前,國外如美國等國家對聾人英語教學研究的成果較多,但多是屬于第二語言方面的論述。對于中國聾人學生來說,手語是第一語言,漢語是第二語言,而英語則是第三語言。國外聾生二語教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鑒,但無法很好地適用于國內的聾生英語教學,這需要我們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這方面的探索。本世紀以來,國內聾生英語教學的研究逐步發展,對具體的教學實踐起到了指導和促進作用,本文將對此進行回顧和思考,以期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

        2國內聾人學生英語教學研究現狀

        2.1文獻的收集與分析

        筆者于2013年9月以“聾人英語”、“聾校英語”、“聾生英語”、“聾兒英語”、“聾啞英語”、“聾英語”、“聽障英語”、“聽殘英語”作為篇名在中國知網期刊類檢索相關文獻,時間選擇“從1949年到2013年”,來源類別選擇“全部期刊”,選擇學科領域為“全選”,匹配為“模糊”。經過收集整理,選擇關于我國聾生英語教學的文章53篇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從上表可以看出,近幾年關于聾生英語教學研究的文獻逐漸增加,這是我國聾人教育水平提高及重視英語教學的結果。從文獻的研究方法來看,大多是經驗介紹和思辨性的總結,只有三篇文章是調查研究,沒有實驗性的定量研究。從文章的質量來看,有四篇文章發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中教育類的《中國特殊教育》上,而外語類的所有期刊至今未見有關于這方面的文章。這說明聾人的英語教育研究正處于起步狀態,還沒有引起外語界乃至語言學界的關注。從文獻的研究內容來看,探討最多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其次是對聾生英語學習方面的研究,再次是對聾校英語課程設置和聾生英語教師發展的論述,還有一部分是關于教育技術設備在教學中的應用等,以下將對這四個方面的研究內容進行回顧分析。

        2.2研究內容歸納分析

        2.2.1聾生英語教學方法

        教學法分為三個層次:途徑(Approach或methodol-ogy)、方法(method)和技巧(technique)。途徑是指語言教學的理念,基于對語言本質的認識;方法是依據途徑來有序教授語言的總體規劃,途徑是公認的指導理論,方法是理論應用的過程,一種途徑可有多種方法實現;技巧是教學中所運用的具體手段,如用工具、計策及小謀略來直接實現教學目的,技巧必須和方法、途徑保持和諧一致[6]。(1)聾生英語教學的途徑。聾生英語教學中存在口語教學和手語教學兩種不同的觀點。如楊瑞霞堅持聾生必須學習英語發音,這樣可以提高中國聾生英語口語包括讀話的能力,雖然聾生的口語可能不是很清晰,但這可以通過發音訓練得到改善[7]。而鄧鴻雁認為教師可用中國手語進行聾人的英語教學,中國手語可加深聾生對英語的理解,并可讓聾生用美國指語表示26個英語字母;但他并不完全排斥英語口語教學,因為通過口語教學可讓聾生看到教師的口型,從而理解英語發音[8]。在聾教育領域,手語教學和口語教學是長期爭議的話題,兩者在對立和調和中發展,這體現了對聾人語言學習本質的不同認識。而對健聽人來說,英語教學途徑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因為他們習得的第一語言就是本族語的口語和書面語,英語是第二語言,可以根據語言習得的特點采用聽說教學。對聾人來說,各地中國手語一般是當地聾兒首先習得的第一語言,漢語是第二語言[9],英語是聾人的第三語言,對聾生第三語言及其教學本質的認識還未有深刻的研究,所以在聾生的英語教學中,盲目堅持手語教學、排斥口語教學或只是采用口語教學的觀點、拋棄手語教學的方式并不可取。目前來看,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兩種途徑結合,在不同的英語學習階段各有側重,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果。(2)聾生英語教學的方法。教學法在外語教學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從語法翻譯法、聽說法、交際法等到任務型教學法,過去一百多年的語言教學史上出現了幾十種不同的外語教學法[10]。這些針對健聽人的教學方法無法照搬到聾生英語教學上,但可以根據聾生的特點進行借鑒改編,如許磊把奎恩教學法作為教初學英語聾生的一種手段,教師可用動作、表情、實物等促進聾生的視覺學習能力,培養聾生對英語的感官認識[11];張大利認為,聾生的英語學習有其特殊之處,他們主要是靠視覺器官,以動覺、觸覺進行輔助學習,可用“三合一”教學法進行施教,即把教學內容用英語講述,再翻譯成漢語和手語,最后可把英語用板書或多媒體呈現出來,同時輔以“讀話”方式[12];丁祖保根據聾生的心理特點為初學者設計了“音標-音素-字母”三位一體教學法,26個英語字母的教授不是按照字母順序進行,而是采用了同一音素的字母歸為一個教學類別來進行教學[13]。從上述對聾生的英語教學方法來看,雖然能根據聾生的實際進行創新,但還未能結合語言學理論使教學法多樣化和系統化。(3)聾生英語教學的技巧。技巧在聾生英語教學中最為豐富多樣,如楊小玉探究了提高聾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四種方法:一是借助視覺觀察、教具和課件等發揮聾生的視覺特色,增加聾生的記憶渠道;二是用情景教學法、游戲等提高聾生的識記熱情;三是幫助聾生了解構詞規律,提高記憶效率;四是用美國手語加深記憶[14]。李梅提出,根據英漢語各自的特點,先把復雜的英語句子分割開來,用英漢語對照講解,讓漢語輔助聾生學習英語[15]。馬同梅則通過圖表比較、英漢翻譯比較、形體語言比較等技巧來教授聾生英語語法[16]。這些技巧的運用充分體現了聾人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方式。

        2.2.2聾生英語學習特點

        長期以來,人們注重對語言本身(特別是對語言的描寫)和教學方法等學習客體的研究,后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的重要性,只有研究個體學習者才能抓住問題的要害[17]。健聽人的外語教學研究重點從“如何教”轉向“如何學”,聾生的英語教學研究也對學習者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作為聾人,楊軍輝、陳少毅介紹了聾人學習英語的經驗,即要樹立信心、培養興趣、選擇好教材、持之以恒便可成功[5,18]。余婧分析了聾生英語學習出現的典型錯誤,并提出教學對策;由于聾生缺少發音的幫助,受手勢語的影響,常會出現“詞語記憶模糊”、“語句成分殘缺”、“語言理解歧義”等錯誤,這需要對聾生進行語言方面的強化刺激,包括提高他們的中文水平[19]。張松柏用觀察、問卷和訪談等方法調查了影響聾人英語學習的因素,得出如下結論:中國聾人的英語學習主要靠視覺輸入和文字輸出;英語對中國聾人來說既是外語,又是第三語言;漢語和中國手語共同輔助英語學習[20]。胡孟用問卷調查了浙江省聾人高職英語學習的現狀,發現聾生的英語學習沒有明確的目的,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不滿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材的編寫,課外也不進行預習和復習[21]。與健聽人英語學習的研究相比較,對聾生英語學習的動機、策略和自主性方面還缺乏深層次的探討。

        2.2.3聾校英語課程設置與聾生英語教師發展

        課程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教育方針的貫徹、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以及教學實踐的改進都必須以課程為載體才能得到實現[22]。普通大、中、小學校的英語課程設置體系漸已成熟,師資隊伍也日臻完善。而聾人英語課程設置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季蓉芳對上海市九年段聾校英語教學狀況進行調查后發現:各聾校英語課程設置的年級起點不一致,課時安排也不同;所調查的四所聾校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且都是普通學校使用的教材;四所聾校的九名英語教師中只有兩位是專職聾生英語教師,其他的都是兼任聾生英語教學工作,這些教師大部分不是英語專業畢業;其中只有一所聾校形成初步的英語教學體系[23]。李響認為,很多聾校沒有建成完善的英語課程體系,主要障礙是聾校缺乏英語專任教師以及現有的教師在聾人英語教學方面的素質還有待于提高等;應該加強對聾人英語教師的培訓,推行特殊教育教師資格證制度等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等[24]。如何解決聾校英語課程設置中的問題,謝蓉提出:要轉變傳統的聾校英語教學模式,把英語與音樂、美術等課程進行整合,實現學科互補,增加聾生的英語學習興趣[25]。章蘇妮介紹了上海第四聾校啟蒙英語課程的總目標、英語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分目標,對課程內容、課時安排、課程實施等作了詳細的論述[26]。關于高等特殊教育學校的英語課程設置,馬宇論述了高等特殊教育學校開設英語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對課程開設所需的教材、師資、教學考核等提出了建議[27]。

        2.2.4教育技術設備在聾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現今,各種先進的現代技術設備層出不窮,普通學校的英語教學課堂基本上普及了多媒體教學,課外英語自主學習網絡的建設為外語學習者提供了便利。但這些健聽生使用的教學設備并不完全適合于聾人的英語教學,聾人教師們可以選擇改造一些設備在課堂使用。耿曉麗、宋博等把交互式電子白板應用于聾生英語課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設備集白板、投影儀、感應筆和計算機于一體,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要求和課堂教學實際,即時、靈活地編輯調用資料,解決了PPT課件的固化問題;電子白板還可以讓聾生重溫教師上課的過程,補充完善課堂筆記,有利于聾生復習鞏固所學內容[28-29]。在多媒體應用方面,孫志芳等認為多媒體技術可以較好解決聾生的英語學習困難;聾生是通過“看話”而不是“聽話”的方式學習語言,多媒體可以強化視覺刺激,加深對英語的印象;聾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形象思維較強,可以用多媒體把教學內容形象化,實時將教師的口型、面部表情和手勢等放大投射,因為聾生對教師的動作記憶比文字要強,擅長記住看到的口型和手勢[30]。在利用計算機虛擬技術方面,朱雷、邢偉把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系統應用到聽障學生的英語項目學習中,實踐證明該系統能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視覺補償優勢,促進聽障生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提高教學質量[31]。隨著網絡信息化的發展,英語教學與教育技術的結合已從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簡稱CALL,起始于20世紀中期)轉入技術改良的語言教學階段(TechnologyEnhancedLan-guageLearning,簡稱TELL,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即從輔助語言學習提升至支持語言學習的層次[32]。而國內對于教育技術在聾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大多還停留在CALL階段,這需要聾教育研究工作者盡快更新觀念,在使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為聾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便利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

        3中國聾人學生英語教學研究的不足

        我國的聾人英語教學處于起步階段,由于條件所限,我們對聾生英語教學的實踐和研究還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3.1缺乏對中國聾生英語教育政策的討論

        國家的教育政策直接影響著聾生的英語教學實踐和研究,而我們對政策的了解和執行不能很好地為聾人英語教學服務,如2011年制定的《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指出:普通高校要創造條件擴大招收殘疾學生規模,完善盲、聾、重度肢體殘疾等特殊考生招生、考試辦法,聾人參加各類外語考試免試聽力[33]。但參加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聾人大學生們并沒有在聽力項目上得到照顧,這需要我們根據現有的殘疾人教育政策制定聾人英語教學測試的具體辦法。另外,國家對聾人大、中、小學校的英語教學還沒有進行系統的政策指導,從事聾人英語教學的工作者可以開展調查研究,為相關的教育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3.2沒有建立中國聾生的英語教學理論體系

        中國聾生的英語教學實踐和研究多是參考健聽人第一語言習得或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雖然根據聾人的學習特點做出了改進創新,但只是停留在具體實踐的層次,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首先在于研究者對中國聾人英語本體的認識存在偏差,具體表現在有些研究以美國聾人的英語學習作為中國聾人英語教學的依據,但中國聾人的英語是第三語言,美國聾人的英語是第二語言,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其次從研究方法來看,應用語言學中的實驗和語料庫等科學的量化實證并沒有在聾生英語教學研究中得到應用,因此,方法的滯后再加上對中國聾人英語本體的認識不清導致很難提升研究的層次,不能夠發現創新理論。

        3.3低層次的重復研究多

        從期刊上發表的關于中國聾生英語教學的文章來看,多數文章是經驗總結,雖有具體的事例,但無深入的論證。如不少文章討論提高聾生英語學習者的興趣,只是提到了具體的教學技巧,未對聾生學習英語的需求、動機等進行探討,雖然在課堂上提高了聾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但可能只是在短時間內起到效果;另外,一些文章大同小異,有的甚至稍作變化在不同刊物發表,這也可能是教學科研工作考核中量的要求導致的結果。在中國聾人英語教學實踐和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具體問題,如沒有對聾生進行分類,因為有的聾生是先天性耳聾,有的是后天性耳聾,有的帶有一定的聽力和說話能力,他們對英語的感知和心理加工應該是有所不同,這也需要我們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注意。如何解決中國聾人英語教學研究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筆者建議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以為宏觀層面的理論創新和決策打下基礎。

        4未來研究建議

        4.1加強聾校英語課程設置的研究

        目前,關于聾校英語課程設置,問題已經不是設置與否,而是如何設置。現在招收聾人的高校、甚至高中都把英語作為必考科目,高校的聾人學院則把大學英語作為必修課程。但對于英語在基礎教育的哪一個階段開設、課時多少等問題,各聾校還沒有達成共識,畢竟對聾生義務教育階段來說,英語是一門選修課,也沒有必要保持一致,但我們可以進行討論,提出一個較好的方案,供各聾校參考。作為一門課程,最關鍵的是教學內容,也就是教材,而教材正是聾生英語教學最薄弱的環節,除個別聾校正逐步開發自己的聾生英語教材外,大部分聾校用的是普通學校的教材,普通教材注重的多是聽說能力的培養,而這正是聾人不可逾越的障礙。近年來,國內雖然有聾人英語教材問世,但無法與普通教材的系統性和成熟性相比,還沒有普及推廣。國外如美國雖有供聾人用的英語教材,但使用的是美國手語編寫,并且英語對他們的聾人來說相當于我們聾人的漢語,所以我們也很難借鑒改編他們的教材。由于聾人英語教材用戶量少,開發困難,對出版社來說無經濟效益,這就需要聾英語教學研究者積極爭取教育主管部門的幫助,教育主管部門應對聾英語教材的開發項目上進行投入支持。開設課程的第二個關鍵是師資。從現有的調查來看,聾生英語課程的師資來源面臨困難,英語專業畢業的教師很難與聾生交流,僅接受過特殊教育的教師對英語教學專業知識知之較少,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聾生英語師資培訓項目,所以,聾生英語教師多是非英語專業的教師兼職,聾高等教育也是如此。筆者認為,應該探討如何培養英語專業畢業生的特殊教育能力,提供相關的培訓項目,列入外語教育規劃,這樣能更好地提高未來的聾生英語教育師資質量。課程的第三個方面是測試,測試是教學的指揮棒,如何測、測什么決定了教師如何教和教什么。張松柏的調查發現,我國針對聾人的英語測試體系不完善,各聾校教師們大多是以招收聾生的幾所高校的英語試題為指揮棒[20]。那么到底如何進行聾生英語測試呢?根據聾生的特點,聽說不應該作為測試內容,應以寫作、閱讀理解或翻譯為主。現有的測試尤其是聾人高考英語試卷多是英漢兩種文字,而在平時英語教學中,手勢語卻是最重要的交流形式,雖然在課堂上教師的唇形是英語發音的樣子,但手勢大多是中國手語,而聾人最關注的卻是教師的手勢,所以可再探討把測試與教學形式協調一致,在測試中增加手語。另外,我們未檢索到關于聾人英語測試方面的研究,聾人高等教育的英語入學考試只是按照幾所聾校達成的共識而自行出題,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測試體系。當然,課程的研究并不只是上述幾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一門課程要有其系統性,首先要有一個總的科學的教學目標,然后再確定每個階段的教學要求,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課程設置、師資培訓和教學測試等。可以說,深入探討關于課程設置問題可為國家的聾人外語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促進聾生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

        4.2重點探討聾生的英語學習特點和規律

        對聾生英語學習的研究缺乏廣度和深度。聾生的英語輸入主要是視覺形式,而輸出是以閱讀和寫作的形式,應該說,對聾生英語輸入方面的研究稍多一些,而對于輸出涉及的較少,僅有余婧歸納了在教學中發現的聾生在英語輸出中的典型錯誤,并進行了初步分析[19]。我們可以進一步擴大聾生英語輸出的研究范圍和深度,例如,可以用閱讀理解的形式看聾生的英語輸出;也可以搜集聾生的英語寫作文本,建立中國聾人英語語料庫,對庫中的文本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再與輸入結合起來,探索聾生對英語心理加工的過程,為改善教學提供參考;還可以用手語翻譯、書面翻譯來對比手語和漢語在理解英語上有何不同等。除了上述對聾生產出的語言分析之外,還要對聾生的學習策略、自主學習、人格特征、家庭環境以及未來工作中的外語需求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加深對聾生英語本體的認識,為我國聾人英語教學理論的建立打好基礎。

        4.3深入探索聾生英語的教學方法

        目前來看,我國聾生英語教學的關鍵是解決如何教的問題,聾生和健聽人不同,他們不能通過聽、說來學習英語,也很難從家長、同學處獲得幫助,一般的健聽人更是無法指導他們的英語學習,聾生特別是初學英語的聾生只能依靠懂手語的特殊教育老師的教學來學習英語。即使到了高校,聾生的英語水平提高,可以進行自學,但教師的指導也必不可少。所以,聾生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健聽人英語教學法的研究已到了“后方法時代”,不再拘泥于某一種方法了,但聾人的英語教學有必要探索一個合適的系統方法,供所有的聾生英語教師參考,避免少走彎路。以上文提到的教學法的途徑、方法、技巧三個層次為例,對于健聽人來說,英語教學研究是從途徑到技巧,而對于聾人來說,應該是從技巧到途徑,先著眼于教學法的技巧層次,才能讓聾生接受一門新的語言,提高學習興趣。我們目前對聾生英語教學法的研究正是側重于技巧層次,這方面的文章多是論述用何種方式讓聾生了解、學會英語,例如,用中國手語、漢語注解、美國指語、美國手語等幫助聾生學習,這正是目前聾人英語教學所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中國手語、漢語、英語、英語手語等相互之間截然不同,各成體系,書面語和手語之間還存在矛盾。所以在這方面還要進一步加深研究,用歷時的實證研究獲得數據來證實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對聾生英語學習的作用程度,從而科學地使用這些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聾生英語教學“口語法”運用方面,除楊瑞霞[7]之外,也有教師認為應該教聾生把英語學成“讀”和“說”的語言,如李梅經過探索實踐,可以讓聾生不需紙筆和手勢而能夠“讀”和“說”英語[34],當然這種“讀”是“唇讀”,“說”主要是做“口型”,這種教學付出的努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更需要我們對此進行更多的研究。另外,普通英語教學強調的是文化教學,但聾人現剛進入雙語(手語和漢語)雙文化(聾文化和主流文化)的階段,我們是否考慮聾人英語教學側重于應用性,而不是強調文化的學習,以免給他們造成更大的負擔。可以看出,聾人英語教學理念在很多方面與普通英語教學差異較大,這都值得進一步探討。

        4.4結合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開展聾生英語教學

        聾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無法與常人一樣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但現代科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聾人克服英語學習上的困難。目前,聾人英語教學設備運用方面的研究還略顯不足,主要是由于資金、設備等條件所限,一些先進的設備還未應用到課堂上。從現有的聾人教育的設備使用情況來看,可以多進行實時字幕、電子筆記等支持服務系統輔助聾人英語教學的研究,如果強調英語聽說教學的話,人工耳蝸的輔助作用值得探討;在聾人自學方面,網絡輔助的作用不可忽視;在全納教育方面,同伴輔導和手語翻譯等支持還需要加強完善。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更新了教育理念,歐盟國家在聾人外語教學中應用網絡技術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歐洲2006年開始研究的DEAL項目(Deafpeo-pleinEuropeAcquiringLanguagesthroughE-Learning)應用網絡技術為歐洲國家聾成年外語初學者創設了一個職場培訓平臺[35];2010年,希臘、意大利等國實施在Education2.0環境下利用個人視頻網和Web2.0工具進行聾人外語教學[36];2012年,奧地利、芬蘭等國家推行基于網絡的英語文本與手語視頻結合的“SignOn”聾人外語教學模式[37]。現在,我們進入了Education3.0和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簡寫為MOOC)時代,完全可以進行國際合作、借鑒國外的平臺研究建立中國的聾人英語網絡教學模式。

        5結語

        第6篇:英國教育論文范文

        隨著我國文化復興時代的快速發展,我國英語教學應該進行全面改革,對中國文化特質的引入工作給予重視,確保學習英語的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演變以及背景進行全面了解,使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全面分析中國英語教學中的文化特征,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對中國文化使命有效傳承,新時代的發展中全面發揮中國文化的作用。

        一、分析中國英語教學文化特質的運用

        (一)使學生文化意識得到培養

        文化意識主要是指自覺反省以及察覺自身文化行為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學習者在英語教學中有著良好的文化意識能夠深入掌握文化知識,同時具有創造性以及靈活性的跨文化交際行為。以中國文化特質作為基礎進行英語課堂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本土文化進行全面了解,同時還能促進本文文化意識得到明顯提高。有學者認為,學習者英語學習時無法與學習者的母語全面脫離,學習語言過程中存在的現象相對普遍,倘若不對比母語或者不參考母語,則會出現嚴重脫離實際的情況。我國學生常處于母語文化的環境中學習外語,在對風土人情、地理、文化、歷史以及政治進行了解時具有感性以及零散等基本特質。所以,英語教師對英美文化等相關資料進行講解時,應該相互對比我國的文化元素,確保學生對比文化的基礎下,將兩種文化存在的差別以及相同之處找出,且更加深入的掌握外語文化以及我國文化特質。學習者的行為以及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響,常常以行為模式、社會規范以及民族價值觀等對他人的動作行為進行衡量。所以,讓學習者對我國文化特質的優點以及缺點進行全面了解,能夠使學習者將錯誤傾向以及自卑自棄等心理全面克服,構成寬容、開放的價值系統。我國英語教學中全面了解文化特質,能夠使學習者將交流存在的障礙有效消除,實現跨文化交流。

        (二)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得到增強

        我國英語教學中文化特質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相關研究資料表明,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特質占據相對重要的位置。首先,我國文化特質能夠作為相互對比外族文化的途徑,有效的揭示外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從根本上全面掌握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質。其次,通過對本民族文化進行學習,良好的調節學習者的心理,使學習者對外語學習、外族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培養學習者良好的學習態度,確保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明顯增強。我國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等基本特質,倘若英語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能夠相互結合傳統文化、實際生活以及英語語言教學等三方面,促進課堂教學內容得以豐富,使課堂氣氛全面活躍,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性。另外,學生以新視角作為基礎,對母語文化有著更加深入的了解,通過文化特質對中國文化知識全面認識,使文化底蘊得到增強。特別是通過英語作為媒介,對本土文化進行了解,對學生英語表達能力有一定的幫助,防止出現中式英語錯誤的情況,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激情以及信心得到有效增強。

        (三)實現文化共贏的基本目標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應該促進有效、平等雙贏交流得到實現,確保能夠滿足我國國際交流、社會發展的需求。英語教學中,我國文化特質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通過分析相關研究資料得知,外語學習者在實踐以及理論中能夠將生產型雙語現象全面發揮,主要是互相理解英語文化以及國語文化特質,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行為能力、情感能力以及認知能力。英語文化教學能夠使學習者的視野得到明顯擴大,使母語定勢思維得到全面擺脫。通過西方文學的相關知識對我國發生的事件進行有效分析,我國文化特質的運用能夠使學習者加深掌握以及理解英語的能力,進一步加快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美國知名語言學家克拉姆契認為,確保全面了解目的語以及英語的前提下,有效綜合不同的語言,能夠促進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綜合交際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第7篇:英國教育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英國職業教育立法的歷史悠久,經歷了職業教育立法的萌芽、初步發展、法規充實和法規體系形成等階段,具有注重及時制定職業教育法規為職業教育發展服務、職業教育立法過程科學嚴謹、重視職業教育經費的籌措和職業培訓的指導監督以及就業指導工作的立法等主要特點。

        英國是個重視職業教育立法的國家,其職業教育的立法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職業教育的法規體系比較完備。英國職業教育立法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職業教育的立法具有哪些主要特點?我國可以從中獲得哪些參考與借鑒?本文試對此加以探討。

        一、英國職業教育立法的發展歷程

        為了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英國在職業教育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會頒布一些具有重大影響的法規。根據英國職業教育法規體系建設的歷程,可以把英國職業教育的立法分為立法萌芽、初步發展、法規充實和法規體系形成四個階段。

        (一)職教立法萌芽階段

        19世紀50年代以前,是英國職業教育立法的萌芽階段。英國最早的職業教育立法可以追溯到1562年頒布的《工匠法》,該法把存在很久的師傅帶徒弟的做法確立為一種正規的學徒制,統一了英國全國的學徒訓練。這一時期,英國職業教育的立法基本上是建立在傳統手工業學徒制度的基礎上,故不能完全稱作現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立法。

        (二)立法初步發展階段

        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初,是英國職業教育立法的初步發展階段。l9世紀下半葉,德國、美國等一些國家在經濟上逐漸趕上英國,成為英國強勁的競爭對手,英國政府開始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為了比較英國與歐美等國的職業教育制度,1881年,英國成立“皇家技術教育委員會”考察本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職業教育。根據考察報告的建議,英國于1889年頒布《技術教育法》,該法正式將職業教育納入學制,規定在各地設立技術教育委員會,主管技術教育和中等教育;地方當局有權征收技術教育稅,將所得的稅款用于資助職業教育的發展。這樣,大眾化的職業教育才得到正式承認.并直接接受國家干預,英國職業教育從此逐步走上正軌。

        (三)職教法規充實階段

        20世紀初至20世紀60年代.是英國職業教育的法規充實階段。為了促進職業教育繼續向前發展,英國政府于1902年和1905年分別頒布了《巴爾福法案》、《技術學校法規》。于1909年和1910年相繼頒布《職業交換法和《職業選擇法》。這幾個法規頒布實施后,英國的初級職業教育獲得較大的發展。白皮書頒布實施之后.英國的各級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級職業教育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初,英國基本上形成了一個由技術中學、現代中學以及四種繼續教育學院構成的、涵括初、中、高三個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

        (四)法規體系形成階段

        經過100多年漫長的職業教育立法過程,到20世紀90年代初,英國基本建立了一個較為完備的職業教育法規體系。首先從英國職業教育法規體系的內部結構來看,既有綜合性的法規如《技術教育法》,又有規定職業教育某一方面的具體性法規.如《職業交換法》、《產業訓練法》等,還有相關性的法規,如《地方稅收法》中對職業教育的經費作出規定。其次,從調整職業教育法律關系的角度來看.既有調整職業教育內部關系的法規.又有調整職業教育外部關系的法規,如《就業與訓練法》對英國職業教育與勞動市場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有效的協調。再次.從職業教育法律效用的角度來看,既有側重于職業指導的法規,又有側重于就業與職業培訓的法規,還有側重于征收職業教育基金的法規。

        二、英國職業教育立法的主要特點

        英國職業教育的立法對英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國職業教育的立法史也是英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史。縱觀英國職業教育立法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發現英國職業教育的立法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注重及時制定職業教育法規,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服務

        職業教育立法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保障機制.職業教育立法必須跟上職業教育發展的步伐,及時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法律支持與監督。l9世紀50年代以前,英國政府雖然不重視職業教育,但還是針對當時的學徒培訓頒布了《工匠法》、《工廠法》、《都市企業法》等法規。l9世紀下半葉,英國政府開始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并于1889年及時頒布第一部(技術教育法》,這一法律的頒布大大鼓勵和推動了英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為英國職業教育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二戰后,英國為了復興經濟,振興科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在1944年頒布的《巴特勒法案》中提出把職業教育正式納入公共教育體系,該法對英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64年,英國針對當時職業培訓缺乏法律依據的問題,又及時制定了《產業訓練法》,并于1973年頒發《就業與訓練法》改革職業培訓體制,以應對職業培訓面臨的新挑戰。

        (二)職業教育立法過程科學嚴謹

        英國每個重要職業教育法案制定之前.都要進行較長時間的深入調查和科學研究,然后發表專題報告,或以政府白皮書的形式公布,廣泛吸取社會各界的意見,修改之后再呈送議會討論審核。如英國在制定1964年《產業訓練法》之前,勞工部早在1958年就技術人才的培養制度問題發表了“卡爾報告”,1962年英國政府又針對當時的產業訓練體制問題頒發了“產業訓練白皮書”,1963年英國根據“產業訓練白皮書”提出的建議確立了《產業訓練法》的框架。并提交議會討論和審核,1964年3月該法案獲得通過。在英國職業教育的立法史上,還出現過許多具有重大影響的專題報告和白皮書,如1884年發表的“塞繆爾森報告”,1956年頒發的“技術教育白皮書”,1961年發表的“擴大技術教育機會”白皮書等。

        (三)通過立法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充足的資金來源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英國不僅在制定職業教育法規時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資金進行了規定,而且在相關法中也有類似的規定。資助職業教育。1989年在總金額為807000英鎊的關稅和貨物稅中,至少有740000英鎊用于技術教育。1964年英國還在《產業訓練法》中規定,“產業訓練委員會”可向所屬本系統的企業主征收訓練費,以支持自身的活動并向企業主實施的培訓活動給予資助,這在法律上解決了長期以來阻礙產業訓練發展的訓練費用問題,大大提高了英國各企業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

        (四)運用立法逐步加強對職業培訓的指導監督

        英國的職業培訓起步較早,職業培訓的立法也較早.如1652年頒布的《工匠法》,1802年頒布的‘工廠法》等,但由于英國政府一向認為職業培訓是產業界的事,很少介入職業培訓,職業培訓處于一種自由化的狀態,發展緩慢。l9世紀末,英國政府逐漸認識到職業培訓的重要性,于是在1889年頒布的(技術教育法》中試圖將職業培訓引向強制性發展的道路,結果卻未能打破自由化職業培訓的傳統。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各級技術人才嚴重缺乏,政府開始把加強企業內的職業培訓并使之法律化的工作提上議事日程。1962年英國政府頒發的“產業訓練白皮書”指出,熟練勞動力的長期缺乏已經成為阻礙戰后英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1964年英國頒布實施的《產業訓練法》對職業培訓控制協調機構的設置、職業培訓的財政制度以及職業培訓的設施等都作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1793年英國又頒布實施《就業與訓練法》,提出設立“人力服務委員會”負責促進就業和訓練事業的發展。該法實施以后,英國政府通過“人力服務委員會”依法對職業培訓的干預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注重就業指導法規的制定

        英國政府歷來非常重視就業指導,也十分注重為就業指導活動提供法律依據。1909年,英國頒布了(職業交換法》,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有關就業指導的法律,該法規定英國國家勞工部必須在全國各地設立青年職業介紹所和青年職業顧問委員會,作為對青年實施就業指導的機構。1910年,英國又頒布《職業選擇法》,該法規定各地方教育局負責l7歲以下青少年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1948年,英國政府頒布(雇傭與訓練法》,明確要求英國各地的中學必須對所有在校學生實施就業指導。1964年,英國在頒布實施的《產業訓練法》中規定,“產業訓練委員會”應積極參加和配合中央青年就業指導委員會和全國青年就業委員會的工作。1973年,英國又在頒布的《就業與訓練法》中規定,地方教育機關應對在校學生和畢業生提供職業指導并安置就業;在“人力服務委員會”之下設置“就業服務處”,該機構在英國設有1000多個就業中心,具體負責就業服務的規劃、發展和實施。

        (六)依法設置職業教育管理機構以保證職業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職業教育管理機構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組織保證,英國在制定職業教育法規時,非常注重依法設立職業教育管理機構。如1964年頒布的(產業訓練法》中規定,設置“產業訓練委員會”,該機構由勞資雙方代表和教育專家代表按一定比例組成,成員由政府就業大臣任命。這在法律上確保了政府對產業訓練的宏觀控制,保障了產業訓練的有關各方在組織上的協調統一。1793年頒布的《就業與訓練法》規定,設立由勞資雙方代表、地方教育局代表、教育界代表按一定比例組成的“人力服務委員會”,該機構的設立把英國訓練和就業的管理權統一了起來。

        三、英國職業教育立法對我國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國職業教育立法的豐富經驗,對探討我國的職業教育立法具有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一)加快職業教育立法的步伐,完善職業教育的法規體系

        對比英國,我國職業教育的立法比較滯后。首先從職業教育法規的層次結構來看,我國職業教育的法規可分為三種:職業教育法律,職業教育法規和職業教育規章。在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職業教育法律的層次最高,法規次之,職業教育規章層次最低。目前在我國職業教育的法規體系中,主體為職業教育規章,職業教育法規較少,職業教育法律更少,只有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性法規及規章。我國應加快職業教育單項法立法的步伐。其次從職業教育法規的內容結構來看,我國職業教育法規對學校職業教育的規定較多,對企業職業培訓、普通學校職業指導方面的規定較少,這種立法的不平衡狀態不利于我國職業教育的全面協調發展。我國要加大企業職業培訓、普通學校職業指導等方面的立法力度,構建完整的職業教育法規體系。

        (二)強化職業教育經費立法,保證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

        經費問題一直都是困擾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難點之一。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顯得越來越嚴重。1996年我國職業教育經費占國家教育經費總額的11.5%。2000年下降為8.4%;1996年行業舉辦職業教育的經費占職業教育總經費的比例為11.33%,2000年下降為5%;另外,一些地方職業學校還把一部分學雜費挪用到其他方面。有些地方政府不重視職業教育投入的現象仍然存在。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是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機制。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經費立法的力度,并把它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立法的一個重點。

        (三)加強企業職業培訓立法,促進職業培訓事業的發展

        通過立法增強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意識,建立起教育部門與經濟部門聯合管理,產業界直接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體制,約束和規范企業的職業培訓行為。另外,為了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熱情,還應該通過立法保證企業能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中獲利。例如英國在1964年頒布的《產業訓練法》中規定,國家通過征收培訓稅對參與產業訓練的企業主給予經費資助,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英國企業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

        第8篇:英國教育論文范文

        一、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積極影響 

        在對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資源。 

        (一)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質特征而言屬于道德文化,注重培養人的道德情感體系。如今,青年學生的價值追求和價值觀念呈多元發展,出現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現象,因此,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尋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資源,以此來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規范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 

        (二)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內容源泉 

        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歷史的、具體的、發展的。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教育資源可以作為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農業社會中“仁學”的內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為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時通過提煉、轉化,可以將其合理因素滲透到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中,進而構建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體系。 

        二、不符合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 

        文化作為農業社會的政治附庸,中國傳統文化也表現出較強的農業社會特征,傳統文化中部分倫理道德內容也趨向于對封建禮法的學習和對個性的消彌。因此,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與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內容,如誠信觀念、禮讓觀念、敬老愛幼觀念、尊師重道觀念、團結友善觀念等,也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沖突的內容,如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等級觀念和以“三從”“四德”為中心的男尊女卑觀念等。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青年的倫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別傳統文化中符合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的教育內容,并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和內涵。另一方面,要甄別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內容,對于傳統文化中激進、落后、阻礙當今社會與人發展的糟粕,則應摒棄和改進,以適應當代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 

        教育。 

        三、發揮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倫理道德色彩,在對青年學生進行道德倫理教育的過程中,要從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使其成為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 

        (一)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貫穿著一種從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先公后私、重義輕利的思想,并滲透著“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現出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利益不息奮斗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胸懷天下的情懷也正是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倫理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引青年學生以前人為榜樣,培養學生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從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構建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的道德品質,強化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謙虛禮讓精神的延續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國人自古講究謙恭禮讓,謙虛禮讓也成為中國倫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虛己者進德之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等,都將謙虛作為自我修養的原動力。面對當代青年學生,可以培養青年學生“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的道德規范,培養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謙虛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品質,也是形成和諧社會秩序、文明的社會風氣不可缺少的道德規范,面對青年學生,謙虛禮讓也可以表現在對待學習、知識技能的態度上,激勵青年學生不斷追求,不恥下問,克已讓人,寬容待人,并以此來踐行青年學生倫理道德的行為規范。 

        (三)誠實守信精神的發揚 

        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將誠實守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誠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當代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誠信教育的內容。挖掘這一傳統文化資源,對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協調各種人際關系及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都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第9篇:英國教育論文范文

        一、引子  

        由于英語高考加試聽力,高中教師對聽力教學越來越重視。然而,他們往往把聽力課上成聽力測試課,課堂教學分成三個步驟:學生聽錄音,回答問題,師生核對答案。學生經常是在答題的壓力下上聽力課。長此以往學生對聽力課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緊張恐懼心理,未能使聽力課成為英語學習的有效途徑。本文擬根據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的輸人假設(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過濾假設(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對高中英語聽力教學進行探討。  

        二、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在聽力教學中的運用  

        20世紀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語言監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輸人假設、習得與學習假設、監控假設、自然順序假設及情感過濾假設之上。輸人假設是指可理解性語言輸人,這是監控模式的核心。根據這個假設,語言輸人話語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學習者只要獲得可理解性語言輸人,只要能夠聽懂對方的話語,語言即可習得。克拉申把學習者現有的第二語言水平定為"i",把學習者將要達到的更高一級的語言水平稱為"卜1","i"和"卜廣之間的差距是學習者學習的動力所在。語言輸人材料的難度要稍高于學習者現有的水平"i","i+l"學習者為了聽懂新輸人的語言材料,會求助于以前的知識經驗或利用語境、上下文等進行判斷。通過努力,學習者理解了語言輸人中"難以理解的成分",從而使語言習得取得進步。克拉申的輸人假設重視學習者理解輸人材料時所獲得的較高一級的語言形式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這種印象的有無和深淺與學習者的情感密切相關,決定著語言習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過濾"假設。  

        克拉申指出,"對語言輸人的理解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但是這還遠遠不夠"(Krashen,1982)。學習者必須吸收語言輸人中可理解的語言成隊習得才會產企他認為學習者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語言吸收障礙,阻礙了學習者把可理解的語言成份全部運用在語言交際中,他把這種障礙叫做"情感過濾"。"情感過濾"是"無意識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慮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慮阻礙了學習者形成對語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學習者在交際中不能自如地對語言形式進行排列組合。  

        克拉申的"輸人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設"雖然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但對我國的英語聽力教學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學習者必須獲得難易程度適中的語言輸人;(2)學習者必須理解語言輸人材料中的新語言形式;(3)學習者必須具有自信心而且在輕松有趣的環境中學習,以消除焦慮情感;(4)新語言形式必須給學習者留下深刻印象;(5)學習者要經常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解決語言輸人問題,即選擇合適的聽力材料。  

        根據克拉中的可理解輸人假設,聽力材料應該難易適中。第一,聽力材料中出現的語法和單詞大部分應該是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第二,語連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學生在聽音時,教師的原則是要讓大部分學生能基本聽懂所用的聽音材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獲得必要的語言輸人。若學生不能聽懂,何以習得語言?第三,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聽力水平。聽力材料不能全班統一,每個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聽力材料,教師在這方面應給學生提供幫助。每個學生都應有一套連貫的、從易到難的適合自己的聽力材料。班里集體聽的語言材料要適合大部分學生,并且也應該前后連貫。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建立聽力檔案,記錄學生的聽力水平以及所取得的進步。目前,有些學校為學生準備的聽力材料不是太易,就是太難,而且前后聽的語言材料缺乏連貫性,教師不了解學生能夠聽懂哪些內容、哪些內容必須師生共同努力才能聽懂、應該多長時間調整聽力材料的語速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應對高中階段聽力教學所使用的教材進行規劃,根據學生的聽力水平和聽力材料的難易程度,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擇和使用教材。  

        我國的許多中學生,在通過聽來學習英語時,焦慮是他們的最大障礙。由于受到聽力考試的壓力,教師經常指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在多項選擇中選出正確答案。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不可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聽。他們的心情一直處于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之中,惟恐聽不懂、做不對,影響考試成績。學生的這種緊張焦慮情緒阻礙了他們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聽力課上教師要盡量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改變那種“聽錄音—答題—核對答案”的教學模式,努力降低學生的焦慮程度。教師在選擇聽力材料時,除了要考慮難易適度、語速適中外,還應考慮材料的趣味性以及它們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學生的情感,進而影響學生的聽力學習。  

        學校應該建立一個聽力材料庫,聽力材料按。級別分類。每一級別的聽力材料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除有聽音磁帶外,還應有光盤、錄像帶“等。學生們除了聽以外,還可以看。有趣、形式多樣的聽力材料能使學生的心情放松,消除他們的焦慮情感,激發他們聽英語的興趣,使他們在.理解語言材料的同時,形成對語言形式的印象與記憶,促進英語學習。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亚洲2021AV天堂国内精品久久久 | 亚洲国产呦萝小初 | 久久精品国产高清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第一区 | 五月定向久久可爱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