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反映社會問題論文范文

        反映社會問題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反映社會問題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反映社會問題論文

        第1篇:反映社會問題論文范文

        (一)醫務社會工作定義 

        醫務社會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運用其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方法在醫院領域,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必要的醫務社會服務,幫助其舒緩、解決和預防醫務社會問題,以便使整個社會在和諧的氣氛中得到發展。醫務社會工作在不同的國家的定義并非一致,也反映出各個國家的結構特征和福利制度,因此,不同國家的醫務社會工作的內容不盡相同。隨著醫務社會工作內涵不斷豐富,醫務社會工作的概念也具有反映醫務社會實務客觀發展規律,而以不同名稱出現,先后經歷了:醫院社會工作階段、醫務社會工作發展階段和健康照顧社會發展階段。 

        (二)醫務社會工作的起源 

        醫務社會工作萌芽起源于英國濟貧法時代醫療救助站,主要的任務是幫助窮人獲得醫療救助,實現社會公平。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使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工具,工廠取代手工工場,極大地推進了英國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帶來了眾多的社會問題。比如環境污染、人民貧富差距拉大等,導致窮苦人民看不起病,這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這時便出現了以專業的濟貧者為主要形式的社會慈善組織,他們幫助窮苦病人看病,這就是早期醫務社會工作的雛形。 

        二、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醫務社會工作問題研究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醫務社會工作最早起源于英國,成熟于美國,日本又是借鑒美國醫務社會工作經驗最成功的國家。在發達國家,醫務社會工作已相當成熟,有明確的組織章程來規定相關組織的工作目標、基本責任、具體工作,而且從事此類工作的大部分都是與醫務社會工作相關的專業人員。他們認為醫務社會工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擺脫傷病的陰影,同時能夠起到安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因而,國外有著明確的法律條文,鼓勵支持相關人員從事醫務社會工作。 

        (二)國內研究現狀 

        當前我國發展現狀,醫務社會工作發展緩慢,相關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通過分析知網檢索到的資料,以“醫務社會工作”為中心詞的論文自2006年開始出現,迄今不足20余篇,被轉載、引用次數較少。以此題支撐碩士、博士論文的數量不足10篇,獲得省部級、國家級課題立項的數量也是屈指可數。從研究內容看,研究理論還處于理論論證的初期階段,雖然也出現了關于對策研究的部分論文,但是還沒有形成系統化研究,難以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三、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必要性 

        (一)醫療體制改革需要 

        為了解決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現狀,我國大力實行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為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目的是為了確保每個人包括弱勢群體都能享受到政府的醫療服務[1]。然而,患者在就診過程中,處理對疾病的擔憂又多出對報銷情況的困擾和擔心。醫務社會工作者在醫院內可以幫助患者理解國家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和措施,以及如何在醫院內進行報銷。醫務社會工作者可以幫助患者理解醫療保險政策和方法,使國家優惠的醫療政策更好地落實到患者身上。 

        (二)緩解緊張醫患關系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正處于轉型時期,許多社會問題未能得到解決,醫患糾紛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醫患糾紛已經成為醫院最棘手的問題[2]。醫患關系緊張主要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醫患之間基本的信任度的缺失,醫護人員未很好地履行治療照顧的義務,是醫患之間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醫務社會工作者的介入,以第三方的身份,促進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醫生的治病方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患者和家屬理解并及時治療,同時讓醫護人員提高自身職業理念和工作倫理和道德,讓患者在醫院有溫馨家的感覺[3]。 

        四、我國醫務社會工作發展社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一)政府加大支持醫務社會工作開展的力度 

        由于政府對醫務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政府相關部門一時也不可能制定出相對完善的政策。同時在我國,無論是在政策層面,還是在律法規層面都沒有明確醫務社會工作的地位和崗位要求,這對于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極為不利。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軟肋”,把醫務社會工作納入社會工作構建中,對完善我國的社會公共衛生體系有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政府應在在財政政策、法律法規、人事制度、就業崗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同時也要積極發揮非政府組織和社會自組織系統的作用,建立流暢的個人奉獻的渠道和空間[4]。 

        (二)加大醫務社會工作隊伍建設 

        在我國,由于社工知識、理念沒有普及,許多人還不明白社會工作是做什么的,不知道醫務社會工作是何物,更不明白醫務社會工作的意義所在。還有我國醫務社會工作在崗人員多由醫護人員轉型而來,缺乏社會工作專業特色,難以充分發揮醫務社會工作者解決問題和服務病人的應有功能,因此加快人才隊伍的培養使當務之急[5]。首先,要在相關的醫學院校設立社會工作專業,培養專業性綜合素質較高的醫務社工人才,既要具備基本的醫學知識素養又要具有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 

        (三)醫務社會工作理論實現本土化發展 

        長期以來,應用型和務實性是我國的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較為側重的因素,因此我國社會工作理論研究相對滯后。我國的醫務社會工作理論研究沒有充分考慮本國基本國情,把建立在充分社會福利基礎上的發達國家醫務社會工作理論照抄照搬到中國。因此,我們應該在充分考慮本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對于西方學說做出自己的理論借鑒,對于傳統資源做出自己的理論開發,對于中國經驗做出自己的理論提升[6]。同時在借鑒西方已有資源的基礎上,面向醫務社會工作的開展情況和中國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迫切需求,尊重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特有規律,找準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和醫務社會工作的最佳結合點,為醫務社會工作和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融合進行理論支持,為政府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醫務社會工作制度框架做好決策參考,使醫務社會工作理論在神州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趙娥.醫務社會工作視角下醫患關系研究[J].南京大學,2012年. 

        [2]王衛平.醫療體制改革呼喚醫務社會工作[J].醫學與社會,2004年. 

        [3]劉繼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與醫務社會工作的專業使命[J].中國醫院管理,2006年. 

        [4]袁敏,朱惠蓉,李贛,等.醫務社會工作本土化現狀與推進策略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年第8期. 

        [5]郭永松,吳水珍,張良吉,等.我國醫務社會工作現狀研究[J].醫學社會學研究,2009年2期. 

        第2篇:反映社會問題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等方法,從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框架結構四個方面來分析國內《體育社會學》的研究特點。結果表明:關于“《體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及研究對象是體育社會現象”的觀點已達成一致。

        本文以1990年徐隆瑞、梁向陽的《體育社會學》(下文簡稱1990版),1999年顧淵彥主編的《體育社會學》(下文簡稱1999版)、盧元鎮主編的《體育社會學》(下文簡稱2003版)為研究對象,從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框架結構四個方面來探討其學科內容和體系;同時在比較國外相關研究及參閱國內同類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中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

        1、研究方法

        1. 1文獻資料法:查閱(體育社會學》專著和教材近10部,并通過計算機檢索相關文章數篇,這為本文的進一步分析莫定了資料基礎。

        1.2專家訪談法:對我國體育社會學研究領域中的10余名教授進行訪談,訪談包括《體育社會學》的學科發展及研究內容等。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 1學科性質。關于(體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我們來比較三個版本的觀點。1990版認為,“體育社會學是一門新興的社會學分支學科”;2003版認為,“其學科性質是社會學下的一門應用社會學,具有綜合研究的性質,具體來說,體育社會學是介于體育科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既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又是體育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1999版的觀點是“體育社會學是在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上產生的。”綜上可看出,《體育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這一說法得到一致的認可。

        就國內有關《體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的相關文章及資料顯示,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觀點:①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②是體育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③既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體育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

        由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關于《體育社會學》學科性質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它是社會學的分支學科。而關于它與體育科學的關系是分支,還是基礎,還存在一定的差異,著名學者盧元鎮先生認為《體育社會學》是體育科學的基礎學科。

        2. 2研究對象。關于《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有不同的觀點。1990版認為“體育社會學是從社會學的理論出發,研究體育的社會性或社會過程的學科,或者說,體育社會學是研究體育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學科。”此處的社會過程和社會性不僅表現在體育活動系統內部,而且還體現在體育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及社會總體的關系上。1999版引用《中國體育社會學》中的觀點,認為體育社會學是一門把體育這種文化現象作為一個不斷變化的整體,具體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2003版《體育社會學》中清晰地闡述:“體育社會現象,是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對象。”

        綜上可以看出,研究者對《體育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不同觀點,與其對學科性質的不同看法有密切關系。對不同學科性質的看法,決定了不同研究對象的觀點。

        2. 3研究內容。我們對3個版本《體育社會學》研究內容進行了比較分析。在1990版、2003版本中清楚的介紹了研究內容,其中有3個共性的方面,①體育的社會結構、特點及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其中包括整個體育結構及其組織形式的研究;體育與社會現象(包括經濟、政治、宗教、教育、文化等)之間的關系等。②體育社會學的理論和體育社會問題。這既包括創建體育社會學理論體系,也包括解決體育中的具體社會問題。研究者通常是把兩者結合起來研究,促進理論和實踐的雙向和諧發展。③不同體育形態的研究(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據目前的資料來看,對大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研究較多。大眾體育包括大眾體育的群體與組織、閑暇與體育、生活方式與體育、影響大眾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各種群體的體育等等方面。

        由于近來關于社會化的定性研究已經為理解社會體育界和體育參與提供新的、很有洞察力的見解,所以對社會化問題的研究也很關鍵。體育運動與社會分層的研究,包含的內容也較多,如體育運動中的階層差異是什么、不同項目之間是否存在活動者的階層差別及其程度如何等。

        西方有關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內容,與我國有相似的地方,同時也存在一些時空及文化差異。隨著進一步廣泛的交流和發展,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內容將更加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和普適性。

        2. 4框架結構。3個版本《體育社會學》分別有13、 15,20章組成,呈逐漸增加的趨勢。我們對其章節的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體育社會學》有一些共同之處: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體育社會學學科發展及性質,體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體育與人的社會化,體育群體與體育組織。隨著10多年的社會及體育學科發展,《體育社會學》自身也不斷增加新的內容,社區體育、婦女體育、老年人體育、殘疾人體育及體育社會問題逐漸受到研究者關注,被納人到《體育社會學》體系中來。

        應該來說,《體育社會學》的框架結構是在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受其指導而建構形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科自身也不斷的增加新質,特別是與社會密切相關的體育現象和問題領域。此外,《體育社會學》的框架結構也受特定社會環境、社會制度及不同文化土壤的影響和制約,這一切就決定了《體育社會學》目前的多元化發展。但從相關研究來看,我們仍可發現其中的類似內容,如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體育社會學學科發展及性質、體育的社會問題等方面。

        3、結論與建議

        3. 1本文通過比較國內3版本(體育社會學》,一方面反映了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找出有關學科發展中的相同及相異觀點。

        3. 2(體育社會學》屬于社會學的分支學科的學科性質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認可。它與體育科學的關系目前仍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看法。

        第3篇:反映社會問題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運用問題管理及社會問題等理論對我國非營利組織制進行分析,指出目前在政府、市場與社會三者間動態平衡關系形成的過程之中,介紹非營利組織的含義,特點和作用,并分析了中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阻力。最后總結本文不成熟之處,并是指出非營利組織的未來的發展現狀。

        一、問題管理的介紹

        問題管理:國外關于危機防范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模型是“問題管理”,它是由專門的機構負責針對企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加以發現、分析和論證,并以消除問題為宗旨,以達到化危機于無形的一種管理系統。

        (一)問題管理的概念:許多組織雖然制定了許多管理制度,但總其不到多大效果。其實不是制度不靈,而是制定制度必須針對組織的實際問題,現場管理的核心是問題管理(managementbyproblem.向稱MBP),即運用持續不斷地提出問題的方法進而循序漸進解決問題的管理模型。這就需要組織領導者建立一種機制,即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機制,把組織最致命、最重要的問題提出加以解決。

        優勢:1.可以防患于未然及早解決可能演變為危機的問題和阻礙組織發展的問題;

        2.可以打通部門之間或管理專業之間的鴻溝。

        問題管理是現代西方公共關關系發展中產生的新職能,他力求盡早確認可能影響組織的潛在或萌芽中的各種問題,然后動員并協調組織的一切資源,對組織現有問題、潛在問題、采取必要的行動,從戰略上來影響這些問題的發展,因此,問題管理代表了一種超前行動的戰略。著名“問題管理”專家,用友集團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喻文益博士認為問題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在于:

        第一、它是在拓展全體員工的思維深度,而不是對現狀不聞不問;

        第二、它是由經理人士和其他管理人員執行的管理變成了全員管理;

        第三、它造成了一種危機意識,人們不僅要對自身的崗位提問題,還可以讀企業的所有生產經營管理和其他方面提問題。

        第四、它將問題的發現變成一種經常性的行動和制度,而不是一時興起的冷熱病;

        第五、它將由管理者進行的管理降到了辦公、生產、營銷、后勤等第一線的前沿,使管理的層次扁平化了。

        第六、問題管理強化了所有領導和普通員工的權責意識,培養了責任心。

        第七、人們常常位子深的學識與見識所局限,為思維定勢所左右,為體能惰性所埋沒,問題管理力促超越自我,給組織帶來活力,又極大地降低了風險等。

        許多政府和非營利機構開始嘗試用問題管理來指導日常管理工作,在這個領域中非營利組織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公共問題管理就是在公共問題發展到危機之前,公共權力主體做出決策,改變公共問題的發展進程,維護公共價值和公共利益,實現社會和諧。

        二、對非營利組織含義,作用和其特點介紹

        (一)非營利組織的含義

        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且具有正式組織形式,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的非政府系統社會組織。現代社會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非營利組織都致力于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并且在權益保護、慈善救濟、扶貧發展、社區服務經濟中介等領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職能作用,事實上非營利組織已經發展成為解決社會公共管理問題的又一基本組織形式。傳統意義上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載體,長期以來一直在公共事務領域扮演著主要角色,甚至被認為是公共事務治理的唯一負責人。但是隨著社會問題的多樣化和社會公共事務復雜化方向發展,政府在公共事務處理上處于一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狀態中。

        (二)非營利組織特點

        非營利性特征評價由于非營利組織存在的自身特殊性質,在評價時就要求這類組織在活動中,首先要體現非營利組織的特征,即組織對社會公益性活動的貢獻。在評價中主要考察其收入的用途、履行服務社會的承諾和效率、提品的公益性等。但是非營利組織是接受社會上的資助,依靠這部分財力生存下去,在我國中如何利用好這類服務組織也成為了一個難題,在此從幾個方面論述非營利組織的優勢和劣勢。其優勢有:

        1.非營利組織的透明性比較強

        特別是問題管理的實效性,對處理問題的機構的效率要求很高,作為問題通常的處理機關政府組織,由于機構人員的臃腫和區域管理的特性,使得其效率很差。相對于政府機構的層級機制和人員眾多現象,非營利組織對社會問題的反映速度比較快,這會幫助政府監管那些事發比較突然的事件。在國外,很多重大事故以后,許多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都活躍在第一線,把社會的捐贈、善款交道災民手中,這可以減小政府對善款的處理,增加對問題處理的速度,在時間就是生命的時刻,沒有比高效處理問題更能體現政府對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

        并且實效性這在社會問題處理方面,又有重要的作用,政府不可能監管到社會各個層面,這就需要政府以外的組織幫助政府,對一些問題的監視,及時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把問題遏止在搖籃之中,這樣也就不會出現很多不必要地損失。

        2.非營利組織的專業性比較強

        一些社會問題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不可能要求我們每個領導干部都是每個社會領域的專家,在這方面,非營利組織中的專家力量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如果問題只有政府部門處理,這無形中會加大問題處理的難度,造成很多不必要地損失。也會增加問題處理的成本。

        3.非營利組織的透明性比較強

        對很多社會問題的處理,例如,對社會善款的處理,政府部門不便公之于眾的,而非營利組織是不同的,此類組織創立的目的就是服務于大眾的。如果社會善款的處理由此類組織處理,會增加社會共性力,這也符合我們國家政府部門公開、透明的原則。我國政府部門只是監督此類組織對這些善款處理的情況,這也無形中騰出很多精力處理必須由政府處理的政策、方針方面的事情。

        4.非營利組織的貼近社會性比較強

        社會問題醞釀,發生和處理,直接的被授予對象都是普通的老百姓,非營利組織中成員他們很多是當地人很多問題也都經歷過,這對找到問題的源頭和分析事件發生有很重要作用。而且他們相比較官員們會更加貼近老百姓,了解百姓的急需的東西,這對安撫群眾有很大幫助,也有利于事件的防范和處理。

        同時,非營利組織也存在著很多劣勢,這從兩個方面論述:

        1.非營利組織的財力問題

        非營利組織的財力大部分來自社會企業的捐助,或某個企業家,他們當初建立這種慈善組織只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例如,在全世界都有很高聲譽的國際紅十字會,它的創始人只不過是幫助在二戰中受傷的戰士,一直發展到現在。

        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擺在我們面前,如何使這類組織生存下去,如果它們的資金出現問題,其還如何幫助別人呢。

        2.非營利組織的監督問題

        作為一個組織,它如何處理捐助上來的善款?這成為擺在所有非營利組織面前的一個難題。例如,以某個人的名義,號召成立起來的組織,捐款人如何知道此項捐助會怎樣使用呢?這在國外,例如教堂的慈善活動,政府部門很少插手,可是有專門機構控制。但是在我國對此類組織的監督還不夠完善,應該加大對其財務,設備和人員的檢查力度,防止不必要的問題發生。

        三、社會問題管理處理中非營利組織作用

        社會問題管理是社會公眾的共同期望不能轉化為現實,公共價值和公共利益遭受威脅,社會發展受到影響。社會問題管理的概念在國外已經十幾年的歷史,但是此類事件在中國也有所發生,例如,中國一月份南部的特大雪災,導致很多在外打工、上學、旅游、公干的人都不能及時回家。這是天災,還是人禍呢?我們可以盡量的預防,相比災難后的危機管理和災后處理,預防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社會問題處理的實效性、專業性、透明性和社會性都比較強,這也有利于我國政府在防御和處理此類問題的成本,這也便于政府有更多精力處理其他問題,提高其處理問題的效率。

        作為國家政權機關和公共事務管理者在社會問題管理中起主導作用。但是由于其結構和權利的局限,往往會造成高成本、資源汲取能力約束、基層動員能力欠缺以及政策執行盲區等“政府失靈”問題。社會問題管理領域“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同時存在,為非營利組織介入提供了契機。與政府部門相比,非營利組織在眾多領域且具有靈活性、創新性等特征,以其對民眾需求的敏感而能及時的發現社會問題及不穩定因素;非營利組織多是開放式、網絡式的志愿組織,這種組織結構的優勢之一就是直接聯系社會公眾,有利于整合社會資源,能配合政府落實應對問題的政策措施;第三部門介入社會問題管理是基于志愿精神而不是行政權力,因而能更多的考慮受害者的具體需要,更加及時的動員公益資源開展相關的救助活動。

        與企業不同,非營利組織受到“非分配約束”(nondistributionconsraint),所謂“非分配約束”,是指不能把獲得的凈收入分配給對該組織實施控制的個人,包括組織成員、管理人員、理事等,凈收入必須完全保留,完全用于為組織進一步發展提供資金。如里賈納·E·赫茨琳杰所說“,與企業相比,非營利組織承擔著更多的義務,卻少了許多企業難以擺脫的增加利潤的需要,因而不會像企業那樣在服務質量方面打折扣。”也就是說第三部門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與政府價值取向一致以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為己任,屬于“準公共部門”,這決定了非營利組織較贏利企業有更充分的動力和立場介入社會問題管理。

        四、總結

        總之,社會問題管理是社會工作實踐中新出現的一項職能,同時把非營利組織引入社會問題的防范和處理,顯現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外十分重視社會問題管理工作,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環境日趨復雜,研究和參考國外社會問題管理的理論和經驗,對增強我國對各種社會問題防范能力,提高對管理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如何對非營利組織的監督,隨著其慢慢加入處理社會問題的行列,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這不是僅僅是政府的問題,也社會各個階層和其本身的問題,并且此類問題也關系著其能否很好發展的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賈西津,非政府組織對突發性公共危機管理的意義[DB/OL],,2006-02-07

        [2]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李亞平,于海,《第三域的興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17,5

        [4][英]邁克爾·雷吉斯特,朱迪·拉爾金,風險問題與危機管理,謝新洲,王宇,魯秋蓮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第4篇:反映社會問題論文范文

        【關鍵詞】社會學 實踐教學 方案設計 社會學干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01-03

        社會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文科專業,它需要學生具備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能以及文理交融的專業知識,該專業的學生還需要具有使用社會學理論、研究方法以及專門的社會學知識進行分析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為了實現該培養目標,教育部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指導性專業規范”中提出了相應的專業教育內容和知識體系總體框架,而其中包括了專門的實踐教學和訓練,具體有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調查與研究、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以及專業實習,這些實踐教學內容具體都由各高校的社會學系自己設計并實施。本文以華僑大學社會學專業為例,探討如何進行實踐教學方案的設計,并在融入社會學干預理念的基礎上,實現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

        一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目標

        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是為了滿足培養方案的需要,培養出能夠達到培養目標的專業人才。因此,實踐教學方案的設計目標是建立起能有效培養學生相應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這樣的體系應同已有的理論課程體系有機結合,著重培養學生使用基本知識和方法技能的能力,包括使其能具備一定的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的能力,具備提出問題、設計問題、解決方案、應用方案的專業技能。該目標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意義。首先,在培養方案中設置實踐教學環節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培養出合格的專業人才。根據教育部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參考意見,設置一定量的實踐教學內容是開設社會學專業的基本要求。目前華僑大學的社會學專業已設置了必要的實踐教學內容,但需要進一步的統籌優化,并對實踐教學進行適當的改革。其次,現行的社會學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實踐教學內容應該適時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完善、補充、優化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實踐教學環節發揮出真正的作用,才能使學生綜合運用理論和方法的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才能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二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思路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需要有一個明確的、可行的思路。針對社會學專業的特點,我們認為設計思路是:首先,要確定不同環節的實踐教學內容該如何設計;其次,搞清諸環節的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再次,統籌諸環節實踐教學的銜接方式;最后,將該方案整體用于教學實踐并接受反饋以做出相應調整。此外,為了保證實踐教學方案能夠有效實施,也需要對現有的課程體系(理論講授為主的課程)提出改革優化方案,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效結合,而這種優化方案需要符合教育部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參考意見,并且也符合本專業目前的實際教學條件。

        三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理念

        社會學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導向、清晰的設計思路,但僅遵這些設計原則并不夠,還要有核心設計理念,是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的靈魂。該項設計原則是以往教學改革,特別是實踐教學改革不太提及的,但這一點很重要。有了理念,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的具體內容才能具體實在而不流于形式。結合社會學專業特點及社會學理論,我們提出將“社會學干預”作為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的核心理念。

        何謂“社會學干預”?它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阿蘭·圖海納的“行動社會學”的核心思想之一。圖海納在其著作《行動者的歸來》中提出不同于功能主義的觀念,即個體所具有的主體性使其不再是被決定的個體,而是可通過自身的社會行動來作用于我們的社會和歷史時代。那么個體如何發揮這種作用呢?圖海納提出了行動社會學的方法,即社會學干預(或翻譯為“社會學式介入”)。這一方法對我們進行實踐教學方案設計有極大的啟發:首先,“行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不只是社會學研究中傳統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它本身就不僅是一種“研究方法”,它還是一種改變社會的方式,一種幫助我們產生社會知識的途徑。以往我們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主要目的就是收集跟某個社會問題有關的數據或資料,然后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雖然有時也嘗試提出解決方案,但這并不是大家所認為的社會學專業的主要目的之一。當然,這種認識是同傳統的社會學觀念分不開的,社會學研究講求客觀、價值中立,所以并不強調社會學者能做什么,或能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什么。而“行動社會學”的思想豐富了我們對社會學研究的認識,非常契合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理念。其次,可獲得真正的社會學知識,或者說認識到社會學知識的真正起源。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時,通過使用已學的方法收集資料,通過使用已學的理論進行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只是套用現成的理論和方法再次確認或否認書本上的知識,事實上并沒有發現新的知識,從而也就無法真

        正實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因為分析并解決問題其實也是一個知識創造的過程。“行動社會學”的方法告訴我們,社會學知識不僅是或者根本就不是社會學者的工作成果,它其實是社會學者與社會行動者之間共筑的結果。這種認識可以幫助我們反思以往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以及具體的內容設計。

        四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內容及體系

        在明確方案設計目標,理清方案設計思路,并找到有效的方案設計理念之后,可開始設計實踐教學方案的具體內容并使其形成體系。這里體現出實踐教學方案設計思路的三個方面:(1)搞清諸環節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2)確定諸環節的實踐教學內容設計;(3)統籌諸環節的實踐教學銜接方式。

        1.諸環節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

        教育部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性專業規范”中提及的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調查與研究、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以及專業實習是實踐教學的五個方面,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首先,社會調查與研究注重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重在鍛煉學生綜合使用社會調查方法、數據資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整個實踐教學的基礎性內容。其次,在掌握基本能力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在此過程中檢驗其掌握已學技能的實際水平,并發現和總結出現的問題。再次,為了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學生應撰寫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通過論文寫作,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培養起來的,并為后續的專業實習奠定能力基礎。最后,學生在專業實習中綜合應用實踐教學中所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反思實習過程。可以說,上述五個方面的實踐教學能滿足社會學類專業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它們構成了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2.諸環節實踐教學的內容設計

        實踐教學的內容設計需要達到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的目標,而且要能體現出實踐教學方案設計的理念。目前華僑大學社會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包括兩次各為期4周的社會調查、學年論文、各為期12周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四個主要環節,另有不占學時的寒暑假期間的社會實踐。在設計這些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時,我們嘗試將社會學干預的理念融入其中。

        第一,社會調查的設計安排。社會調查是社會學專業固有的實踐教學內容,它是最基本的實踐教學形式之一。我們共安排了兩次各為期四周的社會調查,它們擔負著不同的功能。第一次社會調查安排在第四學期,學生主要將《社會研究方法》中所學的調查研究知識和技能用于實踐,側重于定量調查方法和技術的練習。調查的主題原則上由指導教師統一安排,學生需要根據既定的主題擬定調查問卷并利用問卷收集資料,然后嘗試進行統計分析,鼓勵學生將數據分析結果寫成調查報告或小論文。第二次社會調查安排在第六學期,側重于定性調查方法和技術的練習。調查的主題仍由指導教師擬定但不指定,學生可從中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學生要根據選定的研究主題擬定訪談提綱,還要選取合適的研究對象進行個案訪談,最后要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并寫出分析報告。兩次社會調查涉及社會學研究方法中定量和定性兩種研究路徑,這樣安排可保證學生得到全面、系統的社會調查練習。需說明的是,兩次社會調查的時間安排既考慮了兩次調查練習的難易程度,也兼顧了課程教授的實際。學生在學習完《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統計學》、《社會科學統計軟件應用》后從事定量調查練習,學完《定性研究方法》后從事定性調查練習,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第二,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的設計安排。這一環節屬于全校性的素質教育內容,需我們結合社會學專業的特點,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學生可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自主選擇社會實踐和服務的主題或領域,根據需要選擇人員組成團隊來實施。我們鼓勵學生將實踐和服務結合起來,突顯社會學干預的理念。如學生選擇流動人口的子女教育這個主題,可選定若干個外來人口子弟學校,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以收集所需的資料,然后綜合運用定量和定性的資料分析方法找出問題,最后就本次調查對象所出現的問題嘗試給出解決方案,并身體力行。最終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研究對象的現狀。這個環節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技能,也磨煉了學生的身心意志,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第三,研究論文的設計安排。該環節包括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兩者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學年論文安排在第七學期,由學生自主選題,按照學術論文的格式規范撰寫。此時的學生已完成了兩次社會調查和一次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具備了初步的實踐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撰寫學年論文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研究步驟和寫作要領,我們特別開設了專業選修課《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本課程通過對范文的評析以及適當的寫作實踐,使學生逐步了解論文選題的原則,掌握查閱信息與文獻資料的方法,熟悉論文的基本格式和寫作規范,培養對論文寫作的興趣。而且通過該課程的學習還可幫助學生將已學的理論類課程、方法類課程、數據統計分析等課程知識打通,形成統一整體。學生在修完該課程后撰寫學年論文,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學生可選擇學年論文的主題及研究方式,但我們要求學生進行實證研究并寫作論文,因為社會學的學科特征就是實證性,而且只有撰寫實證分析類的論文才能真正鍛煉學生全方位的研究技能。畢業論文雖然也是撰寫學術論文,但它與學年論文的定位不同。首先,它是“命題作文”。學生只能在指導教師給予的論文主題中選擇,這樣就增加了研究和寫作的難度。其次,它的要求更高。它是檢驗學生掌握社會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重要環節,學生只有在達到畢業論文的既定標準后才能獲得學位。可以說,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反映了學生研究和寫作能力的不同階段。

        第四,專業實習的設計安排。設置專業實習的目的是檢驗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并為就業做好準備。學生可自主選擇適合的實習機構,也可以在學校統一安排下進行實習,但都要按照擬定的實綱和實習計劃施行。學生可從事咨詢和公關策劃、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市場調查、媒體編輯與評論、社會組織工作、社區工作等領域的實踐實習。在該實踐教學環節中,我們仍然可以融入社會學干預的理念。專業實習不同于單一的社會科學研究,除了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外,還要嘗試找出可能的問題解決之道。在此過程中,社會學干預方法可得到很好的應用和發揮,且學生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可嘗試尋找可行的社會學干預途徑。

        第五,其他實踐教學的安排。除了上述幾項教學計劃內的實踐教學內容外,我們還積極利用“第二課堂”進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這些科技項目或比賽可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實踐感”,學生可獲得一定的研究資助,且通過比賽的形式,可激發學生投身學術研究的熱情。適當利用好課外比賽的機會,既是鍛煉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的機會,也是檢驗學生實踐能力的試金石。

        3.諸環節的實踐教學的銜接方式

        在搞清諸環節的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以及確定不同環節的實踐教學的內容設計后,我們可統籌優化諸環節的實踐教學的銜接方式。第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銜接。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理論教學的延伸,為了實踐教學有效開展,在理論教學方面要做好相應的課程設計。第二,課內教學與課外比賽的銜接。課內教學的目的在于技能的掌握,而課外的學生項目和比賽是最好的應用場合。第三,調查研究與實踐實習的銜接。調查研究重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而實踐實習還需在此基礎上解決問題,強調社會學干預理念。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銜接,社會學諸環節的實踐教學可以成為有機的整體,發揮出良好的人才培養效力。

        五 實踐教學方案設計效果

        通過對現有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和體系的調整、優化,我們重新設計了實踐教學方案。該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應用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能夠真正有所收獲,能夠將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能用于實際。在社會調研、學年論文、畢業論文上的表現有較大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提高,學生應用專業知識的信心也有所提高。學生能夠積極參加課內外的學術比賽活動,并且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如我專業的學生獲得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福建省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和優秀獎,這就充分證明了這套實踐教學方案的有效性。當然,實踐教學方案的設計不是一勞永逸的,它還需要根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市場需求的調整而調整。此外,實踐教學方案的設計要重視設計理念的融入,我們認為社會學干預的理念對社會學專業來說恰如其分。

        參考文獻

        [1]周桂林.“實踐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及其對實踐教學的啟示[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143~144

        [2]張紅主編.社會學專業綜合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M].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3]馮波、季蕾、陳文玲等.社會學專業實踐教學計劃的設計原則和實施效果[EB/OL].http:/// channel/shehuixuexi/view/241

        [4]〔法〕圖海納.行動者的歸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第5篇:反映社會問題論文范文

        關鍵詞: 《歷史與社會》教學 “能力鍛煉10分鐘” 能力

        在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正日益受到重視,只講授知識而不發展學生的能力,就會直接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廣度、深度,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最終就會影響到所培養的學生的質量。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教學模式應適應和服從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這一教育的需要,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教育側重點也應從傳授知識轉移到能力培養上來。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歷史與社會》教學的全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閱知歷史、分析社會實際、解決社會問題等各方面能力,我在《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進行了改革的嘗試,將原來的課時安排作了適當的調整,在每節社會歷史課中拿出十分鐘時間,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將這種方法稱為每課“能力鍛煉10分鐘”。在每節社會歷史課的“能力鍛煉10分鐘”里我精心設計了能力鍛煉的題目,使學生通過練習牢固掌握教學內容,對社會歷史知識溫故知新,能積極思考、掌握要點、理清線索、提高興趣、鍛煉能力。

        為了檢驗每課“能力鍛煉10分鐘”的教學效果,我在任教的學生中作了教學改革的試驗,試驗的安排和方法是:從任教的八年級的4個班中,挑選班風、學習氣氛、基礎知識相對接近的2個班,每班各抽40名同學組成一個實驗班和一個對照班。

        對照班課堂教學結構比較完整。整堂課按照原來模式,一般可分為復習、導入新課、講授、歸納、作業布置等幾個步驟。實驗班因每次上課時間較對照班少十分鐘,但由于每次上課前布置了能力鍛煉的題目,學生預先作了復習和預習的練習,這樣就壓縮了講授和的時間。在實驗班的教學中我主要抓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引導,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

        我在課前預先布置實驗班的學生閱讀教材上新課的內容以及課文中框題文字、圖片說明、注釋和閱讀材料。用圖片內容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以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精心布置閱讀思考題,鼓勵學生結合新課查閱相關歷史書籍、史料。我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做到“粗讀”與“精讀”相結合,“粗讀”即瀏覽一下材料,了解大意即可,“精讀”即根據問題詳細閱讀,對與問題有關的重點字、詞、句、注釋甚至引文的出處都不能疏忽大意,務必要學會掌握閱讀的要點。我要求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真正成為教學過程中認識活動的主體,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探索,獲取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做出自己的判斷和結論。我提醒學生在閱讀史料時,應該學習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史料進行鑒別、辨偽,要他們學會區分歷史材料中的客觀事實和主觀見解,并在新課的“能力鍛煉十分鐘”的時間里,讓他們闡述課文內容、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從而在他們之間架起一座座橋梁,結成一條條紐帶,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自學能力。

        二、化零為整,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歷史的知識點浩繁復雜,千頭萬緒,但總有相似的歷史現象或相近的歷史事件散見于教材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分析比較歷史事件的異同,將同類事件歸類整理,找出其中的共性和特性,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歸納總結能力,能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消化,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使獲得的知識系統化。如我在講授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內和課外的歷史資料,結合他們掌握的歷史知識,讓他們歸納這兩次戰爭的背景、發生的經過和產生的影響,并分析戰爭勝負的原因。又如在中國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資本主義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要記住這些條約對初中生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我在一個階段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后,抓住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這一要點,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第一次及《》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與《》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化的程度,及《》的簽訂導致了這一過程的形成。從此,中國人民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找出一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既反映歷史發展的線索,揭示歷史事件縱向發展的必然聯系,又反映事件內部的邏輯關系,讓學生歸納整理、概括總結找出事件中的個性和共性。在“能力鍛煉10分鐘”的時間里,我讓學生把用某個歷史線索串成一個整體并表達出來,我加以適當的補充和點評,從而使學生總結歸納能力得到提高。

        三、專題討論,著力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

        在教學中,我經常選擇一些專題組織實驗班的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這樣的專題討論有助于學生能力。課堂討論的專題要選得好,既要選擇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便使學生對重點章節加深印象,又要選擇有爭議的人物和事件,以便使學生易于展開爭論,也容易找到參考資料。如世界歷史上,發生了哪幾次經濟危機?影響最大的是哪一次?最近一次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又怎樣?為什么會發生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本質是什么?不同國家又是如何來解決經濟危機的?對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國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我指導實驗班的學生閱讀有關書籍,查找相關資料,鼓勵學生撰寫閱讀心得、討論提綱和發言稿,在討論前抽查了他們的發言稿,進行個別輔導,指出優缺點,并在“能力鍛煉10分鐘”的時間里鼓勵大家積極踴躍發言,要求觀點鮮明,論述充分,敢于爭論和發表不同意見。學生積極性很高,氣氛熱烈,有些同學的觀點針鋒相對,各不相讓,他們充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討論的形式很新穎,在課堂上由學生自己唱主角,這樣給予學生一種使命感,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同學開始對社會歷史課沒有興趣,深入學習以后才認識到社會真是知識的海洋,自己對社會了解得太少了,以后要多關心社會,多深入社會,擴大自己的社會知識面。課堂討論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社會歷史的濃厚興趣,鍛煉了他們材料收集能力、加工整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又有效地配合了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

        四、循循善誘,提高學生論文寫作的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應該在學生每次作業、測試的時候嚴格認真地培養他們的文字表述能力。我在上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課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精心地選擇了一些題目,輔導學生寫社會小論文。如介紹古代宋元科技的典范后,我給學生分配寫作的題目有,“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和傳播”,“古代農業科技的發明和傳播”。在“能力鍛煉10分鐘”的時間里讓學生交流宣讀優秀的歷史小短文,并由教師或學生當場點評,指出優缺點,以資鼓勵。雖然這些小短文很稚嫩,但是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對歷史社會課本以外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擴大了知識面,同時也激發起了探討歷史奧秘的興趣。在上學期寫歷史小短文的基礎上,我在講授八年級下學期的課程時,開始引導學生寫歷史小論文,小論文的題目和內容讓學生自由選擇。起初,一部分學生有畏難情緒,覺得無從下筆。我在完成的小論文中精選了幾篇范文,給予具體指導,幫助修改,然后在課堂“能力鍛煉10分鐘”的時間里讓學生宣讀優秀小論文,由臺下的同學提出疑問或評論,最后實驗班的所有同學都完成了任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引導的作用,學生自己選題、找資料、寫論文、組織答辯,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鍛煉和培養。

        五、精心選題,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歷史與社會的作業和練習既可以讓學生加深鞏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是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手段之一,又可以培養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的能力、查閱參考資料的能力、整理和表述知識的能力及自我教育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研究探索學習方法,全面提高自己讀、思、寫、說的能力。我在實驗班的教學過程中,完成了一個階段的教學任務后,布置了一些作業,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我除了針對課文的不同章節精心選擇一些練習題,在“能力鍛煉10分鐘”的時間里讓學生練習外,習題在內容安排上也是盡可能從多角度、多層次去啟發學生思考,彌補他們知識上的不足。練習題難度適當,一部分題目常帶有啟發性、探究性,這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興趣,使學生鞏固所學的歷史知識,既學得生動有趣,又記憶牢固。

        在這一階段的教學實驗和過程中,我曾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安排了前、中、后3次測試,為了檢驗教學改革是否有效,我運用數理統計中的t檢驗進行顯著性檢驗,獲得下列結果。

        表1 實驗班和對照班前期、中期、后期3次測試顯著性檢驗

        第6篇:反映社會問題論文范文

        關鍵詞:美術專業畢業論文;論文開題;論文寫作

        中圖分類號:J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07-106-2

        美術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是高等藝術教育過程中極其重要的教學環節,是檢驗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進行藝術考察與材料收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的閱讀及使用,學科論文與實用文體寫作等基本技能的訓練良機。近年來,通過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美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在規范化方面有所改善。然而,隨著學生數量逐年上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卻逐年下降,其中畢業論文寫作質量下降尤其嚴重。本文根據近幾年的畢業論文輔導與管理工作,本文對這些年質量下降的畢業論文進行綜合分析,從中發現了一些普遍的規律性問題。并針對問題,對論文教學計劃和方案做出了一系列的調整。

        一、美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與開題常見問題

        (一)論文選題

        合適的選題是提高研究能力和寫作水平的重要保證。多數同學在選題方面缺乏新意,顯得陳舊老套,自主性不強,研究價值和意義不大。其次是論文選題盲目籠統,不夠精準,缺乏內涵和外延性,或文不扣題,部分題目字數偏多不夠精煉,邏輯性不強。或選題偏大,無法用一兩個月、數千字深入展開論述,只能點及皮毛。如《工藝美術研究》《論中西方文化藝術比較》《論中國工筆畫》《論產品包裝》《論中國美術發展歷程》《我的何去何從》等。或是論文題目結構不完整,只有名詞,缺少動詞或介詞,或者是重復使用動詞,如《抽象與寫實》《內衣的流行色》《傳統民間繪畫藝術性的研究分析》等。因此,導師的積極引導或建議學生選擇有研究價值的和正確的選題,是學生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寫作和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前提。

        (二)論文開題報告不按照要求填寫,隨意拼湊一些不相關的內容

        對該課題的研究目的較含糊,缺乏對課題研究價值與意義的認識。其次知識面狹窄,查閱資料不夠,在該項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方面,把非常陳舊的選題說成是國內外現在無人研究,本項研究可以填補本課題空白。研究內容不夠簡單明了,滿篇幅的長篇大論。

        二、美術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方面常見問題

        (一)摘要與關鍵詞

        摘要是全文的濃縮,也稱內容提要或概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結論等要素。不對文章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和評論,我們學生在摘要撰寫時慣用“本文”、“筆者”等作為主語,習慣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及自我評價。還有大部分摘要復制正文中的某一段落,結構不完整,不能夠概括反映論文內容構成。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匯。關鍵字的選取都是遵循一定規范的,是為了滿足文獻標引或檢索工作的需要而從論文中選取出的詞或詞組。關鍵詞的內容應該與論文密切相關,不能使用常用詞,如特點、比較、研究等。

        (二)文不對題或研究方向與本學科偏離

        文章內容與標題有明顯不符和偏差,非本學科研究范疇。如:《電熱水壺的可能性研究》標題感覺與藝術設計專業無關,而文章內容卻是電熱水壺造型設計。還有一些文章不能夠圍繞主題展開論述,比如談關于繪畫情感方面課題,前一兩段內容還圍繞繪畫情感這條主線,中間部分就偏離到繪畫教學問題上了,再后的結論則偏離到另一個主題上了。

        (三)寫作能力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選題的自主性不強,題目與研究內容陳舊、老套、缺乏創新。表現為單純敘述多,口頭用語或方言使用頻率偏多,對選題的靜態解釋和再次印證做得過多。創新和理論深度稍顯不足,有些論文在研究具體畫家或具體作品時,過多地描述畫家的生平,不善于與其同時代的作品去比較,更沒有放入當時整個社會大文化環境中去分析,這就使得作者在論文自主分析能力方面顯得無力,更缺乏對問題的判斷與定論。其次有些論文行文中分段過渡不自然,依靠小標題進行上下段落銜接,引用圖例量大,而對圖例分析缺乏深度,文章拼湊痕跡明顯。下載一些與論文選題相關的內容拿來不加分析地肆意組合,前后自相矛盾。如《關于地域民俗文化對民間藝術的影響》一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肯定地域民俗文化對民間藝術的影響,然而到文章結論部分話鋒一轉,對前面的論述予以否定。

        (四)論文結構不完整

        主要表現為論點不鮮明或沒有論點,結論不充足或沒有結論,“缺頭少尾”或“虎頭蛇尾”。全文從頭到尾都是對研究內容單純的敘述或介紹,沒有一個明確的研究切入點和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或者是文章開頭架勢很大,隨著文章的深入,論述越來越顯得蒼白無力,對所提論點不能自圓其說,首尾缺少呼應。

        (五)格式不夠規范

        美術與設計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格式容易出現的問題有:一是習慣自我發揮,對論文原有固定格式進行隨意修改,破壞原有格式及結構。二是不善于閱讀,對畢業論文撰寫要求理解不夠到位。三是沒有掌握WORD軟件功能,無法按照論文格式標準要求獨自完成。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與對策

        指導教師對畢業論文思想認識與指導力度不夠。隨著近幾年學生數量的增加,師生比逐漸加大,幾乎全體專任教師參與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由于美術專業教師主要承擔技法課程教學工作,且大部分為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對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自身平時缺少論文寫作與系統的科研訓練,在論文寫作方面缺乏經驗,因此在論文輔導工作中存在許多困難。從畢業論文的開題到寫作及最后答辯難以達到嚴格的規范要求。

        從學生的層面上講,由于藝術生在招生錄取中,文化分數要求普遍偏低,尤其是文字寫作能力偏低或缺乏興趣。因此在畢業論文寫作中困難重重,易出現言語匱乏、概念模糊、格式混亂、文不對題,論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其次是美術學科學生缺乏端正嚴謹的態度,學生普遍認為論文寫作與專業技巧知識關系不大,畢業論文的撰寫較耗費精力,不必全身心投入,畢業論文成績只要合格即可大功告成。此外計算機網絡的普及與相關學科文獻資料源的豐富,給學生提供了論文參考的便捷途徑,同時也給論文抄襲提供了方便,論文抄襲拼湊成風。另外就是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學生大部分奔波于各類招聘會,心情浮躁,無法安心進行畢業論文寫作。于是出現畢業論文寫作不夠積極主動,甚至應付的情況。

        這既是教風與學風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近年來我們在論文工作中對此采用了相應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完全杜絕此類情況的發生。這需要我們在今后本學科畢業論文工作中,從自身的工作中找問題,嚴抓教風與學風建設,加強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監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畢業論文工作方案和實用于美術學科的文體寫作標準及評價體系,這將對美術學科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以系負責人與教研室分級管理制度。把教師能否完成本學科畢業設計(論文)指導作為教學工作考核的一項指標,打造一支業務過硬的老中青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團隊。鼓勵教師在科研方面投入時間和精力,確保學術與教學相互促進。同時以傳幫帶的形式,對青年教師有規劃培養,直至青年教師能夠獨立進行課題研究及完成畢業論文的指導。

        其次是實行導師制,根據教研室分若干課外興趣輔導組,可安排學生在第二學年后半階段開始在導師指導下有步驟地進行訓練。根據學生的志趣和專長制定訓練計劃,內容可包括美術基礎、藝術創作(設計)、階段應用文寫作、創新訓練等,以此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指導教師在平時加強自身的學術研究,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自己的課題研究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研究過程影響學生,以此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及興趣。這種訓練方式也可以作為畢業論文與創作設計的前提,為學生畢業論文與創作設計打下堅實基礎。

        最后是畢業論文形式多樣化,根據學生的興趣與實際情況,實行畢業論文類型多樣化,如藝術史論、民間藝術、藝術評論、創作(設計)構思與理念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創作(設計)撰寫可行性報告書、結題報告書。在撰寫此類文章時,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創作(設計)方法或內容本身,而要上升到對當代社會生產生活、意識形態、人類生存環境等方面的關注,要有社會責任感。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有針對性的教學與實踐,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抄襲行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實踐與研究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青年教師的自身科研能力。

        美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這些問題是年復一年重復出現的,同時也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參與畢業論文工作的全體教師有堅定的意志和嚴謹的工作態度,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確保美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

        第7篇:反映社會問題論文范文

        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對二者關系的理解和處理_在有許多偏頗,特別是哲學理論課,往往側重于向學生傳授基個人工資掛的多,如果年終節余可轉到下年使用等辦法,解決了一人開藥全家用的弊端,大大減少了醫療費用的開支數額。與此同時,我們還為衛生所購置了X光機、B超及各種常規醫療設備,既方便了教工,又減少了開支。衛生所還開設了對外門診,每年為學校創收萬余元。五是實習工廠實行全額承包。辦好學校實習工廠,不僅可以方便教學,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可以為學校增加創收41992年以前,我校實習工廠每年不僅不能給學校創收,有時人員工資都發不起,要學校補貼。后來我們調整了實習工廠領導班本知識,認為能力培養與哲學課教學關系不大,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顯然,這種狀況與當今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為此,在哲學理論教學中,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條件下,應將“學科本位”轉移到“能力本位”上來,突出能力培養,使學生學會運用哲學觀點和科學方法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獲得信息進行加工、具有獲取新知識的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判斷能力和概括能力。那么,如何加強對學生能力培養呢?筆者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路,提高學生分析認識社會現象的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是哲學的持點和要求,也是哲學理論教學的一個根本方法。但怎樣聯系實際,聯系什么實際.二者的有機結合離不開科學的思維方式。把實際生活中的具體例子與科學的邏輯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去說明抽象的理論,既思路清晰,又通俗易懂,學生易于接受。如在學習中,學生對‘'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相互關系”感到難以理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首先運用現實生活中最通俗的“人"為例,指出教師面對全班學生憑借自己的視覺感官和記憶能分辨出每個同學,正是由于每個同學具體形態模樣不同,有其自己的個性。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具備人的特征,都是人。人這個概念正是拋開了形形人的個性特征而抽象出來的,是對人的共同屬性的反映,它離不開具體人而存在,即矛盾的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反過來,我們每一個之所以是人,也就在于我們都具有人的共同屬性,即矛盾的個性也離不開共性s可見,“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相互聯結”的原理,正是隊諸如“張三是人”廣梨是水果電視機是商品”等具體事物中概括出來的,反映了所有事物的矛盾關系。在學生掌握原理的基礎上,我又進一步向學生分析說明,從認識具體的人上升到抽象的人,不僅揭示了人們認識事物由個別到一般,又由一般到個別的科學思維方法,而且還給我們指明了"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工作方法。為了加深學生對原理的理解,我要求學生用這一原理分析說明“建設具有中國持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性=總之,在講理論時,并不只是講原理本身是什么,而是講這些結論是用什么思維方法從實踐中概括出來的,教給學生求得真理的科學思維方法。聯系實際,不僅僅是用例子去說明原理或去解釋例子.而應詼是教會學生運用原理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去觀察、分析、認識問題,寓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于解決問題之中。

        二、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感和針對性,

        培養學生探索新問理、新理論的興趣和能力多次調查表明,學生對政治理論教學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數學生認為“學了沒用”或"用處不大'不能解決他們關心的實際問題,不能適應他們思考人生,思考在多元化社會中生存的現實需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在系統的理論講解中,聯系學生的實際褊要?介紹一些新的理論動態、社會發展趨勢、特點及對人才的需求狀況》例如,在介紹事物聯系系統性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對自主擇業的心理需求,介紹了信息的特點、掌握信息的方法。圍繞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介紹了前蘇聯及東歐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些情況等,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在討論中,他們聯系自己的親身感受,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如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現狀、發展方向、農民素質等。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僅涉及面廣,有些思考還較為深刻。面對學生個性與群體的思想實際,面對我國與世界形勢迅速變化的實際,切實增強社會現實因素的含量,并寓立場、觀點和方法于各神社會現象的剖析過程中,能使學生感到哲學蓬勃的生命力,有利于確立其廣闊的時空視野,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朝著開拓型方向發展。

        blob.png

        三、勤寫多練.注意培養學生總結概括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即便是學生對哲學理論背得滾瓜爛熟,但若讓他們用語言或文字形式概括說明問題時,卻往往是語無倫次,答案簡單,內容空洞.缺乏內在聯系,普遍感到力不從心=針對這種情況,對學生的作業,采取了由淺人深的兩步練習法。

        通過課堂提問或書面作業的形式,荽求學生把原理變成自己的話表述出來。在學生理解掌握原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哲學原理和實踐意義之間的雙向思維練習。如學習了“世界統一于物質原理后,使學生明白既然世界統一干物質,物質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性,那么在實踐中就要求我們做一切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過來,義使學生懂得**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包含著“世界統一于物質”的深刻哲理。通過教師的示范講解和學生反復的作業練習,學生清晰表述自己見解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_也逐步增強了答題的邏輯性和

        寫作技巧, 其次,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化,及時把習題作業轉變為“大作業”,引導學生練習寫作“哲學小論文'寫論文難度比較大,是對學生慨括能力的綜合訓練,它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分析現實社會問題.得出自己的結論。為了使學生對論文寫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克服學生對論文寫作的畏難心理,我首先用一些真人事例,反復向學生講明論文寫作在將來自己擇業和工作實踐中的重要性,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小論文,給學生進行論文寫作的入門教學,然后讓學生自己練習寫作。在每次寫作之前,都出了具體要求,題目由老師規定或學生自定,規定字數.限期完成,每次成績按一定比例計入期末考試的總成績中^實踐證明,這種作法給學生的論文寫作注入了較大的內驅力,使學生的慨括何題的能力得到了綜合鍛煉^

        四、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學法進行能力培養

        首先,采取民主教學法,建立一種教育吉與受教育者平等的雙向交流的教育模式。現在的學生是以抽象思維為主,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越來越強,無論對誰都不愿輕信盲隊.在選擇、決斷時總喜歡運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并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不同觀點,提出質疑,對學生一時想不通的問題,給以充分的時間,使他們有一個內部消化過程,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鑒別分析問題的能力。

        其次,根據教學內容需要,不定期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或演講。如“關于人的本質是f十么”、“關于金錢與道德的關系"、“關于成才與機遇的關系”等,讓學生真話實說,進行辯論》這樣做使學生根據自己的知>!

        第8篇:反映社會問題論文范文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學科前沿;創新能力

        一、引言

        《教育部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 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研[2005]1號)》中提出要“建立研究生科研創新激勵機制,營造創新氛圍,強化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則指出要“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充分發揮研究生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不過自2006年以來國務院學位辦委托高校進行的多次研究生教育質量調查顯示,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最集中、最普遍的問題是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較差。[1]作為研究生培養基礎環節的課程教學,其教學質量決定著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和水平,也影響到研究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等的塑造和培養。已有研究表明,我國當前研究生課程前沿性知識缺乏、前沿性課程開設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課程內容質量的突出問題,也無法滿足研究生科研創新的前沿性課程需求。[2] 因此,開設研究生學科前沿理論課程既有助于科研與教學互動,且能促進研究生的科研參與性及提升研究生創新水平和發揮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

        二、開設研究生學科前沿理論專題課程的必要性

        研究生學科前沿理論專題課程旨在介紹學科研究發展的新動向、最新研究理論成果和發展趨勢及熱點問題等,緊跟學科前沿動態,主要以專題形式開展教學。課程最大的特點是前沿性,體現學術上的前端性和創新性,當然,由于是學科最新的或前沿的研究成果,因此這些理論知識不一定都是成熟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但也因為是該學科在學術和實踐領域中表現出的新動向或是新問題,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因此能夠開闊研究生的學術視野,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學術鑒別能力,還能培養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適應現代社會對創新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3]但當前高校研究生課程存在教學本科化傾向。這種傾向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

        一是課程教學內容相對淺顯。“我國研究生課程現狀調查與建設研究”課題對我國66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的導師、研究生教育負責人、學術型碩士生和博士生的調查顯示,我國研究生課程尚不能滿足研究生教育的課程精深度需求,課程內容淺顯;碩士生課程“本科化”傾向、博士生課程“碩士化”傾向仍較嚴重。[2]研究生專業課程與本科課程教學內容存在重復現象,內容陳舊,一定程度上與本科生課程內容沒有質的區別,很多報考本校本專業的研究生認為自己在研究生課程階段收獲不大;也存在有教師在授課內容上,未處理好研究生課程與本科課程的銜接關系,課程開設隨意性極大的現象。[4,5]

        二是課程內容前沿性較弱,不能及時反映學科學術前沿成果或新問題。“我國研究生課程現狀調查與建設研究”課題調查數據顯示,約2/3的被調查對象認為研究生課程內容前沿性“一般”、“較弱”或“很弱”。[2]課程前沿性學術內容不足,缺乏引領學術方向的內容。研究生的課程應體現學術研究的探究性,體現知識的學術性特征,它與本科生課程的最大區別在于教學內容的深刻度和前瞻性,應該是值得研究生去質疑、探索和創新的課程內容。

        三是教學方式本科化。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也使得研究生課堂從小班課變成了大班課,教學方式變成了滿堂灌,研究生課程還停留在灌輸、知識講授為中心,而缺少了啟發式、討論式和探索式的教學方式,獨立性思考、批判性討論、創新性建構、復雜性研究等方法論很難融入課程教學中,研究生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根本得不到激發。[4]即使有學科開設seminar課程以促進研究生參與討論,但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及教師的課堂組織不力,教學效果得不到保障,表現出重教學組織形式,輕教學效果的現象。從考核形式來看也存在本科化傾向,研究式課程還在采用本科生常用的單一的筆試或期末論文,也難以體現對研究生創新意識、科研能力及創新能力的考查。

        總體來看,研究生課程的改革關鍵在于研究生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突出前沿性、創新性和研究性,自然就會在精深度上與本科生區分開來,而教學方式與內容相統一,就需根據內容的研討性質,相應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及探索式等研究式教學。

        三、研究式教學設計

        目前在研究生學科前沿課程教學模式上比較多的高校是采用學科前沿講座的形式,邀請本校知名教授或校外知名學者通過做報告講座講授與學科有關的新信息新知識或新的研究進展,能夠使研究生了解所在學科或相關學科領域的前沿知識,掌握最新的研究動態,了解所在學科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開闊學術視野,培養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不過這種學術講座的教學活動在實踐中存在幾個問題。一是這種教學活動由若干專家學者組成,由于主講人研究興趣各不相同,講座主題可能跨度很大,系統性明顯不夠;二是主講人非本學科教師,除了講座期間,研究生難以與其進行深入學術交流和探討;三是學習效果難以衡量,主要是主講人單向傳授,與學生間很少存在教學互動環節,研究生們聽完講座后吸收消化的程度無法檢驗;最后就是難以考核,如何對學科講座活動構成的課程單元進行考核,目前有的學校是要求學生撰寫聽取所有講座后的心得體會或總結,很顯然這種考核方式流于形式。因此,在開展前沿講座教學活動的同時,也需要探索更為適合于研究生培養的學科前沿理論專題課程教學模式,即以學科教師為主體的理論專題課程設計。

        1、教師的要求。專題式教學強調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研究。對于理論內容,不僅要告訴學生理論的內容,還要告訴他們理論產生的背景,在現實的應用和效果,以及對未來應用前景的預測、探究等。對一些熱點、焦點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不僅要描述其產生、發展,還要分析其根源,揭示蘊涵在其中的規律性。[6]因此,對學科前沿理論課程教師的學術水平具有相當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對所在學科領域前沿理論與技術有深刻的了解,也要能夠歷史與現實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且本身也要有較深的學術造詣。

        對于各學科研究生培養而言,一方面根據本學科學生需求設計學科前沿理論專題課程可能更具有針對性,更易產生實際效果;另一方面以學科教師為主體開展學科前沿理論專題課程設計,也有助于學科的發展和整體科研實力的提升。

        2、專題的選擇。實行學科前沿理論專題研究式教學,教師固然重要,但專題的設計更是重中之重。好的理論專題不僅要符合教學要求、培養目標,更要反映主要內容和教學重點,還要體現學術性、前沿性、系統性、連貫性、精深度甚至趣味性等,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教師可以緊密聯系實際,一些實際問題可融入相應的專題。以學科教師為主體,根據學科設置的研究方向、學科研究進展、學科研究熱點、難點或疑點、焦點和存在爭議的問題、研究方法等進行集體討論,選擇設計和組織專題內容。

        3、教學的方式。與專題內容匹配適宜的教學方式應能增強課程教學效果。研究生課程教學應由傳授式的教學方式,向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要特征的研究式教學方式轉變,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如前沿文獻選讀專題,可以組織學生閱讀所在學科高水平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最新論文,分析論文的創新性,學習研究方法,培養分析能力和學術鑒賞力。或者將專題與學生畢業論文選題進行結合,由學生自選高水平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最新論文,課下研讀后到課堂進行匯報;教師組織學生逐一討論論文的結構、寫作思路、創新之處以及研究的價值和不足之處等問題。經討論過后,可針對教師或學生提出的問題或疑問由學生自行繼續查找資料,就某些觀點和見解進行充分論證后,到下次課堂上繼續匯報和討論,這不僅可以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分析表達能力,還有獨立開展科研的能力以及學術鑒別等能力,也使學生比較順利地過渡到畢業論文寫作環節。

        當然,由教師主講的前沿專題也同樣可以組織討論學習,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展開資料查閱和論證過程,使學生成為進行科研的主體。另外,教師也可將自己的課題研究成果作為專題設計,讓學生參與其中,將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

        4、考核的方式。既然是學科前沿理論專題課程,考核就不能采用傳統課程考核方式,應著重考察研究生的學術科研和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專題課程學習以研究生為參與主體,重在考核平時,如課堂匯報的質量、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問題論證的深度等,在總評中的比重可以達到50%,期末考核中則可靈活安排,如就平時課堂上提出的某一問題,做出研究計劃,或撰寫文獻綜述,或開展一項調研活動形成調研報告等,可由學生個人獨立進行,也可分組合作完成。

        [參考文獻]

        [1]燕京晶. 中國研究生創造力考察與培養研究—以現代創造力理論為視角[D].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0.

        [2]張廣斌, 陳向明. 研究生課程內容研究:價值、選擇與組織——基于我國研究生課程現狀調研的分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1(10): 23-30.

        [3]張樂勇, 王學彩, 殷述廣. 開設研究生學科前沿理論專題課的必要性與組織實施[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7(S1): 54-56.

        [4]于忠海, 趙瑋芳. 研究生課程“研究性”弱化歸因及其改進理念和策略[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1(4):34-38.

        第9篇:反映社會問題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國當下;老年人;身份困境

        一. 序言

        根據國家人口計生委的數據,目前我國的老齡人口總數額已經達到1.74億左右,占人口的總比例達到12.78%,而且以每年800萬―900萬的速度在快速增加。因此,參考國際準則,我國已然進入老齡化國家行列。黨的十報告指出 “老有所養”是化解我國老齡化社會問題的主要目標。而在社會財富日益發達的今天,我們更應研究如何從精神層面上做到 “老有所養”。而在當下中國,有關老年人的精神問題,主要涉及的則是在社會轉型時期,面對新型的社會結構,家庭結構,以及鄰里結構時,老年人的自我身份認同問題,即其主體性問題。

        二.新型的社會結構中老年人的身份困境

        當下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即由傳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為主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轉型時期,由于傳統的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價值體系在新的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幾近崩潰,而新的適合工業文明的價值體系又還沒有重新被建立起來,因此整個社會被蒙上了一層恰似價值虛無的陰影。當下中國社會的某些特征,就如同工業革命時期(即由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時期的歐洲。那個時候的歐洲,就如同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所宣稱的他對那個時代的一個驚人發現那樣:“近來最重要的事件――‘上帝死了’,即對基督上帝的信仰是毫無價值的――已經開始對歐洲投下了第一道陰影。”(G?西爾貝克,2012:567)因而世界從此混沌,一切價值有待重估。因此這個時期的歐美,價值虛無主義和實用主義盛行,人們在行為上變得專橫,野蠻,虛偽和勢利。因此,在價值的追求上人類又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就像尼采所言,“人類不是向動物式的野蠻狀態沉淪,就是克服虛無主義。”當下的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代表傳統農業社會的價值體系日趨瓦解與衰落,而新的社會價值體系又還沒有建立起立,整個社會結構在價值體系上正變得日趨多元而復雜。面對這樣價值多元又復雜的今天,許多人在內心價值訴求上開始變得無所適從,個體身份困境由此而生,相比之下,當下老年人的身份境遇更是如此。

        老年人在一個社會中往往代表的是傳統的力量。因此在新型的社會結構中,他們往往固執于傳統價值體系,思想和行為上常常顯得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老年群體逐漸淪為整個社會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因為面對新型社會結構,老年人在內心價值訴求上無所適從,因此最終陷入自我身份認同困境之中。而要從這樣的人生困境中走出,作為老年人必須先走出自閉的空間,勇敢面對現實境遇,并最后能夠借助無私的愛,才能夠超脫自我中心而重新找到自我身份認同。對于這一點筆者將在本論文第四部分詳述。

        三.新型家庭結構中老年人的身份困境

        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傳統的兒孫滿堂大家庭式的養老模式已經越來越稀缺,代而取之的是更多的空巢老人,以及獨居老人。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截止2013年10月,中國空巢老人已突破一億大關,而其中達30%以上為獨居老人。[4]面對如此龐大的空巢和獨居老人,我們這個社會除了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物質上的照顧與關懷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關懷和照顧。

        然而新型家庭結構中的老年人精神困境往往表現為一種身份困境,也是一種現性的困局。可以說這種主要由西方啟蒙運動所發起和倡導的現性困局是造成當下主體性困境的思想根源。正如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家霍克海默(Horkheimer)和阿多諾(Adorno)在其共著的《啟蒙辯證法》說到的那樣:“有諷刺意味的是,從長遠來看,對于啟蒙理性和自由的有系統的追求導致了一種新的非理性和壓迫的出現。”(Horkheimer , 1972:192)筆者認為,正是這種主客二元對立的現性思維模式所導致的主體性困境造就了當下所有老人的身份困境的。因此只有打破這種主客二元對立的理性思維模式,才能化解由其導致的當下老人的主體性困境,即身份困境。在對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進行精神關懷的時候,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即主體與他者的建構模式。我們必須在整個思想上,以及言語行動上,建立起各主體之間最為平等的溝通與交流模式,相互之間最終才能達致和諧與共存。

        四.新型的鄰里關系中老年人的身份困境

        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變得頻繁。個人流動到遠離家鄉的地方居住和生活,這時個體面對的生活環境,文化習俗,以及鄰里鄰居都可能是新的和陌生的。因為我們有著長達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中國人歷來就有很強的家園意識,也特別強調落葉歸根,鄉親故里的情懷和故鄉觀念。可以說家園意識是中國人自我身份建構的一個重要方面。“受難的最典型的一種形式就是喪失家園。――(這里的家園是指一個人的根,即他的過去和文化。)(何偉文,2012:73)因此,當一個人喪失家園,即剝奪了他的過去和文化,是何其的痛苦,從此他的自我身份建構就會變成無根之木,無水之源,從此就會徹底地失去了個人心靈的自由。

        依附傳統文化的老年人,其家園意識更是強烈。然而當下中國,伴隨著現代工業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傳統農業經濟的迅速解構,背井離鄉,流散于祖國各地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因此如何幫助他們重建個人精神家園,從而化解個體身份困境是當務之急。著名的英國哲學家默多克給出的答案是通過“愛”和“藝術”。用法國著名哲學家西蒙娜?韋伊的話來說,就是從“內部改變自己”,或使自己具有“變得無私”的能力。因此這里的愛應是一種無私的愛,即能夠真正關注他人真實的愛,就像默多克所言:“真正的愛是“非暴力地理解差異”和愉快地感受他人無窮無盡的不同性,愛永遠不需要改變另一個個體。”(何偉文,2012:91)因此通過引導老人“愛”他人,關注他人的真實,通過愉悅地感受他人的不同性,來替代心中固然依存的家園意識,對某種善的向往的意識,從而最終實現自我身份的認同。

        五.總結

        中國當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在面對由社會變革與轉型而產生的新型的社會結構,家庭結構,以及鄰里結構的時候,老年人作為弱勢群體,由于失去了傳統價值的依托、現代語境下的主體性困境、以及個體精神家園的失落而導致自我身份認同的困境。而通過老年人自己真正無私的對他人的愛的力量,即對他者真實的關注,以及他人對老者基于主體性平等基礎上的精神關懷,老年人在當下社會中的自我身份認同困境才能夠最終得以消除。(作者單位:萍鄉學院外國語學院)

        本論文系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WGW1420。

        參考文獻:

        [1]G?西爾貝克. 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上下冊)[M].童世俊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 | 亚洲最大国产综合91 | 午夜福利片91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洲 | 亚洲国产人物在线观看 | 在线播放欧美a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