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都市農業論文范文

        都市農業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都市農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都市農業論文

        第1篇:都市農業論文范文

        經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2011年以來,我市圍繞實施結構調整、土地流轉和生態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地制宜,真學真干,抓好落實,現代都市休閑農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1.1服務城市

        發展都市農業,緊緊圍繞城市居民的需求做文章,使其對城市的供應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同時,廣大市民通過參與觀光休閑農業、農耕文化與民俗文化旅游,不僅為廣大市民與農村交流、接觸農業、學習體驗農業提供場所和機會,還擴大了城鄉文化、信息交流,促進了農村開放。

        1.2延伸農業功能

        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功能結合于一體,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品嘗、體驗、娛樂、購物等,體現了“城郊合一”、“農游合一”。

        1.3提高效益

        通過發展都市農業,使農業結構更加合理,農業的內涵更加豐富。農業經濟從原來單一的農業生產向全產業鏈發展,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農業觀光休閑等業態的發展,使一產快速向與二產和三產融合發展轉化,農業的綜合效益大幅提高。

        1.4富裕農民

        規模發展的都市農業項目使農民從小片土地的生產中解放出來,紛紛參與到全產業鏈農業經濟的各個環節,農民的收入來源從原來僅靠農產品種植和畜牧養殖收入發展為農產品加工收入、經營休閑農業收入、文化產品收入以及外出務工收入等多渠道,農民的現金收入快速增長。

        1.5改善農村環境

        通過發展都市休閑農業,農村的道路交通、通訊、垃圾污水治理、商業便民設施、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等同步得到了提高,鄉村成為了景觀,使廣大農民群眾的人居環境有了明顯提升。

        2具體措施

        2.1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近年來,洛陽市圍繞都市農業的發展,提出要在確保糧食單產穩中有升的基礎上,堅持結構調整、土地流轉、生態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勢利導,破解洛陽“三農”發展難題,做到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并圍繞都市農業區位、技術、資源、景觀、經營等特點,又連續出臺了鼓勵扶持蔬菜發展、環市區花卉苗木產業帶建設、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建設的意見和實施方案。

        2.2夯實都市農業的產業基礎

        2.2.1穩步推進蔬菜基地建設…自2008年起,為不斷滿足城鎮居民對蔬菜生產日益增長的需求,洛陽市政府對蔬菜產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08和2009年,市財政每年投入500萬元,2010年投入1…000萬元,2011年投入…2…000萬元,2012和2013年,分別投入1…50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的提高,帶動了社會資金投入,促進了我市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由2008年前的不足4.66…萬hm2,增加到目前的近6.66…萬hm2,全年蔬菜總產量270余萬t。

        2.2.2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洛陽以牡丹種植為帶動,近年來加大苗木花卉基地建設力度。經過幾年的發展,全市環市區花卉苗木產業基地總面積2.83萬hm2,其中花卉苗木面積達到2…萬hm2(牡丹面積0.8…萬hm2、其他花卉苗木1.2…萬hm2)。

        2.2.3加快發展水果產業…近年來,洛陽市在財政、融資、用地、服務等方面予以支持,凡是在規劃范圍內建設林果基地的,市財政給予每年4…500元/hm2的補助,原則上連續補貼2年,大力發展以蘋果、葡萄、櫻桃等為主的時令水果。截至目前,全市水果總面積達到4.38…萬hm2,總產量達到7.1…億kg,總產值15.5億元,已建標準化水果生產園區26個。采摘水果、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已成為休閑農業的主要內容。

        2.2.4壯大農產品加工業…洛陽市從2011年開始實施農業產業化“4332”工程(扶持培育4個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園、30個萬畝示范基地、30家重點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10個現代農業產業集群),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帶動的農產品加工業迅速擴張。經過幾年的發展,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580家,農產品的加工率發展到37.6%。

        2.2.5強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結合洛陽農業資源優勢和都市農業發展實際,爭取一批農產品獲得省和國家著名商標,爭創一批省級和國家級名牌產品。截至目前,全市獲得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總數71家,面積7.6…萬hm2,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共有104個。

        2.3推動休閑農業提質增效

        近年來,洛陽市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通過開放招商,把現代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和農業休閑觀光緊密結合,不斷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增加農業產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優厚的回饋條件,吸引了大批社會資本投資農業。

        2.4提升都市農業整體水平

        洛陽市近幾年圍繞都市休閑農業項目所在地和景區抓整治工作,建立健全了周巡查暗訪、月講評排序、季考核點評、年考核驗收等制度,每月在媒體公開考評結果,對落后的單位實施重點管理。同時,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改善空氣質量。通過近幾年的持續努力,洛陽市農村環境整潔了、景觀更美了、大氣更清新了、天空也更藍了。良好的環境與不斷完善的都市農業項目為廣大城鄉居民度假休閑提供了優美、舒適的環境。

        3存在問題及建議

        3.1存在問題

        洛陽市在推動“三篇文章”一起做、建設現代都市農業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著規劃建設水平不高、無序競爭、管理不規范、服務水平低、功能欠缺等問題。由于受政策上的制約,尤其是在配套設施的土地使用、項目貸款融資等方面的難度較大,從而導致部分都市農業項目規模較小、建設標準低、資源浪費。發展都市農業是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需要省委、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目前,河南省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沒有出臺相關的現代都市農業的獎勵和補貼辦法。各地在探索中對具有特色、突出發展的給予了一定的獎補,但數量少、范圍小,其鼓勵和引導作用十分有限。

        3.2建議

        3.2.1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建議政府出臺政策,破解都市休閑農業項目用地難題,尤其是項目配套服務設施用地上要予以明確、給予支持。同時,建議財政列支專項資金,重點對設施型都市農業、科技型多功能都市農業、休閑體驗娛樂養老型都市農業等進行扶持,保障現代都市農業建設健康持續發展,促進形成城鄉產業布局合理,生態環境優美,農民生活富裕,“種養加,產學研,商消游”一體化的都市農業新格局。

        第2篇:都市農業論文范文

        一、國外農業保險制度的主要模式

        1.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政府主導型模式

        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政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提供統一的制度框架,各級政府和各種允許的經營組織要在這個框架中經營農業保險和再保險業務.同時政府對規定的農業保險產品給予財政支持。以國家專門保險機構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為主,有完善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并依法由隸屬于農業部的官方農作物保險公司提供農作物一切險及再保險;同時鼓勵私營保險公司、聯合股份保險公司及保險互助會等參與農作物保險計劃,并依法對他們承保或的農作物一切險和再保險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費補貼和經營管理費用補貼。農民僅支付投保險種的純保費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由政府補貼。

        2.日本等國的政府支持型相互保險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以日本為代表,其特點是,政府不直接經營農業保險業務,但通過立法給予經濟上、行政上的支持;經營的組織形式不是一般的商業性財產保險公司,而是不以贏利為目的的保險相互社。這種模式的政策性很強,主要表現在,一是國家通過立法對主要的關系國計民生和對農民收入影響較大的農作物以及飼養動物實行法定保險。二是通過立法明確政府在農業保險發展中的作用。例如,政府對農業保險進行監督和指導;為農業保險提供再保險支持;提供財政補貼及稅收優惠等。

        3.西歐國家的民辦公助模式

        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沒有全國統一的農業保險制度和體系,農業保險主要由私營保險公司、保險相互會社或保險合作社經營,但政府立法對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人與投保人予以經濟、行政支持,包括經營費用補貼、保費補貼以及金融優惠政策等。投保以自愿為主,因而投保率普遍較低。近年來,為了加大對農業的保護力度,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綠箱政策”,一些西歐國家也轉而建立類似美國的農業保險制度模式。

        4.亞洲發展中國家政府選擇性重點扶植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以亞洲部:9-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發展中國家發展農業保險的特點大致如下:一是大多數國家的農業保險主要由政府專門農業保險機構或國家保險公司提供。二是保險險種少、保障程度低、保障范圍小,主要承保農作物,而且農作物也只選擇本國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和小麥,而很少承保畜禽等飼養動物,其目的就是確保糧、棉生產的穩定。三是參加農業保險都是強制性的,并且這種強制一般與農業生產的貸款相聯系。

        二、建立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的約束因素

        1.我國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差

        我國是擁有近八億農民的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國又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額年均達1747億元,占GDP的比重平均超過3,農業的成災面積占播種面積和受災面積的比例分別超過20%和50;近年來自然災害損失更是呈上升趨勢,2005年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42.1億元。。在自然災害損失中農業最為嚴重、最為廣泛。據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國農業的發展成本比世界農業平均發展成本高5個百分點,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高和強度大造成的。與世界平均水平比,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高18個百分點,自然保護成本高27個百分點,生態恢成本高36個百分點。我國生態環境的先天脆弱性使農業保險面臨著更高的風險,商業性保險公司不愿涉足。因此,必須建立由政府主導或政府支持的農業保險制度。

        2.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水平低

        這是建立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的現實基礎。我國農業保險一直處于低水平的發展階段,特別是自1993以后,在整個保險業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農業保險卻呈漸趨萎縮的態勢。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受到高度重視。2004年后,相繼批準設立了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吉林安華農業保險公司、黑龍江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等國內不同經營模式的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以及在農業保險方面有豐富經驗的法國安盟保險公司成都分公司。但是,2006年全國總保費收入5641.4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509.4億元,同比僅增長22.6%。而2006年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僅8.5億元,同比僅增長16.2,比整個財產險保費增長速度還低6個百分點;農業保費收入僅占總保費的收入的1‰多,不到財產險保費的1。農業保險制度模式的建立必須與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水平相適應。

        3.建立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的其它約束因素

        (1)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中期,人均GDP僅1000多美元,處于工業反哺農業的初期,國家的財力非常有限,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拿出很多資金來支持農業保險,國家對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必然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只能選擇重點扶持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農作物保險項目。

        (2)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性很大,農業的產業化、區域化、現代化發展很不平衡,既有發展水平較高的農業企業集團,又有農業商品化率僅在30左右的戶均耕地面積只有幾畝的數億農戶,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差異很大。這就決定了我國農業保險制度模式不能搞“一刀切”,而應根據各地區自身的風險特點、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及其財政能力等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經營模式。

        (3)農戶的信用觀念淡薄,違規成本低廉。我國農業保險中的逆選擇與道德風險特別嚴重,據統計,我國農作物保險中道德風險給保險公司造成的經濟損失占保險賠款的20%,在牲畜保險中的騙賠現象更為嚴重。

        因此,我國建立農業保險制度不能簡單照搬國外的某一模式,而要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依據本國國情,建立與我國農業經濟現狀和農業保險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業保險制度模式。同時,農業保險制度的設計必須從長計議,充分考慮各種制度模式之間的銜接,以便于將來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消除制度變遷的成本。

        三、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農業保險制度模式

        目前,我國正處于新一輪農業保險試點階段,從國內外的農業保險實踐來看,我國農業保險要健康發展,必須進行農業保險制度創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目前情況下,我國應建立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與政府支持下的相互制農業保險相結合的制度模式。

        1.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模式

        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就是政府對農業保險經營提供統一的制度框架,各種允許的經營組織要在這個框架中經營農業保險及再保險業務,同時政府對規定的農業保險產品給予經濟、行政支持。參照美國發展農業保險的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特別是農村經濟比較落后的現實,我國政府主導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應具有以下特點:

        (1)設立農業保險管理專門機構,統籌全國農業保險的開展,協調各有關部門的關系。其主要職能是,負責設計和改進全國農業保險制度;設計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具體險種;對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進行統一規劃,研究制定具體政策;審查和監督參與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各經營主體,并根據各經營主體的農業保險的業務量對其提供經營管理費用補貼。

        (2)設定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施范圍。由于國家財政實力有限,只能對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主要農作物和畜禽保險采用政策性經營,予以重點扶持;其他保險項目實行商業性經營。政府對經營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提供經濟支持,主要是給予適度的保費補貼和經營管理費補貼,同時給予財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和優惠政策,如免除其營業稅和所得稅,提供各種形式的優惠貸款等。

        (3)實行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相結合。政府對少數關系國計民生的農作物和畜禽實行強制保險,以保證承保面和參與率。其他保險項目實行自愿保險。但要處理好強制與自愿的關系,避免產生抵觸情緒。

        (4)建立政府支持的再保險機制。針對某些特殊的巨災風險如洪災、颶風等,建立由政府管理的巨災基金,逐步完善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保證農業保險的持續穩定經營。

        (5)政府給予行政支持與協助。我國農業生產以小規模個體農戶分散經營為主,農村地區交通不便,通訊落后,因此農業保險的展業、承保、核保、防災、查勘、定損、理賠等成本高、難度大,需要各級政府給予支持和協助。

        由于農業保險業務的“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商業性保險公司往往不愿涉足其間,因而這種模式可以有效解決農業保險供給不足的問題;由于有政府的保費補貼及其他優惠政策,農民的投保積極性也能得到很大提高,從而可以有效拉動農業保險的需求。但這種模式也可能帶來政府過度干預,其財政補貼也可能導致效率損失。

        2.政府支持下的農業相互保險制度模式

        相互制保險是合作制保險的高級形式,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利益高度一致,因而能更好地降低運行成本、優化資源配置、維護投保人的根本利益。借鑒國外相互保險的經驗,我國建立農業相互制保險的思路可以為:

        (1)設立全國性的農業相互保險公司。由一定數量的農業龍頭企業(初始會員)認購公司經營所必需的部分初始基金,同時通過發行公司債券的方式籌集另一部分資金。公司的最高權利機構是全體會員大會,由會員大會選舉公司董事,組成董事會,處理日常事務。初始會員應賦予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更大的表決權和被選舉權,以鼓勵投資者設立相互保險公司。

        (2)建立多級農業相互保險公司組織體系。在總公司之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分公司,縣市設立支公司,鄉鎮設立營業處。由總公司負責制定公司的經營方針政策以及各項規章制度,總公司主要負責各分公司的協調與管理,為各分公司提供再保險業務;各分公司根據本地區農業及農業保險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管理規定及實施細則,獨立開展各項農業保險業務。超級秘書網

        (3)擴大農業保險經營范圍。公司除經營傳統的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等險種外,同時也經營與農業生產資料、農用設備設施、農產品儲藏與運輸、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等活動相關的其他財產保險,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雇主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擴展農業保險覆蓋面,從而起到“以險養險”的功效,增強公司經營的穩定性。

        (4)建立有效的多層次農業風險分散機制。一是在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內部建立分級再保險制度。即基層相互保險公司向上一級公司分保。二是在目前市場條件下,由作為國家再保險公司的中國再保險集團采用事故超賠或賠付率超賠的方式,向相互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安排。三是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為農業相互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支持,保證相互保險公司的經營穩定。

        (5)政府應在法律、經濟、行政上對相互保險公司給予支持。一是明確相互保險公司的法律地位,鼓勵相互保險制的實施。二是政府要在財政、金融、稅收上給予優惠政策和必要的支持,如減免稅賦,提供貼息或低息貸款等。三是組織鄉、村干部學習保險基本知識,再由鄉、村干部向農戶宣傳,使農戶自覺自愿參加保險等。

        第3篇:都市農業論文范文

        一、傳統農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口徑狹窄

        傳統農學專業的學習對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而北京郊區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三大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漸縮小,甚至生長期間需水量較大的水稻已經限制生產,小麥亦改為節水種植。有限的農用土地逐漸被籽種農業和設施農業的興起所占領,傳統農學專業人才應用的舞臺日漸縮小。

        (二)專業課程老化

        傳統農學專業的骨干課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和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和耕作學課程的學習目標是提高糧食作物的產量,面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農作物種植的多元化、生產的機械化、設備的現代化和農業功能的轉化,其學習內容與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漸行漸遠。

        (三)實踐教學簡化

        學校正向綜合大學轉變,原本在校內的農場、實驗田逐漸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實踐教學遠離教學區,實驗課與理論課在不同場地進行,增大了實驗課的難度和成本,原來每天都要求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的教學安排,在成本約束下,變成了一次,投入時間少,學生學農興趣很難形成。

        (四)動手能力弱化

        在教學改革“厚基礎”的大背景影響下,專業課時逐漸減少,相應的實踐學時也在減少, 在規定的實踐教學時間內,很難培養學生扎實的實踐技能。實驗課中以驗證性實驗居多,教師無法得到學生掌握實驗技能情況的反饋,學生也以考試能過關的低標準要求自己,導致實驗設計能力差、獨立操作能力差。

        二、專業方向與課程體系的改革

        針對上述問題,按照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特點和專業教師的業務優勢,經過多方調研和論證,提出了“適合北京需求,培養都市型農業人才”的原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方向,構建課程體系,增加實踐環節,爭創特色專業。

        (一)調整專業方向

        農學專業的支撐學科以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為主,作物遺傳育種學科是北京農學院重點建設學科,碩士點之一,以農作物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為特色,先后選育出 6 個小麥品種,6 個玉米品種,4 個小豆品種,2 個大豆品種,師資力量在種子科學方面有優勢。其次,根據北京農業的發展方向,籽種農業將成為北京農業的優勢產業。因此,農學專業在 2003 年第一次改革時,將專業學習方向調整為“種子科學與工程”方向。2006 年,又針對北京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拓展專業領域,借助本院園藝學科和北京都市農業研究院(北京農學院)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增設了“觀光農業”的學習方向。至此,農學專業包括:“種子科學與工程”和“觀光農業”兩個學習方向,形成了培養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觀光農業兩個核心產業所需人才的新型農學專業,每年兩個專業方向各招收一個本科生班。農學專業的兩個專業方向直接針對北京都市型農業中籽種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的人才培養,特色鮮明。“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北京籽種產業發展需要的,掌握種子科學與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理論、技能;懂得國內外種子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能在種子管理部門、種子加工與生產、種子營銷企業等領域和部門,從事新品種選育、種子繁殖生產、種子檢驗、經營與管理等工作的專業人才;“觀光農業”專業方向側重于培養掌握觀光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觀光園區、農業文化旅游產業、高科技現代農業園區等部門和領域,從事技術指導、規劃設計、項目策劃和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構建新型專業課程體系

        2005 年在北京市教委“農學專業課優化整合及骨干課程體系的研究”教改項目的支持下,根據專業學習方向和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并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進行深入調整。經過反復修訂,形成了現在的專業課程體系。“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包括:《植物育種學》《種子生物學》《種子生產學》《種子加工與貯藏》《種子檢驗學》《種子法規》《種子經營與管理學》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種子營銷學》《作物栽培學》《耕作學》《園藝學概論》《植物種質資源學》《國際貿易學》等。專業課程體系以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加工、貯藏、質量檢驗、經營管理為主線,涉及種業產業化方方面面的知識;“觀光農業”專業方向的專業必修課為《農業生態學》《植物種質資源學》《觀光農業》《現代農業生產原理與技術》《都市農業發展規劃》《都市型農業評價案例分析》等,專業選修課程包括:《新農村發展規劃》《現代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籽種農業》《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城市園林與綠化》《觀賞植物裝飾與應用》等,形成了以觀光休閑園區、現代高科技園區建設、管理為主線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均面向北京農業生產需求,很多課程沒有現成教材,任課教師就邊學習、邊總結、邊教學。學生感到學的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有用武之地,增強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的設置,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方向,每個學生都有專業特長。

        (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為加強實踐環節,在教育部“新世紀高等農林教育改革工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和校內外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02- 2005)教改項目的支持下,將農業生產中常用的技能作為農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形成實踐課程《農事學》教學體系。《農事學》在 2004 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其配套教材《農事學實踐教程》為 2005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該課程改名為《植物科技技能訓練》,成為植科學院所屬農學、園藝、植保專業的基礎實踐課程,該課程從大學第一學期開課直到第四學期,每周 3 個學時。在農學專業兩個新學習方向形成后,又對專業課學習增加實踐環節。原則是專業課學時不變,調整實驗課時和增加教學實習天數,同時安排一些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現在的專業課都增加或補充了實踐教學,例如,《植物育種學》課程包括 30 學時理論課、10 學時實驗課和 9 天教學實習;《種子加工與貯藏》課程包括 16 學時理論課、16 學時實驗課和 3 天教學實習;《種子檢驗學》課程包括 8 學時理論課、16 學時實驗課和 3 天教學實習等等。在科研實踐、生產訓練和創新競賽等活動安排上,第四學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參加不少于 12 天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在學習專業課之前了解農村、了解農民、了解農業生產。第六學期以畢業論文為主線,學生自由選擇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參加導師的科研課題活動,完成畢業論文,畢業前答辯。同時組織、鼓勵學生申報市級或校級“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計劃”項目課題,通過參與項目研究的方式激發大學生創新與創業熱情,提高科學研究與創業能力,

        目前,農學專業已經形成了以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基礎、有一定理論體系和實用價值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包括:(1)大一、大二學生設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訓練》課程,每周一次 3 學時,學習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技能。(2)大二學生參加不少于 12 天、由教師指導的“三農問題調查”和“拓展訓練”活動。(3)大三學生開始參加科研訓練,加入到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中,在科研活動中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實施和寫作,畢業前完成論文答辯。(4)大四學生在第八學期結合就業參加畢業生產實習。這一套實踐教學體系,保證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結合農業生產實際不斷線,培養學生的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同時,每年聘請名師專家來校講學,使課堂教學與北京都市農業的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基本實現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往往難以掌控,為了督促師生更好地完成實踐環節,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完成后計學分,保證教學質量。例如,(1)在每次實驗、實習結束后,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或實習報告,分別考核,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40 %。(2)“三農調查”和“拓展訓練”等實踐環節,要求每位學生深入北京農村或農業生產一線,進行調查、考察,結束后完成調查報告,采用答辯方式,全體導師為評委集體考核,合格后方可計入學分。(3)畢業論文采用導師負責制,學生每人一題,依次完成論文綜述、論文設計(開題報告)、論文寫作和論文答辯等工作,每項工作均由導師進行評價和集體考核,最終成績采用優、良、中、及格四個等級,畢業論文只有達到中等以上成績,方能合格畢業。幾年的實踐表明,實踐教學的嚴格要求,督促和激勵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間和條件,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畢業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崗位中。

        第4篇:都市農業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都市農業是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通過都市農業的發展,促進城鄉經濟互促。本文通過對鄭州市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分析,提出鄭州市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意義,從戰略的角度給出發展鄭州市都市農業的若干對策。

        都市農業是當城市經濟、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時,地處都市的間隙地帶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并服務于城市,以城市生態保護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出口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化農業為標志,實現農業產業化,通過規模經營滿足都市的市場需求,建立集生產、服務、休閑、消費、觀賞為一體的,經濟、社會、生態、輻射、示范等多功能并存的現代農業模式。

        都市農業是一個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通過都市農業的發展,促進城鄉經濟互促,從而推動成品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產業鏈延長,促進農業向第三產業的滲透,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對農業現代化、城市健康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近來,中原城市群的崛起,為促進鄭州市快速發展,縮小城鄉的差距,實現城鄉產業全面融合成為鄭州市重要的戰略思路。

        一、鄭州市區位優勢分析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地處于中華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總面積7446.2km2,市區面積1010.3km2,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82km2。鄭州市總人口724.3萬,其中城鎮人口436.3萬,是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地理過渡帶,有“雄峙中樞,控御險要”之稱。鄭州市處于從東向西區梯級發展的過渡帶,各類物資資源、技術、信息再轉移的位置非常明顯;鄭州市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是我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帶,境內大小河流35條,分屬于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流經鄭州段的黃河150.4公里。在鄭州這里南北方的品種均可引種,農業發展條件良好。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據統計,鄭州市已擁有300多家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和12家大型糧食、蔬菜、水果、花卉等農產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達180億元左右,發展都市農業的市場優勢明顯。

        二、鄭州市資源優勢分析

        鄭州市礦藏資源豐富,其中煤炭分布較廣,耐火粘土品種齊全,鋁土儲量占全省總儲量的30%,天然油石礦質優良,是全國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鄭州市還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許多有名的土特產品,譬如:新鄭的大棗、黃河鯉魚、中牟的西瓜和大蒜、廣武的石榴、滎陽的柿餅等等,這些有名的特產為鄭州開發特色都市農業項目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另一方面,鄭州市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力資源豐富,擁有雄厚的農業科技力量和綜合的科技優勢,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持。都市農業是一個復合性的功能系統,圍繞著休閑娛樂、生態宜居、體驗參與的特征,將鄭州市進行規劃建設。譬如:優質糧食生產區、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經濟林果帶。

        三、將區位和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對策分析

        1.打造都市農業觀光園區和綠色生態農業產品園區

        都市農業把農業與旅游觀光與休閑娛樂融為一體,用旅游的理念來包裝和提升農業,變農業園區為旅游景區,為市民提供特色、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空間,同時注意對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突出農業觀光園區的綠色、樸實的鄉土氣息。大力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賞農家景、購農家物”為主要內容的鄉村特色旅游項目。

        通過發展都市農業,改善都市及郊區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鄉一體的城市景觀。新鄭奧星實業總公司,就是充分利用新鄭大棗的資源優勢,將一年產值不足200萬元的企業,發展成一個綜合性的企業,公司目前集紅棗產品加工、科技示范種植為一體,年產值達1.36億元,有效的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2.加快鄭州市主導產業的發展

        發揮鄭州市的區域優勢,調整整個區域的布局,突出發展都市農業的主導產業。優先發展鄭州的農業商貿物流業、農產品加工業、觀光農業、綠色蔬菜產業、花卉苗木產業、水產養殖業、奶產業、林果業、以及種子種苗業。實現農業結構向區域戰略性的調整,培植農產品加工業的龍頭企業。通過加強硬件和軟件的建設,構筑大市場和大流通,從而提高鄭州市農產品的經濟效益以及市場占有率。

        3.整體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要想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都市農業就必須提高農民的素質。鄭州市可以通過加強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一批有文化、會管理、懂經營的新型農民,以便使其更好地滿足都市農業發展的需要。

        4.增加發展都市農業的科技投入

        都市農業是高科技農業,發展都市農業需要加大與各大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來開發都市農業資源,研究并引進都市農業所需的設備技術和新品種,用科技作為農業技術產業的孵化器,這種合作關系將進一步加強都市農業發展的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訓,都市農業的發展為高新技術提供發展平臺,并且可以促進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示范和推廣,加快都市農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

        5.增加發展都市農業的多元化投資體制

        都市農業是一種高產出,并且高投入的產業,要快速發展都市農業,就必須制定相關的都市農業扶持政策,逐步提高財政資金、借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比重。然而僅依賴政府的投入對于都市農業的發展來說是不夠的,應該優化都市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結構,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堅持以政府的投入為導向,以社會投入為主體。政府的財政資金重點扶持現代農業的示范園,觀光、生態農業示范園和創匯農業基地的水、路、電等基礎設施,開發能產生生態效益或者社會公益性效益的項目。

        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多樣化的社會資金都參與到都市農業開發與建設上來,大力鼓勵個人投資都市農業發展。擴大城市對外開放的力度,通過股份制、設立基金等吸引外商獨資或合資參與到都市農業的發展建設,用都市農業的特色經濟發展來吸引外國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實現投資的多元化。同時,像參與合作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也可以通過技術入股的方式對都市農業投入建設,建立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以高科技來武裝農業,形成都市農業的科技配套工程,整體加快都市農業的建設水平和速度。

        參考文獻:

        [1]中原樓市網.把摸鄭州城市發展脈絡[J/OL].2007.

        第5篇:都市農業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發達國家在都市圈建設中注重強化區域性農村職業教育,為農民社會角色的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實現短半徑就業服務;我國“都市圈”發展背景下的農村職業教育應努力提升農村職業教育的文化內涵,推進農村職業教育社會化,為農村城鎮化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同時還應高度重視農業職業教育,切不可削弱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都市圈”(megalopolis)的生成與發展,是世界上諸多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的共同現象。“都市圈”通常由一個或數個首位度較高的中心城市,連同其輻射到周邊的次級城市、城鎮和農村等腹地所組成,通過日益強化的經濟聯系,逐漸形成一體化的具有人力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對外開放的區域范圍。都市圈的形成與建設,對于推動地方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我國業已形成或正在發展的有環京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成渝“都市圈”、武漢“都市圈”等。“都市圈”的發展,對農村職業教育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借鑒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加快“都市圈”發展與農村職業教育的研究,是為必要。

        一、發達國家的“都市圈”建設與農村職業教育

        (一)農村職業教育為“都市圈”中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實現短半徑就業服務

        伴隨著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達國家均經歷了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不斷壓縮,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的過程。Www.133229.coM“都市圈”的形成對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和推動農村的城鎮化建設具有積極作用。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因城市群的快速形成和有效發展鄉鎮非農產業,吸納了大量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縱觀發達國家在其現代化進程中,伴隨著城市群的崛起或“都市圈”的形成,均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給予充分的重視,并力求實現其就地轉移,為發展當地的農業經濟、農村工業和城鎮第三產業提供人力資源。

        (二)強化區域性農村職業教育,是發達國家促進“都市圈”建設的有效途徑

        建立以“都市圈”為基礎的大區域城鄉職業教育體系,提高了區域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如美國為使農村職業教育更好地適應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實行學區制職教管理,將農村職業教育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相結合,“城鄉協作”的職教形式有效帶動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受益于“贈地運動”而開辦的眾多社區學院,更是為培養地方性職業人才發揮了巨大作用。發達國家強化區域性農村職業教育的舉措,對促進“都市圈”的經濟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產生過重要作用。

        (三)“都市圈”形成中的農民社會角色轉變與農村職業教育

        “都市圈”的形成加快了農村城鎮化建設,大批農民告別了傳統的農耕生活,進人二、三產業工作,同時第一產業的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新的勞動與生活方式改變了以往居住于分散村落的人文道德氛圍,同時引發了被稱之為“城市文化貧民”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1870年之前的美國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隨后而起的工業革命帶動了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東、西部大洋沿岸和中部五大湖周邊以及西南部等地所形成的眾多城市群和“都市圈”,吸納了大批農村勞動力進人城市或城鎮工作和生活。面對農民社會角色轉變過程中產生的不適應現象和問題,美國的農村職業教育高度重視農民的基本素質和就業技能、現代生活能力的教育和培養,并開展生計教育和職業咨詢等。眾所周知的韓國“新村運動”,對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和社會角色的改變亦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四)農村職業教育內容與“都市圈”發展的需要相適應

        以“都市圈”的建設助推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是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共同特點。從二戰后到20世紀80年代,不少發達國家城市聚群(即“都市圈”)的形成,推動了城鄉一體化格局的建立,但不同的城市聚群往往具有獨具特色的傳統產業、支柱產業或新興產業,形成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英國的農村職業教育強調以適應當地產業發展為導向的專業與課程設置,在農村職業教育中開設大量與地方產業結構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內容,而且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類別與等級的獲得,重視地方產業工作的適應性和現場操作的考評,這對促進適應地區經濟建設人才的培養和職業技能的獲得具有重要作用。法、日、韓等國在伴隨“都市圈”發展的農村城鎮化建設中,也結合地方產業的實際需要,給予當地農村勞動力以各種形式的“轉業”培訓援助,為其進人非農產業就業創造條件。

        二、我國“都市圈”的發展與農村職業教育的優化

        (一)強化農村職業教育中的非農產業就業培訓,為“都市圈”發展背景下的農村城鎮化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隨著我國“都市圈”的逐步形成和發展,勢必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非農部門就業人數的增加以及對其知識技能要求的提升。農村職業教育應強化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對現有農村勞動力和青少年人口的非農產業就業培訓,以改變因其素質不高與職業技能缺失而帶來的就業困難,以及有效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韓國以漢城(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由加工業向服務業升級轉化的過程中,就十分重視周邊農村與鄉鎮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為“首都圈”的快速發展提供大量合格的新型勞動力,創造了世人皆知的“漢江奇跡”。

        (二)提升農村職業教育的文化內涵,優化農民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都市圈”的發展將加快我國城鄉一體化的進程,農村職業教育應重視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避免農民從業人員因人文素養、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的貧乏或滯后所帶來的精神困擾與行為不適,從而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美、英、德等國均曾因城市聚群的快速發展,而大量城市移民的低素質導致城市流民增多、犯罪率高等社會問題。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應重視提升教育內容的文化內涵,引導農民轉變閉關自守、因循守舊、自由散漫的傳統觀念和生活習慣,增強符合現代社會生活需要的道德與價值觀念,增強自尊、自信、自強、自立意識,提高人格品位,使之真正融人時代的潮流。就此,韓國的“鄉村教育運動”具有可資借鑒的意義。

        (三)農村職業教育應實現“離土不離鄉”,就地培養適應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轉變

        目前我國基本處于無序流動的i億余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子女人學、居住環境、情感生活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他們作為城市“邊緣人”,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此衍生的留守兒童及婦女、離婚率上升、交通壓力增大、農業衰落等一系列問題及社會矛盾與糾紛,必然對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歷史上美、日、韓等國曾通過建立“衛星城”“中心村”,促使當地農業融入區域經濟大體系中等措施,力求就地、就近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的緩解和內地及中西部地區“都市圈”的形成,農村職業教育應逐步摒棄勞動力輸出型的培訓方式,積極為培養適應地方性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需人才服務。

        (四)進一步推進農村職業教育社會化,充分發揮地方行業和企業在農職教中的作用

        “都市圈”的形成使地方經濟具有區域性特征,其行業和企業對從業人員往往會有一定的特殊性需求。大量使用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地方行業和企業應當負起教育和培訓所需員工的社會責任。加拿大職業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地方行業和企業主動將自身融人職業培訓活動中。德國的地方行業協會甚至負有對所招收員工培訓的法定“主管”職能。發達國家的企業界普遍參與員工的職前準備教育和職后的繼續培訓,而非如我國的多數企業只企求招收現成的技術工或熟練工。推進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社會化,賦予地方行業和企業對當地農村職業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應當成為今后深化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方面。

        第6篇:都市農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休閑農場;制勝關鍵;完善因素;案例研究

        1 引言

        休閑農業是指綜合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農業資源等資源,有效結合農林牧漁、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文化,加以合理規劃和設計,集休閑、度假、體驗、娛樂、購物、科普于一體,是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產業。而經營休閑農業的地方便被稱為休閑農場。休閑農業具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功效[1],是農業“接二連三”[2]的綜合體現。所謂“接二連三”是指農業要提升,就必須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相結合,才能拓寬農業的功能,延長農業的產業鏈,使農產品得到深度開發,從而達到農業增效、農民致富的目的。因而,休閑農業得到政府的扶持,而且扶持的力度越來越大。從市場需求看,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休閑時間的增加,帶來了都市人娛樂方式的轉變,也催生了承載都市人田園夢想的現代都市農業的轉型升級。休閑農業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市場需求,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但是,在休閑農場快速增長和蓬勃發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隱性問題,阻礙了休閑農場的發展與提升。本文通過對福建龍晶葡萄園、永泰千江月休閑農場的實地調研,提出了休閑農場的發展之道,以促進休閑農場的自我提升和轉型升級。

        2 龍晶葡萄園和千江月休閑農場經營情況對比分析

        通過實地調查獲知:龍晶葡萄園和永泰千江月農場在選址上都處于福州市郊區,兩者的投資都比較大。龍晶葡萄園前期基建投入較大,主要依靠高新科技發展高山生態農業。而千江月休閑農場依靠閩北山區原生態自然資源和農業資源,毗鄰大樟溪而建,通過十幾年的經營逐漸打造成具有臺灣特色的休閑農場。

        從表2可以看出,千江月休閑農場的經營已處于較為規范的市場運作階段。經過十幾年的經營使得整個農場市場成熟度較高,通過品牌運作成功的與旅游公司、企業進行戰略合作,既能為企業員工提供素質拓展和會議的空間,又能為團體、散客提供配套齊全的鄉野旅游活動。但是,與眾多休閑農場相比較其同質性較強,需要樹立差異化以實現農場的自我提升。對于龍晶葡萄園農場,盡管起步較晚但發展快速。龍晶葡萄園農場綜合利用物理和生物工程防治病蟲害,生產綠色、優質的葡萄,讓都市人體驗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樂趣。通過觀光采摘、休閑體驗讓都市人體驗到別樣的田園風光。與其他休閑農場相比異質性較強,但也存在配套不足、體驗項目豐富度不夠,需要補充同質性以延長農場的生命鏈。

        3 主要做法與形成的特色

        3.1 福建龍晶葡萄園

        3.1.1 打造葡萄主題公園,別樣風趣

        前洋村山清水秀的良好外部環境為龍晶葡萄園農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龍晶葡萄園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好市場定位和自我定位,努力打造一個生態、休閑、體驗、宜居的葡萄主題公園。以休閑體驗和服務為舞臺,以葡萄為道具,圍繞游客,創造出令游客難以忘懷的回憶,使游客在觀光采摘體驗中,精神上得到極大的享受,且勞逸結合,品味別樣的田園風光。

        3.1.2 采摘為主觀光為輔,融于體驗

        龍晶葡萄園農場仍處于建設初期,基于綜合配套設施欠缺的考慮,采取揚長避短經營策略,主力推介以葡萄采摘為主的參與式體驗,進而結合觀光休閑。為增強以葡萄采摘為主的體驗,農場也推出了相應的體驗項目以提高趣味性和益智性。通過開展葡萄套袋、認栽認養、DIY釀酒、葡萄樹下蚯蚓搬家等體驗活動,不僅提高了游客的參與度,使其更好的體驗生活,也能使游客知識增益,熱愛自然。

        3.2 永泰千江月農場

        3.2.1 功能分區布局合理,有機整體

        千江月休閑農場充分運用園區的空間結構,因地制宜地滿足休閑度假、生態旅游、實驗教學、素質拓展、會議住宿等多種功能需要。注重各功能分區的特點以及彼此間的聯系,合理規劃入口區、生產區、接待區、休閑度假區,使之協調發展,又具整體感,從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游客更容易融入園區,置身其中,親近自然。

        3.2.2 項目豐富配套完善,宜游宜居

        千江月休閑農場注重物的開發,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園區配套逐漸趨于完善。現建有鄉間別墅、K歌篝火廣場、音樂餐廳廣場、休閑會議室、燒烤露營區等配套設施。在體驗項目上也較為豐富。游客在園區可體驗到休閑垂釣、雙索競渡、高空索滑、素質拓展等的樂趣。注重項目開發,強調游客參與式體驗,有利于達到宜游宜居的雙重效果。

        4 存在的問題

        4.1 重物開發文化荒漠

        回顧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休閑農業功能從單純觀光,擴展到觀光、休閑、體驗、健身等多功能。經營理念也從單純的生產經營,擴展到休閑與體驗,增加了文化和生態內涵[4]。龍晶葡萄園農場處于建設初期,工作重心為基建和葡萄栽培。盡管在采摘期有相關文化活動,但只是一種文化渲染,而且文化產品單一,因而無法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點融入農場規劃建設。千江月農場也存在文化產品單一問題,主要原因在于農場注重物的開發而忽略文化的建設,文化建設處于邊緣化狀態。這與未來休閑農場的經營理念背道而馳,非常不利于休閑農場長遠的發展。

        4.2 同質性與異質性難以兼容

        我國休閑農業經過初期緩慢的自我發展,進入了規范化蓬勃發展階段。而城市人在滿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費傾向將逐步轉向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多樣化、高級化和個性化[5]。這也對休閑農場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休閑農場存在有特色但項目欠缺,無法滿足游客多樣化的休閑體驗,抑或是項目多樣但無特色,主題不明確,容易陷入雷同化下的價格戰,不利于農場的可持續發展。龍晶葡萄園農場異質性強,但缺少同質化的補充拓展。千江月農場同質性強,但異質性模糊。兩者都無法實現同質性與異質性的完美結合,需要以實現轉型升級。

        5 對策與建議

        5.1 加強文化建設突出精神享受益智休閑

        休閑農場的開發設計的重點往往放在物的開發上,這是休閑農場發展的一個基礎要素。但是,一個高品位、高層次的休閑農場文化對于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龍晶葡萄園農場和千江月農場都注重物的開發,文化產品單一,文化建設處于邊緣化地位。急需喚醒這種文化綠化意識,打造一個文化綠城、有內涵的休閑農場,以滿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既增知益智又心情愉悅。

        5.2 龍晶葡萄園特色明確但配套欠缺需要補充同質

        福建龍晶葡萄園農場應該圍繞葡萄觀光采摘這一主題展開一系列的項目拓展,全力打造全省一流兼具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葡萄觀光采摘主題公園。在農場快速發展過程中,打造葡萄主題公園有自己農場的特質,具有無可替代性。但是,也存在配套設施不完善、體驗項目不夠豐富的缺陷,成為阻礙龍晶葡萄園農場打造高品質休閑農場的一道坎,急需完善配套設施、拓展項目體驗,補充同質性。

        5.3 永泰千江月農場同質性較強需要培育自我特質

        永泰千江月休閑農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積淀,農場配套設施趨于完善、市場運作日漸成熟,客源較為穩定但卻難以有質的飛躍。主要原因在于農場產品同質化、文化建設不足,還難以形成一個有內涵、有特色的休閑農場。需要在肯定農場產品同質化的基礎上,加強對童趣、農俗元素的開發和運用,進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性,建立農場的競爭力。

        6 結語

        6.1 休閑農業符合社會需求是一個朝陽產業

        休閑農業具有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三生一體的功效,成為吸引都市人踏足農村,品味別樣田園生活樂趣的法寶。休閑農業是以農村為舞臺,通過都市人的帶動資金和信息的流動,有利于城鄉互動統籌發展,有利于推動新農村建設,因而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政策支持,既符合市場需求又有政策支持,是未來的一個朝陽產業。

        6.2 文化體驗項目開發與拓展是休閑農場的必經之路

        休閑農場的建設多以物的挖掘為主,文化項目的開發與拓展往往被忽視。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文化建設的要求更為迫切也更加重要。文化的內在包容性與外在柔和性為文化休閑體驗項目開發的可行性提供了的理論基礎。這必將是休閑農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點,也是休閑農場的必經之路。通過文化體驗項目的開發與拓展,發揮農業多功能性更好的服務于休閑農場的建設。

        6.3 發展策略將是休閑農場經營的制勝之道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普遍遭遇“盈利難”的困局,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將目光瞄準投資“洼地”農業。“企業難做”正帶動越來越多的民資進入農業領域“淘金”,“資本下鄉”為民資找到了“新藍海”,富于增長潛力的休閑農業廣受民資青睞、異軍突起[6]。在內部競爭壓力加劇,外部投資者不斷涌入的競爭下,休閑農場的發展理念將是未來休閑農場的一個發展思路,也必將是休閑農場經營的制勝之道。

        參考文獻:

        [1] 呂明偉,郭煥成,孫藝惠.生產·生態·生活——“三生”-體的臺灣休閑農業園區規劃與建設[J].中國園林,2008,24(8):15~17.

        [2] 嚴力蛟,趙雪玲,鄭軍南.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以浙江省德清縣中國和美家園建設為例[C]//論文征集組委會.中國(安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高層論壇主題征文活動優秀論文集.安吉:論文征集組委會,2011(4):25~30.

        [3] 喻琬真.臺灣地區有機休閑農場經營關鍵因素之探討[D].臺北:臺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05.

        [4] 郭煥成.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意義、態勢與前景[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31(1):39~44.

        第7篇:都市農業論文范文

        研究生培養模式是指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為了實現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整個研究生培養過程和運作方式。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組成要素和模式類型是主要的研究內容。有關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組成要素中一般強調課程教學體系的研究,忽略了研究生分類培養中應該突出的內容。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往往套用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沒有考慮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目前存在培養目標定位模糊,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實踐環節薄弱等問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為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應該在課程設置、論文選題、實習實踐環節等區別于學術型研究生。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要充分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避免模仿學術學位人才的培養模式。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相對容易、實際培養環節與生產應用結合緊密以及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時間往往長于專業碩士,從而導致學生和社會認為專業碩士培養目標低于學術碩士,有些學生不愿報考和接受調劑,工作單位接收研究生就業時也不能正確對待,造成一些錯誤的理解,使得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認識和重視不夠。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要明確培養目標,促進研究生分類培養環境的形成,加強社會宣傳,提升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認知。

        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實踐

        種業領域作為新增的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碩士點是北京都市種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北京農學院積極探索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修訂培養方案,形成了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踐并重的培養模式。

        (一)完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的生源主要是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而其畢業后的就業去向與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發展等主要領域相聯系,因此,課程設置應與其實際情況緊密相關,應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質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按需設置”,并且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知識技能側重應用型的特點。應該注重應用型課程,相應減少純理論性課程的設置,做到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滿足學生學習和就業的雙重需要。我校農業推廣碩士種業領域主干課中開設的《種業產業化》課程,即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出發,課程內容以案例分析為主,要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課堂教學要把講授與討論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加強案例研究、模擬訓練或現場教學,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專業實踐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高質量、充分的專業實踐是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根據全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我校修訂的種業領域的培養方案,要求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從事不少于12個月的校外農業推廣實踐或實驗室實踐工作,突出了實踐研究的重要性,并為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基地,要注重吸納和利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機制,保障開展實踐教學的條件。加強實踐能力培養是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環節。2014年北京舉辦世界種子大會期間,北京農學院積極贊助、支持并全程參與了會議的召開,擴大了學校知名度,強化了對外協同和服務行業的意識和能力。在會議期間在讀研究生和本科生通過會場志愿服務、展臺布置、宣傳資料設計展示以及與國內外不同類型種業企業的交流和溝通,開闊了視野,實踐了專業知識,并鍛煉了實踐能力。

        (三)突出論文選題的應用價值

        學位論文的質量是評價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指標,在研究生的培養和教育環節中具有重要地位。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的學位論文選題必須有明確的職業背景和應用價值,應來源于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服務于農業和農村的經濟和種業發展。我國種業科技創新不足,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長期以來,種業相關的科研、生產和推廣銷售在我國沒有合理的整合發展,造成種業生產和研究的科研水平低,成果轉化速度緩慢。種業領域研究生學位論文要能反映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和農村等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由于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種業領域教育起步較晚,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實際工作經驗離專業學位教育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加強專業學位教師隊伍建設是當前專業學位教育中一項迫切的任務。可以從國內知名高等農業院校和研究單位引進高級人才,加強師資團隊梯隊建設和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加強師資隊伍的實力。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出發,樹立學、研、產相結合的教育理念。進一步研究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教師的遴選辦法,遴選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導師。建立教師評價激勵機制,鼓勵推廣教授系列的導師指導農業推廣的碩士。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支持教師參加有關課程的培訓和研討,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事業單位的實踐,并與相關基層單位開展合作研究,鼓勵申報企事業單位的橫向課題,提高實踐經驗,為培養實踐性、應用性和復合性的專門人才創造條件。

        (五)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

        聘請政府、生產部門有豐富實踐經驗、較高理論水平的人員參與教學,加強交流合作。實行“校內導師+校外導師”的雙導師制。校內導師主要負責研究生的課程學習,指導學位論文,對研究生進行管理等工作。校外導師從基層或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從事與農業推廣相關的企事業單位人員中選聘,擔任專職或兼職導師,指導研究生的實踐教學、項目研究、參與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注重協同培養,選擇產學研合作、培養基地和校外企業聯合培養模式,在校外與眾多科研單位、生產單位、北京市各級種子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實踐教學基地。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緊密聯系,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供需互動機制。

        (六)發揮研究生的主體地位

        第8篇:都市農業論文范文

        [論文內容提要我國鄉村旅游由于起步較晚,鄉村旅游產品在發展過程中還不盡完善;本文就如何設計出更好的鄉村旅游產品,提出幾點構想;

        國際鄉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紀中期的歐洲,1865年意大利“農業和旅游全國協會”的成立標志其誕生;我國鄉村旅游的廣泛興起始于1998年“華夏城鄉游”,目前已在北京;成都;重慶;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迅速發展;鄉村旅游作為促進我國農村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維護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逐漸成為學術界探究的熱點之一;今后我國將進一步加快發展鄉村旅游,預計到2010年在全國建成100個鄉村旅游特色縣;1000個鄉村旅游特色鄉;10000個鄉村旅游特色村,初步形成領域寬廣;規模較大;特色突出的鄉村旅游格局,成為國內旅游的主要支撐,滿足1/2的市場需求;但我國鄉村旅游由于起步較晚,鄉村旅游產品在發展過程中還不盡完善;在此,提出幾點構想,以期設計出更好的鄉村旅游產品;

        一;鄉村旅游產品應符合美學要求

        美好的事物可以令人心情愉快;精神愉悅,對美的體驗應貫穿于旅游者的整個活動中;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首先就是要在旅游資源中發現美,并按照美學原理創造美,使分散的美集中起來,形成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使復雜;粗糙;原始的美經過設計變得更純粹;更精致;更典型化,符合旅游審美的要求;其次要通過文化內涵的挖掘,通過展示;陳列;表演,以及賓主之間的互動,讓游客不僅能在感官上得到享受,也能在心靈上得到升華;

        以農家樂為例,目前大多鄉村旅游地都開展了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的“農家樂”旅游活動,多數經營者一般只注重能給他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食宿服務,而對旅游項目的設計不愿投入較多的精力和財力;但有的經營者卻在房屋的特色裝修;菜肴的原生態風味;服務的鄉土味等方面花了很多的心思;比如他們可以種出“色彩田”摘要:春之麥苗最先給大地帶來綠色;金燦燦的油菜花渲染著春的風采;夏之荷;稻;秋之蕎;葵;桃花紅時楊柳吐翠,稻麥黃處綠蔭成行;“色彩田”如同繪在大地上的漂亮圖畫,會吸引更多游客留連其中;他們還會“導演”自家的耕作起居;他知道自家的“農耕生活方式”是鄉村旅游的一種“產品”;他珍惜自己的“竹籬茅舍”;他會用“轆轤”提水澆地;他戴“笠”荷“鋤”;他用“雞黍”款待游客;他會自釀村酒;他會以“雞犬之聲”來反襯鄉居的寧靜;本質地講,鄉村旅游區的農民應是“藝術家”;種地是種“圖畫”,居家過日子是“演繹農耕文化”,從而為游客們提供高品位;符合美學要求的旅游產品;

        二;鄉村旅游產品應注重產品特色

        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產品的同質競爭十分明顯,有時甚至一個鄉鎮內,村和村之間的競爭也非常厲害;再加上大多鄉村旅游地都沒有經過科學的規劃和項目的可行性論證,造成低水平重復投資現象普遍存在;不僅造成旅游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競爭導致經營者之間互相壓價,使游客形成了鄉村旅游產品就是低價位消費的固定思維;由于價格低又造成服務質量低下,最終產品形象遭到破壞;

        應該強調的是,特色是旅游產品的靈魂,是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源泉,是旅游業的生命;因為旅游很大程度是對“他文化”的一種欣賞和探求;鄉村旅游就是向都市游客銷售“特“;“異”,異于都市人文化常態的田園風光和古樸的農耕情調,是都市人夢寐以求的“心靈故鄉”;新西蘭的旅游人類學專家科林;比姆指出,“一個地方的獨特之處就是這個地方的主要財富……假如你們有獨特的建筑,那么就保護它們,并讓它依舊是古雅的模樣;假如你們有獨特的音樂;歌謠或舞蹈,那么你們就保護它們,讓它古色古香;假如你們有獨特的耕作方法,那么你們就保護它們,并教給他人;假如你們有傳統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護它們,并熏陶他人;千萬不要破壞這些資源!”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風;

        假如鄉村旅游產品沒有特色,其中的旅游活動和項目,各地都可以模擬,甚至超過原旅游地,那么此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將遭遇重大打擊;消除和避免這一現象的基本途徑是從鄉村的地方性探究開始,結合地方文化,提出適合自己的發展主題;總體上說,發展主題和都市文化的對比度越大,田園意味越濃,對都市人的吸引力越大;具體做法如突出鄉村自然景觀的優勢,引導游客領略獨特的田園風光;山水景觀,開展具有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滿足游客旅游審美的需求;突出鄉村的傳統文化優勢,充分挖掘古村;古鎮的文化內涵,包裝具有特色的傳統鄉土工藝技術,展示現代農業的科技水平,使游客在鄉村旅游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歷史知識;農業知識;現代科技知識,滿足游客物質和精神享受的需求;突出體現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飾;飲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動的規劃設計等方面,要盡可能體現出民族風貌;風情;習俗等特色,滿足游客對跨文化差異的了解;感受和體驗,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等等;

        有一個值得注重的新問題摘要:旅游是當地文化和外來文化交匯;沖撞的窗口,旅游活動本身就有“消弭文化差異”的功能,并且都市文化屬“強勢文化”,其對傳統文化的吸附和沖擊力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旅游地極易出現一種現象摘要:趨同于都市文化失卻本身特征,進而喪失鄉村旅游文化魅力;這就要求旅游地經營者“知己知彼”,能清醒識別地方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區別所在,也清楚兩種文化各自的精華及互補元素,不盲目自卑,也不盲目自負;以開放的胸襟和氣勢堅守一種立場摘要:在多種文化的交流沖撞中吸收“他文化”來營養自己,以“他文化”做自身文化的比較樣本,進一步“做大差異”,使自身文化特色更加彰顯;

        三;鄉村旅游產品應明確主題定位

        鄉村旅游地準確的主題定位是其成功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明確定位首先必須以客源為導向;鄉村旅游地依托城市經濟,以城市居民為主要客源;充分了解和分析城市客源市場需求特征,有利于避免都市近郊鄉村旅游地開發的盲目性,提高旅游主題定位的針對性;城市居民長期生活在高樓林立;喧囂擁擠;空氣污染;景觀呆板的城市,加之快速的生活節奏;激烈的社會競爭,使許多人產生了向往大自然;渴望放松身心;回歸大自然的強烈愿望;針對市場需求,我們必須積極創造美麗的環境;便利的交通;優質的服務;特色的項目,做到處處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遠;民風淳樸,充分體現人和自然的和諧融合;讓消費者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下榻農家庭院,品嘗山野菜;農家飯;或游走古宅深處,欣賞先人的杰作,感悟歷史的久遠;或圍坐篝火旁,燒烤野炊;享盡人間美食,觀民俗表演;盡享民風鄉土之情;或垂釣于田野池塘,體味鄉村文化;或徜徉田園,采摘時令蔬菜;新鮮水果,分享收獲的喜悅,讓消費者真正得到心靈的放松;其次,鄉村旅游地主題定位必須建立在相應的自然條件基礎之上;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將影響鄉村旅游開發的可進入性;景觀豐度及組合;生物類型及分布等;再次,鄉村旅游地主題定位需綜合考慮周邊資源類型;結構;交通等狀況等區位條件,區位條件是指特定旅游地相對于其它旅游地的位置和空間關系;最后,鄉村旅游地主題定位應進行社會經濟條件分析;社會經濟條件分析主要包括摘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旅游區農業發展狀況;資金投入;規劃建設用地條件等;

        四;鄉村旅游產品應實施旅游品牌戰略

        鄉村旅游產品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旅游產品要靠形象傳播使其為潛在的旅游者所認知,由情感認知度上升為美譽度,從而產生旅游動機,并最終實現出游計劃,也就是要實施旅游品牌戰略;所謂旅游品牌戰略,就是探究;設計;確定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通過不斷宣傳;推介進行廣泛傳播,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共識,并以此推動旅游目的地各項工作,提升旅游地區綜合形象的過程;

        品牌戰略的核心是要形成獨特的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品牌形象是旅游地區人文;自然;歷史;現代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涉及旅游產品的定性;定類;定位,關系到旅游產品對潛在游客的綜合吸引力;因此,旅游品牌形象的確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必須綜合運用美學;心理學;地理學;市場分析學;管理學等綜合學科對旅游地區進行科學;準確的評價;定位,才能真實;全面;準確地提煉出旅游地區的主題定位,反映出旅游地區的綜合形象;

        同時,要全方位開展品牌營銷;采取專業化的營銷手段,對旅游品牌進行整體營銷;按品牌推廣區域;推廣對象,采用電視媒體;平面媒體;網絡媒體;廣播媒體;戶外媒體等品牌推廣媒體,綜合運用視覺;聽覺;口碑;體驗等多種形象推廣方式,制定品牌營銷戰略和規劃以及中短期品牌營銷計劃,并按規劃計劃分階段實施;積極開展品牌推廣活動,召開品牌形象導入會,配合旅行社開展推廣宣傳活動,組織策劃旅游主題活動,開展重點城市定期推廣活動和海外宣傳活動,廣泛利用各種因素傳播旅游品牌形象;整合營銷渠道,有效整合政府;旅行社;旅游企業等營銷力量,統一營銷口徑,推出統一的宣傳片;宣傳畫冊;宣傳詞;解說詞;導游圖;宣傳徽標等宣傳資料,真正讓旅游品牌成為一件成熟的作品向受眾推出;

        五;鄉村旅游產品應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

        第9篇:都市農業論文范文

        論文內容摘要: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從旅游業綜合現狀和旅游流集散能力來看,其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造成這一不平衡性的主要因素是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旅游產業規模、旅游資源狀況以及客源接待和盈利能力等。南京都市圈地跨江蘇安徽,包括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和巢湖。本文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確定了都市圈旅游發展中心城市及各層級,并著力分析以中心城市為起、止點的旅游流及其影響因子,以及中心城市目標市場層級劃分。

        本文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選取2008年南京都市圈內各市旅游發展指標,運用聚類分析和相關性分析等統計方法,以SPSS17.0實現數據處理,研究圈內各市的旅游發展水平,確定圈內旅游業中心及各圈層。同時分析以中心城市為起、止點的旅游流規律及其影響因子,以及中心城市目標市場劃分。

        都市圈建立的意義在于打破行政界線,按經濟發展趨勢構筑相對完善的城鎮群體空間單元。南京都市圈是江蘇省著重建設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地跨江蘇安徽,目前包括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和巢湖。中心城市占據都市圈系統經濟發展高地,具有最高的經濟勢能和地位,它通過集聚與擴散兩種作用力的交互耦合,實現與周邊城市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動,促進各市旅游產業規模的提升和旅游業的發展。

        都市圈旅游中心城市及圈層分析

        影響旅游業發展水平的因素很多,影響力各不相同。本文選取的指標有:各市GDP、人均GDP、人口數、旅游接待總人數、平均逗留天數、人均消費、旅游總收入、4A以上景點數、星級飯店數、旅行社數、距中心城市交通里程(祁秋寅、張捷,2006),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市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通過SPSS降維處理(剔除因子載荷小于0.5的指標),最終保留的指標有GDP、旅游接待總人數、旅游總收入、4A以上景點數、星級飯店數、旅行社數。

        綜合以上指標對樣本進行聚類分析,采用K-均值方法,設定聚類數為3,可將8個檢驗城市旅游業綜合水平分為3個層級,第一層級為南京,第二層級為揚州和鎮江,第三層級為淮安、馬鞍山、蕪湖、滁州和巢湖。通過ANOVA檢驗得到顯著性水平均為中等或高度顯著。可見,從旅游業發展的角度,南京是都市圈旅游發展狀況優勢最明顯的城市,為都市圈的旅游業中心,揚州、鎮江為發展相對較成熟區域,其余5市旅游業綜合實力相對較弱。

        中心城市旅游流分析

        旅游流又稱旅游客流,指旅游者從出發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動形成的客流。影響旅游流的因素有:兩地距離和交通便捷度、旅游資源吸引力、經濟聯系、游客感知、旅游費用、接待設施等。都市圈旅游流是一個復雜系統,包括任何兩個城市之間的旅游集聚和擴散流,很難形成清晰的研究思路和結論。因此本文以中心城市為視角,分別研究南京作為其它城市目的地和客源地情況下,旅游流聚散規律及其影響因素。

        (一)中心城市旅游集聚流分析

        本文定義中心城市集聚流比例表示從各市直接來南京的客流占南京總客流的比例,它反映了圈內各市向中心城市提供客源的能力。可得的旅游流影響指標包括各地經濟水平、人口數、旅行社數、到中心城市距離、中心城市集聚流比例。本文運用雙側相關性檢驗,選用Pearson相關系數,得到表1。各市人口數、與南京距離這兩個指標同中心城市集聚比例無顯著相關,而GDP水平及旅行社數與中心城市集聚流比例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結果具有高度顯著性。

        由此可知,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旅游產業規模對旅游流的產生具有重大影響,而人口數,與中心城市距離并不能成為促進其它各市產生旅游流的顯著因素。這表明旅游流的產生更加依賴經濟發展的規模和質量。中心城市要吸引都市圈內更多的客源,除了自身發展之外,更要加強圈內各市產業的合作,從而提高各市輸送客源能力,實現共贏。

        距離因素在都市圈內部產生旅游流方面的作用并不顯著,這與以往一般性認識有悖,隨著近年來都市圈交通的日益發展和同城化進程的推進,市場對距離這一要素的敏感程度正在消減。

        (二)中心城市旅游擴散流分析

        中心城市擴散流比例是指直接從南京所往城市的旅游客占該城市總客流的比例。它反映了圈內各市吸引中心城市客流的能力。

        如表2所示,中心城市擴散流比例與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住宿接待條件(星級酒店數)有高度相關性,同旅行社數也有一定相關性,且前者比后者相關性更顯著。這表明,由于中心城市消費能力相對較高,旅游方式多元化,游客對星級酒店的需求高于對旅行社的需求。中心城市擴散流比例還與當地旅游總收入高度相關,表明中心城市是各市旅游業重要收入來源,各市應當對中心城市這一巨大市場予以重視。同時,旅行社和星級酒店對各地旅游總收入的貢獻很明顯,但顯然星級酒店與旅游收入相關性更大,這印證了過夜游客消費貢獻更大這一觀點。

        中心城市旅游目標市場空間定位

        由上文分析可知,中心城市的集聚流主要受都市圈各市GDP和旅行社數影響,因此選取南京周邊7市GDP和旅行社數作為指標計算因子得分,按得分將南京目標市場劃分為兩個層級,第一層級為揚州、鎮江、淮安,它們均在江蘇省境內,旅游業綜合水平為都市圈前三位(除南京),可將它們看成南京周邊旅游目標市場的核心市場。第二層級為其他4個城市,它們均在安徽省境內,可見省際行政界線對都市圈旅游流集散有一定影響。它們的旅游業綜合水平在都市圈中處于末位,旅游流產生能力尚待提高,是南京周邊旅游市場的潛力市場。以上劃分均是基于都市圈內部而言。

        對于第一層級市場,應充分利用優勢,進一步加強旅游同城化進程,將鞏固高品位的傳統景區與開發新旅游模式相結合,鞏固市場份額。對于第二層級城市,急需打破省際和市際行政界線和經濟壁壘進行區域合作,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和模式升級,最終提升市場份額。

        結論與對策

        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從旅游業現狀和旅游流集散能力的角度來看,其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造成這一不平衡性的主要因素是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旅游產業規模、旅游資源狀況及客源接待能力。要提高都市圈的整體產業競爭力,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提升實力。影響旅游流的主要因素是GDP和旅游產業規模,各市要提升經濟實力,優化擴大旅游產業規模,為旅游流的聚散提供可能。其次,加強內部合作。一定區域旅游經濟整體水平由各城市的競爭、分工與合作決定,而區域的整體發展又影響著城市的興衰(葉依廣、周蕾,2004)。

        參考文獻:

        1.張強.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組織研究[D].蘭州大學,2008

        2.祁秋寅,張捷.我國省際旅游經濟影響因素分析[C].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200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1页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按摩不卡 | 欧美制服丝袜另类日韩中文字幕 | 亚洲福利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