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臘八粥的詩句范文

        臘八粥的詩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臘八粥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臘八粥的詩句

        第1篇:臘八粥的詩句范文

        有趣的臘八節作文500字左右有哪些?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共同閱讀有趣的臘八節作文500字左右,請您閱讀!

        有趣的臘八節作文500字左右1今天是臘八,可惜好多天天被學習搞的暈頭轉向如我的人是記不清這些日子的。一早起來,我用高壓鍋做了小米粥,煮了雞蛋,這才跑到網上,這也算一種統籌安排時間的方法吧,做飯上網兩不誤。看到搜狐社區首頁有關于臘八的來歷,教做臘八粥之類的帖子,這才恍然,原來是臘八啊。

        曾經,我也很喜歡喝臘八粥。母親用紅棗、花生、大米、核桃仁、栗子、綠豆、紅豆之類加上白糖熬成的熱騰騰的粥在我眼里曾經是不可多得的美食,當然,并不需要在臘八,平常也可以吃得到,但是要看母親有沒有時間,有沒有心情。每當母親說要熬臘八粥了,那我會開心的幫母親剝栗子、花生等等,還熱心的盡可能湊著八種原料,回想起來,吃臘八粥是一件很麻煩很熱鬧的事。

        而如今,小吃攤上隨處都可以買得到的八寶粥讓臘八粥對我的吸引力消失貽盡,只要想吃,出門就可以買的到。我再不會對母親央求:“今天我們做臘八粥吧。”只因為,實在沒必要費工費時去準備那些東西,真想自己做,超市里就可以買到一應俱全的材料,而失去了準備的那番忙碌,喝臘八粥也便沒有了以往的樂趣。有時候,我們所在意的,真的并不是事情的結局,而是完成這件事的過程而已。就象臘八粥,沒有了為其忙碌的必要,品嘗起來便仿佛失去了當日的香甜。

        臘八是如此,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也是如此。當月餅不再是只有八月十五才可吃到的美味,中秋節在我的眼里便黯然失色。當新衣服不是只有在新年才能穿上身,只要想買,隨時隨地就可以購置新衣;當麻花、丸子、耦合之類不在是必須在年前準備的美食,只要想吃,隨時都可以吃得到,春節在我眼里便也成了越來越不熱鬧的節日。為什么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只因為,已經沒有什么能令人企盼的東西。曾經和母親忙碌著擰麻花、炸耦合的我已經一去不回了,取而代之的,是年關將近卻暗暗嘆息又老了一歲。似乎只是眨眼之間,曾經以為會是多么幸福的明天,擺在眼前時也不過如此,原來,幸福只是一種感覺。

        有趣的臘八節作文500字左右2再有幾天,就該過臘八節了。說起臘八節和喝“臘八粥”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的`來歷和喝“臘八粥”的緣由,恐怕不少人還真說不上個子午卯酉來。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紅絲等。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最為講究,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臘八粥吃了幾天還有剩余的,是個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

        有趣的臘八節作文500字左右3今天是臘八節,我們最期待的當然是吃臘八粥了。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僅書面記載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至遲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而直到今天,喝臘八粥這個習俗一直被流傳下來。

        我放學回到家中,準備吃臘八粥了。我跑到廚房問媽媽臘八粥好了沒?結果媽媽說正在準備做,我想我都急著吃了,還沒好。不過也好,以前每次都是吃做好的,卻沒見過怎么做的,這回可以親眼看看媽媽做臘八粥了,也不錯哦。

        我看見媽媽準備了一些食材,包括:大米,黃小米,糯米, 高粱米,紅小豆,蓮子,桂圓,花生米,紅棗,白糖等等。光看這些材料我就讒得不行了,難怪那么好吃了,材料豐盛啊!媽媽先將蓮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沒,再放入蒸籠,蒸熟后拿出來放著。接著媽媽又將桂圓去掉皮、核,只要肉。最后將鍋內放入適量的水,然后把紅小豆、花生米等倒入鍋內一起煮,10多分鐘后又將大米、黃小米、糯米倒入鍋內一起煮。將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時,把蒸熟的蓮子倒入粥內攪拌均勻,開鍋后再煮一會,盛入碗里,撒上一些白糖。這樣美味的臘八粥就出爐了,我一連吃了三碗,真爽。

        有趣的臘八節作文500字左右4“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每當到了臘八節,我的心情也跟著舒爽起來,嘴里自然而然地哼起這通俗易懂又好聽的童謠。

        媽媽聽了,便神秘地對我說:“你總哼唱臘八粥,想不想親自動手做一次啊?”“好啊!好啊!”我開心地跳起來。

        我和媽媽從網上查到,臘八粥是由紅棗、蓮子、紅豆、花生、黑豆、麥仁、百合、糯米、香米等材料制成。接下來就去購買材料,我和媽媽去了超市,經驗不足的我把豆子、花生、香米們各抓了一把放進袋子,媽媽趕緊阻止了我的手,并對我說:“豆子要挑沒有蟲眼的,米要顆粒飽滿的。”我又把那些豆子,花生分類放回去,然后又按媽媽的要求一粒一粒精心挑選。回到家,媽媽先泡好紅、綠豆和蓮子,然后去淘糯米。紅豆和綠豆像是一對好兄妹,一起遨游在海洋里。過了一會后,媽媽叫我把材料洗干凈然后放到電飯煲里,再放上清水。我問:“媽媽,不放糖?”媽媽把電飯煲插好,對我說:“先放糖會粘鍋,所以等煮好以后再放。”

        臘八粥要煮一個小時,在這期間要不定期地查看和翻攪,才能保證臘八粥不粘鍋。一個小時之后,媽媽揭開鍋,放進了糖,我再旁邊看了一眼,原來粒粒分明的材料都變成糊糊的棕紅色,跟我以前吃的紅豆湯的顏色很像,看起來十分好吃,飄出的香味引得我想大快朵頤一番,可媽媽說放完糖還得攪拌煮一會,然后蓋上電飯煲,烹煮5分鐘。我在一旁看著電飯煲中的一縷縷香氣飄出來,鉆進我的鼻子,又從嘴巴出來。5分鐘終于過去了,我覺得這5分鐘比一小時還要長。

        媽媽將插頭拔掉,用勺子盛了一碗臘八粥給我,咦?怎么那么稀啊!原來沒有經驗的我和媽媽把水放多了,不過還好,冰糖放得多,味甜不膩人。

        雖然自己做的臘八粥沒有街上買的好吃、好看,但是我覺得這個比街上買的更有意義、更營養、更衛生。喝著自己做的臘八粥,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濃厚的節日氣氛,還有中國傳統民俗那迷人的魅力。臘八粥中蘊含著祈求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喝著臘八粥,希望來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有趣的臘八節作文500字左右5“好香啊。”農歷臘八的早上,一起來,我就聞到了一股香味,匆匆穿好衣服,來到飯桌前。這時,一碗粥浮現在了我的眼前,正準備拿起筷子好好品嘗一番,媽媽突然走過來笑笑說:“小饞貓,你知道這是什么粥嗎?”

        我搖了搖頭。

        “這個是臘八粥,每年農歷臘八,人們都要吃臘八粥。”媽媽說著,拿起勺子了一點粥,吃了下去。“說起臘八粥的來歷,那就悠久了。你想不想聽?”

        我開心的笑了:“肯定啦,了解一下也好嘛。”

        媽媽念念有詞的講解著臘八粥的來歷:“好了,我開始講了: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饑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于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羅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后,很快蘇醒過來,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后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里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后,再分給窮人食用。后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臘八粥作為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從此,每年農歷臘八,人們都要吃臘八粥了。”

        我用湯勺輕輕地在碗里的四周劃了幾下。然后,舀一勺放進嘴里,粥熬得爛爛的,不用嚼,很快融化了,嘴里還留有余香。喝下了這碗臘八粥,我的心就暖了起來。

        有趣的臘八節作文500字左右6農歷臘月八日是我國傳統的臘八節。在這一天,全國大部分地區還保留著臘八節的傳統習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

        臘八粥是每年這一天,奶奶必給我熬的。傳說,在古時候,是因為惡鬼總在農歷臘八這天出來嚇唬小孩。然而這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單怕赤(紅)豆,所以有了“赤豆”打鬼的說法,于是大人們便用赤(紅)豆、綠豆、花生、葡萄干熬成臘八粥,也就是八寶粥。望著那紫盈盈的米粥,用勺子舀一點紫粥,細細品味,會讓你覺得這不是粥而是一個小型的豆類展示會。豆子的清香味道配上米的香醇,那香香的味道,不由得令你再喝一碗這紫粥。

        喝完臘八粥,便開始要做第二件事,那就是臘八蒜,在臘八這天泡上的蒜頭,到除夕那天,不再是白色,而是綠色或黃色。綠色的蒜頭綠得晶瑩剔透,猶如一塊無瑕的翡翠,黃的蒜頭則如一個個味道甘甜的杏干,吃著翡翠、杏干樣的蒜頭,恨不得讓你再多吃幾個味道美味的餃子。首先,我按照奶奶的吩咐從櫥柜里找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密封罐,接著將紫皮蒜頭去皮放入罐中,最后將陳醋放入密封罐中,蓋好蓋子,將一罐臘八蒜放入壇中。

        忙了除夕的用品,我便開始準備過年的食品了。首先,我將各種水果、干果、瓜子放在桌子上,再把桌上的盤子清洗干凈,將干果、瓜子、水果一個個的放入盤中,奶奶在一旁笑盈盈的`說道:“我的靜靜長大了。”擺放好拼盤,望著桌子上那五花八門的拼盤,我從心里不禁地笑了,畢竟這是我一番辛苦擺出來的。

        在這一天,這還從奶奶那知道了北京過臘八節的習俗,得知,來北京的臘八節不僅要吃臘八粥、泡臘八蒜,還要喝一大碗熱熱的羊骨頭湯。因為這了這天,天氣便越來越冷了。

        第2篇:臘八粥的詩句范文

        做粥的主料可以改變,白米粥、綠豆粥、玉米粥、臘八粥,就連菱角粥、蓮子粥現在也已不算稀奇。粥喝得多了,慢慢地就喝出了花樣。皮蛋瘦肉粥、牛肉粥、雞肉粥,幾乎每天都可以不重復的。再往粥里加些枸杞、栗子、葡萄干,難怪現在喝粥似乎又成了一種時尚。

        說起食粥來,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伴隨衣耕文化而來的。《周書》就有“黃帝始烹谷為粥”的記載。閑暇之余,陶然食粥是快樂的。唐詩中就有不少咪粥之言,李商隱曾云“粥香餳白杏天花,省對流鶯坐綺筵”,白居易也有“留餳和冷粥,出火煮新茶”的詩句。文人雅士食粥是有緩有弛的,是用心體味感覺的,所以他們能吃出情調來,而鐘鳴鼎食的貴族自然體會不到這其中的樂趣。有一個常用的成語也是說粥,“僧多粥少”中的僧人每日清晨食粥,粥體現了他們安貧樂道的仙風禪骨。

        醇香的腐乳,濃香的醬菜,都是食粥的絕佳伴侶。但總覺得粥還應是樸素的,一碗清湯寡水可能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卻可以使人們延年益壽。只供王侯將相們享用的花粥、藥粥并不是粥,是失去了本色的混合雜物。

        我曾經最不愛喝粥,但是當有時宴請之后,肉吃得多了,腸胃也就“抵制”了。不得不去喝粥,而粥喝得多了,喝得久了,也慢慢有了感情。相信世上絕大多數人,也都是粥的“愛戀者”。粥,柔軟滑膩,極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兒童、老者、病人來說都是絕佳的食品。市場上出售的五谷雜糧我們都可以做粥。春喝小米粥,夏喝綠豆粥,秋喝山藥粥,冬喝白薯粥,一年四季都不重樣,常吃還能促進健康。

        而日復一日,粥也從來沒有嫌棄過我們,當我們因為大魚大肉而吃不消的時候,它歡迎我們的歸來。夏日里,那一碗清涼的綠豆粥去熱敗火,舒肝清胃,就更似是一劑良藥。尤其是當我們生病了腸胃不適之際,各種美食已紛紛“背叛”之時,惟有粥能忠心不變,對我們不棄不離。

        第3篇:臘八粥的詩句范文

        二十四節氣是從古代沿用至今的一組節令,用以表征一年中天文、季節、氣候與農事的關系,它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二十四節氣最早起源于黃河流域,最初只有夏至和冬至2個節氣。到春秋時期,又定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隨后又增加了春分、秋分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戰國后期的《呂氏春秋》一書中,節氣又演變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8個節氣。后來,人們又根據日、月的運行位置以及天氣變化等自然現象,把一年平均分為了二十四個節氣,并命名了每一個節氣。后來,隨著對歷法的不斷改進,在西漢《淮南子》一書中記載的二十四節氣,已與我們今天沿用的二十四節氣完全一樣了。

        在這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用來反映四季變化的,其中前4個反映了四季的開始,后4個則反映了太陽高度的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和大寒反映氣溫的變化,表示不同時期的寒熱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的變化,表示了降雨和降雪的時間和程度;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小滿、芒種反映的是作物的成熟和收成狀況;驚蟄和清明則反映了自然物候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智慧。我們后人在享用先人的文化遺產時,也不由得欽佩先人的創造力。

        在中國還流傳著一首頗具文學色彩的《二十四節氣歌》,即:

        西園梅放立春先,云鎮霄光雨水連。

        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好,谷雨西廂宜養蠶。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滿布庭前。

        隔溪芒種漁家樂,農田耕耘夏至間。

        小暑白羅衫著體,望河大暑對風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處暑西樓聽晚蟬。

        翡翠園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華天。

        枯山寒露驚鴻雁,霜降蘆花紅蓼灘。

        立冬暢飲麒麟閣,繡襦小雪詠詩篇。

        幽闔大雪紅爐暖,冬至琵琶懶去彈。

        小寒高臥邯鄲夢,捧雪飄空交大寒。

        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二十四節氣也出現在很多古代詩詞中,就讓我們跟著經典詩詞的韻律,開啟一次二十四節氣之旅吧。

        立春

        每年公歷的2月4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315度附近,即為立春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在中國文化中,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春天的開始。農諺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立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

        立春作為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當時一年中只有八個節氣,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編纂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在漢代以前,歷法曾多次變革,那時立春被定為春節(并非歲首),直到民國時期,春節被定為每年的正月初一,立春則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流傳至今。

        在立春之日,入夜后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指向東北。

        立春時節有許多風俗。在陜西長安、關中地區,人們喜歡佩燕子,即用彩綢剪成燕子的形狀戴在胸前,寓意幸福吉祥;而在銅川一帶,則在小孩的帽子上縫上布制的公雞,祝愿“春吉(雞)”。在古代民間,掛春幡、貼宜春字畫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送春牛圖、糊春牛、打春牛以及迎春、啃春等活動也是百姓們迎接春天的重要方式。

        雨水

        每年公歷的2月19日前后,太陽移至黃經的330度附近,即為雨水節氣。雨水,意味著降雨就要開始。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較為寒冷,只見雪花而雨水稀少。到這一節氣之后,氣溫會升至零度之上,并開始有了淅瀝的雨水。

        民間常有“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的說法,這說明雨水這一節氣對于農業生產非常重要。春天正是農家備耕的時節,雨水的豐盈與否與作物的長勢關系密切,因此也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雨水時節沒有太多的農活要做。舞龍燈、舞獅子、唱大戲等活動仍在輪番上演,大家仍處在過年的興奮之中。元宵節一般也在這一節氣前后。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夜謂之宵,故名元宵節。這一日,民間有觀花燈、吃元宵的習俗。

        雨水節氣一過,農家便開始忙著春耕了。

        驚蟄

        每年公歷的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的345度左右,即為驚蟄節氣。蟄,意為“藏”,到了這一節氣,春雷漸至,大地回暖,冬眠的動物陸續酲來,田間的春耕開始了。

        驚蟄與人們常說的“二月二,龍抬頭”有著密切的關切。《易經》中說,二月二這一天之前,雖然已屬春天,但仍蜇伏著,稱之為“潛龍在淵”。而這一天之后,陽氣上升,春意隱現,故稱為“見龍在田”。這也說明,龍出現了,一切開始嶄露頭角。有人相信,到每年農歷的二月二這一天,二十八宿中的“龍”――東宮七宿所組成的一個龍形的星座,其類似龍角的部分就會仰起。

        龍抬頭后,驚蟄雷動,各種蟲蝎都出來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有炒蝎豆的風俗,其實就是炒黃豆,寓意炒死對作物有害的毒蟲以除害。但也有一些地方炒的是玉米、糯米以及麥子等。而在云南傣族和廣西仡佬族居住的一些地區,炒制的則是真正的蟲子。

        在驚蟄時節,老百姓們也喜歡吃梨,寓意著遠離蟲害和疾病。

        春分

        每年公歷的3月21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的0度。是日,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平分,即為春分節氣。另一種說法認為,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而這一節氣正好在春季的中間,故為春分。春分之后,陽光直射點逐漸北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

        俗語說:“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過了春分,便是“一場春雨一場暖”,這也意味著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入最繁忙的階段。為了讓作物有良好的長勢,這時的田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的春分時節,有人會挨家挨戶地送春牛圖。他們在紅紙或是黃紙上印上全年的農歷節氣以及農夫耕地圖,在每戶人家門口說唱,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的話,直到主人給錢為止,俗稱說春,而說春人則稱為春官。

        粘雀子嘴也是老百姓們常有的春分活動。這一天,農民們在家里吃湯圓,還把不包餡料的湯圓用竹桿叉起來,立到田邊地坎,稱為粘雀子嘴,以免雀子來吃莊稼。

        放風箏也是春分時必有的活動。無論大人、小孩,都會來到空曠的地方放風箏。他們所放的風箏也樣式各異,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等,大的有兩米長,小的也有兩、三尺。這些風箏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但大多都是自家糊制的。人們放飛的不僅是一年春來到的美好心情,更有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作物大豐收的美好祝愿。

        在春分,老百姓們開始掃墓祭祖,也稱為春祭。掃墓開始前,先要在祠堂進行祭祖儀式,然后掃祭遠祖墓,最后分房掃各房祖墓。大部分客家地區的掃墓都是從春分或是更早一些開始的,直到清明才結束。

        “豎蛋”是春分時節最為有趣的活動。人們選擇一個光滑、新鮮的雞蛋,輕輕地在桌子上豎起來,雖然很難做到,但依然有很多人成功地豎起了雞蛋。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傳唱千年的詩句道出了清明這一節氣的獨有特點。每年公歷的4月5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5度時,即為清明節氣。清明位于仲春與暮春之交,《歲時百問》中說道:“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從農業生產上來看,清明時節,氣溫回升,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光,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等農諺。

        但是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又有著特殊的含義。按照舊俗,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帶上酒食、果品和紙錢等,來到故去的親人墓前清掃、祭奠。直到現在,這一習俗仍在沿用。

        此外,在清明的前一、兩天,是為寒食節。在這一天,百姓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為了防止寒食傷身,這一天也有許多傳統的體育活動用以鍛煉身體,比如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放風箏等。

        谷雨

        每年公歷的4月20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的30度時,即為谷雨節氣。這是中國文化中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是日,柳絮飛揚、牡丹吐蕊,初夏將至。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更多,對谷類作物的生長影響非常大。

        對于漁家而言,谷雨的到來意味著海水回暖,魚行淺海,是漁家出海捕魚的好日子。為了能夠出海平安、滿載而歸,漁民們在這一天都要進行海祭,以祈求海神的保佑。時至今日,在山東榮城一帶,這一習俗仍非常流行。

        此外,在西北地區也有洗桃花水浴(舊稱谷雨時的河水為桃花水)以避禍消災的習俗;而山西、山東一帶還有貼“禁蝎”符的習俗,以驅除害蟲、保佑作物豐收;而在南方,谷雨時節摘茶、飲茶則是這一節氣必不可少的活動。

        “谷雨三朝看牡丹”,賞牡丹也是這一時節重要的娛樂活動。現在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多在谷雨時節舉行牡丹花會,供人欣賞。

        立夏

        每年公歷的5月5日或6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45度時,即為立夏節氣。這之后,雨水和雨天更多了,夏收作物也進入了生長后期,而水稻栽插和其它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大忙時期。

        立夏的很多習俗都與“吃”有關,如吃由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和白粳米同煮而成的“立夏飯”;閩南地區吃摻入海蝦的面條(“蝦”與“夏”同音,蝦煮熟后變紅,寓意吉祥);湖南長沙食用摻有豆腐干、蒜苗、豬肉和筍丁的米粉糊(稱為“立夏糊”);在湖北一些地方還有食用草莓的習俗吃“烏江飯”則是江浙、兩湖、江西和安徽等地的古老習俗。而在北方,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故北方人在立夏時喜好吃夏餅、面餅和春卷等等。

        雖然全國各地吃法不同,但“立夏蛋”卻是最為經典的立夏小吃。用紅茶或是胡桃殼煮的蛋,稱

        小滿

        每年公歷的5月20日或21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60度時,即為小滿節氣。此時,大量降雨出現,夏收作物已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長旺盛,而秋收作物則播種在即。由于大麥、冬小麥等籽粒漸漸長大,但尚未飽滿,故稱為“小滿”。

        舊時,用水車車水排灌為農事中的大事。在海寧一帶,小滿之前便有“搶水”儀式。他們確定好“搶水”日期后,便在當日黎明群體出動,燃起火把,在水車的車基上放上麥糕、麥餅、麥團,之后踏上水車、引水入田。

        在一些地方,還有祭車神的民俗。在車水之前,在車基上放置魚肉、香燭等進行祭拜,并且擺上一杯白水,在祭拜時將其潑入田中,寓意水源涌旺。

        小滿前后也是吃苦菜的季節。這時的苦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是老百姓飯前的常備菜肴。當年中國工農時常以苦菜充饑,借此度過了種種艱難困苦,故而在一些地方苦菜又稱為“菜”。

        芒種

        每年公歷的6月6日或7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75度時,即為芒種節氣。這一節氣之后是我國華南、東南地區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時節,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陸續進入梅雨季節。這時,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的種子已經成熟,需要搶收;而晚谷、黍等夏季作物又需要播種,故而這時是最為農忙的時候,故又稱為“忙種”。

        芒種時節,百花開始凋零,在民間又有祭祀花神的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又感激花神,盼望來年再會。

        在皖南地區,有“安苗”的習俗。每到芒種時節,家家戶戶都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谷物、瓜果、蔬菜、家畜等形狀,并沾上蔬菜汁,作為祭祀品,祈求五谷豐登、平安吉祥。

        這一時節也是南方梅子成熟的季節,但由于新鮮的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入口,故而南方人常在這個時節煮青梅食用。

        夏至

        每年公歷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90度時,即為夏至節氣。據《恪遵度憲抄本》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極也。”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夏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

        過了夏至,由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因而午后到傍晚常易形成雷雨天氣,但來去很快。此時,我國南方的大部分區域的農作物生長非常旺盛,而北方的草原牧區則開始了水草豐滿的黃金季節。

        夏至后,天氣開始進入伏日。伏日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一直到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結束。在伏日里,人們容易食欲不振,較往日消瘦,謂之“苦夏”,或“枯夏”。在山東,有的地方則食用生黃瓜和煮雞蛋來防治“苦夏”。

        由于夏季炎熱,大家就想出了許多辦法來消暑。如蘇州一帶好喝“七家茶”,小孩子要吃“貓狗飯”,同時多吃冷食、瓜果、酸梅湯等。而此時的西瓜、苦瓜也是消暑佳品。除了食品,雨傘、扇子、涼帽、竹席甚至瓷枕、竹枕都成為了防暑用具。此外,涼亭賞夏也是在盛夏時節的一項防暑活動。而且,夏日的水邊也成為人們消暑的好去處,游泳戲水讓人們在炎炎夏日中也一樣盡興。

        小暑

        每年公歷的7月7日或8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05度時,即為小暑節氣。小暑是相對于大暑而言的,此時并非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而為小暑。這時的氣溫相對較高,農作物生長得也最快,而旱、澇、風災也是較為嚴重的時期,搶收搶種、防旱排澇是這一節氣中主要的農事活動。

        過去民間在小暑時有“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并且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由于進入伏天,民間還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之說,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是代表喜慶圓滿的,再加上煮雞蛋、水面、炒面,以及鮮藕和各色瓜果蔬菜等,給人們在夏日里帶來絲絲愜意。

        大暑

        在每年公歷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20度時,也就是大暑節氣。顧名思義,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這時日照最強,氣溫最高,雨水和雷暴也是家常便飯。由于雨水多,易形成洪水,所以大暑時節不僅要防暑,還要防汛。農諺“禾到大暑日夜黃”,及時收獲早稻,不僅可以在暴風雨中減少損失,也可以為晚稻的種植爭取足夠的時間。

        大暑氣候炎熱,酷熱多雨,而西瓜、綠豆湯、酸梅汁則是消暑必不可少的食材。

        炎炎大暑,卻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再加上嬌艷欲滴的荷花,讓人們在灼熱難耐的夏日中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在鄉野田間、茶余飯后,斗蟋蟀也是一項有趣的娛樂項目。

        立秋

        每年公歷的8月8日或9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35度時,即為立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宣告酷暑離去,秋之將至,也表示草木開始孕育結果了。此時早稻收割,晚稻宜栽,秋作物開始進入重要的生長發育期。

        進入立秋后,天高氣爽,月明風清,天氣一天天地開始轉涼。但由于盛夏剛過,余溫猶在,“秋老虎”的威力仍然不減。

        在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郊外祭祀迎秋,并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此外,不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會在立秋收成之后挑選一個黃道吉日,用以祭拜上蒼和祈求祖先庇佑,并且嘗試新米,以慶祝五谷豐收。此外,啃秋(主要是啃西瓜、香瓜、山芋、玉米等)、咬秋(包餃子)、吃秋桃也是人們慶祝立秋的習俗。

        經過了炎熱的夏天,秋風乍起,人們便會胃口大開,以補償夏天的損失,于是便有了“貼秋膘”一說,這在河北、北京一帶非常盛行,而補的食物則多為肉類,如燉雞、烤肉、燒魚等等。

        處暑

        每年公歷的8月23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50度時,即為處暑節氣。“處”意為躲藏、終止,這也表明了夏天的結束,以及氣候由炎熱開始轉向涼爽,此時黍、稷、稻、粱等農作物開始成熟。

        進入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祝“中元節”等祭祖活動。而此時秋高氣爽,也正是秋游的好時節,民間常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正是體現了“迎秋”之意。

        對于沿海的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是開漁的時候,在浙江沿海,每年都會在東海休漁結束的時候舉辦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出海。而正是在這以后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可以品嘗到多種多樣的美味海鮮。

        在民間,處暑也有吃鴨子的習俗。鴨子味甘性涼,正是當季的好食品。直到現在,北京一帶仍保留著這一傳統。

        白露

        每年公歷的9月8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65度左右,即為白露節氣。這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隨著天氣轉涼,空氣中的水蒸氣夜晚時會在草木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即為白露,這實質上說的是晝夜溫差很大。

        從農業的角度來說,這時全國各地的莊稼大都成熟,豐收在望;而西北、東北和華北地區的冬小麥已開始播種,下一個農忙季節又將到來。

        白露時節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除了白露,太湖附近的人們還會在正月初八、清明和七月初七舉辦祭禹王的香會,不過祭祀仍以清明和白露時節為主。除此之外,他們還要拜祭土地神、花神、門神、姜太公等等。在福州一帶,人們還好吃龍眼,據說白露時節吃龍眼可大補身體。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而白露米酒和白露清茶則是南京一帶必備的飲料。

        秋分

        每年公歷的9月23日前后,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80度左右,即為秋分節氣。與春分一樣,秋分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各為12小時。同時,中國傳統上以立秋為秋天的開始,霜降為秋天結束,秋分恰好位于中間,故此為秋分的另一層含義。

        秋分時,深秋還未來臨,不過夜晚逐漸延長的現象更加明顯,晝夜溫差越來越大,氣溫也不斷地下降,正是“一場秋雨一場涼”。由于氣溫下降較快,這時的農活就顯得非常繁重,既要搶收秋收作物,又要早播冬季作物,故而有“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的農諺了。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秋天的天空明凈清透,月明星現,正是賞月的好時節,不過后來這賞月的好時節被中秋節搶去了。但與賞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卻一直流傳至今,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等。

        同春分一樣,秋分“豎蛋”的游戲也是人們喜歡的娛樂項目之一,民間也有“秋分到,蛋兒俏”的說法。

        寒露

        每年公歷的10月8日或9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195度左右,即為寒露節氣。顧名思義,此時的氣溫更低于白露時節了。如果說白露時沿有余暑,那么到了寒露時,天氣則開始由涼轉冷了。此時,華南地區雨量減少,而東部則是雨水綿綿,霧霾盛行,這對于秋后農作物的生長極為不利。

        盡管天氣轉冷,但寒露仍適合外出運動,這段時間恰逢重陽節,更是人們登高望遠、遍插茱萸以及賞秋菊的好時節。

        每年的9至10月份,正是螃蟹肥美之時,所以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為最隆重之事”。《紅樓夢》中的薛寶釵曾寫過“螃蟹詠”,正是應此景:

        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

        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除螃蟹外,寒露蜜桃這種北方晚熟的桃子,也是大家頗為喜愛的水果。

        霜降

        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10度左右,即為霜降節氣。此后,天氣較寒露更為寒冷,動物或開始冬眠、或開始為過冬儲存食物。

        隨著霜降的到來,北方大部分區域的秋收已經結束,而南方則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秋忙,其它的草木也開始變黃,大地呈現出一片深秋景象。

        在古代,立春之日為開兵之時,秋分之日為練兵之時,而霜降則是收兵之時。所以霜降前夕,官員們都要全副武裝,進行收兵儀式,以戒除不祥、保障太平。而黃河以北的老百姓們則會在這一天買柿子和蘋果,意為事事平安;商人們則會把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圖個“利市”。

        霜降也有美景,詩云“霜葉紅于二月花”。霜降過后,楓樹、黃櫨樹的葉子在秋霜中變成紅色和黃色,漫山遍野、如火如錦,艷麗怡人,于是人們會三五成群,登山賞葉。

        立冬

        每年公歷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25度左右,即為立冬節氣。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的秋收已接近尾聲;江南地區正在搶種晚冬麥;而華南卻是種麥的最佳時期。

        立冬,不僅是中國文化中冬季到來的標志,還曾被視為歷年之首。如農歷十月初十的“十月節”就是哈尼族人各項節日中最為盛大的一個,每到立冬,家家戶戶做糯米粑,釀美酒,歡歌笑語慶佳節。

        在食俗方面,北方人喜歡在立冬之日吃餃子,意為秋冬之交;浙江紹興則是開釀黃酒之日,同時還要祭祀酒神,祈求福祉;而湖南等一些地區則會熏制臘肉。

        小雪

        每年公歷的11月22日或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40度左右,即為小雪節氣。小雪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事進入冬季管理階段。這時偶爾會有飄雪,但雪量很小,而且通常由于天氣還不太冷,雪邊下邊化,稱為“濕雪”;有時還會雨雪同下,是為“雨夾雪”;還有時會降下如米粒大小的冰粒,稱為“米雪”。

        北方小雪過后,果農們要開始為果樹修枝,以草秸包扎株干,防止果樹受凍;而一些過冬用的蔬菜則用地窖或是土埋的方式進行保存。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在這個節氣就開始準備過冬用品了,如御寒的衣物、手爐、棉簾等。

        大雪

        每年公歷的12月7日或8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55度左右,即為大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大雪節氣,雪往往下得大,范圍也廣,天氣則更冷。它與小雪、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直接反映降水程度。這時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都降到了零度以下。

        大雪覆蓋在地面,可以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圍的溫度;同時雪化后的融水又可以增加土壤的水含量,可以給作物的春季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此外在雪水中含有較豐富的氮化物,可以當作肥料,故而有“瑞雪兆豐年”之說。

        有農諺說“大雪紛紛是旱年,造塘修倉莫等閑”。冬日里男人們加緊興修水道或積肥造肥,婦女們則三五成群地做起針線活。

        由于天氣寒冷,人們戶外的活動明顯減少,但滑冰、滑雪、打雪仗、堆雪人等戶外運動仍是非常常見的冬季活動。

        冬至

        每年公歷的12月22日或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70度左右,即為冬至節氣。古人云:“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日冬至。”從天文學角度看,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北移,北半球的白晝逐漸變長。冬至過后,全國各地都進人了一年當中最寒冷的階段,即開始進人數九寒天。

        冬至過節始于漢代,盛于唐宋。在漢代,冬至這一天要全國放假,大家走親訪友、相饋美食;在唐宋時期,冬至這一天皇帝要率領百官們到郊外進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們則在這一天向父母尊長參拜。在古人眼中,“冬至大如年”。

        冬至還有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如在山東濟南等地,官府慶賀冬至如慶春節;有的地區的官員們還舉行酒會,畫“消寒圖”;有的地區的老百姓畫“九九圖”,同時親朋好友們還會互贈保暖用具。

        在我國的部分地區,冬至中午要祭拜祖先,有些名門大族甚至會開宗廟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這與清明時的祭祖合稱為“春冬二祭”。在臺灣地區則有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他們用糯米粉捏出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祿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熟,用以祭祖。冬至祭祖在臺灣一直流傳至今。

        冬至的飲食習俗在各地也各有千秋。北方吃餛飩,西北吃水餃,江浙一帶則吃湯圓和麻糍。在北方的一些地區,在冬至還有吃羊肉的習俗。

        小寒

        每年公歷的1月6日左右,太陽運行到黃經的285度左右,即為小寒節氣。小寒還處于“二九”的最后幾天,還沒有進入全年中最冷的“三九”天,并且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故稱為小寒。

        在黑龍江北部,氣溫可以低到零下40度左右,可謂滴水成冰;秦嶺、淮河一帶的平均氣溫則在零度左右。最暖的地方當屬南方的一些地區,1月份的平均氣溫在12度左右甚至更高,所以一些熱帶水果仍可以正常生長。

        大寒

        每年公歷的1月20日左右,太陽運行到黃經的300度左右,即為大寒節氣。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也是全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大寒位于“四九”天,雨雪量是全年最多的。寒潮頻繁南下,大風、低溫、降雪常常造訪,就連河水上的冰層也是最厚實的。

        大寒節氣經常與我國的除夕、春節連在一起,是百姓們忙著置辦各種年貨的時候。除了準備過年,大寒節氣里還有一個重要的日子――臘八節,即陰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人們都會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的臘八粥。在北方的部分地區,制作臘八蒜醋也是很多主婦的最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同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一级理论片 | 一本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免费AV | 色色影院官网综合久久 | 尤物视频在线观看卡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