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靜夜思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體育教師 責任 壓力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國家三令五申強調學校體育的重要性,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仍未真正落到實處。個人的期望與工作現實的矛盾使體育教師對自己的選擇產生了懷疑,“不能干了”“干夠了”等是一部分體育教師的心理折射。
一、體育教師面臨的困難
1.培訓難
培訓對每一位教師來說都是接受新知識、開闊視野的有效途徑。尤其是體育教師,經過不同科目的培訓,能夠快速提高業務水平,有利于將所學知識運用于教學中,并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現實工作中,體育教師得到相應培訓的機會較少。長此以往,體育教師的進取心和積極性會慢慢消退。
2.晉升難
職稱對每一位教師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對教師辛苦工作的肯定,所以晉升高級職稱也就成了每位教師畢生的追求。在國家下發的各種文件中都明確要求,體育教師和其他課的教師享有同等待遇,但在具體執行的時候會打折扣,在職稱晉升的時候就會被一些因素所左右,從而失去機會。
3.責任大
體育課是在室外進行的體育活動,相對于其他學科,必然存在管理難度增加和發生意外的可能性。隨著校園猝死事件的頻發,體育教師的責任也隨之加大,“誰出事,誰負責”是戴在體育教師頭上的“緊箍咒”,體育教師這個職業也就上升為“高危職業”。為防止在課堂上發生意外事故,造成學生的意外傷害而引起責任糾紛,教師便刪減教學內容,降低教學難度。同時體育教師在上課時也更加小心謹慎,既要完成教學內容,又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動向,生怕發生意外?!安磺笥泄?,但求無過”是現在體育教師思想的真實寫照。這樣做的結果,安全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教師所學卻無用武之地,嚴重挫傷了他們的教學積極性。
4.壓力大
作為體育教師,除了上課,還要組織全校的兩操一活動和業余訓練。對于80%以上學生都是住校生的中職學校,出早操的任務長年如一日,冬天無論多冷,體育教師照樣得摸黑到學校組織學生出早操,出完早操,稍事休息,就又開始準備一天的教學。長此以往,給體育教師在心理、身體上造成了很大壓力,一些體育教師到中年便患上諸如高血壓、胃病等一些慢性病。可以看出,工作壓力大對體育教師的身心健康確實帶來了一定影響。
二、體育教師該如何進行調整
正因為在工作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境遇,激發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至關重要的。
1.保持心態,加強自我調控
體育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干一行愛一行,不能因為目前的困難就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產生懷疑,所以要立足崗位保持良好的心態,保持自尊自信,坦然面ο質擔冷靜處理問題。工作中加強自我調控,要始終保持穩定的情緒和心理的平衡及積極向上的進取狀態。
2.加強溝通,增進了解,獲得理解
良好的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體育教師應將國家對體育方面的相關政策及時、準確地反饋給學校領導,加強和領導的溝通,爭取領導的理解,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體育教師的辛勞,對學校體育重新認識,給體育教師重新定位。
3.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
首先,體育教師自始至終都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每次課都要做危險評估,將發生危險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其次,配合校醫室做好每年一次的學生體檢,再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為所有在校生建立健康檔案,隨時監測學生的體質,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三,學校在新生入學時都應購買意外事故傷害保險和校方責任險,以減輕體育教師的顧慮,讓他們創造性地開展體育教學工作,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
4.充分發揮學生會的自治作用
關鍵詞:勞動力供求;用工荒;技能型人才;學校職業教育
作者簡介:孫騰飛(1988―),女,山東泰安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培訓與就業;陸素菊(1963―),女,江蘇南通人,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培訓與就業。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重點項目“‘民工荒’背景下勞動者職業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向――基于勞動經濟學的探索”(編號:DJA110288)的階段性成果,主持人,陸素菊。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07-0078-03
“用工荒”的出現刺痛了人們的神經,如法國人口學家索維所說,“只有當膝蓋疼痛的時候,才會感到膝蓋的存在”。“用工荒”現象背后隱含了我國學校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弊端,發人深思。本文試圖找到職業教育與“用工荒”現象的相關性,進而梳理出“用工荒”背景下職業教育在辦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并進行反思。
一、“用工荒”的實質:勞動力有效供給短缺
關于“用工荒”的界定,學者們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比較被大家認同的提法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勞動力供求失衡所導致的用工短缺,而所謂的“工”具體指哪一類群體,學者們看法不一。有學者通過對浙江省民營企業和勞動力市場的問卷調查得出結論:“用工荒”的實質是技工荒,初級技工和中級技工最為緊缺。[1]另有學者提出當前的“用工荒”是“普工荒”與“技工荒”并存,普工短缺是這一輪“用工荒”的突出特征。[2]筆者認為,當然普工短缺也是目前不可否認的事實,“普工荒”和“技工荒”是“用工荒”的兩種表現形式,而“技工荒”是“用工荒”的內核。“普工荒”與大批農民工返鄉有關,它可以隨著企業內遷或技術替代及政府配套措施的出臺迎刃而解,而技能型人才是企業長期的剛性需求?!凹脊せ摹睂嶋H上是在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背景下勞動者的素質及能力結構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的體現。
二、如何理解勞動力需求:來自企業行業的挑戰
在經濟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變化經歷著量變直至質變的過程,有些學者認為“劉易斯轉折點”已經到來。蔡提出我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結束,長期的勞動力供求格局已經發生變化,成為“用工荒”的根本原因。[3]2011年《經濟藍皮書》指出,2004年到2011年間,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量每年減少13.6%。這無疑將會使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陷入騎虎難下的境地,有的企業會選擇走產業升級和技術替代的路子,有些企業會選擇內遷,有學者將這種情況稱為“倒逼機制”。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過程必然會對就業結構產生影響,從而對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勞動力的行業需求
201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了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從行業需求看,98%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二、三產業。82.6%的企業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建筑業。其中,制造業和建筑業的用人需求占第二產業全部用人需求的94.9%。從對技術等級的要求來看,對技術等級有明確要求的占總需求人數的56.7%,主要集中在初級技能人員、中級技能人員和技術員、工程師,其所占比重合計為49%。;從供求狀況對比看,各技術等級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大于1,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4]這一數據直觀地反映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基本態勢,即有限的低技能的勞動力供給與企業崗位的高技能需求的矛盾突出,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給嚴重短缺。
有課題組通過調研提出我國制造業技能型人才素質不適應制造業發展的需要,主要是人才培養的知識和技能不匹配,以及職業精神不適應現代制造業生產的要求;而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知識技能結構和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僅要有職業發展能力和多種復合型技能,還要具有協同能力、溝通交際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服務社會能力等關鍵能力。[5]
(二)企業的用人需求
有學者調查了廣東省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類型和素質,發現:高職畢業生在崗位上最突出的問題依次是崗位認知薄弱、專業知識與實際脫節、實踐能力薄弱;在對高職畢業生的素質要求中,大多數企業選擇了專業知識、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態度、職業道德;企業認為高職畢業生最需要培養的能力依次為職業道德、合作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和服務能力。[6]還有課題組通過對企業的調研發現,未來五年企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長的趨勢,總的需求增長率為38%,其中對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占所需高技能人才總量的86%;然而學校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要,而且綜合素質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反映高職院校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專業基礎不扎實,在與人交流、合作、解決問題、創新、責任感、自我學習等綜合素質方面也較為欠缺。[7]
這些調研結果都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有效供給不足,技能型人才供給與企業需求脫節的有力證據。面對“用工荒”,職業教育本應是一劑良藥,然而職業教育自身的“病癥”卻愈加暴露。
三、如何實現有效供給:職業教育辦學的問題反思
通過對“用工荒”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技術工人“青黃不接”和嚴重短缺的現象是與教育提供的“產品”的滯后性與無效性密切相關的。“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國職業教育基于行政指令的“供給導向型”發展模式所存在的弊端。作為技能型人才供給重要主體的職業教育學校未能把握住發展趨勢,反而在產業技術升級的過程中“拋錨”,使得“根據過去幾十年產業技術而設計的低基礎文化教育之上的又是低層次的專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難以跟上產業技術升級要求的問題突出暴露出來了”[8]。當職業教育面對當前的“用工荒”顯得捉襟見肘時,其自身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一)職業教育布局與專業結構需要進一步完善
首先,農村職業教育有待于進一步優化。毋庸置疑,當前出現的“用工荒”是與大批農民工返鄉有關聯的,這些農民工的職業發展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在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內遷的形勢下,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和新型農民的教育與培訓成為了當務之急。而絕大多數的農民工缺乏專業技能,不能適應企業對勞動力的能力要求。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在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中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成為了職業教育發展中的短板。從目前職業學校尤其是農村職業學校辦學情況來看,缺乏對市場的研究與預測,沒有掌握人才市場的有效需求,缺乏對市場發展趨勢性的把握,沒有了解轉型中的農村社會,尤其是現代農民的特點,沒有窺測到我國整個經濟格局的變化可能引發的對人才需求以及對職業教育辦學需求的變化,因而出現了一些辦學決策的失誤。[9]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學校教育與技能培訓并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并重,大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這就為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創設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其次,專業調整需要與產業結構相適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匹配度主要是體現在專業結構上,專業結構是檢驗職業教育發展能否帶動和適應區域產業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標尺。有學者通過調查廣東省的產業結構與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發現廣東省高職高專的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整體分布狀況不太協調,主要表現在與第一、二產業相關的專業設置數量偏小,與第三產業相關的專業設置數量偏大,與廣東支柱性產業緊密聯系的專業比重偏低。[10]目前許多職業院校對于區域產業發展和人才規格訴求不夠重視,在專業建設中追求短期收益,缺乏長遠規劃,造成了專業建設重復和特色不明顯,并由此引發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錯位,表現在制造業和服務業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得不到有效的供給。專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應如何平衡好學校自身實力及發展需要、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關系是要更深入反思的問題。
(二)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需要適應企業的用人需求
我國強調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技能型人才”,但是國家對于這類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等要求沒有做嚴格的規定。這一方面給職業院校結合自身條件將國家目標細化為可操作的、具體的、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標準留足了空間,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職業院校在培養人才中的盲目性和狹隘性,忽視了企業真實的需求和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雖然在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時,不少學校都強調是基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但事實上并沒有深入進行市場調查并進行相關職業分析,因此,得出的目標要求比較籠統、不細致,缺乏可操作性,并沒有真正反映用人單位的需求。[11]此外,對就業導向的狹義的理解,使一些職業院校過分關注學生操作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就業率,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的提高。而今企業普遍反映的是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專業基礎不扎實,綜合素質不高;對企業的需求調研也客觀地證明了操作技能固然重要,專業理論也很重要;專業能力固然重要,通用能力也很重要。在以后的課程改革中,職業院校需要對課程結構,特別是文化課的功能定位進行更加理性的思考。
(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需要進一步完善
首先,校企合作需要利益驅動。企業參與的動力和積極性不足以及合作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已是共識,學校和企業屬于不同的社會領域,學校立足于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而企業追求高效率的生產經營,只有尋找到利益契合點才能有效地合作。校企合作很難深入主要是由于學校相對于企業來說處于弱勢狀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大多停留在資助狀態。雖然經濟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有巨大需求,但學校職業教育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依靠與普通教育在規模上大體成1:1的政策和與之相應的行政手段,這種“供給導向型”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職校畢業生的“滯漲”并存,即一邊是職業學校每年數以萬計的畢業生,一邊是技能型人才的嚴重缺乏,出現了所謂的“技工荒”。[12]以學校為主體的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若不與所在地的產業發展相結合,那么,企業就沒有理由和職業院校合作,當地政府也因此缺乏積極性。[13]要吸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院校在辦學中滲透進企業的元素并加入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過程進而實現利益驅動或許是一個有效的路徑。
其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需要系統設計。職業院校的教學工作要求“雙師型”教師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承擔實踐教學任務。目前職業院校的教師能達到這種標準的可謂是鳳毛麟角,單純通過專任教師“下企業實踐”、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等方式提高個體的“雙師”能力和素質,在實踐中往往很難實現。面臨的障礙有:教師“下企業實踐”容易流于形式,無法深入到企業的技術研發中;大多數教師接受培訓不是源于內在需求,而是外部強制;證書的獲得不等值于能力和素質的提升。通過聘用兼職教師來實現師資隊伍結構的“雙師化”也存在著問題:一是缺乏聘用標準,聘請中往往只注重其專業技術能力和業務水平,忽略教學能力的考察,導致聘用后其教學和實踐指導能力不足;二是管理上不規范,在實際管理中對專、兼職教師的要求不同,重專輕兼,缺乏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長遠規劃。
第三,實訓平臺建設需要內外聯動。技能型人才的標志性特征是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實訓教學是職業院校中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關鍵環節,實訓設備和場地是進行模擬教學和情境教學的重要物質載體。然而,當前高職院校主要將實訓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學生基本職業能力的層次上,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尚停留在傳統的單一職業或工種的培訓模式上,而對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意識不夠。[14]此外,實訓基地建設滯后,校內設備設施投入不足,缺乏符合相應要求的訓練與實習條件,實驗實訓科目不能滿足學生技能訓練的需要,造成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不強。[15]從而阻礙了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的勞動力不足,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落空。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開展以及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利用,要盡量積極吸收社區及企業的力量,并認真思考實訓基地功能拓寬的可能性。
“用工荒”中的“工”主要是指技能型人才,基于此,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重要主體的職業教育便難辭其咎、“用工荒”現象隱射出了學校職業教育辦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職業教育的布局與專業結構,培養目標以及辦學模式上,對這些問題的反思有助于厘清學校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路徑。職業教育要實現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就要轉變封閉的發展模式,關注國家和區域產業發展的訴求,同時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價值訴求。當然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囿于辦學條件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關于職業教育的體系和層次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王呈斌,毛曉燕.后危機時代民營企業“用工荒”現象探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4).
[2]蒲實,郁建興,薛圣白.當前“用工荒”的特征、成因及對策建議[J].行政管理改革,2010(4).
[3]蔡.“民工荒”現象:成因及政策涵義分析[J].開放導報,2010(2).
[4]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檢測中心.2011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EB/OL].[2011-07-23].mohrss.省略/page.do?pa=8a81f3f1314779a101314 a8778d70407.
[5]楊進,明航.我國制造業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8(4).
[6]麥強盛.廣東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調研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
[7]宇.高職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2).
[8]申家龍.學校職業教育應該教什么之七――技工成長誰的責任[J].職教論壇,2010(1).
[9]馬建富,華慧穎.破解“用工荒”的職業教育之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0(8).
[10]李悠.廣東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適應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10]吉德.關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3).
[12]孟景舟,我國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歷史透視[J].教育發展研究,2010(7).
[13]南海,白漢剛.對“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0(7).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 大學英語教師; 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隨著我國高校外語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外語教師的發展已經成為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關鍵。自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外語教師的師資發展的研究已經從外語教學理論的構建和教學技能的訓練轉向了教育思維。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可以通過教師建立自己的教學理論,總結及反思自己的教學經驗來實現。"教師的發展過程就是教師自我反思、自我更新"(Doyle,1990)這一觀點為學術界普遍接受。反思型教學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成為外語教師的發展必由之路。
一、反思性教學的概念與主要內容
"反思性教學"源于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早在1933年How We Think一書中提出的反省性思維的概念,即:實踐者對支持其行動的任何信念和假定性知識作積極、執著和審慎的思考。這一理論后經另一位美國思想家舍恩(Schn)發展,在其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1983)中正式提出。
反思性實踐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受到教師專業化發展運動的廣泛關注。Wallace(1991)提出了外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反思性實踐模式,其核心是實踐與反思的交替進行,并以理論知識與經驗知識共同為其提供依據,最終導致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反思型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借助行動研究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思考、自我評價的活動過程,在自我反思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自己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通過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更新教學理念,學會改進教學,達到自我發展的目的。
反思性語言教學應包括以下內容:1.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識和和他們的基本認知方法。2. 教學決策的方式和過程。3.教師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4.課堂組織方式。5.課堂互動。6.教學語言。7.學生語言。8.提問技巧。9.對學生成就的評價原則。
二、反思性教學的主要特征
反思性教學是以追求實踐合理性為目的的教學探究活動。教師對已經或正在發生的教學行動、對行動發生的原因與后果、對行動的有效性與合理性進行反思,并回應于下一步的行動,以提升教學實踐的質量。反思性教學是以提升專業知識為目的的教師學習活動。就過程而言,教師的反省思維體現于對教學問題的覺察與界定、對解決策略的設計和實施、對問題解決結果的自我評價。其主要特征如下:
1.反思性教學具有程序性和循環性。行動研究貫穿反思性教學,使反思性教學具有較強的研究性質。
2.反思性教學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以教學行為的改進和一定的道德價值觀為中心,全面考慮教學問題,即關注教學實踐,又關注實踐的原理性基礎。
4.反思性教學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益為目的,它既是一種自我批判的反省性活動,也是一種合作互動性質的交流活動。
三、實現反思性教學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教學反思是高校青年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其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反思型語言教學能否促進外語教師的自我專業發展,還取決于教師本身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以及教師自身以外的保障機制。 基于此,要實現反思型教學則必須依賴以下幾種途徑:
1.領導支持與制度保障:領導對教師反思性教學的支持、管理和激勵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2.合作團隊:鼓勵、支持和合作的群體氛圍促進反思性教學的健康發展。3.集體觀課、議課。4.教學日志與.教學錄音或錄像 5. 行動研究。在行動研究過程中,教師不斷反思并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而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四、反思性教學的教學實踐意義
反思教學有助于高校外語教師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教師形成反思意識,養成反思習慣,有助于增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感。它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學的能力,有利于其專業自主發展。反思教學有利于教師將自己的教學經驗升華為教學理論。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挖掘和梳理出教學經驗中蘊含的原理,使經驗升華為理論。
由此可見,反思性外語教學在促使教師形成良好的職業品質,提煉教師教學經驗,促使教師獲得專業自主發展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反思性教學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對教師專業發展所起的作用已為人們所接受和肯定,它必將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甘正東.反思性教學:外語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J]外語界,2000,(4):12-16.
[2]高翔,王薔.反思性教學:促進外語教師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J]外語教學,2003,(2):87-90.
[3]武繼紅.英語教師反思型教學實踐初探[J]外語界,2003,(1):60-66.
[4]王茹花.反思--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最佳途徑 [J] 高師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2):30-32
[5]賈敏.反思型教學:外語教師發展的必由之路[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12):117-118
[6] 高青. 對反思性教學及反思型教學價值的反思 [J] 甘肅高師學報,2007,(4):89-90
【關鍵詞】 中學生;課業負擔;減負;
【中圖分類號】 G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5(b)-0159-02
應試教育是一種偏重于以考試分數來衡量學生學業水平,以把少數人從多數人中選送入高一級學校為目的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以整齊劃一的標準評估學生能力,機械訓練,題海戰術。對于青少年教育,應試教育弊端百出。為了能讓學生考出好成績、拿到高文憑等,學校、老師、家長都在不惜一切的努力著,并按他們的意愿“塑造”孩子,這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教育目標變得單一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一書中曾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和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的終身教育思想。1可見,教育要培養的應當是全面發展的青少年兒童,而不只是單一的考試能手。倡導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減負是個關鍵性的問題。雖然國家連續發文下達減負令,然而問題解決的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對當前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這一現象進行理性反思顯得尤為必要。
1 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原因探究
1.1 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
自古有傳:“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唯有讀書并取得高文憑才是改變命運之道。據某市《初中生學業負擔調查與對策研究》調查結果表明,該市有42%的家長希望子女能擁有大學文憑,24%的家長希望子女擁有碩士文憑,16%的家長希望子女擁有博士學位。2可見傳統的教育觀念在人們心中扎根已深,直接關乎下一代的教育。這種“讀書人高人一等”的思想很容易導致人們忽視教育的質量、模糊教育的內涵,而過多的關注教育給受教育者所帶來的地位和榮耀感,如此便會使得教育充滿功利性,異化教育的真正目的。
1.2 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受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習慣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使學生掌握現成的知識及概念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從而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知識成了僵化的知識,學生們沒有經過深刻的思考與理解、消化與整合也不得不囫圇吞棗盡收囊中。然而知識的傳遞若僅僅是通過教師的陳述和講解來進行,單一的“灌輸式”是很難達到“生動、形象、易懂”這樣一種教學效果的。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著實比較充裕,表面上看起來學生也應該收獲了不少知識,可是往往課后作業起來卻較為吃力,課堂學習內容難以舉一反三,原本一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或許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完成,或者學生依靠課后參加輔導班、請家教來加以鞏固,這樣無形之中又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1.3 學生自身的原因
課業負擔過重與否本是一種主觀感受,這種主觀感受除了受外界客觀條件的影響之外,同時也與個人的興趣愛好、毅力強弱等有著直接的關系。累并快樂著,學習興趣濃烈的學生熱愛學習,即使課業負擔重卻也能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然而學習興趣淺薄甚至厭惡學習的學生,即使是較輕的課業負擔也會感覺疲憊。再者,學習毅力強的學生,面對較重的課業負擔能憑借其頑強的毅力作出恰當的調節,較好的完成學習任務;而那些學習毅力較差的學生,則往往容易半途而廢甚至直接放棄,如此一來不僅不能按時按量完成課后作業,學習負擔反而更重。
1.4 社會現實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并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知識的力量在社會各行各界中日漸彰顯。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高素質人才或者說高文憑擁有者是各企事業單位納賢的對象,“學歷”成了人們躋身其中并得以晉升的門廊。面對這一現實,學生們不得不埋頭苦學,以便獲得較高的學歷來提升自己的社會競爭力。為此,參加各種課外培訓班,或強化科學文化知識或學習一些特長技藝等蔚然成風。
2 中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對策分析
2.1 轉變成才觀念,合理規劃人生
受傳統教育觀念人才觀的影響,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一直深受廣大求學者的青睞,而職業技術教育卻顯得有些冷清,以至于當前技能型人才較為缺乏,而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卻就業難。盡管如此,普通高等教育仍然是眾多學子的唯一追求,他們力求通過普通高等教育獲得較高的文憑以適應當前“文憑熱”的社會現實,課業負擔自然輕不了。因而,轉變傳統的成才觀,進行合理的教育風流,成了當前教育事業的當務之急。
教育分流是指學校教育系統把受完一定基礎教育的青少年學生分成幾個流向,使他們分別接受不同類型的教育,以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3每個學生的天賦與個性不盡相同,存在著興趣愛好的差異,依據學生自身的稟賦進行教育分流不僅有助于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并促進學生個人的成長,也有助于改善當前激烈的就業形勢和人才分布不均的現象。條條道路通羅馬,普通高等教育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徑,職業技術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同樣不容忽視,我們應當轉變傳統教育的人才觀,各級政府、教育部門、人事單位應當協調配合,在人才選拔上逐漸形成一種重素質、重能力的良好風氣,進而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一、設計思路
以動情的反復誦讀,創設課堂情景。讓學生品悟余光中詩中婉轉、哀怨、欲說還休鄉愁的意境美、語言美、音樂美。而“鄉愁”不僅是余光中也是歷代文人墨客筆下一個永恒的主題,在朗讀上,我緊緊抓住這一點為突破口,創設情境。
二、教學過程
1.整體感知。首先,導入就先聲奪人,我深情地對同學們說:“樹高萬丈,總要葉落歸根,因此鄉愁成了很多漂泊異鄉、遠離祖國和親人的游子們筆下一個永恒的主題。晉代陶淵明就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唐代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還有我們學過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以及我們從小就非常熟悉的李白的《靜夜思》?!贝藭r,學生已調動,齊聲背起了《靜夜思》,這些都是古人筆下的鄉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余光中的《鄉愁》,看看這位現代著名詩人是怎樣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鄉愁的。接著,我配上音樂《回家》,深情地范讀,讓學生閉起眼睛用心聽,整體感知詩的感情基調和速度、節奏,并帶著這種感覺初讀課文。
2.個性化解讀。這一步讓學生先自由讀,找出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鄉愁,然后聯系現實生活,據各自不同的生活體驗,分析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揭示鄉愁,特別是第三、四小節比一、二節情感上有層進的意患,怎樣讓學生理解呢?我是這樣打動學生的:“當你遠離你的母親很久,不能時常照料她,可突然某一天你的母親卻離你而去了,對母親的無限思念,無限遺憾,只能對著墳墓訴說,但墳墓卻沒有回音,回答你的只有說不盡的沉默、沉默,此時你站在母親的墳墓邊,心情如何呢?請齊讀第三節詩?!边@樣就讓學生明顯地感受到第一、二節詩的生離與第三節詩的死別不同;而第四節詩我是這樣引入的:我們知道,我國現在還有一個地方沒有回歸祖國,哪里?(學生答臺灣)第四節詩中的海峽就是指臺灣海峽(此時教師放慢速度,留學生回答空間,并插入余光中的生平介紹),我們看前面三節詩,作者表達的是什么情?(學生回答是親情),而這一節已上升到了什么情?(學生回答愛國情),請大家朗讀這節詩。這次朗讀,學生明顯讀出了詩歌的情感的變化、節奏的起伏。
3.積累感悟。學生讀完后,我說余光中不僅這首詩體現了他的濃濃鄉愁,還有很多詩也體現了鄉愁,這里插入擴展閱讀他的《鄉愁四韻》、《當我死時》等詩的片斷,接著讓學生再讀全詩。此時。學生已完全理解了《鄉愁》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的美。接著我又對學生說這首詩語言上也很有特點,學生很快就找出用了疊詞,我說疊詞的反復效果,正是表達了作者這種一唱三嘆的鄉愁,使全詩有音樂的美,有音樂人為詩配上了曲調演唱,讓同學聽《鄉愁》歌,聽完后學生更體會到了詩的那種意境,此時再叫學生朗讀比賽,課堂氣氛進入,比賽結束后,我讓學生分析馬致遠的《秋思》,再次理解詩歌的意境、意象及此詩的情感,鞏固已學知識。
最后我感慨地說:“今天我們學習了《鄉愁》,我們知道這不僅是余光中的鄉愁,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沒有一個不反對,沒有一個不希望臺灣早日回歸的,請你帶著自己的這份希望,進入余光中的《鄉愁》,大家配樂齊背《鄉愁》?!边@時:音樂《回家》響起來,同學齊聲背全詩。這樣,讓學生一悟一讀,師生在共創的課堂情景中陶醉,共同品味這種濃濃的鄉愁,自然,老師的評價也隨著每個朗讀情節貫穿整個課堂,
三、教學反思
關鍵詞:中職英語;西方文化知識;途徑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9-0023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中職英語作為一門文化基礎課變得越來越重要。中職英語教學者應從實用性入手,對中職學生進行英語教學。在以往的英語學習中,語言知識輸入多,文化知識輸入少,西方文化知識教育缺失,導致實用交際障礙,對英語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英語教師不僅應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還應傳授與語言有關的西方文化知識,促進學生對英語國家相關文化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西方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二、加強西方文化知識教育的途徑
1. 在背景教學中滲透西方文化
古希臘羅馬文化、圣經文化和美國夢三方面構成西方文化的基石,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采取策略導入這三方面的知識,發展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激起他們對英語語言及西方文化的興趣。例如,在學習《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10 How Can I Improve My English時,除了課文里介紹的的memorize the words in groups, listen for the important points, listen to some English songs and learn to sing them, write them down in your notebook and read them every day等提高英語的方法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西方基本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的學習,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2. 在詞匯教學中滲透文化內涵
詞匯里面蘊涵著深層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等文化內涵,學生學習中、英詞匯在文化內涵上的各種異同,有利于理解單詞的用法,促進英語詞匯的教學。
在一般情況下,英漢詞匯的意思基本相同,甚至可能完全一致,如student = 學生,face = 臉,desk = 書桌。這時候,我們只要讓學生記住單詞的意思就行了。但在很多情況下,英漢詞語的意思并不完全對等,如英語“rose”和漢語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內涵,都象征“愛情”,但在英語成語“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意義卻是“秘密,沉默”。所以,英漢詞匯意思不對等,學習者理解英語,必須把握不同語境中詞語的不同含義,并對西方背景文化有所了解。
又如英漢詞匯里的顏色詞匯各有特殊的意義與習慣用法。如漢語里黃色(yellow)與尊貴有關,黃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黃道吉日(a propitious date)。而英語中黃色則表示“膽怯的”, He has a yellow streak in him. (他個性有些懦弱。)教師在教到顏色的單詞時,可以通過對比使學生更加了解中英文的不同。
3. 在習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差異
英語習語(idiom)是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提煉而成的短語(phrases)或短句(sentences),通常包括成語(set phrases)、諺語(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語(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和俚語(slangs)。習語在語言上具有形象、生動、通俗、寓意深刻的特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社會結構、社會觀念和態度。學生熟悉英語習語,是理解、掌握英語有效又有趣的方式。
精練與濃縮的習語無疑是歷史與社會發展的記載,如:Napoleon himself was once a crying baby.(即使是拿破侖,過去也是啼哭的嬰孩。)Speak of the devil.(說曹操曹操到。) 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學習習語常常就是學習歷史。
英漢習俗的差異是多方面的。如喜鵲在中國文化里代表喜事來臨,而magpie(喜鵲)在西方文化里則是“愛嚼舌頭、傳播小道消息的”的代表,Magpies that chatted, no omen so black.(鵲噪為最壞的兆頭。)另外,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卻沒有相對應的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在英語課堂中穿插各種有趣習語的學習,是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學生英語底蘊的有效途徑。
三、加強西方文化知識教育的對策
1. 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與文化素養
教師要不斷進修,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增進文化修養,同時教師要結合教材,找出影響語言有效傳遞的文化部分并在教學中穿插生動的情節、幽默的笑話、國外的風俗人情等,將語言與文化同步傳授給學生。
2. 實施文化比較教學
多方面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拓伸西方文化內涵,將一些學生易接受的、較為熟悉的漢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較,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
如筆者教到英語詩歌時,喜歡把學生最熟悉的《靜夜思》翻譯成英語:
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I descry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suspect it to be hoary frost on the floor.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as I tilt back my head.
I yearn, while stooping, for my homeland more.
因為中國人對《靜夜思》耳熟能詳,因此學生饒有興趣,教師據此引入英語詩文,并介紹其它背景,學生可以深刻感受中西文化的異同,從而真正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融合。
3. 創設文化體驗的教學情境
創設情景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如教師利用課前的duty report,讓duty reporter為全班學生介紹西方文化典故及相關來源的故事等。教師可借助圖片、實物等以取得更加生動的效果,也可安排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學會解決各種問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如在《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3 How much is it中,教師可進行文化教學:(1)描述文化信息:購物清單(shopping list)(下轉第32頁)(上接第23頁)上的東西(學習單詞);如果需要字典、雜志、光盤、手機、裙子、包包、餅干、面包、藥、面條、水果等,我該去哪兒?(If I need an English dictionary, a magazine, a disk, a cell phone, a dress, a bag, biscuits and some bread,medicine, noodles and fruits,where can I go?)買東西可以去:書店、食雜店、面包店、超市、百貨公司、藥店(bookstore,grocery, bakery, supermarket, department store, drugstore)等。與超市有關的節假日(Black Friday等)。(2)案例:逛一條街,街上有各種商店,如:clothe shop, bicycle shop, tea shop, candy shop, bakery, silk shop等。欣賞歌曲The Shopping Song,分析歌詞,感受西方的shopping情形。觀看色拉英語It’s a good buy,在幽默中學習購物表達法。(3)比較中西方的購物、商品、物價、商店等情況,反思中西方購物的各種異同。
4. 廣泛進行課外閱讀
教師創設文化氛圍,進行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教育,可以鼓勵學生廣泛地進行課外閱讀,了解國外文化習俗,多渠道地汲取文化養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應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細節、更深層次地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進行東西方文化的比較、體驗外國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內涵,這對學習地道的英語有很大的幫助。
5. 有效開發課內外課程資源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及教輔、練習等教學材料,挖掘英美國家的人文知識,與漢文化進行比較,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解釋,也可以選擇適合的英語報紙、雜志等,補充學習,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 獲取多種生動豐富的教育資源,作為學習內容的補充和完善, 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
四、結束語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英語語法、詞匯、語音等基本英語知識,更要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思維方式、傳統習慣等,通過西方文化知識教育,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學生對英語語言和文化的熱愛,從而使其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使用英語。
參考文獻:
[1] 彭萍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西方文化素養[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10).
【關鍵詞】青年教師 教學反思 教學能力
青年教師在教學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過程機械呆板,教學內容處理不當等,這些問題常常困擾著青年教師在教學中的自如發揮,備課沒有少費心但教學效果就是不理想,碌碌無為讓青年教師有些擔憂,甚至有些害怕上課。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寫三年教學反思就能成為教育行家?!?/p>
一、反思的含義
反思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教學實踐中的反思。教學中的診斷與反思是針對某一課或某一階段的教學進行診斷,實際上教學診斷與反思如同醫生看病,開處方根據病情對癥下藥是一個道理,教師的教學應是一不斷調節和校正的過程。通過反思,每一次調節與校正都對以后的教育教學產生影響,教師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課上完之后,對自己上過課的情況進行回顧與評價,仔細分析自己上課的得失成敗,分析自己的教學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進,再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使之達到最佳效果。二是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通過學習教育教學文獻,動用所學到的理論,對自己過去的某些固有觀念、想法及教學行為進行重新審視,找出差距,尋出原因,拿出對策,再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寫出來,以利今后的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聽同行或專家的課,借他山之石來攻己之玉,別人的教學機智、藝術常體現于令人嘆服的教學細節處理技巧中,課后將自己聽課中最重要的收獲、看法梳理出來,從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經驗知識。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教師不僅要重視基礎理論的學習,更要特別重視掌握“診斷性”研究方法,重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發展,突出對課堂教學和實際情境與自身教育經驗的分析與反思??傊?,教學反思就是回顧教學、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后行的過程。
二、教學反思的特征
1.自覺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講臺上開啟一片蔚藍的天空,那么你會覺得不斷地教學反思不僅是個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精神產品的再生產,你會發現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陽一樣是新的。
2.超越性。反思是一種手段。反思后則奮進。存在問題就整改,發現問題則深思,找到經驗就升華。如此說來,教學反思的真諦就在于教師要敢于懷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邁進。
3.個性化。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身自覺地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反觀自照,屬于“個人奮斗”。你可能在燈光下靜夜思,回顧和展望。你可能倚著窗口,遙望星空,夜不成寐。正因為教學反思具有別人不可替代的個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模式。
那么,青年教師如何才能學會教學反思呢?根據個人經驗,每個人可能有不用的方法,但不論是什么方法,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的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使教學反思真正的成為再實踐的寶貴經驗,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定有可喜的收獲。
三、教學反思的分類
從時間角度分,教學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種。
1.教學前反思的主要根據是經驗,有利于對教學過程的合理設計,教學前反思這一環節,要求各位教師在對前一階段教學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運用已有教學經驗,并借鑒他人教學中的長處,以局外人的身份,對自己的教學準備、設計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充分醞釀,反復比較、選擇,形成教學設計和準備的最優化,達到最佳的教學準備狀態。
一、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個部分
1.深入研讀《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把握課改基本方向。教材是《課標》的具體化。因此,教師要真正吃透新教材、駕馭新教學、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就必須深入領會和準確把握《課標》的基本理念,從而把握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
2.深入研讀《課標》,把握課程目標基本特征。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所體現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更加深刻領會《課標》精神,切實增強學科教學的目標意識,進一步深化教改,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3.深入研讀《課標》把握課程評價基本特性。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的“指揮棒”,具有激勵、導向、矯正、督促等功能;教學改革的深化、《課標》的實施,都離不開對評價制度的變革。例如:《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以素質教育為指導,以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為重點,以增強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為目標,既提出了語文教學總的評價原則和方法,又對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各學段的評價提出了有極強針對性和具體操作性的評價要點,為語文教學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
4.深入研讀《課標》,把握教材基本特點。正確理解和深刻把握新教材的基本特點,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這一教學的基本內容。
二、讓反思成為教學的一個環節
1.反思利于改造自我
著名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這話說得非常實在,其用意是鼓勵教師們珍惜反思,重視反思。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續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只滿足于經驗的獲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反思,那么他的舊有理念及不適當的行為就很難改變,其結果是他的教學將可能長期維持原水平而止步不前??梢姡虒W反思對教師職業成長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
2.反思利于改進教學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身自覺地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反觀自照,屬于“個人奮斗”。你可能在燈光下靜夜思,回顧和展望。你可能倚著窗口,遙望星空,夜不成寐。正因為教學反思具有別人不可替代的個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
三、 讓教研成為教學的一個支點
1.研究學生
教育是教人聰明、理智和取舍;教學是引人明智、達理和辯證。在傳統觀念中,學生上學是念書的,所以要教好學生,只需把教材這本“書”研究透,多少年來,這樣的主張似乎已“約定俗成”。其實,學生,也是一本“書”,研究學生是教育基本元素。解讀學生這本“書”的價值非同一般。上海市特級教師吳子健校長認為,研究學生先行,這不只是本質教育的回歸,而且是現代教育的本義。任何時候,教育要以人為中心,這也是一種“適者生存”。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助理劉堅教授,他在2004年就呼吁要研究學生、讀懂學生,他引述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波利亞的話說:“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當然是重要的,然而學生想的是什么則更加千百倍的重要?!逼鋵崐W蘇貝爾也說過類似的話:如果一定要把教育心理學歸納為一句話的話,那我只能說要千方百計弄清楚兒童已經知道了什么。當下,我們對學生如何學習的研究非常有限,“所以,我們一定要去研究學生是如何學習的,研究個體與群體的學習活動是如何發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研究根本上是研究學生,教學的根本改革應以研究學生為基礎”。
2.研究文本
文本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研讀文本是教師的基本功?!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新課改倡導新型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其教學過程是教師帶著學生走進文本,經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深化對文本的理解,達到情感的共鳴,內化為學生個人的態度、價值觀等。這種模式就要求教師細心研讀文本。研讀不單單是讀一下文章、看一下教參那么簡單,而是要對文本多角度研究,以求對作品有整體的認識和把握。由此可見,教師要想自己的語文課堂精彩紛呈,就得深入研讀文本、理解文本,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收獲精彩。
3.研究試題
考試對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具有導向功能。那么,我們應該從研究試題中改善我們的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其導向功能。縱觀全國各地中考考試語文試題,考查的范圍不僅包括知識與能力,還包括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考查面愈發廣泛。
近年來,職中教育深受社會關注。有利因素很多,但不利因素也時時沖擊,使職中教育處于教育的風口浪尖。從事職中生物學教學的我,深有感觸。職中教育不是沒有出路,而是暫時沒有明確的突破方向。我所說的,來源于教學實踐,反思于教學實踐,成思于教學實踐,我更希望它有益地反饋于職中教學實踐,助學子學有所成,助同仁一臂之力,助職中重塑輝煌!
職中教育的主旨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職中教育的對象是初中中等以下的畢業生。兩者一定程度的矛盾性決定了職中教育的特殊性和挑戰性。如何應對挑戰?我結合生物學教學試談幾點。
一、實事求是,認識生源之差
職中的生源主要是中考成績中下等的初中畢業生,差生占到將近百分之五十。這些學生的底子可想而知:文化基礎知識或者嚴重偏科,或者普遍較差。比如生物課,由于非中考科目等原因,大多數學生的知識底子極差。另外,中職生言行舉止缺乏規范,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臟話連篇,言談缺乏理性,甚至突破了起碼的禮節底線,與家長少言寡語,與老師見面無語,舉止隨意,沒有規矩;行為習慣不夠健康、正確,從起床、休息、飲食到鍛煉、自理、學習,都有待規范引導;思想道德品質有待成型,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素質修養提升空間很大,受家庭啟蒙教育、社會整體引導的片面影響,學生的修養修為很差,閱人閱事能力低下,遇人遇事缺乏冷靜的分析、判斷、思維,處理事情莽撞、武斷、感性!當然,我們還應一分為二地、理性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學生,職中學生也有不少共性的優點:熱情、積極、興趣愛好廣泛、思維活躍、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等。
二、身體力行,關注學生素質教育
差是學生的“權力”!如若所有的學生都很優秀,教師不都全部失業了?正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差,才需要社會、家庭、學校、老師教育、引導、關注!面對整體偏差的職中學生,我認為,職中教師應著力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首先是自我“充電”,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道德修養?!盎畹嚼?,學到老?!爆F代社會提倡“終身學習”。尤其是教師,你若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作為生物教師,我在備課、上課、課外輔導、業務學習等方面都不敢掉以輕心。備課時多重考慮,從教材到練習,增刪修正;從課堂到課外,內外互補;從工作到生活,聯系實際,事無巨細,點滴不漏。課外還要隨時隨地做好學生的思想輔導。另外,業余時間主動、積極、竭力參加國家、省、市、縣組織的各級各類的培訓、教育,力爭上游。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進步提高;只有日積月累,才能錦上添花;只有身正學高,才能為師為范!
其次是把職中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這一指揮棒抓緊抓好。小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大到思想觀念、道德修為,從細微處著手,抓好每一個環節,指導思想確定為“積小流以成大河”。注重情感教育,理論聯系實際。談情感,起始于親情,從親情到友情,由大愛及小愛;育素質,必聯系實踐,從理論到社會,由生命及生活。
另外,還要注意真誠地對待學生,使學生學會真誠。四季輪回,草木之情,世間萬物,人生友愛,點點透真意,滴滴滲誠心。
只有身體力行,才能立竿見影;只有素質掛帥,才能育出真人!
三、放開手腳,調整教學內容
說一千道一萬,教育還得從知識教育開始,滲透素質補養!學生佩服你,才能尊重你;學生尊重你,才可能受教于你!學生對教師的佩服、尊重源自于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而業務能力的彰顯,首要的是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授知識的調整處理。作為職中生物教師,我從以下三方面調整了教學內容:
1.刪
新版生物教材增加了“問題探討”“資料分析”等版塊。這些內容能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思維,學生受益頗多。但不可避免的,有些內容,或者受限于基礎知識,或者受限于生活實際,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小。針對這種情況,我大膽地做了刪除。比如,必修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一節的“問題探討”,涉及“光學顯微鏡下的幾種細胞”,學生基本不能辨析,我果斷地刪去了這一內容。
2.增
新版生物教材有不少內容由于承接初中生物知識,較之舊教材有所刪減,這給職中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對一些必要內容進行了適當補充。比如,教授必修三“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一節時,我就從產熱、散熱方面對“體溫調節”進行補充,從水鹽的來源和去路對“水鹽平衡調節”進行補充。補充必要知識點之后,學生更容易理解、接收新知識。
3.修
新版生物教材增加了不少實物圖和效果圖,但是學生認識理解這些圖片有一定的難度。我結合生活實際進行了適當的修正。比如,必修一“細胞器”一節的各種細胞器圖解,立體感強,但比較抽象,我逐一進行簡化,變立體圖為平面圖,使其更形象、更直觀、更易理解。
四、細致耐心,做好學生思想工作
學生再差,也懂愛。愛是教育的基礎和出發點。越是差生,我們越應給予更多的愛。愛學生,就要接近學生,走近學生,找一切機會跟學生交流,談理想、談未來、談家庭、談生存、談學習、談生活;愛學生,就要關注學生,視所有學生為己出,設身處地地為學生前途命運著想,想盡一切辦法鍛煉學生,提升學生,使其積極向上奮進。給予了學生真誠的愛,學生就會從精神到思想上無比地與你貼近,這時,也就完成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