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音樂專業結業論文范文

        音樂專業結業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音樂專業結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音樂專業結業論文

        第1篇:音樂專業結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 音樂教學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055-02

        大學教育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還要對學生進行個人素質教育,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直接進入社會,他們的個人文化素養和社會公民素質決定了其在未來工作和生活中的發展狀態。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成為我國大學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美術、音樂、體育等藝術類教學是最適合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科目,也成為大學素質教育中的重要課程,值得我們進行探討。

        一 大學音樂教學現狀

        1.大學音樂教學有所發展

        大學音樂教學一直以來作為高校或者藝術類院校的音樂專業教學存在,而隨著人口素質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腳步加快,高校也擔負起了對全校學生進行素質培養的任務,大多數學校也因此開設了針對非音樂專業學生的公共選修課,進行基本的音樂閱歷教學和音樂賞析教學;同時,適用于大學音樂公共課的教材和教學方法也在不斷發展之中。

        2.大學音樂教學成為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課程

        無論是作為大學公共課還是專業課的音樂教學,都越來越重視音樂對學生個人素質發展的積極作用。在大學公共課中,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音樂欣賞教育方面,試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在專業課中,教師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進行音樂文化教育,以此提高音樂專業人才的個人文化素養。可見,大學音樂教學已經成為學生素質培養過程中的重要課程。

        3.大學音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

        雖然大學音樂教學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展示出其對學生個人素質的教育作用,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大學音樂教學對學生素質教育的方向比較模糊,大多數公共課教學關于素質教育的內容并不明顯,對學生的教育作用也是潛移默化式的,一旦學生離開課堂或者不接觸音樂,教育作用就很容易喪失;其次,無論是大學公共課還是專業課,音樂教學在教學評價方面都沒有體現出重視個人素質發展這一方面,通過結業論文或者學生個人能力考試,都不能有效地反映學生素質的發展程度,也使得素質教育的效果被忽視了。

        二 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1.教學內容具有素質教育的指向性

        學生的個人素質發展是以學生個人優秀品質的擴大或者對更多優秀品質的學習為主的,目前大學音樂教學中與素質教育相關的內容是進行簡單的名曲欣賞或者統一的音樂文化教育,使得音樂教學成為“一刀切”式的教學,并不符合學生素質發展的要求。因此,要使大學音樂對學生個人發展具有更積極的教育作用,就需要使教學內容具有素質教育的指向性。

        2.教學方法滿足素質教育需要

        將學生禁錮在教室當中,以教材和教師演示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始終是行不通的,目前大多數學校的音樂教學內容都較為沉悶,往往都是對中外名曲進行欣賞,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素質教育實際上是個性化教育,是促進學生個人特征中的長處積極發展的教育,因此,大學音樂在教學方法方面也應該體現出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音樂的魅力,是擴大大學音樂素質教育功效的可行途徑之一。

        3.教學評價能突出素質教育結果

        一種教學結果的產生應該通過教學評價表現出來,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音樂教師,都有必要對教學評價的方法進行改善,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又一個關鍵。教學評價方法的確定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應用應該統一,對音樂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評價方法以及對參與大學音樂公共課的學生的評價方法應該有所區別,如果條件允許,則應該設置更多的教學評價方式,使素質教育結果凸現出來。

        三 對大學音樂教學的建議

        1.改進大學音樂教學的課程設置

        作為高校方,要轉變音樂教學的觀念,改變過去僅僅靠書本傳授知識的模式。畢竟目前音樂教學的形式還是以公共音樂課或者選修課為主,對音樂專業學生的教學則是以專業素養訓練為主,這樣的課程設置方式禁錮了音樂教學內容的可變性,因此,要豐富大學音樂教學的內容,使其滿足素質教育的需要,就應該對課程設置進行改進。首先,對于音樂專業學生來說,應該開設專門的音樂素養教育課程,使素質教育獨立出來,以此提高學生對自身素質發展的重視程度,在音樂素養教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不設置內容的細節,使學生以個人意見發表和集體討論的方式,建立一種對音樂文化素養和個人素質發展進行積極交流的氣氛,逐漸使素質教育成為音樂教學的一個必要環節;其次,對于參與大學音樂公共課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和階段,請感興趣的學生自由參與學習,為非專業的學生提供充足的接觸樂器、接觸音樂文化的資源,甚至可以讓非專業的學生旁聽專業課程,通過浸入式的教學,達到滿足不同學生個人素質發展的需要。

        2.重視音樂實踐教學

        讓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是首要任務,要樹立起師生有了音樂的校園文化才是完整的觀念。學校還應該舉辦健康向上的音樂比賽,鼓勵學生參與藝術活動,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將古典音樂、民族音樂、流行音樂進行融合,體現出百花齊放的效果,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知識可以開設五線譜、樂理知識和音樂史等基礎知識,實踐課可以開設二胡、口琴、吉他等大眾化的樂器,滿足學生的不同愛好。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比如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通過視頻、音頻和動畫的方式展現教學內容,既能更加直觀地讓學生理解到所學內容,又能增加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達到音樂的審美境界。

        3.以音樂活動為教學評價的主要方式

        大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關于個人素質方面的發展,需要通過特殊的評價方式才能展現出來。因此,大學音樂教學的評價應該以音樂活動的方式為主,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參與評價,才能達到展示學生個人素質的目的。建議學校在音樂課程結業時,以音樂素質展示為主題舉辦大型的音樂活動。我曾經組織非專業的音樂學生進行過一次音樂歷史展覽,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們提供了各種音樂文化圖片、資料以及個人的學習心得,還主動聯系音樂專業的學生為展覽配樂、進行cosplay等活動,從這次活動當中,學生們總結出了“音樂使人愉快、音樂也能承載社會發展歷史”這樣的結論,這也是學生個人素質發展的一個表現。通過這樣的活動,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充分觀察和體會到素質教育的結果,較之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音樂活動更適合音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結果評價。

        四 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大學音樂教育的高效展開一定要有高素質的教師來參與,然而,目前大多數大學音樂教師的知識結構都比較單一,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具有較高的音樂技巧素養,但對于教育學和心理學相關知識掌握得并不熟練,這成為制約大學音樂素質教育發展的一個因素。因此,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一定要以大學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個人文化素養水平的提高為基礎,校方應該重視對音樂教師本身進行培養,才能夠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音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目的的達成,需要從教學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三方面的整體改革入手,以提高教師個人文化素養為基礎,只有這樣,音樂教學才能充分發揮自身對學生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許磊.從流行音樂教學入手強化學生的音樂興趣與素養[J].才智,2015(8)

        [2]廖西琳.高校音樂教學中如何強化人文素質教育[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2)

        [3]孟潔.高校音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滲透分析[J].戲劇之家,2014(7)

        [4]李冬梅.淺談大學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新方法[J].北方音樂,2014(3)

        第2篇:音樂專業結業論文范文

        傳統理論課和技能課,以及根據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補充的實踐類課程和姊妹

        藝術類選修課課程幾個方面,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專業課程進行了重新設置。

        關鍵詞:技巧課理論課和技能課實踐類課程姊妹藝術類選修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各級師范院校要積極配合我國基礎教育改

        革,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及時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

        教學觀念,爭取盡早培養出適合新課程教學工作需要的音樂師資。響應這一要求筆者

        從課程結構方面談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課程結構的安排,筆者認為要以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為前提,設計為學生提供花錢少、收獲大的教育、教學服務方案為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實現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個性化發展為目標,以實現課程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為原則。基于此,首先要把音樂教育專業類學生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和藝術素養確立出來并作為設置必修課的標準,然后根據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開設豐富的選修課,同時開設豐富的綜合實踐課,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科學的課程組合平臺。

        一、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傳統專業技巧課的調整(一)調整方向1.以基礎音樂教育對教師歌唱能力的最基本要求為尺度,將歌唱理論、歌唱技巧、及發聲練習曲和歌曲整合為《歌唱理論與技能基礎》,將之作為必修課,采用集體課型授課。把傳統《聲樂》個別課設為拔高選修課,供有興趣和具備一定條件的學生選修。2.以基礎音樂教育對教師鍵盤應用能力的最基本要求為尺度,將鋼琴彈奏技巧、理論、相關知識及相應作品與鋼琴練習曲整合為《鋼琴應用基礎》作為必修課,采用集體課型授課。課程內容應包含培養節奏感、一般彈奏技法和即興伴奏基礎、初級鍵盤和聲與作品分析、識譜、視奏、簡單正譜伴奏、為歌曲編配簡單伴奏、鍵盤彈唱等,以滿足基礎音樂教育的實際需要。把技巧性強的《鋼琴演奏》、《鋼琴正譜伴奏》(個別課),《中高級鍵盤和聲及作品分析》《鋼琴與樂隊》、《鋼琴四手連彈》(集體課),設為拔高選修課,供具備一定演奏條件的學生選修。3.想修其它器樂的學生首先要在相應的樂隊中學習,獲得規定學分后,如果有興趣、有基礎,可以提出申請,拔高選修《××演奏與實踐》,上個別課。演奏水平特別突出的同學可以提前申請拔高選修。4.《舞蹈》課改為《形體訓練與音樂教師形象設計》設為必修課。目的是增強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調整的意義。1、這一調整可以進一步突出師范性特點。新課改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藝術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國民整體素質,而不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某種專業技能,因此,高師的課程設置應符合學生綜合藝術修養及實踐能力形成的要求。2、這一調整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學生獲得必修課學分后,在專業演唱、演奏方面有興趣的學生可以申請選修專業拔高課。條件突出的學生也可以申請必修課免修,直接選修專業拔高課。3、這一調整可以節約大量教學資源。在傳統課程體系中學校一般要為每個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開設一門主修個別課、一門必修個別課、一門選修個別課,這樣占用了大量教學資源,學生的平均學習成本非常高。經過調整,取消了主修個別課,必修課采用集體授課,選修類的個別課是為那些有可能在演唱或演奏方面有造詣的學生開設的,對于他們可采用另付費用的形式。這樣就大幅度降低了一般學生的學習成本。4、這一調整可以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安排實踐課和技能課的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經過調整學生從傳統個別課上節約了大量時間。

        二、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傳統理論課和技能課的調整1.根據新的教學理念、課程觀、課程標準,以基礎音樂教育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整合出《實用教師音樂理論和技能基礎》,并將其設置為必修課,其內容涵蓋《音樂與游戲》、《合唱與指揮》、《基礎樂理》、《基礎視唱練耳》、《兒童歌曲創作基礎》、《中外音樂欣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音樂活動中的創造》、《音樂認知能力分析》、《音樂中的人文素養》、《生活中的音樂》等。目的是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2.把傳統多聲部音樂寫作方向的《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課程改為選修課。把實用的管弦樂曲改編、簡單的合唱編寫、民樂合奏曲改編、實用電聲樂曲改編等整合為《多聲部音樂編寫》并設為必修課。3.把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都改為研究型課程。如:把中外音樂史改為《中西音樂美學對比研究》、《中西音樂文化對比研究指導》、《外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指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指導》、《中國音樂史學研究指導》、《中國音樂文獻研究指導》、《中國樂理研究指導》等。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學生多元的文化觀。4.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指導》、《中國音樂史學研究指導》、《中國音樂文獻研究指導》、《中國樂理研究指導》、《中國聲樂演唱欣賞》、《中國器樂演奏欣賞》、《民族和聲學》、《民族音樂美學》等設為限選課,學生在規定學分內可以根據自身需要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以弘揚民族音樂文化。5.將《歐洲傳統聲樂演唱賞析》、《歐洲傳統器樂演奏賞析》、《外國音樂史學研究指導》、《現代歌舞音樂欣賞》、《爵士音樂欣賞》、《爵士鋼琴演奏》、《中西音樂文化對比研究指導》、《中西音樂美學對比研究》、《歐美大眾音樂簡介》(集體課型)設置為任選課。以促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吸收。6.“新的音樂教學理念要求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學要以審美為核心,以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為動力,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要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②另外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認知水平教學,這些教學理念對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增強學生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見習、實習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因此,把《音樂教學法》改為《基礎教育階段音樂教師職業能力指導》并作為核心必修課程加以強調,把《音樂教學法》和《音樂教育學》、《音樂認知學》、《教育教學統計學》等新學科的見習、實習融入該課程,以增強課程的實踐性,確保學生教育教學、教研能力的形成。7.重構教育教學見習、實習計劃。目的是讓學生多參加教育、教學和教研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第一學年安排四周見習,了解從幼兒園到高中各學段教育教學的實際運作情況,讓學生盡早明確做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所應具備的能力。從第二學年開始每學年安排四至八周時間到各學段實習,包括教學法課程所需要的專題實習。在演唱、演奏和理論研究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可以申請到專業院校或專業團體實習,每次見、實習必須提交報告,并將其作為評價學生學業的重要依據。8.開設必修課《教育、教學研究報告寫作指導》,提高學生教學論文的寫作能力,以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工作。同時可以幫助學生養成探究性學習的習慣,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文字表達、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調查、觀察、交流合作、組織,信息加工采集等綜合能力。

        第3篇:音樂專業結業論文范文

        教育部原副部長王湛針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提出課程改革應“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1](P5)創新教育是關系到教育的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新一輪的國民基礎教育改革中,音樂教育改革作為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擺在重要而顯著的位置。“音樂是一種非語義的信息,音樂的這種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特征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供了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音樂藝術的創造、表演、欣賞等各個環節均體現了鮮明的創造意識并伴隨著獨特的創造行為……,音樂藝術的這一特質,使音樂教育在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這無疑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礎。”[1](P20)然而,雖然在音樂課程改革中以音樂創造作為課程基本理念引進了新理論、新觀念和新方法,并由此建立起音樂教育新的學科框架和學科理論,但創新教育在實際的音樂教育活動中卻難以推廣,使得現有音樂課程改革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無法取得可信度較高的評價。成效不大是不爭的事實。創新精神、創新意識是音樂教育改革的原動力,為了在高師音樂教育改革中求得實效,我們試圖重新審視創新教育現狀,探求創新教育原則,使音樂課程改革得到延續和發展。

        一、明確角色定位的個性化原則教育改革和教育實踐必須通過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來實施,所以師生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定位是至關重要的。在以往的音樂教育改革中,教育研究的重點課題是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達到使學生“聽懂”和“學會”的目的。這樣的教改往往把教師當作音樂教育活動的主體,把學生當為被動的施教對象。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對音樂的獨立思考和見解,沒有了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是音樂教育的誤區。音樂教育有極富個性的專業特點。曲作者在進行音樂創作時就賦予作品以個人風格特征,演奏者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其中,在表演時進行二度創造,而聽賞者則由于生理、心理、環境、文化背景的差異,在欣賞音樂時又有不同感受。不論在音樂活動的哪個層面,都充滿了個性化特點。因此,音樂教育首先要體現音樂文化的審美價值和情感意義,將學生定位于音樂教育活動的“主體”,將教師定位于音樂教育活動的“主導”,把培養各具特色個性的音樂人才作為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研究表明,對于不同音樂要素的反映和理解,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先天差異,有的人的音高聽覺敏銳,有的人則有較強的節奏感。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知識經驗、不同的情感體驗經歷,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的獨特個性。只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和創新思維,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結合。正如馬斯洛指出的:“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性格上的品質,如大膽、勇敢、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認可,即一切能夠造成這種普遍化的自我實現創造性的東西,或者說是強調創造性的態度、創造性的人。”[2](P59)培養具有個性特點的音樂人才,尊重、保護和承認人的個體差異,是音樂教育價值觀的轉變,它充分體現了教育的民主化和個性化特點,但這并不能構成教師對音樂教育責任放棄的理由。“當代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根據先前認知結構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務的意義”[3]。教師應將自己定位于有創新精神的、富有教育智慧的教育者。精心設計、提出探究性課題,組織活動,將課堂教學的單純音樂技能訓練,轉變為激發學生內部求知欲的創新教育行為,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音樂學習態度。從音樂學習苦與樂的體驗中,形成健康的音樂情感、高尚的音樂審美態度和正確的音樂文化價值觀。

        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自主性原則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自主地感知音樂藝術,啟發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創新教育的全過程。例如,視唱練耳課中的“旋律聽寫”,是一項培養音高感、節奏感、調性感、結構感、讀譜、寫譜及音樂記憶力等多項音樂感知力的訓練。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編創適合學生程度的旋律,彈奏3~5遍后請學生背唱或默寫出教師所彈奏的旋律。而在創新教育觀念指導下的自主性原則中,鼓勵學生對簡單的或熟悉的旋律進行部分改編的嘗試,進而學習即興的旋律短句創編。如:運用重復、模進等樂句發展形式做即興問答句的創編,對音樂片斷進行變奏式改寫;運用樂句、樂段的多種終止式的樂理知識對音樂進行改寫等等。學生在創編的同時,自主地深入學習和研究音樂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對所要求掌握的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選擇學生習作中的上乘之作做為“旋律聽寫”的習題,不但有助于更準確的背唱和默寫,更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鼓勵和展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自主與創新相互作用、互相促進,提高處理創作意愿與想象、分析、理解、運用音樂要素關系的能力。自主是創新的前提,創新可以展示自主。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自主性原則,并不意味著否定教師在音樂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它通過教師的自主教學與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一起創新的目的。“強調教師的教學自主并不構成對學生學習自的漠視,學生的學習自主并不構成對教師專業責任的放棄。教學自主是學習自主之基礎,學習自主是教學自主之檢驗”[4]。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自主性原則,是使教師和學生在音樂教育和音樂學習上樹立“自主創新性教學”與“自主創新性學習”觀念。教師能積極主動的理解和應用音樂教育學的前沿學科理論,學生能積極主動的理解和運用其所學知識,師生都能做到自主與創新的完整統一。

        三、營造創新情景的探索性原則只有勇于探索才能有所創新。為了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為學生創設探索情景,提出探索性問題的教學思路應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要想培養勇于探索精神,形成樂于探索態度,教師就要創設一定的情景,從而激發創新的欲望。視唱練耳課做為音樂學習者必修的一門綜合音樂素質訓練課,具有理論性強、技

        術性高的特點。做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不但要在這門課的學習中獲得音樂藝術實踐和音樂教育活動所必需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還必須掌握這門課程的教育教學方法。例如,在進行“旋律聽寫”訓練時,學生常常不能把握正確的方法,死記硬背以致音樂綜合能力無法得到較快的提高。我們對此提出的問題是:為什么對聽寫的旋律進行曲式分析,能更好地發展旋律記憶力?聽寫旋律需要那些技能?如何才能獲得聽寫旋律所需的技能?在聽寫旋律活動中,需要運用那些理性知識,才能做到完整地感受音樂形象和音樂風格?等等。這些問題促使學生探索與“旋律聽寫”活動相關的音樂心理、音樂生理及音樂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方面的問題。以往的視唱練耳課的課堂練習存在練習樣式單一、無效重復的通病,因而對學生完成知識內化過程不能起到積極的強化作用。必須將單一的教師出題學生應試的考試型的視唱練耳課練習變成有坡度、有層次的開放性、實踐性練習,創設探索情景使之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在發現中創新。例如讓學生走上講臺,將其創編的音樂旋律彈奏出來,請其余的學生聽辨、背唱。為了讓同學聽得清楚、唱得正確,彈奏旋律的同學就必須掌握好節拍、節奏、調性、旋律等綜合音樂要素的正確表達。開始時,彈奏旋律的同學有時忘了彈出標準音,有時給出的速度與彈奏的旋律速度不符等等,鬧出不少笑話。但是,學生們在快樂的學習中發現了自己在音樂要素感受中的薄弱環節。針對課堂練習,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標準音在旋律聽辨中起什么作用?忘了彈出標準音說明什么問題?速度在旋律進行中的作用?速度與節拍、節奏的關系如何?如何根據節拍、節奏的關系選擇正確的速度?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索性思維,許多學生創造了適合個人的學習方式。因此,創設探索情景的探索性原則不但能鞏固已有知識,還可利用其探索的興奮點激發出新的思維火花。

        四、營造平等氛圍的民主性原則民主、平等的氛圍有利于創新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教師的民主作風是營造平等氛圍的重要因素,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先決條件,它與創新教育能否實施,創新能力能否切實提高息息相關。“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則應體現較強的民主意識,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P22)音樂感知力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能力,面對學生音樂感知力的差異,教師首先應該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而促使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創新教育必須創造讓全體學生親身參與、充分表現的機會。例如,在視唱時,有的學生會唱得很準確,而有的學生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由于音樂感覺能力是借助于聽覺器官辨別音高、音強、音長、音色等音樂要素的細微差別能力,有的人對某一種音樂要素感覺遲鈍,但對其他音樂要素的感覺卻很靈敏。對于音樂表現方面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通過分析、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音樂的信心,達到音樂綜合能力全面提高的目的。音樂教育只有達及人的感官,才能影響人的精神,在教學中創設輕松、和諧的環境,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民主性原則是指師生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的和諧、融洽的教學方式和氛圍,是一種有次序、有目標的教學活動。例如:在《中外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欣賞》、《中等學校音樂教學法》、《藝術概論》等高師音樂文化理論課的教學中,要鼓勵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爭論。

        通過課堂討論,學生在靈活變化地運用課堂教學信息的過程中鞏固、擴大、加深了音樂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創新思維習慣。所以,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允許學生保留繼續探討研究的權利,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棄傳授人類優秀音樂文化遺產的責任;尊重學生對音樂感知力的個體差異,也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對學生的五音不全聽之任之。“美國的學校音樂課程在近半個世紀以來對音樂學科本身的重視程度沒有絲毫的削弱,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音樂概念、技能是音樂教育者追求的基本要點。”[5]音樂教育最終要靠音樂作為載體來實現,要做到“放”而不“亂”才能通過音樂學科的學習和傳承來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

        五、面向學科綜合及現代社會的開放性原則創新教育必須具有開放性。開放性首先體現于教學方式的開放性,如:在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培養問題上,以往的教學是封閉式的單純音樂技能訓練,先練音高、再練節奏;先練音程、再練和弦;先學單聲部、后學多聲部。在演奏方面,先彈大量的練習曲為演奏一個作品做好技術上的準備,而后才能學習彈奏相應程度的音樂作品。為音樂藝術活動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是必要的,但當我們過于強調這一點,將原本具有綜合特征的音樂活動變成孤立的、支離破碎的機械活動,勢必弱化了音樂教育的文化價值,扼殺了學生的音樂靈感。開放式原則要求在綜合音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從音樂作品中去尋找調性、旋律、節奏、音色、和聲等音樂要素,在音樂文化藝術視野中進行視唱練耳、樂理等基本樂科的素質訓練,在演唱、演奏的音樂作品中聽辨和體驗音樂要素,做到音樂感知力和音樂鑒賞力水平的共同提高與發展。在器樂或聲樂教學中,應側重于音樂文化的學習,以音樂作品演奏、演唱的需要選擇配合學習相應的技能、技巧。用音樂作品的正確演繹與表達帶動演奏、演唱技能技巧的提高。日本的鈴木教學法,開始學習音樂的第一步,就教兒童演奏《小小星星亮晶晶》這首著名的音樂作品,使其在快樂的樂曲演奏中體驗音樂的美妙意境,從而自覺地追求技能技巧的不斷完善,最終實現使兒童具備優越的演奏技巧和完美的人格塑造的教學理念,是很值得音樂教育界的同行深思的。高師音樂教育應面向社會,使創新教育擁有更為廣闊的天空。“要變孤立的、封閉的、靜止的狀態為聯系的、開放的、動態的教育,立足于學校,又超越校園,使學校、社會、家庭密切結合,形成有力的教育鏈。”[2](P64)高師音樂專業學生相對閉塞的學習、生活環境,對其創造性思維形成有一定的局限,而社會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則有著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內涵。有的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但畢業后卻不能很快適應社會,業務上毫無創造性;而有些學生在學校里成績平平,但一旦投入社會就能很快打開局面,成為音樂教育教學的業務骨干。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并不少見,究其原因是一些學生將思維習慣停留在課堂所能給予的有限范圍內,而不習慣在環境發生變化時換個角度去思考。因此,沒有社會實踐的激勵,就很難養成創新思維的習慣,只靠課堂知識的積累是很難成才的。讓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盡早參與社會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實踐,就使其進入了無限寬廣的空間,他們會有不同于課堂里的全新體驗,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并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此外,創新教育還必須具有前瞻性,盡可能廣泛吸收國內外最新的教育理論和有益的成功經驗。使之應用于日常音樂教學和音樂教育活動中。超級秘書網

        六、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性原則同志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知行觀統一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將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應用于實際的音樂活動,養成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創造性地學以致用才能學有所成,也是創新教育的終極目標所在。開展課外音樂活動,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利于學生的獨立意識的培養。如:要求學生組織不同主題的綜合性音樂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以及音樂會的主題要求來創意一場音樂會。在組織音樂會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許多在音樂課堂中沒有遇到的問題。象獨立地組織各種節目排練需要的音樂知識,擔任演唱演奏一些當代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所需的技能技巧,以及恰當選擇音樂作品、處理音樂作品的綜合能力等等。因此,創造性地進行音樂實踐活動,不但對于一場音樂會的成功舉辦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掌握知識、培養技能技巧也是極為有益的。音樂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高師音樂教育實習是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具體體現。按照傳統的高師音樂專業教學安排,教育實習往往是安排在大四的下學期,也就是在臨畢業前,讓學生到中小學經歷一次音樂教育工作的初步鍛煉。這樣的課程安排使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階段的絕大部分時間脫離了實際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實踐活動。

        眾所周知,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方向是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師資,如果在整個大學學習階段不能與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實踐緊密聯系,高師音樂教學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要使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更加合理,我們必須在整個高師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計劃的安排和學科的不同性質,適時地選擇合理有效的“教育見習”及“教育實習”,達到消化、鞏固、驗證所學的音樂理論、音樂技能,提高音樂教育實踐能力的目的。例如:當基本樂理課結業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到中小學先聽課,后備課、試講,最后評課(象音樂欣賞、視唱練耳等課程結業時,都可以這樣做)。當演奏或演唱課程結業時,則可以要求學生到中小學去組織排練一些適合中小學生年齡特點的聲樂、器樂節目。而“教育見習”及“教育實習”的業績,將作為每一門課學業成績的重要參考依據,以此來激勵創新活動的開展。總之,創新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高師音樂教育中創新教育原則的探討是為了適應未來社會對音樂教育的要求,樹立全新的音樂教育理念。在音樂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活動不能流于形式上的生搬硬套,而是要樹立與傳統音樂教育觀念有本質區別的、對培養教師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起促進作用的音樂教育理念。在音樂教育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創新教育模式,只能依靠教師的正確教育理念去把握、去運用、去創造方法。這首先對音樂教師的個人音樂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對音樂文化了解得越透徹,就越有助于教師運用音樂文化的特殊藝術規律創造有效的創新教育方法。其次還要求音樂教師具備一定的戲劇、文學、美術等相關藝術修養,這能使教師在創造有效的創新教育方法時擁有更為廣闊的天地。此外,教師還應掌握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通過研究學生的音樂學習心理,掌握學生的音樂能力發展水平和整體音樂發展水平,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才能運用創新教育原則切實做到學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蔣洪波.學習潛能開發導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盧紅,王愛玲,王愛芬.關于課堂教學價值地位的教育理論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

        第4篇:音樂專業結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袁靜芳;樂種;樂種學;話語權;中國傳統音樂理論

        袁靜芳先生是中國傳統音樂乃至我國音樂學研究領域的旗幟性學者。她學養深厚、治學嚴謹、淡泊名利、為人謙和,其學術思想、成果及精神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及后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回顧袁靜芳先生的研究軌跡不難發現,她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個是道教、佛教音樂研究,另一個是樂種學研究。本文擬從袁靜芳先生對樂種學的研究來管窺她對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構建的貢獻及意義。

        1“樂種”與“樂種學”追溯

        “樂種”一詞的來源,最早見于楊蔭瀏、曹安和合編的《蘇南吹打曲》。隨后,學者們對“樂種”一詞的界定經過近30年的研究、推敲與雕琢,最終在袁靜芳先生撰寫的《樂種學構想》一文中確立了下來。隨后,又經過11年的苦心研究與發展,袁靜芳先生所著的《樂種學》在1999年出版,標志了“樂種學”的建立。從“樂種”一詞的界定至“樂種學”的建立,雖然袁靜芳先生功不可沒,但也并非先生“一人之功”,她在自己的研究中也多次提及對前人學者成果的觀照與借鑒。例如:關于“樂種”的界定,她在《民族器樂》中說道:“筆者根據多年來對中國傳統樂種的考察與研究,并參照其他學者歷來對樂種界說的論述,1998年,在《樂種學構想》一文中,闡述了對樂種的界定。”關于“樂種學”的建立,她在《樂種學》中說道:“……并于當年在中央音樂學院為研究生開設了‘樂種學基礎理論’課程,在過去前輩與眾多學者對樂種的研究基礎上,為樂種學學科的理論建設,開啟了新的一頁。”“收集整理(或譯譜)樂種曲譜近百冊,其別是前輩楊蔭瀏、曹安和先生對樂種所做的調查范例和研究成果,對樂種的實地考察、錄音記譜、理論研究均具有開拓性、啟迪性、指導性的楷模意義。”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與觀照,說明了袁靜芳先生治學的嚴謹與規范,也印證了一個學科的建立所要走過的路,即學科稱謂—學術成果—學科建立。雖然關于樂種一詞界定的學術歷史梳理,在袁靜芳先生及其他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中多次提到且較為詳實,但結合到樂種學的學術成果則較少,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將“學術稱謂發展”與“學術成果發展”二者之間結合起來加以梳理,這樣或許能使我們對樂種學的建立有更為清晰和直觀的認識。根據年代及主要研究成果所顯現出的研究特征,筆者將其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1963年之前。1957年,在楊蔭瀏、曹安和合編的《蘇南吹打曲》總論之七中,“樂種”一詞首次出現。但僅是出現,兩位前輩對樂種一詞沒有作任何界定與解釋。其論述為:“在明末清初,約當十八世紀的時候,這種音樂,已與現在一樣,一方面流行于民間,成為民間音樂的一個樂種。”此時,樂種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兩位前輩的研究成果為代表,如《定縣子位村管樂曲集》(上海萬葉書店出版,1952年)、《智化寺京音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油印本,1953年)等。這一時期的學術成果除理論研究外,主要顯現出對第一手資料的挖掘、收集與整理,而對樂種一詞的界定,學界幾乎沒有關注。第二時期:1964—1988年。樂種一詞第一次有了界定,出現在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編著的《民族音樂概論》。其論述為:“不同的樂器組合,加上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風格,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器樂樂種。”此時,樂種研究的主要成果有高厚永的《民族器樂概論》、葉棟的《民族器樂的體裁與形式》、袁靜芳的《民族器樂》等等。這一時期的學術成果除了對樂種的音樂本體及文化特征研究外,更凸顯對于研究對象的歸納與概括的關注。第三個時期:1988—1999年。1988年,袁靜芳先生在《樂種學構想》中論述道:“歷史傳承于某一地域(或宮廷、寺院、道觀)內的,具有嚴密的組織體系,典型的音樂形態構架,規范化的序列表演程式,并以音樂(主要是器樂)為其表現主體的各種藝術形式,均可成為樂種。”這一時期的主要學術成果有夏野、陳學婭的《中國民族音樂大系民族器樂卷》,王耀華、劉春曙的《福建南音初探》,李民雄的《民族器樂概論》等等。這一時期的學術成果體現出對研究對象宏觀歸納與微觀個案研究的雙重觀照。許多關于樂種的研究成果也證實了袁靜芳先生所提出的樂種界定的準確與科學。1999年,《樂種學》的出版標志著樂種學的建立,特別以袁靜芳先生及學生們為主的研究群體陸續發表的學術成果,更是為樂種學的發展及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2話語權的建立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中西方音樂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愈來愈頻繁,在頻繁的交流中擴大了我們的眼界與認知,但也逐漸地暴露了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其中,關于“話語權”的問題在很多學者看來首屈一指。這里所說的“話語權”即用某種學術話語體系來解讀某種音樂事象。例如用歐洲古典音樂理論體系解讀巴赫、莫扎特、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等作曲家的作品。然而,當我們試圖用某種音樂學術話語體系來解讀中國音樂(特別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時候,似乎擺在我們面前能選擇的話語體系很少,除非借用歐洲音樂理論體系。但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在我們用歐洲音樂理論體系來解讀中國音樂的時候,很多狀況下我們是失語狀態的,即因所言非所達,而出現的失語或言無意的情況。例如,如果套用西方古典音樂曲式分析理論對山西套中《箴言》套的曲體結構進行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必然是有失偏頗的,甚至會產生“老虎吃天,無處下爪”的情況,從而在與他人言說(交流)時,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追其原因,除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用西方的理論知識體系生搬硬套用于中國音樂研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傳統音樂理論與中國傳統音樂事象不成正比。換句話說,中國傳統音樂的品種、內涵等非常豐富,但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卻顯得滯后,形成研究理論與研究對象不對稱的情況。相比西方,他們不但有著輝煌燦爛的音樂文化,而且音樂理論體系也非常完備、科學。比如曲式分析學,西方音樂曲式結構理論有著極為嚴密、科學的體系,幾乎可以作用于任何一部西方音樂作品,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較為充分的分析與解讀。然而中國傳統音樂的曲式結構分析,從目前來看仍處于發展階段,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有時我們不得不借用西方曲式結構理論來作闡述。造成如此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如客觀歷史、音樂教育、學科理論建設等等,正如項陽所言:“與西方音樂教材早已體系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體系尚未經過系統梳理,音樂院校的教師們因應教學需要對傳統音樂形態不斷探索、不斷架構并充實到教學和教材中。”由此不難看出,我們亟需構建我們自己的話語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中不斷豐富、提出、提煉、檢驗我們自己的理論。袁靜芳先生的樂種學理論,無疑給我們建立話語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袁靜芳先生的樂種學理論分別從“樂種的物質構成”“樂種的形態特征”“樂種的考察步驟與方法”“樂種研究中的模式分析法”“樂種的體系”“樂種與社會文化”等關于樂種研究的六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特別是對“樂譜”“旋律發展手法”“宮調”“曲式結構”等方面的分析和論述,對于我們建立中國音樂話語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應用這套理論,完全可以對諸多中國音樂事象進行解讀,從而完成用中國音樂理論體系解讀中國音樂的話語敘述。而“樂種的考察步驟與方法”“樂種研究中的模式分析法”“樂種的體系”更是建立了一種研究范式,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學者來說這是“授之以漁”。很多學者特別是年輕學者完全可以應用這些理論直接進行作業,對于今后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及話語建設有著重大意義。我國有著豐富的樂種文化遺產,對它們進行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科學的研究,使研究成果能夠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是每位學者都必須謹慎思考的問題。而樂種學的建立,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研究范式。

        3樂種學對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意義

        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學科自身的教育發展,學科教育發展的規范化,也會促進學科自身長足的發展;反之,這門學科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雖然從學科屬性上較難理出樂種學與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學理關系,但是它們之間的互補性,即它們彼此之間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特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從目前各大藝術院校所設置的專業與研究方向來看,還沒有一所院校設置專門的“樂種學”研究方向,但在設置中國傳統音樂專業的院校中,很多學生的研究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到樂種學,甚至有些研究就是對樂種學的研究。從目前學術界較為公認的中國傳統音樂四大分類、民間音樂五大分類中,與樂種學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民間器樂,但是樂種學也涉及到了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及文人音樂。不過,當下的傳統音樂教學,特別是本科層面受到學時、學制等客觀原因限制,很少會有講授到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及文人音樂,很多院校僅能勉強講授完民族民間音樂。從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生教學層面來看,很多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都是某一樂班、某一具體樂種研究。如果我們將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進行對比的話,不難發現其樂種學教學是個“斷檔處”。本科生在本科階段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樂種學訓練,到了研究生階段卻要靈活運用樂種學的相關知識。那么,彌補這個“斷檔處”的正是袁靜芳先生的樂種學。雖然樂種學并不是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獨立學科,但對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學生們在撰寫學位論文,學習了解相關知識的一個“武器庫”。褚歷的《內涵深厚、桃李芬芳》一文中提到:袁靜芳先生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就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而言,從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是收集整理資料并進行分學科的研究與著述;20世紀后期,研究工作進一步發展為對某些分支學科微觀研究的深入,新的學科不斷建立,如樂律學、樂譜學、樂種學等。而21世紀研究發展的總趨勢是研究中的綜合性、交叉性、系統性。由此不難看出,袁靜芳先生對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是站在學科統籌的角度,用發展的眼光來觀察和分析的,并對后學們寄予厚望,也給后學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了能使中國傳統音樂學科向前發展,從而服務于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袁靜芳先生及她所創的樂種學,無疑是為后學們在學習與研究中提供了一把金燦燦的鑰匙。樂種學對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貢獻,將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越來越發揮出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4結語

        中國傳統音樂歷經千年,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不是某一人、某一時所能了解、所能悟透的,它幾乎伴隨著整個中國的文明史。然而,自以來,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傳統音樂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近年來,又受到教育制度的影響,特別是我國的音樂教育制度的影響,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認知出現了些許偏差。學界始終關注著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但與西方音樂研究體系相比,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在方法論、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著明顯欠缺,致使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至今仍要使用西方術語。建立健全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體系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袁靜芳先生的樂種學,無疑是個很好的開端。對袁靜芳先生樂種學的研究將使我們可以在前輩們的基礎上走得更遠,對學科建設起到積極作用。筆者有幸,在中央音樂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時,曾跟隨袁靜芳先生在2013—2014年完整地學習過一學年的《樂種學》課程,并在袁先生的指導下完成結業論文《對山西笙管樂套曲〈箴言〉的音樂分析》。那是一段非常充實的時光,每周上課前,袁先生總會帶給我們一摞資料讓我們學習。在每節近3個小時的授課時間里,袁老師盡心盡力地講授,讓筆者很難相信她是一位已年至耋耄的老人。她治學的嚴謹、思維的開闊都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都將使本人受用終生。

        參考文獻:

        [1]楊蔭瀏,曹安和.蘇南吹打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

        [2]袁靜芳.樂種學構想[J].音樂研究,1988(4):16-23.

        [3]袁靜芳.樂種學[M].北京:華樂出版社,1999.

        [4]袁靜芳.民族器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高厚永.民族器樂概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6]葉棟.民族器樂的體裁與形式[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7]夏野,陳學婭.中國民族音樂大系:民族器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8]王耀華,劉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第5篇:音樂專業結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職高專 “概論課” 考評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5)02-0250-01

        “概論課”是高職高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程之一,作為“概論課”教學的最終環節,客觀、公正地對學生進行考評十分重要,這既關乎學生的學習效果,亦關乎教師的德育成效。推進“概論課”學生學業考評機制的理論探索對實現“概論課”教學的科學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高職高專“概論課”考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考評結構不夠完善

        目前高職高專學生“概論課”的成績構成多數是筆試+平時成績,其中筆試占80%,主要是理論考核,包括簡答、論述、辨析、材料分析等傳統題型,試卷結構僵化,而平時表現僅占20%。但是由于“概論課”從課程性質到教學目標都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概論課”教學不僅要達成知識目標,還承擔著學生能力塑造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的重要職責,是培養其知情意行的復雜過程,這與學生專業課學習更側重知識、技能的掌握,考評過程相對具體、客觀的特點存在差異,故而單純側重理論考核的考評機制是不盡科學的。此外,由于高職高專院校旨在培養專業技術型、應用型人才,所以一般高職院校學生都有實習和實訓任務,偏重理論考核的考評結構導致教師對學生實習、實訓期間行為表現的考核出現真空地帶。

        (二)考評主體過于單一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概論課”考評依然主要由課程主講教師一人負責,過于單一化的考評主體導致了一系列問題:首先,由于“概論課”課程本身除具有較強理論性外,還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德育目標往往要靠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情感體驗過程來達成,故而,在“概論課”的考評過程中,主講教師傾向于將自己的價值判斷和情緒、情感帶入到對學生學業評價的過程中去,很難完全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和態度,進而影響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其次,由于高職高專院校“概論課”不是專業課,故而師資普遍緊缺,導致“概論課”課堂常以“合班制”的組織形式存在,在有限的課時里,主講教師難于全面掌握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最后,在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之下,由于主講教師缺乏伴隨學生實習、實訓的制度保障,單靠主講教師一人很難真實地考量學生在實習、實訓期間的政治素養、道德行為、心理狀態等“概論課”應達成的教學目標。

        (三)考評形式過于陳舊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在“概論課”結業考評中多以筆試試卷、論文、讀書報告等形式為學生學業成果的呈現形式,形式過于陳舊,囿于這些僵化、傳統的考評形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難以得到激發,加之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動手能力較強而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較弱的特點,單純以筆試考核為主要的考評形式很難讓學生將所學所得完全展現,故而,創新“概論課”考評中學生學業成果的呈現形式是高職高專院校“概論課”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探析完善高職高專“概論課”學生學業評價環節的路徑

        (一)豐富考評內容,創建多維度的考評機制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概論課”考評中考評內容過于僵化,學生成績構成不合理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優化“概論課”考評結構,縮小原有理論部分的考評比例,增加實踐環節在考評中所占比重。創建“1+3”模式:“1”代表理論部分,占總成績的40%,同時在理論部分秉承側重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考評的導向;“3”代表實踐部分,占總成績的60%,其中包括三個部分:課堂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活動、實習及實訓,每個部分各占20%。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深化對理論的理解。將所學習的知識內化為思想進而外顯為行為,將規范的知情意行的標準延展到學生的社會生活當中。

        (二)豐富考評主體,創建多元化考評機制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概論課”考評主體過于單一,局限于主講教師這一現狀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筆者認為應該秉承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研室和相關教學、行政部門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概論課”考評主體。結合上述“1+3”考評模式,有針對性地安排考評主體為學生進行學業評價。其中,理論部分由于其專業性和客觀性的特點,考評主體由“概論課”主講教師承擔。實踐部分的考評引入多元化評價主體,其中課內和課外實踐活動兩個部分的考評主體由“概論課”教師和學生共同擔任,增加學生自評和互評環節,教師評價占60%,學生自評占20%,學生互評占20%;而實踐部分的第三部分即企業實習、實訓部分的考評主體由伴隨學生實習、實訓的指導教師和輔導員來擔任。

        (三)優化考評形式,創建創新型考評機制

        伴隨網絡化、信息化背景下“概論課”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的新趨勢,學生“概論課”學業成果的呈現形式也應該隨之更新。除傳統的試卷和論文等筆試形式外,在理論考核部分應該將口試、討論式、辯論式的考評形式納入到考評形式中來。在實踐考核環節,學生學習成果的呈現形式可以更加豐富,包括調研報告、PPT成果、攝影作品、音樂作品、微視頻等其他多媒體成果。

        第6篇:音樂專業結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 繼續教育 需求研究

        國家對義務教育等基礎教育逐漸重視,使中小學教師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時代對新課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學工作。繼續教育作為提高教師素質的形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筆者認為,需求研究是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切實了解教師需求,才能對癥下藥,滿足教師所需,使教師繼續教育更加有效。

        根據對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有關文獻資料的整理總結,并結合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筆者分析認為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需求研究具有以下特點。

        1.注重量性研究,忽視質性研究。

        教師繼續教育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幾年,而且發展速度很快,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但總體來看,在研究方法方面,多數研究均采用了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方法,所得的結果都是中小學教師在繼續教育中各個環節問題的簡單百分數統計,而缺乏相關因素分析。[1]另外,現有文獻中很少采用質的研究、敘事研究和理論基礎深厚的深度哲學研究。

        2.需求調查多,操作方法研究少;整體性研究多,分類、分層研究少;研究中小學教師者多,研究繼續教育師資力量者少。

        縱觀檢索出的文獻資料,其中關于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需求的研究普遍采用調查問卷法,且問卷涉及內容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2]

        (1)動力研究。包括中小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看法、所持態度與參與動機等。結論主要在于教師普遍已經認識到時代快速進步,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等理念,大都對繼續教育懷有熱情,除一部分客觀上可以評職稱等外部因素外,絕大多數教師還期望能真正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專業化能力。[3][4]

        (2)內容的需求研究。教師繼續教育所涉及的課程內容主要有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的運用、對新課程標準的解讀、新的教學理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方法、學生管理等方面。客觀來講,繼續教育的內容相對來說廣泛。有些學者對不同學科的教師進行了特定學科的需求研究[5][6];對比來看,有所側重的研究與整體化研究的結果差異很大。不同的教師(如不同學科、不同學歷層次、不同職務層次、城市與農村、小學與中學等)對各種學習內容所做的選擇及其優先順序均具有較大的不一致性。[7]

        (3)方法的需求研究。有學者所做研究可知,目前針對教師繼續教育的方法有講授法、小組討論、專家座談、遠程教育、案例分析、觀摩教學等,形式多種多樣。總結論文中呈現出教師關于教學方法選擇的百分比與優先順序,可以發現,雖然不同教師選擇了不同的方法,但總體上最受歡迎的學習方式是專家座談和案例分析。[8]

        (4)途徑的需求研究。關于繼續教育的組織時間、地點等方面,主要有集中培訓、分散培訓、業余培訓等,其中愿意參加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繼續教育形式的教師占據多數,也有相當數量的教師期望在假期參加學習。[9]在地點上,小學教師更熱衷于教師進修學校或市級繼續教育機構,中學教師則傾向于省教育學院或師范大學。

        (5)評價需求研究。繼續教育的評價形式也是繼續教育效果得以保障的重要方面,對于通常使用的綜合測評、書面化考試、撰寫結業論文、示范講演、小組集體活動、寫心得體會等,相當比例的教師傾向于綜合測評型的考核形式,而對寫心得體會或者書面化考試持消極態度。[10]

        (6)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阻礙因素研究。大體上中小學教師認為的阻礙因素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依次表現為工學矛盾、經費問題、繼續教育的效果問題、學校管理問題、自身發展或家庭問題等方面。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在我國廣泛開展尚且時間較短,存在較多現實問題和不合理之處,如:調查問卷的設計和實施隨意性大,進行科學理論構建和效度分析得少;很多學者只是研究了現象或者熱衷于解決問題,而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進行長時間跟蹤調查的較少,大多數是橫向對比研究;多數研究只是推理分析得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但很少能夠給出切實可行的應用性操作方案;目前研究主要針對接受繼續教育的一線中小學教師,卻很少涉及進行教育的繼續教育師資力量;很多學者對繼續教育進行了綜合性整體研究,分類、分層、分學科的研究尚且較少。[11]

        目前,隨著國家多教師素質要求的進一步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需求研究仍在較快發展,也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縱觀現有研究,今后的研究應側重考慮以下方面:在研究方法上,要提高問卷編制和實施的質量,注重量化調查與質性研究的協調結合,以深刻的教育理論為基礎,以從內部深入挖掘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需求;研究的重心要逐步由綜合性的研究轉向有針對性的分類、分層次、分學科的研究,增強研究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注意研究結果向模式化或理論化的升格,以期對繼續教育實踐活動有更大的關照力度,對教師繼續教育工作者的需求研究也要跟上。

        參考文獻:

        [1]李莉.關于初中教師對繼續教育的認識及需求的調查[J].農村成人教育,2000(10):33-34.

        [2]蔣菁.江蘇省通州市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驗區培訓需求調研報告[J].繼續教育,2002(3).

        [3]肖建彬.繼續教育:教師想要什么?——中小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需求分析[J].教育導刊,2001(11):32-35.

        [4]王麗君,王成全.農村教師對于繼續教育的心理需求調查[J].河南教育,1998(6):11-12.

        [13]盧真金.中學教師繼續教育問卷調查研究報告[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1999(6):29-35.

        [5]張永和.江陰市經濟開發區初中教師繼續教育需求調查研究[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9(10):28-29.

        [6]葛正義.安徽省中等衛校教師現狀及培訓需求分析[J].中等醫學研究,1998(11):13-15.

        [7]王生清.生物學教師“十五”師訓需求的調查[J].生物學教學,2001(6):31-32.

        [8]陳一帆.廣東省中小學音樂教師繼續教育需求的調查報告[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8):74-77.

        [9]顧通達.小學骨干教師培訓需求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02(12):13-15.

        第7篇:音樂專業結業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高校畢業生政策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構造的急劇轉型,有關畢業生就業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引起了社會及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視。本文就新型形勢下,如何正視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所面臨的問題,深入進行教學管理改革,培養符合社會市場需要的藝術類畢業生。

        一、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特點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和就業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據調查數字顯示,從2003年212萬,2004年280萬,2005年338萬,2006年413萬,2007年將達到500萬,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與年俱增。大學生們蜂擁擠進不算太寬敞的就業市場。不論學什么專業,最現實的一場異常結業檢驗,更是一場激烈的比賽。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推動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和方式的嬗變,“非正規就業”方式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如何解決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如何看待“非正規就業”,怎樣積極引導畢業生“非正規就業”向良性發展,積極探索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模式,顯得尤為重要。藝術類畢業生作為高校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非正規就業”更是普遍存在著,日漸成為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顯著特點。專家們表示,近年來,我國的大城市出現了藝術類畢業生就業難的情況,但并不表明我國藝術類畢業生已經絕對過剩了。在美國和日本,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占全國總人數的比重分別為35%和23%,在我國僅僅5%,而在這5%的人群中,能有機會接受藝術教育的人群比例就更加少了。因此,藝術類畢業生就總體畢業生人數來說還只是少數。但擴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業難度。許多藝術院校的學生在畢業后,往往都不愿意離開其所在的大城市,都覺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選擇。非正規方式就業在藝術類畢業生中突出存在著,這當然和藝術類畢業生的特點是相符的。藝術類畢業生追求個性,渴望自由,使他們不愿受制于某一個單位,就業積極性差。大家都知道,學藝術的學生大都個性鮮明,精神上追求自由、純粹、前衛和時尚,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約束和管制。這種個性特點決定了他們不愿受制于某一個具體的單位,雖然不普遍,但這種現象確實存在。寧愿無拘無束地“漂”著,也不愿固定在一個單位里“朝九晚五”,這也影響了他們的充分就業。為了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近年來,在學院領導的引導下,學生有了更為開放、多元的就業觀念,一些畢業生開始走向中西部等較為邊遠的地區去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而事實證明這些從大城市走出去的畢業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個人藝術專長也能得到較好的發揮。

        二、重視教育的推動作用

        鑒于我國目前的勞動力市場需求以及青年總體的素質狀況,首先,應重視教育質量。近年來,學校重視學生素質培養,不斷探索實踐。在教學上努力體現“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的現代人才培養思想,尤其是師范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僅做到“知識——能力——素質”的整體優化,突出培養學生懂教育、掌握現代教育思想理論、方法技能,而且還大力倡導創新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素質。在實踐環節,學校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很多國家在擴大教育規模時卻忽視了教育質量,出現了入學率提高而教育成果上不去的現象。重視教育質量,應對教育結果加以考核,通過實行標準化考試來檢驗教育的結果。同時,培訓并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首先要解決教學觀念與就業觀念的更新問題,教學思想及教師的觀念上要有更新與變化。此外還要求教師在知識結構、能力以及教師的繼續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加強學校管理對家長、學生和當地社會的責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性。另外,青年人的勞動力素質并不只在大學中形成,與其少年時的教育密不可分。如今,大部分獨生子女,條件優越,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書法舞蹈,繪畫等藝術學科,家長也為之付出了更多的辛勞。如何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特別是非正規就業情況進行積極引導,應該成為藝術類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點之一。除做好常規的加強對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觀念,重視和加強文化基礎課教學和人文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聯系社會,學以致用,加強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特別是藝術實踐能力外,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機構要以人為本,加大投入,增強服務與指導意識,拓寬就業渠道,有針對性地對畢業生進行全方位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合理的期望值。同時要重視調查研究不斷解決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特別是加強藝術類畢業生非正規方式就業研究。大多數畢業生從學校向工作的過渡將經歷比較長時間的非正規就業,非正規就業的經歷對畢業生是有益的。由于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對自身的職業生涯也缺乏清晰的認識,在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時,通過一段非正規的就業經歷,獲得對勞動力市場的切身體驗,重新認識自己,對發展和努力的方向做出調整,對成功過渡到正規就業很有益處。說到達,筆者不由得想起去年我們學校畢業的幾位學生,用自身的專業特長自謀出路,他們在陜北神木一起合開了一家琴行,一邊賣樂器,一邊教學生,不但取得了經濟效益,同時也為學校輸送了一批音樂苗子,更實現了個人的價值。

        第8篇:音樂專業結業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日本教師教育具有完善的課程體系,規范的實踐教學環節,嚴格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這對我國重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實踐環節,修訂教師資格制度提供了借鑒。

        教師教育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師素質的培養,影響著教師上崗后的育人質量。近年來,隨著我國教師教育培養機構的開放化和高師院校發展的綜合化,教師教育質量已經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主要內容。明治時期,日本就提出了教師持證上崗的規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教師資格鑒定合格證書》的實施,使教師教育走向更為規范化的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我國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借鑒。

        一、日本教師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完善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課程是教師教育活動賴以開展的主要依托和重要載體,完善的課程體系是確保教師教育的基本前提,日本不斷加強教師教育課程種類和課程結構的改革,突顯出以下特征:

        一是課程類型多樣化。20世紀70年代,日本就已經形成了由基礎教育科目(普通教育和學科專業課的混合)、共同教育科目(相當于教育專業課)和專修專業科目(類似專業課程)組成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為教師教育提供了依據。目前為止,日本大學教師教育課程主要由九類構成:(1)有關教育的本質及目標的課程,如教育原理、教育理論、教育基礎論、教育哲學等;(2)有關青少年身心發展及學習過程的課程,如教育心理學、發展與學習心理學、教育一青年心理學等;(3)有關學生指導、教育商談指導的課程,如生活指導論、教育指導論、學生指導一心理輔導等;(4)有關教育方法及技術(包括靈活運用情報機器及教材)的課程,如教育工學、教育媒介論、視聽覺教育、學習指導論、教育實踐論等;(5)有關學科教育法的課程,此類科目沒有特別規定,由各學校根據各自學科自行設定;(6)有關教育與社會、制度、經濟有關的課程,如教育史、教育法學、社會教育、教育經濟學等;(7)有關特別活動的課程,此類科目沒有特別規定,由各學校自行設定,但要進行課外活動的研究;(8)有關教育實習課程,如教育實踐研究、教育設計等;(9)其他課程,主要用于學生選修。如終身學習論、人權教育研究、教師表現法、環境教育、社會教育、教職演習、視聽覺教育等。

        二是教育類課程比重不斷加大。1997年7月,日本教育職員養成審議會通過了《關于面向新時代的教員養成改革策略》咨詢報告,加強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加大教育類課程的比例,增設了“與執教學科或教職相關的科目”,進一步完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1998年以來,隨著日本《部分修改教職員許可法》《關于在與教育有關職員研修中推進活用衛星通信》《積極活用碩士課程的師資培養,推進現職教師的再教育》等政策、條例的頒布,教師教育的課程結構得到調整,減少了學科專業課程,加大了教育專業課程的比重。以初中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增加幅度最大,由原來的19學分增加到31學分,高中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學分也增加了4學分。教育專業課程的增加,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教育類課程的學習,教師教育的職業特點進一步加強。

        三是針對教師未來就業取向的不同,調整課程結構。培養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師比較注重教育技能、技巧等教學藝術類課程的比例,培養初中和高中的教師比較關注專業課程以及教育理論課程的設置。為培養具有全球行動能力的教師,日本教師教育還開設了屬于“綜合演習”課程。這類課程是基于全球化時代所面J臨的地球環境、多元文化、地域糾紛、人類生存等人類共同關注的課題所設置的課程,通過相關內容的學習和虛擬情景的設置,使學生對國際環境及不同國家的教育現象有所認識,為今后開展相應教育莫定基礎。

        (二)規范的實踐教學環節日本十分重視教師教育的實踐環節,在教育職員養成審議會的咨詢報告中,曾多次增加教育實習的比重和各類教師資格培訓課程的教育實踐學分,并明確規定,要取得小學和初中教師的資格證書,必須取得5個教育實習學分,占課程學分總數的20%;要獲得高中教師資格,則必須取得3個教育實習學分,占課程學分總數的13%。在內容上,已不局限于專業知識的運用,而更重視教師能力的測試、人品的考察、個性的評價,音、體、美、外語、計算機等技能水平的測驗,以及處理教材、板書、編寫教案、課堂教學等實際教學能力的考核。日本教師教育實踐時間一般為15周以上,其中見習時間一般在7周左右,實習時間一般在8周以上;主要采取分散式和連續式兩種方式進行。分散式通常安排在學年末,主要進行集中的強化式職業技能訓練。連續式一般安排在學期末,依據課程內容進度進行階段性的職業能力訓練;日本愛知教育大學提出了“四年實習制度”,即由原來的在第三年為期五周的教育實習,改為由第一年為“體驗實習”、第二年為“基礎實習”、第三年為“教育實習”、第四年為“研究實習”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并相應增加了教學實踐時間。

        為確保實踐教學質量,日本教師教育機構十分重視與中小學實踐基地的交流與溝通,共同成立教師教育實訓研究組織。高校研究者可以隨時深入中小學,及時了解中小學的需要;中小學也能及時得到高校信息或指導,共同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在實踐教學評價上,注重評價的全面性,內容上不僅評價學生的學科專業知識,還對學生的教學組織、教學管理、教學創新等方面的能力進行評價;方法上不僅采用考試的辦法,還采取觀察、座談、測評等靈活的評價方法;結果是既有數量上的嚴格評判,又有文字上的定性描述。

        (三)嚴格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

        教師資格認證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體現,是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嚴格、科學的教師資格認證是日本教師教育的又一特征。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較高的教師任職標準。日本《教師許可法》對教師任職學歷作了明確的規定:中小學教師必須是大學畢業者,且要經過國家規定標準的考試,合格者才能取得教師資格。1983年,日本《關于改善教員的培養和許可制度》對教師任職資格提出了新的要求:與高中教師許可證一樣,給幼兒園、小學、初中和聾啞校、盲校、養護學校的教師增設以“碩士學位”為基本資格的教師許可證,促進了日本教師學歷層次的提高。二是建立了明晰的資格等級制度。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初,日本的教師許可證分為“普通許可證”和“臨時許可證”兩種。“普通許可證”又分小學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三種,每一種又分為一級和二級。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在國會總選舉中提出“教育改革七條設想”,把教員許可證分為三種,即“標準許可證”、“初級許可證”和“特修許可證”。1989年4月,日本頒布的《教育職員許可證法》中將教師資格證書等級劃分為三種類型:“專修許可證”、“一種許可證”、“二種許可證”;其中獲得“專修許可證”的基礎是達到研究生院碩士課程結業程度,目的在于促使研究生院結業者任教,并鼓勵在職教師進修。“一種許可證”的獲得要求是大學本科畢業者;“二種許可證”的獲得者要求必須是短期大學畢業者。同時,為實現適應學校教育多樣化,新設“特別許可證”,目的在于招聘有社會經驗者任教,主要集中于小學音樂、圖畫、體育和高中電子計算機等課程。一種資格證書則是一種標準資格,二種資格證書的獲得者則必須不斷提高,方能獲得標準資格。這種清晰的資格層級制度,可以遴選出適合某一層級的優秀教師,同時也激勵教師向高一層級努力。

        二、日本教師教育對我國教師教育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教師教育的成功經驗,給我們以下啟示。

        (一)重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重構課程體系,就是對目前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進行革命性調整,從根本上改變以“老三門”為標簽認識教師教育的滯后理念,重新建構教師教育的課程模塊及其運行機制。要以系統的觀點,加強教師教育的獨立性思考,建議加快確立“教師教育”二級學科的地位,實施重點建設。借鑒日本教師教育的成功經驗,實施“寬、精、新、強”的改革應成為目前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著力點。

        寬,一是專業基礎知識寬,加快建立與學科內容密切相通的基礎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寬厚的專業基礎。每個專業的建設要首先明確專業知識的構成體系,厘清其間的內在邏輯、主次關系,依次確立相應的課程和內容。二是綜合文化素質課程涉獵要寬,對于理工類的學生要加強社會學、文化學的課程設置,對人文類學生要加強數學、科學學科等相關課程建設,做到文理相通、相容。

        精,一是專業主干課程要精選,以構成專業基礎的核心內容為主線,重構課程內容,去除重復、交叉部分,精簡課程門數,精選課程內容;二是對于核心課程、重點內容要做到教師精講、學生精練,“講”、“練”結合,把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師必備的教學素養融會貫通。

        新,即課程名稱與課程內容要緊跟時展,要反應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陳舊過時、“正確廢話”的內容要予以刪除。尤其是教師基本功的練習,在傳承傳統“三字一話”的基礎上,應加強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技能的培養,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促進作用。

        強,是指強化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在優化傳統教育類課程的基礎上,突出教師職業養成、職場中的職業道德、教師職業及其使命等課程的開設,提高教師的專業綜合素養。

        (二)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改革

        一是調整實踐時間。目前我國教師專業技能實踐環節時間一般在12學分,占總學分比重不足lO%,且集中在第七或第八學期。由于第七學期學生面臨考研、撰寫畢業論文,第八學期學生要參加考研復試、就業等學生密切關注的事項,結果使應有的實踐時間既得不到保障,也不能使學生安心實習,學生在實習中得不到真正的鍛煉,專業技能不能切實提高。學習日本的經驗,建議進一步增加教師教育實踐環節比重,力爭使實踐環節學分達到總學分的15%左右,約20周。時間分布上采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把實踐環節融入每個學期。

        二是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做好高校與實踐基地的協調與溝通,增強實踐的計劃性和目的性。把實踐基地建設納入教學基礎建設,堅決消除“這是實習基地的事情”的偏頗認識,加強投入和溝通,多思考、多運作。不斷加大實踐基地硬件投入,尤其是微格教室、教學研究室以及相關教學設備、場所的建設,搭建師生交流實踐教學體驗的空間和平臺。

        三是完善并落實好實習考評制度。學生教學實踐成效考核的主體理應包括教師教育機構的指導教師、實踐基地指導教師、實踐對象、實踐學生自身四大主體,而目前只是關注了前兩者的評價。實踐效果如何,應該由實踐對象(實習基地的學生)進行評價,而在實踐考核制度上,該主體評價一直處于忽略狀態;同樣,實習學生的自我評價也沒有重視起來,學生主體反思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完善多元化主體考核機制,加大考核的客觀性、規范性,抵制隨意性。

        (三)修訂教師資格證書制度

        一是提高任職教師的學歷要求。我國《教師法》規定,取得小學教師資格,應當具備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取得初級中學教師、初級職業學校文化、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取得高級中學教師資格和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中文化課、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學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值得肯定的是,《教師法》的頒布規范了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對于提高教師學歷層次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十多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和三級教師教育制度向兩級教育制度的順利轉變,目前新任教師的學歷層次已遠遠高于法律規定。在學歷上要求上,《教師法》對教師任職資格的制約作用已經不大;相反,由于較低的門檻,使部分臨學歷界值的人員占據了較多崗位,造成多數高學歷畢業生難以上崗。為此,加快修訂教師法,提高教師學歷的準入條件,勢在必行。

        二是明確教師實踐教學技能任職標準。我國《教師資格條例》對非師范院校畢業生從事教師職業,提出了進行“面試和試講,考察其教育教學能力;”以及“補修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的要求,然而對實踐教學經歷和應達到的學分和等級要求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在教師遴選上,實踐教學技能考核成為彈性最大的部分,公立學校比民辦學校更加明顯。學習日本的經驗,教師上崗以前,有必要增加“臨床”教學經歷的考察內容,強化教師職業的實踐生成性;對不具備教師任職條件的人員,不能進人教師行列。

        第9篇:音樂專業結業論文范文

        1975年7月,枚子在北大生物系獲得碩士學位,分配到上海一家科研單位工作。很快,她與同學杜濤結婚了。婚禮上有朋友戲稱,他們夫妻倆有著優秀的遺傳基因,將來可以多養育幾個子女,為國家做貢獻。

        一年后,他們的愛子杜明宇呱呱墜地。他們倆工作都很繁忙,不得不將才2歲的明宇送進幼兒園。由于年齡太小,明宇時常會因為玩得太高興而將褲子尿濕。老師以為他是故意的,常常罰他站在板凳上。后來小明宇漸漸地不愿上幼兒園了,可是枚子夫婦又忙得不可開交,只好將孩子送到江蘇老家,拜托父母幫忙照看兒子。

        小明宇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枚子覺得上海的教育環境對兒子的成長更為有利,于是將兒子接到上海讀書。 兒子進新班級沒幾個月,枚子就被老師召見了好幾次。江蘇的教育和上海差異很大,在陌生環境里,兒子的自信心被一點點摧毀,一提上課就頭疼。就這樣,本來很聰明的小明宇五年級連著上了兩年,六年級又連著上了兩年。枚子一籌莫展,哭了很多回。枚子夫婦想盡辦法,給兒子補課,給他講道理,讓他樹立信心,但仍然無濟于事。

        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明宇父母的意料。初中時,小明宇開始在校外尋求刺激和“成就感”,一些社會青年乘機拉攏他,讓他逃學,從家里拿錢去“孝敬”哥兒們。打架、追女孩子……看到明宇不求上進,一向自恃聰明的枚子開始覺得自己是那么的無能。于是,從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枚子,也開始為兒子一次次的墮落而對他大打出手。然而,兒子對學習越來越反感,搞得枚子心力交瘁。

        就在兒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枚子獲得了到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博士的機會。雖然她很擔心兒子,但兒子常以玩世不恭的姿態出現在枚子面前,這只會讓枚子火冒三丈,每次談話都不歡而散。1992年3月,枚子一狠心,踏上了飛往異國他鄉的飛機。

        到比利時后不久,枚子接到丈夫的電話,得知兒子竟然在學校打架鬧事而被開除。丈夫憤怒地說:“我們怎么生了這么一個不爭氣的孩子,所有人都把這事當成了茶余飯后的笑料和談資了!”可是,明宇畢竟是他們夫婦的兒子,枚子心想絕對不能丟下兒子不管,她著急萬分,甚至想丟下學業回國。

        丈夫堅決不同意枚子的決定。他說與其回國照顧兒子不如將兒子接到比利時,說不定陌生的環境會適合孩子的成長。枚子仔細分析后也覺得,或許接兒子來比利時,真的可以給他一個重新成長的機會。

        1992年8月,當枚子在布魯塞爾國際機場看到兒子拖著沉重的行李向她走來時,她深深感覺到一場更大的挑戰正在等著她:那是一項重新塑造兒子的工程。

        海外苦拼 重塑愛子

        枚子的目的是讓明宇在比利時讀完大學,當務之急是學習語言。誰知,等枚子聯系好一所語言學校,明宇卻拒絕上學。枚子知道明宇在國內上學時留有的陰影,兒子怕老師、同學排斥他。于是,枚子想了一個妥協的辦法:答應明宇先去試聽兩天,如果不喜歡就不去。

        枚子本來想慢慢地做小明宇的工作,但沒想到的是,明宇放學回家后卻是一臉的愉快。枚子忍不住問兒子:“在學校感覺怎么樣?”明宇頭也不抬地說:“很好!”就沒了下文。明宇一向很少主動和母親談話。用他的話講,媽媽太嘮叨了。枚子心想,只要兒子肯上學,就謝天謝地了。

        過了幾天,枚子偷偷去兒子所在學校了解情況,但是意外地發現班主任索普拉尼太太的教學方法和國內很不相同:她要求每次上課有一位學生與她一起站在黑板前做她的助手。明宇因為在班上年齡最小,同學們經常推薦他上講臺。開始他還有些緊張,但是只要他寫對了,索普拉尼太太就會親切地拍拍他的肩膀;寫錯了,索普拉尼太太也不會批評他,而是和同學們一起幫助他改正。明宇的表現欲本來就強,找回了自信的他對學習產生了濃厚興趣。

        聽到兒子的改變,枚子欣喜不已,不斷地對索普拉尼太太道謝。索普拉尼太太很奇怪地說:“杰克(明宇的英文名字)很好的,你擔憂什么?”枚子就將兒子以前的情況告訴了索普拉尼太太,并說他們母子之間的缺少交流。索普拉尼太太則建議枚子將自己和兒子的對話詳細記錄下來,找出產生隔閡的原因。

        于是,枚子買了一個錄音筆,偷偷記錄下和兒子有限的幾次對話,很快就發現了母子間的對話模式。在家里,枚子和兒子的對話內容70%以上有關學習。一般是母親主動問:“今天功課怎么樣?“兒子回答:“很好。“然后,就是母親長篇大論地講“兒子你要好好學習,才對得起媽媽“之類的話。兒子再用“知道了“結束。有一次,明宇告訴母親:“今天寫錯了好幾個單詞。“母親馬上很緊張地說:“是不是昨天沒用功?“然后,又是老調重彈對兒子的期望。明宇的聲音除了那句“知道了。“就沒有其他反應了。若不是有錄音,枚子真不敢相信她什么時候變得那么討厭。

        接下來的日子里,枚子有意改變了與兒子的對話形式。一天,明宇很沮喪地對母親說:“媽媽,我本來就笨,為什么你一定要讓我學那么多東西?我不想學了。”枚子一聽火冒三丈,剛要開口罵兒子,但轉念一想,馬上就克制住自己,盡量用平靜語氣說:“媽媽知道你很辛苦,你的記憶能力一向很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克服。媽媽和你一起來想辦法努力,好嗎?”本已做好挨罵準備的明宇很詫異地抬起頭,過了一會,小明宇反而主動和母親說起今天表演時說錯了好幾個單詞,被同學們笑話了。原來如此,并沒有枚子想象中那么嚴重。“你愿意聽聽媽媽當初學外語的經歷嗎?”明宇點點頭……

        不知不覺,枚子和兒子談了半個多小時,兒子顯然被母親當初的學習激情所感染。枚子趁熱打鐵,提出一項“獎勵計劃”:由于語言學校從不布置家庭作業,從今天開始,枚子要求兒子每天要用中、英、法3種文字寫日記。如果堅持3個月,就可以自己挑選路線去旅游。枚子的提議得到兒子的熱烈響應。“周游世界“對一個16歲的男孩來說,誘惑力是不容置疑的。

        一心想“周游世界”的小明宇自然不會想到,這個計劃背后母親要付出多大的辛勞。為了這個計劃,枚子不得不天天到酒吧去打工賺錢。

        3個月后,明宇果真堅持了下來,枚子決定履行諾言。兒子看過一部《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電影,執意要去薩拉熱窩。枚子為了充分利用這次機會鍛煉兒子,于是從旅游路線、訂旅館房間乃至到哪家餐館吃飯,完全交由兒子負責。她知道這樣做有些冒險,但她不在乎,重要的是兒子能獨立自主地去體驗,即使是失敗的經驗。

        在旅游獎勵的激勵下,明宇的學習勁頭日益增強。為了選擇一個好的旅游地點和路線,他開始查閱很多外文資料,閱讀量大大增加。學習對于他來說已經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樂趣,這倒成了枚子計劃意外的收獲。1992~1994年,枚子和兒子去過很多地方。不過兒子選擇的旅游地點越來越近了,后來枚子才知道這是兒子怕母親賺錢辛苦,所以盡量找便宜的路線。兒子學會關心體諒人了,枚子喜出望外。

        母子倆開始變得無話不談。一次,兒子還給母親講了他在上海時那段做“壞孩子”的經歷和感受。聽著聽著,母親淚流滿面。枚子突然領悟到,她和丈夫對明宇過高的期望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只知道責怪孩子,卻不理解他。

        枚子決定向兒子道歉,一句“對不起”她向很多人說過,可對兒子,這是第一次。自從到了比利時,她和兒子之間有很多的第一次,正是這些改變,讓她們母子的心終于貼在了一起。更讓枚子欣慰的是,兒子在國內時許多壞毛病不見了,現在的兒子快樂開朗,積極向上。

        1994年,兒子得到語言學校的中、高級班的結業文憑,而且初步掌握了法語、英語、荷蘭語、西班牙語、德語等5種語言。

        母子的“美麗約定”

        明宇終于成為一名魯汶大學哲學系的大學生,與母親成了校友。但很快明宇就遇到了新的困難,魯汶大學認為關于哲學和文學的學位不能隨便頒給外國人,所以在考試中多方設卡。明宇的好幾門功課分數都低得可憐。

        看到兒子苦惱不已,枚子便四處奔走想辦法。學校有位斯坎達利教授很有正義感,而且他的研究方向也讓枚子很感興趣,于是枚子主動找到斯坎達利教授,答應義務到他的實驗室做助理工作,并希望他能給兒子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此后枚子的生活更忙碌了,寫博士論文,到斯坎達利教授實驗室幫忙,周末到酒吧打工,沒有一刻空閑。 然而由于魯汶大學的苛刻條件,1998年,明宇以1.58分之差沒有獲得大學文憑。更不幸的是,斯坎達利教授突然癱瘓,留下未完成的科研工作,這就意味著枚子多年來的心血就要付諸東流。

        那段時間母子倆各懷心事,郁郁寡歡。一天,枚子和兒子像往常一樣去看望斯坎達利教授。走在路上,明宇突然說:“媽媽,我知道您為什么不開心,不過您研究的問題難道比花6年時間改變一個‘問題兒子’還難嗎?“枚子一愣。兒子說的對,枚子心想我應該做一個堅強向上的母親,不能因為一點兒挫折就垂頭喪氣。她和兒子擊掌相約,共同努力:枚子要將教授留下的科研任務完成,明宇則要用優秀的成績獲得大學文憑。

        3個月后,在斯坎達利教授的建議下,明宇到恩諾國立高等經濟學院改學旅游企業管理專業。母子一起認真研究失敗的經驗和教訓。明宇坦白地說:“媽媽,以前都是您輔導我功課,可是您不能當我的老師,因為我在您面前懂或是不懂都不敢說,怕您生氣。“明白了兒子的想法后,枚子決定讓兒子自己去尋找老師。

        25歲的意大利小伙子瓦卡利是明宇在足球場上認識的。當兒子將瓦卡利帶到母親面前時,枚子吃了一驚,那身打扮跟她印象中的街頭青年十分吻合。可明宇說他有碩士學位,而且兩人很投緣,既然將選擇權交給了兒子,枚子就決定試著讓瓦卡利當明宇的老師。

        瓦卡利給兒子補了一個暑假的課,其教學形式讓枚子大開眼界,有時還是“上竄下跳”的。他這種“活動教學”讓明宇好動的本性以合理的借口得以釋放,學習興趣大增。讓枚子吃驚的是,開學后明宇各科成績大幅上升。

        與此同時,枚子繼續在斯坎達利教授的實驗室里工作,完成了教授留下的科研任務。并在國際一流雜志上發表了4篇論文,在國際近紅外光譜學會上,枚子還被列為國際委員會常務委員。2002年,枚子的專著在英國出版發行。

        這時,明宇也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比利時恩諾國立高等經濟學院的文憑。她們母子倆終于完成了當初的約定,國內的丈夫得知消息后喜極而泣。

        明宇目前在魯汶大學體育運動中心工作。2003年底,明宇被評為優秀員工。第一次拿到獎金,明宇請母親吃飯。那天,枚子特意穿上漂亮的衣服,激動的心情一如當年與丈夫的初次約會。在餐廳優美的音樂聲中,兒子為母親戴上他送給母親的禮物― 一條鉆石項鏈,深情地說:“媽媽,您真漂亮!這么多年我太頑皮了,讓您吃了很多苦。現在我能賺錢了,以后每月工資的1/4您幫我存起來,到了一定數量,我們再一起去旅游,好嗎?我很懷念我們的‘獎勵計劃’,它打開了我夢想的翅膀,也凝聚了您無盡的心血。“ 枚子的眼睛濕潤了。

        這就是當初那個在國內被學校開除的“問題兒子”嗎?明宇的體貼和關心讓枚子這個做母親的欣慰萬分。

        編后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精品在线一区欧美 |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 | 日本性视频高清天天摸天 | 色伦专区97中文字幕 | 青青草原国产在线大伊人 | 看a在线先锋影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