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典型碩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原型本是“最初的”、“原始的”之意,而“typo”意為形式[1]。該理論主要來源于弗雷澤的人類學,榮格的心理學以及弗萊的文學研究。我國學者曾慶香教授在綜述榮格和弗萊的原型概念的基礎上,提出“原型是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典型的、反復出現的意象、象征、人物、母題、思想,或敘述模式即情節,具有約定俗成的語義聯想,是可以獨立交際的單位,其根源既是社會心理的,又是歷史文化的。[2]”筆者認為該概念有利于對原型的理解。以此推之,廣告中的原型就是在廣告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物、情節和母題等。例如耐克廣告中的“英雄”形象、麥當勞的“天真者原型”、李維斯的“探險者”形象、哈雷廣告中的“亡命之徒”,香奈兒廣告中的“情人”原型等。
廣告之所以借助原型助力主要源于當下廣告業面臨的困境:鋪天蓋地的廣告并不意味著受眾的接受,反而可能導致反感,只有能夠深植人心的廣告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廣告要想深植人心,則應能夠喚醒受眾內心深處的集體無意識也就是原型。這是“因為它喚起一種比我們自己的聲音更強的聲音。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吸引、壓倒并且與此同時提升了他正在尋找表現的觀念,使這些觀念超出了偶然的暫時的意義,進入永恒的王國。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3]”這個時候原型不僅起了擴音器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它能夠深入受眾的內心深處,喚起其固有的集體無意識,從而深化廣告產品的記憶和認同。
二、國內原型廣告研究現狀
筆者通過文獻的搜集和查閱發現主要文獻如下:專著(1)本、博士論文(1)本、碩士論文(6)篇、期刊論文(33)篇。這些文章著重論述原型與廣告或品牌的關系,其他角度的相關思考不足。它們盡管可能不是相關論文的全部,但是足以代表國內原型廣告研究的現狀。歸納起來,這些文獻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一)原型建構廣告品牌研究
國內專門論述原型與品牌的關系的唯一一本專著是瑪格麗特·馬克和卡羅·皮爾森的《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4]。該書提出了12種原型人物,并認為它們反復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傳說與神話故事中,也是亙古以來深藏在人類無意識心理中的“形象”,只要藉由分析這些原型/意象與品牌之間的關系,便能建立起一套運用原型理論與意義管理系統來建構品牌圖騰的技術方法。[5]”該書為國內的廣告原型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幾乎決定了原型理論廣告品牌相關研究的方向和模版。以陳嬋[6]、李欣[7]、李巖[8]和陳林華[9]為代表的碩士論文,以及以曾莉芬[10]、范革新[11]、陳林華[12]、謝美英[13]為代表的期刊論文,幾乎都是遵循著原型如何打造品牌的思路而寫就的。
(二)原型增強廣告效果研究
在原型與廣告的關系研究方面,劉林沙的博士論文《中國廣告原型研究》是國內十分重要的參考文獻。該論文認為“廣告原型的研究具有指導廣告實踐的重要意義。中國廣告原型的發現為廣告主和廣告制作者提供了選擇形象,運用原型意義的原則和可能。同時也提醒他們關注廣告中的原型現象,促使廣告更大效度地進行傳播”[14]。以陶皖星[15]、喬阿[16]、楊小竹為代表的碩士論文[17]以及以劉林沙[18]張琳琳[19]、彭公勛[20]、程力沛[21]、周婧[22]和劉瀅檑[23]為代表的期刊論文這些文獻同樣遵循著原型功效、應用方法、注意問題和相關建議的研究路徑,共同關注一個核心問題:原型如何促使廣告更加有效地傳播。
關鍵詞:資陽方言;本字;文獻
資陽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北靠成都、德陽,南連內江,東接重慶、遂寧,西鄰眉山,是四川唯一同時連接成渝“雙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資陽方言是四川方言中的一種,屬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話中的成渝片區,保持古音較少。資陽方言共有19個聲母(包括零聲母);38個韻母;四個調類,即陰平55、陽平21、上聲42、去聲214;古入聲字歸入陽平讀21調。①本文對于所考證的9個本字,先采用漢語拼音進行注音,再列出其國際音標,并用趙元任先生的五度標記法,將五個音調分別標成55(陰平)、21(陽平)、42(上聲)、214(去聲)、21(入聲)。
以上所考9字均是從資陽方言里挑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方言本字,本文主要通過因聲求義的方法,并尋找古籍文獻進行印證,最終確定方言本字。對資陽方言本字的探討,不僅有利于我們了解資陽語言的變化發展、資陽的文化,甚至還有利于我們認識古漢語詞匯的變化,但由于文獻的不足,文章仍存在欠妥之處。
注解
①胡衛.資陽方言音系研究.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1]胡衛.資陽方言音系研究.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2](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9.3.
[3]桂馥.說文解字[M].北京:中局.1987.
[4]段玉裁.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王文虎,張一舟,周家筠編.四川方言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1
[6]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2005.10.
[7]張慎儀著 張永言點校.續方言新校補 方言別錄 蜀方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5.
[8]唐樞.蜀籟[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8.
[9](清)李實著,黃仁壽,劉家和等校注.蜀語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0.6.
(1)做好MBA學位論文的選題
MBA學位論文的選題要注意實踐性、先進性和創新性。①實踐性要求選題對于實際問題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②先進性要求在管理領域,充分體現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思想;③創新性要求面對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創新解決問題的思路。
論文的標題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切忌出現文不對題的現象,同時論文的標題中避免過多的修飾語,要恰如其分地反映論文所涉及的內容。
(2)擬定MBA學位論文的研究框架
研究框架應包括論文的標題和論文所要反映的內容。問題是論文的靈魂,研究框架是論文的撰寫思路和行動安排。
論文框架的構建不是用一個格式或者模式就可以做出來,面是要根據研究內容去規劃,研究的內容確定之后,論文框架也就出來了。研究框架應反映所研究對象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3)調查研究要深入
調查研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徑和科學方法,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在進行調查研究時,要遵循三個原則,即客觀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系統性原則。①客觀性原則是指在收集資料、分析資料以及得出結論時都不能摻雜調查者的主觀因素;②科學性原則是指調查者必須借助管理科學研究的相關成果面建立起具有自我規律的體系;③系統性原則是指調查研究要從系統的角度出發,適應調查對象的特點。
在寫作論文時,一般都運用精確數字,通過對比分析,研究典型事例。
(4)理論聯系實際
實踐和理論是描述人類社會活動特征的一對基本范疇。我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基礎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這些都是在強調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法辨析性研究逐漸成為現代漢語語法本體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應用性研究相結合的最有活力的領域,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語法本體研究,又有別于純粹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是一種典型的跨學科研究途徑。本文結合相關研究成果,以“伴隨性動作表達方式”辨析為例,對語法辨析類研究的范圍、意義、寫作模式、思路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相信能夠為該方向的碩士論文選題與寫作提供重要的參考。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伴隨性動作表達方式 語法 辨析 碩士論文
一、對外漢語語法辨析的價值和意義
本文選擇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辨析性論文寫作來作為核心問題進行討論,探討這一類論文寫作的核心指導思想、寫作方式、論文思路、價值和意義等等一系列問題,以期對對外漢語教學、國際漢語教育碩士方向的教師有所啟發,對學生有所指導。
在有關對外漢語教學的各項研究中,語法辨析研究最具有典型意義,它涉及到二語習得的過程考察、偏誤形成的原理分析以及漢語本體的規則細化。我們用下面這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1)*我們看著電影吃爆米花。
這是留學生習得漢語過程中所產生的偏誤。碰到這種問題,最簡單的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糾正偏誤,判斷其為表達結構使用不當,應當改為:
(2)我們一邊吃爆米花一邊看電影。
問題是,這個偏誤有沒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值不值得研究?是一個偶然的失誤還是有其必然的原因呢?我們發現造成偏誤的主要成因有二:第一,目的語規則不明。漢語“VP1著VP2”可以表示兩個動作相伴隨發生,例如“聽著音樂做作業”“哭著說”“躺著看書”。而漢語中還有其他方式來表示動作相伴隨發生,“一邊聽音樂一邊做作業”“一邊哭一邊說”“做作業的時候聽音樂”“看電影的時候吃爆米花”等等。這樣一來問題就出來了:“VP1著VP2V”和“一邊VP1一邊VP2V”以及“VP1時VP2V”“VP1的時候VP2V”這些表達格式究竟在什么條件下可以互相替代?在什么條件下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必須各司其職?教材、詞典中都沒有提到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母語相關規則不明確。第二,教學誤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很好的材料可以加以參考,因此可能進行隨意的解釋,形成典型的教學誤導性偏誤。在這個分析基礎上,我們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問卷調查,看看我們收集到的偏誤材料是否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如果經過針對性調查測試,發現問題確實廣泛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確實是難點,這就增強了研究這個問題的必要性,說明我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研究題目。
目前很多現代漢語本體問題再次被提到研究視野中來,就是因為對外漢語教學中出現了上述類似的情況。由留學生習得漢語時產生的偏誤提出的這些問題,說明目的語的規則還很不清楚。
在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研究中,“V起來”和“開始V”之間的比較,“不能去”和“去不了”之間的辨析,“繼續V”和“V下去”之間的辨析,“一邊VP1一邊VP2”與“VP1的時候VP2”之間的辨析,這些辨析所涉及的內容往往不是簡單的兩個詞,而是語法結構完全不同的兩個表達式,這些表達式出現頻率極高,意義極其相似,很難習得和掌握,而相關的語法規則又不夠細致,很容易引發泛化使用現象。
同時,語法辨析還包括那些句法功能強大的同義詞辨析。如“朝”“往”“向”的辨析,“在”“于”的辨析,“還”“更”的辨析,“馬上”“立即”“立刻”的辨析,“就”“才”的辨析,“里”“內”“中”的辨析,“全”“都”的辨析,“可以”“會”“能”的辨析,“短時體”副詞“就,馬上,立即,迅速,即”的辨析等等。
這類選題意義在于:一是直接面向對外漢語教學。從對外漢語教學中發現問題,回歸到本體研究,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將到教學實踐中去驗證。二是把該類格式看做一個特殊系統,這個系統內的成員均具有共性、相互重疊,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替換,又各自有自己不可取代的功能。三是嘗試對該系統從句法、語義、語用角度加以闡釋,運用多種方法來全面地展開對比分析,使得其最后結論能夠真正具備應用價值,為對外漢語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二、語法辨析性碩士論文寫作程序
(一)提出問題與綜合分析
怎樣發現并提出研究問題呢?我們從下面這個例子談起。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在學習現代漢語“伴隨發生”表達格式時,很容易出現一系列偏誤。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遇到這么一個句子:
(3)他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老師一般會解釋說這個句子的意思就是:
(4)他吃飯的時候看電視。
也就是在教學活動中老師有意無意地引導學生把“一邊VP1一邊VP2”臨時看作“VP1的時候VP2”。這個解釋在中國人來看是再自然不過的,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作此解釋則隱含著一系列問題。
第一,“一邊VP1一邊VP2”等于“VP1的時候VP2”嗎?這個目的語知識點相當不可靠,因為沒有人對此進行過論證,隱含誘導偏誤產生的潛在危險。
第二,“一邊VP1一邊VP2”與“VP1的時候VP2”等義嗎?對于這個問題需要進行深入探討,就得像馬真(2004)對“還”和“更”進行辨析、劉月華(1980)對“V不得”和“不能V”進行辨析一樣,只有通過辨析,才能發現二者之間的差異。
第三,“一邊VP1一邊VP2”與“VP1的時候VP2”可以自由替換嗎?現有的詞典、教材都沒有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闡釋,也沒有現成的成果、結論供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和編寫教材的時候來加以參考使用,那么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碰到這一類問題就只能是憑借自己的語感和經驗來應對。
第四,“一邊VP1一邊VP2”與“VP1的時候VP2”的辨析到底屬于一個什么問題呢?應歸屬到什么范疇?本體研究到現在為止沒有給出可供對外漢語教學參考的滿意答案。
就我們目前收集的部分相關偏誤語料來看,作為目的語的現代漢語“伴隨發生”表達格式的規則闡釋得不夠清晰,各項格式的特征分析還不夠深入細致,相關詞典和教材在解釋現代漢語“伴隨發生”表達格式時都不是很透徹,經不起推敲。因此,要解決與現代漢語“伴隨發生”表達格式相關的各類偏誤,最重要的工作還是要完善目的語知識,要系統、深入、細致、準確、完整地挖掘整理出一系列相關規律,用以杜絕目的語規則泛化引發的偏誤,杜絕目的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僅憑語感的任意解釋、教材編寫理論依據不足等現象。現代漢語“伴隨發生”表達格式系統中的各個成員之間關系密切,它們有很多共同之處,在特定條件下互相替換之后仍然能夠表達相似意義,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成為相互印證和相互解釋的手段;但是在許多條件下,各個格式之間又不能互相替換,更不能作為相互印證與解釋的手段。
從句法層面上來看,格式不同,句法當然有差異,不同格式的替換實質上就是不同句法形態的轉換,其規律有待挖掘,就像“把”字句和一般陳述句的轉換規律一樣,也是有很多限制性條件的。從語義層面來看,不同格式在一定限制性條件下可以表達相近意義,而在一定限制性條件下不能表達相近意義,發現這些限制條件是我們本課題研究的重中之重。從語用上來看,即使是在一定限制性條件下可以比較自由地選擇格式A或者格式B或者格式C,但是放到特定語境中去看,又會有一些超出句法語義層面的新的制約條件,這有待于深入研究與發掘。
在確立好問題之后,第二步就是做綜述。筆者認為,前期文獻綜述是考核碩士研究生學術能力的一項最為重要的標準。一般在撰寫碩士論文中,很多學生都是簡單地將一些研究成果進行羅列,沒有達到寫綜述的要求。真正要寫好綜述,就要把前期的相關成果進行一個系統的評論,哪些規律經過驗證是可行的,哪些規律可以用來指導教學實踐,哪些規律論證不充分、覆蓋率不強、例外太多,說明不了問題,都應詳細說明。
綜述的寫法不是簡單羅列,而是對相關觀點進行梳理,看看關于某一個問題都有哪些觀點,最早提出該觀點的是什么時候,由哪位學者提出,再看看后來的學者對該觀點進行了怎么的修正和補充。
辨析型論文的綜述寫法要更加復雜一些,那就是往往進入辨析研究范圍的幾個單位(詞、短語、結構)先要分別加以闡述,再將辨析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然后對這些結論進行考察分析,看看先行研究成果是否準確可靠,是否具有指導意義,是否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辨析研究雖然是從兩三個近義語言單位入手,但是在撰寫綜述的時候,就不能局限在兩三個語言單位的對比上。例如所舉“一邊V1一邊V2”與“又V1又V2”的辨析研究問題,實際上通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可以進一步挖掘到一個系列的問題,這個系列我們可以暫時命名為“現代漢語‘伴隨發生’表達格式”,“伴隨”又常被解釋為“同時”。所謂“伴隨發生”,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作行為在同一時段相伴發生的情況,最為典型的格式就是“一邊VP1一邊VP2”,它還包括:“一邊VP1一邊VP2”“連VP1帶VP2”“VP1的時候VP2”“即VP1又VP2”“VP1、VP2”“VP1著VP2”“一VP1就VP2”“VP1和VP2”等等。這些格式所表達的語義都是“伴隨發生”的行為,它們之間關系密切,功能相似,類似于近義詞,因此我們可以稱之為近義結構。因此這些內容也應該在綜述中加以說明,才能夠真正凸顯文章的理論價值。
(二)近義語法單位辨析的多角度思考
近義語法單位辨析的最好方法當然是轉換分析法,例舉轉換矩陣圖,如:
1.“一邊VP1一邊VP2”“VP1的時候VP2”
(5)他們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聊著圈內的趣聞。 他們喝咖啡的時候聊著圈內的趣聞。
(6)他現在一邊打工一邊讀自考?!?*他現在打工的時候讀自考。
(7)這堆人一邊說說笑笑一邊拐進了一條小胡同。≠ *這堆人說說笑笑的時候拐進了一條小胡同。
2.“VP1的時候VP2” “一邊VP1一邊VP2”
(8)他喜歡吃飯的時候看電視。 他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9)小張看書的時候,認真地把重點打記下來。 小張一邊看書,一邊認真地把重點記下來。
(10)開車的時候聊天會影響注意力。 一邊開車一邊聊天會影響注意力。
(11)投籃的時候眼睛給防守隊員打了一下。≠ *一邊投籃眼睛一邊給防守隊員打了一下。
(12)急停的時候崴了腳踝?!?*一邊急停一邊崴了腳踝。
(13)我吃飯的時候,爸爸正在看報紙?!?*我一邊吃飯,爸爸一邊看報紙。
(14)他笑的時候露出一個淺淺的酒窩?!?*他一邊笑一邊露出一個淺淺的酒窩。
只要矩陣圖一列,好多問題就一目了然了。“去不了”與“不能去”的對比也是如此。
(15)我生病了去不了?!傥疑×瞬荒苋?。
(16)他喝不了二兩酒?!偎荒芎榷删?。
(17)放心,放冰箱里壞不了?!?*放心,放冰箱里不能壞。
“開始V”和“V起來”也都可以通過轉換分析的矩陣圖來展示它們的異同,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分析就很容易發現其背后的規則。
(18)我們開始喝吧。 我們喝起來吧。
(19)明天上午8點開始上課。≠ *明天上午8點上起課來。
(20)我們是昨天下午開始比賽的?!?*我們是昨天下午比起賽來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辨析語法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轉換分析法。從動作行為延續的時間條件來設計轉換矩陣,從句型條件來設計轉換矩陣,從意義搭配角度來設計轉換矩陣,甚至從語用環境角度來設計轉換矩陣,就是說可以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來設計轉換矩陣。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考察不同表達方式為什么有的能互相轉換,為什么有的不能互相轉換,尋找其中的限定性條件,進行歸納和整理。例如,在“伴隨性表達格式”中,我們就可以從動作行為的時間長度、連續性特征、主次關系等方面找到一系列限制性條件。
現代漢語“伴隨發生”表達格式相互之間關系密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而在一定條件下則轉換不能成立。例如“一邊VP1一邊VP2”和“VP1的時候VP2”之間就有下列情形:
(21)吃飯的時候聊天。
一邊吃飯一邊聊天。
(22)打球的時候崴了腳。
*一邊打球一邊崴了腳。
格式“一邊VP1一邊VP2”和“VP1著VP2”也是如此:
(23)一邊聽音樂一邊做作業。
聽著音樂做作業。
(24)一邊填土一邊聊天。
*填著土聊天。
可以看出這些格式在表達意義上有時差不多,有時則差很遠。實際上,現代漢語“伴隨發生”表達格式系統中的各個成員相互之間都可以構成類似關系,各個成員就像一個排列組合一樣可以配對成為研究對象,共同隸屬于一個系統之中,既有很多相同點,也有不少相異之處。各種“伴隨發生”表達格式的特征和規律的發掘,可以幫助預測二語習得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偏誤,據此再進一步研究對策,指導教學以及教材的編寫。
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辨析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一般有:有針對性地建立小型的相關偏誤語料庫,進行一些問卷調查,注意收集測試、作業等。對既有文獻進行梳理,把能夠最后具備應用價值的規律一一列舉,運用造句方式來檢驗這些規則實用程度。將各種格式互相進行對比辨析,挖掘細致的差異,凸顯不同格式的特征,找出有應用價值的制約條件,嘗試探討不同格式背后隱藏的認知原理,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更豐富的解釋。因此,對比分析法、轉換分析法、分布分析、統計調查等等方法都需要熟練使用,最后提煉出最有實用價值的觀點。
三、總結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碩士生來撰寫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辨析方面的論文,基本上可以遵循下列步驟來進行:
a.從偏誤中去發現哪些現代漢語近義語法單位最容易混淆,最難學。
b.驗證相關偏誤是否具有普遍性、典型性。
c.一旦確定偏誤成因是現代漢語近義語法單位的使用規則不夠清楚仔細而導致的,就可以進一步調動邏輯思維,來預測哪些現代漢語相關的語法規則可能會誘發偏誤的產生。
d.通過收集整理相關研究成果,看看是否找得到足以區辨近義語言單位的條件,如果條件不充分,就確立自己選題的意義和價值。
e.在語法辨析過程中,要以轉換分析方法為核心,從句法、語義、語用3個層面來設置轉換矩陣,充分挖掘和厘清各項轉換細則。要充分運用一切有效方法和理論來進行辨析和分析,包括對比分析法、轉換分析法、分布分析、統計調查等方法,包括傳統描段、構式語法、認知語言學、二語習得等理論。
f.對區辨性條件加以提煉,凸顯各自特征,用以指導對外漢語教學實踐。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目的語中近義語言單位都存在容易混淆的特征,語音、文字、詞匯、短語、句子各個領域都有,都可以去研究探討,撰寫碩士論文。本文主要討論的是語法方面的論文寫作,于其他領域的研究也有借鑒作用。
(湖南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8YBB169。)
參考文獻:
[1]陸儉明.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本體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劉月華.可能補語的研究[J].中國語文,1980,(4).
[3]馬真.現代漢語虛詞研究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關鍵詞:中學班主任 勝任力 班主任勝任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1)003-171-03
1、引言
1996年6月,國務院舉行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表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并且重新強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班主任工作與學生個性發展的實踐研究”也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中小幼兒發展心理輔導研究”的分課題,可見班主任的勝任能力不僅是學生自我成長與完善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直接影響學生發展與成長的重要因素。
班主任是學校班級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學生管理工作的負責人;是幫助學生德、智、體、能全面發展的指導教師:是聯系各科教師的紐帶,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溝通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骨干力量。可見,班主任在學校管理和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高低會大大影響著一個班級的學習風氣、精神面貌、甚至整個班的風格。因此對班主任勝任力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勝任力、勝任特征的概念及內涵
上世紀70年代,麥克萊蘭(McClelland)在《Testing forcompetence 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中首次提出了“勝任力”概念。該勝任力能夠區分在特定的工作崗位和組織環境中績效水平的個人特征。也就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表現一般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自從勝任力的概念被提出后,勝任力的研究就成為全球的焦點。
2.1 勝任力的定義
McClelland(1973)認為,勝任力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表現一般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它可能是知識、技能、自我概念、特質、動機。Klemp(1980)給的定義是,“一個人能夠有效地或出色的完成工作,所具有的內在的基本特點”。RichardE Boyatzis(1982)在((the competentman,ager))中定義勝任力為“一個人在工作中帶來有效的工作績效的潛在特征”。這種人的潛在特征包括:動機、特質、技能,自我形象或社會角色,或者所運用的知識體系。Lylc?M?Spe-nccr(1993)認為,與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績效相關的個人潛在的特征,包括五個層面:知識、技能、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Fieishman,Wetrongen,Uhlma)認為,知識、技能、能力、動機、信仰、價值觀和興趣的混合體。McCelland(1993)認為,通常人們所接受的勝任力的定義是指績效者所具備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Page和Wilson(1994)將勝任力定義為一個出色的、有效的任職者所必須的技能、能力和特質。Mirabile(1997)認為,與一個職位的高績效相聯系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征。Green(1999)認為,對為達到工作目標所使用的可測量的工作習慣和個人技能的書面描述。
綜上,在勝任力定義中,有的偏重特質,有的偏重行為,但有一個共同點:都與特定工作相關,以績效標準為參照:包含一些個人的特征,是個人潛在特性或行為,如知識、技能、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等。本文認為,勝任力是指能很好的完成某一工作所具備的內在特征,包括知識、技能、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梢詮囊韵聨追矫鎭碚f明勝任力:(1)能否對某一工作崗位職責的理解能力;(2)能否出色的完成某一工作崗位職責要求;(3)能否在出色的完成某一工作崗位職責要求下,有所創新。
2.2 勝任力與勝任特征
在Mc CelIand(1973)及初期研究者的文獻中使用的術語是competence(勝任力),后來的研究者使用competency(勝任特征)。隨后,competence與competency兩個術語交替使用。Berman認為,competency是勝任力的表現,是用來了解和識別優秀績效、行為、功能性技能等,而competence是以觀察的功能性的技能為基礎的,主要強調整合的功能方面。Mc Celland(2001)認為:competence實指個體履行工作職責和取得績效的能力,而competency則集中關注個體在一個特定情景下的實際行為表現和績效。但Hyland(1994)認為,這兩個術語現在有合并的趨勢。Boyatzis也認為,這兩個詞從字面上沒什么區別。本文認為,competence主要表現勝任力的內在特征,是完成某一工作的內在能力表現,而competency主要表現勝任力的外顯特征,是完成某一工作的外顯行為。
3、我國對班主任勝任力研究現狀
中學班主任勝任力指中學班主任個體所具備的、與實施成功教育和管理有關的一種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價值觀。它隸屬于班主任的個體特征,是班主任從事成功教育和管理的必要條件和班主任教師教育機構的主要培養目標。
班主任管理問題一直是各學校管理比較忽視的問題。在國家有關部門和教育界人士的努力下,人們越來越關注班主任的工作,并對班主任隊伍的建設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但是對于班主任本身如何勝任班主任這個特殊職位的工作的研究很少。
3.1 班主任勝任力的研究方法
(1)行為事件訪談法。行為事件訪談法采用開放式的行為回顧式探索技術,通過讓被訪談者找出和描述他們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然后詳細報告當時發生了什么。此方法是由McClelland結合關鍵事件法和主題統覺測驗而提出,由Flanagan發展起來,隨后Dailey進行了詳細的闡述。Boyatzis則把這種方法應用到了實際研究中。在對中學班主任勝任力的研究中,韓曼茹(2004)運用行為事件訪談法對優秀班主任和一般班主任進行了研究。王英、敖洪、王蓓蓓(2007)在《班主任十個勝任力因素》中也用到行為事件訪談法。葉瑾(2007)在碩士論文《中學班主任勝任特征研究》中,首先用行為事件訪談法對5名學生、家長、同事公認的優秀班主任教師進行了訪談。
(2)問卷調查法。問卷法是通過書面形式,是研究者根據研究課題的要求,設計出問題表格讓被調查者自行填寫用來搜集資料的一種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勝任特征,首先是要編制初始量表。通常采用結構化訪談、半結構化訪談或是開放式問卷的方式來收集勝任特征的項目。其次是對所獲得的勝任特征項目進行篩選,篩選的過程可以運用問卷初測
或是專家評定的方式進行。然后將保留下來的勝任特征項目編制成問卷,進行施測,最后是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一般對問卷數據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從而得到勝任力的結構模型。在中學班主任勝任力研究中,韓曼茹(2004)運用了問卷調查法對中學生和學生家長進行了調查。王英、敖洪、王蓓蓓(2007)在《班主任十個勝任力因素》中也對學生和家長進行開放式調查。葉瑾(2007)在碩士論文《中學班主任勝任特征研究》中,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學生和班主任作了調查。成云(2010)在《普通高中班主任勝任力差異研究》中,通過問卷調查法對班主任勝任力進行了調查。
(3)個案追蹤法。該研究方法是選擇個別具有典型意義的當事人或典型案例進行長期的追蹤調查研究,以便完整、準確地掌握某種心理形成與轉化過程的基本規律。葉瑾(2007)在碩士論文《中學班主任勝任特征研究》中,對兩位高勝任水平和一位一般勝任水平的班主任進行了一星期的個案追蹤。
(4)文獻法。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目的的方法。成N(2010)在《普通高中班主任勝任力差異研究》中,用文獻法對高中班主任作了研究。
綜上,各種研究方法中,各有其優缺點,行為事件訪談法是公認比較有效的方法,通過讓被訪談者根據訪談者理定的問題提綱作出回答,優點是既可以收錄到訪談者想了解的信息,也可以觀察被訪談者的表情和自由輕松的談話中得到額外的信息,缺點是訪談者必須控制好訪談過程的情境。問卷調查法也是很效的研究方法,優點是同一時間可以向許多人收集資料,不費時間,缺點是只能收到問卷包括的信息而且難以全部收回。個案追蹤法也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但比較費時,費力,文獻法有很強的理論依據,但沒實證依據。在已有的班主任勝任力的研究中,問卷調查法和行為事件防談法用得比較多,其它方法相對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相關研究者可以在其它方法上有所突破。
3.2 對班主任勝任力特征的研究現狀
韓曼茹(2004)在《中學班主任勝任力研究》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中,通過對中學生和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對優秀班主任和一般班主任進行行為事件訪談法,最后確定了中學班主任結構為四大類12個勝任特征共56個勝任力項目。
韓曼茹,楊繼平(2006)在《中學班主任勝任力的初步研究》認為,中學班主任勝任力結構包括12項勝任特征:知識結構、教學能力、育人能力、心理輔導能力、班級管理技能、教育觀念、職業道德、情感、自我監控能力、人際交往、成就動機和工作質量意識。
王英、敖洪、王蓓蓓(2007)在《班主任十個勝任力因素》中,通過對學生與家長的開放式調查、行為事件訪談,以及在此基礎上對500名初中班主任的問卷調查并對數據進行因素分析,得出十個勝任力因素,分別是育人能力、心理輔導能力、職業道德、情感、知識結構、成就動機、人際交往、自我監控能力、教學能力、班級管理技能。
葉瑾(2007)在碩士論文《中學班主任勝任特征研究》中,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個案追蹤、訪談法。首先對5名學生、家長、同事公認的優秀班主任教師進行關鍵行為事件訪談,然后請三位與中學班主任工作相關的問卷修訂人員根據文獻綜述、訪談內容對班主任勝任特征評價問卷進行修訂。最后得到12個維度,54項測量指標的勝任特征模型。
成云(2010)在《普通高中班主任勝任力差異研究》中,通過問卷法、文獻法等多種實驗方法,對普通高中班主任勝任力結構中專業素養、崗位卷入、服務導向、溝通技能、協作意識五個因子及從教齡差異、學歷差異、地區差異、性別差異、優秀與否差異五個維度上進行比較分析,研究普通高中班主任勝任力差異現狀,并針對差異現狀進行歸因分析。結果表明:普高班主任勝任力結構中崗位卷入特征在學歷、地區、和優秀與否上存在顯著差異;服務導向特征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溝通技能特征在個體優秀與否方面差異顯著;協作意識特征在教齡、和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既與個人特質有關,也與社會環境有關。
總的來說,國內關于班主任勝任力的研究文獻比較少,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基本上確定了班主任勝任特征結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育人能力、班級管理能力、教學能力、知識結構、自我監控能力、教育觀念、職業道德、工作態度、人際交往、心理輔導能力、情感、人格魅力等。
關鍵詞:電話 客戶服務 排隊系統 仿真
中圖分類號:TP393.0 文獻標識碼:A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與不斷發展,服務業在社會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其中,電話客戶服務中心越來越成為企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大部分企業已經將客戶服務中心設置為本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管理者需要在一定條件下對自己公司的客戶服務中心做出較優化的安排,基于以上的問題及思考,利用合理的模型及方法解決問題,加強電話客戶服務中心的建設稱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電話接線員對于撥入電話的處理一般被看作典型的排隊問題,在研究排隊問題的仿真中,通過M/M/1/∞/∞和M/M/c/∞/∞兩種排隊模型進行分析,提高醫院的服務效率,減少患者的就診時間和就診等候時間;利用M/M/k排隊排隊理論公式仿真多隨機輸入流的收費汽車廣場內的排隊問題;以排隊論的角度,對訂單處理系統進行分析及合理假設并建立了基于排隊論的訂單處理系統概念模型;運用排隊論知識對商業銀行的排隊系統進行分析,對服務臺資源配置和柜員工作強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仿真優化。
2.排隊論與電話客戶服務流程
2.1排隊論
排隊論是通過對服務對象到來及服務時間的統計研究,得出相應的數量指標的統計規律,根據這些規律來改進服務系統的結構或重新組織被服務對象,使得服務系統既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又能使機構的費用最經濟或某些指標最優。常見的排隊論見圖1。
2.2電話客戶服務流程
電話接聽是典型的排隊問題,服務模式服從M/M/S/∞系統,考慮的主要是多個服務平臺相互獨立的進行服務,顧客到達服務平臺之后如果平臺空閑則立刻進行服務,如果平臺處于服務狀態則顧客需要進行排隊等待,這些服務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其中目前來看,S>1的狀態更有研究價值即處于多服務平臺模型,而∞表示容量的無窮大,所以本文研究重點是當處于多服務平臺的電話客戶服務排隊系統研究。其研究形式如圖2所示。
由于對平臺數量的設置及對平臺的培訓不確定性,對電話客戶服務的仿真則存在了產生的可能性。在這次研究中,將對S設置不同值進行合理仿真。
而電話客戶服務的常規流程如圖3所示。由于電話接聽行業容易出現排隊現象,且不同時間的電話打入是不確定性的,設置合理的服務臺數量與進行培訓接聽員也需要進行研究,所以在這次研究中,所以服務臺的設置、顧客產生的規劃、服務臺人員是否需要培訓的問題都是這次研究的重點。
3.電話接聽研究指標、仿真步驟及Anylogic仿真軟件
3.1電話客戶服務系統的仿真步驟
步驟1:對于第k個呼叫,生成一個到達間隔時間Ak,與上一個到達時間Tk-1相加得到第k個呼叫的到達時間Tk=Tk-1+Ak。
步驟2:其中一個C服務臺處于空閑,則進行處理第k個呼叫,當前時間是Tnow。C服務成時間是Tfin,C是根據Tfin,C=Tnow+Tsvc,C計算得到的,其中Tsvc,C是由C服務的時間分布決定,第k個呼叫時間Tsys由Tsys=Tfin,C-Tk計算得到。因為C處于空閑狀態,所以第k個呼叫的延遲時間Twait=0。
如果C繁忙D空閑,則第k個呼叫由D在當前時間Tnow開始服務,D的服務完成時間Tfin,D=Tnow+Tsvc,D。式中Tsvc,D是由D的服務時間分布形成的。第k個呼叫在系統中的時間Tsys由Tsys=Tfin,D-Tk得到的。因為D處于空閑,所以第K個呼叫的延遲時間Twait=0。
步驟3:如果C和D同時處于繁忙,那么計算可以較早開始的那個時間:Tbeg=min(Tfin,D,Tfin,C)。第k個呼叫可以在時刻Tbeg得到服務。當第k個呼叫服務開始時,置頂Tnow=Tbeg。然后使用類似步驟3的方法計算Tfin,D,Tfin,C。第k個呼叫在系統中的時間是Tsys=Tfin,C-Tk或Tfin,D=Tnow+Tsvc,D。
上述步驟是在模擬兩個服務平臺服務的過程,其中C比D具有優先選擇權,電話打入時首先先接C平臺進行服務,當C平臺處于繁忙時再接D平臺,這種模擬在現實中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因為每一個服務平臺的接線員具有不同的接線服務效率,優先權可以提高接線效率,提供更好的接線服務。而當需要三個服務平臺的仿真模擬時,這樣的仿真過程依然可以類似的實現,將優先權可以按照規定設計也可以按照同概率隨機設定。
3.2 Anylogic軟件
Anylogic軟件具有強大的仿真功能,離散事件、連續和復雜行為的系統仿真都可以在該軟件中實現,快速便捷視圖化的操作頁面使得該軟件在實現仿真中減少了代碼編寫的冗余,對不同領域,Anylogic軟件還具有不同的建模專業庫,而本文主要是利用anylogic進行離散事件的仿真。
4.基于Anylogic的電話客服中心Y的仿真
Y客戶服務中心隸屬于某信息公司,在日常的業務中,每天工作時間會接到一定的電話咨詢,作為公司的重要服務項目之一,公司專門設定了電話客戶服務中心,隸屬于客戶服務中心。
4.1客戶服務中心的人員配置的具體的問題
在既保證電話接聽效率又能降低成本的情況下,選擇多少接線員是為最佳方案。
4.2仿真合理的假設
1.熟練工Able的工作效率較高,即熟練工的工作服務時間概率分布的均值低于新員工B,服務時間以分鐘為單位。
2.服務臺不會存在維修狀態,如果出現故障則有備用服務臺出現,不影響接線員的工作。
4.3具體數據的收集
熟練的電話接線員Able和不熟練的電話接線員Baker具有不同的服務時間分布,見表1。
4.4接線員數量的選擇問題
由于每個時間段電話打入的時間存在不同,所以進行人員數量的選擇時,本文選擇了上午8點到10點的電話到達時間間隔作為仿真的時間,然后利用Anylogic軟件仿真了1~4名員工的服務。
首先是一名熟練工Able的仿真,仿真時間是兩個小時。結果如圖4。根據仿真結果可以看出,熟練工Able一個人工作兩個小時可以完成43個電話的服務工作,但實際中這兩個小時進入了81個電話,隊列中等待電話的數量是逐漸增加最后加至37個,每一個電話的平均等待時間是27.383分鐘,平均工作時間是2.681分鐘。Able的工作率是98.6%。工作率是指工作時間占總時間比值。
招入一名新員工進行仿真,仿真時間是2個小時。結果如圖5。
根據仿真結果可以看出,雇傭兩人兩個小時可以完成55個電話,實際進入的電話是66個,隊列中等待電話的數量在10個以下,部分還出現了不用等待的情況,平均的等待時間是6.435分鐘,熟練工Able的平均工作時間是3.166分鐘,新員工Baker的平均工作時間是3.748分鐘,熟練工Able的工作率是63.7%,新員工Baker的工作率是97.4%,兩人的平均工作率是80.6%。
招入兩名新員工進行仿真,仿真時間是2個小時。結果如圖6。
根據仿真結果可以看出,雇傭三人兩個小時可以完成72個電話,實際進入的電話是73個,隊列中等待電話的數量在7個以下,部分還出現了不用等待的情況,平均的等待時間是5.058分鐘,熟練工Able的平均工作時間是2.742分鐘,新員工Baker1的平均工作時間是3.803分鐘,新員工Baker2的平均工作時間是3.358分鐘,熟練工Able的工作率是57.5%,新員工Baker1的工作率是83%,新員工Baker2的工作率是59.8%,三人的平均工作率是66.8%。
招入三名新員工進行仿真,仿真時間是2個小時。結果如圖7。
根據仿真結果可以看出,雇傭四人兩個小時可以完成65個電話,實際進入的電話是67個,隊列中等待電話的數量在5個以下,部分還出現了不用等待的情況,平均的等待時間是1.044分鐘,熟練工Able的平均工作時間是2.81分鐘,新員工Baker1的平均工作時間是3.882分鐘,新員工Baker2的平均工作時間是3.869分鐘,新員工Baker3的平均工作時間是3.533分鐘,熟練工Able的工作率是62.5%,新員Baker1工的工作率是70.7%,新員工Baker2的工作率是35.9%,新員工Baker3的工作率是47.7%,三人的平均工作率是33.2%。
5.結論
三人仿真在效率和服務顧客滿意程度上明顯比兩人仿真有了很大提升,而四人仿真則并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所以,選擇再招入兩名員工。
經過這次仿真可以發現,電話客戶服務中心的人員選擇具有合理性,通過認真的數據采集可以獲得相對正確的結論。
同時,仿真的時間存在不連續具體的缺點,服務時間也是不夠具體的數據,要想獲得更具說服力的數據,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必須獲取更細節的數據進行仿真。
參考文獻:
[1] 孫洪華,曾超.基于排隊論醫院仿真優化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5):59- 61.
[2] 張佃中,譚小紅.收費廣場內車輛排隊系統的仿真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06, 18(4):1065- 1066.
[3] 倪志偉.基于排隊論的訂單處理系統建模與仿真(碩士論文)[D].北京交通大學,2009.
[4] 李成杰.基于AGENT的排隊系統仿真研究(碩士論文)[D].山東大學,2009.
[5] 嚴剛峰,黃顯核,李思明.排隊過程的仿真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08, 23(4):393- 400.
[6] 趙雅芳.鐵路客運站自動售票設備布局與配置數量仿真評價研究(碩士論文)[D].北京交通大學,2010.
[7] 黃文成,帥斌,劉聰.基于AnyLogic的島式站臺客流特性分析及換乘樓梯改進[J].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6, 19(10):97- 101.
[8] 立揚, 宋瑞, 李志杰,等. 基于Anylogic的地鐵站站廳層設施布置仿真研究[J]. 交通信息與安全,2013, 31(5):19- 24.
[9] 鄭友妍. 基于AnyLogic的鋼鐵企業鐵路運輸系統仿真優化研究(碩士論文)[D]. 北京交通大學, 2009.
[10]陳韶飛,李弘,夏文杰.基于Anylogic的商業銀行排隊系統仿真研究[J]. 科技通報, 2016, 32(8):210- 214.
[11]孫榮恒. 排隊論基礎[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
關鍵詞:秦漢墓;斷代分期;研究綜述
隨著考古材料的豐富,三峽地區秦漢墓研究逐漸成為學界的一個熱點。綜合來看,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墓葬分類、分期斷代、喪葬習俗這幾方面,分期斷代更是近年來研究的主要內容。宋治民、鄭君雷、王力軍、雷興軍、蔣曉春、楊金東等人均對某個墓地或某一區域墓地進行了綜合分期研究,其中蔣曉春的《三峽地區秦漢墓研究》資料最豐富,研究相對較全面。
1 區域概念問題
首先關于三峽地區的概念問題。重慶――湖北這一區域,學界有”三峽地區”、”峽江地區”、“三峽庫區”這幾個稱呼。其中“三峽”名稱出現較早,晉代已普遍應用,目前學界大多采用這一稱呼指東起湖北宜昌,西迄重慶,長約650度公里的長江沿岸地帶。
“峽江地區”這一概念使用者相對較少,且不同學者看法各異。孫華先生在《峽江地區的先秦文化》中對該區域有界定:“峽江地區系指四川盆地東部西陵峽以西、重慶以東的沿長江地區”。之后于孟州、索德浩[1]等人沿用孫華先生觀點。 “三峽庫區”這一概念極具時代性,來源于三峽水利工程。指的是西起江津白沙鎮,東到三峽大壩壩址――宜昌三斗坪這一長達700余公里,水面面積達1084平方公里的水庫和周邊地區。[2]其所指范圍小于“三峽地區”,并且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因此這一概念很少有人采用。
2 分期斷代研究
目前關于三峽地區秦漢墓分期斷代主要依托墓葬形制、器物組合及典型隨葬品形制分析。涉及三峽地區分期斷代的綜合性研究較多,如鄭君雷的《峽江地區西漢墓研究的若干線索》[3]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兩方面對峽江地區西漢墓進行了類型學研究,進而探討其分期問題;何志國等人的《四川西漢土坑木槨墓初步研究》[4]涉及到豐都、涪陵、重慶市區等地的土坑木槨墓,對其分期、器形演變、墓葬分類和特點等進行了研究;艾露露在《重慶地區漢代墓葬初步研究》[5]一文中,在分析重慶地區漢墓的形制與器物演變基礎上,將其分為八期四段進行研究;楊金|在《峽江地區漢墓的考古學研究》[6]中,分析墓葬形制與隨葬品,將其分為八期,并探討各期文化內涵及文化因素演變過程。下文將從墓葬形制、隨葬器物兩方面進行綜述。
1.墓葬形制
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坑墓、磚室墓、崖墓上,石室墓、甕棺葬、土洞墓、懸棺葬、崖葬等關注較少。
土坑墓目前多見以有無墓道分型,然后根據墓室長寬比分式,也有人分型后依平面形制、單人或多人葬分亞型、式。三峽地區秦漢墓葬內的尸骨保存并不完好,因此相較后者,依墓室長寬比分式更契合三峽地區墓葬的實際情況。
根據目前的研究,土坑墓可分為A、B兩型,再依據墓葬平面規格,可分為三亞型。
磚室墓均依照墓室多寡分類,即單室墓與多室墓?,F在看來,這種分類方法應有所修正。分類之后再依墓葬平面形制進行類型學研究。而單單依據平面形制分成“刀”、“凸”、長方形已遠遠不能描述清楚現今種類繁多的磚室墓,應將有無附屬設施等情況也一并考慮進去,可能更好梳理越來越多的磚室墓材料。
三峽地區崖墓極少做單獨研究,多是納入四川崖墓通講。至于甕棺葬、崖葬等墓葬,由于目前發現資料較少,難以進行類型學綜合研究,只能在發掘整理過程中不斷積累資料,待有條件了在進行探討。
2.隨葬器物
關于器物類型學研究,乍看方法各異,實際如出一轍。即根據典型器物整體器形差異進行分型研究,各型器物又依演變規律的不同做了具體分式。通過比較后認為,各式的變化代表了各型器物從早到晚的時代差異。而其他未做類型學分析的隨葬器物可根據共存關系找到其演變序列,從而確定時代差異,進行時代定位。
由于三峽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在隨葬物品綜合研究中,往往會根據文化因素將隨葬品分為若干組。目前來看,大致可分為三組。第一組即秦、楚等戰國晚期列國文化因素,包括圜底內凹罐、立領罐、雙系罐和銅鼎、蒜頭壺;第二組為巴蜀文化因素,包括陶圜底罐、釜和銅鍪、釜甑、柳葉形劍、鉞、雙耳矛、??;第三組指中原文化因素,包括陶平底罐、斂口罐、倉和銅鏡、洗、錢幣等。其中,各組文化因素器物種類和數量的增減表明了不同時代。
3.分期斷代
墓葬斷代方法較多,可根據其在發掘時疊壓打破關系判斷相對年代;或依據墓中明確紀年材料斷代;或依照隨葬品組合關系和墓葬形制的變化判斷相對年代關系。通過上文提及諸多前人的研究,三峽地區秦漢墓斷代并不成問題,難的是分期,絕大部分靠隨葬品組合和墓葬形制變化來劃分,而不同的人可能認識不一樣。而前人對三峽地區秦漢墓的分期看法不一,有十段八期、八段四期等說法,結合秦漢歷史背景和三峽地區實際情況,個人認為可分為七段四期。
第一期以土坑墓為主,隨葬品中陶器有鼎、盒、鈁、釜、豆和少量缽;銅器有鼎、鐘、洗、矛、釜甑、素面鏡和極少量半兩錢。時代大致是戰國末――西漢初。
第二期均為豎穴土坑墓,隨葬品基本組合同第一期相差無幾,個別隨葬品的類型增多,如陶鼎、圜底罐、釜等器物類型增多。隨葬器物形制與第一期聯系緊密,,有著明顯的演變關系。根據銅鏡及墓葬中出土文帝半兩而不見五銖等,推斷年代約在西漢早期。
第三期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均為土坑墓。陶器上和第二期差別較大,豆、釜數量減少,平底罐、盆、倉、灶較常見,井、甑數量較少。銅器中不見劍、矛、鉞等器物,新出現耳杯。錢幣多見五銖,半兩較少。第二段楚土坑墓外,新出現磚室墓。隨葬品器物和第一段基本雷同,五銖錢大量出現,幾不見半兩。第三段土坑墓逐漸減少,磚室墓比重上升。陶俑種類豐富,釉陶器開始出現,數量較少。結合錢幣與銅鏡推斷,第一段年代在西漢中期,大致相當于武帝后期及昭、宣時期;第二段約在西漢中期至新莽,第三段新莽至東漢初年。綜上,第三段年代為西漢中期――東漢初。
第四期可分為兩段。第一段土坑墓銳減,磚室墓盛行,崖墓開始出現,數量極。第二段以磚石墓為主,崖墓數量仍較少,不見土坑墓。隨葬器類和第一段較接近,陶俑和釉陶器有所變化。新出現釉陶倉、俑等。結合紀年材料和錢幣情況,可推斷第一段約為東漢前期,第二段為東漢中晚期。綜上,第四期年代為東漢前期至晚期。
三峽地區秦漢墓斷代主要依靠中原地區同時期墓葬的形制及隨葬器物判定,這中間可能隱藏一個問題??脊艑W文化具有滯后性,且三峽位于帝國邊疆地區,在開發成熟的東漢之前,三峽地區是否和同時期的中原地區保持一致的發展節奏?如果我們貿然將同時期中原地區斷代標準直接套到三峽地區,這是否會導致目前三峽地區秦――西漢時期墓葬斷代普遍偏早?
參考文獻
[1]于孟州在《峽江地區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研究》中認為在考古學上指“重慶以東、宜昌以西的長江沿岸地區”。索德浩在《峽江地區漢晉墓葬文化因素分析》將峽江地區范圍限在西陵峽以、重慶以東地區。
[2]蔣曉春:《三峽地區秦漢墓研究》,巴蜀書社,2010年,第2頁。
[3]鄭君雷:《峽江地區西漢墓葬研究的若干線索》,《重慶?2001三峽文物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重慶市文物局等編,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89――214頁。
[4]何志國、李國清:《四川西漢土坑木槨墓初步研究》,《四川文物》2002年第3期。
[5]艾露露:《重慶地區漢代墓葬初步研究》,吉林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6]楊金東:《峽江地區漢墓的考古學研究》,廈門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
近年來,我國聲樂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古典意大利歌曲演唱、教學和理論研究的熱潮,光從理論研究來講,據筆者統計,從八十年代初至今,國內學者涉及到對古典意大利歌曲研究的文章多達80篇左右,如青島大學音樂學院王銳發表在2009第5期《科技信息》上的論文――《意大利古典藝術歌曲在嗓音訓練中的作用》、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黃常虹發表在2006第5期《蘇州大學》學報上的論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秀聲樂作品――意大利古典藝術歌曲在聲樂訓練中的價值》,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陳嶺發表在2004年第1期《藝術研究》上的論文《論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風格特征及演唱》及發表在2008年第6期《美與時代》上的論文――《古典意大利歌曲的人文主義精神》等等,這些論文大都通過具體的作品對17、18世紀的意大利歌曲的風格特征及在教學上的價值意義給予了比較充分的論證和說明,但還顯得比較零散和不夠系統。近年,隨著全國聲樂碩士研究生數量的激增,很多聲樂碩士畢業生也選了這方面的專題進行研究,例如:南京藝術學院的2006屆碩士畢業生鄭奕的碩士論文《淺析早期意大利歌曲在聲樂演唱(美聲)與教學中的價值》,西安音樂學院2007屆碩士畢業生趙遠征的碩士論文《意大利古典歌曲及其演唱》等等,但所有這些研究都還有待于深入,其相關成果具有深化和細化的空間,尤其將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風格特征與國內聲樂教育教育相聯系起來這一方面,還沒見有系統和有條理的專著和論文出現,2010年,筆者研究的課題――《古典意大利歌曲的風格特征及在聲樂教學上的訓練價值研究》還得到了華中師范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的課題資助,在此,我想就此課題研究的意義、研究的內容等方面做如下的闡釋。
一、研究意義
1.從文化的角度。學習古典意大利歌曲能使我們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什么是人文主義思想呢?人文主義起源于14世紀下半葉的意大利,其后遍及西歐整個地區。人文主義者以“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他們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無所不有”的口號。他們非常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他們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他們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贊美人性的完美與崇高,反對宗教的專橫統治和封建等級制度,主張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要求現世幸福和人間歡樂,提倡科學文化知識。所以,人文主義的理念,其重點是“人”,是“人”的本能的發揮,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動力。而通觀每一首古典意大利歌曲,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的歌詞同旋律不僅都結合得異常美妙,而且唱詞非常顯明地反映了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想,呈現出世俗的而不是把目光投向彼岸世界的斑斕色彩,抒寫出擺脫了禁欲主義的人的種種喜怒哀樂的情愫,既典雅、優美、流暢和風趣,又含蓄、高貴、莊嚴甚至氣勢宏偉。所以,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無不是當時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人文主義思想的深刻體現,下面以《阿瑪麗莉》《多么幸福能贊美你》《紫羅蘭》《親愛的,我為你留下這顆心》這幾首歌曲的歌詞為例。
《阿瑪麗莉》(卡契尼作曲)
阿瑪麗莉,親愛的,
請相信我心里甜蜜的情意,讓我們永不分離。
請你相信,假如你害怕憂郁,都會對你無益。
啊,你的名字永遠銘刻在我心里:
阿瑪麗莉,阿瑪麗莉,阿瑪麗莉,我愛你。
《多么幸福能贊美你》(G.B.博儂契尼作曲)
多么幸福能贊美你,我多愛你,
啊,美麗的眼睛,多么幸福能贊美你,
我多愛你,啊,美麗的眼睛。
愛情將會使我痛苦,但我仍舊永遠愛你,
永遠,永遠愛你
雖痛苦,仍愛你,美麗的眼睛。
雖然沒有愛情的希望,癡情夢想地整天嘆息,
但是遇到你那眼光,誰能抗拒那種魔力……
誰能,誰能不愛你?
《紫羅蘭》(A,斯卡拉蒂作曲)
紫羅蘭芬芳吐妍,花瓣上面露殊點點,
風度典雅,嫵媚嬌艷,含羞般的站在一邊,
掩袖遮面,若隱若現,在綠葉問,
仿佛責怪我的意愿,過分輕狂,過分大膽。
《親愛的,我為你留下這顆心》(L?萊奧曲)
把這顆心留給你,作為愛情的憑據。
請相信我永遠愛你,
別哭泣,我親愛的,我最親愛的,
假如你哭泣,啊!上帝,啊!上帝!
我心里悲戚,上帝!啊!上帝!
我心里,我心里悲戚。
這些歌詞,表達得如此之率直和大膽,感情抒發得如此酣暢熾烈,實在難以想像它們是17、18世紀古典意大利歌曲中的唱詞。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芒的歌詞,難道不充盈著文藝復興以來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的人文主義思想嗎?難道學習古典意大利歌曲僅僅是歌唱技藝的訓練?難道我們不能從文化的角度去體會西方各個時期不同的文化和社會風尚?
2,從聲樂訓練的角度。通過筆者這幾年的聲樂教學和演唱實踐,使我更加認識到申請作好該課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實際的聲樂教學中,尤其在我們聲樂學生的基礎性階段的聲樂曲目的學習訓練之中,我發現個別聲樂教師們在教學上和學生們在學習上不自覺地有貪大求難、好高鶩遠的念頭,對這些基礎性訓練極強的古典意大利的曲目懷有輕視的態度,認為它們太簡單,不值得好好研究和學習,而眾所周知,意大利是聲樂的王國,這不僅因為美聲唱法誕生于意大利以及意大利語被公認為是最適合歌唱的語言,更由于從古到今,在意大利流傳下來了不計其數的優秀的聲樂作品為世界各國的聲樂演唱家、教育家學習、演唱和用于教學實踐。17、18世紀的古典意大利歌曲是世界聲樂作品中一枝獨放的奇葩,這些意大利歌曲中的絕大部分具有典型的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征和風貌,它們不但反映了當時的先進思想,在聲樂寫作技術上亦有不少可取之處。從聲樂的技術角度講,這些歌曲的歌唱部分多活躍、行進在人聲的中聲區,一般說來它們的音域不廣,既無強力的高音,亦無濃厚的低音,適宜任何聲部的歌手演唱,以鞏固、發展中聲區。同時這些歌曲風格純正不濁,表情文火適當,常有長的連貫句和強弱明顯、節奏清晰的各種語素。這些對培養演唱的技巧、練習呼吸基本功以及發好母音、咬準字音等均有極好的幫助。為擺脫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弊病――無休止地練聲,把聲樂教學蛻化為“聲樂體操”,我們的美聲唱法的從業者(尤其是初學者),完全可以從適量地演唱古典意大利歌曲入手,因為這些歌曲里面有著太多值得我們去追求和掌握的聲樂技術、技巧方面的課題。而且在風格的純正和表現古典美方面它們更是無與倫比的。它們是發展美好音質,學習得到在世界公認的的美聲唱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經典,是全世界聲樂教學普遍采用的教材?!皫缀趺總€學聲樂的人都唱過其中的一些作品”。
其實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歷數百年的滄桑而仍光彩熠熠、魅力四射,是因為世界各國的音樂院校都把這些歌曲列為聲樂學生的必修教材,連當今世界最偉大的歌唱家都仍然在音樂會上演唱這些歌曲,所以從聲樂技術訓練的角度來講,我們決不能輕視這些古典意大利歌曲在聲樂教學上的訓練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三坐標測量機,坐標系,檢測,ZCR-CAD
三坐標測量機(CoordinateMeasuring Machining,簡稱CMM)是20世紀60年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高效的精密測量儀器。它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自動機床、數控機床高效率加工以及越來越多復雜形狀零件加工需要有快速可靠的測量設備與之配套;另一方面是由于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字控制技術以及精密加工技術的發展為三坐標測量機的產生提供了技術基礎。目前,CMM在生產測試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它幾乎可以對生產中的所有三維復雜零件尺寸、形狀和相互位置進行高準確度測量,成為現代工業檢測和質量控制不可缺少的萬能測量設備。
CMM在檢測批量產品或單件產品時,通過編程可以提高測量速度,降低勞動強度。然而,在編程中坐標系的建立是后續測量的基礎,建立了錯誤的坐標系將致測量錯誤的尺寸,因此建立一個正確的參考方向即坐標系是非常的關鍵和重要的,它直接影響測量速度和數據精度。1 測量系統的組成
本文所用的數據化采集系統為CHXY-30-17-15CTJ型三坐標測量儀及相關軟件,系統結構包括三坐標測量機、電氣控制硬件系統、計算機以及測量軟件等,有X、Y、Z三個運動方向。電氣控制裝置包括主控制單元、電機驅動電路、數據傳送接口、電源和電源保護電路等。它與測量機和計算機連接,接收測量機的位置檢測信號后傳送給計算機。系統采用ZCR-CAD和Industry3DCam軟件,完成各種三維空間曲面的數據測量和造型設計工作。
2 坐標系的建立
ZCR-CAD 提供有三種建坐標系方法,我們可以按照設計和加工基準來建立嚴格準確的工件坐標系,在工件坐標系下直接測量,與工件在測量臺上的位置、方位完全無關。
2.1 3-2-1法
3-2-1法是最基本的建坐標方式,以平面元素為主要基準,適用于箱體類機加零件; 按照此方法確定一個坐標系,需要若干基準元素。典型的情況是:1、需要兩個方向矢量作為工件坐標系的兩個軸,第三個軸按右手法則自動算出。2、需要1-3個坐標點,確定工件坐標系的原點(3個分量)。在建坐標系的對話框上(圖1),相應地用第一軸、第二軸、原點(X,Y,Z) 對應于各個基準元素的選擇操作。
典型的建坐標系的過程分如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了在零件上建立三軸垂直的坐標系,測量機軟件首先利用面元素確定第一軸,因為面元素的方向矢量始終是垂直于該平面的,當我們利用投影到該平面上的一條線來建立第二軸時,第一軸和第二軸就保證絕對是垂直的,這樣測量機軟件就建立了互相垂直的、符合直角坐標系原理的零件坐標系。具體方法如下:使第一軸選擇框為選中態;從元素列表框或圖形窗口選擇元素,使其索引名自動填入到對應的編輯框中。碩士論文,檢測。方法一:在對話框上選擇。用鼠標雙擊列表框內的元素索引名,該元素即被填入到第一軸的編輯框內,表示該元素已被選上。方法二:CAD圖形選取。將光標焦點從測量對話框移到CAD圖形窗口;框選測量元素,看到表示選中的藍色小框出現;光標焦點移回到測量對話框,點擊選取“CAD”,即可看到元素索引名自動填入到第一軸編輯框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