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理平臺范文

        數理平臺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理平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理平臺

        第1篇:數理平臺范文

        關鍵詞:組織生態學;研究主線;主要內容;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6)05―0111―07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組織理論領域產生了四個新的理論,即Williamson(1975)提出的市場和層級理論、Meyer和Rowan(1977)提出的組織制度理論、Hannan和Freeman(1977)提出的組織種群生態理論(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Pfeffer和Salancik(1978)提出的資源依賴理論。組織生態學(Organizational ecology)是在組織種群生態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它借鑒生物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結合新制度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來研究組織個體的發展以及組織之間、組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經過20多年的發展,組織生態學已成為了組織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

        完整的組織生態學理論體系包括組織個體生態學、組織種群生態學、組織群落生態學和組織生態系統生態學等不同的層次。當前的研究重點集中在組織種群生態學。

        一、組織生態學的研究主線

        組織生態學研究始終遵循5條主線。第一條研究主線是利用Lotka-Volterra模型的變量來檢驗組織種群之間的競

        爭。Nielsen和Hannan(1977)、Carroll(1981)利用該模型分析了教育組織種群的膨脹和收縮。Britain和Wholey(1988)研究了半導體制造商亞種群之間的互動關系。Pherson(1983)利用LV模型中的均衡思想,分析了志愿者協會之間的生態位重疊和競爭問題,Pherson和Lovin(1988)用5個國家的數據驗證了這一研究結論。

        第二條研究主線是分析組織年齡的生態學意義。新制度理論早就提出了“新組織不適宜生存”(Liability of newness)的推斷(Stinchcombe,1965),但只有組織生態學對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實證研究。Carroll和Delacroix(1982)發現,阿根廷和伊朗的報業組織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存在新組織不適宜生存的現象。Carroll(1983)在分析零售商店、藥品制造商、酒吧等56個種群的數據時也發現了這一現象。Freeman、Carroll和Hannan(1983)探討了年齡效應的形成與組織規模對組織死亡率的影響之間的關系,以及組織規模與組織年齡之間的關聯。對報業公司種群、半導體制造商種群和工會組織種群的研究表明,規模的調整不會降低組織年齡對死亡率的影響。

        第三條研究主線是研究環境擾動對組織設立率和死亡率的影響。Carroll和Delacroix(1983)發現,在政治混亂和革命時期,報業組織的設立率和死亡率上升。對芬蘭報紙印刷組織(1771―1963)(Amburgey,1988)、美國報業組織(1880―1915)(Wes,1987)的研究均驗證了這一研究結論。在這一點上,組織生態理論和資源機動理論(Resource-mobilization theory)的觀點相一致。在政治動亂時期,新的利益集團會設立報紙來宣傳其政治觀點,擴大其政治影響。因此,此時報紙業的設立率比平均死亡率要高。

        另一種類型的環境擾動是技術變革。很多學者研究了微機業、平板玻璃業、水泥業(Anderson,1988)、電話業(Barnett,1988)、半導體制造業(Freeman和Hannan,1987)等行業技術變革對組織設立率和死亡率的影響。環境擾動的方式還有很多。Hannan和Freeman(1988)研究了法律變化對勞動力工會地位的影響。Barnett和Carroll(1987)研究了政府規制的改變對電話業的影響。Hannan和Freeman在對勞動力工會組織的設立率和死亡率研究中,估計了移民、工資、失業率、GNP、商業失敗率和資本投資等變量的影響。大多數研究分析了環境條件、時間趨勢和時期效應、年齡、種群內部或種群之間的競爭行為等多個因素。

        第四條研究主線是探討通才組織(具有多樣化條件下的廣適應力)與專才組織(具有有限環境條件下的高成長率)之間生存策略的差異。組織社會學的一個重要觀點是,環境變化通常對通才組織有利。但組織生態學的研究表明,環境變化并不總是對通才組織有利。組織形式的適應性取決于環境的穩定性和變化的頻率,即“紋路”(Grain)。在環境穩定的情況下,變化快的“細紋”(Fine grain)組織和變化慢的“粗紋”組織(Coarse grain)均應采用專才戰略。反之,則采取通用戰略較為有利(Freeman和Hannan,1987)。對半導體產業的研究證實了這一結論(Hannan和Freeman,1989)。

        第五條研究主線是研究種群內部競爭與種群之間的競爭對組織設立率和死亡率的影響。Hannan和Freeman(1989)以新制度理論和種群動態理論為基礎,開發出了密度依賴(Density independent)模型。該模型假定種群密度對組織動態的影響反映了兩個對立的過程:合法性(Legitimation)和競爭性。當密度較低時,新的組織形式缺乏合法性。新組織數量的增長強化了新組織形式的合法性,提高了其制度基礎和政治權力,使特定組織形式的知識得以傳播,從而增強了其存活的機率。當密度較低時,合法性隨著密度的增長而增長。組織設立率與組織種群密度之間存在非單調的倒U型關系:密度的初始提高會提高組織的設立率,但密度的進一步增大會抑制組織設立率。組織死亡率與組織種群密度之間呈現U型關系:密度的初始提高會降低組織的死亡率,但密度的進一步增大會提高組織死亡率。

        在這一研究基礎上,研究者將密度依賴模型推廣應用到了具體的組織種群。Hannan和Freeman(1989)研究了美國半導體制造業1945―1980年的退出問題。Barnett和Carroll(1987)研究了愛荷華州電話公司1900―1917年間的設立率和死亡率。Mitchell(1987)研究了醫用診斷影像業的進入問題。Tucker等(1988)研究了多倫多1970―1982年間社會志愿服務組織的設立問題。Delacroix等(1989)研究了加利福尼亞葡萄酒業1940―1985年間的退出問題。

        二、組織生態學的主要理論觀點

        (一)組織設立理論

        組織生態學將組織設立理解為生態化過程和制度化過程兩個基本的方面,并認為這兩個過程具有不同的空間效應。

        1.組織設立的生態化過程。生態化過程主要分析組織種群密度、組織生態位與組織設立率之間的相互關系。組織生態位與組織設立之間的關系是:(1)組織生態位重疊密度(Overlap density)與組織設立率負相關,非重疊密度(Nonoverlap density)與組織設立率正相關。重疊密度是指在特定的資源集合體中,一個組織的生態位與組織種群中其他組織的生態位相互交錯的程度。非重疊密度是組織種群中未交替密度的集合。組織生態位重疊密度和非重疊密度直接影響著組織設立的可能性和成功率。在擁擠的組織生態位內設立組織比在寬松的組織生態位內設立組織具有更小的成功率,因為高的組織生態位重疊密度意味著對資源的競爭更加激烈。(2)組織種群中非重疊強度與組織設立率正相關。非重疊強度指組織種群潛在競爭者成員中組織生態位不重疊的數量與組織生態位重疊數量的比率。組織生態位的非重疊強度低(差異程度低)意味著組織之間使用更多的共同資源,因而競爭程度高。高的非重疊強度(高的組織生態位差異)會降低競爭的潛勢,增強合作的可能性,因而有利于促進組織的設立。

        2.組織設立的制度化過程。制度化過程強調合法性、社會支持等因素對組織設立成功率的影響。(1)關系密度(Relational density)與組織設立率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關系密度是指組織種群成員之間正式關系的數量和組織種群環境中關鍵制度的數量(Baum和Oliver,1992)。關鍵制度指種群環境中的政府者和社區組織。由于制度關系能夠提供社會支持、合法性和資源,使組織進入的條件更具吸引力,因此,在種群成長的初始階段,隨著關系密度的提高,組織的設立率也會提高。但關系密度越高,組織設立者之間為爭奪有限的制度性資源的競爭就越激烈,這又會抑制組織設立率。(2)制度行動者的規制對組織設立具有直接的影響。政府是重要的制度選手(Institutional players),它可通過開辟新的組織生態位和修改制度內容等措施來支持新的組織形式。Russo和Michael(1995)應用交易成本理論分析了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通過穩定的電力銷售安排來促進私營電力公司的設立。結果表明,對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設定進行正式的定義將導致組織設立率的提高;事先詳細設定的固定價格合同將導致高的組織設立率;合同的標準化將有助于提高組織的設立率。因為這些規制均能降低組織的交易成本,有利于穩定組織之間的交換關系。此外,行業協會的存在能極大地提高組織的設立率。它表明集體行動是增強組織合法性的可行途徑,合法性可通過集體游說而得以保護(Aldrich和Fiol,1994)。

        3.組織設立的空間過程。地理空間之間的合法性和競爭性對組織設立、死亡和變化的影響是組織生態學理論研究的新領域。(1)空間競爭。空間市場定價理論假定,組織越臨近,競爭越激烈(Schmalensee,1978)。公司進入一個地區時,總是力圖選擇一個距離現有競爭者最遠的區位(Prescott和Visscher,1977)。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的進入,遠離現有競爭者的區位選擇越來越困難,最終將導致新進入者無利可圖。在給定的范圍內,公司之間的最大距離與公司數量負相關。在組織密度較高的情況下,特定區域的組織進入率與其鄰近地區的組織數量負相關。(2)空間傳染。由于網絡中個體之間的聯系和相同社會角色的存在,創新容易在組織之間傳播(Palmer,1993)。組織設立總是伴隨著掌握現存組織形式知識的個體與缺乏這些知識的個體之間的接觸擴散(Contact transmission)。接觸擴散受社會網絡的調整,當空間距離增加時,其密度降低(Pherson,1991)。組織設立遵循空間傳染模型,即與現存組織的距離越遠,空間傳染對組織設立的影響越小(Hedstrom,2000)。在組織種群密度較低的條件下,特定區域的組織進入率與其鄰近地區的組織數量正相關。(3)空間密度依賴。空間密度依賴模型試圖說明,影響組織設立和組織死亡的競爭性過程和合法化過程具有不同的空間意義和空間邊界,其中合法性的空間范圍比競爭性的空間范圍要大。這是因為,合法性建立在現存組織關于建立、運營和交易的信息交換基礎之上,不易受運輸成本、法律和技術壁壘等因素的限制。而組織之間的競爭性則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大、運輸成本的提高而逐漸削弱,且能通過法律和技術的隔離而得以消除(如貿易壁壘和標準的不兼容)。所以,臨近空間互動模型認為,競爭效應主要發生在本地,合法性效應的范圍更廣(Hannan,1995)。

        (二)組織成長理論

        基于組織生態的經典組織成長理論是吉布萊特定律(Gibrat's law)。Gibrat(1931)認為,一個企業的規模在每個時期預期的增長值與該企業當前的規模成比例。在同一行業中的企業,無論其規模大小,在相同的時期內,其成長的概率是相同的,即企業的成長率是獨立于其規模的變量。吉布萊特定律的兩個基本推論是:(1)企業的成長是個隨機過程,即影響企業成長有諸多因素,難以對其進行準確預測;(2)不同規模的企業,其成長率并不因為各自的規模不同而有所差異。

        但吉布萊特定律忽視了組織的出生和死亡,對組織自身因素和行業環境因素也缺乏考慮。為了完善吉布萊特定律,Evans(1987)以1876至1982年美國制造業為例,研究了企業成長、企業規模、企業生存年齡之間的關系。其基本結論是:(1)企業的生存能力隨著規模的擴大而提高;已存活下來的企業成長率隨著其規模的擴大而下降。(2)對于任何一個企業,隨著其生存年限的增加,其成長率會有所降低,但生存能力卻隨之提高。Dunne(1988)等對單廠企業(Single-plant firm)和多廠企業(Multi-plant firm)的研究證實,單廠企業的成長率隨著其規模擴大和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而對多廠企業,其凈成長率與其規模和年齡同步增長。McCloughan(1995)的研究表明,隨著規模的擴大和年齡的增長,公司組織成長的可變性降低,且組織成長率是自相關的,這意味著如果公司在某年內高速成長,則其在次年高速成長的可能性更大。總的行業進入率和退出率之間呈正相關關系。Sutton(1997)對組織成長進行的實證研究也證明,公司成長率隨著規模的擴大和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在組織種群的動態背景下,組織生態位對組織成長策略的選擇具有直接的影響。根據MacArthur(1962)提出的R-K選擇理論,組織成長的策略可分為R策略和K策略。其中,R成長策略是一種變態繁殖策略,它指有利于增大內稟增長率(Per capital rate of increase)的選擇,表現為具有較高的繁殖能力,通過產生大量變態的后代適應不穩定的環境。當組織的生態環境不穩定時,組織種群通過生產多種局部性質不同的個體占據組織群落空間的不同生態位,以保證組織種群實現動態平衡和增長。K成長策略是一種飽和策略,它指有利于增加競爭能力的選擇,表現為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提高組織種群在穩定環境下的環境容量,以達到更高的飽和密度。當組織生態環境比較穩定時,組織個體通過改善組織內部要素的效率來提高核心競爭力,以保證組織個體能從單項資源中獲取足夠的成長支持。

        (三)組織死亡理論

        組織生態學將個體組織的死亡視為組織種群的自發調節的結果。當組織數量低于最小能生存種群水平時,現存的組織都將死亡。個體組織的死亡是組織種群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和進化機制。

        1.組織自疏(self-thinning)。種內競爭的確是影響組織死亡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競爭都導致死亡。Hannan和Freeman建立的規模性本地化競爭模型認為,種群中大規模的組織會對中等規模的組織產生威脅,但不會威脅小規模的組織;中等規模的組織在與大規模的組織競爭的同時,還容易受到小規模組織的攻擊。大規模組織出現的同時,中等規模的組織會衰落,而小規模組織則蓬勃發展。種內組織專業化程度的差異也是影響種內競爭的主要因素,Carroll建立的資源分割模型說明,大型通用性組織市場競爭的集中會提高它們死亡的比率,但會為小型專業性組織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以美國報社為樣本的研究發現,隨著競爭范圍的集中,大型通用性組織的死亡比率提升,而小型專業化組織的死亡比率下降。

        密度效應是制約組織死亡的關鍵因素。最后產量恒值法則(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表明,不管初始組織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圍內,當條件相同時,特定組織種群的最后產量差不多總是一樣的。在密度很低的情況下產量隨著組織種群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當密度超過一定程度之后,最終產量不再隨著組織種群密度而變化。在高密度情況下,個體組織之間對資源的競爭激烈,在有限的資源中,個體的成長率降低,規模變小。這表明在組織種群中存在明顯的自疏現象。即如果組織種群密度進一步提高且組織個體繼續成長,對資源的競爭不僅影響到個體生長發育的速度,而且影響到個體組織的存活率。企業并購就是企業種群通過個體企業的死亡來提高企業種群存活能力的自疏行為。

        2.ALLEE效應。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種群規模適合度,規模低于最低適合度的組織種群不僅不會給個體組織創造寬松的發展空間,最終還會導致該組織種群的滅絕,即ALLEE效應。ALLEE效應表明,在客觀上存在一個最小能生存種群水平,單個組織或小組織種群難以應對環境的隨機不確定性和波動性。此外,小組織種群常常面臨建群者效應(Founder effects),如果建群者數量很少,或某個大組織種群由于自然因素等原因而數量銳減,即經歷了所謂瓶頸效應(Bottleneck effects)的打擊,則近親(Inbreeding)的機率將大大上升,加上遺傳變異的作用會導致組織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匱乏,最終將關系到該種群的生死存亡。

        3.程序性組織死亡(Programmed organizational death,POD)。組織生態學認為,死亡是種群生命周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組織種群來說,組織個體正常的成長和組織數量穩態的維持是依賴于種群內個體組織設立和死亡之間的動態平衡來實現的。因此,從組織種群的水平上看,組織死亡具有某種程度的主動性和意識性,這樣的組織死亡可稱為程序性組織死亡。當生存條件不利時,一部分組織以不影響其他組織生存的方式而死亡,一方面減少對有限資源的爭奪;另一方面,死亡組織自身分解的產物為周圍組織進一步提供了部分營養來源,從而為其余個體創造相對“充裕”的生存環境來維持本組織種群的生存。POD的存在使在一定的選擇壓力下,組織種群的個體數量與生存環境之間可以達到相對的平衡,最具生命力的組織個體能夠存活下來,能夠形成對應于不同環境的最佳組織數量,從而在自然選擇中具有優勢,具有更大程度上的適應性,有可能形成較具競爭力的組織種群。

        三、組織生態學的發展方向

        組織生態學理論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初始階段。在這一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進入、組織退出、組織存活率、組織設立和組織死亡率等方面。此時,組織變革未被納入到組織生態學的研究領域。Carroll(1987)認為,適應性變革(Adaptive change)很罕見,并受到嚴格的約束。絕大多數組織變革是組織選擇和組織替代(Replacement)過程的結果,而不是組織內部轉化和適應的過程。因此,該階段組織生態學研究的理論基礎是生態理論,而不是依賴資源依賴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等適應理論。

        第二階段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組織進化階段。該階段重點研究社會環境如何影響組織的創建和死亡以及組織形式的變化。在該階段,組織變革被納入到組織生態學的研究領域,并提出了組織進化的概念。研究內容開始從選擇性轉向既定模型,比如從確定風險選擇轉移到新組織生存不利性模型,從選擇的群體依賴轉移到密度依賴模型。在第二階段,適應與選擇之間的關系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組織生態學與交易費用理論、資源依賴理論進一步融合。

        第三階段是起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組織演化動力學階段。該階段主要研究影響組織種群演化的各種因素。演化經濟理論、戰略管理理論、制度理論、技術和創新管理理論等都被極大程度地吸納到組織生態學研究中。如Lovas和Ghohal(2000)以生態學的演化觀念觀察了組織的戰略變動,他們發現組織的人力資源及社會資本在戰略演化過程中具有自然選擇的力量,會引導戰略的演化方向。Dobrev(2002)研究了1885―1981年美國汽車工業的演化,探討了組織生態位與組織演化之間的關系。Agarwal(2002)整合了科技管理及演化經濟學理論來探討組織年齡、組織規模、種群密度等時間相關變量對組織死亡的影響。

        目前,組織生態學研究呈現出兩個主要的發展方向:一是研究新型組織的生態學問題,如網絡組織生態學和虛擬組織生態學等;二是將組織生態學原理應用到其他學科的研究之中,形成一個新的分析視角和研究框架。如組織制度生態學、職業發展生態學和組織戰略生態學等。

        (一)網絡組織生態學

        介于市場與科層組織之間的網絡組織的快速成長會帶來大量的補充資產、協調問題、合法性短缺等問題,會引起中介組織的興起和死亡,這為組織生態學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當前,網絡組織生態學需要重點研究以下問題:(1)基于生物鏈原理的網絡組織生成機理研究;(2)網絡組織之間特有的“合爭關系”(Co-opetition)對組織競爭性和合法性以及組織成長性的影響;(3)網絡組織邊界的開放性對組織設立、組織適應和組織演化的影響。

        (二)組織制度生態學

        新制度理論已成了組織生態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決定組織設立、成長和死亡的合法性、影響組織結構趨同現象的制度性同形(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等概念就直接來自新制度理論。反過來,組織生態學對制度理論的影響也日漸顯現,這些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1)利用組織選擇理論來研究組織形式的配置對現存制度安排的破壞和對組織――制度共同進化(Co-evolution)的影響;(2)利用生態位重疊理論和共生(Symbiosis)理論來研究組織之間對制度資源的競爭,以明確制度環境與制度安排的生態學基礎;(3)利用種群演化理論來研究制度演進的規律,以建立基于自然選擇過程的制度演化研究框架;(4)以家庭選擇(Family selection)、親屬選擇(Kin selection)和群體選擇(Group selection)為基礎,研究進化利他主義(Revolutionary altruism)和本土利他主義(Vernacular altruism)的制度基礎;(5)利用生物多樣性原理來研究組織制度的分化和組織多樣性的形成機理。

        (三)職業發展生態學

        組織生態學研究與職業研究之間的融合日益加強。Abbott(1990)認為,職業內部的競爭和職業之間的差異在職業發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組織生態學的分析已證明,基于密度依賴的合法性和競爭性會影響職業的優勢。當前,職業發展研究對組織生態學理論的借鑒體現在如下方面:(1)利用組織生態位原理來研究雇員職業選擇的策略,分析組織生態位重疊、生態位分離、生態位壓縮對雇員職業發展的影響;(2)分析雇員密度、組織密度對雇員工資水平和工資結構的影響,建立密度依賴的工資決定模型;(3)利用種群動態原理來研究組織設立、組織成長和組織死亡對雇員遷移率的影響;(4)利用競爭性-合法性范式來研究職業演化和職業衰退;(5)利用種群結構理論來研究勞動力市場中性別分布和年齡分布的不均衡性。

        (四)組織戰略生態學

        組織生態學對企業戰略研究也能產生影響。Freeman和Boeker(1984)研究了種群動態的戰略含義,并認為基于組織種群的實證研究能提高戰略研究的水平。Carroll(1984)強調,報紙印刷業、釀酒業、音樂唱片業和書籍出版業等組織應采取專一化戰略。Aldrich和Auster(1986)說明了年齡依賴死亡率和規模依賴死亡率的戰略含義。但基于組織生態學的戰略觀與主流的戰略理論存在較大的差異。主流的戰略理論強調個體組織對競爭與環境的適應,它要求組織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變革能力。而組織生態學的觀點與此相反,它強調對環境的適應過程發生在種群和產業層次,而不是在組織個體層次。組織戰略生態學是一種社會化的組織理論,它認為進化動態會對具有結構惰性(Structural inertia)的組織產生有利的影響。結構惰性能提高組織的生存能力,而組織變革會破壞結構惰性,并降低組織績效。因此,組織戰略生態學對戰略的解釋與高績效的組織結構惰性相關。當前,組織戰略理論對組織生態學理論的借鑒表現在如下方面:(1)借鑒組織生態位定位模型來分析公司戰略經營領域的確定,建立基于種群水平的戰略選擇理論;(2)將組織種群的空間特征、數量特征和遺傳特征融入行業環境分析之中,拓展Potter提出的“五種力量”分析框架;(3)將組織種群的年齡結構類型(即穩定型、增長型和衰退型)與組織戰略的發展態勢設計結合起來,建立基于組織種群壽命周期的組織戰略演化框架;(4)將組織生態位寬度模型與組織戰略類型設計結合起來,分析通用化戰略和專一化戰略設計的種群生態學基礎。

        參考文獻:

        [1]Freeman & Hannan,1989,“Commentary and Debat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5:425-440

        [2]Amburgey,Terry L,Rao,Hayagreeva,1996,“Organizational ecology:Past,present,and future direct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9:1265-1287

        [3]Baum,Joel A C,Mezias,Stephen J,1992,“Localized competi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ailure in the Manhattan hotel indus-try,1898-1990”,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7:580-605

        [4]Joel A C Baum,Paul Ingram,1998,“Survival-enhancing learning in the Manhattan Hotel Industry, 1898-1980”,Management Science,7:?996-1017

        [5]Haveman,Heather A,1993,“Ghosts of managers past:Managerial succession and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864-882

        [6]Baum,Joel A C;Oliver,Christine,1996,“Toward an institutional ecology of organizational found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1378-1427

        第2篇:數理平臺范文

        主要業務由計劃—任務的模式驅動,即根據業務需求、申請與管理分析,制定資產需求、檢定、配送、現校等業務計劃。平臺功能框圖見圖2。省級計量中心生產調度平臺包括計量中心生產運行管理、生產運行調度監控、計量體系管理、產品質量監督、技術服務、系統支撐、生產質量分析和系統輔助功能等功能模塊,與SG186營銷業務應用系統相對獨立設計,以接口方式實現數據共享、交互。國網計量運行管控系統直接從省級計量中心生產調度平臺中抽取數據,從而實現對公司所有計量業務和數據的全面管控。

        2生產調度平臺的架構

        為了保證網絡的高可用性,江西省電力公司計量中心的局域網網絡采用冗余的交換設備、冗余的線路連接等措施,不僅可以保證單個設備、單條鏈路出現故障不會影響整個網絡的正常運行,還能夠實現網絡流量中的動態負載均衡。計量中心應用的服務器部署在計量中心相對獨立的網絡環境中,同公司辦公網絡邏輯隔離,保證計量業務應用的安全,避免網絡攻擊或者網絡濫用等行為對計量業務應用的影響。圖3所示為平臺硬件架構。數據庫服務器采用兩臺Linux小型機,運行ora-cleRAC實現對計量業務數據的并行處理和故障切換;應用服務器采用4臺Linux小型機組成應用服務器集群統一為全省的計量業務應用提供服務,應用服務器通過weblogicproxy實現負載均衡來進行WEB請求分配,所有客戶端向應用服務器提交的服務請求通過負載均衡動態流量分配保證應用的可靠和性能;存儲系統采用SAN架構,生產數據庫存儲設備集中存儲全省的計量業務數據。

        3生產調度平臺建設中的關鍵問題

        3.1與各系統的數據接口

        平臺數據集成框圖見圖4。生產調度平臺通過統一的接口規范和接口技術,與營銷業務應用、稽查監控、用電信息采集、國網計量體系運行管控等管理與應用平臺實現信息交互,需與自動化檢定系統、人工檢定臺控制系統、智能化倉儲系統、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國網計量體系運行管控系統、資產識別系統、物流配送系統等系統進行無縫集成,并與營銷業務應用系統對接,完成系統之間的數據交互及共享,實現計量設備的全壽命周期管理;還需與ERP系統、供應商MIS系統等業務應用系統進行對接。平臺采用WebService、SOCKET、中間庫、文件等方式對接,根據信息特性不同,采用不同的技術方式來實現系統之間的信息交互。生產調度系統與立體庫系統的接口方式采用WebService+中間庫相結合的方式。接口數據信息量不大直接采用WebService;如果交互數據信息量較大,則將大量數據更新至中間庫,然后采用WebService通知智能立體庫系統。生產調度系統通過接口與自動化/人工檢定系統交互的信息可以分為兩大類:實時高頻率重復監控數據和實時一次性業務數據。針對接口數據特點,采用以下接口方式:實時高頻率重復監控數據:采用實時數據庫,自動化/人工檢定系統按照監控數據刷新頻率要求調用實時數據庫接口更新監控數據。在對接口進行具體設計時,要能夠滿足如下設計要求:1)業務數據完整性要求:發送方須確保成功發送了所有要發送的數據,接收方必須確保成功接收了所有的業務數據;收發雙方必須按照協議要求確保對數據同步標志進行了完整的復位/置位操作;收發雙方必須確保一次通訊的完整性,傳輸失敗時能夠進行回滾處理,并記錄回滾操作的日志。2)接口正確性要求:收發雙方要保證所使用的接口協議的一致性,確保使用的是同一接口協議的相同版本;收發雙方要按照接口協議對“傳遞的報文/數據”的約束要求,對所傳遞的報文的結構進行正確性進行校驗。3)接口擴展性要求:要能夠對不同的接口協議進行統一的管理;要對接口協議進行版本管理,協議雙方可以互查對方授權的接口協議內容。

        3.2多屏拼接展示

        第3篇:數理平臺范文

        關鍵詞:數據中心;系統獨立;信息共享;統一數據平臺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7)03-10289-02

        1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以及現代管理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與單位大量使用各種管理信息系統(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提高工作效率。如學校里人事部門使用《人事管理系統》,財務部門使用《財務管理系統》,教務部門使用《教務管理系統》等等,這些系統由于屬于不同部門使用,而且不同軟件公司開發的同一類型產品性能和質量也不盡相同,所以就導致這些系統可能由不同公司來提供,系統之間相互獨立,不能互聯互通,內部的數據結構定義也不相同,給用戶造成很大麻煩。比如說一位教師他的職稱發生了變化,那他的工資也要相應的發生變化。當職稱發生變化時,首先反映在人事系統,而財務系統與人事系統不互通,所以無法及時調整其相應的工資。像這種情況很多,因為學校是一個整體,所有部門之間要協調運作,而他們的信息又只能在各自內部流通,這就必然發生矛盾,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任務繁雜。因此如何有效的使這些系統之間實現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2 數據中心的重要作用

        (1)整合資源,減少學校在運行環境、維護人員等方面的重復投資。

        對共享數據實行統一管理,例如將數據中心管理分為系統管理、網絡管理、安全管理、數據庫管理、客戶服務等,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員成本。由于人員分組保證了每個組的成員在所管理的領域中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研究,因此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2)運行平臺整合,實施有效的安全防護與管理。

        當共享數據實行統一管理時,只有數據中心的數據對外開放,各個應用系統數據保持獨立且僅限內部使用,而數據中心配有專門安全管理人員,使得數據安全性更有保障。

        (3)數據溝通、數據存儲的有效管理。

        數據存放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證數據的安全對系統來說是最重要。各應用系統是整個單位大系統的一部分,許多數據都需要提供給各應用系統進行共享。如何設計數據庫的結構使各應用系統能夠方便、有效的對數據進行管理和共享,這也是數據中心工作的一部分內容。做好數據的存儲與備份,并且提供異地的備份,這是數據安全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保證。

        3 常見的解決思路及存在的問題

        對于如何解決各系統之間實現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每個人都有不同想法去實現,下面列舉幾種常見解決思路及存在的問題,如:

        (1)將整個單位、公司、企業的所有系統交由一家軟件公司承包開發。

        從表面上看,同一家公司開發整個系統,數據結構和信息標準能很好的統一,實現數據共享,信息互聯互通,這應該是解決該問題的最好辦法,但在實際應用中卻很難行通。各軟件開發公司的主打產品不同,因此不能保證每一個應用子系統都能做到最好。一方面,由一家軟件公司承包開發的開發成本太高,導致用戶購買費用也相應過高,因為整個系統都要重新設計、重新開發,而且很難做好后期維護工作;另一方面,各個應用系統在市場都已有相對成熟的產品,價格也相對便宜。比如金碟公司的財務管理系統,鉑金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等知名品牌。

        (2)各系統預留數據接口

        看似預留數據接口是個很不錯的解決思路,但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許多問題。第一,預留的接口很難滿足用戶的需求,比如:不用用戶要求不同接口、同一用戶不同時期需求也會發生變化、數據庫類型存在多樣性等。軟件公司很難為每個用戶去開發不同的數據接口。第二,不同軟件公司開發的子系統所定義的數據結構、信息標準不同,預留數據接口兼容性較差。第三,軟件需要不斷維護更新,接口也會發生變化,已預留的接口間很難再統一。

        4 設計思想

        為了有效解決目前存在的不同系統之間如何實現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在廣泛調查用戶需求的基礎上,提出建立數據中心,設計統一數據平臺的設計思想。

        首先,按信息標準設計數據中心,可以使用MS SQL SERVER數據庫,如數據量非常大、安全系數要求很高,建議使用ORACLE數據庫。各系統中數據均分為私有數據(只在本部門內部使用)和共享數據(與其他系統數據存在關聯)。其次,設計抽取轉換工具首先將各系統中的數據通過抽取共享數據轉換成統一標準數據格式導入數據中心。再次,數據中心系統(數據統一管理平臺)管理員對整個數據中心進行權限分配及數據管理。最后,由各系統根據所賦予不同權限從標準的數據中心提出所需數據,不同的需要可以使用同步更新或異步更新來實現,以及在數據中心做相應擴展開發。統一數據中心實現原理及模塊功能示意圖如下:

        各模塊功能、性能要求:第一,數據轉換、抽取及更新系統:主要功能是實現抽取公用數據轉換為統一數據格式并導入數據中心,性能要求能夠分級設定權限管理、數據庫接口豐富,能實現對不同數據庫表內相關字段讀取,要求數據處理靈活、安全、擴展性能好、更新設置靈活等。

        第二,數據中心系統(統一數據管理平臺):主要功能是實現對數據中心的信息管理、權限分配、保障數據安全等.性能要求有友好的管理界面,管理員設定自由權限進行數據管理,不同用戶可以根據分配權限操作數據,使得數據安全可靠。第三,公用信息使用及開發平臺:主要功能是實現從數據中心提出相關數據,或在此基礎上開發新的應用系統.性能要求數據傳輸速度快、信息標準統一。

        5 結束語

        本文主要是對解決目前應用系統中存在不同系統之間如何實現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提出建立數據中心,設計統一數據平臺的設計思想,希望通過這個設計思想來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戚麗,吳海燕,馮珂. 校園數據中心建設問題探討[J]. 全國高校信息化研究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3,10:135-139.

        [2]沈錫臣,陳懷楚. 高校信息化建設標準規范[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43(4):P529-531.

        第4篇:數理平臺范文

        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是統計學習的核心目標之一。學生統計觀念的形成是在收集、整理、分析數據過程中建立的。因此,本內容學習應注重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數據處理的過程中,探索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有效地描述數據,并分析、表示數據的特征。

        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接觸了條形圖及折線圖的基礎上,又在前段學習中認識、制作了扇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常用的統計圖,有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知道三種統計圖各自的特點;能根據不同情況和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數據。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思考和討論,感受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特征,獲得如何選用統計圖的經驗;通過觀察、比較、推理等活動,發現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學會選用合適的統計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于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信息;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并注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認識圖形是描述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認識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交流的工具;了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數據處理的過程,體會統計對決策的作用;選擇合適的統計圖可以有效、清楚地處理數據。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發現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如何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

        教學過程

        1.問題導入

        某皮裝專柜2009年各月份銷售情況如下表:

        要直觀地表示出各季度銷售量的差異情況,用哪種統計圖最合適?

        要直觀地表示出各季度的銷售量占全年銷售量的百分比,用哪種統計圖最合適?

        要直觀地表示出2009年各季度銷售量的變化趨勢,用哪種統計圖最合適?

        2.自主學習

        (1)分類探究

        請學生分組利用平臺提供的統計圖表工具,針對每個問題分別制作三種統計圖,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每個問題用哪種統計圖表達最合適。

        整合點分析:此階段在常規環境下的教學需要學生親自動手繪制三種統計圖,然后再進行對比分析,但學生之前已經學過了制作三種統計圖的方法,教學中如果再讓學生去制作統計圖會占用很多時間。這里可以利用教學平臺中的統計圖表功能為學生提供快速制作、編輯統計圖的工具,將節省的時間用在重點討論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上。

        (2)匯報交流

        各小組展示制作、選擇的統計圖并說明制作理由(如圖1、圖2、圖3)。

        整合點分析:學生在匯報時一般需要邊操作邊表達,以幫助老師和其他同學理解。因此教學中需要一個方便地對統計圖進行參數設置、動態演示統計過程和結果的工具。教學平臺中的每種統計圖有相應的屬性可以設置,匯報的學生可以借助此功能實現動態調節、講解,以增強表達的效果。

        (3)小結歸納(略)

        3.實踐驗證

        ①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表示一天24小時中氣溫變化的情況。

        ②在計算機上,為了讓使用者清楚、直觀地看出磁盤“已用空間”與“可用空間”占“整個磁盤空間”的百分比,最適合使用哪種統計圖?

        ③為了清楚地知道你的各科成績的高低,最適合使用統計圖是什么?

        整合點分析: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學習的目標是要讓其最終還原到生活中去,在還原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體會知識的生活價值。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營造這樣的知識還原、應用環境。上面三個題目的設計都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可以調用平臺中“素材”模塊中的相關圖形、插入本地素材或者利用統計工具生成幫助學生理解的相關素材。

        4.練習

        請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綠蔭小學的植樹情況(如圖4):

        整合點分析:教學時使用的課件一般要集成按照教學設計思路預設的各種多媒體素材,同時在實際課堂教學時還要根據生成性原則靈活進行調整、更新,這就需要使用的平臺軟件要有很強的集成性和靈活的編輯功能。利用平臺的集成功能,教師可以靈活、方便地選擇調用“素材”模塊中的相關動畫,插入本地多媒體素材,生成幫助學生理解的相關資源。

        5.總結概括(略)

        第5篇:數理平臺范文

        一、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了學校各項工作的科學分塊

        數字化管理平臺(如圖1所示)幾乎囊括了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每一位教師只要一打開它,就可以通過工作區域清楚地看到自己什么時間應該干什么、什么事情應該怎么做。它不僅方便領導、教師交流工作、學習研討,還便于學生、家長隨時查詢相關信息,與學校及時溝通和交流,為學校數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圖1

        由于學校的數字化管理平臺涵蓋了師生、學校的所有信息,在建立之初,就把將來使用、管理的權力進行捆綁式劃分,并細化到處室、人員,以模塊的形式細化、分類,對不同的使用對象設置了相應的權限,明確了各模塊內應該開展的各項工作及相應的職責和權力。所有人既能根據需要享受自由使用資源的權力,同時能夠明白自己所承擔工作的具體內容、要求、標準、負責人(部門)等,確保了學校的各項工作職有所司、責有所負。

        1.教學與質量管理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其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學與質量問題由于涉及的科目、標準較多,故此學校對教學質量的管理一般是按照分條成塊的辦法安排的:目標的確立與達成(度)、效果達成(度)、學生學習水平與動態變化、學生自我發展指標評價、學生間動態互評幾個模塊。每一位領導和教師可以隨時對學生進行質量檢測(跟蹤)、分析、評價、診斷,為師生提供下一步查漏補缺、提高發展的依據。

        2.團隊建設與管理

        數字化管理平臺通常將師生這兩個群體劃分為若干團隊:校干隊伍(領導班子)、名師、骨干教師、青年教師、教輔人員等;學校(年級)學生會、共青團校(年級)支部、社團等。之后,再建立教師個人成長手冊和學生成長檔案袋,詳細記錄教師接受培訓情況、各項工作動態評價情況和學生學籍、學業變化情況等內容。這些個人基礎數據和附加信息為學校不同層次的團隊建設與管理提供了翔實的參考數據。

        3.處室(部門)工作與管理

        數字化管理平臺對學校的德育、教務、科研、總務、電教、實驗、圖書(電子)、檔案(電子)、食堂、安保、藝體等方面的具體工作與管理做了詳細的劃分,并明確了開展各項工作的具體目標、要求、措施、辦法等。校級領導對每一項工作的相關負責處室領導、處室領導對相關承辦人員,就通過這個平臺形成了層層負責、督辦、考核的機制。教師在這種體系下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學校的整體工作水平會在數字化環境下得到有效提高。

        4.師生集體資源管理

        數字化管理平臺所包含的內容涵蓋了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的信息:學校規劃(近遠期)、大型活動(項目)、取得的重大成績(成果、榮譽)等;教師的電子備課、課件、課例、試題、各種素材等;學生的各種活動表現、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各級各類成果、個性(特長)發展等。這些資料為學校領導、教師、學生下載和使用系列化資源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也為學校與師生的發展、傳承積累了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源。

        二、數字化管理平臺為教育教學提供支持

        1.數字化管理平臺中收錄師生的海量動態信息,為領導有的放矢地幫助師生解決問題提供便捷

        例如:一天清晨,某教師到校長室向校長反映班里一名讓他棘手的學生的表現,這名學生因英語成績長期比較落后,求教同學和教師也找不到有效的提高辦法,致使其在紀律上經常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最后提出退學。雖然教師和班內同學做了不少工作,但效果甚微。校長看到教師的無奈,決定親自找這名學生交談。校長立即點擊進入數字化管理平臺,找到該學生所在的班級,輸入學生名字,查看該學生歷次考試的成績和英語教師做的對應分析、平時的作業完成情況等,然后又找出該學生的家庭背景資料,很快就確定了與該學生的談話切入點……

        2.數字化管理平臺為學校各部門安排工作、處理事務提供便捷

        例如:某教師除擔任學科教學外,同時擔任教導主任,他除了可以像其他教師一樣利用平臺中的各種資源外,還可以行使教導主任的權力—排列課表、通知、安排教務(考務)、對學生(班級)進行各種數據分析和評價、考核等。

        3.數字化管理平臺為教師進行學習、開展工作提供便捷

        例如:某教師任教語文學科,他可以通過平臺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工作室,可以隨時關注自己所教的每一名學生的各種變化軌跡,根據需要在平臺上向學生、同事、領導個人工作信息,參加學校內部培訓、研討,進行網絡學習、交流互動等。

        4.數字化管理平臺為家長全面關注孩子的成長、發展提供便捷

        例如:管理平臺不但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就全方位地錄入了他們的個人信息,還建立了個人成長檔案。這個檔案動態地記錄著學生學習(成績)、身體健康狀況、愛好、特長等成長與發展方面的信息,方便家長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各種信息,及時與孩子、教師進行網絡交流。

        三、結束語

        數字化管理平臺為推進數字校園建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科學的數據模塊劃分,能較好地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思想,并為師生的學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幫助,提升了學校各項管理工作的整體水平。

        收稿時間:2013-01-20

        第6篇:數理平臺范文

        關鍵詞:大數據 電網生產實時數據 供用電可靠性 風險評估與預警

        中圖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6)11-0067-02

        國網公司在電網運行的管理上是省、地、縣調控分級管理所轄電網,省(市)公司難以完全掌握所屬地市及縣公司電網真實運行情況,電壓等級越低電網運行數據的真實性越難以辨識。而如果要全盤掌控電網運行真實情況,及時發現電網存在的問題,實現管理精準發力,則需要融合營銷、調度、生產專業的基礎業務與實時數據,基于這些真實的運行數據來開展生產業務管控分析。同時,隨著相關業務應用系統的不斷建設及完善,配電網自動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反映電網運行水平的數據平均每天以百萬級乃至千萬級的增速增長,傳統技術已難以解決電網運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鑒于當前的信息系統及傳統的信息技術已難以滿足電網生產運檢管理要求,我們研究與建設了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融合營銷、調度、生產部門的業務數據及實時數據,實現實時數據海量存儲,并為生產管理(運檢管理)的掌控真實的故障跳閘、重過載、低電壓、過電壓、三相不平衡等全景信息與各種基于電網運行數據的專業分析提供數據及算法支撐。利用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針對電網生產運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實現了對各種電網異常情況進行監測、管控、分析的省市縣一體化電網生產實時管控系統,并通過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提供的各種數據及算法服務,采用云存儲、分布式計算、數據挖掘等技術,開展故障跳閘管控、停運管控、負載管控、低電壓管控、三相不平衡管控、配網風險評估與預警、配網可靠性效益分析等功能研究與實現,為電網運維檢修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1 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的實現

        應用云存儲、大數據、分布式計算等技術,集成營銷、調度、生產等部門的業務數據與實時數據,構建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實現了元數據建模、數據清洗、數據抽取、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展現、數據服務等功能,為生產大數據應用提供了數據支撐平臺。

        1.1 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的總體技術路線

        首先,采取云存儲、HDFS分布式文件存儲技術、Hbase、Hive數據庫技術,構架大數據分布式存儲系統,結合關系型數據庫、實時數據庫、列式數據庫等建立混合式存儲系統,并實現離線計算、實時計算、分布式計算功能。其次,基于Kafaka、Spark、Hadoop MapReduce、Quartz、Oozie、Flume、Sqoop、JDBC、Phoenix、Alchemy Database的控件,采用JAVA開發技術,研究與開發大數據技術支撐平臺工具,具備元數據建模、數據抽取(ETL)、數據治理、數據挖掘、數據展示、數據服務、數據搜索等功能,使其不僅能訪問底層的混合式存儲系統,而且能通過數據抽取、數據治理功能,從不同的系統抽取數據并進行數據清洗、補償與治理;而且能進行針對混合式存儲系統中的數據進行計算、加工、挖掘分析與數據展現,并提供數據訪問服務。采用大數據技術支撐平臺工具的多元數據采集功能,將分散在營銷管理系統、用電采集系統、生產管理系統(PMS)、能量管理系統(EMS)、調度運行管理系統(OMS)、配網自動化系統(DMS)等基礎業務數據及電網實時數據,抽取到混合式存儲系統中,并根據電網生產應用所需要的數據要求,按變電站-配電線路-配電變壓器-用戶電網拓撲架構進行融合組織,形成營配調融合的電網生產大數據庫。深入研究電網檢修管理中所需的數據要求,通過大數據技術支撐平臺的數據加工、分析、挖掘功能,對電網生產大數據庫的數據進行加工計算、專業計算、挖掘分析,利用大數據技術支撐平臺工具的數據服務,靈活各種數據服務,用于支撐電網的運行檢修管理。

        1.2 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的平臺總體架構

        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的總體架構如圖1所示。

        電網生產大數據技術支撐平臺工具采用JAVA開發,可以滿足Windows、Linux兩種操作系統。融合JDBC及Phoenix數據訪問技術,使其能異構訪問關系型數據庫如Oracle與國產達夢數據庫,也能訪問基于HDFS的Hbase、Hive數據庫。電網生產大數據技術支撐平臺不僅實現了底層的分布式計算、任務調度、規則校驗、數據交換、數據挖掘、智能搜索核心計算運行引擎,而且在功能上實現了元數據管理、數據治理、ETL、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展現、數據服務等大數據平臺功能。

        1.3 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的平臺技術架構

        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的總體技術架構如圖2所示。

        (1)數據存儲層。平臺采用混合存儲系統,使用基于HDFS的Hbase、Hive數據庫存儲海量實時采集的數據;使用關系型數據庫存儲營銷、調度、生產系統的結構化數據。(2)數據訪問層。數據訪問層主要包括統一SQL訪問構件與文件訪問構件。(3)計算層。采用Spark技術用于Redis數據庫的實時數據計算,采用Hadoop MapReduce技術用于HBase、Hive數據庫的非實時性計算,采用Quartz技術實現計算任務的調度,采用Oozie技術,實現MapReduce計算過程的編排及調度。(4)應用層。實現了元數據建模、異構數據采集、數據挖掘、數據治理、數理分析與數據挖掘、數據分析與展現等功能。(5)服務層。利用開源的ESB產品進行二次封裝,使其能滿足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的數據對外服務及訪問外部服務的功能,主要包括:協議轉換、消息轉換、消息路由、服務編排、服務注冊、服務查找、服務監控等功能。

        2 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的應用

        利用大數據技術支撐平臺工具的多元數據采集功能,形成融合營、配、調的電網生產大數據庫。如圖3所示。

        如上圖,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主要集成了生產管理系統、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營銷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調度管理系統、配電自動化系統、故障指示器主站系統、智能開關主站系統的實時數據,數據采集頻率為每日或每5分鐘。

        國網江西公司的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已集成了自2013年以來的數據,形成的營配調融合的電網生產大數據庫當前約10T的數據。結合電網生產運檢管理中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深入分析現有的數據資源,江西公司實現了基于電網生產實時數據的,對電網故障跳閘、重過載、低電壓等各種電網異常情況進行監測、管控、分析的省市縣一體化電網生產實時管控系統。

        3 結語

        國網江西公司的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集成了覆蓋電網生產營、配、調的生產實時數據,同時基于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的生產實時管控系統已在江西省電力公司本部、12個地市公司、96個縣公司得到全面應用,現已運行近2年的時間。系統已實現了全省2864條輸電線路、2307臺主變、10285條配電線路、138497公變、40629臺專變、2641組10kV母線的立體化全面實時管控,使用范圍覆蓋全省12家地市、97家縣公司、897家供電所。電網生產大數據平臺在江西公司運行檢修管理上的實際應用,國網江西公司配電網總體管控能力明顯加強,各項配網指標有了長足進步,配網運行水平和供電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宋亞奇,周國亮,朱永利.智能電網大數據處理技術現狀與挑戰[J].電網技術,2013(4):927-935.

        第7篇:數理平臺范文

        [關鍵詞]生態旅游;理論基礎;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05-0073-03

        綜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經濟發展活動在不同的理論指導下,會形成不同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發展對策,自然也會得到不同的發展結果。發展生態旅游在國際上被普遍認為是一種保護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促進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因此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被廣泛地加以推廣。[1]世界旅游組織(WTO)早在1997年12月就估計,生態旅游占整個旅游業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20%。[2]。我國的生態旅游起步晚、增長快,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盲目開發、無序經營現象還非常普遍。高速膨脹的生態旅游市場、不斷退化的旅游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要求以及復雜而多樣化的影響因素等,都迫切需要我們盡快創新對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旅游發展的理論體系。

        一、生態旅游理論研究中的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我國的生態旅游起步較晚,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目前尚未形成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理論框架,學科概念不清,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滯后。理論研究中的主要問題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增長較快,但總體研究水平不高。我國的生態旅游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自1999年成為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門課題。從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所反應的情況來看,自1998年至2008年,以“篇名”含“生態旅游”在全部期刊中進行“精確”查找,共查詢到3,248篇文獻。11年間增長了12倍多,而同期“篇名”含“旅游”的文獻數漲幅僅8倍,可見國內學者對生態旅游研究的重視程度。(如表1所示)雖然我國的生態旅游學術研究開始有了一定規模,但總體上研究水平不高,尚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對生態旅游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尚顯凌亂,缺乏比較系統性和統一嚴格的學術規范。有研究表明,國內學者提出的生態旅游概念有近100種,但至今沒有令大多數人信服的統一的定義。[3] 我國對生態旅游概念的諸多不同提法,反映了不同學者從不同學科角度對生態旅游的理解。這一方面能夠說明生態旅游內涵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同時也反應了理論界在生態旅游概念認識上的模糊性。

        表1.1998年~2008年我國生態旅游研究文獻總量表

        第二,生態旅游的理論基礎尚比較零散,整體性質的多學科交叉研究不足。生態旅游研究具有很強的學科邊緣性和交叉性特征。雖然不少人文、自然等學科,如生態學、地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文化學等都開始涉獵生態旅游領域的研究,但這些研究大都從本學科的相關理論出發,主要是針對生態旅游的某個社會實踐問題進行探討,其系統性不夠,更沒有形成一個大家普遍認可的理論體系。也有不少理論研究成果落后于實際需要,常常缺乏可操作性。生態旅游學的研究一方面迫切需要更多的相關學科的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引進;另一方面也十分需要對這些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進行整合,構建獨特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態旅游理論體系。

        第三,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仍以定性描述為主,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實驗、實證研究較少,與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實際要求差距很大。以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的“生態旅游”文獻研究為例[4],在所統計的1994年~2003年間的737篇文獻中,定性描述用的最多,占76%;使用數理統計方法的文獻數量次之,占18%;用數學方法構造模型的文獻較少,占5%;運用“3S”技術采集數據、分析處理數據的文章數量最少,僅占1%。生態旅游的研究要以生態學等學科為重要基礎,同時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生態旅游研究的實驗及實證分析也非常重要。國際上對生態旅游的研究已從概念探討走向案例研究階段,因為理論來源于實踐,只有從大量的實踐中去總結、探索,才能豐富其理論。雖然我國的生態旅游案例研究也有了一定規模,增長較快,但這些研究缺乏時空上的連續性與整體性。現有的生態旅游研究往往只局限于單一時間或短時間的抽樣分析,缺乏長時間的歷史跟蹤調查。研究空間地域比較分散,缺乏多區域的比較和檢驗,整體性把握不夠,因此很難對生態旅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發展趨勢給出可信性結論。

        二、 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在生態旅游領域的延伸和應用。與其它產業不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更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生態旅游的實踐就將是盲目的、無序的。同時,生態旅游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生態旅游學是一門集生態學、旅游學、地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環境科學、經濟學、文化學等各種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近些年來,一些學者將地理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系統科學、經濟學等學科理論在生態旅游開發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際應用,為確保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的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就近些年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學科理論及其主要應用領域進行歸納總結(如表2所示),這些學科理論涉及生態、地理、經濟、管理、文化等多個學科范疇,需要按照系統性、整體性要求對其進行必要的理論綜合,以形成用于指導生態旅游實踐,并具有本學科獨立特點的理論基礎。

        表2.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理論框架

        三、生態旅游理論研究趨勢

        借鑒國際上對生態旅游問題研究的經驗,同時考慮到國內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我國在生態旅游研究上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方面是:

        1.生態旅游研究的理論創新

        我國已有的生態旅游研究大多是借鑒相關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或根據國際上生態旅游研究的經驗對國內具體生態旅游區所作的相關分析,總體上采取的是“拿來主義”策略。這種理論研究及其實踐做法在生態旅游發展初期是必要的,但在生態旅游發展一定階段后,就迫切需要對所研究的內容進行必要的規范和有效的整合。根據對現階段我國生態旅游研究的情況分析,生態旅游研究的理論創新需要著重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要嚴格界定生態旅游的學科對象和范疇,明確生態旅游的基本概念和任務,防止對生態旅游理論的模糊化及泛化;二是要堅持對生態旅游的多視角,多學科交叉研究,加強對生態旅游環境的整體性保護與多功用價值實現的理論分析,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具有整體性質和獨特學科特征的生態旅游理論體系;三是要繼續借鑒國外生態旅游發達國家的相關研究成果,并針對我國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實際,通過消化吸收,實現生態旅游理論研究的“本土化”,并不斷提升我國生態旅游學科的研究水平。

        2.推進對生態旅游評估標準及認證制度的研究

        到目前,人們對生態旅游還存在許多片面的和模糊的認識。由于缺乏權威的生態旅游概念和有效的政府宏觀規制,近些年社會上“偽生態旅游”招搖過市,大行其道。不少地區的生態旅游并不“生態”,從規劃、開發、經營到管理,很大一部分沿用大眾旅游的模式。因此,從理論上弄清生態旅游的評估標準,并通過認證制度對真正的生態旅游加以保護,使之與大眾旅游相區別就顯得非常必要。生態旅游的發展需要一定的條件,除了必要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特色以外,更重要的是對各相關主體和要素的要求。[5] 生態旅游絕不是簡單意義的以享受自然為目的的自然旅游,更不是傳統意義的規模化的大眾旅游。生態旅游具有同這些旅游形式截然不同的特定的尺度和產業發展模式,在目標市場選擇、產品開發、社區參與、景區管理、環境保護和投資贏利方式上都應該有著不同的特點。

        國際上,生態旅游標準的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特征。認證項目在數量上急劇增加,相關認證體系和生態標簽多達上百個。[6] 認證所涵蓋的范圍從相對簡單的旅游住宿的認證拓展到旅游行業的所有領域。這些標準的形成和推廣對促進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在生態旅游的認證制度研究上才剛剛起步,有關生態旅游認證的組織、標準的形成、規范管理、與國際標準的協調、區域差異的處理等問題尚待深入研究。

        3.提升生態旅游的實證研究水準

        實證性研究方法是通過對研究對象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的“雙輪驅動”是搞好生態旅游研究的基本方向。在我國當前生態旅游的實證研究中,大多是對國內外生態旅游環境保護與開發實例的一般性介紹和經驗總結,其研究水準亟待提高。借鑒國外研究經驗,我國在生態旅游實證研究上需要加強的領域是:對有突出價值的典型的生態旅游區進行有針對性的,長期的實證分析;與國內外同類別生態旅游項目進行比較分析研究,通過各因素的細微比較,找出真正的差距;以生態旅游環境的整體保護與綜合利用為目標的區域范疇的生態旅游綜合實證研究等等。

        4.積極改進生態旅游的研究手段與研究方法

        生態旅游研究成為當前熱門研究領域之一,但尚未形成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體系,缺乏深入研究的技術支撐。[7] 目前,將傳統的生態學科研究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進行生態旅游區調查,對發掘的信息資料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積極開展各國生態旅游及相關領域的交流與比較研究,已成為生態旅游研究的大趨勢。我國的生態旅游研究要改變單純的文獻分析、定性描述及簡單化的實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注意應用計算機技術、3S技術(特別是RS和GIS)等現代技術手段,并積極借鑒國際上在生態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上的新成果,同時注意將景觀分析法、模式與模型分析、數理統計分析、理化分析方法、生態實驗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應用到有關研究領域,以提升生態旅游的研究水平。

        [參考文獻]

        [1]邵琪偉.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旅游――在全國生態旅游現場會

        上的講話[N].中國旅游報,2006-09-01(01).

        [2]鐘林生,趙士洞,向寶惠.生態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

        業出版社,2003.

        [3]吳楚材,吳章文,鄭群明,胡衛華.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學

        刊,2007,22(1):67-71.

        [4]全 華.生態旅游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宋 瑞. 關于建立我國生態旅游認證制度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

        專科學校學報,2004(1):56-61.

        [6]楊彥鋒,徐紅罡.對我國生態旅游標準的理論探討[J].旅游學刊,

        第8篇:數理平臺范文

        關鍵詞:專利技術;專利交易;技術轉讓

        1 引言

        當今世界在知識經濟的運作過程中,要使知識能發揮其應有的經濟效益,知識的流通顯得尤為重要。技術交易市場主要著重在技術交易平臺的運作,進而提升技術的附加值效益,增進技術的流通與運用效率,并進一步突破技術的應用范疇與地域限制,大大地拓展技術原先所能體現的經濟效益。縱觀全球技術交易平臺,不外乎是通過信息網絡平臺、實體技術交易服務中心、專業交易配套服務、國際合作等運作方式,提供技術供需雙方進行交易的洽談空間,甚至結合策略伙伴或自身提供伴隨技術交易衍生的周邊專業服務。

        建立和完善專利展示交易平臺,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需要,是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科技支撐的需要,是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貢獻率的需要,有著十分廣泛的社會需求。

        2 信息網絡平臺是技術交易市場發展的有效手段

        暢通的技術交易相關信息通道,可減少技術供需雙方的交易成本,增進雙方對彼此需求與能力的了解。網站是技術交易市場發展的有效手段,此信息網路平臺應包括廣泛的技術供給來源,技術范疇以跨領域、跨單位形式展現[1]。通常也針對可交易的項目,提供技術應用市場發展、營運計劃書等,以增進對技術的潛在需求。

        傳統的技術交易通常以人員拜訪、技術展覽、推廣說明會或分發可交易技術的信息等作為技術推廣方式,但因人員推廣影響力有限,故技術交易范圍多為相同地區或產業的技術。

        另一方面,雖有部分機構將相關信息內容放置于網站中,但缺乏一個整合性的信息平臺,致使技術需求者要在茫茫網海中遍尋所有相關的網站,搜索所需信息。花費的搜索成本相當高,無形中也損失了許多技術交易的機會。

        3 專利交易平臺是企業技術轉化的有效途徑

        資料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專利轉化率總體上不足10%,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專利本身難以轉化的原因外,還有轉受雙方和市場發育的原因。

        目前我國專利發明的主體是非職務發明,而職務發明只有不到40%,這給專利產業化帶來了障礙。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張勤曾經指出,在一些發達國家,職務發明往往高達90%以上。“許多大公司的研發都是進行了廣泛的市場調查后,為下一步技術如何應用做準備。專利并不需要找投資者、下游廠家,轉化率很高。而我國卻是非職務發明占先,專利技術要自己去找實施方,盡管有專交會這種很好的形式,但具有一定的信息閉塞和局限性,還不能有效對接,增加了轉化的難度。”

        專利技術交易平臺的建設促進了企業與專利權人之間、專利技術項目與金融資本之間的有效對接,實現企業、專利權人和金融機構多方共贏,加速我國專利技術的運用、轉移和產業化,推進一批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4 專利交易平臺是與國際接軌的快速通道

        全球化布局的戰略不但體現在一般企業經營上,也體現在技術交易市場平臺的運作上。除利用網絡無邊界的特性,利用實體中心的服務外,無論是設立國際性據點,或是與國際其他機構進行戰略流合作,與國際技術交易接軌的相關活動勢在必行。中國目前正通過各地方專利交易平臺來實現全國專利交易平臺的網絡化運營[2]。從發展的眼光看,中國專利交易平臺勢必要與國際接軌,成為全球技術交易網絡的一個環節。

        縱觀國外網上技術交易平臺的先進經驗,無一不強調的是平臺的線上服務功能。但是在中國,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充分運用好網絡平臺的各個功能,從而能獲取最大的使用價值。很多企業都存在與專利交易相關的各種需求,需要專業服務機構提供個性化的深入服務。也就是促進專利轉化率的提高對于企業而言更多的是一個系統工程,而非一個孤立的環節。

        5 專利交易平臺建設是實現區域間技術交流合作的有效載體

        繼2006年年底國知局批準首批18家單位為全國專利技術展示交易平臺后,國知局又于2008年5月根據《關于實施全國專利技術展示交易平臺計劃的通知》,按照認定條件和標準,認定包括沈陽在內的14個家單位為全國專利技術展示交易平臺計劃第二批“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

        正如沈陽專利展示交易平臺的創建,有效整合了區域間技術資源,收集并萬余條專利供求信息,積極促進了區域間的技術交流合作與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技術市場交易活動得到持續快速發展[3]。2010年我市共計實現技術交易額72.57億元,成交份數6393份,比2009年同期分別增長10.52%和34.66%,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6 結論

        專利技術展示交易平臺的建設,是貫徹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對推動專利技術市場的健康快速有序發展,加強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加速我國專利技術的商品化和產業化,提高區域集聚國內外科技資源的能力,提高國家創新能力,促進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產業和企業的形成與發展,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潘雄峰,劉鳳朝.專利市場的風險及其防范[J].江蘇商論,2005(1).

        第9篇:數理平臺范文

        關鍵詞:數據平臺;公用信息;設計實踐

        作者簡介:朱舜翊(1989-),男,浙江嵊州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電力系本科生;王靜(1962-),女,廣西南寧人,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廣西 南寧 530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大學實驗教改基金(2010020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1-0033-02

        電網自動化系統已形成了EMS、DMS、電費計量、配電網自動化、電力市場技術支持等,這些系統可能采用不同的計算機平臺、數據庫技術、通信規約和信息表達界面支持工具,完成各自定義的功能。所有數據由某一數據庫管理系統管理的局面,數據可能分散在各個應用對象中,數據訪問為客戶提供數據訪問的透明性,保證系統中各應用對象“即插即用”。

        一、數據支撐平臺

        支撐平臺位于操作系統與應用功能之間,實現對所有應用功能的全面、通用服務和支撐,為應用功能的一體化集成提供平臺,結構圖見圖1。

        數據架構定義了電網數據采集平臺中的數據模型、數據構成、存儲原則等,元數據管理描述了關于數據的一組典型特征:現有數據的詳細清單;名稱和數據項定義;名稱和定義的關鍵字列表;數據清單索引和訪問關鍵字列表;數據生成的操作步驟記錄。

        二、網絡中數據通信

        通過設置控件屬性及調用控件方法就能夠實現點對點的TCP或UDP方式的網絡通信。TCP協議即數據傳輸協議,該協議是要求連接的通信協議,即它在開始數據傳輸先前,使用者必須先建立連接,提供雙向、有序且無重復的數據流服務,以及流量控制、差錯檢測和糾錯等服務,保證數據的可靠傳輸,避免數據被分散傳遞,傳輸的過程較慢而錯誤較少。

        UDP協議也稱為用戶數據報文協議,該協議不要求連接,和TCP協議相比,它的錯誤檢查比較簡單,因此速度比較快;要求速度時,使用此種方式是比較恰當的。

        三、網絡建模

        在數據庫結構中,通過定義一些新的物理模型來描述配電饋線、饋線段、電源(輸電網部分),使用戶能直觀方便地建立網絡數據庫。元件之間的電氣連接由元件的端點或它們之間的公共節點來定義,這樣便形成所謂的基于結點的網絡模型。為建立完整的系統模型,還要對模塊交互和構件細節做進一步分析,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對復雜系統進行描述。在模型確定后就可以借助相應的支撐軟件將模型導出為相關代碼,形成編碼所需的初步框架。

        網絡建模軟件中能定義電力系統中各類元件,包括:發電機、母線、開關、刀閘、變壓器、線路、零注入節點等;部分元件有幾種模型可供選擇;定義各等級電壓,能表示電壓的額定值、電壓考核基值和功率考核基值等;提供負荷模型,用來描述負荷電壓特性等。保證數據輸入源的唯一性,提供網絡規模定義、修改手段,能容易地修改、擴充網絡規模。系統能夠以CIM/XML形式將本地區的網絡模型傳遞給其他系統/程序模塊使用。

        四、信息平臺中計算設計實踐

        應用關鍵字描述:

        struct KEY_ID_STRU{ int record_id;//定位到某張表的某個設備

        int column_id;//定位到某個域,即量測類型 }

        數據庫按字符串存儲,如“02600000120030”

        實時數據描述:

        遙信{ char value;//遙信值,0/1

           int status;//狀態(質量碼),多選菜單顯示 }

        遙測{ float value; //遙測值

        int status; //狀態 }

        遙脈{ int value; //脈沖值

        int status; //狀態  }

        數據庫用兩個域存儲:值域、狀態域,狀態域內部域號=值域內部域號+1

        Microsoft Visual C++ 6.0 潮流計算:建立節點拓撲;定義圖元(圖元如發電機、隔離開關、負荷等在潮流計算中可視化功能。)屬性;潮流計算并顯示結果。

        根據電力系統網絡推導電力網絡數學模型,寫出節點導納矩陣;賦予各節點電壓變量(直角坐標系形式)初值后,求解不平衡量;形成雅可比矩陣;求解修正量后,重新修改初值,循環計算;求解的電壓變量達到所要求的精度時,再計算各支路功率分布、功率損耗和平衡節點功率。

        void CCalculate::Gauss_seidel()

        { int Interative_Num;

        double Re1,Im1,Re2,Im2,Re3,Im3,Re4,Im4,xz;

        fprintf(fp2," Gauss_Seidel迭代結果:\n\n");

        for(Interative_Num=0;Interative_Num

        { for(l=1;l

        …… }

          for(i=1;i

        fprintf(fp2,"\t第%d次迭代PV節點的q值:\t%lf\n",Interative_Num+1,Node[PQ_Num+i].Q); }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a亚洲v天堂网 |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v | 另类专区亚洲97在线视频 | 特级撒尿AV在线播放 | 亚洲性图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一级AV在线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