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專行政畢業論文范文

        大專行政畢業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專行政畢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專行政畢業論文

        第1篇:大專行政畢業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調研報告

         

        呼蘭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密圍繞農民增收這個核心,健全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互動機制,為提升農村經濟運行質量,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通過勞動力轉移牽動土地流轉,從而帶動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增加投入,促進了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探索出了一條統籌推進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全區采取多種模式加速土地“依法、自愿、有償”流轉,促進了土地的合理有序流動和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不僅使外出務工農民獲得土地承包權益,穩步推進了勞動力轉移,而且使留守農民實現了規模效益。截止目前,全區轉移農村勞動力13.8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1%,創勞務收入14億元,農業人口人均勞務收入3107元,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8%。全區通過轉包、轉讓、租賃和入股等形式,引導轉移就業的農民流轉土地38.9萬畝,占轉移就業農民承包土地面積的52%。

        一、多種途徑流轉土地,解放農村勞動力

        呼蘭區建立“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愿、依法有償”的土地流轉機制,為推動大規模的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一是創新發展合作經濟組織,推進土地流轉,釋放農村勞動力。在不改變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行政管理畢業論文,以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鼓勵農民以土地轉包、租賃的方式,積極參與農業合作經營,從而加速土地流轉,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目前,全區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00余家,流轉土地面積達6.1萬畝,吸納農村勞動力1.2萬名。二是引進現代農業資本,促進農村集約化經營,釋放農村勞動力。呼蘭區注重在農業領域招商引資,發展龍頭企業,通過市場化運作,借助企業自身資金、設備、技術和管理優勢,讓農民以土地入股、轉包和互換,發展訂單農業,建立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助推了土地流轉規模。實現了基地建設和農民的互惠雙贏。在抓招商引資發展龍頭企業的同時,還注重扶持各類專業大戶,按市場規則引導土地向種養殖業大戶流轉。三是建設園區,流轉土地,釋放農村勞動力。為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呼蘭區加快了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并以此為契機,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和勞動力轉移輸出步伐。以沈家、雙井等鄉鎮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為依托,打造哈肇路設施農業示范帶。采取承包地互換轉包、租賃、入股等方式,引導外出農民把土地向園區集中,實現集約化經營,釋放了農村勞動力,加快了農民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的步伐。雙井示范園區在300畝土地上建溫室大棚20個,每個大棚年純收入1.2萬元。

        二、多渠道轉移農村勞動力,推動土地穩定流轉

        農村勞動力轉移加速了農村土地流轉,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要素的優化組合,又進一步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呼蘭區近年來采取多種渠道大規模轉移農村勞動力,建立和完善了“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政策引導、流動有序、管理規范、服務完善”的勞務經濟發展新機制,做大做強勞務經濟這篇文章,推動了農村土地的穩定流轉。一是提高培訓質量,促進勞動力轉移,穩定土地流轉。呼蘭充分利用國家“陽光工程”培訓資金,發揮陽光工程培訓的牽動作用,通過整合教育資源,采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聯合辦學方式,提高培訓質量。根據市場需求,堅持定向培訓、定向輸出。目前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全區已形成了數控、電焊、計算機、建筑、服裝等專業品牌。區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心與省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合作培養的數控專業學員分配到中糧集團、青島海信等知名企業;黑龍江省農業機械研究所培訓電焊工叫響大連造船廠。近年來,全區共開展技能性培訓農村勞動力2.1萬人,實現了穩定就業。區勞動力轉移辦公室還與200余家企業確立了勞務協作關系,每年可提供1萬余個就業崗位,為學員提供輸出、維權保障一條龍服務,促進了穩定轉移,也促進了農村土地的穩定流轉論文格式。二是成建制舉家遷移,穩定土地流轉。農戶成建制舉家向城鎮遷移是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穩定土地流轉的重要因素,也是從區域范圍實現農工、農商轉化,實現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戰略舉措。全區已有7669戶舉家外遷,轉移農村勞動力13875人,流轉土地11.4萬畝,不僅提高了土地流轉的總量,而且增加了穩定性,提高了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三是創新發展合作組織,穩定土地流轉。發展農村新型專業合作組織,構筑新的載體,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穩定土地流轉的重要保證。許卜鄉蒲井村農民合作社利用外出農民流轉出來的土地建設設施齊全的蔬菜生產基地,發展無公害蔬菜3500畝,并吸納本村勞動力110名在生產基地常年出勞務,每個農民年獲得工資性收入1.5萬元。蒲井村五個鋼筋隊輸出勞動力310人,年創收496萬元。新型合作組織建設對穩定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規范管理,配套服務,為土地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

        為保護外出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呼蘭區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在法律和政策層面加大力度,為推進勞動力轉移穩定土地流轉提供保障。一是提供法律服務保障。區政府出臺了《呼蘭區進一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文件,確定了“土地流轉形式多樣化,運作方式市場化,實施程序合法化,流轉合同規范化”的原則。由區政府統一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在承包期內,允許承包人租賃、入股、轉包,增加土地收益。鄉鎮農經中心普遍建立了土地承包管理機構,對土地流轉實行登記備案制度。強化區土地承包仲裁機構職能,加大調處和仲裁工作力度。各鄉鎮農經管理中心及時向農民提供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檔案。區級建立土地流轉信息庫,鄉鎮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及時開展土地流轉供求登記、信息、土地評估、政策咨詢等服務工作,為外出務工農民和務農職工提供了土地權益的制度保障。二是提供社保政策保障。把已經放棄經營土地、進入城市就業的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與城鎮社保的對接,避免再次返鄉與民爭地。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范圍行政管理畢業論文,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對于已經流轉土地的農民,引導他們從土地流轉收益中拿出部分資金,參照城鎮居民建立個人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增強外出就業的穩定性。三是提供生產經營保障。對于規模經營土地的種植大戶和專業合作組織,呼蘭區組織涉農部門,全力給予資金、技術和物質支持,使其快速發展。2010年,區政府協調金融部門發放支農貸款7億元,扶持農戶7.2萬戶,為土地規模經營提供資金保障。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并與大專學校、科研院所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為科學種田提供指導服務。實施優質糧食、測土配方施肥、玉米豐產、科技入戶、農業技術標志性工程等,積極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為土地連片經營提供技術支持。建立村民互助小組,幫助外出勞務留守人員春播、夏鋤、秋收。同時,認真貫徹落實農機補貼政策,更新農機具140多臺(套),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7%,使新型大型農機具得到很好地應用,提升了作業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生產質量。

        第2篇:大專行政畢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 科研項目 食品專業 就業素質與能力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雖然各類經濟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但2008年我國食品行業全年運行仍然呈現“增長較快、價格回穩、結構改善、效益提高”的格局,全年全國食品工業生產增加值增長14.80%,高出全國工業增速1.9個百分點。2009年食品工業總產值預測總產值4.9萬億,相比2008年可能增長17%左右。從各方數據可以發現,近幾年,我國的食品工業在擴大內需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到2020年,食品行業將成為我國的第一大產業。

        而我國高等院校食品專業的辦學宗旨應是培養出一大批具備創新和創業能力、懂技術、會管理、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讓學生在求學期間參與科研,培養他們的科學創新能力。科研是高校的主旋律,食品專業更是存在大量的科研合作或者項目申報的機會。如何將廣泛存在的科研項目研究工作與食品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就業能力提升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畢業時具備較強競爭力,是一條高效有益的思路。

        一、食品專業學生就業基本情況

        1.從食品專業本科學生就業角度分析

        根據2008年麥可斯調查,全國工學本科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率為76%,食品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生前五大職業流向為:食物科學技術人員、生產和經營工作者的一線主管、產品安全工程師、行政秘書和行政助理、化學技術員;主要行業流向為:食品制品業、化學及相關產品制造業、各級黨政機關、農業生產畜牧類行業、為農民服務類行業、司法/公安/安全政府機構;企業流向按照降序排列為:民營企業/個體、中外合資/外資/獨資企業、國有企業、政府機構/科研事業單位、非政府的非營利性組織(NGO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稍有不同);專業就業流向最多的五個城市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北京、廣州、上海、深圳、哈爾濱)/食品質量與安全(廣州、北京、東莞、上海、無錫)[3]。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由于食品專業專業性較強,入職門檻相對較高,本專業學生在熟悉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專業對口就業程度較高;我國大部分的食品企業為民營個體或外資企業,分布在北京、廣州等幾大城市,于是食品專業學生就業具有趨同的集中表現,人才流動方向是相對合理的。

        食品專業的本科生就業難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原因。由于現在學校教的知識與企業實踐聯系不緊密,再加上高校擴招造成學生人均占有實驗資源減少、經費投入不足、學生實踐經驗不足,直接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差。然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個應用型極強的專業,用人單位需要的是“動手型人才”;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對就業期望值太高,定位不準確,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因而不愿意到中小企業工作、不愿意從事基層工作、不愿意到不發達地區和外省發展。太多的“不愿意”是造成畢業生就業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沒有把握正確的求職途徑。不少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各樣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的方法,或希望通過熟人“托關系”,不善于“推銷”自己,沒有針對自己的切實優勢,通過重點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情況。

        2.從食品行業和企業角度分析

        在“中國本科畢業生需求量最大的50個熱門行業”中,食品制品業排在19名,工作需要的與專業的相關率為71%,畢業半年后的平均月薪為2140元,畢業前的月薪期待值底線為1415元,雇主愿意提供的月薪上線為2258元。另外,食品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有變化。食品生產型企業需要研發檢驗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相對較多;研發檢驗型人才企業側重于考慮碩士研究生,因為他們更加能夠勝任這項工作;工程技術型人才企業側重于大專生,因為他們的動手能力強,同時,他們所要求的條件卻比本科生要低;而管理型人才企業則更加愿意選擇管理相關專業的學生[5]。這樣,留給食品專業本科生的就只有殘酷的社會競爭。但部分食品企業也遭遇尷尬,由于降低成本等原因,廠區較為偏遠,企業生產條件較差、生活設施不夠健全、起薪較低等原因無法吸引到合適的人才。另外,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人數驟增,全國食品相關專業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長。與此同時,社會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卻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導致就業壓力的增大和人才競爭的殘酷。

        二、食品行業對學生的能力素質要求

        根據2008年《麥可斯――中國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結果表明,中國本科大學畢業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達到的水平由高到低)為:積極學習、學習方法、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聆聽、理解他人、協調安排、理解性閱讀、疑難排解、服務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而離雇主要求最遠的是理解性閱讀、疑難排解、服務他人三項。

        食品行業在對學生能力要求方面和其他行業有共通之處,但也有特殊之處。由于食品行業的產品是提供食品的,從而對衛生標準的要求高,對從業人員的健康狀況也有相應要求。同時也正因為食品安全關系到萬千顧客的健康,職業道德也就變得非常重要,員工的誠信意識、責任心是最寶貴的品質。另外,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食品包裝、保鮮、易食、營養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食品行業從業者的學習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也就非常重要。

        三、在科研項目中培養就業能力的思路

        1.科研項目研究過程中培養的能力

        一個完整的科研項目從閱讀課題指南、寫課題申請書,到嚴密計劃、開展研究工作,到最后進行實驗數據分析和提煉等,全面體現了研究團隊成員的理解性閱讀能力、研究能力、學習能力、協調安排能力、疑難排解能力、有效溝通能力等。并且,現階段由于學生的專業劃分過細,知識結構較為單一,造成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深度、廣度和精度明顯不足。而從事科研是一種綜合運用多學科進行知識整合的過程,這必然要求學生對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有所涉獵,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而這些能力與食品行業就業能力正好吻合。所以,以科研項目為平臺,全面培養食品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可行的。

        食品類科研項目中橫向課題大多是與食品行業中的企業合作,這些企業可以提供參觀、實習、調研等。學生在參與科研項目的同時也可以深入行業一線去了解現實的工作環境,增強實際工作能力。

        2.在科研項目中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系統思路

        對于廣大的學生群體,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建立科研興趣小組,由專業老師作為小組指導老師。一方面,由于是自愿行為,學生將更具有自身內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也是“挑人”的工作,真正愿意做這方面工作的學生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能力不斷提高。小組由專業老師管理,一是有利于師生專業領域知識交流,二是有利于項目分工管理,三是有利于學生能力較快提高。團隊建立起來之后,按照年級進行分工,在老師的指導下高年級帶低年級,到一定程度后,高年級的學生獨立完成實驗,低年級的學生也成長起來了,再繼續帶新人,如此循環。具體培養思路如下:

        (1)大一階段:了解課題組大的研究方向、研究背景以及熟悉課題組的老師;觀察高年級學生做實驗,熟悉各種玻璃器皿;學習清洗試管、燒杯等設備儀器;整理試劑柜,認識各種藥品。并且要積極的與高年級同學或者老師溝通,不懂就問,這樣既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可以鍛煉與人交往交流的能力。這些工作可以使其對科研和實驗有直觀的認識,增強以專業為導向的職業興趣;同時在觀察和參與簡單的實驗室管理工作中培養了其耐心、細致、責任心等素質與能力。

        (2)大二階段:進行簡單的實驗操作,如基本成分檢測等;學習實驗數據的采集和處理、實驗圖表的繪制還有實驗報告的撰寫。負責指導的是專業老師、研究生和大四學生。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大二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練就扎實基本功,培養了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同時也讓大四學生鍛煉了組織管理的能力。高低年級的學生直接交流也讓低年級學生能夠更加深入了解到專業素養培養的過程與掌握的程度,進一步地提高了彼此之間的社交與溝通能力。

        (3)大三階段:進行課題的簡單設計;結合教師課題,組隊參加相關學術競賽(如挑戰杯賽等),全面提升研究能力。在參加比賽中就要求學生善于動手動腦,善于找準研究的切入點,選題新穎。根據選題,自己確定實驗方案,方法和實驗器材,并制定出合理的進度安排,這一個過程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好的提升。另外,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學會了相互協作與分工,這對個人的組織協調和與人合作的能力也是個很好的鍛煉。

        (4)大四階段:由指導老師給出專門課題或者學生自選題目做畢業論文。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由老師和研究生指導修改后,獨立完成課題相關研究。一方面學生在做畢業論文的過程中,對科研課題的選題和申報、科研論文的寫作、投稿和發表等一些有關科研的基本內容和方法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學生在參與和完成課題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指導,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思路,并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查找文獻、翻譯資料、處理數據及撰寫報告,學生這個過程中需要主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突破常規,不拘泥于實驗中的老套路,有助于提高學生試驗中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在相關項目聯系的企業或者科研部門實習中,能夠積累工作經驗。在實習的過程中也能全面接觸社會,了解相關崗位的職責與工作內容,積累社會資本并且得到展現自己的機會。這個階段學生的適應能力、獨立性、創新研究、解惑能力等得到綜合鍛煉與顯現。

        四、結語

        現今食品專業嚴峻的就業形勢要求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在數量、品質和知識結構等方面要與不斷發展變化的食品行業相適應。而結合科研項目來提高食品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這個過程貫穿大學四年,需要高校指導老師和同學一起努力,才能真正取得效果,從而使食品專業的學生在未來的社會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許詰.試論當前食品行業現狀與對策.科教文匯,2008,(6):156.

        [2]程建軍,王輝,江連洲,宋麗華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3]麥可思(MyCOS)――中國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就業研究課題組.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42-126.

        第3篇:大專行政畢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應用型院校;音樂專業;培養模式;比較研究

        2015年教育部、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我國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時代即將來臨”①。音樂學應用型本科教育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專門型應用型人才,制定該專業的教學培養方案,既需要強調音樂學理論基礎,也必須培養其音樂實踐技能,形成理論-實踐結合的教學課程體系。倫敦城市大學是英國一所歷史悠久的高水平應用型公立高校,它始建于1894年,原名北安普頓學院,1966年改為正規大學,在該校逾百年的歷史里,始終在倫敦市中心為莘莘學子提供優質的高等教育。學校下設商科與行政管理、計算機與數學科學、藝術與社會學科、人文學科、社會學及傳媒通訊、旅游管理等學院,其中藝術與社會學科(SchoolofActandSocialSciences)開設了音樂本科專業。學校辦學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在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的同時,注重實踐,積極搭建創業平臺。倫敦城市大學與杰出的專業機構、商業界及工業界都建立了密切的聯系,該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也一直排在全英的前列。文章以云南昆明學院和英國倫敦城市大學(CityUniversityofLondon)為例,分別從培養模式、教學方案、專業方向與學制及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并提出了吸取英國應用型高校音樂專業的教育教學模式中優秀合理之處的建議。

        一、兩校音樂專業的培養方向及專業、課程設置情況比較

        昆明學院音樂專業在本科階段的專業設置上主要依托于音樂教育專業基礎,培養的方向傾向于專業音樂教師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相關管理工作,目前下設兩個培養方向,分別為音樂學、舞蹈學,音樂學以音樂教育為主,教學模塊設置分為通識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實踐實習模塊。學院設置了部分通用選修課程,但大部分教學模塊為必修課程。音樂專業學制為期四年,學生一共要修夠195個學分,且通過畢業展演評審以及畢業設計論文合格后才能授予學士學位。通識課程模塊主要包括政治、英語、計算機、以及體育、思想等公共課程。公共課程模塊會在第一、第二學年內完成,學生應修學分38.5個;音樂專業基礎課程模塊有視唱練耳、多聲部音樂分析、以及藝術概論、外國民族音樂等專業基礎課,一般貫穿在四年完成,部分課程第二至第三學年完成,該模塊學生應修學分為41個;專業課程模塊包括聲樂、舞蹈、鍵盤三個部分,一般貫穿在第一學年到第四學年的完成,此必修環節的學分為32個;集中實踐模塊主要包括畢業展演,畢業實習以及畢業設計等環節。其中,畢業展演安排在第四學年第一學期,畢業設計安排在第四學年第二學期,該模塊應修學分為37個。倫敦城市大學在專業設置上相對寬泛些,培養的方向有專業音樂演員、專業音樂教師、作曲家,音樂管理人才等,下設的培養方向,分別為音樂表演、音樂研究、音樂學、音樂管理、音樂編排等。音樂專業學制通常為三年,培養方案設置較為獨特,每一學年分為二個學期,每門課程的學分分數較大,會有15學分或30學分。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課程主要有藝術概論、音樂的構成、音樂鑒賞與評論等;第二學期設置有個人職業規劃、音樂專業課程、排演等。第一學年的學分至少要達到170個。第二學年第一學期的課程主要有音樂作品與分析、音樂表演等;第二學期學生可從專業拓展出的很多個小模塊中選出幾個模塊學習,包括發聲技巧、錄音技術、教育原理等,第二學年的學分至少要達到140個。第三學年為實習實踐學年,學生會被要求去企業或者周邊學校進行實習,實習為學生提供了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機會,增加工作經驗。實習的公司通常會向優秀學生提供贊助,以資助其完成學校剩余時間的學習。同時關于畢業評估的標準,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畢業論文或實踐項目。導師將根據教學模塊的區別,使用不同的評估方式。但都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參考文獻,并有獨立的主題和觀點以及邏輯性的思維。

        二、專業培養方式比較

        昆明學院音樂學院本科階段學習年限為4年,在學生培養方向上,昆明學院在轉型應用型高校后遵循“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原則。專業培養主要面向高校及中小學音樂教師、文化產業相關領域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復合型高素質音樂人才。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從事聲樂及舞蹈教學、企事業單位藝術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充分滿足本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對文化領域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學生在大一大二學習階段所學習的課程以通識課程為主,而后兩年是以專業主干課程為主。主干課程有聲樂、舞蹈、合唱與指揮、鍵盤、作品分析、藝術概論、樂理與視唱練耳、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外國民族音樂。倫敦城市大學的音樂本科專業積極培養學生的音樂理論基礎和音樂表演等實踐能力,以保障其畢業后能勝任在學校、劇團或企業單位的工作。該專業提供了專業發展方向的多樣性選擇,學生能夠探索更加廣闊的領域,并得以提高全面的實踐技能。學生在經歷三年的學習后,將能夠獲得與多個音樂相關的行業求職所需要的技能和經驗。第一學年的專業培養目標:開設與專業相關的基礎課,注重音樂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學術能力的培養,同時通過排演與實踐,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提高。倫敦城市大學分學期課程設置情況第二學年的專業培養目標:開設專業課程,課程逐漸趨向于“專”和“深”,通過學習專業必修課與選修課,重點發展學生的專業能力。第三學年的專業培養目標:除了音樂表演是必修的模塊,學生將被監督完成論文、作曲、音樂表演任選至少一項的必修模塊,以及選修模塊中的課程。在第二學年到第三學年,學生們會參加為期數周的工作實習,增強工作體驗和現實經驗。學校與杰出的專業機構、BBC電視臺、歌劇院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學生將獲得更多實際經驗,也可申請去國外學習,探索全新的文化和藝術形式。整個本科學習中都貫穿了個人職業規劃課程,可見該校對學生就業與職業規劃的高度重視,通過規劃引導學生正確定位,以提高學生就業所需的競爭力和適應性,促進學生實現充分就業。

        三、比較小結

        英國高校音樂人才培養較我國要少一年,年限更短。然而,英國高校本科階段對音樂人才注重理論修養培養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踐化操作技能的培養。當然,英國發達的商業藝術文化,也給了學生更多參與校外專業實踐的機會。從音樂人才就業的領域看,中英兩個國家差別不大,但學生所處的培養環境以及培養模式不同,對其綜合素質與能力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左右。

        四、結論與建議

        1、倫敦城市大學總體來說學制短,制度較靈活,課程比較偏重實際應用。也比較注重對學生音樂專業理論知識的教育,從第一學年開始就學習專業基礎課,學生專業學習起步早,所修學分也基本是本專業的主干課程;此外師生比例合理,能夠保證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充分溝通;音樂專業還有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專業可供學生兼修,比如聲音與環境、音樂管理、錄音技術等,通過專業組合多元化,讓學生的專業能力橫向得以擴展,能力更為復合。建議我國高校根據專業領域特點進行課程設置,基礎公共課或者公共選修課,可以與專業課適度結合,根據專業特點進行課程設計,同時擴大專業組合,提供更寬的知識選擇面。2、昆明學院按照中國標準的四年制本科培養方案,其基礎課程科目設置較多,學分小且分散,課程設置模式與中國其它同類型院校較為類似。其公共課程分布在第一和第二學年,學生需要從第二學年開始學習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則要到第三學年才大量接觸。課程劃分過細和學分設置分散,并不利于學生對專業課程的理解和學習,建議適當壓縮公共課程學分,將部分課程集中進行教學,并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3、英國大學的音樂等藝術類教育既注重學生理論修養的培養,也注重啟發式教學,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善于分析及實際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技能,為其參加工作奠定良好基礎。總體來看,應用型高校的音樂專業畢業生應該要能滿足學校、企事業等用人單位的需求,既要懂理論、又要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或者表演能力。我國當前應用型高校音樂人才的實踐能力、實際操作技能還有些薄弱。學校應更多的培養學生實踐技能,與地方文化企事業單位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同時,高校可以提供培訓課程,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實踐,讓學生更好地明確實踐的目的性,并通過實踐來快速提高應用技能,與工作接軌。

        [參考文獻]

        [1]潘懋元.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

        [2]陳小虎.“應用型本科教育”:內涵解析及其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江蘇高教,2008.

        [3]張金泰.英國高等教育歷史現狀.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第4篇:大專行政畢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 旅游管理 課程體系 優化

        1979年,我國第一所旅游高等學校――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成立,標志著我國高等旅游教育的開端。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國家旅游局為領導核心,以南開大學、西北大學、杭州大學和中山大學為龍頭的全國高等旅游教育的格局。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同時受旅游業快速發展對地方經濟和人才需求的影響,許多院校也相繼在原有相關學科專業的基礎上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或專業,使我國的高等旅游教育進入一個高速度發展的新階段。到2007年底,全國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開設有旅游系或旅游專業的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旅游院校在校生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近30年來,高等旅游教育為我國高速發展的旅游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旅游專業人才。但同時,仍存在旅游人才建設與行業發展建設不適應、旅游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錯位兩大突出問題。一方面,在旅游專業本科畢業生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學生轉行;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對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旅游企業中高級管理人才的空缺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以致出現了對“旅游本科規模:是發展還是限制?”的疑惑。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是一個重要原因。

        一、 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問題分析

        1.缺乏特色

        課程設置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意味著通過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的傳授,學校教育要培養何種規格人的問題。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的培養目標進行了定位。但由于旅游學科的不成熟和復雜的依托專業背景,目前許多旅游院校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把握不準,有些教育機構主持制定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計劃的專業特色已經淡化到難以識別的地步,各院校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設置存在很大差異。如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規定的旅游管理專業的13門主干課程,在不同院校的開設程度不一。據筆者對收集到的32所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有不同專業背景和不同地域)的教學計劃分析,13門課程都作為專業必修課開設的只有2所,最少的院校只開了3門,有些院校則把一些專業主干課程設在選修課中,各院校之間缺乏統一的體現專業特色的主體課程,沒有形成明確的學位課程。從中反映了旅游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的統一性不夠,專業特色不夠明顯,缺乏明確的核心主干課程,影響學生專業特長的形成和發展。

        旅游活動是憑借一定的旅游資源和地域空間展開的,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使各地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都各具特色,旅游業的地域分異和地方特色十分明顯。因此,旅游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在關注專業統一性的前提下應體現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將與本地旅游資源及開發、旅游業發展等相關的內容列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形成地方特色課程。但目前許多高校(包括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缺少鄉土旅游課程和教學內容,學生畢業后對本地的旅游狀況不了解,崗位適應期較長。

        2.內容重復,邏輯性不強

        我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背景復雜,大多起源于地理、英語、歷史、中文、經濟等專業,課程設置具有明顯的依附專業和學科的痕跡,與原有專業相關的課程設置過多,課程之間內容重復較嚴重,這不但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使學生缺乏應有的系統的旅游專業知識,也會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先修課和后續課順序的顛倒,邏輯性不強,不僅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也使教學體系本身散失了應有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系統性。

        3.因人設課現象普遍存在

        由于師資和專業背景的原因,一些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在設置課程時,往往會忽視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和專業特色,考慮更多的是哪些教師能上什么課或哪些教師想上什么課,而不是旅游專業學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因人設課現象較傳統專業更為嚴重。因人設課也是造成部分教學內容重復的原因之一。

        4.實踐環節不足

        旅游管理專業是應用性很強的專業。然而目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普遍存在重課堂理論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根據對部分院校教學計劃的分析,各校均在第8學期安排畢業論文設計,時間都為6周。但是其他類型的實踐教學活動不論從實踐內容上還是從時間安排上都存在很大的差異。總體上存在實踐環節不足的問題,一是實踐學時不足,旅游本科實習多為2~3個月,最多半年,二是實踐內容不到位。目前我國大多數的旅游本科教育既缺乏基本的服務技能模擬實驗室,更沒有像瑞士洛桑等國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辦學條件,而一些旅游企業則對旅游人才培養舍不得投入,把實習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學生到企業實習多是充當勞動力的頂崗實習,無法進行換崗實習和管理實習。而且大多數旅游專業學生到企業的實習屬于最后一個學期的畢業實習,因忙于寫論文和找工作,根本無心實習,使畢業實習流于形式。而海外旅游院校則具備相當好的實習體系。如歐洲某旅游院校學生在一年級、二年級和畢業之前分別有9周的入門級實習、8周的服務實習和16周的管理級實習,而且學生入學之前必須至少要有9個月的本行業工作經歷。專業設置以綜合廣泛著稱的康奈爾酒店管理學院對4年制的本科大學,要求在4年內必須有800學時的實習。瑞士、法國的旅游管理學院授課與實習時間各占一半,且大部分實習時間在一些聯合飯店,實習后寫出報告,并要求指出該飯店經營過程中的優缺點及改進意見。經過如此全面的實習之后,再加上大量的專業知識,學生畢業之后便可直接擔任管理人員。而我國的許多學生在畢業實習時可能才第一次接觸飯店工作,只相當于人家的第一或第二階段,畢業后還要從頭做起。

        二、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優化思路

        1.明確培養目標,力求專業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統一

        培養目標決定著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決定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模式。21世紀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堅持綜合素質、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辯證統一的原則,面向旅游宏觀管理部門、旅游企事業單位,培養基礎知識較為扎實,操作能力較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服務意識的中高級應用性人才。正確引導學生對“管理人才”的理解,使學生明白熟悉基層工作和具備嫻熟的業務能力是成為優秀旅游管理人才的基礎。加強課程理論研究,確定旅游管理專業必開的、能體現旅游管理專業特色的主干課程和學位課程。專業課程既要體現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又要體現專業自身的特點和辦學特色。與此同時,針對旅游業的地域性特征,各高校可以針對地方實際或學生就業的領域,開設適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課程,使學生畢業之后能以最短的時間適應工作崗位。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要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技能,創造教師到旅游企業兼職或掛職實習、交流與進修學習的條件,使他們能深入到旅游實踐的第一線,以了解旅游業的最新發展態勢。同時,也可聘請一些水平和能力比較突出的旅游行政人員和旅游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到學校兼職教學,形成一支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其次,中老年教師應更新原有知識結構,構建系統的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年輕教師應加強科研能力培養,以科研促教學,做到教學科研相長。

        3.加強實踐教學,建立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

        實踐與技能課程既包括最基層服務技能的掌握,也包括職業意識的培養,行業、企業管理環境的熟悉,對旅游業經營活動中人際關系的認識和對旅游行業實際管理活動的考察與見習。實踐教學需要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的設計來完成,貫穿于整個大學教學過程中。在本科階段實踐時間可以安排1學年,大的實踐活動主要包括4部分內容:(1)旅游資源考察實習;(2)導游實習;(3)飯店服務實習;(4)旅游企業管理實習。針對旅游管理專業的應用性特征,以及我國高校旅游專業辦學經費少、缺少類似瑞士洛桑等國外旅游院校“前院后店式”的辦學條件等狀況,應建立一批長期穩定的、設施條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訓能力強的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充分利用企業和學校的不同教育資源,形成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產學合作,使學生完成旅游業各部門、從服務到管理各層面的實踐鍛煉。

        4.優化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應從培養目標的確定開始,以學科知識的邏輯性、教育的社會性和人的主體性相統一的課程觀為指導,體現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對課程及其結構進行整體優化和改革創新,使之更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個性發展和增強社會適應性。為此,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這條主線,將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整合為“基本素質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方向課程模塊”、“素質提高課程模塊”,構成新的課程體系。根據旅游管理專業“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按照“前期趨同,后期分化”的基本思路,使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結構體現兩個一致(即基本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模塊相對一致)和兩個分化(即素質提高課程分化和專業方向課程的后期分化),整體優化課程體系(圖)。

        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結構框架圖

        第一學年以基本素質課程為主,要加強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突出外語、計算機等素質技能的教學。第二學年以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為主,打破學科界限,構建寬泛的基礎知識結構,為專業學習提供知識和能力的生長點。第三、四學年在基礎知識和基本素質平臺的基礎上,開設專業方向課程,學生可通過專修三大專業的主干課程擴大專業口徑,并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有所側重,形成一專多能的知識和能力結構。素質提高課程可以從第二學期開始開設,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愛好自由選擇。4次大的實踐活動可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循序漸進地設置:旅游資源考察可以安排在第一學年結束,利用暑假中兩周左右時間進行;第二學年暑假安排一個月左右時間進行旅行社與導游業務實習;第三學年結束,進行四個月的飯店服務實習;旅游企業管理實習可放在第八學期,時間為兩個月左右。

        參考文獻:

        [1]旅游本科規模:是發展還是限制?[DB/OL].最佳東方網頁.guanli.省略/guanli/112/2007-5/13/0751322153184742.htm

        [2]申秀英陽琴: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路[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27(2):139―142

        第5篇:大專行政畢業論文范文

        摘要:在當今社會,人力資源已成為時髦并被廣泛接受的名詞,原來的人事部已紛紛改稱人力資源部。然而,僅將人力作為資源還不夠,還應將人力變為資本,使其成為企業的財富,讓其為企業所用,并不斷增值,給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關鍵字:分析招聘使用

        一、資源和資本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資源是自然形成、未經開發的,而資本卻經過精心的開發和籌劃,成為企業產生利潤的基礎。其次,資源和資本在使用上考慮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資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錢越多越好,技術越先進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為資本,人們就會更多地考慮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會在乎成本,會考慮利潤。第三、提到資源人們多考慮尋求與擁有,而提到資本人們會更多地考慮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資源是未經開發的資本,資本是開發利用了的資源。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們正在找工作,我們讀十份招聘廣告,會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內容十分雷同:35歲以下,本科以上學歷,三年以上相關工作經歷,能流利地使用英語等等,難道有這么多公司對人才的需求是一樣的嗎?

        我曾聽一個年長朋友抱怨過,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時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語交流,那時,這個要求很普遍,為了找工作,他在應聘前還真在口語上下了不少功夫,應聘面試時與考官侃侃而談,順利過關,結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類的就沒說過什么英文。還有的公司,招聘話務員,要什么:"本科以上學歷,英語四級以上,能用關于交流。"本不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從來沒有做過對外貿易,資源浪費啊!也許他們是為了長久之計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將人作為資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論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學歷,流利的英語等,只要別人要求,我就要求。這種招聘方式,或者會為企業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為員工隊伍不穩定的根源。終將回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一個人的能力不同,其對薪金和發展前景的要求就會不同,一個不太會講英語的人和一個能流利地進行英語聽說讀寫的人對薪酬的期望會有很大差別,同樣,一個營銷專業畢業的大專生和一個MBA或EMBA對薪酬的要求更會大不相同,一個人具備了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社會就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使其容易不穩定,同時,由于他們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為了較為稀缺的人才,社會提供給他的報酬水平也會較高,一個企業如果想招募并留住這樣的人才,只能按社會標準付給他較高的薪酬,這就意味著我們增加了成本。如果,我們將人力看作資本,這是我們會很自然地考慮一個問題:我們多付的成本能否給我們帶來收益?假設一個企業只做國內貿易,估計在一年之內都不會與國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時非要求良好的英語水平,這對企業來說只會帶來兩種結果:

        (1)增加工資成本。本來銷售部的工資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滿足高素質員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資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給企業帶來任何價值。這樣做不是白白浪費嗎?

        (2)造成流動,增加招聘培訓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招來的員工在了解到他們的收入狀況后會產生不滿,然后另謀高就,這樣,不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訓費打了水漂,還得不斷再去"浪費"招聘培訓費用,以維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給企業帶來價值。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個公司招募了一個新員工,在招聘時其條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試用期結束時,該員工卻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這是誰的過錯?公司?員工?

        我們很難說這完全是一方面的過錯,但我們知道,對同一個員工來說,將其視為資本或視為資源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孫先生的故事。孫先生大學畢業后應聘到甲公司做銷售員,三個月過后,被炒了魷魚,于是,孫先生又來到乙公司,銷售業績卻很不錯,不到一年,就被提升為銷售主管,同樣一個人,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表現?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在招聘過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孫先生來到甲公司后,人力資源部讓他填寫了各種表格,然后,就讓他到銷售部上班。銷售經理將一摞產品和公司的介紹資料給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領了筆、本等用具,向他介紹了部門的其他同事,最后,給他下達了銷售指標,并讓他坐到辦公桌旁開始工作。孫先生沒有銷售經驗,由于拿到的資料是公司發給客戶的宣傳資料,對產品的介紹很簡單,孫先生對產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闖,結果三個月過去了,仍是一頭霧水,不要說完成銷售任務,根本就沒開張,結果被炒了魷魚。在乙公司孫先生有著不同的經歷,到人力資源部報到后,人力資源部對他們進行了關于公司文化、公司發展史、公司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訓,使孫先生對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銷售部,又受到產品知識、銷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訓,隨后銷售經理親自帶他到銷售現場觀摩其銷售過程,在這之后,才讓他獨立進行工作。在每周的銷售例會上,銷售經理還會不斷組織大家對銷售中的疑難問題進行討論,幫助大家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孫先生不笨不傻,在這種周到的訓練和輔導下,很快就入了門,加上孫先生勤奮敬業,銷售業績迅速上升,漸漸成為銷售員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甲、乙公司對人才不同的處理方式反應了不同的人才觀,甲公司將人才僅視為資源,只要招進來,就算完成任務,而乙公司將人才視為資本,根據企業的需要不斷對其進行經營開發,使其升值,成為企業的利潤來源。兩種做法導致的結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嘆"人才難求",一直忙于苦苦尋找好的"人力資源",乙公司卻人才濟濟,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而實際上他們擁有同樣的資源,就像他們都招聘過孫先生一樣。現在,我們了解了將人力作為"資源"和"資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結果,我們知道只有將人力視為資本,才能最經濟地擁有人才,并擁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斷成長,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那么,我們應如何將"人力資源"變成"人力資本"?二、人才招聘1、招聘前進行規劃:現在許多企業尚無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資源規劃,但起碼在招聘前應有一個針對本次招聘的規劃,這個規劃應包括如下內容:。招聘的目的:為什么要招這個人?。應聘者的工作任務:招進來的人將完成哪些工作。對應聘者要求:為完成上述工作,應聘人需要具備哪些知識和技能2、追求"門當戶對"

        農夫娶到公主當然是美事一樁,但如果日后因農夫養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拋棄,那還不如開始就娶個村姑,白頭偕老,和和美美過一生。招聘人才也是這樣,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經濟適用……根據企業的需要確定招聘條件。在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過高的要求將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員流動頻繁……增加透明度,充分確認合作意向。人力資源部應該盡力為企業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應靠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源政策,而不要僅靠招聘技巧。"騙"進門,留不住,不如當初就不讓進門,因此,在招聘時應與招聘者充分溝通,首先,應讓應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將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務,需要具備哪些技能,以使應聘者能判斷自己是否喜歡并勝任這份工作,其次,應該向應聘者客觀地介紹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發展機會,這樣,雖然損失一些人才,但愿意進入公司的人會相對穩定地為公司工作,從而減少因人才流動造成的招聘和培養等費用的損失。三、人才使用1、人才開發:

        (1)人才開發的目的:使社會人才成為企業人才。雖然我們在招聘時對應聘者的基本素質做了基本的規定和審核,但要想使應聘者的能力能充分為我所用,還需要我們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培訓。例如:當我們招聘一名銷售代表時可能會要求他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如果我們不對他進行有關公司和產品知識的培訓,他還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戶介紹我們的公司和產品,只有提供相應的支持,員工的才能才會被開發利用,從而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使人才適應企業的變化和發展。隨著市場的變化,企業也會不斷發展和變化,因此,對人才的要求也會不斷變化和提高,而企業不可能靠頻繁地換人來適應這種變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據企業的需求不斷為員工提供學習提升的機會,使員工的能力不斷增長,以適應企業的發展。從而降低人才成本,為公司節約資金,變相的為公司企業增加利潤。(2)人才開發的主要方法:人才開發的主要方法是培訓,培訓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即可以是參加培訓課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崗位上的輔導和訓練,還可以用鼓勵員工自學的方式使員工自己通過讀書、上學、進修等方法來進行自我培訓,因為是以為企業開發人才為目的,因此,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應從企業對人才知識技能的需求出發,鼓勵員工按企業的要求去不斷提高自己。2、人才使用:恰當地使用人才,能調動員工積極性,使其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并能引導員工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對企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人力資本與其他資本相比有其獨特性,即其創造利潤的能力有很大的彈性,一個工人可以每天生產20件產品,也可以每天生產50件產品,一個銷售員可以每年帶來10萬元利潤,也可以每年帶來40萬元利潤,這關鍵看企業如何去使用員工。從人力資本開發的角度來講,員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要想使人才創造最大價值,就要為員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種支持,包括相關的培訓、相應的辦公設備、其他部門的配合等等,這樣,員工的工作才能得心應手,保持較高的工作效率,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大效益。(2)激勵:

        激勵的作用:激勵一方面可以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其能為企業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對員工進行引導,鼓勵員工去做正確的事,使員工素質有所提高,從而使人才增值。激勵的方法:激勵可以通過滿足員工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兩種方法去實現,滿足物質需求可以通過工資、獎金、福利等多種方式實現,滿足精神需求可以通過提供晉升或發展機會、感情關懷、工作成績認可等方式來實現。談了這么多,目的還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資源觀提升為人力資本觀,但還有待于試行。我認為這一觀點在實行中會有迅速改進,最終為企業帶來更多利潤。

        參考文獻:

        1.《企業經營戰略概論》劉仲康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12

        2.《企業管理咨詢》劉仲康主編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1

        3.《細節決定成敗》汪中求主編新華出版社,2004.10

        4.《現代企業管理》楊湘洪主編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12

        第6篇:大專行政畢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地方院校;動漫;日語;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2-0070-03

        動漫產業是近些年來迅速發展的一個新興產業,地方紛紛謀求打造國際知名的動漫產品制作基地或是動漫文化服務平臺。然而在動漫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最大的瓶頸莫過于人才的短缺,其中對于相關的日語人才更為急需。因為縱觀動漫產業,日本無論是在研發、創作還是在營銷等方面,仍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日動漫產業間交流溝通愈來愈密切。本文結合目前地方院校日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對其如何更好地培養動漫產業人才提出目標與路徑方面的思考。

        一、地方院校日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人才培養目標缺少特色

        大多數地方院校日語專業培養目標的設置,都是遵照教育部高等院校日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致力于培養具備較高日語語言技能、日語專業知識的應用型人才。為此,在大學四年中設置了不同的培養子目標:低年級學生主要學習日語基礎知識,掌握聽、說、讀等日語基本技能,在三年級則主要掌握寫作、翻譯等技能,在四年級則通過實習與畢業論文撰寫等進行綜合應用能力的訓練。盡管全國地方院校日語專業的情況各不相同,但是其培養目標基本都是一致的。實際上,教育高等院校日語專業教學大綱部大綱中的基本要求本身并沒有問題,因為它是針對日語教學教育一般規律而制定的,但是它同時也強調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學科專業。因此它并沒有束縛地方院校日語專業因地制宜培養目標的設置,相反教育部也在鼓勵各個院校因地制宜地發展自己的特色。

        大多數地方院校日語專業的培養目標都提出要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的人才。所謂“厚基礎”無外乎是指重培養學生日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夯實語言交流的必要基礎;所謂“寬口徑”,無外乎是指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不指明具體的就業去向,或是指明多種就業平臺,強調其培養人才的普適性;所謂“復合型”,往往是學生掌握日語基本能力的同時,還能夠掌握辦公自動化等軟件操作、“商務日語”等偏重于管理類的課程及其汽車駕駛等技能。實際上,此種培養目標的呈現是非常模糊的。因為“厚基礎”的“厚”無從體現,“寬口徑”的“口”無從考察,“復合型”的“復合”僅僅是外語與其他幾項時尚技能的合體。此外,此種培養目標在日語之外的其他專業中也廣為提及,因此這樣的培養目標不可能很好地體現出日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院校日語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主要包括“基礎日語”、“綜合日語”、“高級日語”、“日語會話”、“日語視聽”、“日語寫作”、“日語語言學”、“日語語法”、“日本文學”、“日本概況”、“日語泛讀”與“日語翻譯”等。這些課程的授課時數占據了全部課時的80%以上,目前仍以傳授專業課理論知識為主,注重夯實理論基礎。盡管有些院校添增了實習實踐環節,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課時較少、師資稀缺及“國際日語能力水平考試”過級率較低等客觀現狀,此種實習實踐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比例過低(大約為全部課時的5%以下),且學生的實習單位多為各級各類學校,進行的實習工作也多以講課的形式進行,并且此種實習實踐課程很少能夠顯現行業、產業特色。因此,此種課程體系的設置使得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較為薄弱,理論與實踐脫節,導致部分畢業生畢業后無法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對于課程設置的滿意程度方面,大部分學生的看法持負面態度(55.7%),僅有16.7%的學生對目前高校日語課程設置滿意[1]。

        地方院校日語專業的核心教材普遍是《日語精讀》、《日語會話》、《日語視聽說》、《日語寫作》等,其中“日語精讀”課程無疑是課時量最大、最受重視的一門必修課[2]。它們涵蓋了語言學中的必修內容,如語音、文字、詞匯、語法、句型、功能等,重在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內容,它們對于培養日語人才起到了基礎作用,但是這些教材重在讀寫,基本是以教師的精講、教授為主。其所涉及的基本內容往往是以日常對話及文學為主,學生也主要是從應試教育的視角去學習。從日語學習“零起點”的基礎而言,使用這些教材的確有很大的必要。但是,這些教材均是以應試教育作為主線的,學生一是偏執于讀得懂,做題做得好;二是內容泛泛,缺乏既定的主題,不能突出某一行業或領域特征的教材,其實際應用性大打折扣。

        (三)教學達標要求單一

        目前地方院校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于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衡量,除了依照期末考試成績、校外用人單位的反饋以及社會的口碑之外,更主要的就是依靠日本文部省的“國際日語水平能力考試”。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已明確大學學有所成的重要目標――通過考試。為了能夠使學生順利通過國際日語能力考試,期末考試等也均是依照日語等級考試的內容和形式而設計。而衡量該專業的辦學整體質量,則是以日語考級通過率作為標準,并且專業負責人也是以此作為政績向上級匯報。誠然,國際日語能力等級考試的內容與形式是由日本本土專業人士設計的,能夠檢驗出被試者一定的日語水平(N1至N5五個由高至低的級別),并且被試者通過后,基本能夠應付日常交際需要。

        國際日語能力等級考試也有明顯的缺陷:一是這種考試是以選擇題的方式作答,無法衡量被試者的寫作水平;二是考試內容以文學、日常題材為主,對于行業、產業等實踐領域涉及很少;三是此種考試重在詞匯、文法等知識點的累積,使得教學需要以知識點識記為主;四是此種考試在全世界范圍通用,試卷中許多日本漢字與中文漢字同意,因此完全以選擇題的形式作答致使部分考生選對的概率大幅提升,依靠各種“技巧”也能夠通過考試。換言之,通過非高校語言學校的培訓(如各種培訓班、速成班、技校等),也能夠順利取得國際日語能力等級證書,那么地方院校日語專業培養出的人才優勢何在?簡言之,國際日語能力等級考試充其量只是日語基礎知識入門的憑證,與具體行業、領域的結合并不牢固,不能將其作為衡量日語人才培養的絕對的、唯一的標準。實踐證明,真正的日語人才是日語與具體行業、領域有機的結合的非日語專業人士。所以,將此種等級考試作為教學達標的唯一標準,并不能夠彰顯作為地方院校本科教育的特色,只能是作為教學達標的必要標準之一。

        二、地方院校以服務動漫產業為導向的日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一)依托自身資源稟賦

        地方院校日語人才培養目標設置除了需要遵照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之外,還需要依托自身能夠利用的資源。此種資源一般認為包括:學校的性質,主要是指學校的定位與屬性;學校的資金來源。此外,還應包括地方產業發展的需要,如果地方某些產業為其支柱產業或是在戰略上優先發展的產業,那么地方對于此類人才的需要必然是十分迫切的,換言之,如果地方院校能夠為其提供人才支持,那么地方政府也必定愿意傾注其資源。對于動漫產業而言,一些地方政府紛紛將其作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高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點項目,投資規模大多數都超過億元。同時,地方政府也明確表達了要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的人才和文化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推動以動漫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動相關制造業、服務業共同發展。在地方的政策及資源支持下,同時結合自身的諸種資源,地方院校日語專業可以考慮與動漫產業人才進行對接,實現產業、地方政府、地方院校與學生的多方共贏。

        (二)突出專業特色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截至2013年,全國有494所高校(包括一本、二本、三本、大專和職業院校)招收日語專業學生;有83所院校招收應用日語、商務日語、旅游日語方向的學生。但是在地方院校中,日語專業特色普遍不夠突出,部分院校畢業生很難就業。目前地方院校日語專業為了突出特色,典型的做法就是開設諸如“商務日語”、“管理學”、“經濟學”、“公共關系”等經管類課程,但是實質上這些課程的設置既不成體系、淺嘗輒止,同時這些課程的設置多以考查課的形式存在,學生將其視作“非專業課”而未能投入更多精力,所以這些課程的設置仍然不能謂之實質意義上的特色。面對社會市場的人才需求,日語專業方向必須具有特色。而所謂特色就是日語專業應該以市場、社會需求為導向,使教與學更加符合實踐的需要。而與動漫產業相結合,可以作為地方院校日語專業的特色。一方面,為動漫產業提供人才符合時代特色、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學與職業內容緊密對接,使得學生從大學畢業到入職,在動漫產業中的日語應用實現零縫隙銜接,能夠順利進入職場,并較快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三、地方院校以服務動漫產業為導向的日語人才培養路徑

        (一)內涵型培養目標設計

        所謂內涵型培養目標,是指方向明確、體現專業與實踐的相統一,具有發展前景的日語人才培養目標。第一,培養目標方向明確。地方院校日語專業在確定專業目標之時,培養目標需要清晰明確,而不能僅僅是以應用型、復合型進行簡單的界定。培養目標一定要指明在何種領域何種層次培養日語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如果將培養目標設置為動漫產業方向,那么就明確了此種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針對動漫產業的。當然在動漫產業中,也可以繼續劃分諸如行政文員、技術翻譯、營銷人員還是商務法律人員等職業。第二,培養目標體現出與實踐的統一性。前文所述,培養目標并非是憑空創造的,而是依托于資源與實踐需要。突出專業特色的前提亦是如此。“日本動漫產業的定位中,商業元素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學校對學生的培訓教育,不僅要針對作品的文化內涵,更要注重市場需求,要能符合企業用人的需要”[3]。地方院校日語專業設置為動漫產業方向,就明確了它是應用層次的培養,培養的是能夠到動漫產業中開展相關實踐的人才,在教與學方面,均突出了應用的特質。在師資力量培養、課程授課方式,成績考核等方面,均是以實踐為基準。第三,培養目標的設計一定要具有長遠性。培養目標不能短視。因為從培養目標確定到課程體系設計,再到師資籌備、教學與應用是具有較長周期的。如果短時間內對其頻繁調整,則不利于專業方向凝練、師資培養和經驗積累。對于動漫產業而言,它既是朝陽產業(市場需求強勁、產品附加值高),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潛力,且是環境友好型的產業(低能耗、無污染),對于地方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二)模塊專業方向設計

        根據專業方向,需要設計多元化的課程模塊體系,以實用化為導向,以應用性為指針,因應就業所需。圍繞動漫產業導向,地方院校日語專業模塊設置可以劃分為三大類課程與三個階段。所謂三大類課程,是指應該包含基礎專業課程、方向專業課程和人文素養課程等。就動漫產業方向而言,基礎專業課程主要圍繞日語聽、說、讀、寫、譯等能力訓練展開,淘汰過時的課文內容,傳統的日語教育課程基本可以納入其中;所謂方向專業課程,就是根據動漫產業方向設置而開設的課程,如:三維動畫、平面動畫、企劃制作及劇本結構設置等方面;所謂人文素養課程,則是旨在提升學生跨文化背景下的領悟能力與溝通能力,“日本大學普遍重視學生的基礎課程學習,重視學生基本素質教育和社會文化知識的培養”[4],國內一些動漫作品雖然技術上做到了華麗絢爛,但是往往被視作缺乏“靈魂”的作品,這些課程的設置因此應該是圍繞日本文化、日本美學、動漫產業歷史及動漫賞析等。

        所謂三個階段,主要是基于時間角度劃分的。基礎階段,一般限定在大一、大二階段,主要學習日語基礎課程,使學生奠定一定的日語聽、說、讀、寫、譯等能力,這是對于既有的教育教學規律的遵循。應用階段,一般設置在大三、大四階段,主要是強化動漫產業模塊課程的教與學,使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下,學習動漫產業相關日語課程,掌握動漫產業的基本構成、術語及日語運用情境與能力要求,這是將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所謂整合階段,是指將大學所學知識加以系統的總結,針對動漫產業得以應用,以檢測應用能力之不足,做以查漏補缺,一般可以于大四畢業論文設計、深入動漫產業實習基地實習相結合進行整體把握。

        (三)應用實踐能力培養

        “日本大學注重通過‘產學合作’形式,由企業與大學共同培養動漫實用專業人才。”[5]在專業方向明確、課程模塊體系設計的基礎上,地方院校日語專業根據動漫產業的人才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日語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是經由基礎能力和核心就業能力所組成的綜合能力。基礎能力是作為系統學習基礎科目所具備的能力,衡量的標準就是具備日語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能力,它通常依托于原有的師資力量。核心就業能力,就是能夠在動漫產業中運用日語的能力,主要包括該領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針對產業議題的小組討論能力及針對該產業進行專題文獻搜集、初步研究的能力,它主要依托于具有產業背景及實踐經驗的教師。對于此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單一的證書衡量模式就不合時宜了。“新國際日語能力測試歷來是日語學習者的風向標,其合格證書也是職場最有價值的敲門磚”。此種能力認知度較高,且其能力檢測貼近于基礎能力的培養,所以對于基礎能力的考量還需要以此作為衡量的標準。但是,對于動漫產業日語應用能力的認定,則需要通過其他方式來衡量,如相關專業課程考試、實習基地給予的實習合格證書、動漫產業相關設計作品等形式來檢驗,這些檢驗偏重于過程性考核,形式可以靈活,目的在于實現日語之于動漫產業的聚焦。

        總之,日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基礎能力與核心就業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教育的培養質量。而培養質量則又取決于培養方向的設置、課程體系的配套,以及有針對性的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于動漫產業而言,需要地方院校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做以因應調整,更加精確地進行專業定位,更加突出重點地進行專業課程設置,更加具體地開展實務的訓練,以使其日語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動漫產業的發展需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復合型日語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曉冰.地方高校日語課程體系現狀及策略研究[J].雞

        西大學學報,2014,(5).

        [2]吳思佳,李南征.構建與技能崗位對接的《日語精讀》課

        堂教學設計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2,(3).

        [3]雷潔卿.淺析日本校企合作模式對中國動漫人才培養的

        啟示[J].設計,2014,(5).

        [4]郭Z.高等教育體制下中日動漫類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J].學理論,2014,(8).

        第7篇:大專行政畢業論文范文

        文摘:本文概述了電子商務的定義、特征及其目前的發展情況,然后著重對我國的電子商務環境進行了分析,最后,簡要提出了發展我國電子商務的模式與策略。

        1電子商務概述

        電子商務(ElectronicCommerce)即通過電信網絡進行的生產、營銷和流通活動,它不僅指基于因特網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電子信息技術來解決擴大宣傳、降低成本、增加價值和創造商機的商務活動,包括通過網絡實現從原材料查詢、采購、產品展示、訂購到生產、儲運以及電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貿易活動。電子商務主要含概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政府貿易管理的電子化,即采用網絡技術實現數據和資料的處理、傳遞和儲存;二是企業級電子商務,即企業間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和供貨商、用戶之間的商務活動;三是電子購物,即企業通過網絡為個人提供的服務及商業行為。按照這種思想,電子商務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BtoB),另一類是企業與個人之間的電子商務(BtoC)。后者亦即我們所說的網上購物或在線購物。

        電子商務具有全球化、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選擇性強等優點,因此,發展十分迅速。據美國《商業周刊》估計,1998年美國在線購物達到48億美圓,200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200億美圓,比1998年增加23%。商業機構間的網絡貿易將會從1998年的156億美圓上升至2000年的1750美圓。據世界貿易組織(WTO)今年初對電子商務發展所作的報告預測,到2002年,電子商務交易總值將達到3000億美圓。

        各個發達國家政府對電子商務的發展都比較重視。日本于1996年投入3.2億美圓推行電子商務有關計劃;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一號"項目,目前有31家機構與政府簽約開展電子商務活動,每年可得到2-3億美圓的經費支持以研究和發展各種應用;1997年4月,歐盟提出了《歐盟電子商務行動方案》;1997年7月,美國提出了《全球電子商務框架》。在美國總統的倡議下,世界貿易組織132個成員國決定使INTERNET成為自由貿易區,期限至少為一年。我國電子商務剛剛起步,人們對電子商務的巨大潛力深信不疑;我國政府積極支持電子商務活動的開展,先后批準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作為我國電子商務的試點城市,并開始計劃制定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法規等等。但是應當看到,我國還存在一些"瓶頸"問題,嚴重地阻礙著電子商務的發展。本文擬對我國電子商務環境作一分析,并簡要探討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模式與策略。

        2我國電子商務環境分析

        2.1政策與法律環境

        總的說來,我國的信息化政策還不夠完善,尤其體現在電子商務方面,有關的政策不夠明朗,相應的法律、法規,相關的標準還都沒有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存在較大問題。因為參與電子商務的不僅僅是交易雙方,更重要的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海關、保險、財稅、銀行等眾多部門和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這就需要有統一的法律、政策框架,以及跨部門、跨地區的強有力的綜合協調組織,才能促進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

        例如,如何解決稅收是電子商務活動中的又一大難題。在INTERNET環境下,交易實體是無形的,交易與匿名的支付系統聯結,沒有有型的合同,其過程和結果不會留下痕跡作為審計的線索,沒有明確的納稅人或交易數字,很難保證其服從稅法,避稅和反避稅的斗爭在電子商務中變得更加激烈。1998年5月14日,幾經修改的Internet免稅法案在美國參議院商業委員會以41票對0票的優勢通過,為美國本土企業鋪平了電子商務的發展道路。同年5月20日,美國又促使132個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部長們達成一致意見,通過了Internet零關稅狀態至少一年的協議,使通過Internet進行國際交易的企業能夠順利地越過本國國界,在其它國家搶占市場。

        在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上海代表團提出了《關于急需加緊制定中國電子商務法的議案》并被列為1號提案。目前,我國的電子商務的各項政策、法律與法規、各種標準正在加緊制定當中。估計關于稅收、安全、認證等法規與標準將會在本年度出臺。這也是我國為加入WTO進行的積極準備。

        2.2企業信息化建設

        企業作為電子商務的主體,其信息化程度是電子商務運行的基礎。目前,我國企業大多處于轉型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尚未普遍建立,企業信息化的進展并不令人滿意。目前我國已經上網的企業不到企業總數的1%。,在1,5000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大約只有10%實現了企業信息化或運用信息手段比較好。大約有70%左右的企業擁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著手向實現企業信息化的方向努力,大約20%的企業只有少量的計算機,而且只從事單機工作。在1000余萬家中小企業中,只有極少的一部分擁有現代化的信息手段。

        目前,許多網站建立了電子商務平臺,為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用戶之間提供了各種交易的途徑。企業只要具備了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如企業內聯網、管理信息系統、后臺數據庫等),就可以利用這些平臺進行電子商務運作。這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它們可以用自己靈活、簡便、低成本的優勢與大企業展開競爭。企業領導需要在內心深處真正意識到企業信息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良好的效益,要認真研究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在信息化的方面最需要做什么,立即投入實際行動,充分運用信息手段,在運用中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它,不斷收到實際效益,進而增強推進信息化的信心,政府要為企業信息化做好組織工作,制定好發展規劃。

        2.3網民的結構比例

        根據中國INTERNET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資料,1999年中國的INTERNET用戶有8,900,000個,占將近中國人口的1%。相對而言,這一比例是比較低的,而且網民中對電子商務感興趣的比例更要低一些。但從絕對數量來講,近1000萬的網民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對電子商務感興趣的人士大約占到網民總數的10%以上,而且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比較穩定。目前,我國的上網人數仍在飛速增長,人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也在進一步加深,可以說,我國的電子商務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2.4金融電子化建設

        金融體系是商務活動的基礎保證。電子商務的支付與結算需要電子化金融體系的密切配合。目前我國金融服務極其電子化水平比較落后,跨區域、跨銀行的電子支付系統還未建立,網上支付、結算等問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進程。例如,上海新華書店在互聯網上了圖書信息,收到大量國外的訂單,但是由于國內的電子支付手段沒有建立,生意無法成交,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

        加快建立銀行間、銀行與企業間資金清算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統,使企業和個人能夠隨時隨地方便地使用電子支付,實時完成電子交易已經是勢在必行。各國的貨幣體系區別很大,而且存在匯率問題,因此,有必要努力將各種不同的支付方式統一起來,真正實現"一卡走世界"。我國的人民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是這一任務的主要承擔者;目前正在積極地進行試點與協調,估計在年內將出臺一個較為具體的初步方案。對于支付各方(如買者、賣者、銀行、中介機構等)的權利與義務也要有相應的法律予以確認。

        2.5安全保證系統

        由于電子數據具有無形化的特征,電子商務的運作,涉及多方面的安全問題,如資金安全、信息安全、貨物安全、商業秘密等。它要求電子商務比傳統的有紙貿易更安全、更可靠。而目前網上安全技術及其認證機制均不完善,這也是普通消費者對電子商務持觀望態度的重要原因。雖然計算機專家在網上銀行的安全問題上下了很大功夫,采用了多種措施,然而,網絡黑客的攻擊仍然使專家們心疼不已。安全問題仍舊是電子商務活動中的關鍵。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電子交易各方的利益,由于種種風險的存在,各方當事人對INTENET上從事電子交易總是不免心存疑慮。同時,網上交易所能帶來的巨大機遇和豐厚利潤也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那些喜歡冒險的網絡入侵者,買方、賣方、銀行都必須承擔來自外部的風險。電子商務中的信息安全與一般情況下所說的信息安全有一定的區別。它除了具有一般信息的含義外,還具有金融業和商業信息的特征。所以,必須高度重視電子商務中的安全問題。

        電子商務的安全問題,不僅涉及技術問題,同時也涉及管理問題和法律問題。我國目前還不能生產自己的網絡防火墻,許多銀行現有的技術防范措施顯然不能適應大規模電子交易的需要。電子商務的管理標準尚未系統確定,法律對于電子商務違法交易行為的認定還處于摸索階段。

        政府應當從三方面入手,構建電子商務安全運作的綜合保障體系。其一,組織力量,篩選符合我國國情的電子商務安全技術。目前我國使用的網絡安全產品基本上是"舶來品",開發我國自己的網絡安全產品已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其二,強化電子商務安全管理,規范買賣雙方和中介方的交易行為。目前,應抓緊制定規范的電子商務標準。同時,應盡快有關管理標準。其三,盡快完善電子商務法律法規,明確交易各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嚴厲打擊各種違法交易行為。這些問題有些是國際性問題,應由全世界共同面對并加以解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創建一個獨立的國際實體,負責用一種可被全世界接受的統一的程序來管理與協調。

        2.6人力資源

        電子商務實現的關鍵最終仍然是人。眼下各大企業缺乏的正是精通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商業人才。人才的匱乏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又一難題。中國社會事務所在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數千名公眾的電話調查中了解到,能熟練使用電腦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中很多人能夠使用電腦但不懂上網等比較復雜操作。而對于家用電腦的用途,作文字處理與娛樂的比較多,上互聯網的極少。

        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使知識型人才缺乏,有待補充。關于這方面情況,目前我國尚未見到具體統計數字。據美國的統計,其國內缺少數十萬名工程師、系統分析員和程序設計師。一些外國公司紛紛到中國招募軟件工程師。日本、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等國都在中國的各大城市開始了行動,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等人才集中的城市。

        電子商務是信息現代化與商務的有機結合,需要大量的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現代商貿理論與實務的復合型人才。而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能否培養出大批這樣的復合人才,就成為該國、該地區發展電子商務的最關鍵因素。國家應該鼓勵教育部門向學生普及網絡知識,在有條件的學校,特別是一些大專院校經濟、貿易、計算機等專業院系開設電子商務等選修課程,甚至可以考慮開設電子商務專業,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2.7我國電子商務與WTO

        首先,中國加入WTO將打開國外直接在INTERNET方面投資的大門。根據中美雙邊WTO協議,國外服務提供者將能夠涉及到INTERNET服務的所有方面。在經過同意的情況下,外方可以在合資企業中保持30%的股份,一年以后可達49%二年后達50%。中國同意按照競爭管理原則承擔WTO文件中規定的所有義務。其次WTO將會使中國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服務貿易總協議(GATS)要求政府出版所有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并迅速或至少按年度地將新法律法規或方針告知服務貿易理事會。第三,中國將與WTO成員國進行更加廣泛的交流與合作,能與全球貿易伙伴互相影響,以便對電子商務形成一種統一的方法。

        3發展我國電子商務的模式與策略

        按照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信息產業水平、企業管理水平以及政治、法律、文化環境,發展電子商務必須遵循適合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突出重點,又兼顧全面的原則。

        第8篇:大專行政畢業論文范文

        我院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互動是保證本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條件,先后在綠色食品、制藥技術、旅游管理等專業中開展了產學合作教育,在培養特色高職人才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形成了“農科教結合,產學研互動、實訓就業相關聯、崗位就業零距離”的人才培養模式。各專業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專業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學院現設有管理、財經、計算機、養殖、綠色食品、制藥、機電等7大專業群體,現有國家級教改試點專業一個,省級教試點專業兩個。

        一、發揮優勢,面向“三農”,服務地方,設置農科類專業,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學院領導首先轉變思想觀念,樹立了面向“三農”、服務地方,為農村培養實用人才的辦學指導思想。根據省委省政府“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和黑龍江農業主輔換位的發展戰略,依托自身的科技優勢和教育優勢,設置了綠色食品生產與經營、園林花卉、園藝技術、農業生物技術、畜牧獸醫、綠色食品加工技術等專業,既培養了高職學生,也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和培訓,形成了“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賺”的新“三農”特色。

        (一)依托農業科技優勢,建立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訓練學生技能,示范給農民看

        以產業化經營方式建立校內農科專業實訓基地,依托科技優勢在基地建立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展示現代農業技術,使教學效果、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同步提高。學院先后投入近300萬元建立起了集良種繁育區、設施農業區、農科教綜合實訓樓、畜牧養殖基地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技示范區。美國提子及蟠桃在我院溫室栽培引種成功,棚室無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產吸引了周邊農民前來學習參觀。花卉、園林綠化苗木、果樹苗生產等除為學院綠化提供苗木外,每年還可以為社會提供大量的綠化苗木。農科教綜合實訓樓,內有保鮮庫,可進行各種果蔬的貯藏保鮮,進行反季節銷售,可顯著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經濟效益。組織培養室,進行馬鈴薯脫毒薯生產和草莓、蝴蝶蘭組織培養等生產項目,每年可向社會提供馬鈴薯脫毒薯10萬公斤,并為周邊提供大量的草莓脫毒苗。畜牧養殖基地,包括奶牛場、種蜂場、畜牧獸醫指導站。奶牛場有奶牛40頭,每天提供鮮奶500公斤。種蜂場除滿足教學需要外,在牡丹江市地區還起到了養蜂技術示范作用,提高了牡丹江市400多養蜂戶共4萬多箱蜂的管理技術,使經濟效益每年增加20多萬元。畜牧獸醫指導站除為教學提供實訓基地外,更多地為社會提供養殖及疫病防治技術服務,使周邊10多個大型養殖場和近百家養殖戶提高經濟效益近20萬元。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各項生產技術水平完全適應目前農村的現實,農民學得來、用得上,具有較強的示范作用。

        (二)送科技下鄉,傳授實用技術,帶領農民干,吸引農村生源

        堅持為農業、農民、農村服務的宗旨,組織教師采取科技承包、技術合作、咨詢指導等形式送科技下鄉,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先后對我省東南部地區六個縣(市)的30個鄉鎮中的200多個村屯進行科技服務,同時也吸引了農村生源進入我校。

        1.科技承包。以水稻專家李鐘學老師為組長的水稻組從1991年起在寧安、穆棱等地連續10年承擔了省豐收計劃集團承包任務。在基層連續舉辦了67期培訓班,培訓農民技術員6370多人,并堅持經常下鄉指導水稻生產。水稻組在指導農民生產的同時,選育適于本地區栽培的優質稻新品種,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終于獲得成功,適合高寒地區栽培的早熟優質水稻新品種“農粳1號”于2003年初通過品種審定。承包組獲集團承包一等獎五次、三等獎一次,獲農業豐收計劃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八次、三等獎一次。

        養殖系在寧安、海林、東寧、密山等市縣及851農場舉辦養牛、養豬及養蜂技術培訓班15期,共培訓1000多人。養殖系還以技術合作方式參加饒河縣創辦的國家級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以黑龍江省養蜂協會溫春咨詢服務站的身份為當地進行養蜂技術咨詢服務,每年召開協會年會,以會代訓近百人。畜牧獸醫站負責周邊地區養牛、養豬、養羊戶的技術指導和疫病防治,輻射面為學院周邊三縣11個鄉鎮近百個飼養戶、10個飼養場。

        2.技術指導。綠色農業系還組織成立了咨詢指導組,每年確定10個鄉鎮為技術服務點,從整地到秋收,按季節定期到現場進行查看指導,并設立了咨詢服務電話。同時也分期分批的組織學生到服務點進行實習。

        3.科技三下鄉。連續多年參加當地市委市政府和省農委組織的科技三下鄉活動,為農民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內容包括大田農作物豐產技術、馬鈴薯及草莓等脫毒苗組織培養技術、新菜特菜種植技術、高寒地區提高養蜂效益技術、綠色食品生產規程、農村政策法規咨詢、蔬菜保鮮技術、優良樹種繁育技術、家畜飼養防疫技術等。多次被省市有關部門評為科技三下鄉先進集體。

        4.參與地方共建活動。積極參與牡丹江市溫春鎮黨委開展的“建、爭、帶”活動:建立和延伸農村服務區;爭當為“三農”服務先進黨委;帶動農村加快奔小康的進程。學院參與此項活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進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指導,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科技明白人、流通領域的經濟人。幫扶對象是溫春鎮的新立村、共榮村。通過參與活動,已使兩村在經濟建設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也為學院進行職業教育建立了實訓基地。

        (三)為農民搞經營咨詢,幫助農民賺

        以經濟貿易系和財務管理系為主導,深入農村,開展農業經營、法律咨詢、經濟核算等方面的服務,指導農民開展經營活動,幫助農民理財賺錢。

        (四)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培養農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

        為了落實黑教高[2003]309號文件和黑教聯[2004]3號文件精神,搞好“村村大學生”培養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專科層次鄉土人才,我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大膽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實用技術和應用能力為主的教學模式。

        1.針對“村村大學生”的特點,構建具有“村大”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農村生產實際,組織農業技術推廣專家、農業科研專家、農業行政管理專家和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組成相關專業的教學指導委員會。通過廣泛而深入的農村實用人才需求調研和農民急需的實用技術調研,確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達到培養的學生在農村真正能夠“用得上,留得住”。

        2.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實行兩年六學期彈性教學制度。在制訂村村大學生人才培養方案時,我們對農村各季節情況進行了調查,按學生的要求制訂了兩年六學期彈性教學制度。每年分三個學期授課,在農忙季節學生到農村進行實踐和社會調查,其余時間回學院學習。

        3.優選教學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兼職教師授課,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我們采取了與牡丹江農業科研所橫向聯合、資源共享,發揮技術和教學的雙重優勢。經過整合壯大了師資隊伍。專業教師由20人增加到40人,本年牡丹江農科所有五位副研究員承但“村村大學生”班的專業課教學任務,把先進實用技術直接帶入課程,深受農民大學生的歡迎。

        4.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實際,調整專業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村村大學生專業課教學內容的特色是以實用技術為主體,采取縱橫交錯的教學體系,建立了以實用技術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如果樹栽培分為仁果類、核果類、漿果類,各類內容每周2學時平行教學,每類內容作為一項技術實行縱向教學,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果樹課程先概論、后各論的課程體系;作物栽培技術、經濟作物和蔬菜栽培技術在授課過程中也打破了傳統的課程體系,按生產季節安排課程內容,使學生學得會、用得上,在學生回家實訓期間即可指導生產。在專業課教學方法上采用實踐操作為主,課堂教學為輔的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教學模式。如蔬菜育苗、定植、管理等都是在田間授課。

        5.建立專業師生合作課題組,充分發揮實訓基地在村村大學生培養中的作用。針對農村大學生的特點,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綠色農業系和養殖系利用學院高科技示范區,在村村大學生中建立了十三個專業教師與學生合作課題組,如元蔥栽培技術組、棚室蔬菜生產技術組、馬鈴薯脫毒技術組、良種繁育技術組、花卉養護技術組、蔬菜保鮮技術組、家畜繁育改良技術組、奶牛生產技術組、家畜飼料配方及加工技術組、家畜常見病的診斷與治療組等。

        6.跟蹤服務。跟蹤服務是我院一慣的做法,對村村大學生的跟蹤服務在入學后就開始了。部分學員家里或村里正在養豬、禽、牛、羊等。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專業教師就親自到現場解決問題進行指導。一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二是培養了學生服務農村、扶持農民的意識。

        二、產學研互動,靈活設置專業,培養“零適應期”高職人才

        (一)對準市場,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只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和企業需求為參照基準,經過不斷優化和完善,才能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為了搞好專業設置與開發,我院首先成立了由專業所屬的行業專家、企業實際工作人員和專業課程教師組成的相關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為學校新專業設置和老專業改造出謀劃策。在專業設置中,必須始終堅持專業設置的組織方式固定、能力構成明確、有特定的職業入門資格和較強的社會職業組織性、系統化的職業知識、能提供獨立的服務、具有專門的職業道德等標準。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工作的總體設計和實施藍圖,為了保證培養“零適應期”人才,從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開始就要深入研究如何設計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驗實訓模式等問題,保證“零適應期”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實現。通過廣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調研和崗位工作調研,了解企業對崗位人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確定各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通過科學的分析和研究,構建各專業人才的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并使二者相互滲透,有機結合,進而形成“零適應期”人才培養方案。

        (二)產教結合,創辦制藥類專業,培養特色藥業人才

        學院按著產教結合、實業興學的辦學指導思想,大力發展校辦制藥產業,促進藥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圍繞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特色道路。

        1、圍繞專業辦產業

        依靠專業優勢來發展校辦產業,以校辦產業創造的經濟實力和實踐教學條件支持學院教育事業發展,是我院對產教結合、依托專業興辦產業的一貫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院從60年代末,依托畜牧獸醫專業,利用藥理實驗室創建大輸液藥品制劑室起步,到2000年與北京雙鶴藥業強強聯合,組建牡丹江溫春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春鶴藥業),開創了以校辦企業——春鶴藥業為主體,以印刷廠和紙箱廠為輔助的校辦產業群。作為校辦產業主體的春鶴藥業,現已發展成為擁有資產近億萬元、占地4萬平方米、廠房2萬平方米、員工700名、藥品生產線8條的中型企業。

        2、辦好產業促專業

        (1)依托校辦制藥產業興辦制藥類專業

        我院依托校辦產業群體的技術和實訓條件優勢,創辦制藥類專業,成為學院教育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從1998年創建化學制藥工藝專業開始,到2004年為止先后創建了制藥技術、生物制藥、中藥制藥、中草藥資源、執業藥師、藥品營銷等6個專業9個專門化方向。現有全日制高職在校生1300人,中職在校生260人。制藥類專業已經成為我院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熱門專業。

        (2)依托產業優勢,安排實踐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

        學校依靠校辦產業的技術優勢和實訓條件,組織制藥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活動,采取了前校后廠、崗位試就業與崗前實訓一體化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培養社會緊缺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

        制藥類專業實行“雙元制教學”。制藥類專業的學生,通過在校辦企業實習、頂崗實訓,可以受到制藥技術所有環節的規范化操作訓練,全方位提高應職能力。實習生在實習期間能以企業員工的身份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管理和營銷活動。他們與技術員一起深入生產一線,工程技術人員以師傅帶徒弟方式進行指導,使學生熟練地掌握了制藥生產技術和操作規程,完全達到上崗工作的要求。

        為非藥類專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實踐教學條件。我校的校辦產業,從建立之日起,一直承擔著接納相關專業實踐教學的任務。特別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通過在校辦企業實習,可以受到經營管理工作所有環節的規范化操作訓練,全方位提高應職能力。例如,1999年初,校辦藥廠接納了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畢業實習,學生以業務員的身份直接參加企業的營銷活動,他們與老業務員一起深入目標市場,在其指導下,獨立承辦產品營銷業務。既使學生掌握了推銷技能技巧,又促進了企業銷售。在為時四個月的實習中,該班學生共為企業實現銷售額50多萬元。每名學生實習結束時都結合實際寫出了具有較高水平的畢業論文,并得到了一定數量銷售提成獎金,創造了產教結合、經濟效益和教學效果同步提高的范例。

        為中青年教師提供了實踐鍛煉基地。學校30歲以上的制藥類和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幾乎都有直接或間接參與校辦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的經歷。這種參與,一方面有益于教師參加實踐,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有益于校辦企業借助教師們的知識優勢,較好地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復雜問題,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產教之間相得益彰。

        (3)依托產業拓寬辦學思路。結合產業辦專業,利用產業安排學生就業,以出口拉動入口,是我院辦學的又一重要舉措。學院已于北京雙鶴集團總部簽訂了共建制藥類高職專業協議。雙鶴集團總部投資1000萬元,與學校共建制藥類高職專業,為遍布大江南北的雙鶴藥業集團子公司和集團總部培養高質量的高等應用性制藥技術、企業管理和藥品營銷人才,使我院制藥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在雙鶴集團所屬的23個子公司中選擇就業崗位。以該種模式推動職業學院建設,既能夠滿足我省北藥開發戰略對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緊迫需要,又可以為我省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闖出一條新路子。

        實踐證明,產教結合、實業興學,是職業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產教結合的成功,昭示了一個能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道理:一所能辦出知名企業的學校,一定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

        (三)緊密結合行業需要,開展“訂單式”教育,靈活設置社會急需的專業

        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學校與企業結合是保證辦學特色的又一重要條件,因此,不斷加強合作,先后在制藥技術、旅游管理、綠色食品等專業中開展了產學合作教育,形成了特殊的“產學合作、實訓與就業相結合”的實訓基地體系。學院與北京雙鶴藥業集團、多多集團晨星藥業公司、牡丹江三陽藥業公司、牡丹江市友博藥業集團、黑寶藥業集團、桂林陽朔山水旅游公司、桂林旅游總公司、上島咖啡集團、黑龍江省響水米業集團等多家企業密切合作培養特色人才。學院以企業專家和管理專家為主體,在校內外基地,針對實際工作崗位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培訓與實際頂崗訓練,使學生在沒有出校的時候就掌握了較強的崗位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也了解了企業情況、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實現了“零適應期”教學和“零距離”就業。學院與多家旅游公司開展了“訂單式”合作教育,真正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雙贏”。

        (四)以“雙證書”為有效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職業資格證書是勞動者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也是境外就業、對外勞務合作人員辦理技能水平公證的有效證件,同時也是增強我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有效手段。因而,學校自1998年開始著手建立職業技能鑒定站,經過多方努力,經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我院設立了“農業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152站”、電子商務師全國統一培訓考試站、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15025站,國家質量認證培訓中心批準我院設立ISO內審員考試站及黑龍江省“高等學校職業技能鑒定辦公室”等,可以面向學生和社會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和考試工作。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通過技能鑒定和考試,取得國家頒發的相關職業證書。同時,學校的每個專業都至少開設了一門相關的崗位資格證書課程,要求學生在畢業時必須拿到1個以上的職業資格證書,增強了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和崗位工作的適應性。

        三、完善專業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培養特色高職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逐步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觀念轉變是否到位的問題,也有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問題;既有教學條件投入相對不足問題,也有產學合作沒有進入到更高層次合作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面對,采取措施加以認真解決。

        (一)轉變觀念,走全方位的產學合作教育道路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行業和企業的聯系,若僅僅停留在企業提供實訓場所、參與指導實訓等層面上,不能深化產學結合內涵,就很難實現辦出特色的目標。學校要采取多種形式,引導管理人員和教師深入研究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規律,在更深層次上去理解產教結合、產學合作的意義,不斷拓寬合作的領域,使培養的人才更具特色。學校要通過產學結合這個重要途徑,大力吸收社會的物質資源和智力資源,增強辦學活力,積極開拓教育服務市場。使產學結合滲透到教育全過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體現。要建立校企雙方的利益共同體,即力爭通過合作,實現學校、企業與社會的“多贏”。

        (二)對準市場設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對準實踐抓教學,對準企業抓就業

        從社會、行業、學院三個層面,構建招生、專業培養、就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管理運行機制,建立“產銷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要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廣泛的調研和崗位分析,科學構建崗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形成合理的課程體系。針對崗位工作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安排實踐教學活動。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建立就業培訓機構,構建就業網絡體系。就業指導人員要經常深入研究地區、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和職業崗位要求,以敏銳的市場意識捕捉就業信息,并對畢業生就業進行全面指導。

        (三)加大投入,建設特色人才培養要求的基礎設施和校內外實訓基地

        學校要根據專業發展的需要,不斷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設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內實驗體系和校內外實訓基地體系,以保證各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的需要。

        (四)緊密結合“零適應期”人才培養的要求,深化教學改革

        為保證“零適應期”人才培養,學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和考試方法等方面也進行了配套改革。

        1.跟蹤企業,編寫適合專業需要的特色教材。學校應根據各專業高職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吸收企業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參與教材的編寫,編寫的教材能反映崗位實際工作特點,能力培養針對性強,實用性強,在教材使用上縮短學生與企業的距離。

        2.進行教學內容改革。高職人才要達到“零距離”上崗的要求,就必須隨著行業和企業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企業需要什么,教師傳授什么,學生就練會什么。只有這樣,才能使培養的學生具有崗位針對性、技術先進性、職業技能性、素質綜合性的特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草免费福利资源站在线观看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观 | 亚洲精品大全寸在线看片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青青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码在线AⅤ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