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文

        交際翻譯理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交際翻譯理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交際翻譯理論論文

        第1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文

        [摘 要]本文首先討論了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然后闡述了文化語境的含義及其對翻譯的影響, 最后探討了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語境。本文的討論表明, 文化語境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翻譯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有必要了解有關文化語境, 在正確全面地理解原語語篇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的基礎上, 創作出既忠實于原文, 又能為譯語讀者所理解的譯語語篇。

        [關鍵詞]文化語境 翻譯

        1、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文化賴以傳播的物質表達形式。語言和文化共生、共存。語言反映文化, 又受文化制約。由于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難分難解的關系, 人們使用語言時總是必須參照特定的文化。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指出, 言語行為不僅發生在特定的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 ion) , 而且總是發生在特定的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既已明確了文化與語言相互依存的關系, 也就明確了文化與翻譯的密切關系。沒有翻譯, 文化傳播就無法進行; 沒有翻譯就沒有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黃國文, 2002: 7)。翻譯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譯語文體的生成活動, 譯者既要準確傳遞原文的內容、意圖、風格等, 又要滿足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譯語讀者的要求。“翻譯中對原文的理解, 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 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張美芳, 2001: 29)。翻譯是理解和表達的有機統一體。由于翻譯是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所以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不可忽視。本文首先闡述文化語境的含義及其對翻譯的影響,然后探討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語境。

        2、文化語境的含義及其對翻譯的影響

        2. 1 文化語境的含義馬林諾夫斯基認為, 文化語境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 文化語境包括當時的政治、歷史、哲學、科學、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識, 還包括同時代的作家、作品(劉潤清, 1999:278- 284)。黃國文(2001: 124) 給文化語境下了這樣的定義:“每個言語社團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社會規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取向。這種反映特定言語社團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構成了所說的‘文化語境’。”2. 2 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由于語篇脫胎于文化語境, 文化因素自然會沉淀在語篇中。作為文化載體的語篇, 能夠反映一個言語社團的社會、歷史、心理的特征, 諸如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背景知識以及心理狀態等等。因此, 對原語語篇的正確理解必須聯系它賴以產生的文化語境。這里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例1 O n the subject of ext ra - terrest rial life—someth ingabout w h ich the co smo logist is frequent ly asked—he said he didno t believe aliens had visited Earth. If they had, he added, itwould have been“mo re like Independence Day than ET. ”關于外星生命——人們常常向這位宇宙論專家提到這類問題——他表示不相信有外星人造訪過地球。他補充說, 即使有過, 其情形應該“更接近《獨立日》而非《外星人》所描述的那樣。”(《英語世界》99?8, 12 頁)顯然, 這篇譯文的最后一句只是語義層上的譯文, 兩部電影的片名是翻譯出來了, 但其包含的文化內涵譯文讀者是無從理解的。實際上, 即使是讀英文原文, 沒看過這兩部電影的或不了解這兩部電影的內容的讀者也是無法理解這段話的意義的。理解的障礙當然不在語言, 而是在文化背景知識。所以當譯者作出下列譯注之后, 理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獨立日》和《外星人》, 這是兩部美國科幻電影。《獨立日》中的外星人極其兇悍, 大肆殺戮地球人; 而《外星人》一片中的外星人則善良、脆弱, 與地球上的小朋友結為伙伴。上面的例子說明, 譯者必須結合原語語篇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確理解并譯出其真正涵義。如果說在理解階段, 譯者注意力的焦點是原作者, 那么, 在翻譯階段, 其注意力的焦點則是譯語讀者。這就要求譯者既要尊重作者, 也要尊重讀者。尊重作者也就是尊重原語文化, 對原語語篇的文化內涵, 譯者要忠實地將語篇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傳遞給譯語讀者。尊重讀者也就是尊重譯語文化, 由于譯語讀者來自與原作者不同的文化語境, 譯者在翻譯時要考慮到他們對外來文化的承受力。例如中國報刊上經常出現的“亞洲四小龍”, 在翻譯成英文后變成“Four T igers ofA sia”。譯者這樣處理是考慮到原作者與譯語讀者所在的文化的差異。在中國文化里,“龍”是地位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邪惡和恐怖的象征。如果將“亞洲四小龍”直譯成“Four SmallD ragons of A sia”則會引起西方讀者的迷惑不解:四個經濟發達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在中國人眼里怎么變成了邪惡的東西?

        3、如何處理翻譯中的文化語境

        第2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功能翻譯理論源于行為理論,他們認為,翻譯是一種在既定場合發生的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語言的言語和非言語交際符號向另一種語言的轉換。本文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探討了商賈翻譯教學的三個方面:商貧翻譯教材的建設、商賈翻譯的多元標準以及學生的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

            1、引言

            功能翻譯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一種較實用的翻譯理論。功能翻譯過程應該從語用的層面開始,先決定翻譯的目標功能(即是說紀實性翻譯還是工具性翻譯),然后將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現的內容和那些必須根據接受者的背景知識、心理期待、交際需要、媒介條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進行調整的內容區分開來。分析問題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是考慮的焦點。在翻譯教學中,對翻譯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有助于學員認識問題,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Nord,1997)本文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探討了商貿翻譯教學的三個方面:商貿翻譯教材的建設、商貿翻譯的多元標準以及學生的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

            2、功能翻譯理論概述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派主要包括:Katharin Reiss的功能主義翻譯批評(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ns-Venneer的目的論及其延伸理論(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 ,Just Holz Manttari的翻譯行為理論(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Christiane Nord的忠誠原則(loyalty principle ),以及其他用于譯員培訓中有關功能方法論的著作。功能翻譯理論源于行為理論,他們認為,翻譯是一種在既定場合發生的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語言的言語和非言語交際符號向另一種語言的轉換。翻譯的成功與否決定于欲達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講究翻譯目的的完備性,而不是對等。他們認為對等翻譯只是翻譯多種形式的一種。因而,他們提出了任何翻譯的最高原則是目的法則(skopos rule )。Vermeer認為目的法則是:每個文本為某個目的所生產,并應該服務于該目的。譯文的接收者是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譯、日譯、講話和寫作必須讓你的文本在使用場合能對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從屬法則,這些法則來自翻譯要求,它是由發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譯者本人)給定的。翻譯要求規定需要什么樣的翻譯。至于原文,他們認為只是一種信息源,因為任何翻譯都是面對意向受眾,功能策略便可以解決翻譯問題。

            該理論在3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創立了相對完整的理論框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理論范式。該理論以目的為總則,把翻譯放在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框架中,認為翻譯行為和翻譯的實質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它反映出了翻譯的三個性質:目的性、交際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譯理論以修辭功能等值為基礎,在翻譯實踐上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將文本按功能主要分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s ) 。商貿文件主要屬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傳達商貿交際信息。因此,功能翻譯理論適合于商貿翻譯的實踐,避免翻譯的盲目性,對于商貿翻譯教學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3、功能翻譯理論與商貿翻譯教材建設

            論文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商賈翻譯;商貿翻譯標準;商務文化意識

            論文摘要:功能翻譯理論源于行為理論,他們認為,翻譯是一種在既定場合發生的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語言的言語和非言語交際符號向另一種語言的轉換。本文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探討了商賈翻譯教學的三個方面:商貧翻譯教材的建設、商賈翻譯的多元標準以及學生的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

            1、引言

            功能翻譯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一種較實用的翻譯理論。功能翻譯過程應該從語用的層面開始,先決定翻譯的目標功能(即是說紀實性翻譯還是工具性翻譯),然后將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現的內容和那些必須根據接受者的背景知識、心理期待、交際需要、媒介條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進行調整的內容區分開來。分析問題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是考慮的焦點。在翻譯教學中,對翻譯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有助于學員認識問題,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Nord,1997)本文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探討了商貿翻譯教學的三個方面:商貿翻譯教材的建設、商貿翻譯的多元標準以及學生的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

            2、功能翻譯理論概述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派主要包括:Katharin Reiss的功能主義翻譯批評(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Hans-Venneer的目的論及其延伸理論(Skopos theorie and beyond ) ,Just Holz Manttari的翻譯行為理論(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Christiane Nord的忠誠原則(loyalty principle ),以及其他用于譯員培訓中有關功能方法論的著作。功能翻譯理論源于行為理論,他們認為,翻譯是一種在既定場合發生的有目的的行為,是一種語言的言語和非言語交際符號向另一種語言的轉換。翻譯的成功與否決定于欲達到的目的是否完成,講究翻譯目的的完備性,而不是對等。他們認為對等翻譯只是翻譯多種形式的一種。因而,他們提出了任何翻譯的最高原則是目的法則(skopos rule )。Vermeer認為目的法則是:每個文本為某個目的所生產,并應該服務于該目的。譯文的接收者是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譯、日譯、講話和寫作必須讓你的文本在使用場合能對想使用的人起作用,并按照想使用的人所想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從屬法則,這些法則來自翻譯要求,它是由發起人(initiator)(也可能是譯者本人)給定的。翻譯要求規定需要什么樣的翻譯。至于原文,他們認為只是一種信息源,因為任何翻譯都是面對意向受眾,功能策略便可以解決翻譯問題。

            該理論在3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創立了相對完整的理論框架,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理論范式。該理論以目的為總則,把翻譯放在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框架中,認為翻譯行為和翻譯的實質是一種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它反映出了翻譯的三個性質:目的性、交際性、跨文化性。功能翻譯理論以修辭功能等值為基礎,在翻譯實踐上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它將文本按功能主要分為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s)、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s)和操作型文本(Operative texts ) 。商貿文件主要屬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傳達商貿交際信息。因此,功能翻譯理論適合于商貿翻譯的實踐,避免翻譯的盲目性,對于商貿翻譯教學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3、功能翻譯理論與商貿翻譯教材建設

        第3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功能派翻譯理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0-0066-01

        在語言技能的培養中,《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雖然遼寧省英語高考題型中沒有純粹的翻譯試題,但是翻譯的重要性早已貫穿于聽、說、讀、寫四個技能的始終。《課標》對語言技能中的聽、說、讀、寫四個技能提出了九個級別的目標要求,其中在七級和九級的“寫”中提到“能做簡單的書面翻譯”和“能作非專業性的筆頭翻譯”,足以顯示出翻譯是在聽、說、讀、寫技能之上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中西譯界備受關注的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高中英語閱讀的教學。

        一、功能派翻譯理論指導下的翻譯探究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興起的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標志著翻譯研究已經從純語言類型學轉向對文化的思考,從功能和交際的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功能翻譯理論主要包括萊斯提出的文本類型與翻譯策略論、賈斯特?霍斯?曼特的翻譯行動論、弗米爾的目的論,以及諾德的翻譯為本語篇分析理論。

        二、功能派翻譯理論指導下的閱讀教學探究

        高考英語閱讀常見的文體類型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閱讀理解時要根據不同的文章體裁,考慮不同的目標文化取向,以功能翻譯理論為基礎,在功能和交際上達到原文與譯文的統一。

        1. 提高語言基礎知識,強化中英文功底

        如果說一門語言是一座高樓,那么詞匯就是磚瓦,而語法就是鋼筋構架。詞匯可以讓語言更豐富,積句成章,而語法則讓語言更富有邏輯性,是組詞成句、連句成篇的紐帶。高考考綱規定考生要掌握3500詞匯,而中考考綱要求學會使用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這就需要學生在高中階段擴大詞匯量,而擴大詞匯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廣泛閱讀。在長難句的分析中培養學生對英語語法結構的解讀能力,劃分句子成分,提煉出句子主干。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母語的水平會制約外語發展,因此,有必要培養學生的中文理解能力,實現語言學習的相互促進。

        2. 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

        《標準》提出:要特別注重提高學生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中每一模塊的“文化角”(Cultural Corner)部分也向學生逐步滲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龍”的文化意義在中西方差異很大,在中國文化中,龍與皇室緊密相連,古代帝王要穿“龍袍”,龍是高貴、勇敢、智慧和權威的象征,而中國人也自譽為是“龍的傳人”。而在西方,受到《圣經》及英國古代史詩《貝奧武甫》中龍的形象的影響,龍在西方代表著邪惡和惡魔,是混亂、無信仰或原始獸性的象征。又如,在講到Module 6文化角中“The Universal Dragon”一文時,教師帶領學生通讀全篇之后,可讓學生用英語復述西方文化中“龍”的形象及其文化意義的差異。這樣,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能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3.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古通今翻譯

        翻譯法一直以來是強化閱讀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高中生的中文水平遠遠超過他們的英文水平。教師發現,當講到Module 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一課時,學生能夠迅速運用凝練的古漢語翻譯課文中出現的句子,如Man is born good(人之初,性本善),All human beings are equal(眾生平等),Treat others in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eople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ulers(民貴君輕)等相關的耳熟能詳的古漢語。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學生學情的古詩、文言文,讓他們將其翻譯成英文,使他們在漢譯英的練習中加深對中英文的理解。這樣,在加深學生理解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進而在目的語中弘揚中國文化,為閱讀理解中構建文化和交際的理解平臺。

        三、結束語

        在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中,學生需要依據不同的文章體裁選擇恰當有效的翻譯方法,在頭腦中進行深層加工,從功能和交際角度理解譯文與原文的對等,在目的語文化的背景下思考原文所表達的核心思想。這樣,學生對原文的理解不再是對原文的忠實程度,而是譯文目的預期的實現程度。而在閱讀訓練中,加強中英雙語的語言功底,能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第4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文

            [論文摘 要] 闡釋了功能翻譯理論和文學翻譯的內容與特點,分別探討了文學翻譯中文本規約、忠誠理論和語義及交際翻譯策略的體現,提出了功能理論對文學翻譯也具有一定適用度的觀點。 

            1、引言 

            翻譯研究中的功能途徑起源于功能語言理論,受到弗斯(J.Firth)和韓禮德 (M. Halliday)等人的功能語言學和海姆斯 (D.Hymes)的交際能力論學說的影響。當前,從功能角度研究翻譯,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類(張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國學者為主從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及語用學為基礎的語篇分析學角度入手,用較固定的框架研究語篇功能;后者則是以德國學者為主,從賴斯(K.Reiss)的文本類型學、弗米爾(H.Vermeer)的目的論和諾德(C.Nord)的功能加忠誠理論入手,強調譯文在目標語境中的功能及依據不同語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文學文本用形象的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反映深邃的歷史和浩瀚的社會現實,讓讀者從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從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學翻譯則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則是國內外學者爭論的焦點。國內部分學者研究認為功能派適用于文學翻譯。如陳剛和胡維佳(2004)從功能派角度比較了《紅樓夢》中詠蟹詩的兩譯本;文軍、高曉鷹(2003)運用功能理論來闡釋了文學翻譯批評理念;吳南松(2003)、王小鳳(2004)分別探討了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適用性。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譯理論同樣適用于文學翻譯。呂鳳儀、何慶機(2009)則從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論和功能文本類型學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論不適合于文學翻譯。本文嘗試從文學翻譯實例出發,分析功能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的適用度,探討其是否適用于文學翻譯。 

            2、理論源流與特點 

            2.1 功能翻譯理論內容與要點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是指以“側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視角,研究翻譯的各種理論(Nord,2001)。其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弗美爾、賴斯和曼特瑞(J. Manttari)為代表,分別提出了目的論、文本功能類型學和翻譯行為理論;第二階段核心人物為諾德,提出了功能翻譯類型學和忠誠原則。第二階段中霍恩比(M. Hornby)、霍尼(H. Honig)、庫斯摩爾(P. Kussmaul)和阿曼(M. Ammann)等也推動了該理論的發展。 

            2.2 文學翻譯內容與主要特點 

            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等類型。各類型文學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體特征。在翻譯時,不僅要譯出原文的意義,更要譯出其中的感情和韻味,譯文語言應該形象、生動、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韻律感等,給人以啟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說、散文、詩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繪,使人產生敬仰、喜愛、感動或憎恨、討厭之情,從而突出意義,產生意境。詩歌的意境產生有多種因素----講究節奏、韻腳,講究用詞、句式,要有形象。翻譯詩歌時要反映出這些特點,要求譯文高度真實,否則便難以傳達原詩的新鮮和氣勢。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看,文學文本是“創造性作品”,屬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發送者地位顯著,傳遞信息的形式特別,語言具有美學特點。文學文本的語言具有審美的特點,文本側重形式,譯文的目的在于表現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Munday 2001)。 

            3、功能理論與文學翻譯例析 

            3.1 文本類型學與文學翻譯 

            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是功能翻譯基礎理論之一。按其觀點,語言文本類型理論可幫助譯者確定特定翻譯目的所需的合適的對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賴斯認為文學文本屬表情型,應采用仿效、忠實原作者的翻譯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滿詩意的語言內表現出了對時光消失的感嘆和無奈,字里行間流露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憂傷情緒。本文選用張培基教授(譯A)與張夢井教授(譯B)的譯文進行分析,試圖說明文本規約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例1. 標題:“匆匆” 

            譯A:The Transient Days 

            譯B: Days gone by 

            “transient” 內涵為“暫短的,轉瞬即逝的” 而“go by” 為“逝去,過去” 。“匆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而感到無奈,作標題使用,透出一股文學語言的美感。譯A中“transient” 與文中主題意義相符,表達出對短暫的無奈;而譯B 中的“go by”體現出的是“時間在逝去”,還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體現出作者想表達的“短暫,快”。從譯文對比看,由于對原文詞義的把握差異,譯B的措辭未能表現出表情型文本“審美”的語言特點,所表達的情感不如譯A;從翻譯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實原作者”,語義產生了偏差。下文再舉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譯A: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譯B: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but the in my hands are becoming numbered. 

            譯A中“wear away”表達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種形象化的翻譯,吻合原文中的“漸漸”二字;而譯B的“numbered”表示“時日無多”,用于此有點牽強,作者寫此文時年僅二三十歲,用“時日無多”來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漸漸”一詞的意味。因此,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從文本規約考慮應注重其語言的感染力與藝術性,從詞義上再現原作情感,體現出其“審美的”語言特點。 

            3.2 功能加忠誠與文學翻譯 

            功能加忠誠理論的核心為“翻譯綱要、原文分析及對翻譯問題的分類”(張美芳2005)。“翻譯綱要”指翻譯委托人對翻譯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譯綱要含有譯文的預期功能、讀者、傳播媒介、出版時間和地點等。原文分析為譯者提供決定依據:1)翻譯任務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與譯文功能相關,3)采用何種翻譯策略。翻譯問題主要為語用、文化、語言和文本方面的問題,處理時應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譯問題的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措施,但在整個過程中,翻譯功能始終是考慮的焦點(諾德2001)。 

            3.3 翻譯策略與文學翻譯 

            紐馬克(P. Newmark)是英國翻譯界元老,其特別鐘情于德國功能語言學家卡爾.布勒的語言功能“工具論模式”,提出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也是根據語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譯策略。語義翻譯的目的在于解讀原作者的思想過程,強調譯文的信息型,交際翻譯旨在解讀原作者的意圖,注重譯文的效果性。在文學翻譯中時常面臨“直譯/意譯”、“歸化/異化”這樣的兩難,從功能角度入手,考慮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則可避免生硬的“兩分法”。 

            4、結語 

            綜上所述,功能翻譯理論不僅在應用翻譯領域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也能夠解釋文學翻譯中出現特定問題。不可否認,文學翻譯具有復雜性,其翻譯策略具有多重考慮,功能理論的規定性研究方法和分類有時難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釋復雜的文學翻譯現象,但功能理論的出現為文學翻譯提供了一條途徑,其對文學翻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適用度。 

            參考文獻: 

            [1]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何慶機. 國內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述評[J].上海翻譯,2007(4):16-20. 

            [4]呂鳳儀,何慶機.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對文學翻譯適用性的學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9(3):471-474. 

        第5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氣象科技 關聯理論 最佳關聯 語境效果

        一、引言

        近年來,氣候災害事件的頻繁發生,需要世界各國及時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氣象信息,攜手應對氣象災害。然而在科技翻譯研究中,國內外學者多從功能理論、目的論等角度展開研究,很少運用關聯理論探討氣象科技論文翻譯。趙彥春曾指出:“關聯理論不是翻譯理論,但可以有效地解釋翻譯活動,指導翻譯活動,奠定翻譯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基礎”(趙彥春,1999:276)。

        二、讓中國氣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進西方先進的氣象科技時,我們也要讓中國的氣象科技“走出去”。氣象科技論文作為學術研究與信息傳播的載體,在科技合作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氣象論文英譯的需求日益突出。

        氣象科技論文是科技文獻的一種,用以“陳述地球大氣圈、氣象科技領域所發生或出現的事情,描述其特點、規律、過程等,能有效記錄大氣科學和氣象科技界的動態”(壽邵文,姚永紅,2008:178),具有專業性、客觀性、科學性和準確性等特點。本文的研究案例――《邊界層參數化方案對邊界層熱力和動力結構特征影響的比較》是典型的氣象科技論文,具有代表性。

        在漢語中,由動詞構成的動核結構是句子在語義平面上的結構。一個動核結構體現著一個事件或一個命題。因為氣象科技漢語描述的主體是從事研究、分析和觀測的研究者或設備,而客體往往是客觀的事物、自然現象、觀測的過程或實驗結果,所以在客觀描述氣象研究內容時,氣象科技漢語注重功能和意義,多用主動句,大量使用含動核結構的簡單句或分句描述邏輯事理。

        三、關聯理論與翻譯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關交際與認知的關聯理論,在中西認知語用學領域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他們認為,“交際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過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將關聯理論運用于翻譯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是與大腦機制密切聯系的推理過程”(Gutt,2004:107)。為了實現原語作者與譯語讀者之間的最佳交際,譯者在處理作者要傳遞的信息意圖時,要作出最佳語境假設,以尋求信息的關聯,然后再根據關聯度進行推理,取得最大語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圖與讀者的心理期待達到最佳關聯。氣象科技論文屬于信息文本,以傳播氣象科技信息為主。本質上講,氣象科技翻譯可視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際活動,譯者不僅要將原語作者的信息意圖推理出來,還要將此信息意圖展現給譯語讀者。

        四、關聯理論指導下的氣象英譯

        氣象科技論文英譯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準確地傳達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關聯理論指導下,為了滿足讀者的心理期待,譯者要準確分析原語邏輯關系,合理調整語序和劃分意群,靈活采用順譯法、倒譯法、合譯法及轉譯法等翻譯策略。下面從關聯理論角度,列舉幾個典型案例來研究氣象科技論文中句子的英譯。

        (一)順譯法

        氣象科技漢語中的句子較為簡單,句子間邏輯關系比較獨立。作者與讀者的認知語境雖有差別,但也存在共性。依據關聯理論,為了再現原語語境,可以采用順譯法,即按照漢語原句的語序進行翻譯。句與句之間的簡單對應必然不會對讀者的推理過程產生阻礙。但有一點不同,為了準確描述客觀規律,英語句子偏長,結構復雜,常常采用各種從句。

        案例1:原文:YSU邊界層參數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進版本,次網格尺度擾動通量(w′c′)與平均量(C:u,v,θ,q)的關系為

        (二)倒譯法

        關聯理論認為,翻譯不能單純地根據字面意思進行翻譯,而是要準確推測原文的深層次語義,把握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意圖及最佳關聯。在描述一些氣象定義或實驗過程時,氣象科技漢語通常先敘述方法后呈現結果,而英語則先結果后方法。所以,為了準確傳遞作者的信息意圖,給讀者提供最大的語境效果,常采用倒譯法,根據譯文讀者的語境表達習慣,將內容忠實、規范地表達出來。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過改變邊界層參數化方案進行多組試驗②,評估③該模式對美國北部森林地區邊界層結構的模擬能力,同時比較④五種不同邊界層參數化方案模擬得出的邊界層熱力和動力結構。

        譯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configurations.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個氣象實驗過程,采用動核結構,分句較多,如果順著翻譯,譯文將生硬難懂。根據關聯理論,可以采用倒譯法。將“結果”譯成“目的”并置前,將中文動核結構譯成非謂語動詞結構,即“to assess...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動漢語分句整合為含有一個主謂結構的被動英語長句,描述“方法”。這樣句子結構嚴謹,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實現了原文與譯文的最佳關聯,準確清晰地將作者的信息意圖傳遞給讀者。

        (三)合譯法及轉譯法

        在關聯理論框架下,翻譯不僅要把握原語語義,還要考慮譯入語的邏輯表達習慣,實現話語語境的最佳關聯。比如,氣象科技文獻在解釋研究原理時,往往采用表示邏輯連詞“因為……所以”、“于是”等。但英語中,有些動詞(如cause)或動詞短語(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關系。此外,漢語習慣采用不同詞語(多為形容詞)表達同一個意思,若逐一翻譯,則顯得重復嗦。在描述氣象現象時,論文大量使用動核結構,含有多個主謂結構,這跟英語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這時,為了更清晰地表達原文邏輯,實現更大的交際效果,通常采用合譯法和轉移法,將重復的表達簡單化,并靈活轉換詞性,多使用名詞化結構。

        案例3:原文:這主要是因為③太陽輻射不斷增強①,地表熱量也不斷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產生的湍流動能不斷增加④,邊界層內強的湍流混合能發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譯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layer.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依據關聯理論,采用合譯法和轉譯法,將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動詞轉換為形容詞,使信息明確。③中的連詞翻譯為動詞詞組“result in”,準確地體現了邏輯關系。同時④和⑤合譯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詞結構。這兩種譯法的巧妙結合實現了最佳關聯,為讀者提供了最大語境效果。

        四、結語

        和傳統的翻譯理論相比,關聯理論框架下的翻譯觀突破語義層面,更側重翻譯活動的認知與交際屬性,將作者的信息意圖與讀者的心理期待聯系起來,以實現最佳關聯為目的。這對以傳遞信息為目的的氣象科技論文翻譯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依據關聯理論,為了準確傳遞氣象科技論文的信息意圖,譯者應以最佳關聯原則為翻譯準則,使譯語讀者在推理過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處理努力,實現理想的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文妍,范新勇,等人.邊界層參數化方案對邊界層熱力和動力結構特征影響的比較[J].北京:地球物理學報,2014(5):1400-1414.

        [2] 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199.

        [3] 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0.

        第6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翻譯所面臨的挑戰和任務,從譯者的譯材選取和具體翻譯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譯理論研究建設兩個方面,分別提出了要堅持以民族性特征為指導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主張建立立足于中國本土文化的翻譯理論。從本國語言文化特征出發并不意味著拒絕外來翻譯策略和理論,而意味著將我國及外來優秀成果結合,使之成為中國翻譯發展的新動力。

        全球化是一種超越國界與國家主權的,在全世界范圍內所展現的溝通與聯系,交流與互動的趨勢。雖然全球化進程在經濟和市場領域中尤其明顯,但是它實際上已經影響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和社會系統、社會制度,以及價值標準,甚至是個人的日常生活等。信息與文化全球化趨勢以經濟全球化為前提和依托,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由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成。而在信息與文化全球化時代,各國各民族通過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各自的狹隘界限而走向開放和多元。

        作為國際問理解的鑰匙,翻譯是和全球化時代緊緊相連的,兩者相互作用相互推進。一方面,全球化進程無疑大大的推動和促進著翻譯的發展,為翻譯理論的提升和翻譯實踐的加強提供了有利環境和動力;而另一方面,全球化需要翻譯,只有借助于翻譯這個促進社會進步和交流的必要手段,一國的先進技術和成果才能得以被引進和介紹到國外,全球化進程才得以展開和進行。而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通過積極翻譯介紹本國文化于世界從而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時,也通過積極翻譯介紹外來文化于本國而豐富和推動了本土文化的發展,從而間接為全球化作出了貢獻。在中國,全球化又給翻譯帶來了理論上擴充深化,實踐上熟習進步的契機,甚至可能是一次和我國歷史上j次翻譯并舉的“新的翻譯”,“它無論是在規模上、范圍上,還是在質量水平和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上,都是前三次無法比擬的”(李占喜2001)。

        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翻譯,不譯則亡,在信息與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同翻譯所處的形勢值得關注。作為一種介紹媒體,它面臨著西方理論和思潮的涌人,該如何翻譯外來文化和理論成果,該采用何種翻譯理論來豐富翻譯理論及指導翻譯實踐,這都是應該思考的問題;而翻譯其本身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又面臨著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面臨著翻譯理論的全球化,面臨著普遍性和差異性的選擇處理問題。在這個全球化的特殊時代背景下。作為翻譯工作者應該有強烈的使命感,不僅在實踐中要充分發揮翻譯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橋梁溝通作用,而且面對翻譯形勢的變化,在翻譯取材和具體的翻譯策略實施上,都要立足于中國語言文化的民族性,重視民族性特征;在翻譯理論研究方面,要在積極參與理論交流,力爭為世界翻譯理論學研究做出貢獻的基礎上,極力豐富和發展中國翻澤理論,推進譯論民族性的發展。

        l從翻譯策略的采取上看

        翻譯策略一直是翻譯研究領域內的一個重要問題,不少經驗豐富的譯家和譯學研究者對譯者的作用、地位、職能以及譯者應該采取的策略等表達了自己的見解,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奈達認為,一個理想的譯者不僅必須熟悉原語和精通譯語.具備語言表達的才華和豐富的文學想象力,必須充分了解所譯題材.還必須具備“移情”本領,能體會原作者的意圖,盡力模仿原作者而不要試圖超越原作者(譚載喜。1999:237)。程永生(2001)翻譯過程視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時空的交際,交際的參與者是交際的主體,交際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譯者作為翻譯交際的中心人物,不僅涉及到與讀者或是作者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譯法,還涉及到是否與作者共專業,以及為什么樣的讀者服務的問題。

        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文化的滲透性和干擾性表現得尤其明顯,反映在譯者的翻譯策略上,是音譯還是意譯,是歸化還是異化,是保留外語說法還是譯成漢語說法等等,就都是譯者面臨的難題。而外國文化也可能形成對本國文化的干擾而對譯者造成雙語轉換的障礙。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的“混雜語”(pidgin),“洋涇浜”英語就是混雜語的一種。另外,在意識流影響下的“朦朧詩”也往往很難翻譯。而在今天,隨著全球化的逐步發展,它對語言和語言使用及演化的影響越米越受到關注。會不會有一種語言成為全球語?如果有,又會是哪一種語言?如果有這樣一個全球的語言發展趨勢,那翻譯的前景如何?在MarySnel1.Hornby的著作《翻澤研究:綜合方法》f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中,她提出了將翻澤活動置于多語和多文化交際的語境下研究的方法,還分析了近期的潮流,特別是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帶給國際交流和翻譯的影響,也討論了對翻澤者作的影響及結果。她說明到,所有全球化帶來的國際交流及文化與語言角色發展都深刻的影響到翻譯及職業譯者的工作。MarySnell—Hornby還闡述了在四種雖各不相同但現時真實存在的翻澤任務基礎上,譯者所面臨及所受到困擾的多項任務。這些任務包括翻澤南“閩際英語”(InternationalEnglish)’~成的原文.翻譯“文化混雜性文本”(1iteraryhybridtext),以及說明和對待不同類別的特別文化材料(說明手冊,廣告傳單)。就象Snell—Hornby所指的那樣,由“同際英語”寫作成的原文文本首先會給翻譯者帶來理解的問題,還可能會需要譯者對其進行編輯加:。而另一·方面,文化混雜性文本帶給譯者的又是不同的問題。GunillaAnderman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提,在翻澤此類文本時,翻譯者必須清楚明確的認識到,英語的多樣性實際上傳達了與各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或文化身份有關的信息。最近,《光明日報》從構建中西方文明通道的高度對翻澤問題進行討論,在理論層面與實踐層面提出了許多重要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如何對待外閉文化,如何吸收與借鑒外國文化的先進成分,應該成為目前翻譯研究界關注的問題。翻譯研究者應該對選擇怎樣的文本進行翻譯,在翻譯過程中應采取怎樣的文化、場等重要問題進行探索.塒目前中國翻譯界出現的“盲目引進文本”,“誤譯錯誤嚴重”等問題出現的深層原進行探究、分析,為翻譯事業的健康發展指出正確的方向。

        面對這樣的全球發展趨勢,我們更要認清翻譯者的核心作用,在翻譯取材和具體的翻譯策略采用上盡可能的傳達民族文化特色。在具體的兩種語言的對譯中,強勢和弱勢文化在選材上的不平衡表現得非常明。對現在處于相對劣勢的中國文化來說,當然不利。文化交流中澤入的數量多于澤出的數量,勢造成圍外強勢文化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而我們的文化在世界則總是無法擴大影響。由此導致我們文化的民族特性鮮為世界所知,或被模糊及誤解。要克服這種危險,在英漢翻譯選材上,對強勢文化不能盲目崇拜,什么流行就譯什么,而要有選擇的加以翻澤,不僅要考慮到讀者的要求,更要積極照顧到對民族文化的影響。我們還必須充分重視并加強譯者個人對翻譯策略的主觀操縱作用,在翻譯、引進優秀的西方文化的同時,應選優秀譯者,選取典型作品而譯,以高水平的作品展示中圖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西方讀者的興趣,增強巾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在漢英翻譯策略上,在保證史對于外圍凄者具有可讀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少用歸化的譯法,使譯文能多保留一點中國民族風味,多傳達一些漢的語文化特色。在英漢翻譯策略上,我們既不能避自己的義化現狀,瞧不起其他文化,一味的為了使自己的洋文容易被讀者接受而完全采取歸化的澤法,更不能忽視甚至蔑視中國文化的特色而全盤采用異化的譯法,不顧讀者接受能力,不加區別地都原樣照搬進來。這樣不僅會給凄者造成理解困難,也會破壞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純潔忡和特性。適度的歸化結合遁度的異化就等于翻譯的優化。畢竟,翻譯策略的選擇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在翻澤上,這種翻譯策略的主觀操控作用并不鮮見梁實秋力主澤文語言的歸化性和純潔性,極力維護傳統的語言價值觀,提倡用漢語四字格之類的現成。還有不少澤者為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與純潔性,也同樣在翻詳中充分發揮j-自己對翻澤過程和翻譯策略的主觀操控作用。

        2從翻譯理論研究和建設方面看

        翻譯是永無止境的藝術、歷發腿或歷史變革,價值標準也會發牛變更,所以翻洋也直遁歷時性,具有可變性。十九世紀末嚴復譯《天演論》時提出的所謂“雅”,指的是桐城派的先秦筆韻,而經歷了五四又時至今日,“雅”的內涵已經發展成為“最佳可讀性”。隨著歷史的發展,對譯作的品評標準也因各個歷史階段價值觀不同而演變進化。因此,我們既不能將翻譯理論看成變化不定的權宜之計,又不能將翻譯原則、翻譯標準及方法論等看成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待翻譯理論的研究中具有發展觀,要求我們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發展,用科學的語言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和信息論等學科的嶄新知識和觀點去加以審視、整理及闡發翻譯的理論問題。

        2.1翻譚理論研究

        全球化在文化理論領域里的一個重要表征就是各國、各民族文化通過世界性的交流,逐步走向開放,走向多元化,形成一種“世界文化”的新格局。它由文化的民族性因素和世界性因素結合而成,需要按照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和處理。面對全球化進程與趨勢,越來越多的翻譯學者提出了各自的中國翻譯理論建設構想和主張。

        面對全球化對譯學與義化研究提出的一系列挑戰,一些學者旗幟鮮明的提出了必須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建立起具有巾國現代特色的譯學理論和翻澤批評,翻譯評價體系,使中國翻澤學在國際對話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為世界澤學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其中,張柏然(2002)中國譯學理論思維相對于西方洋學理論思維而言,感悟性強于思辨性,生命體驗力強于邏輯分析力。因而要對一批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澤學經典進行現代性的“還原釋凄”,發掘其文化精神的內核。他由此提要把握學理論自身的身份標志,利用自身的智慧優勢,建立一種具有東方神采的“感悟翻洋哲學”,一種包含著豐富的中智慧的“文化一生命翻澤詩學”。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堅持翻譯理論研究的色會使其放棄對普遍翻澤理論的追求.從對純理論的研究上偏離,從而陷入狹隘的民族主義泥坑。還有學者認為,在具體的刪譯理論建設療法上,應該“把外國理論請進來,然后走去,與際接軌,參與國際交流,共同構建世界翻譯學”(張南峰2000)。在中同翻譯理論和純翻譯理論的分歧問題上,也有主張認為這兩個問題實際上只是一個問題的I琦個方面,即是全球化背景下澤論研究對差異性和普遍性的求。具有中同特色的刪澤理淪與具自‘普遍適用性的純翻譯理論這阿者是即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不能偏向哪一方而忽視另一方。“重視澤論的特色,并:意味蕾放棄對普遍性的追求;同樣,對純理論的偏重也不應該以對特殊性的犧牲為代價”(孫會軍、張柏然2002).

        麗全球化,中翻澤理論研究首_寬要確的足一·個盤JJ何看待的態度問題。樹立證確的態度是關鍵。全球化怕,翻澤歡迎全球化,而日.應該抓住傘球化帶米的大好發展機會促進身實踐和理淪建設與發展。全球化是必然趨勢,抵抗全球化:所謂民旌特征鼠會阻礙了翻澤理論建設的發展。在“把外圍理論請進來”的同時,還應該積極主動的走l去學習、研究和探討外理論;存學習外國先進的理淪經驗成果的同時,還愛“走去”發表自己的理論觀點,參與同際交流,積極力『J入世界翻譯理論研究。枉中閉,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和全球化進程的發展,中閏翻譯理論建設的情況和過去相比,已經有所改觀。就像王寧教授所指出的那樣,“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走出國門,自覺介入到際翻譯研究的討論葉I去.他們用英文或法文在國際權威刊物上,闡述中國學者的觀點,已經開始影響到兩方的學者了,從而使得際翻譯理論界對中國學者的脫點越來越予以重視”(杭菊2002)。

        在翻洋理論研究方面,學術發展水平的商低造成的差距,虛心向西先進理論學習,義不能過分依賴西方的翻譯理論,而要注意足干,-t傳統義化,認真的整理干¨總結學習傳統理論.吸取適合門的理論成分,確立“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羅新璋,1984:588.604),以推動和發展我們的翻譯理滄,最終形成自己理論上的民族特色和優勢,以立足界翻譯理淪研究,而不能被強勢翻潭理論同化。

        在全球化大背景F,東西方文化之問的相互交流、滲透與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吸收融合外來新文化、新理論來促進本國文化包括翻譯事業的發展。但是,東西方兩種文化迥然不同、各具特色,所以我國的翻澤理論既要走向世界,又不能以犧牲自己的特點為代價。我們既不能輕易的反對和打擊主張學習西方的學者,不能動用某個國外學者的“論斷”來試圖完全拋棄和定譯淪民族性,更不能塒堅持民族文化,試圖建立巾自己特色翻譯學的學者和在英翻譯時采用歸化翻湃的澤者打上逆世界歷史潮流或觀念陳舊等的印記。只有這樣,我們在國際上才能維護民族丈化特征,在國內才能弘揚民族文化,推進巾國翻洋理論與實踐的健康發展。

        2.2翻譯理論研究和建設方面

        在譯論建設方嘶,我們要克服兩譯論的卡H臣排斥傾向及翮澤研究的片面傾向,我們必須以我的翻譯實踐為基點,以東西各國的翻譯理論為借鑒進行譯論研究。我們應該學習國外譯學界善于借鑒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找準切人點深入進行翻譯理論研究的創新精神。我們應積極引進世界先進翻譯理論,下功夫加強漢語修養,研究漢語語言規律。在翻譯實踐中把前者化人后者,拿出我們自己足以與外國翻譯理論相抗衡的著作來。我們還應該加強對中國傳統譯論重視及研究,對國外翻譯理論分流派或分不同時期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和分析學習工作。最后力爭能讓一部部優秀譯學著作形成卓越文化代表,從而展示中國翻譯界的理論建樹。

        第7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翻譯學;翻譯理論;翻譯實踐;描寫性研究

        Abstract:Nida’sideasontranslationhavegreatinfluenceonChinesetranslationscholars.Hisrecentstatement-”Myideashavechangedsubstantially”-willsurelyhaveanegativeimpactonthedevelopmentoftranslationstudiesinChina.Thispaperaimsatanalyzing,fromthreeperspectives,thereasonsforNida’schangeofviewsontranslation.Itwillalsogiveare-evaluationofthepositionandroleoftranslationtheoriesintranslationstudies,aswellasexploretherelationoftheoryandpractice.

        Keywords:translationstudies;translationtheories;translationpractice;descriptivestudy

        一、奈達思想的轉變及對我國譯界的影響

        奈達博士是西方語言學翻譯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經過五十多年的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至今他已發表了40多部專著,250余篇論文。自八十年代初奈達的理論介紹入中國以來,到現在已經成為當代西方理論中被介紹的最早、最多、影響最大的理論。“他的功績在于:1、把信息論與符號學引進了翻譯理論,提出了‘動態對等’的翻譯標準;2、把現代語言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翻譯理論中來;3、在翻譯史上第一個把社會效益(讀者反應)原則納入翻譯標準之中。”(周儀、羅平,1999:32-33)尤其是他的動態對等理論,一舉打破中國傳統譯論中靜態分析翻譯標準的局面,提出了開放式的翻譯理論原則,為我們建立新的理論模式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國內無數翻譯理論研究者與翻譯教師對之趨之若鶩,中國翻譯界形成了“言必稱奈達的局面”。這些現象足以表明奈達在中國譯界中的地位。

        奈達本人對其理論進行了不斷修改與發展,從描寫語言學階段到交際理論階段,進而發展到社會符號學階段。對理論進行不斷的修改與深入,這是理論研究的一條必然的道路。然而仔細分析我們即可看出,奈達最根本的變化還是在對待翻譯學的態度上。1964年奈達在其著作“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中旗幟鮮明地打出了翻譯科學的旗號;在1974年,《翻譯理論與實踐》中認為“翻譯遠遠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譯說到底是一門藝術”;1991年“翻譯的可能與不可能”一文中說道,“我們不應把翻譯變成一門科學……大多數成就顯著、富于創造精神的翻譯家很少用得著、或者根本用不著翻譯理論……”。在“與奈達的一次翻譯筆談”(見張經浩,《中國翻譯》2000年第5期,以下簡稱《筆談》中,奈達正式宣布“我的觀點已發生根本變化”(“Myideashavechangedsubstantially”)。從最初首先提出翻譯科學到完全放棄翻譯科學,可謂是一個根本上的變化。鑒于奈達在中國譯界乃至世界翻譯界所擁有的巨大影響力,他的思想轉變對譯學理論者至少會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時給我們正在積極興建的翻譯學科構成一次不小的沖擊。

        在這種情況下,對奈達的思想轉變作以詳細的分析,找出造成奈達本人放棄理論及翻譯科學的原因迫在眉睫,否則我們的翻譯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工作就等于后院著火,自己亂了陣腳。本來這樣一項工作應由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來做,不過筆者迫不及待要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期望能澄清當前的一些模糊認識,還懇請譯界各位前輩批評指正。

        二、奈達思想轉變的原因

        1.對翻譯理論作用的認識偏差

        在《筆談》中,奈達屢次提及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如,“各色各樣的語際交流理論很少為大部分優秀的口、筆譯專業工作者所使用”、“很難運用一般原理解決具體問題”等。似乎在他看來,翻譯理論一提出就應馬上可以用于指導實踐(還有許多學者也持有類似的觀點,認為翻譯理論與實踐之間有脫節現象,進而否定翻譯理論的意義)。從一般哲學角度看,理論來源于實踐,上述說法沒有什么錯誤。但不要忘記翻譯活動本身的特殊性質。我們目前所說的翻譯理論(或是純理論)是通過對翻譯實踐活動經驗的總結而提煉出來的,主要用來檢驗翻譯作品、檢查翻譯活動的效果,而并非像奈達認為的那樣,直接用來指導翻譯實踐。

        為進一步說明這一點,我們首先借助霍姆斯的譯學理論來具體分析一下。在霍姆斯的譯學構想中,翻譯學被分為三大分支:描寫翻譯研究、翻譯理論和應用翻譯研究。他認為,“翻譯理論研究分支主要是利用描寫翻譯研究的成果,加上相關學科的理論,建立用于解釋和預測翻譯過程和翻譯產品的原則理論及模式”。(張美芳,2000)在他看來,理論是用來“解釋和預測翻譯過程和翻譯產品的”。西文翻譯理論家圖瑞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翻譯學術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釋現象,而不是改造世界”。(陳德鴻、張南峰,2000:126)這里所說的“改造世界”顯然指的是指導翻譯實踐活動。

        由此可以看出,奈達的“翻譯理論無用論”關鍵在于他并未能真正把翻譯理論與指導翻譯實踐的應用理論分離開來,把翻譯理論的作用等同于應用理論的作用。說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反問一句,難道所有的“一般原理”都要用來解決“具體問題”嗎?眾所周知,當今自然科學的基礎是數學,但數學中也有理論數學和應用數學之分,其中理論數學是應用數學的基礎,但對具體的實踐活動就無直接的指導作用,不能用來解決“具體問題”,它卻是數學科學的基礎,不可或缺。自然科學尚且如此,作為一門“人文科學”(楊自儉,2000)的翻譯學更是如此。

        另外,“奈達在闡述自己提出的新觀點時,較少涉及具體的翻譯技巧問題,而較多的涉及翻譯中的語言學、風格學和修辭學問題。他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從比較廣泛的范圍內對翻譯的普遍原理作進一步的探索”。(譚載喜,1991:79)奈達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角度進行的,探討的是普遍原理,那么不可避免地會忽略在微觀層面上對具體技巧的研究與探討,得出的理論也就遠離實踐。因此他現在過多的強調理論對實踐的直接指導作用

        似乎是有悖于他的初衷的。

        2.屢次強調單一的翻譯準則

        奈達最初的研究認為,翻譯研究應“采用描寫性而不是規范性方法”(譚載喜,1983:51)。通過描寫得出的原則本身就應是開放性的。而非規范性。但在《筆談中,奈達卻一再認為別人所說的準則都是規范性的,如他說“……大多數專業譯者屢屢違反理論家們定下的許多規矩……”、“……非嚴格遵守不可的規矩。”顯然這與他最初設定的翻譯準則在性質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翻譯標準本身的描寫性質也注定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描寫現象范圍的限制,用描寫方法總結出的理論或標準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奈達描寫的現象主要集中于《圣經》翻譯文本,而《圣經》是用來教育和感化人的,有其特定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翻譯注重的是聽眾或讀者的接受情況,追求交際的效果,所遵循的原則是“功能對等”或“交際理論”。為達到這一目的,適當調節或改變形式是符合其原則的。如在沒有雪的語言里,人們可能不理解白如雪是什么意思,那么換成白如霜或白鷺毛等保持交際功能未嘗不可。(譚載喜,1991:273)但若換成科技文章或醫學文章,再去依照交際原則進行轉換肯定是行不通的。這也就說明任何準則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尋求“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本身就是不現實的,是錯誤的。對這一目標所作的任何努力也都是徒勞的。

        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認識到追求唯一的萬能的標準是不現實的,因此提出了“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辜正坤),“翻譯不確定性理論”(奎因,參見郭建中,2000:90-98)。楊曉榮教授主張的“條件論”就是通過對翻譯標準不定性研究而得出的結論。她認為在不同的條件下對文章翻譯標準的要求也應有所不同,每一條標準都應有其適用和不適用的情況。目前還有一些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各說各的理,互不相讓。其實如果將各自所研究的范圍明確限定,許多爭論就會不攻自破。

        3.過多強調和依賴語言學的作用

        《筆談》中他講道,“要想翻譯好就得多學語言學,其實不然。”首先筆者不清楚奈達先生說的“翻譯好”指的是“翻譯理論好”還是“翻譯實踐好”。不過不管是指哪一種,我們都要首先認識到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單憑語言學知識去搞翻譯研究是不行的。“我國一位有識之士明確指出,從語言學角度來研究翻譯理論已經使翻譯理論的研究走進了死胡同,因為翻譯與語言除有密切關系的一方面,還有毫無關系的一面,翻譯中的非語言因素是大量的、普遍的。翻譯過程決不是單純的語言活動,語言學理論難以駕馭翻譯的全過程,因而不可能把翻譯理論建立在純語言學的基礎之上。”(郭建中,2000:107)奈達從描寫語言學研究轉到交際理論,再到社會符號學研究這一過程充分表明他本人也是意識到了語言學角度研究翻譯的局限性,所以變換了研究的角度。但在《筆談》中他仍認為其他人從事翻譯理論研究非常依賴于語言學知識。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當前提出的闡釋學、目的論、結構主義及多元系統論等都從不同角度對翻譯現象做出了較為科學、客觀地分析。這足以證明人們研究翻譯理論不僅僅是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的。

        三、重新認識翻譯理論

        1.正確認識翻譯學的結構框架及翻譯理論在其中的位置

        眾多研究翻譯學的學者幾乎都談過對其框架結構的構想。如譚載喜提出的翻譯學結構包括“普通翻譯學”、“特殊翻譯學”和“應用翻譯學”三個部分;金堤提出的翻譯學分為翻譯學基礎理論、翻譯學本體理論、翻譯學專項研究和翻譯技巧研究;楊自儉主張的翻譯學包含翻譯工程、翻譯藝術和翻譯學;劉宓慶的譯學構想框架中分為“內部系統”和“外部系統”兩部分。范守義認為翻譯學可由“基本理論”、“應用技巧”和“多視角研究”構成。威爾斯提出譯學應由“普通翻譯學、涉及兩種具體語言的描寫翻譯學和涉及兩種具體語言的應用翻譯學”構成。(譚載喜,1991:283)再加上霍姆斯的“描寫翻譯研究、翻譯理論和應用翻譯理論”,我們可以看出,這幾位學者在構想譯學框架時,雖然用的術語不一致,但無一例外地將理論與應用部分劃分開來。在他們看來,理論是整個結構的核心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遠離實踐部分;而具體指導實踐活動的屬于應用部分(或是應用翻譯學、翻譯工程、外部系統、應用技巧、應用翻譯理論)。楊自儉(2000)說過,“學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理論與應用部分界限清楚、自成體系,并能為其他學科提供理論和方法。”我們當前的問題就是理論與應用界限模糊,常常有人將理論與應用混淆起來,看不到理論的作用,進而引出“理論無用論”的說法。當前我們的理論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理論研究還遠遠不夠,理論的抽象概括還差得很多。霍姆斯也說過,“翻譯研究各分支之間缺少一個清晰的界線是阻礙這一領域研究發展的主要障礙”。(Weissbrod,1998)楊自儉(2000)說,“理論核心抽象度高,獨立性強,是學科取得獨立地位的標志”。為早日建成翻譯學,我們還必須大力加強這方面的描寫與研究。

        2.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為形象說明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我們先畫一個簡圖:

        翻譯實踐部分

        應用翻

        譯理論

        第8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關聯理論、漢英新聞標題翻譯、最佳關聯性

        翻譯活動是譯者在原語認知語境和目的語認知語境之間尋求最佳關聯性的過程。所謂翻譯的最佳關聯性即譯者期望譯文接受者在推導原語意圖和理解譯文時“能以最小的努力取得足夠的語境效果。筆者認為,最佳關聯性也是翻譯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境界,理應作為新聞翻譯實踐和研究的指導原則。

        1.關聯理論概述

        關聯翻譯理論是由E.A.Gutt (1991)在其博士論文《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中以認知心理學和關聯理論為基礎而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它源于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 (1986,1995)在《關聯: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的關聯理論。兩位對一般的語言交際推理模式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補充,認為人們在語言交際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關聯理論認為,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期待產生一個最佳關聯性,即聽話者在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這就是關聯理論的關聯原則。在關聯原則之下,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Sperber & Wilson, 1986:158, 譯文引自何自然,冉永平,1998)。

        而Gutt在其博士論文中將關聯理論跟翻譯結合在一起研究,提出關聯翻譯論,這個理論“集合可以刷新人們對翻譯的認識”(趙彥春:273)。關聯翻譯理論把翻譯看作一個涉及大腦機制的推理過程,它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Gutt認為“譯文應該是同原文釋義相似(interpretively resembling)的接受與語段(Gutt, 1991:100, 翻譯引自林克難,1994)。最佳關聯性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譯者的責任不僅僅翻譯意思,更重要的是翻譯作者的意圖(翁林穎:117)。關聯理論強大的解釋力以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可以準確有效地指導翻譯實踐。

        2.關聯理論與漢英新聞標題翻譯

        2.1 中英文標題的差異

        從詞匯上看,中文標題喜歡用動詞,英文標題偏愛名詞。相同點是兩者都喜歡用縮略語、小詞及大眾化用詞和時髦用語。

        從語法來看,英文標題多用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和一般將來時,時態標志明顯。漢語中沒有非謂語動詞,但可以用偏正結構發揮其功能。漢語標題也有省略,可以省略主語,但英語不行。

        從修辭來看,英漢標題風格各異。漢語標題更重文采,講究對仗和押韻;英文標題則顯得質樸和平淡,重在鋪陳事實。

        2.2 從關聯翻譯論解讀漢語新聞標題的英譯

        上述差異正是理解新聞標題的關鍵,也是新聞標題的難點和切入點。下面,筆者通過結合翻譯實踐中的實例,來解讀漢語新聞標題翻譯的原則和有效手段。

        2.2.1 直譯

        如果漢語新聞標題的意思簡單/直接/清晰,直接翻譯成英文后不會產生歧義,并且能被讀者接受,則采用直譯法。

        例1:愛爾蘭前衛導演打造中國式喜劇

        An Avand Garde Irish Director Put a Chinese Comedy on Stage

        例2:去世對中國的挑戰

        Kim’s Passing Poses Challenges for China

        這兩個例子均采用了直譯法,因為這兩個漢語標題都是簡單的陳述句,旨在完整表達一個事件的事實,被翻譯成英文后也不難理解。所以當漢語標題是單一直接的句子,而且新聞事件的本身即具備足夠的吸引效力時,采用直譯法完全可以達到很好的翻譯效果。

        2.2.2 意譯

        漢語傾向于在表層意思的背后給讀者以深層感悟的留白,力求獨樹一幟,漢語新聞標題常采用修辭手段如擬人,雙關等,這樣與本國文化相關聯的標題,翻譯時最好采用意譯法,化隱晦為明示,益于讀者理解。

        例3:澳新護照承認第三性別

        Australian passports will now have three gender options―male, female and x.

        這里第三性別如果直譯成the third gender,讀者免不了會不知所云,這時就需要在翻譯時根據意思寫出完整的翻譯。

        例4:騎驢找馬:如何在職找工作

        Ask the Juggle: Job-hunting While Working Full-time

        這個標題中,作者引用了漢語中的常見的俗語“騎驢找馬”,很好地表現出了在職的工作者對自己目前的工作不滿意但不會辭職,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不想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心態。翻譯的時候,采用意譯法,用ask the juggle(請處理)以達到不錯的翻譯效果。

        2.2.3 重構標題,合理翻譯

        依據關聯理論,翻譯是一種明示-推理活動,推理包含了從交際者的明示中確定其交際意圖。在這一理論框架下,譯者可以靈活變通,進行語用調整,以類比移譯(趙彥春:282)。由于文化底蘊不同,能被讀者迅速找到最佳關聯語境的漢語新聞標題被翻譯成英文后并不容易被英語讀者理解,這時譯者就需要將漢語標題進行重構和編譯。

        例5:11年來超千名老人曾到陳塘莊街市民學校學英語――銀發英語角,真有國際味

        English Conner for the Old, showing a globalized world

        漢語標題主標題過長,對于版面有限的報刊來說,顯然不能直譯。由于主標題內容在文章中已有說明,譯者可以直接翻譯副標題。抓住主要意思之后,譯者可以編譯,old 與world 押韻,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

        例6:整容手術成美國最流行圣誕禮物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a tummy tuck

        這個漢語標題雖然清晰明了,但是直譯的話會顯得呆板無趣,于是譯者采用編譯法,在英文譯文中添加了主語I,從而拉近了與英文讀者的距離。

        2.2.4 遵循漢語原文的結構或修辭特色

        為力求形式美與意境美,譯者在翻譯漢語新聞標題時常常采用一些修辭手段,如對仗,雙關,比喻,押韻等,在最大限度忠實原作者的意圖的基礎上,使讀者在獲知新聞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譯者所提供的最佳關聯預警去理解原文的結構和含義。例如:

        例7:在美設自由貿易區 幫中國企業走出去

        Setting up a free trade area in US, Wu helps enterprises go global.

        根據文章內容,譯者添加了主語,變原來的無主對仗句為完整的句子,并保持前后字數相近,這樣在視覺效果上更加容易吸引讀者。

        3.結語

        新聞標題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被視為新聞報導的眼睛和靈魂,能夠一下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同時為讀者導讀。漢語新聞標題有著自己的特點與形式,為使譯文更好地為英語讀者所理解,譯者可以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為英語讀者創造最佳關聯語境,從而使其有相似于原文讀者的反應。(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

        參考文獻:

        [1] Gutt, 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Wilson, D. & Sperber, D. Representation and Relevanc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馮慶華. 文體翻譯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交際翻譯理論論文范文

        關鍵詞:功能翻譯 法律語言 目的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1-157-02

        一、引言

        法律語言屬于語言功能的變體范疇,作為一個邊緣學科源于法學和語言學,其目的是建立和溝通關于權利、義務、利益和責任的信息。隨著中國對外貿易不斷發展,使得中國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在依法治國道路上面臨一種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而準確、全面、及時的法律語言翻譯是完善法制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正如Susan Sarcevic所說:我們現在處于多語時代,翻譯在地方和國家法規、國際法方面都起著主要的溝通媒介作用。法律語言的翻譯作為一種特殊文本的翻譯在全世界乃至中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其在翻譯及法律研究領域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國際社會每日大量的法律文本的翻譯實踐相比,對法律翻譯的理論研究卻很滯后。語言學家和法律工作者往往只從術語和句法等微觀層次來研究法律翻譯,認為普通的翻譯理論也適用法律翻譯。實際上,作為特殊文本的法律文本翻譯有其自身的特點,需要特定翻譯理論的指導。德國學者提出的功能派翻譯理論為法律翻譯提供了新的方法。

        二、功能翻譯理論的形成發展和重要理論

        縱觀西方翻譯理論近30年來研究的發展,可謂學派林立、人才濟濟、內容豐富多彩,而以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漢斯?費米爾(Hans.J. Vermeer)等為領軍人物的西方功能翻譯理論更是獨具異彩,影響深遠。

        1.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譯標準功能分類說(Text Typology)。德國功能主義翻譯是以目的論(Skopostheory)為核心的強調文本和翻譯的功能的一種翻譯流派。德國功能翻譯理論流派的出現是以1971年凱瑟林娜?賴斯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書的出版為標志的。此書中將文本功能列為翻譯批評的一個標準,她提出翻譯應具有具體的翻譯要求(translation brief)。理想的翻譯應該在內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等幾個層面與原文建立起等值關系,即從原文、譯文兩者功能之間的關系來評價譯文。賴斯的翻譯批評模式是建立在原語文本與譯語文本的功能關系基礎上,她認為理想的翻譯應當與原文在概念性內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方面與原文對等,即她所謂的綜合性翻譯(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雖然賴斯沒有擺脫以原作為中心的等值觀,但是作為一名有經驗的譯者和翻譯培訓者,賴斯意識到實際翻譯中有些情形下,對等是不可能的或不需要的,后一種情形正是由于翻譯要求造成的。因此,翻譯批評家們不應依據原文的一些特征來判斷譯文的優劣,而應當依據譯文是否在一定的翻譯情境下實現了它的功能來判斷譯文的優劣。

        2.漢斯?費米爾(Hans.J. Vermeer)的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ie)。賴斯的學生費米爾進一步打破了等值理論的束縛,創立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論:目的論。費米爾所提出的目的論是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目的論的主要觀點如下:翻譯是一種基于原語文本的有意圖的、人際間的、部分地通過語言媒介的跨文化互動行為;翻譯有三個基本規則:目的規則(skopos rule)、連貫規則(intratextual rule or coherence rule)和忠實規則(intertextual rule or fidelity rule),其中目的規則是第一位的,其他兩個規則從屬于目的規則,忠實規則從屬于連貫規則;目的論認為翻譯過程的發起者(initiator)決定譯文的交際目的,規定翻譯要求。翻譯要求向譯者指明了需要何種類型的譯文,譯者根據翻譯要求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制作出目標文化的文本,以表達原語文化文本接受者的交際意圖;翻譯的標準應當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譯文要符合翻譯要求,翻譯要求決定譯文充分的翻譯屬于哪種形式的等值。

        3.賈斯塔?赫茲?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的翻譯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曼塔利比費米爾更進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義翻譯理論適用的領域,她避免使用翻譯這個名稱,而將翻譯的外延擴大至各種跨文化轉換。她的理論以行為理論為基礎,翻譯行為是她的核心基礎理論。她區別了“翻譯(translation)”與“翻譯行為(translational action)”兩個概念。她認為“翻譯(translation)”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它只是一種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轉換活動,它涉及原語文本的使用。而“翻譯行為( translational action)”則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涉及譯者為翻譯所做的一切,指為實現信息的跨文化跨語言轉換設計的信息傳遞過程,包括在翻譯過程中給予文化或技術上的參考意見,針對包括文本轉換在內的所有跨文化轉換形式,而重點放在翻譯過程的行為、參與者的角色和翻譯過程發生的環境三個方面。

        4.諾德的“功能加忠誠”(function plus loyalty)的翻譯觀。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第二代代表人物諾德在繼承目的論基本思想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功能加忠誠”的翻譯觀。“功能”就是使譯文在譯文語境中按預設的方式運作的因素,“忠誠”即譯者、原文作者、譯文接受者及翻譯發起者之間的人際關系。諾德的忠誠原則是指“譯者,原文本發送者,目的文本收話人和發起人之間的人際關系”,指目的文本的目的應該與原作者的意圖相容,指當發起人、目的文本接受者和原作者三方之間合法利益發生沖突時,“譯者必須協調,必要時尋求各方理解”。“忠誠原則”有助于在原語與目的語中間取得一定的平衡,并限制了譯文可能的功能范圍。

        三、功能翻譯理論在法律語言翻譯中的應用

        國外法律語言學從無到有,并作為一門學科確立以來,學者們對其翻譯方法從各個角度做出了不少論述。從功能翻譯理論發展的全過程來看,不論是賴斯、費米爾還是諾德、赫茲?曼塔利,始終貫穿著一個核心思想,即翻譯是一種文化轉換,一種交際互動,一種目的。這個互動過程當然少不了交際者的參與,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尤其是應用英語的翻譯過程中必然產生原作者、翻譯發起人、譯者、譯文讀者之間的交際互動。這種互動絕不是僅限于語言層面的“符碼轉換”過程,而是一種更高層面的文化轉換活動,關注的是原文發送者與譯文接受者之間交際情景下的互動。既如此,原作者的意圖、翻譯的要求和目的、譯文讀者對譯文的期待等等自然成為翻譯中務必考慮的要素,作為應用翻譯的組成部分,法律語言翻譯也需要功能翻譯理論及其目的論所起的重要指導作用。

        1.法律語言的文本與語言特征。作為專門用途語言,法律語言正式程度最高,其文體屬于莊重文體,注重準確性,正式性,嚴謹性,精練性和莊嚴性。從功能角度出發,法律文本可分為:規定性的文本;描寫性的但也有規定性成分的文本;純描寫的文本。我們所看到的法律、法規、合同和條約等屬規定性文本類;司法決議、判決書、答辯狀等屬描寫性加規定性文本類;而法律教科書、論文等屬純描寫性文本類。

        除了法律文本的功能性,法律語言特征還包括:詞匯特征,如在法律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專業術語;法律語言詞匯保留了大量的古英語和中古英語詞匯;法律語言詞匯在詞源上大量收錄采用了拉丁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中的法律詞匯;日常用語被賦予全新的法律意義等。句法特征,如長句是法律語言的最大特征,法律語言的句法特點是和法律語言的文體特征密切相聯的,正式的法律條規和文本中由于對中心詞的限定過多,對某一法律概念成立的條件限定很多,所以法律語言的長句居多,短句少。法律語言的文本特征和語言特征直接影響到法律語言翻譯時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的選擇。

        2.法律語言翻譯的標準和原則。法律語言翻譯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適合法律語言翻譯的原則也應該與眾不同,法律語言翻譯的特點可歸結為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必須綜合運用語言學和法學各分支學科的知識;實踐性:指法律語言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都是立法司法等法律實踐的總結;技術性:體現在固定格式、專業化和技術性語言的運用上。但是,長期以來對法律語言翻譯的標準一直是按忠實于原文的程度來衡量的。法律語言翻譯者以傳統的語言學方法為主導,主要集中在字詞面,強調譯文與原文間的“對等”。然而,法律語言翻譯并不是用譯入語中的概念和制度來替換原來的法律體系中的概念和制度的簡單過程。法律語言翻譯是法律語言的轉換,要做到譯語準確無誤地表達原語的真正含義,無論在用詞及句子結構上都必須體現法律的權威性,保證譯語的準確性,完整體現原語的翻譯目的,只有把深層的含義譯出,才能做到對原語的準確反映。概括的說,法律翻譯有以下應用性原則,包括準確性及精確性;一致性及同一性;清晰及簡練;專業化;語言規范化以及集體作業等。由此可見,在翻譯實踐中譯者的主要任務是翻譯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本,這時譯者的任務,不只是理解詞、句的意思,更要考慮在譯文當中具有的法律效力及如何實現這種法律效力。所以我們有必要以追求翻譯充分為前提,首先考慮到法律語言翻譯中法律文本的目的,為實現譯文的交際功能而選取相應的翻譯策略。

        3.基于功能翻譯理論的法律語言翻譯。根據功能翻譯的目的論,任何翻譯活動都是有目的的交際行為。法律語言翻譯也是如此,目的法則是開展法律語言翻譯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在目的論中,目的性法則是最高法則,換句話說,翻譯行為決定于翻譯目的,并由此制定翻譯要求。翻譯目的指的是譯者必須根據某個與譯文有關的原則前后一致地進行翻譯。根據功能翻譯理論的目的論,翻譯過程的至高原則是該翻譯活動的目的。在實際操作翻譯之前,譯者需要和委托人共同商榷法律翻譯活動所要達成的目的。而后,譯者通過對原文和譯文的預定功能進行分析來確定采用何種翻譯策略可以使譯文符合翻譯活動的目的,從而完成譯文在譯入語境和文化中的交際功能。

        以法律術語的翻譯為例,它是法律語言的構成要素之一,對于法律術語的理解和翻譯直接影響法律文件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法律術語的作用在于以最簡潔的詞或詞組敘述一項普遍接受的復雜的法律概念,使法律工作者能用較簡潔的語言相互交流溝通,因此詞的內在意義通常要比起外在形式復雜得多。譯者如果單就字面意義直譯,或望文生義,就無法將詞的真正含義正確完整的表達出來。在翻譯之初,譯者將盡量尋求在本國法律中與原詞對等或接近對等的專門術語。英語和漢語中的法律術語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義與效果,不可隨便改變形式。為了達到法律上的效果對等,譯者應盡量尋求在本國法律中與原詞對等或接近對等的正式用語而不是任意自創新詞,以免誤導讀者,引起歧義或解釋上的爭議。但是,在正確理解原詞在上下文中的確切意義和對等翻譯的基礎之上,功能翻譯理論的目的論和無對等的翻譯才是翻譯的關鍵。對等的概念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由于法律制度的差異,英美法中許多術語所指涉的概念、原理或規范在本國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也無對等或接近的對等語。遇到這種情況,在法律語言翻譯的目的下,譯者不妨通過對原詞涵義作正確理解后將之譯為非法律專業用語的中性詞以免發生混淆。

        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法律用語都能根據字面意義直接翻譯成目標語。如果貿然直譯原法律文本中的詞匯,而譯文表達的法律概念卻在目標法律體系中根本不存在,或者恰巧和目標法律體系的某個法律表達吻合但卻表述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則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目標法律文本讀者對譯文產生困惑和誤解。解決這類問題的出路在于認真理解原法律文本術語內在的法律含義,用目標文本中帶有相同法律含義的法律術語翻譯。

        四、結語

        傳統的翻譯屬于一種自下而上的翻譯,而功能翻譯則屬于一種自上而下的翻譯,因此功能翻譯更具有前瞻性。翻譯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復雜過程,譯文是翻譯過程中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翻譯發起者雖然很重要,但決不是唯一的因素。法律語言的翻譯應該是譯者在法律翻譯活動所要達成目的的指引之下,對這一行為過程相關的各方進行分析,權衡選擇后確定翻譯策略,而后進行翻譯形成的結果。法律翻譯策略的出發點是成功實現預期目的和文本功能,使譯語讀者能理解并且自然地接受。功能翻譯理論以目的語為視點,更注重目的語的遣詞造句習慣,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可以擺脫傳統“對等”原則的束縛,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采取多種翻譯策略,使譯文能夠達到預期目的,為法律語言的翻譯提供科學而有效的指導。

        參考文獻: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2.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Gentzler,Edwin 1993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

        4.Robert C.Berring and Edinger,Finding the law,USA:West Group,1999.

        5.賈文波.功能翻譯理論對應用翻譯的啟示[J].上海:上海翻譯,2007(2)

        6.何慶機.國內功能派翻譯理論研究述評[J].上海:上海翻譯,2007(4)

        7.劉蔚銘.語言證據范疇下的法律語言學研究[J].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1)

        8.馬紅等.功能翻譯理論與其翻譯原則和方法.外語學刊[J],2007(5)

        9.周覺知.德國功能翻譯理論述評[J].求索,2006(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国产蜜 | 亚洲AV日韩A∨在线观看 | 午夜国产免费观看 | 亚洲人成欧美中文字幕 | 综合激情五月丁香久久 | 午夜老司机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