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制定行動計劃范文

        制定行動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制定行動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制定行動計劃

        第1篇:制定行動計劃范文

        關鍵詞:多租戶軟件 動態個性化 定制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8-0004-01

        多租戶軟件是一種新型的軟件類型,他的優點就在于可以資源共享,降低個人使用軟件的成本。但是目前多租戶軟件缺乏動態個性配置和定制技術,導致用戶利用多租戶軟件減輕工作的愿望得不到滿足,這也就降低了多租戶軟件的應用意義。

        一、多租戶軟件的基本概念

        多租戶軟件是多租戶技術中的一種。租戶是指電腦或者軟件使用的一個客戶端。多租戶軟件可以使得多個客戶同時使用一套軟件或網上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其意義在于每個用戶享用軟件和網上資源的平均費用降低。動態個性化制定就是根據多租戶的個性化要求,對軟件中的個性化定制點進行相應的配置和定做。在多租戶軟件個性化定制點中,各個租戶根據自身特點的需求,要求多租戶軟件供應商進行個性化的配置和可變性的改動。

        二、多租戶軟件中動態個性化配置與定制技術的意義

        多租戶軟件的應用實質就是在一個應用實例上支持多個用戶使用相同的軟件功能。這雖然實現了資源共享和降低使用費用,但是忽略了每一個用戶的差別性。[1]不同的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對軟件的類型、功能要求不同,使用的標準也不盡相同,甚至他們是跨行業、跨國籍、跨文化的用戶群,在使用的過程中根本無法滿足每一個用戶的細致要求。如果開發出了多租戶軟件,但是無法提供正常的使用和滿足用戶的使用要求,那么軟件開發的意義將大打折扣。

        正是因為如此,多租戶軟件中動態個性化配置與定制技術才顯得如此重要,因為其可最大程度的滿足在一個應用實例支持下的多個用戶對軟件使用標準的要求,這樣才可發揮多租戶軟件開發的意義。但是在目前的理論和技術支持下還沒有這樣一套可以應對多租戶軟件中動態個性化配置與定制的技術。

        三、多租戶軟件中動態個性化配置與定制目前存在的問題

        1.租戶的個性化需求已經日益突出,租戶反映的個性需求問題涉及到軟件運行系統的各個環節和很多技術支撐點,有界面的展示和系統數據的應用,也有用戶終端的體驗效果,他們從不同的從面反應過來,很難從整體上把握這些個性需要的關聯性,由此就導致了多租戶軟件開發商無法從整體上全面的提取出改造方向,影響對軟件的進一步開發,不能滿足租戶的要求。

        2.無法掌握個性化需求背后系統各環節各層次之間的制約與依賴關系,且這也已經成為目前存在多租戶軟件開發中的最大的難題,嚴重制約了軟件開發和完善的進度。根據多租戶個性要求來制定動態的個性化設置,形成一個自動生成的程序,是研究的方向。

        3.保證單一租戶的個性化需要只要為其設定特定的參數標準就可以滿足其需求,而系統的操作步驟也是相對簡單的多。但是如何把單一用戶的個性化要求模式在不影響其他用戶需求的條件下應用到多租戶的系統程序上是一個瓶頸問題。

        四、多租戶軟件中動態個性化配置

        1.動態個性化制定的功能在發現階段系統會自動記錄客戶選擇的個性化設置,并自動尋找可以進行個性化設置的定制點。

        2.動態個性化制定的功能的優化階段,系統會自動把用戶的個性要求所在的細聽層面和關節自動提取出來,并根據這些要求之間的反應層面,自動辨別信息,自動分析他們之間的依賴和制約關系,最后根據所在環境下的具體業務規范對其制定順序進行優化。

        3.動態個性化制定的功能,在這個階段系統會在前兩步的基礎上,進行自動指定和人工干預。租戶要根據系統的提示檢查和修改在已報告的定制中出現的錯誤,同時軟件開發人員也將據此對層面上的關系和業務規則進行修改[2]。

        4.動態個性化制定的功能的第四個階段是隔離階段。在這個階段租戶的個性化要求的設置已經制定完成,系統正在對數據進行保存。同時,系統會把每個租戶在個性定制中的相同的數據和模板進行隔離,這是整個功能的最后一個環節。

        五、個性化定制的負面影響

        我們已經了解了多租戶軟件的優點和特點,其主要優點就在于可以資源共享,降低個人使用軟件的成本。多租戶軟件的使用形式是控制方通過網絡通道把用戶要使用的軟件程序給客戶,方便、快捷、安全。也不用擔心日常維修升級問題。但是個性化定制也會產生一些不安全因素。

        1.安全性不可靠。多租戶軟件使用的背景就決定了它的網絡訪問安全性的不可靠。主要表現在如果控制方的軟件程序被破壞可能連帶著各個租戶的電腦也遭受病毒的傳染。另一方面,和多個租戶訪問同一系統,如果沒有有力的系統防護措施會導致混亂。所以軟件托管方加強對整個網絡系統的安全防護措施是對各個多租戶負責的表現。

        2.應用程序的升級問題。由于軟件的升級權利沒有掌握在租戶的個人手中,所以對于軟件是否升級問題只能任憑控制方決定。[3]但是租戶人員較多,觀點不一,有的用習慣了老的版本認為不用升級,但是有的客戶老版本的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他的需要就主張升級,這就會造成租戶之間的矛盾。

        3.相互影響問題。因為用戶使用的多租戶軟件是安置在應用實例上的運行程序,所以在使用時,尤其是多數人都在使用時可能會造成軟件性能的降低甚至破壞,影響到系統中的其他用戶,所以在每個租戶中間采取隔離是安全保障之一。

        本文通過對多租戶軟件的基本概念進行了解,并闡述其產生的背景、個性化設置的要點、特點、優點,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等,對這一實用軟件系統的動態個性化配置與制定技術方面的不足之處提出解決策略的辦法,并借此希望多租戶軟件在未來會有更大程度發展,也可為更多用戶服務。

        參考文獻

        [1]李騰.云時代圖書館集成系統的構建[J].圖書館學刊2010(8)42-43

        第2篇:制定行動計劃范文

        關鍵詞: 動機和預期、參與、不確定性、投資秩序、演化

        現有主流經濟理論基本上把投資者動機和預期理解為投資者實現其效用最大化的計算過程,認為投資者能夠對自己的風險作出估算,并通過選擇不同金融產品來進行自身的風險管理,從而達到其風險與收益的最優對應。主流理論對于整個金融活動的解釋也是在這一基點上展開的。這一解釋把風險視為既定的、可計算的,投資者可以通過對風險的估算進行風險管理。可是,如果投資者實際上無法對風險作出估算,那么,又如何來理解投資者的動機和預期呢?在這樣一種無知(即無法計算風險)的狀態下,仍然以投資者的理性計算作為討論金融活動的出發點,將是缺乏理論解釋力的。

        因此,需要重新理解投資者的動機和預期。我們認為,投資者的動機和預期表明投資者對于投資形成的參與,投資者的投資其實質不在于對既定風險的一種應對,而在于投資者通過其對金融產品的選擇而參與到風險形成過程中,通過參與風險形成的決定而實現其管理風險的目標。實際上,在這一過程中,投資者選擇金融產品所形成的儲蓄-投資,代表著投資者擁有一份參與投資形成決策的權利,重要的也在于投資者保有參與風險形成的權利。無數投資者所形成的儲蓄-投資,構成決定投資形成從而風險形成的權利結構,這一權利結構就是投資秩序。投資者通過儲蓄-投資實際上參與到決定風險形態的投資秩序的形成過程中,進而構成了一個參與儲蓄-投資的無數投資者在其間互動的復雜系統。投資者是這個系統運轉的基本決定力量,投資者動機和預期決定著參與投資決策的各類投資者群體的形成及其利益特征,從而決定著金融產品的創新設計、金融機構的風格,并最終決定著投資秩序的形成與演變。

        通過投資者動機和預期,重要的是讀出投資者對于風險形成過程的參與,讀出投資者作為無數投資者中的一員對于投資秩序形成的參與。而且,只有當我們從這一角度來理解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投資者在應對自身風險時所作出的種種日常金融選擇。也就是說,從參與投資秩序形成的角度來理解投資者動機和預期,可以包容對投資者應對自身風險的理解。而如果僅僅直觀地從投資者應對其風險的方面來理解其動機和預期,則只能觀察到機械的、被動的一面,進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誤解。

        一.若干前提性討論

        1.風險與不確定性--關于理性的不同理解

        投資者的動機與預期的產生,毫無例外地是針對著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的,如果未來與現在沒有差異,就不需要有應對的準備。因而,討論到投資者的動機與預期時,就不可避免地要討論涉及到未來變化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這兩個概念。

        現有主流理論集中于討論風險的管理。金融實務中的風險管理集中于可計量的風險,發展為一套技術高度復雜的金融工程,與此相對應,圍繞風險概念所進行的理論討論也主要是技術層面上的,基本上不關注最終決定風險形成的秩序演化。這些討論雖然也關注風險的制度背景,但卻是以既定的制度為前提的,制度在這里是外生的,并不構成對風險的決定關系。這一點可以說集中體現在學者們現在已不再對風險概念與不確定性概念的區分感興趣。在實際討論中,風險和不確定性這兩個概念很大程度上是被混用的。

        如果僅僅從投資者選擇金融產品以應對自身的風險來理解,而不是從互動的角度來理解,那么,原來不可確定的變動,就變為可確定、可計算的波動了,這就是現有的風險的概念。這樣,就把決定投資收益的復雜關系,變為較為簡單的關系。由于不再討論由于行為主體的參與而構成的復雜性,因此,也就不存在與風險相區別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成為僅僅是行為主體對于風險的一種心理感受。

        現有解釋個人儲蓄行為的理論可以說典型地體現了對于風險概念的技術性含義。在儲蓄生命周期理論(包括永久收入假說)中,典型的消費者對某一年齡的消費安排多少收入,將僅取決于他的終生收入,而決不是取決于當期的收入,因為消費者將選擇一個合理的、穩定的消費率,接近他預期的一生平均消費,所以,需要儲蓄來調節當期收入與平均終生收入二者之間的波動,以達到效用最大化。依據儲蓄生命周期理論,個人能夠確定其一生收入與一生消費,儲蓄在這樣的確定性條件下調節收入和消費,從而使其一生的收入和消費不斷地保持均衡,達到效用最大化。在這里,關于投資者的理性假定是由均衡觀來具體貫徹的,投資者的理性,不僅體現在他要使自己的一生效用達到最大化,而且,追求一生效用最大化的投資者,能夠根據自己的一生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消費,儲蓄是投資者調節其收入波動、從而保證效用水平不會發生大的波動的手段。

        盡管儲蓄生命周期理論在幾十年中不斷地受到質疑,也不斷地出現修正這一理論的理論模型,如預防性儲蓄理論提出個人無法確定其收入,儲蓄不能是對臨時收入(終生收入與當期收入之間的差)的調節,而直接的是對收入波動的調節,即預期收入上升時,會減少當前儲蓄,反之則增加當前儲蓄,儲蓄額成為個人所不能確定的,而不是儲蓄生命周期理論中個人可確定自己的儲蓄額。不過,這些質疑并沒有構成對于儲蓄生命周期理論的替代,儲蓄生命周期理論的核心其實在于說明儲蓄對收入波動的應對,這與預防性儲蓄理論所強調的對于收入不確定性的防范,實質上是沒有根本區別的。預防性儲蓄理論只是把生命周期理論關于人的完全理性的假定,修正為有限理性,仍然貫穿著均衡的思想,堅持個人對于收入與消費之間均衡的可把握性,堅持個人對于自身面對的風險的可計算的理性。

        現有的解釋投資者儲蓄行為的理論,都是立基在建構論理性主義之上的。建構論理性主義是不同于演化論理性主義的,其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對人的理性加以限制,認為通過人的理性計算,可以獲得關于有效配置資源從而型構社會經濟制度所需的全部信息,因而社會制度是設計的產物。演化論理性主義則明確指出理性的限度,決定風險形成的投資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即秩序形成過程,是不確定的,是人的理性所不及的。秩序是參與的結果,而不是設計的結果。

        建構論理性主義不注重個體的差異, 并把復雜分解為簡單。"人的行為如同遵從一定運動數學定律的機械系統中的元素一樣,是規則的,可預見的。如果起始條件和環境是已知的、是可測量的,那么就可確信,環境之中的個體行為就猶如氣體中的分子一樣,其行為是確定論。"( 克勞斯.邁因策爾,第322頁 )傳統的解釋框架實際上假定,投資者與其所面對的問題之間的關系是簡單的,投資者對于自身所面臨的不確定的應對,并不會引起投資者置身其中的社會關系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在這樣的假定下,投資者所面對著的世界與人自身,相互之間實際上是分離的、相互獨立的,這種分離決定著投資者所采取的行為,可以只是對他所面對的問題的一種應對,而不會使他所面對的問題發生任何的改變。這種分離意味著投資者之間也是相互獨立、相互分離的,不存在由于投資者之間多維的互動而影響和改變投資者所面對的外部環境。于是,復雜關系成為簡單的關系。

        關鍵在于,投資者實際上無法在確定自己一生的效用從而收入與消費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儲蓄來調節圍繞這一確定水平的波動,即進行風險管理。投資者之所以實際上無法對風險作出估算,最為根本的在于投資者所進行的風險管理本身是影響風險形成的要素,投資者通過風險管理實際上參與到其所面對的風險的形成和演變之中,因此,風險實際上是通過無數投資者之間互動而形成的,處于動態演變之中。

        在這里,投資者是理性不及的。如果接受這一點的話,那么投資者的投資對于投資者的風險管理的意義,就需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了 。投資者投資的有意義在于,投資者通過其投資,實際上是參與到金融系統從而金融秩序的選擇中,而正是金融系統和金融秩序的選擇與再選擇,影響并決定著風險的形成和風險的水平。因此,對于投資者的投資、投資者金融風險管理的討論,必須放到投資者與整個金融系統的互動中,才能夠說清楚。正是金融系統和金融秩序的不斷演變,導致并決定著個體所承受的風險。

        風險是投資者所承受的投資收益的波動;而不確定性則是決定著風險形態及其水平的金融系統與金融秩序的不斷演變。當然,不確定性總是要通過個體所承受的風險表現出來,也就總是要由個體來承受,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認為不存在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區分。而且,對于個體來說,他只是認識到他自身所承受到的風險的影響,他并不需要從自身所承受的風險而意識到整個金融系統和金融秩序的變化。但是,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區分是實質上存在的。

        簡單的、無差異的假定,是以存在著先定的效率標準為前提的。可是,實際上不同的投資者有著不同的意愿,帶著不同的目的進行投資者。因此,重要的是投資者在投資決策形成中的位置,而不是某種先定的效率。布坎南說,"經濟,如果恰當地理解的話,既沒有目的(purpose)、 功能(function),也沒有意圖(intent)。經濟是被一個結構、一組規則和制度規定的,這些規則和制度約束著人們在一個類似于游戲的互動的相互連接鏈中的選擇。"(Buchanan, 1991,第27-28頁)

        既然經濟在總體上是無目的的,由各投資者所參與的經濟其走向也是不可確定的、非決定的,是創造的,那么,傳統儲蓄理論所描述的儲蓄對于投資者追求其合乎意愿生活的作用就是有限定的,儲蓄在這里所要體現的人的理性是受到限制的,投資者所參與的社會經濟這個復雜系統,是投資者的理性所不能及的。這一系統的整體走向是隨時變化的,它必定隨這一系統中每一個體之間的互動而不斷形成,因而并不存在一個確定的可認知的情形。所以,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人自身應對外部問題的理性計算過程,更大程度上是投資者們之間相互協調從而形成并不斷演化秩序的互動過程。這樣的過程構成了一個復雜系統,在這個系統里,每個投資者的行為,實際上最終都將傳導到整個系統,并對原來的系統發生影響。在這里理性的計算是有限度的。理性,應該被理解人將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積極參與,而不能被理解為在可計量基礎上對自身所面對的不確定的把握。"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采用'經濟人假定'的目的,很大程度是為了比較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而不是為了'科學地'解釋(作出預測)各經濟主體的行為。"(Buchanan,1987,第52頁)

        投資者處于社會經濟復雜系統之中,其目標和意愿是受到其所參與的系統中所有成員的互動的約束,這一系統及其成員互動所形成的走向,是他理性所不可及的,他的理性體現在他參與到這一系統中成員的互動中。

        2.選擇與參與

        這里所進行的討論,是圍繞著秩序的形成與演化問題而展開的。這樣的問題既寓于行為主體的日常選擇之中,又不同于行為主體的日常選擇。因此,如何展開秩序問題的討論,秩序問題的討論與日常選擇問題是否能夠相容?如果能夠相容的話,又如何相融合?

        新古典理論對于各類行為主體選擇行為所作的討論,是以制度規則的既定為前提的,市場作為制度在其理論中是作為一個場所、一種機制而出現的,在市場這么一個既定的設置下,各類行為主體展開交易,行為主體的交易與市場這一制度設置本身的變化之間,并不發生關系。在分離制度選擇與日常選擇的情況下,一方面制度演進被分離,另一方面對于個人的假定則變得機械、呆板。新古典經濟學依靠了一種選擇理論,在這種理論中,經濟當事人不能自由地選擇目的,對他們來說,目的是以無差異曲線的形式'給定的'。"(米塞斯,前言)

        當然,在經濟理論史上,有許多的經濟學家力求把日常選擇行為與制度選擇融合起來討論。古典政治經濟學、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可以說是兩個最為重要的淵源,但這些理論資源在發展中往往被抽掉了其關注制度討論的一塊。可以說,把日常經濟選擇與制度選擇融合起來的討論,并沒有真正發展為成熟的框架體系。

        在制度選擇的討論沒有獲得實質性的情況下,布坎南的立憲經濟學試圖專注于制度選擇層面的討論,希望通過這樣的努力使制度演變的研究得到一個深入的發展。布坎南把人的選擇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市場中的私人選擇,一是對于公共物品的選擇,這兩個選擇屬于執行層面的選擇;還有一項是對于制度規則的選擇,這屬于立憲層面的選擇。因此,布坎南區分了執行層面與立憲層面的選擇,并且把這兩個層面的選擇看作是相互分離的。布坎南的立憲經濟學聲稱專門研究對于制度這一立憲層面的選擇。

        但這樣的努力似乎并沒有取得成功。立憲經濟學在幾十年里仍然停留在泛泛的討論中,并沒有更為深入的展開。看來,我們還得堅持,人的選擇只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并不能把人的選擇分為可以相互分離的不同層次。人們在日常的選擇中,必定進行了對于制度的選擇,而我們也必須從日常選擇出發,決不能脫離日常選擇來討論制度選擇。如果說秩序不是刻意設計的結果,那么,它必定是在人們無意識的日常選擇中生成并演化的。實際上投資者在進行金融產品的選擇時,一般地也不會意識到他在參與著秩序的形成與演化。這就是秩序的自生自發,秩序的不可設計。

        3.動機與群體

        心理學關于人類動機的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的心理動力和方向的機制是由于存在著為滿足需求、緩解焦慮的內部驅力(drive), 這種來源于生物本能和后天習得的驅力,推動著人們從事各種行為。這些動機理論著重解釋了外顯行為與內部需求之間的心理動力關系和心理過程。近年來有關認知(cognition) 研究的進展揭示了知覺、預期、歸因等心理過程在動機構成中的重要作用,說明了動機結構的復雜性,對我們理解人類選擇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很有助益。然而,當我們需要借助心理學有關動機的理論深入認識投資者動機的時候,上述理論的解釋力均顯不足。

        從直觀上看,投資者的動機和預期源自人們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占有財富的需求、預防風險的需求等需求的推動,其特性與其他人類行為的基本動機,例如莫瑞提出的20種基本需求,佛洛姆提出的5種基本需求以及馬斯洛提出的具有層級特征的基本需求與元需求等心理學家提出的動機并無本質區別。可是,當我們站在投資者參與投資秩序形成的視角時,使用現有的動機理論對投資者動機進行一般的描述和解釋就不能夠把握它的本質特征,通過將投資者動機解析為生存性動機(例如用于日常生活必需物品的采買、未來生活的保障)、社會性動機(例如用于社會交往、實現社會責任的準備)、精神性動機(例如獲得成就感、社會地位象征)來認識投資者動機的特質,就顯得停留在直觀的層面上。因此,我們需要進入經濟心理學這一社會心理學的特殊分支的領域對投資者動機作出新的角度的分析。

        由于投資包含了與社會中他人聯系的內容,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不會反對將投資者動機理解為具有某種社會屬性的動機。然而,僅僅將人與人的交往,特別是面對面(face-to-face)的、投資者可以直接感知的社會交往納入投資者動機研究的視角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這樣的視角忽視了投資者通過參與金融活動與社會上更多的人實際上構成的間接交往(indirect communication)以及由這種間接交往而獲得的社會、經濟、文化、心理資源。從投資者參與的視角來看,投資者動機不僅僅具有社會性動機(social motivation)成分,也具有社會(后)的動機(societed motivation)成分。前者是指應對社會經濟生活需求引發的投資動機,后者指投資者與整個社會的潛在聯系。這個字面上的分別似乎是極其微小的,但確是不可忽視的。可以借鑒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對投資者與投資秩序之間的互動作更進一步的理解。符號互動理論強調社會生活的相對開放性、社會結構的不穩定性以及主觀解釋的重要性,將宏觀社會結構和社會中的個體行為溝通起來,將社會結構看作是許多的個人理解與行動的結果,將社會過程看作是主觀意義賦予客體并作出反應的過程,它力圖通過對互動過程的分析來理解人類行為,從而了解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個體,個體又如何作用于社會,以及這個相互決定的過程如何發生(井世潔,1998)。在符號互動論的奠基人米德(G. H. Mead)看來,社會不是"存在"的,而是隨著互動中的人們的行動不斷被創造和再創造出來的,是發生于互動中的個體之間的事件之流。

        投資者通過在日常金融活動中對于金融產品和金融中介機構的選擇,生成并演化著投資秩序,而日常金融活動反過來給予投資者的回饋不僅是各類看得見摸得著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而且是借助這些產品和機構提供一系列可以滿足不同意愿和預期的選擇。這些選擇,將型塑出各類具有潛在參與需求的投資者,并由不同的初級需求聚集為各類參與投資秩序演變的投資者利益群體。正是這些群體重新構成了整個投資者的分層結構,并與其它角度的分層,例如,收入分層、職業分層、年齡分層、教育分層、地域分層等等相互影響,形成了新的、更為復雜的分層結構。

        由投資者的動機和預期而形成投資者群體的分類或分層 ,是一個不同于傳統社會經濟政治變量區分的社會分類或分層,它更具有一種主動性、參與性的特征,是投資秩序與投資者行為形成互動而賦予人們新的身份及其分類或分層歸屬。它可能超越傳統社會類別(social category)或社會分層(social stratification)給與人們的基本定位,釋放出更多的由意愿彰顯的生命活力。由此,我們看到,不僅僅是投資秩序給投資者行為增加了新的意涵,投資者行為也給投資秩序增加了新的意涵,二者是相互證成的關系。

        二.投資者群體及其在投資決策中的參與--一個解釋框架

        這里的討論將金融系統視為無數投資者參與并作出投資決策的復雜系統,要在這一系統內考察投資者是如何參與投資決策的,投資決策賴于作出的投資秩序是如何形成并演變的,對投資秩序的研究又能夠給人們什么啟示?

        之所以要局限在金融系統內討論秩序的形成與演化,是因為金融系統是投資發生的地方,而只是由于投資,未來才與現在相區分,才會有不能確定的因素。米塞斯說過,"任何一個時點上的資本存量絕不是正確地預見了現在的情況下所應有的那樣;這些對現在的預見是在過去的那樣一些時刻,在作出相關的投資決策之時,在現在還是未來時所作出的。因此,資本存量決沒有其'均衡的組合',所以一般均衡模型不可能適用于有關資本的問題。"(米塞斯,2001,前言)可以說,要討論秩序的演化,就要與投資、金融、資本這些問題相聯系,要在動態過程中進行。

        1.投資、投資者與投資決策過程

        進行投資的投資者是形形的,各有其特定的目的和追求,但是,每個投資者的投資總是構成了社會整個投資的一部分,代表著投資者對于投資決策形成的一種參與,不管投資者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事實總是如此。因而,投資是投資者參與投資決策的行為。

        投資者面對的是一個無法完全計算風險的環境,投資者的投資其實不在于其表面上所被人看到的均衡收入與消費、管理風險的這些方面,而在于通過投資者的投資,投資者保有自己對社會投資決策的一種參與。所以,投資者進行投資,實質在于保有其在投資決策中的一席之地,并通過投資中的選擇而提升其在投資決策中的影響力或是其對于投資決策的權利不發生變化。

        當然,作出投資決策的投資者總是追求其具體的目的,這里的投資者在其作出投資決策時并不關心他的投資會對整個社會的投資形成發生什么影響,也不關心其投資對整個社會投資決策賴于作出的投資秩序起到了什么作用,這里的投資者只是關心其投資的回報。因此,我們實際上無法從投資者的日常選擇出發而直接地過渡到對于投資秩序的討論,但我們卻又必須透過投資者日常選擇而討論影響并決定著實際金融運行的力量。

        這需要我們具體地討論進行投資的投資者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情形。要強調的是,這里關注的是過程,不關注投資決策的結果。投資者之間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互動、投資秩序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生成與演化,并不是依據某種客觀的、先定的標準來進行,不同的投資者對于投資決策所要形成的結果有著不同的理解與感受,投資者是基于其自身的感受而進行互動的,且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地變化著感受。

        2.參與指數--感覺的參與

        我們一方面認為投資者的投資實質是對于投資決策的一種參與,另一方面我們又強調投資者實際上沒有意識到自身在投資秩序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那么,投資者又是如何地參與呢?

        進行投資的投資者總是帶著具體的特定的目的,也就是說,投資者的投資總是有著特定的動機,不同動機代表著對于投資決策的不同意見,動機之間總是存在著沖突與協調。于是,帶有不同動機的不同投資者之間的互動,就必定地賦予投資者動機的參與色彩,盡管具體的投資者并不賦予自身的特定動機這樣的參與色彩。因此,投資者所形成的不同動機,表明了投資者對于投資決策的看法,表明了投資者的一種參與態度。從投資者的動機到投資者的參與態度,體現了投資者的參與是在一種直覺的行動中進行的。要討論投資者的參與,必須從投資者的動機出發。

        正是從這樣的理解出發,需要對投資者的動機作進一步的討論,并有必要對投資者動機的不同意義作出區分。可以將那種為了滿足某一項具體實際生活意愿的動機屬性,即那種被投資者明確意識到的、與投資所要達到的目的--預防意外、延遲消費、數量累積--具有直接且直觀聯系的動機定義為初級動機(primary motivation);而將體現投資者之間互動從而具有參與屬性--未被投資者明確意識到的、與投資所要達到的目的--預防意外、延遲消費、數量累積--具有間接且預期性聯系的動機定義為次級動機(secondary motivation)。正是投資者之間的互動從而體現的投資者對于投資決策的參與,給投資行為帶來了新的性質和拓展了新的內容,即賦予它初級動機之外的參與動機。但需要強調的是,次級動機是投資者沒有意識到的,是由投資者的初級動機所決定并折射出來的。

        當我們這樣來理解投資者的動機時,我們就能夠從投資者的日常動機中讀出投資者圍繞著投資決策與投資秩序所形成的種種感受,正是這些感受決定著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活動中的選擇,也正是這些感受決定著投資者對于投資秩序形成與演變的參與。為了更為具體地討論由投資者動機和預期所體現的參與,我們將投資者動機和預期所包含的投資者的感受、投資者的參與態度,定義為參與指數。參與指數表明投資者對于自身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位置與影響力的感受。

        參與指數是由投資者的動機而得到的。參與指數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投資者所形成的動機表明投資者對于自身收入水平、財富水平從而自身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位置和影響力的一種定位、一種判斷,即投資者對于自身現狀的一種認知感受;第二,動機表明投資者的一種期待和意愿,體現投資者的預期及預期的強度;第三,動機還表明投資者在對現狀的感受、接受及預期意愿的基礎上,所愿意進行何種程度的準備(準備作出什么樣的投入、準備付出什么樣的代價,體現在金融活動中的選擇就是準備承受什么樣的風險)。 3.投資者群體

        不同的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帶著不同的動機,而不同的動機則反映了不同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的不同感受,因此,不同的投資者有著不同的參與指數。當然,投資者的動機不是唯一的(在實際調查投資者的動機時,調查問卷列出多項動機供被調查者選擇,且不限制被調查者只選擇一項動機),但是,投資者之間的相互聚集,必定是唯一地源于他們之間在感受上的相一致,感受的一致決定著投資者在利益企求上的一致。投資的發生在根本上是與人們自身對現狀、對未來的主觀感受與預期相聯系的。

        所以,參與指數相同的投資者自然地聚集為一類的投資者群體。投資者可以有不同的動機,但投資者最終要歸屬于某一類由參與指數標示的群體。不可能在由參與指數所標示的投資者群體之外,再構造出另外的投資者群體。年齡、職業、收入水平及財富水平等客觀指標雖然可以描述投資者的社會人口屬性和特征,但卻不可以決定進行投資的投資者的群體劃分,投資的發生要由投資者的主觀感受來解釋,具有相同客觀特征但主觀感受不同的投資者,在投資決策上往往要發生沖突,而主觀感受相同但客觀特征不一致的投資者,卻一般能夠在投資決策上取得一致。

        這里的投資者群體是純粹主觀的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群體成員之間可以在客觀特征上毫不相同,他們之間也可以是完全互不相識的。他們之所以聚集為一類群體,完全是由于他們對于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相同感受,以及由于相同的感受而同樣地選擇了符合他們感受的金融產品,因而,他們是在投資決策過程的活動中聚集為一類群體的。同樣的,這里的投資者群體的演變也純粹地是由主觀決定的。當投資者的感受發生變化時,投資者群體的類型與組合也相應地發生變化。投資者群體的形成與演變取決于主觀感受,是不可確定的。實際上,投資者群體中的成員自身并不意識到自己是屬于哪個群體的,成員之所以會成為某類投資者群體的成員,只是他無意識選擇的結果。投資者參與指數的獲得,是通過對投資者的初級動機的理解與數據處理,同樣是以投資者沒有意識到其參與方面的作用為前提的。

        4.規則、秩序與不確定性

        由動機而聚集為一類的投資者群體,最終要形成為具有特定投資風格的金融組織機構,各類不同風格的金融機構通過選擇、運用與其風格相對應的金融產品,或通過創新設計與其風格相對應的金融產品,參與投資決策的形成。

        不同類型的投資者群體從而不同風格的機構,在參與投資決策的過程中,他們之間在投資決策過程的互動中,要遵循既定的規則,而既定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及金融監管及其所形成的制度規則體系,構成了金融系統的規則。投資者群體(機構)遵循這些規則進行投資活動。

        但是,這些規則并不最終決定投資決策過程。投資者群體(機構)在遵循這些規則的基礎上,通過對金融產品的不同選擇、運用與創造,形成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實際發生作用的金融產品的種類構成與數量構成,這些不同投資者群體(機構)所選擇的金融產品的數量與種類,就代表著不同投資者在投資決策中的不同影響力,因而,不同金融產品的數量、種類及它們之間的構成,就構成對投資決策最終發生實際作用的投資秩序。

        因此,投資秩序是與投資者主觀感受從而投資者參與指數、投資者群體聯系在一起的。投資者、投資者主觀感受從而參與指數、投資者群體,是理解秩序的形成與演化的基本要素。投資秩序的不斷演變正是源于不同投資者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不同的主觀感受,以及由于不同主觀感受所形成的不同的參與態度。對于秩序及秩序演變的理解依賴于對于人的動機的理解。這樣,我們實際上可以通過兩種互動來理解投資秩序的演變,一是投資者從而投資者群體之間的互動,二是既定的金融系統規則與投資者之間的互動。既定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金融監管構成的規則,規定著投資者的選擇,但投資者通過對既定金融產品、金融機構的選擇運用、通過與金融監管的博弈,又不斷地演變著既定的金融系統規則,投資者與既定金融系統規則之間實際形成互為建構性( interconstructionality) 的關系。

        當我們從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出發來理解投資秩序的時候,那么,投資秩序是一個無形的、主觀的、不確定的結構,也正因為秩序的這種特性,才決定了秩序的形成與演化是非設計的,是自生自發的。所謂不確定性,就是秩序的這種非設計性。一旦我們認識到實際決定投資決策過程的投資秩序是這樣一種性質時,我們就可以理解投資決策中的風險實際上是受到不確定性的規定。

        大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不確定性的存在。首先,由投資者動機變化而導致的投資者群體的變化。動機的種類會發生變化,有些動機隨時間而不再存在,新的動機類型則不斷生成。與動機種類的變化相對應,投資者群體的類型當然要不斷地變化。第二,在不考慮動機類型發生變化的情形下,單個投資者的動機會發生變化,當投資者以新的動機代替原先的動機時,這個投資者就從原來的投資者群體中轉移出去,加入到新的投資者群體中。這時,不同動機之間的關系就發生了變化,原來重要的、較為廣泛的動機,可能變為較不重要也較不廣泛。在這里,存在著個體成員的流動,并且僅僅是個體成員的流動,不存在投資者群體從某一類動機中轉移的問題。這是因為沒有既定的投資者群體,投資者群體是因投資者動機而聚集的。當動機不存在時,群體就消失;當單個成員的動機變化時,動機之間的結構從而投資者群體之間的結構就發生變化。第三,在不考慮動機種類、結構發生變化的情形下,動機群體的組織化程度的變化可導致群體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位置和影響力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實際決定投資決策過程的投資秩序發生變化。

        5.秩序結構與群體理性

        盡管參與投資決策的投資者是各不相同的個人,但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卻不必然地因人而異,因而,投資者群體的類別數量,將因投資者主觀感受之間的相互關系而發生變化。從極端說,當全體投資者的感受趨同并完全一致時,這時實際上就存在著一個投資者群體;當每個投資者的感受均不同于其他投資者時,每一個投資者自身就成為一個群體。參與投資決策的,是投資者群體,而不是投資者個人,即使這時每個投資者各有不同的主觀感受從而各自成為一個群體,我們也說是投資者群體而不是投資者個人參與投資決策。因為,只是有了群體,投資者的初級動機才能有次級動機即參與動機的含義。

        由投資者個人到投資者群體,有兩個重要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一是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二是群體與群體的關系。第一個問題涉及到群體理性,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秩序結構的問題。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由投資者個人到投資者群體,只是表明投資者個人從選擇到參與的某種轉換,基本的決定力量仍然是投資者個人,群體并不成為一種脫離投資者個人、外化于投資者個人的存在。同時,投資者群體本質上并不具有比投資者個人更強的信息處理能力,也就是說投資者群體本質上并不能改變投資者個人的無知,投資者群體同樣不可能對投資決策過程中的風險有完全的了解,投資者群體的理性同樣體現在其參與到投資決策過程中,保有其在投資決策中的權利。

        由投資者主觀感受從而參與指數到投資者群體,投資者形成了自組織,有了與群體自身的參與指數相對應的投資風格、投資策略。這樣,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單個投資者之間無組織的互動就變為機構投資者之間有組織的競爭。盡管機構投資者與個體投資者在面對不確定性下一樣的處于理性受限制,但機構投資者畢竟加入了組織的因素,有了組織化的力量。這就產生了一種可能性,即決定投資決策過程的投資秩序被某類群體所主導,意味著投資秩序的演化可能被某類群體或某幾類群體的意愿所左右。如果這種情況存在,秩序本身的不確定性與演化實際上就無從談起。這說明要對投資秩序作進一步討論。秩序及其演化本身的非設計,并不意味著秩序及其演化是不可理解、不可討論的。

        投資秩序源于投資者的參與指數,不同投資者有著不同的參與指數,我們實際上無法對不同參與指數進行比較,但不同參與指數共同構成決定投資決策的投資秩序,不同參與指數形成一個參與指數的結構,這一參與指數的結構就代表著投資秩序的結構。通過對投資秩序結構的討論,可以理解不同投資者群體在投資秩序中的作用。秩序與不確定性是密不可分的,因而,秩序的結構與不確定性的程度自然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理解參與指數及參與指數結構的變化,我們將能夠對秩序結構作出適當的評論。

        對于投資秩序,重要的是保持投資者個人對于投資者群體的最終決定,并保持每一個投資者群體具有對于投資秩序的最終影響力。

        三.動機和預期數據處理的基本思路

        中國人民銀行所進行的居民儲蓄問卷調查是為了及時把握居民儲蓄 心態,對儲蓄的發展趨勢作出準確的判斷,為適時調整貨幣政策提供依據的目的而設計的季度調查制度,調查起始于1995年第一季度,問卷的調查內容也已經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于2000年第一季度做了較大調整;問卷主要內容為了解居民對實際貨幣收入的主觀判斷和對未來收入的預期、對物價水平的主觀感受和未來走勢的預期、存款和取款動機、持有現金的動機、對于物價和利率變化的心理反映、以及儲蓄的分布特征等狀況。

        因此,居民儲蓄調查問卷所提供的調查數據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投資者動機的數據,體現在問卷中被調查者所選擇的儲蓄目的和用途上,這些動機包括:購買高檔消費品、結婚、正常零用、做生意、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買證券及單位集資、買房或建房、支付孩子教育費、養老、防意外事故、得利息等;二是關于投資者自身客觀背景的數據,包括被調查者的年齡、收入、家庭人口、職業、所在城鎮等;三是被調查者對現狀的主觀感受、對未來的心理預期、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方式、以及投資對象的選擇等方面的數據,具體有:(1)投資者對現狀的主觀感受,包括:對于當前物價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的高低和利率水平高低的認知等;(2)投資者對未來的心理預期,包括:對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物價水平、收入水平等變動的判斷等;(3)投資者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應對,包括:在假定的物價、收入、利率變動條件下的抉擇,投資者手存現金的抉擇等。

        根據調查數據的這一特色,我們把被調查者對于儲蓄動機的選擇作為數據處理的切入點。可以認為不同的動機代表不同的投資者群體,這樣,通過對動機選擇及其相關數據的處理,就可以得到由不同動機所代表的不同類別的投資者群體,并通過動機結構的變化來討論投資者選擇及投資者群體的變化。

        動機和預期的數據處理在注意投資者客觀背景的基礎上強調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和心理預期。投資者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應對和投資動機的形成,源于投資者基于其自身的客觀背景和所處環境所產生的主觀感受和對未來的預期,因此數據的處理涉及投資者所處的環境因素、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和對未來的預期。投資者所處環境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主觀感受,進而影響其投資動機,例如:對于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的認識存在明顯的地域差別,數據的分析力求減小這種影響,除了對整個樣本進行分析外,增加了不同地域的分析;投資秩序的演化過程是一個時間概念,數據分析增加了時間維度的分析,以便更清晰地對演化過程進行表述。

        作為感覺的參與--參與指數,是由投資者對自身狀況的主觀感受、對未來的預期、以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應對準備等因素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抽象的表示;為了使得動機的抉擇具有可度量性,我們將參與指數表示為在[0,1]區間上的實數,雖然投資者的動機可以不是唯一的,但是投資者通過參與指數而歸屬于特定的投資群體。參與指數在投資秩序形成中的紐帶作用可以用下圖表示,有了這種映射關系,就可以討論通過時間的推移而實現投資秩序與投資者的參與、投資者的主觀感受和預期之間的互動,數據的處理就圍繞這個思路展開。

        投資秩序的結構通過投資者的參與指數的結構得到體現,投資者群體的發掘是為了更好地找尋適合特定群體投資風格的產品和規模的設計,因此參與指數模型必須可以幫助我們通過投資動機以及與之相應的投資者的信息,找到那些與投資品種相對應的投資者群體,并可以通過投資秩序的演化過程的刻劃,發掘出未來的投資者動機和與之相應的投資者群體。

        我們對調查問卷數據的處理是在滿足居民儲蓄問卷調查數據處理目標的基礎上,通過解讀中國居民投資的參與、對不確定性的應對和投資的動機等來刻劃投資秩序的形成和演化過程,是對于調查問卷數據更深層次的挖掘。數據分析融入了社會心理學的思想和行為金融的分析方法、特別是融入了我們對于投資者動機和預期分析的新視角,不僅可以滿足中國人民銀行居民儲蓄問卷調查的目的,還可以展示各類投資動機以及其背后所依賴的投資主體之間的各種特征以及結構、揭示投資者動機與投資者群體之間一定意義上的對應關系、為金融機構針對特定投資群體所對應的投資動機開發產品或挖掘客戶提供依據。

        由于數據的處理的基點在刻劃投資者動機與投資者群體的對應關系上,我們對于這種有主觀感受和心理預期以及心理動機的調查數據的處理,不僅要進行問卷數據的統計分析,更應在新的理論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數據的處理有助于檢驗理論、完善理論,并為理論的實際應用提供支持。

        四.結語

        對于投資者動機與預期的解讀,重要的在于通過理解投資者在參與投資決策過程中的感受而理解以投資者的投資為基礎的作為一個復雜系統的整個社會的金融運行,理解這一復雜系統得以運行所遵循的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同時,通過理解人們借以進行投資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為什么發生變化而理解這一復雜系統及這一系統所遵循的秩序是如何演化的。

        我們的框架在于解釋投資秩序的生成與演化,及在這一生成演化過程中投資者主觀心理的基本作用。我們強調個人的無知狀態,個人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參與的。個人的動機必定是具體的,無關宏旨的,我們正是要透過這種無知的動機來理解經濟活動中的秩序生成與演化。在動機數據的獲取上,必須堅持被訪者對于參與秩序問題的無知。因此,我們的討論不再從個人理性的角度出發來解釋投資決策過程,我們不能說個人選擇什么動機更為合理,我們只是從調查數據中,知道動機的結構,從而理解參與指數的結構,我們其實不能給出動機的排序,我們討論的是結構。

        參考文獻

        埃德加.莫蘭,2001:《復雜思想:自覺的科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奧爾多投資研究中心主編,2001:《風險、不確定性與秩序》,《奧爾多投資評論》第1卷第1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陳平,2000:《文明分岔、經濟混沌和演化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

        鄧正來,1998:《自由與秩序--哈耶克社會理論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哈耶克,1989:《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97:《自由秩序原理》,三聯書店。

        2000:《致命的自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哈耶克論文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赫維茨,2000:"從感覺秩序到自由秩序----論哈耶克理性不及之自由主義",載《公共論叢》第6輯,三聯書店.

        何夢筆(主編),2000:《德國秩序政策理論與實踐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井世潔,1998:"社會心理學中的互動理論"載石俊杰主編《理論社會心理學》,河北大學出版社。

        克勞斯.邁因策爾,1999: 《復雜性中的思維》,中央編譯出版社。

        門格爾,2001:《國民經濟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塞斯,2001:《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經濟科學出版社。

        米德,1934/1999:《心靈、自我與社會》,華夏出版社。

        索羅斯,2001: 《開放社會》,商務印書館。

        唐壽寧,1999:《個人選擇與投資秩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瓦爾特.歐肯,1995:《國民經濟學基礎》,商務印書館。

        2001:《經濟政策的原則》,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小章,1997:"社會心理學中的互動理論",載樂國安、沈杰主編《社會心理學理論》,蘭州大學出版社。

        楊熙齡,1986:《奇異的循環--邏輯悖論探析》,遼寧人民出版社。

        楊熙齡,1988:《理智夢》,人民出版社

        約翰.H.霍蘭,2000:《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Bakshi,Gurdip S. & Chen,Zhiwu.,1996: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Stock- Market Pric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Buchanan,J.,1987, Economics--Between Predictive Science and Moral Philosophy.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89, Explorations into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91, The Economics and the Ethics of Constitutional Orde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David Colander(ed),2000, The Complexity Vision and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Lindzey, G., Hall, C., & Thompson, R., 1976, Psychology, Worth publishers Inc.

        Hayek, F.A, 1952, The Sensory Ord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night, 1921,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Ludwig.M.Lachmann, 1986, The market as an economic process. Basil Blackwell.

        Tajfel, H.,1978,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Academic Press.

        Tajfel, H., 1982.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rneryd, K.,1999, The psychology of saving: A study on economic psycholog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Participation, Uncertainty and the Evolution of Investment Order: Another Framework to interpret investor's Motive and Expectance

        Task Group

        Abstract: Differing from the main stream theory which treat investor's motive and expectance as a calculus process to maximize their utility, the authors treat investor's motive and expectance as investor's participating in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develop a framework based on this point of view.

        第3篇:制定行動計劃范文

        近年來,新疆科協積極探索、多方努力,2010年新疆科協聯合新疆自治區財政廳共同實施“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進一步拓展科普工作的覆蓋面,提高廣大社區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

        《自治區“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項目實施辦法(試行)》規定,凡有科普工作機構,有相對固定的科普工作場所和專(兼)職科普工作人員,制定有科普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經常面向社區群眾開展普遍性、公益性的科普活動的社區均可申報該計劃。新疆實施“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旨在獎補一批科普示范帶動作用強的社區,促進社區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能力建設、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推動社區科普事業發展。2010年、2011年共對104個先進單位予以表彰,投入獎補資金520萬元。“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拓寬了科普工作途徑,創新了科普工作方式,優化了科普工作環境,增強了基層科普組織的服務能力。

        為積極配合新疆自治區“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的實施,新疆部分地州市積極行動,主動聯合本地財政部門開展本級“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2010年7月,昌吉州科協、烏昌財政局聯合下發《昌吉州“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項目實施辦法的通知》,標志著“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在昌吉州率先實現兩級聯動。2011年10月,根據阿克蘇地區科協、地區財政局《關于印發阿克蘇地區“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三級聯動項目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阿克蘇地區對6個先進社區和5名社區優秀科普工作者進行表彰,并要求縣市啟動“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2011年11月,烏魯木齊市啟動“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對高新區(新市區)北京路街道辦事處新醫社區等7個先進社區進行了表彰,每個社區獎補資金2萬元,僅2011年,區、市兩級給予社區的獎補資金達69萬元。2011年12月,吐魯番地區科協、財政局聯合下發文件,啟動實施“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并制定了項目實施辦法,為地區科普惠民項目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和長效機制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施“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是新形勢下科普工作的創新發展,是提升科協組織服務能力的有效載體,是推動社區居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抓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普惠民社區行動計劃”的實施,必將為社區科普工作注入新活力,也為地區實施聯動創造了必要條件,對于自治區科普工作全面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路劍武 編輯:吳鋒)

        (新疆科協)

        第4篇:制定行動計劃范文

        剛才,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重要講話,對實施新家園行動計劃作了全面動員、安排和部署,按照會議要求,我講幾點意見。

        一、加強領導,強勢推進。為了實施新家園行動計劃,市委書記召開了多次專題會議,組織了多次調查研究,在充分聽取各縣區、各部門以及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市政府常務會議作了全面、認真、細致的研究。今天會議上,書記已經把行動計劃的主要內容、任務目標、工作措施,以及到2020年要完成的任務作了詳細的動員、安排和部署,請大家深刻認識,認真貫徹,加強領導,強勢推進。強勢推進新家園行動計劃,就是要像過去抓林改工作一樣,實行“三級書記”一起抓。這次會議把鄉鎮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請來,實際上是一次三級干部會,通過高規格、大范圍、深影響的大會,組織動員大家抓好新家園行動計劃的落實。具體的講,加強領導、強勢推進,有三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市委、市政府已經成立了實施新家園行動計劃領導組,由市長、分管副市長負責,市政府三位分管副市長根據職責分工分別成立了三個領導小組,對新家園行動計劃“破四舊、建四新”工作,明確了具體的工作職責和任務,各縣(區)、各鄉鎮以及市級有關部門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機構,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職責分工。

        第二,市、縣(區)、鄉鎮要把實施新家園行動計劃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新家園行動計劃,任務非常艱巨,今年內從現在開始,每個月對新家園行動計劃推進情況要進行一次認真的分析研究,逐級上報進展情況,加大跟蹤問效力度;列入干部年度考核的內容,對無所作為,推進不快的,要加大問責力度,對做得好的要給予表彰獎勵,“兩手”都要硬。

        第三,新家園行動計劃的成敗,關鍵在于資金的落實,所以,檢驗一個地方是不是加強領導,是不是強勢推進,關鍵看資金籌措以及到位的情況,這就是檢驗的主要標準,規劃再高,沒有資金作為保障,規劃也無法實施。要積極爭取中央、省的支持,把資金籌措好。要整合各類資金,市、縣(區)這個層面到位的各種資金,能夠用于“四項工程”的資金一定要整合好。同時,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近年來,國家在惠農政策上的各種補貼,農民工資性的收入在不斷增加,如何整合好這些收入,要認真研究,抓好落實。

        二、迅速制定方案,細化目標任務。一是各縣(區)和建設、扶貧(新農辦)、教育等牽頭部門,要根據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和要求,圍繞目標任務,迅速細化方案設計,對建設任務進行梳理、分類和安排,要分年度細化目標,特別是年的建設目標任務,要制定具體的工作方案。年已經過去5個月,真正有效的時間也就5個月,如果剔除雨季不能開工,實際上,我們只有3個月的時間,所以各縣(區)、各部門要認真做好規劃,明確年的任務目標,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要求,下達到各縣(區)的任務目標,要細化到鄉鎮,鄉鎮到村、到組、到戶。今年的任務時間緊、任務重,怎么來落實,希望同志們,下午認真討論。二是各縣(區)、鄉鎮和牽頭部門,對“四大工程”的實施方案,6月底以前要細化上報到市實施新家園行動計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用一個月的時間把任務,細化到單位,細化到個人,方案要明確責任領導、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切實形成重點突出、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建設格局。三是要做好項目儲備,建好項目庫,提高項目備選質量,真正做到“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成一批”,特別是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大家都在積極謀劃“十二五”規劃,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橋頭堡”戰略,所以大家在項目的儲備上面多動腦筋。

        三、統籌整合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各級各部門要圍繞新家園行動計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積極向上爭取。在項目申報和實施過程中,要把舊城改造與廉租住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舊村舊房改造、新校園建設等項目結合起來,這些項目這幾年都在做,特別是特色民居房建設、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整村推進、易地搬遷等等。各級各部門要顧全大局,把整合起來的項目和資金操作好、運作好,不要在整合項目資金中出現偏差,前段時間在專項審計中發現一些問題,看起來是小問題,實際上問題很嚴重,務必引起重視。

        四、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建設投入。舊城改造主要是要做好規劃,招商引資,誰開發,誰做好舊城改造的拆遷和老百姓的安置,政府不再投入新的資金。舊城改造應該達到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舊城改造改善城中村老百姓的居住環境,通過舊城改造使住在城中村老百姓的生活能夠得到保障,就業有出路。所以舊城改造就是盤活城市土地資源,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使居住在舊城的老百姓生活有一個新的變化、大的提升。在舊村舊房的改造上,要通過整合各類資金,向金融機構申請小額貸款,市、縣(區)財政安排,社會捐資等籌集資金,還要爭取國家、省的支持。在融資工作中,需要大家集思廣益,通過各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確保行動計劃的實施。

        第5篇:制定行動計劃范文

        為貫徹落實全國纖檢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提高絮用纖維制品質量專項打假工作的有效性,中國纖維檢驗局日前制定印發《2013年全國絮用纖維制品質量專項打假工作要點》。要點明確,今年絮用纖維制品質量專項打假工作要以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為目標,全面實施“依法治檢,法制纖檢”:一是要繼續集中開展專項行動,始終保持打擊制售劣質絮用纖維制品的高壓態勢;二是要做好重點區域監管整治工作,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要大力推進集團購買質量監控制度的落實,確保高校集團購買質量監控工作;四是要做好再加工纖維整治工作,堅持以“安全生產,安全使用”為指導方針,規范再加工纖維生產和使用行為。 (來源:中纖局)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3年行動計劃》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3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2013年質量工作重點。針對當前社會較為關注的民生質量熱點問題,《行動計劃》要求強化惠民生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監管,加強服務“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行動計劃》要求國家質檢總局牽頭加強重點工程和重大設備質量安全監管,組織開展“質檢利劍行動”,嚴厲打擊重點消費類產品制售和進口環節中的違法行為,加大對進口商品的通報召回工作力度,開展全國“質量月”等系列主題活動。

        針對我國知名品牌不多、品牌國際影響力弱的現狀,《行動計劃》要求探索建立“中國精品”培育機制。主要措施包括建立中國知名品牌數據庫、組織開展品牌價值評價等。目標是在我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中,探索培育一批能與國際頂尖品牌相媲美的“中國制造”和“中國服務”高端品牌。(來源:中國質量報)

        第6篇:制定行動計劃范文

        我們看到,“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等與機動車污染防治相關的內容,成為國務院此次的《行動計劃》的重點之一。作為國務院行動計劃的落實,同時又要針對性地解決本市的具體問題,北京市出臺的“空氣清潔行動計劃”,更是將機動車列為北京大氣治污的主要“打擊”對象。計劃中與機動車相關的內容包括:在持續重污染時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控制車用燃油總量;控制機動車規模等。

        北京市機動車數量超常規的增長方式,注定其最終要“淪為”空氣污染治理的重點打擊對象。目前全市535萬輛機動車,年排放污染物達到90萬噸左右。從本市主要污染物PM2.5的來源上看,機動車尾氣排放“貢獻”了22.2%,機動車污染對PM2.5濃度的“貢獻”率超過了燃煤的16.7%,已是本地最大污染源。更為不利的是,由于機動車尾氣排放屬于低空污染,正好處于人們的呼吸帶上,因此對人體健康危害更直接。機動車尾氣造成的空氣污染已成為致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與機動車相關的擁堵費,也在“空氣清潔行動計劃”中提及,“市交通委、市環保局還將牽頭規劃低排放區,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擁堵費政策”。環保部數據顯示,輕型汽油車車速和排放關系為,平均時速由25公里提升到30公里,其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污染物,均會同步降低約15%。因此,擁堵費看似針對交通擁堵,實際上已成為治理大氣污染的系列措施之一。

        第7篇:制定行動計劃范文

        前期按照區委區政府要求,我鎮初步完成了《省級XX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快發展兩年行動計劃》編寫工作,并啟動了“十三五”規劃編撰準備工作,現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兩年行動計劃》編寫情況

        《省級XX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快發展兩年行動計劃》是農業園區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拉框架,三年見成效”工作要求,以項目招引建設為核心,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力爭通過兩年時間的努力,推動園區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制定的工作計劃。

        一是領導高度重視。《兩年行動計劃》的編寫得到了區領導的高度重視,戚書記專題召集區農口部門對《兩年行動計劃》的謀篇布局、項目情況、編寫進度等進行會商,肖常委就編寫工作進行了具體指導。區委辦、區農口各部門相關領導親自參與編寫,農業園區由管委會副主任、沈高鎮鎮長陸雙琳同志具體負責。

        二是工作密切配合。《兩年行動計劃》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區委辦、區農工辦、區農委的大力支持,這些部門的領導和相關同志放棄休息時間,對文稿逐字逐句進行磋商,對項目安排逐一進行論證。農業園區和沈高鎮相關領導及相關部門以主人翁的姿態,加大工作配合,前后進行了三次集中修訂。到目前為止,《兩年行動計劃》共修改12稿,初步完成了編寫任務。

        三是編寫認真負責。《兩年行動計劃》的編寫謹遵“思想解放、項目靠實、進度科學”的要求,正文部分分為四塊,一是指導思想,二是發展目標,三是主要任務,四是保障措施,其中主要任務是全文的核心,共分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農業、農業科技集成示范、高效設施四大板塊和園區服務中心共五個部分進行闡述。文后附兩張表,一是《省級XX現代農業園區加快發展兩年行動計劃基礎設施建設一覽表》,二是《省級XX現代農業園區加快發展兩年行動計劃項目招引一覽表》,分別對基礎設施和項目招引計劃進行細化。

        二、“十三五”規劃發展思路

        “十三五”是省級XX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與沈高鎮“區鎮合一”的關鍵期,也是農業園區加快發展的攻堅期,我們將以黨的十和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針,以園區建設為重點,協調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把農業園區打造成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樣板區。計劃到“十三五”期末,年實現GDP50億元、公共預算財政收入9000萬元、全部工業納稅銷售27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圍繞以上目標,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園區建設。以《省級XX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快發展兩年行動計劃》為基礎,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全面推進,力爭打造全省一流的農業項目落戶載體。

        二是提升經濟實力。把農業打造成全區乃至XX城區農業發展的標桿,推動工業經濟總量在全區再進位,服務業總量和增幅始終保持全區前列位置。

        三是增強發展后勁。力爭“十三五”期內引進億元企業5家以上,年納稅銷售超億元企業達8家,培育掛牌上市企業3家。

        四是優化生態環境。把生態建設作為農業園區和沈高鎮立鎮之本,力爭“十三五”期末,全鎮森林覆蓋率達20%以上。

        第8篇:制定行動計劃范文

        問:《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有哪些主要特點?

        答:有四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礎工作扎實。國家發展改革委在42個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會同有關部門經過前期調研、編制起草、專家論證、征求意見和修改完善等五個階段,歷時兩年多,編制完成了《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并批準實施。二是既體現戰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既著眼長遠,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長期戰略,又立足當前,結合各產業、行業、社會的發展實際,提出了實施循環經濟“十百千示范”行動、完善政策機制、健全法規標準、加強管理和監督、強化技術和服務支撐、建立統計評價制度、強化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等具體的、短期可見實效的支撐措施。既針對循環經濟共性問題明確了總體思路、基本原則等,又針對不同行業、領域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術路線、實現途徑。三是既提出了中長期目標又明確了近期具體指標。《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以建設循環型社會為目的,提出了循環型生產方式廣泛推行,綠色消費模式普及推廣,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資源產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的中長期目標。同時,為促進循環經濟盡快形成較大規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資源產出率提高15%,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達到1.8萬億元等18項主要目標。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推進社會層面循環經濟發展為目的,提出了近80個量化的循環經濟具體指標,內容涉及第一、二、三產業的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資源循環利用等各方面。四是著力創新、與時俱進。《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難點、熱點,在思路、內容、體例、機制上有很多創新點。比如,針對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資源水平低的“只循環不經濟”以及個別“二次污染”、再生產品質量安全、“地溝油”回餐桌等問題,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環”的基本原則;針對十“培育生態文化”和“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的要求,提出鼓勵開展循環文化創意活動,實施大循環戰略,推進行業間、產業間、生產與生活系統、國內外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鏈接等措施;針對社會中存在的鋪張浪費行為,《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響應中央有關精神,明確提出了要推行綠色消費,開展“反食品浪費行動”,推動餐飲企業、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食堂、公務宴請、家庭等各方面節約糧食。此外,《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在形式上圖文并茂,編制了一些重點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圖,提出了一些新觀點、新概念、新方法、新技術,體現了改革創新和與時俱進。

        問:《發展戰略和行動計劃》是如何體現黨的十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

        答:黨的十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實際上就是對如何推進循環發展做出總體部署和安排,是實現循環發展的具體行動,從而通過循環發展帶動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

        十提出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并提出了“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的新要求。《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把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環境質量等任務貫穿始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明確了提高資源產出率、土地產出率、水資源產出率等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體目標,較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政策措施,同時對各行業、各領域和全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做出了具體安排部署。

        十還明確指出要“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把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作為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的主戰場,提出戰略任務、明確具體目標、總結基本模式、給出技術路線和實現方式等,力求把一些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方式轉變成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以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推行綠色消費、實施大循環戰略為重點,樹立新的資源觀、消費觀,加快建設循環型社會,這些都是圍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戰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問: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答:《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提出了四項重點任務: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推進社會層面循環經濟發展。

        在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源頭減量;推動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廢物循環利用;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實現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增強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方面,加快推動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廢物處理資源化,形成農林牧漁多業共生的循環型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在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方面,推進服務主體綠色化、服務過程清潔化,促進服務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發揮服務業在引導人們樹立綠色循環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在推進社會層面循環經濟發展方面,完善再生資源和垃圾分類回收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化,發展再制造,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綠色建筑行動和綠色交通行動,推行綠色消費,實施大循環戰略,加快建設循環型社會。

        問:當前社會上存在奢侈浪費現象,《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從哪些方面強化了有關措施?

        答:《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以“減量化優先”為基本原則,把推廣綠色消費模式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一項重要任務,圍繞遏制當前社會上存在奢侈消費、過度消費乃至浪費,提出了一些明確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循環的消費理念,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摒棄講排場、擺闊氣、奢侈浪費的陋習,提高全社會節能、節水、節糧意識。其次在消費環節,鼓勵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節能環保產品、環境標志產品、節能環保型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節能省地型住宅,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過度包裝,鼓勵網上購物、視頻會議、無紙化辦公,不消費珍稀野生動植物,提倡綠色出行,倡導生態旅游,杜絕隨意丟棄垃圾。在餐飲住宿行業鼓勵減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須刀等用品,特別是餐飲企業要引導顧客適度點餐,餐后打包,堅決反對食品浪費行為,在零售批發業鼓勵商貿流通企業開設綠色產品銷售專區、專柜等,向消費者推介綠色產品,擴大綠色產品消費,帶動綠色產品生產。另外,強化政府綠色采購制度,政府機關要在節能、節水、節紙、節糧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設節約型政府,積極培育租賃業、舊貨業發展,促進產品再利用。

        問:循環經濟“十百千”示范行動包括哪些內容?

        答:《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動,是指實施循環經濟十大示范工程、創建百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和培育千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園區)。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示范工程、“城市礦產”基地建設示范工程、再制造產業化示范試點工程、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處理示范試點工程、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示范工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循環型服務業示范工程、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產業化示范和推廣工程。

        “百”是創建百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選擇100個左右城市(縣),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示范城市(縣)要全面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和綠色消費模式,率先構建起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資源產出率提高超出全國平均水平,探索實現轉型發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園區)。選擇1 000家骨干企業或園區,樹立循環經濟典型。示范企業或園區的資源產出率、土地產出率、單位產值能耗、物耗、水耗、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等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

        實施循環經濟“十百千”示范行動,以企業自主投資為主,各級政府通過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重點支持相關公益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重點項目、能力建設、關鍵共性技術產業化示范及推廣應用。引導金融和投資機構投向循環經濟重大工程。鼓勵企業通過自有資本、銀行貸款、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等方式實施循環經濟重大工程。

        問:《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提出的保障措施有哪些,如何確保有效實施?

        答:《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提出了八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循環經濟政策,具體包括產業、投資、價格和收費、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健全法規和標準,完善循環經濟促進法相關配套法規規章,研究制定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條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管理辦法等,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相關標準和計量檢測體系。三是加強循環經濟管理和監督,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循環經濟管理,探索市場化管理機制,加強監督檢查。四是強化循環經濟技術和服務支撐,加快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加大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健全循環經濟服務體系。五是建立循環經濟統計評價制度,建立統計核算制度和數據制度,制定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把資源產出率作為評價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的綜合性指標,加強統計能力建設。六是強化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和人才培養,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宣傳典型案例,推廣示范經驗,在全國建設一批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把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納入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相關課程。七是加強循環經濟交流與合作,利用各種國際交流平臺,創新合作方式,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和模式,建設中日韓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共同推動綠色發展。八是加強循環經濟組織領導,國務院建立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組織協調機制,研究有關重大問題,部署重大任務,把握實施進度和效果,進行定期監督檢查。同時,《發展戰略及行動計劃》要求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相關工作,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國家發展改革委要制定全國循環經濟年度推進計劃,加強跟蹤管理和評估。地方各級政府對本地區發展循環經濟工作負總責,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抓緊編制和實施本地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年度推進計劃,出臺配套政策,明確任務分工,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確保完成循環經濟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

        (再 協)

        我國對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廢物實行市場準入制度

        近日,記者從國家質檢總局官網獲悉,我國對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廢物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向我國出口廢物原料的境外供貨企業必須向質檢總局提出注冊的書面申請,并提供近年來的出口貨物環保、質量狀況和相關證明等有關文件,經質檢總局審核合格后予以注冊,方可向中國出口廢物原料。

        對進口廢物原料國內收貨人實施登記管理,無論以何種貿易方式從事廢物原料進口的收貨人,都必須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請登記。收貨人憑登記證書及相關材料向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報檢,未獲得國家質檢總局登記的國內收貨人,入境口岸檢驗檢疫機構不受理其廢物原料的報檢申請。

        申請進口國家規定可用作原料的廢物,由廢物進口單位向國家環境保護局提出廢物進口申請。經審查批準,國家環境保護局簽發《進口廢物批準證書》,從2005年起用新版自動許可和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代替進口廢物批準證書。申領《進口廢物批準證書》后才可以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廢物。

        第9篇:制定行動計劃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信息產業;應用推廣;專項行動計劃

        應用是物聯網發展的關鍵驅動,眾多專項中,最具現實意義的也正是“應用推廣專項行動”。計劃方案顯示,到2015 年,我國將在工業、農業、節能環保、商貿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會事業、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部分領域實現規模化推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10個行動計劃還在頂層設計、標準制定、技術研發、政策扶持、法律保障、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為物聯網應用及其產業化解除各種束縛,使其得以輕裝上陣,迎來新一輪實質性的增長。

        示范推廣為規模應用注能

        從我國的現狀來看,物聯網在公共安全(城市安防)、交通管理(智能交通)、能源管理(智能電網)、工業生產及物流等行業市場成熟度較高,在許多城市已經開始規模化應用。盡管如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卻指出,目前我國物聯網的應用雖然很多,但很多行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對究竟投入進去會產生多大效應仍心存疑慮。因此都在試驗,沒有足夠大的動作,動作也不會那么快。這就需要國家層面給出明確的政策信號,并以國家級的示范試點為帶動,促進物聯網應用的推廣和規模化,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和騰飛。

        從此次行動計劃的重頭戲《應用推廣專項行動計劃》看,到2015 年,我國通過應用示范和應用推廣,將形成一批物聯網綜合集成應用的典型解決方案,顯著提升物聯網應用水平,使物聯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社會管理、提升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

        在工業領域,將以流程工業和裝備工業為重點,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車、大型裝備工業中各選擇4~5個重點企業開展面向生產過程、供應鏈管理和節能減排的物聯網應用示范,推動傳統產業的生產制造與經營管理向智能化、精細化、網絡化轉變,提升生產和經營效率。

        在農業領域,將面向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管理精細化需求,選擇2~3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或相關重點區域,組織實施國家精準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重點開展大田作物、養殖業和設施農業以及農資服務物聯網應用示范,加快實施國家糧食儲運監管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

        在流通領域,將加快實施國家航空運輸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集裝箱海鐵聯運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和集裝箱電子標簽國際航線應用示范工程,組織實施國家遠洋運輸管理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國家快遞物流可信服務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開展進出境(集裝箱)檢驗檢疫監管和進出境產品地理標志原產地保護物聯網應用示范,提升我國物流領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在城市共同配送方面開展物聯網示范應用,推動技術應用和產品標準的統一,加強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物流信息的交換與共享,推動利用物聯網技術進行統計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挖掘,提升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生態環境領域,將開展污染源自動監控應用示范,實現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建設、管理和維護,選擇2~3個河湖分布數量較多且水質安全隱患較大的省份,支持地方開展水質量監測應用示范,為實現水質改善提供技術手段;選擇若干直轄市和省會城市,支持地方開展空氣質量監測應用示范,對火電、鋼鐵、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等行業企業進行重點防控和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選擇若干城市污水處理廠和火電廠開展污染源治污設施工況監控系統應用示范,提高污染治理監管水平。

        在安全生產領域,將開展煤礦安全設備監管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加快實施國家礦井安全生產監管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逐步擴大應用規模,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覆蓋井下人員、設備、環境等的事故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系統,實現礦井安全生產信息的網絡化采集。

        在交通管理領域,將面向交通領域智能化管理和調度需求,選擇2~3 個大中城市和2~3 個內河流域,實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航運服務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開展車輛識別、航運服務、交通管理應用示范,提升指揮調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務能力,推動利用物聯網技術進行交通統計信息的采集;推廣客運交通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公交系統建設,提升公共交通的協同運行效率和服務能力;開展4~5 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車聯網新技術應用示范,包括導航定位、緊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車輛查緝、打擊涉車犯罪等,促進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鏈發展,提升交通安全和社會服務水平;開展電動自行車智能管理物聯網應用示范及推廣。

        在公共安全領域,將加快實施國家重點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深化嬰幼兒乳粉及酒類應用,建立健全肉類、蔬菜、中藥材等重要商品追溯體系,逐步擴大監管食品品種和應用范圍。

        在城市基礎設施管理領域,將面向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網的精確診斷和一體化管控需求,選擇5 個城市,實施城市基礎設施管理物聯網應用示范,實現對地下管網、立交橋、井蓋設施、無線基站、城市內澇、供排水設施、地下空間安全等狀態信息的實時采集、在線監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城市運行和管理水平。

        在智能家居領域,將在大中城市選擇20 個左右重點社區,開展1 萬戶以上家庭安防、老人及兒童看護、遠程家電控制以及水、電、氣智能計量等智能家居示范應用,解決制約規模化推廣存在的產業鏈協作不足、成本過高、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帶動智能家居技術和產品突破,發揮物聯網技術優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頂層規劃將針對應用產業急需

        由于缺少頂層設計和統一協調,近年來,各個地方在產業發展重點和應用上多有布局重復的弊病,且各地對物聯網的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的對象也各有差異。尤其是在涉及具有重要意義的物聯網標準上,各個地方政府很難協調達成一致。這一方面造成本來就薄弱的物聯網產業資源的分散,另一方面各個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優惠政策,也使得物聯網產業背上了第二房地產的壞名聲,被業內有識之士詬病為虛熱。專項行動計劃的出臺,在很大程度上針對的就是這些弊端。

        在我國,目前標準化仍然是物聯網發展的主要瓶頸,同時由于物聯網起步較晚,因此整體產業處于初級階段。雖然物聯網已經在很多領域有了實際應用,但是遠沒有達到規模應用階段,同時核心傳感器與傳感網絡技術還不夠成熟,包括RFID (射頻識別技術)、M2M(機器對機器通信)等方面仍然有很多技術需要突破。當前緊迫的工作是要加快物聯網標準的頂層設計,確定物聯網標準體系和標準制定的優先級,統籌謀劃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體系建設,著力突破基礎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確保安全和發展的主導權。

        可以看到,此次出臺的行動計劃中,國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提出了具體措施。例如,《標準制定專項行動計劃》設定的目標是,到2015 年,研制一批基礎共性、重點應用和關鍵技術標準,同步推進國際國內標準化工作,爭取在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ISO/IEC)和國際電信聯盟(ITU)等國際組織中取得實質性突破。我國將通過行動計劃的實施,重點突破關鍵技術標準,主要包括空中接口協議等射頻識別領域、組網技術等傳感器網絡領域、微納傳感器等智能傳感器領域的物聯網感知關鍵技術標準;超寬帶技術等短距離通信領域、機器到機器(M2M)、異構網絡融合等網絡傳輸領域的物聯網網絡關鍵技術標準;協同信息處理、服務支撐等物聯網信息處理關鍵技術標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將優先支持應用急需的行業標準,繼續推進公安、環保、交通、農業和林業5個重點應用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新成立5個物聯網應用標準工作組,研制40 項急需的應用標準。后續則將重點推進各領域的應用標準化工作,完善物聯網應用標準體系,基本覆蓋各重要應用領域。

        技術研發方面的專項行動同樣也將圍繞應用和產業急需。《技術研發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將著力突破物聯網核心芯片、軟件、儀器儀表等基礎共性技術,加快傳感器網絡、智能終端、大數據處理、智能分析、服務集成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探索形成創新商業模式,整合創新資源,加強國際合作,培育和打造技術創新鏈與產業生態鏈,支撐我國物聯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到2015 年,將突破智能傳感器、物聯網大數據處理與智能信息管理、行業應用軟件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推動物聯網技術與新一代移動通信、云計算、下一代互聯網、衛星通信等技術融合發展,加快物聯網技術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培育形成我國自主的物聯網產業鏈,全面提升我國物聯網產業核心競爭力。

        為了順利實施各個領域的應用推廣,行動計劃還提出要加強資源整合,充分利用各部門資源積極推動物聯網應用,協調物聯網應用推廣過程中的資源整合與共享、信息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建立信息采集和信息開發利用的共享機制,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島和造成資源浪費,避免重數據采集、輕數據處理和綜合應用,避免重復建設和不合理投資。這一舉措,無疑再一次為物聯網的輕裝上陣解除了一道關鍵束縛。

        電信運營企業將成為關鍵“三者”

        在物聯網應用推廣和產業化進程中,電信運營企業應扮演什么角色?是應用服務的先鋒還是通信管道的支撐,或者是運營平臺的主導?此次行動計劃給出了明確的回答:電信運營企業是物聯網應用服務的重要提供者,物聯網商業模式的前驅創新者,也是物聯網產業的主要組成者。

        在物聯網應用服務中,電信運營企業將成為重要的提供者,同時也是各領域示范工程運營推廣的主力。《應用推廣專項行動計劃》提出,要推動電信運營等企業開展物聯網應用服務,建立鼓勵多元資本公平進入的市場準入機制,支持電信運營、信息服務、系統集成等企業積極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的運營和推廣,充分利用現有公共通信和網絡基礎設施開展物聯網應用服務,重視信息資源的智能分析和綜合利用,促進信息系統間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加強對物聯網建設項目的投資效益分析和風險評估。

        物聯網產業鏈包括傳感器、芯片制造、設備制造、網絡服務、網絡運營、軟件開發、內容服務、應用標準、行業應用咨詢等,運營商將在其中扮演智能通信管道和運營支撐平臺的作用。《產業支撐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將支持與物聯網通信功能緊密相關的制造、運營等產業發展,推動物聯網運營服務業發展,支持高帶寬、大容量、超高速有線/無線通信網絡設備制造業與物聯網應用的融合,鼓勵運營模式創新,大力發展有利于擴大市場需求的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服務新業態,著力推動物聯網基礎設施服務業、軟件開發與集成服務業快速發展。《政府扶持措施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和“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中,加大對物聯網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支持,重點支持傳感器器件、物聯網核心芯片、近距離無線通信、機器到機器無線移動通信增強、物聯網智能終端、物聯網測試儀表、物聯網網關等相關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由此可見,通信技術的進步對于物聯網發展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互聯網和電信等傳統領域的成熟商業模式,對物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具有重要借鑒價值。《商業模式專項行動計劃》提出,要研究物聯網商業模式系統中基礎電信運營商、增值電信業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等主要個體間的相互關系、服務提供方式和收益分配機制,借鑒互聯網和電信等傳統領域的成熟商業模式,總結物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思路并制定相應的普及推廣方案,指導建立物聯網產業鏈上下游多方協作、互利共贏的新型商業模式。支持基礎電信運營商、增值電信業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等參與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通過多種主體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提升物聯網專業服務水平。加速物聯網在傳統產業中的融合應用,推動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業態的融合發展,探索發展新的物聯網專業服務。到2015 年,形成若干應用范圍廣、實施效果好的物聯網商業模式,并借此顯著增強各方參與物聯網建設與應用的積極性,顯著提升我國物聯網的發展水平。

        在亞太地區受訪的IT專業人士中,35%表示物聯網使企業增加了信息獲取的渠道,32%表示有利于改善服務,24%表示有利于提高顧客滿意度和員工生產力。

        作為一家由11萬名IT安全、保障、治理和風險專業人士組成的全球協會,ISACA組織的“信息科技風險與回報測量研究”詢問了ISACA會員中2 013名IT專業人士(其中包括343名亞太地區專業人士)對于主要趨勢的風險與回報的見解。

        物聯網包括與互聯網及相互之間連接的設備、傳感器、車輛、測量儀表和其他物品。預計至2020年,接入互聯網的設備數量將達到500億臺。

        亞太地區受訪者表示物聯網將帶來顯著的效益和風險。38%的IT專業人士表示“安全威脅上升”是最大的治理隱憂。32%的受訪者表示數據隱私性是最大的隱憂,另有8%的受訪者最擔心身份和訪問權限問題。

        亞太地區半數的受訪者(50%)認為更緊密的互聯網連接對消費者而言效益大于風險,但受訪者也提到了消費者可能面臨的風險,特別是“不了解哪些人有權訪問收集到的信息(40%)”和“不了解信息是如何被使用的(28%)”。

        ISACA國際總裁、獲得企業信息科技管治認證(CGEIT)的Tony Hayes表示:“物聯網將不斷發展,機構應制定相關策略,以保證從相互連接的設備中獲益。但是,提高設備的相互連接也會帶來安全風險。機構還應判斷如何保護數據。”

        提高靈敏度的五個步驟

        ISACA建議企業通過以下五個步驟提高在物聯網時代的靈敏度(AGILE):

        1. A:企業必須快速行動,而不能被動反應;

        2. G:管理各項計劃和活動,確保數據安全性,防范風險;

        3. I:識別預期效益并確定測量方法;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 一级欧美一级日韩中文片 | 亚洲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 | 欧美国产亚洲日韩在线二区 | 亚洲欧美在线你懂的观看 | 最新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