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湖湘文化論文范文

        湖湘文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湖湘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湖湘文化論文

        第1篇:湖湘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

        一、鄉村文化的內涵與現狀

        (一)鄉村文化的內涵

        所謂鄉村文化,是源于鄉土并依存于鄉土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在地性和鄉土性,具體而言是存活于鄉村田間地頭,以活態形式存在于鄉村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體現村民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識的文化。

        (二)鄉村文化的現狀

        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加快,一些農村地區大拆大建,照搬照抄城市小區的模式建設新農村,導致鄉土特色和鄉土文化的流失。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同樣使得鄉村文化以驚人的速度衰落,當代媒體的滲透和經濟二元結構的變化,使得原本以鄉村文化為載體,以淳樸、善良、親情和倫常為核心的生存價值理念以及鄉土意識和傳統的價值觀念等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都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因此,保護鄉村文化刻不容緩。

        二、鄉村文化衰落的原因分析

        (一)城鄉差距大,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較低

        導致鄉村文化流失嚴重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的人口就被分為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城鄉分割,城鎮人口居民在醫療、衛生、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就比農村人口擁有更多的權利,城鎮居民比起農村人口有著更加優越的基本生活條件,精神文化也相對豐富。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相對滯后,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相差甚遠,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要求還不適應.在新農村建設、鄉一體化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鄉村進一步發生了巨變,鄉村文化進一步受到了沖擊。

        (二)地方政府對鄉村文化的重視不夠

        1、政策制度制定中對鄉村文化的安排不足。《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體現了高度的傳統文化自覺,但是這些描述只是倡導在城鄉建設中要加入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并沒有在保護鄉村文化,乃至農村文化建設上提出一些實質性的措施,沒有制定一些規劃性的政策。

        2、決策咨詢中缺少人文學科學者的參與。從中央層面到地方各級政府召集的有關新型城鎮化的決策咨詢、規劃設計或者研討會議上,能夠進入決策者視野的大多是經濟學領域的學者,很少看到人文學科學者的身影。

        3、政府對鄉村文化的財政投入較少。資金是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基礎,只有建立一個可靠的資金保障體系,才能提供穩定的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沒有資金的支持,鄉村文化就難以得到保護與傳承。

        (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村民的社會價值觀改變

        1、農村基層文化隊伍薄弱,人員短缺,素質偏低。農村基層文化隊伍工作人員中擁有高級、中級職稱的人少之又少,絕大部分只有初級職稱。基層文化干部的專業理論素質偏低,懂鄉村文化,民俗音樂知識的公務人員也較少,導致在鄉村文化保護過程中難以提出實質性的意見和建議,鄉村文化活動也難以展開,使鄉村村民更是對鄉村文化失去興趣。

        2、鄉村村民保護當地鄉村文化的意識淡薄。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村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人際交往中的情感性原則被利益性原則取代,進一步加深了農村傳統風俗的危機,許多民俗儀式,如各類手工制作(臉譜,木版年畫,剪紙等)鄉間技藝絕活,山曲民歌等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再也找不到傳承的對象那些在老一輩村民眼中視為珍寶的文化遺址,民間風俗,手工技藝,被新一代年輕人看成對封建愚昧的附庸。鄉村世俗化動搖了傳統鄉村共同體的價值基礎,傳統鄉村文化的保護在價值觀念上面臨著巨大威脅。

        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保護鄉村文化的路徑選擇

        (一)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鄉村文化流失的一個其中原因就是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導致鄉村村民進城務工。各級政府要通過一定的產權保護和制度激勵,保護鄉村文化,為市場,社會力量提供鄉村文化創造良好的環境。政府可以提供資助補貼、減免稅收優惠等方式,引導各種非盈利組織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使更多的鄉村精英能留在鄉村,為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出謀劃策。

        (二)建立和健全政府保護鄉村文化的措施

        1、多領域學者參與到城鎮化建設中,保護鄉村文化。首先,政府應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進度,規劃者要改變政績觀,不能一味追求農村城鎮化的速度,而忽視鄉村文化的保護。其次,要制定好新型城鎮化的規劃,在制定的過程中要加大人文科學學者的參與程度。最后,加快進行鄉村建筑遺產的全面調查和評估“鄉村建筑是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真實寫照”,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進行城鎮建設拆遷前及時做好調查,測繪,評估和保護規劃工作,對具有較高價值的村落應實行緊急保護,并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

        2、地方政府要引導農民就地市民化,留住鄉村文化的根基。首先,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是農民市民化的重要內容,在農村居住環境改造中不僅要堅持“規劃先行,突出特色”的原則,也要立足區域文化特點,使農耕文化底脈的傳承與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現實合理銜接。其次,農民市民化的另一重要內容是農民文化素養的提高“真正的市民化農民應該具備相對比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觀念等”。提升農民素質不能靠簡單地壓制傳統農耕文化的發展,而應該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改造。

        3、建立支持鄉村文化健康發展的財政稅收及金融政策體系。首先,政府應當通過財政政策,加大對鄉村文化產品產業鏈的支持力度。其次,完善針對鄉村文化的稅收機制,促進鄉村文化發展,傳承傳統文化。最后,政府還應積極采取措施,通過貼息等金融手段,促進金融資金支持鄉村文化的發展,開發各類優勢文化資源,傳承有意義有價值的鄉村文化。

        4、重塑鄉村村民的社會價值體系,提升村民與村干部的文化自覺。重塑村民的社會價值觀,政府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加強鄉村文化宣傳與發展的資金投入。當地政府要多方吸引人才,大力培養構建鄉村文化方面的人才,逐步提高隊伍的政體素質。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鄉村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要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覺,首先,要加強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再次,注重創新鄉村文化繁榮。最后,以城鄉互動為重要途徑,積極建立城鄉文化互補機制。鄉村文化要在能夠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積極吸納城市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同時,在鄉村和城市文化的互動過程中,鄉村文化也能汲取鄉村文化的民俗氣質,削減自身文化的糟粕。

        結語: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曾說過:“世紀影響世界進程和改善世界面貌的有兩件事,其中就有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在鄉村文化建設中要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按照市場運行機制搞好文化產業化的發展規劃,培養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從而實現鄉村文化的深度產業化發展,同時,提升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文化資源的關聯度,用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隨著城鎮化和鄉村建設的深度發展,鄉村文化重構已經是中國社會轉型期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 龍海興,曾伏秋等.農村公共服務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第2篇:湖湘文化論文范文

        公募基金機構作為一個投資機構,頻繁出現散戶化的現象,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為突出的原因為以下幾點:

        1、我國投資大環境尚不完善我國投資大環境尚不完善,我國處理投資業務的經驗不足和實操技巧不完善是導致公募基金投資散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我國投資業的現狀而言,投資者以個人投資為主,個人投資者無論數量,還是資金量均大大的高于規模性的機構投資者,這將導致投資者結構的失衡。更何況,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比較機動化,其缺乏相關的理論知識為投資依據,市場信息收集不夠迅速,也缺乏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技巧,只能一味的靠“小道消息”隨波逐流,或者一味的靠運氣和投機取巧。這種狀況將大大的增添了我國投資市場的不確定性。再加上,我國投資業發展時間短,經驗不足,其法律法規也相當不完善,沒有一個較為健全全面的市場信息披露機制和投資者利益保障機制,在這樣的投資環境中進行投資將大大的提高了投資風險。

        2、公募基金的內在原因公募基金開發時間晚、發展時間短,各種投資的具體操作尚不完善,其自身的內在原因是導致公募基金投資散戶化的直接原因。公募基金投資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其仍然缺乏一定的投資專業人才,然而新培育的投資人才雖然知道一定的金融投資理論,但缺乏一定的投資經驗,其投資目光較為短淺,較多為中短期投資。從基金經理的角度上而言,許多的基金公司均由每年的公司排名作為基金經理的業績考核內容,因此許多基金經理為了自身業績而不得不放棄長期的投資,而轉向中短期投資,這樣的投資結構失衡,反而會導致公司利益的流失。更何況,基金經理的收入由工資和獎金組成,與投資業績沒有直接的聯系,沒有一個較為完善的激勵機制,這樣將會導致基金經理失去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再加上,基金公司通過公司業績來選擇基金經理,時常更換基金經理,這樣不但讓公司無法獲取長期投資的利益,還會使公司的投資風格發生變動,無形中加大了投資風險。在行政部門中,公募基金機構普遍缺乏一個較為完善的監管機制,對公募基金投資的過程缺乏一個較為全面的監管,這樣將導致許多違法行為的發生。

        3、基金排名制度不科學基金排名對于基金機構的投資方向和基金經理的選擇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基金排名對基金機構和基金經理而言都十分重要。然而,按照目前的狀況而言,我國的基金機構排名的審查時間較短,根本無法考慮長期的投資因素,該排名大部分是針對中短期投資的投資收益而言的,忽視了長期投資的利益,這樣的基金排名缺乏一定的真實性。更何況,國內的公募基金機構會為了爭奪基金排名而出現頻繁換股、參與績差股等行為出現。

        4、投資者缺乏相對應的投資理念公募基金的投資者是由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組成,且以個人投資者居多,而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狀況容易受到個人的投資情緒和投資理念影響,且容易影響其他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情緒。一旦市場處于過度樂觀或者過度悲觀的狀況時,投資市場將會出現羊群效應,市場將會出現大量的申購或者贖回,這樣將會導致投資市場出現經濟泡沫或者陷入低迷。

        二、如何解決我國公募基金投資散戶化的狀況

        1、培養專業的投資人才,建立起科學高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必須要在公募基金機構內及時的補充投資人才,培養更多的優秀投資人才,設立一個由投資人才和基金經理所組成的投資小組,盡可能提高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和技巧,盡可能減少更換基金經理帶來的影響,使投資風格更為穩定,投資理念更為成熟。與此同時,還必須要建立起科學高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設立一個較為完善的激勵機制,把基金經理的收入與基金機構的業績相掛鉤,提高基金經理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

        2、建設健全完善的公募基金內部管理機制證券監管部門應該要根據現狀出臺一系列的基金投資規章制度,嚴打“幫忙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讓公募基金機構進行投資時有法可依。“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還必須要發揮其帶領和監管作用,與業內的各大公募基金機構達成共識,共同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業內形成一種自律的風氣,共同維護基金投資秩序。與此同時,還必須要及時的定期的公布換手率等市場信息,堅決抵制“散戶化”現狀的出現。

        3、健全和完善基金排名制必須要對舊式的基金排名制進行合理的完善和更改,延長其審查時間,加長基金排名公布的相隔時間,鼓勵公募基金機構進行長期投資,在基金排名內加入長期投資的因素,保證基金排名的真實性。這樣不但能夠鼓勵長期投資,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投資的風險,還能對基金經理做一個較為全面的觀察,使投資風格更為穩定。

        4、向投資者灌輸專業的投資理念應該就投資的基礎理論知識、風險意識和風險規避、投資的注意事項等方面對投資者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專業知識的灌輸,讓投資者有一定的專業投資理念,在投資前對基金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提高投資者投資基金的耐性和信心,盡可能的減低“羊群效應”狀況的出現。

        三、總結

        第3篇:湖湘文化論文范文

        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燥,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但光熱資源和土地、礦產資源等比較豐富,屬于資源開發主導型地區。目前國土開發程度比較低,是我國后備資源最豐富、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充分發揮西北地區資源優勢,加快資源開發步伐,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對21世紀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西北地區的水資源問題是該地區當前及未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已引起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特別關注。

        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區,水資源不僅是維持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供水水源,而且是穩定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因素。人類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不僅會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而且會引起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例如,對地下水的過量超采,會引起地下水位的大幅度持續下降,造成表層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引起植物凋萎,植被退化以至自然死亡,從而進一步加劇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的發展;而對地表水過量引用(大水漫灌等),則會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上升,引起土壤次生鹽漬(堿)化、甚至沼澤化的發生或發展。這兩種情況在西北地區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國西北各流域的中上游地區目前大多仍采用大水漫灌等傳統的灌溉方式,過量引水灌溉,造成用水浪費、地下水位偏高、土壤次生鹽漬(堿)化、甚至沼澤化等現象;而在下游地區則存在斷流、河湖萎縮甚至消失,以及大量超采地下水的現象,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等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如石羊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黑河流域等。

        西北地區分內陸河區和外流域區,其中內陸河區面積為250.5萬km2(扣除奇普恰普、額爾齊斯河外流區),占西北地區總面積的3/4。這里以內陸河區為重點,內陸河區中山區面積為98.0萬km2,占其面積的39.1%;平原區(盆地)面積為152.5萬km2,占其面積的60.9%。內陸河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569.5億m3,其中山區降水量為2972.3億m3,占全區總降水量的83.3%,平原(盆地)降水量597.22億m3,占全區總降水量的16.7%。

        2水循環規律與相巨轉化關系

        西北內陸河流域從高山河流源頭到下游地區可劃分為:高山冰雪凍土帶、山區植被帶、山前綠洲帶和下游荒漠帶。降水主要集中在高山冰雪凍土帶和山區植被帶;山前綠洲帶和下游荒漠帶降水稀少,基本上不產生徑流。因此,在出山口以上的高山冰雪凍土帶和山區植被帶形成的出山口徑流基本代表了流域的水資源量。

        山區徑流出山口后,在天然情況下,部分洪水通過漫溢滲漏補給地下水,其余的通過河道滲漏補給河道兩側的地下水,最終消失于荒漠或終端湖泊中。在大規模開發利用的情況下,人類活動增加了中下游河道兩側徑流的側支循環,通過引地表徑流和開采地下水進行農田灌溉,多次垂向水量交換,最終使河流水量趨于衰減,甚至干枯。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擴大和方式變化,已導致了水資源數量、質量及其時空分布和內部分配關系等發生了變化,并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由山區到流域下游,不同區段地下水與地表水的相互轉化關系以及地下水的徑流模式亦不相同。山區地下水絕大部分以基流形式排泄,形成地表徑流進入盆地,只有占水資源總量3%的山區地下水通過側向徑流補給盆地的地下水。西北地區一般河流的基徑比在20%~45%之間,如瑪納斯河出山口為45.6%,黑河出山口為34.6%。出山口后由沖洪積扇的中上部河水(地表水)補給地下水,在西北內陸盆地年徑流量小于0.5億m3的河水將全部滲漏,較大的河流也有30%~40%的滲漏,如瑪納斯河年平均滲漏量為1.38億m3,滲漏補給系數為0.4;黑河年平均滲漏量為5.27億m3,滲漏補給系數為0.26。目前大部分河流在山前出山口處建有引水渠,用于盆地的農業灌溉,在水利程度較高的地區,渠道引水量所占比例很大,如瑪納斯河渠首引水量占河流量的3/4左右。渠道引水使天然河道流量減少,相應減少了河流入滲補給量。

        地下水在水力梯度作用下由沖洪積扇向沖積平原運移,在沖積扇前緣地帶,由于含水層顆粒變細,導水性變弱,形成地下水溢出帶。地下水沿溝壑以泉水形式溢出地表,匯集流入或形成河流而轉化為地表水。在西北地區泉水溢出量是下游地表水的主要補給源之一,也是維系沖洪積扇前緣綠洲帶和沖積平原下游綠色走廊的重要水源。泉域范圍內地表水的補給量減少和地下水開采量的增加,是導致泉水流量減少的根本原因。在沖洪積扇前緣以下的沖積平原,潛水含水層顆粒變細,地下水埋藏較淺,其水平徑流速度緩慢,地下水是以垂向水量交替為主。該區為大面積農墾區,引用大量地表水灌溉,由渠系、平原水庫的滲漏和田間灌溉入滲,使該區地下水補給量較自然狀態下大得多。沖積平原地形平坦,自然河網不發育,地下水徑流排泄困難,使地下水位上升,甚至接近地表,潛水蒸發量增加,使地下水礦化度升高和產生土壤次生鹽漬化、甚至沼澤化。

        在天然條件下,沖積平原下游直到尾閭湖,除洪水季節外,河流量很小,甚至沒有。在洪水季節河流泄洪通過河道補給地下水,余水流入尾閭湖。正是水量不大的河水及其所轉化所形成的地下水,維系著該帶沿河兩岸的植物生存,保護著該地帶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

        在天然條件下,內陸山區水資源通過河川徑流進入盆地后,經多次轉化而形成地下水資源,并使盆地間地下水資源分布達到自然平衡,并維系盆地內的生態環境平衡。水資源開發利用,打破了原來的水循環規律和相互轉化平衡關系。如山前沖洪積平原或河西走廊的南盆地,由于靠近水資源的補給源,大量開發利用水資源,甚至無計劃、高消耗浪費水資源,致使進入下游平原或北盆地的水資源量大幅度的減少,無法滿足下游平原或北盆地對水資源的需求,直接威脅下游平原或盆地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典型的例子是石洋河是以犧牲民勤來發展武威;由于上游武威的大量消耗水資源,流入下游民勤的河水流量逐年減少,以致河流尾閭湖泊干枯,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水質惡化,綠洲萎縮,棄耕面積達20多萬畝。還有黑河流域下游的額濟納旗綠洲,由于中上游經濟規模的擴大和水資源利用技術水平較低,也出現同樣的情況,入境水量由8億~10億m3/年下降到現在的3億m3/年,河流經常持續斷流,居延海干枯,導致地下水資源的補給量也相應減少,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植被大片死亡,草場退化,沙化土地面積新增3500km2。大規模開發利用水資源,特別是渠道引水灌溉改變了地下水補、徑、排關系和時空間分布,使沖洪積扇中上部地帶地下水的補給量明顯減少,造成泉水溢出量衰減,沖洪積扇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銳減,而中游沖積平原地下水補給明顯增加,造成潛水位持續上升,蒸發量加大,發生土壤次生鹽漬化。流域下游由于來水量減少,地下水補給量減小,導致植物消亡,土壤沙化等。

        3水資源量核算與分析

        根據“九五”國家科技攻關的有關研究成果,西北地區水資源總量為2304.4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2164.8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1034.6億m3,地表水與地下水的重復量為895.0億m3。分省和流域的具體評價結果,列于表1中。

        從表1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區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之間的重復量是比較大的,分別占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量的41%、87%。其中寧夏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的重復量分別占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量的287%、93%;而內蒙古西部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的重復量分別占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量的48%、17%。從流域角度分析可看出,西南諸河片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的重復量占地下水資源量的百分比最大,為100%;長江片次之,為99%;內陸片最小,為83%。綜上分析表明,西北地區的地下水資源絕大部分是由地表水資源轉化形成的,尤其是廣大的平原區域,由于當地降水量極其稀少,地下水資源量幾乎全部來自地表水的人滲補給。

        表1西北地區水資源評價成果(單位:億m3)

        4結論與建議

        前面的分析結果清楚地表明,在西北地區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聯系密切、相互轉化頻繁,地下水資源絕大多數是由地表水轉化形成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格局或方式的,將深刻地影響著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關系,以及補給量和排泄量的大小。地下水補、徑、排關系及其補排量的改變,則直接導致地下水可開采量的變化。因此,在西北地區單純地就地下水而論地下水是不行的、也是不科學的,應該將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進行統一考慮,進行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的統一評價和規劃,在查清水資源數量、質量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的基礎上,對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進行綜合規劃,以科學地指導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

        同時還應看到,西北地區節水工作是大有前途和第一位重要的,應堅持“開源與節流、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努力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統一管理。另外,繼承、創新和機制轉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嚴重缺水的山丘區和盆地腹部,沒有一個好的投資機制,很難從根本上解決用水困難的問題。

        第4篇:湖湘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民營企業家 企業文化 相互作用力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據統計。截至2008年9月。民營經濟占我國GDP比重已超過65%,占出口總額的68%,民營企業已占中國法人企業的60%以上,我國經濟增量的70%~80%來自民營經濟(劉漢元,2009)。民營企業的崛起與迅速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富活力、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推動中國經濟實現經濟轉型、保持持續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源。民營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和優秀的企業文化,它們是推動民營企業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源泉。一方面,成功的民營企業需要成功的民營企業家來統領;另一方面,成功的民營企業需要優秀的企業文化來孕育。企業家與企業文化已成為民營企業發展成敗的兩個關鍵要素,研究兩者的相互作用力,從而探索民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民營企業家對企業文化的牽引力

        民營企業家是企業的創立者,也是企業經營方向的掌控者,他們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們的品質、才華、膽識,對企業文化的構建以及企業價值觀念和企業精神的培育和形成,產生一種牽引力。

        (一)民營企業家設計企業文化

        民營企業的規模大小不等,數量眾多。每個企業因其行業特點、地理位置、產品屬性、企業發展的階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其企業文化建設也必然不同。民營企業是民營企業家一手創辦的,他們對自己的企業了解最透徹,他們一般是企業文化建設的設計者,把握著企業文化的準確定位。成功的民營企業家既要成為管理專家,又要成為文化專家。他們的任務就是要設計或塑造科學的企業價值,培育企業新精神,把文化融入企業,促進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民營企業家要在全面客觀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本企業的特點、歷史、文化、經營范圍和發展戰略等各種要素。對企業內部現有文化基礎、企業外部文化環境及企業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全面詳細診斷,在此基礎上對企業文化進行整體設計,精心提煉出本企業的理念,并將這些理念滲透到企業精神中,形成獨具特色的適合本企業的優質企業文化。

        (二)民營企業家推動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將少數人的思想變成群體意識,把企業價值和經營理念內化為統一的企業行動。新的企業文化形成概念模型后不會主動擴散,企業員工也不會主動接受,原有的企業文化也不會自動瓦解。因此,民營企業家必須做一名企業文化的推動者。一方面,重新構建企業文化層次,打破多等級企業文化界限,減少企業文化形成傳播與擴散程度,縮短企業文化滲透流程。另一方面。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明確地表達基本價值觀,并始終不渝地向大家宣傳,使員工接受企業文化,把自身價值的體現與企業目標的實現相結合。企業文化說起來是一些理念和精神,但實質上是“行為”,要靠每天的決策、做事、待人方式來形成。民營企業家的模范行動是一種無聲的推動力,對員工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要塑造和維護企業的共同價值觀,民營企業家本身就應該是這種價值觀的化身,通過自己的行動向全體員工灌輸企業的價值觀念。

        (三)民營企業家變革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一個充滿矛盾運動的、不斷變化的動態建設過程。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民營企業家要經常對本企業的文化進行反思,繼承和發揚那些支撐企業成長的精神柱石,更新那些跟不上時代潮流、不適應新的經營環境的落后文化。一般講來,當企業經營環境發生根本變化時,當企業管理和經濟效益出現危機時,當企業規模擴大、人員增加,原有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方式已不適應要求時,民營企業家就要充當企業文化的變革者。思想敏銳的民營企業家常常能及時發現企業文化存在的問題,并大膽創新,打破束縛企業發展的惰性文化,建立能夠推動企業可持續健康向前發展的新文化。通用公司前總裁韋爾奇認為:世界在不斷變化,企業也必須在不斷改變自我的過程中來把握命運。由此,韋爾奇從上任開始起,便對通用公司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大刀闊斧的全面變革,并取得巨大成功,使通用電氣長期居世界500強前列。正如美國前康柏電腦公司董事長杰明?羅森所言,由于韋爾奇對通用企業文化進行成功的變革,創立了快速適應市場動態和團隊合作的文化機制,才使通用電氣成為企業界的奇跡。

        企業文化對民營企業家的驅動力

        民營企業家牽引著企業文化的發展;優質企業文化又培育著優秀的民營企業家,企業文化對民營企業家有著一種內在的驅動力。

        (一)企業文化促進民營企業家成長

        文化具有知識傳承功能。每一代人都是以前一代人所取得的成就為基礎而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文化起著把每一代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不斷傳承下去的作用。企業文化形成以后不斷地傳遞和繼承,影響著企業每一代人的思想、認識和感情模式,因此也就導致了某種類型的企業家易于接受。在此意義上,成熟的民營企業通過他們的文化促進著民營企業家的成長。文化依次創造了它們下一代的企業家,創造了一種不稱職的企業家無法干下去的環境。所有的民營企業家都不能不受到他們企業前文化的影響,而且,他們一旦倡導了一種文化,就不能不受到這種文化的制約。

        (二)企業文化培育民營企業家品質

        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即人創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企業文化同樣具有這種教化功能。在民營企業中,企業家既是企業的主要管理者,又是普通一員。他與企業員工一起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和激勵,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堅定的信念,培育優秀的品質。同時,民營企業家憑借自身領導者的影響力,運用企業文化的這種功能去培育企業員工,帶領他們共同前進,從而提升他們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在企業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中,民營企業家逐漸成熟,具備了一個企業家應具備的優秀品質。

        (三)企業文化塑造民營企業家形象

        文化具有穩定的功能,它是一種歷史的沉淀。民營企業家根植于所經營的企業,其品質、作風、價值觀念、經營風格都帶有企業所沉淀的文化特征,具有企業的特色。事實說明,企業文化塑造了民營企業家,也塑造了他們的形象。民營企業家的形象實際上就是民營企業的形象。企業為適應發展的需要,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大力宣傳企業家。這實際上是通過對企業家形象的塑造來宣傳該企業文化特定的價值觀。

        民營企業家與企業文化相互作用力的現實意義

        (一)提高民營企業的軟實力

        民營企業的軟實力包括企業難以模仿的盈利模式、企業文化、團隊凝聚力、企業學習力、企業運營機制、企業執行力和企業品牌力。企業文化作為社會大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客觀地存在于每一個企業之中。優質的企業文化,將極大地促進企業的發展,反之則削弱企業的組織功能。考察中外民營企業不難發現,真正使企業久盛不衰的秘密往往是隱含在商品和銷售后面的文化。而不是經濟實力。

        優質的企業文化通過創造適宜的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企業風氣、積極的精神面貌。使員工真正能夠完全融入企業,在企業中工作能夠得到一種滿足,得到一種身心的愉悅。當企業文化被傳達給社會時,社會將對企業監督。這種監督要求企業管理者注重形象,企業員工注重工作質量,企業做出承諾要兌現,一切與企業價值觀相違背的行為企業都不能做。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行之有效的途徑。使企業員工能嚴格按一定的規則、程序辦事。去實現企業的各項目標。使生產經營中員工人際關系得到調節,處理好相互間的關系,從而可以極大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優質的企業文化往往使企業員工以企業為榮,為企業驕傲,達到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的協調一致。這是民營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民營企業的競爭最終是企業品牌、企業形象的競爭。這就是企業文化形成的整體的對內、對外的印象,而企業形象的形成也必須經歷長期的發展且融入企業文化的積淀。企業文化通過其所展現出來的優質管理,最終通過多種途徑傳達到企業品牌、企業形象上來i同時,在企業形象的聚合、感召下,形成更大范圍資源的整合,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優質的企業文化又使企業內部制度更健全、管理更規范,工作更高效,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實現民營企業經營效益的最大化,提高民營企業的軟實力。

        (二)增強民營企業的凝聚力

        企業文化是一種“強力粘合劑”,可以將企業員工緊緊地粘合、團結在一起,使員工明確目的、步調一致,將民營企業員工通過共同價值觀、精神理念凝聚在一起,圍繞企業發展目標凝結成極大的群體合力,產生出奮發進取的集體意識,煥發起員工的能動精神,最有效地推動企業生產經營的發展。企業文化建設把提高員工的文化技術素質和文化生活,看成是員工搞好經營生產的基礎。也是形成企業統一價值觀念和企業精神的前提條件,使企業的發展目標變為員工的自覺行動,與企業共命運,為企業發展盡力。企業文化可以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員工之間情感交融、親密相處。對企業產生一種依戀之情,使他們感到個人的工作、學習、生活等任何事情都離不開企業這個團體,把企業發展視為個人最為崇高的任務,與企業共甘苦、共命運,從而形成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提升民營企業的競爭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品和技術的生命周期日趨縮短。一項新技術或一個新產品很容易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模仿,使得產品和服務的趨同化現象日益明顯,企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此情況下,企業文化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從總體上看競爭力不強,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必須提高其競爭力。紅蜻蜓集團的創始人錢金波認為。企業文化建設的優勢決定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文化的企業和重視文化的企業才是有持久競爭力的企業:雖然文化的功能是間接的,但它是作用于人的,所以是持久的。紅蜻蜓集團投資1000萬元來建設企業文化,成立中國第一家鞋文化研究中心,根據企業特色和經營理念形成了“親情、自然、走過四季都是情”的紅蜻蜓文化,成為當今中國鞋文化的第一發言人,企業凝聚力增強,員工素質提高。企業形象提升,品牌更具親和力,從而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這是優質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競爭力提高的典型案例。

        第5篇:湖湘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翻譯、語言

        引言 英國文化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來:“文化是一種復雜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在各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差異對其語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在英漢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 文化差異的界定與分類

        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文化作為一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價值觀或行為觀,時刻在控制、指導人們的行為,無論是語言行為(linguistic behavior),伴隨語言行為(paralinguistic behavior)或是非語言行為(nonverbal behavior)。所以在進行英漢翻譯的時候,翻譯者需要經歷從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成熟,最終到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的成熟這一必經的過程,缺一不可。文化與語言是相輔相成的。語言文化的特性包含極其豐富的內容,它涉及一種語言所代表的民族心理意識、文化形成過程,歷史習俗傳統和地域風貌特性等一系列因素。

        :3800多字 教育類職稱論文

        300元

        備注:此文版權歸本站所有;。

        第6篇:湖湘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弈;保護;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981(2012)04-0144-04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全球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我國以“兩大工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與保護工作全面展開,各級政府和機構紛紛投入到保護行列中來。當前,國內外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的相關研究非常多,但將博弈論運用到其研究的相關文獻較少。牟維、李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博弈探索》一文中以一個新的視角——將個人效用數字化,主張在制度設計的過程中利用博弈理論將個人意識與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結合在一起,解決其保護問題;王巨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三方行為與博弈》中對政府、遺產保有者和社會職能機構的多方參與進行博弈;林鴻熙在《基于進化博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運用進化博弈論,研究管理者與使用者在長期演化過程中的策略趨勢,繼而提出相應對策建議等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的相關文獻中,諸多文章承認傳承人和政府的重要地位,物質文化遺產的體現性決定傳承人在其參與中的主導地位,其物質性和保護的實體性快,定了政府在保護中的領導地位。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其所保護的遺產是非實體存在,是具有活態性和無形性的文化傳統,是共同體、群體的一種生活方式;其載體則是社會化的個人。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政府、旅游企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者這三方都對應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和義務。以湖南湘西地區為例,探討基于博弈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問題。

        二、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運作模式的博弈分析

        在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的博弈過程中主要包括三類參與主體:政府監管機構、繼承者和旅游企業。圖1描述了三類參與主體之間的關系鏈,其中X1、X2分別為政府監督機構和社會職能部門所獲得的非遺保護的信息,0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化,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中,這其中存在政府和市場機會損失的問題,導致政府和旅游企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都只是一種斷面信息,并且落后于真實進度,但是兩個部分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收益既有顯性收益也有隱性收益,且隱性收益不能被貨幣化衡量,所以在保護過程中,保護既得收益決定了三方參與者的角色和策略選擇。

        (一)旅游企業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傳承人保護的博弈分析

        旅游企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中與傳承人之間存在博弈行為,這些旅游企業的合理開發與過度開發策略對非遺傳承人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當旅游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時,為了使投入的成本盡早收回會對傳承人采用一系列經濟誘惑,使之漸漸漠視對非遺的保護。

        設A為開發湘西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企業,B為該非遺繼承人,在非遺旅游開發中,A有兩種選擇:合理開發與過度開發,即保護與不保護;B也有兩種選擇:保護與不保護。現做如下假設:(1)如果A和B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保護開發時,所得的收益分別是R1、R2;(2)如果都不保護時,所得到的收益分別為L1、L2。進行保護時,由于生存發展環境的改善使其利用空間縮小,束縛條件增多,這樣往往會使投資會大于短期內所得收益,所以R1

        我們首先來看A的決策情況,假定B選擇傳承保護,那么A選擇合理開發時的收益為R1,過度開發的收益為L2,由于L1>R1,所以A的最優策略為過度開發;很明顯,當B選擇不保護時,A的最優策略仍然是過度開發。同理,無論A的選擇哪種決策情況,B的最優決策都是不保護(L2>R2),因此,(過度開發,不保護)就構成了博弈的一個納什均衡,(L1,L2)就成為相應的均衡收益,即形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二)傳承人保護傳承與相關政府干預管理的博弈分析

        政府作為具有強制力的公共性組織,其保護遺產流失都是通過政策制定和實施來完成,特別是外部低效益的非遺文化,市場失靈的幾率很大,這種市場失靈就給政府的管理和監督提供了機會和理由。所以,相關政府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者之間存在一個博弈。這種博弈屬于一種監督博弈模型。這個博弈的參與人包括政府和傳承人。政府的純戰略選擇是管理與不管理,傳承人的純戰略選擇是傳承保護與不傳承保護。

        圖3概括了對應不同的純戰略組合的支付矩陣。這里,a為政府應得收益,b為支付政府收益后傳承人所得收益,c為管理成本,f為傳承人不合理保護而應繳的罰款。

        假設c

        (三)政府監督與旅游企業保護開發的博弈分析

        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旅游經營市場中的監督活動是政府管理部門與旅游企業之間利益相關的博弈。企業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在政府不監督的情況下,一般將在非遺文化保護問題上采取非合作博弈,即雙方之間并不趨于共商合作、共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個博弈當中,假設政府有兩種選擇:管理式監督和轉讓式監督;旅游企業也有兩種選擇:違規利用與保護性開發。假設政府選擇管理式監督的投資收益為G,選擇轉讓式監督的收益為z,在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影響下,由于政府不可能估測到何種模式的經營能夠確保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的保護與開發,再加上政府對旅游企業在獲得開發權之后是否會對非遺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的信息也同樣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我們就又可假設旅游企業違規開發所能帶來的外部成本為W(即包括自然破壞所產生的成本損失和人文因素導致的成本損失)。實踐中,如果在政府實行轉讓式監督之后企業合理保護開發,政府所得收益便為Z,否則為Z~W。為應對政府的行為選擇,旅游企業一般也會通過自己的行為選擇方式來處理自身對利益的安排:一是違規利用進而獲得較高收益D,二是合理保護開發而獲得合理經營收入H。由于博弈過程中,所有行為主體的策略選擇均是理性的,因而實踐中政府選擇轉讓式監督的一個最基本的條件便是轉讓式監督的所得一定大于管理式監督的所得(即Z>G),既然如此,我們假設Z>G,同理分析D>H,該博弈模型如下圖4。

        實踐中,如果政府選擇管理式的監督解決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則博弈結束,政府能獲得收入G,而此時假設旅游企業無法進入該開發領域,所獲收益為0。不過當政府選擇轉讓式監督模式時,旅游企業開發商便會獲得自己的選擇機會:合理保護開發與違規利用;在此種情況下,如果合理保護開發則雙方都能獲得一定的收益,皆大歡喜;如果違規利用,則政府的損失為W,顯然,政府選擇轉讓式監督之后的收益大小取決于W。也就是說,如果Z-W>G,那么政府會選擇轉讓式監督,則在此種狀態下,因為D>H,旅游企業的最優選擇是違規利用。如果Z-W

        三、基于博弈論的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對策

        上述三方之間的相互博弈取得的最優策略,能夠幫助我們預見到各種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以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些結論對我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非遺保護與社會各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各界都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承擔一定的責任,如何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使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規避保護中的風險,實現保護開發的切實條件,下面根據博弈分析,對傳承人、政府、旅游企業的行為提出幾點建議:

        (一)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加強合理有效的管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被稱作人類記憶的背影,這些經歷了上千年滄桑記憶的寶貴文化,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寬容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它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合理的保護和開發是很關鍵的。因此,在進行湘西非遺開發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增強旅游企業、游客以及傳承人的非遺資源保護意識,進行其有效的開發和保護。

        1 政府應制定適當的參與措施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行政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的參與,對于一個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健康、有效的傳承,必須加強對當地行政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同時也需要通過政府來組織開展多途徑的保護開發教育,使當地居民能夠參與到湘西文化的建設中。例如,開展以宣傳湘西非遺保護為主題的文化活動,讓當地人更多的了解自身的文化,提高居民素質,增強文化信心。

        2 必須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屬地合理的承載力和容量

        旅游業對湘西非遺資源的開發會導致旅游者的大量來訪,這不可避免地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歸屬地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我們從旅游企業與傳承人的博弈可以發現,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不會主動保護可貴的非遺資源的,這種情況勢必會導致旅游開發過度或者旅游活動量之大超過了目的地的承載能力,使之環境受到嚴重損害。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政府可以建立適當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對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傳承人、文化建檔、維護和跟蹤等內容以制度的形式規范起來,為排除規范中的非遺資源受到侵害和防止可能之侵害。首先,必須對傳承人和旅游企業制定合理的稅收制度,以最大承載力和容量為尺度進行等級劃分,過度越級的將繳納成倍的稅收,以此提高傳承人和旅游企業的保護意識,對非遺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其次,必須對損害額和侵犯行為所得利益進行預算,根據不同損害情況,借助法律手段對其進行利益所得中的30%-200%進行賠償,損害嚴重者將承擔法律責任,這在一定程度內也能避免承載力過度和容量過大的情況。

        3 有計劃地進行標準的培訓和保護知識的宣傳

        湘西相關政府需要建立系統的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人員的培訓體系,以及文化利用標準的培訓。定期進行實地考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環境變化態勢,再邀請知名專家進行保護方法的指導,組織學習國際、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趨勢、新動向及成功的經驗與方法,以及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以此提高正確保護利用的能力。另外可以通過網絡授課的方式,對專業保護的知識進行宣傳和普及。

        (二)提高傳承人傳承保護的積極性,增加其自豪感

        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進入衰亡的高峰期,同時,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遇到很多新的問題。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傳。這些掌握著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綿不絕的核心與紐帶,而現在許多領域,傳承人的確立本身已成為瓶頸,所以社會各界更應該高度重視對傳承人的認定和保護。

        1 借助政府的力量給傳承人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的幫助

        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幫助,能夠激起傳承人的傳承熱情,使他們能夠積極地把自己的技藝傳下去,增加其傳承的自豪感和榮譽感,營造積極熱烈的文化氛圍。同時這種社會的肯定對年輕一代也會存在一定的影響,創造新的節目,適應年輕人的口味,既保持傳統的演出方式又有新的內容,方便年青一代接受,增加社會關注度,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與開發。

        2 適當將部分傳承文化納入課堂教育

        傳承非遺文化對各中小學生也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學生通常都具有強烈的愛國保護意識和好奇心,而且對于課堂老師言傳身教的知識非常重視也非常信任。我們可以將學校設為傳承的重要陣地,政府可以鼓勵學校開設民間文化課程,致力于非遺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宣傳和推廣。根據不同的發展狀況,選擇恰當的時期一步步將非遺文化引人到課堂教育中,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快速的學習能力,使之激起對傳承的熱情,并從中選擇重點培養對象,從而加速了文化的推廣,也達到了傳承的目的。

        (三)加強政府監督力度,增強政企合作

        根據政府與旅游企業的博弈分析,如果運用管理式監督的模式來經營湘西非遺資源,一般就更需通過傳承人的力量來促使對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但此行為在現實實踐中是無法真正實現的。所以,在實行轉讓式監督的背景下,由于只有確保旅游企業合理的保護開發,政府才有可能會獲得持續的收入,同時也不至于破壞到非遺資源。因此,為了引導旅游企業進行合理經營,也就必須借助于外部的力量來約束其具體的行為選擇:

        1 明晰權責,設立獎勵制度

        政府應明確規定旅游企業經營的責任和權限,并設立相關名譽與實物獎勵制度,提高旅游企業的積極性,切實保證湘西非遺資源達到保護與利用的雙贏局面。

        2 規范懲罰制度

        針對傳統意義上的懲罰性措施,主要包括拘留和罰款,需要制定統一的嚴格使用標準,堅決避免粗放型懲罰。對違規的人或單位所造成的損害進行定量檢測,以量化的形式標準化,再根據標準對其進行不同程度的懲罰,特別是對違規利用的旅游企業應加以重罰,以治理不規范的旅游市場,提高市場效率。

        3 成立綜合執法部門

        綜合執法部門可以幫助明晰權責,提高執法效率,當出現執法不嚴,監督不力時,無論是責任的承擔者,還是監督者都將失去效力,切實維護湘西非遺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安全環境。

        (四)旅游企業搭建“真實”文化舞臺,促進非遺保護性開發

        從旅游企業與傳承人以及政府之間相互的博弈分析中,可以看出,旅游企業為了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通常都是過度的開發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避免這種過度開發所導致的非遺產品消亡的嚴重后果,旅游企業應該審視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所能帶來的長期隱性效益,重新認識該效益在企業的發展和建設中的巨大促進作用,為了獲得更多更長期的經濟利潤,旅游企業勢必要使湘西非遺產品的利用可持續的進行下去,必須克服短期高額利潤的誘惑,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充分合理的開發好這項潛力十足的產品。

        1 打造真實的文化旅游路線,娛樂性與教育性相統一

        旅游企業需要創新文化旅游觀念,以“分區發展、以點帶面”的發展理念,打造文化主題路線。讓游客通過親自參與,以娛樂的形式短暫的學習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技藝,提高其了解的欲望,為游客對其文化有更多更全面的認識提供機會,喚醒游客對傳統民俗民風的興趣。

        第7篇:湖湘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地域文化;湖湘風格;古箏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087-01

        箏是我國傳統民族樂器,其最早見于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1]古箏曲在發展過程中與各地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語言以及其他藝術進行了融合,出現了多種流派,不同流派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湖湘地區的古箏曲雖然沒有形成獨特的流派,但受地域文化的影響,依舊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十余首較具影響力的作品。[2]本文以湖湘地區豐富的古箏文化為切入點,對其地域文化與古箏曲之間的聯系進行了深入剖析。

        一、湖湘文化對古箏曲的影響

        (一)南與北的珠聯璧合。目前,古箏共有九大流派,九大流派又分為南、北兩大流派,其中“南派”代表為潮州、浙江;“北派”則是山東、河北。[3]湖湘地區正處于連接南北的中部地帶,這也決定了湖湘古箏在發展過程中不但融合了南派古箏的含蓄婉約,又吸收了北派古箏的熱情奔放,形成了屬于湖湘的獨特風情。在隨后的發展中,湖湘古箏曲既能表達北派的大氣、強悍,又能演繹南派的細膩與溫文爾雅,南北兩派的特點與湖湘文化進行了完美融合。近年來,古箏再次在我國“嶄露頭角”,湖湘古箏曲借助了湘南民間音樂資源,創作了大量具有影響力與代表性的湘南古箏曲,這些古箏曲不但保留了傳統精神,同時也糅合了其他樂器的演奏技巧,賦予了湖湘古箏強烈的時代感。

        (二)新與舊的交相輝映。自古傳承的古箏曲精品是湖湘古箏文化發展的根源。近年來,湖湘地區的古箏藝術家在傳統中融入了現代意識,通過大量民歌資源對傳統古箏曲進行了改編,賦予了傳統古箏曲新的生命。這也正是湖湘古箏曲影響力愈來愈大的原因。湖湘古箏曲在傳承了民族音樂傳統的同時,也吸收了多種流派、風格的精華,最終運用西方現代作曲技巧,使作品不但富含傳統意蘊,也兼具前衛、現代等風格,這是古箏藝術家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其對世界、人生、歷史的理解與創新。

        (三)湘南的雋永水鄉。上述提到,湖湘的古箏曲受到南、北兩派的影響,最終的創作也具有兩派的意蘊。但實際上,湖湘的古箏曲除了受南、北兩派的影響外,還與自身的本土音樂文化有所關聯。如李賽君、王佑貴兩位老師的作品《汨羅江上》,便蘊含著豐富的湖南民間文化。該作品對汨羅江上一年一度的賽龍舟習俗進行了描寫,以表達對愛國詩人屈原的寄托與哀思。該曲通過古箏琴面與岳山部分的拍打,表達賽龍舟場面的激烈,開辟了湖湘古箏曲創作的新紀元,在湖湘古箏曲中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又如《湘舞》,該曲將現代作曲技術與湖南花鼓戲相結合,采用多調連環疊置排列方法使樂曲在橫向的調性變化、縱向的和聲紐合,以及調性費置方面提供了多種可能性。除此之外,諸如《瀏陽河》《洞庭新歌》等湘湖民歌改編的古箏曲也數不勝數,這些古箏曲將湖南的雋永水鄉體現得淋漓盡致。[4]

        二、湖湘風格古箏曲《洞庭新歌》賞析

        《洞庭新歌》由著名古箏演奏家、作曲家王昌元創作,該曲主要根據湖南民歌《洞庭魚米香》改編而來。[5]樂曲對泛起層層漣漪、碧波蕩漾、水天一色的洞庭湖美景進行了細致描繪,同時也表達了居住于洞庭湖附近的,樸實、勤勞的農民對于生活的熱愛與喜悅的情感。樂曲通過雙抹弦、連抹、雙托、連托等技法,使得最終的音樂效果更加生動,尤其是左手的吟操按滑,使人們仿佛置身于洞庭湖的漁舟之上,一邊搖曳著小槳,一邊欣賞著湖面上的美景。同時,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也使人們體會到了當地人民美好的生活情趣與生活情景。將湖湘地區的人文特點、自然美景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結語

        湖南的當代古箏曲無不深深烙上了湖湘文化的印記,形成了獨具湖湘地域風格的藝術特色。誠然,湖湘地區的古箏曲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其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不足,或多或少對湖湘當代古箏曲的發展造成了影響。相信不遠的將來,湖湘古箏必會再次突破自我,在世界舞臺上一鳴驚人。本文就湖南地域文化對湖湘風格古箏曲的影響進行了探討,旨在為湖湘地區古箏曲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龍昱冰.探究普通高等師范院校民族器樂教學發展--以湖湘風格古箏曲為例[J].音樂大觀,2014.

        [2]王月明.論湖湘地域文化與本土戲曲音樂的藝術特色[J].長沙大學學報,2014,28(4):9-10.

        [3]張曉璇.北方地域文化對北派箏樂的影響[D].山西大學,2013.

        [4]張俊.湖湘維吾爾族音樂的風格與文化特征――評《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增訂本)》[J].中國教育學刊,2016(6).

        第8篇:湖湘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衡陽人性格精神;培育

        在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中國文化中,湖湘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衡陽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播中心,千年湘學綿延不斷,衡陽涎生和培育了湖湘文化四座高峰的代表人物,即理學大師周敦頤,湖湘文化開山祖師、經學大師胡安國、胡宏父子,與黑格爾一起被譽為“東西方哲學史上最耀眼的雙子星座”王船山以及近代著名思想家,其他還有蔡倫、彭玉麟、、洛夫、瓊瑤、海巖、龍應臺等一大批杰出人物,他們的不凡業績和奮斗精神已成為當今衡陽精神的寶貴財富和有機構成。追溯這些人成功的原因乃至他們的影響效應,會發現這些品質正是湖湘文化的核心構成,他們代表了衡陽人深在的文化氣質與性格精神。

        一、衡陽人性格精神的優勢

        聰明。自古以業,衡陽人聰明是公認的,周興旺曾說過:“才華橫溢、風流倜儻,善于看形勢,識風向,思維敏捷,點子很多,做事不費力,費力不做事,四兩撥千斤是衡陽人的拿手好戲,做人做事靈活機動,不拘一格,擅長謀略,機智多變,具備著先天的智力優勢。這些充分地體現了湖湘文化中最為智慧的一面。因此,無論時代多么復雜,社會如何變遷,環境何等艱苦,衡陽人總能憑借山(南岳)、水(湘江)的熏陶以及聚集靈氣,出類拔萃。

        執著。做事做到底是衡陽人根深蒂因的處事風格,他們胸懷遠大志向,又有切實可靠的措施。因此,衡陽人無論做人做事都體現著九死未悔精神,甚至把個體的生命作為信念的化身,這種執著著成衡陽人精神的根基。

        直率。衡陽人性格直率,喜歡直來直去,不喜歡拐彎抹角。對于那些陰謀詭計加以提防,但不屑為之,對那些策略,欣賞并欣然接受,但不會全盤照搬,而善于取基精華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率真、真誠、爽快。

        強硬。衡陽人在骨子里有股不服輸的勁頭。無論面對何種困難,什么樣的對手,何種復雜情況,總是昂著挺胸、竭力征服。盡管可能遭遇挫折,甚至也會暫時妥協,但只要觸及底線,到了絕境,就會激發衡陽人的“狠勁”,甚至不惜殞身。可以說在衡陽保衛戰中這種精神得到了集中的爆發與顯現。

        超強的忍耐力。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境遇、遭受什么樣的挫折,衡陽人決不輕言放棄,堅定地承受著一切重壓與打擊,忍受著孤獨、哀傷、憂郁、貧窮等最不堪的情況,甚至把這種忍耐當作一種退卻式的反抗,以顯示自己的韌勁。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困難,衡陽人都能夠審時度勢,沒有抱怨,沒有自暴自棄,不會消極坐等,被動無奈地乞求命運的垂青,即使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禍時,也能泰然處之、鎮定自若。因此,衡陽人很驕傲,在骨子里,他們是壓不垮、打不倒、摧不毀的,有著不凡的隨遇而安的能力。

        二、衡陽人性格精神的意義

        衡陽人的性格精神對打造衡陽創新之城,培育創新精神,推動衡陽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使衡陽人能接受新鮮事物。盡管衡陽地處內陸,但經歷了太多的變換,衡陽人也逐漸適應了社會變革與轉型。因此,在潛意識里,生成了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當現代化之風吹進衡陽這塊古老大地時,衡陽人能快節奏地認同并適應社會生活的步驟和變革。

        使衡陽人能無畏地走出去。衡陽人具有不服輸的精神,信奉“好男兒志在四方”的座右銘,使之敢于無畏地走出去,所到之處,就是他們安身立命之處,也就是他們的家鄉,盡管魂寄故鄉,但能放眼全球,并把它作為創業的場所。

        使衡陽人能夠從容應對復雜事情。衡陽人不僅氣魄大,也在長期的奮斗中練就了處理復雜事情、復雜情境的高超能力,善于把握問題的關鍵,并運用自己的智慧予以妥善解決。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游刃有余。

        使衡陽人能把創業當成事業來打拼。衡陽陽人真正地走進了中國乃至世界大舞臺,就會把創業當作一種事業,把事業當成生命的延伸和能力的拓展,殫精竭慮將之做大、做好、做強,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樂。

        三、注重培育學生的衡陽人性格精神

        衡陽人的性格精神,使衡陽人充滿了自信,充滿了創業的渴望,充滿了必勝的氣概和豪邁。改革開放以來,衡陽人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到處揚名、遍地開花,“有華商的地方必有衡陽人”。作為衡陽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和弘揚衡陽人幾千年來形成的性格精神,使之代代相傳,并不斷發揚光大。為此,要強化學生的多種意識。

        一是憂患意識。當今世界飛速發展,日新月異,衡陽面臨諸多的風險性、困窘性。因此要教育學生時刻想到不利的方面,使自己能夠防患于未然,謀事創業能始終考慮周全、充滿動力,使自己永遠處在清醒狀態而充滿不息的奮斗精神。

        二是責任意識。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一切都要依法行事,不得逾越法律底線。因此,要教育學生增強責任意識,學會自我約束、自我規劃,堅守底線,不觸紅線。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優勢策略、意志及其他內外條件,爭取最后的成功。

        三是理性意識。現代社會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紛繁復雜。需要教育學生保持理智,善于冷靜判斷各種情勢,采取正確策略,贏得主動權。在常規競爭中學會如何自己,有效化解各種危機,創造更多的機遇與奇跡。

        四是戰略意識。當今社會日趨開放,整個世界已成為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發展無限。因此,要教育學生做到思念開闊、目光長遠,尤其要具備胸懷全球的戰略意識,傳承和發揚衡陽人“天下舍我其誰”的氣概,為最宏偉的目標與最偉大的事業而奮斗不已。

        總之,作為衡陽的學子,要真正擔當起湖湘文化的重任,要走向中國乃至世界,要成為中國歷史的關鍵參與者,就必須繼承和弘揚衡陽人的性格精神,與日俱進地重鑄主體形象,以贏得自我,贏得未來。

        項目基金:此文系教學工作委員會、教材工作委員會2015―2016年度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課題《構建湖湘文化融入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新模式新機制研究》的支撐論文,課題編號:2―155。

        參考文獻:

        第9篇:湖湘文化論文范文

        湖南省依江畔湖,人杰地靈。當我們的腳步踏上這片土地的一剎那,仿佛進入了一個“桃花源”。岳麓書院、石鼓書院蘊藏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岳陽樓、南岳衡山凸顯了湘地獨特的風光;屈原、賈誼彰顯了湖湘人的博大的愛國情懷……長沙、岳陽、株洲,每到一地,仿佛一幅幅歷史畫面呈現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思緒萬千。這是湖湘為我們帶來的歷史厚重感。如今的湘地,已經改變了原來的模樣。單就教育來說,多媒體教室、高科技電子白板、數字化圖書館等等,已經有了新的飛躍。借助信息技術之東風,“數字湖南”工程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尤其在發展職業教育上,湖南省以獨具特色的“校企合作”發展模式走在全國職教的前列。

        教育副部長杜占元在湖南調研教育信息化時強調:“湖南教育信息化工作令人鼓舞,許多經驗值得全國推廣。”這給湖南人很大的工作動力。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開放精神與“敢為天下先”的獨立創新精神的湖南,正深化改革、轉變觀念、開拓創新,努力推廣和普及教育信息化,為實現教育信息化這場革命的勝利而拼搏著、奮斗著。本期,我刊《視界》欄目特選了湖南省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湖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會副會長劉紅宇的人物專訪,以便能更好地解析湖南省特色的職教發展之路。

        劉洪宇:男,漢族,經濟學教授,1959 年生,籍貫湖南江華,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全國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專家庫專家,湖南省教育科學學科專家庫專家,湖南技術經濟和管理現代化研究會輪值理事長,湖南省經濟數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現任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劉洪宇教授多年從事運籌學、應用數學、財務管理等課程教學。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分析、數理經濟、教育經濟、教育財政、高等教育管理。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教育研究》、《中國高教研究》、《黑龍江高等教育研究》、《教育與經濟》等刊物發表了學術論文數十篇,曾出版學術專著《宏觀市場價格與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研究》,主持或參與省級以上科研課題 十 多項,曾獲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獎,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 香蕉国产免费天天视频频 | 亚洲亚洲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a国产片精品 | 日本女子下部视频午夜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午夜影院 |